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口風景區,位於嘉義縣番路鄉觸口村。這裡三面環山,風光秀麗,是通往阿里山的必經關口。
關於觸口地名的來歷,共流傳著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取自地形,因此處兩山對峙,如兩頭青牛牴觸,故名。
第二種說法是源於發音,此山出口舊稱“獨口”,臺語發音象“觸”,時間長了約定成俗,就叫“觸口”了。
第三種說法源自民俗,過去居住在阿里山中的鄒族人,將各種山貨、藥材、獸皮等特產,背到山口處的集市上,和山下居住的漢族人以貨易貨,換取鐵鍋、火柴、食鹽等生活日用品。這裡是雙方接觸的地方,所以叫作“觸口”。
總之,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在觸口風景區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龍隱寺。
龍隱寺建在山下平臺之上,座東朝西,背倚青山,面對八掌溪,地久吊橋凌溪飛架,風光奇秀。
龍隱寺始建於1980年,佔地三公頃,寺內供奉的是濟公活佛。內地的許多寺廟中,也有濟公活佛的位置,尤以羅漢堂中居多,大都蹲在房樑上,單獨立寺供奉的比較少見。
相傳一日五百羅漢排座次,濟公活佛喝醉了酒來晚了,殿中已經沒有空餘的座位了,濟公只好躍到房樑上棲身。飛龍在天,到也符合降龍羅漢的身份。
臺灣供奉濟公活佛始於大清光緒七年,當時正值中法戰爭,被朝廷派往臺灣的軍隊中,有一些信奉濟公的浙江人,他們帶著濟公活佛的神像而來,其信仰逐步在臺灣流傳,漸漸香火鼎盛,與媽祖信仰不相上下,目前臺灣的信眾有二百多萬。
龍隱寺金柱金頂金匾額,具有典型的閩粵建築風格,各種雕塑繁複華麗,飛簷翹角,鳳舞龍翔,精美異常。單是殿簷上那些眾多的各色立體神像,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了!
龍隱寺雖為佛寺,卻也有許多道家神像,和民間信奉的各路大神。
一層殿內有龕,龕中供奉五尊濟公像,龕下的供臺上也塑有許許多多神像。五像齊立,是指濟公曾五次投胎臨世救度眾生,故又被尊為“五公菩薩”。
二層殿內供奉華嚴三聖,佛祖居中,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和大行普賢王菩薩立於兩肋。蓮臺、香爐、蓮花、還擺放著盛開的蝴蝶蘭。
濟公活佛的尊容有歌為證:“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這裡的濟公塑像,和遊本昌扮演的濟公,那叫一個象!
至於濟公李修緣的事蹟,有興趣的蜂友可以去讀讀《濟公傳》,這本名著很幽默詼諧的。
我們在寺內參觀沒有拍照,主要是怕引起寺僧的反感,所以沒有內景照片。寺的外觀,也只在參觀地久橋時,隔著八掌溪遠遠地照了一張。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