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港=購物,澳門=大三巴+賭場”,這是多少人潛意識中言之鑿鑿地給這兩座城市所下的定義。每當我在這兩座城市多待哪怕一天,耳邊總會充斥著“去這麼久幹嘛”“有什麼好玩”的聲音。慶幸的是,因為我生於長於距離港澳較不遠的廣州,自小受兩地文化影響,又因為粵港澳的同宗同源、同聲同氣,以及我對粵文化的喜愛與執著,才使我對這兩個地方的態度始終沒有受大眾標籤的影響。
在我的印象中,獅子山下的精彩,終究不被因金融角力而衍生出的戾氣模糊;濠鏡反射的溫和,同樣不被浮泛著的慾望和妄念遮蔽。

因自小經常隨父母往來探親,我對澳門始終有著一份獨特的親切感。澳門太小了,小得在澳門半島中即使半閉著眼也總能走回議事亭前地,小得似乎不到官也街與人潮為伍、不與大三巴合影留念、不到葡京或威尼斯人一擲千金然後胡吃海喝,便不算來過澳門。但澳門又太大了,大得只要離開大三巴和新馬路,便總出現人去城空的幻覺,大得即使連自詡為半個澳門地膽的我,每一次的再訪,總也能找到新的樂子。
所以,我決定開帖寫一寫我眼中的澳門,為這個被部分人誤判了的彈丸之地“平反”:
在南屏雅敘吃一客沾滿砂糖的沙翁,到崗頂前地小憩直至劇場演出拉開帷幕,流連在半島的各式教堂中,就著路環的鹹海風品一口手打咖啡與葡撻,到營地街市的牛雜店大快朵頤,徒步攀上主教山俯瞰澳門的新立與舊置,然後在大龍鳳茶樓聽粵曲繞樑、聞茶香餘韻……
人潮中,擁擠逼仄、繁盛浮華,是澳門的一部分。人潮外,溫潤和善、小巧精緻,同樣也屬澳門一部分。

大三巴、賭場、小綿羊是這裡的標配但不是全部,不被虛浮障目才能細細體味一座城市,況且小小的澳門城還有很多安靜美好的小角落等待著你們去翻牌呢。

Ps:以往我的遊記都是以日記形式,詳細地記錄了行程中每一天所發生的故事。但這次的澳門遊記,涉及十多年來20多次往返的經歷,所以我決定以目的地為線索,以3天為限時,圍繞其對箇中故事展開敘述。
PPs:同樣地,由於是多次遊歷的合集,攝影器材涵蓋膠捲相機、寶麗來、數碼相機等。為了保證遊記的產出速度,我就不再重新統一後期色調了,因此如果大家發現有同一場景不同調色的情況的話,請見諒……

照騙環節


雖然遊記結構有所變化,但照騙環節還是必不可少的:

龍華茶樓,卡座上的老江湖一人獨歡。

何東圖書館,一面傳統,一面現代。

新華大旅店,一家名為《2046》的房間。

舊西洋墳場,芬芳薰染墓下人。

遠眺澳門天際線。

主教山小堂,半島的高點。

南屏雅敘,一客十月初五的沙翁。

黑沙海灘,盛夏的氣息。

必須含糖的路環漢記手打咖啡。

貓空間,流浪貓的“人生轉運站”。

偶遇一場西式婚禮。

新英記魚扒包,平易近人的“米芝蓮”。

鄭家大宅,方圓之間的中西碰撞。

凌晨1點的杏香園,孤燈一盞為誰明?

大龍鳳茶樓,聽粵曲繞樑,聞茶香餘韻。

經典地標還是要有的,戀愛巷視覺下的大三巴。

凌晨時分的澳門街頭。

紙醉金迷,掩蓋澳門的慾望與虛妄。

掃碼關注公眾號

更多資訊請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或微信直接搜尋“Kenleung的旅行與晃盪”
會不定期更新一些旅行隨筆和旅行小照片:)

過往精華遊記


世間若無櫻花豔,春心何處得長閒——2019 日本關西 追櫻之旅
//www.mafengwo.cn/i/13763439.html
櫻花7天,開得快,凋零得也快。 春日 暖陽,不消數天櫻花便會掛滿枝頭;而一夜風雨過後,便又瞬間化作吹雪落遍地。“櫻花是每年一次,所有人都能公平獲贈的花束。”在平成時代的尾聲,我幸運地獲得了饋贈。希望你們通過閱讀這篇遊記,也能收下這束美麗的花。

那些星球表面不可思議的美麗痕跡(印尼布羅莫和宜珍火山,婆羅浮屠和普蘭巴南,附布羅莫最新攀登資訊及全方位攻略)
//www.mafengwo.cn/i/11513734.html
5天時間在印尼探訪兩座世遺、攀登兩座火山。每天的高強度行程和只有不足4小時的睡眠時間,使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旅行界的土味情話叫“身在地獄,心在天堂”。這個天堂就是印尼,是我們所身處的這顆星球,是星球上各種不可思議的美麗痕跡,是宇宙中清算不盡的茫茫星塵。

極光下的冰雪奇境——冬季俄羅斯極地之行(二刷戰鬥民族,海量美圖+詳細攻略,附鮮為人知的追光基地)
//www.mafengwo.cn/i/9401573.html
二刷俄羅斯,是補遺之旅也是全新旅途。一路向北挺至北極圈的陸地盡頭。在極光下徹夜守候,在冰天雪地中自high。“冬天的俄羅斯才是真正的俄羅斯,至於其他季節,‘just a city’。”

穿越俄羅斯的民族脊樑,從海參崴到莫斯科,9288公里西伯利亞鐵路紀行(附可能是目前最詳盡的莫斯科地鐵圖文介紹)
//www.mafengwo.cn/i/6340697.html
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登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條鐵路可以與之相媲美”的西伯利亞鐵路,歷經9288公里抵達莫斯科,跨越8個時區和11個城市。從林海到原野、金秋到雪域,譜寫一曲橫貫亞歐大陸的壯闊史詩。

橫跨亞歐非,從伊朗德黑蘭到埃及赫爾格達,60天6國行攝之旅(海量美圖+15萬字遊記)
//www.mafengwo.cn/i/5538653.html
間隔年遠行之一,經新疆落地伊朗,在波斯文明與伊斯蘭文化間的碰撞中北上進入外高加索,探訪地緣政治險惡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期間前往烽火暫歇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戰爭之傷歷歷在目,隨後沿黑海挺進土耳其,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跨越亞洲分界線,最後越過地中海至埃及,沿尼羅河南下抵達南部古城阿斯旺。

Day 1

08:30 am,龍華茶樓

對於生活在廣東一帶的朋友們,以“飲茶”代替早餐相信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廣州近幾年的早茶氛圍,無論是價格、味道抑或是環境都與小時候的記憶相去甚遠。但在澳門,倒是有幾家茶樓幾乎是我每次必去的,位於紅街市旁的龍華茶樓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澳門最早一批老牌茶樓的一員,開業於1962年的龍華茶樓可以說是傳承了半世紀的粵式飲茶文化。踏著綠白相間的小格子方磚走上二樓,宛若走進港產片的片場:搖曳的吊扇、折凳與卡座、綠色鐵窗,還有書畫掛滿牆壁。這不是懷舊,這不是復古,這就是它本來的樣貌。

曾經,澳門的茶樓比比皆是,從1863年開張的近仙樓,到緊隨其後的得心茶樓和杏香茶樓,再到20世紀初的“添男”、“得來”、“六國”、“遠來”等。一直到60年代,澳門的傳統茶樓進入繁榮時期。可惜的是,80年代後,隨著時代變遷,一家家老茶樓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只剩龍華一家老字號茶樓仍在經營。雖然年資相對尚淺,但龍華茶樓開業至今也已走過近60年風風雨雨,在時代潮流中仍保持著原汁原味,實屬不易。

龍華茶樓的營業時間為上午7點至中午2點,不論是遊客還是本地老司機,上樓後都會得到德哥的熱情款待:“歡迎光臨!幾多位呀?埋邊坐啦!嘢食過嚟哩邊拎。”(歡迎光臨!多少位?過去裡面坐吧,食物在這邊拿。)德哥何明德是茶樓的第二代傳人,也許是自小的耳濡目染,堅定了德哥經營和保護茶樓以及保育茶文化的信心,才有瞭如今被列入政府保育名單的龍華茶樓。

龍華茶樓除了本身來頭不小,內裡的不少擺設也是有段古。內廳的顯眼位置上,擺放著一座古老落地鍾。茶樓剛開業時,德哥父親環境拮据,也拿不出像樣的擺設定於茶樓,一位好友得知後,便給茶樓送去了一座座鐘。為了表達感恩之情,德哥父親便將鍾放在茶樓的當眼位置,一直到現在。

在那個年代,每逢大鋪開張,總要有一塊大鏡坐鎮。同樣是囿於環境,同行及朋友便一人一點,漸漸湊夠錢訂造一面大鏡子送給龍華。雖然當時有份贈送的行家大多已經關門了,但鏡子上的贈家名字依舊清晰可見。

點心放在樓梯旁的手推車上自取,統一28塊/籠,最後按數量結賬。但對比起它的裝潢,龍華茶樓出品的點心,說真心話,味道有點“樸實無華”。叉燒包皮厚餡薄,咖哩鳳爪油多味淡,燒賣和牛肚只能說不過不失。唯一對得上口味的是排骨,肉嫩、肉香且肉味足。

雖然點心味道較為樸素,但龍華的茶還是非常不錯的,特別是普洱,也是我每次的必點。德哥是愛茶之人,擺滿店內的大罐大罐珍藏茶葉可見一斑。而這裡的普洱茶都是從內雲南採購回來的,茶香四溢,茶味濃郁但不過分苦澀。

48
有看過《澳門風雲》的朋友應該覺得這卡座很眼熟吧?對的,這裡是影片中發哥和初戀情人再見時的取景地。電影后來火了,還拍了續集,但龍華茶樓卻依然低調,沒有因為成為電影取景地而產生什麼變化。在茶樓晃悠了一圈,牆面上所貼的均是書畫和對聯,沒有電影劇照,也沒有明星合影。偌大的空間裡,德哥依然熱情地招待每一位上樓的遊客和本地老司機,舊吊扇依然咿呀旋轉,木式卡座和拼貼方磚依然幾十年從未改變。

地址:罅些喇提督市北街3號,紅街市側

10:00 am,紅街市

龍華茶樓旁邊的紅牆白瓦建築就是這一區域的小地標紅街市。除了附近的公交站都是以它來命名外,紅街市還是目前唯一被列為澳門文物名錄的街市類建築。

人口的發展和聚集帶來街市的湧現。市場哪個城市都有,但澳門的街市特別在於,其不僅承擔菜市場功能,還兼具社群活動中心、熟食區、戲院等角色。

紅街市建於1936年,遠遠就能看到顯眼的角樓和塔樓。紅街市本名是提督街市,但因其紅色外立面,久而久之就被以紅街市指代。我小時候會屁顛屁顛地跟著父母到這裡買菜,裡面按貨物類別不同分為三層,採光和通風都特別好。紅街市對普通遊客來說並不值得專程前往,但卻是體驗澳門市井生活的好地方。

地址:高士德大馬路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

11:00 am,漁人碼頭

“漁人碼頭”是一個傳奇,旅行時很容易看到它的身影。廣州有,臺灣有,歐美不少城市也有。澳門的漁人碼頭是澳門首個主題公園,也是仿歐美而建造的購物中心。漁人碼頭就在蓮花廣場對面,投資近20億,前後共花5年時間才建成,試業一年後在2006年12月開始正式運營。

漁人碼頭由仿唐朝建築的唐城、羅馬廣場、勵駿碼頭、仿希臘建築、仿歐式及拉丁式建築等多個區域組成,涵蓋餐飲、購物、酒店、展覽等多種元素。

55
雖然它來頭如此猛,但一直以來我都不太推薦身邊的朋友去,原因是我對這種假建築十分不感冒,而且裡面也沒有多大的亮點。事實上現在的漁人碼頭遊人和店鋪寥寥,感覺已經處於半廢棄的狀態。但也正因為冷清,到這裡拍照打卡發發朋友圈也是挺不錯的,所以就把它寫進來吧。

地址:友誼大馬路,近孫逸仙大馬路

12:00 pm,舊西洋墳場

大家大概從名字就能看出這地方有多小眾了吧,除非百無禁忌或者像我有墓園情結的人才會特定前往。舊西洋墳場本名為聖味基墳場,後來位於虔信街的望廈墳場(新西洋墳場)開設後,這裡就相對地被稱為舊西洋墳場了。舊西洋墳場設於1854年,當時這裡還是澳門城牆外一片偏僻荒涼的郊外,後來隨著城市的擴張,墳場逐漸成為市區一角,被房屋和街道所包圍,旁邊的一處晚於墳場形成的馬路也被命名為西墳馬路。

墳場初期是用以下葬居澳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如美士基打上校、詩人和法官庇山耶等,直至1911年才向非天主教徒開放。近年來也葬入了影響較大的中國人,像何厚鏵父親何賢、天主教澳門教區首位華人主教林家駿、何鴻燊元配夫人黎婉華等均選擇長眠於此。

墓園內墓冢累累,雖然是先人魂歸之處,但卻鮮有荒涼悽戚的感覺,一片寧靜祥和。其中不少各有特色的墓碑,鑲嵌著天使、十字架、人物雕塑等,頗有莫斯科新聖女公墓的感覺。雖然身處鬧市,卻是擁有一排寧靜肅穆,再輔以鋪排其中的花卉、樹木、叢草,不僅予靈魂以安息,也予生人以安寧。

舊西洋墳場內還有一座晚於墓園20年設定的聖味基小堂,是澳門儲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之一。教堂為哥德復興式風格,粉綠色外牆配以彩色玻璃,一種小清新的感覺撲面而來。

教堂左右分廳,結構方正,可沿木梯登樓上二層。內裡供奉著專司辟邪揚善的天神聖味基,這也是墳場和教堂名稱的來源。現在教堂主要用作葬禮及彌撒。

地址:西墳馬路

01:00 pm,勝利茶餐室

大三巴和議事亭前地永遠人潮如織,但一旦多走兩步拐進旁邊的小巷小路,你會發現安靜得像是兩個世界。議事亭前地旁的營地大街雖然人流稀疏,但位於街尾的名不見經傳的勝利茶餐室卻總是人從眾。

餐室走的是典型的本地化路線,做的是街坊熟客生意,當然包括我。鋪面不大,卡座和四方桌鋪排到底,一眼就能看完。這裡環境並非上乘,食物也沒有很驚豔的地方,但我依然經常光顧,原因無非兩個:就腳(廣東話,方便的意思)和抵食夾大件(廣東話,形容價效比高)。

這裡葡國雞飯就是抵食夾大件的代表之一,特點是多,咖哩汁多、洋蔥多、青紅圓椒多、椰絲多、雞肉多、飯多,一碗足以把一名漢子吃撐。

下午茶餐的西多士也值得一嘗。西多士被炸得金黃,端上來時表面還下了一小塊黃油。西多士溫熱的表面將黃油逐漸融化,並且慢慢滲透到裡面。將西多士切成塊以後,再往表面澆上蜜糖,甜而不膩。最後再配上一杯冰的阿華田,實在是對暴走了一上午的自己最好的獎賞。

另外,勝利的豬扒包也是頗有特色的。與遍地開花的大利來式扒包不同,這裡的包外脆內軟,中間的豬扒裹上一層薄粉後油炸。麵包的香酥與豬扒的爽脆想結合,感覺頗為新鮮。

地址:新馬路營地大街94號

02:30 pm,三街會館

與勝利茶餐室兩街之隔的營地街市對面,藏匿著一座毫不起眼的古廟——關帝古廟。雖然不起眼,但它在2005年就以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別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雖然說是古廟,但其實它的前身是商人議事用的“三街會館”。會館準確的建成時間已經無法考究,但據重修碑上的記錄,會館在1792年經歷了第一次重修,也就是說這裡的歷史少說也有200多年了。
當時,澳門的商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溝通商情,議事的場所多選擇在如蓮峰廟、媽閣廟等重要的廟宇中。地點有了,但總感覺不便。於是後來,營地大街、關前街、草堆街三條街道的商行牽頭在這裡組建起會館,這也是三街會館中“三街”的由來。

廟內正中懸掛著寫有“鮫鱷知威”字樣的牌匾,關帝的正氣連水下的鯊魚和鱷魚也感到懼怕。

商人最講究的是誠信,而關帝因守信用、講義氣、重道德而最被敬重,因此館內設有關帝像以供奉。隨著時間的推移,附近商會連帶著三街會館逐漸式微,廟宇功能也漸漸取代了會館原本的功能。因為三街會館內一直供奉著關帝,所以後連便慢慢演變為關帝古廟了。除了供奉關帝外,廟內還設有財帛星君和太歲的神位,以及澳門其他廟宇所沒有的古代銀質武器展示。每逢農曆五月十三的關平太子聖誕,以及四月初八的醉龍節,關帝古廟都會舉行舞獅、神功戲表演、舞醉龍等活動,熱鬧非凡。

地址:澳門公局新市南街

03:30 pm,營地街市,梓記牛雜


澳門的牛雜店多如牛毛,幾乎每家都捧場客,還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但位於營地街市的梓記牛雜,絕對是一家隱藏極深的牛雜店,對於遊客來說如果不是專門去找的話根本不可能見上一面。

要找到梓記,首先要找到營地街市。街市就位於三街會館對面,建築呈長方形,連地下樓高七層,二層跨街而過。營地街市形成於板樟堂街附近的攤檔聚集點,後來才逐漸形成集市,並在營地大街闢出空地興建市場。開始時,街市是以露天形式經營,至1996年啟動改建工程,形成現在的規模。

營地街市地下為停車場,一至三層是菜市場,四層為社群活動中心。所以千萬不要被一、二層的豬牛羊肉、魚蝦蟹貝殼和蔬菜瓜果嚇得懷疑人生,果斷直奔三層的熟食中心。

因為我小時候不住這邊,所以連我也沒有想到菜市場中會隱藏著這樣一個熟食中心。一排十家熟食檔口相鄰環繞,檔口外是一排金拱門式的共用座椅,下午時段幾乎已經滿員了。而大名鼎鼎的梓記牛雜就在出升降梯後的第一家。

一份齋牛雜並不便宜,數量也不多,但能被無數食客老饕首肯加持必定有其過人之處。一碟小小的牛雜中包含牛的多個部位,腸、肚、肺、膀等一個不少,每碟每樣平均3到5塊。各個元件被煮得軟爛,香氣不算濃郁但嚥下後帶有微甜的餘味。梓記的醬料有蒜蓉辣椒醬、辣椒油、黃芥末3種,據說黃芥末和辣椒油風評不錯.

最令我驚喜的就要數他們家的牛腸,腦滿腸肥的“腸肥”指的就是這種,光是放在碟子上,腸裡的肥膏已經按捺不住要流出來了。入口後稍加咀嚼,油膏馬上噴湧而出,及後更有一種回甘在口腔中蔓延。推薦!萬二分推薦!

地址:營地街市3樓熟食中心

04:30 pm,貓空間(MEOW SPACE)

澳門雖然小,但也有吸貓的好地方。位於南灣區的貓空間建立於2007年,顧名思義,這是一家自力義務照顧流浪貓的小店,提供流浪貓領養和自家設計產品販賣。當然了,最重要的是有貓可吸!

貓空間前身主營設計,因為經常照顧和收養流浪貓,慢慢地就發展成今天的貓空間。這裡除了收養和照顧流浪貓外,也會出售攝影作品、自家設計的工藝品及以貓為主題的小飾物,用以籌集維持店內經營的成本。在沒有資助的情況下,經貓空間義助過的流浪貓已有上千只。

與此同時,貓空間也是一個小小的文化空間,長期提供場地為有才華的藝術家免費辦展覽。也就是說,如果來的時候運氣好碰上有展覽,那就是高逼格的藝術型吸貓了,想想都覺得興奮。

地址:風順堂區和平斜巷14號地下

05:00 pm,歷史城區

大三巴

雖然這篇遊記的題目是《大三巴和賭場外……》,但對於處於澳門歷史城區之心、算得上是澳門終極象徵的建築,不提及是不行的。大三巴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是建於1562年的聖保祿大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大教堂曾兩次毀於火災,經歷重建後,又不幸在1835年的大火中被徹底摧毀,只剩下如今所看到的前壁,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巴牌坊。同一家教堂遭受三次大火,可謂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關於大三巴的背後的故事我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相比之下,牌坊前壁的裝飾和雕刻更加值得玩味。這個牌坊高約30米,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式建築,但卻帶有明顯的東方元素。牌坊分為五層,底下兩層為等長矩形,三到五層則形成一個三角形。仔細觀察,每一層的雕刻元素都不盡相同,既有代表著西方的十字架,銅鴿,聖嬰、聖母、聖徒雕像等元素,也有代表著中國的牡丹、代表日本的菊花等東方要素。展現西方建築風格的同時,細節之處也見東方文化端倪,中西結合的意味濃郁,每次我經過我都不禁想象,如果教堂沒被摧毀,如今仍完好無缺地矗立在我面前那該有多壯觀。

地址:耶穌會紀念廣場


戀愛巷

既然是澳門的地標,那麼理所當然的永遠人潮湧動,想要拍一張沒有人的大三巴證件照一點都不容易。與其起早摸黑,倒不如在鑽到附近尋找特別的角度,在牌坊附近的戀愛巷就是一個不錯的地方。

戀愛巷,一聽名字估計許多妹紙的少女心要爆炸了。小巷就在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間,雖然只有短短50米,但卻已有80多年曆史。當年,政府將小巷正式命名為“Travessa da Paixão”。其中“Paixão”有愛戀、受難雙重意思。因為臨近大三巴牌坊,所以曾經有推斷名稱可能與耶穌受難有關,本意應取“受難”的意思,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被譯為“愛戀”,於是造就了“戀愛巷”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名字。

當然了,光有名字和背後“美麗的誤會”是不足夠的,要再加上兩旁被刷成粉紅和粉黃顏色的建築,才能使戀愛巷真正成為網紅打卡地。

兩旁的少女色建築,在這個角度看大三巴,有一種延伸的縱深感,是拍牌坊的獨特視覺之一。

地址: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間


哪吒廟

大三巴的光芒掩蓋了在它身旁的其他歷史建築,與牌坊一牆之隔、位於聖方濟各斜巷和茨林圍交界的哪吒廟算一個,它與哪吒廟斜巷上的哪吒廟是澳門僅存的兩座哪吒廟。當時澳門瘟疫盛行,致死數多。而大三巴地區的民眾覺得缺乏神廟壓邪,便和附近柿山(也就是大炮臺山)的居民商量,將其廟內的哪吒請到大三巴。柿山的居民當然不同意,雙方談了幾次談不攏,一拍大腿一聲吼,大三巴的居民就自行建廟奉祀,這就是如今這座哪吒廟的由來。而哪吒廟與緊挨著的大三巴牌坊,就成了澳門東西方融合的最好見證。

地址:大三巴右側,聖方濟各斜巷與茨林圍交界,

06:30 pm,大炮臺

上面提到的柿山,就是在大三巴另一邊的大炮臺,因為山上多柿樹而得名。大炮臺建成於1626年,整體呈不規則四邊形。原本是聖保祿大教堂的祀天祭臺,屬教會所有,後來轉為軍事設施區,成為軍事禁區,一直到1966年原營房位置改建為氣象臺後才解禁成為遊覽區。

無意中翻到兩張不同年份拍的大三巴巷的照片,這是上山的必經之路。電箱和欄杆都粉刷一新,唯獨亮黃色的牆壁外立面逐漸剝落。

因為早已闢為遊覽區,扶手、階梯等設施完善,一下就能登到頂部了。當年改建而成的氣象臺已成為澳門博物館,頂層為大炮臺花園,可以360度俯瞰澳門的風景。遠處的新立和眼下的舊置,海灣將新樓與舊城間隔開,構成一幅饒有趣味的對比畫面。

相比起香港樓宇的密集,澳門的樓宇密度也是不遑多讓,還帶有強烈的色彩對比,遠遠看去像是堆砌起來的樂高積木。

大炮臺當然少不了有大炮,頂層平臺上四周每個孔口都放置有一枚槍口對外的黑色大炮,當年防禦工事的作用表露無遺。圍繞頂部轉一圈,很容易就能發現一枚大炮正對著新葡京賭場的有趣畫面。從風水的角度講,被大炮懟著肯定是不吉利的,尤其是對賭場來說,會讓賭徒感到一種“被炮轟”的感覺。事實上,澳門賭場的選址設計十分講究風水,以求達到滴水不外漏的境界。新葡京的設計師將大炮正對著的外立面設計成煙花盛開的狀態,寓意“花開富貴”。將不利暗示轉變為有利暗示,這也是其他澳門賭場設計所蘊含的大風水學問。

大炮臺上看大三巴,人少且角度高,也是除戀愛巷外另一個拍大三巴的好角度。

遠處的東望洋炮臺,另一個俯瞰澳門的好地方,它與大炮臺及媽閣炮臺一同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用以防範海盜。相比起山下永遠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大三巴牌坊,大炮臺則要安靜許多,不僅可以從另外的角度欣賞大三巴,而且還是俯瞰澳門的好地方。關於澳門能登頂俯瞰的地方還有幾個,下面會逐一介紹到。

地址:半島中央柿山山頂

08:00 pm,南灣湖

南灣湖是澳門半島的一個人工湖,是每年端午期間舉辦澳門國際龍舟賽的地方,湖上還會定期舉行音樂噴泉,但我的目標不是湖,而是在湖邊的海灣獨木舟會往南的一個攝影機位。這裡可以以湖水作前景,拍到新八佰伴、Sky21、新舊葡京等地標建築同框的畫面,日出、日落、夜景都是不錯的選擇,最關鍵的是人少機位多!人少機位多!人少機位多!(重要的話說三遍)

102
往南一點點,還可以拍到連線半島和氹仔三大橋之一的舊澳氹大橋。舊橋一般是當地人的稱呼,大橋全名叫嘉樂庇總督大橋,於1974年正式通車,中段突起成三角弧形,很有意思,我小時候最喜歡走這座橋了。

地址:南灣湖景大馬路

09:00 pm,邊度有書書店

粵語“邊度”是“哪裡”的意思,相信是學粵語的朋友首先學會的除“痴線”等粗口以外的第一批粵語詞彙。邊度有書?就在最繁忙的議事亭前地一座大廈樓上。

在香港和澳門,除了傳統的街鋪書店外,還有“二樓書店”,一般位於樓宇二層,規模較小、書種少但風格鮮明統一。邊度有書就是澳門比較有名的二樓書店。

書店所在的大廈位於議事亭前地,在店裡的窗邊就能看到湧動的人潮,與樓下的熱鬧浮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書店的安靜和舒適愜意。穿過幽暗的過道拾級而上,伴隨著清脆的鈴響推門而進。內裡四周和正中間是各式各樣的書架和書櫃。靠近窗前橫置著一張沙發和茶几,上面放有留言本和客人翻看過的書籍。整個環境格局緊湊卻不緊迫、隨意但不凌亂。

當然了,只有書和佈置不足以令它成為本地網紅。邊度有書除了有書以外,還有音樂、有貓。任何店鋪一旦加入這兩種元素,文藝氣息就會呈直線上升的態勢。邊度有書的書籍歸類以文藝類居多,一些以前在大陸只能通過海淘而得的港臺日攝影書籍都能在這裡找到,我曾經在這裡收穫了幾本川內倫子的,對當時的我來說像是如獲至寶。

地址:議事亭前地31號的永興大廈1A

2018.9.5更新:
因為合同到期,書店已搬遷至連勝街47號,新店址依然保留有書、有音樂、有貓。上面的介紹我就不刪掉了,讓大家也知道在熱鬧的議事亭前地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家文藝的二樓書店。

新店地址:連勝街47號

09:45 pm,保健牛奶公司

大多數到澳門的遊客,都會被旅行攻略“引薦”到一家義字當頭順字結尾的牛奶公司。這裡並不是說它不好,那是曾經得到米芝蓮推薦,實力就擺著,但對於我來說,太熱鬧的店不適合自己,我還是喜歡犄角旮旯裡鮮為人知的傳統店鋪,商業味少一點點,人情味和市井味多一點點。像是廣州的吳財記雲吞麵,自從它做了廣告上了電視報紙後,我就再也沒有光顧過了。

保健牛奶公司隱藏在福隆新街附近,光看店名可能會被前兩個字引得想入非非,然而此保健非彼保健,多喝牛奶才是真正保健之道。店鋪門面低調,但玻璃窗外陳列著多層出品,光看著口水都快要流出來了。

雙皮奶是我在這裡當之無愧的首推,奶香濃郁、奶味醇厚、順滑綿密、口感輕盈……我所有對雙皮奶的讚美都用在這裡了,即使是傳說中的正宗順德雙皮奶也不這裡高出多少。

保健牛奶公司在澳門是有自家的牧場,因此出品的新鮮程度和質量都有保證。除了雙皮奶,紅豆雙皮燉奶也是值得一嘗。滿碗紅豆被燉煮至軟爛,再加上濃郁奶香,簡直是又一天衣無縫的組合。話雖如此,但簡單的一碗雙皮奶仍然是我心頭好,不知不覺總又多點一碗。

店裡裝潢簡單,但用餐環境乾淨舒適,相比起總是人滿為患的義順,我更推薦這裡。

地址:福隆新街4號

11:55 pm,杏香園

記得一次在威尼斯人看完演唱會,回到半島後,尋思著到哪裡慰藉激動了一整晚的胃,終於在冷清的清平直街上見到凌晨時分仍在營業的杏香園。

一看名字就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一家甜品店。風格是粵式的經典做法,菜牌只有一張雙面過塑紙,上面卻被各式各樣的甜品名填得滿滿當當。除了常見的核桃露、楊枝甘露、龜苓膏外,還有諸如竹笙椰汁白果馬蹄爽、芒果椰汁西米涼粉紅豆、竹笙蓮子白果白合水等名字冗長而又罕見的甜品搭配。那天天氣微涼,我點了一個蛋白白果腐竹水加西米,清潤細膩,腐竹清甜,蛋白火候到家,整一大碗喝下去也不覺得膩。

杏香園營業至凌晨2點,原本以為入夜後會冷清,沒想到一直到凌晨來吃甜品的人一波接著一波,而且基本沒有遊客。雖然價格相對稍貴,但看在是這麼多澳門人的喜好之處,就只好選擇原諒它啦。

地址:清平直街13號

Day 2

08:00 am,南屏雅敘

南屏雅敘——十月初五街上一家連店名都散發出懷舊味道的茶餐廳,是多數本地人有關一天生活的開始。不要看門面樸實無華,開業至今,南屏雅敘已經走過50個年頭,它還是澳門第一家擁有冷氣的茶餐廳。

推門而進,古舊的裝潢予人一種強烈的穿越感,綠色磚牆、花地磚、舊吊扇,還有上了年紀的卡座和圓桌,就連服務員都是阿姨叔叔級別。一門之隔,門外是現代,而門內的時光,彷彿經已倒退至八、九十年代。

119
南屏雅敘裡位於水準之上的餐食不少,其中叉蛋治是我的強推。“叉蛋治”是港澳地區特有的食物縮寫,正確名字“叉燒加炒蛋三文治”。雖然名稱被濃縮成三個字,但質量卻一點都不縮水。首先是分量,光是三文治夾著的雞蛋就已經比三文治本身要厚,整個加起來幾乎要趕上旁邊奶茶杯的高度了,業界良心有木有!至於味道,炒蛋蛋味濃郁,口感溼潤滑嫩,輕咬一口甚至還有蛋汁從指縫間流出。再加上同樣嫩滑香濃的叉燒作點睛,我已經詞窮了,大家可以腦補一下中華小當家的經典表情。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叉蛋治,只需咬一口,它便已然站在味蕾高度上俯視自己的同類了。

大家如果有仔細看前面的門面的照片的話,應該看到排隊隊伍前擺在玻璃櫃臺裡的金黃色麵包,是的這是我在南屏雅敘的第二強退,沙翁。光聽名字就感覺到很有意思,沙翁其實是炸蛋球,用麵粉混上雞蛋油炸,起鍋上碟時再撒上滿滿的砂糖。外表色澤金黃,輕輕切開,熟悉的蛋味瞬間撲鼻而來。再配上一杯以黑白淡奶製成的港式熱奶茶,甜度、口感恰到好處。一個字:正!

一家好的餐廳,不應是吸引慕名而來的遊客,而是與本土融為一體,成為當地人日常的一部分。南屏雅敘恰恰就是,樸實、簡單、傳統、價低、味美,平易近人。以後在澳門,不妨起個大早,放棄那些高檔酒店房費中所包含的自助早餐走進尋常巷陌,相信不會令你失望。

地址:十月初五街85-85A號

09:00 am,黑沙海灘

雖然澳門的歷史中心是在半島,但一灣之隔的氹仔和路環也蘊藏著不少值得跋涉而至的好地方,花上大半天甚至一整天在這裡晃悠也好不為過。那麼,我們就先從最南端的黑沙海灘開始。

從地圖上看,黑沙海灘幾乎在澳門的最南方,雖然有巴士直達,但從半島出發最快也要將近1個小時。黑沙海灘是澳門最大的天然沙灘和海浴場,海灘呈1.3公里長的半月形,附近有燒烤場和公園,以及大片的松林。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只有兩家官方設立的國際青年旅社,其中一家就是在黑沙海灘。

黑沙海灘得名於其由黝黑的沙子所組成的沙灘。這種黑沙是由於經年累月所形成的帶黑的次生礦物質,受洋流影響,這些物質被推至近岸範圍,再經風浪的長時間沖刷而被帶上沙灘,由此形成黑色沙灘的奇景。遺憾的是,現在黑沙的景象已不復當年,由於水土流失,黑沙的面積逐漸減少,政府不得不以黃沙填充海灘,最後成了如今黃黑混雜的模樣。

說實話,因為參雜了細碎的黃沙和礫石,黑沙海灘無論是觀感還是觸感都並不友好。但走下巴士那刻感受到的撲面而來的熱空氣,讓人感覺到盛夏氣息的熱情,沿海的城市始終會令人心情愉悅。

地址:路環半島南側

09:30 am,路環市區

雖然沒有如大三巴般響噹噹的歷史建築,也沒有攝人心魄的自然風光,但路環市區依然是我在澳門最喜歡的一片區域。究其原因,說得文藝點就是這裡的氛圍寧靜如水、平淡安逸,說得直白點就是人少車少空氣好,像是澳門半島的後花園。在這裡無需手捧地圖,漫無目的地隨意逛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路環市區

雖然巴士站是叫“路環市區”,但其實這裡已經沒有多少市區的感覺了。這是位於海旁的十月初五馬路,有意思的是在澳門半島也有一條十月初五街。《十月初五的月光》電影版有部分鏡頭便是取景於這兩處。

拐進十月初五馬路另一邊的小巷中,美女巷、打纜巷、情人街、玫瑰巷……兜兜轉轉之間猝不及防地出現在眼前的各種有意思的巷名,帶有一絲文藝小清新的同時又帶些俏皮。

在路環市區散步,如果細心留意看,會發現眼之所及都有綠色植物的伴襯。它們大多依仗著低矮的房屋生長,更有甚者旺盛得幾近將整座房子包圍起來,儼然一幅人與綠色和諧共居的理想場景。

路環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那些五顏六色的小房屋。當地人似乎對鮮豔的色彩有著獨特的敏感,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在這裡隨意走上幾分鐘,一不小心能打卡完一組彩虹色。

夏日的午後,陽光熾熱,路環島更顯得安靜樸素。這裡沒有賭場裡的燈紅酒綠,也沒有大三巴和議事亭前地嘈雜的人流,隨意定格,都是一幀恬靜自然的畫面。

地址:路環市區,巴士路環市區站

路環聖方濟各聖堂

如果要在路環市區找一座地標式建築的話,那非聖方濟各聖堂莫屬了。教堂前是一塊用碎石鋪成的小廣場,前方正中立有一方紀念碑,用以紀念1910年路環居民擊退海盜。

傳說中韓劇《宮》其中一集的取景地就在教堂前。韓劇我沒有看過,但黃色牆身與藍色門窗框的搭配與風格鮮豔奪目,漫步在廣場上,頗有置身於歐洲的感覺。

聖方濟各聖堂建於1928年,在澳門算是比較新的教堂了。教堂以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命名。教堂內原本收藏著他的部份遺髑,後來已經被移到半島崗頂前地的聖若瑟修院。

小廣場的兩側柱廊內各有兩家食肆,左邊的是葡國餐廳,右邊則是大名鼎鼎的大排檔陳勝記,沒錯就是上了傳說中舌尖上的中國的那家澳門大排檔。以前很喜歡吃他們家的豉椒蟶子,而節目上的陳皮鴨印象中反倒沒嘗過。

地址:路環計單奴街

路環圖書館

145
緊靠著聖方濟各聖堂的,是另一座顏色亮眼的建築,路環圖書館。圖書館的建築風格為單層前廊式,外牆及前柱與聖方濟各聖堂一樣被刷成亮黃色,柱上配以白色的勾線和腳線,門窗則被塗上深綠色。圖書館前身為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路環公局市立學校,及後幾度改變用途,直至1983年才被改建為圖書館,可以說是路環區域早期的公共建築例項之一。

地址:路環十月初五馬路

廢棄船廠

沿著十月初五馬路一直往北走,來到路環碼頭所在的碼頭前地,這裡曾經是路環唯一的對外通道。往右拐,就是見證著澳門捕魚業的興旺與衰落的荔枝碗馬路。路名取於旁邊的荔枝碗村,而村名的由來,與昔日這裡曾廣植荔枝,且海灣形狀如碗有關。荔枝碗馬路高高低低彎彎曲曲,呈S形狀態。

上世紀50到70年代,興旺的捕魚業使漁船製造業成為澳門的重要行業。漁民多聚集在路環沿海,因此催生出一家又一家造船廠,高峰時期荔枝碗馬路上一排過去都是熱火朝天的造船廠,每逢新船下水,拜神、燒豬、鞭炮等儀式齊上場,好不熱鬧。但極盛往往是衰落的開始,隨著澳門經濟行業重心的轉移,以及水質汙染、河床積淤,大批漁民洗腳上岸,造船業也隨之衰落,荔枝碗上的最後一家船廠倒閉,標誌著澳門私人造船業走向終點。現在的荔枝碗馬路上,早已沒有機器的轟鳴和工人們的號子,只剩下一家家沿著坡路而建、卻已廢棄的造船廠房。

雖然捕魚業衰落,船廠廢棄,但畢竟緊靠海灣,路環碼頭附近魚檔眾多。鹹腥味混雜著和暖的海風,海邊的生活總令人心生愉悅。

船廠附近的居民屋和店鋪多以鐵閘為大門,門的顏色鮮豔,紅的綠的藍的銀的,頗有特色。

地址:碼頭前地及荔枝碗馬路

11:30 pm,安德魯餅店

縱使路環市區是如何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但這裡有一個地方,不時會有人龍排出店外數米遠,這就是傳說中依靠一味葡撻聲名在外的安德魯餅店了。

談起對澳門食方面的印象,總會出現葡撻的身影,而說起澳門葡撻的典型代表,便總也離不開安德魯和瑪嘉烈。安德魯和瑪嘉烈本的故事大概大家都略有耳聞,他們本是夫婦,安德魯將原有的葡撻配方加以改良,研製出全新的澳門葡撻,並因其味道可口而成為澳門的代表美食。然而,在安德魯餅店開始沒多久他們倆就離婚了,瑪嘉烈甚至還開了家同名餅店與自己前夫打對臺。更狠的是她還將安德魯視為至寶的葡撻配方賣給了KFC,沒錯就是最友好的公共衛生間成員單位之一的肯德基。真是一個能聽得見慘叫聲的悲壯愛情故事。或許因為出於對安大哥遭遇的同情,我一直都更偏向於安德魯的葡撻,雖然客觀地說兩家的味道差別不大。

安德魯餅店在澳門有多家分店,單是路環就有兩家,其中一家分店叫安德魯花園咖啡。雖然是售賣同一樣的葡撻,雖然有用餐的室內,但我覺得不到舊店光顧的話總缺少點儀式感。葡撻的味道我不多贅述了,相信品嚐過的朋友自有體會,葡撻皮鬆脆且酥香,葡撻餡香甜柔軟,實在無愧澳門代表食物之一之名。

地址:路環撻沙街1號(路環總店)

12:30 pm,漢記手打咖啡

沿著荔枝碗馬路向村的方向步行,繞過一棵大榕樹,眼簾毫無防備地映入一家坐滿了人的小店,與人煙稀少的馬路形成鮮明對比,這便是傳說中發哥曾經光顧過的漢記手打咖啡。小店由鐵皮簡易搭建而成,店裡擺放著木桌木凳,半開放的廚房就在一側,爐灶和柴火燒得正旺。但舊且簡陋的環境並不影響顧客的絡繹不絕。

手打咖啡顧名思義賣點當然是手打,但其實這手打背後藏著一段勵志的故事。店主樑金漢當年在考取造船證書後便供職於這裡的造船廠,但在一次電鋸操作過程中,他不慎傷到左手。當時醫生建議進行截肢處理,但樑金漢堅持留下左手。隨著日子的推移,他的左手不斷萎縮,為了防止惡化,他每天堅持游泳復健。1990年,樑金漢在荔枝碗路上開了這家咖啡檔,以手打咖啡代替游泳復健。

在90年代初,造船業還沒完全衰敗,依靠造船工人的支援咖啡檔得以維持。但踏入2000年後,隨著船廠的倒閉,這裡的人流基本上絕跡了,檔口的經營也陷入困難。這時恰好遇上發哥周潤發在附近拍電影,在喝了一杯這裡的手打咖啡後對其大加讚賞,漢記手打咖啡就這樣傳播開去,而樑金漢的勵志故事也為人津津樂道。

來光顧的客人除了附近的街坊外,還有不少是慕“手打咖啡”之名而來的。咖啡並不是用機器製作,而是將沖泡好的咖啡添上水和砂糖,再經上百下手打而成。咖啡味道本身沒什麼特色,就是雀巢速溶咖啡的味道,但口感卻較一般咖啡更為稠密和甜膩。咖啡顏色從頂層泡沫開始轉深,再到底層的淡褐色,水珠從杯壁溢位,質感十足。

地址:荔枝碗馬路X26號

13:00 pm,嘉模聖母堂、龍環葡韻

氹仔夾在澳門半島和路環中間,是澳門新城所在,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兩家高校,澳門機場,賽馬場,銀河、金沙、威尼斯人等賭場和豪華酒店都在這裡。往來路環和半島之間,不妨抽出一點時間留到這裡。

嘉模聖母堂

除了各式賭場和豪華酒店,氹仔最多人的地方要數龍環葡韻和官也街一帶了。通往龍環葡韻的飛能便度街,遮天蔽日的古樹竄牆而出,另一旁矮樓井然而立,偶然有巴士經過,掀起一陣微塵,轉眼又重歸平靜。

飛能便度街上的嘉模斜巷,應該是除戀愛巷外又一條幸福滿溢的小巷——穿過嘉模斜巷往上走,在梯級盡頭的高處,婚姻註冊處和嘉模聖母堂相對而立——註冊登記儀式完成後,新人便可到對面的教堂行禮了。

嘉模聖母堂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高三層,外形延續澳門多數教堂的古樸簡約,米黃色的牆壁下設定了多座紅褐色的木門窗,充足的採光令教堂內光潔明亮。教堂建成於1885年,目的是為配合天主教在氹仔的傳播,然而事實是當年總共3200多名的氹仔居民中,天主教徒只有不到40名。

地址:氹仔嘉模前地

龍環葡韻

沿著嘉模聖母堂前的樓梯往下,就是由五幢翡翠綠色的小別墅組成的龍環葡韻。“龍環”是澳門的舊稱,而“葡韻”代指的是葡萄牙式的建築。五座建築分別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葡萄牙地區之家”、“展覽館”、“迎賓館”。

建築建於上世紀20年代,曾經是澳葡政府高階官員以及一些土生葡人的居所。1992年,政府對五座建築進行修復並改建為住宅式博物館。其中“土生葡人之家”最具特色,展現了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海島之家”則是一個反映路氹歷史風貌博物館;“葡萄牙之家”展示了葡萄牙的少數民族文化,包括特色服飾、手工藝品等。剩下的“展覽館”顧名思義作展覽場地之用,而“展覽館”則用於舉行宴會、講座等,一般不對外開放。

地址:氹仔海邊馬路

14:00 pm,官也街(長洲平記、莫義記)

到氹仔的遊客,相信絕大多數手中的目的地地圖都會包括官也街。1983年,澳葡政府將官也街裝飾打扮一番,將其闢為行人專用區。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紅老字號店的集聚,官也街逐漸興旺起來成為澳門的旅遊旺地之一。

香港長洲平記

如果到官也街只吃一樣小吃的話,香港長洲平記的芒果糯米餈絕對當仁不讓。雖然不便宜,但長條狀的芒果糯米餈顯得分量十足。皮厚薄適中,軟糯可口不黏牙。糯米皮包裹著一整塊新鮮果肉,一口下去,可謂慢慢的幸福感。除了芒果味外,店裡還有榴蓮、奇異果、火龍果等口味選擇,但一輪下來,還是覺得芒果最適合我的口味。

地址:官也街靠樓梯側

莫義記

莫義記歷經三代經營,在澳門算得上是一家老店了。如果說長洲平記是芒果糯米餈的代表,那麼榴蓮雪糕的代言店鋪非莫義記莫屬。這裡的榴蓮雪糕分為普通和貓山王兩種,味道濃郁且果肉豐富。不過我要推薦的並不是榴蓮雪糕,而是另一款爆款,木糠布甸。

木糠布甸一說是來自葡萄牙,隨後才被帶到澳門。木糠其實就是餅乾碎,通常灑落在最上層。木糠下是經冷凍形成雪糕狀的新鮮忌廉,口感有如雪糕般細膩綿軟,但比雪糕少了一份刺人的冰凍感,多了一份與木糠混合後的豐富口感。

地址:氹仔官也街9號A

15:00 pm,喜蓮咖啡

位於南龍花園下的喜蓮咖啡可以說是本地人的飯堂,無論是飯點還是下午茶時間,店裡總是人滿為患,用餐的、外賣打包的、等位的絡繹不絕。喜蓮咖啡的新店和舊店都系同一條路上,相距不足50米,有時候人手不夠店家甚至會任性地只開新店。

既然深受當地人喜歡,喜蓮咖啡的出品當然有一定水準,幹免治牛肉飯、咖哩吞拿魚角和紅豆冰都在水準之上。但唯一一道可以稱得上“不得不嘗”這一名號的是這裡招牌牛尾通。

牛尾通其實就是牛尾湯通心粉。湯是以新鮮牛尾、番茄、胡蘿蔔、西芹、洋蔥、幹筍等熬製而成,非常足料。湯底酸甜濃稠,通粉則熟軟入味。牛尾香與湯和粉渾然一體,充斥著味蕾的每一處,使人不敢放過殘留在碗上的每一滴每一口。

地址:飛能便度街90號南龍花園84B

15:30 pm,崗頂前地

崗頂前地

如果你是建築控的話,那麼行程單中一定少不過崗頂前地——聖若瑟修道院、何東圖書館等文化遺產都圍繞這一方小廣場而立。

遺產建築身後分佈著居民住宅,屋脊被大片濃陰的枝葉遮蔽著,陽光從葉間罅隙穿透下來,打在以葡國彩色石材鋪就而成的地面上。行人無幾,清幽典雅,愜意非常。

聖奧斯定堂

緊挨著崗頂前地一側的聖奧斯定堂,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興建於1586年西班牙傳教士傳教期間。教堂的窗臺及門面均以大理石裝飾,雖然經歷過重修,但略顯斑駁的暗黃色外立面依然隱約透露著其年代感。

教堂內部寬敞,祭壇以大理石建成,更顯典雅。聖奧斯定堂是首家以英語傳道的教堂,為照顧傳教士和本地居民,及後的傳道增加葡語和廣東話。

地址:崗頂前地2號

伯多祿五世劇院

聖奧斯定堂正對著的,就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伯多祿五世劇院。劇院在1860年為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而建,因為位於崗頂前地,所以也通稱為崗頂劇院。義大利普契尼著名的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場演出就是在這裡舉行。

伯多祿五世劇院外立面為淡綠色,而門窗則為較濃重一點的墨綠色。劇院正立面的羅馬圓拱式門廊極具氣勢,及下是由8條愛奧尼柱倚柱組成的三個門洞,整體裝飾簡約大方,絲毫不覺累贅。劇院建成初期只有主體部份,其後1873年再於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義的三角楣。

在沒有表演時,劇院允許遊客入內參觀。劇場佈局圍繞舞臺呈月牙形分佈,大廳規模雖然不比同類劇院,但也算得上是寬敞典雅。

下到一層後可以看到,舞臺明顯要高出觀眾座位。據說坐在劇院的前排,入耳的樂器聲部更加層次分明,而置身於二層時,則能感受到更為清晰完美的和音。

地址:崗頂前地

何東圖書館

崗頂前地另一側的何東圖書館,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同類建築,是一座花園式建築,大面積地使用黃色讓人感覺明媚燦爛。圖書館原建築建於19世紀90年代,1918年被香港富商何東爵士購買作為度假別墅。1955年何東爵士逝世後,家人根據其遺囑將大樓贈予澳門政府轉為公共圖書館之用,同時捐出遺產購買圖書。圖書館於1958年以何東爵士之明正式對外開放。

圖書館分為新舊兩區,舊區即是原別墅建築,主題為三層高的鵝黃色主樓,前方是栽種有綠樹的庭院,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覺。別墅後的新樓則大面積地使用落地玻璃窗,使整個空間更加時尚現代,更加寬敞明亮。

何東圖書館不僅前廳綠樹成蔭,後園也是一派別致的園林之景。傳統與現代,書本與樹蔭,是再合適不過的搭配了。

地址:崗頂前地

聖若瑟修院

聖若瑟修院位於何東圖書館右側,是一所培訓對傳教修士進行培訓的耶穌會修院。修院始建於1746年,及後經歷了多次修葺。自創辦以來,修院培訓了數百名天主教的神職人員。

地址:崗頂前地

聖老楞佐堂

聖老楞佐堂位於崗頂前地附近的風順堂街上,是澳門少有的保留著門前院落的教堂。院子裡花草和綠樹相互點綴,使教堂更具清淨脫俗之感。聖老楞佐堂初建於1558年,1618年經過重建,1979年聖老楞佐堂再次全面重修。

聖老楞佐堂的名字對於不信教的人來說有點拗口。聖老楞佐是羅馬教皇西斯篤二世的助手,同時也是葡萄牙人心目中的航海保護神。教堂在早期建成時位置靠近碼頭,而教堂內立有風信旗杆,作為決定是否出來的重要指標。久而久之,教堂就被稱為風信堂。而因為在廣東話中“信”與“順”近乎同音,為取吉利之意,風順堂這一稱謂就漸漸成為主流。而聖老楞佐堂所在的區域,也被命名為風順堂區。

地址:風順堂街卑第巷對過處

16:30 pm,新英記咖啡麵食

澳門雖小,但總有些地方是我往來數十次也完全沒有涉及,譬如說赫然位於米芝蓮推薦餐廳榜單上的新英記咖啡麵食,於是趁著出遊時經停澳門的機會,專程前往拜訪。

新英記從最初的大排檔到今天的入室經營,已經走過了數十個年頭了,可以算得上是當地的老字號。店鋪面積不大,位置有限,裝潢比一般港式茶餐廳更舊一些。

而令這裡從眾多茶餐廳脫穎而出並獲得米芝蓮推薦的,就是這裡的碳爐魚扒包。澳門小食以遍地開花的豬扒包最為聞名,但魚扒包卻是僅此一家。麵包部分,新英記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製作時,將麵包胚用鐵網夾住,抹上少許生油後置於碳爐上烤制。經碳爐烘烤過的麵包自帶一種香酥鬆脆之感,令人無法抗拒。在現在,這種碳爐烘烤麵包的做法已經少之又少了。

而魚扒部分則選用以手打鯪魚製成的厚魚餅,咬下去可以感覺到魚扒Q彈十足,有明顯的力度反饋,口感細膩,別具風味。新英記的魚扒包和豬扒包都是現點現做,保證新鮮。

覺得生吞整個大包有點幹?來一杯柑橘蜜滿上,進門口旁一罐罐醃製好的柑橘已經說明了其“招牌飲品”的身份了。沖泡好的柑橘蜜對我來說稍顯甜膩,等杯中的冰塊融化得七七八八甜度慢慢就對得上我的口味了,同時冰凍感也上來了。在大夏天來一杯清爽的冰凍柑橘蜜實在是最暢快不過的事。

地址:沙梨頭惠愛街2B-2C號雅佳大廈地下

17:00 pm,福隆新街

說起在澳門吃魚翅(雖然我嚴重反對這一行為),就不得不到福隆新街。街道雖短身世卻頗為傳奇。福隆新街葡文名稱為“RuadaFelicidade”,意為“歡樂街”。為何歡樂,還不是那些兒童不宜的東東。福隆新街的歷史少說也有數百年,19世紀80年代,清平戲院的建立,帶旺了包括福隆新街、福寧裡、福榮裡、清和裡、白眼塘、蓬萊新巷等在內的福隆新街街區,錢莊、商店和客棧這些商業的進駐使這裡成為了澳門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及後,妓院、煙館、賭場逐漸在這裡興旺起來,福隆新街也慢慢成為風花雪月場所的代名詞,這裡連同福榮裡和宜安街被稱為“花國三街”。全盛時期,整條福隆新街的妓館約有60家,其中雅仙、詠春、留觴、京華、玉蘭、紅樓這6家最為多人青睞。每家妓館各有絕色佳麗作頂樑柱,與客人飲酒作樂,不少當地富商巨賈流連於此,可謂近代版的大保健一條街。

福隆新街兩邊的房屋樓高只有兩層,當時上半段是青樓及茶館,下半段則為煙館和賭館。

1932年香港禁娼後,澳門的保健行業愈發蓬勃。直到二戰結束後,澳門政府先後禁毒禁娼,福隆新街的保健事業才慢慢蕭條直至式微,留下座座空樓。

如今,在政府實行“改善市容計劃”後,並撥出鉅款重修後,今天的福隆新街已成為澳門最整潔的街道之一。一街兩旁的鮮紅簷蓬、趟櫳門、通花窗門都得以保留,紅窗灰牆相映成趣,古色古香。很難令人聯想到若干年前那段大保健往事。

地址:福隆新街

17:30 pm,新華大旅店

來到在福隆新街,總不會錯過一家不起眼但來頭不小的旅店,這就是在《2046》、《伊莎貝拉》、《蝴蝶》等電影上都能看到的新華大旅店。這個頻頻出現在各個旅遊網站和攻略上的名字,卻不能通過窮遊、booking、agoda、攜程等網站預定。要想入住,只能通過旅店的獨立官網,以發郵件的方式一來一回預訂。即使訂上了也不一定住得上,因為房間內簡陋的環境絕對會重新整理未有足夠歷練的你的世界觀。但即便是這樣,也無礙新華大旅店的受歡迎程度,畢竟情懷二字值千金。

旅店始於1875年,現在旅店的掌舵已經是這裡的第五代傳人。100年間,新華大旅店曾作為私人會所用,也曾是孫中山革命時的祕密據點,直到上世紀30年代才第一次作為旅店開放。雖然歷史悠久,但真正令新華大旅店聲名大噪的是幾部大牌導演的作品——《2046》、《伊莎貝拉》、《蝴蝶》都選擇以此作為場景。而在攝製組離開了的這麼多年以後,除了牆壁上的電影海報,旅店裡的擺設佈局一切如最初的模樣:推開大門鐵閘,踏上狹長的樓梯,在穿過昏暗的樓道時,像穿越一條時光隧道,回到了1930年……

我本身也是懷舊控,但情懷不能過於脫離現實,否則那就是忽悠了。評價新華旅店應該分兩方面。其一,作為歷史建築來說,這裡可以打90分以上,舊吊扇、鐵鎖、昏暗的樓道和狹長的樓梯、墨綠色間隔等,一切就如電影的場景般沒有改變。而前臺的用線裝訂的住客資訊登記簿,更是讓人產生時光倒流的錯覺。

當然了,新華大旅店的復古並非完全刻意為之。在上世紀90年代澳門對福隆新街一帶實施“改善市容計劃”後,旅店外觀煥然一新,但內裡的結構依舊沒有得到加固。2006年的一場大火,更是使旅店變成了危樓。幸好在澳門沒有修舊團隊的情況下,負責人最後在大陸找到老師傅為旅店重新加固,這才得以經營下去。

其二,作為旅店來說,除非情懷強烈都不能自拔,否則我是不建議住這裡的。先拋開最低也要400多葡幣的房價,單從住宿條件上講,這裡什麼都沒有。沒有空調和電視,沒有獨立衛浴,沒有洗漱用品,打掃服務?想多了。即使是最為高階的陽臺雙人間,房間中只有兩張臥鋪火車般窄小的單人床、簡單的被單、一把吊扇、一個洗手池、一個垃圾簍、一塊鏽跡斑斑的鏡子。洗手間和淋浴間是共用的,半閉著眼用還算湊合。房間之間用木板隔開,頂部卻是相通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一位住客夜夜歡歌,那麼整層樓的人都沒法入睡。

經驗之談分享於此,至於值不值花至少400葡幣湊合住一晚,以此滿足懷舊情愫?那就看個人喜好了。

地址:福隆新街67號

18:00 pm,主教山小堂

主教山小堂是位於半島高點之一的西望洋山上,這裡是俯瞰澳門的又一絕佳地點。山上沒有巴士到達,只能靠步行。路上會經過澳門的高檔住宅區和別墅區,陡峭的碎石路上古樹參天。

主教山小堂建於1622年,建造時還是一座小教堂。當年執行日本航線的葡萄牙航海隊在一次航行中與荷蘭海盜碰個正著,在心生杯具之際最後竟然毫髮未損。迷信的航海隊深信這是神靈保佑,於是便在山上建起這座教堂。當時教堂旁還有炮臺等石建築,在經過一系列的拆除重建後才成了如今的規模。主教山小堂以門樓為建築主題,三角形的教堂頂山立有一尊聖母像,右側是高聳的鐘樓,而左側是後來加建的主教府。

教堂前方是一片平臺,盡頭處同樣立有聖母像。平臺下方是聖母巖洞,拱門中的岩石間,也放置了一尊聖母像。巖洞前設定了8排低矮的石凳供教徒跪拜用。

主教山小堂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平臺到巖洞的環抱左右的石階梯。莊嚴又不失浪漫,使這裡成了拍婚紗照和電視劇取景的熱門地。

除了教堂本身,前方的平臺也是俯瞰澳門塔和三座連線離島大橋的絕佳地點,同時這個位置也是拍攝澳門煙花最佳視覺,每年國慶這裡的攝影機位都一位難求。

地址:西望洋山山頂

20:00 pm,檸檬車露

213
檸檬車露是澳門首家義大利手工雪糕店,也曾獲得米芝蓮的推薦。在人人講求健康飲食品質生活的今天,這樣一家主打低糖、低脂、創意、手工的雪糕店自然深受歡迎。

番石榴、椰子、檸檬、冧酒提子、芝麻、青檸雞尾酒、藍莓芝士蛋糕、金莎巧克力……店裡的雪糕口味種類數量之多絕對會啟用你的選擇困難症。雪糕可以選擇單點也可以雙拼,如果實在拿不準要哪種口味,的話,在人少時店員會讓你先挑幾種,然後舀一小口給你品嚐。

我選擇了益力多和草莓味的混搭。滿滿的益力多酸甜口感,以雪糕形式呈現,特別清爽解暑。而草莓的香甜再配上奶香順滑的口感,實在令人無法抗拒。我不清楚真正的義大利雪糕是否就是這樣,反正檸檬車露是我誠意推薦的夏日佳品,相信其他味道也不會令你失望。

地址:大堂巷11號(大堂店)

21:30 pm,明記牛雜美食

躲藏在新馬路一巷口中的明記牛雜,出沒時間一般是晚上9點半,通常至凌晨1點,賣完便收攤。店主一家三口以手推車形式經營了多年,培養出一批批捧場客,因此夜裡不用怕找不到它,在新馬路上看到長長的隊伍圍著的,便就是明記。

牛雜可以以串賣,10-15葡幣/串,也可以按盒算,50葡幣/盒,老闆會幫忙搭配,牛肚、牛腸、牛肺、牛膀、牛舌、牛肝等一樣不少。另外還有魚蛋、牛百葉、西蘭花、脆皮腸等可選。梓記牛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明記則勝在各個部位雖無明顯突出,但也沒有明顯短板,水準平均。

地址:新馬路與爐石塘巷路口(典當業展示館對面)

23:30 pm,甜香園 麥師傅甜品

澳門的甜品店總愛營業到深夜。宵夜覺得口淡想來一碗甜品清潤一下,除了杏香園外,福隆新街附近的甜香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比起杏香園,甜香園店面不大,一張長桌和三張方桌就把店裡的空間擠滿了,但論價格這裡比前者更有優勢。

甜品店的店名是先於出品予人的第一印象,一個好的甜品店店名應該讓人一聽就感覺甜蜜和躍躍欲試,甜香園就做到了。當然甜香園並非虛有其名,無論是現煮還是冰凍甜品,都不落水準。我點了一碗簡單的蛋白雪耳馬蹄爽加涼粉。馬蹄爽是現做的,我想讓口感更強烈一些,便另外加上一份冰凍的涼粉。溫熱與冰涼的夾擊,清甜與爽脆融合,正好適合這個微涼的夏夜。

地址:福隆新街38號

Day 3

08:00 am,大龍鳳茶樓

20世紀初到80年代,澳門的茶樓業進入繁榮時期。繁榮到什麼程度?短短的十月初五街上就有得來茶樓、冠男茶樓、六國飯店三家大型的茶樓並立經營。時移世易,曾經滿城的舊式茶樓如今就只剩下龍華茶樓仍在經營。而在彼時熱鬧的十月初五街上,還剩有一家大龍鳳茶樓,它的前身便是得來茶樓。

單看它的名字和裝潢就知道大龍鳳茶樓絕對會勾起懷舊控的情愫,但其實品著茶香,聽著粵曲才是這裡真正的開啟方式。

茶樓在一樓靠近廚房位置闢出一角作為大龍鳳曲藝茶座,座上掛有粵劇藝人登場的劇照。每天下午,茶樓都會有地道的粵曲表演,或是邀請戲班表演,或是茶客即興落座。聽戲時間,只需低消55葡幣,就能在這裡聽上一段段熟悉的“唱唸作打”。

雖然茶樓充滿懷舊和粵式情懷,但作為食肆其最基本的味道關總是要過的。大龍鳳茶樓的點心都是即點即制,所以製作時間會稍長。牛肉丸爽滑彈牙,一口一肉可謂爽矣。豉汁蒸鳳爪也毫不輸蝕,一抿、一咬,骨肉分離,汁香皮滑肉入味。而粵式早茶上不可或缺的蝦餃,薄皮下包裹著滿滿兩隻大蝦,那種滿足口感不言而喻。私以為大龍鳳茶樓的出品要比龍華茶樓更對得上我口味,而小點到超點16到30葡幣不等的價格也更顯優勢。

地址:十月初五街127號

09:30 am,李康記豆腐花

7塊錢葡幣能在澳門吃到些什麼?對比起大陸,澳門在吃住行方面百物騰貴,但偏偏總有些事物的價值觀與社會主流不太一樣,說的就是李康記豆腐花。7塊錢葡幣能在這裡吃上一碗有60年曆史的豆腐花。

李康記豆腐花確實是叫李康記,但這裡的店名卻是頤德行,如此“名不副實”總令人心生疑惑。李康其實是店鋪的創始人,上世紀50年代,李康以做豆腐的手藝謀生,同時開設糧油生意,糧油行的店名正是頤德行。

生意最旺之時,甚至在福隆新街開設有飯店。但隨著社會發展,糧油米等食品漸漸轉為真空包裝銷售,頤德行等同類糧油店慢慢沒落,最後李康一家便結束糧油生意,專營豆制食品如豆腐花、豆漿、豆腐等的售賣,後來就轉用李康記的名字。

如今李康記已經經營至第三代,店鋪的裝潢依然保持上世紀的特色:湖水綠色的牆身和白色拋光方磚、綠白相間的小地磚、歷經多年仍然耐用的大冰箱,以及牆身上依舊幹潔如新頤德行招牌。

一碗小小的豆腐花能賣足60年,必定有其過人之處。李康記選用的是豆質較好豆味濃郁且沒有基因改造的加拿大黃豆,洗豆、浸豆、磨豆、濾豆渣……每天傍晚李康記邊開始預備第二天所用的豆。過濾完以後,再對豆進行加熱煮沸,之後在過濾一遍,使成品更加濃而香滑。

原料純正、手工研磨、新鮮製作,如此出來的豆腐花未品嚐便已知其質量。豆腐花平整順滑,豆香撲鼻,動手之前,先加入薑糖水,再混入些許淡奶。輕舀一塊放入口中,那種滑不溜口的口感實在是無出其右,難怪60年後李康記依然客似雲來。

地址:新埗頭街19號D地下

10:30 am,民政總署大樓

議事亭前地的噴水池區域永遠熙熙攘攘,熱鬧程度堪比小型集市,而與其一街之隔的民政總署大樓卻顯得安靜許多。然而它的來頭一點也不小,從議事局辦公室、政府辦公室、衛生署、法院,到今天的民政總署大樓,見證了澳葡幾個世紀以來行政制度的變遷。大樓外立面為白色灰泥配墨綠色門窗,典型的南歐建築風格。大樓內部右側是展覽廳,左側則用作辦公用途。因為是政府機構,所以內部供參觀的區域並不多,包括二樓氣派的會議大廳等都沒有對外開放。

開放參觀的花園區域。大樓建成前,原位置是一座中式亭樓建築的議事亭,這也是對面馬路議事亭前地的地名由來。1784年,葡萄牙人買下了這塊地並以葡萄牙風格的大樓代替了原來的議事亭,後來這裡更成為葡萄牙人在澳門的政治中心。此後建築歷經多次重修和維護,最後在1874年形成如今的規模。

進入大樓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頂部的弧形木質條幅,上面用葡語寫著“Cidade do Nome de Deus,nao ha outramaisleal.”意為“無與倫比忠誠的天主聖名之城”,以紀念葡萄牙國王若翰四世表彰澳門在西班牙統治葡萄牙期間對葡萄牙皇國的忠誠而賜予的稱號。

拾級而進,在石階上方的拱頂處置有一塊雕刻著葡萄牙皇后唐娜•萊奧諾爾雕像的浮雕。而正中央下方則有一口石制古井。

大樓內部公共區域多處運用了卡其色的石製品、墨綠色的窗框,以及充滿葡國風格的青花瓷轉和浮雕,空間分為簡約舒適。

地址:新馬路163號

11:00 am,玫瑰聖母堂

在大堂前地,每個路過的人都不會錯過的建築,非玫瑰聖母堂莫屬。教堂始建於1587年,當年由於經費有限,教堂建造時只用木簡單架起板樟作室子,所以玫瑰堂也叫做板樟堂,而教堂所處的一帶被稱為板樟堂前地。直至17世紀,玫瑰堂才改為磚石結構,19世紀經歷大火重建後,就成了如今的規模。教堂以黃色石牆、白色灰墁、綠色窗框混搭,在板樟堂前地的人流中極為顯眼。

教堂樓高三層,內部可見二層,其中只開放一層及外圍連廊供遊覽。主廳與側面過道之間以多個巨型圓拱門分隔。內部依然以淡黃色為主色調,天花板佈滿簡單的裝飾圖案,因與連廊相連,所以只能從二層右側方向採光。

當初教堂的建造考慮到要奉祀玫瑰聖母,所以這裡也被稱為玫瑰聖母堂。主殿與祭臺之間同樣以圓拱分隔,祭臺上置有聖母手抱聖嬰的塑像。

除此以外,教堂裡也擺放著花地瑪聖母像,每年5月13日的花地瑪聖母出遊活動,起點都設在玫瑰聖母堂,而終點則是之前介紹過的主教山小堂。

地址:板樟堂

12:00 am,盧家大屋

相比起暴露於人流中的玫瑰堂,藏匿在大堂巷中的盧家大屋顯得稍稍有點低調,但我覺得後者更為值得細細品味。盧家大屋是澳門20世紀商人盧華紹家族的住宅。除了大屋外,如今位於荷蘭園大馬路的盧廉若公園也是其私家花園。盧家大屋又叫金玉堂,約落成於19世紀90年代,是澳門為數不多的儲存較為完好的中式大宅。

盧家大屋分為上下兩層,目前僅開放一層觀光。大宅總體以青磚建造,儼然廣州的西關大屋,內設有大廳、偏廳、房間、廚房、雜物房等佈局。大宅一層還設定了多個寬闊的天井,加之整個“中軸線”是通透的,中間只穿插著屏風用作隔斷,因此整個室內空間非常通風亮堂,即使是不開燈也不會有昏暗的角落。

盧家大屋在裝飾和佈置上融合了中西方的風格,青磚、掛落、滿洲窗、灰塑、天花等不同元素融合於共同的空間中,極具特色。

大廳一角,字畫與青磚、木製傢俱與盆栽,這樣的搭配隱隱透露著清高典雅的韻味。

站在天井下,千萬記得要拋棄手機做個抬頭族,滿洲窗下的花鳥、植物等浮雕栩栩如生。雖然盧家大屋沒有華麗麗的裝飾,但每個別出心裁的角落和精緻的細節,都顯示出大宅的雅緻味道。

地址:大堂巷7號

12:30 pm,恆友魚蛋

來澳門基本避不過的一個點是新馬路,經驗告訴我一個城市最旅遊化、人流最密集的地方,關於“吃”的店鋪,基本是一家一個坑。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新馬路上的檸檬車露、莫義記,還有恆友魚蛋都是值得一嘗的。

檸檬車露和莫義記前面我已經介紹過了。至於恆友魚蛋,雖然主打的是咖哩和魚蛋。但說實話我個人覺得這兩樣都沒有很出彩的地方,魚蛋口感類似7-11便利店的。至於咖哩,聞說是店家祕製,但我覺得也沒大特別之處,反而會把食物原來的味道搶了。

所以我在這裡推薦的是恆友除魚蛋和牛雜外的第三者,芝士丸。小弟不才,人生第一次吃到的芝士丸就是來自恆友。對比起國內某些芝士如同乾涸了的口香糖般的所謂芝士丸,恆友芝士丸的芝士是真正的芝士,只需輕輕捅破丸子的表面,包裹著的芝士便慢慢地流出來。記得記得點芝士丸時千萬千萬不要加咖哩汁,否則跟吃咖哩魚蛋沒有區別。

地址:大堂巷12號C鋪

13:30 pm,亞婆井前地

亞婆井前地是主教山山腳下的小廣場,而這一地名由來還真與阿婆和井有關。傳說在明朝時有一位婆婆,為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水,特地在這裡建水池以貯存山泉。有井有水便有人聚集,後來這片廣場一帶就成了葡萄牙人早期的聚居地,因而成為澳門最古老的住宅區之一。2005年,亞婆井前地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既被列入世遺名錄,附近便少不了歷史建築。經過重修工程後的亞婆井前地,仍保留著許多充滿南歐風情的古舊建築。西式樓房作前景,正中有老樹作襯托,再輔以花階磚、仿古燈柱、鐵藝報刊亭作點綴,澳門從不缺這樣清新古老但又舒適的小廣場。

地址:亞婆井前地,主教山北面廣場

14:00 pm,鄭家大屋

前面經常提到的被列入世遺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主要由22個文物建築、街道、前地空間組成。其中,在民居建築群領域中現存面積最大的要數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是由啟蒙思想家鄭觀應的父親在1869年始建,後來經鄭觀應及其兄弟陸續修建,不斷擴大至如今的規模。鄭觀應大家應該都瞭解了,反正高中選修歷史的我是跟他很熟了,那部提出富強救國的《盛世危言》就是在鄭家大屋裡殺青的。

鄭家大屋佔地近4000平米,是典型的家族式建築群,由多座建築及花園角落組成,單是房間就有60多間,規模幾乎是當時之最。及後,如同大部分民國大屋的的命運一樣,鄭家後人因為各自發展而分居各地,大屋被分割成多個空間分租出去。最熱鬧的時候有70多戶共500多人在內居住,儼然澳門版的72家房客。

長期的超負荷使用,對大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其中屋內許多珍貴的物件,或被破壞或被賊惦記。上世紀90年代,有發展商從鄭家後人手中收購了大屋的權屬。澳門政府自90年代開始一直與開發商磋商,最終在2001年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大屋的業權。翌年起,政府開啟了對大屋的修復工程,最終鄭家大屋在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遺名錄。

鄭家大屋雖然走的是19世紀中式院落大宅的Style,但又糅合了18世紀西方古典風格的影子。屋頂、樑架、牆體彩繪、簷口浮雕,以及趟攏門和內窗等部位以中式手法表現。而西式痕跡則體現在天花處理、門楣和窗楣、外牆批蕩等細節之處。一步一景,眼之所及盡顯驚喜。

二層正中大廳“餘慶廳”,既顯氣派又不失精緻。而兩側的對聯“惜食惜衣不獨惜財還惜福,求名求利必須求己免求人”,則從側面反映出鄭觀應的處世之道和價值觀。

鄭家大屋可以說道之處遠遠不止這麼少,例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例如各房間的分隔與朝向的講究,又例如廳堂進深設計等。大屋雖大,但處處體現中西糅合的影子,嶺南特色與西方痕跡並存。鄭家大屋免門票,在週末還會舉行粵語導賞服務。其中週六舉行兩場,時間分別為 14:30~15:15、15:30~16:15。週日舉行三場,時間分別為 10:30~11:15、14:30~15:15、15:30~16:15。有時間和興趣的朋友建議都要參加,能瞭解到關於大屋更多更深層的講解。

地址:澳門半島龍頭左巷10號

15:00 pm,禮記雪糕飲冰專家

說起澳門的老字號冰室,就不得不提禮記。作為一家擁有70多年曆史的冰室,禮記已經經營至第三代,一直堅持雪糕原料來自於自家新鮮製作,衝這份懷舊與堅持就值得專程來一趟。

冰室無論是門面還是店內的裝潢都充滿懷舊感,這也是老字號特色,無論是地上的紙皮石、紅皮座椅卡座,還是用以盛載雪糕的透明玻璃盤,都讓人在推門瞬間有一種回到小時候的錯覺。

一家老字號冰室能走到今時今日,絕不止是懷舊這麼簡單。主打的雪糕產品以當季水果作原料製作,奶茶、三文治、公仔麵等食品始終在水準之上。當然少不了店內的招牌產品三文治雪糕,用威化餅夾著密瓜、椰子、香草三種味道的雪糕,走的是粗糙顆粒路線,一口下去,威化和雪糕兩種不同口感交織在一起,十分特別,據說連三文治雪糕包裝上的女性肖像是禮記的創始人手繪而成。裝潢、出品、包裝都停留在過去,這是一家被“凍住”了時光的老字號冰室。

地址:荷蘭園大馬路12號地下

15:30 pm,大堂前地、大堂主教座堂

大堂前地

前面提到澳門歷史城區包含有多個前地廣場,大堂前地就是其中之一。大堂前地得名於廣場上的大堂教堂,從前廣場只是教堂的一塊普通空地,如今已鋪上澳門常見的南歐Style的黑白色磚塊,並建有噴水池和十字架,拍拖和溜娃的居民,以及休息的遊客令這裡變得熱鬧不少。同時大堂前地從各個方向可同往議事亭前地、新馬路、南灣大馬路,可以說得上是四通八達。

大堂主教座堂

大堂前地上的聖母聖誕主教座堂,用於供奉天主之母、聖若瑟等,本地人習慣稱它為大堂、大廟,這也是大堂前地名稱的由來,而這一帶的路名也是沿用教堂的名稱延伸出來,如大堂巷、大堂街、大堂裡等。

大堂建於16世紀,當時只是一座小小的木質教堂,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使教堂破舊不堪,19世紀時通過集眾捐款修葺,才成了今天的規模。大堂外觀雖簡潔但不失大氣典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間三個拱門上的三塊畫有宗教內容的彩繪玻璃,在陽光的照耀下特別顯得柔美。

地址:大堂前地1號

16:30 pm,瘋堂斜巷

澳門的部分地名是直接以葡文的粵語音譯翻譯過來,有些則是背後則是隱藏著不少故事。位於半島望德區的瘋堂斜巷,“瘋堂”聽上去感覺不是什麼好東東,其實這是一座叫望德堂的小教堂的名稱。1569年,澳門天主教主教出資興建了一所麻風病院,用以收治流離失所的麻風病人,並在醫院旁建了一座小教堂供病人祈禱,取名望得堂。儘管有專門病院收治,但人們依然對麻風病人避而遠之,甚至將教堂取名為“發瘋寺”、“瘋堂”,久而久之教堂前的斜坡就有了瘋堂斜巷的稱呼了。

現在麻風病院已經不見蹤跡,瘋堂斜巷一帶也被闢為澳門的文化創意街區,美術和音樂學校、畫廊、展覽館等為這個從前人們避之則吉的地方增添了許多有趣的文藝創意元素。

瘋堂斜巷一帶具有比其他地方更為強烈的南歐西葡風情,甚至地面上鋪設的也是與葡萄牙本土風格一致的馬賽克地磚。沿著瘋堂斜巷往下走,在與瘋堂新街的交界位置,多座黃綠紅相間的三層建築更是將這種南歐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瘋堂斜巷8號,有一個由幾座黃色建築組成的小院落,被藤蔓覆蓋的斑駁的門牌上寫著仁慈堂婆仔屋。二戰時期,大量難民走難到澳門,並聚集在這裡,一時之間這裡成了收容難民和窮人的貧困者之家。戰爭結束社會穩定後,這裡被改作老人院,讓那些終身未嫁的老婆婆入住,後邊便改名為婆仔屋,婆仔是省港澳一帶的說法。進入21世紀後,婆仔屋進行了翻新和修復工程,搖身一變成了藝術文創園區。

婆仔屋面積一千多平米,由左中右三座建築組成,共有30多個房間,被用作藝術工作室以及展覽廳。院落裡還有書房和音樂室,提供藝術書刊和音樂CD售賣、展示和收藏。另外還有咖啡館、小百貨店等文創園區的標配。在週末,婆仔屋的院子裡不時還會舉行茶座、露天音樂會、露天電影院等活動。

室外樹影婆娑,遊人稀疏寧靜安逸,室內藝術範十足,文創氛圍濃厚,是文青們不可錯過的打卡點。

地址:望德堂區瘋堂斜巷

17:30 pm,東望洋山

相對西望洋山的位置上,還有一座海拔近百米高的山崗,東望洋山。19世紀時,澳葡政府在山崗上種植了大量的松樹,因此東望洋山又叫松山。後來這裡被開闢為公園,林蔭夾道、鳥語花香,地位相當於廣州的市肺白雲山。同時東望洋山海邊大馬路也是澳門格林披治大賽車賽道其中一段的組成部分。

登上東望洋山山頂可以選擇從東望洋斜路直上,因為地面崎嶇以及坡度大,所以這裡又被叫做長命斜。當然也可以選擇省力省時的方法,東望洋山山腳連線著二龍喉公園,公園入口附近建有松山纜車,單程2元葡幣,2分鐘不到就能直達山頂健康徑。東望洋山同時也是俯瞰澳門全景和四周島嶼的又一高點,建議臨近黃昏時到來,景觀和氛圍都相當不錯。

東望洋山上有兩座重要建築,其中建於1864年的松山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燈塔。燈塔外牆為米白色,靠近頂部以兩圈黃色線條作為點綴。塔身結構為圓柱形,高15米,底部直徑約為7米。燈塔最初以木輪轉動銅製水火燈的方式為航海人士服務,直至近年才改用電燈作光源,頂部的巨型射燈其射程可達16海里。此外,如今燈塔因為地勢高,還被用作懸掛颱風訊號。

緊挨著松山燈塔的是聖母雪地殿教堂。與燈塔一樣,教堂同樣以米白色外立面為主,輔以黃色框線作為點綴。教堂建於17世紀初,建成後不久便遇上荷蘭人入侵,傳說聖母曾在教堂外以斗篷抵擋敵軍的炮火。現在教堂內除了展示有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遺蹟外,還供有聖母的聖像。

地址:地釐古工程師馬路,東望洋山

18:30 pm,聖安多尼教堂

澳門雖小,但教堂密度卻一點也不輸,在城區遊走,經常是三步一鐘聲,五步一教堂。位於白鴿巢前地聖安多尼教堂,建於1565年,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和大部分老建築一樣,聖安多尼教堂經歷了多次被毀和多次重修,最終在1930年形成如今的規模。

教堂前的道路迂迴曲折,因此教堂在建造時因地制宜,只在左側設定鐘樓,形成不對稱的立面形式。外觀上則保持澳門教堂一貫的水刷石飾面,簡潔的裝飾體現著新古典主義風格。教堂前地上還立有一座巨大的十字架。

教堂內部的裝飾則帶有巴洛克風格。祭壇兩側採用斷裂扭曲的山花和壁柱重疊錯落的形式,中間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塑像。兩側座椅上方的天花上還垂下多支華麗的枝型大吊燈。就內部的觀感上來說,聖安多尼教堂比年紀相仿的玫瑰堂更對上我的口味。此外,因為聖安多尼是天主教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所以教堂也被叫做花王堂,這裡也是許多當地人行禮的地方。

地址:白鴿巢公園側

20:30 pm,永樂大戲院

澳門的新橋區應該是大多數遊客都不會踏足的區域,這裡既是傳統的華人小區,也是較具歷史的城區,本土氣息濃郁。而在大纜巷和鏡湖馬路交界處,坐落了一家擁有60多年曆史的舊戲院。外牆掛著的霓虹招牌上,直書“永樂大戲院”五字,既老牌又顯氣派。

永樂大戲院始建於1952年,是澳門迄今為止仍在營業的最老的電影院了。戲院由何賢、柯麟、陳直生等愛國商人出資興建,目的是為澳門提供娛樂休閒場所,並通過播放愛國主義影片將其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時,除了澳門本地居民外,因為港英政府嚴禁播放有關新中國的電影,所以不少香港工人下班後紛紛乘船來澳門永樂睇戲,一眾國產電影如《白毛女》、《解放了的中國》等令香港和澳門觀眾耳目一新,更加潛移默化地瞭解和感知新中國,同時也令永樂戲院聲名大噪,迎來戲院歷史上的光輝時期。從上世紀60年代的《甲午風雲》,到如今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不管形勢如何變化,電影院市場的競爭如何激烈,永樂大戲院一直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角色。

當然,作為盈利機構,一味講求情懷和執著終究會被高速發展的社會埋汰。永樂大戲院為順應時代的發展,在不改變基本特色的前提下,不斷進行“自我迭代”,60多年來,光是規模較大的修葺和改造就多達9次。上世紀5、60年代,戲院加建樓座、增設空調;改革開放後加設演員化妝間;90年代戲院,分為一院和二院,一院增設了12米弧形寬銀幕,同時可作大型粵劇和歌舞等演出之用,而二院則以小型舞臺為主,供小型表演和曲藝演唱之用;到2003年,戲院進行了內部的整體翻新,舞臺、觀眾席、牆壁、照明及隔音系統等煥然一新;最近一次大規模更新是在2011年,除了裝置的升級外,還裝置了3D數字放映系統,成為全澳門第一家3D戲院。

如今的永樂大戲院,既是澳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電影院,也是自我更迭最頻密的電影院;既保留了上世紀的人手劃票、投幣磅等元素,又引入了3D數字放映系統和杜比立體音響系統等現代裝置。社會更迭,在各種變與不變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依然是一家寓教於娛樂的精神家園,這就足夠了。

地址:澳門鏡湖馬路85E地下

後記

如果能讓你們驚覺從前對澳門的誤判,那麼我便覺得我這篇遊記成功了,不枉我一個月瘋狂碼出數萬字,也不枉我對腦殼翻箱倒櫃牽扯出澳門與我的回憶。

44個二級標題,44個包含吃住行的地點,這既是旅行者的澳門,也是當地人的澳門。澳門太小了,很多地點早已不分遊客區和本土區,它們早已糅雜在一起,但彼此之間卻沒有因為充斥著淚氣而相互排斥,溫和且安之若素,是它們的相處之道,同時也是這一小城的性格和態度。

“44”只是澳門的冰山一角,還有我多年來未曾見識過的疊石塘山和大潭山郊野公園的野外風光、未曾品嚐過的成記粥品和東京小食館的氤氳香氣,都在等待著我的第40次、第50次到訪。

“去這麼久幹嘛”“澳門有什麼好玩”——

希望下次有朋友發出這樣的疑惑時,你們能夠為他細細道來,在澳門經歷的這大三巴和賭場外的72小時,這溫潤、精緻、美好的72小時。

—————————————————————全文完—————————————————————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