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西安的信
親愛的 西安 :
你好!咱們第一次見面還要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時對你並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記憶中僅剩難以下嚥的饃,並不入味的涼皮,味道奇怪的胡辣湯。由於年幼無知,各方面知識的匱乏,對你引以為傲的名勝古蹟,人文大餐並不感冒。臨走時,那邊的親朋們語重心長地說:有空回來看看,也只是客套迴應,未有重遊故地的想法。所以,這封信讓你等待了二十年之久,但很幸運,因為再見面時,我已建立起一定的審美來切身感受你那無窮無盡的魅力。可惜只能用簡單的文字結合不太精緻的圖片來抒發款款愛戀,就以時間軸為線索,將你身上延續千年的歷史畫卷鋪展開來吧。
水杉
兵馬俑——秦始皇和地下王國
所有人到 西安 後的第一站都會選擇去“兵馬俑”,兩千多年前創造的陶俑們已經成為了 西安 ,甚至 中國 的標誌。事實上,相對於那些僵硬的雕塑,它們的主人更值得玩味。
在幼年接受的文化教育中,秦始皇一直是作為反面教材存在的帝王,只因為他有一件惡行——“焚書坑儒”,“焚書”倒還好,但“坑儒”在視老師為天神的年紀裡卻是無法接受的,這位君王留給我的只是尖嘴獠牙,雙手鮮血的殘暴印象。在一次“歷史掃盲”中,才知道“坑儒”的真相:統一 中國 後,秦始皇拼命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找到這種藥。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等等。秦始皇聽後,怒不可遏,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方士活埋於 咸陽 。
秦朝作為 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只存在了十餘年,富庶程度卻是有史可查。杜牧《阿房宮賦》中描述道: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這等紙醉金迷在生活小康的今天看來也覺太過,更何況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一派富得流油的景象,哪能尋到一個短命王朝的跡象?
賈誼《過秦論》中也仔細描寫過秦始皇的功績: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 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 咸陽 ,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建立如此之多豐功偉業,秦皇是何等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啊!可又感覺他很陌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卻如流星般轉瞬即逝。兵馬俑自然成為了瞭解這位帝王僅有的紐帶。
1974年 陝西 遭遇大旱, 臨潼 縣的村民在打井取水時偶然間挖到了幾個與真人同高的陶俑,經考古隊勘察後對該地區進行挖掘,使埋藏兩千年的國家寶藏重見天日。可惜在出土的剎那間,曾經五色彩繪雕塑身上的自然顏料氧化,留下灰頭土臉的軀殼,只是這樣也足以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兵馬俑博物館共有三坑,一號坑最大,出土陶俑數量最多。踏入展廳的瞬間彷彿進入了秦國虎狼之師的閱兵場。坑道里一排排勇士筆挺地站立著,外圍部分著戰袍,裝備輕便以作敢死隊衝鋒殺敵,兩翼士兵則身著紋路清晰可見的鎧甲,壓住陣腳,巋然不動,穩如泰山。正如《詩經秦風無衣》裡唱的那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軍功爵制度讓秦人放下鋤頭,父子兄弟共同上場殺敵,鑄造了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軍隊。
用望遠鏡細看,每張臉面部表情皆不相同,有的緊鎖眉頭,似乎敵方兵力十倍於我,戰局不容樂觀。有的怒目而視,仇人相見,只求在戰場上割下對方耳朵已記功。有的喜上眉梢,不知是喜這些天無戰事,還是喜自己在刀光劍影中存活下來。
雖在同一坑道,每位軍士因經歷和心境不同,呈現出了不一樣的表情,無一雷同。倏然間發現這龐大的陣營並非簡單的藝術複製品,而是他們的主人要將生前統帥的真正軍隊帶入地下。駐足,凝神靜聽,士兵們震耳欲聾的吶喊聲從沙場上傳入我耳中,被帶入聽見擂鼓聲就會血脈噴張的歲月,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慨氣,有“提攜玉龍為君死”的忠義。
極目遠望才能看到盡頭的甬道,卻只是陪葬坑的冰山一角,仍有無數關於秦皇的祕密等待發掘。坑道的外圍還有很多考古人員正在對損壞的陶俑進行修復,這絕對是件極其精細和複雜的工作。
二三號坑的規模相較一號坑遜色很多,卻在這裡出土不少精美的物件。 比如 跪射俑,立射俑,車兵俑,騎兵俑,軍吏俑等讓後人瞭解到秦帝國軍隊是一支兵種多樣,裝置超一流,且等級制度森嚴的王者之師,這也間接說明了秦始皇掃六合並非偶爾運氣,而是軍事科技皆遙遙領先的必然結果。
統領這樣軍隊的是何等雄才大略的一位君主啊,站在他的陵寢之上,忽然感到無比渺小,想到千古帝王最終也會成為一掊黃土,又得到一絲絲自嘲的慰藉。
秦朝只經歷了短短十四年,始皇帝為了達成中央集權實施的暴政讓民不聊生,但他建造的奇蹟確實成了我們的瑰寶,而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對後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來兵馬俑並非只是觀摩先人工藝水平的超群,而是透過陶俑窺見那位帝王的絕代風采。參觀前導遊讓我說說對秦皇的看法,我很籠統地說了一個字“牛”,細細想來也似乎找不到比之更能抒發我仰慕之情的詞了。
茂陵——漢武帝和天才將領
與秦皇比肩的自然是下一朝的漢武。 興平 市的茂陵正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傳說漢武帝在一次打獵的過程中,因在茂鄉附近發現了一隻麒麟狀的動物和一棵長生果樹,認定茂鄉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下詔將此地圈禁起來,開始營造陵墓。此地原屬漢時槐裡縣之茂鄉,故稱“茂陵”。
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 中國 的金字塔”。不過想要見到這位名垂青史的帝王仍沒有機會。只能從其它陪葬墓側面瞭解武帝。茂陵的陪葬墓分別是薄命的絕代佳人李夫人,兩位託孤大臣霍光和金日磾,以及兩位將領衛青和霍去病。
從正門進入,經過開闊的 通道 後到達一座清幽別緻的花園。正中有假山和 魚池 ,池裡的錦鯉見人便簇擁過來,把嘴一張一合發出聲響來乞食。兩側的陳列廳展出當地出土的陪葬品,茂陵雖未正式開挖卻已從此發現了不少國寶級的文物,如鎏金銅馬,鎏金節薰爐等。
移步中心區域,能看到兩座雄偉的浮雕,便是有名的“馬踏匈奴”,石馬氣勢軒昂,莊重有力,威風凜凜,一個戰敗的匈奴仰面倒在馬下,手持弓箭,呈恐懼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驅逐匈奴戰功的讚揚,象徵著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雕刻手法樸實渾厚,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膽的想象力。而作此浮雕正是為了紀念此處埋葬的絕世天才將領——霍去病。
縱觀 中國 古代歷史,能被稱為天才的將領並不在少數。但霍去病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他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 祁連 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 河西走廊 ,從此 絲綢之路 得以開闢。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匈奴為此悲歌:“失我 祁連 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即使同為抗擊匈奴大將軍的舅舅衛青也難掩其光芒。
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二十四歲便去世,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調遣河西五郡的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 祁連 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在墓前瞻仰這位天才將領千年不滅的威風,登上墓後的山頂極目遠眺能將整個茂陵博物館收於眼底。山後還有關於霍去病生平事蹟的展覽館,雖然這位將軍離我們已有些久遠,但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金句卻被一直傳唱,勇冠三軍的“冠軍”稱號仍沿用至今。
穿過竹林掩映的迴廊,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到了金日磾墓前,不過這位匈奴籍託孤大臣的墓就沒那麼講究,只是一座青蔥的小山包。
乾陵——唐高宗和大周女皇
要問誰是 中國 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相信沒有人答不出來,他就是大周皇帝武則天。而再問誰是武則天的丈夫?就有很多人不知道唐高宗李治的名頭了。這位唐朝的第三任皇帝其實是位有能力的賢君,他當政時“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但由於身體原因,不幸英年早逝。乾陵正是武后為他倆修建的合葬墓。
參觀主墓前,可以先到陪葬墓,從側面瞭解乾陵主人的生平。懿德太子墓埋葬的是皇太孫李重潤。出生顯赫的貴公子只因私下議論政事,遭人誣陷便被杖斃。直到他的父親唐中宗復位後,才追贈皇太子,諡號懿德,陪葬乾陵,並聘國子監丞裴粹亡女為冥婚合葬。正是人言可畏,也可見武后攝政時,李氏的境遇,雖貴為皇族卻有名無實,噤若寒蟬。
由地面沿墓穴進入,即使外面豔 陽高 照,身體也感陰寒,穴中兩側及頂部皆作有精美壁畫,歲月剝蝕後留下殘缺的美。最底部的墓穴空間十分開闊,棺槨置於正中,細心的人會發現位於墓穴頂有一很小的開口,此為進入墓穴的暗道,是盜墓者所為。感嘆此地盜墓猖獗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盜墓者精於計算的功力,竟能分毫不差地進入主墓。
相對陪葬墓,乾陵主墓則安如泰山,是唐十八陵中主墓儲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唐朝末年發生黃巢之亂,黃巢動用40萬大軍打算盜掘乾陵,但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找到墓道口。此後盜墓之人層出不窮,民國時期,孫連仲曾動用一個師的兵力用炸藥炸墓也未能找到墓口。
由正中的朱雀大道進入,兩側石雕巍然聳立,有石馬,石人,其中還有像鴕鳥這樣的舶來品雕塑,可見當時唐朝的影響力已達 非洲 大陸。
司馬道盡頭左右兩側各有兩座牌樓,樓前各矗立著一塊石碑,西側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誌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聖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可以說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
東側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為“六十一蕃臣像”。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雖是石雕,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彷彿在這裡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由於受強烈地震的影響,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
石獅 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歷經千年,身上已斑駁,仍一絲不苟地守衛著身後的陵園,增加了王室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此時回望來時的司馬道,會發現遠方有兩座山峰分立左右兩側,外形如女性雙乳,故取名為“乳峰”。
且不去評說女皇功過,她確實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歷史,後世才有“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的極高評價,正如留下的無字碑,沒有歌功頌德,沒有批判專政,一切都由後人去評價。
華清池(上)——楊貴妃和萬千寵愛
就在離兵馬俑不遠的地方,有另一處重量級的景點,它就是華清池。它的歷史甚至比兵馬俑還要久遠,背靠著的驪山頂有處烽火臺,那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時留下的遺蹟。
但真正讓華清池出名的卻是楊貴妃。李白《清平調》裡留下了對這位絕代佳人最生動的刻畫: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多麼令人神往。可她已離我們太遙遠,只能從留下的歷史遺蹟中,窺見這位薄命紅顏集萬千寵愛的一生。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正是楊貴妃洗浴休閒的皇家園林。唐玄宗時華清宮達到最盛,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
海棠湯又稱貴妃池,池內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是唐明皇作為愛情的禮物賜給楊貴妃的。湯池是上下兩層臺式結構的,池中有專供楊貴妃沐浴用的長條石,上刻有“楊”字。池中間還有一進水口,出土時有一漢 白玉 雕刻的底座,底座上接蓮花噴頭,下接陶水管與總水源相通,溫泉水從蓮花噴頭四散噴出,水霧四起,飛珠走玉,貴妃嬌體如置雲霧之中。站在池邊,吟詠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當知字字句句何等傳神。
蓮花湯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是博物館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的湯池。從湯池四周留有的圓形內柱礎和蓮花形外柱礎的大小和位置可以推斷,當時浴殿有內、外殿之分,建築立柱高大7、8米,面積達400多平方米。
楊貴妃之美因華清溫泉水滑洗去凝脂更嫵媚,更迷人,李楊的風流愛情也自春寒賜浴拉開了序幕,而到“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達到極盛。
華清宮除核心的溫泉區域外,還利用地形特點,佈設不同型別和用途的樓閣亭榭,成為了一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築群。沿著山勢向上,紅牆碧瓦的精美建築層出不窮,回望 西安 城,不覺想起杜牧的《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當年玄宗知道楊貴妃愛吃 廣西 荔枝,為保證剛摘下的荔枝新鮮特設驛站快馬傳遞,何等勞民傷財之舉,以致杜牧藉此直接鞭撻了當時驕奢淫逸的皇室生活。或許對於玄宗來說,這就是他愛一個人的方式,想把所有一切都給自己的愛妃,而對於楊妃來說,她確實是一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幸運兒。
華清池(中)——唐玄宗和《長恨歌》
元稹《行宮》中寫道: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可見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無論何時都是為人津津樂道的題材。華清池外,書法家蘸上清水,將這段愛情在地磚上一揮而就,須臾又隨風而逝。
說到李楊二人,能將這段傳奇的帝王愛情描繪得豐滿傳神的恐怕只有白居易的《長恨歌》了。例如“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般描述,簡直讓楊妃的美活了起來。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 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吟詠又讓天人永隔的相思肝腸寸斷。
如今,似乎只能從文字瞭解這段故事,但歷史名城的底蘊再次震驚了我,那就是這部根據《長恨歌》改編的實景歷史舞劇。
以“楊家有女初長成”為開篇,以“天上人間會相見”為終了。三百多名專業的舞蹈演員,完美的音效燈光,動人的詩詞旁白,配合上華清宮的實景,當真讓人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去親自見證這段千古愛情絕唱從萌芽到修成正果的全過程。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香豔唯美。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的痛徹心扉。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輾轉反側。
每一幕都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劇中散場我們仍不願離開,直到觀眾都走了,背後的驪山恢復了靜悄悄的模樣,“宮女們”跨上轟鳴的摩托車,才恍惚間回到現實世界。
《長恨歌》當真為我國歌舞劇的巔峰之作!
華清池(下)——委員長和西安事變
如果認為華清池只是古代的皇家浴場,那就錯了,這裡不乏現代領導人的身影, 比如 有周總理,蔣介石用過的浴室。當然,在華清池還發生過一件影響新 中國 程序的重大事件—— 西安 事變。
第一次學習 西安 事變時,年幼的我並不知道當時情況有多危機,謀劃有多周密,自認為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只是簡單地請蔣介石喝個茶吃個飯什麼的就把他給扣下了。
又一部歷史劇,《 西安 事變》 完美地還原了事件全過程。開演前,觀眾本身也是整部劇的演員,周圍都是端著機槍警戒的士兵,賣報的小販來回吆喝,瞬間回到了戰雲密佈的上世紀三十年代。
全劇一共分為走進12·12、烽火古城、矛盾激化、匆匆密謀、箭在弦上、枕戈待旦、大戰在際、槍聲破曉、統一戰線、世事滄桑等十幕,通過巨集大的交響管絃樂、交響合唱、電子音樂以及極富 陝西 地域特色的音樂表現呈現出一幅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表現出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志士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以及國家情懷。
劇終再去歷史遺蹟探索會有不一樣的認知。看看當年蔣委員長入住的五間廳,乾淨整齊的辦公室正中高懸著孫 中山 先生的照片,一塵不染的臥室掛著蔣公的墨寶。
旁邊緊挨的就是警衛員的臥室。牆上還留有發動兵變時留下的彈孔,想想當時士兵們冒著山頂槍林彈雨衝上山有多悲壯,他們揹負的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委員長聞聲倉皇而逃,一直赤腳跑到山頂躲藏於石縫之中,若不是槍支走火,讓他誤以為被發現,自己暴露藏身處,那當天結局會如何誰又能預料。
活捉蔣介石的地方修建成了一座亭子,名曰“兵諫亭”,背後的山崖上刻著不少愛國金句,其中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我認為是對張楊兩位將領最好的褒獎。
在國家民族危機存亡的緊要關頭,總會有偉大的英雄出現,不顧個人安危,帶領我們走出黑暗,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實現偉大復興的原因。
明城牆——四方陣和浮生掠影
只要在市中心走上一段路,就會發現一段巍峨的城牆。它就是 中國 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城牆。它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古城牆的原有城門共四座,東南 西北 分別為 長樂 門(東門), 永寧 門(南門),安定門(西門), 安遠 門(北門),其中最有名的要數 永寧 門。它是 西安 城牆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始建於隋初,明代改為“ 永寧 門”。
在 中國 民間,百姓都認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為避火災,爐灶一般不開往南面。南門 永寧 之意,就是向火神禱告,勿起火災,永保安寧。為以示誠心,永不開正南門。不過現在 永寧 門隨時為八方來客敞開大門。御林軍盡帶黃金甲,頭盔頂的紅穗像雄雞的尾巴驕傲地揚朝後方,手握利刃威風凜凜。佳人身著隆重的鳳袍,頭上插滿精美的裝飾,毫不扭捏地把絕代風采展示給路人。
登上城樓,涼風習習將旌旗舒展開來,上面繪著的龍圖騰活靈活現,一串紅色燈籠喜氣洋洋。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如千百年前依舊,只是時代在變,曾經的輝煌終將成為歷史。而在城牆的外圍,氣派現代的摩天大樓,寬敞筆直的大道正是新時代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租上一輛自行車,或是乘坐電瓶車,順時針環遊,千百年歷史的沉澱匯聚為了這十多公里的路程。我在感嘆著雕樑畫棟的無與倫比,也在欣賞現代與古代碰撞產生的火花。撫摸著被烈日炙烤得溫度久久散不去的城牆,我突然聯想到賈平凹先生在《廢都》裡的有趣文字,壎、會思考的牛,城牆,似乎這些東西都是 西安 的元素,它們匯聚在一起融合出了一道美妙奇異的人文大餐。
明城牆如同一個四方陣,將當年的城市核心包圍在其中,那時候在城牆外的人無比羨慕城裡的人,想進入其中,而城牆裡的人又未嘗不想逃離是非紛擾之地,去牆外尋一片世外 桃源 呢?圍城的現象無論歷史的程序,似乎都不會消失,我們到底屬於城裡人還是城外人呢?看著來這拍照的一對情侶,我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既非裡,也非外,而是城上人呵。
碑林——活字帖和草根藝術家
永寧 門的兩側各有一個“小眾”的好去處,西側是道教祖師廟——湘子廟。對著的東側則是書院街,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個文藝氣息十足的地方,沒錯,剛進書院門,兩旁商鋪全是售賣文玩字畫,掌櫃們都身懷絕技,中年大叔用筆沾上剛研好的墨,深吸一口氣 後龍 飛鳳舞地題上幾個蒼勁的字;隔壁的不甘示弱,單憑一柄小刀就能把胚料變成一個壎。地上鋪上塊塑料布當鋪面的婦女也非等閒之輩,拿個名家畫作當參照,硬生生把它拓到畫紙上。
留著一撮山羊鬍的老叟逢人圍觀就說他作畫全憑感覺,畫由心生,隨後在扇面之上畫出啥也不像的怪物,卻成了這條街有名的網紅,江湖人贈外號“扇子哥”。書院街成了這些位名不見經傳的草根藝術家比拼實力,結交趣味相投的高雅朋友,或是討口生活的聖地。書院街頂是各種小資的西餐館和酒吧,這裡又成了土洋結合,雅俗共賞的奇特地方。
但這條街的精華並非於此,再沿城牆往裡走,會看到“孔廟”二字,正懷疑前去參觀的是不是儒家祖師廟,前方青磚紅門的建築頭上已赫然寫著“ 西安 碑林博物館”幾個大字,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它。顧名思義,碑石叢立如林,那到底有多少方碑呢?這還得從碑林歷史說起,碑林的源頭可追溯至唐代,正式創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這裡原先為孔廟,為保護文物,將碑文藏於此處,一作掩飾,二儒教為歷代帝王所崇尚,孔廟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會被賊盜匪徒覬覦。
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徵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入園後就能見到孔廟標配“德配天地,道觀古今”的標語,沿主道向內,左側有一口大鐘,對所有人來說都不陌生,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由它發出,它便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鍾”的景雲鍾。
正前方廣場上有一座紅柱綠欄雙飛簷的碑亭,亭子上有一處顯眼的錯別字“碑林”,兩字為林則徐所書,其實這並非林大人故意藏了什麼字謎,而是“碑”正確的寫法即是如此,亭內收藏的《 石臺 孝經》被稱為“迎客第一碑”。這塊國寶級的碑有多牛呢?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並書寫,太子李亨篆額,如果這都不夠,那說它是人人皆知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原型分量就夠啦,樑思成林徽因先生當年在設計時正是參照了此碑。
進入後方展廳,如果你是一位書法愛好者,那真是大飽眼福,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張旭、懷素、褚遂良等等歷代有名的書法大家都將自己的墨寶留存於這冰涼的石碑之上。他們記錄下了一段出彩的歷史,或是悲憤交加,或是洋洋得意,反應出了那個時代,封建統治下的特色。其中大秦景教流行 中國 碑更是記載了基督教的前身在唐代已流傳至 中國 的宗教故事。除了七個展廳裡巍峨厚重的碑,外圍走廊也貼滿筆跡秀麗的作品,一看署名都是前朝的康乾二帝,不過爺孫倆的作品等級還登不了大堂。
如果認為碑林只有碑,那你就錯了,看到幾排有趣的拴馬樁,就來到了石刻藝術室,匾額七字還是由陳毅元帥親筆所題。裡面的藏品以昭陵六駿為代表的石雕當真讓人歎為觀止,蹲獅、石虎、石羊、臥牛、走獅等也從不同側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寫實傳神的特點。當然了,還有鎮館之寶李小孩墓,具有 埃及 法老詛咒色彩的一句“開棺者死”聽來讓人不禁背脊發涼。
接著再到新石刻藝術館,這裡以“佛”為主題,帶你進行一段宗教味濃郁的藝術之旅。整個藝術館以昏暗的燈光和暖色調牆壁營造出佛門深不可測,又莊嚴不可侵犯的神聖。無論是壯觀的千佛龕,表情傳神的佛頭,或是栩栩如生的全身佛像都忍不住讓人駐足欣賞,感嘆千年前大工匠們精湛的手藝,那是種對技藝和宗教純粹的追求。
從館中離開,再見到明媚的陽光,恍如隔世,看到抬著畫板在認真描摹的學生們,才知道我沒有穿越,仍活在自己的時代。
碑林遊客的數量不及來此實地學習的建築系,藝術系學生們,他們擺弄著自己的工具,專業地拿出捲尺丈量,拿出鉛筆描摹,我饒有興趣地觀察著他們,或許某日其中的一員會成為歷史上的一位巨匠,而我十分幸運地見證了他成長的某個瞬間。
我看著碧空中漂浮的雲朵,能感覺到時光的流淌,人來來去去如螢火短暫,物質的財富也會被戰亂輕易毀滅,可我們卻也留下永恆的東西,那就是精神的傳承。
法門寺——釋迦摩尼和佛光舍利
感受佛文化已成為當代旅遊的一種新風尚,如果你是一名虔誠的佛教信徒,那就不能錯過位於 寶雞 市的法門寺。即使是對佛文化不怎麼感冒,也值得一遊,那裡巨集大輝煌的建築風格及珍藏的寶貝一定會讓人歎為觀止。
法門寺又名“真身寶塔”,約有1900多年曆史,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從正門入內後,視覺盛宴自此開始,兩側是石頭雕刻的蓮花,蓮有佛性,世間百花中只有“蓮”是唯一能花、果、種子並存的植物。蓮花的花死而根不死,來年又復生,如同人死而魂不滅,不斷輪迴。在禪宗中,它象徵釋迦‘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駐。傳說釋迦摩尼降生時,在地上走了七步,步步生蓮。
蓮花後方一邊是文殊 菩薩 的坐騎—— 獅子 ,造型勇猛;一邊是普賢 菩薩 的坐騎——白象,造型雄壯。
沿長1230米,寬108米的佛光大道遠遠望去,直通合十舍利塔,是眾生不斷攀登,不斷昇華的過程。佛光大道陳列的是左右共十八尊銅身羅漢,十尊金身 菩薩 和經幢。兩邊黃色柱狀體的就是佛教的聖物經幢,佛經經常刻於其上,象徵著佛法的智慧能夠降服一切煩惱。若是步行,便能按照佛教的五個時期細緻瞭解佛法衍變過程,佛光大道也可以說是一條成佛大道。
法門寺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 塔下 地宮,這裡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
除了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國家寶藏,法門寺內還藏著不少奇妙的景觀。在草堆中,我發現了佛門最經典的那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解釋為通過一個小小的花朵就可以窺探到一個大千世界的規律與全部。通過一片小小的葉子,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祕密。可理解為一件很小的東西里也可能隱藏著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裡也可能隱藏著大智慧。
我雖也努力參悟過這高深的哲理,但知之甚少。進入佛門仍難免俗,在其他香客的影響下三跪九叩,祈求神明寬恕愚鈍,並將內心深處的渴望悄然吐露,極度渴望著能靈驗。
仰望著塔尖直衝霄漢的“真身寶塔”,回想著唐中宗題“大聖真身寶塔”的榮耀,宋徽宗手書“皇帝佛國”的輝煌,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 塔下 珍寶的唏噓。不得不感嘆歷史在這裡的“佛文化”上留下了多麼濃墨重彩的一筆啊。我等濟濟無名之人除了能拜倒在大雄寶殿前,矗立在寶 塔下 片刻,還能留下點什麼呢?
法門寺最顯眼的建築還數佛光大道底端的合十舍利塔。塔高148米,呈雙手合十狀,外牆為金黃色,遠處看當真如佛光閃現,佛祖在此祈福。走近一看人頓顯渺小,似乎再強大的人在佛的世界中都是滄海一粟。塔內供奉著舉世聞名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可惜不對外開放。
內心的遺憾只持續了幾分鐘,就被寺外廣場上的小精靈給填補了,那是一群歡快活潑的鴿子,有白有灰,或許是長時間受感化,竟通人性似的大 大方 方地把紅色的腳丫撘到我們肩膀和手臂上,歪著小巧的腦袋有意無意地在相機鏡頭前擺出造型,其實它們只是貪戀遊人手中的玉米粒,待彈盡糧絕又毫不猶豫地棄你而去,到其它地方玩樂去了。
芙蓉園——張先生和文化復興
在 西安 呆的時間越久,遊覽的景點越多,就會對一個名字越熟悉,他不是秦皇漢武這樣的千古帝王,也並非什麼王侯將相,他就是張錦秋。可能大多數人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但如果提起 中國 近代建築之父樑思成和莫宗江,那就像是老朋友了,張錦秋正是他們二人的學生。從1966年畢業至今,張錦秋一直在 中國 建築 西北 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築設計。所謂“一生只做一件事”,五十載春夏秋冬,她與 西安 這座古城捆綁在一起,她的所有夢想和事業,也在這裡得到實現。我更願尊稱她為張先生。
陝西 歷史博物館、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鐘鼓樓廣場、唐華賓館、 陝西 省圖書館、大明宮 丹鳳 門、長安塔……如果想去 西安 領略這座古城的風情,一定會有意無意地看到張先生的作品。而“以大唐文化為內涵、以皇家園林格局為載體,服務於當代的大型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我認為是張先生眾多建築傑作中的代表。
曲江地區自秦朝以來一直都是皇家的休閒園林,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樂遊登高等在 中國 古代史上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均發生在這裡,唐時的曲江性質大變,成為首都長安城的公共園林。唐玄宗時對曲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使其盛況空前絕後,達到了其園林建設的頂點。隨著唐末長安城的毀滅,其各種園林建築也被破壞殆盡,各項文化活動也逐漸沉寂下去。現今的大唐芙蓉園正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建造的,建成後成為 中國 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
進入園區行上一段路,就到了以唐代“茶聖”陸羽命名的——“陸羽茶社”。從世界茶文化的發展史看,無論是 日本 茶道、 中國 茶道其起源都在唐朝。茶道從唐代提出後才開始了傳播與發展。陸羽茶社彰顯唐代茶文化主題,是一個由帝王茶藝、文人茶藝、世俗茶藝、茶藝表演組成的綜合性高檔茶藝會所。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茶,臨窗會友細味禪茶,笑看曲江波,淡然超脫間。湖中一把高懸的茶壺還在不停傾倒著滿肚子的水,十分有趣。
緊鄰的杏園,是展示唐代進士文化、仕途文化的一處景點,歷史上的杏園因盛植杏林而得名。每逢早春之際,滿園杏花盛開,人們便來此賞花、遊覽。雖時節不符,未能見到杏花,但滿池荷花著實惹人憐愛。杏園也是唐代新科進士舉行“杏園探花宴”的場所。知識入景,寓學於景。科舉千年,狀元獨秀。春風得意,雁塔題名。大宴杏園,入仕出相。
通過對科舉文化的展示,反映倡學的唐代社會風尚和學而優則仕的唐代理想價值取向。
此時夜幕悄然降臨,四周點起了彩燈,中央區域的芙蓉湖開始了水秀表演。若非遇到雨天,還能登船去到湖中央看一場演出。不過即使沒了演出助興,周邊的商鋪依舊樂此不疲地經營著,美食、美器、美酒、美樂滿目琳琅,還將歷史由來詳細介紹,突然覺得吃到的不止是食物,還是滿滿的唐文化。
夜色讓芙蓉園呈現出最美的模樣,其中最受恩寵的還是芙蓉池北岸的仕女館及彩霞亭。仕女館是由以望春閣為中心的仿唐建築群組成,分別從服飾、體育、參政、愛情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唐代女性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精神風貌。總長度近300米的彩霞亭,由北向東依水延伸,時而和湖畔接壤,時而寧立湖水之中,如一抹彩霞,是展示唐代女性傳奇故事,反映唐代女性生活百態的文化故事長廊。正是巾幗風采,敢與男子爭天下;柔情三千,橫穿古今流芳名。
穿過商賈雲集、內外通融的民宿文化區,就到了整個園區最主要的建築—— 紫雲 樓。
歷史上的 紫雲 樓,據載建於唐開元十四年,每逢曲江大會,唐明皇必登臨此樓,欣賞歌舞、賜宴群臣與民同樂。依史料重建的 紫雲 樓氣派非凡,坐落在園區中心位置,無論從哪個位置都能看到。在燈光的映照下,夜裡的 紫雲 樓更有“形神升騰 紫雲 景,天下臣服帝王心”的唐代帝王風範。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盛唐皇家建築的威嚴、奢華、大氣、恢巨集彷彿穿越千年時空隧道,近在眼前。
登上石梯,來到第二層,這裡展示了唐明皇賜宴群臣,八方來朝、萬邦來拜大型彩塑群雕。裡面不乏李白、楊 玉環 這樣的熟面孔,詩仙放蕩不羈的灑脫,貴妃傾國傾城的嫵媚雕刻得惟妙惟肖。身後視野開闊,能將整個芙蓉湖盡收眼底,在此處觀賞一場高科技水幕表演實在愜意。
這種大場面對於我們遊客來說實在震撼,但對於園裡土生土長的動物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河岸邊鴨子藉著 水裡 的倒影悉心梳理著毛髮,打扮妥當後靜靜地臥在石頭堆上。
紅色的宮燈,輝煌的宮殿,大唐似乎悄然復活,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張先生一樣為中華文化復興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他是新時代“大唐”的代名詞,他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偉大帝國的絕代風采。
不夜城——無名英雄和中華盛世
就在離芙蓉園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唐文化色彩同樣濃郁的商業區。從芙蓉園的 紫雲 樓眺望,可以看到遠方一座寶塔,通體閃著淡淡的黃色光芒,那便是大唐不夜城的地標性起始點——大雁塔。整條商業步行街以盛唐文化為背景,以唐風元素為主線貫通南北,“風華同你,流年忘返”,一句標語概括性地總結了這全長2100米的繁華景象。
雕塑是整條街最精華的部分。從北到南,依次向遊客展示了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譜、貞觀之治、武后行從、開元盛世等五大文化雕塑。像“房謀杜斷”、“鑑真東渡”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亦有體現,充分展現了以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玄奘等一代帝王、歷史人物、英雄故事為主題的大唐人物雕塑。
其中,《萬國來朝》雕塑群,李世民威武端莊,跨高頭大馬之上,手抖韁繩欲勒馬前行,意氣風發;四周,號手、旗手各半的24人儀仗隊、鼓手2人及文臣武將各3人緊密相隨。碑體正面雕刻“貞觀之治”四字,背面為貞觀政要名錄數百字,為不夜城的地標。
巡邏隊身披堅執銳,英俊少年意氣風發。穿著精緻漢服的小姐姐,彬彬有禮地向路人道個萬福。路邊密密的紙糊燈籠,店裡展示的古典藝術品。雖然身邊路人多著現代服飾,卻彷彿穿越回盛唐。
除了復古文藝,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也不再少,渾身塗滿油漆的表演者在表現著他的行為藝術,唱功一流的歌手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忘情獻唱,而我們穿梭於天籟之音,鼎沸人聲交織的網路,欣賞著這一派盛世。
來到開元廣場,醒目的紅色標語仍在提醒人們注意衛生,注意個人防護,才意識到當前疫情態勢仍舊嚴峻,但在國內大家已摘下口罩開始放心地呼吸新鮮空氣,是什麼讓我們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就將疫情控制住,到底是哪位英雄的功勞?是衝鋒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不下火線的交通運輸部門?還是領導有方的各部門?
過馬路時,一群身著黃色馬甲的青年人正兢兢業業地維持著秩序,提醒遊客不要聚集。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默默付出著的人都是本次抗疫勝利不可或缺的一角,個人的能量是渺小和有限的,但當整個民族充滿凝聚力,在遇到困難和威脅時瞬間擰成一股繩,那我們必將創造屬於自己的盛世,我們每個人都是英雄!
永興坊——魏大人府和市井夜色
要你說一位唐太宗李世明身邊的賢臣,那一半以上的人都會說魏徵,一句和魏大人有關的“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更是成為了眾多企業高管的座右銘。其實這句話並非魏徵所說,而是《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在魏徵逝世後發出的感慨: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能得到君王這樣的稱讚,魏大人生前定是風光無限吧,那住的更是……很有名的網紅景點 永興 坊就是魏徵府邸舊址。不過現在早已沒有私人官宅,變為了匯聚各類 陝西 名小吃和手工民俗技藝表演的復古街坊, 陝西 美食博物館也在此處。
過了 中山 門,能見到一片燈火輝煌,排排紅燈籠高掛著,照著牌坊上精美的畫,畫下有牆,牆上作有浮雕,昏暗的燈光下能看出刻畫的是白鶴亮翅。周邊的小店裡有人吹壎,那悠揚空靈的聲音傳入石雕耳中,它們也活了,翩然起舞。
不過我可沒時間欣賞它們的舞姿,魂早被另一邊勾魂的香味吸引走。剛出油鍋的酥脆大麻花,老孫家的老字號羊肉泡饃,各類烤串。人氣最高的還是摔碗酒,舉起瓷碗將盛上的美酒一飲而盡,藉著酒勁再將碗摔碎,真叫一個豪爽。
還沒探索完整條街的美食,一聲鑼響,大家都朝著聲響跑去,一場由“老年藝術團”組織的文藝匯演已經開始,他們各持自己的寶貝樂器,異常賣力,想把 陝西 傳統 民樂 的魅力展現給到此的遊客。
這廂剛唱罷,那廂已登臺,一位頭裹白布,身穿白色短褂長褲,腳蹬黑布鞋的漢子,給我們帶來了當地最著名的秦腔,不過外行純粹看個熱鬧,欣賞不來這種特殊的表演形式。在漢子低沉的嗓音中,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尋美食之旅。
永興 坊想在唐代該是片清淨的高檔住宅,現在成了人人都能來體驗市井文化的熱鬧場所,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代變化得真快啊。
如果實在不喜歡 永興 坊的商業氣,那距離不遠的 民樂 園也匯聚了一大波美食,坐在街邊,看著車水馬龍,那樣的體驗實在是獨特。
回民街——西北小吃和人間煙火
西安 市裡的地標當屬城中央的鐘樓,川流的車輛到此都會放慢車速瞻仰下這座歷經了幾百年的古董建築。
就在鐘樓旁,緊挨著的,有個年紀差它許多,名聲卻絲毫不遜的地方,就是 大名 鼎鼎的回民街。回民街是個非常有魔力的地方,就算沒到過 西安 也知道吃東西要去回民街,雖然本地導遊一再苦口婆心地強調,當地人吃飯不去回民街,而是去灑金橋,但我們還是執意前往,那就好比一個吃貨心中神聖的殿堂。
我們的“朝覲”之旅早些時候已拉開了序幕,那日 西安 天降暴雨,我們乘坐的車輛為避開擁堵的主道,繞進了窄小的巷子,到處都是溼漉漉的,但這並未影響店鋪經營,那些飄出的香氣任由雨水稀釋也不會消散,我問師傅到了何處,答案與我腦中想的一樣,就是回民街。
沒有了天氣的束縛,回民街更是熱鬧。一過牌坊,兩旁閃耀的電燈就代替攤主夾道歡迎,攤鋪上主要販賣糕餅、乾果、蜜餞,色澤十分誘人。小攤後面則是風味小吃飯館,可能受疫情影響,就餐的人並不多,老闆有氣無力地斜倚在門框上,也懶得招呼客人。
各類燒烤攤位前倒依舊火熱,烤肉串、烤魷魚的煙火在不甚明亮的燈光下瀰漫整條街,攤主嫻熟地翻烤著鐵板上的美味,最後妖嬈地捏上一撮鹽均勻地撒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邊逛、邊吃,看到小攤上中意的東西就和攤主還還價,一切都充滿真實熱鬧的生活熱情。
有人說回民街商業氣息越來越重,失去了以往的味道,它該被取締,但對於一個二十年後故地重遊的旅人來說,它有著非凡的意義,我不知道二十年裡它發生了哪些變化,但那滷汁臘牛肉的味道未變,那羊肉泡饃的味道未變。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總要留下點歷史的東西來讓人回味,回民街就是 西安 的這角兒。
陝歷博——國寶和會說話的歷史
有句關於城市旅遊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 北京 看牆頭, 西安 看墳頭, 上海 看人頭。 西安 作為十六朝古都,可想而知這地下埋了多少尊墳,上到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而這些墳裡又要出土了多少件文物?能將這些文物囊括於一處的,就是 陝西 歷史博物館。
它同樣是張錦秋先生擔任總設計,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輝煌時代的風貌。
整座建築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樸凝重的格調,營造出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氣氛,再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風範,表現了 中國 傳統宮殿建築“太極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間構圖特色以及千百年來早已潛入 中國 人空間意識中的“超以像外,得於寰中”的東方宇宙哲理。
整個博物館以歷史程序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 陝西 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其中最精彩的要數漢唐兩個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如漢金餅、西漢“皇后之璽”玉印、西漢鎏金銀竹節銅薰爐、西漢彩繪雁魚銅燈、西漢彩繪陶鍾、漢醬釉綠彩雲紋陶奩、西漢彩繪騎兵俑、西漢 上林 銅鑑等,展示了 中國 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 中國 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 絲綢之路 ,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幷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像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五代瓷器、明代陶俑更是件件皆國寶。
最後的重頭戲“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在 陝西 歷史博物館西廳已展陳6年。珍品展示區是展覽最重要的部分,展示何家村出土玉器、寶石等器物30餘件組,包括 陝西 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同時還展出了窖藏出土金、銀、銅幣466枚,時代上迄戰國,下至唐代。還有 日本 銀幣、波斯薩珊銀幣和東 羅馬 金幣,時代跨度千餘年。
央視曾經播出過一檔欄目叫《如果國寶會說話》,當時看到名字不禁笑了,這些毫無生命的東西怎麼可能會說話呢?但現在,當親眼見到這櫥窗背後的國家寶藏時,我才知道,它們確實會說話,而且那樣娓娓動聽,有的在述說盛世的輝煌,有的在嗟嘆亂世的不堪,但無論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都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過往,歷史隨時光逝去,在它們身上沉澱。陝歷博作為一個巨大的載體,將幾千年歷史通過這些寶物向每一位到此的遊客不厭其煩地講解。
華山——金先生和華山論劍
中國 的眾多名山大川中,五嶽享有極高的地位,其中西嶽華山因為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名聲斐然。我未造訪過其它四處山嶽,不知景色孰優孰劣,卻有幸兩次登臨華山,它的美不親自前往又怎能領略?
華山位於 陝西 以東120公里的 華陰 縣,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共有 五峰 ,東西南北中,形如蓮花,所以也稱“花山”。東峰 朝陽 峰,西峰蓮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雲臺峰,中峰玉女峰。其中以西峰最為秀麗險峻,我們的行程正是以此為起點。
從華山正門到西峰的纜車乘坐點需要四十分鐘,期間都是彎道很大的盤山路,煎熬了好一會兒到達山腳,下車時整個人都懵了,周圍全是霧氣繚繞,能見度不超過一米。從山腳乘坐滑道穿過層層濃霧,耳畔能聽到其它遊客的聲音,卻怎麼也看不見人。坐進索道車廂一直向上,周遭是白色的世界,乘客們都聽聞過西峰的名頭,花上這百來元想從上帝視角一睹最秀的風景,卻沒想到花錢看了半小時濃濃的霧氣。
悻悻地下車後,我們小心翼翼地沿著護欄摸索著爬上西峰,除了腳下的石階什麼也看不清,突然崖邊驚現一隻野貓,飛簷走壁,當真是如履平地,也不知它是如何上的山,恐怕這西嶽上的生靈都是得道修仙,獲得了不凡的本事。正琢磨著,不覺已到峰頂。峰頂翠雲宮前有巨石狀如蓮花,故西峰又名蓮花峰。袁巨集道在他的《華山》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臺”句,也當指此石。西峰也是《寶蓮燈》中沉香劈山救出三聖母的地方。翠雲宮邊上有一巨石中間裂開,如被斧劈,名“斧劈石”,旁邊還樹立一柄長把大斧。峰的 西北 面,直立如刀削,空絕萬丈,人稱捨身崖。最裡面的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辭。
下西峰時,山間颳起了陣風,團團霧氣被吹散開,分作一縷縷輕薄的紗隨著風飄去,霧的流動竟看得如此分明,好像背後有調皮的仙人推著它忽左忽右。而西峰終於在千呼萬喚中露出了神祕的身軀,不過只在剎那,風停歇後又立即淹沒在最初的白茫茫中,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南峰為 五峰 中最高,前往的途中總會被崖邊的松樹所吸引。它們像資深舞者,身子以極其優美的姿勢舒展向深淵,樹上綁著遊客祈福的紅色綢帶,不知是何人有如此大的膽量敢冒著生命危險把願望繫上。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落雁峰,傳說迴歸大雁常在這裡落下歇息,因此得名。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歷代的文人們往往在這裡豪情大發,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後世詩文記述頗多。峰頂摩崖題刻更是琳琅滿目,俯拾皆是。
此處也有金庸先生親筆題寫的華山論劍四字,想那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抑或東邪西狂南僧北俠在絕頂比武時何等有趣,雖是虛構卻引萬千金迷慕名來此,向已仙逝的金大俠頂禮膜拜。
南峰頂上有老君洞,最高處的岩石上有“真源”兩個大字,此外南峰上還有老子峰、煉丹爐、八卦池,這些景點都與老子的傳說有關。老君洞北有太上泉,東流澗下,今稱“仰天池”,泉水終年碧綠。在其東面崖下有“南天門”石坊。南峰上還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宮,又名白帝祠,供奉的是華山神少昊。
從南峰到東峰的山路上還有一處寶藏景點:長空棧道!是華山三險之首。它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為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萬仞絕壁上鑲嵌石釘搭木椽而築。體驗需繳納30元“生死狀”,即使排隊等待需要一小時也值得嘗試。
長空棧道在華 山南 峰西巖下面,築在光溜溜的千仞絕壁上,真正接近90度,上望崖壁好幾十米,下望至少二、三百米不見谷底,棧道寬僅三十多公分,一邊空懸並無欄杆,一邊崖上釘有鐵索可供抓手。
棧道路棧分三段,出南天門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鑿出,長20米,寬二尺許,是為上段;折而下,崖隙橫貫鐵棍,形如凌空懸梯,遊人須挽索逐級而下,稱之“雞下架”,是為中段;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遊人至此,面壁貼腹,腳踏木椽橫向移動前行。大膽的我還敢掏出手機記錄下同行者的精彩瞬間,不過也是戰戰兢兢,生怕手滑手機萬劫不復。行程結束後即使內心不恐懼,雙腿也應運動強度過大微微發顫。
東峰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山頂有一平臺,視野開闊,人稱 朝陽 臺,東峰也因之被稱為 朝陽 峰。 朝陽臺北 有楊公塔,與西峰楊公塔遙遙相望,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所題“ 永珍 森羅”四字。東峰頂生滿巨檜喬松,濃廕庇日,環境非常清幽。時常有烏鴉立於松枝上,發出刺耳的叫聲呼朋引伴,霧氣太大難覓身影,只覺一會兒又撲稜著翅膀飛別處去了。遊人自松林間穿行,上有團才綠蔭,如傘如蓋,耳畔陣陣松濤,如吟如詠,頓覺心曠神怡,超然物外。當然,號稱華山第二險的“鷂子翻身”也值得體驗。
前方有云梯攔路便已到中鋒,天梯高十餘米,與地面垂直呈90度角,中上部外突,呈倒坎崖之勢。梯上置懸索三條,遊人挽索而攀,身體無法貼近崖壁,因而隨索擺動,心旌神搖,如同雲駕霧,故名雲梯。此峰又稱玉女峰,春秋時有一年青人名蕭史,善吹洞簫,引來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愛慕,弄玉拋棄榮華富貴,與夫君同來華山隱居,玉女峰由此得名。中峰多數景觀都與蕭史弄玉的故事有關。
西上北下是遊華山不走回頭路的經典路線,走訪四峰後體力透支,突然覺得北峰路程艱難無比。雲臺峰雖是 五峰 中海拔最低者,但下山路讓膝蓋無比難受。途經蒼龍嶺時更是被這華山第三險的氣勢所震撼,霧氣初散,筆直的山路沿山脊而建當真如蒼龍的背脊神祕地隱於迷霧中。
想當年“取華山”時若非智取,敵人借地利死守,我方恐怕要損兵折將蒙受巨大損失。途中見到老丈挑著兩擔水艱難上山,眼前浮現起小學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挑山工》的畫面。不覺心裡有一絲辛酸,和更多欽佩。我一直在腦中思量給這華山的險路取個名字,突然看到牌匾上的兩字“天街”,是哦,似乎沒有比之更貼切的形容了吧。
回程途中,身心俱疲的我一會兒就睡著了,夢到自己飛到西嶽之巔,周圍強敵環伺,卻不為所動,右手持劍,左手捏一個劍訣,以一當百,不禁為自己一代大俠的絕代風采傻痴痴地笑了。
美食篇
走過大半個 中國 ,作為地道的南方人, 陝西 美食卻是我最中意的,喜歡程度甚至遠超口味更接近我們的川渝。如果非要在全國搞個排名,那我一定會把第一的寶座封給 陝西 菜。我和弟弟作為兩大資深吃貨,對於吃那是相當講究,恰遇非常時期,更不會選擇在路邊蒼蠅館子勉強對付的,挑的都是些有名的網紅店。為何對 陝西 菜有如此之高的評價,接下來就來分享下嘔心瀝血總結的探店心得,看看我們都發現了哪些寶藏餐館。
——長安系列
長安系列可以算是 西安 桌餐的招牌啦,醉長安,長安大排檔,遇見長安三巨頭各有千秋,基本每個商業區都能找到其中一家。
第一次去長安大排檔印象特別深刻,餐館雖然在鬧市區,外觀卻是古香古色。一進店更是濃濃的復古味道,裡面設有賭坊和衙門,陳設十分有趣。不過,最誘人的還是櫥窗前擺放著的美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旌旗讓我們在點餐時不覺放開手腳。
不一會兒,穿漢服的服務員就把菜品一一呈上。噴香的棗饃有些硬,但口口生香。 藍田 胖子餄餎用料失足。毛筆酥一登臺,真叫人拍案叫絕,只是一道甜點,卻賦予了它濃濃的書香氣息,粘上硯臺裡的果醬,真是完美。壓軸的妃子笑,在霧氣騰騰中送來,一顆樹上墜滿紅彤彤的荔枝,多惹人憐愛,原來是用蝦泥裹上一粒紅豆,造型創意十足。如果運氣好,這道菜會由駐場的“公公”手持拂塵,很瀟灑地送上來,那感覺真是皇帝般的待遇。喝著自釀的桂花酒,再配著雞蛋醪糟羹解酒,突然覺得自己有了千杯不倒的酒量。
微醺走出店外,燈火輝煌,長安的夜色當真讓人陶醉。
氣氛最好的又數遇見長安。只要一上招牌菜,那整個店裡的員工就會操著地道的 陝西 話吆喝起來,什麼“祝客官花開富貴”“祝客官年年有餘”,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但要換作普通話說出來頓時沒了那感覺。
醉長安我們光顧過兩家,就算是同一系列,相隔距離僅僅一公里,不同門店也會有各自的招牌菜,口味完全不同。書院店的水盆羊肉香醇的味道讓我至今回想起來仍會流口水。鐘樓店的葫蘆雞,柿子汁當真不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手藝,還有古裝美女調琴助興,當真大快朵頤。
——貓帶火的店
但凡玩過抖音的網友都知道 西安 有隻“貓”特別火,原因是她能用各種東西開啤酒瓶,而她打工的店——唐貓庭院,就在大唐不夜城末端,大雁塔旁邊。
為了見這網紅一面,我們專程去了一趟,可惜到的時間太晚,人家已經下班了。這家店裝修十分有情調,瓶瓶罐罐擺放很有講究,店員們無論男女頭上都戴著貓面具,保持著神祕感。不夜城逛累了,來這吃頓燒烤還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菜品味道都還不錯。
——大秦攪團
剛開始看到店名時,我就被吸引住了,啥是攪團?只聽過“攪局”,還能組團攪局?好奇的我立馬選擇去一探究竟。
不過與我想的完全兩碼事,這是一種食物。用面攪成的漿糊, 西安 人對這碗漿糊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在條件艱苦,糧食極度匱乏的歲月,正是它幫無數 陝西 人填飽肚子。在 西北 ,還有一種說法:誰家娶的媳婦兒賢不賢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攪團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
我們非常幸運地見到了攪團製作的全過程。配上地道的涼皮,一盤臘牛肉,堪稱完美。雖然今天的幸福生活已經讓我們很難想象當年的艱辛,但這道菜卻是老 陝西 ‘憶苦思甜’的佳餚。
——難忘的宵夜
剛到 西安 的當晚已是深夜,到處關門閉戶,腹中飢餓的我們實在尋不到用餐的地方,只能在酒店裡隨意找一家外賣將就。本以為會是很普通的一頓夜宵,哪知竟如此讓人難以忘懷。
噴香的羊肉沒有一丁點羶味,加上孜然調料,當真鮮嫩多汁。厚厚的囊烤得軟硬適中,中間是紫紅色的臘牛肉,這樣的搭配開胃又管飽。一碗丸子胡辣湯,內容豐富,湯裡有渾圓的牛肉丸子,切成塊狀的土豆、蓮花白、胡蘿蔔、菜花。吃前澆一勺紅豔豔的辣椒油,吃罷舌尖發麻,微微冒汗,渾身舒坦。
當然,不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少了 西安 人最愛的特色飲料——冰峰,對 西安 人來說它是回憶,是信仰,但對遊客們來說僅僅是單純的暢快那麼簡單。夜宵裡還有一絕就是 八寶 粥,熬製得晶瑩剔透,入口滿滿的堅果脆和糯米香,回味無窮,為此我還專門跑了一趟回民街想去討要配方,可惜未果。
——最難“寫”的面
麵食是北方人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西安 自然也不例外,油潑面,嗓子面都是出了名的,不過它們的名聲都不及面皇——biangbiang面。我把它稱為“皇”並不是說它口味有多獨到,個人覺得相比 成都 擔擔麵, 重慶 小面,它要遜色許多。
但這碗麵的背後卻有典故,“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 咸陽 。”很多面館裡都會掛這麼一首歌謠,說的就是biangbiang面的由來,一開始取名biangbiang,只是面與面板摔打撞擊,取其發出的聲響。而後一位落魄秀才,吃了“霸王餐”,被逼之下造出了這麼個包 含山 川地理,世態炎涼的字。吃著熱騰騰的特色面,再聯想到秀才造字的神奇故事,混著一口酸爽的冰峰汽水,那味 道真 的太 西安 了。
額們西安人
常年在外旅行,難免有些被騙的經歷,這些不好的回憶讓我去到異地隨時都對陌生人保持著堤防。第一晚入住的酒店位置很偏,才下車幾位大媽看我們像揹包客,立馬上來推銷自營的酒店。聽說已有落腳處,還一個勁追問在哪。一開始不願搭理,按著導航實在找不到,老在原地打轉才無奈求援。大媽非常熱情地指路,見我們半信半疑立馬找人佐證,最終共同設計了一條便捷的路線。向她們道謝離開時,嘴裡還不停嘀咕著“小夥子還不信額嘞”。這便是我對 西安 人的第一印象,熱情友善,有些較真。
之後的旅途中遇到了更多 西安 人,他們是滴滴車司機,路邊剪頭的師傅,地鐵站賣藝的歌手。無論職業和性別,有時聊上兩句,有時只是一個眼神,我都能感受到他們身體裡流淌著的那股熱血,漸漸地越來越喜歡他們和他們生活的城市。
離開前我特地上網查了查網友們都如何評價 西安 人,發現貶低和抱怨竟然佔多數,一時懷疑自己去了趟假 西安 。但事實上,這就是 西安 ,他們有知識面最淵博的導遊,有熱情好客的市民,歷史在每一位 西安 人的身上沉澱,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十三朝古代的過往輝煌,也看到了新時代西部中心的日新月異。額們 西安 人,真是好樣的!
再見,長安
與 西安 正式見面前,我在雲層之上觀看了一場罕見的火燒雲,感覺無比幸運。到 西安 後,才發現這樣類似的幸運實在細數不盡。這裡有享用不盡的人文大餐,有舌尖上的饕餮盛宴,行程滿滿當當,但絲毫不覺得累。
西安 就像是我的福地,第一次體驗了豪華五星級酒店,第一次請私人導遊講解。瀏覽相簿裡的照片之時,點點滴滴皆是美好回憶。飛機起飛後我嘴裡不停唸叨著這座城市的名字,發現自己更中意他的古名——長安, 長治 久安,也希望我們之間的緣分能長久安穩,再有機會到訪,看未看完的古蹟,聽未聽完的故事。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