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節期間去了次美國,去看望在美國讀書的兒子。
時間2015.2.19~2015.3.6
回來已經很久,再不寫點什麼,有些環節恐怕要忘了,也是損失。(已經有點亂哄哄了)
拖拖拉拉的,“黃花菜都涼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也快回來了。



此次美國遊,和馬哥以前的遊程相似,走馬觀花,半個月的美國之行,地域跨度蠻大,在時間分配上,西部和東部各佔一半,從四季如春的西部洛杉磯,到冰天雪地的東部紐約,有些地方也是行走匆匆,點到為止,也算是美國去過了。
美國應該是個好地方,旅遊景點多,社會治安,人文風氣良好,有太平盛世的感覺。
當然這僅限於短期旅遊感受,流於表面。
總的印象概括來講,就如傳說的那樣:美國,好山好水好無聊。
這次帶的相機是尼康D800E,配1635鏡頭,沒有三角架,D800E的影像檔案實在是太大,整理圖片花費不少時間,上年紀了,也是勞心勞神,就為竭盡所能的把旅途感受和峰友們共享,希望對峰友出行有幫助,還望各位看的明白。



攻略方面知道的,沒忘的都會寫上,忘了也是忘了,配圖慢慢說來。
先上幾張遊程概圖,讓諸位對遊程有稍稍瞭解下了。

這次美國遊,儘管英語不行,但有兒子在美國打點一切,相比日本游來說輕鬆很多。
遊程是馬哥先定的,因不瞭解美國地域,行程排的太滿,兒子作了補充修改,就是如此,行程還是蠻趕,馬哥認為旅遊就這樣,世界那麼大,人生何其短,遊多少是多少,趕就趕點吧。

簽證方面沒什麼技巧,委託中介辦的,不需要太多資料,提供些常規材料就行。現在到美國旅遊人多,且兒子在美國讀書,面試也就幾分鐘的事。

這次是先上海到洛杉磯,(MU583)中間由鹽湖城飛紐約(Jetblue航空),回來是紐約到上海(MU588) 。來回都是東航的飛機。

租車費:西部是1056美元(7天),東部是489美元(4天)。均含保險費用。
美國租車公司:FOX,因兒子有美國駕照,憑駕照就可,馬哥的中國駕照也可在美國公里駕車,也沒警察來問候。至於中國駕照在美國租車程式,不甚瞭解。
導航也是兒子在美國自用的導航,並沒從國內帶過去。
在美國開車旅遊導航一定要的,如果沒有導航儀,那就用手機裡導航地圖,反而更清楚,提示更清楚,但必須有wifi,且英文看的懂。
wifi因兒子有美國手機網路,我在國內沒有辦卡,其實不辦也無所謂,美國賓館房內都有wifi訊號,也是方便。但有用手機作導航用的,那也是必須要辦的。

景點、吃飯都是通過YELP查詢,好像不用太多攻略。
住宿賓館是馬哥在國內,通過booking預定,也是方便。

常規的感冒藥、抗生素藥品還是國內帶些,方便些。

旅行箱每人只帶一個即可,購物太多,回來時在當地買一個,價格相當便宜。

具體行程是這樣:(北京時間)
2.19—2.20(上海——洛杉磯)宿:洛杉磯
2.20—2.21(洛杉磯—洛杉磯)宿:洛杉磯
2.21—2.22(洛杉磯—拉斯維加斯) 宿:拉斯維加斯
2.22—2.23(拉斯維加斯—大峽谷) 宿:大峽谷圖薩揚
2.23—2.24(大峽谷—佩吉) 宿:佩吉
2.24—2.25(佩吉—莫阿布)宿:莫阿布
2.25—2.26(莫阿布—紐約長島)飛機上過夜
2.26—2.27(紐約長島—紐約長島) 宿:紐約長島
2.27—2.28(紐約長島—華盛頓) 宿:華盛頓
2.28—3.1 (華盛頓—華盛頓) 宿:華盛頓
3.1—3.5 (華盛頓—紐約長島) 宿:紐約長島
全程花了多少費用,已經記不清。和日本一樣,在美國消費,你不能有人民幣的概念,吃頓飯花了100美元,你就以為是花了100人民幣了。

和馬哥先前的遊程相似,美食在遊記裡也是有蠻高比例,畢竟旅途風光再好,沒有美食相伴,那是萬萬不能的。
美國的物價,我們這一圈兜下來,住宿、吃飯感覺和國內差不多,但旅遊、購物應該比國內有優勢,具體內容待下面慢慢說來。

如果文字在攻略,評述方面有失事處,還請峰友及時指正,以免誤導大家,先謝過了。

小馬哥自由行系列

小馬哥帶你烏鎮自由行 //www.mafengwo.cn/i/5687381.html
小馬哥帶你澳大利亞自由行 //www.mafengwo.cn/i/5498580.html
小馬哥帶你泰國自由行 //www.mafengwo.cn/i/5332214.html
小馬哥帶你揚州自由行 //www.mafengwo.cn/i/3509064.html
小馬哥帶你日本自由行 //www.mafengwo.cn/i/3220911.html
小馬哥帶你黃山自由行 //www.mafengwo.cn/i/3136948.html
小馬哥第二次帶你臺灣自由行 //www.mafengwo.cn/i/2917767.html
小馬哥帶你臺灣自由行 //www.mafengwo.cn/i/1022690.html
小馬哥帶你英國自由行 //www.mafengwo.cn/i/7194515.html

第一天

一直搞不清兩地時間關係,不是讀書時馬哥不努力,應該是老師沒教好。
飛機座位後的顯示屏看的就很明白,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了。

看著顯示屏標出的路線圖,就一根短短的曲線,實際距離有1萬多公里,按東航飛機正常的航程來講,將近要飛12個小時。這是目前馬哥遊程最遠的方向,難熬的12小時。
對不久就要真正踏上美國土地的我們來說,誘惑和新奇,讓我們期待,在疲乏和無奈中慢慢煎熬著。

在飛了大半路程時,空乘人員會發給不是美國公民一張正反兩面的申報表,除了打鉤外,填寫部分用英文。
要注意的是:11-14全是否,15訪客欄裡,寫美元不要超過100美元。如果不會寫,空乘人員也會告知你的,這是在東航,其他航空公司就不知道了。

洛杉磯時間早上9點,好不容易熬過了近12小時,終於下飛機了,洛杉磯國際機場規模很小,大部分旅客都是中國人,旅行團人數佔多。滿眼都是英文招牌,儘管有兒子接應,但心裡還是有些忐忑,不知過關時會碰到什麼問題了?雖已走在美國的土地上,但一下子也沒特高興的勁,不知為什麼了。

還好出關時沒有大問題,只是小小的耽擱下。
在進關時遇上了一位黑人工作人員,我們和他說不會英文,他馬上叫了會中文的工作人員,一邊翻看我們的護照,一邊通過翻譯和我們胡聊:到美國幹什麼來了,美國這邊有親人嗎?兒子出國讀書三年多了,為什麼第一次來美國啊?感覺他就是工作特悶,特想和人聊天,實事求是的聊了近10分鐘後,順利敲章了。
在出關的最後處,會有幾組工作人員在口子上問你隨身攜帶的美元是多少,儘管在飛機上填過出關單,但美國人”橫“就在這裡。停不懂他們說什麼,也沒有翻譯,大概意思懂,但我們不會說,他們也不讓寫出來,打手勢也搞不懂,糊里糊塗的僵持了幾分鐘,馬哥汗有點冒出了,情急下還說了中國話:九千元,可能他們也煩了,就揮手讓我們過了,阿彌陀佛了。
據說他們的眼光蠻毒,如果真有人攜帶了大量美元,還會被他們識破的。

在裡面就感覺洛杉磯機場很小,在外面看更是“寒慘”了點,出口就幾扇小門,來往人員也不多。和浦東機場高大上相比,你怎麼會相信這就是強大的美國?
更正:洛杉磯國際機場一共有9個航站樓,Tom Bradley國際航站樓只是其中的一個而已。
感謝兩位同學的指正。

出來的旅客大都有車輛接走,大部分是華人面孔,可能是洛杉磯華人多的緣由。

兒子在紐約讀書,比我們早一天飛到洛杉磯做接應,租好車輛。順利接到我們後,就到了市中心我們居住的酒店。在洛杉磯我們待了兩天,都住這裡。150美元一晚。
(The Westin Bonaventure Hotel & Suites)
電影《真實的謊言》開始,施瓦辛格騎馬追趕開著摩托車的匪徒,匪徒上了一架電梯,施瓦辛格騎馬上了另一架電梯,就在這裡。

酒店環境不錯,相比日本臺灣的小巧,美國的酒店就蠻符合我們需求,寬寬鬆鬆的,房間是個標間,關鍵是衛生間比日本臺灣的大多了。

時間過的真快,兩年沒見兒子了,除了“份量”又上去了些,臉部的尺寸大了些,其他變化暫時還沒覺察。

兒子永遠是媽媽的心頭肉,孩子一個人在外,沒親沒故的也不容易,看著兒子有些凌亂的長髮,媽媽也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在美國讀書的幾年裡,美國的一切影響著來自中國的小小馬,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的快餐飲食,正迅速改變了他,媽媽把著兒子的臉頰:其他沒什麼要求,就是這裡的尺寸再下去點。

在美國的第一頓飯是在酒店裡餐廳解決的,菜式還是蠻豐盛的,除了美國常見的雞肉外,三文魚,蝦肉、蔬菜做的蠻合我們胃口,(106美元),如果美國人的日常飲食都是如此,那我們對美國快餐文化的理解或許會改變。

這個酒店和奧斯卡有聯絡,好像是奧斯卡獎晚會舉辦的協作酒店,在地下走廊裡有蠻多電影海報。過幾天,奧斯卡頒獎就要在洛杉磯舉行,許多明星應該會出現在這裡。

美國酒店都有代客泊車的服務,你只要把車停在車庫的門口,拿好自己的物品走就是了,到取車時,把取車憑證給他們,當然給拿車大哥小費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給1美元可以了。

從中國到美國,沒感覺到時差的變化,倒是美國回來後,時差倒了1星期還暈暈乎乎的。
吃過午飯,還有半天時間可逛,就安排在洛杉磯市裡,洛杉磯也是個“堵城”,道路擁堵程度不亞於上海,雖然有半天功夫,但也只去了叄個地方。
先是看了好萊塢標誌,兒子駕車去了格里菲斯天文臺處,遠眺了好萊塢標誌,可能還有更近處觀看,但就一廣告牌,遠處看看就得。

格里菲斯天文臺也是洛杉磯一景,登高遠眺
上這裡來的人很多,停車地方也找不到。
美國人停車那是相當的規矩,不能停車處,絕不會停車。美國停車處標誌劃分的很詳細,

第二站來到星光大道

星光大道應該算是個旅遊商圈,雖沒有大型百貨,但道路兩邊的百貨商鋪很多,賣旅遊紀念品的佔多。

所謂星光大道,就是路的兩邊,人行道上都鋪設有在文化娛樂圈各行各業明星名字的五角星,蠻長的,要具體看那個明星的名字,還要花時間了找找了。

陽光明媚的大道,熱熱鬧鬧的人群,飛了12多小時,上午剛下飛機的疲勞還沒顯現,雖身處異國他鄉,但有兒子陪伴身邊,馬嫂還是非常的開心。

星光大道邊上的旅遊車輛。拉客的物件好像僅限於老外,我們話語不通,他們也不會強拉硬拽。

洛杉磯我們只待了兩天,去掉半天倒時差睡覺,去掉開車消耗在路上的半天,實際遊玩加起來只有一天,時間太趕,對洛杉磯印象不是很深,留待以後純美國西部遊了。

星光大道上有中國劇院,杜比劇院,蠟像館等旅遊景點,遊人眾多,慢慢逛逛的話,要3小時左右。

路上有蠻多各種裝扮的賣藝人,像這個裝扮小金人全身塗滿金粉的,一動不動如雕塑般,真的不容易。也是星光大道一景。

付個2、3美元,便能和他合影留念。當然,走過路過無所謂的他們也不會強拉的。

中國劇院門口
地面上都是明星的真實手跡,追星族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明星。

中國劇院的設計也蠻奇特,外表有類似中國少數民族的神話傳說的裝飾,蠻好看,裝飾性挺強,畢竟老外對中國理解和我們認知的有些異同。

第三站來到比佛利山莊,來看看傳說中的富人居住地,據說好萊塢明星居住此地的蠻多。

車停路邊,拍了些房子的照片,雖說這裡還算不上豪華,但房子的建造形狀還是很漂亮,居住的舒適度還是很高。

兒子對洛杉磯不熟,我們走到一半,幽靜的道路兩邊漂亮的房子不少,我們以為這就富豪居住地了,真正的豪華山莊應該再往山上開。

整個居住區佈局也是蠻緊湊,一間連一間,每間房屋設計都不一樣,各種建築風格都有。

在上海如果要找這麼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也不容易。

和中國沒有可比性,峰友如果有想要改善下居住環境的,有條件自己造房的話,這裡房子的外立面造型,馬哥的照片或許有點參考。

這裡算是個純住宅區,沒看到超市商店之類。太安靜,如果真讓我們住在這裡,恐怕一時還難適應。

遊客要拍照的話,儘量不要在人家院子裡,站在公共道路上應該是沒問題的。

看看這棵大樹,這裡建造成型應該有些年頭,

洛杉磯的氣候很好,四季溫差不大,有點類似中國的昆明。眼光明媚的天氣,給旅程帶來l來舒適,和美國東部不同,紐約、華盛頓此時已是大雪紛飛。

茂密的參天大樹,綠蔭環抱的馬路,對洛杉磯這片世外桃源,讓人嚮往。

旅行的目的,在於開闊眼界,尋找並發現人生存在價值。
還沒到過美國其他幾個州,就目前看到的,已經蠻感慨,能生活在這裡也是件愜意的事,至少在居住這一環上,比佛利山莊之行,增長見識,瞭解且看到生活的差距。

在洛杉磯開車,沒良好的心態是很不習慣的,洛杉磯市中心的馬路不是很寬闊,車子不少,但這裡開車的習慣真好:不亂喇叭,不亂插隊,車讓行人…,感嘆之餘,只能強調國情不一樣了。

美國是個車輪上的國家,鐵路很少,出行除了飛機,就是汽車。在美國旅行沒車是肯定不行的。
在洛杉磯你果沒有車,那出行也是相當困難,看不到計程車,公交也不多,市區的話還能坐地鐵,到稍偏僻的地方就麻煩了。

不知不覺的已經是晚上了,找個地方吃晚飯。兒子通過手機yelp查了洛杉磯中餐館,車開了好長時間,好像在洛杉磯的郊區處,找到了這麼個類似上海原來有的弘基廣場商圈。
一個華人聚集地,蠻熱鬧,蠻親切的感覺。

上海聚福樓,很傳統又有歷史感的名字。

餐館面積不是很大,也不算是富麗堂皇,但燈光明亮,桌椅佈置的相當整潔,蠻舒心的感覺。
來到時候不算太晚,店裡人還沒滿座,等我們吃完後,外面排隊等候的人也多了。

三黃雞、烤麩、松鼠桂魚、炒素、上湯時菜。有點“小南國”的腔調,只是量大。

蠻經典的上海菜式和點心,量也不少,就是口味稍稍和上海的有點不同,畢竟人家是在美國開店,能在到美國的第一個晚上,吃到帶有家鄉的味道,感覺幸福滿滿的。

在回酒店的路上,路過一超市,買了些生活用品和飲用水,準備明天路上用。
超市應該是華人開的,賣的商品也是熟悉,價格換算人民幣的話,應該和上海的差不多。
如果有錢,在美國生活是沒問題,但你如果舉目無親,想要在美國創業,作為華人,那是相當艱難,時代不同了,李嘉誠賣桶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第二天 洛杉磯——洛杉磯

今天原本計劃是一整天逛環球樂園,但早上起不來了,還是有時差的反應,在酒店一直睡到上午10點多,以致留給環球樂園只有半天時間了。
酒店位於洛杉磯的市中心,但和紐約的市中心相比,這裡顯得“土”了些,在18樓的視窗望出去,視野開闊,酒店還有游泳池,早上蠻冷,但也有住客在游泳。
美國的酒店住宿條件寬敞,但牙膏牙刷,拖鞋都不配備,美國人是不喝開水的,房間內也沒開水,只有簡易美式咖啡機,兒子從紐約帶來個電燒水壺,一路也提供了方便不少,至少每天早上有茶喝。
如果有峰友在美國旅遊,有喝開水喝茶習慣的,應該在當地超市買個燒水壺,(電壓不同,國內沒法帶的),用時當心些,在回國前,應該可以退回超市,耍點小聰明瞭。



在這裡看看洛杉磯,才感覺到像個大城市,和上海的車水馬龍相比,這裡的道路顯得寬鬆些,擁堵主要體現在洛杉磯的幾條高速公路上。

兒子在賓館邊買的的法式早餐。一開始稍有點不習慣。

洛杉磯環球樂園據市中心不遠,在洛杉磯的西面,跟著導航儀走也方便,停車場面積很大,必須要記住自己的車位,停車費25美元。
這裡是從停車場上來的門口,出來就是環球樂園外圍商業圈——環球城市大道。
已接近中午,但許多商店還沒開門營業,生意不怎樣麼。

可能已經是中午的原因,遊客大都已在遊樂園裡,這裡除了零星幾個遊藝專案開著,看到的遊客並不多,如果這開在國內,此刻已是人山人海。

這裡應該是個音樂廣場,可能在晚上有演出。

應該是電影《金剛》的宣傳招牌,好大的傢伙,揍它一拳。

環球城市大道是集娛樂,餐飲,購物為一體的大型娛樂場所,我們在這裡停留時間太少,在遊園結束後,我們也沒好好逛逛這條大道。

沿著這條通道一直走,盡頭就是環球樂園。

環球城市大道的異國風情,花花草草佈置也是漂亮,讓人心情愉悅,近1公里的道路,走走拍拍也花了不少時間。

總算到影城門口,眾多遊客已經在園內,門口留點清淨,給馬嫂拍照留念了。

馬哥馬嫂的合影,看上去好像蠻般配,至少在身高是這樣的,種氣大額。

也有很多遊客坐地鐵,公交來,所以剛才在城市大道看到人不多,這裡就明顯多了,有娛樂園的感覺。
門票是當場買,95美元/個人。

一路上還沒詳細觀查美國社會,這下看到這一大家子,震撼眼球了,好像剛剛給打過氣,這個份量的總和應該不小,高熱量飲食,運動量又小,小胖子加大胖子,家裡的傢俱應該都是用鋼筋加強過,以後在美國的道路上看的蠻多。

相比下,亞洲人就比較小巧可愛了,亞洲人飲食熱量畢竟要少的多了。

門口服務廳有導遊手冊可取,中文位於其一,中國人的影響力還是夠大的。

進大門後,有個雕塑噴泉,遊客留影的蠻多。

到處是賣“小黃人”的商店。

園內賣旅遊紀念品的商店很多,大多和好萊塢電影人物有關,在電影衍生商品這一環節上。美國人的商業戰略做的相當好,價格也不貴。

和各種卡通人物合影是環球樂園的一件樂事,比起在星光大道上,這裡合影是不需付錢的。

有看到很多張和這個“殭屍”合影的,人家演員做的真到位,和每個遊客合影都是那麼認真,馬嫂應該沒演戲的天份,拍個照搞的像劉胡蘭英勇就義似的,太“大義凜然”了。

這個好像是“海綿寶寶”,不大看電影的,馬嫂童心未泯額。

一路上有很多這樣的電影人物,他們有休息時間的,且有專人在旁照看,如果到休息時間了,他們是不會和你合影的,沒商量。

這輛汽車又不知道在哪個電影出現過,反正剛到這裡,看到什麼都有趣,什麼都好奇,就似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有個中心廣場,可能是中國遊客多的原因,裡面都是些中國元素,大紅燈籠,十二生肖。至少這幾個字我們還是看的懂的。

環球影城分上下兩個園區,進門處是上園區,上園區是些表演類節目,下園區是親身可參與的遊藝專案。進門右邊就是“水世界”,正好趕上表演時間,這面鐵牌上就有節目的開始的時間,遊客可根據上面的指示自行安排。

“水世界”看臺分左中右三個,中間看臺位置最佳,具體分配是按排隊順序,在外面排隊時儘量不要太靠前,要不會被分配在兩邊的看臺。也不要坐前幾排座位,演員會和你互動,會拿水槍射你,水量蠻多的,要當心了。

節目正式上演前,大概有幾分鐘演員和觀眾的互動,聽得懂英文的,應該是蠻有趣。

這個節目是模仿電影情節的,電影馬哥看過有印象,這裡應該就是男主角被關押的地方,

把電影情節稍微改編下,和好萊塢大片一樣,一開始就槍聲陣陣緊張激烈。

演員表演真是賣力,追逐打鬥,高空跳水,高空吊索了,就像拍電影般的真實。

節目到了快結束時,有渾身著火的飛機從外面“飛”進來,加上音響的配合,現場效果太逼真。

如果沒看過電影,你可能節目表演印象並不深,因為當初電影裡,男主角被關在這裡,差點送命,後來在女主角和孩子的幫助下,逃離了浮島,最後再一起尋找失去的大陸。
在這裡情節是整個電影的高潮,真實火爆的表演,讓人再次回味電影情節,感嘆好萊塢的魅力。

短短20分鐘的演出,讓人意猶未盡,從散場的觀眾就可看出,”水世界“是環球影城表演節目的首選,適合各年齡的遊客觀看,是您遊園萬萬不可錯過的,。

沿途經過二層樓內有演員和遊客互動,對著遊客不停說著什麼,馬哥馬嫂聽不懂了,但從遊客的反應來看,還是蠻搞笑的。

第二站來到一個電影科普館,有介紹電影特效及拍攝方法講述,算是瞭解下電影拍攝的基礎知識,不趕時間的,看看也有意思,漲知識的。

這個好像叫辛普森館什麼的,功課沒做好,時間也不夠,沒去。

下面就是環球影城的電影拍攝場景,地方是相當大了。
遠眺洛杉磯城市景色,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第三站是影城之旅,坐影城的旅遊車,觀看好萊塢電影製作的場景。
這個專案是在上園區和下園區的中間,時間安排看您自己了,原則上,是早上進園內後,先直奔下園區的遊藝體驗專案,再回上園區看各種表演,最後坐影城之旅的旅遊車兜一圈。

坐遊覽車排隊人蠻多,我們排隊也近30分鐘,有專門的中文導說,但要候時,大部分遊覽車都是英文介紹,懂英文的聽聽,應該是原汁原味的。

進入候車區,工作人員會把遊客領進這樣等待處,每排站五人,如果要拍照的話,要站在最後一個位子,就是坐在遊覽車的左面,因大部分的景觀都在左面。

這檔節目還是很受遊客歡迎,看到這陣勢,讓我想起了上海世博會那轟轟烈烈的場面了。

先是很多攝影棚,然後是電影的外景場地,製作的模擬度很高。

有點類似上海車墩影視基地的場景。

中國大陸來的遊客,時差的反應蠻大,遊覽車晃晃悠悠的,這位仁兄坐著坐著熬不住了,真是難為了。

好像是“速度與激情”裡的汽車,汽車還在,但保羅已經和我們永別,令人惋惜。

時不時的邊上會有恐龍冒出,但並不嚇人。

遊覽車到了一個有山洪暴發的景點,車會停留一會,讓大家看看洪水來時的樣子。

不一會洪水就來了,剛開始還感覺不到威力。

幾秒鐘後,邊上房屋內大水也噴發了。

末了洪水打在石塊上,轟隆一聲,崩發出來,非常壯觀。坐在左邊手裡拿相機的要注意了,還好不是坐在遊覽車的第一節,水會順著山坡,奔向前面,坐在遊覽車前幾節的,肯定會淋溼的。

一路上都是電影場景,應該是有很多美劇在此拍攝,馬哥看的不多,不是很熟悉了,留在記憶中,以後看美劇對照下,只是整個場景地太大了。

飛機事故的場景,應該是架真飛機,一片狼藉,解體粉碎後的災難場面。

遊覽車經過一條隧道,裡面有地震發生的場景,也是相當逼真,看著好好的地鐵站,一下子車輛傾翻,火光沖天,這個機關做的很好,有好萊塢的水平。

遊覽車最後有經過大白鯊的場景,這個是在遊覽車的右面。

上園區的節目差不多了,而後就順著幾段自動電梯下到了下園區。

電梯大概有三節,蠻長的一段路。

從中午進園,在上園區已經花了3個多小時,到下園區快下午4點,下園區的專案一個也沒參與,蠻可惜的。

只能和電影人物拍些合影,留念下了。

這兩位踩著高蹺,忽上忽下的,拍照合影蠻認真的,這個工作當然也是蠻累的。

男演員的和遊客互動最熱烈,體驗了把美式幽默。

下園區不大,遊客大都在這廣場中拍照留念,

還有這個變形金剛,不是真人裝扮,但和遊客互動性很好,拍照排隊人多人去了。

下園區的專案沒玩真是挺可惜,實在是在洛杉磯呆的的時間太少。
洛杉磯遊玩至少兩叄天,這次的線路不對,下次應該只在美國西部,從舊金山一路過來,再往上經拉斯維加斯到黃石公園,且時間應該在夏天。

原路返回,雖說只有半天的遊園,但也是滿足開心的,這只是到美國的第二天,精彩旅程還剛剛開始了。

還是馬哥馬嫂的合影,好像有點電影情節:武工隊員和他的老婆,挎的照相機就當是槍了,剛搶了輛摩托車,高高興興的回根據地了。
就不知道是哪部電影了。

還有個兒童樂園之類的遊藝場。

已經是下午4點多,興奮了一天的遊客也陸陸續續離場。
歡樂時光總是短暫,愉快的旅程,環球影城給我們留下美好回憶了。

一路上還有這樣的卡通人物可以合影留念,受時間限制,我們沒能排上隊,看看別人拍的,也是有趣的。

半天時間實在太少,總算是來過,沒能面面俱到的暢遊,走馬燈似的看看,對我們來說,能和兒子在一起,逛逛的也是非常的開心。想想以後的十幾天裡,能有兒子的陪伴,景點景色少些無所謂了,家人團聚,親情永遠是最美好的,

回到了大門口,邊上的餐廳門可雀羅,遊客大都不會在這裡就餐。
落日黃昏,霞光漫天的景色,給我們半天的遊園,增添些美麗色彩。

老外的小孩真是可愛,大庭廣眾下,翻翻跳跳,無拘無束,非常的喜歡這個場景。
孩子就應該這樣歡樂的成長,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淹沒孩子的天性,偃苗助長,實在是得不償失的舉措。

晚飯吃日本料理,是在網上找的。據說在洛杉磯日式料理排名前幾位,晚上黑燈瞎火的很難找,通過YELP查詢,從環球影城出來,大概開了有1個多小時,門外標誌很小,很容易錯過。店堂不大,幾十張小桌子,就餐還要排隊。
店裡食客大都慕名而來,人氣很旺。

招牌海鮮蓋飯、壽司,鰻魚飯再加一碗牛肉麵。135美元含小費。

很難想象在美國能吃到這麼海量的海鮮蓋飯,材料新鮮,分量豪大,當初在日本也沒這樣豐富。世界各地的美食放在美國,什麼都是最大化,這個夠爽的。

壽司也是超大,裡面的滿滿的都是餡料,幾乎看不見米粒。

還有滿滿的鰻魚飯

牛肉麵也是海碗,牛肉片切的夠厚,量又多,算得上是牛肉麵王了。
愉快的第二天旅程就這樣心滿意足的結束了。深度瞭解洛杉磯只能留待下次,反正簽證是十年的,想來,買張機票就行,就是12小時飛行,實在是難熬。
明天就要出發往拉斯維加斯,但願新的旅程一路順利。

第三天 洛杉磯—拉斯維加斯

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約440公里,4小時04分鐘,不包括中途休息和加油)出洛杉磯後沿15號州際公路一直走即可。
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晚上住宿拉斯維加斯,兩地距離雖只有4百多公里,但實際開來有5個多小時,一是洛杉磯出城時的擁堵,二是租的汽車有限速裝置,限速75英里。

一路上加油站很多,這個不用擔心的,在美國西部開車,不用擔心油料問題,唯一加油站少的是從莫阿布到鹽湖城的路上,整個200多英里,沒見一個加油站。

從洛杉磯出來,沿15號公里一直開,就是拉斯維加斯。
在美國西部開車是非常容易的事,除了在洛杉磯要花點精神外,在西部的公路上,只要稍稍有駕駛經驗的,都能迅速上路,在國內如果剛拿到駕照的話,在這裡實習是最好不過。
尤其是“女殺手”級別的女司機了。

早上9點從洛杉磯出發,到拉斯維加斯已經是下午2點多,先找地方填肚子。
不知怎麼從網上了解的,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家酒店,(RIO CARNIVL WORLD BUFFET )是自助餐,總共134美元,價格不是很貴,但菜式品種不是很多,感覺價效比不是很好。
這裡還有個海鮮自助餐,但馬嫂咳嗽喉嚨痛,沒光顧,算下來應該是海鮮自助餐更解饞。
拉斯維加斯酒店大多是自助餐的形式,可能威尼斯人,巴黎酒店的自助餐更好些。

在拉斯維加斯,遊客主要的還是博手氣玩幾把,其次是看各個酒店的風貌和逛拉斯維加斯大街。吃過午飯,照例來到大街上幾個名氣較大的酒店看看,打車來到威尼斯人酒店,這個酒店比前一個看上去豪華多了,門廳上的浮雕畫框精美,繪畫堪比博物館館藏。

在拉斯維加斯,遊客主要的還是博手氣玩幾把,其次是看各個酒店的風貌和逛拉斯維加斯大街。吃過午飯,照例來到大街上幾個名氣較大的酒店看看,打車來到威尼斯人酒店,這個酒店比前一個看上去豪華多了,門廳上的浮雕畫框精美,繪畫堪比博物館館藏。

酒店裡的通道,裝潢金色熠熠,光彩照人,令人炫目。
心想事成,花開富貴的條幅,充滿中國元素的佈置,讓我們心中稍感喜歡,大吉大利,富貴吉祥應是每個中國人的美好願望。

金米黃的花崗岩地面,大幅的裝飾壁畫,喜慶的大紅地毯,讓奢華體現在酒店的各個角落。

酒店底樓中間高挑大堂,掛滿紅黃燈籠,喜慶色調和酒店佈置相得益彰。

今年是中國的羊年,喜羊羊和金元寶的佈置,也讓我們喜歡滿天。

富有威尼斯的特色小舟—貢多拉,“藍天白雲”倒影水面,俊男俏女的男女船伕,頭戴寬邊帽,藍白橫條紋的上衣,頸上和腰上繫著的紅飄帶,讓人恍如跨越,穿越了美國西部的乾旱,領略“水城”風光,真實再現威尼斯的迷人魅力。

廊橋的另一邊是個美食廣場,同樣是“藍天白雲”的屋頂,人聲鼎沸的場面,就差明媚陽光直射了。

沒能坐上特色小舟,環遊整個水域美景,有點遺憾,留待以後親臨威尼斯的旅遊感受。

別緻的紅黃燈籠,也是拍照留影的好地方。

整個酒店所體現的內容,已經超越了純住宿的範圍,已是個繁華旅遊商業中心,來拉斯維加斯就應住在這裡,可惜兒子給我們頂的酒店不是這裡額。

還沒到華燈綻放,但此刻馬路上也是車水馬龍,繁華初現。

酒店外面到處是中國元素,恭喜發財,新春快樂條幅高掛,雖身處異國他鄉,感覺也是年味濃濃。

逛拉斯維加斯大道至少花大半天,從下午一直到晚上,從南到北,一路的酒店眾多,街景林立,購物拍照,可惜我們時間太少,沒能盡興,還是遺憾。

拉斯維加斯可能是美國最有魅力的地方,新奇刺激,美豔誘惑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紛至沓來,從比例來看,好像還是老外居多。如果沒有兒子的陪伴,讓不懂英文的我們真不知如何是處。

夜幕降臨,霓虹初現,大道繁華熱鬧景象才剛剛開始。

百麗宮酒店,在拉斯維加斯大街邊上,這裡很多酒店位置都很好,都建在大街旁,對遊客來講也是方便。
百麗宮和其他酒店相比,就是門前有個很大的人工湖,晚上有音樂噴泉表演。

下午6點後,半小時一次的音樂噴泉表演準時開始,水柱踏著音樂的旋律,忽上忽下,隨風擺動,婀娜多姿的動人巨集偉場面,令人難以忘懷。

和威尼斯酒店一樣,這裡也是商鋪眾多,知名品牌應有盡有,百麗宮酒店通道沒威尼斯金碧輝煌,但也是貴氣奢華盡顯,給人帝王般視覺享受。

在百麗宮酒店的中間正在展示雕塑作品,這個作品含有什麼呢?讓馬嫂這麼凝視?

去百麗宮還有一個看點,就是由玻璃製成的玻璃花頂。
走的還是急了些,角度還是不好,沒能把漂亮華麗的效果帶給大家,照片看似一般,現場實景真是沒話說的。

遊客去拉斯維加斯主要還是要玩幾把,但華人好像不多,我們在這方面更是“白痴”,純粹是個觀光客,這也是個遺憾點,

拉斯維加斯幾乎每個酒店的裝飾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極盡奢華,給遊客帶來最大程度的感官享受,向世界展示了拉斯維加斯的魅力,

從百麗宮出來,趕上整點,音樂噴泉又開始表演,這次從噴泉的後面觀看,又是另一番動人心脾。

從洛杉磯開車過來,一路上的荒野景色,很難想象經過了幾百公里後,會有這樣一個“不夜城”的出現,拉斯維加斯的誕生是美國的奇蹟,

本來晚飯要趕到凱撒酒店去吃自助餐,實在是午飯吃的太晚,在回酒店的路上,有個小吃美食廣場,品種也蠻豐富,將就了些吧。

這是兒子給訂的酒店,特朗普國際大廈酒店,位置較偏,在拉斯維加斯大道的南端,從大道走過來,路蠻長的。好像是唯一沒有賭業的酒店,比較安靜,客房條件非常好。130美元/晚。

第四天 拉斯維加斯—大峽谷

拉斯維加斯至大峽谷(圖薩揚)(約442公里,4小時11分鐘,不包括中途休息和加油)出拉斯維加斯後途徑US.93國道(南)——40號州際公路(東)——亞利桑那64號公路(北)——US.180國道(北)(注意時差變化+1小時)

早飯就在酒店餐廳隨便吃了點,典型的美式早餐,蛋白質含量蠻高,熱量也是足夠滿足一上午了的消耗了。

昨天逛了大半天的拉斯維加斯大道,也真夠累,睡到自然醒,精神稍有恢復,向大峽谷進發,又是4百多公里,按100公里/小時的速度,5小時不到,有時差,要加1小時,也就6小時左右。

天氣好的話,在西部開車看到的景象也是漂亮,一望無際的公路,藍天下朵朵白雲漂浮,車輛也少,在筆直的路上,加大油門,盡情飛馳的感覺真好,但前提是看到路邊的警車你要迅速剎車了。

從拉斯維加斯出發的時候,天氣非常好,藍天白雲,可後來開著開著,大片烏雲翻滾而來,到大峽谷已是濃霧陣陣,幾乎看不見什麼了,可惜額。

在下午2點多到了大峽谷南緣,大峽谷有西緣和南緣,西緣靠拉斯維加斯較近,就是有空中玻璃走廊的,如果要去羚羊角和拱門這兩個景點,那就要經過大峽谷的南緣。
這裡是大峽谷南緣的大門口,遊客去大峽谷遊玩基本都是開車,小車25美元,它是按車收費,不管你車上有幾人,有7天的有效期,這個很人性化,如果一天遊不完,那在7天內都可來,把付款收據貼在車窗左上角即可。
相比國內旅遊門票的天價,讓我們體會了真實的物美價廉。

大峽谷公園的服務中心,有導覽圖可取,有賣咖啡麵包,冷的話還有衣服賣。

遊覽大峽谷,私家車只能停在服務中心的停車場,遊覽大峽谷要坐他們專門的旅遊車,有4條線路,從地圖上看整個大峽谷南緣面積很大,要全看下來,應該要一整天。天氣好,坐大峽谷公園的紅線旅遊車,到大峽谷南緣的最高點,可最大角度看大峽谷的全貌。
今天天氣不好,遊客不多,工作人員同意開我們自己的車上去遊覽。

紅線路線是大峽谷公園最長的一條線路,本來要去紅線的最高點,車開到一半,濃霧擋道,小雪不斷,遠處道路已經看不見,太危險,只能近處稍稍見了大峽谷的樣子。

蒼茫茫地茫茫,團團濃霧壓山頂,大峽谷的壯觀,大峽谷變化多端的色彩基本沒有。千里迢迢的越洋過來,遇上這情景,心情真是鬱悶額。

陰沉沉的天空不時飄著小雪,空蕩蕩的觀景步道上,遊客寥寥無幾,愉快的寂寞,也是難得的旅行體驗。

拉斯維加斯好似春天感覺,陽光明媚,只不過相差幾百公里,這裡還是寒冬料峭的冬季,帶的羽絨衣早已穿上,邊上老外夏天的裝扮,抗凍力真好。
這是一塊代表這邊地貌形成的石塊,有幾億年了。

大峽谷的有些地方,在山崖處是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下面就是深淵,遊客要當心了。

濃霧鋪天蓋地的,像個大毯子籠罩了天空,視線極小,本來我們想第二天早上再來一次,可第二天早上大雪紛飛,只能放棄,無法一覽大峽谷的全貌,計劃不如變化,無奈的遺憾。

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純地貌風光,神奇之處在於岩石的種類和顏色,隨光線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顏色層次的多宗變化。
正常遊覽大峽谷南緣,應該是下午3點到,然後第二天中午離開。
天氣晴朗,晚霞,日出,峽谷變幻莫測的景色,應該是非常迷人的。

這邊的墨西哥餐廳,上菜前會來個開胃小吃,炸玉米片。玉米片香酥鬆脆,不是很油的口感,只是配的蘸醬,太辣太辣。

墨西哥餐辣味重了些,米飯有點硬,有些像我們上海人以前吃的秈米。米飯的醬油味蠻重,菜的顏色濃重,味道還是蠻新奇,墨西哥盛產牛油果,濃厚的牛油果醬,配生菜、酸奶油,混在一起,也是非常好吃。

墨西哥餐辣味重了些,米飯有點硬,有些像我們上海人以前吃的秈米。米飯的醬油味蠻重,菜的顏色濃重,味道還是蠻新奇,墨西哥盛產牛油果,濃厚的牛油果醬,配生菜、酸奶油,混在一起,也是非常好吃。

青椒肉絲,用鐵板燒制,很有中國菜的風味。

牛油果醬太好吃,滿滿的一碗,攪拌不是很細,帶有大顆粒的原味果醬,含在嘴裡,淡淡的牛油味,鮮香柔軟,給人極大的滿足。

番茄牛腩鍋,粗狂厚實的石鍋,帶有乳酪味的牛腩,再配大塊的牛油果,料多實在,價效比極高。

圖薩揚旅店很多,風格大都相近,大都是兩層平房,裝飾較為樸素,這是我們居住的酒店,房內空間較大,71美元/晚,但美國酒店有個對我們來說非常不習慣和地方,就是房內的空調聲音太大,嗡嗡的吵人,旅行箱裡最好帶個耳塞。
馬嫂還行,但我不行,睡不好。

第五天 圖薩揚—佩吉

昨天晚上就開始下雪,早上大雪還是不斷,打消了我們再次進大峽谷的念頭,只能往前走,向佩吉方向進發。

這裡酒店提供的早餐就比較簡單,也是自助餐形式,只為吃飽了。

去佩吉還是要從大峽谷經過,順著大峽谷遊覽“澄線”走,

離開大峽谷,公里上大雪茫茫,能見度只有幾十米,車子非常難走,如果是兩驅車根本沒法開,幸好我們租的是四驅車,且只能沿著前車的痕跡,緩慢的前進,比走路快不了多少。
這段路是我們在美國走的最為艱辛,萬一車輛拋錨,前不著村後不著地的,那個可怕程度,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

寂寞行車途中,兩旁的小山丘,白雪皚皚,單調顏色,線條簡單,破有中國畫的寫意風格。

老天開眼,走出大峽谷公園,來到公路,天氣漸漸放晴,路好走了許多,藍天雪山,空氣清新,心情舒暢了。

在中午12點過後,來到佩吉,雪已經停了,但天空還是厚厚的雲層壓頂。

佩吉主要景點有兩個:羚羊谷和馬蹄灣,馬蹄灣不用預約,羚羊谷是兒子半個月前網上預約,原先預約時間是上午的10:30,因傳說是上午11點陽光會穿透羚羊谷,有上帝之光的美譽,但由於大雪耽擱,原訂時段已過,只能延時至下午1點。
挺方便,遊客只要在賓館等候,到時會有專車接送。

在美國開車,有個重要交通標誌要注意的,就是這個STOP停車牌,行車到路口,只要有這個標誌,無論是左轉還是右轉,無論前方有車沒車,車輛必須剎停,而後再行,且轉彎車輛須避讓直行車輛。

這是位於佩吉鎮上羚羊谷遊客聚集處,遊客可以在賓館等候,也可自行在這裡候車。
總共花費35美元/人(含小費)

佩吉鎮上有個遊客聚集地,在羚羊谷景點處也有個聚集地,如果不是在佩吉留宿,那就開車到這裡,再換乘他們專有的車輛進入羚羊谷。羚羊谷私家車是不能進入的。
從公路轉來,順著這原來是河床的道路,車輛大約開了20分鐘,就到羚羊谷景點,這條道路坑坑窪窪,非常的顛簸,要注意安全。

這是他們改裝的旅遊車,一部車子最多能容20位遊客。這個時候坐車,坐在後面。寒風刺骨,冷的不行。但讓我們慶幸的是,老天沒下雨,讓我們還能一窺仙境般的羚羊谷。

可能下雪天的關係,遊客不是很多。羚羊谷遊覽有攝影團和普通團之分,我們報的是普通團,從效果看,普通團也不錯。

羚羊谷有上羚羊谷和下羚羊谷,今天天氣不好,下羚羊谷不開放,我們參觀的是上羚羊谷。這是上羚羊谷的入口,好似在山崖上開了裂口,神祕的洞口。

洞口外面的光線還是很亮,人也不多,抓緊時間拍些留念照了。

羚羊谷的岩石結構很獨特,暗紅色的巖洞經洪水的沖刷,長期風化後,形成一個又一個的風洞,連環相連。

洞口的岩石顏色在光線照射下,泛著深褐色,暗中稍帶點紅。

現場的顏色要比您現在看到的,稍顯暗些。

羚羊谷最漂亮的地方在洞裡,但外面光線較亮,岩石的紅褐色由淺入深,變化多樣,也是迷人。

渾厚的科羅拉多河水,將羚羊谷巖壁沖刷很光滑,渾然天成的紋路讓人著迷。

岩石上的苔蘚,提醒著遊客,或許在前些年間,這裡還暴雨侵襲,洪水氾濫。

趁著洞口光線亮堂,一家三口的留念還是較清晰,如果在洞裡光線就不會這麼好。

如夢如幻的色彩,讓人陶醉,。
在這裡拍照,手機可能不行,拍的照片較暗。
如果是單反或微單,需將ISO調至800—1000,我先前ISO調的太高,在相機顯示屏上看的蠻亮眼,但顆粒太粗,放大後不行。
如果要讓岩石看上去紅些,拍攝模式調成:陰天模式。

現場洞裡的光線非常暗,如果不將ISO調高,顏色就會是暗褐色,看著沒感覺。

洞中沿路不時會有小洞露出,光線就會從小洞進入,由於反差較大,儘量不要把天空攝入太多,要不就是上面白光一片,下面暗暗的。

光線照射進溶洞,高低不平的岩石,光線反覆折射,彷彿給岩石披上一層薄薄的橙色紗麗,光與影在這裡盡情舞蹈,朦朦朧朧,迷幻的色彩,使人心醉迷離,驚歎自然界怎會有如此神奇境地。

雖說遊客不多,但拍照也要儘快,要不照片也會成“團隊遊”了。

ISO高了,曝光過度,顆粒較粗,ISO小了,黑乎乎的,模模糊糊。
三角架的作用此時就會體現出來。

洞中有一段路非常狹小,光線從後面射入,兩邊岩石彎彎曲曲,凹凸有致,線條優美。

還是相機高感的作用,如果這裡ISO太低的話,那照片也是昏暗發黑。

手持再加高感,照片噪點就很大,儘管後期用了軟體降噪,岩石的線條還是模糊。

第一次來,準備不足,又沒三角架,只是手持拍了些。
隨手拈來的感覺還行,自己騙自己。



回家後,放大看看,好像也是可以,光影迷幻,光怪陸離的蒙人也行了。

越往洞裡走,通道變得狹窄,光線越來越暗,照片要拍得漂亮真是艱難。

自然流露的地貌,風化侵蝕紅砂岩,冉冉瀉下的光線,真是攝影家的天堂。

如果天好,陽光燦爛,加上充足的時間,報個攝影團,細細的拍些照片,回家後再後期弄弄,那也是難得的風光照。

這裡應該是“上帝之光”照射的地方,特定時間,特定的光線攝入,迷死人的照片。

此次美國遊有幾個令人抓狂之處,這裡是一個,神祕洞穴,迷幻色彩,還有就是在紀念碑谷,狂風暴雪的場景。

曲徑通幽,羚羊谷有些拐彎處,狹窄的只能容一人通過。

雖是普通團,但也不要緊跟導遊,導遊會根據地形會告訴你什麼什麼的,加上他行走的速度很快,跟他的節奏,你會連拍照留念時間不夠。

這個岩石的色彩才是羚羊谷裡真正的顏色,但如果按這個顏色來拍照。整個照片也不是很亮麗。

還是要將相機的感光度調高些,看的稍稍舒服些。

螺旋狀石壁,優美的弧線,在光線的對映下,岩石化身為精靈,紛紛舞動,湧向光明。

螺旋狀石壁,優美的弧線,在光線的對映下,岩石化身為精靈,紛紛舞動,湧向光明。

岩石長期侵蝕,這個有些像海豚的樣子。

從介紹看,下羚羊谷岩石的層次更為細膩,變化更迷幻,以後有機會還是要來看看的。

谷裡最深處的光線非常暗,岩石就像地下暗河,波濤陣陣,洶湧湍急。

縱橫交錯的岩石紋路,猶如浩瀚深邃的星空銀河,流星閃耀,絢爛美麗,給人無限遐想。

裡面有個特定角度,光線照射在石壁上,猶如一個心的形狀,但我們拍來有一定難度。

導遊告訴我們,抬頭可以看見些景物,像一個小孩橫臥,反正我沒有覺察。
其實你大可不必地專門檢視,只要你感覺像什麼就行,橫豎怎麼拍,都是撲朔迷離,神奇無比的樣子。

有紅至黃,有暗至明,光影與色彩就這樣神奇的變化著。

光線稍亮處,巖上的色彩猶如夕陽下的暖流,隨風湧動,醉意濃濃。

天然渾成的巖壁,好似石刻雕像,偉岸挺立,線條肌肉凸顯,彰顯藝術魅力。

這個遠看像狼頭,在嗷嗷嚎叫,不知道誰先發現的。

洞外面的石壁上,有個貓頭鷹,每天這麼多人來來往往,吵吵鬧鬧的,不知貓頭鷹精神是否抗的住。

這是羚羊谷盡頭的出口,非常狹小,上羚羊谷短短的百米路程就此結束,然後原路返回。

谷裡拍照不能用閃光燈,會影響他人照片,沒有腳架,只能靠自然光加高感。
光線太暗,照片還是稍感模糊。

上羚羊谷,是我們此次美國之行最驚異的景點之一,五彩繽紛的魔幻境界,一輩子難忘。

羚羊谷除了左轉右拐的狹小通道,讓人撲朔迷離,最讓遊客著迷的就是光線照射巖壁上,那變幻莫測的原始狂野岩石紋路,讓人著迷,賞心悅目。

上羚羊谷,是我們此次美國之行最驚異的景點之一,五彩繽紛的魔幻境界,一輩子難忘。

返回到入口處,先前忽略的地方,難忘之處,再拍些照片,真的要抓緊時間,導遊已經在外面催了。

如果自行開車前往羚羊谷,看到有三個巨大煙囪的地方,右拐就到了。

羚羊谷遊覽完畢,馬上再轉向佩吉的另一個景點:馬蹄灣。
羚羊谷在佩吉的一邊,馬蹄灣則在佩吉的另一邊,據佩吉不遠,開車10分鐘即到。
這兩個景點遊覽可以放在同一天。

有個近百米的上坡路,鬆軟的沙地,走來相當的累。

上了山坡,遠遠的只能看見遠處有條山谷,並無驚奇處,還要走大概10分鐘。

一轉眼,來到崖邊,突如其來的壯觀景象,讓人目瞪口呆。
周圍光禿禿千丈石壁圍繞,中間孤單單突起個巨大石巖,綠油油的河水沿著石巖自然拐彎,彎道就像個馬蹄。
崖邊沒任何防護措施,站在崖邊往下看,腿肚子直打顫。

要拍馬蹄灣的全貌非常不易,要下到下面岩石上,那是相當的危險,據說每年都有遊客從上面摔下。要趴在山崖邊也行,但那天剛下完雪,地上溼乎乎的,只能蹲在邊上,依稀還能拍出個大概。

實在是不敢再往外坐,馬哥有恐高症,還是老老實實裡面些,但馬蹄灣驚世駭俗,動人心魄的感覺也少了許多。

站在一側的最高點看下面,雖沒有障礙,但角度有些偏了。上面人擠人的,要注意安全了。

佩吉的羚羊谷和馬蹄灣,一個迷幻一個驚歎,上午遊羚羊谷,下午遊馬蹄灣,時間剛好,不會太趕。

這裡已是大峽谷的邊緣,儘管天公稍有不足,但大峽谷美麗壯觀的風光讓人留戀,只是我們時間太趕,沒能盡興,有點可惜。

奇怪的天氣,這裡密雲壓頂,遠處的大峽谷卻豔陽高照,就相差一天,我們可不能再返回。

晚飯在佩吉鎮上,吃的還是墨西哥餐,因為墨西哥餐裡的蔬菜量還是蠻多。
還是小臉盆似的盆子,米飯還是硬硬的。

和圖薩楊餐廳差不多,多了個煮黃豆,還是酸奶油配菜,馬哥對這種異國風味還是非常的喜歡的。

鐵板菜是老闆親自將料酒澆在上面,轟轟的,火苗穿的老高。

鐵板的海鮮蘑菇,量超多。
在美國西部小鎮,吃的選擇還是蠻多,但我們儘量不選漢堡類的快餐,稍有點中國菜的味道就行。
滿滿的一桌,吃的滿足,至於味道,反正是餓了,風捲殘雲的掃光。

和圖薩揚小鎮的旅店相似,簡單的二層樓房,在美國住宿,最舒服的就是大床,和臺灣,日本的小床相比,睡的平穩,只是大空調的聲音還是很大,有些吵人。

第六天 佩吉—莫阿布 住宿:莫阿布

亞利桑那98號公路(東)——US.160國道(東)——US.163國道(北)——US.191國道(北)
佩吉到莫阿布,400多公里,這段裡還好走,只是我們順路去了紀念碑谷。

在佩吉出發時,天氣還是很好,到了紀念碑谷確是狂風呼嘯,白茫茫雪白世界。

大家看多了晴朗天氣裡,紅褐色的紀念碑谷。但大雪覆蓋的紀念碑谷的標誌,還是難得一見的。這麼惡劣的天氣,居然還有車輛進入谷裡,難以理解。

別緻的旅遊體驗,站在空曠的雪地上,白茫茫的世界,大聲呼叫,發狂就發狂吧。

雪天的景色,單純的讓人開心,別緻的景色,當然也是攝影者的美好天地。

紀念碑谷應該要收費的,但今天大雪封路,售票處也沒了人影,省了門票錢。

大雪覆蓋的紀念碑谷,濃厚的潔白,沒了多餘的雜色,雪地上孤傲的石巖,單純的美,讓人窒息,再次回味阿甘的話語———“我分辨不出哪裡是天空開始的地方,哪裡是地面開始的地方。那麼美”。

加油站邊的漢堡店,和麥當勞相仿,只是漢堡的尺寸大多了。

大概在下午3點,到了莫阿布。
酒店位置就在拱門國家公園邊上,開車5分鐘的距離。

莫阿布也是個小鎮,到莫阿布主要是遊覽拱門國家公園。
今天這裡的天氣非常好,晴空萬里,好天氣就有好心情,前幾天雨雪的陰霾,一掃而光。

這裡應該是美國的中西部,氣候乾旱,天氣以晴天為多。

和圖薩揚、佩吉的酒店一樣,房間寬大,一樣的大床,當然也是空調的聲音大了。
69美元/晚。

在酒店放下行李,馬上向拱門公園進發。拱門國家公園的門票只有每車10美元,價格便宜的離譜,和國內所謂的五星景區的幾百元一人的門票比較,實在是無語。
把門票貼在車窗上,也是7天的有效期。

位於公園門口處的服務中心,有中文遊覽圖,遊拱門公園,最不能少的就是飲用水,這裡有免費飲用水可灌,多多益善。

服務中心裡面大幅的精緻拱門照片,感覺非常的漂亮,但到了現場後,那豈止是漂亮,簡直是驚世駭俗,震撼心脾。

在拱門公園遊覽,公園沒有統一的遊覽車,必須開私家車,整個公園的面積是相當大,靠步行是萬萬不能的,如果有自行車騎行,那也不錯,就是太累。

沿途形態奇特的殘恆斷崖,讓人驚歎不已,感嘆大自然魅力之神奇。

你可以停車拍照,前往瀏覽,但這都不是拱門公園的主要景點,如果在這裡花費時間太多,那就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時間不夠。

遠看有點像大象群的沙岩,只能遠看,停車走過去,太遠了。

“平衡石”
這算拱門公園的第一個景點,沙岩經長期風化,就成了這模樣,上面的大石巧妙擺放著,下面小小的支點支撐著,小心翼翼,搖搖欲墜,隨時隨地會轟然倒下的樣子,太神奇了。

如果簡單劃分拱門國家公園的景點,平衡石就是第一個,還有就是:精緻拱門、極致拱門、視窗拱門和魔鬼花園。
其他零星景點就不必看,光這五個景點兜一圈,至少一天,還是緊巴巴,很趕。

要是在國內,這些光怪陸離的景象,都要配個動人傳說了,美國人在這方面也是夠“弱智”。

沿途還是多樣的沙岩石壁,現在是這個模樣,若干年後,再看可能面目全非,變成其他樣子了。

按順序,第二個景點就是視窗拱門,也叫雙拱門、南北視窗拱門。

所謂的雙拱門,就是一大一小兩個像眼睛似的拱門。
要拍全兩個拱門,要走到對面的山石邊。

就是在這裡可以拍全雙拱門,這裡據雙拱門蠻遠,一來一去至少1小時。

張牙舞爪的枯樹枝幹,似乎傾訴著歲月交替,億萬年前的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從停車場到第一個眼睛處,大概走20分鐘。幾乎沒有其他遊客,和國內節假日旅遊場所,看人海,看後腦勺的非凡情景相比,感覺拱門公園就好似我們幾人而開。

遠看還是小小的眼睛,走近再看,巨大寬厚的拱門,藍汪汪的大眼睛,直瞪瞪的望著你。
在雄偉壯觀的大自然面前,人類是那麼的渺小,涉足其中,只是點綴著美景。
還好帶著16MM的廣角,要不怎能收錄這奇景美色。

藍的近乎深藍的天空,透著幽幽的神祕,微風掠過,稍帶些寒冷,站在紅褐色的岩石上,極目遠眺,空曠的四周,時光剎那間停滯,大自然極美風光在面前盡情展現,喜悅之情難以語表。

晴朗的下午,亮麗陽光掃在岩石上,岩石泛著濃重的紅褐色,細密層疊的岩石,矮小枯萎的灌木,強烈的視覺反差,讓古老的拱門沙岩更添神祕色彩。

對面也有交錯層疊的拱門,這和視窗拱門是一組,遊客可以連在一起遊覽。

遠看南北視窗拱門,兩個眼睛骨溜溜的,像個大閘蟹似的,趴在地上,就差吐泡泡了。

邊上的小視窗的拱門就顯得小些。

一對不知是哪國的會說中文的情侶,讓我給拍的照片,用他們手機拍的,效果不知怎樣?看著情侶開心的樣子,馬哥祝福你們了,不知你們有無看到小馬哥的遊記了。

馬上再轉戰下個景點—極致拱門,到了極致拱門時,太陽已經有些落下。

有些像老太太的岩石剪影,大家看著像嗎?

走到一半,太陽更斜了,岩石拖著長長的影子。

緊趕慢趕的來到極致拱門,陽光已經被山坡完全阻隔,看到了極致拱門竟然是貌不驚人的模樣,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心中一陣的失落。

來也來了,失望有什麼用呢?反正也看到極致拱門,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而此時兒子並沒有告訴我們明天早上再來,還藏了一手。

近處完全籠罩在陰影中,夕陽落在中間的岩石群中,金黃色的一片,遠處則是皚皚雪山,三個層次,立體感極強,可惜照片的效果不怎麼的,在攝影技術這方面,馬哥還是有點”菜“。

趁著太陽餘光還在,再馬不停蹄的趕到精緻拱門處。
原本計劃是一個下午遊覽三個景點,可事實上完全不可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看精緻拱門有兩個地方,一個是老老實實從正面爬上山頂,登頂看拱門,另一個就是在遠處,在拱門後面的小山坡上,遠處看精緻拱門。

從後面的小山坡只能遠望精緻拱門,中間有山溝是跨不過去的,遠看精緻拱門小小的,就是一個半圓環,放在遠處的高山上,且太陽已經落山,紅褐色的山坡變成了暗鐵鏽色,沒有光彩。
所以,如果要在這裡看精緻拱門,非常的不建議。

馬嫂是不是菠菜吃多了?

從後山上去的道路也要走近20分鐘,上路上又沒有燈光,如果過了下午5點,就不要爬山,因下來的路是黑漆漆,有危險。
想想明天早上還要在正面爬山看精緻拱門,心裡也是美滋滋的。

前兩天晚飯連續吃的墨西哥餐,在莫阿布換下口味,找了家牛排館。
第一次在美國吃標準的美式牛排。

碩大的三文魚塊,吃的是飽嗝聲連連。

在美國吃飯,最豪爽的就是菜餚的量大,都是巨無霸的尺寸,牛排厚實飽滿,肉汁流溢,吃得過癮。110美元含小費。

第七天 莫阿布—鹽湖城

莫阿布至鹽湖城(約376公里,3小時40分,不包括中途休息和加油)出莫阿布沿US.191國道(北)——70號州際公路(西)——US.191國道(北)——US.6國道(西)——15號州際公路(北)

今天是莫阿布到鹽湖城,晚上11點飛機,從鹽湖城飛紐約,早上5點到紐約,晚上再飛機上打了個盹,省了時間,也省了旅館錢,兒子這樣的安排合理實在。

莫阿布拱道酒店,昨天下午來時沒細看,早上起來,見酒店後面有個室外小泳池,精緻小巧,藍天白雲倒映在泳池中,非常的漂亮。

昨天到拱門國家公園已經是下午3點,拱門國家公園太大,完整的只看了視窗拱門,精緻拱門和極致拱門因時間和光線的關係,只是粗看了下,今天是晴空萬里,本來是早上趕去鹽湖城,現在留出半天再次逛下拱門國家公園。
先到的精緻拱門,這是精緻拱門下面的告示牌,諸位要注意兩點:帶足飲用水和留意山上堆積的石塊。

在精緻拱門的停車場,依稀可以看到精緻拱門,看似好像不遠,可實際單程連續不停的要走1小時15分鐘,路長著呢。

原當地原住民的小屋,現在是空房子。

剛開始的路還是較為平坦,興致高昂的向山頂進發中。

沿著盤旋山道,慢慢走來,邊走邊看,邊走邊拍,歡歡喜喜的,此刻還沒感覺到炎熱。

站在半山腰,回頭已經望不到停車場,大清早的登山遊客不多,孤單單的只有我們,遠處還可看見其他的拱門。

過了一半山路,前面是一大片陡坡,光禿禿非常陡峭,爬來很危險。

我們走了一圈冤枉路,沒看路標,看見山坡就往上爬,以為山頂馬上要到了,心情放鬆,坐來歇歇。

其實根本不用上陡坡,路走錯了,我們還不知道,站在陡坡上看風景,心情愉悅。

藍天下,風輕雲淡,走了近1小時了,炎熱灼人,身體冒汗,小風徐徐吹來,雖已是人到中年,但馬嫂神采依舊。

走到山崖邊,頓時傻眼,前面是條不可逾越的深溝,要到精緻拱門還需繞道。

改道再走,大概有20分鐘的路程。

驚世奇觀展現眼前,在高山頂上,聳立著這舉世無雙的拱門,如果不是親自來此,真想不到世上還有如此神奇景色,巨大石塊靠在斜斜的山崖邊,自然風化的空洞,一側的石塊好像被砍去一塊,拱門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風,風再大些,隨時會倒下的樣子,真是世間少有的驚豔。

山頂上光線反差極大,把馬嫂拍的清晰也是不易,反反覆覆的,照片總算看上有點“驚世駭俗”。

有了兒子陪伴,馬嫂自然非常的開心,只是兩人拍照的樣子,好像有點做作。

極致拱門的全身照,邊上可以下去,可以到精緻拱門的邊上,馬哥我有恐高,不敢下去,看似很陡的山坡,應該還可以了。

精緻拱門有兩個時段可以上去,一個就像我們早上趕來,在中午到山頂,視覺還好,就是有逆光,另一個時段是下午,大半的遊客是去看日落,坐在山頂上,微風徐徐,靜靜的等待著太陽西下,天地合一,那美妙感覺也是空前絕後的。

領略了絕世好風光,心滿意足的下山了,

近中午時分,一路上游客比早上多了些,一對老外夫婦,和我們擦肩而過,打了招呼,他們沒有相互攙扶,一前一後,神態非常的輕鬆自如,此刻彷彿看到了幾年後馬哥馬嫂的身影。

山上不時有擺放的小石堆,這可不是隨便擺著看的,下面的告示牌已經明確告訴遊人,這是上山頂的指示標誌,只要沿著這些小石堆走,就不會走冤枉路。這個要千萬注意了。

上山頂必經的一條道路,其實公園方面已經考慮到這些,去過就知道,上山的路並不難走。

一路上也有很多標誌,指明上山的方向,可我們上山時,完全忽略了。

老外在這方面就比較熟練,沿著石頭往上。
峰友如要上山,一定要注意這個的。

這裡是上山的轉折點,千萬不要看到右面有臺階就上去,真正的道路就是左面的小樹林。

路上遇見很多一個人在旅行,揹著揹包,也不拿相機,默默的行走。一個人的旅行,不一樣的體驗,無拘無束,遊走世界,自由輕鬆,不用為糾結而煩惱,自己決定前程,快樂心情也是我們所不能體會,只是稍感孤單了。

空曠寂寞山野,白雲飄臨山頂,好山好水好風光,美國西部的風光就是這樣,給你豔色,讓人驚豔。

快樂總嫌短暫,美景永存心間,但願日後還有機會再來。

在近出口處,有原住民的巖畫,年代久遠,畫中內容,也是古樸。

精緻拱門下來,再次轉往極致拱門(也叫景觀拱門),同一地方,相比昨天下午的陰暗,色彩豐富了許多。

和精緻拱門處一樣,停車場處也有告示牌,單程大約20多分鐘的路程,比精緻拱門走來輕鬆不少。

往極致拱門的道路較為平坦,路是從岩石群中開出的羊腸小道。中午的天空,越發湛藍,襯映著紅褐的沙岩,撲面而來的重彩,預示著極致拱門又是個給人驚歎的美景。

威猛的“擎天柱”

穿過一條“濃蔭”小道,前途光明一片。

威猛的“擎天柱”

在精緻拱門已經見過兩位老外美女,在這裡又再次相遇,他們的裝扮極為簡單,沒有包袱,兩人隨身僅一瓶飲用水,旅遊對我們來說是件隆重事宜,在她們眼中,好似茶餘飯後的輕鬆散步。

在路上遇見一大家子的美國遊客,父母兩人帶了六個小孩,在美國很少看到有這麼多小孩的家庭,看來有趣,徵得他們的同意,給他們來張全家福。
原以為“光榮媽媽”是中國的特色,原來老外也有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

極致拱門的壯觀又展現眼前,這時的感覺還沒到驚豔的程度。

因極致拱門上沿太薄,隨時有斷裂可能,故遊人不能走的太近,只能在下面隔空遠看。

已經過了正午,太陽依舊高掛藍天,耀眼光芒,斑斕璀璨,五彩繽紛的顏色,讓馬嫂看來光彩亮麗,楚楚動人。

在這晴空萬里的好天氣裡,親眼目睹這令人叫絕的美景,魅力感受,讓人欲罷不能,不忍離去。
極致拱門的邊上,就是魔鬼花園,也是拱門五大拱門之一,是有眾多拱門組成,我們去時,暫時關閉中。

回程路上,遇見剛才一大家子的哥哥妹妹,哥哥拿著枝條在逗妹妹玩,充滿童趣的畫面,讓人忍俊不止。

兩位美國老人,身體健朗,在精緻拱門已遇上過,老人家住鹽湖城,孩子都已成家,平時家裡就二老,生活清閒但稍嫌孤單。每年從鹽湖城開車過來,花上幾天,遊玩下拱門公園。閒聊中,很是羨慕我們一家三口的出遊氛圍,讓他們稍稍回味下過去的時光。慈善的老人家,祝你們保重,長命百歲,但願以後馬哥再遊此地,能幸運再次相會。

咋看像蛇頭的岩石,還好是白天了。

還是剛才兩位裝扮簡單的老外美女,陽光下的背影,也是金髮飄逸,婀娜多姿。

偌大的拱門公園,前前後後也就這幾個人,在精緻拱門遇見的,在這裡又會面,哈羅一下,彼此間多了份親切,讓世界沒有了距離。

野草在陽光照射下,透著金色光芒,生命在伸展。
斗轉星移,萬物交替,唯有不變的是永恆的大自然,
一草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匆忙的旅遊,遺失了發現的美好,放慢腳步,或許生活更精彩。


前往鹽湖城的路上,兩旁平展荒無,相對的,天上的雲彩不斷變幻,很是壯觀。

鹽湖城原計劃是下午到,再看看鹽湖城的幾個景點,因拱門公園耽擱了大半天,到了鹽湖城已經是晚上近8點,鹽湖城堵車也蠻厲害。一天下來,人已是非常的疲乏,從網上找了家靠近機場的中餐館—“妮妮小館”,餐館是臺灣人開的,在美國開中餐館,臺灣人居多,兩次去了臺灣,對臺灣菜餚還是情有獨鍾,這家的蓋澆飯做的還真是色香味美,料多實在,吃的滿足。

小菜味道也合口味,在美國共吃了四次中餐,第一次是在洛杉磯,第二次就是這裡,最後二次在華盛頓旁的馬里蘭州,相對而言,洛杉磯環境最好,馬里蘭州的羅克維爾味道最正,而這裡的臺灣味最濃。

這是兒子在西部租車的租車公司,”FOX租車”,從洛杉磯開始租車,在鹽湖城還車。美國的租車業發達,租車公司眾多,異地租車,異地還車,車輛品種眾多,以美國車為主。
有一點要記住:取車時,要問下車子有無限速設定。還車時,需將油箱加滿油。

租車公司有免費的接駁車,可隨時將客人送至機場,非常方便。
美國西部游到此完結,遊覽的線路也是傳統經典,和大部分遊客也是相似,都有著極滿足的開心和歡樂,只是每人所遇見的色彩略有不同,但願馬哥的美國西部遊能給您帶來稍許別樣的驚奇和回味。

第八天 鹽湖城—紐約長島

鹽湖城國際機場(SLC)至紐約長島肯尼迪機場(JFK)(Jetblue航空,72號航班)約4小時15分鐘,23點起飛,美國東部時間第二天凌晨5點30左右抵達紐約。
在飛機上打了盹,迷迷糊糊的到了紐約。省了旅館錢,兒子這樣安排也是實在。

因兒子在長島讀書,來去圖個方便,故住宿的酒店安排在長島。
前幾天在西部,除了大峽谷附近下雪,洛杉磯和拱門天氣都好,洛杉磯溫暖如春,大峽谷下雪稍冷些,拱門晴空萬里,到了華盛頓、紐約,幾乎天天下雪,所以在春節期間到美國東部旅遊,要有準備,這個期間,東部下雪的概率很大,陸陸續續要到4月份才會停止。

長島前幾天幾乎天天下雪,窗外望去,道路厚厚的積雪覆蓋。
在酒店休息了下,還沒想好去那裡玩,先到酒店附近的大賣場逛逛。

這個超市規模在美國還算是小型,價格也是中等。

在長島居住的酒店,類似我們錦江之星的大眾化酒店,除了房間寬敞,其他也沒什麼特色,80美元/晚。

第九天 紐約長島—華盛頓特區

紐約至費城的路線圖
紐約至費城(約150公里,2小時左右,不包括中途休息和加油)出曼哈頓市——Holland tunnel(荷蘭隧道)——78號州際公路(西)——95號州際公路(南)——新澤西收費快速路南(NJ TURNPIKE SOUTH)——新澤西73號公路(北)——新澤西90號公路(西)

費城到華盛頓特區的路線圖
費城至華盛頓特區(約222公里,2小時50分,不包括中途休息和加油)出費城——95號州際公路(南)——進入華盛頓特區

昨天還是茫茫大雪,早上已是晴空萬里,道路上的積雪,已被鏟雪車推乾淨。美國東部冬天經常下雪,但主要道路上的積雪並不嚴重,他們鏟雪車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

酒店大堂有免費的美式咖啡,2壺咖啡,4瓶口味不同咖啡伴侶,住宿的老外客人,出了電梯門,隨手就是一杯,但美式咖啡,味太淡,咖啡本身香味少了些,盡是咖啡伴侶的香精味,馬哥喝了些,感同白開水。

今天從長島前往華盛頓,在華盛頓住兩晚,再返回紐約。
這是長島Thomas’s Ham &Eggery,是長島較有名氣的早餐廳。

小巧精緻的店堂,溫暖親切,可口的糕點擺放桌面,香味陣陣。

端上的不是盤子,而是平底煎鍋,這是餐廳的特色,

馬鈴薯加乳酪,配煎蛋和土司,口味偏重,有點鹹香,熱量蠻高,飽足感一直維持到中午。50美元含小費。

對我們來說,如果每天早上吃這個,那也是非常的不習慣。

中途順路去了費城。對費城的印象,好像只有一個自由鍾。

車子停在費城自由鍾服務中心的地下車庫,上來有個史泰龍演的洛基人物雕像。

服務中心有很多宣傳手冊,就是沒有中文的。

費城在紐約和華盛頓的中間,從紐約開車大概2個半小時到費城,再2個多小時到華盛頓。

這裡不是費城的中心,只是費城的外沿,距市中心開車還有半小時的車程,作為美國第五大城市,和紐約、洛杉磯等城市比較,規模小了許多,也清冷了些。

作為美國前首都,費城還是有眾多的歷史和文化遊覽點,但大部分旅遊者都是匆匆路過,重點還是在紐約和華盛頓。

穿過馬路,就是自由鍾展示廳。

參觀自由鍾是免費的,只是安檢很嚴格。

美國的歷史,美國人興趣比我們多,我們瞭解不多。

印象只有《國家寶藏》裡的鏡頭,

後來再瞭解,關於自由鐘的一切,應該是後面的獨立宮,獨立宣言誕生的地方,一個改變美國曆史的地方。
美國獨立紀念館(又稱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是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棟喬治風格的紅磚建築物。建於1732年到1753年之間,該建築初由賓夕法尼亞殖民議會(Pennsylvania colonial legislature)批准修建,作為賓夕法尼亞殖民當局的州議會的議場。另外兩座小型建築毗鄰獨立紀念館:東側的舊城廳(Old City Hall)和西側的國會廳(Congress Hall)。1776年7月4日,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裡簽署了由湯瑪斯·傑佛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該建築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

到費城遊玩還有個目的,就是邊上有個免稅店,在特拉華州,距費城有半小時的車程。

費城粗略給人的印象是非常乾淨,是美國東部遊線路必經處,如果要完全領略費城風光,估計也要2天。

從費城出來,開車半小時,到了特拉華州的免稅商場。

可能商場比較大,人流看上去並不多,

規模蠻大的蘋果專賣店,同一型號手機大概比國內便宜1500元左右,沒驚人的差價,我們也是遊覽順路,國人如果要託人帶貨也沒什麼意思。

如果有自己喜歡的品牌,功課做好,收穫也是不錯的。

下一站就是華盛頓特區。
在美國東部開車不容易,和西部空曠荒野比較,東部城市之間的車流量高,車速也快,平均時速在100公里上下,如果路線熟悉,開車還好,關鍵你還要認路,這就比較麻煩,在東部馬哥我幾乎沒怎麼開,都是兒子駕駛,方便輕鬆不少。
假如我是說假如,自己有七八個孩子,在日本,美國,澳洲等國家,都放上一個,那馬哥馬嫂旅遊不就方便了許多嗎?

第十天 華盛頓—華盛頓

昨天近傍晚才到的華盛頓特區,今天開始一天華盛頓特區遊,真巧今天天氣不錯,等明天我們離開華盛頓時,老天又開始下雪了,慶幸萬分。
美國有兩個華盛頓,一個就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美國的首都,另一個是華盛頓州,是美國50個大州之一。一般我們所說華盛頓就是前者。

美國人居住的小洋房,外表看不錯,其實也是很普通的民房,大多為木板結構,建造工藝簡單,實用性強。

路過國會山,國會山在裝修,就沒朝那個方向去,遠望了下。

華盛頓有條中軸線,一端在國會山,另一端就是林肯紀念堂。邊上這條馬路是免費停車地,先來後到,要早點開車過來,稍晚些,就沒停車處。

為了停車方便,來的早了些,去前面吃些早餐,穿過一條幽靜的小道。

這是條花鳥蝴蝶生態小道,各種小鳥遍佈,路邊的小鳥見人可是一點也不怕的額。

短短的百來米路,彎彎曲曲,道路修整的乾淨有特色,如果是春天裡來,鳥語花香,彩蝶紛飛,也是華盛頓一景,可惜現在是冬天。

此刻的華盛頓,尚無城市的喧囂,寂寞的建築,空曠的街道,讓人想起電影情節,猶如未來世界的空城。

華盛頓的人行道鋪設材料和國內不一樣,它是用小砂石大面積澆築,不是國內一小塊一小塊板子,看上去平坦整潔,米黃色的顏色也有質感。

和我們國內熱鬧的晨景完全不同,生活理念的不同,造成大洋兩邊,兩個大國之間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孰好孰壞,所處境界不同,對生活的理解就會不同。馬哥我應該偏好這份清淨。

釋放生活的釋然,感受城市的節奏,漫步街頭,時刻體會著幸福的滋味。

稍帶寒冷的早晨,薄雲淡淡飄在藍天,空氣清純,街上靜悄悄的看不到其他行人,樓宇中隱約透露些神祕。

如果不是特意說明,誰能想到這是在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呢?

美國聯邦調查局,一個對社會次序有著舉足輕重的機構。沒有張揚的外表,和普通辦公場所沒什麼區別,只是腦海中那件印著BFI字樣的背心,讓人印象深刻。

此刻的華盛頓,尚無城市的喧囂,寂寞的建築,空曠的街道,讓人想起電影情節,猶如未來世界的空城。

從停車處大約走15分鐘,就是華盛頓的PAUL(保羅),法國品牌的麵包連鎖店,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的後面。

在美國品嚐兩次法式早餐,第一次在洛杉磯,餐點比較簡單,這次華盛頓的法式早餐內容豐富多了。

不同口味的法棍,擺放在藤籃裡,咋看好似上海街頭剛出油鍋的大油條。

經典馬卡龍,超大規格,還是第一次看到。

櫥窗裡有各式美味點心,一目瞭然,精緻觸動著你的視覺味蕾。

烤的金黃色的酥脆麵包,顯得精緻,應該每樣都來一份。

法式的經典,混合著美式風格,在燈光的照射下,美食閃耀著誘人光彩,令人心動。

原木淺黑色地板,黑色皮質高腳座椅, 美式壁燈昏暗的燈光,深色主調的餐廳佈置,讓餐廳顯得安靜高雅。

濃重的奶油香味,瀰漫著面積不大的店堂,為數不多的顧客,切身細語,品嚐著精緻美食,溫馨的場面,讓人忘卻了冬日的寒冷。

酥脆的蝴蝶酥,鬆軟的酥皮豆沙,沒有死甜的膩味。

外皮鬆脆的全麥法棍,煙燻的生肉片夾著酸奶油和生菜,真正地道的“塞百味”。

蛋奶酥派配生菜,鹹甜交替,回味無窮。

帶有美國風味的火腿煎蛋,夾著法式酥皮面包,讓人滿足。

再來杯拿鐵,醇濃的咖啡,讓美味平添完美。

靜悄悄的華盛頓早晨,透著玻璃看外面,雖不是香榭麗舍大街,也沒有流淌的塞納河,但眼下的美好,讓人憧憬,只是浪漫應再多些。

華盛頓第一個景點先去的美國國家檔案館,看了《獨立宣言》的原件,嚴格的安檢,裡面暗暗的,不許拍照,稍晚些去,排隊很長了。

英文不好的同學,就不要去美國國家檔案館,華盛頓有太多的博物館,一兩天可是看不夠的。

美國國家檔案館不光有《獨立宣言》,還有《憲法》和《權利法案》的原件。

華盛頓面積只有177平方公里,比上海的黃埔區稍大,人口也只有50多萬,所以馬路上看到的行人稀少,大多為遊客。

從國會山到紀念碑,短短几公里道路,兩側共有14座國家博物館,數量之多,世界上還沒有那個城市能超越它,華盛頓應該還有個名字—博物館之都。
讓我們嘆為不如的是所有的博物館都是免費的!

國家美術館的外牆佈置也的很藝術化。

美術館外立面和檔案館類似,新古典式建築,古希臘建築風格。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西館,
有人說華盛頓最值得觀看的是航天航空博物館,但我認為還是國家藝術館更值得徜徉,因後面在紐約沒時間遊覽大都會博物館,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就顯得珍貴許多。

進門的圓形大廳,大廳由16根墨綠色石柱支撐,中央的噴水銅像是墨丘利,他是古希臘神州中為眾神傳遞資訊並掌管商業、門路的神。銅像造型為一個快樂的男孩,一足著地,另一足騰空,揚起右手食指指向天空。水池四周鮮花簇擁,芬芳四溢,整座大廳顯得氣度恢巨集,典雅不凡。

關於梅隆的介紹就不多說了,實在太長,一位偉大的美國人,在其創造財富的人生路上,不餘遺力為藝術收藏奔走,竭心盡力,最終將其收藏世界藝術珍寶,全部捐獻給了國家,並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美國國家藝術館,遺憾的是,在他臨終時,沒親眼見到華盛頓國家藝術館的落成。
在1941年開館盛舉時,羅斯福總統參加了典禮,他的兒子保羅梅隆在致辭說道:“這座建築是許多人智慧的結晶,他們為之竭盡全力。現在,我們高興地將它和我父親的藝術收藏一起交給您——總統先生,讓它們永遠服務於美國人民。”

在之前,我並沒有對美國國家藝術館藏品做詳細瞭解,回來後,對照所拍攝的照片,仔細查詢查詢,驚唔之下,感嘆藝術魅力之餘,方知知識之淺薄。下面就我拍攝的國家藝術館藏品照片,在能力範圍中,盡詳細作下說明,散佈下知識,增加些涵養,讓藝術瑰寶給與美好展示,把收穫和大家分享,如有錯誤處,還請迅速指正,以免誤導。

如果單純以藝術類的博物館之分,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每年參觀人數排名世界第六,前五位分別是:
1法國盧浮宮
2英國大英博物館
3美國大都會藝術館
4英國國家藝術館
5英國泰特現代博物館。

歐洲古代中世紀神話宗教雕塑,名字不詳。

右面第一幅 杜喬.迪.博尼塞尼亞《在先知以塞亞和埃澤基爾之間的聖誕》約1308-1311。
三塊畫板來自杜喬於1308-1311年間為錫耶那教堂的打祭壇所作的裝飾板的部分。
在兩邊的以塞亞和埃澤基爾一隻手中拿著長長展開的紙卷,是帶有他們預言的文字,另一手上舉,做出面對神祕事蹟的驚訝表情。躺在馬槽中的聖嬰,躺在的聖母,和裡面眾多人物的顯示比例不同,來強調各人物獎的等級,並讓人想起了錫耶那人們對童貞聖母的虔敬。

《Saint Paul》 1333
Bernardo Daddi (貝爾納多·達迪)
貝爾納多·達迪是喬託之後的那個時代的主要的藝術家,師承喬託。因而,在他的繪畫中也有結實的形體,戲劇性的描繪,以及明快的色彩。

《帶著聖嬰的聖母》——喬託
美國收藏品種唯一被一致認為屬於喬託的作品。

從美國回來最大感受之一,是對西方文化藝術知識瞭解的匱乏,讓我們在藝術宮殿的瀏覽中,茫然中顯得底氣不足,翻閱了些書籍,惡補下西方藝術史,讓自己及下一代的精神文化生活稍稍提高了些。生活在忙碌空間的現代人,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讓文化的力量支撐起不一樣的人生。

《吉內佛拉.班其》——達·芬奇
《吉內佛拉.班其》應該是達芬奇在美國各博物館唯一的繪畫。
1475年這位十六歲的少女與有著她兩倍年齡的鰥夫結婚。由於忠誠於具有謎語作用的人文主義消遣,列奧納多在他的物件身後放置了一叢茂密的刺柏(貞潔),它通過半諧音,揭示人物的身份,另外也承認人物的珍貴的詩意天資。

吉內佛拉·班其(Ginevrade Benci)是出現在達芬奇畫中的第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她的儀態莊重、神祕,令人難以捉摸或形容,但一旦見過,便會使人們縈繞於心,遐想聯篇。
畫像繪於 1474 年前後,班其時年17歲。肖像雖然很美,但給人一種侷促、不穩定的感覺。原因在於畫面從底部被截去很大一部分,因而改變了作品的比例,富有人情味的雙手也不見了。油畫失落的這部分從此再沒有找到,但溫莎堡皇家圖書館藏有一幅雙手的出色素描,據認定應為肖像的習作,這就使得油畫的殘缺不全更使人痛心。

《年輕時的施洗者聖約翰》(You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
安東尼奧•羅塞利諾(Antonio Gamberelli) (1427-1479年),大約作於1470 年。
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作品大多以大理石為材料。
據聖經記載,聖約翰是耶穌基督的表兄,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之前在曠野向猶太人勸勉悔改,併為耶穌基督施洗。同樣他也是伊斯蘭教的先知。約翰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禮,勸人悔改,是基督教的先行者,宣傳猶太教需要改革,並預言上帝將要派重要的人物降生,要比自己重要千百倍,為耶穌宣講教義打下了基礎。

魯本斯《但以理在獅穴中》,取自聖經故事。
但以理,《聖經》的24本書之一,《但以理書》的主角。
英文Daniel,通常翻譯丹尼爾,這裡沿用舊的譯名但以理。
這幅作品的故事:居魯士大帝的將軍們智取巴比倫城(趁著巴比倫的一個狂歡節之夜,從幼發拉底河的水閘下面潛入城內)之後,任命了管理巴比倫的“三人領導小組”(three presidents:不知道怎麼翻譯),但以理是三人小組成員之一,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以色列人全部釋放回耶路撒冷。但是,他沒有離去,而是留在巴比倫,繼續為居魯士大帝服務。此間他受到嫉妒和讒言陷害,被投入獅穴(處死),但是獅子沒有吃掉他。於是居魯士大帝釋放和重用了他。

《音樂家》

安東尼·凡·戴克《《熱那亞小姐》》
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生於1599年,卒於1641年,佛蘭德斯著名畫家。出生於安特衛普一個富商家庭,從小學畫,曾師從魯本斯。他擅長肖像畫,形象樸實、自然,筆法嚴謹。深受英國王室器重,層在英國宮廷工作了幾個月,後來返回義大利。他的後期 作品 巴洛克風格明顯。他對英國繪畫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主要 作品 還有《保利納·阿爾多諾像》、《聖奧古丁德心醉神迷》、《安娜·瓦克》《查理一世行獵圖》等。
畫家在這幅作品中傾注了極大的精力。熱那亞小姐以全身肖像的形式佔滿畫面,黑色的外衣上繡有金色的圖案,更增加了華貴雍容、高雅輝煌的氣質特徵。背景與服飾都為暗色,卻顯出豐富的變化與層次,烘托出熱那亞小姐俊俏的臉龐,這幅畫著意於形式美感和外部的優雅,同時流露出畫家一向的興奮與傷感

《紅衣主教黎塞畫像》—— 菲利普·德·尚帕涅
尚帕涅出生於布魯塞爾,1621年定居巴黎。7年後,他成為法國皇室畫師,負責製作壁畫和設計掛毯。1643年左右,他接觸到詹森主義的教義,其畫作變得更加簡樸和含蓄。《皇家港口的兩位修女》是其後期的傑出作品。
他把佛蘭德巴洛克的自然主義和法國藝術含蓄的古典主義相結合,形成一種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他有自然風景和宗教題材的作品,但他最著名的是肖像畫。他為紅衣主教黎塞留畫的肖像畫和其他作品充滿強烈明快的色彩和敏銳的現實主義色彩。

圭爾奇諾 《約瑟和波第法爾的妻子》
《約瑟和波第法爾的妻子》這個題材作品很多,網上大多看到的是讓·馬克·納蒂埃畫作。
畫家圭爾奇諾 全名為喬凡尼·弗朗切斯柯·巴爾別裡(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1591-1666),義大利巴洛克畫家,出生於菲拉拉附近的琴託(Cento)。Guercino是其綽號,意思為斜眼。作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巴洛克畫家之一,圭爾奇諾的畫作在光線與色彩的運用上與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可謂是難分伯仲。圭爾奇諾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博洛尼亞,共計創作了106件教堂祭壇畫

聖經故事的波斯掛毯,沒有詳細的資料。

精美的教堂玻璃作品,可惜名字沒能瞭解。

義大利,米蘭製作的頭盔,約為1550-1560年。

抱子聖母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受歡迎的一個題材。畫家、尤其是這一輝煌階段的雕塑家們紛紛涉足這個題材,根據不同需求和委託人的要求,用不同材料為街頭神龕、家中和教堂中的小祭壇創作抱子聖母。用同一個模具來複制,立體雕塑、淺浮雕、高浮雕都能同時製作好幾個

如果有同學以後瀏覽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應該把館內的雕塑作品的作者拍下來,因為雕塑部分的介紹,網上實在是太少,經典作品如果不稍稍瞭解下,只是拍個照片,實在是不該。

把作品的名字拍下來,回來再搜尋下,瞭解下經典,感悟下文化精髓,那才是充實的生活。

《三王朝拜》(Die Anbetung der Konige, Tondo),作者Fra Lippo Lippi(1406-1469),作於1445 年。(中間圓形)
安傑利科和菲利波.利皮兩人共同完成。
弗拉·安傑利科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畫派畫家。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維基奧,1455年2月18日卒於羅馬。原名圭多·迪彼得羅(Guido di Pietro),約1420年左右進入修道院,取名菲耶索基的喬瓦尼(Giovanni da Fiesole),安傑利科(意為天使)是後人給他的美稱。
安傑利科在出家之前,他為教堂作畫,出家後也以畫著名。現存最早作品是1429年完成的祭壇畫《聖彼得殉教》,風格比較保守。30年代以後,其作品迅速吸收了馬薩喬的新風格以及透視畫法等新技法,在僧侶的虔誠之外,又具有新時代氣息。
《三王朝拜》的中心部分由安傑利科所創作,留下未完成的畫作,後來被菲利波.利皮教士完成。
弗拉·菲利波·利皮曾受到過馬薩喬和安傑利科的影響,在佛羅倫薩和帕多瓦等地從事藝術創作,他是位虔誠的基督徒,是佛羅倫薩統治者—美第奇家族最寵愛的畫家。這位畫家生活在人文主義上升的年代,深受時代的感召,他熱愛生活,也敢於接受入世生活的精神滋養,竟然與一位修女私奔成婚。他筆下的聖母聖嬰,多以自己的妻兒為模特,形象生動富有生命力。
他的作品是《帶著聖嬰的聖母》也收藏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

克勞德·洛蘭的作品,慢慢新增。

哈爾斯的《老婦人》

《跳舞的一對》
揚·斯蒂恩(Jan Havickszoon Steen)荷蘭畫家,生於1626年,卒於1679年2月3日,雖然畫家揚·斯蒂恩的一生很是短暫,但是這樣的一生卻是很輝煌的,他的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對藝術領域的貢獻是極大的。揚·斯蒂恩的作品和他本人的性格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他自己本身的幽默也以及很好的融入到了繪畫之中,所以,也就形成了揚·斯蒂恩幽默的作品的風格,通過將事物用幽默的方式刻畫出來,從而表達出想要賦予人物的內心的情感,也許會有誇張的效果,但是,藝術的感受卻是很美輪美奐的,給閱讀者帶來了美的享受
揚·斯蒂恩生於荷蘭萊登城,學畫初師奧斯塔德,青年時代遊歷過許多地方,後又師從岳父揚·凡·霍延學習油畫技巧。他的一生主要從事風俗畫創作,作品影響很廣,在當時聲譽僅次於哈爾斯和倫勃朗。他畫的宗教題材也帶有濃厚的現實風俗特徵,畫面構圖和人物形象構成的場面類似於舞臺,所以他即使描繪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一種舞臺戲劇效果,很注重人物某些細節的描繪,帶有故事性,還略帶幽默感,這些都體現了當時的荷蘭人民對快樂的精神生活的嚮往
揚·斯蒂恩不僅是風俗畫家,而且也是位優秀的風景畫家,他的風景畫又帶有風俗畫的情節,在廣闊的自然環境中,人物的組合帶有情節性,所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如臨其境。

《The Mill》 1645 – 1648(中間)
倫勃朗·哈爾曼鬆·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早年從師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鄉開設畫室。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木匠家庭》、《以馬忤斯的晚餐》這兩幅代表作,現藏盧浮宮。
《An Old Lady with a Book》 1637(右面)
也是倫勃朗的作品。
倫勃朗的經典作品《夜巡》,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亞當與夏娃:墮落》亨德利克·霍爾齊厄斯(Hendrik Goltzius)
這位巴洛克時期多才多藝的畫家和雕刻家是他那個時代國際著名的人物,他最著名的畫是盡善盡美的,技超眾人的裸體人物畫。
Goltzius也被認為是荷蘭最好的國際跳棋家之一,他的彩色白堊肖像畫也是最逼真的。大約在1600年,Goltzius放棄了雕刻開始了完全的畫家生涯,他從義大利繪畫大師得到靈感,開始畫神話中的裸體人物以及大膽地色情姿勢。
有個電影《高俅斯和鵜鶘公社》就是描寫這位荷蘭畫家的傳奇人生。

亨德里克·特爾·布呂根《風笛手》(中間)
早年師從畫家勃魯馬爾特,16歲時移居義大利,十年後回到荷蘭,開始在烏得勒支從事藝術創作,在那裡與卡拉瓦喬的弟子往來甚密,他是荷蘭最早追隨卡拉瓦喬風格的風俗畫家。就藝術處理手法而論,他要比卡拉瓦喬更善於運用明暗對比,畫面也更明朗。

安東尼·凡·戴克《瑪利亞女王肖像》
雖然凡·戴克學習宗教和神話題材出身,但他最主要的成就是畫肖像畫。在義大利的七年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風格形成也受益於魯本斯,魯本斯作品中的華麗風格無疑給了他一定的影響,但他在繪畫技法上謹慎而靈活,不同於魯本斯的色彩,依然保持著他自己的繪畫風格,最終使他成為一個典型的巴洛克肖像畫家。凡·戴克的肖像畫對英國的雷諾茲、庚斯博羅、勞倫斯等人都有影響,可以說他影響了英國整整一代的畫家,甚至到了19世紀,這種影響仍然存在。
他為瑪利亞女王畫了很多肖像,深得皇后喜歡。
我們較為熟悉的作品是《哀悼基督》藏於德國慕尼黑舊皮納克提美術館

安東尼·凡·戴克《埃萊娜·格里馬爾迪侯爵夫人》
凡·戴克用他高超地呼叫各種技法描繪了格里馬爾迪家族的侯爵夫人。她顯得孤高自傲,似乎可以流芳百世。凡·戴克在他的肖像畫裡壓抑了魯本斯式的世俗性與動物般的生命力,著力表現人物的典雅和他們的心理活動,這一定使那些貴族感到愉快。為侯爵夫人打遮陽傘的奴隸是“凡人”,夫人則屬於另外一個層次——雖然暫時還和我們在一起。凡·戴克以一種在魯本斯那裡不太明顯的微妙手法使這位侯爵夫人讓人信服。

《普瓦提埃的狄亞娜》——佛朗梭瓦克魯埃(中間)

克勞德·洛蘭的作品。

克勞德·洛蘭《帕里斯的評判》
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出生於法國東北部農村,曾做過食品工人,但其一生大部分時間也在義大利度過,克勞德·洛蘭終生醉心於海景和義大利 風景 ,克勞德·洛蘭對羅馬那些有古代遺蹟的景色進行過大量的研究的描繪。普桑在風景畫中追求哲理性,而洛蘭卻追求的是抒情的氣氛。普桑作品中更多的是清晰、明朗和寧靜,

這幅作品實際上就是一幅風景畫。“帕里斯的審判”是一個希臘神話故事:宙斯讓一個凡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評審三位希臘女神“誰最美麗”:宙斯不想得罪這三個女神。三個女神分別用不同的獎賞賄賂帕里斯,最後帕里斯接受了維納斯的獎賞: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的愛情。
於是,帕里斯評審:維納斯最美麗。於是,維納斯實踐諾言:她讓希臘絕代佳人海倫,愛上了帕里斯,並隨同帕里斯離開希臘,前往特洛伊共同生活,結果引發了特洛伊戰爭。

克勞德·洛蘭 作品
17世紀初,風景畫在意人利已作為一種獨立的繪畫型別存住。羅馬的藝術氛圍為克勞德·洛蘭的繪畫提供了極為優越的發展空間,到了30年代,他已頗具知名度,作品深受上流社會的喜愛。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創作由初期的講究傳統迅即轉入極富活力的北歐風格。由於他久居羅馬沒有為法國的學院畫風浸染,使他的風景畫能與普桑的作品一脈栩承。他革新古典風景畫,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思恕相結合,開創了以表現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為主的新風格。他的作品充分顯示了畫家對光線的高度敏感,加之注入人物細膩的描繪,使中年時期的畫風到達澄淨與和諧的境界;晚年則更有個性,物體造型刻意拉長,色彩帶有銀色光芒,流露出神祕且嚴肅的氣氛。

  克勞德·洛蘭去世後,墓忠銘的記述形容他是:“小色描繪日出日落的傑出風景畫家。”19 世紀英國。畫家康斯太勃爾感嘆道:“迄今洛蘭仍被認為是目前最完美的風景畫家,我想他當之無愧!”
克勞德的“金色光線”引發了大量的藝術史性的思考,因為它成為了一定荷蘭繪畫的特徵,並且給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早期繪畫帶來很深的影響,尤其對於從理查德·威爾遜到透納的英國畫家。荷蘭畫家簡·鮑斯(Jan Both),在大約1640年帶著克勞德式的構圖以及金色光線,離開羅馬返回他的出生地烏德勒支。大家都知道克勞德的作品,但同時每一位藝術家卻受到了同樣的自然現象的影響。

《Portrait of a Young Man》(左面)
迭戈·委拉斯開茲是文藝復興後期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對後來的畫家影響很大,弗朗西斯科·戈雅認為他是自己的“偉大教師之一”。對印象派的影響也很大。
委拉斯開茲的作品原來大部分收藏在馬德里的博物館中默默無聞,在1811年法國入侵西班牙的戰爭中,被外界所瞭解,但基於想讓公眾欣賞,並沒有被佔領軍破壞和盜走。
委拉斯開茲是一位現實主義的畫家,他通常只畫所見到的事物,所畫的人物,幾乎能走出畫面;他也畫過一些宗教畫,但其中的神像宛如人間,充滿緊張和痛苦的表情;他畫的馬和狗充滿活力。
委拉斯開茲有274幅作品存世,其中有121幅存英國、13幅存法國、12幅存奧地利、7幅存俄羅斯、7幅存德國,但勃魯特認為在英國的作品只有14幅是他的真跡。

委拉斯開茲的其餘作品,大部分收藏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大約展出有60多幅。但遺憾的是,在他的家鄉,西班牙的文學藝術中心,和當時對新大陸的主要貿易中心塞維利亞卻沒有收藏他的作品。美術史學家將委拉斯開茲的作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次訪問義大利之前為第一時期,第二次訪問義大利之後為第三時期,但委拉斯開茲的作品很少註明日期,只能從繪畫風格上分。

巴託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視窗的兩個女人》(中間)
它曾經的名字是《加里西亞女人》
畫中的年輕姑娘右手托腮,左手放在窗臺上,她穿著白色的上衣,胸前一朵橙紅色的花做裝飾,香肩露在外面,讓你忍不住想去輕吻 。她的笑容好奇中略帶輕蔑,有些挑逗,還有些頑皮。她頭髮上的髮夾與胸前的花都是橙紅色,互相呼應。橙紅讓她栗色的頭髮更加光亮、迷人,橙紅更讓她的面板 白皙,性感。
她右後方站立著一位年長的女性,也許是少女的家庭教師和女伴,也許是其他什麼角色。你發現她也在用眼睛看著你,還用頭巾捂著嘴竊笑。你心裡有些慌亂,不由得想要找個鏡子,看看自己 頭髮是否亂了?還是今天的衣服穿得太隨意了?
巴託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1617-1682)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是17世紀西班牙畫壇群英中最年輕的畫家。

巴託洛梅·埃斯特萬·牟利羅《浪子回頭》
故事取自《聖經·路加福音》,小兒子得到父親部分財產在外揮霍一空,最後悔悟回家,父親原諒並高興迎接他回家。
衣衫襤褸的兒子表情痛苦地跪在父親面前,慈愛的父親將他抱在懷裡,家裡的小狗也跑出來迎接;右側僕人取來衣服和戒指(恢復家族身份和地位),並牽來牛犢待宰,慶祝失而復得的兒子回家。
這位塞維利亞畫家帶著恰當的戲劇力量將它表現為仁慈的父親好了兒子感人相遇的高潮時刻。也比喻教會始終是準備著接納信徒們迴歸的。

西蒙·武埃《聖傑羅姆和天使》(中間)
西蒙·武埃(Vouet Simon)法國畫家。他是17世紀上半葉法國代表性的畫家。1613—1627年在義大利,是聖路加學院院長。作品受卡拉瓦喬影響,後來發展了類似雷尼的巴洛克和古典主義的折中風格。1627年,路易十三邀請他回國任宮廷畫家。他把法國人的藝術趣味帶離風格主義,導向了卡拉瓦喬的風格和巴洛克藝術。他在法國的聲望非常之高,
西蒙·武埃 早期的代表作品有《童貞女得子》

《彈琵琶的人》(Lutenist),作者Orazio Gentileschi(左二)
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是一位相對來說不事冒險的畫家,而即使在他的身上也能看到卡拉瓦喬的影響。雖然真蒂萊斯基的《詩琴演奏者》著力表現女性美,和卡拉瓦喬作品中略帶色情意味的小夥子卻大異其趣,但兩幅畫用光相似——一束側光透過黑暗投射在單純而專注的演奏者身上。女權主義美術批評家試圖恢復女畫家在美術史上的地位,這種真誠、正當的願望或許干擾了我們對奧拉齊奧作品的欣賞。他是一位傑出的畫家,敏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彈詩琴的姑娘在暗影的包圍下熠熠生輝,既具有誘惑力,又令人信服。

公元前5世紀出自義大利中部(可能是羅馬)的一件佚名作品,名為《母狼》。這件作品中的兩個嬰兒曾經遺失,後於文藝復興時代補添上。真品收藏於羅馬市政博物館內。
青銅雕像《母狼》取材於羅馬建城的傳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特洛伊王子逃到義大利半島,建立了阿爾巴城,世代相傳;後來,一個名叫努米託耳的國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兒子被殺,但他的女兒為戰神所愛,生下一對雙胞胎羅穆路和瑞穆斯,卻被阿木留斯放入籃子中丟入臺伯河;這對兄弟後來被一隻母狼發現並收留撫養,不久,被牧人發現收養;他們長大以後,殺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建立了新的城市;後來羅穆路殺死了瑞穆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這尊雕像所刻劃的就是曾經哺育了羅馬創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這尊雕像是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傑作,對羅馬人來說,它還具有紀念碑意義,人們把它作為民族發源的始祖而給以頂禮膜拜。現在,雕像《母狼》已成為了羅馬市的象徵。

《維納斯與丘位元》
作者是著名的詹波隆那(Giovanni Bologna,1529-1608年)。
這件青銅雕塑,創作於1575-1580年期間。
詹波隆那,文藝復興後期最著名的雕塑家。
他出生在法國,24歲時移居義大利:從1553-1608年,他在佛羅倫薩定居了長達55年,成為義大利最強大的美第奇家族的宮廷雕刻家。
1608年,在79歲的高齡時,詹波隆那在佛羅倫薩去世。
他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年)類似:一代雕塑大師,長壽。米開朗基羅活了88 歲,創作了大量雕塑。
米開朗基羅,“對詹波隆那影響很大”。但是,如果說,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是“靜態”的,那麼,詹波隆那的作品就是“動態”的。

《被征服的榮耀》(glory to the vanquished),作者Antonin Mercié (1845-1916)。作於1874年。
這位法國雕塑家的作品名稱奇特:為了紀念在失敗的普法戰爭(1870-1871年)中倒下的法國軍人,尤其是悼念作者的朋友,法國畫家Henri Regnault(1843-1871)。一位帶著翅膀的天使,代表著希望,懷抱著手拿著折斷的劍(代表戰爭失敗)的戰士的屍體,1874 年在巴黎沙龍展出石膏模型時獲獎後,做成青銅雕塑。

德加的雕塑《小舞女》
法國畫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是19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以大量精美的油畫和粉蠟筆畫作品為公眾所熟知。德加的作品總是以那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樂事為題材:賽馬、騎師、芭蕾舞女以及裸女。儘管題材沒什麼新意,但他的作品卻並不陳腐。在整個職業生涯當中,德加一直在不停探索表現人體和動物運動的新方法。
這座雕像在1881年的印象派展覽上面世,得到的是一片噓聲。到那時為止,雕塑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紀念,而紀念物件也往往非富即貴。德加塑造這個相貌平平的女孩的手法似乎更適合用來描摹聖徒或希臘女英雄,公眾因此不知所措。按照當時學院派的標準,這個女孩顯得非常粗俗。這座雕塑用到了真正的毛髮,女孩的芭蕾舞衣和舞鞋也是布做的——這一來就更粗俗了。法國小說家和評論家於斯曼斯(J.K. Huysmans,1848-1907)對此評論道:“事實是,德加先生猛然推翻了雕塑的傳統,就像他一直在顛覆繪畫的舊習一樣。”於斯曼斯屬於少數派,大部分人還是認為這座雕塑太寫實了。從那以後,德加再也沒有展出過雕塑。很顯然,他更願意用它們充當私人實驗的材料。
這個應該是複製品。

也是羅丹的作品,名字不詳。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作品,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個偉大的雕刻家。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於吸收一切優良傳統,對於古希臘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樑,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羅丹Auguste Rodin《思想者》
羅丹則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個人彎腰屈膝,肌肉非常緊張,右手託著下頜,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沈浸在苦惱之中,並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的心情。這種苦悶的情感,通過對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藝術處理,生動地表現出來,加上表面沈靜而隱藏於內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吻》
羅丹《吻》—取材於但丁的《神曲》裡所描寫的弗朗切斯卡與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蕩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
這件雕塑把雙人座像的下半部納入大理石整體之中,避免了腳的繁瑣而加強了坐像的整體感。以極為古典的寫實手法雕刻而成。他們起伏,細膩,優雅的肌體和姿態,引起了極為生動的光影效果。彷彿其內在的青春熱情與生命,正憑藉這些光影在閃爍。當我們望著這生動眩目的傑作時,每一個人都不得不為之激動,即生命之本源的感動。愛情,本就是世間萬古不朽的永恆主題。
羅丹選取了裸體男女的接吻,這純潔肉體的最初接觸,因而是最動人心絃的。這對受慾望之火燃燒的戀人被放在“地獄之門”中,表達了作者那永無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惡由不可克服的慾望而來,而慾望是由於人類對光明與歡樂的追求而來,因此人類的慾望就是罪惡的深淵,人類的歡樂就是導向罪惡的途徑,而人類的痛苦就是註定不可抗拒的,永無完結的。
原作為大理石雕像,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奧古斯都·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狩獵女神像》
這是高登斯惟一一件裸體像,美麗、穩重、平衡,完全沒有肉體上的吸引。它同時也是公眾最熟悉的高登斯的作品,因為它作為風向標聳立在塔頂的30年中,上千萬的紐約人無可避免地看到過它。
19世紀末的美國傑出雕塑藝術家,以扣人心絃的紀念雕像和精美的淺浮雕造型而著稱。
其作品對美國雕塑藝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1] 。他在巴黎、紐約市、康沃爾和新罕布什爾都設有畫室,他在康沃爾的住址成為國家歷史遺蹟。1888年到1897年,他在藝術學生聯盟講課。1920年入選《美國偉人名錄》。1940年他作為藝術家首次登上美國郵票。

《聽海螺的少年》
讓-巴普蒂斯特·卡爾波(Jean-baptiste carpeaux)的作品。
卡爾波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雕塑家和畫家,與羅丹齊名的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大家。

《女孩與海貝》(Girl with Seashell),
也是卡爾波的作品。這位法國雕塑家也是極其著名,他雕刻的《舞蹈》等作品,現在奧塞博物館和巴黎歌劇院。他還設計了幾個著名的噴泉。
這位尚未成年的少女形象,無論姿勢,還是兩隻手的手勢,都顯示了歐洲一流藝術家的設計天才。

《卡莉奧佩(希臘神話人物)》(Calliope,大理石,1763年)
奧古斯丁·帕茹(Augustin Pajou,1730-1809,法國)

愛德華·馬奈 《The Old Musician》(老音樂家)
馬奈Manet Edouard (1832.01.23-1883.04.30年)1832年1月23日馬奈出生在巴黎一個富有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法官,父母也希望他成為一個法官。16歲那年,他向父母表明了自己想成為一個畫家的志向,而父親讓他報考海軍學校,沒被錄取。後來,他作為見習水手在航行中畫了大量的肖像速寫和漫畫。回國後,他的堅定志向終於迫使父母同意他去學習繪畫。
愛德華·馬奈(1832—1883年)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象派畫家,他從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的畫展,但他和印象派畫家關係密切,深受印象派畫家崇敬,有人說他是印象派的奠基人。
他是作品有較熟悉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吹笛少年》

《Achille De Gas in the Uniform of a Cadet》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
是印象派重要畫家。埃德加·德加出身於金融資本家的家庭,德加的祖父是個畫家,因此德加從小就生長在一個非常關心藝術的家庭中。
埃德加·德加(E.Degas 1834-1917)法國畫家、雕塑家,生於法國巴黎,原名為埃德加·依列爾·日耳曼·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他曾在巴黎藝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學習繪畫,受到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很大影響。德加富於創新的構圖、細緻的描繪和對動作的透徹表達使他成為19世紀晚期現代藝術的大師之一。他最著名的繪畫題材包括芭蕾舞演員和其他女性、以及賽馬。他通常被認為是屬於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畫派風格。
  埃德加·德加是印象派中以傳統精確素描與印象派色彩風格絕妙結合的畫家,被稱為“古典的印象主義”。德加自己說他是“運用線條的色彩畫家”。
9世紀70年代是德加真正顯示印象派風格的輝煌時期,是他在色彩、人物動態和構圖方面走向更加成熟和富有特色的時期。這時他的興趣主要轉向舞臺前後,描繪舞臺燈光下的芭蕾舞演員的各種訓練動態和生動形象,但他自己說:“人們稱我為描繪舞女的畫家,他們不知道,舞女之於我,只是描繪美麗的紡織品和表現動作的媒介物罷了。”這是典型的只重現象忽視本質,只重形式而忽視內容的印象派觀念。
德加不僅是油畫家,而且擅長色粉筆畫,他嘗試用色粉筆畫出油畫的效果,並充分發揮其輕柔明媚的特色,顯示出與油畫不相上下的藝術魅力。
德加一生勤奮作畫,他在幾乎失明而不能畫畫時,仍摸索著做雕塑,以印象派的方法塑造各種動態的人和馬。
德加對藝術的態度嚴肅而忠誠。他高傲,既嚴於律己,也苛刻待人,所以不大合群,只有崇拜他的卡薩特與他交往密切。他終生未婚。他說過他只有一顆心,只能獻給藝術。他自己說過:“當我死後,人們將會發現,我曾何等地勤奮工作過。”1917年9月27日病逝,終年83歲。

《 Antony Valabrègue》和《The Artist’s Father, Reading “L’Événement”》——塞尚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法國畫家被譽為19世紀末的“新藝術之父”,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他的作品對於馬蒂斯和畢加索產生重要的影響。他的畫在當時其實還是不好理解的,因為涉及到了立體主義的思維,把傳統給肢解了。他對物體體積感是前所未有的,前人沒有做的,他做了。
塞尚曾受到當時佔繪畫主流地位的印象派的影響,對光線照射到不同質地表面上的效果有所關注,但他始終堅持對物體結構和實體感的關注,並於1877年放棄印象派的追求,自立門戶,後印象派這個名稱是後人給立的,其實塞尚對印象派沒有這個前與後的意識,就這樣人類的現代藝術和繪畫從塞尚這個後印象派的第一人開始了。

《悲劇演員》(The Tragic Acto)(中間)
愛德華·馬奈 的作品

《巴奇爾和卡米爾》(Bazille and Camille(Study for ’Dejeuner sur l`Herbe`)
莫奈的作品,也是以其前妻卡米爾為題材的作品。

《拿破侖波拿巴他在他的書房裡》——路易大衛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曾經是拿破崙的首席宮廷畫家,他狂熱支援拿破崙的戰爭,創作了大量有關的作品。

《1787年,Pezay 侯爵夫人,Rougé 侯爵夫人和她們的兒子》——勒布倫
伊麗莎白·維傑·勒布倫(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法國女畫家。因給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繪畫肖像而出名,法國大革命後離開法國在歐洲各國作畫,一生作有約600幅肖像畫及200幅風景畫。是“18世紀公認的最有名的女畫家”。伊麗莎白的風格,既像洛可可風格,又像新古典主義風格。
伊麗莎白12 歲時,父親去世了。1768年,她13 歲時,她的母親嫁給了富有的珠寶商,通過這位珠寶商結識了法國最富有的女繼承人,波旁王朝的女大公,
這位女大公,不僅“把伊麗莎白帶進了皇宮”,還讓她得到了法國最好的畫家的指點和培訓,
伊麗莎白的肖像畫作品中,涵蓋了大批王公貴胄,公爵夫人,侯爵夫人和其他女士名流。沒有這位女大公,伊麗莎白不可能進入這個圈子。
伊麗莎白成功了,她的作品,數量很多,水平卓越。
成功的三個要素“天賦,努力,機遇”,伊麗莎白都遇到了。更幸運的是她出生在法國,她的藝術巔峰時代正是明朝滅亡和清軍入關的時代,此前和此後的幾百年,中國不存在藝術家的土壤,遑論女藝術家。

《日本橋.睡蓮》系列之一。——莫奈
克勞德·莫奈 ,法國印象派畫家,愛畫天光水色。莫奈是一位典型的外光畫家,其作品大多是現場完成的。為了研究陽光的變化,他反覆畫同一景物,如他畫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戰爭時,他避難於荷蘭,研究了日本浮世繪版畫,從而引起了畫風的變化。晚期他作巨幅長卷式《睡蓮》,成為印象派最偉大的風景畫傑作。

《 Boy in a Red Waistcoat》(穿紅背心的少年)系列之一(中間)
保羅·塞尚的作品。
塞尚最喜歡錶現的題材是靜物,不過他也畫人物畫,他畫面上的人物都是當著靜物來處理的,人物的身體往往處理成概括的、機械的、紀念碑式的富有幾何形概念的形象。而他的靜物畫常常是用“柱形的、球形的、和角形的”方式去表現。

《帶著陽傘的女人—莫奈夫人與兒子》——莫奈
這件作品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只用了簡單的藍、綠、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佔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
雖然此畫是莫奈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提著水罐的小女孩》——雷諾阿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法國印像派畫家。
在這幅畫裡,小姑娘披著一頭金髮,長著一雙藍眼睛,鮮豔的圓臉蛋,紅紅的嘴脣,穿著一雙高鈕釦的鞋子站在畫的正中央。她的衣服上有著漂亮的花邊,裙子下面還有白色的褶邊。
為了突出她的畫像,她衣服上的顏色是藍的。為了使這種主要的色彩不太刺目,畫家把鄰近的玫瑰叢畫得比綠色更藍。在藍綠色的葉子裡,玫瑰本身的色彩與那小姑娘的膚色相同。稍淡一點的玫瑰通過真正的玫瑰紅顯露出來,正如那小女孩的膚色通過她那玫瑰紅的嘴脣表現出來一樣。她的兩隻眼睛在她紅潤的臉上是兩隻明亮的藍點,頭髮上的絲帶與我們在小姑娘頭邊所看到的天竺葵一樣紅。
青青的小草猶如一隻框架環繞著小女孩的頭與手,她的手指正牢牢地抓著水罐與花。

克勞德·莫奈 真正完全實現印象主義理念和技法,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
莫奈終其一生,對陽光下的自然靜物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是一位真正的印象主義者。他筆下那接天映日的白楊、逆光的草垛、變幻莫測的教堂、夢幻般的睡蓮……這一切,形成了周而復始、延續不斷的大自然,斗轉星移,時光流逝,永恆不變的只有畫家筆下那些美妙的形象。

《小船上的遊玩》(左面)(Mary Cassatt)——瑪麗.卡薩特
這件作品描繪的是一家人泛舟湖上的情景。男主人正在划槳,女主人則是抱著小孩坐在船頭,畫面充滿著溫馨,浪漫。作者以近乎平塗的色彩來描繪湖上泛舟的家庭,在深淺、冷暖不同的色塊中,線的流暢起到了對形體輪廓固定的作用。由於畫家注意了光影關係,平塗的畫面仍然具有陽光燦爛、泛舟河上的效果
卡薩特,美國女畫家,一位畫風清麗的印象主義者,與法國印象主義畫家有著交往並深受德加影響,是19世紀未至20世紀初期,極少數活躍於法國藝術界的美國藝術家之一。
卡薩特早期畫人物,題材多為婦女喝茶或出遊。成熟期的創作主題多是母親對幼兒的關懷,親情洋溢,造型生動,色彩豐富,透露出母愛的光輝。
她大多數油畫、彩色蠟筆畫和版畫的主題都是母親和孩子。

《小船》(右面)——卡耶博特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是19世紀法國印象派畫家,在他的作品中重寫實造型和嚴謹的結構;畫面形象整體概括,重光感,以單純的色塊描繪物件,有的單純得類似版畫效果。畫中藝術形象明暗對比強烈,很少使用過渡色。
卡耶博特有幸生在巴黎一富有之家,可以從事繪畫及其他愛好,如划船、駕駛快艇、集郵和種植稀有植物,而無須為日常用度發愁。他還大力資助莫奈、雷諾阿、畢沙羅、塞尚、西斯萊、德加等好友,收購他們的畫,為他們的畫展慷慨解囊。確實,還在很年輕的時候,他便已加入印象派畫家的陣營,1876年曾應雷諾阿和亨利魯阿特的邀請參加第二屆印象派畫展。此後舉辦的各屆畫展他沒有一次缺席過,一直到1882年。從這一年起,他作為畫家的創作活動漸漸地放慢了節奏,直到他於1894年過早地離開人世。去世之前,他把自己收藏的馬奈及其他印象派同行的畫,全都捐給了國家;官方對此雖然未作怎樣的表示,但印象派的畫卻從此大量成為國家的收藏,而卡耶博特當年收藏的那些畫至今仍是奧塞博物館的瑰寶。

《國會大廈》系列之一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是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克洛德·莫奈的一系列繪畫作品,這些作品都以英國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為主題。這一系列作品完成於莫奈旅居倫敦的1900至1905年,共19幅,所有作品都是從聖托馬斯醫院的同一個視窗來畫作的,它們的尺寸也全都一樣。
我們最為熟悉的作品就是《印象 日出》

《年輕女傭》——莫里索
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是法國印象派團體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畫家。莫里索最初跟隨學院派畫家吉夏爾學畫,後來師從卡米耶·柯羅。19歲時與畫家德華·馬奈相遇。馬奈對莫里索高貴典雅的氣質極為欣賞,從此莫里索的形象屢屢出現在馬奈的作品中。而莫里索也深受馬奈藝術觀的影響,印象派唯一的女畫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家庭生活為題材,筆觸流暢,情感細膩,是位擅長擷取生活詩意的畫家。
這是一幅充滿陽光的室內畫,女傭和日常生活擺設、人物和環境都在陽光下佔有自己相應的地位。這在畫家的眼裡,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僅僅是傳達光的一種媒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而已。所以女畫家並沒有著意刻畫女傭人的內在精神與個性特點。畫家運用充滿激情的筆觸,在畫面上急速地運動,想在瞬間抓住即逝的陽光,將此印象永駐在畫布上成為永恆。

《摩特雷克平臺》(Mortlake Terrace)(左面)——透納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創作的油畫作品。該油畫描繪了英國郊區泰晤士河岸摩特雷克平臺的美麗景色。
油畫中一隻黑色的小狗對著市長大人(Lord Mayor)的旗幟遊艇吠叫。該種暗色的表現更加強了夏天暮色的朦朧蒼白,這種手法是透納慣用的臨場發揮的手法,就在該作品1827年將在皇家美術學院(Royal Academy)展出的前一刻,透納將小狗從畫中切出,重新打底後又嵌入,著筆潤色使其顯得更突出,併為小狗加上了項圈。
透納以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而聞名於世,尤其對水氣瀰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他在藝術史上的特殊貢獻是把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然而,對透納所有藝術成就的認識則是更後來的事。透納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即致力於繪畫形式與色彩的探索,人們從他後期那些大膽的習作中找到了印象主義和現代抽象繪畫的發端。
《索爾茲伯裡大教堂的溼地》(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Lower Marsh Close)(右面)——康斯太勃爾
約翰·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1776年6月11日出生於英國薩福克郡一個優美的小山村,長大後,開始在皇家美術學院學畫,後認為臨摹古典風景畫不如向大自然學習。作品真實生動地表現瞬息萬變的大自然景色,其畫風對後來法國風景畫的革新和浪漫主義的繪畫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
康斯太勃爾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48歲那年,他以3幅作品轟動了法國畫壇,名聲大噪。一生的創作物件始終是家鄉的茅舍、樹叢,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他的作品沒有太多思想上的深刻含意,但卻具有強烈的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性,他在作品中強調三度空間的深奧和物體的真實性,晚年的作品具有表現主義色彩。

《約書亞記-吉比恩山上靜止的太陽――Joshua Commanding the Sun to Stand Still upon Gibeon》(1816),
約翰.馬丁(John Martin)英國19世紀上半期畫家,出生於紐卡斯爾地區,父親是一名馬車製造商,最初學馬車漆工,同時向一位義大利畫家學繪畫。1812年,他首次參加皇家藝術學會畫展。畫中微小的人物有著廣闊的天翻地覆的背景,類似宇宙末日,多是一些大幅度的歷史紀實或聖經作品。

《the copley family》(中間)
約翰·辛格頓·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美國畫家 美國肖像畫家和歷史畫家。他擅於抓住題材特點和個性的能力使他成為美國大革命前最著名的肖像畫家。
是北美殖民地期最重要的畫家,也是美國本土所培養的第一位偉大的畫家。約翰·辛格頓·科普利是在出生地波士頓接受的美術教育,隨後的藝術生活主要是為本地富有的商人和新貴們畫肖像,由於他的高超技巧使他很快獲得了名聲和財富。1765年約翰·辛格頓·科普利將一幅肖像畫送到倫敦的英國皇家美學院,獲得好評,從而確定了他在殖民地的藝術家地位。174 4年的美國獨立戰爭迫使他離開波士頓而移居倫敦。到倫敦後,約翰·辛格頓·科普利除繼續進行肖像畫創作外,還進行了歷史畫的創作

《人生的遠航:老年時代》(The Voyage of Life: Old Age)——托馬斯·科爾
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1848年),“沒上過學”的一位美國畫家,1801 年出生於英國“大曼徹斯特區”的小鎮博爾頓。1818 年,科爾全家移民到美國。
科爾是19世紀美國風景畫派“哈德遜河學校”派的建立者,在他那裡,風景成為正式的題材,而且被畫得莊嚴巨集大,在氣派上不輸於歐洲的歷史神話那種“大繪畫”,結果風景畫在19世紀的美國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而且受人歡迎的畫種。
托馬斯·科爾,可以說是開創美利堅繪畫藝術的奠基人,是一位新大陸的“開拓者”。此外,宗教情懷也在科爾的畫作中得到了體現,即使在他的風景作品中似乎也隱含著一抹寧靜的神祕感,令人心沉意靜。
“如果想像被束縛,除了我們所看見的東西,就什麼都無法描繪了,任何真正偉大的東西都很少能夠產生,無論是在繪畫中還是在詩歌中。”——托馬斯·科爾

《人生的遠航:中年時代》

《人生的遠航:青年時代》——托馬斯·科爾
他在十幾歲時就成了一個流浪藝術家,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給人畫肖像。就在他四處行走的路上,他自己意識到,比起畫人像來,他更愛畫風景。於是,他動手描繪起他所居住的俄亥俄州的自然來。1825年他到了紐約州以後,看見哈德遜河就停下不走了,他在沿河的地方住了下來,一直住到他去世。除了反覆描繪哈德遜河的風景,到了適合的季節,他還要出遠門,一個州一個州地走,帶著鉛筆和本子,記下了他眼見的大自然。到了冬天,他就待在自己家裡從這些速寫和草圖中構築他的油畫作品。
從他開始,一個以哈德遜河流域為描繪物件的風景畫派產生了。通過科爾和“哈德遜河學校”畫派畫家們的描繪,自然進入了美國人的視覺審美範疇。科爾的畫是以自然為藍本的,這是他可貴的地方,跟前人比,他打破了一向把風景作為人物畫背景的格局,把自然作為主題來描繪,而且,他是讓野性的自然,而不是古典規範下的自然進入了風景畫。

《熱帶清晨》(中間)(Morning in the Tropics or El Rio de Luz)
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美國畫家。
作於1877 年。美國人的風景畫,在建國初期的“哈德遜河學校”(Hudson River School)運動期間達到高潮,產生了幾十個風景畫的著名畫家,他們的成就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歐洲故鄉的同行。
美國《人權法案》的核心是確保了個人自由,因此,激發和釋放了美國藝術家們的所有的潛能,也帶來了藝術的蓬勃發展。這些世界最高水平的風景畫作品,國內也是幾乎一無所知

《A Quiet Day near Manchester》(右面)
阿爾弗雷德·湯普森·佈雷奇 ( alfred thompson bricher)美國畫家,美國哈德遜河畫派的最後一名畫家,擅長風景畫。

《懷俄明州格林河》(GreenRiver,Wyoming)
托馬斯·莫蘭(Thomas Moran)的作品
在這幅油畫中,莫蘭巧妙地捕捉了高聳入雲的崖壁所反射的耀眼光輝和燦爛色彩,與右下方美洲原住民堅定前行的近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描繪出了他所設想的理想化、伊甸園般的壯麗荒原。
托馬斯·莫蘭(1837-1926年),風景畫家和蝕刻家。他出生於英格蘭博爾頓,1844年來到美國。在探險途中,他完成了風景畫《黃石大峽谷》與《科羅拉多大峽谷》,現藏於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他的有些畫作規模過於巨集大,以致於失去應有的表達效果。他創作了無數的蝕刻和雜誌插畫

《月光下的煤港》(左面)
透納的作品,透納的這幅畫是他對大自然光色和空氣變化的探索與表現,他月光下的煤港描繪隱約飄忽的景色中,輪船、煤港、夜空都浸在透明的煙靄裡。作品本身的主題已不再重要,只不過借其提旨來表現透明與光的韻律而已。特別是他將工業形象——輪船、碼頭等納入風景畫中,開了一代風景畫創作之先河,可謂一項偉大的創舉。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是英國最為著名,技藝最為精湛的藝術家之一,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在西方藝術史上無可置疑地位於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之列。

短短几個小時來參觀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時間太倉促,現在回想下,參觀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時間至少一天,如果時間不夠,那其他的博物館可以省略下,畢竟藝術的魅力實在是令人難忘。

前些天剛下過雪,積雪還未完全融化,路上積雪清掃的乾淨。中央大道有些部位還有維修,空蕩蕩的路上,遊人稀少。

這裡不是華盛頓市中心,街邊小吃美食不多,整個中央大道,就只有這4輛快餐車。

前些天在西部品嚐了墨西哥美食,辣辣的感覺意猶未盡,4輛車中還是挑中了墨西哥快餐。

薄餅卷著米飯、蔬菜、肉塊,加上甜辣醬,葷素搭配,酸酸甜甜,稍帶著些辣味,很有飽足感。



這次美國之行,街邊美食吃的少,也是時間匆忙,沒來得及尋找,馬哥認為,能品嚐旅遊勝地的街邊美食,也是更好了解當地社會的一個途徑,是個美好的體驗方式。

遠處的國會大廈一端,到另一端的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特區所有的博物館和紀念碑都圍繞在這一中軸線兩旁,遊客很容易找到,這也是華盛頓特區旅遊的特色。

中央大道兩旁盡是博物館,這個歐式城堡樣式的也是個博物館。

賣爆米花的小車,好似童話世界的場景。

第三站是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館。

航空館展示了從人類夢想飛行到現代航天的發展歷史,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很完全的向世界展現了科技的力量,真正是個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

阿波羅登月的紀念牌。
1969年7月21日北京時間04:18,兩名美國宇航員先後踏上月球表面,標誌著人類首次登陸另外一顆天體的壯舉,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卻代表整個人類向著歷史的進步邁出了一大步。
阿波羅11號的三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以及柯林斯

太空梭館。
這是單獨一個小館,裡面展示的全是太空梭相關的內容。
關於太空梭印象最深的就是1986年1月28日,我記得晚上9點30左右,開啟電視看直播,好像最有幾十秒的時間,太空梭就在天空爆炸,化為三條煙幕散向藍天,那一刻令人心碎的場面,直至今日還是難以忘懷。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7位為科學獻身的美國人。

這應該是阿波羅登月倉,看到真實的模樣,就這麼小小的,好像也是蠻簡單的結構。

巨大的火箭發射器,實景展示,將專業科學轉化為大眾化的科普教育。

這個有類似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中國航天器沒有走美國太空梭發展的道路,而是跟著俄國的發展方向,據說美國現在太空梭的發展也停了,可能是費用巨大或是實際效果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

模擬航空空間站的環境。
在探索外太空領域發展方面,中國要趕上俄國和美國的程度,應該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據說在華盛頓眾多的博物館裡,航空航天博物館參觀的遊客最多,可能大家心中都有一個飛上藍天的夢想。

飛機的發展歷史過程。
整個大廳空中擺放各式飛機,從當初無動力的滑翔機到現代的渦輪噴氣機,一目瞭然的展現給出了,非常詳盡,讓遊客對飛行器有了大概的瞭解。

下一站是華盛頓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遊客在華盛頓參觀的博物館都屬於史密森尼博物院。
史密森尼博物館的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其中九所博物館和美術館坐落在華盛頓紀念碑與國會山之間的國家廣場上。這些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包括: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 藝術工業大樓赫希洪博物館(著名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國立美國藝術博物館國立非洲藝術博物館國立航空航天博物館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

參觀歷史博物館還是跟著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印象而來,但電影大部分場景在華盛頓取景的不多,《博物館奇妙夜1》主要是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拍攝。在這裡拍攝是由幾個博物館共同取景。

進門處的告示牌“歡迎來到哺乳動物家族,來看看我們的遠親們吧”,應該是這樣翻譯的吧?

這可能是人類發展史吧?英文不行,沒能詳盡瞭解。

恐龍的標本,參觀類似的博物館原本印象就是上海的自然博物館,原先在延安路河南路口上的,(現搬到山海關路上了),裡面也有個恐龍骨架標本,但上海的自然博物館感覺太小,展覽面積很小,東西也不多(可能現在新的博物館裡展品多了),和這裡相比,那美國人在這方面搞的就非常的完整。

只是想沿著電影的腳步來印證,可是和想象中不一樣,故對這裡興趣不是很高,也就迅速走上一圈。

如果英文較好,帶小孩來看看,那應該是開心的,可是小小小馬還不知道在哪裡了。

二樓有個珠寶展覽區,也是沒這方面的愛好,草草看罷。

參觀華盛頓的幾個博物館大概花了半天時間,時間上少了些,尤其是國家美術館停留時間太少,後來再紐約,因為時間的關係也沒能去博物館看看,實在是蠻遺憾。如果以後去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遊玩,當地的藝術博物館一定要重點參觀下,雖然馬哥我不是搞藝術的,但增加些藝術文化的知識,人生也是豐富多彩,前提是功課要做好。

前往華盛頓紀念碑的路上,許多不知名的小鳥吸引了我們,買了包爆米花,餵食小鳥。

深藍色的小鳥非常有靈性,也不懼人,大顆的奶油爆米花吃來津津有味。

小鳥飛來飛去,你只要手中有食物,小鳥會自己躍上來,好似自己長期餵養的,非常有趣。

對於在旅遊中的這些小活動,我們是來者不拒的。

爆米花的誘惑真大,放在手心裡,小鳥嘰嘰喳喳圍繞身邊,尤如電影場景般,給旅途帶來些快樂。

當然還有可愛的小松鼠,由於環境整潔,小松鼠非常乾淨,小爪子搭在馬嫂手上,猛嗅著奶油爆米花,瞧這神態額。

小松鼠翹著金黃色的尾巴,專心致志的吃著美食,旁若無人氣定神閒的神態,很有範兒。

自由的國度,連路邊的小動物也是瀟灑活潑,唏噓中難免讓人感慨。

從臺灣清淨農場的綿羊,日本奈良的小鹿,到今天華盛頓小松鼠,一路上出現的小動物,萌萌模樣,溫順可愛,給我們的遊程帶來驚奇和歡笑。

離開了可愛小鳥和小松鼠,繼續朝華盛頓紀念碑走去。
看著不遠,從自然博物館走過去大概15分鐘吧。

據說華盛頓有大片的櫻花林,冬日裡的這些光禿禿的大樹是櫻花樹嗎?如果是的話,那櫻花開放的時節,該是多麼漂亮的景色。

華盛頓特區作為美國首都,好像清閒了點,路上遇見的基本上都是遊客。

看美國人造房子,和國內轟轟烈烈的場面完全不同,零零星星就只有少許人,施工場地也是整潔乾淨,理念和技術的不同,讓城市建設發展也顯環保有序。

華盛頓紀念碑,為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而建造,自1833年開始建造,直到1884年12月6日竣工,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

紀念碑內有50層鐵梯,也有70秒到頂端的高速電梯,遊人登頂後通過小窗可以眺望華盛頓全城、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和波托馬克河。
乘坐高速電梯有票可取,但一般少半天票子就發放完畢了。

這座華盛頓的標誌建築,整個碑身上沒有一個字母,彷彿在告訴人們,華盛頓一生的偉業是難以用文字來表達的。

有點類似北京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陪伴一邊的只有幾顆大樹,在純淨藍天下顯得孤單了些。

這次美國之行,除了下雪下雨天,只要天放晴,那就是碧空如洗的藍天,真正領略了什麼叫環境的美好。

已經是下午了,還有人在路上跑步,這情形國內應該少見,執著的精神想起了阿甘。

美國國家二戰紀念碑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之間,是為紀念在二戰期間服役的1600萬美國軍人而建的。
整個紀念館呈一個下沉的橢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是一個圓形的湖,左右兩旁56根花崗岩柱子,每一根代表著在二戰期間美國的一個州或者一個海外領土。

朝鮮戰爭老兵紀念碑,真實再現當年戰爭場景一幕,結合我們自小接受的感受,感覺怪怪的,不知該如何來評述。

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是為紀念美國總統林肯而設立的紀念堂,與國會和華盛頓紀念碑成一直線。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國家園林局(NationalParkService)管理,常年免費對外開放。

紀念堂於1914年破土動工,完成於1922年。紀念堂氣氛莊嚴,每天更有不少遊客和學生乘車來此參觀。已故總統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國總統之一,人民不會忘記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解放奴隸和維護美國統一。 也正是他從社會最低層看出奴隸制的醜惡,揭穿”人人生來平等”的虛偽面紗。 雖然他被殘酷暗殺,但他的精神將永存林肯紀念堂中。

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紀念館正中央,他的手安放於椅子扶手兩邊,神情肅穆。雕像上方是一句題詞──“林肯將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裡”。林肯紀念館不僅是對這位已故總統的稱頌,同時也是對整個國家人民的稱頌。

林肯紀念堂前的反思池,因冬天積雪的緣故,池中沒水,讓景觀顯得冷漠了些。

再順著原路返回,到二戰紀念碑處轉彎,走大概10分鐘,就是白宮了。

原以為白宮蠻高大上的,到現場才知道,白宮就是一幢小洋房,只能隔著鐵欄杆遠看。

和電影中看到的白宮完全不同,只是掩藏在高大樹林中的一間白色的房子,只能依稀見個大概模樣。難以想象,美國的總統的官邸和辦公室,竟然如此簡單。

白宮外的警車和警察。

白宮只在外面看看拍照,10分鐘也差不多了。

謝爾曼紀念碑
威廉·特庫賽·謝爾曼(1820~1891),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聯邦軍將領。

雕像中的謝爾曼將軍一身戎裝騎在馬上,雕像的基座四周鑲嵌著浮雕,應該是表現將軍作戰時的情景。基座四角立有四個軍人的銅像,代表著當時的四個兵種。

不知是美國財政部,還是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樓。

華盛頓特區的辦公建築基本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很有歷史感,既有懷古元素,又有現代立體感,既容華貴典雅又時尚現代,提升了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
如果在上海要看類似的建築風格,那就是外灘許多的外國銀行大樓和貿易大樓,都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縮影。
具體有(浦東發展銀行、外貿大樓(27號)、有利大樓(4號)、東風飯店(3號)、海關大樓(13號))

因兒子的同學在馬里蘭州(Maryland)工作,晚飯就在馬里蘭州的羅克維爾(ROCKVILLE),據華盛頓特區大約25公里,餐廳名字:Bob’s Shanghai 66。

中餐廳的老闆是個帥小夥,是個臺灣人,老闆娘是上海人,所以菜式總體偏上海的濃油赤醬,稍稍帶些臺灣菜的甜味。生意好的不行,去晚了要等位的。

服務員中有上海人,選中餐廳就是大家交流起來比較方便,東西吃來也較熟悉。
在華盛頓的兩次晚飯都選在這裡。

和美國其他中餐廳一樣,這裡的菜式也是改良版的中餐,味道相比洛杉磯的上海聚福樓來的正宗些。

小籠包和上海南翔小籠包比起來,口感稍差點,更無法和鼎泰豐媲美。比較人家不是專業做小籠包的。

蒜泥白肉,味道濃濃的,很是下飯。

幹煎臭豆腐,時蔬綠葉菜,醬爆茄子,滿滿一桌,110美元含小費,價效比很好。如果有同學在華盛頓找不到中餐廳,那馬里蘭州的這家,應該物有所值的。

第十一天 華盛頓——紐約長島

今天結束了華盛頓特區一天半的遊程,回紐約了。華盛頓特區早上就開始下雪,回紐約的路大雪茫茫,我們的車子足足開了4個多小時,到長島已經是下午3點多。

在華盛頓特區停留時間也是太少,沒能瀏覽市區的風貌,只是和大部分遊客一樣,粗略遊玩華盛頓特區的主要景點,也算是來過華盛頓特區。

costso大賣場是美國會員制大型連鎖超市,所售商品以價格親民聞名。
漫天大雪,出行困難,當地居民湧向大賣場,採購生活用品,以備不需。

大賣場有賣快餐,巨無霸的披薩,只有美國人才能做的出。價格只有18美元。

電視機的價格和我們這裡差不多。

商品種類眾多,堆滿商場各處。

超多魚類肉類食品,大包裝,價格也是平民,和國內超市相比,無論是質量和內容都豪爽許多。
美國人的日常生活成本,相對我們來說,要低的多。

藍莓、櫻桃之類的水果乾,價格相對在中國的售價,便宜太多。這個也是中國遊客購買較多的產品,送人禮物,自己作打汁新增也實惠。

雞蛋也是便宜,且多是有機的。

馬哥以前也是個保健品喜好者,市場所售的保健品基本都有嘗試,故對這方面影響深刻,當然現在範圍已經縮小至幾個了。

在COSTCO購買保健品,以中國人最多。
其實這是國人的消費誤區,除了一些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之類的保健品,或特殊人群需要補充下,大多保健品應屬心理安慰,一日三餐保證,天然食物為主,膳食搭配平衡合理,基本已能滿足自身的營養需求,額外保健品多了反而對身體有傷害。

如果有開車的峰友,可以看看這款機油,這個價格簡直是賣礦泉水額。


,這讓人還怎麼活啊!
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

漫漫大雪,無處可去,逛超市也是無奈,也算是美國市民日常生活的場景體驗。

一個人總是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仰望和羨慕著,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


—摘自馬嫂的微信。

第十二天 紐約長島——紐約

冬天去美國東部旅遊不是好的季節,幾乎天天下雪,斷斷續續的下雪天,一直會延伸至4月中旬,兒子看天氣預報,只有今天大概在10:30後天氣會轉晴,下午還是太陽高照。馬上調整行程,今天就在紐約遊玩,重點是參觀自由女神像。

紐約長島的車流量蠻高,很多人居住在長島,而後在紐約或其他地方上班,早高峰時,擁擠程度不亞於上海的南北高架,幾條道路看上去又非常相似,剛到這裡很容易迷路。

這裡雖是長島,但也是紐約的一部分,( ASTORIA) 阿斯托利亞( Queens) 皇后區
31st ST 31街,上面是地鐵N,Q兩線。由於下雪天的緣由,地上有些泥濘,地鐵高架橋有點低矮,光線不是很好。

冬天的紐約皇后區街道,供行人步行的道路,積雪清掃的很乾淨。

皇后區通往曼哈頓市的一座大橋(Ed Koch Queensboro bridge),過了這座橋,前面就是曼哈頓了。

這次因時間的關係,沒能去布魯克林大橋看看,沒能遐想《穿越時空來愛你》的境地,真是太遺憾了。

曼哈頓60街,通往Columbus Circle。
這是紐約的小馬路,馬路不是很寬敞,積雪清掃道路旁,兩邊灰褐色的結構堅實的樓房,透著歷史的沉澱。行人稀少,路上沒有車輛喇叭亂鳴的噪聲,坐在車上,環顧兩旁,整個環境安靜清新。
有點美劇的場景。

紐約市區(曼哈頓) Columbus Circle,59街和第8大道交匯處,中央公園西南門。
到這裡已經能看到藍天白雲了。

坐地鐵前往自由女神像。

紐約地鐵的支撐大部分是鋼結構,紐約的許多大橋也是採用鋼結構。

紐約地鐵如傳說中一樣,設施看上去陳舊了些,和日本、上海嶄新的面貌不能相比。但好像美國人也不以為然,好像地鐵就應該如此,關鍵是他們的地鐵是24小時營運,這個對人流量相對較大的上海或許能借鑑下。

有百年曆史的紐約地鐵,據說執行以來,事故的概念非常少,不像上海地鐵經常有事故發生。

大部分地鐵車廂看上去也是陳舊,燈光昏暗,地板是深色像水磨水泥地坪,整個色彩讓人有點壓抑,走進車廂,好似穿越來到上世紀3、40年代的感覺。

和日本地鐵一樣,地鐵間隔時間很短,等候也就一、二分鐘。

乘客有看書看報紙的,車廂裡很安靜。

參觀自由女神像,是乘坐地鐵1號線,這是1號線終點站(South Ferry Station)。1號線是慢線,站站停的。

到終點站的乘客很多,基本上都是坐船去看自由女神像的。

美國的天氣預報非常準,說10點出太陽,誤差不超過幾分鐘。
在美國旅遊用手機看天氣是必須的,這個功課是兒子做好了,非常英明,以後幾天就沒有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了。

從地鐵站到船碼頭只有幾分鐘的路程。這是輪渡旁的炮臺公園(Battery park),景色也是漂亮,可惜現在地上白雪覆蓋,沒人來閒逛了。

去自由女神像的輪渡,每20分鐘一班。

寬闊的哈德遜河,第一印象就是當年的全美航空的空客A320迫降哈德遜河的場景,沙林博格機長的高超技術和臨危不亂,化險為夷,解救了機上所有乘客,英雄壯舉,讓世人稱讚。

參觀自由女神像的費用一共是18美元/人,包括輪渡費用。遊客最好是先網上列印票子,因現場買票要排隊,旺季時人也蠻多,網上列印的票子和現場買的票子費用是一樣的,就是省了排隊時間。

輪渡分上下兩層,儘管天氣寒冷,但多數遊客第一時間還是先上二層夾板,觀看兩岸風光。

自由女神像就在位於紐約海港內哈德遜河口處,輪渡大概要開20分鐘。

紐約的冬天相比上海還是寒冷些,哈德遜河上浮冰不少,有點類似我國的渤海灣。

遠處的曼哈頓,最高建築就是新建的世貿大廈。

哈德遜河水非常清澈,這比上海黃浦江看上去要舒服多了。

自由島的自由女神像就在眼前了,腦海中電影場景隱約浮現:一群外國移民乘船到了哈德遜河,看見自由女神像無比激動的場景。

入口處有免費的中文語音導覽器可領取,掛在身上,走到那裡,語音導覽器會自動給你解說,有多國語言。

陽光穿破雲層,藍天展現眼前,心中那個高興額。

這裡是參觀中間平臺的入口,現在是淡季,遊客不是很多,如果是旺季的話,建議不要上去了,排隊時間太長,這是限流的。

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的複製品,大概是1比1的了。

這邊的曼哈頓,高樓林立,顯得繁華許多。

自由女神像底座一樓是資料館,裡面很詳盡的介紹了自由女神像的歷史。整個參觀過程大約1小時。

還有許多關於自由女神像的藝術作品。

參觀自由女神像主要還是外面,在裡面沒這個感覺,如果你趕時間,上島後就直接繞到自由女神像的正面,可節約不少時間。
如果時間夠的話,也可像馬嫂這樣練練“傻”。

如果是春天裡,參天大樹襯映在碧藍天空下,那景色的魅力應該讓人陶醉、

自由島面積很小,主要就是擺放自由女神像,沿著小島走上一圈也就十幾分鍾。

近百米的自由女神像,雄偉高大,自由的光芒照耀世界。

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徵著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25噸,是金屬鑄造,置於一座混凝土製的臺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讓一老外給拍的全家福,真是開心之至,可不知怎麼把腳給拍沒了。

想起了網上的關於景點的一句話——“自由女神像,就是停電了,拿著火把也要補課”,蠻貼切的。

對成千上萬個來美國的移民來說,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徵,也是全世界人民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嚮往自由的象徵。

自由女神像實在是高大,邊上的道路緊挨著,要拍張全身照也是不易,但這位仁兄的角度也太獨特了。

先前在日本東京臺場看到的自由女神像,和這裡真身相比,簡直像個小擺設。但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兩次看見自由女神像都是藍天白雲下的美景,也是難得,幸運之至。

邊上還有個賣自由女神像紀念品的商店,商品眾多,價格也不貴。

回去的路上,大家興致就沒這麼高了,寒冷的天氣,讓大家都聚集在一樓室內,人也超多的。

再見了,自由女神,自由的人民,自由的國度,一切都是美好的回憶。
美國並非天堂,也不是每個年輕人的理想國,生活在美國並非易事,打拼歲月,依然是艱辛異常,畢竟一個孩子也不容易。
雖然小小馬在美國讀書,但也有學有所成之日,何況,當今中國的發展蒸蒸日上,美好生活等待著他們繼續發展。
在此,馬哥衷心祝願有把孩子送往美國發展的家長,能心想事成,平安順利,圓滿成功了。

自由女神像遊覽歸來,轉向紐約市區,先去華爾街銅牛。
天空一片深藍色,這環境真是好的不行了。

在到銅牛之間,有一座美國國家印第安納博物館。因時間的關係,紐約的博物館一個都沒去,比較遺憾的。

從碼頭到華爾街銅牛,走走也就幾分鐘。

好威猛的銅牛,紐約的地標旅遊點,還好今天沒有鐵柵欄圍著。

牛頭和牛屁股是遊客合影留念最多的部位,牛頭已經被遊客摸的鋥光瓦亮,據說和牛角合影,能帶來福氣好運。
在此,馬哥祝願華爾街銅牛讓峰友們生活事業,牛氣沖天,好運不斷。

下個景點是華爾街,從銅牛走過去也是幾分鐘了。

這裡是紐約百老匯大街,兩旁高樓看的讓人頭暈。

去華爾街先有經過三一教堂,也是跟著電影《國家寶藏》的情節來印證,但裡面是不允許拍照的,遊客可以進入免費參觀,和電影情節稍有不同。

三一教堂在紐約也算是個古蹟,被稱做是美國第一棟哥特復興風格的重要作品,在此之後,哥特復興風格成為美國教堂建築的主導風格。

轉彎就是華爾街,很窄的小馬路。

寸土寸金的環境,華爾街有著更多的摩天大樓,對在下面辦公的人員來說簡直是“暗無天日”。

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曾經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紐交所)。一座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大理石建築,邊上的聯邦大廳國家紀念館也是同樣的建築風格。

華爾街,一個對世界經濟的變化發展有著呼風喚雨作用的地方,竟然是這麼窄小的小馬路,和想象中的場景完全不同,受電影電視影響,華爾街給我的印象應該是:寬闊的馬路,摩天大樓,滿眼都是西裝革履,光鮮亮麗,忙忙碌碌,步履匆忙的男男女女。
而今除了陽光依然照射,零星掛著的星條旗外,整個環境顯得安靜蕭條,好像聖誕節來臨的感覺。。

受911和經濟低迷的影響,如今的華爾街已漸漸失去的當年叱吒風雲的影響力,大公司總部都紛紛遷往新澤西或曼哈頓中城區,現在走在華爾街上的絕大部分是世界各國的遊客,華爾街儼然成了旅遊勝地了。

窄小的馬路到處在施工,路口就是剛才經過的三一教堂。

因為還沒到紐約的主要購物地區,目前看到的紐約馬路狹窄,到處是施工工地,給我們的印象也不怎麼的,還沒體會到紐約的繁華。

在華爾街不遠處,就是原世貿大廈所在地。

這是已經建好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緊挨著原世貿大廈。

原世貿大廈旁的紀念浮雕,以紀念為拯救”911“災難英勇獻身的343位消防隊員。

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中心遇襲,舉世震驚。原高約415米的兩座雙子大樓轟然倒塌的一幕化為一片廢墟,造成了3000多人喪生,成為21世紀初讓所有人無法忘懷的鏡頭。”911“事件後,原意為導彈目標或核裝置爆炸點的“歸零地(Ground Zero)”一詞,成為世貿中心一片廢墟的代稱。

水池邊上的花崗岩上刻有遇難者的名字。來懷念“911”無辜付出生命的美國人民。
“911”事件給美國民眾造成嚴重心理傷害。
事件已經成為美國人永遠揮之不去的心病

歷時八年新建的世貿大廈,已成為目前美國最高的建築。

紐約總共要建造4座新的世貿大廈,除了1號樓已完成,其餘3座在2020完成。

一上午的馬不停蹄的遊覽,已經過了中午,兒子帶我們坐地鐵前往紐約的切爾西市場吃午飯。這條線的車廂比1號線要新很多,但乘客也不多,紐約人都到哪裡去了?

路過紐約Google總部,第八大道111號樓,作為搜尋引擎界的龍頭企業,紐約總部大樓也是威猛高大。

路過紐約Google總部,第八大道111號樓,作為搜尋引擎界的龍頭企業,紐約總部大樓也是威猛高大。

在電影中經常看到的美國公寓,消防梯建在樓房的外面,有意思的建築,這樣的結構要放在中國,不知樑上君子們會高興嗎?

美國公寓的窗戶大都是往上開的鋁合金窗戶,非常合理的結構,為什麼我們現代樓房設計中採納的很少,峰友中有搞建築的能否解釋下了。

紐約切爾西市場(Chelsea Market )。(75 9th Ave)
本來是要去波士頓吃龍蝦,因波士頓大雪封路,時間也不夠,兒子就推薦了紐約的切爾西市場,一樣也可嚐到新鮮美味的龍蝦。

陳舊不堪的走道,彷彿穿越到舊時時光,實在難以想象裡面隱藏誘人的各式美食美味。

切爾西市場前身為美國餅乾公司(NaBisco)的生產車間,現在是一個紐約最大的美食廣場和各種精美小店出售咖啡、美酒、乳酪、海鮮、蔬菜和各種你都想象不到的食品。

賣印度咖哩的商鋪,咖哩的品種讓人大開眼界。

先看看別人的美味,飽飽眼福了。

一箇中等龍蝦,一個龍蝦漢堡,兩杯曼哈頓奶油湯,70美元。
味道最美的是奶油湯,濃稠夾著海鮮顆粒的奶油湯,吃過後的美妙感覺,至今想起了還是滿嘴生津。

有大小不同規格的龍蝦,價格也是不貴。

在這裡吃龍蝦,條件比較特殊,就一條長桌,沒有椅子,吃客必須站著吃,但絲毫不能降低吃客高漲的熱情,大快朵頤的感覺真好。

邊上是賣蟹腳、牡蠣的,品種也不少。

中間是賣日本壽司的,只是座位太少,沒時間等位了。

牡蠣的誘惑是無法抵擋,新鮮嫩滑,感覺這裡牡蠣的鮮嫩比臺灣和日本要稍好些,有各式口味。

牡蠣2至3美元一個,也是可以的。

後面到處是賣好吃的,且商品價格真心的便宜,到這裡最好是飢餓難忍時,那各式的美食美味會讓人滿足之至。

吃飽喝足,心滿意足,打車來到第五大道,準備遊覽帝國大廈。

帝國大廈位於曼哈頓第五大道350號,夾在34大街與33大街之間,是紐約市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這個景點應該和逛第五大道放在同一天。

在外面馬路上有賣票,可刷卡,省了不少時間,裡面也可買。
開放時間是每天上午8點 到凌晨 2 點
最晚的向上電梯是凌晨 1:15

下面有個電影資料館,英文好的,也可停留觀看。

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是位於美國紐約市的一棟著名的摩天大樓,共有102層,1930年動工,1931年落成,只用了410天,也就是一年多點,真是世界建築史的奇蹟。

排隊換電梯上86層,在這裡等候時間蠻長。

在帝國大廈最高處看紐約市區,高樓林立,鋼筋混凝土的世界,調了張照片色彩,感覺金黃色顏色會讓紐約看上去更有歷史沉澱感。

遊客不算很多,趕緊拍張照片,帝國大廈上的留念,一輩子應該就這麼一次,看上去有明星範嗎?



馬嫂沒看過關於帝國大廈電影,沒有電影人物中的浪漫感受,要不笑的會更加燦爛。

帝國大廈的露臺,一直是文藝界喜愛取景的地方,自大廈建成後,共有90多部電影選擇這裡作為取景點,其中包括《金剛》和《西雅圖不眠夜》《北京遇上西雅圖》等我們較為熟悉的經典電影。

拍外景照要當心了,因由欄杆的阻礙,單反還好些,手機等小型裝置,伸到欄杆外面要拿好,要不掉下去麻煩了。

不是羨慕外國的月亮太亮,只是這裡的空氣實在是透徹,據說天氣更好的時候,能看到1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

帝國大廈下來,就是第五大道,沿著第五大道直走,就是紐約中央公園。

紐約公共圖書館,這次在紐約因時間是關係,這地方一概沒去。

中間順路看了紐約中央車站,一座有著百年曆史的火車站。

印象至深的就是電影《亞瑟》中的場景,男主角包下整個中央車站,在小提琴樂手演奏的音樂中,與女主角兩人在大廳中間吃飯的浪漫場景。
關鍵是在這人來人往,世界最繁忙的火車站中,這個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整個大廳呈現出金黃色的顏色,感覺不像個傳統層面上的車站,更像影劇院博物館之類佈置。

感覺只有襯衫不錯了。

“百思買”——沒能找到更合適在中國發展的模式,好像在中國已經銷聲匿跡了。

街邊的美食店,這麼厚的漢堡和餡餅,拿一塊在手中,問著濃濃的香味,美滋滋的享受,馬上要把嘴撐破的感受,讓人快樂無邊額。

不說是在第五大道上,給你的感覺也就是很普通的一條馬路。

紐約的第五大道和後天去的麥迪遜大道比較,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後者,好像店鋪更集中些。

洛克菲勒中心
當初就是被日本人購買,後來又被美國人再買回的大樓,見證了日美經濟領域大戰凶猛殘酷的地方,不知日本人看到這幢大樓有何感想,此刻我們國人有點類似當初的日本,但願中國人不會走回日本的老路,

聖帕特里克教堂,外表看上去蠻漂亮的,是全美國最大的天主教堂,
和中國不一樣,中國多地以寺廟居多,而這裡是教堂為主,第五大道每隔一段路,就會有一個教堂,國情不同,信奉有別,但都是對人生觀、價值觀的美好追求,但如果要二選其一的話,那馬哥還是要上帝了,畢竟的“上帝是萬能的”。

在第五大道逛街購物,你完全不必擔心找不到品牌店在那個方向,一路隨便走走看看,滿眼都是你熟知的名字。品牌在這裡不像國內百貨公司的專櫃,而是馬路邊的專賣店,無論是款式,數量都是國內專櫃不能相比,當然,主要的還是價格上的優惠了。

逛街對男人來說是件辛苦的差事,哪怕是在紐約的第五大道,走到這裡我腰痠背痛了。

晚飯定在時代華納四樓的米其林三星餐廳——“Per Se”,一個值得”打飛的“越洋來品嚐的美食的地方,因兒子事先沒告訴我們,想給我們來個驚喜,的確驚喜不小,但由於對米其林美食沒有個詳細瞭解,品嚐之餘,完美指數稍稍打了點折扣。

10 Columbus Circle, Time Warner Building, New York City, NY 10019 (Manhattan)
Per Se就坐落在時代華納中心四樓, Per Se料理的是新式美餐與法國菜的綜合。曾經被《紐約時報》評選為紐約最佳餐廳。

男士就餐需著正裝,領帶不帶也可以,女士隨便,如果你沒穿正裝,店裡有各式尺寸的西裝供你選擇。

per se的老闆Thomas Keller也是廚師出身,他是全世界唯一擁有2家米其林三星餐廳老闆。這家per se是從2005年起連續6年拿到3星,這家店在今年世界十佳餐廳中排名第六。
選單有兩種選擇,主廚選單和素食選單,每天更換部分菜色。兩個選單的價格是一樣的,310美元/位,紅酒另算。
我們三人選擇了兩份主廚和一份素食,儘量多嘗試多種口味。總共是310美元*3+200美元=1130美元(含小費)。(其實在這裡是不用付小費的,兒子不知道了),因馬哥沒有吃過其他米其林餐廳,無法比較,無法對比完美。

“鮭魚甜筒”
搗磨極細的鮭魚肉,混合稍許的香草,甜筒用餐巾紙包著,好像隨時會融化似的。
晚上在這裡就餐,室內幾乎沒有燈光,只是靠桌上點燃的蠟燭的亮度,情調也是太“優雅”。
這是頭菜,小小的如手指粗細的甜筒,拿在手上,像個玩具,實在是太小,以致還沒體驗味道,就已經入肚,想著後來還有什麼菜式,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其實全部菜式吃完後,已經是走不動了。但如果以這個來衡量米其林三星餐廳的話,難免顯得膚淺了些。

哈德遜谷鴨肝醬 (“Terrine” of Hudson Valley Moulard Duck Foie Gras)
巧克力薄片包裹著嫩滑的鴨肝醬,配梨片和巧克力慕斯的醬汁。
邊上的有機有鹽和無鹽黃油,來自從美國蒐羅到了地球上最美味的黃油生產商。中間的純鹽調料,選用全球頂級鹽田出產,按食材口味及食材的融化度不同而提供的精緻食鹽。

好像是煎龍蝦肉,時間長了有點忘了。
個人認為在米其林餐廳,品嚐美食或許是其次,體驗美食文化和感受無與倫比的服務應該是首位。美食是一項藝術,品嚐者的美食知識、閱歷和你對美食文化的理解,關乎著你對米其林餐廳的認可程度。對美食文化的品鑑程度沒達到一定的歷練境界,光顧米其林餐廳,其實也是種“浪費感情“,至少以馬哥目前對美食文化理解來說是這樣的,但“乎怕乎”啊,我們只是純粹的飽口福的。

“珍珠牡蠣”
店裡的招牌,其他菜式經常更換,但這個是不變的。
鱘魚的魚子醬,波士頓的牡蠣,配上特製的奶油湯,混合著湯中小西米,魚子的鹹香,牡蠣的鮮甜,淡淡的湯料,豐富混合的口感,印象深刻。

這個是素食的一個菜式,名字也忘了。
米其林三星餐廳廚師按餐廳當地的時令食材,常常變化的選單,我們在過年時吃的菜式,在現在大部分已經沒了,當初沒把菜餚的名字幾下來,現在上YELP搜尋,也是找不到,準備不好,也是蠻可惜的,這麼好的美味,只能留在記憶深處,翻也翻不出來。

米其林餐廳上菜順序、菜品擺盤也是匠心獨運,尤其是擺盤,菜餚的形狀,數量、顏色,醬汁的點綴,堪稱藝術大師的傑作,也是廚師對美食表現力的一種展示。

有人說米其林餐廳其實是給廚師作秀場所,是考驗廚師能力的地方,而廚師本身的能力對菜餚有決定性作用,顧客的口味體驗只是參考。這次去過以後,好像也有這方面的感受,口味太過精細,回味感稍差,因為你不能常常光顧米其林餐廳。過程也是太過於繁瑣,有一半時間是在體驗享受至高無上的服務,當然這也是米其林三星的重要指標之一了。

“宮崎牛排”
廚師也是按傳統,讓客人提出自己喜歡的軟嫩度來烹製。

“煎烤扇貝”
其實在米其林餐廳拍照,我認為稍感不雅,昏暗曖昧的燈光下,此舉是否影響了其他客人就餐,但沒了照片,對美食的歡喜感受和餐廳的知名度的推廣也是有著一定的障礙。

中國大陸以前在上海有個“雅德”米其林一星餐廳,但那也是餐廳有著米其林廚師掌廚,而非米其林餐廳認證。
為什麼中國大陸沒米其林餐廳,這應該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種差別,中華美食也是博大精深,美輪美奐,單從美食口味上來評判,中華美食也會給饕客意味深長的享受,只是量化上隨意了些,傳承上少了些延續,沒有西餐製作標準上精準,千人百味,少了些穩定和規範性,少了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誠然,我想如果中國大陸以後出現了米其林餐廳,恐怕也是先以西化的方式來展示的。
在米其林餐廳就餐已不是單純的美食享受,而是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社會素質,歷史文化等綜合因素的評判,如果這幾方面還存在不足的話,那米其林還是不會光顧。

“乳酪巧克力”
旅遊歸來,在回憶過程的美好記憶裡,有關美食部分的回憶是最讓人“心滿意足、意猶未盡”的,畢竟世界那麼大,在欣賞美景,體驗美好感覺的時候,能吃就多吃點了。



在馬哥馬嫂以後的旅程中,在搜尋當地傳統美食文化的同時,有機會能“尋星”時,還是要儘量的“吃星”的。

中央公園的西門,寒冷的冬季,除了彩燈照射,馬路上也是人跡稀少。

第十三天 紐約長島——奧特萊斯

在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沒能去奧特萊斯,今天兒子特意安排一天,去東部的奧特萊斯逛逛。

從紐約開車,經新澤西,大概1個多小時,就像上海市中心到青浦奧特萊斯差不多的時間。

從紐約去奧特萊斯的路上,道路兩邊是高大的樹林,非常寧靜的世界,據說在秋天時,兩旁樹木是金黃色燦爛一片,在視覺上的享受應該是非常漂亮的。

這裡總共大大小小店鋪有221間,據說是美國最大的奧特萊斯單店,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品牌這裡都有,打折力度很大。

大雪天的,遊客不是很多,國人也不多,可能我們來早了些。

國人只要有銀聯卡,就可免費領取一本,裡面有很多店家打折券,大家應該都有銀聯卡,要不就是10美元/本了。領取地點就在餐廳吃飯的地方,有個服務檯。

這個奧特萊斯有很多入口,這個店就在我們停車地方的一側。

折扣力度很大額。

不知道這雙鞋的價格算不算便宜?

也是50%的打折。14.99美元/雙。

39.99美元/雙。

這麼高的靴子只有49.99美元/雙。

就是這個牌子,好像久光裡也有,雖說不算很大牌,但這裡的價格真的是“白菜”。

美國東部和西部好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們在西部時還是春天的打扮,到東部已經大雪漫天,且雪天持續近3個多月。

奧特萊斯的餐廳,很大的地方,有多個餐飲品種可供選擇,中餐廳也是蠻多。

這個門口也是冷冷清清,看不到人山人海的場面,網上的傳說應該是誤導了。

完全不是奧特萊斯的節奏,倒是像馬上要關門歇業的商場,可能地方也是太大的緣故,人少也顯得清閒。

在這裡購物,最好是當天上午到,而後一整天購物,購物晚了不急趕回去,住在此地,第二天上午繼續,在吃過午飯後,再返回紐約,這是最完美的購物行程,基本能滿足你的需要。

美味在這裡談不上,只是填飽了肚子,看看逛逛,購物是主旋律。

哪有大牌的氣勢?在青浦的奧特萊斯,記得好像在門口還限流呢?

運動品牌店的購物人群蠻高,這兒運動品牌的價格,還是“白菜中的枯爛葉”,好像價格標籤打錯的感覺。想起以前上海的情景劇,超市老闆阿慶的一句話:超市是你家,東西隨便拿。

最大價格力度就是這家巧克力品牌店,比紐約機場的價格還要低。

各位親自己看看了,想想國內的價格,“胸悶,心動過速”,心臟病的特徵立刻出現。

品種多是多的來啊,有把店鋪全部商品搬回家的衝動。

“Shake Shack”
回到長島已經是晚上8點多,在長島這家漢堡店買的漢堡,紐約的人氣漢堡店,在長島的分店。這麼晚還有這麼多人排隊,真讓人想不通額。

據說在紐約排隊的人更多,漢堡好吃沒得話說,好吃的還有是他們的薯條。

因時間太晚,我們是打包的,在旅館拿出來,賣相已經有點差了,但各位看看,應該是名不虛傳,雙層新鮮多汁的牛肉餅,融合了濃濃的乳酪味,麵包在這裡已經不需要了,應該可以完爆你所見過的所有漢堡了,對漢堡以前全然沒感覺的馬哥真是醉了,怎麼上海沒有啊!。

第十四天 紐約——紐約

今天天氣還是陰沉,天空不時飄落零星雪花,再次轉戰紐約,前天只是半天逛了第五大道,時間太少,今天的方向是麥迪遜大道。

麥迪遜大道和第五大道是平行的,就在第五大道的旁邊,也是精品購物的聚集地。

Hermès
品種也是超多,馬路對面是男子款式。

DOLCE&GABBANA
櫥窗裡的雪人玩偶非常可愛。

陰天的紐約,深色的大樓,整體感覺有點沉悶,怪不得有去過紐約的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比上海差多了。馬哥想有這樣想法人的年齡應該是50後的了。

RalphLauren童裝店

紐約馬路上紅綠燈應該是個擺設,沒人亂出馬路,行車規矩,車讓行人,和日本臺灣一樣。當然國情不同了,馬哥我還是認為,如果在上海你這樣開車,如果你5點下班,那到家就不用睡覺了,馬上洗洗,又要上班了。

RalphLauren童裝,真的是可愛,假如有小小小馬誕生,那就會從頭到腳,全副武裝RalphLauren。

逛街的時光是以秒時來計算,還沒進幾家店,肚子又餓了,從西部一路走來,嘗過許多世界各地的美食,今天在紐約想換個新口味,通過YELP,找到了這家小店,大概在紐約80街3大道附近,當時沒留詳細,回到國內,全憑回憶,有點模糊了。

有點類似中國的熟食店的風格,但這裡品種太多,又可堂吃點餐,菜餚也是以海鮮和素菜為主,款式清淡,看上去也是精緻,來買的大都是附近的住戶,應該屬於是地中海美食的菜式。

各式各樣都來點嚐嚐,食材都用烤箱烹製,避免了中式菜餚中高溫多油給菜餚帶來的破壞,保留原汁原味的營養,看看盆中清爽程度就知道了。

原本櫃檯裡有大章魚腳,但那是冷的,老闆推薦新鮮現做的大章魚腳,肥大的大章魚加番茄洋蔥,調味後,澆上橄欖油,撒上些百里香之類的香料,進烤箱烤制,鮮嫩口感真的沒話說了。

奶油海鮮濃湯混合著芝士的濃香,放進嘴裡,厚實細膩的口感,讓人垂涎。和前天切爾西市場的奶油湯相比,只是少了龍蝦的肉塊。

老闆還端出一大盤自制番茄醬給我們品嚐,新鮮番茄、大蒜、洋蔥、香料,進烤箱烤熟,而後加橄欖油小火熬煮,待水分揮發後,留下的就是有濃縮的,鮮甜微酸,口味紮實的番茄醬,最大程度保留的番茄的營養元素。
地中海美食,馬哥認為這是世上最為科學的美味,有人會說,地中海人的飲食健康歸功於紅酒,雖說紅酒中的葡萄對人體有益,但畢竟是酒精飲料,多吃並不健康。真實是原因應該是地中海國家大都靠海,海鮮眾多且新鮮實在,而後是大量的番茄、大蒜、洋蔥等高強度的抗氧化成分,加上橄欖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充分提供了人的健康元素。這才是科學飲食之關鍵。

這個好像是芋泥番茄牛腩,時間長了有點忘了,牛腩番茄香嫩,也是有著濃濃的奶油香的主食。全部菜餚價格大概是70美元。

交談中,老闆得知馬哥喜愛美食,親自操刀,演示美食製作過程,反反覆覆的講述,兒子在一旁翻譯,那個認真的程度,讓人感動,文化無國界,美食無境界。

和美味相關的食品,滿滿堆積著,已經沒有空的地方了。

小巧幹淨的廚房,井井有條,美味就是在這裡完成,真的不容易,看看中國的餐飲店的廚房,就應該知道差距在哪裡?

和上海熟食店的濃油赤醬相比,這裡的菜餚在顏色上看上去樸實無華,顯得更誘人些,櫥窗佈置也是相當整潔,同樣的食材原料,完全不同的烹製理念,給人真正實在的營養健康。有點類似東京三越百貨下面賣的美味,只是這裡品種更豐富些。

馬哥臨走一定要和親切和藹的老闆來張合影,祝老闆身體健康,生意興隆。

“Francela”
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店面,但絲毫不能減低馬哥對這家美食的美好感受。

“Theory”
店鋪面積很大,商品也多,價格也是國內的一半,但和昨天去的奧特萊斯里面相比,還是遜色了些。

雖然積雪深厚,但人行道還是清掃的很乾淨,行走並無障礙。

逛著逛著,天又開始下雪,但這裡明顯遊人多了許多,和第五大道比較,馬哥認為在麥迪遜大道購物,選擇的範圍更好些。

紐約,世界首選的購物之都,短短兩天的逗留,印象並不深刻,天氣不好是個因素,時間也是侷促匆忙,只有厚重凝聚的建築,讓人感受到歷史曾經的輝煌。現代與古老,富有和貧困並存,永恆的金錢旋律,永遠穿梭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令人無法抗拒。

大概全世界的蘋果專賣店的風格都一樣,購物在樓下,上面是個玻璃房。

在這裡有和上海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道路兩旁沒有樹木,沒了枯葉滿地,道路看上去比較乾淨。

麥迪遜大道馬路不算寬闊,但行人道比較寬,沒有了自行車、助動車和汽車你爭我奪的無序場面,路人行走還是容易,看上去整個環境並不凌亂。

麥迪遜大道有些地段還是較為狹窄,開車的話比較麻煩,但當地人開車心態非常的好,大家都是規規矩矩,也是次序井然。

回去的路上穿過中央公園,因時間和天氣的緣故,這次沒去上中央公園逛逛,比較可惜的。

時報廣場,熙熙攘攘的景象,真正感受到了紐約的熱鬧繁華。

這麼重要的旅遊地標,新年狂歡倒數計時的美妙之地,我們只是開車匆匆路過,實在時間不夠,無奈中的遺憾。

很有特色的裝潢,一看就是韓國料理。

這是上菜前的免費開胃小菜,數量蠻多的,那如果先把這些吃了,感覺飽了,那怎麼辦?

石鍋豆腐,豆腐非常的嫩滑,有牛肉、海鮮等不同口味,讓店家少放點辣,可是,少了辣味的韓國料理,似乎少了主心骨,完全沒了感覺。

類似我國的螞蟻上樹,但口味清淡了許多,內容也豐富。

最後在沃爾瑪買了兩個箱子,29美元/個,也是便宜。

第十五天 紐約長島——上海

下午的飛機,臨走還下了大雪,真是見鬼了。

紐約肯尼迪機場,小是小的來,雖說有7個這樣的候機樓,但也是沒“腔調”。

巧克力這裡賣的也有許多,如果還想多買些,這是最後的地點,只是價格比奧特萊斯稍高些,但比上海的也要便宜了。

剛候機時,還是蠻開心的,但是悲催的事接著就來了,因大雪,延遲登機,下午3點的飛機,4點才上機,但起飛已是晚上11點,在加上15小時的正常飛行,到底在飛機上待了多少時間,我已經算不清楚了……反正下飛機時,整個人傻了很久。

拖拖拉拉,剛開始寫的時候,還是蠻認真,越拖越懶,時間久了,寫到結束時,忘了大半,虎頭蛇尾,大概最近“抗戰神劇”看多了,各位將就看了,如果有時間,我會慢慢新增的。
全劇終
謝謝大家觀看。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