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臺灣旅行是我一直以來的期待,受種種約束一直未能成行,直至2014年11月這一夙願終於如願以償。但彼時還沒有加入“馬蜂窩”大家庭,也就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值此“蔡當局”鼓吹臺獨愈演愈烈,臺海出現越來越濃的戰爭味道,更加懷念那個留在我的印象中“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深刻印象,更加期待兩岸同胞共同努力,避免兵戎相見,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特將寶島臺灣旅行所見、所思補記於此。

出發“去臺灣”

今天(2014年11月23日)跟隨天津國旅赴臺灣。同行的有小哥、小嫂,我和老伴以及我的女兒,一同開啟了8天7夜的寶島旅遊。我們乘坐檯灣長榮航空公司班機,從天津機場T1航站樓出發,由波音747-400型機型承運,空中飛行距離大約1600公里,僅僅飛行2小時35分鐘,就跨越了臺灣海峽,下午5時到達臺灣桃園機場。
機上觀察除少量散客,大多是大陸赴臺旅遊團隊,扶老攜幼共赴臺灣,大家都有一個共同心願,到祖國寶島走一走看一看。

飛機飛臨臺灣島上空,看到海岸線的一瞬間,不由得心潮澎湃。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接受“臺灣”是祖國的寶島,被蔣介石政權控制,“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教育,然而臺灣是什麼樣子不得而知。1949年蔣家王朝敗走臺灣,自此多少同胞天各一方,”海峽“成為阻隔在大陸與臺灣之間最大的障礙。家庭分崩離析、骨肉親情離散;期待團圓、落葉歸根終難如願,釀成千古遺恨:

臺灣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余光中】一首《鄉愁》,表達了多少人的共同心情!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上世紀80年代兩岸關係打破堅冰,終於敞開交流的大門;繼而擴大了人員往來與經貿交流,大量臺灣客商到大陸投資辦廠;再後來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形成具有歷史意義的【九二共識】,實現了兩岸之間交流的“大三通”(2008年得以實現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2008年12月15日全面啟動,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伴隨“大三通”的實現,到臺灣旅遊才慢慢開展起來。大陸同胞終於有機會、有可能跨過那窄窄的海峽,到同屬一箇中國的臺灣看一看,我也有幸成為其中一員,難免心情格外激動。

飛機跨過臺灣海峽,島上的景物越來越清晰,臺灣,我來了······

飛臨“臺北”上空,透過飛機舷窗依稀看到臺北地標【101大廈】,那是多少次在電視、在報紙上看到的畫面,如今變成眼睛看到的真實景物。

飛機距離地面越來越近,嘭的一聲,飛機著陸了,我們到達【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原又稱中正國際航空站,位於臺灣桃園縣大園鄉,是臺北市的主機場與北臺灣主要的貨運以及旅客出入吞吐,也是臺灣境內最大最繁忙的機場。中正國際機場與臺北市相距約40公里,中間有高速公路相連,需要約40分鐘的車程才能抵達。
中正國際機場的命名,是紀念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蔣中正),因此正式英文名稱為Chiang Kai-shek International Airport(直譯:蔣介石國際機場)。
中正國際機場是1970年代臺灣推動的“十大建設”基礎建設計劃裡面的一項,於1979年2月26日首度啟用【第一航廈】,是當時亞洲最現代化的幾個國際機場之一,也是臺灣的航空公司(Flag Carrier)——中華航空的新主機場。1991年長榮航空成立後,也以中正機場為主場,由於兩家公司的機隊數量持續在擴張,臺灣工商業的熱絡成長帶來大量旅客進出,原有機坪與航廈設施已不敷使用,因此在2000年7月29日【第二航廈】正式啟用,目前正在規劃第三航廈中。

一個腦海中的臺灣,慢慢揭開神祕的面紗,急切的想看到臺灣的方方面面。

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機隊】
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簡稱華航)是島內最大的航空運輸企業,自1959年12月16日創始, 1993年2月26日股票正式掛牌上市。航線遍及歐、非、亞、美各大洲,躋身為全球七大航空公司。
中華航空原塗裝採取“中華民國國旗”的紅、藍、白三色條紋,塗有CAL(China Airlines)和中華航空公司字樣作為標誌,機身塗有“中華民國國旗”,以示是代表“中華民國”的航空公司。
1970年代起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被世界各國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其它國家及地區拒絕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的班機飛抵。基於香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不會准許印有“中華民國國旗”或標記的飛機飛抵香港特別行政區領空。而中華航空來往香港至臺北、高雄等航線被譽為客流量高、利潤大的“黃金航線”。因此華航需要在標誌上有所改變。
1995年,中華航空更改了公司的標誌,以粉紅色調水墨畫、梅花像作為公司的標誌,稱為“紅梅揚姿”。華航所有新機尾翼上“紅梅揚姿”圖案都是由人工繪成,所以如果能夠仔細觀察會發覺每一架飛機尾翼上的圖案都不完全一樣。

【臺灣長榮航空公司】
我們乘坐的航班就是“長榮航空公司”的。1991年7月1日長榮航空肩負無數的期待正式起飛,營運至今,飛航航點已遍及亞、澳、歐、美四大洲40餘個城市,並藉由與世界各主要航空公司策略聯營合作,形成全球完整的客、貨運飛航網路。長榮海運享譽世界的國際海運服務經驗延伸至天空,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先生於1989年3月成立了長榮航空公司,並於同年10月6日向美國波音公司及麥道道格拉斯簽訂購買26架飛機合約總金額達36億美元,引起世界航空市場之矚目。

【中華民國入境】處,跨入臺灣的第一步,這裡本不可以留影,但還是忍不住拍了一張具有紀念意義的照片。

初識“臺北”

臺灣地導曹義生(是國民黨老兵二代)到機場接機服務,全程服務熱情,由於是老兵二代緣故,對大陸游客似有一份特殊感情;大巴司機師傅沈添勁,陪伴我們臺灣整個行程,擁有很好的駕駛技術,在以後的行程中有不斷加深的體會。我們旅遊團隊一行人晚飯後入住臺北【統一大飯店】,時間還早就逛逛附近夜市,購買暈車藥及水果還有路上的零食。

大巴車行駛在公路上,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照片,看清了101大樓、淡水河以及周邊的景物。

到達第一晚入住酒店【統一大飯店】,為大陸游客選擇這家酒店,似乎有某種寓意。

到酒店附近的夜市、超市轉轉看看,臺北的夜晚還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陪伴我們一路的臺灣“貴豪旅行社”大巴車。

臺北一日遊

第二天天氣晴好,白天氣溫達到30攝氏度,稍顯炎熱。全天參觀四個景點,分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紀念館、臺北101大廈;午餐後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野柳地質公園。

1、臺北【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位於臺灣省臺北市仁愛路四段,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

臺北【國父紀念館】介於忠孝東路、仁愛路、光復南路與逸仙路之間,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國父紀念館】於1964年籌建,落成於1972年5月。該館高30.4米、每邊長100米、每邊由14支灰色大柱,以黃色屋頂採頂起翹角像大鵬展翼的形狀,全部面積共35000平方米,為仿中國宮殿式建築,巍峨雄偉。
臺北國父紀念館館內規劃有可容納觀眾2500多人的大會堂,總面積2,844平方米,為島內最大型的國家級表演場地,表演廳燈光、裝置一流是重要文藝活動的表演場地。演講廳常有學術性、生活性的講座;國家級的畫廊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在此展出;寬敞、明亮又氣派的國父史蹟展東室、西室,東室以中山先生與中華民國為主題的展覽室,西室以中山先生與臺灣為主題,並介紹臺灣的歷史等等區域。
紀念館內還有逸仙藝廊、德明藝廊、翠亨藝廊、載之軒、翠溪藝廊、翠溪藝廊視聽室、視聽中心團體欣賞室、中山講堂、演講廳、逸仙放映室、孫逸仙博士圖書館、勵學室等等,其中孫逸仙博士圖書館於2002年9月底重新開放,藏書三十餘萬冊,在地下室增設兒童閱覽室、書報閱覽室,全年供民眾閱覽。

我們到達紀念館時好像有什麼重要儀式活動,但並沒有戒嚴,我們在遠處觀看,還來了電視直播車。

藉著在館外等候的時間,全家人在此拍照留念。

不多時紀念館儀式活動結束,遊客陸續進入參觀。
走進國父紀念館一樓大廳,迎面就是孫中山先生銅像,中山先生端坐沙發之上,左右有持槍衛兵護衛。銅像高 5.8米,重達17噸。臺座上鐫刻著孫文先生題寫的《禮記·禮運》上孔子論述:【大同社會】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廳左右兩邊,是寬敞、明亮又氣派的【國父史蹟展】東室、西室。東室是以中山先生與中華民國為主題的展覽室,西室則是以中山先生與臺灣為主題,並有有關臺灣歷史的介紹。裡面收藏有孫中山於民國13年【1924年】4月12日手書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簡稱為《建國大綱》,全文僅二十五條。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孫文針對國家建設所提出的規劃方案。還有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印璽。

看到擺放在孫中山先生銅像前的花圈緞帶上題寫的是:“中國國民黨建黨120週年紀念;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暨全體同仁敬獻”。難道剛才盛大的場面就是這項活動,我們一行與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曾經如此近距離的共處一地。

這裡每隔一定時間,也會像中正紀念堂一樣舉行三軍儀仗隊交接儀式。我們進入紀念館時間不久,即觀看到此項儀式,旅行社似乎掌握儀式開始的時間,銜接的非常好。

衛兵的出場、花槍操演端莊肅穆、整齊劃一;遊客都認真觀賞,攝影拍照,現場sf

工作人員為衛兵整理軍容,其後衛兵就一臉莊嚴站立在崗位上,如同雕塑一般。

gz


2、臺北【101大樓】

這是我們在臺北遊覽、參觀的第二個景點。

101大樓居於臺北景點人氣榜第2名,幾乎是每一位遊客必到之處。
景點地址:臺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89樓
開放時間:101觀景臺為週一至週五11:00~21:00;週末10:00~21:00(最晚入場時間20:30)
臺北101大樓高509米,是臺北的地標性建築,集購物、美食、觀光、金融於一體;分為地上101層和地下5層,其中B1至4樓為購物中心,86至88樓為觀景餐廳,89樓為室內觀景層,91樓為室外觀景臺;同時擁有世界最快速的電梯,並被列為吉尼斯世界紀錄,從由5樓直達89樓觀景臺,僅需37秒。

臺北101(Taipei 101),又稱臺北101大樓,在規劃階段初期原名臺北國際金融中心(Taipei Financial Center),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KTRT團隊建造,保持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紀錄。

2010年以前,臺北101是世界第一高樓(但不是世界最高建築,當時的世界最高建築是加拿大的多倫多國家電視塔)。

2010年1月4日迪拜塔的建成(828米)使得臺北101退居世界第二高樓。2014年8月3日結構封頂,於2015投入使用的上海中心大廈(上海塔、632米)也已經遠超臺北101大樓的509米。

【101大樓設計創意】由島內十四家企業共同組成的臺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與島內外專業團隊聯手規劃,並由國際級建築大師李祖原精心設計,超越單一量體的設計觀,以中國人的吉祥數字【八】(發的諧音),作為設計單元。每八層樓為一個結構單元,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整體。在外觀上形成有節奏的律動美感,開創國際摩天樓新風格。

臺北101多節式外觀,以高科技巨型結構(Mega Structure)確保防災防風的顯著效益。每八層形成一組自主構成的空間,自然化解高層建築引起氣流對地面造成的風場效應,透過建築設計綠化植栽區的間隔,確保行人的安全與舒適性。大樓造型宛若勁竹節節高升、柔韌有餘,象徵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建築意涵。內斜七度的建築面,層層往上遞增;無反射光害的高度透明省能隔熱帷幕玻璃,讓人們在臺灣的最高建築內,觀天看地。

《臺北101大樓》其中有不少中國元素和文化。

臺北101光名字就含有吉祥意味。【101】響亮好記,0和1更是易經上的吉祥數字。
臺北101的建築造型由八個倒梯形方塊構成。這8個方塊竹代表節,寓意節節高升。其設計原型來自中國的鼎,是風水中的「聚寶盆」的隱喻。整棟101是照足風水學而造,從門口的噴水池,到裡頭的店面門口,每一個概念及組合都是煞費苦心完成的。

龍的意象也遍佈臺北101。臺北101八個「聚寶盆」的四角都有龍形雕刻,加起來就有32條「飛龍」。

而臺北101靠近凱悅飯店的西北方屋頂,有一隻咬錢龜,同樣有招財之意。為了讓大家從不同角度看到這隻【招財龜】,司機沈師傅圍繞101大樓轉了一圈。

為了應對高空強風及颱風吹拂造成的搖晃,大樓內設定了【調諧質塊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又稱 調質阻尼器),是在88至92樓掛置一個重達660噸的巨大鋼球,利用擺動來減緩建築物的晃動幅度。據臺北101告示牌介紹,這是全世界唯一開放遊客觀賞的巨型阻尼器,更是全球最大的阻尼器。

這個重達660噸的大鋼球堪稱101大廈的“定海神針”,通過它,能使強風時加在建築物上的加速度(重力)降低40%左右;另外,風阻尼器還可以降低強震對建築物,尤其是建築物頂部的衝擊。有了它,摩天大樓無論是遇到強颱風還是大地震,都會波瀾不驚,穩如泰山。

【觀景臺售票處】
大樓5樓設有觀景臺售票處、紀念品商店、免費寄物櫃(須付新臺幣10元押金)與電梯入口。
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最快速電梯,有2部,為觀景臺使用,其上行最高速率可達每分鐘1010米,相當於時速60公里,從1樓到89樓的室內觀景臺,只需39秒;從5樓到89樓的室內觀景臺,只需37秒。下行最高速率可達每分鐘600米,由89樓下行至5樓僅需46秒,至1樓僅需48秒。
89樓的室內觀景臺,全票票價為新臺幣400元,優待票票價為新臺幣370元,平日參觀可於五天前電話預購團體票(20人以上),每人新臺幣350元;而91樓的世界最高室外觀景臺門票則為新臺幣100元,必須先購買89樓的室內觀景臺門票後,再於89樓西側入口加購。

【101大樓觀景臺】高382米的89樓室內觀景臺,擁有360°全視野景觀,還提供多項服務,包括:免費無線上網、QR Code行動影音導覽;臺北101專屬紀念品、文創商品與伴手禮販售;世界最高郵筒、冰泣淋與飲料吧,超高倍數望遠鏡等。

老伴與女兒在89樓觀景臺合影留念。

在101大樓觀景臺眺望臺北市,一覽無餘、盡收眼底。

從101大樓觀景臺眺望【國父紀念館】,後面在建的鋼結構專案叫做臺北【大巨蛋】是一個體育館。這個專案2010年立項,2014年開工建設,直至今日(2020年)尚未完工,險些成為一個大爛尾工程。(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北大巨蛋因79處主要構造未按圖施工,違反相關規定在2015年被勒令停工,經申請第3次變更設計,臺北市府在7月16日核准,遠雄巨蛋公司7月30日提出復工申請,臺北市都發局也在8月7日同意復工,預定2021年底竣工)。

3、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到臺北旅遊的必去之地。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巨集偉。為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氣勢巨集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紫禁城、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的收藏都不能比擬的。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該院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該院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最精、最多的;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5萬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書畫真跡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石+朱)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全部來自大陸,曾經歷艱難、曲折的歸集整理;zhzh顛沛流離的轉運過程,陸續運抵臺灣,這些藏品也是全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與物質財富。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內不準攝影拍照。

4、臺北“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Yehliu Geopark),位於臺灣新北市萬里區,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

野柳地質公園有豐富的海蝕地形,在2000多萬年前,臺灣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帶沖刷下來的泥沙,一層層的堆積出砂岩層,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把岩層推擠出海面,造成臺灣島,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運動擠壓時,在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接下來,在海浪、雨水和風的侵蝕和地殼不斷的抬升下,造成野柳的奇巖怪石。

野柳風景區共分為三大區,第一區包括女王頭、仙女鞋、乳石….,第二區風景有豆腐巖、龍頭石等;第三區則以燈塔附近為主,有蝕壺穴、海狗石等。 野柳,不但是臺灣著名的觀光遊憩景點,更是一處地質地形景觀豐富的課堂,值得細究觀賞,相信在觀賞之後,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偉大神奇了!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示意圖

【女王頭】女王頭——臺灣旅遊業的一張名片。 蕈狀石是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觀,尤其是“女王頭”雍容華貴的形態,早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女王頭本身就是一個蕈狀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狀石大致相同。由於它的頸項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像極昂首靜坐的尊貴女王,大家才特別稱它為“女王頭”。

【林添禎銅像】早期野柳尚未成立風景區,當地屬於開放性質的風景區,安全管理出現許多漏洞。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3月18日,有一隊國立臺灣大學的學生,到這裡來郊遊;其中有一名叫張國權的香港僑生,在海邊一塊大石上攝影時,不慎失足墜海。當時在附近販賣東西的漁民林添禎,不顧天候惡劣,奮勇下海救人。經過一番掙扎,最後兩人還是不幸溺斃。

林添禎捨身救人的故事傳開後,感動社會各界。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先生得知此事後,特地前往致意,並下令於當地設立銅像及編譯教科書,以倡導林添禎的義勇事蹟。

酷似臺灣地圖形狀的一塊岩石

時間倉促,我們沒有一 一去找尋地質公園內的地標景物。


5、臺北街景

建設中的臺北【大巨蛋】

【101大樓】附近街景

【野柳地質公園】附近街景

【臺北市政府大樓】外觀

離開【野柳地質公園】我們前往下一個城市【新竹市】。在新竹住一晚,第三天遊覽臺灣著名的景點——南投埔里的【日月潭】。

我們在新竹入住的【日月光大飯店】

仔細觀察我們乘坐的旅遊大巴車,原來臺灣的旅遊大巴車標註有如此多的資訊,包括了駕駛員的姓名都印在大巴車上,看來司機是不會隨意更換的,但不知道車是旅遊公司的還是司機個人的。

趁著出發前的時間拍攝兩張新竹街景

臺灣八景之“日月潭”

臺灣行第三天,天氣依然晴好。一早從新竹市出發行大約170公里到達南投縣,遊覽著名的【日月潭景區】。
日月潭的湖光山色,早已驚服了文人墨客善感的心,遠從清代起,便流傳著所謂“日月潭八景”的形容,包括:潭中浮嶼、潭口九曲、萬點漁火、獨木番舟、水社朝霞、荷葉重錢、(“重錢”指菱角)、番家杵聲、山水拱秀等。

日月潭所在的【埔里鎮】是臺灣南投縣轄下的一個鎮,舊稱埔里,取自原住民社名。其坐落於埔里盆地之內,為臺灣本島地理中心。由於位居臺灣中部內陸風景點的中心位置,今日已逐漸發展為臺灣中部的旅遊樞紐。東鄰仁愛鄉、西接國姓鄉、南與魚池鄉毗鄰,總面積約為162.22平方公里;埔里鎮連綿起伏的山地、遼闊的平原和水量豐富的溪流構成典型的塌落盆地地形,自然環境相當優美,豐富的林木和田野風光,加上冬暖夏涼、氣候宜人,讓埔里鎮擁有【小洛陽】的美譽。

埔里因是觀光勝地,大眾運輸相對發達,到鄰近地區相當方便,尤其到臺中的公路客運班次相當密集,幾可比美市區公交車。
我們的旅遊大巴車就停泊在埔里公交車站內,走出公交站,穿過幾條由旅遊帶旺的小街,遠遠就看到【日月潭】景區。

【日月潭】由玉山和阿里山漳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環潭周長35公里,平均水深30米,水域面積達900多公頃,比杭州西湖大1/3左右。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名【珠子嶼】。抗戰勝利後,為慶祝臺灣光復,把它改名為【光華島】。島的東北面湖水形圓如日,稱日潭,西南面湖水形觚如月,稱月潭,統稱日月潭。

日月潭風景區,是臺灣地區最著名的風景區。臺灣地區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

【日月潭水社碼頭】為日月潭三大碼頭之一,位在水社遊客中心下方;中興停車場旁邊。水社碼頭是水社地區遊客乘船遊湖的起點。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拼湊出日月潭的幽美,好山好水更是美麗寶島的象徵,也遊客來臺的必訪之地。

日月潭之美在於環湖重巒疊峰,湖面遼闊,潭水澄澈。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不同。7月平均氣溫不高於22℃,1月不低於15℃,夏季清爽宜人,為避暑勝地。

潭東的水社大山高逾2000米;潭北山腰有一座文武廟;南面青龍山,地勢險峻,山麓中有幾座寺廟,其中玄奘寺供奉唐代高僧唐玄奘的靈骨;西畔有一座孔雀園,養有數十對孔雀;東南的邵族居民聚落,有專供旅客觀賞的民族歌舞表演。日月潭是一蓄水發電站,因從空中觀察湖面似一圓形和一彎彎的月牙形,得名日月潭,從地面是看不出日月潭的完整形象的。

空中鳥瞰【日月潭】,借用網路照片,感謝作者!

湖中駕船的船工是臺灣的少數民族“邵族”,據說人口不足300人(此前我們只聽說臺灣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到臺灣才知道臺灣本島的少數民族有10個,邵族是其中人口最少的)。臺灣政府對邵族有民族保護政策,鼓勵多生子女。
邵族是臺灣最小的族群,總人口數約三百人,居住在日月潭附近的頭社、卜吉社一帶,母系氏族,是臺灣最為奇特的一族。2001年被認定為原住民族,從此臺灣原住民從九族變為十族。

日月潭中有一小島,名“拉魯島”是日月潭的中心分界線,拉魯島(舊名珠嶼島、光華島)位於日月潭中,以拉魯島為界,日月潭分為日潭和月潭。因九二一大地震,島上建築多有損壞,全島也部份沉入水中;2007年開始修復工程。

【玄光寺】在清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在南京取走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戰後歸還給中華民國佛教協會部分頂骨舍利,1955年迎靈骨來臺,1958年安奉於日月潭畔的玄光寺。

玄光寺離潭只有十多米,寺下設有碼頭,遊客可搭船至碼頭,再走臺階上去參觀;寺內供奉玄奘大師的金身,上懸「民族宗師」匾額;雖然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已移奉於玄奘寺,但因水路交通便利,玄光寺仍是遊客到日月潭旅遊必訪景點。

日月潭玄光寺的【阿姆香菇茶葉蛋】也是小有名氣,遊客都是排隊購買。

【玄光碼頭】日月潭的基本景點主要集中在玄光碼頭處,碼頭位於玄光寺腳下,路過湖中的拉魯島,可以遠眺日月潭,但還比不上西湖小瀛洲。

【埔里酒廠】建立於1911年,是當時埔里的鄉親們組建的第一個民間酒廠,研發生產了紹興酒、白酒、清酒、狀元紅等特色酒品。1996年酒廠成立了酒文化館,館內展示者中國曆代的酒器、原住民酒文化、埔里酒廠產業發展史等,典藏了歲月與文化、歷史與酒香,更成為全臺最具代表性的酒文化園區;酒文化館一側是酒廠商品特賣中心,裡面出售各式各樣的伴手禮、冰品等,還有近年來埔里酒廠研發出的各式酒類食品,有紹興冰棒、紹興米糕、紹興滷味、紹興茶葉蛋、不老蛋等,極具特色。

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臺灣遭受七點二級強烈地震,這也是臺灣百年最大的地震,地震的震中就在南投縣。埔里酒廠不可避免地也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和損失。這個被地震破壞的制酒裝置就是在那次大地震中留下來的實物。

鋪裡酒廠九二一震災紀念園碑記

這家餐廳也是團隊遊客用午餐的地方,順便選擇一些埔里酒廠的產品作為“伴手禮”。

臺灣“中臺禪寺”

午餐後參觀臺中的“中臺禪寺”。很漂亮,很壯觀的一座現代寺院,寺院整體建築由下部的花崗岩和上部鈦合金鋼構造,設計人是與臺北101大廈同一設計人。據介紹是臺灣四大禪林之一,還有附設的小學、幼兒園、佛學院等等。

中臺禪寺地處南投縣埔里鎮一新裡,該寺住持為惟覺老和尚。中臺禪寺建於民國83年(1994年),由著名建築師李祖原先生結合中西建築元素所設計。禪寺在臺灣全省一共有80多家分院,會定期的舉行禪修活動,成為眾多善男信女的信仰中心,慕名而來的遊客和信眾絡繹不絕。
剛落成,中臺禪寺便榮獲2002年【臺灣建築獎】,2003年【國際燈光設計卓越獎】。

中臺禪寺用石材作為主體建築的主要材料,象徵修行的堅固和永恆不變。從側面看主體建築,就像是一位在青山中禪坐的修行者,而正面外觀像是一個蓄勢待發的噴射機,象徵禪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無上心法,設計兼具時代開創新意與綿長的禪宗古意。

中臺禪寺,其建築的最大特色,遠望恰似一位修行人澄心靜坐於群山之中,散發著包容大千的磅礴氣象。整座建築以相表法,訴說著頓漸不二的大乘妙理,從中心主軸三身佛殿直至金頂,象徵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主軸兩側的大、小天梯與菩薩殿,則表徵菩薩本著不忍眾生受苦的慈悲,廣行六度邁行,一步一腳印,終至圓滿佛果。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是四天王為守護佛法的神明。神像手中的法器分別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天王殿為中臺禪寺主體的殿堂,在殿堂中央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背後是“韋馱菩薩”。在殿堂四周分鎮著四大天王,神像皆以山西黑花崗雕制;四天王重約100多噸,高約12公尺,那嚴肅的眼神震懾著四方。

進得門內,是如來佛。【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伽藍佛關公。
東漢初年,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與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及道教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漸漸趨於融合,逐步演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佛教在南北朝時逐漸進入興盛階段,普及至民間,它融合中國本土多種信仰,形成了浸透著中國文化的中國佛教。
在中國的佛寺中,常以關公為伽藍菩薩。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道德人物化身關公,又化身為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同是佛教大護法,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藍菩薩關公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達摩祖師。達摩菩提是西天二八祖,東土始祖。曾在登封少林寺旁五乳峰上的山洞裡面壁九年。他是印度人,將佛法傳於立雪程門的獨臂二祖慧可,從此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

在主體建築的二樓上是大雄寶殿,四天王殿的階梯可以直達。大雄寶殿是佛教叢林道場中供奉佛像的正殿,殿堂中央由一尊印度紅花崗岩雕琢而成的釋迦牟尼佛鎮坐。禪寺大雄寶殿的整體空間設計以灰、紅為主色調,在兩旁的多聞阿難尊者與苦行迦葉尊者威儀侍立,代表著修行的精神。

禪院內花木繁茂,草色蔥蘢,組成一幅靜謐典雅的園林式景觀。

全銅鑄造的【同源橋】。此橋由中國銅裝飾藝術大師,清同治紹興“朱府銅藝”四代傳人朱炳仁(杭州的銅雕大師)設計創意,名“同源橋”,寓意海峽兩岸“同出一源”。橋名為趙樸初所書。橋長10米、高3.2米,寬2.3米,重達8噸。橋上108羅漢熠熠生輝,橋身一側雕刻著杭州西湖和靈隱寺景觀以及靈隱寺木魚法師的詩;另一側雕刻著臺灣日月潭和中臺禪寺景觀以及中臺禪寺惟覺法師的詩。

早在2004年,朱炳仁設計了中國第一座銅橋,就有意贈送臺灣民間作為溝通兩岸的金橋。在中央和省市領導關注與部署下,四年後朱炳仁重新設計了同源橋,由杭州靈隱禪寺贈送臺灣中臺禪寺,“兩岸未通橋先通”。
2007年12月22日,轟動世界的贈橋儀式在臺灣中臺禪寺舉行,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中臺禪寺惟覺長老、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出席,成為兩岸佛教界和民間的一件盛事。

刻在橋上的惟覺法師詩曰:“金橋莊嚴通兩岸,迷悟即在一瞬間。悟時登橋到樂土,迷時尋找橋不現。”

來自【網路照片】,感謝作者。

鹿港“開臺天后宮”

離開【中臺禪寺】後又行車1小時,到達鹿港小鎮,參觀一座有400年曆史的媽祖廟【鹿港開臺天后宮】。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徵。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係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國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臺灣【鹿港天后宮】是全臺境內500座媽祖廟中最著名的一座,每位最高行政長官任職之後必來此地朝拜,與臺南市的大天后宮、北港的朝天宮、新港的奉天宮並稱為“四大媽祖”。天后宮堪稱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也是臺灣地區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

據傳媽祖姓林,誕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於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九日,享年二十八歲。她一身法術,靈通萬變,經常熱心助人,為鄉里驅邪救危,深受人人愛戴。相傳九九重陽之日,媽祖在湄峰登上彩雲,在金童玉女的簇擁下昇天。

鹿港天后宮廟宇年代久遠,名聞遐邇,信徒眾多,前往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媽祖誕辰時,不僅人滿為患,更有此廟分出香火的70多座媽祖廟神像鑾駕前來。已被內政部評定為臺灣三級古蹟。

離開【鹿港天后宮】全天遊覽結束,前往【嘉義】住宿。

在嘉義住宿的【皇品國際酒店】,是一個五花酒店(大致相當於大陸的四星級酒店),很新,也很舒服。奇怪的是在當地的酒店中竟沒有搜尋到這家酒店。

【嘉義市】位於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北端,北迴歸線經過本市附近。嘉義市位居全省中部要塞,東濱仁義潭,西臨水上機場,南界八掌溪,北接朴子溪。嘉義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以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溫度攝氏23.3度,氣候溫和怡人。
嘉義縣開發較早,景物天成,境內名勝古蹟甚多,如半天巖、奉天宮、梅山公園、北迴歸線標誌,和阿里山鐵公路周邊的吳鳳廟、水社寮、奮起湖、瑞峰、瑞裡、太平、太和、豐山、來吉、達娜伊谷、達邦、特富野、阿里山、玉山等風景區。

嘉義市街景。一早匆匆趕往【阿里山】景區,在嘉義只是穿城而過。

臺灣八景之“阿里山”

臺灣行第四天,今天遊覽阿里山。一早7:30從嘉義出發,去遊覽此行重要的景點——阿里山。天公作美,又是一個好天氣。原來計劃的帶雨傘、雨披都沒用上,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如果天氣不好,我們將改變行程,參觀臺南古城)。

阿里山,位於臺灣省嘉義市東方75公里,海拔高度為2,216米,東面靠近臺灣最高峰玉山。由於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是全臺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也是臺灣省的著名旅遊風景區。

1、上山途中的景色
從山下停車場出發,至山頂遊覽區,大巴車行駛需耗時近2個小時,司機師傅駕駛的十分謹慎,儘管道路千迴百轉,且海拔在不斷變化,並沒有出現讓人頭痛的暈車現象。

沿途的風光很美,阿里山植被保護的非常好,有各種熱帶植物,沿途有很多茶樹、檳榔樹也很多,還有各色的花,據說有櫻花,可惜現在不是開花的季節,配上美麗的山色、藍天和白雲,從車窗望去煞是漂亮,一路走下來拍了不少照片。

靠近山腳下是大片大片的檳榔樹林,許多臺灣人喜食“檳榔”,據介紹檳榔有使人興奮以及其他藥物作用,但長期食用也有巨大負作用。

公路穿行在密林之中

不時看到茶田與農舍從車窗閃過

途徑一個小鎮,2014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進行的如火如荼,鎮上的警署也打出【反賄選】的標語。

途徑一處景色優美的【觀景平臺】,遺憾的是旅遊團在此無法停車。

跨越山間的橋樑與隧道(一側開有鏤空的窗)


2、阿里山景區風光

【山頂停車場】
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組成,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隔【陳有蘭溪】與【玉山主峰】相望。群峰環繞、山巒疊翠、巨木參天。相傳以前,有一位鄒族酋長阿巴里曾隻身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常帶族人來此,為感念他便以其名為此地命名。瞭解真實的阿里山文化歷史就應深入到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裡面,在阿里山鄒族的文化園區,就會認識鄒族這個英勇的原住民族。

阿里山的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里山五奇:阿里山鐵路有70多年曆史是世界上僅存的三條高山鐵路之一,途經熱、暖、溫、寒四帶,景緻迥異,搭乘火車如置身自然博物館。尤其三次螺旋環繞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更是難忘的經驗;祝山是觀賞日出的最佳地點,要到祝山可坐火車或從電信局旁的石板路循階而去,穿過森林大約40分即可到達。

【阿里山新八景】嘉義林管處開發【阿里山神木遺蹟】等景點為新八景,創造阿里山旅遊新契機。
阿里山新八景1、【塔山奇巖】是指塔山的地質景觀;2、位於阿里山工作站至受鎮宮的【香林拱橋】,景色如日本京都;3、【28號巨木】即為巨木群棧道中最為高大的第28號巨木;4、【神怡流瀑】位於第2期巨木群步道起點,步道橋樑橫跨阿里山溪,橋下潺潺流水,溪旁古木參天;5、阿里山神木迴歸大自然懷抱,重新命名為【阿里山神木遺蹟】,讓遊客可緬懷神木生長遺蹟,感受大自然奧妙;6、慈雲寺的【慈雲觀景】,為阿里山觀雲海、晚霞、落日最佳景點之一,還可遠望阿里山聚落及塔山;7、【小笠原山】位於出祝山車站右側上方處,山頂的觀景平臺四周無遮蔽物,天晴可眺望玉山群峰、中央山脈、塔山、嘉南平原及陳有蘭溪;8、【水山巨木】位於阿里山通往東埔的水山線鐵路旁。

此外,阿里山雲海被列入臺灣八景,尚有三代木、妹妹潭、慈雲寺、受鎮宮、高山博物館、樹靈塔、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等名勝史蹟,是上山旅遊者的必到之處。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導覽圖】

景區內【旅遊觀光火車】,只乘坐一站,不過1-2公里的樣子,屬於一種體驗。
我們乘坐的是阿里山火車站——沼平火車站,票價單程100新臺幣,往返票200新臺幣,單程時間約7分鐘。
景區內的小火車有三段,分別是:
阿里山火車站-沼平火車站,票價單程100新臺幣,來回票200新臺幣,單程時間約7分鐘。
阿里山火車站-神木火車站,票價單程100新臺幣,來回票200新臺幣,單程時間約7分鐘。
阿里山火車站-祝山火車站(看日出專車,只有日出前會發車,時間需當日諮詢,票價單程150新臺幣來回票300新臺幣,單程時間約25-30分。)

一位司機師傅就站在車廂內操作,很像是我們過去經常看到的有軌電車的模樣。

這座車站叫做【沼平車站】,附近有一個眺望臺與【沼平公園】。

在沼平車站眺望臺可以拍攝到美麗的阿里山全景圖,遺憾的是視野不是太好,前景有些阻擋。

【阿里山閣大飯店】,景區內的一座酒店。看了一下導覽圖,景區內還有另外兩三座酒店。

【姊妹潭】是二個大小不同的鄰近湖泊,【姊潭】呈長方形,佔地160坪、【妹潭】略呈圓形,佔地20坪,相傳有二位山地女孩在此雙雙殉情,故後人附會而稱姊妹潭;姐潭湖區還設有一座以檜木為基座的相思亭,姊妹潭周邊更設有全長180米的環潭步道,可讓遊客遊覽全湖,是觀賞姊妹潭最佳的方式;夏季為滿水期,冬季則為枯水期。

稍大一點的【姊潭】,景色很美,只是面積不大。

更加狹小侷促的【妹潭】,觀賞一下倒影還有些意思。

【塔山步道】由森林遊樂區內姐妹潭旁的塔山步道往上健行,可到達奇巖上的觀景平臺,步道以枕木棧道及碎石鋪面為主,全程約3.5公里。由海拔2,100公尺爬升至塔山頂2,663公尺,步道徑寬約1.5公尺,全程來回約4小時。平臺的超廣角視野讓四周風景一覽無遺,可鳥瞰遊樂區及阿里山地區溪流地貌,並可觀雲海、晚霞美景,遠眺玉山主峰、秀姑巒山、對高嶽等山巒景觀。

受時間限制,我們沒有走塔山步道,而是選擇了更為平坦,景觀更加豐富的景區步道。

沿著景區步道,開始遊覽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的美麗,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的偉大!傲然擎天的千年神木、變化萬千的四季林相、壯麗絕倫的雲海日出和工程浩大的登山鐵路,無不令人歎為觀止,難怪贏得各方遊客不絕的讚賞! 日出、雲海、晚霞、鬆樁、小火車、姊妹潭均是阿里山奇觀,鬆樁是日本侵略者掠奪千年松樹後留下的歷史見證。

到阿里山遊覽,一天時間稍顯緊張,最好能夠住上一晚。阿里山雲海被列入臺灣八景之一,此外尚有三代木、妹妹潭、慈雲寺、受鎮宮、高山博物館 、樹靈塔、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等名勝史蹟,都是上山旅遊者所必到之處。
由於時間的原因,有些景點我們看到了,有些景點就沒有看到甚至沒有走到。

阿里山的森林從平地的龍眼、相思樹、桂竹林等熱帶植物開始,順著山勢攀升,景緻變換成屬於暖帶林的樟木、楠木和柳杉林,再往上到了溫帶林則可見到鐵杉、臺灣扁柏、華山鬆、臺灣杉與紅檜等。

阿里山所擁有的豐富森林資源,涵蓋了不同氣候帶,呈現變幻多端的奇景。阿里山原為臺灣的三大林場之一後來才開發為森 林遊樂區。每年一到花開季節,整座山被裝點成美麗 繽紛的花海,而在古木參天的林蔭小徑上。還可以吸 取芬多精、聆聽鳥鳴聲,一片鳥語花香、欣欣向榮。


3、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觀賞到的幾處“有名有姓的神木”

【金豬報喜】殘存的檜木老樹頭,在人為與大自然不經意的合作下,竟然像極了一種動物的外形,大大的鼻子與下垂的耳朵,果然惟妙惟肖。

阿里山有名的三代木,指的是一棵三代同株的老樹所形成的奇景,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森林步道邊。三代木也是阿里山人氣賞櫻點,由阿里山工作站往三代木的步道,甚至還有「櫻木花道」的戲稱。

三代木及象鼻木~是臺灣阿里山風景區中的一個景物,在象鼻木旁邊,由三棵樹組成,分別為第一,二,三代,可謂樹中的三代滿堂。 阿里山是臺灣中部的美麗山巒,林中古樹參天。有一棵古木,枯樹上張出新枝,延續了三代,可謂樹中的三代同堂。成為阿里山森林中的一大奇觀。據說,第一代是被雷電劈斷的,第二代是日本人砍掉的,在此基礎上,第三代長出,現在仍然枝繁葉茂。

【永結同心】“永結同心”景點,是因兩棵檜木的樹頭及樹根在大自然的雕琢下,巧妙地連結成一個心形圖樣,成為遊客拍照留念的熱門景點,尤其是情侶絕對要拍照紀念的地方。
我們是2014年11月去的臺灣,從不同角度拍攝了【永結同心】的照片。

不料,2015年8月底,卻傳出“永結同心”的心形中間部位發生斷裂,讓近日很多要前往拍照留念的遊客心碎。
阿里山工作站指出,初步勘查結果,應為自然風化,造成枝幹腐朽、斷裂,並非人為因素,曾試圖要重新連線起來,但因枝幹太細而作罷。基於維持自然生態原貌,儘量不干擾自然現象造成的結果,未來將朝向在“永結同心”旁邊設定解說牌,對照以前的圖片,向遊客說明緣由。

最負盛名的【阿里山香林神木】阿里山香林神木,舊名光武檜。這棵紅檜,樹胸圍12.3米,高45米,樹齡推估2300年,2007年1月1日改名為“阿里山香林神木”。
阿里山古樹參天。據統計,600年以上,至2000年的古樹,有編號的就有30餘棵。原有一棵樹齡三千餘年的紅檜,稱為神木。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車站東側,聳立著一棵高凌雲霄的紅檜大樹,樹身略傾側,主幹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樹高52米左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巍巍挺立,虹勁蒼鬱,被人們尊為 “阿里山神木,遺憾的是已遭雷擊損毀,阿里山香林神木取而代之。


4、臺灣的“最高學府”【香林國民小學】

阿里山【香林國民小學】 阿里山鄉香林小學位於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有臺灣“最高學府”美稱。其實,所謂的最高學府,就是指這所學校所在的位置是臺灣省海拔最高的學校。香林小學因建在阿里山森林公園裡,因此,所有來阿里山的遊客,都要從學校的門口經過、他們都會充滿好奇的在這裡駐足觀望。

香林小學是一所集幼兒園和小學為一身的一所學校,它的前身是民國30年(1941年)4月創立的阿里山公學,民國34年12月5日遷香林村64號,改稱吳鳳鄉阿里山國民學校。民國36年5月1日改稱吳鳳鄉香林國民學校。而後又多次更名。民國78年(1989年)3月1日吳鳳鄉更名為阿里山鄉,本校也再次更名為阿里山鄉香林國民小學。

來自網路照片,感謝作者
作為一所普通的山區小學而言,臺灣香林國民小學的建築規模已經非常可觀了,學校不僅有一座三層的教學大樓,而且還有一個塑膠鋪就的體育場。然而,就是這麼漂亮的一所學校,據導遊介紹,全校的學生數量卻少的會令你難以置信。


5、阿里山的歷史人文景觀

阿里山在人文方面遊樂區有高山博物館、樹靈塔、琴山河合(河合鈰太郎)博士旌功碑…等,遊人至此可回憶日治時期至今的阿里山開拓史等,皆為重要的歷史遺蹟。

【阿里山受鎮宮】受鎮宮奉祀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和註生娘娘,雖然是山中廟宇,卻香火鼎盛,寺中有著壯觀的神臺和延綿整座廟頂的故事圖騰,瀰漫著安人心神的檀香。
傳說在三月間玄天上帝聖誕之時,更有大量飛蛾匯聚,當地人稱之神蝴蝶,相當壯觀,雖然科學解釋那與昆蟲的向旋光性和檀香氣味有關,但民眾覺得這樣的說法更增添了受鎮宮的浪漫和神采,來到阿里山看日出或雲海的遊客,千萬別忘了到受鎮宮祈福喔。

【阿里山博物館】-阿里山博物館是認識阿里山的人文歷史,尋找屬於阿里山永恆記憶的地方。
–這裡有阿里山的介紹,有模型,還有關於樹木的常識,可以免費蓋章留念。

【阿里山樹靈塔】阿里山樹靈塔,建於民國24年(1935年)為一高約20公尺之石塔。
是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貴的紅檜後,許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認為是這些樹靈在作祟,心生不安,怕這紅檜被砍伐後的樹靈會找上來報復,為了安佛這些樹靈,而建的一座樹靈塔,用以祭祀這些被砍伐的紅檜。

1900年6月12日,日本政府派小西成章、小笠原富二郎、小池三九郎及石田常平等人展開調查阿里山森林,據調查約有30萬株的原始檜木林遍及整個阿里山區,從此開啟阿里山天然森林資源的濫觴。1906年11月,小笠原富二郎發現包括今之阿里山神木的神木群。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0月25日臺灣光復,日本歸還臺灣給中國,阿里山事業區持續三十餘年的伐木工作,其天然的紅檜、扁柏等珍貴樹種幾被砍伐殆盡。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的千年紅檜林,遭到日本殖民主義者滅絕性地掠奪。日本人在阿里山大肆砍伐紅檜林後,沒忘為他們的“英雄”琴山河合博士在阿里山立碑旌功。據忽悠,碑名是琴山河合博士快死之前親筆題寫的,大而醒目的古碑字型,留下兩個明顯的錯別字:一個是博士的博字少一點;一個是功勳的功力部沒有出頭。據說這石碑是請一個著名的有正義感的工匠,在阿里山山腳下雕刻好以後運到山頂上豎起來的,豎起來以後才發現兩字有誤,但是山上無電和工具已經改不了啦。這位著名工匠暗寓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琴山河合林學博士“一點功勞都沒有”。
據導遊講述: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許多人主張砸毀這座“旌功碑”,以洗民族恥辱。後來還是理性佔了上風,保留下了這座“旌功碑”,以告誡人們不要忘記阿里山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殉職者紀念碑】殉職者紀念碑。當年大量的日本人在阿里山砍伐神木運回日本,其間也有不少人客死他鄉,為此日本人在此建碑紀念,如今這也也成了他們入侵臺灣的罪證。

臺灣阿里山【慈雲寺】,本名阿里山寺。曾於2001年文建會《歷史建築百景》甄選活動中列名。根據該寺重要文物〈銅鐘〉上面,第二任住持坪井樸龍撰寫的〈鍾銘〉,這樣記載【大正四年春,默仙永平翁,杖錫登此山,愛說似鷲峰】。

阿里山初期開發之際,日本曹洞宗管長有感於阿里山如印度的靈鷲山聖地,因而建造【阿里山寺】,為當時於此開發者的精神依靠,並送來由暹邏國(如今的泰國)親贈釋迦牟尼佛一尊供奉於此寺,由日本比丘坪井僕龍於此住持佛法,並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塑造一銅鐘並建鐘樓。

日本人走後一度荒廢,破舊不堪,無人管理。1965年世界華僧大會時,與會諸師參訪阿里山慈雲寺,當時上倫下參老和尚,見本寺一片荒蕪,無心再遊,一心惦記本寺,甚為惋惜,故於1967年,由林管處沈家銘局長,禮請上倫下參老和尚為住持,中興修建。
該寺於1945年光復後改名為慈雲寺,1983年由上照下性法師繼任住持,1998年後由上照下智法師為現任住持。慈雲寺為幫助癌症病患重拾健康,推廣身心靈整體健康之理念,每年定期舉辨淨食營活動,以期國人健康,社會祥和,國泰民安。

下午1點多結束了阿里山景區的遊覽。整體感覺阿里山景區步道非常人性化,平整、也不陡,走下來腿不是十分累。上山還坐了一段小火車,大約1公里多一點,可能是伐木時的運輸工具,如今成了觀光的工具。下山又坐了一段景區觀光車,總體感覺身體可以承受。
旅遊公司在景區出口處安排了午餐,就餐後乘座我們的旅遊大巴車一個半小時回到山下停車場,短暫休息,繼續乘車前往下一站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

“高雄港”觀日落

從阿里山至高雄大約180公里,大巴車行駛近3個小時到達高雄,剛好是日暮時分,直接去往【西子灣高雄港】,看落日沉入大海,當天又添一美景。

進入高雄市區,沿途拍攝了一些街景。

【高雄物產館】售賣高雄農特產品、食品的一家售展中心。高雄農業局近年積極參與各大國際食品展並以「高雄物產館」整體推廣高雄優質農特產品,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已成功將「新鮮直送、安心好食」的口號深植買家心中。

高雄市區內的兩座橋樑,一座【白色】;一座【紅色】,很有特色。

來到西子灣高雄港,太陽正在快速的西沉入海,以致岸邊的遊客、景物都沐浴在紅色的暖陽下,因為背景光太強,統統成為了【剪影】。

我一邊拍攝落日,一邊觀察周邊的其他景物,光線再暗一點,就看不清楚了。

太陽即將沉入地平線,但是躲到一艘大船的後面,仔細觀察看看還有什麼變化。

這塊水泥築造的標識牌寫的是【歡迎光臨中華民國高雄港】,這裡就是大名鼎鼎的【高雄港】。

高雄 是 臺灣 地區的直轄市, 高雄 港也是世界極的大港。在這裡可以遠眺面向海峽的一邊,不時有大船從海平線上冒出、駛近、鳴笛,然後傍 著長長的防波堤進港,轉入到身後的內港灣,一派 和平 生活的景像。

帶著些許的遺憾,看到最後一抹陽光沉入大海。

臺灣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簡稱中山或中山大,臺灣第三所成立於直轄市的國立大學,T4大學聯盟成員。
該校前身為孫中山於1924年在廣州組建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更為現名。1949年國民黨遷往臺灣,原址廣州中山大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接管。臺灣於1980年在高雄市覆校。大學校園含納了山地、平地與海岸地形,比鄰高雄港,並鄰近高雄捷運西子灣站。
曾在20世紀末建立臺灣首座中文化BBS站臺的中山大,現為教育部門5年500億計劃入選院校之一,以電腦科學、海洋科學、社會科學、管理學為在臺領先學術領域,擁有AACSB、ISO等國際認證。

著名的臺灣國立中山大學近在咫尺,因為時間緊迫,沒有拍攝到更多的照片。

【六合觀光夜市】高雄景點人氣榜第1名
景點地址:臺灣高雄市新興區六合二路與中山一路口
依我的觀察【六合夜市】是走過的幾個臺灣夜市中比較好的一個。食客多、規模比較大、經營的也非常規範。今天旅行社沒有安排晚餐,由大家在【六合夜市】自行解決就餐。

六合夜市位於六合二路上,靠近高雄捷運美麗島站,沿中山一路直行至六合二路左轉就是。這裡白天車水馬龍,入夜後搖身一變,成了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夜市。短短300多米的馬路,聚集近200個攤位,品嚐小吃,享用宵夜,更能逛街買衣服、看電影,領略正宗夜市文化。

傍晚6點左右,六合夜市裡開始出攤,馬路上光牛排店就有幾十家,高雄靠海,各種海產品便宜又新鮮,烤魚、烤蝦、烤魷魚┅┅整條大街都香噴噴的;高雄東山鴨頭,香濃的滷汁配上獨特的辣椒粉,吸引客人的不二法門;最有名的鄭老牌木瓜牛奶,老闆用新鮮的臺糖6號木瓜和產地直送的鮮奶,搭配特製紅白糖熬煮製成,;風靡臺灣的度小月擔仔麵,滷香四溢,還沒走近就聞得到,配上香噴噴的新鮮蝦仁與獨門肉燥,點一兩份小菜,絕對是夜市觀光客必經的朝聖之地。

高雄住宿的【帝豪飯店】,也是一家4花酒店,位置服務都不錯。

臺灣行第五天,從嘉義經臺灣最南端,遊覽墾丁公園然後到臺東。今天一早從高雄出發,先參觀高雄珠寶、鑽石展示中心,購物安排約1.5小時。然後乘車繼續向南,走到臺灣最南端。

到達臺灣島最南端“墾丁”

墾丁位於臺灣省屏東縣,東臨太平洋,西靠臺灣海峽,南望巴士海峽。墾丁的名字據說是清朝時期,從大陸來了一批壯丁到這個臺灣最南部的地方開墾,這裡便被後人稱為【墾丁】。

墾丁屬熱帶氣候,年平均25度。地質以珊瑚礁為主,在三面環海北依山巒的地形下,加上長達半年的落山風吹拂,造就了墾丁特殊的地形風貌。這裡的景觀具有多樣性,有沙灘貝殼,崩崖、沙瀑、群裙、鐘乳石洞,有熱帶雨林稀有植物、種類繁多的昆蟲蝴蝶,長達半年的候鳥遷徙落腳地。【墾丁】因此成為一處旅遊勝地。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墾丁路上商家僅止於販售名產的夜市規模,1986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經媒體報道墾丁為臺灣最佳觀賞地點,頓時擁入大量遊客。從此觀光客與日遽增,帶動周邊商業繁榮。 墾丁大街範圍大約在墾丁大灣(夏都沙灘酒店)至墾丁小灣沙灘之間。沿路有許多夜間營業的酒吧、舞場、小吃攤等,從白天到深夜,街上充滿許多身著海灘褲、比基尼,一身輕鬆打扮的泳客與國內外遊客,街上的霓虹燈將街景妝點得十分熱鬧,頗有南洋度假勝地的風情。

墾丁街有近30多家的個性紀念商品店,有許多的飾品及紀念品的店家及小攤位,商品均具有當地特色。墾丁大街也是墾丁當地飯店、旅館最密集的地方,如夏都沙灘酒店、凱撒飯店與救國團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等,都是著名的景點。

1、墾丁地標之一【帆船石】

【船帆石】位於墾丁與鵝鑾鼻之間,由於其形狀似一艘進港的船隻,故而得名。船帆石高約50公尺,周圍40公尺,是一座隆起的珊瑚礁岩,石頭上長滿了野草花卉與灌木,成為鳥群棲息的窩巢。也是墾丁的一處地標。


2、鵝鑾鼻公園

【鵝鑾鼻公園】位於臺灣南端,由於沿海日光強,海水清澈,適於造礁珊瑚成長,經地殼隆起而上升,受海浪侵蝕、雨水沖刷、強風吹襲、而成為目前巨礁林立、怪石嶙峋、奇峰與洞穴之奇特景觀。

【鵝鑾鼻公園】園內步道縱橫交錯,宛如身入迷宮,還有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虯榕、幽谷、迎賓亭等景點,處處引人入勝。在公園北望,可看到藍天碧海、綠樹白砂、嶙峋礁石、以及臺地尖峰等,此外還有矗立的瓊麻花軸,穿插其間,構成一幅壯闊多姿的山海圖畫。另外,每年9月(農曆白露前後)都有大批來自西伯利亞、中國大陸的紅尾伯勞鳥過境,其場面壯觀值得守候觀賞。

遠眺墾丁國家公園的標誌【大尖山】

【鵝鑾鼻】為臺灣南端海角,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觀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絕,被視為【臺灣八景】之一。在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以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


3、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東經120°50′、北緯21°53′59″),是臺灣擁有百餘年曆史的燈塔,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為著名歷史建築。燈塔所在地設有鵝鑾鼻公園,一度被認為是臺灣最南端的標誌,後被臺灣最南點地標所取代。

鵝鑾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巖暗礁,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沉沒。1867年(清同治六年),一艘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途中,在暴風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巖附近觸礁沉沒,船長夫婦和船員游泳登岸後,除一中國船員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龜仔角社(社頂)的原住民俘虜殺害。琉球漁民也在南岬一帶遇難,還因此引發牡丹社事件,美國和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處設燈塔。

在外交壓力下,清政府於1875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於6月18日自打狗出發前往琅嶠(今恆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並支付一百銀兩向龜仔角社原住民購買燈塔預定用地建塔。燈塔於1881年動工,1883年建成。由於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因此在興建前後,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

鵝鑾鼻燈塔自高潮面算起,至燈火中心的高度是56.4米,白色圓形鐵塔內共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炮,三層為洋人休憩所,四層則設定榕林炮,第五層則為燈塔光源,初設的鵝鑾鼻燈塔,是以汽油自熱燈發光,一千燭光的亮度,由反光鏡反射後,增加為六千五百燭光,光距可達十浬,在經過四次的修改後,一九九八年的今天,一千五百燭光燈泡,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後,增為一百八十萬燭光,照射距離達二十七點二浬,是目前臺灣光力最強的燈塔。

後來在甲午戰爭後,1895年清軍在離臺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祕密焚燬南臺灣鵝鑾鼻燈樓、石牆,以及石路碼頭。燈塔在9月13日摧毀。在1898年日治時代時燈塔整修完成,1904年燈塔架設電話線,是為恆春地區第一部電話。二次大戰時燈塔遭盟軍空襲受損。1962年重建後,塔高24.1米,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後,光力為1,800,000支燭光,每十秒一閃,照射距離達二十七點二浬,是目前臺灣光力最強的燈塔,被稱為【東亞之光】。

【鵝鑾鼻燈塔】是臺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標點。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內分4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18米,塔底周長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里,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白天登上燈塔頂端,極目遠眺,太平洋與臺灣海峽、巴士海峽碧波萬傾,海天一色。天氣晴朗時,臺灣省最南端,孤懸于波濤中的七星巖隱約可見,偶爾還可看到鯨魚群在海中戲水。

【鵝鑾鼻燈塔】辦公樓內還有一個袖珍博物館,收藏了與鵝鑾鼻燈塔相關的實物、照片、沙盤模型、旅遊紀念品、郵票等。

穿越“中央山脈”到達”臺東”

遊覽【鵝鑾鼻】後,我們繼續驅車穿越臺灣中央山脈到達臺灣東部的【臺東】。
途中導遊介紹:中央山脈一共有三條東西通道,我們穿越的是最南端的一條通道,中間的一條通道是最險峻的,我們明天遊覽太魯閣公園會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北部的那條通道是近幾年剛剛修好的以隧道和橋樑為主的通道,其中有一隧道稱為【雪山隧道】全長12.9公里,是亞洲著名的隧道,開鑿歷時3年多時間,有幾公里隧道其岩石屬於寶石級,堅硬無比,硬度超過盾構機刀頭的硬度,需要不斷更換刀頭才能繼續開鑿。
下午全部行程大約3個多小時,其中穿越中央山脈約1個小時。

途徑【大武鄉】
大武鄉位於臺灣省臺東縣東南方,北臨太麻里鄉,東濱太平洋,西及南鄰達仁鄉,為臺灣東西部之間的重要交通孔道。

本鄉背倚中央山脈,山地多平原少,有大武溪、大鳥溪、朝庸溪,氣候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但隨海拔高度不同仍有所差異。鄉內居民有原住民、閩南、客家、新住民等多元族群,產業以農業及漁業為主,工商業並不發達。

大武鄉早期為【排灣族】原住民的活動範圍,舊稱【巴塱衛】,排灣族語意即【拿棒子打】。早年排灣族自山區移居大武溪口附近時,為避開無法利用的沼澤、溼地,便會以棒子敲打加以鑑定,故得名。

大巴車在沿著臺灣東海岸向北行駛時,看到最美麗的太平洋西海岸風光。

洋麵水域寬闊,點綴在藍天上的朵朵白雲也是變幻莫測漂亮異常。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大洋之上、海天之間,景色在不斷變化:先是天高海闊,波瀾不驚、雲彩淡淡的堆在天際線邊;繼而云彩漸漸多了起來,也不斷向整個天空推移,或濃或淡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搶眼,還把它們的身影投射到大海上,留下漂亮的身姿。在將近兩個小時的行程中,我們一直伴隨這一壯美的景觀,大海和天空為我們上演了一場大氣磅礴、五彩斑斕的視覺盛宴。
傍晚時分,陸地天色漸暗,洋麵上雲彩也漸濃,烏雲替代了漂亮的白雲,覆蓋了整個天空,好像景觀大戲揭開新的一幕。

我們住宿了一晚的臺東【高野大飯店】。酒店附設有溫泉SPA,我們沒有去體驗,選擇在客房洗澡。

酒店門口一家奶品、水果店【初露牧場】,除奶製品、冰淇淋外,還有非常喜歡的臺灣水果【釋迦】。因其形狀象佛教中釋迦牟尼的頭型,故取名“釋迦”。釋迦營養極豐富,熱量極高,能養顏美容、補充體力、清潔血液、健強骨骼、預防壞血病、增強免疫力、抗癌。自古稱為上等滋補品,營養價值極高。但美食不可盡用,吃多會上火的。在臺灣見到的釋迦有兩種:鳳梨釋迦與牛奶釋迦,感覺還是【牛奶釋迦】口感更好一些,而且臺灣東部的水果更好吃,臺東是臺灣水果(釋迦)主產地,價格也更便宜。

臺灣的水果很豐富:臺灣地區的氣候十分溫暖,即便是在冬季也不會感覺到冷,所以很適合水果生長,臺灣水果有很多,如香蕉、芭樂、仙人掌果、西瓜、火龍果、椰子、鳳梨、釋迦、芒果、荔枝、蓮霧、百香果、麻豆文旦等。而且,這些水果的口感也比較好,來到臺灣一定不要錯過。

參觀“綺麗珊瑚”博物館

臺灣台東【綺麗珊瑚博物館】位於臺灣台東市南島大道502號。
綺麗珊瑚博物館據其自己介紹,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寶石珊瑚博物館,館內提供詳細的珊瑚解說,說明珊瑚的形成方式,以及寶石珊瑚與造礁珊瑚的區別,並介紹各品種的寶石珊瑚。館內擺設了各種不同品種的寶石珊瑚,並陳列了多位國際大師名家的作品。

引用網路照片,感謝作者。

綺麗珊瑚博物館,藏品還是比較豐富的,值得去看一看。臺灣是珊瑚的產地,世界80%的紅珊瑚產自臺灣,綺麗珊瑚也是一家大品牌。
附設的賣場品質、價格就看自己把握了。網上搜尋看到一些導遊引導消費,質次價高等負面資訊。

穿越“北迴歸線”

北迴歸線橫過臺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臺灣就在島的東、西兩面各立碑誌,西標誌碑就是嘉義北迴歸線標誌碑,東標誌碑則建在花蓮縣。

花蓮縣的北迴歸線標誌碑有兩座,較早的一座建在瑞穗鄉舞鶴村,還有一座就是靜浦北迴歸線標誌塔。 嘉義的北迴歸線標誌碑建於190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北迴歸線標誌碑。靜浦北迴歸線標誌塔位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的北迴歸線標誌塔,東臨太平洋,圓柱形,燈塔狀,一柱擎天,頗為壯觀。標誌塔的南北兩面,上刻【北迴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北迴歸線正從這裡通過。

兩腳跨踏塔底中央的石板,一腳在熱帶,另一腳則在北溫帶,別有一番地理上的感受。

北迴歸線標誌塔附近有停車場,這裡也是一個小公園(休息區),可以舒舒服服的下車拍照,同時增加一些地理與旅遊知識。

雕塑【風之門】

在這裡眺望【太平洋】,極目遠舒頓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遊覽“太魯閣國家公園”

接近傍晚遊覽了臺灣大名鼎鼎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欣賞壯觀的峽谷地貌,這也是穿越中央山脈的一條通道,名為【東西橫貫公路】簡稱【中橫公路】,是當年老兵用鋼釺、大錘和炸藥在懸崖絕壁上手工開鑿出來的,為此280多名老兵付出寶貴的生命。

中橫公路,全名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是臺灣第一條連線臺灣東部與臺灣西部的公路系統,與南橫公路、北橫公路並列為臺灣三大橫貫公路。中橫公路貫穿分隔臺灣東岸與西岸的中央山脈,所經的地形相當多樣化,從平地直到三千多米高的合歡山,中間有隧道、河谷等開鑿,亦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Taroko National Park)是臺灣第四座【國家公園】,位於臺灣島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另外園內的高山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孓遺生物,如山椒魚等。太魯閣亦成為臺鐵的列車名。

公園內主要的建築有長春祠、燕子口、靳珩公園、九曲洞、慈母橋、天祥;主要的自然景觀有錐麓斷崖、流芳橋、大禹嶺、布洛灣、砂卡礑步道、綠水合流步道、清水斷崖步道、白楊步道、豁然亭步道、蓮花池步道、黃金峽谷。

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前,看到一批騎行者在路邊集結,不知他們的目的地是哪裡?要穿越【東西橫貫公路】嗎?

【東西橫貫公路】牌坊。大巴車行駛中迅速掠過這座牌坊,以致照片拍虛了,感覺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幅照片,保留下來。
花蓮市北行25公里,就到了太魯閣峽口。迎面可看到一座紅柱琉璃瓦高大牌樓,橫匾 上寫著【東西橫貫公路】六個大字。這裡是中橫公路的東端起點。穿過牌樓,踏上公路,人們立即會被沿途壯美的景色所吸引。這裡有斷崖深谷,臨空飛瀑,清澈溪流,處處蔚為奇觀。景色之雄奇,可以說是鬼斧神工,被列為臺灣八景之一,名【魯閣幽峽】。

太魯閣國家公園以高山和峽谷為主要地形特色,其中中橫公路太魯閣到天祥的【立霧溪河谷】,兩岸皆由大理石岩層構成,所以有大理石峽谷的稱謂。國家公園內的遊憩資源大部分都分佈在中橫公路東段沿線,如長春祠、太魯閣峽谷、九曲洞、天祥,另外還有鬼斧神工的蘇花公路清水斷崖、景色清新的娃娃谷,都是著名風景據點、旅遊聖地。

【太魯閣峽谷】為臺灣花蓮縣自太魯至天祥之間20千米的大峽谷。

400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相互撞擊,劇烈的地殼變動,使臺灣地層急劇上升,千萬年來,立霧溪豐沛的河水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臺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於是形成了最獨特的大理石峽谷景觀。

遊覽【太魯閣國家公園】需要帶上【安全帽】,旅遊中這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保護措施。景區出於對遊客安全的考慮,在進入隧道路段時,為每一位遊客配發安全帽。瞬間遊客變身施工人員






【燕子口】再進地勢愈高,而崖峽愈險愈奇。兩岸大理石峭壁在流水作用下被溶蝕成許多小孔穴,聰明的燕子便以這些小洞為巢,形成【百燕鳴谷】的奇觀,故名【燕子口】。但是隨著公路上人聲、車聲的隆隆作響,燕子早已離巢另覓他處安居了。

進入隧道狹窄處,往上望是高不見頂的峽谷;往下看是清澈見底的溪流;配上五彩的大理石巖壁,太魯閣公園果然風光獨具。

【靳珩橋】燕子口盡頭,有一座靳珩橋及靳珩公園,均以開鑿興建中橫路時殉職的一位段長而命名。過橋西行,就來到。這時相信所有的遊客只有一個表情,即難以置信這天然奇景,因為一半的面積成了高聳入雲端的絕巖峭壁,而另一半的山壁則成為深入水中的崖面石牆,這高低落差1660米的大斷崖,架構出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浩瀚無垠。抬頭仰望藍天,只見天空因兩岸山勢實在太過高聳,只剩下一道細細的巖縫透出些許光芒,這就是中橫奇景之一的【虎口線天】。

【長春祠】
長春祠【太魯長春】是入峽後的第一景。過紅色的鐵橋長春橋後,只見一道飛瀑在長春祠前分為兩股流入【立霧溪】,加上古典的祠堂建築,一幅山水庭園的圖畫便活生生地呈現眼前,位於青山綠水間的長春祠,是為了紀念修築中橫公路的殉難者而建的,原祠因地震遭山石毀損,新祠是採用山洞型的建築而成。祠後有380臺階的石梯蜿蜒向上,俗稱為天梯。石梯盡頭可到達觀音洞,洞內有觀音石佛及橫貫公路的施工全圖。

來到“花蓮”

臺灣環島遊第六晚,入住【花蓮】,整個行程進入尾聲。當晚旅行社安排了一個欣賞臺灣原住民的【歌舞表演】。

1、【阿美族文化舞蹈】
阿美族(南部的阿美族自稱Amis,而北部則自稱為Pangcah)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也是目前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18萬餘人,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臺灣原住民過去又稱九族,即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曹族)、賽夏族、達悟族(雅美族),後來區分出邵族,此外還有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等,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原住民】的稱呼和大陸的稱呼【高山族】一樣,是這些民族的統稱。

主持人出場了,一位中年男人,穿著阿美族民族服裝,光腳,沉穩的介紹晚會的內容。

晚會以阿美族舞蹈為主,大約有7、8個節目,舞蹈反應了阿美族的勞動、生活、喜慶、娛樂等方方面面,以舞蹈的形式展示了阿美族民族文化。

晚會進入高潮,演員邀請遊客一同參與其中,扮演不同角色,最後演員與遊客一起跳起歡快的舞蹈,歡樂的氣氛久久不能平息。


2、花蓮【函園旅店】

【函園旅店】是商務人士和觀光遊客前往花蓮縣的一處理想下榻之處。 酒店內設24小時客房服務, 無線網路(公共區域), 停車場, 會議設施, 家庭房等設施。 部分客房內設 無線上網(免費),加上設計裝飾溫馨舒適,給住客賓至如歸的感受。
酒店內的日式花園小巧精緻,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3、花蓮【大理石工廠】
臺灣行第七天,一早先是到花蓮一家老兵為主的大理石廠參觀,工廠接待我們的導覽“阿枝”,也是老兵二代,講的聲情並茂很是感人。那一天是臺灣公佈縣市選舉結果的日子,國民黨在這次選舉中大敗,看到“阿枝”與我們的地陪“曹導”都是十分沮喪。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蔣經國為了發展臺灣經濟,率領國民黨退伍老兵在中央山脈修公路,當打通中橫公路以後,為安置這些參加中橫公路老兵的就業問題,利用修路開採出的太魯閣大理石,組建了以修路老兵為主體的大理石加工廠,蔣經國先生為第一任董事長,財政收入主要用於兩項:一是給參加修建中橫公路國民黨老兵養老送終;二是列入國民黨的黨產。

花蓮,這個玉石加工廠,是安排榮民工作的地方,這裡過去的禮品是作為國禮贈送外賓的。這裡曾經制作一個一米九二【七彩花瓶】,贈送大陸,寓意兩岸達成的九二共識。
【榮民】是榮譽國民的簡稱,類似於大陸的榮復轉退軍人,即為1949年左右隨蔣赴臺的大陸籍軍人。這些人來自大陸各省,被臺灣當地人統稱為“外省人”,他們就是那些老兵。

大理石廠“導覽”阿枝,熱情的為大家介紹工廠的前世今生,已及工廠的產品、銷售情況。

大理石廠內有大量的產品、半成品堆積在場地上。

大理石廠的部分展品

這家玉石工廠同樣附設展銷大廳,遊客購買的相對踴躍,可能是老兵工廠的緣故吧。

4、花蓮火車站

離開【大理石工廠】,我們乘火車從花蓮到宜蘭,主要為避開不太安全的【蘇花公路】,由司機沈師傅一人冒險開車到達宜蘭,午餐後從宜蘭繼續乘車到臺北。

【蘇花公路】蘇花公路,是臺灣東海岸的一條公路,為省道臺九線的一段,在日本侵略殖民時期修築,沿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
1932年5月通車,於戰後改名蘇花公路,後持續新建隧道並拓寬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北方起點是宜蘭縣蘇澳鎮,南方終點是花蓮縣花蓮市,臨海道路全長118公里,大致依海岸線修築,間或蜿蜒進入平坦河口三角洲腹地。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與峭壁山色,為世界著名的景觀公路。
蘇花公路大部分都沿著海岸線修築,東臨太平洋,西靠中央山脈,多處轉角都是懸崖峭壁。在這條公路上開車一個不留神就可能會翻下懸崖掉進海里,因此蘇花公路又被稱為臺灣的“死亡公路”。
2010年10月下旬,受颱風”鯰魚”及東北季風影響,臺灣各地連日來普降大雨,東北部山區的雨量尤其驚人,導致蘇(澳)花(蓮)公路沿線落石坍方不斷,大批遊客乘坐的遊覽車遭遇坍方而受困,其中大陸游客約120人。此後大陸游客到臺灣旅遊,此路段改乘火車往返花蓮、宜蘭。

車覽“宜蘭”

乘坐的列車途經美麗的宜蘭,我們就這樣輕鬆的車覽【宜蘭】。

【宜蘭縣】位於臺灣東北部,與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
宜蘭是個多山的縣,山的環抱致使蘭陽平原形如畚箕,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宜蘭盡攬雨水溼氣,故人稱【竹風蘭雨】。宜蘭森林茂密,喬木叢林櫛比,蘊藏豐富。河川多發源於中央山脈,以蘭陽溪(古稱宜蘭濁水溪)為最大,全長73公里,其下游形成扇狀三角形而且肥沃的平原,堪稱宜蘭的動力之河。
宜蘭自古以多雨聞名,臺灣有俗諺雲:【竹風蘭雨】,就是描述新竹多風而宜蘭多雨的現象。由於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面向海,呈現畚箕形的地形,特別容易產生地形雨。特別是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的時候,東北季風由東面開口注入,冬雨綿延數月,為宜蘭的特殊氣候現象。此外在春季的梅雨季節也常連下數月的細雨。

我們來到多雨的宜蘭,遇到難得的麗日藍天的好天氣,宜蘭河道縱橫、水網密佈,酷似我們的江南水鄉。宜蘭建築也很有特色,以白色為主,間或塗刷一些亮麗的色彩,且都被雨水沖刷的絢麗奪目。

遙望宜蘭【龜山】。
在頭城東方12公里的海面上,浮著一座酷似烏龜的小島,不論南來或北往蘭陽平原的遊客,總是被它深深吸引,這座隨著大海載浮載沉,曾經守望噶瑪蘭先民墾拓蘭陽的島嶼,正是蘭陽人精神和地理上的標註與依託——龜山島。宜蘭人與龜山島長年相伴,情感極其深厚,老人們總會熱心地告訴遊客,這隻大海龜會“轉頭”。如果在蘭陽溪以南的位置,看到的是龜山島南側,頭部朝左邊;來到三貂角,看到的是龜山島南側,頭部朝右邊;來到三貂角,看到的是龜山島北側,頭部朝左,一路北行,果真令人有【龜山轉頭】的錯覺。

網路照片【宜蘭龜山島】

列車中午到達宜蘭,在宜蘭吃午餐。沈師傅駕駛的大巴車也安全抵達宜蘭,下午乘坐我們的旅遊大巴車繼續前往臺北。在臺北又有兩個購物,整個臺灣旅遊共有5個購物,側面觀察大陸游客的赴臺旅遊購物還是非常踴躍的,帶旺了臺灣旅遊經濟的發展。

回顧臺灣旅遊業的跌宕起伏,2008年5月,國民黨當局上臺執政;不久,兩岸即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達成共識,開放大陸同胞到臺灣旅遊觀光。2014年大陸游客到臺灣旅遊,據介紹佔到全部訪臺遊客數的40%(還不包括散客),成為拉動臺灣旅遊業的重要力量。2008年開放大陸旅客來臺觀光至今,來臺大陸旅客逾2000萬人次,2015年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418萬人次。以臺“觀光局”的統計,每名大陸游客每天在臺灣平均消費227美元,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以及拉動的周邊效益都十分龐大。
2016年5月就職的臺灣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對於“九二共識”大打模糊牌,一些極端分子的“反中”情緒在少數政客煽動下暴漲,加之以“7·19”火燒車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頻發,讓眾多大陸游客望而卻步。在2008年3月4日公佈的《2008年旅遊及觀光競爭力報告》,臺灣在13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由原來的第二十二名下滑到第五十二名;在亞洲則被韓國、馬來西亞及泰國超越,由原來的第四名退至第七名。一時間,從業界、學界到政界,對臺灣旅遊業的前途都感到十分迷茫。

今日晚餐是逛臺北【饒河街夜市】,自行解決晚餐。

與【饒河街夜市】比鄰的是臺北【松山慈佑宮】,川流不息的遊客,也帶旺了這裡的香火。

晚餐後,回到桃園住宿,第二天一早,我們乘早班機返回家鄉,臺灣8天7晚環島遊圓滿結束,明天一早就要離開【寶島臺灣】。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