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一座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城市。早在1553年,澳門便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葡政府曾以天主教為官方宗教,因此至今澳門還保留著不少天主教堂。教堂,便在那時開始成了澳門這座東方城市中一道具有異域風情的建築。
一、澳門主教座堂(聖母聖誕堂、大堂)
主教座堂是施行主教制的基督教派(如天主教、東正教等)在教區中設立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教堂,內設主教座位,供主教主持敬禮儀式、教導信徒及總覽教務,且通常在其附近建有主教公署。早在1575年,天主教在澳門設立了主教轄區。有“聖名之城”稱號的澳門一度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翌年就興建了主教座堂,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主教座堂是典型的地中海風格,彩繪玻璃,木質葡萄牙屏風。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內部裝嵌有富藝術性顏色的玻璃以及下面左右雙塔式建築物。舉凡本澳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聖彼得。現時,主教座堂已經過多次修葺,教堂前地鋪設葡式碎石,更有特色的小型噴水池,將這裡營造成一個優雅寧靜的景點,於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成為中國第卅一處世界遺產。聖母聖誕主教座堂通稱主教座堂,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
澳門主教公署

二、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天主之母教堂)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
“三巴”即“聖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始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此牆因類似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


三、玫瑰堂(玫瑰聖母堂、聖道明教堂)
玫瑰聖母堂又稱板樟堂或聖多明我堂,始建於1587年,是西班牙天主教的聖多明我會教士初到澳門時設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教堂於1828年重修,今天壯觀的規模即源於此。
玫瑰聖母堂供奉的花地瑪聖母,是葡萄牙人很崇拜的神。堂記憶體有許多頗富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宗教藝術的特色和風格。聖堂大門雕工精細,天花板佈滿圖案裝飾,聖堂內部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明快鮮豔的圖案,祭壇上有聖母聖嬰像,聖堂內則擺放花地瑪聖母像,每年5月13日的花地瑪聖母出遊即以此聖堂為起點。

四、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安多尼舊堂位於澳門半島的西部,始建於一五五八年,與今日的安多尼堂位置相同,是澳門的第一間小教堂,佔地面積1.1平方公里。教堂內供奉的是聖安多尼,,是蒲萄牙人熟識的聖徒,他被視為執掌人世的婚姻,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聖安多尼為”婚姻主保”,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也因而選擇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由於外國婚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
聖安多尼教堂外觀為1930年改建成的水刷石粉面,主立面不對稱,左側只有一座鐘樓,以橫線條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山花之上裝點著聖像。鐘樓為三層,高約22米。總而言之,立面做法採用現代的水刷石飾面,形式簡潔,體現新古典主義風格
教堂室內佈局以長方形中廳為主,內有夾層,高約15米;無柱廊阻隔,木拱頂,從天花之上垂下華麗的枝型大吊燈。堂內祭壇為建於1875年的巴洛克式聖壇,採用斷山花和雙柱的形式,中間有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堂內還有多個小祈禱室,裝飾精巧,並有壁柱。主祭壇莊嚴華麗,體現巴洛克風格:錯落有致的簷部,斷裂扭曲的山花,繁複彎曲的線條以及多重層疊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現主題─十字架上的受難耶穌和帶有深刻含義的耶穌會標誌。


五、聖奧斯定教堂
聖奧斯定教堂是由義大利天主教奧斯定教會,於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三年後歸葡國人所有。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道的教堂。初建時用棕櫚樹葉作頂,風吹時似龍鬚飄飄,故昔日稱龍鬚廟,後改成龍嵩廟。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教堂於1825年重修,外形莊嚴雄偉,內部裝潢寬敞闊大,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有關聖奧斯定教堂傳說紛紜,據說當雕像被教堂負責人士取往主教座堂,它會神奇地回到聖奧斯定教堂的祭壇上。因此,雕像現時仍安放於原位。

六、聖若瑟修院聖堂(三巴仔)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聖若瑟修院由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創辦,與修院毗連的聖堂則於1758年落成。聖若瑟聖堂連同已坍塌的聖保祿教堂是中國罕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主祭壇供奉聖若瑟像,左右兩側祭壇則供奉耶穌及聖母。該聖堂主堂由四個帆拱頂起的一個直徑12.5米,頂部高度為19米的穹頂,開有兩環各16個窗戶,具通風和採光功能。堂記憶體有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會士聖方濟各. 沙勿略的前臂骨,供教徒瞻仰。
聖若瑟修院是一間專門培訓進入中國傳教的修士,而聖保祿教堂則是培訓傳教士到日本傳教的,由於聖若瑟修院成立的時間較聖保祿教堂為晚,故華人稱聖保祿教堂為「大三巴」,稱聖若瑟修院為「三巴仔」。聖若瑟聖堂屬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S形的柱是巴洛克式的標誌,而聖堂中有很多這種型別的柱,巴洛克式的建築除運用S形的柱外,還會用豐富的雕刻以及金、黃二色的配搭使建築物有一種金碧輝煌之感。而聖堂正是可以給人這樣的感覺,由此可見它是具有很濃厚的巴洛克風格。
聖若瑟聖堂

七、聖老楞佐堂(風順堂 )
聖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實際建築年份已不可測,但據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建立的一座木製小教堂。而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應在1618年,至於現時教堂的規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後而成的。教堂的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室內之裝飾充滿東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內寬敞巨集偉,巨大的樑柱和精美的吊燈,頗具豪華博大之氣派。祭壇內供奉著聖老楞佐的神像,穿著絢麗的衣袍,一手持聖經,一手拿法杖,莊嚴肅穆,在經常航海的葡國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賜予風信之神。聖老楞佐是羅馬教會七位執事之一。掌管教會的財產,負責救濟窮人的工作。
聖老楞佐教堂建築充滿葡萄牙色彩,正門左右兩翼各有大鐘樓。

八、聖母雪地殿堂、東望洋炮臺、燈塔
聖母雪地殿教堂 ,位於東望洋炮臺的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門的社團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託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
瓦,屋脊高7米多,簷口高4.8米。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瑪利亞、聖安東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

九、西望洋聖堂(主教山小堂、海崖聖母小堂)
西望洋聖堂(又稱主教山聖堂、海崖聖母小堂、卑拿聖堂、西望洋聖母堂),是位於澳門西望洋山的天主教教堂,建於1622年。小堂曾多次重修,1935年與主教私邸一同重建為目前規模。西望洋聖堂位置原有西望洋山炮臺堡,建於1622年(即明天啟二年),以防禦荷蘭的入侵。小敎堂的興建,乃因葡萄牙航海者曾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實現許下的建堂諾言。供奉聖母瑪利亞的聖母堂建於炮臺旁,初為在駐炮臺的葡萄牙士兵進行祈禱及參與彌撒之用。1892年後,炮臺被拆卸後,教堂得以逐步擴大及多次修繕。1935年,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高若瑟策劃,並將教堂與主教私邸一同重建為目前規模建築物蓋有哥衛式教堂尖頂,反映古典折衷主義風格。西望洋聖堂及主教私邸已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並收錄於《澳門文物名錄》。
堂前設大理石的聖母望洋像,西望洋聖堂聯貫相通後面的主教私邸。附近的路德聖母巖洞設聖母像,象徵聖母曾在法國路德城的顯現事件。

十、氹仔嘉模聖母堂
位於氹仔嘉模前地的嘉模聖母堂,是1885年為方便氹仔教徒的宗教活動而建,同時象徵當年葡萄牙人來到氹仔。該堂曾於1985年重修,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堂。教堂佔地2000餘平方尺,頂部為鐘樓。地方高大寬敞,可容200多教友同時參加儀式;內裡還建有公園,種有植物,並設有石亭、石凳供人休憩,是澳門居民舉行婚禮和郊遊觀光的好去處。 嘉模聖母教堂位於澳門氹仔嘉模前地,佔地2000餘平方尺。該教堂是1885年為方便氹仔教徒的宗教活動而建,象徵了當年葡萄牙人來到氹仔。

十一、路環聖方濟各堂
路環聖方濟各堂建於一九三八年,其設計主要採取澳門主要教堂的巴羅克式風格。聖堂外牆以奶白色為主,還有橢圓形的窗戶及鐘樓。在聖堂的前面還有建於1910年戰勝海盜的紀念碑,在教堂記憶體放著一些亞洲最神聖的遺物,在一個銀製聖骨匣裡存放著聖方濟各的臂骨,聖人在日本傳教後,打算進入中國,於1552年在距離澳門七十公里的上川島逝世聖方濟各聖堂位於路環計旦奴街。 聖芳濟各400多年前跟隨傳教士自日本到達東南沿海,後於1552年在澳門附近的一個小島上逝世。 路環島是澳門的離島,有如澳門的後花園,來此的遊客不是很多,顯得很清靜。教堂內原有一銀色骨箱,自1978年起移入,箱內盛載著聖方濟各的手骸聖鐲,現時已被送到聖若瑟修院收藏。聖方濟各在四百多年前跟隨傳教士自日本到達中國南部沿海,1552年於澳門附近的一個小島逝世。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