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 不是我真姓”。小時候好喜歡唱這首歌,因為感覺自己唱那個童音特別好萌,也順便記住了Macau。初見澳門是在初中,跟團旅行,印象只剩下賭場、大三巴、還有大三巴門口一路的試吃。半天的旅程讓我記住了澳門的小資,地方不大,路很窄,但是街道裝飾很美,特別有情調。半天甚至一天對於澳門來說都太小氣了,於是乎直接來個兩天一夜,這份誠意也換來了Macau的多一份真誠。總之,發自心底喜歡這裡。

此行首要目的是行攝,其次就是吃。出發前翻看了好多攻略, “嘔心瀝血”地把攻略裡小吃店的位置在地圖上找出來、一一畫在紙上,也順便把住處旁邊的大街小巷摸清楚了。

澳門的街道也是一個亮點。對於外地人來說,要看著地址找到店面是很複雜的。澳門街道短小,星羅棋佈且縱橫交錯,不像內陸的街道那麼方正,路口多而複雜,名字也很拗口。要到達目的地,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問當地人,告訴他們你要去哪條路哪號門,尤其是吃的小店,當地人一般都會知道(至少我遇到的都是這樣子)。問路的時候最好能夠確切的知道地方名,一方面是一種禮貌,不用浪費別人的時間思考你到底要去哪,另一方面也是能力,至少說明你是做足功課的。我本以為自己是做足了功課的,但在潘威記支吾了半天說不出“瑪嘉烈”完整店名,就被老闆笑了。

吃的東西,我一一道來。

澳門第一餐吃的是恆友魚丸(板樟堂一條小巷裡,玫瑰堂左邊的一條小巷裡)。好多人呀,雖然寫著不用排隊還是秩序井然,像學校門口的麻辣燙一樣,種類多個頭也大,看著很有食慾:蟹肉棒長得跟螃蟹的鉗子一樣但是肉嘟嘟的,洋蔥頭一樣的就是芝心丸,還有夾心的豆腐塊,很多都叫不出名堂來。放在鐵兜裡給老闆娘,在水裡涮幾分鐘就OK了。丸子都很彈牙,咖哩味很濃,尤其是青菜吸飽了咖哩汁,放到嘴裡滿口的咖哩味。最愛芝心丸子,內裡的芝心很飽滿很香,一咬就噴湧出來,味道也不會被咖哩味干擾。

轉角偶遇缽仔糕(草堆街附近,玫瑰堂到大三巴的路上左邊有條小巷子下去,對面左手邊就是),這是計劃之外的“豔遇”。缽仔糕和廣州見到的不同,一個圓滑的梯形,放在蛋糕紙上,晶瑩透亮。賣缽仔糕的是一對上年紀的人,阿伯負責拿糕阿婆收錢。阿伯很熱情地給我們講故事——他以前是賣雪糕的,於是創新地用做雪糕的方法來做缽仔糕。,他家的糕確實和別人家的不一樣——廣州的缽仔糕呈膠狀,有點韌性;阿伯的缽仔糕更像布丁,一口就可以輕鬆咬下一小塊,很香很滑,涼涼的,甜而不膩,要不是阿伯自己介紹也吃不出和雪糕還有親戚關係。一來好吃,二來兩老有愛吧,吃起來有種滿滿的幸福感。第二天還想去找他,但是沒開門,真是一期一會的幸福呀。

2017年:故意去找,沒找到,真的是一期一會呀~~

第三餐是潘威記(天神巷,眼鏡88門口那條小巷,直走到拐彎處前便是)。網友說是比較正宗的法式甜品,燉蛋和芒果泡芙網評最高。燉蛋的焦糖好香,蛋很滑,像在吃蛋撻酥皮上面的蛋黃肉,味道和口感都很好;泡芙外表皮很鬆脆,像在麵包裡面充了空氣一樣蓬鬆,重頭戲在裡面的奶油和果肉,真的是一顆顆的芒果肉,可見店鋪的誠意。澳門的美食品種其實和廣州的差不多,但是勝在有誠意,料多味足,這樣就已經很不一樣了。

第四餐,我們的晚餐,在蕃茄屋解決(玫瑰堂往大三巴那條路中間有個園地,右邊往上走就是)。傳統老店,since 1994,看起來平淡無奇,外觀、餐牌、價格看起來都和普通的小餐館甚至快餐店差不多。我們19點多去到人還不多,等我們點了菜門口就開始叫號等位了。沒去嘗試葡汁,想嚐嚐招牌焗飯:招牌薯蓉蘑菇龍脷焗飯,表面有奶油味慢慢的薯泥,魚塊是炸的,可以像剝洋蔥一樣剝出一小片一小片的魚肉;白汁豬扒焗意粉,白汁有點燒烤味兒,有別於在廣州吃過的白汁。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我家薯蓉的味道。還點了葡萄牙Sumol有氣汽水夏威夷果口味,比廣州的玻璃瓶可樂小一點,不會像平時的汽水那麼嗆喉喝的是滿滿的一口“氣”,透過玻璃瓶可以看到懸浮的果肉,喝起來吃不到果肉,很特別。

2017年:換了新店,到老店然後會有路牌指導著去新店,依然辣麼好吃

晚上小逛了下大三巴附近的街道,入夜了街上行人都很少。宵夜可麗餅(蕃茄屋下來一點的位置),B兒說她在法語課上總是聽到這個食品於是就嚐了一下。可麗餅外皮有點像雞蛋仔,質地很軟,有淡淡的蛋香味。我要的是甜的草莓味可麗餅,總覺得可麗餅和草莓是絕配。做餅的過程就像是廚師在餅皮上畫畫,材料有奶油、巧克力醬、果仁碎,草莓均勻分佈,對摺、從左角轉到右角,一氣呵成。吃起來有種幸福的味道,吃每一口有都很有料,特別是末端果仁沉積,一口咬下去好多鬆脆的果仁,混著奶油,口感好極了。

2017年:中午去的沒找到,是關門了還是還沒開門呢?真懷念這味道呀~

早上趁旅行團沒來之前出去逛,走老遠去到十月初五街,在康公廟和花王堂之間找到了南屏雅敘。好市井的茶餐廳,顧客很多,尤其是老人家,看報紙的聊天的,頗有小茶樓的感覺。特別傳統的茶餐廳,點餐時把要吃的寫在紙條上,服務生吆喝著告訴廚房,買單亦是如此。每層樓兩三個服務生,和熟客聊聊天,不緊不慢。厄華田味道偏淡;黃油多士炸得比平時學校食堂的更鬆軟,多士中間有一塊黃油在一點點融化,也不會特別油膩,服務生說蜜糖和多士更搭哦;菠蘿油的酥皮比較硬,好久沒吃酥皮包了也不錯;鴛鴦,奶茶和咖啡混搭味道有點神奇,感覺更像茶加咖啡,口感很滑;南屏出前一丁,方便麵質感的面,味道要比方便麵層次更豐富,叉燒特別香甜。吃得飽飽的,人均30-40港幣,價錢和吃一頓正餐差不多。

回旅館路上在轉角位置遇到一家小小的早餐大排檔,很多上班一族在這裡打包,粥在鐵鍋裡沸騰,看著很有食慾,估計也挺好吃。

中午坐車去氹仔,逛了當地人認為比威尼斯還好看的金沙城,說到底還是大型購物商場,不過確實裝修得好有特色。在金沙城喝了星爸爸,價錢比廣州貴一點,嚐了新品咖啡,栗子味道好濃郁,但咖啡味不太濃。小B兒的估計是摩卡巧克力味比較濃。PS:賣咖啡的小哥好帥呀!這幾天在澳門見到的帥哥比在廣州一星期甚至一年見到的還要多,樣子標準也有身高,穿著得很講究,一飽眼福。

前一天在半島沒能吃上傳說中最正宗的瑪嘉烈葡撻,因為店鋪週三休息,唯有改道去威尼斯人找他的分店。9港幣一個葡撻,現做現賣。個人感覺夾心不夠以前在光明廣場上喜洋洋早茶吃的滑,外皮很厚很酥脆。大概是流傳過廣過久吧,葡撻貌似已經成為了一個噱頭、澳門的一個標誌,家家都在賣各式各樣的葡撻,而真正的葡撻已經不知道藏在哪裡了。

大利來豬扒包的廣告已經賣到了珠海港口了,到了官也街附近的大利來門口,我也要湊個熱鬧。一天限購300個,32港幣一個包,豬扒超大一塊,估計是醃製瞭然後炸的,很入味,包也烤得表皮焦脆甚至到硬的地步,女生吃一個就飽了。澳門餐廳大多習慣餐後結賬,離開的時候帶著餐牌去結賬或者服務生吆喝著“6號臺50蚊”告訴櫃檯,找回來的大多是硬幣,一天下來錢包鼓鼓的。

2017年:換了位置依然好吃😋

去大利來的路上經過沙度娜(地堡街泉福新村第一期第六座裕嘉閣地下AA鋪95號,官也墟門口的大路往左走差不多到路口就是),買了個木糠布甸。我印象中的布甸和布丁差不多,圓滑而富有彈性。但這個布甸重新整理了我對布甸的印象,超級像雪糕,比雪糕少了點水分,涼涼的,跟雪糕一樣細滑,口感不錯。表面的木糠吃不出是什麼,很細碎像沙子一樣,沒什麼味道。

官也街很短,是手信一條街。最多人排隊的是晃記餅屋,不可以試吃,買了些杏仁餅杏仁味特別濃很香,還買了店裡獨創的肉切鬆,很脆,味道有點像雞仔餅。官也街上還有好多出名的葡國菜餐廳如公雞、小飛象,好多攻略都有提到,還有莫義記貌似吃大菜糕不錯,街口有家日之船,以前在廣州吃這家店的章魚小丸子特別好吃,這些我們都沒時間享受了。在官也街只免費試吃了一個榴蓮雪糕,特別特別香的榴蓮味,像在吃榴蓮一樣。

晚飯在街口一家小小的餐廳解決,門口掛著蔡瀾的相片,店裡播著內陸的電視劇,粵語配音。這裡的牛雜貌似很出名,要了一個牛雜河粉,牛雜煮得很入味,也不會硬,牛雜汁和河粉真是絕配呀。澳門很多處都還有小小的升降貨梯,在南屏雅敘、澳門中央圖書館、這家小餐館裡都見到了,用來運輸一二樓的物資,食物、書什麼的,不用人工搬來搬去,方便省地。

——————

澳門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人。

從外觀上看,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心理問題,總覺得在澳門見到的人穿著都時尚一些。兩天見到好多帥哥,特別賞心悅目。

在澳門問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深刻體現了當地人的熱情。向一個人問路,周圍的行人也會插嘴,我們在車站問路幾乎是整個車站幾個人一起在討論,在商店問路店員顧客一起來幫忙。他們的回答都特別詳細,有的還告訴你最省錢的出行方案,很感動。印象最深的是找旅店時遇到的那個阿伯,看我們兩個在路邊看地圖就主動上來打招呼:“地圖甘細隻字點睇呀。”阿伯很熱情地給我們指路,還跟我們講附近的狀況和歷史,一副很想和人聊天的樣子,相當可愛。澳門人給友人的感覺就是很友愛,在茶餐廳吃早餐服務阿姨主動拿蜜糖教我怎麼吃多士,趕去關口時車上一同下車的一個路人甲幾乎送我們到關口。兩次自由行讓我更加相信“人性本善”,只要你給予人多一份信任,你也會收穫到更多幫助。

在澳門,你對人笑,人也對你笑,就這麼搭訕上了。這樣搭訕了好幾個外國人,尤其是在氹仔。在威尼斯人,船伕都是外國人,但跟友人一點隔閡都沒有,對著我們的鏡頭擺POSE,熱情地對著我告白,無拘無束的大聲歌唱,相當享受他的工作,開心無邪得像個孩子。大酒店的保安也是一個萌點,英皇酒店門口木訥的保安和跟他拍照的遊人站在一起顯得很呆萌,金沙城的保安卷著大舌音和我們講英文指路,威尼斯人的保安在我們問路時點頭行禮很有禮貌很有紳士風度。官也街附近有家餐廳門牌很有特色,我們在門口拍照,裡面的外國人看著我們笑,更有甚者走出來和我們聊天,送我們明信片邀請我們進來吃飯,很友善。在澳門,搭訕外國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們是那麼的可愛,主動走進我的鏡頭,非常樂意幫忙和交談,真想坐下來和他們好好玩兒。

澳門兩天,看似走過了三分之一的澳門,但其實澳門的美遠遠比我眼見的要多得多。離開時我對澳門說:澳門,我還會來的。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