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拉多高原,是美國西部風光的最佳展現。沒有盡頭的曠野,連綿到地平線另一邊的公路,彷彿開幾天幾夜都不會有人類的蹤影。荒原之上,植被稀疏生長,巨型紅色砂岩肆意排布,夏季氾濫的洪水切割出幽深峽谷,帶著像外星球一般的詭祕氣質。這片區域聚集了無數的地質奇觀,在漫長的歲月裡只屬於與紅石大地共生共存的原住民,還有挑戰著自然極限的冒險家。

在起地名方面,美國人的文學素養可謂是極度匱乏,而到了西部這片神奇的土地,這能力就更顯捉襟見肘,面對震撼到難以言狀的地質奇觀,思來想去,只剩下一個“大”字了。於是瀑布叫大瀑布、峽谷叫大峽谷,而大環線(The Grand Circle)無疑是這套命名體系的經典作品。

世上環線何其多,但只有這條是The Only and The Grand Circle。大環線的荒原上,藏著西部世界最深刻震撼的祕密。

【遊記之外的故事,加州生活的星群殘片,記錄於公眾號/Matters: 吉米在雲遊】

何謂大環線

所謂大環線,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圈:


這個區域橫跨亞利桑那、科羅拉多、內華達、新墨西哥、猶他五州,包括華麗麗的9個國家公園,N個國家紀念地、國家森林、國家休憩區,還有一大塊納瓦霍(Navajo)保留地,可以說集合了美國西部最精華的自然奇觀。

在這個大圈之外,拉斯維加斯、鳳凰城、丹佛、鹽湖城四座大城市分列四角,作為行程開始點接駁飛機、租車和補給,從任一地點出發都能設計出不繞路的行程,也讓這條路線變得如此的熱門。以這個大環線為基礎,還可以向西往死亡谷和南加州、西北往優勝美地和灣區、向北經鹽湖城往黃石和大提頓、向東往落基山脈,行程組合可以說是千變萬化,豐儉由人。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大環線以科羅拉多高原為主體,囊括了從落基山脈往加州西海岸山脈逐漸過渡的廣闊區域。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貫穿其中,在岩石上切割沖蝕出深邃的峽谷和精巧的拱門。可以說是水的力量塑造了大環線。

西北部拱門、峽谷地國家公園以及納瓦霍保留地已經接近落基山區,根據海拔的不同,地貌景觀的主角是不同地層的砂岩,因礦物質而呈現各種顏色。從布萊斯峽谷到大峽谷的區域則不出意外地,被毫無美感地稱作“大階梯”(Grand Staircase),海拔在臺地-斷崖的迴圈中不斷下降,不同時期的沉積層依次暴露在地表,完好無損地展現了幾億年的地質歷史。

正因為這獨特的自然風光,無論是地質學家還是普通遊客,都能在大環線找到不同的驚喜。再加上NPS的專業管理,大環線是非常適合重訪的目的地,去好多次玩法都不會重樣。美國人也深知大環線的好玩,甚至還弄出了一個叫Grand Circle Association的NGO,專門的目標就是推廣大環線旅遊 (//www.grandcircle.org/),話說他們搞各種NGO真是有一套啊……

行程安排

大環線幅員遼闊,再加上值得去的地方實在太多,要想玩好,必須要有所取捨。這一次我們選擇的是最經典的走法,從拉斯維加斯開始,用7個整天覆蓋了大環線在亞利桑那和猶他的精華部分,全程約1250英里。走下來感覺每天開車的時間適中,每個國家公園都能選擇1-2條難度中等的步道。要想再輕鬆一點的話,這條走線用7-9天都是比較合適的,趕路的話6天也可,但必然要開夜車了。我們暴走完後大環線後在賭城躺平一日,行程總共是8天。

以下是我很希望做,但實在排不進這個行程裡的事情,每一項各需要額外的1-2天:
1. 深入任一國家公園的隱祕角落(這可太多了,如大峽谷北緣、峽谷地Needles區、錫安的The Narrows溯溪等等等等);
2. 去納瓦霍保留地看原住民聚落遺址;
3. 繞進科羅拉多的落基山區。
當然,這些硬核體驗很多都在夏天才能進行,春假3月的時間算是幫我杜絕選擇困難症了。

並且,以上的線路更適合像我們一樣第一次玩大環線,而又抽不出十天半個月的公路旅行新手。如果你有大神的自信和實力,大環線還有著多到數不清的進階玩法:

在亞利桑那段,兩州交界的小鎮卡納布(Kanab)是附近各個嚴格限流祕境的抽籤基地,最著名的當屬一天抽20人,中獎率奇低的波浪谷(The Wave/Coyote Buttes North)。而在大峽谷流域,還有紅石小鎮塞多納(Sedona),小科羅拉多河上的巧克力色大瀑布,以及國家公園西邊印第安人保留地裡的各種要露營才能走到的瀑布和怪石……

猶他段的大環線就更是臥虎藏龍,峽谷地國家公園的The Needles和The Maze區(聽這名字就知道有多難去)、圓頂礁國家公園的Cathedral Valley裡的巨石、大階梯-埃斯卡蘭特(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NM)的狹縫峽谷,還有鮑威爾湖兩岸的各種地貌,都是專屬於車(船)技高超、體能充沛、越野經驗豐富的高手的目的地。

就更不必說這次沒有去成的四州交界區域,以及更往東走的大環線新墨西哥和科羅拉多州部分了。納瓦霍保留地的謝伊峽谷(Canyon de Chelly NM)和梅薩維德(Mesa Verde NP)是西部大地上的原住民文明遺址,洛基山區則讓人從荒漠瞬間切換到森林,光聽起來就讓人覺得不得不去。所以說,大環線絕對是一個會讓人不斷再來的目的地。


至於季節,大環線四季皆宜,夏天的好處自然是全部地方都會完全開放,但同時也要面對國家公園面對旺季人潮的各種限流措施以及動輒40度的高溫;冬天出行白晝時間短、道路封閉多,徒步最為不便,但勝在人少清靜,紅石配白雪更是俘獲無數明信片的經典風景。至於春秋兩季,自然是運氣好時各取所長,運氣壞時兩害疊加……因此出行前一定要仔細看各國家公園的開放安排。

我們這次是逆時針走大環線,先去大峽谷,如果希望順時針先去錫安,只需把手機倒過來看即可(誤)。大環線的路線組合千變萬化,諸位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和喜好增減換補。

我非地質學專業,對大環線地質學上的瞭解都來自於遊玩國家公園時看到的一知半解,另外在寫遊記時參考了Morris et al., Geology Unfolded: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Geology of Utah’s National Parks, 2010. 如有不準確的地方,還請各位大神包涵指正。

開始公路旅行!

早上天還沒亮就從灣區出發,飛出灣區的城市群和加州中央山脈之後,內華達州大片的沙漠山地便展現在眼前。拉斯維加斯像是單調的大地上攤出的一片皺褶,是整片荒涼中最突兀的存在,隱喻著人類對自然的又一次征服。

到達賭城, 首先的衝擊來自於機場裡面的老虎機。機場不大, 但不少在別的地方是餐廳、商鋪或休息區的地方,都擺上了五彩絢爛的機器,直接放紙幣進去就能開始拼搏。這是要把遊客從踏進這裡的第一刻榨乾到最後啊!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麥卡倫參議員的種族歧視歷史,拉斯維加斯機場在今年剛剛由麥卡倫機場(McCarran Airport) 改名為哈里·瑞德機場(Harry Reid Airport),但機場裡的很多指示牌都還沒來得及換。

拿到車,首要任務是給愛車拍個照,七天之後它就是黃色的了……

由於大環線回來還有一整天,今天就沒有在賭城做過多停留,在Target買了一圈補給之後就直接開始公路之旅!從拉斯維加斯往大峽谷方向出發,半小時之後可以下高速進入胡佛大壩。作為經濟學學生,這裡簡直是讓教科書照進生活的打卡點哇!在美利堅曾經的黃金時代,它也曾是“基建狂魔”,這座水壩不僅造就了拉斯維加斯的繁榮,更在大蕭條時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可謂是“水出不去,就業上得來,美國發大財”。

水壩截斷科羅拉多河,形成米德湖國家休憩區(Mead Lake NRA),是內華達居民水上活動的好去處。水壩有進入內部的導覽,不參加的話遠眺即可。在大環線上,這顯然只是道開胃菜。

以內華達的乾旱程度,這個巨大的洩洪洞也許幾十年來都沒有用過幾次。

今年大旱,米德湖的水位也相當低,裸露出一大片岩石。我們回來沒多久,就看到了由於水位降低,湖底發現不少人類屍骸的新聞,想必湖水裡隱匿了幾十年來許多的邪惡往事。不知道賴米德湖湖水以生存的拉斯維加斯居民,心裡的陰影面積有多大……


重新上高速,跨過科羅拉多河後就進入亞利桑那州,經典的66號公路就在眼前。在這條曾經寄託了美國夢,如今落寞的公路上,金曼(Kingman)是經過的第一個小鎮,從南加州出發的朋友也將會在穿越約書亞樹NP後從這裡進入大環線。再往前走還有塞利格曼(Seligman)和威廉姆斯(Williams)兩座小鎮。這些小鎮已失去交通樞紐的功能,但在衰敗中顯得更具西部的曠野氣質。

在延綿到地平線盡頭的荒原上,只有一條孤零零的鐵軌,這是美鐵的西南酋長號(Southwest Chief),曾經在美國鐵路的繁榮時期,大批有錢有閒的遊客坐火車能直接到達大峽谷邊上。如今隨著沿線城鎮的衰敗和國家公園從開發到保育的理念轉變,幾乎只剩貨運業務了。

晚上就在塞利格曼小鎮吃飯,這裡的一切都是66號公路主題的,佈滿了美式公路旅行粗獷、野性的裝潢。食物也是美式的粗獷做派。


晚上我們住宿在Williams,第二天在進大峽谷之前可以在小鎮裡逛一逛。這是66號公路上最大的鎮子,各種公路主題的餐廳、商店、旅館都挺酷的。

大峽谷飛雪

早上直接進入大峽谷國家公園南緣(Grand Canyon NP South Rim) 。這是科羅拉多河水系切出的最後一個國家公園,也是最負盛名的一個。洶湧的科羅拉多河晝夜奔流,切割出1500米深的峽谷,將深埋於地底的各色岩層暴露在空氣中,成了兩岸高聳而極具層次感的峭壁。順著巖壁往下望,就好像在以億年計的地質史中穿行,地球的壯闊和力量一覽無餘。

南緣的玩法很簡單。AZ-64號公路橫貫崖頂的臺地,路邊延伸出一連串觀景臺,俯瞰峽谷景觀。如果只是停車觀景的話,大峽谷其實是大環線國家公園中最容易審美疲勞的地方,沒有之一。畢竟同樣的一個峽谷,雖說壯觀,但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大同小異。

但徒步起來可就不一樣了。在大峽谷,幾條著名的步道從觀景臺出發,順著懸崖曲折向下,一路下降到底部的河谷。走到河邊需要一整天的時間,並在谷底露營。在谷底可以繼續前進,到達開車要繞四個小時路才能到達的大峽谷北緣,也就是許多徒步愛好者心心念唸的Rim to Rim徒步。不過由於海拔更高,北緣一般要到五月份才會開放。

這顯然不是我們這次能做到的。儘管不可能走到谷底,我們還是選擇沿Bright Angel Trail往下一小段,感受大峽谷的磅礴能量。在不斷接近峽谷底部的過程裡,海拔逐漸下降,能清晰地感受到視角、岩層、植株的變化,人走在其中,彷彿就是經年累月切割出大峽谷的一滴水珠,和巖壁對抗著、碰撞著。一滴水珠在蒼茫大地中似乎微不足道,但當你停下來回望,會突然意識到整條壯闊的峽谷都是被這樣創造。這種體驗感不是照片可以傳達的。

在Bright Angel觀景點拍下了大峽谷的第一組官方照,就開始往下走,沒想到步道竟然相當難走。背陰面的地方積雪未融,步道十分溼滑,對於往下走的人來說,簡直是開啟了滑雪體驗卡,每走一步都好像要不受控制地滑出去。而旁邊又是近乎垂直的懸崖,於是人人都緊緊貼在步道內側,儘量靠著岩石,半蹲著緩慢下行。我們硬著頭皮往前走,幾乎是每經過一次背陰面,就會碰到受不了要折返的人。

在步道上行走,可以身臨其境地觀察到各地層之間的分界。從這個角度,更能感受到大峽谷的磅礴壯觀:河水要擁有怎樣的地質力量,才可以將堅硬至此的岩石切割出深壑?

雖然Bright Angel Viewpoint就在我們的正上方,但隨著海拔的下降,我們對同一段峽谷觀看的角度已經完全不同,感受也完全不一樣。

對於有錢有閒的遊客來說,坐騾子也是深入峽谷底部的一種方式,省體力之餘,而且體驗想必也十分特別。不過騾子坐起來舒不舒服尚不清楚,跟在後面的人可是受苦了,騾子走過的步道被踏得鬆軟泥濘,似乎每走一步就得廢一雙鞋子,更重要的是要小心躲避它們留下的新鮮重磅“禮物”。而且它們還走得不快,碰到了一次,基本就要跟上一路了……

走走停停拍拍,一個半小時走了2mile左右,已經有身在峽谷中的感覺了。在這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天色已經稍顯不對勁(但我們沒想到會這麼誇張)。眼看時間也差不多,再加上擔心下雨路不好走,我們決定開始折返。

我們這個折返的決策無比正確及時。因為雖然雨是沒有下起來,但是開始下雪了!一片烏雲飄來,體感溫度就開始斷崖式下滑,接著是狂風大作,接著看到大家都急匆匆地往上走,雪就從樹的縫隙間落下來了。

終於明白為什麼進園區的時候告示牌還寫著建議帶雪鏈了……因為三月底的大峽谷,確實是還會飄雪的,而且一開始是飄,後來就變得重重砸下來了(後來在俄勒岡火山口湖見證了真·六月飛霜,這是後話了)。剛才一路看著的壯闊大峽谷,突然就隱沒在一片雪霧裡了。

但也很難說是我們準備不足,因為路上碰到的人,也全都沒有料想到,裹著外套和帽子,也沒有防風防水的衣服,就慌忙上撤。雪一會兒就把人的頭髮、衣服、鞋子都打溼,再加上能見度差,氣溫低,路又更加溼滑,還沒辦法賞景了,走上去的路是更加艱難。

好不容易回到頂部的觀景點,剛到的大媽們卻都不解地看著我們這群狼狽樣:頂上一路都還是陽光普照!除了雲層好像擋了點光,這裡完全沒有步道里雪下得要死要活的感覺。我們也只能一邊讓谷頂的風吹乾衣服,一邊感嘆大峽谷的“一日之內,一谷之間,而氣候不齊”,原住民們世代與這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打交道,自然會想象出一些絢麗迤邐的神話故事。

但其實也很如我們所料:剛剛只是時候未到,把我們弄得狼狽不堪的烏雲,很快就飄到峽谷頂上來了。從峽谷村開去遊客中心的路上,雪就又下起來了。

於是,遊客中心旁最著名的,誕生不少大峽谷官方照的,旅行團必去的Mather Point,被我們看到的是這個狀態……大雪紛飛,沒有雨具的話,連走進遊客中心都很困難(那當然是沒有雨具啊,說好的今年大旱啊!)。

原本還是想在車上稍微等一下的,但雪越下越大,我們的車子沒有帶雪鏈,萬一道路開始積雪,那就相當麻煩了。於是當即決定放棄看Mather Point的打算,往東開,看能不能離開這飄雪之地。

結果開了20分鐘,到達峽谷村和desert view中途的Moran Point,雪就徹底停了。海拔稍微降低一些,地上徹底是乾的,路邊的積雪也都消失了。這個角度看到的大峽谷更加溝壑縱深,左邊的一大片被陰影覆蓋的位置,就是剛才讓我們逃出來的積雪雲。

不會被困雪山,我們心情就輕鬆很多。慢慢開到desert view,這裡雖然天空中雲量也不少,但不用徒步,再怎麼樣也總能跑回車裡。在不發洪水的季節,desert view是南緣看科羅拉多河最經典的角度(自從上下游分別修了格蘭峽谷大壩和胡佛大壩,也很少發洪水了)。這裡也是大峽谷東部的一個小集散點,有個小型的紀念品和補給商店。

從瞭望臺往下望,碧綠的科羅拉多河從地平線的盡頭出現,安靜流淌在峽谷底部,映得兩旁的懸崖更顯鮮紅。很難想象這條看似溫婉的河流,在漫長的地質歲月裡曾經有著極其磅礴的力量,連這一整片深邃的峽谷都是她的傑作。

Desert view有一個瞭望塔,裡面有印第安原住民藝術的小型展覽,也有更開闊的觀景角度,但由於疫情暫時沒有開放。

從desert view一出來,就離開了大峽谷國家公園的範圍,離佩吉還有兩個小時的車程。開出大峽谷所在的臺地之後回望,地平線似乎一馬平川,但其實就在不遠處,大地被切出了一條深縫,世界上最壯觀的地質奇觀之一就藏身於其中。在大峽谷俯瞰到的那些岩石,如今深埋在我們腳下幾十乃至幾百米深處。

從大峽谷前往佩吉的路上,兩旁的地貌也在不斷的變化。山體上的紅色納瓦霍砂岩越來越明顯,路邊經過的小山峰都有“火焰山”的感覺了。

羚羊谷光影

佩吉(Page)小鎮處在大環線的正中心,是南下大峽谷和北上紀念碑谷的必經之地,時間緊張的話還可在這裡直接西去錫安,走一條小環線。小鎮本身也是大環線的重要落腳點,附近的羚羊谷(Antelope Canyon)和馬蹄灣(Horseshoe Bend)都不可錯過。

羚羊谷屬於狹縫型峽谷(Slot Canyon),季節性洪水侵蝕出深而窄的峽道,並在巖壁上雕刻出細膩的紋路。陽光從狹縫中灑落,形成奇異變幻的光影。類似的峽谷在佩吉附近遠不止上下羚羊谷兩個,但都屬於納瓦霍人保留地,不受NPS管轄,門票一個比一個貴,還常要找黃牛才買得到……

在納瓦霍人的幾個家族壟斷下,上、下羚羊谷都只能跟隨他們的導覽團進入,價錢已經分別漲到了$90和$60左右。我們這次選擇下羚羊谷Ken’s Tour的行程,一是價效比更高一些,二來早上九點多的時間也是下羚羊谷的光線比較合適。1小時10分鐘的行程,需要順著梯子爬進峽谷裡,沿路的上下也比較多,不太適合老人小孩。在取票後等待出發的時候,可以看到這個納瓦霍家族祖先的肖像畫。


從售票處走往下羚羊谷,出入口都藏匿在一道狹窄的地縫裡,人從裡面出來,就好像西遊記的土地公公從地裡鑽出來一樣。要不是有嚮導帶著,恐怕自己是會完全忽略這個祕境的。這樣上窄下寬的地勢,洪水來時也會相當危險,只要上游天氣不好,羚羊谷的導覽團就必須要暫停。

在國家公園批發賣的大環線,羚羊谷的風景也絕對是獨一無二。雨季的水、水中的沙、沙摩擦的石、石的軟硬,每一步的力學計算都要無比精巧,千萬年來從不算出一點紕漏,才能創造這連綿的柔軟的流暢的曲線。在光影的變幻下,這裡的石頭變得不像石頭,反倒像絲綢上絹寫的畫,一筆一劃,一針一線,是大自然造物最精細的用心。

我們進入峽谷的時間是早上九點多,一開始陽光還沒有照進來,谷底有些陰沉。但隨著太陽慢慢升高,巖壁也自上而下逐漸被照亮,從土黃變得鮮紅,然後又在紅與橙的深淺變化中跳動,點線層面,斑斕復疊,明明是堅硬的砂岩,卻有了音樂的動感。這石頭的交響躍動何止是照相機,就算是人眼也完全應接不暇,看到這邊的光線美得讓人感嘆,回頭一看又似乎角度還更好,就這樣失神地四處轉著,完全是被嚮導半推著往前走的。

但與此同時,羚羊谷也是個高度流水線化的地方。納瓦霍嚮導熟知每一個“打卡點”、每一步出片的角度、甚至每一種型號的相機手機該設定的引數。在裡面完全用不著找角度(導遊甚至會嫌你煩),導遊就會幫你把機器擺好,指引著你複製貼上出一張張驚豔朋友圈的大片。人像照就更是如此,由ta擔當攝影師,品控質量十分保障。並不是不尊重納瓦霍人的傳統,但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組織方式的,總感覺讓這自然的奇蹟多了人為的修飾,少了本真的味道。

也許他們也不全是為了小費,只是在這樣絕世的美景中工作了幾十年,乃至是幾代人之後,再怎樣的驚豔和震撼,也都像羚羊谷的巖壁一樣,被磨得光滑圓潤了吧?守著這個曠世的奇觀,對他們而言,也不過是一份工作,和我們每個人一樣的,帶著些許重複和沉悶的日子罷了。

羚羊谷的導覽團每半個小時就會有四五趟,裡面道路狹窄,基本上就是這個狀態……景色壯觀不錯,但遊玩體驗也是在大環線中稍為靠後的。

羚羊谷的精華在地下,但地面上也有一些小驚喜:像這塊恐龍腳印化石,不知何時被洪水沖刷得裸露了出來。

在馬蹄灣的邊緣試探

從羚羊谷出來,時間也快到中午,正好適合前往鄰近的馬蹄灣。馬蹄灣本身是由NPS(國家公園管理局)管轄,確切地說是格蘭峽谷國家休憩區(Glen Canyon NRA),承認國家公園年卡。不過由於停車場是佩吉市政府在管理,因此停車要收10刀。

馬蹄灣是科羅拉多河拐出的一個180度轉彎,容易到達,風景非常上鏡,因此也是佩吉的必去之地。熱門到什麼程度呢,拉斯維加斯竟然有旅行團當天往返羚羊谷和馬蹄灣(單程車程6小時,不是對羚羊谷愛得深沉的話還是自駕吧……)。馬蹄灣的觀景臺坐東面西,因此最佳的時間要麼是上午到中午看被順光照亮的河谷,要麼是傍晚來看晚霞。

從停車場出發,走15分鐘的平坦土路,就能到達觀景點。奔流在深谷中的科羅拉多河,在這裡走出了一個巨集偉的大回轉,深邃的河水配上紅色的斷崖,再加上無垠的荒野作背景板,實在是讓人震撼於自然的雄奇險峻。

如今馬蹄灣的中央觀景臺位置已經建起了護欄,但因為這裡的視野有點遮擋,大家都還是喜歡往兩邊的懸崖上找角度,拍一些非常在危險的邊緣試探的照片。砂岩雖堅固,但上面常常會有細沙,如果想靠近一點的話,建議一定要穿抓地效能好的登山鞋,畢竟從這裡掉下去的話,是一定能上Deaths in National Parks的經典案例的……

馬蹄灣還有一種深度玩法,是從上游格蘭峽谷大壩處坐船,順流而下,從底部仰視峽灣。大神的行程還會再到下游一些只通水路的峽谷徒步,想必會有很特別的視角。

常常被人忽略的是附近唯一能用國家公園年票的格蘭峽谷國家休憩區(Glen Canyon NRA)。區域以格蘭峽谷大壩和其攔出的鮑威爾湖(Lake Powell)為主體,包含了一大片相當荒無人煙的區域,可坐船前往鮑威爾湖深處的峽灣、岩石和拱門。如世界最大的天然拱門彩虹橋(Rainbow Bridge NM)就只能在水庫水位高時坐船到達。

時間充足的話,很推薦在佩吉多留一兩天,探索一下附近的祕境。如果像我們一樣當天前往紀念碑谷,需要預留兩小時的車程。而且這段路風景絕佳,建議再留出很多停車拍照的時間。

紀念碑谷的晨昏

處在亞利桑那和猶他兩州交界的紀念碑谷納瓦霍部落公園(Monument Valley Navajo Tribal Park),也許是大環線裡最具有西部氣質的地方。無垠的荒原和筆直的公路,曠野的風又捲起陣陣沙塵。在地平線的中央,幾座棕紅色的孤峰拔地而起,以莊嚴的姿態俯瞰大地。當原住民流浪跋涉著遷徙到此處,又怎麼會不把這些石峰奉作神蹟?

由於是原住民保留地,公園不受NPS管轄,裡面徒步只有唯一一條步道Wildcat Trail,每輛車進入17英里長的景觀環線則得繳費25美元,而想進入更大片的仍有原住民居住的區域則必須參加導覽團。

紀念碑谷附近荒無人煙,只有一間景觀酒店和一些營地。景觀酒店全部房間都面向紀念碑谷,體驗相當不錯,詳情可參閱後文的酒店攻略。我們搶到一間酒店房間,大約下午五點多從佩吉抵達入住後,就決定先去走一下這條步道。步道從酒店/遊客中心出發,環繞West Mitten Butte,亦即紀念碑谷官方照中左邊的這座手套狀孤峰一圈,環線全長4mile。

步道從一片流沙緩坡開始,地勢不斷降低,慢慢地,停車場、遊客中心和酒店便都看不見了,在這荒原中央,自己彷彿就成了方圓百里唯一的人類。要不是一路有著步道的指引,目之所及,便沒有任何人類文明的痕跡,曠野的草木,曠野的沙石,曠野的孤峰,人走在裡頭,就好像一篇西部小說,在遼闊的大自然裡,浪漫地孤寂地找著方向。遠處也許有個牧場,也許有牛群,也許有等待著主人公歸途的女子,但此時此刻,是荒原主宰著大地。

只有身臨其境地走在其中,才能感受到紀念碑谷這幾座孤峰的體量。紀念碑谷已經處於砂岩侵蝕地貌的末期,原本的高原在億萬年的侵蝕中化為腳下的沙土,只剩下這些孤峰如拔地而起般矗立著,洪水又在上面切割出縱深溝壑。隨著日色西沉,他們也逐漸隱沒在黑影當中,每走幾步回望,景象就又好像不同了。這裡天黑之後,就更加不是屬於人類的領域,暑熱散去,什麼蛇呀狼呀都會出來活動,因此我們還沒走到一半的環線,安全起見還是決定原路折返了。


回到酒店,最後的晚霞恰好染上天邊。在這荒野之中,酒店餐廳自然作了壟斷生意,雖然出品實在是不敢恭維,但衝著這個景色,也難怪它有恃無恐了。暮靄西沉,荒野的大地漸次沉寂於黑暗之中。

在這絲毫沒有光汙染的荒野之中,存在著絕對超乎想象的夜空,我在這裡才明白“銀河”這個詞原來如此寫實。可惜忘帶三腳架出門,只能把房間裡的椅子搬出來,在陽臺上勉強取景。我們房間在一樓,拍著拍著膽子大了,竟扛著相機和椅子就翻過護欄,靠著頭燈在徹底的漆黑中走了幾步路,找了個草叢取景,出來的成片果然效果好多了。

那一條成串的光點,既不是飛機的光,一閃一閃的亦非流星,恐怕是馬斯克的星鏈吧?好想明白為什麼天文學家都對它恨之入骨了……

住在景觀酒店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我這樣的起床困難戶也有幸目睹日出。房間陽臺坐西面東,前一晚看好日出時間,架好相機,第二天提早五分鐘起床,穿好厚衣服,走上五步就能看到最佳角度的日出。哪怕天公不作美也無所謂,回去倒頭就睡便是。

早上五點多,天空逐漸泛白,我剛剛從床上爬起來,正好趕上太陽從Merrick Butte孤峰的背後升起。在太陽跳躍出來的一瞬間,整片納瓦霍人的大地突然明亮,孤峰失去了夜晚猙獰的巨獸模樣,在迎接日光傾落的時刻,突然就變幻回了白天肅穆的守護神。應該說,這場日出是神性的,在這原本便莊嚴孤傲的大地上,日出也似乎是神的光芒。

看完日出,在震撼回味中睡個回籠覺,就準備出發去走17英里的景觀環線。由於疫情限流,目前同一時間只能有25臺車在區域裡,在入口處要排好一會兒的隊。環線全程土路,但非SUV開慢一點也能走。如果說景觀酒店和步道是欣賞標誌性的三座孤峰,景觀環線則是穿到這紀念碑谷門面的背後,深入這片區域的內部看不同的地貌型別。這片區域直到如今都還有納瓦霍原住民居住,不過想進入聚居區則必須參加帶嚮導的行程。

在這片區域可以找到砂岩侵蝕的三個階段:臺地(Mesa);孤峰(Butte)和尖塔(Spire),岩石在侵蝕下變得越來越狹窄、孤立,最後只剩下最堅硬的基座能承受上方的砂岩,其他的則都坍塌風化。

平心而論,這條景觀環線的風景在大環線上比較典型,但它的出彩之處是荒野飆車的自由感。開啟車窗,感受車輪摩擦地面的顛簸和外面混雜著泥土的風,四寂無人,周圍的石陣都好像要坍塌。遼闊而孤獨,現代西部牛仔或許就是如此吧。

紀念碑谷的另一處經典角度,是從酒店出來後往猶他方向走約20分鐘的公路中央。這裡是個小山坡,筆直的公路一直延綿到地平線的盡頭,紅褐色的曠野,而盡頭是數座震撼莊嚴的孤峰,彷彿諸神在大地上遺落的路標。由於《阿甘正傳》的帶動作用(其實我沒看過……),這個角度成了紀念碑谷,乃至美國西部的代表。

如今Google Map早已將這個點稱作Forrest Gump Point,路肩永遠停滿了車,路中央也不時會有站著坐著跳著的人拍照,走過路過都不用擔心錯過。不過這段路其實車流量挺大,還有很多大貨車,拍照務必要注意安全。

拱門與Mighty 5

從紀念碑谷要開2.5個小時到達莫阿布(Moab)。正式進入猶他州地界,大環線便繞不開猶他引以為豪的“Mighty 5”——5個國家公園了。首先鎮守在小鎮莫阿布兩側的,就是通過名字就能知道要看什麼的的拱門(Arches NP)和峽谷地(Canyonlands NP)兩個國家公園。

拱門國家公園是天然石拱門密度極大的一片區域,塑造羚羊谷的納瓦霍砂岩,在這裡已經深埋在地下成了拱門的基石,在其之上,地質運動中被扭曲的Entranda砂岩,裂縫被流水經年累月地侵蝕,大部分轟然碎裂成亂石,極小部分恰好被下方更堅硬的岩石層支撐住,上方結構處在了一個脆弱的平衡點,是為拱門。

公園只有一條主路,地圖非常清晰,到了一個地方,就下車找拱門去吧!雖然之前做攻略就已經看過各個拱門的照片,但當真正走到它們腳下的時候,這些拱門的實際尺寸比照片裡看起來的也要大得多了吧……看起來精緻秀氣的拱門,實際上可能有十幾個人高,在翻過好幾個山頭後,親眼見到它們時的震撼難以用語言描述。

到達莫阿布大概兩點多,其實這段路上,已經能看到很多拱門、平衡石等地質構造了,這裡的岩層和紀念碑谷相比又有了變化,是褐色的,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才會形成拱門這種更受侵蝕、更脆弱的結構。進入拱門國家公園的第一個觀景點是這塊就在路邊的平衡石(Balanced Rock),我們就在車上看了下,但也有人走到它的腳下。以照片裡那幾個人只有小點般的大小,就能感受到平衡石實際的體量。中間那個由更淺色的岩石形成的支點,似乎搖搖欲墜,確實看得人心驚膽戰。

從平衡石這裡轉入岔路,能進入雙窗拱門(The Windows)的區域,我們擔心時間不夠,就決定先直奔公園盡頭的惡魔花園(Devil’s Garden)。這裡為啥惡魔呢?也許是因為這是世界天然石拱門密度最大的區域中天然石拱門密度最大的區域吧……在這大概5mile的環線裡,聚集了數十個或大或小,或巨集偉或秀氣的拱門,不過大多數人都只會走1mile到達著名的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餘下的部分是未經維護的步道(即沒路,自己越野),終點是雙圓拱門(Double O Arch),難度很大,需量力而行。

走進步道,不一會就能看見一個拱門,這是進了拱門窩了。


終於到達景觀拱門,也是國家公園裡最大的一個拱門。由於90年代的一次坍塌,拱門的右邊變成了今天這樣極度精細脆弱的狀態,也因為那次坍塌時下面還有遊客,落石雖萬幸未傷人,但也把NPS嚇出一身冷汗,從此便不再允許人靠近這座拱門了。

景觀拱門將近100米長,最細的地方寬度卻不達2米,從下面遠觀,已是長橋飛渡左右,險之又險地懸在半空,也不知還能撐多久。拱門是極度脆弱的地質結構,現在公園內的全部拱門,最多也只能繼續存在幾千年,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出現坍塌,幾乎是必然事件。來看拱門必須趁早啊!

另外,下午來的話這座拱門會大背光……

當然,有覆滅就有新生。不知道這些尚算完整的石陣裡,哪些會被精巧地切割出拱門呢?

拱門國家公園之所以成為國家公園,就是因為需要無數個巧合才能形成的拱門,地質學的奇蹟——在這是打包賣的。開車在路上就能看到一個。

開車到達精緻拱門(Delicate Arch)的步道開始點,這座光榮登上猶他州車牌,在整個國家公園系統裡都算標誌級的拱門,當然是必去景點。不過去看它可不輕易,要走1.5mile的路(往返就3mile了),全程沒有陰涼處,幾處還得手腳並用爬石頭。為了行動不便的人,公園也設定了一個路邊的觀景點,不過就是得用望遠鏡級別的遠觀了。

在開始這趟不輕鬆的遠足之前,可以先順路看一下早期摩門教徒的木房子和原住民的壁畫,這也是猶他州最有故事的兩大人文主題了。

走去拱門的路上風景不多,大概就是這個狀態……這一大片的石頭走起來倒是不滑,就是實在是晒啊……

但這條步道的最精彩之處在於:在轉過幾個彎,攀上幾個坡之後,在你想象不到竟會出現一個拱門的地方,精緻拱門就會猝不及防地出現在眼前——像馬拉松終點的綵帶似的,立在一個空無一物的懸崖邊,提醒著跋涉的人終於抵達了終點。在它的背後,是連綿的群山,繼續呼喚著下一次的征程。全部走得疲倦了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讚歎。

在網上和遊客中心能找到的照片,都是這座拱門精巧輕盈地站在那兒,好像一件工藝品似的。但缺乏參照物,會讓人完全低估了它的體量,實際上這拱門高14米,寬5米,是可以打豎塞進一輛大巴車的大小。真正站在底下的時候,唯有震撼可言。

它能叫做“精緻”拱門,造型的幾何美感自然是十分能打。明明是自然侵蝕的力量,但流水和風沙的力學計算就是如此恰到好處,造出了一條流暢優雅的曲線,似乎人工的建築師也只能做到如此。

再次直觀地感受一下這個拱門的尺寸……想跟拱門合影的不少,大家要耐心排隊。

精緻拱門的周圍是一圈劇場狀的半圓斜坡,不太好站立,在臨近日落的熱門時段,所有能比較舒服靠著的地方都會擠滿了人,建議儘早去佔位置。另外在這休息的時候,一定要拿好鏡頭蓋、水壺等物品,我是看著一個小哥好不容易爬下去把東西撿上來,回到半路它又掉了……

隨著夕陽西下,拱門會被逐漸染成金黃色,配上背後的雪山和天空,是絕對讓人驚歎的美景。在這等了許久的各路神通們,這時也都把裝置架起來了,快門聲此起彼伏。到了這個時候,就沒有人站到底下拍照了,畢竟邊上的人未必會進構圖裡,就算進了也只要基礎修圖就能抹掉,可要站到拱門底下,那真是斷了無數臺機子的出片路。

今天西邊的雲量有點大,夕陽大概到這個程度之後就躲到雲層裡了,於是人群也都紛紛散去。

在回程的時候,我們靠著萬能的Instagram發現了一個巧妙的機位。在到達精緻拱門前的最後一個轉彎,手腳並用爬3米左右,透過崖壁上的一個小型拱門,可以拍到拱門套拱門的奇景。說來人的從眾心理實在好玩,我們爬上去拍照之前,大家都無視了這個地方,可等到我們拍完下來,下面已經排出了一條想要一探究竟的隊……

回程的時候是下坡,不用回頭就能看到整個國家公園的全景。遠處的山頭,看起來不是在形成拱門的路上,就是拱門已經坍塌成了石峰。

與去精緻拱門的步道相比,公園裡這個真正叫做Panorama Point的地方反而是平平無奇了——不是全景看拱門,而是遠觀四周的雪山。不過就在公路邊,經過也不妨停下來看一眼。

回到莫阿布,我們嘗試了這家Yelp上排名第一的泰國菜(晚上九點居然要排隊!),實在是好吃……徹底撫慰了這幾天被大環線上各個小鎮的麥當勞Subway以及同等水準的美國菜所傷到的胃。

勇敢者的峽谷地

與旁邊的拱門相比,峽谷地國家公園(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顯得低調許多。但實際上,峽谷地是一個專為硬核玩家設計的國家公園。科羅拉多河和格林河(聽起來好高階,其實就是“綠色的河”…)切割出的蜿蜒峽谷裡,隱藏了無數越野車專屬的,在大環線乃至全美國都屬偏僻的祕境。兩條河流將國家公園分割成三塊不相連的部分:天空之島(Island in the sky)、針尖區(The Needles)和迷宮區(The Maze)。除了稍微有人氣一點的天空之島外,其他兩片都是大塊不通公路的無人區,從高處的觀景臺也能感受峽谷地的壯闊,但也許只有親身穿越這一大片區域,才能感受到它的全部能量。

而對於沒有越野車的我們來說,峽谷地的主要玩法就是在天空之島的各觀景臺俯瞰荒野大地了。 將這塊高出周圍峽谷地的臺地喚作Island in the sky,實在是美國人起地名的神來之筆,用爛了什麼panorama、inspiration的他們居然在峽谷地交出了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可見這片土地的壯麗,居然把美國人的文藝細胞都喚醒了。

就在這天空之島上,散落分佈著從不同角度俯瞰峽谷地的觀景臺。比較容易到的是Grand View PointOverlook和Green River Overlook,分別看峽谷地的科羅拉多河一側和格林河一側。從這兩個點往下仔細地看,都能依稀辨別出一條蜿蜒的土路,龜裂的大地上有時還會有幾個黑點在移動。那是著名的越野路線White Rim Road,需要走上整整兩天一夜,探索峽谷地底部最罕為人知的祕境。在那樣真正與世隔絕的環境裡,直面的是人最深刻的自由與孤獨,一定會有許多感觸的吧?

以下是Green River Overlook所拍到的角度,不同另一邊完全看不到科羅拉多河,這邊還能遠觀奔流的格林河。乾旱、烈日、溫差,這是一片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土地,只容得下小型動物和苔蘚類植物。剩下的一大片空間,便獨屬於荒野本身。


有趣的是,除了這些觀景點,峽谷地名氣最大的景觀其實是一個拱門——梅薩拱門(Mesa Arch)……雖然被冠上峽谷地叛徒的名號,但梅薩拱門和隔壁的拱門還是有區別的。梅薩拱門位於懸崖上,彷彿一個取景器般,框住了背後的景象。近處的峽谷地貌,縱橫的河谷深溝,再到遠處科羅拉多的雪山,都在這個拱門內盡收眼底。這裡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日出機位,我們當然也是掙扎過的,最後自然是因為懶放棄了……


峽谷地已經是這次大環線之旅所到達的科羅拉多河水系的最上游,如果再往東走,就要離開乾旱荒原,進入孕育大河的落基山區了。我們在這裡折向西,遠離了科羅拉多河干流。從莫阿布往圓頂礁走的這段路,橫穿猶他州腹地,是大環線上最深入美國內陸的地區。這裡的小鎮和沿海州份的氣質截然不同:壓倒性的白人人口、稍顯破落的街道和裝飾、似乎和整個鎮子都認識的路邊披薩店……這是不為人熟知,也常被媒體忽略的另一面美國。

圓頂礁地理課體驗

圓頂礁(Capitol Reef National Park)可以說是大環線中最冷門的國家公園了,很多人趕路的時候會直接跳過。這是個雜糅名字,Capitol指的是像國會大廈圓頂一樣的山峰,Reef則是形似海中暗礁的單斜結構,所以實際斷句算是“圓頂、礁國家公園”。美國人起地名真的是……

公園保護的是水袋褶皺(Waterpocket Fold)地貌,科羅拉多高原的隆起和傾斜形成了一道道崎嶇的屏障。但公園獨特的水袋狀侵蝕巖拍起照來就真像個臭水潭,而其他的地質構造要麼在四驅車才能到的隱藏關卡,要麼要航拍才能感受到體量(可是國家公園都不允許飛無人機)。以公路UT-24能到達的地方來說,視覺衝擊力確實比不上其他公園。

但我必須要為它正名啊!雖然出大片的機率低一些,但圓頂礁的步道人少清靜,在無人的深谷中穿行,看兩邊巖壁上的原住民壁畫和蜂窩狀光滑的洞,能完全投入的感受大自然的深邃神祕。

圓頂礁國家公園所在的河谷氣候條件好,曾經是逐水而居的原住民的聚落,他們在這也留下了很多記錄生活、祭祀的壁畫。美洲土著史於我實在是未知的領域,常常只能以“印第安人”一概而論,但其實他們也有著不同時期、不同文化,有完整的文明交流演變的脈絡。只不過因為缺乏文字記載,再加上在殖民時期人口驟減,讓今天的研究和保育變得相當艱難。

圓頂礁遊客公園所在的Fruita曾經是一個摩門教徒的聚居地,保留下來的果園由NPS管理,種了不少蘋果、桃什麼的,水果成熟的時候遊客可以進去隨便摘,在遍地荒蕪的猶他國家公園裡算是別具一格了。

遊客中心往南走有一條景觀公路,本來每車收費20美元,用以支援果園的種植,但我們到的時候他們已經下班,入口也沒看到繳費的箱子,所以就直接進去了……所謂的“礁”是一連串貫穿南北的高聳山體,而景觀公路就是沿著其中的一道褶皺的山腳修了條斷頭路,讓人欣賞完這道山體折返。一路前行,這條完整的單斜結構一會像火焰山,一會是碎石峰林,一會又成了道不透風的高牆。都是斷層抬升和流水侵蝕的造物。

景觀公路在盡頭變成一小段土路,順著一個狹窄的山谷斗折蛇行,到達Capitol Gorge的步道的起點。

在這連片的礁岩中,這個山谷是難得的孔道,因而成了人員貨物往來的必經之路,就像條猶他版的“蜀道”一樣。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故事,更何況此處的岩石較軟,巖壁兩邊從原住民畫的牲畜,到早期探險家的簽名,刻得滿滿當當。不過現在作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山谷裡已經裝了監控,大家就不必嘗試去刻到此一遊了。

繼續往前走,兩邊的崖壁已經開始出現了侵蝕的痕跡,“水袋”是圓頂礁一帶鬆軟的砂岩層被水侵蝕時形成的小凹陷,降雨後便會積水,因為是專屬於這裡的地質現象,乾脆就拿來代指整片褶皺結構了。

圓頂礁的地勢比拱門要低一些,地表的岩層又主要是納瓦霍砂岩了,不過由於含鐵量和羚羊谷相比差不少,這裡的山體呈現白色。特別的是,Capitol Gorge一帶的地上有一層黑色的堅硬玄武岩,這是古老火山活動的遺蹟。

順著步道離開峽谷,往上爬大約十分鐘,就能看到一個水袋狀侵蝕。大多數的水袋都集中在公園南邊人跡罕至的區域,這一個是唯一讓人能輕鬆抵達的了。它的特別確實更多體現在地質學層面,光看照片只能感受到是一灘積水……

明明這些石頭都挺像國會大廈的(話說這不比大提頓的雪山更像那個啥嘛!),可是按照遊客中心的說法,摩門教徒們指代的國會大廈巖其實只有一座。天色漸晚,我們也離開步道,到公園外面的小鎮託雷(Torrey)去住宿。


第二天早上,不死心的我們又從託雷折返圓頂礁,去找地圖上清清楚楚標著的國會巖到底在哪。這一次,總算是找到了一個河邊的觀景臺。溪水清涼,在旁邊走走還是挺舒服的,至於這塊“國會巖”,只能說形不差,但還沒到神似的地步,也許對於當時的摩門教徒來說,在這避世的角落生活,只好把對遙遠首都的記憶寄託在了周圍的景觀中吧。

走過UT-12

離開圓頂礁,走上猶他12號公路(UT-12),這條被稱作全美最美的景觀公路,開始時是雪山,然後是蒼翠的針葉林,到炎熱荒蕪的石漠,再到綠意盎然的峽谷和溪流……一路公路旅行,就好像在上一場實景的地理課,轉一個彎,新的風景就像翻教科書一樣出現了。趕時間的話一定要和司機定好限制停車的次數,不然一天可能都走不完。

具體來說,UT-12先穿越迪克西國家森林(Dixie National Forest),然後是大階梯-埃斯卡蘭特國家紀念區(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National Monument),走到終點就是布萊斯峽谷,我們到得比較早,直接進了峽谷參觀。

在中途的

穿行布萊斯石林

隨著UT-12走到終點,地勢已經在盤旋中下降了不少。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的名字平平無奇,要說成是“石林”就清楚得多了,這個國家公園展現的是一大片紅色石灰岩石柱,被原住民稱為Hoodoos。但凡這種造型奇特的石頭,大都會被取上一些牽強附會的名字,布萊斯峽谷也有著從“華爾街”、“女王頭”到“雷神之錘”的世界之窗景觀大賞。各個觀景臺的景色都大同小異,但要是走步道到峽谷裡,就能換一個角度,切身體會到這片石陣的高大壯觀。

從公路轉進遊客中心之後,馬上就能到達布萊斯峽谷的核心區域:一片被稱作布萊斯劇場(Bryce Amphitheater)的石林區。站在邊緣觀景臺上的人們就像劇場裡的觀眾,欣賞著中間hoodoo們的表演。在這半圓形的區域裡,幾個觀景點提供了不同的俯瞰視角,步道則是身臨其境地往下探索。我們決定去遊客中心最推薦的Queen’s Garden Trail和Navajo Loop的組合,步道從Sunrise Point開始,在石林裡繞一圈回到Sunset Point(就說你們美國人起名字還能再隨意點嗎……),但只有Sunset Point有停車場。

停好車,就能先在Sunset Point感受一下這片神奇石林。布萊斯峽谷是“大階梯”的頂端,海拔2000多米,三月份積雪還沒有完全消融,也讓我們能抓住最經典的紅石配白雪景觀的尾巴。紅色的石林在積雪的映襯下顯得更加鮮豔,層層疊疊,動感明亮,像一片紅石鋪成的海洋。就是這個向東的角度,怎麼看都不像能看日落的樣子啊……


兩個觀景點之間的路非常平坦,走到Sunrise Point,景觀又有了一些變化。

開始進入Queen’s Garden Trail,往下走到巨石陣的中間,剛才看全景時覺得精緻秀氣的石林,突然就變得高大起來。實際上這些hoodoo動輒五六十米高,仰望起來是蔚為壯觀的。這裡被稱作“女王的花園,是說這些尖峰形態各異,像女王和她的侍衛們在御花園裡遊玩一樣,其中自然有一個是”女王頭“,不過我們硬是沒有找到是哪一個……可見美國人牽強附會的能力還是不強的。

想不到這個谷底原來涼風陣陣,樹林豐茂,融雪還匯成了一條小溪,淙淙流水,很是舒服,完全不像從觀景點看下來一片荒蕪紅石的樣子。

和大環線上的各處地質奇觀類似,布萊斯峽谷原本是一大片的石灰岩臺地,在自然風化以及冰和水的侵蝕作用下,逐漸碎裂瓦解成一根根孤立的石柱。至於那些地質作用還沒有完成的部分,同樣也會有天然橋、石牆、石窗等的結構。

在谷底轉了一圈,就可以開始往上走。這裡有Wall Street和Two Bridges兩條路線,由於積雪未融,冬春季節只能走後者。這是一段”之“字型的陡峭山路,在兩側高聳的石牆中迂迴爬升。這段路坡度很大,是真的很難爬,好在總路程不長,爬一段休息一陣,總還是能到的。遊客中心建議全部人單向走這條環線,只從這邊上山,因為用這樣的坡度下山確實有一定危險。

想想剛才就是從這些石峰的縫隙裡鑽出來的,就覺得十分有趣……


回到主路上,我們再往前開了一小段路到達Inspiration Point(又一個毫無新意的名字)。這邊感覺顏值沒有前幾個觀景點高,不過勝在居高臨下,視野更開闊,可以看到整個布萊斯劇場區域的全景,視野一路延綿向遠方的群山。

天使降臨錫安

離開布萊斯峽谷,在路上休息一晚,第二天就可以進入大環線之行的最後一個國家公園——錫安國家公園(Zion National Park)。名字都敢碰瓷耶路撒冷,這裡的景色自然非常能打,維爾京河(Virgin River)切割出錫安峽谷,山崖險峻,谷深幽長,標誌性的紅巖更讓峽谷顯得色彩絢爛。錫安的徒步體驗異常豐富,從手握鐵鏈攀山到腳蹬水鞋溯溪,也因此深受愛作死的老美的喜愛,去年接待的遊客數可是超越了黃石和大峽谷。面對如此洶湧的客流,NPS把從接駁巴士到旺季預約到步道抽籤的招數都用上了,也是大環線上難得有國內名山大川旅遊體驗的地方……

從錫安的東門進入,首先經過的景點是一條掛壁公路。工程師在懸崖上硬生鑿出一個隧道,十分狹窄,大車通過時必須將對面來車攔在隧道外。過了隧道之後,很快就進入核心的錫安山谷,我們也要在這裡停車換乘接駁巴士了。

接駁巴士一路會停靠幾個站,但我們直奔第六站The Grotto,這裡也是通往Angel‘s Landing的East Rim Trail的起點。一下車,就能看到Angel’s landing的險峻山峰在呼喚了。想想待會要爬到這最高處,就實在覺得刺激。

這條被渲染得是全美國家公園危險係數前十的步道,單程只有2.5mile(4km)長,卻有500米的爬升,全程在險峻的山脊上前進,人們必須一個接著一個,靠著鐵鏈保持平衡,尋找崖壁上幾乎是唯一的落腳點。作為回報,登頂的人們將從彷彿天使降臨的角度俯瞰整個錫安山谷。當然,要是途中一旦畏高不慎跌落,也逃不掉變成天使的命運。

East Rim Trail一開始沿著維爾京河走一段平坦的路,隨後便開始爬升,不知不覺間,就已經爬到很高了。

在一處山間谷地,步道分成兩個方向,往右邊走就要開始真正的Angel’s Landing了。

原本做好了萬全的心理建設,沒想到真正爬起來,爬鐵鏈本身沒那麼驚險,反倒是步道人流量太大,有時不得不在懸崖邊上停下來等對面的人先過,鐵鏈也得讓出來,這時餘光掃到一步之遙的深谷,那幾秒的震懾力還是很足……好在我們三月底去,四月份Angel’s Landing就即將啟用permit系統,也許人流控制能帶來更安全的爬山體驗。

爬到一半往下看,接駁巴士已經成了一個小點。錫安山谷是維爾京河沖積變緩之處,再往上游走河岸變得狹窄,就是錫安另一個熱門的溯溪步道The Narrows的開始點了。

繼續是一路的走走停停,總共大概用了兩個小時,其中爬鐵鏈段就花了40分鐘,終於是成功到達Angel’s Landing的頂端。頂峰的無限風光,不是文字的照片可以簡單描述的。站在這河谷中的最高處,四周都在自己的腳下,群山似乎都變得渺小,河水成了畫布上的一條線,彎彎曲曲的,一路描到遠望的盡頭。在這裡坐一坐,放空一會兒,感覺實在是如天使降臨。

不知道松鼠爬上來需不需要拄著鐵鏈呢?

賭城一日

從錫安出來,就走完了大環線上的六座國家公園,可以直奔拉斯維加斯了。在大環線的荒野上飛馳了一週的我們,也終於在內華達遇上了第一次堵車,甚至還有些不適應。拉斯維加斯的自助餐和大酒店都是休養生息的神器;而如果還有精力的,這裡也有另外一場拼搏在等著諸位啊!可惜我們在Angel’s Landing爬得太久(好像其實是因為在紀念品店買太久……),再加上堵車,在拉斯維加斯吃完日式火鍋自助已是深夜,就沒有趕上看秀了。

第二天,自然是要體驗一下賭城的紙醉金迷生活。拉斯維加斯大道上一字排開全是賭場度假酒店,隨便選都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不過我對純看運氣的老虎機等沒啥興趣,靠技術的德撲又沒有膽量,因此只是不能免俗地把10美元輸掉後,就開始幹我覺得更有趣的事——做一個觀察者,看看這是非場裡的人物,誰快樂,誰傷悲,誰的緊張沮喪從容,都映在閃爍的霓虹燈裡。

逛了一圈草草離開賭場區,到了盧克索酒店的大堂,濃濃的塑料古埃及風情。拉斯維加斯大道上的度假酒店都大同小異,繁複奢華風的大堂,配套賭場、商場和看秀的劇院,喜歡的人自然可以找到每一份感官刺激。我們在大環線上艱苦了一週,覺得這樣太吵鬧,所以住的是郊區,同時沒有賭場的Hyatt。

走到街上看一看,依舊是每一處的繁榮、奢華、刺激。逛了一圈後,我們就轉戰機場附近的奧萊買東西去了,穿越大環線之旅, 也即將劃上句號。

尾聲

8天,1500英里,一共走過3個州、6個國家公園、1片納瓦霍保留地、和數不清楚的沿路美景。在大環線上,美到震撼的風景,也許就在你要攀過的下一個山峰那等候著。這是荒蕪的土地,也是屬於冒險者的土地,因為只有懂得冒險的人,才能在荒蕪裡淘洗出美好。

更沒有想到的是,在大環線的經歷好像成了一個開端,開啟了之後幾個月裡對美西更勇敢更熱烈的探索。現在回看,大環線之旅竟然成為了我在美西最循規蹈矩的一次旅行,那麼其他更瘋狂的故事,就留待下次再說了……

【關於交通】

出於路程以及在賭城把旅費賺回來(誤)的考慮,拉斯維加斯是大環線旅遊最熱門的集散地,從鹽湖城或鳳凰城出發車程都會多出3h左右。疫情過後,如果從國內出發,國際航班通常只有洛杉磯和舊金山兩個選擇。從這兩個地方出發去大環線路程都不短,不過好在從南加州出發沿路有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和棕櫚泉奧萊,從灣區出發更是順路經過優勝美地和死亡谷,都可以排出一條更豐富的環線。

還有一種常見的走法是以鹽湖城為中心,先往南走大環線,再往北去黃石/大提頓,但這完全不能算是順路,只是把兩個行程打包合在一起而已……這樣走下來至少要兩週時間。

各國家公園大多幅員遼闊,又遠離大城市,自駕是最方便的選擇。公共交通也可到達一些最熱門的公園,但請對美帝的公交體系抱有最充分的耐心和體諒。跟團的話,拉斯維加斯有不少到大峽谷/羚羊谷一線的團,但建議選擇徒步/露營等主題的硬核tour,能體驗到國家公園體系的精髓,參加一般遊客團務必仔細辨別,去的到底是不是國家公園都說不準(點名所謂“大峽谷西緣天空步道”,待會好好打假)。

【關於租車】

租車之前,需要留意各州對境外駕照/國際駕照持有人開車的規定不盡相同,以加州為例,非美國駕照只能上路半年,超過這個期限的,就要去考個美國駕照了。美國租車行業發達,通常是從機場出來就有一棟租車中心,在裡面辦手續提車就能直接上路。各租車公司價錢、服務、車型都各有差異,這裡就不做一一推薦了。需要留意的是很多航空公司、酒店集團、學校等都和租車公司有協議,不但價錢誘人,還有各類保險和附加費的優惠,這羊毛是不能不薅。

租車的時候,通常會收到一張極度複雜的賬單(各家公司的叫法有差異,這裡列舉的是Hertz的情況):

【基本價】
有按天和按周兩個價錢,租車一週的話會拿到比較大的折扣。210一週是使用學校協議的骨折價,原價是這個的兩三倍都有可能……

【保險】:
1. CDW(Collision Damage Waiver):保障事故或者意外造成的車輛受損,大約是20多美金一天。使用美國發行的Visa信用卡或某些American Express卡租車,可以自帶這個保障(租車公司和信用卡公司的CDW是互斥的,買了租車公司的信用卡公司的就會失效,因此沒有必要多重保險);
關於visa持卡人的CDW保障可以參考:
//usa.visa.com/support/consumer/card-benefits/consumer-auto-rental-collision-damage-waiver.html
2. LIS(Liability Insurance Supplement):如果你是事故中的責任方,這份保險保障對方的醫藥費、財產等損失,大約15-20美金一天。如果本身在美國沒有車險,這份保險是必須配置;就算有美國車險,也建議購買以防止之後保費上漲;
3. PAI/PEC(Personal accident insurance, Personal effects coverage):分別保障事故中司機及乘客的醫藥費和財產損失,大概是10美金一天。這項保險建議檢查自己本身的旅遊保險是否已經有所保障,當然如果想要有多重保險也可以購買
4. RA(Roadside Assistance):保障緊急道路救援如換胎、拖車等的費用,大約5-10美金一天。如果自己的信用卡或旅遊保險有保障就無需購買。

【附加費及稅】
1. 低齡附加費(Underage surcharge):各公司對25歲以下的駕駛人徵收每天20美元左右的費用,AAA會員,學校協議等可以免除;
2. 額外駕駛人附加費(Additional driver surcharge):每增加一名駕駛人,需要加收每天15美元左右的費用,這實際上是將保險的覆蓋範圍擴大一個人的費用。有些公司可以免除伴侶做額外駕駛人的附加費。
3. 機場附加費(Airport concession fee):各黑心的租車公司會向消費者轉嫁它們租用機場租車中心的費用,從機場取車會額外收5%左右的附加費;
4. 其他各類花樣繁多的附加費,但通常金額不會很高;
5. 稅就是按照各州標準徵收了。

【關於酒店】

除了拉斯維加斯的紙醉金迷之外,大環線上沒有什麼大城市,住宿條件也不能要求太高:經濟的選擇是各種汽車旅館,保險的選擇是各大連鎖品牌的酒店,這些我們在旅途裡都有住過,也不用再多介紹。其中有兩晚住的酒店比較特別,而且都是荒郊野外沒什麼替代品的,在這稍作分享:

– 紀念碑谷景觀酒店The View Hotel

作為紀念碑谷裡的壟斷生意,這家酒店常年訂滿,官網也極度使用者不友好。但就衝著它的位置,也很建議大家心甘情願給了這個錢。200左右的房價對於房間的設施和服務來說,並沒有太嚴重的景區溢價(強烈敲打黃石的坑爹酒店啊……),網路出人意料的好。全部房間都建在靠紀念碑谷的一側,且都有陽臺。最大問題是餐廳的出品非常一般,晚餐都是速凍肉菜翻炒,早餐就是預包裝的麵包打發人,也許位置實在太偏僻吧。可以考慮路上買些乾糧。

酒店官網訂房://monumentvalleyview.com/

酒店大概就處在這樣的一個位置……

(房間圖源網路)

– 錫安山牧場Zion Mountain Ranch

如果是順時針走大環線的話,大多數人會選擇住在錫安門外的斯普林戴爾(Springdale)小鎮,但如果像我們一樣逆時針走,又想盡早入園的話,路上的鎮子就不多了。

這個牧場可真是個牧場(彷彿一句廢話),放養著各種動物,大家入夜後在草地上烤棉花糖吃,羊群馬群四處遊蕩,旁邊的雞圈則擔憂著成為晚餐的命運。晚上,牧羊犬還會跑到我們的小木屋外看我們拍星星。如果是待多幾天度假的話,牧場還提供各種騎馬路線。小木屋裡面也很溫馨舒適,就是餐廳價格偏貴,總體來說200多塊的體驗感還是不錯。

【關於國家公園】

大環線上的重頭戲自然是國家公園(們),
大部分國家公園,以及一些國家紀念地/休憩區是收門票的,每臺小車20-35美元不等,無論上面坐了多少人。另外在公園裡露營,或是進入需要許可證的區域要另外交一筆行政費用。如果要去多個國家公園,最划算的是每車80美元的國家公園年票,能寫兩個持有人,一年內只要有持有人在車上,63個國家公園和幾百個NPS管理地隨便進。

– 大峽谷國家公園


東西向的科羅拉多河切割出大峽谷,自然也就形成了南北兩側的臺地,被分別稱作大峽谷南緣和北緣。兩邊的風景差別不大,南緣的交通更方便,開放時間更長,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而北緣人少清靜,還有不少靠著四驅車的隱藏關卡,是不少戶外大神鍾愛之地。

由於大峽谷名聲在外,遊客數量眾多,南緣幾乎全年執行接駁巴士系統,很多觀景點都不向私家車開放。公園中心的大峽谷村(Grand Canyon Village)有酒店、餐廳和露營地,遊客到達後把車停在此處,轉乘紅、黃兩條路線前往各觀景點。而藍、紫兩條路線則負責大峽谷村內部和與圖薩揚小鎮之間的接駁。AZ-64本身是開放自駕的,春夏秋三季可以從東側的Desert View出園,前往佩吉。


至於網上常做推廣的所謂的“大峽谷西緣”,那不是國家公園!雖然它俯瞰的那一段峽谷確實還算是國家公園範圍,但景色根本不出彩,那樣的峽谷在大環線路邊是一抓一大把。況且觀景臺所在的位置已經是私有土地,這也是為什麼管理方可以不顧保育,為所欲為(那段峽谷也沒什麼要保育的價值就是了)。實際上,修一條人造的玻璃橋去欣賞自然風光,正正是對國家公園理念的徹底背離。再加上十分坑爹的票價,唯一的優點就是離拉斯維加斯近了。但如果實在沒時間到真正的大峽谷,那大可下次再來,不必遂了李鬼的心願。

– 拱門國家公園

拱門由於停車位不夠,常年旺季都會有嚴重的擁堵,因此管理局在今年4月到10月首次啟用了預約系統。遊客在進園前要提前到官網上取得預約票,按時間入園。公園只有一個入口,一條主路走到底,路況也很好,只要能搶到票進去,就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

– 錫安國家公園

錫安離大城市近,玩法豐富,是老美的休閒聖地,去年的遊客訪問量甚至力壓黃石和大峽谷,在63個國家公園中高列第二,僅輸東岸的藍嶺公路/大霧山。因此在錫安,尤其是週末假日出行,遊玩體驗是媲美國內的名山大川的。

對於核心的錫安山谷(Zion Valley)來說,幾乎全年都只允許接駁巴士和訂到了園內旅館的私家車進入的。巴士大概10分鐘一班,一共9個站點分別通往不同的步道。夏季人多,就連遊客中心都可能沒位置,因此有另外一條路線的班次接駁往返遊客中心和園區外的Springdale小鎮。,

另外之前也提到,Angel’s Landing自今年開始是提前申請許可證才能進入了,有興趣挑戰的話需要提前關注餘票狀況。

– 其他國家公園


至於峽谷地、圓頂礁、布萊斯峽谷三個公園,相對沒有那麼熱門。布萊斯峽谷在旺季也有接駁巴士往返各觀景點,但並非強制。至於圓頂礁和峽谷地,更是可以稱得上人跡罕至了……開上心愛的小車,才是體驗這些國家公園的最佳方式。當然,一些具體的步道還是會要求先到先得申請許可證的,另外也需要關注公園管理方臨時的人流管控。

【出行安全】

國家公園不是用來散步的花園,感興趣的可以買本Deaths in National Parks的書來看,印象中黃石的遊客中心有售。除了一些熱門的觀景點之外,各國家公園的配套設施相當愛護環境,鋪了層砂石的步道就可以稱作野奢級別,更多時候所謂的“路”僅指一片除過草的半米寬區域。維護人員會用疊起來的石頭堆標示步道的方向,但風險依然存在,包括但不限於迷路、落石、突發極端天氣、偶遇野生動物等。無論是不是大神,在感覺可能遇到危險時都應該盡快回到車裡或遊客中心,更不能貿然進入關閉的區域(去年Angel’s Landing摔死三個人呢)。在出行之前,也應該注意各方面的資訊:

【公園網站】NPS管理場所的網站都做得非常完善,從公園的基本情況、交通安排、遊玩路線,到近期各景點/步道的開放情況和危險警示,看完基本就知道前方有啥迎接著你了。另外從網站上還可以預約露營地,或是在旺季的時候報名ranger組織的導覽。在一些極度看天吃飯的公園裡,還會有天氣預測和實時攝像頭,準備出門的時候看到天氣不似預期,可以轉頭回酒店睡覺。

【遊客中心】遊客中心裡的ranger都是神人。無論是第一次來的遊客想知道去哪個觀景點看日落,還是準備徒步穿越的大佬詢問幾十英里外土路的當前路況,他們都能給出解答。要是不知道今天做什麼,去問他們就完事了。中心還有地質景觀的展覽和紀錄片,很適合在開始遊覽之前對公園的地理知識作更深入的瞭解。這附近通常也聚集了公園裡唯一的商業設施:紀念品商店、餐廳、以及有水的廁所。開始自虐旅程之前,可以先在這做好心理建設。

【關於時區】

內華達州使用太平洋時間(GMT-8),亞利桑那、猶他、新墨西哥和科羅拉多州則是山地時間(GMT-7)。三月到十月份,內華達和猶他使用夏令時,時間調快一小時,分別變成GMT-7和GMT-6。亞利桑那沒有夏令時,但州界內的納瓦霍保留地使用夏令時(紀念碑谷附近區域)。羚羊谷雖然屬於納瓦霍保留地,但為了和附近佩吉的時間保持一致,也不使用夏令時。

怎麼樣,是不是很混亂……在佩吉附近區域,手機會比人更混亂。解決方案要麼是帶塊手錶,要麼是設定手機鎖死顯示亞利桑那的時間。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