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夏日

時至今日,再次回想起這段旅程的時候我和褲頭早已身處大連這座北方城市。我坐在電腦前寫下這篇遊記時,腦海裡一幕幕的記憶又把我帶到了那個夏日,炎熱潮溼的空氣,樹葉彷彿就在身邊搖曳。
在那裡,時而靜謐且含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彷彿都凝固在金色的光裡。
在那裡,時而熱鬧且自在,市井風情,流連忘返,彷彿一場流動的仲夏盛宴。


在越南,和煦日光下是木香、果實的乳香,是閃著波光粼粼的海面,是教堂鐘樓上盪漾著時間的流逝的聲音,是帶著膠片質感的,古老,優雅的韻味。
在越南,風景作布,塗抹出蔚藍色的大海,暖粉色的教堂,閃耀著金色的海灘,還有鬱鬱蔥蔥的綠色森林,彷彿徜徉在一個空靈卻又多彩的夢幻夏日的老電影裡。


在胡志明美術館,是奶油般細膩溫柔的懷舊時光。

在中央郵局,是一張寄給時光的明信片。

在大叻舊火車站,是被遺忘的舊時時光。


在Nha tho Huyen Si,是浮生半日,偷得半日閒。

在胡志明市博物館,是娓娓道來的城中舊事。

在cafe RuNam,是紅房子裡的夏日聖誕節。

在街角咖啡公寓,是氤氳空氣裡的市井風情。

在耶穌聖心堂,是可以療愈“少女缺失症”的甜蜜教堂。

在瑪麗修道院,是粉紅色的祕密花園。

在靈姑灣,是流淌在油畫裡的靜謐時光。

在鍾嶼石岬角,是關於杜拉斯筆下的相遇與告別。

在芽莊大教堂,是關於另一種人生

VLOG

胡志明,一段光與影間的舊時光

胡志明市,舊時稱西貢。腦海裡對西貢的想象是瀰漫在潮溼空氣裡的市井與風情,是交織在眼與耳之間揮之不去的法式香頌,也是隱匿在光與影之間那一段段立體而浪漫的舊時電影。
十二月份的胡志明,溫度剛好適合體溫,空氣卻依然溫熱潮溼。市中心街道兩旁是各種如乳酪色般的低飽和度建築,精緻的浮雕花紋是抹不掉的法式痕跡。路邊各式西餐廳,咖啡店,商場裡,景點間各種膚色的人或相談甚歡,或慵懶閒逛,或匆匆經過。只有馬路上那川流不息的摩托轟鳴聲夾雜著越南口音的嘈雜聲,讓我和褲頭放慢腳步,尋找屬於這座城市的故事……

Saigon,或許很多人更偏愛你本來的名字。她是《青木瓜之味》裡的潮溼馥郁,她還是杜拉斯《情人》裡的曖昧昏暗,她也是《戀戀三季》的滄桑連綿。

至於我,我想,這座城市是一段可以嗅到濃郁滴漏咖啡香,可以肆意迷失在光影與色彩的舊時光……

胡志明美術館,溫柔的懷舊時光

來到胡志明的第一站是美術館,也是我和褲頭到達陌生城市必去的地方。我始終相信,美術館是我們跟這座城市的過去相遇的地方。

美術館分三層,是1929年法國殖民時期保留下來的建築。

這座建築是由越南和法國的設計師共同設計完成,所以這座黃色的建築既有其獨特的東南亞文化元素又夾雜著法式悠閒與精緻,這樣的混搭融合出極富異域魅力的裝飾藝術。

走進美術館,無論是陽臺,走廊,通風口,樓梯扶手和電梯都充分的體現了時代的細節。

鵝黃色的牆面搭配綠色百葉窗,是一種殖民時期留下的審美。

這樣的色彩搭配在這樣的氣溫中看過去,又有種說不出的適宜。

穿過走廊,褲頭探著身子在陽光中靜靜感受這座黃色的建築,它散發出迷人魅力,目光所到之處,浮光掠影之間,都是一抹明媚。

我和褲頭在美術館度過的時光是緩慢悠然的,或許在某些時刻,這座美術館能串聯起過去與現在,或許在某些時刻,這座美術館是一種持續的希望。

褲頭抬頭對著光,望著這明黃的建築,恍惚間迷失在時光裡。

街角與咖啡,在氤氳空氣裡的市井風情

如果說要體味一個地方,我想最好的選擇就是市場了。看著攤主和買家你來我往討價還價,這些細微時刻,是離這裡的生活最近的時候。

褲頭喜歡像當地人一樣穿街走巷,去探尋屬於這個地方的故事。這或許就是我們旅行的意義吧,用故事回答生活的平庸,用腳步去延展生命的寬度。

邊青市場,1914年建成,是胡志明最繁華的市場。繁華來自於它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種類繁多的商品。如果說胡志明是越南最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方,那麼邊青市場也足以令人目不暇接。

市場裡吆喝的才是越南人的生活。衣料雜貨,生鮮食品,琳琅滿目,是視覺、聽覺與嗅覺的幾重衝擊。小吃攤、蔬菜魚肉和服裝百貨共處一室,也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這裡擠滿了遊客,本地人,外國人,男女老少。處處充滿了生氣混沌與活力。

在阮惠街漫步,街頭巷尾的氛圍,是任由潮溼的空氣觸碰汗毛的蒸騰,是迎著溫熱的微風伸懶腰的慵懶,是一路上聽著越南語和摩托轟鳴聲交織聲的喧鬧,是嗅著濃郁的滴漏咖啡香味的濃郁。

我和褲頭穿梭流連於街邊各種特色小店,心裡竟生出時光倒流的錯覺,復古與懷舊的元素遍佈在這尋常弄巷。

精緻高檔的西餐廳門外,帶著斗笠挑著扁擔的越南人仍以最傳統和質樸的方式做些小買賣。看著這座城市被喧擾的,蜂擁而至的遊客用速度把一切都變為可能。令人欣慰的是也還有一些舊時光在流轉與堅持。

胡志明原住民的愜意是我們看得見,又學不來的。你不得不佩服他們有點時間就喝杯咖啡看個報紙,有個支點就能仰天大睡。

胡志明市的摩托大軍的數量是沒來過越南的人無法想象的,300萬的摩托車在大街小巷裡川流不息。白天在炎熱的陽光下,體感溫度超過38攝氏度。如果可以來一杯越南冰咖啡,它會讓你迅速逃離當地持續燥熱的天氣。

咖啡公寓,一棟建於20世紀中期的九層老式公寓。2015年這棟老建築被翻修改造成“The Cafe Apartment”即咖啡公寓。如果你從街道路過,可以一目瞭然可以看到各家小店獨特新穎的招牌和各種顏色的戶外小陽臺。

在這裡聚集了許多風格迥異的咖啡館,餐廳,甜點店,雜貨鋪。據說,在ins上它可是各地遊客和咖啡控門指名要去的朝聖之地。

我和褲頭並不熱衷於打卡與朝聖,咖啡公寓也只是這個旅程中匆忙一瞥。

咖啡公寓樓道里牆面的顏色是褲頭喜歡的明黃色,斑駁的牆面,下樓的階梯,寫滿了歲月與生活氣息。

在胡志明的第一日,抬頭看見太陽升起,低頭望見華燈初上,彷彿只有時間變慢了。

深夜,悶熱潮溼依舊未褪去。我跟褲頭坐在Saigo Saigo Bard的戶外露臺邊,俯瞰著這座老舊又摩登的城市夜景。

胡志明至於越南或許也是摩登的,在都市化的標籤下,處處都上演著華燈初上的片場。築夢者在此起高樓、灑風情,漫遊者在此大筆揮金、旮旯尋寶。

胡志明至於越南或許也是念舊的,它在時間的節奏裡行走得很緩慢,仍保留著本地人特有的樂觀,勤勞,智慧,在時代之巔踽踽獨行。

耶穌聖心堂,路過的那片粉色風景

胡志明市的第二日,我和褲頭依舊沒有適應這裡的溼熱,我們不停地穿街走巷,不停地出入餐館和咖啡店,只有這樣走走停停的攝入能量,才能給我們身上流失的水份以補給,順便也可以吹吹冷氣降低體溫。而與耶穌聖心堂的相遇就是在這穿街走巷中偶然發生的。

走在胡志明市區之內,鱗次櫛比的建築與熙來攘往的摩托車無時無刻不拉扯著你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暇顧及其他。而這棟粉色的建築似乎是迷途中驚喜的存在。

“胡志明奶油色彩般的建築,可以治癒色盲”褲頭歪著腦袋跟我說。我倒是認為這片粉色風景可以療愈“少女缺失症”的褲頭。

後來,我們搜尋了下地圖瞭解到,這片粉色風景是胡志明第二大天主教堂——耶穌聖心堂。這座通體粉色的教堂靜靜地矗立在街道路旁,人來車往之間,它成了一片路過的風景。

有些城市的街道或許會讓你迷路,但也許就是這樣的迷路才是旅途的開始……

中央郵局,一張寄給時光的明信片

“熱鬧與繁華的旅途之後,是一張寄給時光的明信片。”褲頭自滿於自己詩意的表達,微微揚起額頭對我說道。我不置可否,或許旅途本身就是與生命的一場對話。但無論如何,穿梭於陌生的目的地,和有趣的事物相遇,啟用新的靈感,這是我和褲頭都熱衷的事情。

中央郵局應該是胡志明名氣最大的一處經典了吧。這座十九世紀末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築,由法國著名建築師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

正面望去,整座建築是由大面積鵝黃色的牆面搭配小面積鬆綠色線條狀的勾勒,鉛白色的浮雕花紋與鏤空鐵藝花紋點綴其外表。與佇立於巴黎的鐵塔相比,似乎這座氣派的巴洛克式建築更具濃濃的法式風情。

走進郵局大廳,作為一名患有非典型收集癖的褲頭,迫不及待的擠如人流去挑選那些有當地特色的明信片。而我卻願意靜靜地用影像記錄,以便能尋到許多故事始與末。

他們或許是一對情侶,亦或夫妻。男人在女人耳邊輕聲低語,女人神情專注,手握著筆,筆尖規律的快速在紙面上摩擦。書寫內容不得而知,或許是寫給家裡的親人,孩子,朋友,也或許是他們彼此。故事有很多可能性,亦如旅途,亦如人生。

他,頭頂略禿,寬鬆的格子襯衫下依舊能隱約看到腹部凸起的肚子。一個典型中年男人,神情落寞。他手裡拿著紙張,若有所思。關於這個男人背後的故事又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或許這段旅行會給他答案吧。

胡志明本地的人也會來到郵局收發信件。

這是一位頭髮微白的老年男子,握著支一眼望去便知有分量的鋼筆,低頭寫著什麼。

或許,他在腦海裡擬過許多故事,那雙曾經滄海的手,雖然我與他沒有更多的交流,卻似有一場沉默對話。在這樣的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紙張上手寫的文字是最有溫度的存在。

中央郵局像是個熔爐,把來自世界各個地域,各個種族,各個膚色的人,融匯在這個特定空間與場景之間,此刻,彷彿寄一張明信片給自己牽掛的人,是旅行途中他們所有人的習慣。若是能有當地特別的郵戳,那便更增添一份旅行的意義。

在郵局,除了郵寄視窗的長隊,各國的遊客們對特色的電話亭的痴迷不亞於倫敦街頭的象徵。ATM機、貨幣兌換、紀念品商店、旅遊資訊諮詢,或是坐在長凳上歇腳,越南人真是將這座郵局物盡其用。

走出郵局已是午時,郵局門前的廣場上人潮褪去後 又會湧入新的一波。

在這個廣場上,人們步履變得緩慢。表情也變得舒緩了。

我和褲頭跟隨人流慢慢遊蕩,穿過熙攘的群,來到中央郵局後身的一條二手書籍街。

整一條街道被裹在大樹庇廕之下,涼意來襲。街道中央停靠著幾輛報廢的公家車改裝而成的“汽車書店”。人們可以在裡面挑選,聊天,小憩。

街道兩側則佇立著幾家舊書店,外文書籍與越南語書籍層疊堆砌。從藝術畫冊到漫畫書,從長篇小說到旅行指南,語言不通也無關緊要,令人愉悅的是獵奇的快感。

越是泛黃的老書越被視為珍寶,書籍表面被塑料膜包裹著,不可隨意翻閱。書香味匯合著老時光的味道在空氣中流動,與整座城市的氛圍氣韻相得益彰。

一本本攤開在店鋪門前的口袋書,異域風情十足,作為極具當地特色的紀念禮物也未嘗不可。

RuNam d’ Or,光陰的故事

走在胡志明第一郡的街道上,如杜拉斯所描述“一條印度支那隨處可見的、兩側建有聯排式房屋的街道”,隨處可見。
飄蕩在每一縷微暖清風之間是或苦或甜的咖啡香味。在越南,咖啡已然成了沉浸在時光沉澱中的光陰故事。

RuNam d’ Or西餐廳,是由一個法國人所開。在這裡,光影,植物,綠牆,時鐘,百葉窗……這一切似乎帶著湄南河的味道,如同杜拉斯筆下故事佈景,從卷邊的冊頁裡翻開……

RuNam d’ Or的店內裝飾處處體現出法國的浪漫與細緻。拱頂大門,窗稜是四方的,透著足夠的光。藤編的椅子搭配花色靠枕,又極具異域風情。

綠色搭配黃棕色,讓氛圍變得隨和、沉靜,卻不平庸不喑啞。

在越南,點一杯Traditional Vietnamese Coffee,味道是黑咖啡和煉奶融合在一起,是很濃郁、很甜。

午後三點的時光裡,來一杯黑咖啡,慢慢去品味一段綿長深遠的,關於咖啡的光陰的故事。

Nha tho Huyen Si,浮生半日

範五老街,商鋪琳琅滿目。在這裡匯聚了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這裡斑斕多彩,也活力四射。就在這樣一條熱鬧沸騰的街區中,隱匿著一座天主教堂。

我和褲頭在胡志明的第三日,意外的在這裡偷得半日閒。

走入教堂正門口,高大的雕像矗立在眼前。一種強烈的神聖感與莊嚴感襲來。於是有了這張照片。

這裡的石椅的椅背上面都寫著“ta on duc me”的字母。落下的葉子散落在地面上,草地上和長椅上。與範五老街的吵雜形成了強烈對比。這裡寧靜,和煦。

我和褲頭不慌不忙的在這裡盡情享受陽光和緩慢流淌的時間。

這裡的小動物也靜靜地接納著,來往的信徒,遊客。

它們在這裡,日復一日,呵護著歲月。

一個老婦人,坐在石凳上乘涼,她赤這腳向外看。她身旁放著放著飯盒和口袋,神情有些落寞。

範五老街,人流,車流在日光下熙熙攘攘,好似繁茂熱鬧。但在這座小小的教堂裡卻生出一種安穩的浮世景象。

胡志明博物館,城中舊事

胡志明博物館,一幢兩層的灰藍色建築。它與胡志明其他法式建築不同,建築外部的架構為柱式,柱頭的裝飾是典型的愛奧尼亞柱式,這種裝飾性帶有濃濃的法式印記。

曾經,這裡是越南政權重要的政治中心,如今,這裡作為展示越南人民英雄抵抗外國侵略歷史的博物館對外開放。這棟不過百年得建築幾經風雨,它,已然已經成為越南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走入建築內部,開放的大廳正前方是一條通往二樓的樓梯。扶手是墨綠和灰綠色,樓梯的地面是原木的材質,復古也優雅。

越南本地的年輕人會在這裡拍攝婚紗照片。

挑高的空間,大塊的木門,四面採光的設計,隔音又遮光的百葉窗,無不在像你訴說著舊時,舊事。

在越南的法式建築裡,黃色牆身配綠色百葉窗,很常見。這樣的色彩搭配在這樣的氣溫中看過去,又有種說不出的適宜。

每一個地域的人們,都會因當地獨特的文化和氣候,發展出非常適合自身的居住和飲食方式。越南人喜歡赤足,清涼的花磚,搭配木質的百葉窗。清涼,通風,遮光。

在這裡短暫的閒逛,借一段時光,探尋著一段城中舊事。

cafe RuNam,紅房子裡的聖誕節

cafe RuNam,一個紅綠配色的咖啡店。我和褲頭在胡志明的最後一日在這裡度過。

紅色的木門與木窗在外面看上去格外顯眼,尤其是在這樣一個聖誕節將近的月份裡,又多了份溫馨。

“我還從來沒有在這麼熱的天氣下度過聖誕節。”褲頭興奮地跟我說。

褲頭早已按捺不住,拉開店門,找了一個靠窗邊的位置坐下。

店內的結構是複式的,門窗是紅色,牆面是棕色木質,地面是綠色格紋花磚。高大的落地窗外,是一片繁華的街景。

午後,陽光穿過百葉窗灑在走廊上,空氣中瀰漫著若有若無的塵埃。

胡志明幾日行走,忽然覺得這是一個適合快走但需要慢品的城市。

胡志明的人情味深深地植入進了骨子裡。所有人間煙火的氣息醞釀在熱帶 炎熱溼潤的季風裡,集結於這座城市上空。

大叻,在色塊間邂逅一場童話之旅

“如果說胡志明市是風情萬種的女人,那麼大叻就是熱情明媚的少女。”我想大叻在我和褲頭的記憶裡一定是一抹最明亮色塊,永遠不會暗淡。

大叻,一座地處高原的小城。彩色的建築遍佈大街小巷,曲折陡峭的道路縱橫於整座城市。松柏,鮮花攜著芬芳遊弋在空氣裡,穿行在迷宮般的窄巷,每一處轉角,都有絢爛的色彩。

瑪麗修道院,粉紅色的祕密花園

瑪麗修道院是一座修建在山坡上的粉紅色尖頂的建築。山坡邊上開滿了紫色,藍色的繡球花,與周圍黃色的民居搭配起來色彩明亮又復古,也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撒在馬路上,樓梯上,色彩斑斕。

隨著一條上坡小路穿過前院,修道院的教堂豁然出現在眼前。

瑪麗修道院教堂最大的特點就是她擁有粉紅色的獨特外觀和寬闊的三角形屋頂,尖尖的屋頂和幾何形的結構,像置身於紀念碑谷的遊戲場景中。

整座修道院在清透湛藍色天空的籠罩下不僅莊嚴肅穆,還充滿了可愛的溫柔,這份溫柔或許跟它粉色的外牆是密切相關的。

顯然,褲頭被這座溫柔的修道院所折服。她好奇地四處奔來跑去。

褲頭像我招手示意我往教堂後邊走,好似發現了祕密一樣又激動又興奮。

繞過修道院正面,往後院走,穿過一個僅容一人通過的小門,就來到了褲頭髮現的“祕密花園”。

這座“祕密花園”在教堂的正後方,裡面種滿了鮮花和修剪整齊的灌木,左右兩側的建築像是教室,兩側建築的門外擺放著整齊的實木長椅。

坐在長椅上,像是沐浴在剛開始熾熱的陽光和夏日色彩的世界裡。

我和褲頭在這座小小的“祕密花園裡”閒逛了良久。

在這座寬闊雅緻的前院內,靜悄悄的院落種滿了樹木和盆栽,綠陰深深,花意盎然。

與其說這裡是褲頭的“祕密花園”,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驛站,暫時收留了那些被時間消磨的好奇心。

保大夏宮,一場舊夢

保大夏宮,越南末代皇帝的一處避暑行宮。末代皇帝,註定是在歷史的洪流中悲劇式的存在,在時代的更迭中,它如同一場舊夢,轉瞬即逝,漸行漸遠。

而這幢黃色的建築也似乎成了這場舊夢的入口,尋找出關於這場舊夢的蛛絲馬跡。

走進保大夏宮,暖黃色色調的房間,配以寬大明亮的落地窗戶。

在這裡,空氣都在發光,喧囂盡散,就像一切都停止了一樣。

在光影明暗間,在不同時間段,自然光投射下來的光影變幻讓空間勝似一場流動的盛宴。

褲頭對我說她更喜歡這裡的顏色和室內陳列。

馬鞍棕色的絲絨沙發,融於自然的鼠尾草綠空間,既復古摩登又高階優雅。

墨綠色、咖啡色的深邃內斂,與亮橙色的大膽個性,被完美融於一室,讓空間畫面頗有豐富的層次,歷久彌新。

在二樓露臺牆面上的一面圓鏡子前面,我和褲頭留下了此次越南之行唯一的合影。

最後,我看著褲頭在後花園中盡情的撒歡。我想,生命中總有最美的時候,毋需對過去喋喋不休。

在大叻,我和褲頭的步調是緩慢的也是舒展的。

大叻的街頭與路口都是沒有紅綠燈的,人們似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步伐在這座小城不慌不忙的工作與生活著。

Ana Mandara,一首森林之歌

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
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樣地簡單。
——《瓦爾登湖》
來到大叻的第二日,我和褲頭都不自覺放慢腳步在這座花園森林酒店悠然閒散的度過了一天光景。Ana Mandara,它坐落在有著一片松樹林的宣林湖上。

在這裡被山林、湖泊、鮮花所環繞,加上藍天白雲,彷彿置身遠離喧囂世外桃源一般。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最後落筆在斑駁的草地上,留下一張張印象派畫作,甚是朦朧又巧思。

大叻城市美景與豐饒田園一覽無餘。

陽光恰到好處地玩起光影遊戲,灌木與身黃色的牆面相映成趣。

漫步在Ana Mandara裡,空氣清新,松香撲鼻,感覺迴歸了大自然的懷抱。

這裡的綠色與黃色空間充滿法式田園風情,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

每幢黃色屋子門前的書上都掛著小吊燈,小徑的盡頭總是貼心地設定了輕巧的座椅,輕到彷彿融進了植物背景中。可以在此沉思,也可以趁此時捕捉那恰到好處的光影。

坐在溫暖的桌邊不緊不慢地享用這美妙午日的好時光,再合適不過了。

午間的陽光透過玻璃灑落在空間各處,無聲勝有聲,享受當下就好。

隱匿在曲折的森林小路盡頭,叩開那扇再平凡不過的木門,彷彿所有景緻都鮮活了起來。如同跳躍的音符,譜這一首森林之歌。

關於車站,或許都跟告別有關。一場旅行的開始,也是一次漫長的告別儀式。大叻火車站就是這告別儀式後的被遺忘的那段時光。大叻火車站,1932年由兩位法國建築師設計,於1938年執行。

從大叻通往小鎮Trai Mat,全長不足8公里,和這座城市一樣迷你。

上世紀90年代重新投入使用的大叻站保留了部分1928—1964年間使用的齒狀鐵路,車頭和車廂也全是復古設計,把人拉回那段被遺忘的舊時光。

候車大廳內部的牆面是暖黃色,窗子鑲嵌了彩色玻璃,像教堂,光線透過窗戶折射,散在地面和牆面五彩斑斕,置身其中能看到時間在流轉。

大叻車站,每天都會有觀光的小火車線路,目的地是附近的小鎮,滿25人發車,一個小時一班車。

你可以選擇在這裡搭乘20分鐘的老式火車看沿途的風景,終到到達靈福寺,作短暫停留後返回。

而我和褲頭選擇在旁邊的咖啡店裡點上兩杯咖啡,不緊不慢,不慌不忙的,發現與體驗屬於這個老車站的舊時光。

TRAN HOUNG DAO,生活在別處

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

在大叻街區行走,體會,街頭巷尾中隨意逡巡的樂趣。相較於胡志明,大叻的行人稀少,偶有零星的旅人擦肩而過,耳邊只剩下微不可聞的風聲與零零落落的鳥鳴。

我和褲頭在數不清第幾個拐角與上下坡中迷失了方向,卻享受這樣的迷失。

山路起起伏伏,居民來來往往,不經意闖入大叻人的日常生活。

穿過一條窄窄地、繞著綠葉白房的小路,褲頭在民宿門口站定,彷彿一下穿越時空來到了岔路口。

每個匆匆忙忙的都市背後,都有一道溫情屏障,以短暫抽離,來一場深呼吸。在大叻,我想這個地方應該就是這裡了吧。

Le chalet dalat,裝進房子裡的小森林

Le chalet dalat,是一家綠意盎然,鬱鬱蔥蔥的西餐廳,她像足了一座小森林。它位於瘋屋子對面,我和褲頭從瘋屋子出來後,被門口的小雪人吸引,決定一探究竟。

我們循著 石階走下去,地面和牆隅的小心思,悄然地柔化了情緒。

就在小徑深處,煦陽下的一片影影綽綽,一幢陽光房裡盛開著形狀,高矮不同的綠色植物,“那就是一片裝進房子裡的小森林啊。”

在Le chalet dalat用餐,整個空間像個裹覆生機的溫室,自然光從不同方向映進來,每處位子巧妙地擁有不同光源,伴著四周的植物享受陽光的沐浴。

Le chalet dalat店內的裝飾也是非常童真可愛的,色彩明快活潑的方形地磚,搭配百葉窗板做成的桌面,非常有趣。

整面落地玻璃窗上塗滿了塗鴉,與外面的綠植恰好融為一體。我想,這麼有趣的小心思可能跟老闆有個活潑又好動兒子有關吧。

同時,Le chalet dalat也是復古的。皮面跑碼釘的高腳圓凳,古舊的老式佈置儲物櫃,絲絨沙發…..無一不透著濃濃的懷舊情懷。

噢,對了,忘介紹了,這裡的老闆是一個澳大利亞女人,她充得一手好咖啡,愛跟熟客嘮家常,偶爾也會跟你交換人生冒險經驗。

我和褲頭非常喜歡這裡,在大叻的四天時間裡,我們每天都會到這裡點一些飲品和食物。跟老闆聊天,看老闆的兒子嬉鬧玩耍。

即便是喝咖啡,晒太陽如此輕鬆休閒的時刻,也因此鬧哄哄得猶如墜入一片燦爛而熱烈的狂歡浪潮。

芽莊,漫長時光裡的愛與信仰

在芽莊,或許上演過很多顛沛流離的故事。上千年的歷史裡,有時是戰爭的死別、有時是情人的生離
有時也是虔誠教徒的神聖清靜。它古老而靜謐。在角落裡,演繹著人生的興逝,見證著愛情的來去。
我和褲頭在芽莊停留的時間很短暫,初到芽莊正趕上雨季,天空陰濛濛,海風迎面刮來,空氣中夾雜著溼鹹的味道。
對於芽莊的第一印象就如同《情人》裡描述的那樣:“湄公河的水潮聲,越南的雨季,熱帶植物一樣的生命力。” 吹著似有似無鹹腥的海風,聽著浪拍礁石的聲音,感受著異域海島的風情。

鍾嶼石岬角,相遇與告別

鍾嶼石岬角,位於芽莊城區的北面,我和褲頭從酒店步行至這裡,芽莊的馬路街道比胡志明寬闊的多,在這時晴時陰的天氣裡散步,會多一些期待,也會多一些驚喜。

鍾嶼石岬角,是由巨大花崗岩組成的海岸線,突起的岩石朝著大海的方向延伸。

站在礁石上感受著驚濤拍岸的震撼,風平浪靜時,這裡又是另一番浪漫滋味。

一眼而望,或許是風再跟海訴說,訴說相遇與離別。

一對兒情侶在鍾嶼石岬角停靠,她們似乎陶醉在溫熱的海風裡,也似乎在訴說著這離別。

岩石兩旁淺水細沙,漫步在海灘,感受杜拉斯筆下描寫的浪漫。

站在樹蔭下的海邊。

每當我看著大海的時候,我總想找人談談。
但當我和人交談時,我又總想去看看大海。
—— 村上春樹

芽莊大教堂,另一種人生

一大片厚厚的雲層壓在芽莊大教堂上空。
車鳴的聲音慢慢放大,轟撞了一下耳朵後又便緩緩走遠。
空氣依舊溼熱,被吹拂到的,或許只有長條木桌上攤開的聖經。

芽莊大教堂,建於1928-1933年。

第一眼見到教堂,最顯眼的自然是鐘樓。整座教堂有石頭砌成。

相比於教堂主體,它顯得過於高聳,你很難在正面拍下它的全貌,但這並不影響當地的一對對新人與外來的一堆堆遊人紛紛在此定格笑容。

教堂建在山坡上,上山的階梯被一座花園包圍,其中間或會出現信徒與教士們的墓碑,高大的建築,彷彿是被他們的虔誠所託起。

褲頭走到窗邊,發現通過大玻璃窗的縫隙小格,能窺見外面的石像。

褲頭在凝望窗外的雕像,雕像在凝望眾生,而我在凝望這褲頭。這一刻我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些“凝望”。

我不知道那時的褲頭在想什麼,或許僅僅就是一種人生窺探吧。

一場彌撒過後,或許是愛與信仰的觸碰,是生活與人生的對抗,用味信仰去探尋最真實的人生;亦或是人聲鼎沸的菜場鬧市,是地當地人叮鈴哐啷的餐具交響,尋味一座看似熟悉已久的棲息地。

峴港,與大海為伴

峴港是越南中部的一個港口城市,海濱沙灘延綿30公里。在峴港,毗鄰大海,生活是與大海為伴。

在峴港,充足的陽光、靠近大海、自由自在。
在峴港,煙花的夢幻或海水的涼爽能讓人們更願意面對與開啟自己,迎接最閃亮的日子。

而這樣閃亮的時日,就是四季之間最能開啟心中那個最閃亮自己的時間。我和褲頭或慵懶地漫步沙灘,安然體會陽光下隨風盪漾自在,或一改冬春的含蓄,換上自己最心儀的衣履,迎著陽光奔向海灘。

一路沿著美溪海灘走去,鹹溼的海風被飛馳而過的摩托帶起,路邊的冰鎮汽水襯著海灘歸來的人與我擦肩而過。

靈姑灣,靜謐海邊的印象時光

海邊去過很多,初次來到這片靈姑灣,有著不一樣的感覺,它不是那種碧藍到的讓人興奮到想有一躍的衝動,而是一種特別的深邃靜謐,在這裡,是時間凝固,幾乎靜止的天海之間,享受寂靜的片刻時光。

美溪海灘

大海以看似平靜如毯的表面,從洋流深處回饋給當地人自然而豐富的食材。面對不同的饋贈,誠心而虔誠的研究和辨別。

海灘上的漁民,赤腳站在海灘上收起漁網。

在峴港的日常之美,或許就在於最普通的一家人中,每天往復的習慣。是熟悉的路途,是繁雜的市場,是走過無數遍的海灘,是望不盡的日落,是張嘴就能辨認的食物。

晨光微曦,海風習習,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次三餐四季,都是生活的再一次新生。

越南之行,以此,且紀念,且暫別…

最後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