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記錄

日本篇:
關西:這很日本,很關西 —— 關西中南部8天8夜深度遊( 高野山 、熊野三山、 大阪 、 京都 ),附大量攻略 //www.mafengwo.cn/i/5530824.html

東南亞篇:
馬來西亞: 沙巴8天7夜的慢生活( 亞庇、仙本那、馬布島),附自駕攻略 //www.mafengwo.cn/i/6373898.html
泰國:四代春節同遊黃袍之國的8天7夜(曼谷、蘭達島、清邁),附泰國租車自駕攻略 //www.mafengwo.cn/i/6909842.html

歐洲篇:
英國:在恐怖陰霾中前行的10天9夜親子游(巴斯、科茲沃爾德、湖區、約克、倫敦),附英國自駕遊攻略 //www.mafengwo.cn/i/9500885.html

行程相關

提到日本的中部這裡有一個響噹噹的代名詞“升龍道”,日本政府當年為了拉攏中國遊客宣傳這一區域甚至聘請了中野良子作為宣傳大使,如果不知道這位是誰的那麼可以回家問問家長了,她與已故的高倉健主演的《追捕》在上個世紀80年代紅遍中國,可以說是那個年代在中國最受歡迎的幾個日本人之一了。

關於“升龍道”這個創想是由在日本中部地區身兼數職的三田敏雄提出的,實際上為了更加接近“龍”這個形象,升龍道剔除了中部地區的山梨縣、新瀉縣加入了屬於關西地區的滋賀縣與三重縣,當然即便如此整體的形象還是急需想象力才能有這個“升龍道”的印象。

當然,去年新海誠的熱播劇《你的名字》在全球上映後受到各國動漫迷的喜愛也進一步推動了屬於日本中部地區核心區的“飛驒地方”大熱,也使得大量的動漫迷來到這裡巡禮,而這也成了我們此次成行的一個推動力。

再看一下日本的山脈地圖,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多山地丘陵結構的海島國家,並且擁有許多火山景觀,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火山給日本帶來了豐富的溫泉資源也是有利有弊,但是從日本的山脈地圖不難看出只有關西和關東地區的地勢更加平緩,也難怪日本歷史上的首都幾乎都選在了這些地方,而我們這次要去的中部地區所包含的就是有“日本阿爾卑斯”之稱的三座山脈,那麼我們的行程也因此有了一些探索山地的旅程。

這次我們的旅行有朋友同行,但是同行的朋友因為是第一次來日本自由行,自然對於我更加當地化的小眾路線沒什麼興趣而選擇了自行前往「大阪」和「奈良」旅行,而我們則是進入升龍道做了一個5天的深度遊,最終我們會在「京都」碰頭然後一同遊覽「京都」之後再回到「名古屋」就完成了我們這次9天8夜的日本旅程。

行前準備

這次的日本行源自於17年的五一勞動節,當時我剛處理完我們一家的英國行簽證,在等待出籤的日子裡我正好看到了南航的「上海」往返「名古屋」的國慶後段特價機票,然後通過朋友圈約了三五好友就準備了此次的日本行。大部分的日本出行準備攻略我已經在上一篇的日本行遊記中寫過,重複的部分就不再贅述只寫一些這一次旅程中新的體會與經驗,關於之前的日本遊記可以參考關西篇。

關於交通

從「上海」出發往「名古屋」的機票打折的機會還是挺多的,並且可選的時間也非常豐富,我們最終選擇了10月4日出發,10月12日返程的9日往返機票,單人票價為1623元,可以說是非常便宜的價格了,加上17年的中秋和國慶重合,因此只需要4天的年假就可以完成我們此次的行程也算是不錯的時間選擇。

上海 → 名古屋 CZ379 2017-10-04 17:55 2017-10-04 21:25 – 南方航空
名古屋 → 上海 CZ380 2017-10-12 09:15 2017-10-12 10:55 – 南方航空

買好機票以後只是日本交通部分的開始而已,接下去要準備的當然是要從繁雜的各類交通套票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旅程的套票,因為我在一些自由行網站擔任了一段時間的指路人,回答過不少關於日本自由行的問題,所以很清楚大部分人對於日本自由行的交通問題是苦手的,實際上歸根到底都是不願意自己花時間伸手慣了養成的壞習慣,其實日本交通的查詢之便捷、費用之清楚,完完全全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之一,我就拿這一次旅程我查詢交通券的方法來解答一下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和券。
從前面的路線圖不難看出,這一次我行程中主要的長途交通就是「名古屋」到「高山」、「高山」到「奧飛騨溫泉鄉」、「奧飛騨溫泉鄉」到「上高地」、「上高地」到「金澤」、「金澤」到「京都」以及「京都」到「金澤」,然後通過Google Map或者乗換案內就可以查詢到這些交通費用。

查詢好之後可以發現這些地方的交通主要有兩週種方式,一種就是日本最強大的各地區JR公司提供的有軌電車,另一種則是更加地方性的私鐵提供的交通方式,而這裡要利用的就是名鐵公司提供的服務。因為查詢的資料比較多,所以這時候一定要用紙筆記錄下來,然後就可以詳細計算兩家公司的交通費用差別了。在這裡JR公司和名鐵公司又分別有對應的交通套票可以利用,既“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和“升龍道巴士周遊券”,根據我要去的區域選擇的套票價格分別為14000日元和13000日元。
查詢好這些基本資訊以後,就可以詳細查詢旅程中幾個必須要搭乘的長途交通費用,然後我會將這些費用寫下來,不在交通券範圍內的就用括號特殊表示,這樣就可以很一目瞭然的知道這一趟旅程利用兩種套票的總花費,不過經過計算髮現“升龍道巴士周遊券”實際利用中根本不值票價,我們所需要利用的交通總共只有11700日元,這樣最後算出來JR的方案依然可以節省490日元,加上JR的交通方式往往更加快速和便捷,所以此次行程我最終選擇了“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

既然選擇了JR的套票就必須在國內先買好,JR PASS在日本國內是沒有辦法購買的,必須在日本國外買好後再到日本更換,可以通過旅行社或者淘寶直接購買即可。JR東海公司提供的JR PASS是類似信件式,收到後需要儲存好入境日本後就可以在JR東海公司的大站視窗更換套票。

在選擇好主要的交通券以後,我又查詢了一下一些支線交通是否有一些交通套票可以利用,由濃飛巴士提供的「高山」到「奧飛騨溫泉鄉」區間巴士搭配新穗高纜車的套票,會附送一張平湯溫泉的入浴券和1000日元的餐食優惠券,正好符合我們行程,至少又可以節省1000多日元,因此也成為了我們此行的主要交通套票之一。

解決了大頭的交通費用以後,剩下的就是市內交通,對於我們的行程來說還需要購買「金澤」的夜間巴士一日券和北鐵巴士一日券、「京都」的京阪電車一日券和巴士一日券、「名古屋」的地鐵一日券,這些交通券通常都在500到1000日元之間。而這些就是我此行所有的交通券,以我對日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各種查詢系統運用的熟練度這些資料只需要一個晚上即可完成,即便是個新手在我看來這些資訊查詢最多也只需要耗費一個週末的時間而已,所以只要願意花時間查詢,日本交通根本就不是件困難的事。
說完此行利用的交通券情況,最後再補一下此行用到的日本交通公司官網:
JR東海://touristpass.jp/zh-cn/
北陸鐵道株式會社://www.hokutetsu.co.jp/cn
濃飛巴士://www.nouhibus.co.jp/ch_k/
新穗高纜車://shinhotaka-ropeway.jp/
京阪電車://www.keihan.co.jp/travel/cn/

關於保險

此次旅行我們依然選擇了安聯保險提供的亞洲自由行保險,75元/人可以提供5W的醫療費用保險,因為日本基本上是目前自由行最安全的國家,所以只需要最低的保險即可,避免一些意外引起的小醫療事故。

關於電話卡

在上一次的日本自由行中,我介紹了隨身wifi,但是體驗過以後我就完全不想再用了,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就是續航能力太差,如果拿到舊的機器只能用一天的電量會讓人隨時掛著充電寶在充電,不是充隨身wifi就是充手機;其二就是範圍太小,基本上只能保證3、4米內的連線性,上個廁所可能另一個人就沒有訊號,如果發生意外走散了那就非常麻煩了。因此,此次日本旅行我們選擇DOCOMO也就是達摩卡,雖然價格要貴上不少,但是上面的麻煩也都沒了,不過要注意的是某寶很多達摩卡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這個卡基本價格是10元/天,比這個價格低很多的多半都是假的達摩卡,存在到日本後訊號很差甚至無法搜到訊號的危險。

關於簽證

日本簽證是最沒什麼可以攻略的東西了,因為採取的是旅行社擔保簽證的緣故,所以都是硬碰硬的簽證,在進入大使館簽證之前必須要過各旅行社的稽核,根據要求提供相應的資料即可。

關於住宿

在上一篇日本自由行的遊記中,我表達過一次完美的日本深度自由行應該包含一次日式旅店入住體驗、一次溫泉酒店入住體驗,當然在很多非常當地化的地方都有兩者合一的旅店可以體驗,那麼只需要選擇這樣的地方就可以同時體驗兩種不同的住宿風格了。不過這樣子的旅店,通常因為是一泊二食的服務,因此價格往往都是在1.5k以上的,某些知名的旅店在旺季甚至可以做到3、4K以上的價格,這樣的價位基本上已經等同於國內安縵的價格,如果想要體驗這樣的旅店,我一般建議平日前往,避開週五週六與日本的節假日價格上能優惠不少。
至於普通的酒店選擇我在上一篇已經介紹過一些,這裡再提一些個人預訂客房的小技巧,比如日本的酒店房間都很小這導致了日本的床也都是被壓縮過的,通常雙人床間都是1.4米的床起步,好一些的酒店才會以1.5或者1.6米的雙人床起步,為了節約開支其實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廉價的酒店選擇好一些的房型,這樣不僅可以睡到1.6米或者1.8米的床,房間也會大上不少,加上在廉價酒店選擇了中高檔的房型又往往會被分配到更高的樓層,也有助於欣賞日本各大都市的美景。其次,在選擇酒店上基本不需要太過糾結評價之類的,就我個人查詢過的酒店差評大都是因為接待了中國團客過多而被投訴,而這類酒店往往位置比較偏僻也會比較老舊,儘量選擇一些新開的酒店或者重新裝修過的酒店,因為還沒怎麼利用,整體的環境也會好些並且團客往往不會安排到這些酒店中,就不會因為日本酒店隔音差而有不好的住宿體驗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儘量選擇住在大型車站附近,日本應該是目前世界上車站附近最適合住宿的國家,不僅附近的酒店不會破舊也不會因為治安問題影響我們的選擇,並且住在這些地方大大減少了自由行轉車的次數,因此除了要體驗那些藏在很私密地方的日式旅店以外儘量還是選擇車站附近的住宿更加合理。

行程小結

整個行程除了最後一日的「名古屋」只是作為備選方案羅列了一下行程以外都完美的完成了,「名古屋」這一日被我當做購物或者觀光機動選擇,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購物。

費用小結

匯率比 人民幣:日元 1:0.06

Day.1
機票 上海→名古屋 CZ379 811.50元/人*2人=1,623.00元
日本簽證 301.00元/人*2人=602.00元
安聯保險 45.00元/人*2人=90.00元
DOCOMO達摩卡 78.00元/張*2張=156元
住宿 ダイワロイネットホテル名古屋太閤通口 453.10元/人*2人=906.19元
合計:3377.19元

Day.2
交通票 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 799.00元/人*2人=1,598.00元
交通票 高山濃飛バスセンター 6,990.00円/人*2人=13,980.00円
門票 飛騨高山獅子會館 600.00円/人*2人=1,200.00円
午餐 つづみそば 600.00円+1,050.00円=1,650.00円
午餐 飛騨 こって牛 1,300.00円+1,440.00円=2,740.00円
門票 高山陣屋 430.00円/人*2人=860.00円
住宿 槍見舘 18,510.00円/人*2人=37020.00円
合計:1,598.00元+57450.00円

Day.3
午餐 西穂山荘 900.00円+900.00円=1,800.00円
巴士 平湯溫泉駅→中の湯駅 560.00円/人*2人=1,120.00円
住宿 中の湯溫泉旅館 12,540.00円/人*2人=25,080.00円
合計:28,000.00円

Day.4
巴士 上高地バスターミナル駅→アルプス街道平湯內バス乗り場駅 1,160.00円/人*2人=2,320.00円
午餐 アルプス街道平湯 2,200.00円+980.00円-1,000.00円=2,180.00円
交通票 金沢ライトアップバス専用フリー券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住宿 カメリアイン 雪椿 9,720.00円/人*2人=19,440.00円
合計:24,940.00円

Day.5
門票 兼六園&金沢城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交通票 北鉄バス1日フリー乗車券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午餐 近江町市場 5950.00円
地鐵 京都駅→京都市役所前駅 260.00円/人*2人=520.00円
住宿 柊家別館 24,300.00円/人*2人=48,600.00円
合計:57,070.00円

Day.6
交通票 京阪電鉄パス 京都1日券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午餐 大黒ラーメン 東福寺店 745.00円+745.00円=1,490.00円
和服變裝 花之繪姿 20,000.00円
晚餐 京やきにく 弘 祗園山名庵 5,772.50円/人*2人=11,545.00円
住宿 清水 ろくしょう庵 9,000.00円/人*2人=18,000.00円
合計:52,035.00円

Day.7
交通票 市バス・京都バス一日乗車券カード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午餐 壽しのむさし 三條本店 2,360.00円
JR JR京都駅→JR嵯峨嵐山駅 240.00円/人*2人=480.00円
門票 大河內山荘 1,000.00円/人*2人=2,000.00円
JR JR嵯峨嵐山駅→JR馬堀駅 200.00円/人*2人=400.00円
嵯峨野観光鉄道 JRトロッコ亀岡駅→JRトロッコ嵐山駅 620.00円/人*2人=1,240.00円
晚餐 うなぎ屋 廣川 2,100.00円+5,000.00円=7,100.00円
JR JR嵯峨嵐山駅→JR京都駅 320.00円/人*2人=640.00円
JR JR京都駅→JR名古屋駅 5,590.00円/人*2人=11,180.00円
地鐵 名古屋駅→栄駅 200.00円/人*2人=400.00円
住宿 ホテル ザ・ビー 名古屋 271.59元/人*2人=543.18元
合計:543.18元+26,800.00円

Day.8
交通票 地下鉄全線一日乗車券 740.00円/人*2人=1,480.00円
午餐 矢場とん 名古屋駅エスカ店 5022.00円
住宿 スプリングサニーホテル名古屋常滑 5,850.00円/人*2人=11,700.00円
合計:18,202円

Day.9
地鐵 常滑駅→中部國際空港駅 310.00円/人*2人=620.00円
機票 名古屋→上海 CZ380 811.50元/人*2人=1,623.00元
合計:1,623元+620円

總計
7,141.37元+265,117円,其中交通費4,844.00元+39,380.00円,住宿費1449.37元+159,840.00円,其他雜費848元+65,897.00円,換算後一共花費人民幣23,048.39元,加上一些便利店和小吃類的現金消費,大約此行人均花費在1.2W元左右。

心得小結

大部分的日本自由行心得都在上一篇遊記中提到,這裡僅僅就此次的路線總結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1.中部地區的路線在港臺的熱度非常高,國內也有不少的宣傳,因此整條路線還是偏熱門的,除了一些比較偏僻的地點以外遊客都不少,因此要去熱門地點要儘量提早預訂。
2.相較於日本旅行最熱門的關西、關東地區,中部的交通就有些不太便捷了,無論火車或者巴士的班次都要少上很多,在計劃行程的過程中一定要查詢好幾個長距離交通的時間。
3.「名古屋」是進入日本中部非常不錯的一個起點或者終點,但是卻不是一個適合前往關西或者關東的地方,如果從這裡進入前往關東或者關西往往沒有好的交通套票,倘若大阪或者東京的往返機票只比「名古屋」的貴上幾百元的話實際上也會比從「名古屋」前往關西或者關東更加合理和實惠。
4.日本的交通套票只是輔助完成你旅行的一種節省經費的工具,在計劃行程時應該以自己的喜好與選擇為主,不要為了使用交通套票而制定行程,這樣子制定行程的方式屬於非常熟悉日本的自由行者,對於前一兩次來日本的人來說制定行程再尋找套票會讓你制定行程的過程更加順利。​

前言

這次的行程涉及了升龍道的一些核心區域與「上高地」這個國際知名的旅遊景點,加上我們第二次拜訪「京都」,重新去了一些曾經去過的地方,但是因為心境與同行的人也有了變化,所以有了一些新的經歷與體驗,包括兩家“日本祕湯を守る會”成員旅店與一家「京都」御三家的別館,我的一些固有印象也發生了改變,算是一次不錯的旅程,很多地方都值得玩。

Day.1 上海→名古屋

這一次我們的飛機依然是夜班機,從「上海浦東」出發,對於生活在「杭州」的我來說去「上海」坐飛機已經時間很常態的事情,這次出發正好又申請到了浦發AE白,所以我選擇了高鐵到達「上海」後利用信用卡的接送機服務再去「浦東機場」。

當天接我的司機提前一天就已經和我電聯,在得知我是搭乘高鐵到「上海」後告知可以到出站口接我,然後整個見面的過程就略過不表了,這裡再說一下讓我吃驚的是「上海」竟然用寶馬5系來接送機,不知道是不是我出行的時候正好是國慶假期車子緊張還是「上海」配置就是如此。整體送機過程還是比較舒適的,畢竟5系的乘坐體驗還是很棒的,不過上車後沒有提供水不知道是不是服務上的一個瑕疵,因為我是兩個人所以都坐在了後座,在副駕駛位置是可以看到有一瓶未開封的礦泉水,不過司機全程沒有提示我們可以拿。

「上海」出發除了必不可少的日上搶購以外大概就是那個傳說中的77號環亞貴賓室了,出發前我翻了好多前人的評價還有龍騰app上的評論,對於能否帶人一事是眾說紛紜,此行我還有2位朋友同行,結果我順利的利用交通銀行白麒麟附送的龍騰卡順利進入。

雖然與正兒八經的食肆還是有些差距,不過77號環亞貴賓室提供的食物已經比機場其他地方的好上太多了,不僅有各種沙拉、麵包可選,還有面條、粉絲和一些熱菜自助,更有酒水、咖啡、果汁可選,還有可以帶走的可樂和礦泉水,應該可以在國內的貴賓室排上前列。
順利在浦東登機以後,我們就開始了此次的行程,雖然是夜班機,但是在10月4日這種日子「上海」出發只要1.6k的機票也可以忍了,即便到日本後馬上要入住一晚酒店費依然是很值得價格了。

我們此次飛行的航線依然是標準的長三角飛日本航線,從九州進入日本經過四國、關西地區後即達到我們要去的「中部國際機場」。對於飛日本的夜班機,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欣賞日本晚上那璀璨的燈火,曾經在朋友圈紅過一段時間的各類地球燈光圖中就顯示出日本一直都是最亮的區域,這對於已經多次在晚間飛入日本的我來說深有體會。

中部國際機場(中部國際機場)

官方網站://www.centrair.jp/ch/

中部國際機場位於日本愛知縣常滑市,與日本大多新建機場一樣是建在人工島上,機場的整體風格與大部分的日本機場類似,因為是中國人常用的機場之一,所以內部大部分的標識語都提供了中文翻譯,所有的手續都可以輕鬆的完成。

關於機場需要注意的就是日本中部旅遊服務中心,營業時間為8點到22點,幾乎所有中部的交通券都可以在這裡購買或者換票,包括所有的JR東海的PASS都可以在這裡換票,不過我們走出海關的時候已經錯過了營業時間,所以此行的JR PASS並沒有在這裡換到,只能到第二日一早再前往JR的大站臺更換。

雖然我們出關的時間比較晚,不過日本的公共交通通常都會營業到11點以後並不會影響我們前往市區,而從中部國際機場前往市區只需要搭乘名鐵的電車即可,單程票價根據快慢車分別為870円與1230円。

ダイワロイネットホテル名古屋太閤通口

早餐★★★★☆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daiwaroynet.jp/nagoya-taikodoriguchi/
房間型別:モデレートクイーン(大床房) 朝食付
房間費用:¥906.19元

這一天我們抵達酒店已經接近午夜,「名古屋」作為日本第四大城市與其他城市一樣擁有非常美麗的夜景,而位於「名古屋站」附近的「名古屋太合通口大和魯內酒店」可以很好的欣賞市中心的夜景,酒店的位置非常好,位於轉角位置整個視野都不錯,只不過與大部分日本連鎖酒店一樣將整個空間運用到極致,空間小到可憐,不過好在是一家只開業了一年的新酒店,環境上還算不錯加上不到1K的入住價格,算是「名古屋站」周邊值得推薦的一家酒店。

Day.2 名古屋→高山→新穗高溫泉

一天的長距離交通讓我們很快的就度過了到達日本的第一晚,因為這一天我需要先前往「名古屋站」換取之前在國內購買的JR東海的“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然後還要搭乘第一班從「名古屋站」發車前往飛驒地方的“ひだ(飛驒號)”,所以即便只睡了五六個小時,我們依然迎著清晨的陽光就起床了。第一天的酒店不到1K價格我訂的還是“一泊朝食付”,酒店的早餐非常豐富,是日本酒店標準的日式西餐自助,除了日本人最愛的米飯、煎魚、味噌、納豆、醃菜這些必備項以外,還有各類豐富的麵包、沙拉、果汁之類的,整體水準遠高於國內4星酒店的早餐,只不過可惜第一天吃得太沖忙我忘記拍一些照片記錄。

名古屋→高山

大部分JR PASS都可以在使用範圍內的大型車站更換日本國內使用的票券,這些站臺通常就是以市或者府的名稱命名的車站,除了關東的大部分站臺以外日本國內的JR售票站通常會在6點左右就開門,這樣就不需要擔心到達機場的時間太晚而無法在機場更換票券趕不上第二日一早的火車。JR東海的國內票券與關西的票券有些不同,在使用者資訊上會有更多的要求,大概是怕被國內居住的人盜用吧,而其他部分都是相同的,更換時必須要告知會從哪一日開始使用,在中間的票上會標註上使用的日期區間。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JR東海的“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乘坐指定席是有次數限制的,全程只能兌換4班車次的指定席,這一點一定要在制定行程的時候計劃好,當然超過乘坐次數以後還是可以使用車票乘坐自由席,只不過如果在紅葉季、櫻花季這些旺季的時候前往可能會沒有位置儘量提前做好安排。

從「名古屋」前往「高山」主要有三種交通方式,其一是從我住的酒店附近的巴士站臺搭乘飛驒地方最常見的巴士“濃飛巴士”公司的高速巴士前往,其二就是我選擇的JR東海公司提供的“飛驒號”特急列車,其三就是選擇度最低的到岐阜市再換乘JR高山本線的普通電車。三種交通方式前兩種耗費的時間差不多,一般需要150分鐘左右,而最後一種無論如何選擇都需要耗費五六個小時以上,因此幾乎沒人會選擇,至於價格方面的差距則因為前兩種交通方式可以搭配對應的交通券搭乘而價效比更高。

既然提到了兩種升龍道的周遊券,那就順便做些點評吧。先看JR東海提供的“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這張券的優點是銜接了升龍道與關西的交通,雖然只有5天的時間,但是可以很好處理了升龍道遊玩3、4天以後玩關西移動的交通費用,再看“升龍道巴士周遊券廣域路線版”,這裡只用同等天數的券作對比,與前者比較就可以發現這張券的特色是連線了岐阜和松本,算是比較完整的連線了升龍道的主要旅行區域。

既然是優惠套票,那麼更定是要考慮價格是否划算了,兩張票的價格分別為14,000和13,000日元,差別不是很大,我就以我的路線來計算兩張票的適用區間,上圖已經列出了我這次需要搭乘的幾個區間交通的費用,紅色顯示的即為該周遊券不包含的費用,最終合計JR的周遊券可免費搭乘的區間費用為18,480円,需要另外支付4,320円,而名鐵的周遊券可免費搭乘的區間費用為10,690円,需要另外支付7,100円,這樣就很明顯就發現JR的交通票可以省出不少的費用,而名鐵的券甚至都不值票價,即便全程單獨買票總體的價格也不如JR周遊券1.4W加上另外支付的4320日元價格實惠,並且巴士的便捷性是遠不如電車的,因此前者的價效比就會更高一些。不過,因為我的路線是轉到關西的,這樣對於只適用於升龍道區域的名鐵周遊券本身就會有些路線不符,如果到金澤後再返回「名古屋」,那麼就可以另外再免費搭乘4,320円的巴士,這樣整個行程免費的費用就會達到15,010円值回票價就應該購買“升龍道巴士周遊券廣域路線版”。
通過上面的計算分析,就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兩種券適用區間就是到金澤或者差不多位置的富山後是返回「名古屋」還是去京都,只要是在升龍道有4天到5天的旅行計劃,並且會到金澤或富山,然後就可以按照前往關西購買“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而返回「名古屋」就可以購買“升龍道巴士周遊券廣域路線版”,中途的行程無論如何修改,大致上都會等於或高於我此行的交通費用,畢竟我只有4天的行程而已。

說完周遊券我們切回正題,繼續這次的旅程。換好JR PASS以後,我們又兌換了第一張指定席的車票,處理好這一切以後,因為兩位同行的朋友因為要前往大阪遊玩所以就要在這裡正式分道揚鑣了,而我們在「名古屋站」道別之後也就正式進入了這次4天3夜的升龍道之旅。我們這次行程搭乘的第一班列車就是以這個地方為名的“飛驒號”,雖然是特急列車,從型別上來說相當於國內的動車而已,但是速度是遠達不到國內動車的速度,從「名古屋」到「高山」的150多公里因為需要停七八個站臺,全程需要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可以說非常慢了。

不過,對於我這個85後來說,這幾個小時的火車根本不算什麼,當年春運的綠皮車也不是沒擠過,既然要慢慢的坐車,那麼就可以順便欣賞一下週邊的日本田園風光。

日本雖然人口也超過了1億,但是因為大多都集中在都市周邊,所以鄉間其實還是很空曠的,很多地方還是保持原生態的自然風光。

偶爾路過一些鄉村,也只有幾間毗鄰的農屋,加上正值秋高氣爽的時節,還沒有荒蕪的稻田搭配茂密的植被,還是很令人心曠神怡的。

我就這樣看看景拍拍照,兩個半小時的車程並不難熬,而逐漸增加的建築群與增多的電車軌道也預示著我們即將到達今天的目的地“飛驒高山”。

飛驒高山(飛驒高山)

官方網站://kankou.city.takayama.lg.jp/index.html​

正式進入「高山」遊玩以前,一定要先熟悉一下「高山」的景點分佈,而這份地圖可以通過官方的觀光網站下載,也可以在車站、觀光案內所等地點索取。需要注意的是,「高山」的景點大部分都集中在東面,因此官方出的觀光地圖是東面朝上的而非常規地圖的北面朝上,在檢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向。從觀光地圖上還可以發現大部分景點都在一個10分鐘徒步圈的範圍內,因此不需要搭乘公共交通就可以輕鬆地玩遍市內的主要景點。

觀光地圖的背面還可以檢視景點的地址、營業時間、門票費用、公共設施等,是遊玩「高山」的必備品,儘量提前準備好。

我們此行「高山」的路線也根據官方的資訊做了排序,「高山」景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宮川朝市」只在每日上午營業,安排行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前往的時間,比如我們因為到達的時間已經10點多了,因此就選擇將朝市擺在了優先前往的地點,之後再根據景點的遠近選擇和安排。

高山駅(高山站)

當我們下了火車進入「高山站」以後,首先看到的就是飛驒地方的傢俱展示,正如前文介紹過,升龍道附近有知名的日本阿爾卑斯山脈,而緊鄰著飛驒地方的就是飛驒山脈,正所謂依山吃山靠海吃海,「高山」自古以來就是以木工業聞名日本的,參與設計並建設了日本許多的城堡和城市,這也是「高山」引以為傲的一個宣傳點,甚至曾經有一段時間,飛驒地方的木材資源被開採一空,這也使得今日的「高山」更加註重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發展。

步出車站2樓的站臺,就可以通過天橋一覽「高山站」以及遠處日益現代化的城市,之前我提到過的《你的名字》中曾在「飛驒古川站」的站臺取景,而這個站臺也就是「高山站」後的一個大站臺,可惜我們此行沒有前往那裡的計劃只好用「高山站」來替代一下。

在「高山站」附近的「濃飛巴士中心」我又購買了這張“高山~平湯溫泉~新穗高溫泉間”的3日自由乘車券,前面介紹過我購買的“高山、北陸區間周遊券”需要額外支付前往新穗高溫泉的交通費用,因此我通過濃飛巴士的官網挖到了這張交通券,除了我計算的需要另外支付的4,320円以外,還包括新穗高纜車的往返票2,900円,這樣已經值回票價,加上可以在平湯溫泉的「阿爾卑斯街道平湯」這個巴士站臺的餐廳吃飯享受1,000円的優惠,所以在不需要使用“升龍道巴士周遊券廣域路線版”情況下,這張券是非常實惠的一張遊覽新穗高溫泉的套票,不過這張票通常只有日本人會買,所以在濃飛巴士官網並沒有中文的資訊,必須通過日文介面檢視。

醫王山 飛驒國分寺(醫王山 飛驒國分寺)

官方網站://hidakokubunji.jp/

從「高山站」出來一百米左右的距離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廟,而這間名為「醫王山 飛驒國分寺」就是「高山」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沒有之一。寺廟的總稱是以山號加地名再加寺名來定義,在這裡的山號實際上是來源於中國佛教,在藏傳佛教或者南傳佛教中並沒有山號一說,據說這種叫法的起源來自隋唐時期,是為了區分同名的寺廟而使用了附近的山名來做區別,而到了日本也有衍生出一些以佛教用語來定義的山號。至於飛騨國分寺,實際上應該是飛驒加上國分寺,飛驒指的自然就是飛驒地方也可以說是古日本的令制國“飛驒國”,國分寺則是奈良時代日本第四十五代天皇聖武天皇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建的寺廟,全稱應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是用來保佑國泰民安的,大概就與古中國的護國寺是類似的東西。

寺廟內大部分建築物都是日本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財產,除了一直重建的三重塔、移植而來的鐘樓門、保留下來的七重塔遺址以外,就屬室町時代重建的「本堂」以及門口那株一千兩百多年的銀杏樹最有歷史價值,前者是日本國內現存的國分寺中唯四的一直儲存著當初建寺時期的建築體的寺廟之一,另外三座寺廟分別在贊岐、土佐與信濃。至於「本堂」內主要供奉的就是“藥師如來”全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是給希望祈求健康消災的信徒們供奉的。

而那顆「大銀杏」就位於本堂的側面,因為歷史久遠已經長成了一顆很驚人的樹木,甚至入選了“飛騨・美濃紅葉33選”之一,如果在紅葉季前往就會看到非常美麗的黃杏,可惜我們去的時候還是早秋,無緣目睹這一美景,只能用官方的圖替代,而我們在「高山」的“覓楓之旅”也因此宣告失敗。

宮川朝市(宮川朝市)

官方網站://www.asaichi.net/

從「醫王山 飛驒國分寺」返回大路後,我們繼續前行兩百米就看到了穿過「高山」的唯一的河流「宮川」,從周圍山脈上流下來的山脈水匯聚成了這條河流,這種依水而建的城鎮模式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可見,特別是像「高山」這樣的古城鎮幾乎都選擇了這樣的城市風格,比如那更加知名的京都府也是建立在鴨川之上。

宮川上架著的就是名為「鍛冶橋」的一座橋樑,穿過橋樑後就可以看見日本三大早市之一的「宮川朝市」,據記載這個早市始於江戶時代中期,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早市主要販售的都是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和紀念品,比較特殊的有一些農戶自制的醃菜、乾料以及大名鼎鼎的“一位一刀雕”,後者是一種只使用一塊木材雕刻出的木雕工藝品。不過這類早市早就成了遊客們的天下,幾乎見不到當地人的身影,此起彼伏的都是英文、中文的交流聲,我們也只是稍作停留就離開前往下個目的地。

這裡再插個題外話,如果看過前幾年高分日本動畫《冰菓》的話,那麼肯定就會對於「高山」有些熟悉,因為這部動畫就是以「高山」為原型取景製作的,片中對於「宮川」以及周邊的景色都是高度還原,也因此「高山」被列入了由日本一般社團法人動漫旅遊協會主辦的“88個動漫聖地(2018年版)”之一

桜山八幡宮(櫻山八幡宮)

官方網站://www.hidahachimangu.jp/

穿過「宮川朝市」後就可以看到的一排非常特殊的建築,這排建築就是「日下部民藝館」,前往我們下個目的地「櫻山八幡宮」的必經之地,不過我們並沒有遊覽的計劃,略做停留就繼續前行了。

緊挨著「日下部民藝館」的是另一間古建築「吉島家住宅」,這兩棟建築的外牆都使用了一種特殊的防火塗料,對於這種全木質結構建築引發火災時有一定的阻斷效果。

繼續沿著小路走500米就到了我們今天的第四個目的地「櫻山八幡宮」,這間神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仁徳天皇的時期(相當於國內的東晉十六國時期),而真正開始建設這間神社的是1968年間,所以實際上這裡只有幾十年的歷史而已(官網點這裡)。雖然這間神社很年輕,但是這裡卻是「高山」最重要的“秋之高山祭——八幡祭”的主辦地點,而這個祭典也只在我們去的四日後舉辦,可惜因為時間原因我們無緣觀賞到這場最隆重的「高山」祭典。

從側門進入的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繪馬殿」,所謂的“繪馬”就是日本神社使用的一種奉納物,通常是用木板製作的五邊形,一面畫上畫而另一面可以給信徒們寫字然後掛在“繪馬架”上,就可以將自己的心願傳達給神佛,通常每過一段時間僧侶們都會統一焚燒這些“繪馬”。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馬”,是因為古日本相信馬是神明的坐騎,會有信徒捐獻馬匹給神佛,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為了方便和節省開支而逐漸轉變成如今的“繪馬”。

轉過「繪馬殿」就可以看到「本殿」前的「大石段」,這段19步的階梯是使用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階梯旁就是在各種日本神社寺廟都可以見到的「手水舍」,只不過「櫻山八幡宮」是使用了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大手水石」,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高山」這種依山吃山的城市,對於山地資源的依賴性,而「手水舍」的使用方法我在過去的遊記中已經寫過,可以參考關西篇的文章。

從「大石段」穿過「神門」以後就是「本殿」了,外側的是給信徒們參拜的「拜殿」,而真正的「本殿」則隱藏在後側。「櫻山八幡宮」既然是神社,那麼必然就不會和寺廟一樣供奉佛祖了,因為日本神道教相信“萬物皆有靈”,於是乎就有了“八百萬神”的說法,其實這種信仰與古中國的道教有些類似,但是日本並不承認這種關係,所以在神社內被供奉就有可能是人、動物甚至是死物。而「高山」的「櫻山八幡宮」主要供奉的就是“應神天皇”,他也是日本第一位在史記中可信度比較高的天皇。而在「相殿」裡供奉的就是“熱田大神”和“香椎大神”,前者就是知名的日本三神器之一的“天叢雲劍”又名“草薙劍”的御神體,這御神體就是指神明寄宿的物體讓其也能成神的一種設定,後者則是“應神天皇”的父親“仲哀天皇”,他是日本神話時代最後一位天皇,因此其真實性並不可考。

飛騨高山獅子會館(飛驒高山獅子會館)

官方網站://www.takayamakarakuri.jp/

在「櫻山八幡宮」邊上有一個沒什麼人氣的房子卻起了一個很霸氣的名字「飛驒高山獅子會館」,這裡的人氣甚至缺到需要工作人員在門口吆喝發傳單,這也是我在日本難得見到的情景。

入內參觀是需要支付600円/人,這大概也是人氣不好的原因,不過我比較喜歡看一些比較地方特色的東西,所以在計劃行程的時候就選擇了這裡。

前面介紹過「高山」自古都以木工聞名日本,而「飛驒高山獅子會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民間技藝會館,入館就可以看到應該是從中國傳承過去的木工工具。

在工具旁的展廳內就陳列著收集自日本各地工匠們製作的獅子頭,這種獅子頭多是一些驅邪納福之物,一些使用整根木頭雕刻出的獅子頭也展示了日本工匠的手藝。

參觀完展廳以後還可以觀看一場表演,表演前會有專人解說會館的歷史和表演的由來等,不過全程日語解說只是在邊上的視訊會有一些英文字幕,對於不會日語的人來說理解上會比較困難了。表演是依靠各種機關操作的人偶完成,可以一睹古人的一些奇技淫巧,幾乎是把機關術運用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這裡就不多做劇透,至少這場表演就讓我覺得600円的門票值得出。

看完表演以後在出口處還有一間買土特產和伴手禮的店,我們也不免俗的買上了幾個獅子頭的吉祥物,可以作為伴手禮送給年紀小的女性朋友。

つづみそば

口味★★★☆☆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39hida.com/tsuzumi/

當我們逛完前面五個景點以後,時間已經12點多了,又到了要吃飯的時間,從「飛驒高山獅子會館」出來沿著「宮川」往「高山站」的方向走即可到達我們中午要去的中華拉麵店「つづみそば」。

一進門的玄關處就佈置了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小飾物,因為是家有五十多年曆史的老店,所以在裝修佈置上還是非常復古的。

如同大部分的日本傳統拉麵店這裡也保留著吧檯的設計,在老闆面前哧溜哧溜的吃麵是日本人對老闆廚藝最大的讚賞,而吧檯上懸掛著的一些榮譽也彰顯了這家店的歷史。在日本的美食點評網站“食べログ”擁有3.5分左右的高分(滿分5分)已經算是不錯的評價了,畢竟大部分米其林餐廳也只有4分左右。

作為一個肉食愛好者,我選擇了店內的招牌“叉燒面”,以醬油和豬骨做湯底,搭配自制的叉燒,拉麵也有咬勁,整體上算是不錯的一份日本拉麵。

而我老婆選擇了更加傳統的“中華拉麵”,實際上就是少了叉燒的普通版拉麵,據說這家店自開業以來就不曾改變過拉麵的口味,也是很多當地人喜愛這裡的原因。

古い町並(古街)

從拉麵館子出來後,我就發現了隔壁商業街上顯目的“飛驒猴寶寶”吉祥物,據說也是取音“圓滿”、“良緣”的意思,是飛驒地方不錯的伴手禮選擇。

然後再穿過幾個街道,我們就在「鍛冶橋」邊上的商業街找到了《冰菓》中出現過的那尊「高山」地標性的招財貓,看到這尊吉祥物就表示離我們下午的第一個目的地「古街」不遠了。

「高山」的「古街」可以說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景點,這不僅僅是那些被日本指定為“重要傳統建築群保護區”的建築物功勞,更加重要的是這裡有非常多好吃的小吃。

這些小吃裡面要說人氣最旺的當然就是這家「飛騨 こって牛」,幾乎每一位到這裡的遊客都會被這家店吸引過去。店鋪以飛驒牛作為賣點,搭配日本最常見的壽司與創新的綠藻煎餅來販售自然是吸足了眼球,在“食べログ”上3.5分左右的高分也代表了這家店的水準(官方網站://takayama-kotteushi.jp/)。

我先點了一份“三種綜合壽司組”,從左到右依次是搭配竹炭鹽的“飛驒牛 握壽司”、搭配生薑醬油的“飛驒牛 握壽司”以及加了生蛋黃與自制甜辣醬的“飛驒牛 軍艦”,底下承託著的就是非賣品的自制綠藻煎餅。牛肉的口感非常好,經過簡單的炙烤就觸發了食材本身的甜味與鮮味,搭配店家的調味料讓牛肉的味道更加的協調,味道非常不錯。

吃完綜合口味以後,就是這份頂級的“飛驒牛 牛脂握壽司”,因為選用了牛肉霜降油花較多的部分,搭配芥末和白蔥絲,讓整體的口感提升了一個層次,不會很油又入口即化,要優於前面的普通部位的“飛驒牛 握壽司”。

吃完壽司以後,我們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在不遠處又發現了一家以飛驒牛為賣點的包子鋪「牛まんカフェ喜八郎」,同是麵食愛好者的我們當然選擇進去買幾個包子嚐嚐了(官方網站://www.yama-1.com/kihachiro/)。

最後我們在店裡買了一個混了抹茶粉的紅豆包與一個飛驒牛肉包,甜的紅豆包大概就是甜到膩的程度,而牛肉包卻是靠著食材獲得了我們一致好評。

在「古街」的南端還有一家名為「いわき」的和果子店,在“食べログ”上也有3.5分左右的高分,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沒有營業就無緣品嚐了,這家店販售的是用蕨菜澱粉做成的日式甜點“蕨餅”,算是一種比較當地的甜食,不過在大部分古鎮都可以找到類似的食物。

陣屋だんご店

雖然我們沒有吃到“蕨餅”,不過與這家店一河之隔的「高山陣屋」門口就有另一家同樣在“食べログ”上有3.5高分的日式甜點店「陣屋だんご店」,這家店算是高山比較知名一家連鎖和果子店,販售的是一種比較知名的日本甜點“御手洗糰子”。

所謂的“御手洗糰子”就是一種糯米糰子,吃起來的口感像年糕,但是黏度更高一些,會有一些韌性,本身除了糯米香以外就沒什麼味道,需要新增香味鹽或者自制的醬油來吃,如果喜歡吃年糕或者珍珠丸子一類的東西就一定會喜歡吃這個食物。關於“御手洗糰子”的起源,據說與“後醍醐天皇”有關,相傳他去京都的「下鴨神社」時,在御手洗池洗手時冒起了5個泡泡,後來就有了表示他洗手時情景的“御手洗糰子”。當然除了這種比較美化的故事以外,還有一種更加世俗化的說法是京都的「加茂みたらし茶屋」發明了這種糰子,因此那家店的“御手洗糰子”甚至有“日本一”的稱號,如果去京都路過這家小店可以去試試最正統的“御手洗糰子”。

高山陣屋(高山陣屋)

在「陣屋だんご店 」斜對面立著的就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山岡 鐵舟”的青年像,這位傳奇的幕末劍豪禪師在日本擁有非常多的故事,包括那次讓日本翻身成為世界強國的“明治維新”事件,當時代表德川幕府的他孤身一人獨闖敵營與新政府軍的負責人“西鄉 隆盛”談判,以勇氣與忠義打動了對方,不僅保全了江戶城也就是現在的東京也保證了幕府將軍“德川 慶喜”的安全,最終實現了“江戶無血開城”為之後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除了這些政治上的事蹟以外,他本人也是日本劍、禪、書三道的達人,甚至一直影響到近代的日本劍道理念。至於為什麼在這裡會有他的雕像,那是因為出生在江戶即今日的東京的他十歲那年因為父親升職為“飛驒郡代”而到了高山市居住,所謂“郡代”就是一個地方最高官職的地方官吏。而因此,他整個青年時代幾乎都是在高山度過,才有了現在的這尊雕像來紀念與彰顯他的功績。

雕像的身後就是「高山陣屋」的入口了,這也是目前日本僅存的一間“代官所陣屋”,這裡的“代官”就是指代替主君處理地方事務的官員,他們的頭就是前面提到的“郡代”,而“陣屋”指的就是這些官員辦公的場所。

陣屋的人氣會比較旺一些,並且時不時會有一些旅行團過來,我們遊玩的時候甚至遇到了日本旅行團,不過並不會很影響參觀,在入口處還可以領到中文的導覽圖。

陣屋是我們今天在高山遊玩時需要支付門票的第二個景點,不過門票的價格很便宜只需要430円/人,另外這裡還提供免費導遊的服務,但是隻有日語和英語的服務,可以在買門票的時候預約。

進入陣屋參觀是需要脫鞋,建築內部全是木地板與榻榻米地面,有潔癖或者容易出汗的話最好穿著襪子進入,入口處就是地方官的辦公室。

穿過辦公室就是地方官的住所,在這些住所內曾經還舉辦過日本將棋的比賽,這位“羽生 名人”就是日本將棋界最優秀的棋士,保持著“七冠王”的記錄。

居室的庭廊可以看到陣屋的後院,這裡佈置著一些非常日系的設施,比如日本庭院常見的“添水”也經過了精心的佈置,徒增一份寧靜與閒適。

在辦公室的另一端房間內展示著就是古日本的審訊室,主要的手段就是中間的“抱石”,審訊的時候會讓犯人坐在中間三角形的木材上,然後逐漸增加單塊重40kg的石頭到犯人身上來逼問。

從審訊室穿過連線的長廊就是從高山城移築過來的糧倉,如今這裡已經被改成了一個展示各種古代日本工具的場所,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裡面是禁止攝影的。

高山→新穂高溫泉

從「高山陣屋 」出來以後,我們在高山市的行程也就結束了,時間也到了下午2點多,而我們要搭乘14點40分的班車前往今晚要住宿的「新穗高溫泉」,因此就不做停留的回到了「濃飛巴士中心」。
在「濃飛巴士中心」的大廳正好擺著一臺“兩替機”,這裡就順便介紹一下這臺機器,因為日本還是現金社會,現金的使用率非常高,所以只要在大型的巴士站臺或者電車站臺都會有這種“兩替機”,對於前往日本的遊客就不用擔心零錢問題,只要塞入紙幣就會自動兌換1K日元的零錢並退回多餘的紙幣。除了車站以外,在日本的巴士上也會有“兩替機”,一般情況都是擺在投幣機附近,但是要注意的是路線巴士也就是城市內的短途巴士只會提供1K日元-5K日元的兌換,只有高速巴士也就是長途巴士才會提供1W日元的兌換。

從高山市前往「新穗高溫泉」的巴士班次不少,從早上7點40開始間隔1小時1班車一直到18點40最後一班車,全程大約為1小時40分鐘左右,而我們選擇的14點40分的巴士將會在16點多到達我們今晚入住的「槍見館」,一般入住溫泉酒店我都會選擇15、16點左右入住,這樣乘著傍晚天沒黑可以先去泡一個夕陽湯,欣賞一下溫泉勝地的夕陽美景,也可以藉著傍晚的陽光在酒店內逛逛了解一下酒店的結構和歷史。

當我們到達離酒店最近的站臺“中尾高原口駅”時,正好是太陽即將從身後的高山慢慢落下的時候,而對面山上的綠植在夕陽的照耀下已經可以看出有一些紅葉的痕跡了。

在站臺附近是一條從山裡流下的山脈水匯聚成的小溪,而這些小溪就是形成飛驒地區眾多河川的源泉,折回小溪上的公路橋就有一條通往我們今晚的溫泉旅店「槍見館」所在的小路,在我們就要進入小路的時候正好遇到了來接我們的館主丈夫鈴木先生開著他的商旅車正要轉入公路,其實遇到鈴木先生還是讓我頗為意外的,當初在預定的時候我曾經填過到達的方式和時間並沒有特意要求接送,不過那已經是4個月前的事了,結果鈴木先生還真的開著車子來接我們了,這讓我們對旅店已經有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既然提到了預約,這裡就提一下這家酒店的預約,實際上我們在預約的時候還是經歷了很多曲折。這家旅店算是非常隱祕的旅店,國內目前沒有任何直接可以預約的渠道,只能通過官網英文頁面的預約通道預約,提交申請以後還是要等酒店回信,酒店內只有鈴木先生會一些英語,所以每日只有固定的時間會回郵件,通常是上午並且只回一封,有時候週末比較忙的時候也不一定會回郵件,在計劃行程的初期同行的兩位朋友原本是打算和我們一同遊玩的,結果後來她們想去大阪遊玩,所以我是先定了兩間再取消了一間,就這麼來來回回差不多發了半個月的信才預約成功,只要收到酒店確認的回覆後就不用擔心了,目前為止我還沒遇到去日本有未履約的行為,就可以放心的計劃行程了。

槍見舘(槍見館)

晚餐★★★★★ 早餐★★★★☆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daiwaroynet.jp/nagoya-taikodoriguchi/
房間型別:民芸調タイプ(傳統和室房) 2食付
房間費用:¥37,020円

位於「新穗高溫泉」的「槍見館」最初是在1925年由初代館主“林 善之助”在爬附近的「槍嶽」偶然發現的溫泉,當時他就以「林家旅館」為名在這裡開了一間溫泉旅店。

直到1949年,初代館主和二代目館主才在「槍嶽」的登山口建立起了「槍見旅館」,而在1968年初代館主因意外去世才由二代目館主也就是上圖正中那位年長女性繼承並發展,在她手中抱著的女兒就是現在的三代目館主。

最後到了三代目館主繼承旅店已經是1981年,經過三代目女將的苦心經營,旅店不斷壯大,並且為了保留日本逝去的美好時代記憶,三代目館主將自己在新瀉有200多年曆史的老宅移築到了這裡,直到2000年才有了今日的「槍見館」。

聊完了旅館的歷史就要繼續我們的旅程了,負責外務的館主丈夫鈴木先生將我們載到了旅店的停車場,然後就推著我們的行李帶我們進入旅店,穿過停車場旁的一條小徑就是「槍見館」的大門了,除了名字與店徽以外,就是那盞代表著身份的“日本祕湯を守る會”燈籠。

大門的角落裡還擺放著幾個“貉雕像”,在上一次的日本遊記中我也提及過這些“貉雕像”有著有辟邪、 避災也有招財、聚福的意思,這裡再補充一下關於這種叫貉又叫狸貓的動物雕像能帶來好運的說法都源自於他那碩大的“蛋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雕像下面會掛著兩坨不成比例的“蛋蛋”的原因。

進入旅店後就可以看到各種充滿日風物件,小到一盞檯燈都是精心挑選的,整體高度統一的風格展現了日本“古民宅”的歷史文化風貌。

入口的拐角處還擺設著各種很當地化的物件,除了日本人謎之喜愛的貓頭鷹可以忽略掉以外,包括高山的“飛驒猴寶寶”也被放在這裡當做裝飾,至於邊上的那些農活工具則是因為「槍見館」創業之初是以“古農家”為基礎發展建設起來的。

穿過入口的長廊就是旅店的大堂了,此刻鈴木先生已經回到了櫃檯前準備給我們辦理入住手續,而我們的行李則已經由工作人員送到了我們的房間。

櫃檯正對著的是利用山脈水天然降溫的水吧,這些直接從山裡引過來的山脈水本身的溫度就只有幾度而已,通過不斷流動就可以達到冷藏的效果,水吧裡會提供一些比較當地的飲品比如高山產的煎茶以及飛驒牛奶之類的,所有商品都可以隨意拿取只要在櫃檯登記即可,費用都是退房的時候一起收取。

水吧末端冒著熱氣的就是取自自家溫泉的熱飲吧,依靠四五十度的溫泉水不斷流動來保持飲品的溫度,不過熱飲就比較少了,只有一些牛奶、咖啡類而已,除了熱飲以外還有溫泉鄉必不可少的溫泉蛋可以取食。

大堂的另一端就是一間展示日本農屋比較常見的“圍爐裡”了,通過在房間中央預留的一個正方形空間鋪上一些灰再點上一些炭火就可以讓圍坐在炭火旁的人們一邊品茗一邊取暖,也是以前日本農家吃飯的場所。登記完以後,鈴木先生還很熱情的一定要在這裡幫我們合個影。

從圍爐裡看向旅店的大堂就可以看到整間旅店很好地保留了古日本農舍的厚重感,各種木製樑、柱搭配著懷舊風格的裝飾品無不再向住客們展示著這裡的歷史感。

辦理好入住手續以後,鈴木先生就帶著我們前往二樓的房間,因為我們預訂的比較早定的又是日式傳統房間,所以幸運的被分配到了二樓比較好的房間。

房間的玄關直接連著的就是洗漱室,這也是很多日本溫泉酒店比較常見的房間設計,將空間利用到極致,也方便住客回到房間就可以洗漱。

我們訂的房間是和室,通常住日本的民宿或者溫泉酒店我偏好選擇和室榻榻米房間,比和洋室的房間舒適一些,因為大部分日本的和洋室房間都是1米的小床遠不如地鋪睡的寬敞舒適。

房間的另一端就是一個微縮版的“圍爐裡”,可以讓住客自己在房間內體驗一下日本古農家的生活,圍爐邊上提供了固態酒精和竹炭,可以自己點起來取暖,雖然我們是在十月初去的,白天在高山還是有些熱的,可是到了山裡氣溫就驟降了十度以上,只穿了短袖的我們還真的需要點火來取暖。不過這種“圍爐裡”只有我們預定的日式傳統房才有,普通的和室提供的是較大的客廳以及和洋室提供的內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

經過十幾分鐘的嘗試,我終於成功地將竹炭點了起來,為了自己的生命著想不要被人以為是自殺我還是開著窗戶來點炭,但是室外已經不到10度的氣溫已經不是這點炭能抵禦,只吹了一會冷風就有些受不了的我們就決定先去溫泉裡放鬆一下。

旅店每間房間內都有一張溫泉地圖,可惜我沒有拍下來,只好用官網的地圖替代了,旅店提供的地圖是以溫泉的名字表示,而官網的地圖則是以溫泉型別來表示。旅店有7個室外露天溫泉和1個露天足湯,想要泡溫泉必須先去室內的大浴場洗漱乾淨再穿著浴衣走到室外泡湯,因為旅店有混浴所以比較特殊的給女性提供了一種泡湯衣,不過在一些去過的遊記中我看到有些人會穿著泳衣去泡混湯,這是日本溫泉旅店禁止的事,為了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又怕泡混湯的話,建議選擇邊上的貸切溫泉體驗。

從大浴場去露天溫泉的出口處擺放著一些斗笠,這些斗笠是在冬天去室外泡溫泉時擋雪用的,如果要說「新穗高溫泉」什麼時間最美那一定是一邊下著雪一邊泡溫泉了,可惜我們去的時候還沒到下雪的時節就無緣見識這種美景了。

開啟通往露天溫泉的側門,就可以看到建在山谷溪流間的一排建築,這些房子內部就是旅店的露天溫泉了。臨近傍晚的室外氣溫已經降到10度左右,從室內出來穿著單薄浴衣的我們已經抵禦不了室外的低溫,只好先回房補了一件綿外套再來泡湯,溫泉內部當然不能隨意拍照,不過等到沒人的時候當然也是可以拍的,而我也準備在第二天清晨起來泡早湯的時候再來拍一些溫泉內部的照片。

當我們舒舒服服的泡完一個夕陽湯以後,就到了晚餐的時間,旅店的晚餐統一安排在6點以後,需要住客們自行前往“食事處”食用。旅店的餐廳也採用了“圍爐裡”的模式,每一間房的客人都有自己的一個座席,然後端坐在榻榻米上,餐食都是放在榻榻米上,需要席地而坐再夾起食物來吃,對於外國人來說還是有些累的。座席的側面擺著料理長高原先生設計的秋季“鄉土會席”選單,從“先付”、“八寸”到“油もの”、“酢もの”提供了完整的一汁八菜。

首先上的就是“先付”,是一種用茄子做的涼拌菜,搭配秋葵的口感非常清爽,這家旅店所使用的食材都是來自附近山裡的農舍,所以新鮮度都非常好。

吃完“先付”以後就是標準的“八寸”了,所謂的“八寸”就是指在一個差不多八寸也就是24cm左右的盤子裡裝著各種正好可以一口吃掉的小菜,通常這些菜是被當做下酒菜的,這也是會席料理都會附帶一份“食前酒”的緣故,當然也可以自行另外再點一些當地的酒來喝。“八寸”內的菜品也是依照季節、地域性來安排,而今晚的“八寸”同樣是取材自山地內的當季食材,比如牛蒡泥、醃菜、菌菇之類的,為了配合季節的主題還附上了煎秋刀魚段,葷素搭配的很好也非常適合配著酒來吃。

在桌子旁使用當地特製的爐具加熱的是當季的時蔬清湯,口感非常清淡,可以在餐前就喝上一碗,因為有爐具加熱即便到餐後再喝也不會變冷。

吃完前菜後就到了今天的主菜了,首先上的是非常當地特色的巖魚又名日本紅點鮭是日本特有的一種淡水鮭魚,在很多山裡的溫泉旅店都可以看到這種巖魚料理,而這家「槍見館」就提供了這種淡水魚的刺身。對於淡水魚的刺身我見過一些料理館子是會用熱水來沖洗或者略為川燙一下來去腥和去蟲,所以肉色與一般海魚刺身相比會略顯暗沉一些,但是基本上也只是個洗淨的效果魚片依然還是夾生的,如果對於生食無感的人來說可能就有些下不去口了。

吃這道生魚片還是需要一些心理準備的,所有的巖魚都是馬上處理就上桌,魚頭和魚尾的部分還是會對刺激作出反應,對於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說就有些殘忍了,有種生食其肉的感覺。吃的時候可以蘸著邊上的黃芥末醬來吃,因為是小溪魚所以肉質會結實一些缺少海魚略帶甜味的鮮度不過整體來說算是比較新奇的一種生魚片。除了巖魚刺身另外還有一道飛驒牛炙烤牛肉片,略微炙烤的牛肉大約只有一兩成的熟度,但是因為使用了飛驒牛比較好的部位所以嫩度極佳,也是非常不錯的一道料理。

吃完“生魚片”後就是“烤物”了,「槍見館」一年四季的“烤物”都是一樣的碳烤巖魚,通過使用木籤串起來的巖魚架在炭火邊上慢慢烘烤而成,因為只使用了簡單的海鹽附著在魚身上所以保持了食材本身的鮮度,另外要注意的是食用的時候一定要去除魚鰭、魚尾這些附著大量鹽巴的部位,不然吃到一嘴鹽絕對會被齁著。

整套料理的重點就是這道“臺物”飛驒牛樸葉燒了,這道料理算是飛驒地方的特色料理,採用飛驒地方常見的略帶芳香的朴樹葉子來烘托食材,不過大部分飛驒料理館子都是以味噌來調味,「槍見館」則使用了更加當地化的鮮菌菇與黃油來增添食材的香味,算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搭配了。這道菜是直接架在中間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烹飪的,實際上菜要先於“生魚片”,但是等到食材熟透已經到吃好“烤物”之後了,所以被排在了主食最後的位置。因為食材的優勢無論怎麼料理都不會很難吃,牛肉入口即化,搭配菌菇的鮮味是非常好的下飯菜。

吃完“臺物”所有的主菜都結束了,接下去就是小吃、配菜的部分了,首先上的就是日本各類料理都很常見的“油物”了,「槍見館」提供的是非常常見的豆皮、紫蘇葉和海苔的素天婦羅,這道菜品就略顯得普通了,不過料理長考慮了葷素搭配在一頓大魚大肉之後來這麼一道素食天婦羅也算是中和食客們的胃了。

最後的甜點部分就是紫薯泥和香草冰淇淋,日本的甜點大部分都是甜到齁的程度,真是不折不扣的甜點,這裡的也不例外,不過也有可能是吃完前面鹽分較多的烤魚後再吃甜點會更加甜的緣故吧。

吃完晚飯後,我們這一天的行程也就結束了,晚上我又去溫泉裡泡了個月光湯,夜間山裡的氣溫已經降到個位數,泡著露天溫泉的話會感覺剛剛好非常舒適,一整天的疲勞也會在泡完溫泉後完全不見了。從溫泉返回房間的途中,我又恰好看到了這張“日本祕湯を守る會”所有成員的印章圖,這些印章可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只要成為了他們的會員就可以在任意一家成員的店內要一張集印帳,只要在其中一家住宿一晚就可以收集一個印,集滿十個以後就可以在提供免費住宿的旅店中住一晚,是種類似酒店忠誠計劃的東西,不過也迎合了很多集印愛好者的癖好。

​作為我們此行的第一天,因為涉及到比較多的長途交通,所以整體步行的距離不算多,也只有高山市內的一些景點而已,加上高山市的景點大部分都很集中,所以這一整天的行程算是比較輕鬆,可以說是第一天的過渡期而已。

Day.3 新穗高溫泉→西穂高嶽→中の湯溫泉

槍見舘(槍見館)

「槍見館」在前文介紹過是“日本祕湯を守る會”的成員,加入這個協會都會有天然溫泉的認證證書,並且會有溫泉情報,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是“かけ流し”,即為天然噴湧而出的溫泉水,而非人工加工或者迴圈利用的溫泉水。從協會官網的資訊可以看到「槍見館」的一些溫泉資訊,首先在溫泉水的溫度上是偏高的,因為使用了天然噴湧的溫泉水,直接接觸的水溫會達到63度,但是因為旅店位於高山深處通常室外溫度會偏低,加上館內多以露天溫泉的形式因此溫泉水的體感溫度可能在50度左右,另外泉質是“単純溫泉”,所謂“単純溫泉”就是每升水中含有的鹽分低於1克,通常這類溫泉因為成分比較簡單所以對於面板的刺激非常小,對於調整睡眠與安神有非常好的效用。

在「槍見館」的第二天早晨,我為了拍一下旅店的溫泉並且再去泡個清晨的早湯,迎著山間的第一縷陽光我就起來了,從大浴場的邊門出來以後迎面就可以看到「槍見館」的招牌溫泉「槍見の湯」。

混湯「槍見の湯」與女性專用的「巖見の湯」實際上是相鄰的,從室內的「大浴場」下來就可以看到兩個溫泉的入口。

雖然「槍見の湯」的是混湯,但是作為「槍見館」的招牌溫泉並且避免一些女性旅客不好意思和陌生男性一起泡湯所以每日會在7點到9點只開放女性進入,但是我在一些網站的評論裡看到發生過女性泡湯的時候有日本老年男性闖入的情況,因此即便是在單獨開放的時候也建議穿旅店提供的泡湯衣前往,千萬不要穿泳衣泡湯,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

「槍見の湯」也是「槍見館」唯一完全開放的露天溫泉,附近便是那條從「飛驒山脈」流下來的山脈水,不過即便是完全開放的露天溫泉也不至於對面就是馬路,因為酒店處在山坳的位置,實際上馬路是在非常高的地方並且有植被覆蓋,因此是無法看到溫泉的,不過附近的“新穗高高空纜車”是可以看到這個溫泉,但是除非有人用高倍望遠鏡不然是不可能看到人形也不用過於擔心。

既然是「槍見館」的招牌我當然要來體驗一下,昨天已經來過一次的我乘著大清早還沒到女性專用的時間我又來泡了個無人的露天溫泉,清晨山間的氣溫大概已經降到四五度左右,這時候泡在溫泉裡是非常舒適的,可以喚醒身體的全部機能,當然這些都是我拍好溫泉的後話了。

無論旅店還是這個招牌溫泉都有一個“槍見”的名字,而這個“槍見”我在旅店的歷史中也有提及就是附近的「飛驒山脈」中在日本非常知名的「槍ヶ嶽」,這座山峰也是日本的第五高峰,海拔3180米,這座高峰就在上圖箭頭所指的位置,這座山峰也是《日本百名山》作者“深田久彌”心中的日本第一山峰以及日本最難爬的山峰,與「富士山」的神聖地位不同的是,因為人跡罕至加上整個「飛驒山脈」連綿幾十公里其難度遠高於已經有一些商業化的「富士山」。

挨著「槍見の湯」就是女性專用的「巖見の湯」,這個溫泉是僅供女性使用的,任何時候男性都不得入內。

當然為了保護女性的隱私,這個溫泉是半封閉的露天溫泉,溫泉旁有一塊大石頭遮擋住,因此從外側是無法看進去的,因為一早只有我一個人來拍照泡湯所以這個溫泉就無法入內了。

「まんてんの湯」是靠著前面兩個溫泉的,同樣是位於溪流邊的全開放露天溫泉,雖然定位是混浴不過依靠一塊大石頭把男女分開為兩個湯。

「まんてんの湯」的入口也分為男性入口和女性入口,然後就可以進入到各自分別的湯池,進入這個溫泉一定要注意看清楚入口。

男性這側的溫泉屬於靠外側,因為有塊石頭遮擋整體視線不如前面的「槍見の湯」,在功能上屬於旺季的時候「槍見の湯」太熱門時可以分散一些客群過來。

「まんてんの湯」側邊一個開放的溫泉就是「なごみの湯」,這個湯實際上是一個足湯,適合一天遊玩以後坐在這裡鬆弛一下腳部的肌肉。

足湯周邊會有一些植被,如果春夏來泡夜湯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不然坐在這裡泡湯多半會成為蚊子的晚餐。

在「なごみの湯」正對面的就是「螢の湯」,位置靠近酒店的山坡側,算是最隱蔽的一間貸切溫泉,名字的來源也是取自夏季會有螢火蟲飛入的緣故。

「槍見館」的貸切溫泉是不需要預約的,都可以隨到隨泡,只要注意每間溫泉門口的牌子是否顯示空置,當然泡的時候也要把牌子轉過來讓別人知道里面有人,不然泡到一半有人闖進來就很刺激了。

「螢の湯」內部其實有些陰森,在前一夜我也來過這裡,裡面陰暗的有些可怕,幾乎沒見到有人在這裡泡湯,大概只有到了盛夏才能體驗到這裡的樂趣。

挨著「なごみの湯」就是「溪流の湯」,這個溫泉是所有貸切溫泉裡唯一半開放的露天溫泉,建在溪流附近而得名。

「溪流の湯」更衣間也是半開放的,在裡面換衣可以和外面路過的住客四目相對,我就體驗過在這裡走出溫泉的時候剛好與門口路過的住客對視,有尷尬癌的一定要注意。

入湯坐下以後就看不到路邊走過的住客了,雖然是半開放的露天溫泉,但是受位置限制湯池也非常小,有些擺不開身體,適合泡半身湯。

再往旅店的深處走去就可以看到「森の湯」,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這個貸切溫泉被佈置在最深處的樹林叢中。

湯池完全被綠植包圍,內部甚至還貼著冬季有可能會遇到有動物來泡湯的情景,當然大部分都是猴子、松鼠這些小動物,如果遇到了也是很有樂趣的一件事。

至於湯池的內部竟然還佈置了一些場景,除了鞦韆以外還有小型的滑梯,從整體的佈置上來說是刻意給帶兒童的家庭來泡湯的。

「溪流の湯」對面就是最後一個「播隆の湯」,這裡的“播隆”指的是日本知名的苦行僧“播隆上人”,在日本完全開化之前,登山運動一直被認為是神道教、佛教的苦行行為,而「槍ヶ嶽」就是這位僧人苦行的時候發現並在這裡建了寺廟,而後世也以“播隆祭”來紀念他,旅店也是取此來命名了這個溫泉。

湯池也是建在溪流邊,在一些過去去過的住客提供資訊中提到這裡曾經是一個三個小池子的溫泉,而如今已經被改成了一個大型圓池子並略有些開放的溫泉。

湯池內部基本上是半遮半掩的,比較適合女性來泡湯,側面的植被看起來也是紅葉植物,如果到了10月中下旬來這裡泡湯應該有不錯的紅葉景觀。
拍完了所有的溫泉也沒有到6點半,我見時間尚早就立馬去了「槍見の湯」乘著還沒變女性專用泡了個早湯,不到了湯池還真的體會不到「槍見館」祕湯的精髓,一邊欣賞著「飛驒山脈」的層巒聳翠,一邊在水氣氤氳的溫泉中享受清晨的寧靜,才能感受到這種天地自然的和諧統一。

旅店的早餐安排在7點以後,同樣是自行前往“食事処”晚餐時就餐的位置即可。「槍見館」的早餐當然不會如晚餐一樣豐盛,不過也提供了日本料理中最常見的“一汁三菜”,而這種料理組合在會席或者懷石料理中都很常見,也是日本人家常飲食最喜愛的一種組合,和國內的“三菜一湯”的概念類似,只不過日本的“一汁三菜”更加的制式化,通常是一份味噌湯搭配一碗白飯,然後再附上魚、肉等高蛋白的一道主菜和兩道蔬菜、豆腐等的副菜。

除了額外提供的一些開胃小菜以外,「槍見館」的早餐還提供了半生熟的“溫泉蛋”來給住客拌食白米飯,另外這裡還要特別介紹一下旅店所選用的日本越光米是由當地的「奧飛騨新鮮村・和仁農園」所生產的稻米,在日本獲獎無數(官網://www.eco2you.com/)。

既然提供了這麼好的米飯,那麼怎麼能少了這份旅店自創的“樸葉味噌”,採用前一篇提到過的“飛驒牛樸葉燒”正規做法中的醬料即朴樹葉子搭配同樣來自當地的“煌き味噌”與蔥花,經過炭火慢烤以後散發出濃郁的醬香,拌著米飯就已經可以空口吃上幾碗,絕對是這頓早餐最大的亮點。

除了這些在地的美食以外,旅店還提供了一種“奧飛驒の山椒”醬汁,因為山椒本身的風味清幽、辛味悠揚,讓這種醬汁擁有了一種獨特香味,據說適合各種葷素沙拉。

旅店也提供了一份生菜與黃瓜沙拉,搭配剛才的醬汁食用,算是一種比較日風的生菜沙拉,比較迎合亞洲人的口味。

至於早餐的主菜就是烤三文魚排了,也是日本很常見的一種早餐搭配,對於我們來說這樣的一份早餐還是有些太重口了,吃慣了豆漿油條蛋餅就算肉包都比不過這餐的卡路里,畢竟那滿滿的一碗白米飯都比得上我們的午餐了,不過這也是飲食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日本人更加看重早餐的攝入而午餐則更加的隨意一些。

在「槍見館」的主頁就可以看到他們的主圖是一幅搗年糕的圖,這也是旅店所提供的一種特殊體驗,不過對於生活在浙江的我們來說,年糕是太常見的食物也見識過不少年糕製作過程,加上我們這一天的行程還是比較趕,所以我們並沒有參與這個活動,而是選擇了在早餐後就退房。

“日本祕湯を守る會”的成員旅店都會使用統一的背面印有協會介紹和成員目錄的賬單紙,旅店所有的消費都可以記賬在退房的時候一併收取,而最後我們這1泊2食也花費了40,784円算是我們此行最奢侈的住宿之一。退房以後,鈴木先生聽我們要前往纜車站時還告知可以親自送我們前往,這也讓我們額外節省了一些時間和開銷。

新穂高溫泉→西穂高嶽

今天的行程很簡單,就是坐“新穗高高空纜車”上山,然後通過登山道往「西穂高嶽」方向走,首要目標就是到達登「西穂高嶽」必經的山中小屋「西穂山莊」,然後根據時間再考慮是否繼續前進,當然計劃跟不上變化,事實上我們當天去的時候又遇到了一些意外,導致最終我們的行程也止步於「西穂山莊」,而後就折返到「鍋平高原」遊覽完成這一日的行程。
這裡順便再介紹一下在很多國家都比較常見的山中小屋,這種設施是源自於歐美國家,與國內大部分高山都已經高度開發不同的是,國外很多的山脈都處於半開發或者未開發的狀態,那麼只有一些私人或者國家佈置的山中小屋來給登山者提供一些便利,比如阿爾卑斯山脈、洛基山脈這種遊客較多的地方都會比較常見,而到了日本山中小屋又發展成了一種提供食宿的簡易山中旅店,幾乎在所有的日本山脈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建築,甚至在“飛驒山脈”這種登山者的聖地幾乎每座山峰都有對應的山中小屋,為登山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

新穂高ロープウェイ(新穗高高空纜車)

官方網站://shinhotaka-ropeway.jp/

“新穗高高空纜車”一共有4個站臺,其中有2個站臺位於「鍋平高原」所以是分成兩段的纜車,高空纜車的構想是從1961年開始,之後經過了將近10年才有了第一代的纜車,而經過了五十幾年的發展,如今使用的已經是第三代纜車。

大部分遊客都會選擇往返的乘車券,並且為了方便那些登山的遊客,往返車票是可以在三日內使用的,票價單程為1,600円而往返只要2,900円,至於我們因為之前提到購買了“高山~平湯溫泉~新穗高溫泉間”3日自由乘車券因此可以直接在站臺更換到往返的車票。

介紹完“新穗高高空纜車”後就繼續我們的行程,鈴木先生將我們送到了「新穗高溫泉站」,結果迎接我們的就是今天行程最大的敵人“雨”,山間多變的天氣開始展現,天空中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所以我都沒機會在門口拍一下站臺就趕緊躲進了裡面避雨,為了抓緊時間,我們就搭乘了第一班纜車開始往山上走。

山上的氣溫要比城市內低上許多,即便是10月頭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紅葉植物開始逐漸染上季節的色彩了,等到了全部變色的時候坐在纜車上看一定是另一番風景。

“新穗高高空纜車”第三代纜車採用的是日本唯一的雙層設計,這也是因為這裡是日本人氣很旺的一個觀賞景點,而我們當天去的時候就在纜車站排起了長隊,幾乎上下的纜車都是滿載的情況,在旺季前往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些時間浪費。

隨著海拔的升高,紅葉植物也越來越多,中間還夾著一些常青植物,整座山脈的顏色分層也非常明顯,這些紅葉與冬天的雪景也是這裡最大的看點。

當纜車快要到達最後的「西穂高口站」時,就可以看到側面那座最高的「燒嶽」,這座山峰就是“飛騨山脈”中最活躍也是唯一處在活動期的活火山,也為這一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溫泉資源。

西穂高口駅(西穂高口站)

「西穂高口站」海拔為2,156米,是“新穗高高空纜車”最高的一站,擁有天然優勢的站臺自然開發出了“展望臺”,在兩千多米的地方俯瞰整個“飛驒山脈”才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展望臺”的指示牌旁還立著個很有日本特色的紅色郵箱,這種郵箱都是給遊客寄送旅行明信片所用,我在之前的遊記中也提到過「高野山」上也有類似的郵箱,可見日本也曾經流行過這種旅行明信片。

西穂高嶽

「西穂山莊」是攀登「穂高連峰」的重要據點,無論從哪個方向過來都會到這裡略做休整再去做最後的登頂衝刺,也是一個山中過夜準備清晨登頂看日出的好起點。

以「西穂山莊」為中心的路線中又屬從「西穂高口站」過來的路線最為簡單,「西穂山莊」官網提供的路線資訊中已經將所有路線的難易度用顏色來表示,除了初心者的藍色以外,黃色則屬於一般登山者路線,至於紅色路線就是專業的登山路線了沒有一些裝置和膽量的人切勿輕易嘗試。這裡對於紅色路線日本的一些登山網站也有一些登山提示,以半開發的富士山為例,倘若富士山登頂的難度是1星,那麼這裡紅色的路線差不多等於3星難度,另外前面提到的「槍ヶ嶽」同樣也是3星難度的登山路線。關於這些路線真正的危險性可以搜尋一些國內登山愛好者的遊記,雖然數量很少但是還是會有一些,中途有一些道路是真的在懸崖峭壁上攀爬,所以要來這裡挑戰一定要量力而為。

介紹完「穂高連峰」的登山情況就繼續說我們的旅程,從「西穂高口站」往「穂高連峰」去的登山口在車站4樓「マウントビュー」這個餐食店的後門,車站內部沒有什麼明顯的標誌,只在門口的位置有一個“千石園地登山口”的指示牌,我們找的時候也是多方打聽才發現這個出口。

從出口出來以後就可以看到一條小路往山裡去,進入小路就可以見到名為「千石園地」的自然保護區,這裡生長著一些高山野生植物,也有一些小動物偶爾會來這裡玩爽,據說再過一個月到11月份開始下雪以後,這裡還會挖出一條“雪の迴廊”,那又是另一種風景了。

轉過一個拐角,我們就看到了“播隆上人”的雕像,在日本一直有對開山闢路者的崇拜,而我之前也介紹過在古日本只有神道教、佛教內的人士才會登山來苦行,因此這裡的信徒們也放置了這麼一個指路的雕像來紀念這位得道高僧,有一種造福後人的意味,不過日本的這些苦行者並不只是自身修行而是真的澤被後世,他們通常都會推動當地來建設登山道也提供了第一手的登山資訊為後世許多的登山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穿過佛像以後,又是一段隱沒在綠植中的小路,這條小路通向的就是我們今日上山的登山道,而這段路也是最後一段好走的登山道。

隨著小道收窄,我們就到了「千石園地」另一端的出口,從這個口出去以後就是正式的登山道了,兩旁立著的幾個牌子都在警示登山者一定要對自然保持著敬畏和愛護之心,也明確寫著登山一定要準備專業的登山裝備,一般遊客要慎重進入,不過作為一個曾經的登山愛好者的我來說並沒有把初心者的登山道放在心上,所以只穿著輕便的短袖和長褲就開始登山了。

進入山林以後就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紅葉植物,這也讓早秋就來到日本的我們終於可以見識到日本的紅葉季美景。

差不多走了十幾分鐘左右,就可以通過山林間的縫隙看到山頂的山莊,因為這條山道是沿著山坡往上走,所以整個行程中間可以斷斷續續的看到山莊的存在,對於登山者來說算是一種很好的心理安慰了。

大部分登山道都是這樣的斜坡,以土石路為主,走起來不算難走,只要注意腳下保持重心加上兩旁的樹木也多,安全度還算不錯。

偶爾一些地方也會放置一些指路牌,有的在樹上、有的在地上、也有一些因為氣候原因被破壞了,據說這些路標都是「西穗山莊」員工自發放置的。

雖然已經到了秋天,山林的小路上還是有一些非常鮮豔的野果,而探尋這些東西也成了我們登山途中的一大樂趣。

並不是所有的路都是向上的登山路,在一些比較平緩的路面時還可以放慢腳步欣賞一下路邊開始慢慢泛紅的植被,也是我們與疲勞感對抗的方式。

而在這些平緩的路面就可以看到正對面的「笠ヶ嶽」,這座山峰是在1683年由另一位傳奇僧人“圓空上人”首次開山,而前面提到的“播隆上人”也正是因為他在1823年登上這裡後見識到了「槍ヶ嶽」壯麗的景色才有了之後的故事。

隨著海拔不斷地升高,土石路也逐漸變成了石頭路,這些雜亂的石頭路也增加了攀登的難度,走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踩踏實了再前進。

有一些石頭路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變得有些雜亂,並且在極端天氣下也有發生過土石流的情況,行走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腳下石頭的穩固性。

經過1個多小時的努力,我們終於登上了「穂高連峰」的山脊,此刻往山下望去,周邊一些海拔在兩千米以下的山峰已經顯得有些渺小,而欣賞這些風景也正是登山的魅力所在。

西穂山荘(西穗山莊)

口味★★☆☆☆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nishiho.com/

差不多在中午12點左右,我們成功地到達了「西穗山莊」,而此刻天色變得有些昏暗,山風陣陣使得即便在中午氣溫也開始降到了十度以內,這使得只穿著短袖的我來說有些吃不消了。

山莊門口立著海拔的指示牌,右側的主建築就是給登山者提供簡單住宿的旅店部分,而左側的小屋則是提供餐食和紀念品的小店。

當然在這種位置的山中小屋自然不要期待太高,屋內的擺設一切都以簡單為主,即便紀念品也以印有山名或者山莊名的T恤為主,為了節省空間就這麼懸掛在吧檯前面。

餐館內也只佈置了幾張桌椅,除了登山旺季以外大部分時間這裡都不會有太多的遊客,而當天驟降的氣溫也讓館主在餐廳內點起了電熱爐來供暖,另外在大廳的一側還有一塊板子,上面寫著每年在登“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的遇難人員名單以及原因來警示後人,板子上大約每年都有十幾個人在這座山脈中出事,因此一定要慎重選擇攀登這裡的山脈。

山莊的食物也以簡便為主,畢竟一個月只能提供兩次的物資補寄,首先我們點的是一份“山菜烏冬”,以一種由山莊工作人員自己種的山中野菜做的烏冬面,整體口味偏重口,大概是考慮到登山者大量體力消耗以後需要補充鹽分吧。

另一份則是招牌的“西穗拉麵”,也只是普通的滷蛋筍乾叉燒拉麵,一樣的重口搭配,不過卻是一份很好補充體能的食物。

西穂高口駅(西穂高口站)

我們在「西穗山莊」吃完了午餐以後,山裡的雲霧越來越濃厚,這個情景看起來是要變天了,為了避免下山的時候遇到意外,我們放棄了繼續往「丸山」前進的計劃就準備原路返回纜車站了。

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熟語是不無道理的,主要是因為上山的重心朝著山側而下山是朝著外側,雖然走起來會輕鬆些,但是一定要控制重心儘量的低,特別是在日本這種比較原始的登山路上,一個腳滑可能就不知滾出去多遠了。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上山的時候還不覺得障礙物,在下山的時候會成為致命的絆腳石,行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腳下,控制好速度。

而就在我們走到一半的時候,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天空中飄下了稀稀落落的雪花點,這在山中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意味著山裡會迅速降溫並且地面也會因此溼滑難走。

山裡的雪不僅突如其來更是在幾分鐘內就轉換成了一種粗狂的亂飄模式,這讓我們沒時間來欣賞這種難得的山間景色而抓緊腳步往山下趕路了,畢竟前面提到我只穿著短袖而已,失溫在登山的時候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再加上剛才在山莊內看到的遇難人員名單,我們的心情還是有些沉重的。

就在這種沉重的心情下,我們幾乎沒有停留的往纜車站趕去,所幸的是,下雪的情況還沒有往纜車站那邊蔓延,我們走了一段路後雪就逐漸變小並停了下來,而我們也只花了四五十分鐘就趕回了「西穂高口站」。

不過當我們回到站臺的時候,外面也已經進入了狂風驟雨的模式,頂樓的展望臺也立著警告觀景的時候要注意山間的橫風,而我也抓著遊客去避風的時候去展望臺拍了一些景色。

此刻已經無人的展望臺正是欣賞“飛驒山脈”的最佳時機,可以看到附近的大部分山峰,而通過展望臺上設定的指示牌也可以找尋各個山峰的所在。

因為右側的“穂高連峰”整體海拔都在3km左右,比其他山峰要高出許多甚至都無法拍到一個框內。不過可惜因為天氣的原因,「槍ヶ嶽」被雲霧所遮蓋令我們無法見識到它的真面目,不過本著知足常樂的心態能見識到這樣的絕境已經讓我們滿足。從展望臺的位置其實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西穗山莊」的身影,而我們當天所走的路線就是從右側箭頭所指的山脊位置穿越過去,此刻再回頭看一下自己爬過的山路還是有一些成就感的。

欣賞完“飛驒山脈”的美景以後,我們回到了「西穂高口站」的2樓的紀念品店,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款剛上市幾天的名為“天空雲海にごり”的酒,是一種利用不同密度的酒分層來展現雲海效果的清酒,不過這是「西穂高口站」的限定品只能在這裡買底下的站臺都不能買,算是非常特殊的一種伴手禮了。

在「西穂高口站」稍作停留以後,我們就準備返回山腳前往今日住宿的旅店,在下山的纜車上也讓我們見識到了上山時未曾發現的景觀,順著纜車的執行方向可以由遠及近的觀賞滿山紅葉這也讓滿車的日本人發出了驚歎聲。

鍋平高原(鍋平高原)

“新穗高高空纜車”兩段纜車中間有一個「鍋平高原」,來得時候為了抓緊時間我們沒有逛這裡,正好折返的時候兩段纜車搭乘的時間差有半小時,所以我們可以在這裡逗留一會略做遊覽。

第二段的纜車站臺「しらかば平駅」一樣也提供餐食和紀念品店,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供遊客休息的免費“足湯”以及一個展示“飛驒地方”工藝品與美術品的畫廊「飛騨乃風」。

離站臺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名為「山楽館」的奧飛驒自然博物館,這裡收集了“飛驒山脈”的自然風光、影像資料等,不過都是日文資訊所以參觀時還是需要一定的日文基礎。

館內的一側佈置著山裡存在的野生動物模型,這裡面展示的日本黑熊目前在這一區域依然存在著野生品種的目擊記錄,特別是明日我們要去的另一側「上高地」就在這一年內發生了多次目擊黑熊事件,這也讓我出行前查詢過一些野外遇到熊要怎麼處理的資訊,在日本的登山資料中似乎喜歡使用“熊鈴”,但是一些來自加拿大的資訊又表示“熊鈴”似乎是與“裝死”一樣屬於傳說級的東西也沒什麼實際作用,所以最後我也只是抱著沒這麼倒黴的想法什麼都沒準備就來了這裡。

在館內的另一側,還有一些為“飛驒山脈”做出過重要貢獻的登山者,多是為後人指路的先驅者,比如最左側的這位“小池 義清”就開拓出了一條“小池新道”來攀登「槍ヶ嶽」,他本身也是這附近的「雙六嶽」鞍部的「雙六小屋」擁有者,目前這間山中小屋是由他的孫子經營,而他兒子“小池 潛”也是一位日本知名的登山愛好者與攝影愛好者,在「山楽館」的1樓就展示著他兒子的“飛驒山脈”攝影作品展,可以說一家三代都在為這裡付出。

新穂高溫泉駅(新穗高溫泉站)

我們從「鍋平高原」返回最下面的「新穗高溫泉站」已經下午2點多了,雖然離纜車停運只有兩個多小時不過依然有不少的遊客在往山上去,經過的纜車都是擠滿了人的狀態足見這裡的熱門程度。至於底部的「新穗高溫泉站」同樣提供餐食和紀念品的販售,也會有一些限定商品適合作為伴手禮,而我們略做休整以後就搭乘門口的巴士前往今天的旅店。

新穂高高空纜車→中の湯溫泉

從“新穗高高空纜車”前往「中之湯溫泉」需要前往「平湯溫泉」換乘巴士,從纜車站臺前往「平湯溫泉」的巴士班次比較多能保持1小時1班車,而從「平湯溫泉」到「中之湯溫泉」則需要搭乘前往「上高地」的巴士,後者的班次就更加密集了,基本保持每半小時一班車,這裡前段車依然在我們的“高山~平湯溫泉~新穗高溫泉間”的3日自由乘車券範圍內而後段車則需要另外支付車費,關於日本路線巴士的搭乘方法我在之前的日本關西遊記中已經介紹過,想要了解的可以自行翻閱。
從“新穗高高空纜車”前往「中之湯溫泉」的巴士加上換乘的時間大約需要六七十分鐘左右,前面提到我們在「西穂高嶽」突遇了一場雨雪,但是下到山腳以後「新穗高溫泉」和「平湯溫泉」這一側只斷斷續續的下了幾場小雨而已,結果當我們坐巴士穿過“飛驒山脈”的隧道以後,處於「西穂高嶽」南側的「上高地」一帶竟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這讓沒有準備雨衣的我們在下車的瞬間就被淋成了落湯雞。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遇到了另一個意外,當初定「中之湯溫泉」時官網有提醒在“中の湯”站下車後是有一個聯絡處可以通知旅店來接,然後我們在這裡遇到了兩位在指揮交通的警察,我在與其中一位溝通後,給我指了一條步行去旅店的道路,然而這條從下車處步行到旅店的路是一條盤山公路差不多要走三四十分鐘,但是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聯絡酒店,只好硬著頭皮頂著暴雨前行,當我們走了差不多500米的距離時那位警察突然從後面跑來叫住我們,告訴我們他理解錯我們的意思而另一位警察似乎明白了把我們叫回了下車的地方,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旅店的聯絡處就是這兩位警察執勤時身邊的小木屋。

中の湯溫泉旅館(中之湯溫泉旅館)

晚餐★★★★☆ 早餐★★★★☆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nakanoyu-onsen.jp/
房間型別:穂高1F 穂高連峰が見える部屋:和室6畳間(和室9.7平方) 2食付
房間費用:¥25,080円

雖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意外,但是我們最終還是順利的到達了旅館,「中之湯溫泉旅館」一樣是“日本祕湯を守る會”成員之一,也是我們此行的第二家祕湯,正門口顯目的協會燈籠也彰顯了旅館的身份。

“日本祕湯を守る會”是由“巖木 一二三”所提倡創辦的協會,主旨是在推廣一些交通不便又保護著自然環境的傳統溫泉旅店,所有的成員都經過協會的嚴格篩選,“かけ流し”是必然的條件,因此只要選擇了協會的成員必然會有不錯的泡湯體驗(官網://www.hitou.or.jp/)。

聊完“日本祕湯を守る會”繼續聊回旅店,「中之湯溫泉旅館」是在1915年因為隧道工程挖出了一個冒著大量蒸汽的溫泉,之後初代館主就在這個溫泉上建起了一家溫泉旅店,直到1998年為了追求更好的自然景觀與更加方便登山的遊客住宿,上一代的館主才將旅店移到了現在的位置,而原來旅店的位置則遺留下了一個名為“卜伝の湯”的祕湯,也正是這個溫泉才讓「中之湯溫泉旅館」加入了“日本祕湯を守る會”。

聊完歷史我們繼續看旅店的內部,在旅店入口處是提供給日歸客人擺放鞋子和更換拖鞋的櫃子,每日的12:00~17:00是開放給日歸客人使用的,只需要支付大人700円和兒童350円就可以使用旅店的溫泉。

大堂的設計就比較中規中矩了,是很普通的日本旅店的樣子,因為面積比較大所以有一個非常寬大的廳堂,入住的時候服務生會在這裡接待我們並提供一些茶水和甜點,從休息室的大窗還可以看到附近的「霞沢嶽」和「西穂高嶽」。

大堂正對著的就是前臺,大部分時候這裡都沒有人,工作人員都待在後面的小房間內辦公,這家旅店的老闆一樣還是位“女將”,這也是老式日本旅店常見的經營模式。

前臺側面就是紀念品店,同樣採用了記賬式,只需要選取自己需要的商品並在前臺登記即可,所有的費用在退房的時候一併收取。

在大堂的一角也佈置了一個“圍爐裡”,不過這個“圍爐裡”與「槍見館」的比起來就簡陋多了,算是標準版,為了合理利用空間,旅店甚至還把一些茶水壺擺在這裡供住客們自取。

從紀念品店旁的弄堂拐進去就是“食事處”,「中之湯溫泉旅館」的餐廳採用的也是普通的桌椅,只有大型的宴會廳是榻榻米席但是不開放給普通住客,每日的兩餐也是需要住客自行前往這裡食用。

在旅店的走廊裡還掛著「中之湯溫泉旅館」老闆的經營理念,大致上與“日本祕湯を守る會”的想法不謀而合,而這樣子的祕境旅館如今受日本經濟、人口等因素影響已經越來越少。

旅店的裝飾物多以神佛為主,在許多角落都會放置一些神道教的用品,並且這些佛像都還有一些參拜過的痕跡,就不知道是有虔誠的住客還是老闆自己本身就是信徒了。

往溫泉去的走廊上也有一些神佛的擺件,旅店的溫泉房在走廊的另一端,遠離住客們的房間,需要穿過大堂和長長的走廊,大概是因為有日歸的遊客怕打擾到正常的住客所以區分開來吧。

往住客區的走廊上則不再擺放神佛信物,而選擇放置了一些紀念品來供住客選擇,因為靠近「上高地」這一側已經是「長野縣」,是日本知名的糧食產地,同時這裡也出產了許多知名的日本清酒,所以旅店內可以見到不少日本名酒。

旅店的客房分為上下兩層,不過因為旅店是建在山坡上的,即便是1層的房間也比大堂所在的樓層要高上一些,但是2樓的房間因為位置更佳也會比1樓的房間貴一些。我們在前一日已經享受了好的房間加上這一日也已經欣賞了「穂高連峰」的美景所以最後只選擇了1樓的房間,這也是我選擇住宿的一種策略在好的旅店選擇中高階的產品在一般的旅店選擇中低端的產品來平衡整個行程的開支。另外這家溫泉旅店還比較特殊的提供了“登山者向”的簡易房間,需要共用衛生間,這大概是因為「上高地」是攀登「飛驒山脈」非常好的起點或者終點,所以老闆考慮到可以增加收入而增設了這類房間。

雖然旅店的一切都很現代化但是所有的房間還是隻提供和室,也就是榻榻米地鋪,普通的房間與“登山者向”的簡易房間除了略大一些以外,就是提供額外的衛生間和洗漱間。

我們在旅店內泡完了舒舒服服的溫泉以後就到了晚餐的時間,「中之湯溫泉旅館」提供的一樣是“鄉土會席”,而我們今天吃到的是由廚師長精心設計的“水無月”,不過整體的菜品和食材都遠不如前一日的「槍見館」但是依然還是有一些亮眼之處。旅店的晚餐會在入住的時間直接詢問好吃的時間,等住客到達餐廳的時候所有的餐食都已經擺在了固定位置的桌上,在這家偏僻的旅店我意外的發現了廚房內竟然有兩名中國女生在這裡打工,雖然交流上沒什麼障礙了但是幾乎全程兩位女生也沒有和我們有什麼交流只是默默上著菜而已。

晚餐的“先付”和“香の物”選用的都是比較山地的食材,左側的“先付”是一種日本叫做“雪笹”的植物,當然這不是國內常見的那個多肉植物而是一種國內名為“鹿藥”的植物,搭配鱈魚籽美乃滋有種甘苦種帶著鮮甜的口感。中間的“香の物”多是一些山地植物,這類醬菜可以作為下酒菜也可以搭配白米飯賴食用。

“炊合せ”提供的是一份蝦、藕片和筍的混合蒸物,整體的口感比較清淡,算是不錯的一道前菜。

第一道主菜“刺身”就是三文魚配山葵末,店家選用了新鮮現磨的山葵末而不是一般壽司店常用的辣根替代的芥末醬,因為新鮮的山葵香氣很容易揮發,所以通常都會被單獨擺盤,吃的時候需要用食材包裹山葵後再蘸醬油,這樣才能充分品嚐到山葵的香氣與生魚片的鮮甜口感。

吃完“刺身”就是今天的主菜“鍋物”了,「中之湯溫泉旅館」最有名的就是這一份“鴨鍋”,因為“鍋物”是現吃現煮的,上桌還是生食等爐子裡的酒精差不多燒完以後鍋物也可以食用了,只是簡單的用大蔥、金針菇搭配最嫩的鴨胸肉部分,經過簡單烹煮以後完全吃不出鴨子的騷味但是卻有著軟嫩鹹鮮的口感,搭配著知名的「安曇野」產大米完全可以讓食客胃口大開。

最後一道主食就是日本“鄉土會席”必不可少的“焼き物”鹽烤巖魚,這裡選用的是另一種日本比較常見的香魚,肉質會比較嫩一些並且有一種淡淡的黃瓜香味。

「中之湯溫泉旅館」另外一個特色是提供現做的蕎麥冷麵,從磨粉開始全部都是大廚自己親手製作,搭配海苔和鰹魚湯底煮後留下的香味,是非常不錯的一款冷麵,因為手工製作因此也有非常好的嚼勁。

最後一道“蒸し物”就是日本比較常見的“生湯葉豆乳蒸し”,這裡的“生湯葉”其實就是沒有風乾前的腐竹,也就是做豆漿時表面的那層薄膜,而這份“生湯葉豆乳蒸し”吃起來就比較像是鹹豆花的口感,但是因為加了一些香料吃起來會有些不同,算是不錯的飯後小點。

吃完晚餐以後,我們這一天的行程也就結束了,這一天雖然經歷了登山中的一些意外,但是整體行程還算是順利,雖然行程距離不算遠但是整體的體力消耗還是非常大的,這也讓我們吃完晚飯後就回房刷了一會手機就倒頭大睡了,也為我們明日的「上高地」徒步做好充分準備。

Day.4 中の湯溫泉→上高地→金沢

中の湯溫泉旅館(中之湯溫泉旅館)

「中之湯溫泉旅館」同樣是“日本祕湯を守る會”的成員,在其網站上所顯示的資料一樣是“かけ流し”,不過與我前一日住宿的「槍見館」不同的是這家溫泉就是比較常見的“単純硫黃溫泉”,因為硫的含量比較高,所以溫泉室內都會有臭雞蛋的氣味,而這類溫泉對於面板病、婦科病、高血壓有一定的好處。

在「中之湯溫泉旅館」的第二天早晨,我依然在6點前就起床準備去拍溫泉,因為前一晚的大雨室外的溼度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濃厚的霧氣也預示著今天都將會是溼漉漉的一天。旅店的溫泉位於最上層,聯通旅店的就是室內的洗浴室與室內溫泉,而室外溫泉位於旅店的後側靠山的那頭,當我到達溫泉的時候因為這家旅店的住客較前日更加的老齡化和當地化,所以這個點竟然已經有不少住客在溫泉內泡湯,而我拍照的計劃也因此落空了,只好用官網的照片來展示溫泉了。

溫泉分為男湯和女湯,也有室內和室外分隔,兩個湯實際只是一牆之隔,女湯是靠山側,而男湯則佔據了地利可以一睹周邊山脈的風景。

除了這兩個位於旅店內的溫泉以外,前文也介紹過旅店在曾經開店保留下了一個名為“卜伝の湯”的祕湯,而這個祕湯就是當年挖隧道時意外發現的溫泉泉眼,祕湯的位置就在我前一晚公交車下車的地方,為了方便住客前去體驗這個祕湯,旅店也提供了接送巴士,只需要提前30分鐘預約即可。

溫泉內部依然是當初原始的樣子,泉水因為含有大量的硫會有些渾濁,不過我們這一日沒有那麼多時間因此就沒法來這裡泡湯了,當然裡面的環境也有些讓我們不敢進去體驗,在前一日我們路過這裡的時候在門口就可以聞到濃厚的臭雞蛋味道,推薦沒有潔癖的人可以去試試這個有些歲月的溫泉。

泡完早湯以後又到了早餐的時間,旅店的餐廳位於最底層的位置,要從大堂下樓再穿過一個長廊後就可以到達餐廳。

「中之湯溫泉旅館」的早餐一樣是採用“一汁三菜”的菜式,主食是日本人最愛的白米飯了,「安曇野」產的日本大米顆粒比較飽滿,香度適中,是非常好的一款日本大米。

“一汁三菜”中的三款醬菜,以山地菜種為主,品種比較豐富,搭配米飯來吃都屬於非常開胃的小菜。

主菜同樣是煎魚排,不過旅店沒有選用更常見的三文魚排而是使用了一種白色的魚,肉質略緊實比較像是鯛魚。

旅店一樣提供半生熟的溫泉蛋拌飯,搭配味淋醬汁拌飯讓「安曇野」的米香提升了一個級別。

湯品的部分則選用了日本大眾化的味噌湯,因為「安曇野」作為日本大米的產地同時也出產以米為原料的味噌,“安曇野味噌”也是日本味噌品類中的名品,因此整個湯品的香味更加濃厚香醇。

最後一道料理是比較特殊的豆腐鍋,是將豆汁放在鍋內慢慢加熱凝固成豆腐,然後加上旅店自制的調味料,吃起來比較像是豆花的口感。

吃飯早飯以後我們就收拾退房,「中之湯溫泉旅館」住宿費用就便宜多了,而旅店使用的賬單紙也是信越地區專用,背面只附上了這個地區成員的名錄。

當我們從旅店出來,外面的霧氣依然沒有散去,幾乎所有的山都隱藏在了雲霧之中,雖然視野上會受到一定的印象但是這種如同仙境一般的感覺卻也是另一種樂趣了。

中の湯溫泉旅館→上高地

旅店提供「上高地」的接送服務,因此我們這一天前往「上高地」的行程直接利用了旅店的接送服務,而往「上高地」去的必經之路就是在介紹旅店歷史提到的那個隧道工程,當年就是為了挖通「高山」方向和「上高地」方向而進行了這麼一個隧道工程,這家旅店也因此誕生,可以說是完完全全依靠「上高地」而存在並生存下去的旅店。

上高地

官方網站://www.kamikochi.or.jp/

從「上高地」官方網站提供的資訊可以看到整個自然公園是個超過10公里的徒步路線,如果想要走到最深處的「橫尾」就是個單程10公里超過3小時的徒步路線,不過正常徒步路線是到「徳沢」即可折返,繼續往「橫尾」去的路線就是攀登「穂高連峰」的南部路線了,對於大多數遊客來說並不適用,即便如此到「徳沢」打個轉也是一個5小時的路線,也僅僅適合小部分喜歡徒步、深度遊的自由行遊客,大部分的團隊遊客只到「河童橋」打卡即止了,畢竟大部分設施和景點都分佈在「上高地観光センター」周圍,而往深處去至少也要步行1個小時左右才能到達第一個景點「明神池」(官網點這裡​)。

因為我們今天還要趕到金澤住宿,需要預留幾個小時的交通時間因此「上高地」的徒步我也只以「明神池」作為折返點,當然越往裡走風景和環境會更加好,加上游客數量的減少觀賞景色也更加方便,如果時間充足到「徳沢」也會有不錯的收穫。我們在行進道路的選擇上因為「上高地」徒步道正好以「梓川」為界分為左右兩條道,那麼我就以中國人習性的靠右行走來選擇迴路,即從「梓川左岸歩道」過去從「梓川右岸歩道」回,這裡的方向也是以我前進的方向來選擇左右而不是按照官方定義的左岸和右岸來選擇。

這裡順便也介紹一下「上高地」的幾種徒步路線,首先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徳沢」徒步路線,全程超過13公里,以普通人的步行速度以及景點觀光將會需要5~6個小時左右,因此選擇這一條路線最好在「上高地」住宿,如果覺得「上高地」的酒店比較貴,那麼「中の湯溫泉」、「沢渡溫泉」、「白骨溫泉」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到「平湯溫泉」也可行,但是再往「高山」或者「松本」去住宿就有些累了時間上也不太好把握,推薦度★★★★☆。

這條路線是我個人覺得「上高地」最值得走的路線,折返點一樣是在「明神池」,但是從「梓川右岸歩道」回來以後繼續往「大正池」方向走,再從「大正池」折返回到巴士站臺,同樣是超過13公里的路線也需要5~6個小時,「大正池」雖然更加靠外側但是因為離巴士站臺較遠所以遊客的數量也不多是個不錯的觀賞景點,當然還有一種優化的路線是直接坐巴士到「大正池」下車然後從這裡出發走到「明神池」折返,這樣可以節省半個小時左右,推薦度★★★★★。

最普通的旅行團路線就是在「河童橋」與「田代橋」之間一個短距離的折返,幾乎看不到任何「上高地」的祕境、溼地的自然風光,但是能領略「穂高連峰」的巍峨,是旅行團節省時間的不二選擇,但是不推薦任何一個自由行遊客選擇這條路線,畢竟花了那麼多錢轉了那麼多車才來到這裡如果只走這一兩個小時的路線是真的得不償失,推薦度★★☆☆☆。

這個路線只推薦在「大正池」下車的遊客,然後沿著小道走到「上高地觀光中心」,當然如果帶著行李也可以在「上高地觀光中心」寄存以後再往「大正池」走一個折返,但是這樣子不如選擇「明神池」的折返路線,單程是4公里多需要2小時左右,因為路線的整體難度較低,適合親子路線或者不想走得太累的遊客也可以很好的領略到「上高地」的一些魅力,推薦度★★★☆☆。

上高地観光センター(上高地觀光中心)

搭乘著旅店的接送班車我們順利的到達了「上高地觀光中心」,今天有些意外的只有我們兩個人來「上高地」遊玩,所以這一班車也成了我們的專車,也許正如我說得旅店的住客更加老齡和當地化才會使得來「上高地」旅行的住客很少。在「上高地觀光中心」的巴士總站外分佈著一些巴士站臺,我們到達的時候已經快9點,許多旅行團包的大巴早已佔領了這裡。

「上高地觀光中心」是個多功能的觀光案內所,除了是「上高地」的巴士總站以外還提供醫療救助、警務、行李寄存、郵遞、旅店預定等服務,因此就成了進入「上高地」的大門。

觀光案內所後側還有一個休息整備場所,可以看到這個時間有不少的登山愛好者在這裡整備,我在「上高地」遇到的登山者幾乎都配備了專業的登山裝置包括衝鋒衣、登山包、登山靴、登山杖等,因此想要挑戰這裡的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上高地觀光中心」後側的一條小路就是遊客們徒步的小道了,不過這條小道並沒有什麼明顯的標誌,存在的位置也比較偏如果不認真找還真的看不到,因此也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從外面的車道走到「河童橋」這樣子就會失去了這種林中漫步的樂趣。

河童橋(河童橋)

從林中小道穿出來以後就是「上高地」中出鏡率最高的「河童橋」,此刻的「梓川」因為昨天的那場暴雨流量有些大,可惜的是遠處的「穂高連峰」依然隱藏在雲霧之中不過也多虧了這些霧氣讓「河童橋」平添了幾分仙氣。

繼續前行就可以看到路邊的「河童橋」歷史,最早的橋是在1910年建設的而如今見到的橋則是1997年重新更替的第五代「河童橋」,而真正讓「河童橋」成名的就是日本知名作家“芥川 龍之介”在去世那一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河童》,這位擁有悲慘人生的天才作家曾經以登山來緩解他的精神痛苦,而他來到「上高地」的時候就在這樣的詩情畫意的風景中寫出了諷刺和批判上世紀20年代日本社會的《河童》一書,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恰巧如同我今日一般在曉霧中摸入了「上高地」的群山中而發生了一系列光怪陸離的事情。
在碑的邊上還立著一塊特殊提醒,上面寫著請遠離猴子並且不要隨意餵養它們,「上高地」是屬於「中部山嶽國立公園」裡面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動物種類,因此「河童橋」這裡經常也會看到猴子的蹤影不過我在一些網站的點評中有看到一些遊客會給猴子們吃零食注意這是一種禁止的行為。除了猴子以外,「上高地」也是野生月牙熊的活動範圍,幾乎每年都有遊客或者當地人發生過目擊事件,因此徒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偏僻的地方儘量不要單獨行動。

走近「河童橋」可以看到橋頭明顯的幾個橋名,雖然橋與“芥川 龍之介”的《河童》究竟是誰先誰後已經不可考了,但是這座橋已經因為小說成了地標性的建築,不過可惜對於大部分關於這裡的遊記只提到「上高地」的標誌是「河童橋」,卻不知這背後影藏著一位悲劇文豪的故事,也是另一種悲哀了。

從「河童橋」上可以一睹清澈的「梓川」面貌,因為秋季乾燥少雨所以整體的水量還是偏少若不是昨晚的一場大雨可能這條川只有個小溪流的水準,即便下了如此大的雨此刻的河道內依然露出了一截河底的石灘。「河童橋」最引以為傲的可遠眺「穂高連峰」與「燒嶽」的風景此刻都被這場大霧吞沒,不過對於已經見識過「飛驒山脈」壯麗的我們來說當然沒什麼損失。

清水橋(清水橋)

從「河童橋」沿著「上高地五千尺酒店」外的小路繼續前行就可以看到另一座更小的橋,這座橋叫做「清水橋」,這座橋下的河流就是「上高地」另一條重要的河流「清水川」,河流的水源是來自附近山脈「六百山」的雨水匯聚成的地下水,因此受旱季的影響較小並且水質非常清澈,也是「上高地」的飲用水來源並且達到了可以直接飲用的標準。

「清水橋」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地標性的建築,不過從「清水橋」開始就進入了「上高地」的「小梨平」區域,這一區域擁有非常多的薔薇科植物,因此在每年的6月會開出非常多的白色花朵算是不錯的一個觀賞期,除此之外這一區域還有非常多的紅葉植物,進入深秋以後會變得一片金黃是另一個比較適合前往的觀賞期,就在我們去的時候,「清水橋」旁已經竄出了幾棵紅葉枝頭,也讓我們欣賞了一下「上高地」的秋景。

明神館(明神館)

沿著「梓川左岸歩道」我們大約走了四五十分鐘就到達了位於「明神池」對岸的「明神館」,是我們此行的折返點,也是我們的第一個休息處,我們到達「明神館」已經十點多了,此刻山中的霧氣終於已經開始消去,對面的「穂高連峰」頗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

從這裡開始的「梓川」水量也明顯小了許多,大量的岩石灘裸露在外面,偶爾也會看到一些來野營或者野餐的遊客坐在岩石灘上,在秋天的時候這裡確實是非常不錯的一處度假場所。

「明神館」本身是一個提供食宿的旅店,在旅店的側面就是代表這裡的「明神嶽」不過可惜此刻依然隱匿在霧氣之中,大部分到達這裡的遊客都是登山愛好者,許多人都在館前的休息處做著登山前的準備。

明神橋(明神橋)

從「明神館」側面的一條小路,可以找到「明神池」的指路牌,因為早上的雨館前的桌椅都已經溼透,所以我們沒有在這裡休息就繼續往「明神池」走去。

穿過了一片小樹林以後就可以看到一座木製吊橋聳立在前面,這座橋就是連線「梓川」左右岸的「明神橋」。

當我們到達「明神橋」的時候終於見到了今日的太陽,而太陽的出現也預告著我們終於要告別這一上午的溼漉漉感,對面的山脈也在加快顯露出自己的身姿。

與「河童橋」採用一樣結構的「明神橋」建成於2003年,因為要比「河童橋」長上不少所以走在上面會有搖晃的感覺。

站在橋上往前望去可以見到這兩日我們不曾見過的「飛驒山脈」東側的「長塀山」,在那座山的山腳就是我前面介紹過的「徳沢」了。

就在我們拍照的時候,作為「明神」的大背景「明神嶽」已經顯露出了它的山頭,這種霧氣飄渺的感覺還真會有一種要步入奇境的幻想,難怪“芥川 龍之介”會在這裡寫出一本日本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了。

明神池

穿過「明神橋」以後,前方的一條小路就是通向「明神池」,在這條小路上有一個明顯的木製鳥居,這是因為這裡同時也是「穂高神社」的所在,「明神池」就是參拜神社附屬的景點,因此這裡也叫作「穂高神社」的「鏡池」或者「神池」。

進入「穂高神社」是需要買一張300円的門票,日本的神社或者寺廟的門票也就是參拜費,不過即便這樣子的門票在日本也是很少見的,多見於「京都」,這也讓我覺得「上高地」整體的環境都太過於商業化了。神社供奉的是名為“穂高 見命”的神祇,他是日本神話傳說中海神族的一員,同時也是“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的守護神因此在這裡才建有他的「奧宮」,所謂「奧宮」就是同一神社在不同地方的同個社殿。

「穂高神社」本身沒什麼值得看的,只有一個簡陋的社殿與一個社務所,我們觀賞的重點當然是放在「明神池」上了。從神社往池子邊走可以看到一個小碼頭,碼頭旁停著的是被稱為“御船”的兩艘裝飾著龍頭和鷁首的木舟,這些木舟將會在幾天後的10月8日舉行的例祭“御船神事”中擔任重要的作用,屆時由「本宮」過來的神職人員將會搭乘“御船”在「明神池」中央進行祭祀來祈求山神的保佑並感謝神的恩惠。

走到碼頭的盡頭就可以一睹「鏡池」的風采,池中生長著名為“梅花藻”的水草,因為池水清澈見底如同鏡子一般因此才有了這一名稱。整個「明神池」是呈現葫蘆狀,靠近神社外側的就是大一點的“一之池”,池子兩旁的樹木已經處於早秋略微泛黃的姿態,想必再過一兩週會有更加絢麗的色彩吧。

繼續往「明神池」的深處走去,不時地小路旁還會有一兩株完全變紅的植物,整個「明神池」的植物種類非常多植被也很茂密,只不過裡面的路就有些不太好走了,加上昨天的那場雨整個都是非常泥濘的,走完這裡的路我的鞋子已經處於溼透了的狀態。

穿過一層層的植被就可以看到內側的“二之池”,同樣是清澈的池水,因為整個池子位於更內部而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植物,整個色彩上就更加漂亮了。

在“二之池”欣賞美景的時候,我也遇到了不少的國人,都是一些自由行遊客,團隊基本不會到這麼遠的位置,是個可以靜靜欣賞美景的地方。

從「明神池」折返出來,可以在神社的入口旁可以看到池子的石碑,上面除了「明神池」的簡介以外還提到了“上條 嘉門次”這位被譽為“日本登山之父”的名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帶領開創日本近代登山事業的英國牧師“Weston Relief”成功登頂「穂高連峰」也才有了之後聞名世界的“日本阿爾卑斯山脈”。

梓川右岸歩道(梓川右岸步道)

從「明神池」出來以後我們就沿著「梓川右岸步道」返回「上高地觀光中心」,相對於幾乎是沿著河岸走的左岸步道來說右岸才能領略到「上高地」徒步真正的魅力。

整個步道是穿越過深處的幾個溼地的,樹林間的芬多精幾乎是到了可以“觸控”的程度,在這樣的環境中漫步是真的可以讓人心曠神怡、紓解壓力。

不過因為昨晚的那場大雨,林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畫面,一些超過大腿粗細的大樹被攔腰折斷,甚至有一些還橫在路當中,行進的過程中還是要注意安全。

步道多以石子路為主,即便在這個紅葉旺季遊客的數量也不太多,另外這個步道就在我們來之前一個多月發生過月牙熊的目擊事件,我們走的時候還是有些緊張的。

當我們走到小道的時候,地上還是會有一些積水,這也是我們此行最大的麻煩,整個行程中鞋子都是不斷地在吸水,這也對我們之後的行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步道旁的小溪也因為那場雨變得有些湍急,而步道內遊客又稀少幾乎沒什麼噪音這也讓這水流聲被無限放大,傾聽這種純自然的聲樂也會讓人的身心更加放鬆。

繼續前行,我們又看到了一棵足有一人合抱的大樹被攔腰截斷,足見昨晚的那場風雨有多麼可怖,穿過這片樹林以後就到了我們「上高地」的最後一處景點「嶽澤溼原」。

嶽沢溼原(嶽澤溼原)

「嶽澤溼原」緊挨著「河童橋」是「清水川」與「梓川」交匯處形成的一大片窪地,國內通常叫這樣的地方為“溼地公園”,擁有著非常豐富的藻類植物與木本植物。

除了植物以外在溼地內還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一些巖魚,這些小溪魚會如此大膽的在人類面前暢遊也是因為這裡有著禁止釣魚的規定。

「嶽澤溼原」內都是不好走的泥濘路,因此通過溼地的唯一道路就是搭建在泥濘路上的木製小道,每條道只有一人寬不過行走起來並沒有什麼困難。

穿出溼地以後就是「河童橋」,不過這頭的遊客數量就會明顯增多,一些遊客會選擇往「嶽澤溼原」略做遊覽以後折返,因此會有一些團隊遊客集中在此,特別是中午抵達以後會有很多人在這裡打卡拍照對於觀賞景色來說還是會有些影響。

上高地→アルプス街道平湯

當我們從「河童橋」旁的公路走回「上高地觀光中心」中心的時候,中午的人氣明顯要旺多了,眾多的外國遊客開始湧入這裡,而「上高地」也是港澳臺地區旅行團熱門路線,僅僅我們在這裡等候巴士的十幾分鍾裡就目睹了至少有四五輛包了“濃飛巴士”公司大巴的旅行團來這裡,所以想要安排「上高地」徒步路線的儘量選擇一早前往會好上許多。

我們下午將要回到「高山」繼續搭乘“飛驒號”前往「金澤」,從「上高地」前往「高山」並沒有直達巴士,需要在「平湯溫泉」的「阿爾卑斯街道平湯」這裡換乘巴士,雖然換乘比較麻煩不過好在兩條路線都是熱門路線因此班次基本都是半小時左右還算方便,加上我們上午的行程結束以後已經12點多了,需要在「阿爾卑斯街道平湯」這裡解決午餐也正好消耗掉之前提到的“高山~平湯溫泉~新穗高溫泉間”3日自由乘車券所提供的1,000円的優惠券,因此就準備先前往「阿爾卑斯街道平湯」。

アルプス街道平湯(阿爾卑斯街道平湯)

口味★★★★☆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nouhibus.co.jp/alps/

與「上高地觀光中心」一樣,「阿爾卑斯街道平湯」本身也是一個公交車站臺、紀念品店、餐廳、溫泉多功能合一的場所,我們為了那1,000円的優惠券所以選擇了今日的午餐在這裡解決。這裡的餐廳是完全自助式的,需要自己去自動販賣機上購買相應食物的餐券,如果有優惠券的可以直接塞入機器就可以扣減。

雖然在這裡的午餐是因為優惠券而安排的,結果這頓午餐卻驚豔到了我們,首先我點的就是這兩天溫泉旅店都沒有品嚐到的正版“飛驒牛樸葉燒”定食,雖然只是個像食堂一樣的餐廳但是所提供的“飛驒牛”卻是品質很好的霜降油花分佈均勻的部位,搭配香菇的鮮味與蔥花的香味,再依靠「安曇野」產的濃厚味增與樸葉獨特的味道激發了“飛驒牛”的鮮甜絕對是一道非常值得品嚐的料理。

定食還提供一份醬蘿蔔與橙子作為前菜與餐後甜點,蘿蔔作為最適合搭配牛肉的蔬菜在各類的牛肉定食中出鏡率很高,而橙子則是“飛驒地區”比較多見的特產了。

我們點的另一份定食是“飛驒牛牛排”,經過火烤至5成熟的牛排搭配一些菌菇、蔬果的蓋飯,整體上還算是不錯但是因為價格上與前面的“飛驒牛樸葉燒”定食差不多就顯得有些不如前者了。

這份定食除了醬蘿蔔片以外還提供一份味噌湯,選用的也是前面烹飪牛肉使用的「安曇野」味增,味道非常濃厚。

アルプス街道平湯→金沢

從「平湯溫泉」前往「金澤」,我們選擇了可以利用我們手中交通券到「高山」轉乘“飛驒號”然後再在「富山」轉乘新幹線的坐法,這樣大概全程加上換乘的時間也需要3個半小時左右,還有一種更快的方式是直接坐直達「富山」的巴士然後在前方的“豬谷站”再換乘“飛驒號”到「富山」去「金澤」可以節省掉半個小時,不過這程巴士不在我們購買的“高山~平湯溫泉~新穗高溫泉間”3日自由乘車券範圍中,因此我們選擇了前面的路線。

當我們到達「高山站」的時候,又發現了一樣新奇的玩意,這是我們前兩天過來得時候沒有注意到的,就是「高山」的特產“祭屋臺”,實際上在前天我們去的「櫻山八幡宮」裡還設有一個“屋臺會館”是一個展示“祭屋臺”的博物館,這類的“祭屋臺”實際上就是日本各類祭奠中巡遊中比較常見的神轎彩車,而高山利用周邊豐富的木材資源創造出了這種純木質結構的“祭屋臺”。

下到車站以後就來到了我們前日踏入高山第一步邁進的站臺,“飛驒號”算是“JR東海”公司擁有的幾條擁有自己名字的特急列車之一,配色是醒目的橙白相間,機型上採用的是“JR東海”公司自己研發的氣動車,我們不僅搭乘這這輛車來到了“飛驒地區”也將搭乘這班列車離開“飛驒地區”前往我們的下個目的地「金澤」。

金沢(金澤)

當我們到達「金澤」已經是傍晚五點多了,天色已經昏暗,我們首先要去的就是今晚住宿的一家日式旅館「茶花之宿 雪椿」,然後按照原本的計劃會購買一張“金澤夜間巴士周遊券”欣賞一下這裡的夜色,結果因為一個意外最終這個計劃沒有進行。

這張巴士套票只在週五和週六的晚上能夠購買,但是今年我查詢資訊的時候已經變成只有每週六能夠購買,在夜間巡迴巴士執行的同時「金澤」所有知名的景點都會開啟夜間觀賞的燈光,同樣也只在週六才能看到,每張周遊券的費用是500円(官方網站://www.hokutetsu.co.jp/tourism-bus/lightup)。

カメリアイン雪椿(茶花之宿 雪椿)

早餐★★★★☆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camellia.gr.jp/​
房間型別:小さめのツインルーム(小型雙床房) 朝食付
房間費用:¥19,440円

當我們到達旅店的時候天已經黑透了,位於「金澤城」附近的旅店擁有一個絕佳的位置,根據老闆自己介紹曾經有過歐洲生活經驗的他回國後就將自己房子改造成了一間仿歐式的日式旅店,這與我上一次來日本在「川湯溫泉」居住過的「ペンション・あしたの森」老闆有相同的經歷,大概是日本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的仿歐式旅店吧。

旅店的內部佈置基本以歐洲的室內佈置為主,房東甚至放置了一個在日本很少見到的真實火爐,只不過我們去的時候還沒有入冬所以就無法得知這是一個擺設還是真的會被點燃了。

當然在日本這也只能說是仿歐式裝修而已,不可避免的房東還是會加入一些日本的元素,包括傢俱也不能完全買到歐洲樣式,依靠的還是日本的傢俱來儘量模仿,包括一些裝飾品也會見到不少日本的身影。

這個旅店的沙龍據說是老闆將自己家超過百年的倉庫改建而成,佈置的藤椅是可以給旅客在這裡稍作休息的,這種藤製傢俱也是日本人非常喜愛的一種擺設。

沙龍的一角擺設著老闆自己購買的一些歐洲裝飾品,正對的那幅畫看起來是老闆最喜愛的收藏特地使用了一盞射燈來加強效果。

走近桌子可以看到桌角擺放的兩盆植物,在這裡我第一次於日本見到國內很多人喜歡擺弄的多肉植物。

參觀完了旅店,我們就回到了房間,旅店實際上只有7間房,畢竟這原本就是一間民宅而已面積不會很大,我們的房間實際上就是我拍大門時正上方那間亮著燈的房間,因為是仿歐式的所以都是和洋室,每間房都是兩張1米的單人床。

廁所部分就是完全的日本規格了,不知道是為了標榜仿歐式還是其他原因,這是我第一次在日本住到沒有“衛洗麗”的旅店,其他的部分都只能以小來形容。

到這裡我們今天的行程也就結束了,雖然前面我提到了我們買了“金澤夜間巴士周遊券”準備晚上再去看一下「金澤」的夜景,結果當我們到房間脫鞋的時候才發現泡了一天水的雙腳已經嚴重腫脹了,加上步行的距離不少也有些脫力了,沒有攜帶備用鞋的我們只能先把鞋子處理幹來保證明天的行程,所以這最後的行程只能放棄了。這一天的最後,在我們聞著泡過水的鞋子,吃著附近打包的便利店與速食店咖哩飯中結束了,而明日將是我們在「金澤」的一日行程以及趕到「京都」與我們另兩位同伴匯合進行最後的兩日京都行程,日本的中部行程也將進入尾聲。

Day.5 金沢→京都

カメリアイン雪椿(茶花之宿 雪椿)

因為前一晚休息的比較早,所以這一天我們依然起了個大早,而窗外的街道此刻甚至都見不到一個人影,這也是日本很多小城市比較常見的場景,即便以「金澤」這樣可以按照國內劃分到二三線城市的地方也是處處透露著一種蕭瑟感。在開窗的時候,我正好看到了樓下早起開門的旅店老闆,一反昨天迎接我們的滿面笑容,整個人陰沉到透出了一種生人勿近的感覺,這也是日本人很常見的一種職場和生活中的落差感,也可以說是一種略帶虛偽的人性感,這也是雖然我喜歡來這裡旅行卻始終無法想象如何適應在這裡生活的原因。

旅店提供的住宿是一泊一食形式,因此我們這一天的早飯是可以在餐廳內解決的,簡單的洗漱以後我們就來到了位於旅店一樓的餐廳,牆角擺放著一些雜誌可以隨意翻閱,而那個貓頭鷹的雕像也是日本人比較喜愛的幾種動物形象之一。

旅店的早餐與這裡的佈置一樣,提供的是仿西式的日式早餐,除了無限供應的麵包與黃油塊以外,其餘的食材都比較日本化了,首先上的就是一晚白木耳與枸杞燉的甜湯,沒有早上喝湯水習慣的我們來說這東西就不是很習慣了。

隨著熱湯一同上桌的就是沙拉了,生菜與小西紅柿墊底搭配亞洲人更喜歡吃的蓮藕片與黃瓜片,整體還是一份迎合日本人或者亞洲人口味的沙拉了。

早餐的主食也不再是傳統日式的米飯與烤魚,而選擇了煎蛋配上菌菇醬,一片煎過的培根與一片烤得十分酥脆的麵包圈,蘸著老闆自制的醬汁吃算是一份日西合併的早餐了。

餐後的甜點是一份梨和某種不知名水果的拼盤,梨的部分非常的甜,而那種看起來有些像黃桃的水果就沒什麼味道了。

吃完早餐後我們就辦理了退房手續,旅店的住宿費用不算便宜,相較於城內的一些連鎖酒店來說這個價位在「金澤」已經算是比較昂貴的了,這大概就是其有些歲月的房子與這種仿歐式的住宿風格來定價,可能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旅店風格但是對於我們這些旅客來說就有些價效比偏低了。

金沢(金澤)

「金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是日本北陸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並且曾經是“小京都”這一稱謂的最佳代表,所謂的“小京都”是根據日本的“全國京都會議”所推舉出的可以加盟的一種稱謂,通常想要擁有這種稱謂的城市往往需要在景觀與歷史上與「京都」擁有一定的相似性。現如今,「金澤」已經逐漸轉變成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因此不再以“小京都”自居,越來越多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出現在這裡也吸引了眾多的觀光客。

歷史上的「金澤」因為遠離日本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因此避開了大部分的戰爭事件而保持了穩定的發展,而“豐成 秀吉”的五大老之一“前田 利家”的遷入也使得這裡得以發展,才有了今日「金澤」保留下來的古風,甚至發展到了僅次於「東京」、「大阪」和「京都」的第四大城市,上圖就是當年熱播的NHK大河劇《利家與鬆》,算是這些年比較難得描述“前田 利家”的歷史劇,除了描繪了“前田 利家”的一生以外還因為在「金澤」取景而推動了這裡的旅遊業。

從旅店出來的我們,順便還拿了一份由旅店提供的中文地圖,與其他地圖相比,以旅店為起點的地圖會更加方便我們尋找景點,因此在旅途中我們更喜歡這樣的地圖。

離開酒店的時候,我回首補了一張白天的酒店大門照,相較於昨晚來說今天多了好幾輛私家車,看起來有不少日本人住在這兒,確實早餐的時候我們遇到的都是日本家庭,足見因此這家店在日本的訂房網擁有不錯的口碑還是不假的。

我們這一天的行程主要選擇的是旅店附近的「金澤城」與「兼六園」,然後再搭乘巴士前往「東茶屋街」,之後前往「近江町市場」吃午飯,因為今天我們要搭乘JR北陸本線上的“雷鳥號”前往「京都」,並且還要在晚飯前入住「柊家別館」並在館內享用“懷石料理”,所以下午的行程將根據時間來自由安排。

「金澤」的旅程基本依靠的就是三班觀光巴士,大範圍的移動主要就是左、右的迴圈巴士,而景點更加集中的路線就是兼六園區間巴士,不過這裡的巴士只是更適合遊客搭乘的觀光巴士,當然還有更加便利當地人的通勤巴士,這在搭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擇。

這三班觀光巴士當然是有相對應的“1日乘車券”,相對於一次200日元的費用來說,只要搭乘3次就值回票價的乘車券當然是遊覽「金澤」的必需品了,比較特殊的是這張券選擇了紙卡的模式,以「金澤」古老的城下町石牆來裝點,也算是與如今「金澤」的文化藝術氣息相符。

兼六園(兼六園)

官方網站://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kenrokuen/index.html

從旅店門口的小道出來,我們意外的發現「金澤」的桂花已經開了,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桂花香,這倒是讓我們有一種與我們所生活的杭州重疊的錯誤感覺。

從旅店步行到「兼六園」大約只需要10分鐘左右,因為「兼六園」的門票提供一種“+1”的優惠套票,可以花500円就瀏覽遊覽「兼六園」以及其它六個文化設施中的任意一間,當然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邊上的「金澤城」,這樣兩個地方620円的門票就節省了120円,算是遊覽「金澤」必買的套票了。

「兼六園」與「金澤城」是相鄰而建的,畢竟這裡原本就是“加賀藩”的園林,建在這裡也是方便大名從城堡內遙望並且一直也是“加賀藩”宴請賓客之地。時至今日,這個園林在幾代大名的不斷擴建之下,已經成為了與「偕樂園」、「後樂園」齊名的日本“三大名園”之一,是江戶時代代表的“池泉迴游式”庭園。

「兼六園」是建在斜坡地上的,園內也有不少的景觀就利用了這種地勢與一些奇巧而建成,這在後面的遊覽再做介紹,走上斜坡後就正式進入園內的範圍。

走入園林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很普通的噴泉,如果不看說明都完全不會知道這是一個利用高地勢位差產生的自然水壓噴泉,並且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噴泉,當年據說是為了將水引入「金澤城」而試建的。

噴泉的背後是一間名為「夕顏亭」的茶亭,所謂的“夕顏”是日本古語中的葫蘆花,這種花被雕刻在了屋內的牆上而得名,應該是曾經的會客室之一,在茶亭的門口還有一個“手水缽”,是第五代藩主“前田 吉德”請當時知名的京都名工匠“後藤 程乗”所雕刻的關於“伯牙斷琴”的故事,足見那個年代中國的文化對日本影響之重。

茶亭依靠著的就是「瓢池」,因為形似葫蘆而得名,據說「兼六園」最開始就是從這裡建起來的,而如今只是園林內第二大的池子而已。

「瓢池」背後的綠植中隱藏著一個非常小巧的瀑布「翠瀧」,是第一大池「霞池」往「瓢池」注入產生的景觀瀑布,在「夕顏亭」內可以一邊品茶一邊欣賞這一景色。

池子的中間還有一個「海石塔」,不知道是因為年代的關係還是當初故意而為,每層的石頭上都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孔洞,對於密集恐懼症患者來說真的有些無法直視,關於塔的來歷也有多種說法這裡就不多做說明了。

繞過「瓢池」以後就是園林的後花園了,小道上種滿了各種植物,幾乎一年四季在這裡都有可以觀賞的植物,因此無論何時來到這裡都不缺景緻。

在園林中心的地方是一顆名為「根上鬆」的大樹,當初種植的時候就故意將根上的土挖去露出了底下的根部才特意製造出了今日這一「兼六園」內的名勝。

「根上鬆」背後是「明治記念之標」,當中立著的就是日本“武尊”的銅像,據說也是日本最古老的銅像之一,相傳是明治時期受西方思想影響而建立,這“武尊”是日本神話傳說中和日本建立有關的人物,而這座雕像身後就是明治時期發生的日本最後一次內戰“西南戰爭”中陣亡的石川縣戰士的紀念碑,供後人瞻仰。

兜了一圈以後,我們回到了靠近「金澤城」一側的「霞池」,這也是園林中地勢最高的地方,正是因為利用了這個地勢差才有了前面的噴泉與瀑布,在池子中央還人工建設了「蓬萊島」這樣寓意美好的景觀。

整個園林內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眺望臺」,不僅可以看到遠處的「卯辰山」,還可以一覽「金澤」鱗次櫛比的街道,遠比這略有些小家子氣的園林更值得觀賞。

看完城內的景色,我們再回頭看「霞池」,此刻池子非常寧靜將一切都倒影了出來,這樣的景色確實有那麼一些“名園”的味道,而正對面的「內橋亭」一樣是當初會客的茶亭。

再換一個角度看此刻的池子,左側那幾株和「根上鬆」一樣用木樁撐著的松樹「唐崎鬆」因為姿態優美是園林最重要的景觀之一,因此到了冬季為了防止被雪壓塌會設定上特殊的“雪吊”也成了冬季觀賞的特殊景觀。而右側的“徽軫燈籠”與這株正在變色中的紅楓古樹也是園林中的一景,我們來的時節也是欣賞這一景色最好的時間。

金沢城(金澤城)

官方網站://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kanazawajou/index.html

前面說過「兼六園」本身就是「金澤城」的後花園,因此兩者之間直接有天橋來連線,從「兼六園」這一側望過去就可以看到「金澤城」最高的三層建築菱櫓,是當時用來監視正門與後門的瞭望櫓。

「金澤城」的歷史也是源自於“前田 利家”,因為他的入主才開始興建這座城堡,但是很可惜的是雖然「金澤」避開了大部分的戰爭事件但是因為天災人禍的原因,先後因為雷擊與火宅多次損毀,這也是眾多日本古城的下場,如今的「金澤城」是2001年才復原的,因此還是座很“年輕”的城堡。

進入「金澤城」的大門以後,首先看到的就是「三丸廣場」,這裡原本是城內重臣們宅邸的所在地,後來又成了城內的崗哨以及武器倉庫的所在地,而在最後一次的重建中這裡就成了一個空曠的大廣場了。

走到「三丸廣場」的盡頭就是「內護城河」,“前田 利家”對於城堡的安全是非常重視的,整個「金澤城」內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保護城堡的設施,可惜的是最後城堡盡是一些天災或內在的人為因素而損毀。那些城牆底下的石牆雖然經歷了這麼多災難,也曾經出現過鬆動與破裂,但是今時今日所見的石牆依然有不少當年建城之初就存在這裡的,據說這些石牆的建築甚至利用了一些五行術數的原理,另外前面提到的“北鐵巴士1日乘車券”上展現的就是這裡的城牆了。

穿過「橋爪門續櫓」就進入了內城的範圍,側面的就是「鶴丸廣場」,當初第二代的藩主就曾經居住在這裡,而如今這裡也成了另一處更大的草甸。

繼續前行就到了內城的「二丸廣場」,起初這裡並不是「金澤城」的中心,直到1602年因為雷擊原本的城堡被毀才將城堡的中心轉移到了這裡,可惜在這裡的藩主宅邸也只存在了120年就因為一場大火再次被摧毀,之後的不斷摧毀與重建過程中這個廣場的範圍始終都是城堡的中心,到了今日只剩下這個空曠的廣場了。

「二丸廣場」的前端就是「金澤城」的主要參觀建築,進入這個建築群才是需要買門票的部分,外面的這些個廣場部分都是免費開放的,如果對於日本歷史沒什麼瞭解也沒興趣看一下日本的古建築內部那麼其實是不需要買門票的,當然如果看過其餘一些更加知名的城堡這裡是沒必要來的,畢竟「金澤城」雖然被複原了但是最重要的「天守閣」並沒有重新修建,也讓這裡的參觀價值大打折扣。

從「五十間長屋」即可進入收費參觀的部分,入門就可以看到被還原的利用古代技術建築的古城堡模型,大量運用榫卯結構來增加抗震性,因為這段建築是挨著「內護城河」的,因此原本的作用是用來存放武器和日常用品的,也可以在這裡抵禦城下的進攻。

參觀「菱櫓」的時候恰巧遇到一隊臺灣的旅行團,一下子整個建築內變得嘈雜起來,為了避開人群我們就迅速的往樓上走去。「菱櫓」一共有3層,最高的第3層實際就是個瞭望臺,像是個額外多建的一層,層高非常低只能弓著腰才能走到窗邊這就不知道是因為以前的日本人確實身高不高還是為了更好的隱蔽性才這麼建了。

3層的視窗可以眺望到城的每一側,而這一側面對著「三丸廣場」就是最重要的防守位置,當初的城主就一直害怕敵人會從這一側進攻而加強了這邊的防守。

「金澤城」內實際能看的部分並不多,我們只兜了一圈就出來了,此刻已經接近中午的時間,而我們接下去就是前往「東茶屋街」吃一下當地特色的美食,當我在等公交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對面的“前田 利家”像。

“前田 利家”對於「金澤城」來說是開創歷史的人物,自然這裡會有他的雕像,而關於“前田 利家”之前我們去「高野山」的時候並沒有發現他的衣冠冢,只有他兒子的墓碑,因此也沒有怎麼介紹這位戰國時期的名武將,這裡就簡單說一下他在日本歷史中的地位,在戰國時期,因為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德川 家康”,也因為他的身死才使得“豐臣家”走向滅亡並開始了日本的“德川幕府”時期。

ひがし茶屋街(東茶屋街)

城堡的另一側就是現代化的「金澤」市區,這種很有時代衝突感的情景在日本不算少見,而我們即將穿過這片城區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東茶屋街」。

日本的城市幾乎都是依山傍水,「金澤」當然也不例外,整個城市有兩條平行的河流穿過,因此城市也被河流劃分出了市區與郊區,兩條河流中間的部分就是今日「金澤」的中心位置,我們接下去要去的「東茶屋街」就在其中一條“淺野川”的河畔。這種依河而建的市場,其實在日本是比較多見的,甚至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可以看到這種規劃,個人理解應該是在沒有那麼多交通工具的年代,水上交通一直是最好的運輸途徑,加上人類各類活動也離不開水資源才有了這樣的規劃,因此如果在日本想要找一個城市比較傳統、古老的市場那麼沿著城市的河流找一定會有意外的發現。

在古日本,“茶屋”就相當於今日的“酒吧”,是當時日本人遊藝和飲食的場所,而「東茶屋街」就是「金澤」最大的一條“茶屋街”,今日的「東茶屋街」依然保留著江戶時代的風貌,包括那些在古日本只允許“茶屋街”建的兩層建築也被很好地保留下來,並且現在的這裡依然能找到一些能一邊欣賞藝妓表演一邊品嚐美食的店鋪。

已經在日本見過很多古建築的我們,來到這裡的主要目的當然是吃了,而我們在「東茶屋街」的第一站就是知名的「烏雞庵」。既然叫「烏雞庵」當然如同字面一樣,這裡提供的是與烏骨雞相關的產品,而對於酷愛甜食的日本來說,烏骨雞身上最能被做成甜品的當然就是雞蛋了,「烏雞庵」所販售的就是以雞蛋為原料的蛋糕、布丁等甜點。

不過另有打算的我們,並沒有準備在這裡吃上一份主食,因此就買了一份這家店同樣比較熱銷的利用烏骨雞雞蛋製作的冰淇淋,除了店鋪自身的元素以外還附帶了「金澤」必不可少的金箔部分。至於冰淇淋的口味方面,因為使用了獨特的雞蛋作為原料,還是可以吃出更厚實的雞蛋味,味道上更像布丁一些,還是比較推薦一試的。

吃完了「烏雞庵」的冰淇淋以後,我們又馬不停蹄的去影藏在更深巷弄裡的「箔一」,這家店就是「金澤」的最佳代表了,因為日本99%的金箔產品都在「金澤」製造,而「箔一」就是「金澤」最著名的金箔周邊商品販售店鋪。我們去的時候門口有非常多的遊客在這裡逗留、拍照和吃冰淇淋,所以就沒有拍店鋪的正面照,店鋪內部主要賣的是一些伴手禮和工藝品,而冰淇淋則更像是一種特殊商品了。
「箔一」的冰淇淋對於剛吃了「烏雞庵」冰淇淋的我們來說,就有了一種直觀的對比了,「箔一」的部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原材料,口味上就更加普通了,奶味雖然很濃郁但是與其餘的日本冰淇淋沒有什麼區別,唯一的賣點真的就是那看上去很豪氣的一層金箔了,當然價格上也很“豪氣”的賣到了891円。

滿足了口腹之慾的我們,接下來的安排就是在這條古街上飯後散步了,既然是一條“茶屋街”那麼必不可少的建築自然就是“茶屋”了,在古街的中心位置就保留了一間名為「志摩」的江戶時代茶屋,這座建於1820年的建築在這裡被完美的呈現了出來,不過入內參觀是需要支付500円的門票費用並且禁止拍照,因此想要欣賞一下江戶時代的上流社會休閒場所就可以去這裡體驗一下了,當然現在已經沒有人在裡面做藝妓表演了,不過卻可以買一份茶點坐在休息處慢慢欣賞日本庭院的景色。

在日本這種古街中,最常見的建築一定就是各家寺院的分寺了,而「東茶屋街」一樣擁有眾多的分寺,只不過這些寺廟通常只有一個主殿而已,供奉的也都是各家寺院的主要神祇,比如這間「西源寺」供奉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如來佛祖。

近江町市場(近江町市場)

口味★★★★☆ 品類★★★★★ 價格★★★★☆ 推薦度★★★★☆
官方網站://ohmicho-ichiba.com/

位於「金澤」最中心位置的「近江町市場」是一間非常傳統的日本市場,也是我個人目前去過的日本傳統市場中最喜歡的一間,相較於已經過度商業化的「築地市場」、「黑門市場」來說,「近江町市場」不僅擁有豐富的品類,並且提供的是日本西海岸的海鮮而價格上就比其那面兩家親民得多了。

在正中午時間走入「近江町市場」的我們就看到了這種熟悉的人潮感,在日本這樣的人流除了東京、大阪、京都這樣的大城市以外也只有這種大型市場有了。

沒走多遠,我就發現了一家販售生蠔的海鮮店,按照生蠔的尺寸大小來標示價格,不過剛入市場的我們還沒有摸清市場價格所以這一家店僅僅作為一種瞭解。

越往深處走就可以發現店鋪前駐足的顧客會越來越多,想必很多人都是在門口參考了價格以後到後面來買吧,而我們也決定在這裡選一家先來試試水。

我選了一家海鮮種類比較多的店鋪,在這裡還要說明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日本人賣東西不喜歡顧客用手碰以及拿起來挑,所以沒有決定買之前切勿觸碰特別是不帶包裝的食物。

最終,我們在這裡挑選了700円的生蠔一份,價格上來說與國內對比是沒有什麼優勢,但是食材的新鮮度上是非常佳的,而相對於日本的收入來說這個價格也算非常實惠了。

除了生蠔以外當然少不了最鮮美的海膽了,這樣一份3,000円的紐西蘭進口海膽肥美鮮甜的程度真的可以讓人齒頰留香,在國內這種級別的海膽至少要賣到三四百元一份,因此價格上還是非常划算的。

我們吃了一些刺身以後就轉到市場後面的乾貨、雜貨市場,在這裡可以買一些作為伴手禮或者自用的方便攜帶的食品。

乾貨市場的一角影藏著市場內最熱鬧的燒烤攤,對於吃不慣生食的人來說這裡就是市場內最大的誘惑了。

最後我們在這裡挑選了一些比較熱銷的食物,日本的燒烤沒有很多的調味料和香辛料,只是用鹽來簡單的烤制,吃起來的話就有些單調了,不過勝在食材上,魷魚須的鮮嫩程度已經蓋過了本身簡單的調味。

吃完了燒烤以後,肚子還有一些餘量的我又找了另一家的海鮮店繼續品嚐,這時已經到了12點多,大多數攤位都只剩下零星的一些海鮮。

我們在海鮮市場的最後一份海鮮就是日本產的海膽和甜蝦,500円一枚的海膽與前面的紐西蘭海膽對比起來就差了好幾個級別,完全就沒有紐西蘭那種驚豔的味道,大概只有北海道產的日本海膽可以與之媲美了吧。至於這份1,500円的日本甜蝦是今天第二份驚豔到我的食物,讓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了甜蝦之所以叫“甜”蝦的原因,那種甜度已經幾乎可以到達一些水果的甜度,雖然貴但值得推薦。

吃了這麼多海鮮,我們心滿意足的從市場內走了出來,在門口的位置還有一些販售水果的店鋪,這種搭配正好讓吃飽了的遊客又可以再吃上一份餐後甜點,算是非常妙的佈置了。

走出「近江町市場」,正對面就是一家星巴克,正好想喝些東西的我們立馬去這裡買了兩杯日本限定口味的飲料,日本的星巴克在甜度上要比國內重的多,並且各種香料的新增也更豐富,如果吃不慣太甜的人最好讓店員只加1下糖即可。

酒足飯飽以後,我們打算在城內的商業街逛一逛來促進消化,至於景點部分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的我們已經不打算再去了,唯一就是路過「尾山神社」時被大門上那個不中不洋不和的建築吸引了一下目光,恰巧有一對夫妻正好在這裡舉辦婚禮,所以我們有幸還目睹了一下日本婚禮的場面。神社本體是建成於1875年用於祭祀“前田 利家”的神社,相當於已經把他神格化了,而他與「金澤」的深厚淵源也讓這座神社成了當地人結婚場所的最佳選擇。

金沢→京都

在這一天的下午2點57分,我們準時的搭上了直達「京都」的“雷鳥號”特急JR列車,這一班車從「金澤」往南的站點都在“高山、北陸區域周遊券”範圍內,也是我們這一行最後一次利用到這張套票。

“北陸地方”可以說是日本的魚米之鄉,這裡有著肥沃的土地因此也擁有眾多知名的糧食產地,而這班“雷鳥號”列車又是連線著北陸與近畿的重要交通工具,沿途可以欣賞到這一帶的鄉村風貌。

列車的軌道有很多部分是沿著海岸線鋪設的,而最特別的部分就是途徑「琵琶湖」的軌道幾乎就是挨著湖岸線鋪設,這一點就比南岸的“東海道北線”好上了許多,那一條線大部分都離「琵琶湖」較遠而沒有這條“湖西線”更加適合欣賞這日本最大淡水湖泊的景色。

這一天最後的一抹陽光也在我們欣賞「琵琶湖」的時候悄悄地來了,經過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我們順利的到達了「京都」並且與一早來到關西遊玩的兩位朋友碰面。

柊家別館(柊家別館)

晚餐★★★☆☆ 早餐★★★☆☆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hiiragiya.co.jp/bekkan/
房間型別:和室8畳+踏込(和室12.96平方) 2食付
​房間費用:¥48,600円

我們四人在車站碰面嘮嗑以及折騰買了一些「京都」交通券都按下不表,與我們一樣已經在「奈良」折騰了一天的兩位友人都已經疲憊不堪,此刻最重要的就是趕去我們今晚入住的「柊家別館」以及吃上一頓“京都懷石料理”的大餐。

「柊家別館」是位於京都市中心的一家檜木製的兩層樓建築,從街道上很遠就可以發現這一幢與眾不同的建築物,而這家旅館我在上一篇日本遊記中也做過介紹,上一次來京都因為比較臨時,加上臨近櫻花季所以沒有體驗到京都“御三家”旅店以及這家分館,這一次做足了充足準備的我還是順利的訂到了「柊家別館」不過真正的“御三家”旅店依然在這個國慶假期被富裕的國人給全包了,這也讓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這裡。

當我們進入「柊家別館」的時候已經快要7點了,此刻的旅店顯得格外的清靜與典雅,估計也沒有比我們更晚入住的遊客了吧。

入內的玄關部分有供賓客使用的換鞋竹凳,進入旅店是需要穿著旅店提供的棉拖鞋,而門口的員工會將賓客的鞋子收納在前臺一側的小屋子內,如果賓客要出門的時候工作人員就會將鞋子頭朝外的放在玄關處,從入門初就已經開始體現這種體貼入微的服務。

玄關正對著的走廊入口處就貼著“來者如歸”四個大字,這也是從「柊家」傳承過來的服務精神,而這種土黃色的牆體應該是一種纖維制的薄牆體,隔音效果上就非常差了,這是住日本老房子一定要注意的地方。

走廊旁第一間房子就是會客室了,如果入住的時候需要等待那麼就會安排在這裡略微等候一下,當然也會有一些茶水供賓客食用。

走廊的盡頭就是往2樓去的木製樓梯,因為歲月的關係走起來會咯吱咯吱的響,樓梯的寬度非常窄只能一個人上下,並且受空間限制每格踏步階都非常小,無論男女都必須要橫著腳才能走上這個樓梯,即便這麼難走的樓梯,工作人員還是幫我們把非常重的行李搬到了房間裡,要知道第二天我們自己搬下來可是費了老大的勁。

在2樓走廊轉角的牆上還掛著古老的火警鈴,對於這樣的純木製結構來說防火真的是最重要的事,畢竟在日本的歷史上各種大火損毀了非常多的歷史建築。

穿過走廊,我們的房間就在2樓的盡頭,旅店將我們一行人安排在了相鄰的房間以便我們相互走動,在旅店內參觀的時候似乎都沒聽到其他房間內的動靜,可能這個時間大部分人都還在外面遊玩。

我們預定的是一間6畳和8畳,在房型上基本沒什麼差別,只不過8畳的房間因為對著庭院因此整個視野要好一些,入戶後門邊就是“凹間”,左側那根比較粗的木頭名為“床柱”,通常都是一整根的木頭,在一些比較講究的宅子會選用過去老宅子的木樑來替代,而現在的日本和室則會選擇更廉價的整合木材和木紋貼面,這根“床柱”就是整間和室的承重柱與確定整體風格重要部分。“凹間”內部通常會懸掛著一幅畫和一些盆栽、工藝品來裝飾,這些裝飾品通常是為了營造茶道所需要的氛圍用。“凹間”也是有一些規矩的,比如重要的賓客來臨的時候必須要背對而坐,以免造成主人炫耀的感覺,而這部分通常是嚴禁踏入的,住在這樣的和室時一定要注意。

至於寢具的部分通常是在餐後才會由工作人員來鋪設,這是事後拍攝的照片,當然我們還沒有吃飯的時候這部分放置的是一張4方的矮桌,因為是一起預定的房間,旅店將我們的晚餐都安排在了這間8畳的房間。

通常在“凹間”旁的就是“床脇”,在一些比較講究的和室這部分會佈置一些天地櫃和一種在日語中叫做“違い棚”木板架子,通常也是擺放一些裝飾品的地方,但是在大部分空間有限的日式旅館中這部分通常都是用來放置電視機和一些常用品的地方。

我們四人各自回房做簡單的洗漱以後,旅店的工作人員就將晚餐送到了房間內,餐單的部分使用的是中文,足見這些旅店入住的中國人不在少數。

隨著餐單一起上的還有一份餐前茶點,分別是一份紅茶、一份抹茶以及一份茶點,這其實是入住時候的歡迎茶點,只不過因為我們到得比較晚所以和晚餐一起送來了,另外雖然「柊家別館」比「柊家」的價格便宜了一半但是兩家的餐食卻是由同一個“京料理”所提供,只不過菜品上會因為價格而有所差別,因此對於預算有限的遊客來說這裡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至於茶點的部分,那個寫著“朧月”的和果子是由「加賀屋清和」所提供,是一種包裹著紅豆沙餡的薑汁蛋皮小甜點,搭配著苦澀的抹茶算是不錯的一份茶點,這也是很多人提到過的日本和果子做得這麼甜是為了在品茗抹茶時中和一下口中的苦澀用的。

喝完茶以後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晚餐流程,第一份前菜是蟹肉、鯡魚子、海帶、豆腐皮和麥麩搭配芥末醋豆瓣醬,菜品的口感融合了海鮮與豆製品的鮮味,通過芥末醋來去腥,豆瓣醬增香,是非常不錯的一道開胃菜。

“先附”裡沒有寫著的一份香菇、筍片等的小菜,因為價格的原因這份“懷石料理”精簡掉了“八寸”的部分,而使用了兩份“先附”來替代。

之後的一道菜就是“煮物”這也是“懷石料理”才有的一道菜品,也可以叫做“椀物”,而這道由鯧魚和蘿蔔一同做成的湯品鮮度非常不錯,口味上則偏於清淡一些。

“向付け”部分提供的是季節性的生魚片,因為沒有寫明所以也無法得知吃的是什麼,紅色的生魚片吃起來像金槍魚脂肪層比較厚的部位,而白色的則有可能是海鱸魚一類。

“冷缽”提供的是一種冷麵搭配山藥泥和溏心的雞蛋黃,濃郁的雞蛋黃氣味與清爽的山藥再搭配冷麵被安排在兩份肉食以後可以緩解一下食客口中的油膩感。

接下來得就是“強餚”了,而這份料理最重頭的部分就放在了這裡,這一點其實通過盤子的樣式也是可以看出來的,煎到軟嫩適中的鴨胸肉非常的鮮嫩多汁,而煎過的無花果肉部分就更像是這道料理的醬汁了,增添了一種甜美的味道。

之後的“焼物”選用的是鱈魚與灰樹花,經過烤制的鱈魚塊部分無功無過是我這幾天吃到的烤魚中最普通的一份,而灰樹花在日本是比較風靡的一種保健食品。

“揚物”是以蝦為主題的料理,一份完整的蝦肉天婦羅與一份融合了蝦肉的土豆泥天婦羅,因為是配送的而天婦羅冷熱是完全兩種口感,也是這種配送餐部分最不能完美呈現的一道菜品。

“御飯”提供的是一份附著魚子的白米飯,“香物”則是黃瓜、蘿蔔一類的醃製菜品,“止椀”就是萬年不變的味噌湯,不過這份料理還是較有心思的使用了不太常見的黑豆味噌。

酒足飯飽以後就是最後一道料理“水物”,提供的也是季節性的甜點,有哈密瓜、水果、葡萄之類的水果,全部都挖成了葡萄的尺寸,這大概是整道菜最講究品相的菜了,對於食客來說這點東西是真的吃不爽又吊起了胃口,幸好我們在來的時候買了一些蘋果正好可以滿足一下額外的口腹之慾了。

吃完飯後,我們一行人略微交流了一下這幾天的經歷這一天也就結束了,旅店的風呂部分是在一樓並且有使用時間的限制,因此每間房都需要預約好當晚使用風呂的時間,是非常普通的日本家庭風呂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而這折騰的一天最終我們的步行距離定格在了21.9公里,也著實讓我們有些累著了,泡了個熱水澡以後就早早的睡了。

Day.6 京都

柊家別館(柊家別館)

在「柊家別館」的第二天早晨,我們被窗外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給喚醒了,此刻已經可以從我們房間的小陽臺望到下面的庭院了,因為價格比較實惠「柊家別館」的庭院自然也比較小與正統的“御三家”相比就有些小家子氣了。

而此刻,旅店的服務員也正好要來給我們收拾床鋪並且佈置吃早餐的餐桌,藉著服務員收拾的時間,我正好可以去逛一逛白天的「柊家別館」。

從1樓走道可以通往旅店的庭院,雖然是個可以步入的院子,不過也是連線著1樓房間的,摸不清這裡的客人是否已經起床為了避免打擾我就在院子的口子上望了望,並再一次確認了這真的是個很小的院子,大概與我們第一次到訪「京都」時住的民宿後院差不上多少。

當我回到房間裡的時候,旅店的員工已經將今天的早餐擺在了餐桌上,作為一家傳統的旅店,「柊家別館」提供的也是傳統的“一汁三菜”式的早餐。

白米飯搭配煎三文魚、三種醬菜、簡單的蔬果,再搭上一份溫泉蛋與一份味噌湯,這樣一份高卡路里的早餐就是日本人一天精氣神的主要來源,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早餐要吃好的精髓。

在房間內慢悠悠的吃完早飯並且將行李拜託給旅店寄存以後,我們也將兩間房的住宿費一併結算了,單間房的費用甚至超過了我第一晚在「槍見館」的住宿費用,這種價格真是隻適合體驗了不推薦長時間選擇住在這樣的旅店,處理好一切以後我們今天的行程也即將開始。

我們從旅店出來的時候正好遇上了某位打車離開的住客,旅店看來還提供叫車服務,不過我們選擇了更加節省的搭乘公共交通方式,而接下去的行程我們將要前往「京都」的“網紅景點”「伏見稻荷大社」探訪那漫山遍野的紅色鳥居。

京都

時隔我們上一次探訪「京都」只不過一年多而已,再一次來到「京都」因為多了兩位朋友同行,因此我在行程安排上還是保守的選擇了比較多的網紅景點,加上兩位朋友這次來想要體驗一下和服變裝,而我最終選擇了位於「清水寺」附近的一家名氣不是很大但是衣服的回頭率卻很高的店鋪「花之繪姿」,然後就是利用這附近那些比較傳統的建築群拍上一些變裝紀念照,這一天的行程也就差不多結束了。

這一天我們利用的就是這張京阪電車的一日券,「京都」大部分室內交通不跨區不跨公司的情況下都是均一價,去年還是500円/人,不過從今年開始已經全部都漲價到600円/人了。

其實這張券更多人會用在「伏見稻荷大社」銜接「宇治」的行程,不過我們今日的行程卻安排在「伏見稻荷大社」與東山南部的景點,這是因為我們住宿的「柊家別館」與“三條站”只有幾分鐘的步行距離,才選擇了這一張券。對於「京都」市內大部分的交通來說不跨區的情況都是在200円~260円左右,因此即便今年漲到了600円只要考慮行程會利用同一種交通超過3次就可以買一張1日券了,而我們晚上還安排在鴨川旁吃烤肉正好又在三條站附近,不難看出我們這一日對於“京阪線”的利用率挺高是可以值回票價了。

伏見稲荷大社(伏見稻荷大社)

官方網站://inari.jp/

從「柊家別館」前往「伏見稻荷大社」的交通方式最便捷的也就是我們提到的“京阪線”了,雖然我知道「伏見稻荷大社」不在早上8點以前到達就會被人山人海的遊客佔領,但是因為今天開始是團隊行動,每增加一個人總歸是要有一些拖延,因此在時間選擇上我還是保守的選擇了8點20的班次,這樣當我們到達神社的時候已經快要9點了。

從車站出來的大部分人都會往神社的方向走,這幾乎是「京都」大部分景點附近車站都可以看見的情形,因此在「京都」找路真的不是一件難事,更何況從車廂出來總會有那麼幾個說著中國話的遊客。雖然這一路上的遊客已經不少,但是日本人並不會提早開門來做生意,大部分的店家還是維持著9~10點左右才會開門迎客。

當你發現路邊的人行進的速度越來越慢的時候就意味著神社的大門就要到了,「伏見稻荷大社」的標誌性硃紅色的巨大鳥居成了這裡的指路牌,雖然時間還很早但是鳥居下面已經擠滿了熙熙攘攘的遊客群,而刻著神社大名的石碑卻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

日本神社門口的鳥居就是一種分隔人世與神域的結界,進入大鳥居就代表著正式步入神的領域,而「伏見稻荷大社」更是在門口的位置放置了前後兩座鳥居,個人理解這兩座鳥居中間的通道應該就是意味著從俗世間走入神域了。

第二座鳥居後面的就是「樓門」,這個建築也是大有來頭的,根據記錄是“豐臣 秀吉”在公元1589年所修建,據傳是他當初來為大病的母親祈願而後來還願所修建的。在「樓門」前方的建築就是介紹過多次的「手水舍」了,此刻已經圍滿了眾多的遊客,當然大部分人都不會正確的使用而選擇了看著前面使用的人來依然畫葫蘆。

關於「稻荷大社」想必很多對日本有些瞭解或者看過日漫的人都會聽說過,也會有不少的人知道“稻荷神”其實就是“狐狸神”,在日本國內大部分的「稻荷大社」門口都會用“狐狸”來代替“狛犬”(狛犬就是國內的石獅子,傳到了日本被稱為狛犬)來看守神社。眾所周知,狐狸通常是以會偷吃農田、穀物的鼠類、鳥類、昆蟲為食,因此日本的“稻荷神”也是日本農業的守護神,只不過後來進入了工商業社會,也逐漸有了財富守護神的形象,才有了今日日本這眾多的「稻荷大社」分社,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大部分城市的商業街都可以找到「稻荷大社」的身影。

我們前往的當天正好是“講員大祭”的日子,是神社為了感謝神恩而舉報的一系列活動,所以「本殿」前有不少的活動而禁止拍照,也有不少的遊客與當地人在這裡觀禮,我們略做停留以後就從側面的登山階梯離開了神社,而從這裡的守衛狐狸與紅色鳥居之後就進入了「稻荷山」的範圍之內了。

稲荷山(稻荷山)

「稻荷山」其實是「京都」伏見區最值得走的景點,本身也是一條“伏見稻荷參道”,是古代日本為了表達對神明的敬畏而對信徒們進行考驗的參拜之路,關於“參道”的介紹我在之前的「熊野古道」介紹中已經提及,有興趣的可以去那邊參考一下。

「稻荷山」的登山路一共有3條,從「伏見稻荷大社」上山就有一左一右兩條路,我分別用標號①和②來表示,這是最常見的登山路,大部分遊客都會在這裡拍攝一些「千本鳥居」的圖片,而網上大部分比較常見的「千本鳥居」都出自這兩段路,通常的遊客也會選擇②號線走到一處名為「熊鷹社」的地方折返或者繼續前往標號③的道路從一條開著一些甜品店的道路回到「荒木神社」,這條路線大約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的路程。
而我們最終選擇了最困難的①號線,從一條名為「竹乃下道」的小路繞行到「弘法ヶ瀧」,然後從這裡走一條小路登上山頂「一之峰」,然後再由下山的路線⑤經過「二之峰」和「三之峰」到達山上的十字路口,也是觀賞「京都」城景最佳的觀景臺,再由這裡的⑦號路線下山前往今天上午的第二個目的地「東福寺」。我們選擇的這條道路前半段也被稱之為“お滝巡り”,皆是因為這一條路上分佈著許許多多人工建造出來的“修行瀑布”,修行者們可以在這些瀑布之下通過流水對身體的沖刷來淨化身心靈,在日劇《朝五晚九》或者更早的日漫《聖鬥士星矢》中都有這種修行的畫面,如果後程選擇從④號路線下山那就是一條完整的修行之路了。

進入「千本鳥居」之後就是「稻荷山」的範圍了,這些硃紅色的鳥居以及入口處擺放著的“常夜燈”都是各大公司或者私人因為事業成功大賺了一筆而來還願所搭建的,以表示對於“稻荷神”的庇佑之恩,所以在這些鳥居上刻著名字的人或公司都至少曾是日本風雲一方的人物。

步入「千本鳥居」以後就可以見識到這些鳥居對於遊客們的吸引力,即便我們在九點多到達這裡依然已經擠滿了來自各地的遊客,並且還不是週末甚至節假日的早晨,所以我通常都會建議不想爬山的自由行遊客選擇在8點前來這裡拍照打卡。

在登山道入口處也立了兩尊狐狸守衛,從這裡開始就是前面提到的②號的登山線路,也許是因為遊客實在太多的緣故,所以神社直接掛起了右側通行的橫幅,左右兩條道路實際上都是通往「奧社奉拜所」,但是很多人似乎沒有注意到橫幅依然選擇從左側通行,這大概在人多的時候會將整條道路堵住吧,行進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下各處的通行指示標示為佳。

鳥居內的道路非常窄,大概只能容許兩個人並肩而行,因此才規定了右側通行吧,畢竟這條通往「奧社奉拜所」前的「千本鳥居」是大部分遊客選擇遊玩的道路,單程一個往返大概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不僅往來的遊客非常多也會有不少人在這裡駐足拍攝,行走起來並不是十分順暢。

幾分鐘的登山路盡頭是「奧社奉拜所」,是遙拜「稻荷山」的場所,而許多遊客也會選擇直接從這裡折返回「伏見稻荷大社」,因此會聚集非常多人,我們並沒有在「奧社奉拜所」停留就直接從另一側的小路往「伏見神寶神社」走去。這條名為「竹乃下道」的小路早在日本平安時期就已經存在,多是因為這條路上那些茂密的竹林而成名,進入這條道路以後基本上就見不到什麼遊客了,可以慢慢欣賞周邊的景色,至於「伏見神寶神社」已經不屬於「伏見稻荷大社」的範圍,也是在平安時期就存在的神社,以“天照大御神”為主祭神,“稻荷大神”為配祭,並供奉了多種寶物在此而得名。

廖無人煙的登山道上只有一些零零散散開著的薔薇科花朵是這綠色世界中唯一的不同,而那些被花蜜吸引而來的昆蟲們就是我們登山途中唯一的夥伴了。

登山的道路其實不算難走,多是一些木板拼接的小道或者青石板階梯,在後山的小道旁還有著一些民宅,這些民宅附近就是從「弘法ヶ瀧」開始的“お滝巡り”修行之路,這些以“瀧”為名的神社內部都有一些通過竹子搭建而成的人工瀑布,修行者們可以在這些瀑布下衝洗身心,而神社內除了瀑布以外都是供奉在這的牌位了,日本人相信死後被供奉在這些會有修行者前往的地方也可以受到神明的庇佑。

差不多1小時左右的山路以後,我們就到達了位於「一之峰」的「上社神蹟」,這裡供奉著名為“未廣大神”的靈狐,相傳是本社供奉的“宇迦之御魂大神”的分身,也是「稻荷山」最靈驗的神社,因此這裡也供奉著非常多的家族墓,通常可以為一整個家族得到神佛的恩惠。

從「一之峰」繼續前行就是前面提到的④和⑤號路線,④號路線就是“お滝巡り”修行之路的後半段,而⑤號線則是前往「二之峰」與「三之峰」的「千本鳥居」之路。

在這裡我們還遇到了穿著和服或者漢服的遊客,這些可是真正的勇者了,要知道穿著草履或者布鞋爬到這山上來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十月的天還沒有很涼快的時候,穿著這麼不透氣的衣服是真的非常難受了。

在「一之峰」到「三之峰」之間的「千本鳥居」基本上都不會遇到很多遊客,所以只需要略微等待一下就可以拍到無人的鳥居照,是非常適合拍打卡照的地方,如果想要拍一些效果比較好的照片那麼是一定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爬到這裡來的。

差不多十幾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到達「二之峰」的「中社神蹟」,此處供奉著的是名為“青木大神”的靈狐,在每年國內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雙十一盛典的時候,這裡也會舉辦“火焚祭”的活動來感謝神恩。

「二之峰」下山的道路上人就逐漸多了起來,這裡的鳥居密度也比「一之峰」那頭的密集一些,畢竟這些實心的柱子要從山腳運上來是極其不便的,想要在越高的地方立個鳥居歌功頌德想必價格也是越貴的,而密集的柱子也意味著光線沒有上頭的好,想要拍特別是想要拍的好看些還是推薦爬到上頭去拍。

繼續走十幾分鍾後就是「三之峰」的「下社神蹟」,這之前其實還有一座幾步之遙的「荷田神蹟」就不一一表述了,這座「下社神蹟」供奉著的是“白菊大神”,在明治20年也就是1887年的時候這裡還曾出土過“變形神獸鏡”的國寶。

從「三之峰」下去以後就是名為「四つ辻」的觀景臺,“辻”這個字在日語中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那麼「四つ辻」其實就是一個有四個路口的平臺,這裡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建築物或者景點,只是登山途中一個可以小憩的地方,但是這裡確是「稻荷山」上遠眺「京都」城景最佳的位置。

從山坳處的缺口正好可以看到「京都」南部的風景,這其中比較容易辨認的地標建築就是「東寺五重塔」了,而將總部建在「京都」的「任天堂本社」也只有遊戲迷們才辨認得出了,在最遠端有一幢孤獨矗立著的高樓則是「京セラ美術館」,裡面會不時展出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古董,如果眼神夠好甚至還可以找到山腳的大鳥居。

「四つ辻」可以鳥瞰的範圍大致上就是「京都站」以南的區域,另外這裡也是看「京都」夜景不錯的一個地點,可以選擇在傍晚的時候前往「伏見稻荷大社」,然後從②或者③號路線上山,在這裡欣賞「京都」的夕陽與入夜之後逐漸點起的燈光也是一種別樣的風景,不過天黑了以後再走登山路就要小心了,雖然會有些微弱的燈光,但是整個「稻荷山」畢竟還是有些詭異的,爬起來還是要注意自身安全。

東福寺(東福寺)

官方網站://www.tofukuji.jp/

我們從「四つ辻」直接走標號⑦的路下山,從這一側下山就可以直接通到「東福寺」的側門,整個路程大概在半個小時左右,不過這個後門並不是很好找,要仔細對照著地圖來走,沒什麼明顯的標誌。

進入「東福寺」並不需要付費,大部分的地方都是免費參觀的,除了正中間的「通天橋」以及旁邊的「本坊庭園」需要額外各支付400円/人的費用參觀,前者是紅葉季時候的網紅景點而後者則被認定為了日本國寶級別的名勝古蹟。

進入寺廟以後就可以看到名為「三門」的國寶級建築,雖然「東福寺」在歷史上先後遭遇過三次大火,不過這座保留下來的「三門」也是1425年重建的,依然讓這裡成為了日本現存最古老的「三門」建築,建築採用了五間三戶(即三門六柱)、雙層歇山式屋頂建築形式,側面又設立了走廊通向二樓,內裡則供奉著一些佛像與彩畫,整個建築的氣勢非常雄偉壯觀,可以一睹古日本木結構建築的精髓。

穿過「三門」以後就是「本堂」,可惜這座「本堂」並沒有完美的儲存下來,而是在1917年重建的,並且整整花了17年才重建完工,建築的形式也是遵照「三門」的雙層歇山式屋頂建築,內裡的一些彩畫是由當時「京都」的名畫師堂本印象所作,也算是一個古今合璧的建築物了。

我們在「東福寺」只是略做停留,並沒有去那些收費的景點參觀,畢竟下午還有非常重要的和服變裝要進行,而此刻也已經接近十二點我們必須先去解決一下爬了一早山已經在抱怨的肚子了,所以在逛了一圈以後我們就從正門離開了「東福寺」。

丹波屋

從「東福寺」往“東福寺站”去的路上遍佈著許多小餐館,早先我在做行程計劃的時候,找好了一家名叫「大黒ラーメン」的店鋪,不過誰知道這是我此行唯一出了紕漏的計劃,這家店是在週一定休而我忘記查這件事,所以正好在週一前往那裡遊玩的我們吃了閉門羹,不過幸好這家店對面就是另一家一樣地道的麵館「丹波屋」,也算是誤打誤撞了。

「丹波屋」主營的是蕎麥麵和烏冬面,也有一些簡單的壽司定食,我們最終選擇了比較簡單也非常有在地特色的「京都」烏冬面,而把今天的預算都留在了晚上的烤肉大餐上。

這家店的烏冬只提供原味湯底與咖哩湯底,原味湯底的選用柴魚昆布做湯頭,而咖哩的當然是以咖哩粉來入味了,與「贊岐」或其他地方的烏冬不同的是「京都」烏冬更加的柔軟,而不是略帶嚼勁的烏冬面,大把的蔥段也帶出了不同的口味,還是值得一試的。

花の絵姿(花之繪姿)

從「丹波屋」吃好拉麵以後,我們就趕往約好要在13點半變裝的「花之繪姿」了,因為前面提到了我們購買了京阪電車的一日券,返程的時候自然也是從京阪線返回東山南部,不過京阪線的車站主要是沿著「鴨川」分佈,利用起來還是有些不太方便,不過這正好也適合我們飯後散步消化一下。

“和服變裝”是目前很多在日本旅行的遊客都會選擇體驗的活動之一,雖然目前國內對於這種體驗褒貶不一,但是不得不承認日本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上確實做得非常不錯,雖然現在和服已經不算是日常的服飾類,但是遇到一些祭奠或者節慶的時候,大部分日本人還是會穿上和服來參加,而在平日裡大街上穿著和服逛街的則基本上就是國人了。

而說到“和服變裝”最佳的地點當然就是「京都」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讓這裡擁有了豐富的歷史遺蹟,以「長安」為原型佈局的「京都」當然是非常適合穿著和服慢慢逛了,不過其實我們本身並沒有特別想要體驗“和服變裝”,這一次完全是為了滿足兩位同行友人的需求了。

既然是朋友的需求,那麼我自然要盡全力滿足了,而要論「京都」的“和服變裝”哪家強,那當然就是位於東山南部「清水寺」前「五條阪」上的「花之繪姿」了,雖然這家在眾多的平臺上褒貶不一,甚至連評價都不多,但是卻依然以和服的高質量而遠勝於「京都」其餘的連鎖店鋪。「花之繪姿」的知名度低不僅僅是隻是一家在「五條阪」上的小店鋪,也不僅僅是因為昂貴的價格,更重要的就是無法捉摸的老闆娘脾氣以及預訂的方式非常麻煩。雖然網上的資訊不算多,但是想要找到店鋪的聯絡方式也不算難,即便如此我也是在連續打了兩三天以後才在一天中午聯絡上了老闆娘,只會說簡單英語的老人還是會竭力和我溝通,在經過十來分鐘艱難的溝通以後我成功預約今天的變裝行程。

這裡順便介紹一下和服的一些知識,關於和服的歷史就不多說了,大部分人都清楚,時至今日經過日本的傳承與發展,女子和服已經有十幾種的分類,從花嫁衣裳、振袖到色無地、畢業著、喪服等,幾乎囊括了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喜慶上所有的著裝,甚至連巫女服、劍道服都算是比較特殊的和服種類,而男子和服則要簡單的多了。另外,因為和服穿著的複雜性,日本的“和服變裝”都會提供全套的穿戴服務,以避免顧客以錯誤的方式穿著和服出去鬧出笑話來。

現在的日本比較常見的和服就是浴衣了,也是日本人家裡比較會備有的和服,因為通常選用比較涼爽的綿或者麻來製作,比正統的和服所使用的絲綢廉價許多。在區分浴衣和正式和服的時候,通常正式和服是需要穿著內襯衣的,而內襯衣又分為肌襦袢、長襦袢,根據夏天防汗、冬天防寒的區別來選擇,穿著以後就會在領子處看到很明顯的內襯領子。另外浴衣使用的腰帶通常是布質的半幅帶並且打上類似蝴蝶結的“文庫結”,而正式的和服就會選擇袋帶或者名古屋帶打上正式的“太鼓結”或者“立矢結”。除了這兩個細節以外,還可以通過穿著的鞋子來區分浴衣和正式和服,通常在溫泉酒店都會提供一些簡便的浴衣,這時候也會附著一雙夾角拖鞋或者木屐,這也是目前日本比較主流的搭配,而正式和服則會搭配一雙坡跟的草履鞋,不過這一點對於藝妓是除外的,通常的藝妓裝還是搭配比較傳統的木屐,並且還會根據木屐的高度來區分店裡的藝妓大牌程度,也算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穿著了。

我們按時到達了「花之繪姿」的門口,不過因為裡面真的太小了,所以沒有變裝的人員是不能入內的,那麼我沒有變裝需求就只能在外面等候,接下去的資訊都是從朋友和我老婆那裡獲得。她們進去時正好店主正為一位北方口音的國人變裝,聽說這位穿綠色和服的小姑娘氣到了店主而因此受到了她很多的指責,我在門口等待時也正好遇到小姑娘換裝好出來,一臉生氣的小姑娘出門就和同伴打起了電話大吐苦水,看來店主的脾氣還真的有些可怕。

不知道是我事前已經給她們打了招呼,還是剛才看著那位小姑娘變裝嚇到了她們,她們幾位的變裝都非常順利,按照當事人的說法,大概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意見,選擇自己能接受的價位以後店主會推薦適合你的和服,過多的意見大概會讓店主覺得你在質疑她的專業,所以就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

根據店主的推薦,她們一致選擇了最貴的振袖,不過只有我老婆選擇了中振袖,而另兩位朋友則選擇了小振袖,振袖的價格統一都是14,500円/人,除了服飾以外還提供簡單的髮型設計以及與和服搭配的髮簪。

另外,店主還會推薦顧客隨身攜帶一些小物來提升搭配感,除了必備的包、雨傘以外就是日本皇室最愛的扇子了,據說和服配扇子是為了在拍攝的時候不讓雙手空閒垂下來,即不好看也會遮擋了振袖最重要的袖子部分。一切妥當以後,店家還會幫你拍照留念,當然如果雙方沒有發生不愉快的話也是可以和店主合個影的。

整個更換和服的過程大約需要1個多小時,而這點時間對於不體驗“和服變裝”的人來說就必須要自己找點事做了,好在「五條阪」本身就是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周邊開了許多比較有年頭的店鋪,如果不喜歡逛的話那也可以和我一樣找些吃的來打發時間了。

我找的第一樣食物就是「京都」幾乎處處都可見的抹茶冰淇淋,這都是因為日本最有名的抹茶就是來自於「京都」近郊的「宇治」,所以在「京都」的抹茶冰淇淋都會有濃郁的茶香,搭配日本產的牛乳冰淇淋中和了茶的苦澀,還是非常推薦一試的。

吃完了冰淇淋後我當然要來點填飽肚子的東西,而我在不遠的便利店裡買了一根名為“アメリカンドッグ”(American dog)也就是美式熱狗的食物,相信看過《深夜食堂》的人都不會對這個東西陌生,如今在國內也有不少的地方有這玩意賣,不過其實在美國這東西叫“Corn dog”,也不知道是怎麼誤傳到日本就被變了名字,是一種香腸裹了面衣炸過之後,蘸著黃芥末醬和番茄醬吃的食物。

「花之繪姿」的後側也影藏著一條小道,相較於「五條阪」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這裡就顯得寂靜的多了,偶爾只有一兩位遊客經過,不過在這條小路上也開著一些比較有些歲月的店鋪。

小道里開著一家叫做「喫茶去 京極」的小店,裡面提供一些茶點,非常適合像我這種需要消磨時間又需要休息的人前往,小店的裝修是傳統的日式風格,包括擺著的財神也是日本自家的“惠比壽”,是七福神中唯一起源於日本的神祇。店內的座位一半是椅子一半是榻榻米,如果想要體驗“日式飲茶”那麼最好就是脫了鞋到榻榻米上席地而坐了,當天我去的時候正好有四位國人女學生坐在榻榻米上吃著甜點。經營店鋪的是兩位年紀已經非常大了的老奶奶,在中國這個年紀早就已經是含飴弄孫的時候了,而在日本還在辛苦經營著這麼一家小店,這也是我一直提到在日本比較常見的情況。關於店內的餐食,以抹茶為主,搭配都是一些非常甜的糕點,也是為了中和抹茶的苦澀,如果在正餐的時候前往也會有一些簡單的主食套餐提供,算是一家比較道地的「京都」小食店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我終於收到了她們變完裝的訊息,那麼下午的行程終於可以進行了,「花之繪姿」提供的基礎套餐只有3個小時的變裝時間,所以14,500円/人的振袖變裝價格相較起來是比較昂貴了,而我們下午的行程也就圍繞著東山南部行進,以「清水寺」為起點,計劃是到「八阪神社」,但是實際上因為穿著坡跟的草履鞋,她們幾位都沒辦法走這麼長的路,畢竟都是不怎麼穿高跟鞋的人,最後只在「法觀寺」折返,走了差不多2公里左右,即便這樣加上中間又去飲茶休息了半個小時,這一程也花了我們兩個多小時的時間。

音羽山 清水寺

官方網站://www.kiyomizudera.or.jp/

從「花之繪姿」出來後,我們就直奔「音羽山 清水寺」,關於寺廟的稱謂前文已經提及,雖然大家都熟悉「清水寺」的名字但是相比對於這個山頭的名字「音羽山」很多人還不知曉。

這是我和老婆時隔一年半以後再次踏入「清水寺」的範圍,與上次來這裡比較最明顯就是入口處就可以看到的「西門」已經進入了返修工程,這也是日本為了迎接2020年的奧運會而開始的對境內的眾多古蹟進行的返修工程之一,其實工程從我上次來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這次正好輪到「西門」而已,可惜我們來了兩次都未能一睹寺廟的全貌,只能期待下次來的時候能看到全部煥然一新的寺廟了。

在大門「仁王門」邊上的階梯是寺廟內最佳的打卡點了,不僅可以與典型的日本寺廟硃紅色建築物合影,還有門口的一株櫻花樹承託作為背景,如果是櫻花季的時候前往,這裡絕對是人山人海的打卡地點。

「花之繪姿」的和服還是很有質感的,相較於其他連鎖又比較廉價的和服比起來,雖然沒有比較繁重的花紋,但是卻很容易就承托出氣質,非常值得推薦,並且一定要在春秋這樣比較涼爽的季節來試試這家的振袖和服。

産寧阪(產寧阪)

從「清水寺」返回大道不遠就是一條階梯小道,這條小道就是幕末時期發生過“明保野亭事件”的「產寧阪」又名「三年阪」,作為「清水寺」主要參道之一的「產寧阪」如今因為遊客的緣故早已經變成了一條商業街,道路兩旁開著各式各樣的日本特產店鋪。當然作為古蹟儲存的小道也是拍照打卡非常不錯的地方,而我們打卡的時候也正好拍下了一旁路過的日本人打量起我們一行人,包括後面的遊客也一樣拿著手機在拍著他們,這樣的一身和服即便在這條滿是變裝遊客的地方也有很高的回頭率。

八阪通

「產寧阪」往「二年阪」走去的大路就是「八阪通」,這條路上隱藏著不少古色古香的弄堂,同時遊客的數量也比較少,非常適合拍一些更加私人的打卡照。

在這樣的街道里拍出的和服變裝照才有日本的味道,並且沒有什麼人打擾,可以慢慢的擺足了姿勢拍,如果路過的話一定要慢慢找一下這些安靜的小弄堂。

在「八阪通」上拍的每張街景照都有人在打量著我們一夥人,當然目光自然是我身邊那幾位變裝的,還有外國人主動上來合影,從另一個側面可以看出「花之繪姿」的質感之好。

在路上拍打卡照的時候,我們又偶遇了兩位藝妓變裝的遊客,上次來這兒的時候我們也遇到了藝妓變裝,對比起她們腳下那雙高蹺木屐來說,我們的草履鞋真是小巫見大巫,不過這依然不妨礙她們三位只走了一個多小時就已經叫苦連天了。

所以為了緩解一下雙腳的疲勞,我們自然也在這裡選擇了一家小食店吃點下午茶休息一下,「八阪通」上很多店鋪都還自帶小院子,也是一些比較適合打卡拍照的私人景點。

我們四人也分別在店裡點了一份飲品就開始了各自P圖發群的工作,雖然已經到了秋天但是午後還是有些熱,一杯冰鎮的檸檬茶還是緩解了我一天的疲勞。

法觀寺(法觀寺)

說到「法觀寺」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不過這裡的俗稱「八阪之塔」想必很多人就非常熟悉了,作為東山南部最高的建築物,已經成為了這裡的地標性建築。

我們上一次來東山南部就是依靠著「八阪之塔」作為路標來找「清水寺」的,這一次熟門熟路了以後從反方向走來也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八阪之塔」,也見識了它的沉穩典雅,與其餘的日本寺廟喜愛的硃紅色不同,採用黢黑色系更展現了建築本身的巍峨,屋頂下的榫卯與斗拱也展示了這種木質建築的獨特之處。而「八阪之塔」也成了我們此次變裝之旅的折返點,累積了一上午爬山的疲勞加上在這高低不平的參道上穿著草履鞋行走所帶來的痠痛感也讓她們三位選擇了放棄後面的行程,當我們回到「花之繪姿」的時候,和服的租賃時間還多餘了半個小時,不過已經體驗夠了的她們都已經心滿意足了。

京やきにく 弘 祗園山名庵

口味★★★★☆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yakiniku-hiro.com/

從「花之繪姿」出來已經接近傍晚了,不過還沒有到晚餐的時間,所以我們先去了今晚入住的民宿洗漱,關於今晚的民宿最後再做詳細的介紹,這裡接直接跳到今晚我們吃的「京烤肉 弘 祗園山名庵」這家店。大概每位來過「京都」的遊客都會聽過「京之烤肉處 弘」的名氣,大部分的店鋪在日本的食評網站“食べログ”上都有3.5分以上的高分,是非常值得品嚐的「京都」日式烤肉店鋪,不過這幾年在國內的一些網站也見到一些服務員差別服務的差評,所以在選擇店鋪上最好要多平臺對比一下。「京之烤肉處 弘」的名氣之大,使得幾家網紅店鋪都非常難約位置,比如有露天烤肉座位可以一邊烤肉一邊欣賞「鴨川」美景的「三條木屋町」店以及坐落在古街的「先鬥町」店即便掐著時間提前1個月在官網預約,也是非常難預約到17點半到19點這個時間段用餐。
事實上我們就沒有預約到這兩家,最後只能選擇價格比較貴一點的「京烤肉 弘 祗園山名庵」,這家店算是「京之烤肉處 弘」名氣大了以後新開發出的一種提供更好的食材與服務的烤肉店,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懷石”烤肉料理。
「京之烤肉處 弘」所有的店鋪都可以提供中文的餐單,因此點餐不是什麼問題,而我們去的這家因為是更加高檔的餐廳因此會提供單獨的包廂給顧客,並且包廂都會帶有一扇可以開啟的和室門,可以在陽臺上抽菸也可以欣賞「鴨川」的美景。「京烤肉 弘 祗園山名庵」提供的餐單與一般的「京之烤肉處 弘」店鋪相比有更多高檔的食材可以選擇,包括擁有血統證書的和牛,當然價格上也是更加美麗了。雖然店鋪鼓吹的是“懷石”烤肉料理,但是烤肉就是烤肉算不上正統的“懷石”,不過勝在壞境好以及服務好,所有的服務員進門都是跪式服務,這一點還是非常符合“懷石”的要求。

店鋪的餐可以單點也可以點套餐,相比較下來套餐會更加划算,所以我們全部都選擇了套餐,而套餐都是以兩人份計算,從10000-14000日元分為三個檔次。既然鼓吹的是“懷石”,店家還真的將每道菜都做到了精緻,在烤肉店看到這樣一份份上的還真算少數,先付部分,因為店內只提供牛肉,所以連這種小菜也都是以醬牛肉、滷牛肉為主。

吃完前面沒什麼特別之處的先付以後就到了這家店的重頭戲了,就是生牛肉搭配生蛋黃的沙拉,對於生熟不忌的我來說吃這道菜是沒什麼難度的,國內的一些牛排館也會提供生食的牛肉,比如「西提厚牛排」,不過「西提厚牛排」的生食牛肉是薄切很容易吞食,而這裡提供的牛肉刺身卻切成了1公分左右,這種厚度如果不是勝在食材好的話,入口嚼不爛是絕對吞嚥不下去的,不過這家店確實沒有辜負和牛的品質,真正做到了入口即化,即便我兩位從來沒吃過生牛肉的朋友嘗試了以後也是讚不絕口。

吃完了一道好菜以後接著就是一道比較普通的日式燉蛋來中和一下,基本上無功無過,算是正式烤肉前的最後一道小食了。

輪到今晚的正餐上桌了,首先上的第一道是鹽烤牛舌,簡單的黑胡椒搭配鹽來入味也是這家店主推的鹽制口味,因為薄切的緣故只需要幾秒鐘即可食用,擠上一點檸檬以後算是非常獨特的一種風味。

接下去的就是牛腹部的雪花霜降牛肉粒了,同樣是鹽制,因為富含油脂放在火上烤之後就會迅速的溢位一些油脂來,腹部的肉沒有任何的筋吃起來軟嫩可口,入口即化,就是勝在食材上。

第三道烤肉就是不同部位的混合烤肉盤了,會根據每天的食材而提供不同的部位,如果和套餐內有重複的部位也會用不同的醃製方法來製作,大部分都沒什麼亮眼之處。

第四份烤肉是牛腱部位,同樣是黑胡椒和鹽搭配,因為帶有一些筋,吃起來會比較有嚼勁,相較起今天其餘部位都是入口即化的肉來說這份肉反而有些鶴立雞群了。

這家店提供的唯一一種不是牛的烤肉,醃製豬五花,經過特殊的烤肉醬醃製搭配蔥和白芝麻的香味,吃起來不會很膩,也可以刺激一下吃了這麼多牛肉以後已經有些麻木的味蕾了。

套餐的最後一份肉是粽葉包裡脊烤肉,經過醃製的牛裡脊用一種比較小的粽葉包裹以後再烤,吸收了粽葉的味道以後會有一種類似粽子的香味,算是店裡比較獨特的一份烤肉。

清水 ろくしょう庵(清水 綠青庵)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kyoyadoya.jp/
房間型別:1軒1組貸切(一棟整租) 素泊
房間費用:¥36,000円

我們在日本的第二晚,入住的是一種叫做“京宿家”的整棟獨租式的民宿,也是這次日本旅行體驗到的比較特殊的民宿,通常這種旅店提供的是日本獨有的“一戶建”,而且大部分的風格都保留了「京都」特有的歷史韻味。我們預約的這家是由“京町家の宿”所代理的一間位於「八阪通」上的名為「清水 綠青庵」的房子,在「京都」同樣經營著這樣房子的公司已經有四五家,而我們選擇的“京町家の宿”算是其中房源比較多的公司。

通過官網預約的話,可以很直觀的在地圖上找到每家公司所擁有的房源所處的位置,挑選的時候就可以根據當天的行程或者自己的安排來挑選房子,不過這些整棟出租的房子通常最小的也可以住4個人,所以更加適合家庭出遊或者一群人出遊住宿,如果只是兩三個人的話雖然不用支付4個人的房費,但是日本的房費按人頭計算,人數少於房間最大入住人數時每個人需要支付的房費也會高一些但是比起4個人入住的總價費用又是要低一些。

開啟每間房的頁面都有詳細的介紹,雖然只提供日文和英文頁面,但是這些網站都很貼切的用上一些非常日式的方格圖表來展示每棟房的特點與注意事項,當然下面的介紹裡還會詳細的提到一些周邊景點、室內佈置等,挑選起來就更加方便了。這些“京宿家”在入住的時候通常都需要自行前往公司設定在「京都」的門店辦理手續或者直接通過電話聯絡公司,“京町家の宿”雖然頁面沒有中文但是電話的客服竟然是一位中國人,當我打通他們公司電話表明身份的時候對方就直接用中文與我溝通了起來,我們當天入住的時候就是直接到達房子後再聯絡他們的員工,簡單的溝通以後他就將進入房子的密碼告訴了我,並且會在幾分鐘後來房子裡給我辦理入住手續。

我們自己開啟了房子的大門,進入玄關以後就是一條非常狹窄的過道以及同樣狹窄的通往2樓的階梯,這在日本“一戶建”中比較常見。

走道的盡頭就是主衛,乾溼分離,裡面是浴缸和馬桶,雖然房子很小,也只有兩個房間,但是依然設計出了三個衛生間,除了主衛有浴室以外其餘的都是隻帶馬桶的廁所,空間甚至小到正好可以開著門站進去一個人而已。

1樓走道旁的就是和室了,不睡覺的時候可以當做會客、吃飯或者活動的房間,到了晚上只要收起桌椅然後將櫥櫃中的床褥鋪在地上就變成了一間房間,這也是在空間有限的日本家庭中比較常見的情形。

走樓梯走道2樓再往回看,就可以發現這條過道有多擁擠,本身只有一米多寬的小道還被樓梯佔了大半空間,只要略微身材走樣一些就要側著身走過來了,而這條樓梯更是狹窄到只能橫著腳才能走到2樓。

2樓的佈局就非常簡單了,只有一間廁所與一間臥室,鋪上了木地板的洋室提供了兩張單人床,也適合同行中睡不慣和室地鋪的人。因為全木質結構的關係,整體的隔音是非常差的,所以前面的房子介紹中還附著一個保持安靜的提醒,只要路邊有人走過就可以很清楚的聽到他們的腳步聲,這也讓剛吃完烤肉返回房子的我們在門口交談時,甚至讓對面的「京都」當地人直接出來告訴我們要安靜一些,這大概就是這房子最大的缺點了。

在日本的第六天,我們的步行距離較前兩天有了一個明顯的回落,雖然一早上爬了「稻荷山」消耗了不少卡路里,但是下午的和服變裝因為鞋子的緣故並沒有走多少路,因此中和下來這一日的行程也就不怎麼辛勞了,接下去我們在「京都」的最後一天將會故地重遊,再次前往「嵐山」地區並且探索一些新的美景與美食。

Day.7 京都→名古屋

清水 ろくしょう庵(清水 綠青庵)

我們在日本的第八天早晨天氣依然晴朗,由於昨天到達民宿的時間比較晚所以沒有什麼時間參觀民宿,藉著早上其他人還在梳化的空擋我也捕捉到了民宿的一些小細節。首先就是日本一戶建必備的庭院部分了,即便房子佔地再小日本人也會執著於要建一個小庭院,標配的雞爪槭與添水,家裡有這麼一小片的綠地還是可以緩和一下每日疲憊的身心。

在走道的高飄窗前還有一個放著裝飾物的臺子,似乎以前這裡放著是一個類似花瓶的東西,但是我們入住的時候卻變成了一塊做和服的布料,這裡面有什麼意義我就不清楚了,也是比較奇怪的一種裝飾。

宅子的正面是被稱為“格子戶”的木製窗戶,據說這種窗戶甚至還可以分辨出房子的主人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屋頂上使用的也是江戶時代在日本流行的一文字軒瓦,當然為了方便旅客入住,這些房子也都安裝了現代化的裝置,入室的時候通過管家提供的密碼即可進入。

「清水 綠青庵」一天的住宿費用是3萬6千円,在四個人住滿的情況下價格還算不錯,費用是第一天入住的時候管家就會來結清,第二天到時間後自行離開就行了,管家會在約定退房時間後來清理並重新設定入戶密碼。

京都

今天我們的原計劃是一早前往「元離宮二條城」,然後坐JR到「嵯峨野」觀光,到了晚上搭乘新幹線前往「名古屋」,結果因為昨天爬山以及和服變裝的行程讓她們幾位走得有些吃力,所以就縮減了「元離宮二條城」的計劃,直接選擇休息到晚一些然後吃了早午餐後就前往「嵯峨野」,在這裡待到傍晚再返回「名古屋」。

嵯峨野觀光列車

官方網站://www.sagano-kanko.co.jp/sc/index.php

「嵯峨野」其實就是指「嵐山」到「小倉山」之間的地帶,今天我們除了會觀賞這一區域的自然風光以外,當然也要帶兩位第一次來日本的朋友體驗一下網紅款的“嵯峨野觀光列車”。在「嵯峨野」是有兩條軌道連線著「嵐山」地區和「龜岡」地區,其中之一就是比較實惠也是大眾會搭乘的交通“JR山陰本線”,這條線路基本上只考慮了建造成本和執行速度所以就是一個弧形軌道直達,而“嵯峨野觀光列車”為了考慮到可以讓乘客欣賞到「保津川溪谷」的四季,因此整個線路幾乎是依著「保津川」修建,而沿岸又種植了大量季節性的植物,如果在對的時間前往是非常有觀賞效果的。

搭乘“嵯峨野觀光列車”最好要提前買票,特別是想要在比較好的時間搭乘或者旺季前往,而小火車的預定已經從2017年開始可以直接在官網預約了。關於座席的選擇,有些文章會建議選擇4號車或者5號車的偶數座席,但是根據我兩次搭乘的體驗下來感覺偶數或者奇數座席的差別並不是很大,偶數只是略微可以多看到一些河川的景色,兩側座席觀賞河川景色的時間差別並不是很大,並且山側也是有一些綠植可以觀賞,不過4號車廂確實是最值得搭乘的車廂,可以走到5號車廂參觀也不至於過熱或者過冷。

關於“嵯峨野觀光列車”還有一點是官網沒有提到的,就是日本的網路預訂車票並不是一起放出所有的車票,而是在可以預定的時候先放出幾節車廂然後到一個比較臨近的日期放出剩餘車廂,這裡的“嵯峨野觀光列車”就是提前1個月只能預訂1號車廂,而提前10天會放出2~4號車廂的座席。上圖就是我2018年11月1日查詢11日時顯示所有座席已滿。

而到了11月2日再查詢的時候11日已經放出了許多座席,可以看到不少的車次空席狀況甚至顯示是有大量座席的“○”,所以如果想要預約4號車廂的座席一定要算好時間提前10天預約即可,當然5號車廂“富貴號”還是隻能現場買票,目前依然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預約。

另外,今天我們的行程還是需要坐到一些巴士,因此必不可少的就是“京都巴士一日遊通票”,這張票從2018年開始已經漲到600円,不過在通票範圍內的巴士大部分依然是230円均一運費,也使得這張票還是坐3次就值回票價,價效比依然很高。

壽しのむさし 三條本店

在日本的第七天,為了滿足兩位朋友想吃一下真宗日本回轉壽司的想法,我找了一家就在住所附近的連鎖壽司店「壽しのむさし 三條本店」,幾乎日本的回轉壽司都長一個樣,幾個壽司師傅站在吧檯內捏壽司,而食客們就坐在流水臺前自己拿壽司,有些家庭回轉壽司店還會提供pad電子點單。流水臺前有各式各樣的調味品、餐具以及倒出大麥茶的籠頭,除了降低經營成本以外也增加了翻桌率,算是日本餐飲店經營的一種特殊模式。

回轉壽司的模式國內在十來年前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現在已經逐漸消失而被傳統的點菜替代,所以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回轉壽司是看盤子的顏色和花紋來結賬,通常越普通的盤子越便宜顏色越重的盤子就越貴,這家的整體消費並不算高,我們4個人一共只吃了4720円,算起來人均不到80元比起國內的日料壽司店就實惠的多了。

嵯峨野

吃完了我們的早午餐以後,首先我們要處理的就是行李問題,通常在日本旅行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基本是不可能租車的,目前為止日本都不認中國的駕照,而拖著行李來旅行最頭疼的當然就是每天換城市的時候如何處理行李,通常來說在日本有兩種比較常見的方法來處理:其一就是尋找大型車站寄存,比如「京都站」、「大阪站」、「東京站」,這些地方不僅有大量的投幣式儲物櫃也有人工寄存的櫃檯;另外一種就是直接找宅急便、佐川急便這些日本的快遞公司,利用約定投遞的服務指定時間送往下一站的旅店,當然這是要事前確認旅店是否願意接收包裹,雖然便利性上遠勝於前者但是費用上也是比前者要貴上一些了。

在「京都站」存完了行李以後,我們就直接搭乘JR前往「嵯峨野」,雖然這裡也有巴士前往並且也是在一日通票的範圍內,但是相對於只要十幾分鐘的JR線來說一個小時左右的巴士就不太方便了。

渡月橋(渡月橋)

從「嵯峨嵐山站」出來後,大部分的遊客都會往西南方向走,而這裡就是「嵯峨野」的地標「渡月橋」所在,周邊也是這裡最繁華的商業區,是連線著「嵯峨野」與「嵐山」的重要交通道路,在櫻花季或者紅葉季的時候甚至還會出現擁堵的情況。

橋下就是「京都」重要的兩條河流之一的「桂川」,這裡還建有一個名為「葛野大堰」的人工堤壩,此刻正好還有一隻野鴨在河中暢遊。提到「葛野大堰」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氏”了,這個堰據說是公元5世紀後半時一個自稱秦始皇后人的“渡來人”(即朝鮮半島渡海而來的人)秦氏所建,雖然不能確定這裡的秦氏與秦始皇是否真有血緣關係,但是這波人確實與中國大有淵源,而他們帶去的一些中國技術也為開發後來日本的首都「平安京」即現在的「京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包括這一極具古中國特色的古堰,為當時兩岸的農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環境。
這些秦氏在當時權勢極大,幾乎已經成了這一帶的諸侯王,只不過可惜後來日本皇室從「奈良」遷都到了「平安京」才把秦氏的勢力打壓下去,不過他們的後人依然在影響著日本的歷史發展,包括後來在鎌倉、江戶時代稱霸一方的“島津氏”也是源自這一族,他們建立了可以說是日本最強戰力的“薩摩藩”,敢以一己之力挑戰英國也在倒幕聯盟中充當主力軍,直到明治維新以後“島津氏”依然在日本的統治階級中佔據了重要一席,甚至連現在的天皇都有這個家族的血統。除了“島津氏”這一後人以外,秦氏的後人還包括“羽田”這一姓,曾經擔任過64天首相的“羽田 孜”也是源自這一血脈。關於這一族的傳說和史記在日本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最後再提一句,「京都」為世人所熟知的“網紅”景點「伏見稻荷大社」也是他們所建,所以狐狸神的形象也有可能與中國古代的神話有些淵源。

沿著「桂川」的河畔往「龜山公園」的方向走去,已經可以看到路邊已經有一些植物變紅,到了11月底的時候這裡就是「京都」賞楓最佳的地區了。

雖然十月的天依然還是有一些燥熱,但是河上已經有不少的遊人在乘船觀賞,這些遊船就是「保津川」上與“嵯峨野觀光列車”同樣可以觀賞沿岸風光的“保津川遊船”,現在一些比較主流的行程也會推薦搭乘觀光列車到「龜岡」然後再從那一頭坐遊船返回到「嵯峨野」,再配合「嵯峨野」半日的景點觀光就是一個完整的一日行程了。

亀山公園(龜山公園)

從「桂川」一側進入「龜山公園」的入口處就必然會經過“周恩來總理詩碑”,是他當年在日留學期間所寫的關於「嵐山」的詩詞,在他去世以後為了悼念他也為了促進中日友好而由日方倡議建立,是由他夫人鄧穎超親自來這裡為落成揭幕,對於中國遊客來說是個熱門的打卡點特別是上一輩的老人們都喜歡來這裡合影。

進入「龜山公園」後大部分的道路都是斜坡,這裡本身也是屬於「小倉山」的範圍,與對岸的「嵐山」相互矗立在「桂川」的兩岸,是個非常適合散步的地方。

「龜山公園」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嵐山公園 龜山地區」,為了方便稱呼現在一般也簡稱為「龜山公園」,整個「嵐山公園」主要以「嵐山」這一側沿岸的數個公園組合而成,而「嵯峨野」這一側也有兩部分的公園一併被劃入了「嵐山公園」的範圍,這一整個區域就是每年京都賞櫻觀楓的熱門地區。

「龜山公園」內部還有一位在日本比較知名的人物銅像,名為“津崎 矩子”的一位女性勤王家,後來也被稱為“津崎 村岡局”,是那個年代少見的女性政治家,雖然晚年走得是“尊王攘夷”的道路與最終成功的“倒幕派”仍有一些見解上的不同不過她的思想已經是那個年代日本女性中少有的敢反抗“幕府”統治的代表人物,到了晚年因此而被打壓,最終她選擇了在嵯峨野安度晚年,為了紀念她的貢獻當地政府就立了這麼一尊銅像。

大河內山荘(大河內山莊)

從「龜山公園」的後門出去以後就是「嵯峨野」打卡拍照最佳的竹林區域了,因為竹子的特性一年四季都可以觀賞,因此無論選擇什麼時間來「嵯峨野」都不會錯過這片竹林的美景。至於「嵯峨野」的竹林大致上分為兩個區域,左側的就是靠近「大河內山莊」附近的竹林,右側的竹林則環繞著眾多寺廟、神社,而其中人氣最旺也是拍照最佳的地點就是從「大河內山莊」到「野宮神社」的這一條林間小路了。

我們進入竹林的時候已經到了下午,這時候的林子裡已經人潮洶湧,想要拍照打卡也要拍隊等上一會才會有好的位置了。

相較於上一次16年的櫻花季來竹林,這一次的人氣已經旺了非常多,上一次遇到的大部分還是歐美和日本的遊客,而這一次則基本上都是國人來這裡了。

穿過竹林的小路就是「大河內山莊」,這個莊園是日本昭和時期的名演員“大河內 傅次郎”費時30年建造出的,其中就有當時知名的園藝師“廣瀨 利兵衛”結合「嵐山」、「比睿山」和「保津峽」所設計的迴游式庭院,也有知名的茶室木匠“笛吹 嘉一郎”搭建的數間已被列為日本有形文化財產的建築,雖然入園要收取500円/人的費用,但是依然是非常值得逛上一圈的,特別是到了紅葉季的時候更會有極佳的收穫。

山莊的門票是包含一份茶點的,可以在入園不遠處的茶屋享用,茶點包括一碗抹茶與一份糕點,因為季節的不同會提供櫻花餅和糯米餅,在日本搭配抹茶的糕點會做得比較甜,這樣就可以緩解一下抹茶入口的苦澀,有這麼一份茶點提供那500円/人的門票也只能算是茶點費用而已。

雖然還是10月初,但是庭院內的季節性植物已經開始有些泛紅,如果再晚一個月來這一片就是耀眼的紅色了,可惜這一次我們是沒有辦法看到了。

在山莊最高處的山坡上就是這裡的主要建築「大乘閣」,也是前面提到過的“笛吹 嘉一郎”的作品,是標準的日式木質結構建築,因為“大河內 傅次郎”本人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無論是命名還是建築本身都融入了不少佛教的元素。

「大乘閣」附近還有一處極佳的觀景處,可以眺望北面的「小倉山」幾座連綿的峰谷,如果再往上走一點甚至還能望到京都北部另外幾座知名的山峰。

從庭院最高處沿著蜿蜒的山路下來就會路過「月下亭」,是一個可以眺望「京都」市區的小亭子,亭子前面那一片季節性的植物在紅葉季的時候也會變得火紅,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取景地。

因為「大河內山莊」是迴游式的設計,所以出入口都在同一個地方,當我們從入口出來以後竹林的小道上聚集的遊客越發的多了。

野宮神社(野宮神社)

官方網站://www.nonomiya.com/index.html

我們繼續沿著竹林的小道前行,往另一側的眾多寺廟、神社前進,相較於之前的竹林,這邊的林子就顯得要茂密一些。

大部分竹子都經過細心地打理,幾乎是筆直的往上生長,如果12月前往這裡遊玩的話還可以選擇晚上來這裡觀賞“嵐山花燈路”,絕對會是另一番風景。

穿過竹林以後就是「野宮神社」,從平安時期開始是日本皇室未婚公主修行的場所,後來逐漸變為了一家神社,比較特殊的就是門口的橡木鳥居,雖然原本的鳥居早就已經損毀而重建了一個新的,但是為了更好的重現神社的原貌而採用了最古老的形式製作,甚至連木材的樹皮都保留了下來。

相較我們一年前來「野宮神社」,這裡的人氣也是漲了許多,不過兩次來這裡都是女多男少的情況,這也和「野宮神社」本身是一個求姻緣和安產的神社有關。

嵯峨野觀光列車

從「野宮神社」旁的小道可以一路走到「嵯峨嵐山站」,因為我們選擇了反向的從「小火車龜岡站」坐到「小火車嵐山站」,所以需要先從這裡坐JR的“山陰本線”到「馬掘站」,然後再走到「小火車龜岡站」搭乘“嵯峨野觀光列車”,從「馬掘站」出來會有明顯的路標指示通往「小火車龜岡站」。

如果沒有看到路牌也沒什麼問題,通常也會有不少日本人也前往車站搭車,只要跟著他們也可以順利的找到車站。

前往「小火車龜岡站」會通過「龜岡市」一段鄉間的小路,這一天的午後雖然陽光很大,但是明媚的陽光也照出了田野間亮麗的色彩,在這樣的午後漫步在嵯峨野還是十分的愜意。

而我們上一次來這兒搭乘“嵯峨野觀光列車”也是同樣的路線,只不過那次的早春田間的作物還沒有生長,天氣也還是偏陰冷,與初秋的景色想比顯得更加的蕭瑟。

時隔一年,我再一次見到了「小火車龜岡站」的“貉雕像”,與一年前相比似乎又增加了幾個雕像,這也是車站裡最重要的打卡標誌物了。

“嵯峨野觀光列車”就不多做描述了,上次來只看到了枯枝和河道,這次來雖然綠樹成蔭,但是可惜只有一些略微發黃的葉子依然沒有紅葉可看。

雖然窗外的景色還沒到最美的時候,不過因為臨近萬聖節,而日本人又對這一外來的節日異常的熱衷,所以車廂裡面到處都懸掛著萬聖節的標誌,也算是另一番風景了。

御髪神社(御發神社)

官方網站://mikami-jinja.sakura.ne.jp/

「小火車嵐山站」就位於「大河內山莊」的附近,是一個隱藏在橋洞內的站臺,出來以後就是「大河內山莊」邊上的竹林小道,穿過竹林小道的另一頭就是「小倉山」的山腳,這裡坐落著幾家知名的寺廟與神社,這其中有一家與頭髮健康和考試合格有關的神社名為「御發神社」,因為日本的禿頂率較高而一直非常有人氣。

我們在「御發神社」附近略微逛了一會就準備返回「嵯峨嵐山站」,此刻的竹林因為太陽的落下而平添了一些金黃色的光輝,雖然已經是傍晚的時候不過遊客的數量依然沒有減少。

繼續前行了一會,我又發現了一處熟悉的地方,只不過這次來在這裡沒有遇到任何特殊的地方,只不過是竹林深處的一片空曠處,以至於中午路過一次都忘記了這裡。

2016年我們路過這裡的時候,恰巧遇到了一對日本的夫妻在這裡拍婚紗照,這也是第一次見識到日本人的婚紗照原來也喜歡來這種風景區裡拍。

うなぎ屋 廣川(鰻魚屋 廣川)

口味★★★☆☆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unagi-hirokawa.jp/

位於“京福電氣鐵道”「嵐山站」附近的米其林一星餐廳「鰻魚屋 廣川」是「嵐山」地區人氣與評價皆最高的店鋪,在國內的大眾點評上擁有9.1的高分以及日本的tabelog上3.81的高分,不過可惜的是從2018年開始這家餐廳已經掉星,目前只屬於人頭標誌一列。

日本大部分賣鰻魚飯的店鋪都是打著祖傳的旗號,這家開業於1967年的餐廳雖然創業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號稱其使用的醬汁已經有這170多年的歷史,雖然不知道里面有沒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在日本眾多的鰻魚屋中似乎都有著這麼一種自稱醬汁擁有悠久歷史的習慣。

因為上一次我們來「嵯峨野」的時候還需要在傍晚的時候前往「金閣寺」參觀,所以就沒有時間來這裡品嚐,而這次不趕時間的我們當然要來試試這家在當時還擁有米其林一星榮譽的店鋪了,按照米其林的說法一星店鋪屬於使用頂級食材,創造獨特風味料理的餐廳,而廣川就是以本地產的鰻魚食材而自傲,當然這樣的人氣也使得這家店幾乎一直都處於排隊的狀態,我們當天4點半左右到達的時候已經排了十幾位在門口,因為下午的時間是店家休息準備的時間,正式營業是從5點開始,所以提前到達的顧客也可以在門口登記排隊,不過從2019年4月開始,這家店重新裝修營業以後已經和日本眾多人氣旺的米其林餐廳一樣改為完全預約制了,外國人必須通過官網預約並支付3000円的費用才能完成預約,並且這個預約的費用是不可退還的。

距離開門還有半個小時,只要登記了以後就可以離開,在開店的時間來前臺等候叫號即可,乘著這個時間的空檔我們選擇前往車站周邊的街上略微逛了一圈,因為這一帶擁有眾多的酒店也是「嵐山」的交通要道,自然而然的就開起了許多的伴手禮店和小吃店,認真逛的話還是會有一些不錯的收穫。

當我們準時5點返回「鰻魚屋 廣川」的時候,門口已經排起了幾十人的長隊,也幸虧我們提前半小時來登記,當輪到我們的時候裡面已經沒有幾桌的空位了。日本的鰻魚飯店選單基本都是很簡單,只提供幾種小吃與鰻魚飯定食,在幾種不同價位的定食中也只有小吃品種多少的區別,主食基本上都相同,最多也只有大小之分,在官網和現場都會提供中文選單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

我們當天首先上的就是這道“烤鰻魚肝”,幾乎日本賣鰻魚飯的店鋪都會有的一道小吃,雖然它叫烤鰻魚肝,但是實際上這是鰻魚的內臟串,包含腸胃等一系列臟器,並且通常是不包括肝臟的,千萬不要被它的名字騙了,這也是為什麼這份烤鰻魚肝吃起來略微有些苦味而不是像一般的肝一樣富含膽固醇和脂肪,吃起來齒頰留香了,當然為了吃起來更好吃,上面刷上了不少的植物油和蒲燒醬汁,而「鰻魚屋 廣川」也故意烤的略有些焦來增加本身的炙燒味。

第二道菜就是「鰻魚屋 廣川」特別提供的一道“冰鎮川燙鯉魚”,這是我見過最奇特的料理鯉魚的方式,從料理的名字就不難看出這道菜的製作方法,是通過將片好的鯉魚刺身快速川燙以後放入冰中急速冷卻下來,這麼做既可以去腥也可以保證食材的安全性也最大程度的讓食客品嚐到食材本身的味道,雖然看起來這道菜很簡單,但是刀工是這道魚生最麻煩的地方,吃過鯉魚的人都會知道鯉魚多刺,想要片成這麼薄的片光拔刺就是一個頭疼的活,而且鯉魚本身泥腥味極重經過這麼料理以後幾乎吃不出什麼腥味但是卻保持了魚肉的軟嫩與鮮甜,是非常值得一試的料理。

第三道菜是“醋拌鰻魚黃瓜”,屬於關西地區的特色小吃,將蒲燒過的鰻魚切條,然後墊在鹽制醋黃瓜上,一道菜中聚集了酸、甜、鹹三味,是非常不錯的開胃菜,加上食器選擇的考究與料理本身的搭配,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主食的部分自然就是“鰻魚飯”了,「鰻魚屋 廣川」使用了一種日本傳統的食器“重箱盒”來裝他們的鰻魚飯,在古代的日本這種木製的飯盒差不多相當於今日的便當盒,而如今也只有一些懷舊的店鋪或者宴會上才會見到有人使用這種食器了。日式鰻魚飯都是以白飯打底,鋪上先蒸後烤的蒲燒鰻魚,鰻魚上的蒲燒醬汁會慢慢的滲入到米飯中,這樣製作的鰻魚軟嫩可口油脂也被很好地儲存在內部,用筷子夾開魚肉的時候還會有油脂溢位,配著米飯一同入口可以吃出不同層次的醬汁香、鰻魚香以及米飯香,不過這樣的鰻魚飯也不可避免的過於油膩了,吃完了以後真的是膩到一整天都不想再吃到油脂了。

與飯一同上的還有一份“醃漬物”,以關西一帶常見的清爽作物醃漬,搭配油膩的鰻魚飯吃還是可以起到一些解膩的作用。
我們在「鰻魚屋 廣川」的初體驗就是以上這些了,因為肚子空間有限就無法品嚐這家另外一道特色菜“鰻魚柳川鍋”了,整體來說雖然揹著米其林一星的旗號,但是主菜鰻魚飯並沒有驚豔到與其他日本的鰻魚飯店鋪有極大的差別,大概只是因為店家每天都會把他們選用的日本產鰻魚寫在門口吧,畢竟一星的餐廳還是以食材取勝,冰鎮川燙鯉魚確實是一道比較少見的料理,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值得一試,整體的評價就屬於可以嚐鮮但不會回頭的店鋪,畢竟如今的預約制度變得如此繁瑣和不友好,加上受日本鰻魚產量極具減少影響這家店的價格已經漲價了30%~40%左右,不得不說日本人對於鰻魚真是迷之喜愛。

ザ・ビー 名古屋(名古屋The B)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ishinhotels.com/theb/nagoya/
房間型別:スーペリアツイン(高階雙床房) 素泊
房間費用:¥543.18元

在「鰻魚屋 廣川」吃完飯以後,我們今天的行程就結束了,後一天我們將待在「名古屋」市購物並準備第二天一早搭乘飛機回家,所以我選擇住在了「名古屋」市中心的「榮站」附近的「名古屋The B」酒店,這家酒店屬於日本經濟型的連鎖酒店,價格比較實惠,空間上也是日本的小空間房型。

酒店本身的價格並不貴,為了住得舒服一些並且也方便購物後整理行李,我們選擇了寬敞一些的雙人間,即便這樣面積的房間也只要五百多一間,算是價效比非常高了。

我們在日本最後有安排觀光行程的一天整體還算輕鬆,大半個早上都是休息沒有出門,只在「嵯峨野」走了七八公里的路,也為後一天購物保留了一些體力。

Day.8 名古屋

名古屋

這一天我們的行程以購物為主,畢竟每次來日本都免不了要代購一堆東西,這裡就順便介紹一下「名古屋」的幾個商業街區。首先最方便的自然是「名古屋站」附近的商業街,佔據了地利條件自然就開出了多家的大型商業中心,擁有高島屋、Bic Camera、山田電機、KITTE等多個購物中心,想買啥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其次的就是名古屋的商業中心「榮町」,這裡坐落著三越、鬆阪屋、PARCO和地下購物商場Centaral Park等,幾乎所有的購物中心都是並排開著,想要從裡面找東西也得花上不少的時間。最後的就是「名古屋」老牌的商業街「大須商業街」,以「大須觀音」為起點的一整片商業街,大部分店鋪都是當地人開的品牌,從裡面可以淘到不少比較在地的商品,適合想要找一些特殊伴手禮的遊客來這裡購買。

矢場とん(矢場炸豬排)

口味★★★☆☆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yabaton.com/

在日本最後的一頓午餐我們選擇了「名古屋」老牌店鋪「矢場炸豬排」,這家店鋪的招牌就是門口的人型立板豬了,並且分店開到了「名古屋」的大部分熱門的區域,只要去過「名古屋」的人基本上都見過這家的招牌。
這家店難得提供了滷大腸,使用的是自家研發的黃豆醬來滷,吃起來自然不如國內的滷大腸味道好,大腸是烤過以後再滷加上挑選的又是油脂比較少的部分,吃起來沒有內臟的那種油脂香,而醬汁本身又有點鹹,整體比較一般。

在日本的豬排店,通常配菜都是日式蔬菜沙拉,常見的就是生菜絲,捲心菜絲、黃瓜條、小番茄搭配生菜葉,醬汁依然是這家店的祕方黃豆醬,另外還新增了一些炸豬排後油鍋中多餘的一些麵粉屑增加口感,生菜的搭配還算清爽,對於在日本旅遊了幾天幾乎沒吃到什麼正常蔬菜的人來說,這麼一份生菜沙拉真的可以緩解一下胃裡的油膩感了。

店內也提供一些裡脊肉、蟹肉可樂餅、蝦和生蠔等的炸物,我們點了一份炸雞肉,數量並不多,搭配的是捲心菜絲和檸檬,雞肉本身是醃製後再裹粉炸,可以直接入口吃或者淋上一些檸檬汁解膩,捲心菜絲也是解膩用不過這裡終於沒有用到黃豆醬,可以自己使用桌面上的日式柚子沙拉醬來吃,就是普通的一份日式沙拉了,口感要比前面單獨點的沙拉來得更加清爽開胃一些。

終於輪到這家店的招牌“特大炸裡脊肉片”,醬汁可以自行挑選,通常是黃豆醬或者一半黃豆醬一半沙司調味醬,我們第一次來當然選擇的是傳統的黃豆醬了,豬排本身挑選的是略帶油脂的部分而不是全精的裡脊,咬上去就會有一些食材自身的油脂溢位,加上本身是炸過的豬排油膩感就有些過了,醬汁是炸好以後出菜才淋上去的,所以上桌以後要儘快食用不然表面酥脆的面衣就會軟化,會吃不到外酥裡嫩的口感,食材的厚實感是可以吃出來的,如果覺得油膩和鹹的話最好搭配著後面的捲心菜絲一起入口,會緩解不少入口的油脂感,當然吃不了這麼油的還是建議選擇精肉片更好一些。

套餐裡面搭配的還有白米飯和味噌湯,這是日本人最愛的正餐標配了,看過《流浪地球》的人應該都還記得裡面的日本人在自殺前還喃喃自語的想要吃一口家鄉的白米飯和味噌湯了。

スプリングサニーホテル名古屋常滑

環境★★★☆☆ 服務★★★★☆ 推薦度★★★★☆
官方網站://www.springsunny.jp/nagoyatokoname/​
房間型別:ツイン◇禁煙◇25.2平米 和洋室タイプ(和洋室) 朝食付
房間費用:¥11,700円

在日本的最後一天,我們為了方便第二天一早趕飛機,選擇住在了機場附近的「常滑市」,而這家位於「常滑站」附近的酒店也是這一帶價效比較高的一家,並且這家也是春秋航空旗下的酒店,主要接待的就是春秋航空旅行團的遊客,前臺可以直接中文交流也算是比較方便了。因為本身就屬於一家廉價航空公司,所以酒店的定位也不高,我們直接選擇入住了最寬敞的和洋室房,內部裝修的比較像是國內的榻榻米風格,一半木地板一半是高了十幾公分的榻榻米臺,大概也是為了照顧這家酒店比較常光顧的國人習慣吧。

雖然我們選擇了最寬敞的房間,但是即便如此這樣的一間房也只算11,700円並且含早餐,除了入住的旅行團過多有些嘈雜以外就沒啥缺點了,是非常值得推薦在名古屋搭機的落腳點。

這家酒店的頂樓還可以眺望整個「常滑市」的街景以及「伊勢灣」的海景,周邊還有一個比較大的Aeon購物中心,也非常方便最後一天來這裡補貨。
到這裡我們2017年日本中部轉關西的9天8夜行程就結束了,接下去我將開工2018年4月關東的賞櫻之旅,也將更新更多日本旅遊的諮詢,也感謝各位的觀賞。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