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旅行的時間是2015.12.13-2016.1.9

因為同學在北卡,趁著寒假去找他玩。

這是一個和中國一樣國土巨大的國家,在各地你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

美國人的熱情和友善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在我去過的四個國家(美國、日本、英國和泰國),美國人是最友善的。旅行期間飽受腰痛困擾(床太軟)的我,多次收到陌生人“ARE YOU OK”的問候。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常會友善地打招呼。同學在國家公園車陷到坑裡沒法脫身,天下著磅礴大雨,但每一對路過的人都會過來幫忙。也許是優渥的生活條件能讓美國中產可以把更多注意力放到精神層面。

華盛頓的冬天

草地上都是金黃的落葉

朝鮮戰爭退伍軍人紀念碑

阿靈頓公墓

普林斯頓的藍天,如詩如畫

賓夕法尼亞首府費城

紐約的高樓數量全美第一,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香港。

曼哈頓

聯合國總部

美帝常見的大排量車

雨中的自由女神


大都會鎮館之寶丹鐸神廟,第一座整體搬遷至埃及境外的古埃及神廟

Winter,鑄造於1787年,是法國藝術家Jean Antoine Houdon的作品

Joséphine-Éléonore-Marie-Pauline de Galard de Brassac de Béarn (1825–1860), Princesse de Broglie1851–53
這是新古典主義法國畫家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創作的傑作。當時他作為著名貴族肖像畫家的聲譽早已確立。畫中女主人精美的藍色緞子和蕾絲舞會禮服,金色刺繡披肩,絲綢緞子椅子,連同精心加工的珍珠,琺琅和黃金珠寶都讓人歎為觀止。這幅畫是由女主人的丈夫Pauline de Broglie 委託創作的,當時他們不幸的婚姻已經過了幾年。在完成這幅精美的肖像畫後不久,女主人患上了肺結核並很快去世,留下了五個兒子和一個悲傷的丈夫。在Pauline de Broglie的一生中,這幅畫一直掛在他家的牆上。這幅畫一直儲存在de Broglie家族的手中,直到Robert Lehman買下它。

哥倫比亞大學

哥大圖書館

波士頓的朝霞染紅了天空

哈佛大學,同學們揹著書包穿過草坪的小徑

波士頓Old South Church,前方的雕塑是出生在波士頓的美國畫家John Singleton Copley

“南方哈佛”杜克大學

如果沒到中西部,便無法瞭解這個國家的遼闊

從拉斯維加斯到舊金山,沿途是一望無際的戈壁和群山

沙漠中孤零零的工廠

美國很常見的道奇車

沙漠上的落日

風景如畫的舊金山

舊金山的地標金門大橋

浪漫的街頭藝術

漂亮的歷史建築

舊金山的丘陵地貌,市區街道異常陡峭

遠眺舊金山金融區

斯坦福大學

孩子們在海邊嬉戲

寧靜的海岸線

海邊懸崖

湛藍的海水

穿過林間小路

海邊茂密的杉樹

懸崖上的燈塔

太平洋邊的樂園聖巴巴拉

鬼斧神工Bixby Creek Bridge,她的建成意味著一號公路的全線貫通

比弗利山莊的豪宅


聖莫尼卡海灘的日落

洛杉磯的天際線

Angel of the Citadel – Horse and Rider – Town’s Guardian Angel,作者是義大利人Marino Marini。

它身體的每一部分都保持警覺,伸展開來,這匹強壯的馬看起來隨時準備向前飛奔。它的騎手是一位身材矮小的男性,他沒有像馬那樣凝視前方,而是帶著喜悅的表情向上看。騎手張開的雙臂和雙腿更凸顯了這種狂喜狀態。騎馬人這樣的經典主題是馬裡諾·馬里尼的畢生追求。馬里尼的創作嘗試隨時間變化很大。他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塑造的騎手形象堅忍而冷靜。十年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他的騎手經常是殘廢或受傷的;他們的坐騎狂暴而失去控制。隨著Marini開發這個系列,他創作的藝術形式也變得更加抽象和生硬。這個雕塑介於英雄和悲劇之間:一個欣喜若狂的騎手也許代表了二戰勝利後最初的樂觀主義。

空曠的西部,天空中的雲彩薄如蟬翼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裡的徒步道,所見之處盡是荒蕪

晴空下的亂石灘

沙漠公路的絢麗晚霞

獨居荒野的美國家庭

BELLAGIO,拉斯維加斯的明星酒店

永利和安可

華盛頓-東京,乘坐全日空的波音777。

美國簽證

美國簽證辦理的具體流程忘記了,似乎就是填個表(寫一下基本情況),準備材料去領事館。美國簽證是一定要面試的,這一點非常與眾不同,面試官當場就會告訴你結果。

搞定美國簽證的三個關鍵要素:
1.你為什麼要去美國?理由一定要充分明確,絕不含糊。比如你說要去旅行,想去哪些地方都說不清楚,旅行的大致計劃也沒有,簽證官肯定會懷疑你另有所圖。

2.你為什麼一定會回國?這一點也要說清楚。你與中國的聯絡越緊密,滯留美國的成本必然越高。比如家人在國內,國內有很多財產,國內有穩定收入豐厚的工作,這都是你不會滯留的理由。

3.你是否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到美國旅行?美帝的消費很高,你老兄銀行賬戶就幾千塊錢,簽證官發現了必然要給你拒籤啊。

網上填表,預約,準備材料(銀行流水、存款證明、購房合同、旅行計劃等)來到廣州。美國領館就在珠江新城地鐵站旁邊,美國在北京、廣州、成都和魔都都有使領館,兩個國家捆綁之深可見一斑,夫妻論也不全是亂講的


。對比英國,他們在各地都是簽證中心,收了材料最後都是送北京審的,他們只有一個大使館在北京。

美國領事館的官員都會簡單中文,我這回碰到一個白人官員,他看了我的資料,用生硬的普通話問:“你還有別的證件嗎?”哈哈哈,我差點笑出聲。雖然我的執法證基本不用,但是我還是習慣性地放在錢包,蒼天有眼,居然在這時候起了作用。趕緊掏出來給他看,他就給過了。有關不動產、存款和旅行計劃的資料都沒有看,要知道我是個白本護照啊,就這樣給過了。之前看網上說的,美帝的簽證申請運氣成分挺大,有的人條件很好不給過,有的人銀行卡已經空了,人家不care或者沒看一樣過了。

但現在美帝換主人了,整個社會瀰漫著一種很不好的氣氛,辦簽證估計不會那麼容易,各種審查會增加。

問完問題發你一張小黃紙(我這張歷史太久遠了),拿到這張小黃紙簽證就算通過了,回家等簽證寄過來吧。

大功告成!話說TRUMP往前老美真是大方。旅行簽證(B1/B2)有效期一下給10年(日本給3個月),而且給的是多次往返簽證(日本是單次),入境以後可以待6個月(小日本是15天),讓你玩個夠。

機票

機票是在攜程買的,香港往返華盛頓,我同學在北卡羅來納的羅利,華盛頓離他近。去美聯航回全日空,很期待全日空,回來還可以經停成田機場,也算是為下一次旅行做鋪墊了


,總價5214。

途徑香港

一個月內第二次來香港。

香港和北京曾經是我最喜愛的兩個中國城市,這次到香港是五次中的第二次,前年去英國也是在香港搭的英國航空。

然而我可能很長時間不會再去香港了,TRAITOR.

李黃瓜的長江集團中心

IFC

曾經的彌頓道秩序井然

因為只過一夜,找了家小旅館將就一下。小旅館在九龍站附近的居民樓裡,找了半天才找到,電梯異常狹窄,我和兩位瘦弱的女士一起搭電梯,只能剛好站下來。然而這家旅館也要400塊。

乘上機場快線去機場囉,到了美國才明白這四個S啥意思

香港機場,作為雙跑道機場效率奇高,螺螄殼裡雕花的本事相當了得,直到現在香港機場還是珠三角的頭牌機場,貨運量是廣州的3倍、深圳的4倍。然而大白雲現在就有三跑道,深圳再過幾年也是三跑道了,你就在雙跑道的條件下繼續精進你的管理水平和他們競爭吧,會一直慣著你??

死敵曼城的贊助商


,有機會去歐洲想坐伊蒂哈德航空,中轉阿布扎比去看大清真寺。

全日空,背景裡面有三架國泰。這裡是國泰的中心機場,國泰是五星級航空,各方面都挺好,但我是一輩子不會碰這種航空的,因為我想到國泰空服工會這組織就會噁心想吐。

今天坐的是747,四發“大頭”。

三藩是哪裡?“SAN FRANCISCO”取兩個詞的前三個字母就是三藩,廣東人就是這樣叫舊金山的。

美聯航的換班空姐。。。想看漂亮小姐姐的要失望了。

舊金山機場的入境檢查

飛機中午12:20起飛,飛了12個小時,早上8:20降落舊金山。

這一天的舊金山煙雨濛濛,飛機不斷穿過雲層,突然就落在跑道上了。

下面重點說說入境檢查,真是一輩子難忘。

美國的海關邊檢是一家“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在機場安檢的也是這幫人。交護照給海關官員,他操作了一下,讓我沿著右手邊的通道一直走到底。我有種不詳的預感,因為大部分人在這條通道的中間便拐出去了,走到底才發現,這是一個移民局的“小黑屋”。裡面只有幾個印度學生和兩名海關關員,其中一個在和官員解釋:“我是學液壓動力學的,巴拉巴拉”。

手足無措的站了2分鐘,沒人鳥我。

來了個白人關員,把我帶到屋外,他態度不錯,開始問我來美國的目的,我們邊走邊聊。那幾年積累的英語沒有白費,我詳細說出了我的旅行計劃,出示了往返機票、美國國內航班機票、預定的酒店訂單、同學的租車訂單。他仔細看了這些單據,基本相信我是來旅行的。之後他把我包裡的東西一件一件拿出來檢查,掏空以後使用毒品/爆炸品檢測儀器,仔細地搜查了我的行李,探測得很細緻。最後,他拿了我同學的地址和聯絡方式到辦公室進行查證,查證沒問題,終於給我蓋了入境章。檢查雖嚴格,但氣氛還是很友好的,都是為了工作。

我機票上的四個S,應該是高度嫌疑的意思(suspicious),第一次到美國的中國人都會受到“特殊照顧”,登機前在特殊通道加嚴安檢。我在香港登機的時候,已經走過登機廊橋了,在機艙門口還多做了一次安檢,也算是“特殊照顧”了。

“9.11”的陰影始終籠罩著美國,使他們非常警惕地做安全保衛。

終於過了邊檢,好高興。趕緊去找換乘航班準備去華盛頓。過道里一個華人老頭還用普通話幫我指了方向,果然是舊金山啊,華人比例高。

在機場買了一瓶小號可樂,2$,心裡想,老美這物價好貴啊。後來和我同學在高速公路邊的超市買可樂,一小件12瓶小號可樂,也就是3$。新自由主義的放任市場經濟就是這樣,不同地方的價格可能差很多,完全由市場調控。北卡的汽油價格大概是加州的一半,甚至馬路面對面的兩個加油站價格也不同,我們一般用軟體查好比較便宜的加油站再過去加油。美國超市裡的東西挺便宜,需要人工的東西就比較貴。

美國的登機安檢比國內嚴格,首先必須脫鞋,其次每個機場都有人體藏毒安檢裝置。畢竟是全球第一大毒品消費國。

在舊金山機場,一大群美國大學生席地而坐在討論問題。老美對地毯是真愛,只要在室內基本都會用地毯。已經去工業化的他們環保做的確實很不錯,空氣中的灰層很少,所以可以用地毯這種奢侈玩意。

飛往華盛頓的飛機晚點了2個小時,機上廣播說機長趕過來的時候遲到了。

晚上9點飛機降落到華盛頓羅納德里根(美國保守主義的偶像,頂級的調侃蘇聯段子手)機場。同學找了他學長把我們接到酒店,終於可以休息了。

今天住的酒店是Hampton Inn College Park,距離華盛頓半小時,已經在馬里蘭州了。

到美國以後吃的第一頓飯,IHOP連鎖餐廳,他們就是做各種煎餅的。

華盛頓

12月14日

酒店外的風景,同學在羅利租了一輛大眾開過來帶我轉,我們開車到華盛頓再換地鐵。

美帝的公路系統是異常發達,除了大城市,小城的超市、酒店、飯館都是散佈在各處由公路相連

這種大排量的皮卡在美國隨處可見,主要是汽油便宜

華盛頓的街景很漂亮,可惜拍的照片太少

Herbert C. Hoover Federal Building,目前是美國商務部的所在地。

美國財政部

曾經的美國財政部長ALBERT GALLATIN

這個應該是華盛頓

Andrew Jackson Statue,他是第7任美國總統、民主黨的建立者之一,也是美國早年的民粹主義倡導者,是首位成功通過民粹主義、而非依靠政治精英取得權力的總統。他在職期間因簽署《印地安人排除法案》成為一項法律而飽受爭議。

該項排除法案並未下令遣走任何印地安人,而是授權總統與印地安部落洽商購地條款,即以東部的部落所有地,交換當時已有州界以外之西部遙遠國土。傑克遜執政期間,向西遷移了超過45,000名的印地安人。傑克遜政府當時耗資六千八百萬美元,及三千兩百萬英畝(十三萬平方公里)的西部國土,購下了一億英畝(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印地安人土地。搬遷的程序受到一些白種人歡迎,卻使印地安人各族受苦,甚至死亡。傑克遜當時因在這些事件之角色而遭非議,批評逐年增長。羅伯特·雷米尼稱這段搬遷印地安人的時期為“美國曆史中最令人不快的一章”。

白宮那時的主人還是觀海。現在看他雖然不時鬼話連篇,但至少還有底線,不至於像現在連底褲也不要了。

在華盛頓的建築裡,白宮顯得很普通,一點都不漂亮。

周圍各種警察戒備

空中有直升機巡邏

冬天的華盛頓也很美

還有小松鼠

林肯紀念堂,他任上幾乎只做了一件事,打贏南北戰爭解放黑奴,完成國家統一。就一件便足以讓他成為美國民族英雄。在任何國家,完成祖國統一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事情。南北戰爭的勝利避免了國家分裂,是美國後來稱霸全球的重要基礎。而我們,必然是要破第一島鏈出太平洋的,某蛙切不可低估我們的信心和決心。

現在美國最大的航空樞紐(應該也是世界第一),達美航空和可口可樂的所在地亞特蘭大,在南北戰爭中曾經被聯邦軍隊付之一炬,數萬人葬身火海。這也是“民主燈塔”之傑作,為了消滅對手,完成國家統一,他們一樣不顧一切。呆蛙仔細看看歷史,你們哪次政權轉換不是血流成河?地緣政治就是這麼殘酷。

林肯紀念堂是馬丁路德金演講“I HAVE A DREAM”的地方

為紀念華盛頓而建的華盛頓紀念碑。

朝鮮戰爭退伍軍人紀念碑,這座紀念碑包括19座雕像,一面花崗岩牆壁上有2400名無名士兵的臉,上面寫著“自由不會從天而降”(freedom is No free)。

為了自由?可能有一點,主要是富人們為了對抗communism吧,和後面出兵越南的理由如出一轍。打代理人戰爭,把對手控制在更遠的地方。

美國人毫無疑問是我們交手過最強的對手,戰爭現代化程度非常高,這種現代化體現在戰爭的每一個細節裡,無論是武器裝備(美國人的火力尤其厲害,偵查手段先進並且牢牢把握制空權)、後勤保障(美國人保障他的士兵在大多數時候都能洗上熱水澡、他們的寒帶服裝也非常厚實)還是其他方面,都領先志願軍太多。在解放戰爭,解放軍圍住國民黨軍以後,圍困一段時間,即便是整編74師這樣的虎狼之師,也會吃不消迅速崩潰。美國人不一樣,志願軍圍住他們以後,他們用強大火力堅守,靠著空投維持,最後往往是志願軍因為補給跟不上先堅持不住撤退了。

志願軍靠的什麼?頑強的意志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數十萬志願軍在雪原裡悄悄靠近美軍,美軍數次空中偵查居然很難發現他們,可見志願軍的組織程度有多高。他們在喪失制空權、補給缺乏、裝備落後的情況下堅持戰鬥,20萬志願軍士兵獻出寶貴生命,最終為國家守住了北部邊疆。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受盡凌辱,6000英軍讓清政府簽了《南京條約》,不到20000八國聯軍就能攻破北京城。清兵當然武器裝備更落後,但更重要的是沒了志氣。面對遠遠少於己方兵力的外國軍隊最後竟丟盔棄甲不敢一戰。美國人想不到,經歷了近百年戰火、積貧積弱、低人一等的“中國洗衣工”(美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對志願軍的蔑稱)居然敢和他們扳手腕,最後還打得不相上下。朝鮮戰爭洗刷了中國近百年的屈辱歷史,大大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為國家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時光。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回憶:以前他去歐洲旅行,歐洲人看到中國人都非常的傲慢,但是在朝鮮戰爭之後,歐洲國家的海關人員見到華人都肅然起敬。也許這場戰爭可以算作這個國家復興的起點吧。

另外,這個場景應該以冰天雪地為背景,更契合那個-40℃的殘酷戰場。

小朋友還是蠻可愛的

國會在維修,這巴洛克風格的圓頂其實挺漂亮。但裡邊歇斯底里的迫害妄想症太多,歷史會證明你們選錯了方向。

阿靈頓公墓,就在五角大樓邊上,在其中安葬了美國國家戰爭中犧牲的軍人,包括南北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至於最近的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

肯尼迪夫婦也安葬於此

普林斯頓

12月15日

今天出發去普林斯頓大學。美國的高速很發達,沒有汽車的話根本沒法生活。尤其是在小城市,大家都是散居,超市和飯館可能就在高速公路的旁邊,沒有汽車連東西都買不了。

天氣不錯,美帝的晴天都是那麼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啊。

普林斯頓大學,在紐約南部的一個小鎮上,車程一小時。

學生們行色匆匆。同學說在美國上大學大家都這樣抓緊時間,很少見路上有情侶勾肩搭背卿卿我我。

普林斯頓學風紮實,理論研究在不少領域獨步天下。沒有醫學,法學和商學院。但天文物理數學等理工科專業質量極高。

古樸的建築如在畫卷中,她算是美國最漂亮的幾所大學了

Blair Hall,學校第一座哥特式風格的宿舍樓

普林斯頓大學是著名的常青藤聯盟成員,各種世界排名大概都可以排在前10。奧巴馬伕人就是這畢業的。

學校考試時沒人監考,本科生同意遵守1893年制定的名為“榮譽規章”(Honor Code)的學術誠信政策。根據“榮譽規章”,教師不得監督考試;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互相監督,並且必須向由本科生組成的榮譽委員會報告任何可疑的違規行為。委員會對舉報的違規行為進行調查,並在必要時舉行聽證會。在這樣的聽證會上宣告無罪就會銷燬所有的聽證會記錄; 學生一旦被定罪,就會被停學或開除。

愛因斯坦曾是普林斯頓教授

學校的吉祥物是老虎。

美國真是哪裡都飄揚著國旗,愛國主義教育真是做得再多都不會過的。

Alexander Hall是校園裡主要的音樂廳

美帝的天好藍,再誇講一次。但是去年我在北京看到一樣湛藍的天空,祖國在進步。

Nassau Hall,建於1756年,是普林斯頓大學最早的建築。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當普林斯頓大學校園成為戰場時,Nassau Hall遭到了兩軍的蹂躪。1777年1月3日的普林斯頓戰役標誌著戰爭的一個轉折點,當時控制著Nassau Hall的英軍向喬治·華盛頓將軍投降。1783年,這座建築成為美國的國會大廈。

East Pyne Hall,建於19世紀晚期,現在主要作為語言學院的辦公室和教室。

Princeton University Chapel

美帝常見的社群

費城藝術博物館

逛完普林斯頓,折返到費城。

費城在美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現在是美國第五大城市,賓州第一大城市。

費城沒啥逛的,聽說治安不是很好,於是去逛博物館。

費城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基本只小於大都會。

博物館門口的華盛頓雕像,由青銅和花崗岩雕刻而成,他身著制服,騎在馬上。面向東南沿著本傑明·富蘭克林公園大道向費城市政廳走去。

遠眺費城市中心

Portrait of Mademoiselle Legrand,作者是法國畫家Pierre-Auguste Renoir。

19世紀70年代,當Renoir的印象派畫作銷量不佳時,他靠肖像佣金來維持生計。6歲的Adelphine Legrand是一位朋友和藝術品經銷商的女兒。

Boy with Toy Soldiers,畫家是義大利人Antonio Mancini。

Mancini把這幅畫以僅僅二百法郎的價格賣給了他的朋友,著名的法國作家 Paul Bourget。他對 Paul Bourget說:“你無法想象我需要掙多少錢。”
這幅畫是在那不勒斯創作的,創作時間介於1875年到1877年的兩次巴黎之旅之間,靈感來自於對俄土戰爭的報道。模特Luigiello再次穿著他五年前在《決鬥之後》中穿過的蕾絲領服裝出現。一隻手戴著一隻黑色的手套,另一隻手則是光禿禿的。

Interior of a Café,作者是西班牙人Santiago Rusiñol。

藝術家兼作家Santiago Rusiñol是世紀之交西班牙現代主義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他和他的同事們,包括年輕的Pablo Picasso,經常在巴塞羅那的一家小咖啡館裡進行活躍的討論。然而,這幅畫中咖啡館裡的人物卻顯得沉默、孤獨,全神貫注於自己的思想。暗淡的顏色和封閉的空間加強了一種孤立感。

Interior,畫家是法國人Hilaire-Germain-Edgar Degas。

儘管有很多傳聞的細節,Edgar Degas這幅畫中所描繪的這對夫婦之間即將發生的戲劇情節仍然是個謎。學者們傾向於將這一場景解讀為當代小說中不快樂和緊張的情侶關係,但並沒有一個解釋能令人信服地準確匹配畫中所展示的細節。

nterior of a Tavern,作者是丹麥畫家Peter Severin Krøyer。描繪的是一群漁民聚集在小酒館的情景。

Farmyard,作者是英國畫家George Morland。

Portrait of Madame Du Barry,作者是法國畫家Louise-Elisabeth Vigée-Lebrun。

Path on the Island of Saint Martin, Vétheuil,作者是法國畫家 Claude Monet。

Japanese Footbridge and the Water Lily Pool, 作者是法國畫家 Claude Monet。

Bend in the Epte River near Giverny,作者是法國畫家 Claude Monet。

Portrait of Camille Roulin,作者是荷蘭畫家Vincent Willem van Gogh,。他就是下圖婦女的兒子。

Portrait of Madame Augustine Roulin and Baby Marcelle,作者是荷蘭畫家Vincent Willem van Gogh。他創作了他的朋友約瑟夫·羅萊的家庭肖像畫,他的朋友約瑟夫·羅萊是當地的郵政局長,這幅畫描繪了羅萊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這家人的兒子卡米爾(Camille)的一幅肖像也歸博物館所有。

梵高的向日葵,普遍認為共有7幅作品。其中一幅就收藏在費城博物館,畫中一共有12朵向日葵。1888年,當梵高在普羅旺斯的阿爾勒等待Paul Gauguin與他匯合時,他用大膽激進的創作風格畫了五幅裝在簡單的陶罐裡的向日葵靜物畫。當Paul Gauguin在10月下旬到達這座城市時,梵高用至少兩幅這樣的油畫裝飾了Paul Gauguin的臥室,這位法國畫家非常欣賞它們。不管這幅《向日葵》是Paul Gauguin到訪之前的作品,還是梵高第二年創作的兩幅複製品之一,它都是一幅色彩絢麗、激動人心的畫作,勾勒出12朵鮮花的輪廓,其稜角活力四射,個性鮮活,就像畫家本人一樣。

Fair on a Sunny Afternoon, Dieppe,作者是法國畫家Camille Pissarro, French。

View of Rome from the Tiber,作者是英國畫家William Marlow。

Interior of a Dominican Convent in Madrid,作者是法國畫家Ferdinand-Victor-Eugène Delacroix。

這幅畫的故事來自19世紀英國流行小說,Charles Maturin的《Melmoth the Wanderer》,它於1821年被譯成法語。一個年輕男子被迫進入修道院經歷痛苦的審判。在這裡,他被拖到馬德里主教面前。藝術家描繪了一個巨大的拱形房間,實際上是基於法國魯昂的正義之宮的內部。

Little Dancer, Aged Fourteen,作者是法國藝術家Hilaire-Germain-Edgar Degas。

Degas用大量的繪畫、素描、粉彩描繪了年輕的芭蕾舞者——在表演中、在排練中、在疲憊的休息時。以一位名叫瑪麗·範·戈泰姆(Marie van Goethem)的年輕舞蹈家做模特,Degas創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件雕塑。這件作品最初是用蠟做的,並於1881年展出,作品大膽地融入了現實元素,比如舞者的薄紗短裙和絲綢髮帶。這座雕像是在Degas去世幾年後的1922年左右鑄造成青銅雕像。

看完展博物館外已是夕陽西下

這天晚上在費城的唐人街找中國菜吃,才知道福建的兄弟已經壟斷了整個美國的中餐館。吃完飯窩在酒店不敢出來,外面太亂了。這幾天每天晚上7-8點會特別困,經常會睡一個小時,時差沒倒過來。

樓下是美帝四通八達的公路

紐約聯合國總部 帝國大廈

12月16日

同學沒空要先回學校了,前一天晚上給我買了去紐約的大巴票。費城唐人街-紐約唐人街,唐人街就有很多這樣便宜的東西,吃飯也相對便宜,聽說是用華人黑工所以壓縮了成本,另外有些店只收現金,你懂的。

這個大巴好有特色,車上還有廁所的,乘坐的都是黑人和黃種人。(所以美國中產出門要麼飛機要麼自駕)可惜沒有拍照,第一次旅行沒經驗,感覺自己錯過了太多太多的東西。



幾個小時的大巴旅程,終於到達紐約。如果只能有一個城市代表美國,那就是這裡。

最早發現她的荷蘭人把她叫做“新阿姆斯特丹”,後來英國人來了,改叫“新約克”(約克是英國中部著名的古城,紐約以約克公爵命名),便是NEW YORK。紐約緊鄰哈德遜河,海上運輸極其便利,這使其得以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貿易重鎮。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人口大概相當於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和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的總和。紐約毫無疑問是全球金融中心,擁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證券交易所(位於華爾街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金融服務收入佔到全市市民收入的35%。

紐約的大部分城區位於狹小的曼哈頓、斯塔滕島和長島,因此人口密度很高。紐約的唐人街也是西半球華人密度最高的地區。

紐約第一眼,髒兮兮的唐人街



老舊的紐約地鐵,是世界大城市中罕見的一週7*24小時不間斷運營的地鐵。

住在這個BEST WESTERN,位於曼哈頓中城,出來就是36街,在我自認為比較安全的區域。紐約的治安在美國大城市裡算比較好的,但依然比較危險。同學說中餐館送外賣的小哥平均每週被搶一次,小黑黑攔你下來就直接問你要錢,不給就打。就在去年,兩個紐約警察剛剛被槍殺在自己的車裡。28歲的非洲裔槍手突然出現在巡邏車旁,走到警車側面,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掏出一把銀色半自動手槍,朝兩名警官近距離射擊。兩名警察均為頭部中彈身亡。警方稱,兩名警察“沒有受到警告,也沒來得及拔槍”。






,曼哈頓作為紐約中心區算是相對安全的了,但上城區還是很亂。

這裡的自助早餐還是不錯的。

曼哈頓的東西向街道是直接用數字整齊排列的,你在30街,那麼往北走,下一條街道就是31街。第一大道、第五大道這些就是南北向的街道。

先來看紐約公共圖書館,很漂亮的建築


已有百年曆史的中央車站如今看來依舊氣勢滂沱,它寄託了人們對逝去的黃金時代的美好記憶。

中央車站直到現在還是全世界站臺最多的車站

也有資料說這裡是全世界最大的火車站,我是不信的,她最大的的話,你把新宿站擺在哪呢?

到紐約的時候是12月16日,街上已經有濃濃的聖誕氣氛了

曼哈頓街景,當年荷蘭人以60荷蘭盾買到這塊土地的時候不會想到,這裡現在會變成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在紐約的四天裡,除了去自由女神像我就沒出曼哈頓,真是太多地方逛了,中央公園也沒去。紐約逛一週真的綽綽有餘。

曼哈頓是美國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區,超過一半的居民擁有大學學歷。

紐約人總是步履匆匆,如果路上沒車,他們大概率都是闖紅燈的

NYPD, NEW YORK POLICE DEPARTMENT.目前美國最大的警察局,擁有警員38000多人,負責紐約市5個區的警力部署及案件調查。它也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警察局,其格言是“至死忠誠”(英文:Faithful till Death)

其實現在紐約與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犯罪高潮期相比要安全了許多,犯罪率和謀殺率在大城市裡都是偏低的。但紐約的警民關係一直是很緊張,最近,一名槍手闖入布朗克斯區警察局,開槍打傷一名警察後被捕。大約12小時前,他在同一個街區假裝問路,突襲一輛巡邏車內的警察,開槍打傷一名警察後逃逸。

紐約的騎警

老美的凱迪拉克超大臺,節約資源的意識約等於零。普通民眾的貪婪讓他們的總統們滿世界找油,把油價控制在“合理範圍”。前段時間TRUMP直接讓美軍在敘利亞佔了幾個油田,這已經是明搶了,真是臉都不要了。“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粒雪花是無辜的”,對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戰場上逝去的幾十萬冤魂,對於普通美國人來說,真的和你們沒有關係嗎?

下面來參觀聯合國總部,需要提前預約,票價20美元。

網上提前購買的門票,打出來帶到現場

聯合國大樓前的雕塑,“放下槍”是人類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大國之間的和平基本建立在“確保相互摧毀”上,這真是對人類莫大的諷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叢林法則重來,聯合國何去何從?

專門找到咱的五星紅旗



聯合國歷任祕書長,其實是伊朗人編織的地毯,伊朗這地毯工藝真是出神入化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世界記住了喬部長爽朗的笑。

非洲孩子在打疫苗

未來世界的貧富差距會不會越來越大?畢竟,能參加第五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實在寥寥無幾,除了中美歐日,其他國家基本都是重在參與了,科技上的差距會變成鴻溝。

聯合國祕書長加利看到盧安達大屠殺留下的累累白骨,表情凝重。

阿拉伯之春,所謂“偉大的民主運動”,現在留給世界的印象只有被摧毀的城市、倉狂出逃的難民了。各種帶節奏送武器的NGO雙手沾滿了鮮血。

在帝國大廈樓頂看紐約全貌,到了晚上,這座城市的光亮是看不到盡頭的。

曼哈頓下城的金融區

那邊應該是布魯克林了

紐約中城的高大建築

其實美帝有很多高樓大廈的城市並不多,紐約是其中的一個。例如洛杉磯,也只是有一小塊高樓而已。

紐約的建築相比國內顯得老舊,非常有歷史感。

樓頂幾乎都有儲水箱,因為20世紀初的時候,紐約市要求超過六層的建築自建水塔,以防止底層的高水壓導致城市水管破裂。難道現在這規定還繼續沿用?

美帝的校車,聽說異常堅固,火車撞都沒事。校車停下來,伸出STOP的牌子,任何車輛都不能從它旁邊開過,要求還是挺嚴格的。

美帝老式居民樓的逃生樓梯,樓梯是可以直接到達地面的,一樓樓梯平時收起來防小偷。

聖帕特里克教堂,坐落於第五大道上,是全美國最大的天主教堂。

紐約晚上太亂,我每天都縮在酒店看電視睡覺。所以一張夜景照片都沒有,真是太慫了

紐約 自由女神像 自然歷史博物館

12月17日

今天去看自由女神像

酒店的早餐,自助餐,吃完可以再拿。

紐交所,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徵。紐交所歷史悠久,市場機制成熟,上市條件也較為嚴格,像那些還沒有賺錢就想上市籌資的公司是無法進入紐約證交所的。

自由女神像在一個小島上,需要坐船去看。買的自由女神像&愛麗絲島聯票,18美元。

今天下著雨,曼哈頓的高樓縈繞在雲霧中

海鷗在河上翱翔

雨中的自由女神像看起來有些驚悚。自由女神像是法國(英國的老對手,從中世紀一直打到殖民時期,直到新的BUG德國出現)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週年禮物。在美國獨立的過程中,法國可沒少出力,提供各種武器物資(為了噁心英國),最後甚至拉上西班牙親自上陣。籤條約的時候也是法國、西班牙和美國一起與英國簽署的。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移民潮中,數百萬移民來到美國,當輪船駛入紐約灣內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巨大雕像,這給船上飢寒交迫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信心。但現在他帶給世界的是什麼呢?混亂和殺戮?

參觀自由女神像後來到愛麗絲島,紐約一直以來便是外國移民入境美國的口岸,在1892年至1924年間就有超過1200萬歐洲移民經由埃利斯島入境美國。“大熔爐”一詞最早便被用於形容下東城許多移民密集居住的街區。至1900年,德國人成為紐約最大的移民團體,其次為愛爾蘭人、猶太人和義大利人。1940年,白人佔全市人口的92%,目前已經下降到40%左右,所以白人是有危機感的。

愛麗絲島上的移民博物館還介紹了歷史上的排華法案,這是美國通過的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群的移民法,也是美國歷史上對移民最為嚴厲的限制之一。排華法案在十年內禁止那些被僱傭為礦工的華人勞工進入美國,否則將遭到監禁或者驅逐。許多華人僅僅因為他們的種族而遭到殘酷毆打。少數非勞工的華人想要移民美國必須獲得來自中國政府的許可證明,然而這是極其困難的。法案也影響到了已經在美國定居的華人。任何華人離開美國後想要再次進入美國必須要獲得許可。而且法案剝奪了華人移民的美國公民權,從而使華人永久孤立。法案通過後,在美華人鮮有機會與家人重聚或是在他們的新家園開始家庭生活。

另外,這一天穆里尼奧在切爾西第二次下課了,幾天前他剛剛輸給了那年創造奇蹟的萊斯特城。

中午在博物館門口的小攤隨便吃了點東西,下午來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的動物做的栩栩如生

這個罩袍應該屬於阿富汗,沙特阿聯酋們只露眼睛的和這個不一樣

沒發現石油前的中東真是不毛之地啊

這個像是大北京

紐約地鐵

12月18日

介紹一下紐約地鐵,紐約地鐵歷史悠久,現在看來已經很老舊了。用交通卡的話每次乘坐2.5美元,坐再遠價格都是一樣的。從老美的收入來看,這個價格算是白菜價了,坐的遠的話就更加划算。

人口稠密的紐約有全美最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超過一半的居民通過公共交通上下班。紐約的汽油消耗量僅略高於1920年代全美平均水平,使之成為全美最節能的城市之一(不愧是民主黨的大本營)。去年,紐約通過法案,限制摩天大樓的溫室氣體排放。這麼做還是很有必要的,你能想象一個沒有上海和紐約的世界嗎?全球變暖會讓大量沿海城市消失。

車站是沒有遮蔽門的,紐約地鐵一年24小時無休,晚上貌似不安全,太多流浪漢躲在地鐵裡了。

在國內看了太多現代化地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份老舊挺有歷史感

紐約的地鐵分1、2、3、4、5、6、7、9、A、B、C、D、E、F、G、J、L、M、N、Q、R、S、V、W、Z等線路,有400多個車站。肯定是全球前十的地鐵系統。就乘坐難度而言,東京metro、都營地下鐵>紐約地鐵>倫敦地鐵和國內的各種地鐵。主要是小日本有直通運轉這種創造性發明,在東京市內晃的你一不小心就會被帶到橫濱或是日光去了。尤其是都營淺草線,不看GOOGLE根本坐不了


地鐵車廂內景

紐約大部分人沒有車(估計是停車太貴),主要靠地鐵出行。

我最常用的34街地鐵站進口

乘坐紐約地鐵的難度在於,同一個軌道上可能會開來很多線路的車,同一條線的目的地可能不同,而且還分快車和慢車。因此在列車進站前一定要看清楚車頭,明白這個車是哪個線。在曼哈頓乘車的時候,需要正確理解UPTOWN和DOWNTOWN的意思。UPTOWN就是去曼哈頓上城區,DOWNTOWN就是往曼哈頓下城區。另外,要注意紐約地鐵裡有快車(express)和慢車(local)區別。到高峰期的時候,快車有些站是不停的。坐地鐵時結合GOOGLE地圖是必要的。

這個車就是黃線的R

剛到紐約的時候,搞不清downtown的意思,以為是去市中心坐錯了一次車。另一次是不小心坐到了快車,車一直不停,感覺要把我帶到黑人區,差點給我嚇尿。我在紐約的時候,基本都在曼哈頓轉,因此搭地鐵的難度很小,紅橙黃綠藍這些線路在曼哈頓都是併線的,出了曼哈頓才會分叉。

圖上的黑點慢車停,圖上的白點黑圈是快慢車都停。

這邊的列車就是去下城區的,右邊那句話啥意思不知道。。。

這邊的列車也是去下城區的,NQR在曼哈頓走的路線是一樣的。

在下站臺之前要選好去上城區還是下城區

有些車站是有電子顯示牌的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每個週五週六大都會博物館會開到晚上9點,所以把大都會博物館放在今天。然而事實證明,一天是逛不完的,走馬觀花拍照就走也看不完。

大都會博物館,橫跨四個街區的龐然大物,名副其實的世界三大博物館。她就位於中央公園邊上,永久的收藏品包括古埃及的藝術作品,大量歐洲大師的繪畫、雕塑作品,廣泛收藏的美國現代藝術品和非洲、亞洲、大洋洲、拜占庭和伊斯蘭藝術品。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樂器、服裝、配飾以及武器和盔甲。從1世紀的羅馬到現代美國設計,幾處著名的室內設計作品都陳列在畫廊裡。到紐約你可以不去看自由女神像,但請一定來大都會。個人認為,大都會是比大英更牛的博物館。

10點開門來早了,先在周圍轉轉

大都會附近的街區,紐約的老舊民居還是挺多的

再次羨慕老美的豪車

進館不久,就可以看到大都會的明星展品丹鐸神廟。

1960年代,埃及政府開始在尼羅河修建阿斯旺水壩,一旦建成,隨著水位上漲,將會有大量古蹟遭到淹沒、損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了緊急的文物搶救工作,一大批古蹟得到整體遷移。在此過程中,美國政府給予了資金技術支援。為了感謝美國,1965年,埃及政府決定將整個丹鐸神廟作為禮物贈送美國。(有錢真好)

美國政府本來計劃讓神廟露天展示的,後來經過權衡,把她捐給了大都會。大都會為了更好保護神廟,給她專門建了這個大廳。下圖的老師在給學生做講解。

從相貌看,這對母子應該是日本人

埃及的文物真是散佈的到處都是,大英也有很多。

可以坐在博物館裡好好欣賞中央公園

大量玻璃的使用讓博物館的採光特別好

精美的雕塑群

Venus Italica,作者是義大利人Antonio Canova。

卡諾瓦的第一個大理石維納斯在佛羅倫薩的皮蒂宮。它被稱為“義大利的維納斯”,1804年由伊特魯里亞國王盧多維科一世下令建造,以代替法國人在拿破崙博物館中佔有的古代美第奇維納斯。這個複製品是1826年底或1827年初由第三位倫敦德里侯爵從卡諾瓦的工作室購買的,一直儲存在倫敦的倫敦德里宮直到1962年。

Ugolino and His Sons,作者是法國人Jean-Baptiste Carpeaux

這部極度浪漫主義的作品來源於但丁《地獄》的第三十三章,描述了皮桑王朝的叛徒Ugolino della Gherardesca伯爵,他和自己的兒子、孫子是如何在1288年被囚禁並死於飢餓。Carpeaux在1865-67年間完成了這尊富有想象力的雕像,反映了藝術家對米開朗基羅充滿激情的崇敬,以及他對解剖學現實主義的細緻關注。

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作者是義大利人Antonio Canova

這尊Perseus雕像由波蘭女伯爵Valeria Tarnowska購買,是Canova在著名的Perseus大理石雕像的複製品,構思於1790年,首次展出於1801年。

Entombment of Christ,創作於法國

Saint Firmin Holding His Head

聖菲爾曼是一位十四世紀的傳教士,也是亞眠的第一位主教和守護神。在這幅雕塑中,他似乎是抱著自己被斬首的頭顱生活。據說這座雕像來自亞眠被毀的主教宮殿

The Bacino, Venice, with the Dogana and a Distant View of the Isola di San Giorgio,作者是義大利畫家Luca Carlevaris

沿著大運河向東看,可以看到海關北岸的碼頭,遠處是巨集偉的San Giorgio Maggiore教堂的正面。Carlevaris所描繪的威尼斯人日常生活場景充滿活力。

Prayer in the Mosque,作者是法國畫家Jean-Léon Gérôme。

Gérôme在1868年訪問埃及後,畫了這幅畫,它描繪了十七世紀開羅阿姆魯清真寺的內部景觀。朝拜者中既有顯貴和他的隨從又有裹著腰布的穆斯林神職人員,他們在祈禱的過程中面向麥加。然而,Gérôme不太可能親眼目睹這座1868年就廢棄不用的清真寺進行禮拜儀式。因此,這幅影象可能是由不同地點的草圖和腦海中的印象合成的。Gérôme的旅行覆蓋了廣袤的中東地區;他超過三分之二的畫作都致力於描繪東方世界。

Jerusalem from the Mount of Olives,創作於1880年,作者是法國畫家Charles-Théodore Frère。

這幅全景圖是由紐約收藏家Catharine Lorillard Wolfe在1880年委託Frere創作的。因為這位藝術家已經有二十年沒去過聖地耶路撒冷了,所以這幅作品一定是基於一個或多個早期的研究或照片。

A Mosque,作者是義大利人Alberto Pasini

在這幅畫裡,清真寺作為鄉村生活場景的背景,畫中許多人物穿著歐式軍裝。在這裡,Pasini專注於各種文化的生動融合。他利用自己在中東的廣泛遊歷,為繪畫提供了原始素材。1855年,他第一次有機會看到世界的這一部分,當時他代替朋友西奧多·查塞利奧(Theodore Chasseriau),正式成為一名官方藝術家,前往波斯執行外交任務。

The Public Viewing David’s "Coronation" at the Louvre,創作於1810年。畫家是法國的Louis Léopold Boilly。畫作中,公眾正在欣賞大衛為約瑟芬皇后加冕的巨幅油畫,這幅畫曾於1808 – 1810年在盧浮宮三次展出。它的展示在報紙上被廣泛報道。畫作左邊的一名身穿軍裝的男子讀著說明,以便讓觀眾辨認出大衛畫像中的各個人物。

Piazza San Marcolate,創作於1720年左右,作者是義大利畫家Canaletto。

卡納萊託是十八世紀威尼斯最著名的風景畫家,尤其受到英國遊客的歡迎。這幅儲存完好的油畫展現了聖馬可廣場。卡納萊託減少了鐘樓的窗戶數量,並增加了旗杆的高度,但除此之外,他幾乎沒有對城市景觀做任何改動。

Pirna: The Obertor from the South,作者是義大利人Bernardo Bellotto

貝洛託是卡納萊託的侄子,他在那裡接受訓練,後來成為享譽國際的風景畫家。1747年至1758年間,他在德累斯頓宮廷工作,這張照片顯示了附近的皮爾納村。

A Couple Playing Cards, with a Serving Woman,作者是荷蘭人Pieter de Hooch

這幅畫代表了藝術家最喜歡的寧靜鄉村生活的主題,這幅畫也吸引了阿姆斯特丹繁華都市的顧客。他的繪畫在18世紀的英國和鍍金時代的美國收藏家中非常受歡迎

Fir Trees in Les Trembleaux, near Marlotte (Sapins aux Trembleaux à Marlotte),作者是法國人Henri-Joseph Harpignies

這幅風景畫是Harpignies的早期作品,繪製於馬洛特附近,馬洛特是巴黎東南的一個小村莊,位於楓丹白露森林的邊緣。Harpignies繼承了巴比桑畫派的傳統,取材於生活,描繪“大自然之美”。兩個前進的人物,可能是一對父子,使田園詩般的景色生動起來。

The Third-Class Carriage,作者是法國畫家Honoré Daumier。

作為一名畫家,Honoré Daumier記錄了19世紀中期巴黎工業化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影響。他描繪了火車三等艙旅客的艱辛和埋藏在安靜中的堅韌。沐浴在陽光下,哺乳的母親、老婦人和熟睡的男孩散發出一種很少與公共交通聯絡在一起的寧靜氣息。

The Laundress,作者是法國畫家Honoré Daumier.

這幅畫描繪了一個從Daumier的畫室可以看到的主題:從停泊在塞納河上的洗衣船上回來的洗衣女工。儘管她手裡拿著笨重的東西,女人依然溫柔地伸出她的手幫助一個孩子上堤岸的臺階。在明亮的背景襯托下,她那粗壯的外形輪廓,讓這個卑微的工人獲得了某種不朽。

Woman with a Rake,創作於約1850年,作者是法國畫家Jean-François Millet。

米勒第一次創作這個主題是在一幅木版畫上,這是1853年在一本流行期刊上發表的《田間勞作》系列畫作的十幅之一。

Haystacks: Autumn,作者是法國畫家Jean-François Millet 

這幅畫出自一系列描繪四季的作品,米勒斷斷續續地畫了7年。秋天,收穫結束了,拾穗的人走了,留下羊群吃草。乾草堆的遠處是 Chailly平原和Barbizon鎮的天空。

Hagar in the Wilderness,創作於1835年,作者是法國畫家Camille Corot 。

這幅畫在1835年的沙龍展出,是 Corot 在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展出的四幅雄心勃勃的《聖經》鉅作中最早的一幅,它講述了亞伯拉罕一家的故事。亞伯拉罕的妻子Sarah年老不生育,於是亞伯拉罕和他的僕人Hagar生了一個兒子,名叫Ishmael。後來Sarah生了自己的兒子Isaac,於是Hagar和Ishmael兩母子被趕到Beersheba的曠野。對於這幅畫,Corot選擇了他們神聖救贖的時刻。大面積的乾旱景觀是Corot的發明,但部分是基於自然研究。

he Environs of Paris,作者是法國Camille Corot

這幅畫的主題是Corot家附近的布蘭卡斯街,在巴黎西南面的阿夫雷村。

First Steps, after Millet,作者是荷蘭畫家梵高

1889 – 1890年秋冬,梵高自願在聖雷米精神病院做病人時,畫了21幅米勒的作品,米勒是他非常欣賞的藝術家。他讓黑白影象——不管是列印的、複製的,還是像這裡一樣,他哥哥西奧(Theo)寄給他的一張照片——“作為主題”,然後他會“即興創作色彩”。在1890年1月的這幅作品中,梵高把米勒《First Steps》的照片搬到了畫布上。

Shoes,作者是荷蘭人梵高。

梵高在巴黎時畫了幾幅關於鞋子或靴子的靜物畫。這幅後來在阿爾勒(Arles)的作品,是對早期嘗試的迴歸。在這裡,梵高將鞋子置於特別的空間背景中:即黃房子的紅瓦地板。我們不僅可以確定場景,還可以確定鞋子的主人。有人認為,這雙“老農民的鞋子”可能是屬於佩興斯·埃斯卡利爾的(Patience Escalier),同樣在1888年夏末,梵高還為他創作了一幅肖像畫。

The Daughters of Catulle Mendès, Huguette (1871–1964), Claudine (1876–1937), and Helyonne (1879–1955),作者是法國畫家Auguste Renoir。

1879年,Renoir為喬治·夏彭蒂耶夫人以及她的孩子們創作的畫作在一次沙龍活動中取得了成功,為了重新獲得成功, Renoir打算畫他朋友Catulle Mendès的女兒們。但人們對他這樣新的繪畫方式——強烈的色調和精心設計的面孔——反應冷淡。

Entrance to a Village,作者是荷蘭人Meyndert Hobbema

Wheat Fieldsca. 創作於1670年,畫家是荷蘭人Jacob van Ruisdael。這是Ruisdael留存至今的二十七幅原野圖之一。他使用了土地、天空和海洋的組合,創造了一個壯麗的耕地景象。

The Silver Tureenca. 創作於1730年左右,作者是法國畫家Jean Siméon Chardin。他是一名出色的靜物畫畫家。這幅畫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結合了來自廚房和上流社會的圖案,包括一個他可能是為了作畫而借來的銀蓋碗。

Broken Eggs,創作於1756年,作者是Jean-Baptiste Greuze。

Young Ladies of the Village,創作於1850年左右,作者是法國畫家Gustave Courbet。

這幅畫開創了一系列關於女性生活的繪畫,展示了 Courbet家族的三個姐妹——Zélie, Juliette和 Zoé在他的家鄉Ornans附近的小山谷裡散步。其中一個女孩給一個年輕的牛郎施捨。Courbet對這幅作品抱有很高的期望,但當它在1852年的沙龍上展出時,評論家們抨擊它毫無品味,笨拙不堪。他們痛斥模特風格單一、服裝土氣,“可笑”的小狗和牛,以及畫面整體缺乏統一。

Comtesse de La Tour-Maubourg (Marie-Louise-Charlotte-Gabrielle Thomas de Pange, 1816–1850),作者是法國人Théodore Chassériau。

這幅法國駐大使夫人的肖像表達了Chasseriau對他的老師J. A. D. Ingres的微妙反抗。他顛覆了安格爾的方法,在畫面上投射了一種憂鬱的情緒,擯棄了明亮的色彩,放棄了大師細緻的自然主義和光滑的上光,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物和背景的程式化的描繪。(伯爵夫人在法國駐羅馬大使館的花園裡擺姿勢。)當這幅畫像在1841年的沙龍展出時,評論家們反對它的浪漫特質——富於表現力伸長的頭部、瞪羚般的眼睛、蒼白的面板和精美的雙手。

Sibylle,作者是法國畫家Camille Corot。

Nono Lebasque,作者是法國人Henri Matisse

Nono Lebasque是Matisse的朋友、藝術家Henri Lebasque(1865-1937)的小女兒。Matisse為諾諾畫這幅肖像時,她大約八歲。強烈的輪廓,單調的背景,以及畫布頂部的畫中人物的名字,是Matisse在這個時期為他自己的孩子和他的朋友所畫肖像的典型特徵。

Woman in White,作者是西班牙人畢加索

這幅畫描繪了一位雙臂交叉安詳端坐的女士(據說就是他的妻子),它創作於畢加索的兒子保羅兩歲時,整幅畫散發出一種母性的沉靜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畢加索放棄了傳統主義的畫法, 也不再探索立體主義的創作, 開始迴歸新古典主義藝術,創作風格逐漸接近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西方古典藝術。《白衣女人》就是他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L’Arlésienne: Madame Joseph-Michel Ginoux (Marie Julien, 1848–1911),作者是荷蘭畫家梵高。

在阿爾勒時,梵高曾為瑪麗·吉諾(Marie Ginoux)畫過兩幅非常相似的肖像畫,吉諾是加雷咖啡館(Cafe de la Gare)的女老闆,她穿著阿爾勒傳說中黑髮美人的地方服裝。這幅畫一直屬於這位模特,直到1895年被她賣掉。

Madame Manet (Suzanne Leenhoff, 1830–1906) at Bellevue,作者是法國畫家Edouard Manet

儘管這幅畫的筆法似乎很快,對細節的處理也比較粗糙,但藝術家在創作這幅畫之前,至少畫了兩幅素描和一幅油畫素描。這是馬奈給他妻子的最後一幅畫像;這幅畫是在巴黎郊區Bellevue完成的,在1880年,他們整個夏天都在那裡度過。

The Stroller (Suzanne Hoschedé, later Mrs. Theodore Earl Butler, 1868–1899),作者是法國人Claude Monet

這幅畫描繪的是Suzanne Hoschedé在勒普雷斯維爾南部的草地上,時間可能是1887年夏天。1879年,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爾(Camille)去世,此後一段時間裡,Suzanne Hoschedé成了莫奈最喜歡的模特。她是1892年與莫奈結婚的 Alice Hoschedé的女兒。

Camille Monet (1847–1879) on a Garden Bench,作者是法國畫家Claude Monet。

莫奈的妻子Camille Doncieux在這裡就像這對夫婦在阿讓特伊(Argenteuil)家裡花園的天竺葵一樣容易辨認。她的時尚套裝也是如此:天鵝絨和織錦緞的服裝與1873年春季的服裝非常相似。這個神祕場景的實質現在還不太清楚。畫中Camille的父親在那一年去世,她戴著手套,手裡拿著一張紙條,流露出悲傷。這位戴禮帽的紳士後來被證實是他的鄰居,他可能來表示慰問,並送上一束安慰的花束。

Camille Monet (1847–1879) in the Garden at Argenteuil,作者是Claude Monet

1876年,莫奈至少為他在Argenteuil租來的房子和花園畫了十幅畫。這幅畫可能是其中一幅創作在6月的作品,當時他正在創作“一系列相當有趣的新事物”。與令人印象深刻地佔據畫面正中央的蜀葵相比,莫奈夫人似乎是偶然闖入的。

Marie Joséphine Charlotte du Val d’Ognes,作者是法國畫家Marie Denise Villers。畫中破碎的窗玻璃令人不安,但又令人費解。

Soap Bubbles,創作於1730年代,作者是法國畫家Jean Siméon Chardin。

孩子們悠閒的玩耍是畫家中的自然主義者夏丹最喜歡的主題。在這裡,他從17世紀荷蘭畫派的傳統格式和主題中獲得了靈感。雖然不確定他是否想通過這幅畫傳達某種資訊,但後來人們認為肥皂泡暗示了生命的短暫。

A Woman with a Dog 創作時間1769年,作者是法國畫家Jean Honoré Fragonard。

這位模特最近被確認為貴族沙龍的女主人 Marie Émilie Coignet de Courson(1716-1806)。她的服裝讓人想起了魯本斯著名的繪畫系列(盧浮宮博物館,巴黎)中的宮廷服裝。這位女士體態豐腴,而她的哈巴狗卻嬌小玲瓏,這種對比頗具幽默感。

Self-Portrait with a Straw Hat,作者是荷蘭畫家梵高。

梵高在旅居巴黎期間(1886-88)創作了20多幅自畫像。他決心磨練自己作為人物畫師的繪畫技巧,他成了自己最好的模特:“我特意買了一面足夠好的鏡子,想自己做一個模特。”這幅畫表現了藝術家對新印象主義技巧和色彩的認識。

Madame Georges Charpentier (Marguérite-Louise Lemonnier, 1848–1904) and Her Children, Georgette-Berthe (1872–1945) and Paul-Émile-Charles (1875–1895),作品創作於1878年,作者是法國畫家Auguste Renoir。

雷諾阿表達了“一個優雅家庭的詩意和我們這個時代的美麗服裝”。在她巴黎別墅的日式客廳裡,裝飾和別緻的禮服證明了她的時尚品味。

Boating,作者是法國畫家Edouard Manet。

1874年,Manet在Gennevilliers避暑,經常與Monet 和Renoir在塞納河對岸的阿讓特伊(Argenteuil)共度時光,這幅作品便創作於此。除了採用年輕的印象派同事們更喜歡的輕鬆風格和調色盤外,馬奈還利用了日本版畫廣闊的色彩平面和強烈的斜線,為這一戶外休閒場景賦予了獨特的風格。藝術家的姐夫Rodolphe Leenhoff被認為曾為這名水手擺過姿勢,但這名女子的身份還不確定。

Guillaume Budé,作者是法國畫家Jean Clouet。

作為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的畫家,Jean Clouet在建立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傳統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這是他唯一的記錄在案的肖像畫。它描繪了弗朗西斯一世的圖書管理員Guillaume Bude,他是16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人文學者。Bude的手指抓住書本的一頁,似乎被打斷了。他右手拿著筆,用希臘文寫道:“雖然得到自己想要的似乎是好事,但最大的好事是不去追求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Mythical Landscape (Paysage légendaire),作者是法國人Georges Rouault

Poppy Fields near Argenteuil,作者是法國畫家Claude Monet。

這幅作品是莫奈於1875年夏天創作的四幅類似的《熱內維利平原》中的一幅。兩年前,他在阿讓特伊(Argenteuil,巴黎奧賽博物館)附近著名的罌粟花中首次描繪了這個主題。

The Port de Bougie, Algiers, in Sunlight,作者是法國人Albert Marquet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創作於1889年,作者是荷蘭畫家梵高。

Bridge over a Pond of Water Lilies,作者是法國畫家Claude Monet。

1893年,充滿激情的畫家、園藝家莫奈(Monet)在他位於吉維尼(Giverny)的房產附近購置了一塊帶有池塘的土地,打算建造一些“賞心悅目的東西,也可以用來作畫”。結果他建造了著名的睡蓮花園。1899年,他開始創作以橫跨池塘的木橋為背景的十八幅系列畫,那年夏天完成了十二幅畫,包括現在這幅。垂直的畫幅在這個系列中很不尋常,突出了睡蓮和它們在池塘上的倒影。

Garden at Sainte-Adresse,作者是法國畫家Claude Monet。

1867年夏天,莫奈和家人在勒阿弗爾附近的海濱勝地聖阿德雷斯度過。正是在那裡,他描繪了當代休閒生活中輕鬆愉快、陽光明媚的場景,並邀請父親(圖中他戴著巴拿馬草帽坐在椅子上)和其他親戚作為模特。莫奈採用了一種提升的視角,將平臺、海洋和天空畫成三種不同的高色調。他大膽的風格反映了他對日本版畫的欣賞。

La Grenouillère,創作於1869年,畫家是法國的Claude Monet。1869年夏天, Monet和Renoir 在La Grenouillere搭起了畫架。La Grenouillere是塞納河上的一個遊船和浴場,離巴黎不遠。莫奈在9月25日寫道:“我確實有一個夢,一幅畫,《格里努埃爾的浴場》,為此我畫了一些拙劣的素描,但那只是一個夢。”剛剛來了兩個月的雷諾阿也想畫這幅畫。”在他們對這一主題的各種作品中,這幅作品與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裡雷諾阿的作品極為相似。

Landscape: The Parc Monceau,作者是莫奈。

蒙索公園位於巴黎的Courcelles大道上,周圍環繞著時尚的城鎮住宅。它在18世紀晚期被設計成一個英式花園。1876年春天,莫奈畫了公園的三幅風景畫。這幅畫在1877年的印象派畫展上展出,重點是大片的綠草和盛開的樹木。

地蔵菩薩像 Jizō Bosatsu,創作於12世紀晚期到十三世紀中期的日本。

在這裡,菩薩偽裝成一個四處流浪的僧侶。他左手拿著一顆能滿足願望的寶石,右手拿著一根有六枚吊環的僧侶杖,這些吊環叮噹作響,宣告他的到來。從地獄到天堂,菩薩慈悲地指出了正確的道路,他拯救那些受到傷害向他呼救的人。優美的服飾和流暢的動作讓我們相信這件作品可以追溯到鎌倉時代早期。雕塑的下半部分保留著色彩豐富的油漆和切割金裝飾的痕跡,讓人得以一窺作品的原始狀態。

木雕佛像即便在國內也是珍貴的精品,因為他們便於移動,大多數早已遺失海外,可惜了。

伊拉克亞述帝國的文物在大都會也有,但最多的還是大英。

Relief panel,創作於公元前883–859年。

這幅來自亞述國王阿舒爾納西爾帕爾二世(公元前883-859年)宮殿的浮雕描繪了一個國王,可能是阿舒爾納西爾帕爾本人,以及一個隨從。這兩個比真人還大的人物雕刻在淺浮雕上,與宮殿裡其他以國王形象為特色的浮雕一樣,雕刻特別精細,注重細節。國王的兩側是他的人類侍臣,就像在其他場景中,他或亞述聖樹的兩側是人類和鷹頭翼的守護人物一樣。

Armor for a Member of the Barberini Family

這種盔甲是典型鐵騎盔甲的豪華版,由裝備有劍和手槍的重型騎兵所穿。其豐富的裝飾和較輕的重量表明它主要是為出席儀式所設計的。

穿孔和鑿刻的裝飾是17世紀早期精心製作的米蘭盔甲的特徵。這些設計包括許多環繞著蜜蜂的卵形王冠,這是羅馬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巴貝里尼的徽章。1623年,馬菲奧·巴貝里尼被選為教皇烏爾班八世,巴貝里尼由此聲名鵲起,擁有財富和權力。據推測,這副盔甲是為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世俗成員卡洛(1562-1630)或他的兒子Tadeo(1603-1647)製作的。教皇的弟弟卡羅是教皇軍隊的將軍,從1623年起擔任蒙特羅頓多公爵,從1629年起擔任帕萊斯特里納王子。1630年,塔迪歐繼承了他父親的頭銜和職位。

在Jean-Andre Lepaute1766年的價目表中,這個鐘錶被稱為Pendule Urania(天文學的繆斯女神),據說是根據雕塑家Jean-Antoine Houdon的一個模型製作的。Urania手中的卷軸上有天蠍座和天秤座的符號。在普託的腳下是一張發生在1764年4月1日的月食圖,重現了讓-安德烈的妻子,數學家萊帕特夫人在1762年發表的預言。

法國18世紀的鐘表是有史以來最奢華的鐘表之一,需要鐘錶匠、青銅匠、鍍金匠等人的合作。勒波特與著名的雕刻家克洛丹、奧古斯汀·帕朱和讓·安託萬·胡登合作,他們可能為這隻鍾製作了模型。

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鐘表體現了奢華的裝飾藝術和準確計時的結合。時鐘證明了愛可以戰勝了時間,左邊是年輕的愛神,右邊是垂頭喪氣的時間之父克羅諾斯。這些人物由奧古斯汀·帕朱(Augustin Pajou)製作,是高質量的鍍金青銅鑄件。

這個非洲公主半身像鍾是博物館裡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之一。這個不尋常的作品在18世紀晚期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拉一個耳環時,右眼顯示小時,左眼顯示分鐘。拉另一個耳環時,就會演奏出一連串的曲調。這個特殊的鐘表不久之後就被皇家收藏,但這個模型後來被重複製造了好幾次,每次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其中一件就是博物館收藏的,上面有國王鐘錶匠福瑞特(Furet)的簽名。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 MOMA

12月19日
早飯是麵包、肉餅和雞蛋

紐約的冬天是真冷啊,還好太陽不錯

哥倫比亞大學,常春藤盟校之一,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學之一,也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一流的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新聞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工程學院等,哥大新聞學院頒發的普利策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它的本科生錄取率很低,每年的學費超過5萬美元,與此同時接近半數的同學可以拿到助學金。

也許是建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學校並不大。哥大圖書館是學校最著名的建築,圖書館採用新古典式設計。其正面由一排愛奧尼亞式石柱裝飾,石柱上方鐫刻著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許多偉大作家,哲學家與思想家的姓名,他們中大多數人的作品是選修哥倫比亞學院“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學生的必讀書籍。其中學校的東亞圖書館(East Asia Library)始建於1902年,是美國東亞研究領域的主要收藏地之一,擁有超過1,000,000冊的中文,日文,韓文,藏文,蒙文,滿文以及西方語言文獻書籍,7,500種期刊,以及55種報紙的館藏。其中圖書館收藏的第一部中文圖書是1902年由清朝慈禧太后贈予的5,044卷《古今圖書整合》。在東亞圖書館非開放式的善本特藏書庫中還藏有豐富的珍貴資料,如甲骨文,門神年畫,日本宮廷戲劇臉譜,以及中國之外的最豐富的譜牒收藏,日本木刻印製品以及江戶時代的木刻書籍,以及少量的但極其珍貴的韓國善本書籍收藏。

為使校園中央的圖書館與其前方廣場更加協調,Daniel Chester French在圖書館前方臺階的中心設計了一座名為“母校”的雕像。雕像中的女神身穿學袍,頭戴桂冠,於王座之上平視前方。王座扶手的前端是兩盞明燈,代表著智慧(Sapientia)與信條(Doctrina)。女神膝上開啟的書本象徵著知識,一隻代表智慧的貓頭鷹藏在學袍的褶皺中。女神右手手持一柄由四束麥穗裝飾的權杖,權杖頂部的王冠象徵著學校初創之時曾為王室特許機構的歷史。女神的部分創作原型據說是一位名叫瑪麗·勞頓(Mary Lawton)的當地演員。雕像於1903年9月23日以羅伯特·戈萊特(Robert Goelet)先生及其夫人的名義正式贈送給學校。起初雕像的桂冠以金葉覆蓋,在1968年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抗議運動中,一枚炸彈對雕像造成了損壞,不過隨後得到了修復.

同學們都放假了,校園裡很安靜

作為物理系與天文系所在地的普平樓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鈾裂變實驗發生的地方。

奧巴馬、羅斯福、巴菲特、胡適、李政道都是他們的校友。

這雕塑也太過妖嬈了

位於曼哈頓上城區,校園裡安裝的報警裝置總讓人感覺不是太安全

校園附近街景

1920年代建成的公寓樓,一般只有5-6層,多數沒有電梯。因而又被紐約人稱為“爬樓公寓”(walk-ups)。外地來紐約的人,對紐約街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類公寓。為什麼這樣說?原來這種老式公寓的外牆上都懸掛著鐵製的防火梯。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在影片《鐵法尼的早餐》一片中就住在這種帶有防火梯的公寓裡。安裝防火梯的要求,是1938年1月1日的紐約市建築法(簡稱舊法)規定的。但是建在1938年以前的建築只有一個樓梯,不能達到規定的兩處逃生口的要求,所以“舊法”就規定要安裝鐵製的防火梯在外牆上。防火梯的規定在1968年12月6日頒佈的新的紐約市建築法(簡稱《新法》)中廢除。“新法”規定以後的建築防火梯不能安裝在新的建築上,防火逃生口用防火陽臺來解決,而在公寓內部,就得有兩個分開的樓梯了。所以,如果你有機會去紐約,對帶有防火梯的建築你可以做出如下判斷:這建築一定是1968年以前蓋的。

世界第一航的姐姐們正在CHECK IN

下午來到現代藝術博物館

太前衛了,欣賞不了

梵高的星空

時代廣場,隨便打個卡,除了大螢幕比較多沒啥特點

晚上跑到JFK附近去住,明天一早08:30飛波士頓。住的也是 BEST WESTERN

波士頓

紐約和波士頓的距離挺遠有300多公里,不敢坐灰狗巴士,聽說既髒又亂,所以還是飛吧,1小時就可以到了。

波士頓建造在一個半島上, 通過一個狹窄的地峽與大陸相連,根據移民中一些傑出人物的家鄉–英格蘭波士頓的名稱命名。當時,波士頓的居民絕大多數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最初的統治者約翰·溫斯羅普發表過一篇著名的佈道詞,題為“基督徒慈善的典範”,認為波士頓與上帝之間存在著特別的契約。清教徒的道德規範在波士頓塑造了一個極端穩定、結構良好的社會。例如,在波士頓建立不久,清教徒就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公立學校波士頓拉丁學校(1635年),和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1636年)。直到今天,努力工作、道德正直、重視教育仍然是波士頓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革命以後一段時期內,由於波士頓是美國距離歐洲最近的一個主要港口,因而它迅速發展了海外貿易,向歐洲出口朗姆酒、魚、食鹽和菸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際商港之一。這一時期,一些波士頓名門世家的後代成為了美國社會文化的精英;他們後來被稱為“波士頓婆羅門”。1822年,波士頓得到特許狀,正式取得了城市身份。

波士頓被譽為“美國雅典”,是因為在波士頓大都會區擁有超過100所大學,超過25萬名大學生在此接受教育。

波士頓的地鐵和紐約一樣老舊

住的是這個The Westin Copley Place, Boston。地理位置很好,旁邊就是COPLEY廣場距離地鐵站很近。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和三一教堂就在樓下。一晚的價格是947

房間還是很好的,相當現代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擁有約2400萬冊藏書和電子資源,是美國第三大公共圖書館,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和紐約公共圖書館。

這是Bela Pratt在1912年設計的兩座寓意雕像,這個拿著地球儀的女神代表著科學

這個拿著調色盤和畫筆的女神代表藝術

三一教堂,建於1872年至1877年,是建立理查森聲譽的建築。它是理查森羅曼式風格的發源地和原型,特點是粘土屋頂,彩繪,粗石,沉重的拱門,和巨大的塔樓。這種風格很快被美國各地的公共建築所採用。該教堂擁有數個高水平的唱詩班。

Old South Church,前方的雕像是John Singleton Copley,是一位活躍在美國殖民地和英國的畫家。他可能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在成為公認的新英格蘭殖民地富人肖像畫家之後,他於1774年搬到倫敦,再也沒有回到美國。在倫敦,作為一名肖像畫家,他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他還畫了許多大型歷史畫,這些畫在描繪現代主題和現代服裝方面具有創新性。他晚年不太成功,死時負債累累。

波士頓街景

MIT

哈佛大學

哈佛擁有龐大的資產,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回贈數目長期位列全球教育機構之首。2015年,哈佛宣佈避險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捐贈四億美元給哈佛工程與應用工程學院,打破2014年陳氏兄弟記錄,而工程學院也改名為“哈佛約翰鮑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Harvard John 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鮑爾森是1980年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這是哈佛建校379年以來最高額的捐款。有錢真是可以為所欲為啊

哈佛大學主要出資者約翰哈佛的雕塑,大家排著隊拍照

哈佛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其最初稱之為“新學院”,後來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這些捐贈品包括了四百多本書籍及779英鎊,這些差不多是他一半的家產。

學校裡都是這樣的紅磚建築,果然是歷史悠久啊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晚上的燈光秀

波士頓的朝霞,染紅了天空,非常壯觀

無家可歸的人起床了,在波士頓這樣嚴寒的地方流浪,這是太難了。

美國有超過50萬的流浪漢,這些流浪漢相當一部分因為酒精,或者毒品淪落街頭,女性流浪漢更是在逐年增加。美國法律規定,無家可歸者有露宿街頭的權利,只要不觸犯其他法律,誰也拿他們沒辦法。每逢月初,美國各大廉價超市、廉價商店生意都會大好,因為那是政府向失業者發放救濟金和福利金的日子。與大多數美國人一樣,這些失業者的推車上也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和日用品,只不過他們在收款臺大多數支付的不是現金或信用卡,而是美國政府發放的專門用於失業救濟和社會福利的食品券。所以他們也還是餓不死的。

波士頓街景

警車,這個似乎是州警。美國的警察不是平均分配的,交稅多的社群警察多,有些窮的地方根本沒人管。所以可能隔著一條街的兩個社群就是天壤之別。在美國選酒店一定要小心,選到差的社群就真的有危險。

微軟

散步到一個看似不錯的社群

美帝的居住條件是非常優越的,社群乾淨整潔寬敞綠化好。

好的社群看起來就很舒服

兄弟你的房子歪了



路遇一個小教堂

晚上到機場住,明天去羅利找同學了。

出發到羅利,在美國有一點感覺很困難,就是點菜,英文感覺不夠用。

羅利

羅利雖然是北卡的首府,但人口只有40多萬。

羅利的自然環境優美,從機場到市區兩旁都是茂密的樹林

在美國的小城市很多人都是散住在城市的各個地方,沒有車是萬萬不能的。

美帝有名的炸雞

它的店面是這樣的

店裡收拾得非常整潔,餐桌光潔如新。在美國,即便是荒郊野外的一個廁所往往也弄得很乾淨,民眾良好的衛生習慣是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和提高的,我們需要時間,假以時日會追上來的。

同學在美國住的公寓樓,沒有拍照所以只能靠GOOGLE了


。這個社群除了住宅啥都沒有,旁邊有公路和樹林,要想買東西或是吃飯只能開車出去。

從公寓到學校,兩旁都是大樹,環境太好了。羅利“森林城市”真是名不虛傳

杜克大學

杜克大學的設立起因於1924年12月11日,著名的美國菸草大亨詹姆斯·布加南·杜克(以發明自動捲菸機壟斷美洲香菸市場與創立英美菸草公司而聞名)捐贈了一筆高達4千萬美元的捐款成立杜克基金,用以贊助他的家鄉德罕周圍多所高等教育機構與醫院的營運。當時也列在受饋名單的三一學院董事長威廉·普萊斯登·富(William Preston Few)堅持學校應該改名為杜克大學以感謝杜克的善心,在詹姆斯·杜克的同意之下,學校改名為今日現名以紀念杜克的父親與他的家人。

杜克大學是美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且為美國南部最好的私立大學,該校長期排名美國前十。其2016年錄取率僅為9%。2019年,杜克大學位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全美大學綜合排名第8。

杜克教堂始建於1930年,1935年建成,共計耗資二百三十萬美元。由美國最早的著名非裔建築師朱利安·阿倍勒所設計,可以容納約1600人。

教堂的精美雕塑

校園裡的巨大樹木

學生常把這裡稱為“哥特式的樂園”。這個綽號來自於校園裡哥特式復興運動(興起於18世紀的英格蘭)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大部分由Julian Abele設計,她是美國第一批黑人建築師。

杜克大學校園內的James B. Duke雕像。他手持香菸的雕像迄今仍矗立在杜克教堂的前方,該建築物是杜克大學校園內最早存在的幾座建築之一。

杜克大學雖然歷史較短,但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學術水平都能與常春藤名校相抗衡,學生曾經一度戲稱哈佛大學是“北方的杜克”。

五色旗相當多啊

尼克松總統和蘋果公司現任CEO蒂姆·庫克都是他們的校友。

拉斯維加斯到舊金山

12月25日

在羅利待了幾天,聖誕節當天出發去西部了

計劃是從羅利飛到拉斯維加斯,一路開車到舊金山再到洛杉磯,最後回到拉斯維加斯。

羅利的機場裡,播完英文會播西班牙語


。大量的老墨湧入美國,逐漸獲取合法身份,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會超過白人,變成這個國家的主流人口,這將徹底改變美國

。但老美已經離不開老墨了,他們從事了大量髒、苦、累的基礎工作,大大降低了老美的生活成本。

這次去拉斯維加斯乘坐的是西南航空,美國著名的廉價航空。他們只購買波音737飛機(方便換零件、節約成本),只運營短途的點對點的航線。公司安排的班次非常密集,一般情況下,如果你錯過了西南航空的某一趟班機,也完全可以在一個小時後乘坐西南航空的下一趟班機。他們甚至為了節約時間,機票不用對號入座,乘客們像在公共汽車上那樣就近坐下。

中間途徑休斯頓,美國的條件真是得天獨厚啊,好多大平原。

休斯頓建的整整齊齊

美國西部的茫茫戈壁

下面就是拉斯維加斯了,一座戈壁上拔地而起的城市。

美國的城市,建的整整齊齊

遠處的高樓就是“the stripe”,拉斯維加斯玩的主要就在這一條街

要說羅利天氣真暖和,聖誕節穿兩件衣服就好。我同學從國內帶去的大衣從沒用過。剛到西部,就給我們凍的夠嗆。

到機場租車的地方,人說我們訂的車沒了,給了我們一臺大切諾基,雖說耗油,但開起來賊穩。

出發,目標舊金山,需要開9小時的車。

拉斯維加斯的市區,冷冷清清,人都在“the stripe”

其實不管是加州還是內華達州都是很缺水的,沿途兩邊多以灌木為主。

戈壁上很多風力發電設施,渺無人煙又平坦,確實很適合搞這個。

如果你沒到中西部,就完全沒法瞭解美國的遼闊

陡峭的山峰非常壯觀

運油車

路邊孤零零的小屋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老美都要持槍了,住在這種人跡罕至的地方,有賊找上門,只能自己保護自己。

這一棟應該是廢棄的了,門都沒有了

火車道口

廢棄的大巴,很有年代感。

建在戈壁上的工廠

這裡還有一個現代工廠

飛機墳場,能辨識出泰國航空、美聯航和大東航三家公司,有些飛機已經斷成兩截,有些飛機是曾經輝煌一時的麥道公司產品,他們鮮明的特點是有一個引擎裝在垂直尾翼上。反正土地多,隨便你堆。

汽車墳場,我們還在這附近加了油,美國的加油站就和日本的自動售賣機一樣,再荒涼的地方都會有。而且都是自助加油的,人工太貴了。

美國的火車,每一列都很長很長

前面準備穿過內華達山脈了

內華達山脈以大致南北走向綿亙於加利福尼亞州東部,一般海拔1800~3000米,山勢自東向西傾斜:東坡斷崖陡峻,高差達1500~3000米,植被稀疏,多為灌木草類;西坡平緩傾向加利福尼亞中央谷地,多河流切割成的深邃峽谷,森林茂密,迎太平洋溼潤氣流而雨雪豐沛,河流、湖泊眾多,水力資源豐富,使中央谷地成為富饒的農業區。

路上還是很多車的

內華達山脈造就了加州富饒的中央谷地,但也間接造成了加州山火氾濫。加州去年累計的過火面積已經超過800平方公里了。北加州有一種名為“大惡魔風”的氣流,就是因其地理環境塑造的。大惡魔風成形於加州東側的內華達州。冬天,這裡的陸地氣流較冷,會試圖向西進入太平洋海面上的高溫低氣壓區。但是在北加州和內華達州之間有一道高聳的內華達山脈阻擋了氣流。這裡的平均海拔在1500~2700米之間,當氣流沿著山體的迎風面上升時,隨著海拔上升溫度下降,空氣中含有的少量水分會從空氣中脫離,形成降水,這樣到達山頂的風就已經很乾燥了。在越過頂峰之後,乾燥的空氣又會沿著另一面快速下降升溫,而水汽又得不到補充,到達山麓時就變成了又熱又幹的風,氣象上稱為焚風,對火災的形成和擴散有很大的作用。而且由於內華達山脈和內華達州大部分地區之間的高度差較大,風傾向於不從山頂翻越,而是和旅行者一樣喜歡從山間的拗口中穿過。被擠壓的氣流流速也會大大上升,讓火災的擴散變得更容易,所以要在加州撲滅火焰是非常困難的。

山上都是積雪

加州的風力發電很多,環保做得很好,畢竟是民主黨的鐵票倉。




在TRUMP退出巴黎協定以後,加州說了,我們要繼續執行巴黎協定。加州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60%的電力生產來自清潔能源,最終到2045年完全使用清潔電力。
加州的油價是北卡的兩倍,應該也有這方面的關係。加稅提高價格會讓人們傾向於減少汽油的使用。

不知道這工廠為什麼建在山頂上

大切諾基開足暖氣,我們一點都不冷

下山了,這裡肯定是加州的地盤了。

路邊是一些破敗的小廠

下了山很快就到舊金山了

加州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非常合宜人類的居住和生活,但水資源分佈不均。北加州氣候溼潤,雨季常有洪災發生;南加州卻雨量很少、乾旱而陽光充沛。所以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加州就在北水南調,但現在看來,並沒有完全解決缺水的問題。

舊金山

舊金山是世界聞名的旅遊目的地,以其涼爽的夏季、多霧、綿延的丘陵地形、混合的建築風格吸引了大量遊客。舊金山氣候冬暖夏涼、陽光充足,臨近眾多美國國家公園(如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和加州葡萄酒產地納帕谷,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

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的訊息很快傳開,各地懷著一夕致富夢想的人開始湧入舊金山港口。市區的人口也在一夕間暴漲。1847到1870年間,舊金山人口從500人迅速增加到15萬人。當時除了世界各地前來實現掏金夢的投機者外,許多人在舊金山開店提供掏金者需要的補給品,當時的公司有些至今存在,李維斯牛仔褲就是其中之一。掏金熱使得舊金山成為當時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最大的城市。

華僑原先稱舊金山為“金山”,後為區別於澳大利亞墨爾本(新金山)而改稱“舊金山”。這裡是美國華人總數僅次於紐約的城市,也是人口密度僅次於紐約的城市。

12月26日

酒店樓下,我們算是住在downtown

這回住的Le Meridien San Francisco位置很好,可以步行到唐人街。就是價格很貴,每晚160$,不愧是灣區


停車也非常昂貴,一晚上似乎是100$,我們最後用手機APP找了個便宜的停車場。舊金山和香港一樣是丘陵地形,人多地少,土地昂貴是情理之中。


舊金山是一座面朝太平洋的港口城市,也是灣區的核心城市。舊金山灣區人口總數接近800萬,是僅次於大洛杉磯地區的美國西岸第二大都會區。圖為連線舊金山市和奧克蘭的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它完成了舊金山和東灣的海上連線。

舊金山半島三面環水,受太平洋加利福尼亞寒流影響,是典型的涼夏型地中海式氣候。夏天的日高溫通常只有20攝氏度左右,一年大約只有一個星期會因強勁陸風影響而超過攝氏30度。9月是最暖和的月份。同時因太平洋水溫長年在攝氏10至15度間,夏天半夜也可能下降到10度以下。舊金山因臨近海邊和金門海峽,下半夜和早上多受霧的影響,但夏季降雨極少,雨季為一月到四月間,冬天雖冷,但鮮有降雪或霜。

鼎鼎大名的金門大橋,她連線了舊金山和北灣。經濟發達、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所以你知道為什麼灣區的房租要1500$/月起跳了。這裡和紐約是全美房價最高的地方。

金門大橋早在1937年便建成通車,雖然現在已不是世界最長的懸索橋,但無疑是最著名的。

金門大橋的顏色並不是正紅,而是紅、黃和黑混合的“國際橘”,因建築師艾爾文·莫羅認為此色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顯得更醒目。

當船隻駛進舊金山,從甲板上舉目遠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橋的巨形鋼塔。鋼塔聳立在大橋南北兩側,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為227米,相當於一座70層高的建築物。塔的頂端用兩根直徑各為92.7釐米、重2.45萬噸的鋼纜相連,鋼纜中點下垂,幾乎接近橋身,鋼纜和橋身之間用一根根細鋼繩連線起來。鋼纜兩端伸延到岸上錨定於岩石中。大橋橋體憑藉橋兩側兩根鋼纜所產生的巨大拉力高懸在半空之中。鋼塔之間的大橋跨度達1280米,為世界所建大橋中罕見的單孔長跨距大吊橋之一。從海面到橋中心部的高度約60米,又 寬又高,所以即使漲潮時,大型船隻也能暢通無阻。

舊金山市區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城內有很多直上直下的街道,坡度動輒30、40度,手動擋分分鐘讓你溜車了。

對面三角形的建築就是鼎鼎有名的泛美金字塔了,舊金山的最高建築

這坡度,大家停車的時候都是把輪子打橫的。

下完這個坡,還有一個坡

下完坡又要準備上坡了

舊金山位於加州的聖安地列斯斷層上。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在1906年,在1989年發生過一次6.9級地震。之前在1851年,1858年,1865年和1868年也發生過大型地震。舊金山往後的城市規劃因此大為改變,許多建築物必須加強防震措施或是改建。大地震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

1906年舊金山發生八級大地震,隨後的火災讓整座城市付之一炬。大火燒燬了當時市政廳的檔案紀錄,讓許多華人有了機會。受1882年《排華法案》的影響,許多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華人和其他亞裔移民在美國倍受歧視。他們藉此機會利用購買的偽造出生紙,以假造美籍華人兒女的身份進入美國,即是後人所稱的紙孩子。據估計,1910到1940年之間,在進入美國的大約17萬5千華人中,有百分之80多的人是以“紙兒子”或“紙女兒”的身份進入美國。紙兒子的出現也造成許多華人後裔無法迴歸真實的姓氏和家族史,成為特殊的華人移民史。

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泛美金字塔

漂亮的坡道別有風味

漂亮的歷史建築

轉角的驚喜

遠眺市中心

這座城市只有不到20%的人買得起房,住房太貴了。

美帝特色的救生樓梯

這藝術真是欣賞不了

去市中心的大商場,這塊的流浪漢就很多了。流浪者是舊金山自1980年代起時常面對的問題之一,也是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一般相信舊金山是美國大城市裡遊民比例最高的城市。難道是因為住房太貴了嗎

路遇一座古老教堂

去漁人碼頭,好不容易在手機軟體上找到一個四層高的停車場把車停好。在美國停車要特別小心,亂停罰款很重,可能200刀一下就沒了,檢查亂停車的人跑得很勤快。如果停到私人的地方(比如人家家門口),人家看到就直接讓拖車給你拖走了,又是一大筆錢。因此停車的時候大家都特別小心,在市區裡亂停車的現象很少。

漁人碼頭人太多了,和十一黃金週一樣,照片就不放了

在雙子峰俯瞰舊金山

從這張圖明顯看出,舊金山是丘陵地形,山巒起伏啊

舊金山除了金融區,還是以低矮民房為主

有山有海,讓我想起了我們那個不肖子孫

晚上又來,這次是拍夜景

這幾天的飯基本在唐人街吃,尤其是我同學,在美國待久了特別懷念中華美食。這個湖南第一村我們至少去了兩次,第一天到舊金山就是來這裡。湖南菜應該是屬於全中國都吃得慣的菜了

19世紀中葉,1.5萬華人勞工為修建橫貫美國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但他們的貢獻長期以來幾乎被遺忘。當年來到美國的華工大多來自廣東和福建兩省。

亂糟糟的好有生活氣息

斯坦福大學 矽谷

12月27日

第二天開車來看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應該算是全球前五的學校了

這些由紅磚及固態砂岩砌成的屋宇具有強烈的加州特色。

斯坦福大學是由時任加州州長及參議員的鐵路富豪利蘭·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簡·萊思羅普·斯坦福(他們共同創立了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就是修建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的兩家公司之一,屬於美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工程,與此同時導致大量華人遠渡重洋客死他鄉)於1891年共同成立的,大學以他們於六十歲生日前夕(1884年)因傷寒去世的兒子小利蘭·斯坦福為名,以表紀念。
1876年,老斯坦福在加州購買了263公頃土地,作為養馬牧場,後來又擴大到3237公頃(買地不要錢嗎,買那麼多






),成為斯坦福大學校園的地盤;在斯坦福大學的徽標以及體育運動標誌中就有紅杉的形象。

斯坦福大學在1930年代前所有學費全免。1893年利蘭·斯坦福的逝世及1906年對校園造成重大損毀的舊金山大地震給該校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困難,其後學校才開始收費。

幽長的走道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斯坦福還默默無聞,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斯坦福大學將一千英畝土地以極低廉、只具象徵性的地租,長期租給工商業界或畢業校友設立公司,再由他們與學校合作,提供各種研究專案和學生實習機會。這還得歸功於斯坦福面積大,八千多英畝的面積,學校可用的空間面積很大。斯坦福成為美國首家在校園內成立工業園區的大學,使自己置身於美國的前沿:“工業園區內企業一家接一家地開張,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範圍,向外發展擴張,形成美國加州科技尖端、人才高地的矽谷。

斯坦福長期以來是最難入讀的高等學府之一。在2017年錄取率更創歷史新低,僅為5.07%。校園裡的斯坦福體育場能容納50000觀眾,還有游泳館、高爾夫球場,所有設施都是一流的。不過學費也很貴,基本每學年要接近50000美元。當年我們在上海上學,每年學費就5000人民幣啊,讀不起讀不起。

The Burghers of Calais是羅丹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它是為了紀念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一個事件,當時英吉利海峽上的法國港口加萊被英國圍困了大約11個月。1884年,加來委託羅丹創作了這座雕塑,並於1889年完成.

胡佛塔,胡佛是美國第31任總統,也是斯坦福著名校友。24歲的胡佛還曾作為美國“白領”被派往河北唐山的煤礦“打工”。



他在1928年正式獲選為總統之前,一直負責美國在歐洲的一戰戰後救援工作。他最主要的目標是收集當代歷史的文件記錄,其助手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到敵國(特別是納粹統治的地方)拯救及修復稀有檔案。他們最大的成功包括取得羅莎·盧森堡的論文、戈培爾的日記,以及俄國祕密警察在巴黎的記錄,相關的研究中心亦在胡佛的推動下成立。
胡佛塔高87米,塔底藏有胡佛研究所(“右翼思潮的思想庫”,小布什總統的心腹、原國家安全助理、前任國務卿賴斯,曾是胡佛研究所的高階研究員;前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曾供職於該所)圖書檔案館的眾多資料與文獻,胡佛致力於“建立一座關於戰爭、革命與和平的圖書館”。塔的九層以下用於藏書,10-12樓為辦公室。

整潔漂亮的校園

斯坦福大學紀念教堂,喬布斯的私人葬禮就是在這裡舉行的,只邀請了部分矽谷名人蔘加。

出了斯坦福,當然要去旁邊的矽谷轉轉

灣區東南方,夾在舊金山和聖何塞兩個城市之間有一片長約25英里的狹長區域,這就是矽谷。矽谷這一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建立史能追溯到二戰期間進行的電力電子研究。弗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可以說是矽谷的“發現者”或奠基人。舊金山灣作為海軍面朝太平洋的重要戰略中心,很早就是海軍的研發基地,打下了堅實的無線電和軍事技術研究基礎。其後在特曼這位“無線電工程學“教授的推動下,矽谷最終成為矽谷。特曼認為大學應該成為研究與開發的中心,與產業更緊密的結合。在麻省理工取得博士學位後,1924年特曼回到斯坦福大學任教並創辦電子通訊實驗室,短短二十年,實驗室就成為了美國西海岸技術革命中心。

GOOGLE,中國必須打敗的公司。在事關未來的重要領域,我們不能相信美國公司。

公司還可以打沙灘排球

蘋果公司,安保做的很嚴格,沒啥可看的。現在看到美國公司,都想著他們什麼時候倒閉,被一家中國公司代替。

地上畫著輪椅的車位就是殘疾人車位,只有殘疾人或是行動不便的老人才能停。美國的制式車牌也有一種專供殘疾人使用的“殘牌”,代表殘疾人的標誌非常明顯。當你提供了各種證據以證明自己行動不便,屬於障礙人群之後,州政府就會批准你把這樣的一張殘牌掛在車子上。美國幾乎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會把距離入口最近的位置設計成專供殘疾人停車的“殘趴”。

加州一號公路

12月28日
今天出發開車到洛杉磯,沿著一號公路

先穿過一片茂密森林

路過不知名小鎮

加州面積位列美國第三;人口3930萬,位列美國各州第一。州首府是薩克拉門託。在地理、地貌、物產、人口構成方面都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有兩個大型都會區,大洛杉磯地區及舊金山灣區,它們分別為美國第二及第五大都會區,人口分別為1,870萬及880萬人。加州GDP全美第一,若算是獨立國家則排名世界第五。

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最初指的是由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和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一同組成的這塊地域。因地域版圖呈南北狹長走向,習慣上可分為北加州、南加州。
最初西班牙帝國在北美洲西北部的領土被命名為“加利福尼亞省”。1846年,一群青年自發升起加利福尼亞共和國旗,宣佈在這塊地方建立新國家。雖然從墨西哥獨立了,但尚不成氣候,隨後捲入1847年的美墨戰爭之後,這片領土由美國和墨西哥分治。墨西哥所得到的那部分後來成了下加利福尼亞州,而美國獲得的領土則被稱為加利福尼亞。

丹麥小鎮,Solvang(索爾萬)丹麥語的意思是“陽光田園”。在20世紀初一群來自丹麥的移民,按照故鄉丹麥的建築風格和社群規劃,創造了現在具有丹麥風情的“丹麥小鎮”。

大賓利

這大冬天的還有很多人在海里玩

美麗的天際線

安靜的海岸線

湛藍的海水比天更藍

海鳥停在礁石上

海邊的浪還是挺大的

海岸線真漂亮

海上霧氣升起來了

加州一號公路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懸崖公路,為什麼要從舊金山開到洛杉磯呢,因為這樣浩瀚的太平洋就在你這一側

加州海岸群山異常陡峭

海豹懶洋洋地晒太陽,一動不動

漂亮優雅的女士

岩石上生出的杉樹

湛藍的海水讓人心曠神怡

樹都吹倒了,可見這地方風有多大

這兄弟太有才了,把房子建在懸崖上每天欣賞無敵海景

架在山間的Bixby Creek Bridge,是加州最長的混凝土拱橋,1932年建成通車。這座巨集偉的大橋在美國深受歡迎,甚至被印在了郵票上。

正值聖誕新年假期,美國人各種開著房車出來度假了,對中產而言,他們的生活水準還是很高的。

現在知道為什麼老美需要大排量的車了,需要來拉房車啊

靜謐的山間小路,路邊應該是杉樹吧

聖巴巴拉

今晚住在聖芭芭拉,明天繼續趕路。

酒店是Embassy Suites by Hilton Lompoc Central Coast,每晚100$。

最早來到聖巴巴拉的歐洲人是西班牙人,他們把這塊地方當做堡壘來抵禦英格蘭人領地的擴張,同時也向當地的土著傳教。他們在當地建起了聖巴巴拉教堂,這是加利福尼亞州最早的傳教點之一。雖然移民們並未對當地土著進行大規模屠殺,但原住民仍然陸續因感染天花而死。

二戰後到1950年間聖巴巴拉人口超過一萬人,隨著重要性的提高,美國101號公路也修到了這裡。1950年到1956年間聖巴巴拉挖掘了卡楚馬湖,用來給城市供水。但當地的環境卻因為石油業的發展而愈發不堪,1969年發生重大漏油事故,當地人也開始抵制石油業的發展。

於是,聖巴巴拉開始吸引其他的“乾淨”工業以改善環境,50和60年代一些航空工業進駐此城,並帶來大批的員工。然後70年代聖巴巴拉開始抵制人口增長,1975年市政當局宣佈將限制聖巴巴拉的人口到85,000人,因此當地的發展也就放緩了下來,雖然如此,這並未能阻止整個地區的物價飛漲。到21世紀當地物價仍然很高,大約只有六分之一的聖巴巴拉人買得起房子,許多在這裡工作的人實際都住在物價房價更低的臨近地區,可是這樣一來又導致了交通擁堵問題。

聖巴巴拉的建築以西班牙、墨西哥式為主,矮層樓房、紅頂白牆。山坡、海邊的居民生活區中,房前是草坪,房後是花園,人在綠中,房在林中,是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聖塔巴巴拉的市民十分重視綠化,克服了缺水的困難,利用30英里外的山中湖水大搞植樹造林,綠化城市,種植了近百種樹木42000多棵,建造了47個公園,公園面積達1541英畝。(所以說關鍵還是要有錢)該市在美國全國的中小城市綠化競賽中獲得了“林中之城”的稱號,被譽為太平洋岸邊的樂園。

城中許多建築為西班牙殖民復興風格,聖巴巴拉制訂嚴密的法令防止破壞這個形象,例如,城鎮裡沒有廣告標示、在二十英里之內沒有主要高速公路穿過城鎮;另外有嚴格的法令規定商業標示,像是不允許過大的字型等等。

Santa Barbara Mission Church

教堂旁的民居,掩在綠色中。

聖巴巴拉南面臨海,北靠數座超過4,000英尺的山峰,山上覆蓋砂岩及叢林,成為城市著名的背景。

聖巴巴拉縣法院

彷彿來到了墨西哥

登上觀景臺,整個聖巴巴拉盡收眼底,整齊劃一的白牆紅瓦非常漂亮。

放眼望去一片蔥鬱,在南加州這樣乾旱的地方,綠化越好必然是越有錢的。

筆直乾淨的街道,美利堅真是富人的天堂

來到聖巴巴拉的海灘

海邊孤獨的身影

背靠群山,面朝大海,聖巴巴拉真是風水寶地啊

週末休息可以乘船出海

漂亮妹紙不少

即將到達洛杉磯

美麗的山間公路,有薄薄的霧氣升起

進入一個空曠的山谷

一望無際的田野,美國大平原很多,非常適合開展農業生產。上帝眷顧美利堅

加州陽光燦爛,很適合農業生產

接近洛杉磯,道路變得寬闊起來

洛杉磯 比弗利山莊 聖莫尼卡海灘

12月30日,今天開始逛洛杉磯市區了。

洛杉磯是美國第二大城市,也是美國西部最大的城市。整個城市坐落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大盆地裡。洛杉磯屬於溫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天高溫乾燥、冬季溫暖溼潤。

治安情況貌似相當不樂觀,我們在洛杉磯,下車前都要把行車記錄儀一起摘下來,害怕小黑看到了破我們的窗。

先來到比弗利山莊,洛杉磯的富人區,當然頂級豪宅都在半山上沒看到。

整個社群的綠化都很好,在非常缺水的洛杉磯,社群的綠化在一定程度代表了社群的富裕程度。

這些豪宅都是由保安公司保衛的,裡面有一套安全系統。

一棵古樹,話說到了加州,你能看到的印度裔就明顯增加了,碼農多嘛。

住宅戒備森嚴

夕陽下的聖莫尼卡海灘

這裡是66號公路的終點,她被美國人親切地喚作“母親之路”,因為她在美國開拓西部的歷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呈對角線的66號公路,從芝加哥一路橫穿到洛杉磯聖塔莫妮卡。這條路曾是通向美國西部的主要公路,現在已經被更寬敞的州際公路系統所取代。

妹紙腿不錯

夕陽西下,如詩如畫

這到底是什麼車?

洛杉磯的天際線

為了看望遠鏡排隊排了1個多小時。。

晚上吃了個麻辣香鍋,回去睡覺了

洛杉磯 蓋蒂藝術中心 加州理工

12月31日,2015年的最後一天

一早來到星光大道打卡

今天的重點是蓋提藝術中心,她稱得上世界最為富有的藝術機構之一,該機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四處網羅風格獨特的藝術作品,並積極致力於各種藝術專案的開發,外觀就很酷炫。

Herm of a Vestal Virgin,作者是義大利人Antonio Canova 。作者通過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簡樸和簡約,表達了女神的天真和純淨。

The Vexed Man,作者是德國人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 。

這個煩惱的男人是由十八世紀活躍在奧地利的德國雕塑家Franz Xaver Messerschmidt創作的半身像。Messerschmidt在他生命的最後13年裡雕刻了它,而他顯然患有精神疾病。這尊半身像描繪的是一位面帶愁容的中年男子,他的表情介於痛苦和憤怒之間。最能說明問題的可能是眯起的眼睛上的眉頭和皺起的鼻子。

Dancer,作者是義大利人Paolo Troubetzkoy。

作品的模特是著名俄羅斯舞蹈家和鋼琴家塔瑪拉·斯維斯卡婭伯爵夫人,她的動作很自然,粗糙的表面和模糊的輪廓加深了這一效應。1909年,伯爵夫人在巴黎拍攝了這幅生動的作品。出生在義大利,父親是俄羅斯貴族,母親是美國人的Troubetzkoy當時在那裡工作。很久以後的1944年,斯維斯卡婭也來到了洛杉磯,在這裡她主要以鋼琴家的身份表演。1961年,她死於一場暴風雨引發的車禍,被安葬在森林的草地裡。

Bust of Pope Paul V,作者是義大利人Gian Lorenzo Bernini。

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接受委託為教皇保羅五世(Pope Paul V)製作全尺寸半身雕像時,只有23歲。在這幅2.5英尺高的大理石肖像畫中,貝爾尼尼描繪了教皇幾乎光著頭的樣子,這意味著他放棄了世俗的時尚,穿著傳統的教皇法衣。披在他肩膀上的厚斗篷上繡滿了羅馬的守護神,使徒彼得(拿著鑰匙和一本書)和保羅(拿著他的殉難寶劍和一本書)。當教皇保羅五世身著教皇的長袍時,他以一種自然的表情凝視著觀眾,他的臉因頭部的輕微轉動、前額的精緻輪廓和眼睛周圍雕刻的細小皺紋而更有個性化。此時,貝爾尼尼已經在製作讓他成名的充滿活力的雕塑。但在這個主題中他需要剋制,畫家被壓抑的活力在畫中人左肩的褶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尊半身像一直儲存在羅馬的Borghese村,直到1893年才被出售。直到2014年底重新發現之前,它的下落一直不為人知。

Angel of the Citadel – Horse and Rider – Town’s Guardian Angel,作者是義大利人Marino Marini。

它身體的每一部分都保持警覺,伸展開來,這匹強壯的馬看起來隨時準備向前飛奔。它的騎手是一位身材矮小的男性,他沒有像馬那樣凝視前方,而是帶著喜悅的表情向上看。騎手張開的雙臂和雙腿更凸顯了這種狂喜狀態。騎馬人這樣的經典主題是馬裡諾·馬里尼的畢生追求。馬里尼的創作嘗試隨時間變化很大。他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塑造的騎手形象堅忍而冷靜。十年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他的騎手經常是殘廢或受傷的;他們的坐騎狂暴而失去控制。隨著Marini開發這個系列,他創作的藝術形式也變得更加抽象和生硬。這個雕塑介於英雄和悲劇之間:一個欣喜若狂的騎手也許代表了二戰勝利後最初的樂觀主義。

Adolescent I,作者是比利時人George Minne

這個年輕的男孩大膽地暴露他瘦弱的裸體,同時自衛地交叉雙臂,他隱藏的臉流露出痛苦和絕望。他繃緊的身體搖搖欲墜地靠在他非常瘦弱的腿上。這些對細節的深刻描繪使這尊雕塑成為大理石雕刻上的驚人成就。

Allegorical Portrait of the van Risamburgh Family,作者是法國人Joseph Chinard。

由一整塊閃閃發光的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這尊寓意深遠的雕塑,甜蜜而深情的描繪了範·裡薩姆伯格一家。範·裡沙姆伯格夫人(Madame van Risamburgh)裝扮成古代神話中智慧和戰爭女神米勒娃(Minerva),愛憐地向下看,舉起她的盾牌,就像一頂華蓋蓋在她慵懶沉睡的小兒子身上。小兒子不可思議地坐在一堆軍事裝備上,右手拿著一把對他而言有些太大的短劍。里昂著名商人範·裡沙姆伯格先生的頭像就雕刻在底座的盾牌上。這樣的浮雕形式,傳統上用於墳墓紀念碑。這表達的寓意是,雖然他仍然活著,但他離開了家庭。雕塑家約瑟夫·切納德(Joseph Chinard)通過這樣的方式暗示,範·裡沙姆伯格夫人是在保護她的兒子免受當前國內軍事動盪的影響,而她的丈夫可能正在履行軍事或民事職責。作為一位受歡迎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Chinard從古代神話中汲取靈感,運用古典形式,但又賦予作品一種非常現代的情感,將家庭生活視為幸福的源泉。

Bust of a Man,作者是英國人Francis Harwood。

這個男人舉止高貴,驕傲地把下巴高舉過他強壯的胸膛。雕塑家Harwood選擇了一塊黑色的石頭來重現模特的膚色。Harwood還選擇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古董式胸像,在男性胸肌下方形成了一個寬闊的弧形。哈伍德從在佛羅倫薩時就對複製古董雕塑非常熟悉。他可能是故意用這種優雅圓潤的結尾,包括整個裸露的胸部和肩膀,讓人聯想起古代著名人物的半身像。儘管畫中人的身份不明,但他臉上的傷疤表明這是一幅特定人物的肖像。這幅作品可能是歐洲最早的黑人雕塑肖像之一。

Bust of Emperor Caracalla,作者是義大利人Bartolomeo Cavaceppi 

卡拉卡拉(生於188年,公元211-217年在位),公元200年代早期統治羅馬的勇敢而殘暴的皇帝之一。他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謀殺了自己的兄弟,後來自己也被暗殺。在這尊大理石半身像上,他穿著士兵的盔甲和寬外袍。他把頭轉向左邊,專注於一件顯然沒有得到他認可的事情。他張著鼻孔,皺著眉頭,這些動作也許暗示著他的殘暴。18世紀,人們從羅馬和那不勒斯的法爾內塞(Farnese)收藏的作品中發現了一座卡拉卡拉的半身,據信這尊半身像可以追溯到200年代。雕刻家Bartolomeo Cavaceppi在他著名的Caracalla大理石半身像中使用了這個著名的原型。Cavaceppi最出名的是他對古董雕塑的修復,而不是他罕見的原創作品,比如這尊。他對古典主義的熟悉表現在他對卡拉卡拉鬍子和頭髮的處理上。這尊半身像是Cavaceppi罕見的簽名作品之一。

Portrait of a Halberdier,作者是義大利人Pontormo

這個穿著講究的步兵站在堡壘前,手持一種叫做戟的武器。他直直地盯著我看,擺出一副昂首闊步的姿勢,令人心酸得出奇,因為他光滑的臉上沒有皺紋,苗條的身材,這一切都暴露出他不過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作為一名肖像畫家,Jacopo Pontormo以其微妙、複雜的心理學研究而聞名;在這裡,他傳達了年輕人天真的傲慢和脆弱。Pontormo開創了一種新的,複雜的肖像型別,倡導優雅和貴族的含蓄。

人們對畫中人的身份討論得很多。《名人傳記》的作者、畫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 – 1574)指出,在1529年佛羅倫薩被圍困期間,Pontormo創作了一幅“最美麗的作品”,描繪了年輕貴族Francesco Guardi當兵的情景。果真,一紙出生證明證實在1514年一個名叫Francesco的男孩出生在Guardi家族。在圍城的時候,這個年輕人大約十四、五歲,大約是Pontormo的少年模特的年齡。

Pope Clement VII,作者是義大利畫家Sebastiano del Piombo。

20年前,拉斐爾(Raphael)為教皇畫像建立了一個模型,此後,塞巴斯蒂安·德爾·皮安博(Sebastiano del Piombo)為教皇克萊門特七世(Pope Clement VII, 1523-1534年在位的朱利奧·德·美第奇[Giulio de’medici])畫了一幅四分之一長度的肖像畫,坐在一張扶手椅上,斜對著畫板。

在一封日期為1531年7月22日的信中,塞巴斯蒂安諾告訴他的朋友兼導師米開朗基羅,教皇克萊門特曾到他的工作室參觀過他最近完成的肖像畫,這幅畫是在畫布上完成的。由於對塞巴斯蒂安諾的作品感到滿意,教皇下令將這幅作品的第二幅版本用於他的收藏,畫在石板上。人們普遍認為在石板或石頭上作畫始於16世紀早期的羅馬。塞巴斯蒂安諾在1530年左右開始嘗試用石頭做支撐,並在一些重要的委託中開始喜歡用石頭,因為他相信石頭上的畫比帆布或木頭上的畫更耐久。

教皇克萊門特顯然和塞巴斯蒂安諾一樣,熱情地支援畫家用石頭作畫以使他的肖像永垂不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可以在石板上實現穩定、耐用的油漆表面和持久的顏色,被石頭內在固有的脆弱性否定了,特別是在移動的期間。16世紀30年代後期的檔案顯示,塞巴斯蒂安諾將作品運送到西班牙贊助人弗朗西斯科•德•洛斯•科博斯(Francesco de los Cobos)時所面臨的挑戰,為防止作品粉碎,他不得不全程陪伴。

Portrait of a Bearded Man,作者是義大利畫家Jacopo Bassano

巴薩諾的風景畫和宗教畫更為人所熟知,在這裡,他為一位身份不明的畫中人畫了一幅肖像。一個憂鬱的中年男子,面色紅潤,留著長鬍子,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望向一邊,他的目光專注似乎被什麼東西吸引住了。漫射的光線優雅地照亮了模特獨特的特徵,而他精緻的粉紅色膚色與極簡主義的背景形成了對比。他的頭向右傾斜,好像在聽或觀察畫框外的人,嘴巴半張著,好像準備說話。這個不知名的男人微凸的眼睛傳達了一種情緒狀態,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雅格布·巴薩諾靠左邊牆上的黑影增強了畫作的真實感。

Portrait of Agostino Pallavicini,作者是比利時人Anthony van Dyck

帕拉維契尼(Agostino Pallavicini)是帕拉維契尼家族熱那亞分支的一員,也是未來的熱那亞總督。他作為教皇的大使,身著華麗飄逸的紅色長袍。廣闊膨脹的織物,壯觀地呈現出來,似乎有它自己的生命,幾乎威脅要接管這幅畫。華麗的布料漩渦,輝煌的光澤,它閃爍和反射光線的方式顯示了安東尼·凡·戴克作為一個畫家的精湛技藝。在畫中人身後的帷幔上所看到的家族紋章,以及其他記錄在案的肖像,更加確認了帕拉維契尼的身份。

1621年,凡·戴克離開安特衛普前往義大利,在那裡待了五年,參觀了大量私人收藏的義大利繪畫,並畫了各種肖像。這是他在義大利創作的第一批畫作之一,創作於1621年,是為了紀念帕拉維契尼擔任新當選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的大使。

Thomas Howard, 2nd Earl of Arundel,作者是比利時人Anthony van Dyck

阿倫德爾伯爵坐在左邊的掛毯幕布和右邊的風景畫背景前。他左手細長的手指拿著聖喬治的金質獎章,這是國王周圍最顯赫、最高貴的圈子裡的24名騎士所戴的徽章之一。他那瘦長蒼白的臉與他脖子上的白色環狀領和他所坐的猩紅色椅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略微轉向觀眾,阿倫德爾臉上的表情警覺而含蓄。

阿倫德爾是17世紀早期英國最偉大的藝術贊助人和收藏家之一。他最出名的是收藏威尼斯繪畫,其中包括提香、丁託列託和維羅納的作品。1621年左右,安東尼·凡·戴克第一次短暫訪問倫敦,他被委託為阿倫德爾畫這幅肖像,阿倫德爾非常認可這位年輕藝術家的才華。

Landscape with a Calm,作者是法國人Nicolas Poussin。

在17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尼古拉斯·普桑藝術成熟的巔峰時期,他將創作重點從歷史敘述轉向了風景畫。這幅作品並不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喚起一種情緒。有序的構圖和清晰的金色光線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而閃亮的寶石般的色彩和流暢的繪畫筆使這幅仁慈的自然景象更加生動。普桑和他的朋友、同為風景畫家的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在羅馬鄉村進行素描活動,部分原因是他想對散佈在天空中的雲彩和地上的牛羊進行近距離觀察。

Interior with Soldiers and Women,作者是荷蘭畫家Jacob Duck。

兩名士兵坐在拱門的框架下,一邊抽菸,一邊喝酒,與一位隨意坐在瓷磚臺階上的年輕女子聊天。在這個女人的背後,溫暖的光線射了進來,灑在背景和人物身上。右邊,另一個女人走下黑暗的樓梯,準備進入房間。畫面前方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來複槍、盔甲、鼓、菸斗、倒扣的桶和黃色的窗簾——組成了一個更復雜的靜物組。在後面的牆上,一個木架子上放著錫盤、陶器和勺子。

The Stoning of Saint Stephen,作者是荷蘭人Bartholomeus Breenbergh

巨大的羅馬廢墟在背景中若隱若現,殺紅了眼的人們在此背景下相互殘殺。在朦朧的右前方,聖斯蒂芬跪著祈禱;在他身後,一個赤膊男子拿著一塊大石頭在瞄準。周圍的人都忙著撿起石頭朝毫無防備的聖人扔去。一個小男孩幫著把石頭帶給大人們。

The Music Lesson,作者是荷蘭畫家Gerard ter Borch。

“只要有音樂和歡樂,愛就會佔上風,”荷蘭詩人雅各布·凱特在17世紀寫道;這幅畫證明了他的名言。當穿著優雅的女子彈奏琵琶時,一個男人,可能是她的老師,用手演示著節奏。左下角的暖腳器象徵著愛情,而床則象徵著男女之間的愛情關係,甚至是誘惑。

Gerard ter Borch總是營造一種氛圍,在他的私人畫作中,人們之間產生了微妙的心理互動。他喜歡細緻地描述和對比各種質地:柔軟的天鵝絨外套,與豐滿的白色毛皮裝飾相得益彰;珍珠色緞子衣服的閃光;狗的柔軟的,捲曲的毛皮;還有大提琴、傢俱和地板上木紋的變化。他甚至注意到了最細微的細節,比如地板上的釘子和黃銅門把手。Ter Borch創作了大約11幅女性琵琶手的畫作,經常重複著那個穿著緞子長袍和毛邊夾克的女人、狗、暖腳器、背景中的四柱床和半開著的門的圖案。

The Return from the Hunt,作者是荷蘭人Nicolaes Berchem。

在一家義大利客店的鄉間庭院裡,一個騎著白馬的獵人和他的幾個同伴正在修整。一群獵犬在陰影中休息,而狩獵的獎品,一隻鹿,躺在畫面的右邊。兩個獵人在和一個女主人談話——也許是給她講些白天打獵的故事。樓上的陽臺上,一位洗衣婦正在洗衣服。在左邊,一個女人為兩個坐著的男人服務,她的身體部分被陰影籠罩著。

尼古拉斯·貝爾切姆最出名的是他虛構的義大利風景畫。在這些全景畫中,人物通常扮演次要的角色。相比之下,在《狩獵歸來》中,貝爾切姆關注的是人物和建築環境之間的互動,而不是風景。這種不同尋常的垂直形式展示了藝術家對光線的掌控。落在騎馬人身上的燈光也照亮了陽臺上的女人和左邊的人物。

The Alchemist

一個不整潔的煉金術士坐在一堆亂七八糟的用具中間,對周圍雜亂的環境渾然不覺。他拿著天平,稱出一種物質,準備做他的造金實驗。到了十七世紀,鍊金術不再被認為是一門受人尊敬的科學,它的實踐者經常成為人們嘲笑的物件。

與同時代的其他荷蘭藝術家一樣,貝加對自然現象有著仔細的觀察。各種破碎的粘土和玻璃容器的紋理和表面被精確地描述。光線從敞開的窗戶傾瀉進來,棕色、灰色和藍色的和諧色調給這幅畫帶來了一種舒適的溫暖。

Saint Bartholomew,作者是荷蘭畫家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這幅畫是在倫勃朗去世前八年完成的,描繪了聖巴塞洛繆右手握刀的情景,這是在暗指他殉道時被活活剝皮的事實。倫勃朗的一個鄰居可能作為描繪聖人的模特。通過將信徒描繪為一個普通人,倫勃朗給尊敬的神聖形象實實在在的人類品質,暗示也許這聖潔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聖巴塞洛繆顯得若有所思,幾乎有些憂鬱。他託著下巴,好像陷入了沉思,他的眼睛似乎看到了超越時間的東西。倫勃朗使用了一種更廣泛、更自由的技法,這是他晚年成熟風格的典型特徵。繪畫的整體處理更富有表現力,與他早期作品中更流暢、更精確的風格形成對比。

Still Life with Fish, Vegetables, Gougères, Pots, and Cruets on a Table,作者是法國人Jean-Siméon Chardin。

Chardin用微妙的調色盤、創新的構圖和精湛的筆觸改變了一個簡單的廚房場景。這些物品的擺放簡潔而富有動感:兩條鯖魚垂直地掛在一個簡單的背景前面,垂直於下面桌子上的食物擺放。明亮的光線直接吸引眼球,將注意力吸引到閃閃發光的魚、綠葉蔬菜、塊根類蔬菜、一盤乳酪和有蓋的碗上。雖然整個調色盤是柔和的,但油和醋被注入了豐富的顏色。右下角的簽名和日期是Chardin已知的最後一個用於靜物畫的日期。

A Calm at a Mediterranean Port,作者是法國畫家Claude-Joseph Vernet。

用傑出的細節描繪,Claude-Joseph Vernet捕獲了海邊一天裡的壯觀氣候和悠閒的活動。漁民們在一個石頭碼頭上清理當天的漁獲,附近有幾個人在聊天,其中一個指著海灣裡的大船。與此同時,一個男人坐在那裡叼著菸斗,菸草發出耀眼的紅光。一片積雲,也許是遠處暴風雨的殘餘,聳立在落日的左邊。暖色調的黃色,橙色和紅色占主導地位,使人聯想到明亮的一天後朦朧的日落。在這幅《平靜的地中海港口》中,Claude-Joseph Vernet描繪了一個完全平靜的場景,與它的另一幅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地中海沿岸的一場風暴》。這兩件作品合在一起,一方面表現了大自然的仁慈,另一方面表現了大自然的暴虐。

The Grand Canal in Venice from Palazzo Flangini to Campo San Marcuola,作者是義大利畫家Canaletto。

卡納萊託在他的巔峰時期創作了這幅畫,描繪了大運河兩旁陽光普照的宮殿,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他用精確的筆法,再現了煤煙和破碎的灰泥對建築立面造成的破壞。卡納萊託高度精緻的處理和銀光閃閃的色調與弗朗西斯科·瓜爾迪(Francesco Guardi)更像畫家的視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瓜爾迪在同一地點看到的是威尼斯大運河和貝博宮(Palazzo Bembo),後者也在蓋蒂博物館(Getty Museum)的藏品之列。

Dance before a Fountain,作者是法國畫家Nicolas Lancret。

在一個裝飾著巨大噴泉的華麗公園裡,兩對情侶在鄉村風笛的伴奏下表演了一場鄉村舞蹈。在兩邊,其他的情侶在經歷著愛的不同階段:期待、懇求和回報。

Lancret的創作主題是18世紀的發明。這些畫被稱為大遊園會,描繪的是一幅田園風景畫,畫中有許多優雅的人物漫步、演奏音樂或試圖向他們的伴侶求愛。參加宴會的人似乎不受主流社會僵硬習俗的約束。

Portrait of the Sisters Zénaïde and Charlotte Bonaparte,作者是法國畫家Jacques-Louis David。

拿破崙的侄女Zenaide和Charlotte Bonaparte姐妹在閱讀父親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的來信時相互擁抱,她們當時住在比利時而父親被流放到美國。紙上的褶皺被真實地呈現出來,觀眾甚至可以辨認出信上的費城地址。
Jacques-Louis David通過兩姐妹截然不同的表情和著裝,將她們的不同性格展示出來。年長的Zenaide身著低胸黑天鵝絨長裙,顯得世故而優雅。她直挺挺地坐著,保護妹妹Charlotte Bonaparte時,她直視著觀眾。Charlotte Bonaparte靦腆地抬起眼睛,顯得靦腆而沉默,她那端莊的灰藍色絲綢衣服很適合她的舉止。被流放的公主們都戴著王冠,坐在繡有金色蜜蜂的紅色天鵝絨沙發上,蜜蜂是波拿巴家族的象徵。

Houses near Orléans (Maisons aux Environs d’Orléans),作者是法國人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一條鄉間小路穿過一片暗黃色的田地,向下傾斜,通向一個小村莊。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下,明亮而強烈的陽光照亮了鋸齒形的屋頂和煙囪。陰影從一個屋頂投射到另一個屋頂。1830年夏,Jean-Baptiste-Camille Coro離開了他的家鄉巴黎,到法國北部和中部旅行。Corot在戶外畫了一幅風景畫。學者們認為,這幅作品並不是用來展覽或出售的,也不是為了一幅更大的作品進行初步研究。相反,這幅作品很可能留在了Corot的工作室裡,探索光和自然對幾何建築形式的影響。

The Road from Versailles to Saint-Germain,作者是英國人Alfred Sisley。

這幅畫卷視野開闊,可以看到遠處山上的葡萄園。阿爾弗雷德·希斯利(Alfred Sisley)並沒有簡單地描繪某個地點的細節,而是描繪了夏日燦爛的陽光,搖曳在樹木和長草之間。他從凡爾賽到聖日耳曼的路上畫了這幅畫。

Albert Cahen d’Anvers,作者是法國畫家Pierre-Auguste Renoir。

Pierre-Auguste Renoir描繪了自信的作曲家Albert Cahen d’anvers,他曾是塞薩爾·弗蘭克(Cesar Franck)的學生,在朋友家若無其事地抽菸。雷諾阿展示了卡亨·丹弗斯(Cahen d’anvers)捲曲的小鬍子。Cahen d’anvers的權威和地位是通過他警惕、威嚴的目光和精心製作的菸嘴和領帶等細節表現出來的。

Jeanne (Spring),作者是法國畫家Édouard Manet。

一個時髦的年輕女子穿著帶有花卉的連衣裙,拿著遮陽傘,背景是繁茂的樹葉。她直視前方,儘管她似乎完全意識到觀眾讚賞的目光,但她的神態依然沉著、淡定。這幅畫描繪了有抱負的巴黎女演員Jeanne Demarsy作為春天的化身,在馬奈生命的最後一次大型公開展覽——1882年的巴黎沙龍上首次亮相。二十多年來,馬奈的畫作要麼被沙龍拒絕,要麼引發爭議;春天是這位藝術家沙龍生涯中最純粹的成功,一年後,他不幸死於與梅毒有關的疾病。

這幅作品吸引評論家的主要原因是珍妮的魅力,同時也展示了馬奈的精湛技藝。這幅畫展現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筆法,從裙子上纖細的花型到珍妮臉頰的光滑處理,再到背景上寬大的素描般的線條。繪畫的感官處理和明亮、充滿活力的調色喚起了快樂的感覺。

在創作《春天》時,馬奈既看到了最新的時尚潮流,又看到了古老的藝術傳統。作為一名女性時裝的狂熱鑑賞家,他通過蒐羅裁縫店和女帽店,親自拼湊出珍妮的全套服裝。然而,在攝影棚裡擺姿勢時,他提到了早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慣例,展示了她的半身像、側面像和一大片綠葉。不只是一個短暫的“時尚版”,馬奈的春天被設想為一個時代的畫面,通過一個美麗的巴黎女人的形象來概括他的現代時代。

La Promenade,作者是法國畫家Pierre-Auguste Renoir。

Pierre-Auguste Renoir自己給這幅畫取了什麼名字尚不清楚,但《海濱大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他非常崇拜的早期藝術家的致敬。去年夏天,Renoir和Claude Monet一起在戶外作畫,莫奈鼓勵Renoir使用更明亮、更明亮的調色,放縱自己對甜美、柔軟筆觸的嗜好。在這裡,Renoir保留了Gustave Courbet的綠棕色調,他也曾在盧浮宮研究過弗拉戈納爾的作品。

不像他的前輩們所樂於創造的誘惑形象, Renoir的作品更像是一個偶然捕捉的稍縱即逝的瞬間——中產階級巴黎人沉浸在自然中,可能是一個當地的公園,而不是工作室的背景。斑駁的光線透過樹葉,成為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雷諾阿最好的印象派作品的標誌。他使用了一種薄而油膩的混合顏料,他的釉料在這裡相互滲透,創造出深度。

View of the Grand Canal: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and the Dogana from Campo Santa Maria Zobenigo,作者是義大利人Bernardo Bellotto。

貝爾納多·貝洛託(Bernardo Bellotto)是卡納萊託(Canaletto)的侄子,卡納萊託是一位以理想化的威尼斯風景著稱的畫家。他們一起為那些在威尼斯旅行的遊客繪製了許多風景畫。遊客們會購買這些繪畫作為紀念品或反映他們的文化修養。
在這幅關於威尼斯和大運河的畫卷中,貝洛託展現了威尼斯社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進行商業活動的情景。來自東方的光線落在皮薩尼-格里蒂宮(Palazzo Pisani-Gritti)上,它有拱形的窗戶和粉刷過的牆體。左邊的建築拱形窗戶下懸掛著一個威尼斯的禱告箱,裡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宗教聖像。這些箱子通常被放置在運河旁邊的建築物上,這樣行人在離開或到達時可以停下來祈禱片刻。
巴洛克風格的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佔據了右岸。旁邊,在一排陰暗的房屋後面,矗立著聖格雷戈里奧修道院的哥特式正面。最右邊是海關大樓。貢多拉和渡輪,到現在仍是溝通兩岸使用的運輸方式。從遠處可以看到運河的出海口,那裡是航海船隻進出城市的地方。

Still Life with Apples,作者是法國人Paul Cézanne

在他生命的最後30年裡,保羅·塞尚一遍又一遍地畫著同樣的東西——綠色的花瓶、朗姆酒瓶、姜缸和蘋果。他的興趣不在物體本身,而是用它們來試驗形狀、顏色和光線。他把他的靜物畫安排得樣樣都很協調。物體的邊緣相互碰撞。例如,一個黑色的阿拉伯花紋似乎從藍色的布料中逃脫,抓住了中間的一個蘋果;藍色生薑壺的藤條帶子彎曲的曲線與後面瓶身上的其他帶子融合在一起。通過高超的筆觸和色彩與紋理的精心平衡,他賦予了這幅畫一種穩定的舒適感。

Self-Portrait, Yawning,作者是法國人Joseph Ducreux。

約瑟夫·杜克魯(Joseph Ducreux)嘗試突破自畫像體裁的傳統侷限,創造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幽默的、非正統的伸懶腰和打哈欠的形象。他隨意地戴著頭巾,穿著鮮紅色的夾克,一邊打呵欠,一邊張大嘴巴,努力扭曲著臉,把右臂伸向觀眾。保持這個誇張的姿勢,他的背部擺動,腹部向前推進;他的整個身體緊貼著畫面的表面。

杜克魯對外貌的研究很感興趣,經常利用自己的面部特徵來觀察各種表情。事實上,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也畫過幾十幅同樣誇張的自畫像。一位當代評論家讚賞這幅自畫像的溫暖、色彩和表達方式,但後來的評論家抱怨它重複了主題。

日本老照片展,蓋蒂中心還存有大量的照片。日本人的居住環境還是很擁擠的,一個甘肅省的面積養了1億人。

車站,身材苗條的女孩在等車

蓋蒂中心就在聖莫尼卡山上,可以俯瞰洛杉磯

這個社群看起來也不錯

洛杉磯附近有全美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網,路很寬,雙向十二車道起步。即便這樣,洛杉磯過去多年幾乎都是全美堵車榜的冠軍。沒辦法,這個攤大餅攤成的城市實在太大了。

這小姑娘像艾瑪沃特森

小朋友們在草坪上撒歡

看完蓋蒂中心,來到聖貝納蒂諾看加州理工。

Caltech,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不大,只有2000多名學生、300名教授以及超過600名研究學者。另外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也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管理。

在物理學、行星科學、地球科學領域,加州理工學院被公認為全美領先。生活大爆炸的天才們就在這裡工作。

正值新年假期,校園裡非常安靜

湖人主場,今天白天來的時候找不到地方停車,我和同學讓車不熄火,從車上下來衝到場館前的幾座雕像拍了照趕緊跑回車輛,全程不到1分鐘。

今晚找了家民宿,剛剛過完聖誕節,屋裡很有聖誕的味道

這是一個三口之家,他們到拉斯維加斯跨年了,把房子留給了我們。

聖經

美國人的房子很多都是木質的,敲房間中間的隔板很空。這樣的房子建起來快,成本也低。他們不像中國人一般留戀故土,更像是遊牧民族,經常遷徙。

民宿入口。走的時候不用鎖門,把鑰匙放他們桌上關門就好。在美國一般入室盜竊和搶劫比較少,因為持槍打死你算你活該。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

加州南部氣候乾燥,天空萬里無雲,汽車在群山中穿行。

光禿禿的山上只有低矮的灌木

這是一條穿越沙漠的公路

天空中的雲薄如蟬翼

開闊而渺無人煙的戈壁灘很適合做風力發電

路過一個荒涼的小城鎮

西部就是有這樣的荒蕪感

公路延伸到遠方的山巔

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巍峨群山

汽車在戈壁上穿行

孤單的電線杆

現在進入約書亞樹國家公園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位於加州南部。該公園由美國國會通過1994年《加里福尼亞沙漠保護法》而成立,是美國62個國家公園中的一個。美國有大量保護完好風光壯闊的國家公園。要認真旅行的話,一年都不夠。

道路兩旁的約書亞樹比車還高

國家公園的保護很嚴格,很少有人類出沒的痕跡,大自然在這裡自我更新繁衍。

地上有很多枯枝在慢慢腐爛

這就是約書亞樹了,國家公園以它命名。它是一種大型絲蘭,同時也是莫哈維沙漠的代表性植物。

公園的空地上主要生長著約書亞樹,但露出地表的岩石間則有矮鬆、加州刺柏和低矮的橡樹。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大部分道路都是未鋪砌的,所以遊客們所開車輛需要高底盤,而且最好是四驅車。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還有加州沙漠裡最有趣的地質外觀。這片景觀的主要特徵是裸露的岩石丘陵,通常會有鬆散的巨礫突然出現。這些丘陵在攀巖運動和攀援運動的熱心人士之間廣受歡迎。這些岩石丘陵間的平地上稀稀疏疏地林立著約書亞樹。這些約書亞樹還與巨礫堆和大岩石在一起使得這片景觀超越了現實一樣。

攀巖者們非常喜歡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該公園內有幾千條不同困難級別命名的攀巖路線。因為沒有雪或冰的摩擦,攀巖的岩石更加粗糙,並不像約塞米蒂有雪或冰的摩擦而造成岩石表面光滑。

亂石間的徒步道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岩石地層形成於一億年前地表下冷卻的岩漿。地下水侵蝕矩形巖塊而形成了球面。這些凸露地表的岩石被稱為殘山或殘丘。

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制度還是非常健全的。根據美國1964年莽原條例,約書亞樹國家公園一半以上的土地面積被指定為公共莽原區域,並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PS)管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要求過夜露營的遊客們在指定地點登記,也稱為登記所。其它的要求包括禁止使用營地爐子作為敞開的篝火,以及運用“不留痕跡”的露營技術(也稱為“可以打包背入的,就該打包背出 (或背進來揹出去)”)。雖然遊客們不允許在各個莽原區騎自行車,但卻可以騎馬。不過,預先需要獲得一個在偏遠地區騎馬的許可證。

晴空下的亂石堆

俯瞰約書亞樹,風光異常壯闊

國家公園裡的路修得挺好,國家公園的成立需要美國國會投票通過,成立國家公園可以獲得較多的經費和實施更多的保護措施。

夕陽灑在公路上

通往拉斯維加斯的公路,穿過戈壁群山

沙漠上的晚霞

晚上頭頂都是星星,壯觀極了。

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還有附近的安扎-博雷戈沙漠州立公園,是南加州一個很受歡迎的業餘天文和觀星之地。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因其黑暗的天空而聞名,該公園的海拔和乾燥的沙漠空氣,還有加州南部相對穩定的大氣層往往成為極好的天文觀測環境。

拉斯維加斯

準備到達拉斯維加斯。

拉斯維加斯所在的內華達州以其發達的賭博業而著稱。“內華達”來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被雪覆蓋”,原本是用來形容該州西部的內華達山的寒冷。

1861年3月2日,內華達州脫離猶他領地,以內華達山脈為名。因為林肯總統爭取美國總統連任時,希望多一個支援北方的州來增加總統選舉人票,加上當時以礦業為基礎的內華達領地民眾也支援北方工業化的訴求,於是剛成立的內華達州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八天,不惜用電報將整本州憲法傳送到美國國會,以取得州權,並創下當時最長電報內容的紀錄。1864年10月31日成為美國第36個州。

拉斯維加斯位於內華達州的沙漠邊緣,全年高溫。“Las Vegas”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肥沃的青草地”,它是周圍荒涼的石漠與戈壁地帶唯一有泉水的綠洲,由於有泉水,逐漸成為來往公路的驛站和鐵路的中轉站。

1930年代胡佛水壩的建成保證了拉斯維加斯的用水,而美國大蕭條時期州議會通過的賭博合法議案使拉斯維加斯成為一個賭城,從此迅速崛起。

第一晚住在ARIA,酒店兩個61層和51層的大樓擁有4000間客房和套房,16家餐廳,10個酒吧和夜總會,和一個15萬平方英尺(14000平方米)的賭場。

ARIA前臺

Aria最引人注目的方面是它將技術融入到酒店的外部和內部設計中,專門用於減少能源消耗。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獲得LEED黃金認證的酒店。由於其智慧客房可以自動調節窗簾、關閉不用的電燈和電子裝置,並在客人進出房間時調節溫度,Aria被《流行機械》雜誌描述為可能是“建造過的技術最先進的酒店”。

美國酒店的一層一般是L,lobby。到了拉斯維加斯變成CASINO

Bellagio的名字靈感來自義大利科摩湖邊以優雅聞名的小鎮Bellagio。酒店最顯著的特點是在酒店和the Strip之間有一個8英畝(3.2公頃)的湖泊,其中有一個與音樂同步的大型舞蹈噴泉。Bellagio是太陽馬戲團水上表演“O” show的故鄉。主樓有3000多間客房,有36層,高151米。

Bellagio前的噴泉演出在下午和傍晚每30分鐘舉行一次,從晚上8點到午夜每15分鐘舉行一次。每次都會吸引很多人駐足圍觀,因為確實很壯觀。

the Strip晚上還是人滿為患,這在美國是很少見的。大家都在大道上轉悠,為了讓遊客放心地玩,放心地賭,拉斯維加斯的治安非常好,而且各個賭場裡還有自己的安保力量。我就見過一個兄弟手裡攥著一堆現金在數。

Bellagio和遠處的凱撒宮,拉斯維加斯集中了這個星球上大量的頂尖酒店。

在Bellagio看了太陽馬戲團的O SHOW,表演很精彩,全程不能拍照。

看完O SHOW買的鑰匙扣,相當精緻。

Bellagio門口的銅獅。

PARIS,這酒店的特點就是有一座半尺寸的埃菲爾鐵塔,三分之二尺寸的凱旋門。酒店前方還有巴黎歌劇院和盧浮宮。

凱撒宮試圖創造一個奢華的空間,讓客人們有一種生活在羅馬帝國的感覺。酒店裡有許多雕像、石柱,包括入口處20英尺高的奧古斯都·凱撒(Augustus Caesar)雕像。凱撒宮共有6座樓,接近4000間客房和套房)。

威尼斯人酒店,以義大利的威尼斯為設計靈感,並以各種威尼斯地標的建築複製品為特色.

以賭場開發商Steve Wynn的名字命名,整個永利和鄰近的安可(Encore)共擁有4,750間客房,是世界第七大酒店。

白天看更顯得金光閃閃

最後兩天搬到永利來住

酒店內部裝飾豪華挺漂亮

酒店一樓都是賭場,寬敞明亮,有各種玩法

聖誕新年假期,酒店裝飾一新

這個花做的旋轉木馬好漂亮

酒店內部花團錦簇

拉斯維加斯其他酒店內景

The Mirage Hotel

紐約酒店

賭場,有各種各樣的玩法

你懂的。內華達是全美唯一一個允許性交易的州,性交易在全州大部分地方都是合法的,但有趣的是,作為旅遊熱門目的地的拉斯維加斯中性產業卻是非法的。可能是怕引發混亂吧,畢竟一切都不能影響到賭。

晚上基本吃的是自助餐,還是挺豐盛的,大概每頓40美元吧。每家酒店都有自助餐,水平挺高的。在拉斯維加斯你完全可以一星期不出酒店,尤其是bellagio這樣的,可以看SHOW、可以泡吧、可以賭錢、有各種餐館,所有的都可以在樓裡解決。

回國

回國的航班是從華盛頓杜勒斯機場出發的,同學一路開車把我送到機場旁的酒店,開了大半天。路過偏僻小鎮,鎮上幾乎都是白人,一樣會有星巴克。美國的城鄉差距很小。

然而我把所有的散錢都給了他,結果第二天酒店司機送我到機場的時候,沒有小費給人家。感覺很尷尬,我最後說了一句thank you就趕緊走了。在美國是必然要給小費的,否則非常不禮貌。

全日空中轉成田回香港,也算是為下一趟旅途埋下伏筆

飛機型號波音777,從90年代中期面世至今,應該算是最經典的遠端飛機。極為安全可靠,在馬航370的紀錄片裡,澳大利亞資深飛行員曾這樣形容它“You can’t crash even you try”

全日空是五星級航空,在全球航司安全排名長期位列前10(甚至是前三),毫無疑問是亞洲頂級航司,日本第一,它們的餐食是不錯的。

早上11點出發,第二天下午3點到成田機場,總計飛行14個小時,飛到生無可戀。機上的娛樂系統很不錯,可以看電影,還有彎彎的晚會(看到中文節目真的很懷念,在紐約自己待的那兩天就有些懷念祖國了,別說國內的東西,看到亞洲的事物都感覺很親切),還可以玩遊戲,所以幾乎沒把PAD拿出來玩。

飛機飛過北極的山川

美國東部到亞洲是直接從北極過去的

漂亮的全日空小姐姐,典型的日本人長相,永遠是笑著的,帶著面具的日本人

馬上到終點了

準備降落成田機場

這裡是全日空的樞紐中心,全日空的飛行員很有特點,他們在跑道滑行的時候不喜歡用發動機反衝制動,更傾向於使用剎車。而中美的飛行員一觸地就開始瘋狂反衝了。

從東京到香港這段,坐的是波音767,這種機型因為航程不合適在國內幾乎已經銷聲匿跡了,但全日空貌似挺多的。
一個日本中年男人坐在我旁邊,他要去馬拉維,東京-香港-內羅畢-馬拉維,這麼走。大家聊天聊得很不錯,我們聊了很多關於日本的東西,畢竟這是我最瞭解的國家。說到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的老齡化等等。臨走時他還給了我一張名片。

回到香港

在香港落地已經是22:35,當晚就住在機場快線九龍站附近,一個晚上328。

酒店的位置太難找了,拖著行李箱找了半天,經過一座很長的天橋才到達。

拖著箱子走到電梯口,一個年輕人遛狗回來,讓他等我一下,沒等,按電梯上去了,相當不友好。現在想來就更明白是咋回事了,這地方應該是10年內都不會再去了。

酒店在狹窄的居民區

入口很不好找,酒店全是密碼門,問店家要了密碼開的門

剛好睡得下一個人,用的是老式空調機

結束的話


在美國這片和我們一樣廣袤的土地上,有壯麗的自然風光、巧奪天工的建築,精緻的藝術品和友善的民眾。我這次所看到的只是她的冰山一角。

然而今天美國國內的政治氣氛已經越來越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國家將不會再是理想的目的地了。可惜了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