今年一月,終於實現了心心念唸了多年的臺灣寶島行。一個人,一個小揹包,一個行李箱,前後12天,沒有環島,按地理位置算,甚至連環半個島都說不上。無論如何,只因為能去,我就已經獲得了很多朋友的豔羨目光。

在進入行程的描述之前,我想先回憶一下行前的諸多準備。
關於辦理證件:去臺灣主要需要兩個證件:往來臺灣通行證和入臺證。這兩個證件分別由我國公安機關和臺灣移民署簽發。臺灣通行證的辦理手續與港臺通行證類似,在行政服務相當普及和便民的今天,我只去區行政服務中心填了張申請表,交了費,大概十幾天後,電子通行證和簽註便以快遞方式送到家裡了。我的簽註型別是G籤,即個人旅遊,這類簽證只發給已開放赴臺自由行城市的申請人。辦理入臺證會費事一些,為了儘量減少麻煩,我委託了某寶上的旅行社辦理。按要求,需要提交以下幾樣資料的掃描件(或高清相片):入臺申請表、身份證正反面、通行證、簽註、符合辦理入臺證規格的證件照、財力證明(三選一:5萬元以上銀行存款證明並須凍結至行程結束、年薪12.5萬元以上的收入證明、金卡信用卡)、緊急聯絡人身份證明和關係證明(加錢可免交)。旅行社初審後提交臺灣移民署稽核,移民署稽核時可能根據情況要求申請人補交一些其他資料。比如我,就被通知補交詳細的行程表(包括往返地點、航班號、每天所到的城市,乃至每天具體住哪間酒店以及酒店電話)和切結書(保證抵臺後次日起15日內離臺的承諾,要親筆簽名)。補齊後第二天,入臺證就發到我的郵箱了。入臺證自己用清晰度高的彩色印表機打出來就可以用。我之所以費了些周折,是因為財力證明。原先以為去銀行開存款證明很簡單,卻因為自己大意沒看清楚要求在提交申請一個月前開具,晚開了幾天,白忙活了半天。對於一個沒有金卡信用卡的人來說,我只能選擇提交收入證明。在朋友的幫助下,我“獲得了”一個年薪15萬元的某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崗位(工作年限須滿一年以上),並提交了相關證明。

關於預訂機票和住宿:我算準假期後,便開始上網對比機票價格,最終在攜程上訂了澳門機場往返臺北桃園機場的臺灣虎航航班機票(往返機票含稅及保險共870元人民幣,比我預想中要低不少,不過廉航的不足就是沒有免費托執行李額,隨身行李也限得很嚴,且不提供飛機餐)。住宿方面,由於我行前對哪天去哪裡沒有很細緻的考慮,一心想著去到再說,所以一直只預訂了第一二晚在臺北的民宿。不過辦理入臺證時要求我補交詳細的行程單,只能初步設想一條比較合理的線路,並按此線路匆匆忙忙在攜程上預訂了每晚的住宿(我只選可以免費取消預定的,在入臺證辦下來後就第一時間取消了所有預訂)。實際上的住宿都是我到了臺灣後才根據具體行程一站一站預訂過去的(主要在Airbnb“愛彼迎”平臺上預訂)。

其他準備:買手機卡和悠遊卡。某寶上有很多臺灣手機卡和悠遊卡的套餐。手機卡一般是按天數定的不限流量上網絡卡(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含若干分鐘通話時長的),因為我行程總共12天,所以買了個15天無限上網加30分鐘通話時長臺灣“遠傳通訊”套餐,一百二三十元的樣子,實際使用很順暢,網速也是一直保持4G。悠遊卡類似於香港的八達通或澳門的澳門通,在臺灣滿大街的7-11都可充值,卡內金額可用於乘坐公交車、捷運(即地鐵)火車,或騎公共自行車(須與臺灣當地電話號碼捆綁申請賬號),以及在便利店等消費。

然後是普遍被關注的費用問題:
很認真地核算了一下,從辦理兩證的辦證費開始,加上交通、食宿、通訊(上網+電話)、景點門票以及購買伴手禮等等所有專案的總費用約6500元。其中住宿是佔大頭的,10晚約2000元;大交通約1500元(往返機票及一程島內高鐵等);另外先後分三次用2000元兌換了新臺幣用於坐車、景點門票和買吃的等在臺期間主要消費。

(一)飛躍海峽

1月3號清晨我起床時,外面氣溫很低,大概10度不到吧。我一邊洗漱一邊再一次檢查了行裝,確認該帶的都已帶齊。6點30分出門去城軌中山北站,7點35分在珠海站下車,接著馬不停蹄地辦理出入境手續。這個點過關的人不多,在澳門關閘持臺灣通行證走人工通道也幾乎不用排隊。關閘就有去往澳門機場的AP1公交車,8點40分,我已經站在澳門機場一樓大堂了。不得不說,澳門機場真的小得很。辦理登機手續有點小波折,主要是隨身行李限10公斤以內,而我的兩件行李(20寸行李箱和小揹包)總重超了幾斤,辦理託運要加400多元澳門幣。於是,我使出渾身解數整理行李箱,多穿一件大衣,然後把能塞進口袋的東西裝滿了所有衣兜褲兜,心想著如果還超重,那本書我是捨不得扔的,就只能放棄雨傘,再不行,就輪到便攜功夫茶套裝了。最後,我是在不需要捨棄任何東西的情況下,以隨身行李總重10公斤1兩被勉強放行了。

飛機帶著我飛躍了臺灣海峽,不到兩小時的飛行時間,下午1點半左右,已穩穩地落在了臺北桃園機場的停機坪上。落機後第一件事就是換手機卡報平安,第二件事就是換錢。在機場兌換新臺幣需要手續費,但也是不得不先換點傍身的。對於我這個數學白痴來說,花平日裡不花慣的貨幣,總是一臉懵逼,什麼都覺得好貴。也好,覺得貴就捨不得花,少吃少喝,省錢之餘還不長胖。之後又換過兩次新臺幣,都是專門去臺灣銀行換的,只為省點手續費,不惜多走好多路。
辦完入境手續出來,按照房東的指引,乘坐國光1819路巴士,50分鐘後也就是大約下午4點就來到了預定的兔兔窩民宿。這次寶島行,為了對臺灣當地有更深入瞭解,我基本都選擇住民宿。兔兔窩位於臺北車站附近的中山北路二段,算是中心又便捷的地帶。房東前一天晚上告知我密碼,我憑密碼開啟公寓掛著門上的祕密盒,拿出鑰匙,自行開門進入,填寫房東上班前留在茶几上的資訊表。這種自助入住的方式相當方便,不需要房東在家等候,也不用在時間有變動時彼此瞎著急。

公寓不大卻很溫馨,一個小客廳,一個開放式廚房,兩個小房間,一個衛生間,和一個小陽臺。客廳中間是張小巧的白色圓茶几,靠牆處是一套看著就特別舒服的布藝沙發。我把行李放進了房東留給我的房間,坐在沙發上填好了資訊表,便到樓下7-11隨便填補了一下肚子。雖然一路很暢順,飛機甚至都只是晚點了半小時左右,但畢竟是大半天的奔波,也是有些疲累了,頭昏沉沉的,於是回房間躺下休息。
約莫晚上八點,聽到開門聲,知道房東回來了,並起身出來打招呼。房東是一位可愛的臺灣小妹妹,熱情禮貌又親切。我倆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閒聊,很是自在。我把帶去的小禮物——親手寫了“福”字的年曆送給她,沒兩天她就掛起來了,看起來很和諧哦!

(二)行走臺北

睡到自然醒起來,泡了壺濃濃的普洱,盤腿坐在沙發上,邊喝茶邊查Google map,以確定一天的大致行程。不一會房東小妹妹也起床了,切了些蘋果橙子出來吃。她以為我要先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我說 不,我要先去國父紀念館。作為來自國父孫中山先生故鄉的人,這應該是一種很自然的情結吧。

我有一個習慣,出門旅行,在可以步行到達的地方,即使遠點,我都更願意走路去。實在太遠,或者已經累得走不動時,就會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依次選擇騎自行車、搭地鐵、坐公交、打出租或其他。從民宿出來,一縷陽光灑在身上,說不出的溫暖。臺北已經連續下了半個月的雨,一個難得的晴天。陽光在寬闊平坦的馬路上鋪出一片金黃,也透過街心公園的植物枝葉投下一地斑駁。我跟著導航,有時走在大路邊上,有時穿進小巷子裡。巷子裡有很多早餐店,賣的大多是“漢堡”、“土司”等偏西式的食品,我偏專挑了家中式早餐店,點了蛋餅和豆漿來吃。

一個多小時的路程走下來,臺北給了我一個很不錯的第一印象:地方乾淨、人和善有禮。不論是大街還是小巷,幾乎看不到一點人為的垃圾,只有一些落葉;地面上和其他物體表面很少積塵,汽車飛馳而過也不會帶上一股塵煙;所經過的大垃圾箱,基本沒有異味……這種乾淨,一直伴隨著我整個臺灣行程,包括我所到的其他幾個城市。我尋思,環境能保持這麼幹淨,應該可以歸結為至少三個原因:一是地理位置,臺灣四面環海,氣候溫暖溼潤,植物生長繁茂,灰塵總體會比大陸地區要少得多;二是民眾環保意識強,垃圾分類已是臺灣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三是垃圾清運及時。而當地人的和善有禮也是無處不在,無論你請教什麼問題,都是非常熱情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問個路吧有些人還恨不得直接把你帶到目的地去。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信義區,落成於1972年,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紀念館建築穩重恢巨集,造型和色調整體散發著一種東方古典美,屋脊的曲面線條優美而又有氣勢,正門入口處屋簷簡潔有力地向上翻起,屋頂的黃色瓦片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走進紀念館一樓大廳,迎面正中是孫中山先生銅像,先生端坐沙發之上,我進去的時候大廳里正好在舉行三軍儀仗隊交接儀式,場面更顯莊嚴肅穆。瞻仰先生坐像後,我參觀了紀念館內的部分場室,以及場室中的一些書畫展覽。

從紀念館出來,我信步來到附近的松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前身為始建於1937年臺灣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也是臺灣戰後最具代表性的菸廠,1998年停止生產,2001年被確定為古蹟,2011年正式轉型定名為“松山文創園區”。行走其中,可以感覺到園區相當注重歷史古蹟、廠區環境的保護,老建築很好地呈現出它原有的面貌,但又被賦予了新的用途;而新建築也儘量保持了與老建築一致的風格,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裡作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內有不少DIY課程和商店,店裡的氛圍和一些創意小品,也著實給我帶來了驚喜。

中午時分出來覓食,不經意間瞥見一家日料店,店面和招牌都相當不起眼,就是那種即使你專門找都很容易錯過的地方,要不是我喜歡邊走邊東張西望,根本發現不了它。也正因為此,好奇心驅使我推開了它的門。店面裝修很是雅緻,中間是一個回形操作檯,幾位日料師傅正在準備食材,操作檯外圍已有些客人在用餐。菜品價格有些小貴,但也並不離譜。我點了個有蔬菜沙拉、壽司、蒸品和湯的套餐。菜品用料新鮮,擺盤精緻,整個用餐過程可謂服務周到又諸多講究。菜品嚴格按照順序一個一個上,連壽司都是吃完一塊才會上第二塊,上菜時廚師會逐樣介紹菜品,並告知將按食物從淡到濃的順序逐一奉上。服務員一見客人使用完某餐具(如吃完沙拉的沙拉小盤和小叉子),立即走過來說“我幫您整理一下”,然後就把相應的餐具撤走。吃壽司時我不小心掉了兩粒飯粒在桌子上,一位服務員居然馬上過來說“我幫您整理一下”,接著用紙巾把飯粒清走,弄得我好不尷尬。這麼講究的用餐,見識過也就罷了,實在太不適合我這個粗人了。

飯後乘坐捷運到龍山寺。龍山寺地處臺北市萬華區,臨淡水河。那片區域舊時稱作艋舺(měngxiá),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水路交通便利,是臺北開發最早的地方,清道光年間,與臺南、鹿港並稱“一府、二鹿、三艋舺”,曾盛極一時。龍山寺建成奉祀於清乾隆初年,原建築受到過地震和風雨破壞,現存建築多為20世紀早中期改建和擴建。正門石階兩側的一對銅柱則是早期遺物,其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都不可小覷。寺內所供神像甚多,主神為觀音菩薩,同時也祀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隍爺、註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為典型神佛合一的寺廟。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寺內都有盛大祭典。平日裡也是香火鼎盛。我去到時廟裡廟外都是前來參拜的信眾,整座寺廟籠罩在青煙嫋嫋之中,各式祭品更是堆積如山。除龍山寺外,我一路走去,見艋舺一帶以“寺”、“廟”、“宮”、“殿”等形式存在的大小宗教場所還有許多。
往東北方向走了約莫十來分鐘,繞過西門紅樓,街上人流量陡然增大,便知已進入到西門町腹地。西門町原先只是在臺北西門外遠離市區的一個民眾休憩場所,現已變成了臺北市西區最重要的流行消費商圈,是臺北市民假日最喜愛的去處之一,也是外來遊客必到之地。而對於我這個對“買買買”沒多大興趣的人來說,既是人多擁擠,打完卡便早些避之則吉吧。

一直往回走,路過總統府時雙腿已經有點邁不動的感覺,看看手機顯示步數已達三萬,趕緊回民宿休整了兩個小時,才又步行十幾分鍾到著名的寧夏夜市體驗臺灣夜生活。還剛到街口,便已遠遠看到前方燈旗閃耀人頭攢動,食物香味撲面而來。很多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品嚐各式臺灣小吃,此話當真不虛。臺灣小吃作為一系列特殊街頭食物的總稱,已然成為了臺灣當地文化的最佳代表之一。待行到近處,數十成百的小吃攤檔一個接一個,包心魚丸、生煎包、蚵仔煎、爌肉飯、肉粽、擔仔麵、起司馬鈴薯、滷肉飯、碳烤雞排、蜜汁燒烤、蔥油餅、臭豆腐、豬血糕……林林種種,擺滿了整一條街,光看著就已經眼花繚亂了。我擠在人群中緩緩向前,在每個小攤前都駐足一會,我其實對“吃吃吃”本身並沒有多大興趣,而更喜歡看攤主如何炮製那些小吃。

(三)與史對話

寫下這個小標題後,我忽然覺得自己很可笑,太狂妄了,無知如我,憑什麼能與八千年悠悠歷史對話?!我所能做的頂多就是用我那點淺薄的知識存量,用心去傾聽歷史的聲音,然後發出內心的感慨和讚歎。

是的,這一天,我所參觀的便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愛拿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對比,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對比並沒有實際意義,甚至沒什麼可比性。首先,就博物院建築而言,北京故宮博物院本身就是一件最大的文物,只要往宮前一站,就會被那厚重的歷史感所震懾。這就是氣場,無可比擬、無可替代的氣場。而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建於60年代,為仿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白牆青瓦,正院呈梅花形,自有一份難得的莊重素雅,但其規模畢竟太小,又無深厚的歷史底蘊,故遠無大氣可言。其次是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文物主要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很多重要文物南遷於此。因此,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很大部分本就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乃一脈相承,沒什麼好比。雖如此,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品種之豐和珍品數量之多,以及在文物珍寶儲存、修復等方面的做法和成就卻也夠令人歎為觀止。

博物院主體建築為第一展覽區(主館),文物珍品按照青銅器、瓷器、玉石、書法、繪畫、古書等分類在各展廳中展覽,我在其中流連了四個多小時,藉助語音講解器和文字介紹,徜徉在八千年歷史長河中。由於館藏文物分批展覽,幾月一換,我最想一睹真顏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蘇東坡的《寒食帖》等書畫真跡,竟一件也無緣得見;傳說中的三大鎮館之寶,我只有幸見到肉形石和毛公鼎,卻不見翠玉白菜的蹤影。遊客們似乎對肉形石更加關注一些,排了長長的隊只為近觀一眼肉形石及給它拍上一張照片。我嫌人多,便自揣摩起毛公鼎的銘文來。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器,因作器人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帶狀的重環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樸,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迄今為止鐫刻銘文最多的青銅器,珍貴程度世所罕見。銘文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銘文書法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筆法飽滿莊重,渾凝拙樸,充滿無與倫比的古典美,難怪乎自出土以來,書法家們無不為之傾倒。

不知是在歷史長河中“遊”得太久體力不支,還是寶物太多太美看得眼花繚亂,抑或飯點早過未及進食,從博物院出來一陣暈眩,趕緊吃碗麵條壓壓驚。
同在士林區的士林官邸早期為日本佔領時代總督府園藝所用地,1949年臺灣省政府在此興建外賓招待所。蔣介石遷移臺灣前夕,因此地三面環山,山清水秀,環境清幽且交通便利,由當時的省政府陳誠親自選作所謂“總統府邸”地點。從1950年起,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此官邸度過了26年光陰。1996年,官邸首度開放給市民觀賞園藝與休憩使用。士林官邸由外而內共分為外花園、內花園、正館等幾個區域,目前除了正館,其他區域均免費開放,正館則需要購票進入。官邸正館為一幢二層樓房,外牆深綠色,樓下是大會客室,二樓臥室、書房、畫室等則為蔣介石夫婦起居空間,外部建築風格雖屬西式,但內部陳設也不乏中式傳統元素。官邸裡存有宋夫人不少畫作。於繪畫藝術我是外行,但夫人的國畫作品清逸靈秀,古趣盎然,觀之養眼。其中不少繪畫作品上都有蔣介石的題詩,夫人的書法練習上也有蔣介石的圈點和評語,可想而知他們相處之琴瑟和諧。拋開政治因素不談,蔣、宋二人也算是頗具才情、珠聯璧合的一對。

下午四點出發,經松山車站公交車到新北市瑞芳區的九份山城。這裡原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小村落,清領初期村子裡住著九戶人家,每當外出到市集購物時都是每樣要“九份”,“九份”慢慢就成了這村落的名字。清光緒年間,九份地區發現金礦,這個小山村從此繁榮了起來,大批淘金客蜂擁而至,迅速發展成三四萬人的小鎮,結束了它的平靜和荒蕪。在九份金礦鼎盛時期,九份大大小小金礦坑有80多個,坑道像蜘蛛網一樣四通八達,入夜後的山城燈火輝煌。但自金礦於1971年結束開採後,九份的繁榮就褪色了。80年代後期,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在九份附近取景拍攝。隨著這部電影斬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九份山城重回世人視野,八方遊客慕名而至給九份再次帶來新的繁榮。我是傍晚時分到的九份老街公交站,彼時正在下雨。一個人撐著傘拖著行李箱,一邊拿著手機看導航,一邊打電話到客棧問路,鞋襪盡溼的境況著實有些狼狽。我穿過整條熙攘的九份老街,在老街盡頭處找到了“九份聽山”客棧。客棧並沒有網上評論的那麼新靜舒適,房間甚至出乎意料的狹小和簡陋,但因為不在老街中,倒還清淨,而且不遠處就有一個觀賞九份夜景的絕佳位置。我來到觀景臺,朦朧夜雨中的山城燈火若幻若真,別有一番意境。

(四)十分幸福

清晨被雨聲吵醒,看看烘了一整晚好不容易才烘乾的運動鞋,心想今天估計出不去了,一出門鞋子鐵定又溼透。送早餐過來的客棧小哥說,山城裡這種天氣很常見,你只要穿上雨衣換上拖鞋就出得去了。隨後,這位小哥問我從哪裡來,我說中國大陸,廣東。他問廣東是在北京那邊嗎?我當時感到很不可思議,就給他畫了張中國地圖的草圖,分別指給他看北京、廣東、臺灣的所在,告訴他北京和廣東兩地相距兩千多公里,坐飛機也要三個小時,告訴他中國地大物博,山川雄壯秀美,告訴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他問我看不看得懂他們的字,我說中國大陸和臺灣使用的文字都是漢字,現在雖存在簡繁差別,但都是三千多年前甲骨文演變過來的,同源同脈,然後寫了好些字的簡繁對比給他看。
我套上雨衣,趿著幾年前在斯里蘭卡買的人字拖,穿過九份老街去公交車站。好在氣溫也有十八九度,穿拖鞋打溼腳也不覺得冷。老街上難得碰見三兩個行人,偶有店鋪老闆在不慌不忙地做著開張前的準備,昨晚的熙攘熱鬧恍如隔世。

在瑞芳火車站售票廳,我和另外幾位旅客正在抬頭看時刻表,一位志工(相當於我們的義工、志願者)大叔熱情地建議我們買平溪線通票(憑票可以於一天內在平溪線任何車站不限次數上下車),並且一再提醒我們務必注意火車在每個車站停靠的時刻,以防錯過要久等。
上午9:25,火車開始從瑞芳車站往菁桐方向開動。這是我第一次乘坐檯灣的火車。臺灣火車主要分為高鐵和臺鐵兩種。西部從臺北一路南下至高雄都有高鐵連線,東部由於山勢陡峭,僅有速度較慢的臺鐵運營。臺鐵是臺灣的普快列車,速度比高鐵慢,線路也比高鐵深入,遍佈臺灣各地,主要有西線、東線和南迴線三大幹線。列車按照速度快慢分為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和區間車幾個不同的等級,速度越慢,停的站點越多,價格越便宜。其中區間車是運營在城際鐵路間的短途列車,速度最慢也最便宜。總之,臺鐵就同公交車一樣,是臺灣民眾最普遍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可以拿著悠遊卡直接“嘀”上車。

平溪線屬於臺灣傳統鐵路支線,最初為了運煤而興建,後來兼辦客運,是目前僅存的臺鐵三大支線鐵路之一,也是仍繼續營運的臺鐵支線當中歷史最悠久風景最漂亮的客運線路,因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而一炮走紅。
我根據志工大叔的建議,在首站猴硐站下了車。猴硐原名猴洞,據說附近有猿猴,所以得名。這裡原是臺灣最大的煤礦所在,而今的猴硐卻因聚集了上百隻貓而聲名遠播,被稱為“貓村”。不少愛貓人士慕名而來只為跟“貓星人”們來一次親密接觸,小鎮上隨處可見與貓有關的紀念品以及貓形小吃。因為我到猴硐的時候雨勢頗大,貓兒估計都躲起來避雨了,只有幾隻肥貓慵懶地躺在車站的凳子上,憨態可掬。我冒雨沿鐵路大略走了個來回,街上店鋪冷冷清清,附近有煤礦工場舊址及一些相關舊裝置被圍蔽著儲存起來,還有一段舊時深入礦坑的運煤鐵路供遊人體驗。大雨使我有些索然無趣,回到車站等車時發現手機攝像頭竟進了一層水霧,無法拍照,心裡更是鬱悶。所幸揹包裡還有個備用的佛系小米5,執行速度雖然慢得出奇,拍照功能畢竟還比較正常。

我直接坐到平溪線的終點站菁桐火車站下車。菁桐火車站外觀和內部陳設都還保持著原有風貌,尤其是售票櫃檯,特別有年代感。菁桐老街很短,街上多是以售賣紀念品為主的店鋪,其中有一段掛滿了許願竹筒,頗有特色。

從菁桐一路返回瑞芳,下一站就是平溪。從平溪車站出來右拐,沿鐵路邊幾乎都是賣天燈的店鋪,店主站在門口招攬客人。店主說不同顏色的天燈有不同的寓意,有些代表健康,有些代表發財,有些代表職場順利,有些代表學業進步等等。我選了個淺綠色的天燈,只因據說綠色代表著健康平安。我用店家提供的禿頭毛筆在燈上寫好祈願語,準備在鐵道上放天燈。這時雨基本已停,鐵軌及其下的石塊被雨水沖刷得一塵不染,明淨清新。店主大叔秒變總導演,他一邊熟練地指引我持燈、放燈,一邊用手機給我拍照、錄影。之後每次回放當時視訊,聽到鏡頭外大叔“一、二、三——放手——看燈——很好”的聲音都不禁莞爾。沿一個小斜坡下行,便到了平溪老街。老街上到處飄散著烤香腸、烤花枝的香味,我買了一些拿在手上,邊走邊吃。平溪有臺灣最古老的郵筒,也有日據時代的防空洞,這些都告訴我這裡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地方。我在老街上慢悠悠地走著,偶一抬頭,竟恰好看到一列火車凌空而過,越過民宅屋頂一路呼嘯而去……

說起平溪線,對臺灣旅遊有所瞭解的人都會想到“十分幸福”這個詞,因為平溪線上有個地方就叫十分,這是一個被譽為“十分幸福”的地方。十分站是平溪線最大也最熱鬧的一個火車站。我在十分站下車時雨下得很大,但似乎絲毫沒有影響遊人逛十分老街的熱情。其實平日裡大多時間都在為生活奔忙,好不容易出來走走,就該好好放飛心情,盡情投入到旅途當中,去感受路上的人和事,享受途中的風雨和陽光。要是隨隨便便被一場雨趕走了興致,那麼你就輸了。十分車站裡充滿了懷舊鐵道文化和“十分幸福”的元素,而與車站緊緊相連的老街上開滿了各種店鋪,其中以天燈工藝品店為最多,一盞盞天燈以及與天燈相關的工藝品琳琅滿目,天燈元素紀念品造型精美,讓人愛不惜手。還有很多手創店,售賣一些很小清新的手工藝品、手繪明信片等,為復古的十分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這裡的遊人的確比平溪多很多,除了逛店的,還有很多人會跑到鐵軌上去拍照,當然少不了一堆一堆放天燈祈願的人,隨著一陣陣歡呼,遠遠近近數十盞天燈帶著人們的美好祝願冉冉向天上飛去……聽到好幾撥遊人說要去看十分瀑布,我也是想去的,但低頭看了看腳上的人字拖,便默默地拐進了旁邊的店裡,買了一沓明信片,找了個角落坐下,靜靜地填寫著姓名和地址,然後把它們和我的思念一起投進郵筒。

晚上就在九份老街上看人看傘看燈籠。

(五)臺中印象

雖說行前並無確定路線,但我心底裡其實是想去臺灣東部的宜蘭和花蓮的,想面朝大海等春暖花開,想感受斷崖的壯美。然而我實在不想看那黑壓壓雲層下灰濛濛的太平洋,也不想雨傘無情遮擋我抬頭觀崖的目光,更不想一腳泥濘地欣賞被雨水拍打得無精打采的花草,於是果斷放棄了以“看風景”為主的東部,而選擇了基本不受天氣影響的以“看人文”為主的西線。
一早從瑞芳站乘坐區間車往臺北車站換乘自強號火車去臺中。因為是刷悠遊卡進站的緣故,在自強號上沒有固定座位,便直接在車廂連線處以行李箱為座了,如此,從車門玻璃往外看的視野也更為開闊。火車一路南行,天空逐漸放晴,日光照耀下的田野尤其養眼。我不由得為自己的臨時改道而沾沾自喜。

我入住了一間由幾個年輕人經營的客棧,距離火車站只有十分鐘的步行距離,多路公交車經過,交通相當便利。非常值得推崇的是,乘坐檯中公交車前10公里免費!所以在臺中選擇公交出行,可以省下不少費用。當然此舉也極有效地降低了臺中的汽車使用量。
臺中的旅程從下午兩點多客棧對面第二市場的一碗滷肉飯開始。飯後我便開始用雙腳丈量臺中市區的大街小巷。臺中作為臺灣的第二大城市,是臺灣中部的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在清光緒年間曾一度成為臺灣首府。這裡擁有四季舒爽的天氣,冬夏溫差大概只有10度,清風宜人,花香四溢,身在島嶼卻不受颱風打擾,聳立在東面的中央山脈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凜冽的東北季風。這樣的氣候條件讓臺中非常宜居。好天氣帶來了好心情,我那因已暴走幾天而略顯拖沓的腳步也不由得輕盈了起來。

“宮原眼科”在日據時期是宮原武熊醫生開設的眼科醫院,後因自然災害,原磚木結構的老洋房遭受到嚴重的結構性損傷,後被臺中知名甜點品牌“日出集團”看中買下,得以留存並修復。專業的建築師和古蹟修復博士花了一年多時間,在紅色磚牆、木質樓梯、樓板和書架的基礎上,增加了足夠的鋼板和鋼柱,上層採用了玻璃幕牆設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老洋房的復古風情,又增添了一份現代感,新舊建築之間毫不違和。我尤其喜歡環繞著整幢建築的拱頂紅磚走廊,置身廊內,午後溫暖的陽光斜照進來,寧靜而安逸。現在的宮原眼科已成為了甜品愛好者的天堂,甫一進門,香甜的氣息便從四面八方籠罩過來,各式糕點、冰淇淋、巧克力、奶茶、冰品、咖啡、臺灣傳統料理等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這種味覺和視覺上突如其來的強烈衝擊,會讓人迅速升起濃濃的幸福感。貨架和櫃檯大多采用古老中藥櫃式樣,彷彿一拉開那一排排小櫃筒,裡面裝的就是黨蔘、白朮、金銀花、五味子……然而,這想象中的草藥味與實實在在聞到的甜品香味又風馬牛不相及,真是有趣!我的目光最終被鎖定在一個個舊書架上。書架上擺滿了一部部用木頭做成的極逼真的“舊書”,古樸文藝。 突然好想自己也有一幢老房子,我一定也整幾個這樣的書架來做裝飾。

臺灣的日落時間比珠三角要早些,看完“木頭”出來,太陽已經大角度偏西了。我在google map上簡單搜了一下,便徑向西走去。地圖上真正吸引我的不是人們說得更多的“勤美術館”和“勤美誠品”,而是“草悟道”這個透著禪意的名字。
“草悟道”位於臺中市最繁華的商業地段,是一塊寬30米、長3.6公里的中央綠地,其上綠草茵茵,樹木蔥蘢,儼然一座城市森林公園。綠地兩側高樓林立,而市民卻抬足就能輕易地走進這遮天蔽日的林蔭中,或休憩或遊戲。時近黃昏,我漫步在林蔭小徑上,見不少老人在打太極或散步,也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在綠地上奔跑嬉鬧,更有不少遊客在觀光拍照。在我看來,能在地值千金的繁華街區拿出這偌大一塊地來做綠化,“草悟道”無疑是城市建設中的大手筆。然而,臺中人的精明也盡在此中。人們看完了玩累了,穿過林間小道走幾步,就是大百貨和眾多小資餐館。用綠化來滿足休閒,繼而聚攏人氣,最後帶動商機,這大抵就是臺中的“草地市政學”吧。
“草悟道”北端是臺中市民廣場,廣場邊的“勤美誠品”從來都吸睛無數。這棟高14層的建築物,原本是座停車樓,後來在四面外牆掛上十幾萬株可迴圈自生的綠色盆栽,包裝成了綠意盎然的街頭奇景。微風起時,彷彿整棟大樓都在輕輕搖曳。這棟樓曾被評為全球卓越建設獎首獎,一直是臺中人引以為豪的地方。現在這棟外觀極具特色的大樓已被改造為巧妙結合藝術與商業,充滿創意、時尚與都會潮流的賣場。走進大樓,迎面是一堵與大樓外觀相呼應的巨型植生牆,植滿整片的綠色。賣場內有主題餐廳、精品、超市等,三樓的誠品書店還設有音樂館、兒童館與誠品酒窖。臨近歲晚,賣場內到處都是中國紅,年味兒十足。在這裡,你儘可以渡過充實、小資、知性的一天。

這一天的最後一站,是附近的“審計新村”。審計新村面積不大,由一些舊時的員工眷屬宿舍改造而成,是臺中新興的文創聚落,裡面以經營創意手工和咖啡甜品等小店為主,頗具小資情調。我抵達時天色漸暗,華燈初上,人不多,很安靜。看著小店內透出來的暖暖燈光,心裡也覺得很溫暖。

臺灣人管摩托車叫“機車”。很多人都知道,機車是所有臺劇的標配,可謂“無機車,不臺灣”。臺灣人喜歡以機車代步,這應該與臺灣人多、大多城市道路老化擁擠有關。尤其在上班時段,馬路上到處都是機車的馬達聲和喇叭聲,場面相當震撼。臺劇裡常常能聽到這樣一句對白:“某某人真的很機車啦”,其實就是形容這個人很囉嗦,像嘈雜的機車一樣讓人很心煩。這次來臺灣,我本也很想感受一次寶島的機車文化,租上一輛機車四處遊蕩,想想都拉風。然而我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一環:我沒有國際駕照!機車遊計劃徹底落空。我想退而求其次,找一輛“小電驢”之類的來代替機車,可轉悠了一大圈,始終未能如願,只好老老實實地繼續邁腿。

前方一座巴洛克式建築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一看,見上有“臺中市政府”字樣。這幢典雅氣派的建築原是臺中市政府大樓,為日據時代的臺中州廳所在。市政府主要辦公室搬遷後,這裡成了臺中市環保局與都發局的辦公大樓。樓外是一個大廣場,有兩群人正在取景拍婚紗照。我見路邊停有一排公共自行車,決定取之代步。租車手續相當簡單,只要用悠遊卡繫結一個臺灣電話號碼,就可在專用的app上申請賬號,然後把悠遊卡放在停車柱上嘀一下即可取車走人,還車時把車放好在停車柱上,再用悠遊卡嘀一下,就完成了還車扣費。在臺灣騎公共自行車的感受主要有二:一是車把上有三個變速檔可以選擇,上坡省力;二是自行車道安全、平整,凡有一點落差的地方都設計了順滑的小斜坡。這兩樣都很貼心,比我在其他地方騎車都要舒服許多。

騎車所到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彩虹眷村”(注: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導航上顯示騎行距離大約9公里,我雖然是慢悠悠地邊騎邊看,卻也因為日頭太猛,騎了一身汗。途中客棧小姐姐微信找我,得知我騎車去彩虹眷村時,很是吃驚,說我是她所知道的第一個從客棧騎車去彩虹眷村的人,太不辭勞苦了,而且放著前10公里免費的公交車不坐,也是笨得可以。哈哈,無所謂了,來都來了,各種交通工具都體驗一下又何妨。
彩虹眷村位於臺中市南屯村的嶺東科技大學附近,原是一處特別小的普通眷村。幾年前,政府對當地一些舊眷村進行拆遷,眼看著這個小眷村也難逃厄運。眷村裡的退伍老兵黃永阜老人,因為懷念在村內生活的歲月,拿起刷子用油漆在自己老舊的房屋牆壁上作畫,畫上人物、動物和有關眷村的故事。鄰居們也紛紛邀他作畫。於是,一個小小的眷村慢慢被明快的色彩填滿,並受到了當地藝術家的關注和年輕人的追捧,使其逐漸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從而避免了拆遷的命運。人們也把這個色彩鮮豔的村子稱為“彩虹眷村”。對我來說,黃永阜老人和彩虹眷村的故事比眷村本身更具吸引力。我覺得那鋪滿牆上地下的色彩都太過於豔麗了,以至有些人物造型竟讓人產生出莫名的詭異感。
午飯後改乘公交車往東海大學。不得不說各種app太方便,隨時隨地都能掌握實時公交,坐車轉車沒難度。

東海大學是臺灣地區頂尖的私立綜合大學,也是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是國民黨退守臺灣後,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為傳承包括燕京和金陵在內的大陸13所知名教會大學的優良傳統而在臺灣撥款建立的,被視為臺灣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學,素有“臺灣最美大學”的美譽。學校定名為“東海大學”,意為“在海之東”,以彰顯傳承大陸大學教育學風的理念。1953年11月,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親自主持了東海大學奠基破土典禮,以象徵中美兩國的教育合作。此後,建築大師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應邀負責校園設計,積極進行校舍興建工作,1955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一進校門,我馬上被優美的校園環境所深深吸引。整座學校就好像隱藏在一個大森林裡一般,樹木高大挺拔,校道曲徑通幽,校舍古樸清雅,錯落有致,頗具唐風。午後太陽雖大,但漫步於濃密的樹蔭底下,居然不覺得很熱,偶爾一陣微風拂來,倒十分清爽宜人。

我看了看校道旁的指示圖,直奔路思義教堂而去,我要第一時間去看看那座坐落於這所大學的草坪之上,入選美國Getty Foundation視覺藝術基金會於2014年評選10個全世界最美20世紀建築的教堂。眼前的路思義教堂造型簡潔獨特,線條優美柔和,看上去就像一雙合十祈禱的手。據說貝聿銘先生起初想用教堂較常用的磚砌哥德式建築,但因為考慮到臺灣地震頻仍,而提出了目前所見的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形狀的方案。教堂外觀由四片“薄殼”構成,這種雙曲線設計既使得屋簷曲線更具美感,又與內部的交叉補助小樑相結合,使建築物本身可以承受複雜的結構力量。可惜這天教堂並不開放,無法一堵其室內風采。我企圖通過鏡頭從各個角度反映這座建築精品的妙不可言,卻礙於技術的拙劣,最後只餘頓足捶胸了。
由於要趕在日落前到達高美溼地,所以參觀文理大道、圖書館以及各處院系建築等都只能點到即止,實在遺憾。好在在乳品小棧購得一大瓶東大牧場自產的鮮牛乳,就著熱辣辣的天氣咕咚咚一通豪飲,好不痛快!

高美溼地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大甲溪出海口南側,隔著臺灣海峽與福建省廈門市遙遙相望。溼地距離市區有些遠,坐公交車過去貌似有很多很多個站。還沒到站,遠遠便望見前方矗立著好多大風車。儘管那些巨型風車葉的轉動已經向我發出了大風預告,但腳一碰地仍然被猝不及防的一陣狂風颳得險些倒下。風實在是大,車上下來的人被吹得接二連三東倒西歪,大家扎穩馬步後,看著彼此的一片凌亂,都相顧大笑了起來。
眼看離日落時間只有半個多小時了,我趕緊跟著路牌所指向高美溼地方向走去。一路上頂著狂風,努力走穩每一步。越往前走,眼前景色越是開闊,一條長長的木棧道向溼地腹地延伸,一直延伸到大海的懷抱。這時潮水已經退去,廣袤肥沃的溼地從海水裡展露了出來,在天邊的落日紅霞映照下熠熠生輝。由於高美溼地同時擁有泥質及沙質灘地,加上河口沼澤地帶交會在一起,孕育出豐富複雜的溼地生態。這裡潮溪、草澤、沙地、碎石、泥灘等多樣性的棲息環境,成為了各種底棲生物、魚貝類,鳥類、水禽類棲息的最佳場所。站在棧道上,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到好多叫不出名字的水鳥,更有為數甚多的各類螃蟹在淤泥的小洞裡進進出出,可愛極了。我在棧道邊上坐了下來,雙腳吊在棧道外,腳底都快觸到溼地灘塗了。就這樣,我一邊欣賞著壯美的日落,一邊想著會不會有一隻調皮的小螃蟹突然墊高腳用鉗子夾一下我的小腳趾呢?

回到市區,分別到附近的中華街夜市和一中街夜市逛了一會,覺得沒什麼意思,關鍵是已經累得夠嗆,便折回客棧洗了個熱水澡,再泡上一壺香濃的普洱,兩杯熱茶下肚,回想著這一天所見的繽紛色彩,怎一個愜意了得?!

(六)文藝之約

由於接下去想去臺南,所以計劃留在臺中或附近的時間最多隻剩一兩天,有朋友建議我參加當地的“清境農場+日月潭”一日遊,然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確非吾願,考慮再三,終究作罷,而決定以“一個偽文藝中年赴一場文藝之約”的方式來結束我的臺中之旅。
位於六號公園內的臺灣美術館,四周是大片綠地,臺中市政府特意將這片綠地公園規劃為美術公園,公園內陳置著為數不少的大型景觀雕塑。

“臺灣美術館的誕生,來自臺灣房屋以‘深耕臺灣、熱愛臺灣、瞭解臺灣’的企業精神為出發,懷抱著對臺灣的情感,提供多元文化空間,支援藝術並推廣公益活動。藉由集團海內外的資源,扶植臺灣本土藝術家成長持續創作,提供藝術發揚的平臺,支援藝術家站上國際的舞臺。臺灣美術館除了一般的展示空間外,還有兩間特殊展覽室,專供鐳射藝術、光藝術、動力藝術、錄影藝術及電腦藝術使用,使得展覽主題更全面而多樣。館方典藏室以已故的美術家作品為主,也有明清時期臺灣地區美術家及當代美術家作品;館內的資料中心蒐集了國內外美術圖畫、影片、錄音帶、幻燈片及美術家資料等;開放式展示的美術街及美術廣場,設有文物供應部、咖啡座等,兼具賞展與休憩功能。”(這段話來源於網際網路,我只理順了一下。之所以摘錄這麼一大段話,是為了彌補遊記的空白,因為除了饒有興致地欣賞了一陣館外碑林的石刻書法外,進入美術館後我對眼前所見幾乎都是‘看不懂’和‘不明白’,實在是尷尬之極!所以也不敢過多地去描述或談感想,以免越寫越顯無知,此處就省略若干字吧,只上幾幅圖)

午後,我死心不息地轉去了另一個美術館——勤美術館,試圖再次驗證一下自己到底有沒有藝術細胞。說好的下午2:30開館,過了20分鐘卻依然大門緊閉,看著門前草坪上的“很多把刷子”,心中說不出的沮喪:是不是沒兩把刷子的連門都不讓進了……

無奈之下,只能提前到了孔廟。臺中孔廟與忠烈祠毗鄰而建,地處雙十路與力行路的交岔口處,此處環境清淨幽雅,樹木枝繁葉茂,與不遠處的鬧市和高樓仿似不在同一個世界。穿過力行路口那兩座冠以單簷青色琉璃瓦頂的“道貫古今”與“德侔天地”牌坊,左側便是孔廟了。臺中孔廟的建築格局乃參照曲阜孔子廟縮小規模,併為與隔鄰忠烈祠的清代宮殿式建築與彩繪有所區分,採取仿宋代四方形宮殿式建築形式,給人感覺渾厚、肅穆、樸實而壯觀。其正門為與照壁相對的檽星門,兩側各立金聲、玉振二門,均以華表為柱,柵籬為門,中央雙柱柱頭有一對獅子,氣勢莊嚴。依古禮只有皇帝與狀元方能由檽星門進出。門後泮池採半圓造型,其上跨有“碧水橋”,橋欄亦仿照宋朝的勾欄抱鼓形式。沿池泮後的林蔭通道,經觀德門、毓粹門、大成門,到達孔廟中心大成殿。大成殿屋頂為歇山重簷式,莊重威嚴,而斗栱樑柱皆釋以宋代彩畫,頗為典雅;殿內供奉孔子及其72弟子。大成殿兩旁有東廡西廡,奉祀歷代先儒神位,兩廡連線禮樂室,後方則為供奉孔子祖先牌位的崇聖祠。我行走於孔廟之中,感受著我泱泱中華數千年文化的燦爛輝煌,品讀著萬世師表孔老夫子的儒學精華,內心一股自豪之情、景仰之意油然生出。

回客棧取了行李,到臺中火車站買了一張到臺南的火車票,兩個小時後,我便置身於嘉南平原上的府城臺南。客棧房間的陳設和電器都好有懷舊feel,我喜歡!
臺南,這個臺灣全島開發最早的地方,又將會給我怎樣的驚喜呢?

(七)遲到的臺南

(2021年4月25日。由於某個已經記不起來的原因,遊記竟沒接著往下寫,一直拖到兩年多後的今天。為了勉強保持完整,決定把當時在微信朋友圈簡單記錄下來的圖文填補餘下的空白。抱歉,我讓臺南遲到了。)

2019.01.10
府城臺南,是臺灣最早的發展中心,歷史悠久。這裡與臺北臺中的氣質與風格截然不同,建築和街道都有一定年紀,甚至連汽車也是舊款的居多;中西方宗教氣氛都更濃,廟、宮、殿等與教堂隨處可見;小吃的品種多得無法想象,各種食物香味充斥著大街小巷……在臺南,你能看到的除了舊物,就是食物。

2019.01.11
今天算是一個偽文化人的文化之旅:
騎公共自行車到臺南火車站,坐南下線一站便到了很有歷史也很有味道的保安火車站。
從火車站步行一公里就是奇美博物館。博物館建築本身已是相當震撼,其館藏更是出乎意料的豐富,而讓我最歎為觀止的是布展的用心和細緻。
午後參觀臺灣文學館,依然被布展的認真和一絲不苟所折服。
而臺南孔廟作為明永曆年間便存在的臺灣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所建的第一所高等學府,雖然不大,卻很值得看看。
孔廟門前馬路對面是一家二手書店,可供市民借閱或坐下閱讀,文化氣息很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忍不住選了本書在角落看了好一會。
走出書店,不遠處便是紀念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可惜臨近閉館時間,只能步履匆匆走馬看花。
晚上是體驗飲食文化的時間。大東夜市比之前去的臺北寧夏夜市和臺中中華街夜市、一中街夜市感覺都要好,很多人本地人和遊客在逛吃逛吃。
今天,我還路過了一間感覺很中式的天主堂。

2019.01.12
來臺灣這些天,今天最輕鬆,睡到自然醒,收拾好,跟房東道了別,拖著行李箱去坐到臺南高鐵站的免費接駁車,在高鐵站吃了個臺鐵便當,然後不用兩小時就又到了臺北。依然選擇了臺北車站附近的民宿,與前幾天住過的民宿在同一條路上,周邊道路和環境已經比較熟悉,出門逛吃基本可以不用導航了。一下樓聽到唱戲的鑼鼓聲,循聲尋去,原來是戲劇團進社群義演,聽了一會,覺得演的大概是閩劇或潮劇。早早地轉了一圈回來,泡了壺單從,手機輕聲地放著“快樂888”,就著柔和的燈光,靜靜地看會書。

2019.01.13
起了個大早,去附近的菜市場逛了一圈。
逛完早市,便乘捷運去了淡水。沿淡江騎自行車還是挺舒服的,可惜天氣並不給力,一直陰天不見放晴。
教堂裡信眾們正在唱詩,神職人員過來很有禮貌地邀請我跟他們一起做禮拜,我說謝謝,我只是看看。 隨後是參觀校園,淡江高中和真理大學,都是有一定歷史的學校。淡江高中因周董拍《不能說的祕密》而為大眾所知,校園也確實漂亮。路過紅毛城,沒進去,直接去了漁人碼頭。喜歡看江面上泊得整整齊齊的漁船。
往回走的時候,淡水老街人流湧動,到處都是排隊買小吃的人龍。我只能推著車慢慢向前挪,順便欣賞欣賞這沿街的美食。

2019.01.14
抓住行程的尾巴,一早出去再次感受了一回路邊攤的白粥小菜,然後信步來到位於淡水河畔曾經風光無兩的大稻埕碼頭。碼頭極清淨,只有寥寥幾個市民再晨運。附近的迪化街是臺北自古以來南北貨運轉的集中地,現在也仍有不少蔘茸店、藥行等,很有年代感,與二十分鐘步行路程之外的現代化都市景象反差頗大。
這次臺灣行的前段和後段都在臺北,天氣就沒怎麼好過,不是陰就是雨。今天這個大藍天是出來歡送我的嗎?
一路奔波,終於又回到了溫暖的家,終於又吃上媽媽做的可口飯(xiao)菜(ye),終於又可以躺在自己的床上舒舒服服地安然入夢……明天,努力搬磚!

(八)我的腳印(以往的部分遊記連結)

西遊記——記我們的甘南、青海湖之行(2019年)://www.mafengwo.cn/i/780185.html
走在天路上——2010年9月四川西藏之旅://www.mafengwo.cn/i/780181.html
新疆行(2012年6月)://www.mafengwo.cn/i/5393186.html
暑假,泰之旅(2018.6.30-7.6泰國曼谷普吉島)://www.mafengwo.cn/i/9936586.html
行走香江(2017.03)://www.mafengwo.cn/i/8170326.html
吳地印象:輕巧靈秀與厚重沉穩的完美結合之一:姑蘇 城裡城外(2017夏蘇州無錫南京行)://www.mafengwo.cn/i/7988985.html
吳地印象:輕巧靈秀與厚重沉穩的完美結合之二:樑溪 書香樂韻(2017夏蘇州無錫南京行):
//www.mafengwo.cn/i/7989099.html
吳地印象:輕巧靈秀與厚重沉穩的完美結合之三:金陵 古往今來(2017夏蘇州無錫南京行)://www.mafengwo.cn/i/7989294.html
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實用攻略(食住行等資訊,福利貼,純乾貨): //www.mafengwo.cn/i/7136258.html
心之迴歸——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一): //www.mafengwo.cn/i/7131947.html
心之迴歸——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二): //www.mafengwo.cn/i/7133255.html
心之迴歸——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三): //www.mafengwo.cn/i/7135238.html
心之迴歸——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四): //www.mafengwo.cn/i/7138847.html
心之迴歸——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五): //www.mafengwo.cn/i/7143041.html
心之迴歸——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六): //www.mafengwo.cn/i/7165871.html
心之迴歸——2017.06 雲南 行之 壩美 、 普者黑 (六): //www.mafengwo.cn/i/7171772.html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