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是香港最古老的漁村,也是最受歡迎的大嶼山旅遊點之一,由於前往的交通頗為轉折和費時,因而仍能儲存一點漁村風貌,2000年的一場大火,令大澳棚屋有著從歷史消失的威脅,尤幸各方的關注和近年本土旅遊業的發展,令大澳棚屋得以儲存,今天遊人在漁村裡走走,仍能感受到一點蜑家的傳統和風貌
早上從屯門碼頭出發,坐船雖然見識不到大巴司機跑山路的技術,但可以享受海景、看到飛機升降和昂坪纜車
在東湧短暫停泊後,船依著港珠澳大橋而航,可以近距離欣賞橋的線條
看到這座依山傍海,全大澳唯一的殖民色彩建築,表示快將要上岸了
碼頭旁邊有一條大澳海濱長廊,兩邊欄杆髹刷上粉色油,粉紅橋建於長長的海堤上,一邊是大海,另一邊是大片紅樹林,這裡原是大澳的鹽田舊址,長廊的位置曾是一條用麻石砌成的護鹽壆,後來鹽田荒廢,堤壆失修又敵不過颱風和巨浪而損毀,最終政府把大壆重修,改成現在的粉紅色海濱長廊
不管是坐船還是坐大巴,所有遊客都會從永安街進入漁村,大澳出名是小食多、海味多和蝦醬多,從街口開始咀巴就會忙過不停
永安街前段有多間售賣海味乾貨的店鋪,門前都掛上有趣的標本
後段是生活區,盡頭緊接著一條叫太平街的小路,再向前行穿過小巷子,便來到同益埗頭,這裡有座在大澳比較少見的中式建築
沿湧邊前行就是很有名的沙仔面棚屋區,疫情不斷,現在假日已經不給公眾人仕進入
密密麻麻的棚屋修建在縱橫交錯的水道旁,透過木棧道戶戶相連
中午回到永安街
這碟蝦醬炒飯
大澳湧行人橋是大澳的命脈,亦是一個地標
1996年橋還沒興建前,居民是用橫水渡過河的,那時候真的十分不方便(相片由大澳歷史文化室提供)
就是這個超級打卡景點,大澳被美譽為「港版威尼斯」
走到對岸是必逛的吉慶街,大澳出名的食店和cafe店就在這裡,2020年,由大澳鄉事委員會牽頭,舉辦大澳藝術活化計劃,以一壁一畫一故事的意念,描述大澳的水鄉風情,當中大部份壁畫散落在吉慶街不同角落
連線大澳兩岸有兩條橋,之前介紹過藍色的大澳湧行人橋,在吉慶街盡頭,還有這條紅色的新基大橋
在橋上,可以欣賞棚屋的不同形態,遇上潮退,棚屋露出修長美腿,小艇都靜靜地擱在泥灘上休息
逛完紅色大橋轉往吉慶后街,穿過民居,來到超過三百年曆史的楊侯古廟,現已被列為一級法定古蹟
原本打算走上象山拍拍大澳的全景,颱風前夕天氣實在太悶熱,走不到十份一路程便投降
來到探索水鄉之旅的尾聲,沿石仔埗街往虎山,沿路看到居民自家制的生晒海產,濃烈的海味香氣撲面而來
虎山海拔僅高75米,但已足夠把大澳、港珠澳大橋、汪洋大海收歸眼簾,山下是中華白海豚出沒的水域
恍如長城的紅色欄杆是虎山步道的標誌
黃昏,在觀景亭望著珠江口方向,夕陽、大海、船舶構成怡人的景緻
港珠澳大橋的燈光,像一條火龍伏臥在海上,疫情持續,才發覺以前錯過了大澳這個後花園
謝謝收看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