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程和出行方式選擇

【線路】臺北→日月潭→臺中→阿里山→高雄→墾丁→臺東→花蓮→臺北。
【出行方式】隨團環島旅行。
【時間】2015.2.17-24
【出行交通工具】旅行大巴
【器材】尼康610單反,AFS24-70標準變焦鏡頭、AFS20mm廣角鏡頭
團隊出行的優勢:所有的行程都由旅行社安排,免去了自行
租車
、預定酒店消耗的時間,行程緊湊,遊覽地都是臺灣的經典景點,對臺灣能有一個整體瞭解。相對自由行當然有其不足,遊覽時間固定,景點固定,沒有多少自行安排的時間,很難做到細緻、全面。隨團旅行更適合沒有時間準備功課的年輕白領、獨立出行難度較大的中、小學生、年長者,對於第一次去臺灣的人來說也是很好的選擇。由於事先沒有充分做好功課,臨時改為團隊出行簽證 ,下面將經典景點的圖片分享到遊記中。

具體行程和景點照片分享

【2月17日,第一天行程】:桃園機場→臺北101大樓→國父紀念館→故宮博物院→桃園

春節前一天,裝扮一新的節日紅燈映襯著101綠色的幕牆以藍天為背景,色彩豐富、對比強烈,春節出行才能遇見的吧。超廣角鏡頭仰視這個角度是不是很震撼!

國父紀念館莊嚴的換崗儀式,每個動作都是一次定格,一絲不苟。

據說1個小時不能動一下,甚至眨一下眼,真的不是尋常人能做到的。兩座雕像,令人肅然起敬。

站在國父紀念館廣場的一個偏僻的角落,換個角度看101,盛開的金合歡簇擁著101大樓的塔尖,不同於常見的氣勢雄渾101大樓圖片,能夠感受到另一種嫻靜的美。天氣不夠晴朗,背景有些灰暗,天空的色彩再通透一些會更好。

傍晚的故宮博物院天空背景已經暗下來了,景觀燈照亮了橙色的牆壁,沒有交織的人流,只見高光主體建築和諧的色彩、汝窯般淡雅的天空背景,我很自豪的呦。

【第二天的行程】:乘車前往南投縣日月潭→中臺禪寺→臺中。

第一眼看到日月潭就是那綠色的湖水映襯下的遊艇、遠處的青山和高遠亮麗的天空。振奮的精神驅散了旅途的疲勞,心花怒放的清爽掛在每個人的臉上,我見到了以前只能看著課本憑空想象的日月潭。與30年前在中國畫報見到的照片相比,拉魯島由於921大地震幾乎與水面平齊,照片中很難看到了,兩山對峙,拉魯島坐落中間背倚群山的景色只能成為一個永久的記憶。本片中的一艘遊船恰處於拉魯島前的位置,如果不仔細看是否還能感覺到30年前日月潭的神韻。

漂亮的遊艇

浪花

乘坐右側白色遊艇登上了對岸

站在玄光寺看日月潭全景,拉魯島明顯小了太多。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用在了本遊記的片頭。

【第三天的行程】:臺中→阿里山→高雄

阿里山的櫻花初放時節

千年的老木:三代樹

臺灣的最高學府

2300年的神樹

佈滿青苔的老樹樁

阿里山站臺上的照明燈能否看出歲月的滄桑。

阿里山小火車

【第四天行程】:高雄→墾丁→臺東

去往墾丁的路上經過很多水果種植園,中途下車瀏覽一片鳳梨田,原來鳳梨不是樹上結的。

到達墾丁的就餐地點隨手怕了一張街景,發現色彩絢麗的大客車也是一道風景。

站在墾丁南灣沙灘,前方就是巴士海峽。風和日麗的天氣似乎總是停留在這裡,不必擔心余光中筆下臺北淅淅瀝瀝的冷雨,即便是在最冷的冬季。

站在鵝鑾鼻遙望遠處的貓鼻頭,就是畫面中尖尖的山峰。片中的雲層通過偏光鏡的修飾透出了油畫感,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張照片。

燈塔

站在濱海棧道看火山岩構成的海濱

前往臺東的路上經過龍磐草原,站在龍磐公園遙望浩瀚的太平洋,“天高地炯”描繪不了他的壯美。類似位置的照片以前看過,永遠代替不了實景對視覺的衝擊,由此可見行萬里路勝於讀萬卷書是有道理的。

龍磐公園前的太平洋海岸線

氣象雷達站

臺東娜魯灣酒店門前的小燈籠

【第五天行程】:臺東→伽路蘭海濱→北迴歸線紀念碑→七星潭→太魯閣地質公園→花蓮

伽路蘭海灘

減少曝光得到波濤洶湧的畫面。

北迴歸線紀念碑

七星潭

原住民藝人的一曲《望春風》是我聽過的最好版本,原生態演唱的“十七八歲未出閣,內心彈琵琶”的心情現代人不會有了吧。聽過之後別忘了“打賞”,出於對藝術家的尊敬,不要用硬幣。

海灘上拾到一塊彩石,漂亮吧。

趴伏在地面拍到此圖,彩石和黑色、褐色、白色的卵石為前景,豐富了平淡的海空畫面。

在太魯閣地質公園,略有恐高的我幾乎不敢向下看,忍不住拍下這張照片後,兩腿已經發抖了,這就是震撼。

燕子口前的觀景臺

站在燕子口觀景臺回望

這張照片令我很滿意,高山青,澗水藍,既表現出了雲霧的層次,又沒有掩蓋山體的細節,在相對灰暗的山谷和多雲的天氣條件下,短暫的一縷傍晚微弱陽光照亮了遠處的山峰,釋放了畫面的整體壓抑感,要是再亮一些就更好了。

長春祠

【第六天行程】:花蓮→蘇澳新→野柳→淡水

在花蓮雨過天晴的清晨,天空的湛藍映襯著白色民居,沒有任何修飾的色彩,就是這樣的清澈。

這些天我們一直追隨的卡通小熊。

花崗岩上的砂岩和最上層的火山岩,經過歲月的風蝕和海蝕作用形成了現在的野柳,
無愧地質奇觀的稱謂,令人歎為觀止。左邊的巨石像不像一隻俯臥的野牛,有角,有鼻,還有自然延伸的肩頸部和軀幹。在野柳已經命名的36個地景圖中沒有這塊石頭,我要申請對該石命名為“金牛石”。

海蝕臺在野柳地質公園的3區,路途較遠,去的人不多,還是很美的。在這裡可以清晰看到花崗岩、砂岩、火山岩的層積,火山岩和砂岩被海浪侵蝕後留下了花崗岩的海床。

站在3區的高地俯瞰單面山和公園全景。

女王頭是野柳的標誌,沒有拍到最佳角度,好在還能看出基本的輪廓。

燭石臺。

遠眺女王頭所在的第二區

此次出遊沒能看到臺灣最美的奇景之一——老梅石槽,這裡的綠色石灘暫且記下來,作為補償吧。

【第七天行程】:自行安排臺北行程,我們參觀了士林官邸、重遊故宮博物院。在故宮足足逗留了5個小時,也只能觀賞到部分在展的國寶。
【第八天行程】:返回。

總結

第一次去臺灣,需要一個粗線條的瞭解,建議隨團旅行,之後可以通過自由行精細瞭解臺灣的細微之處。
隨團旅行的隊友都是用手機拍攝,儘管輕便,畫面終究相差太遠,表現力也不夠豐富,建議攜帶一臺單反,即便是沒入門的旅行者,總歸可以使用最簡單的Auto功能吧。
寶島臺灣——我還會來的。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