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是香港最北面的禁區,夾在羅湖和文錦渡之間,與深圳只有一街,不,半街之隔。相隔的那條街就是大名鼎鼎的“中英街”。

“中英街”在深圳邊關進入比較容易,網上資料只要持身份證,像一般過關一樣,即可。香港居民則需要在深圳方相關單位登記方能進入。

香港這邊嚴密得多,除非是沙頭角居民,不然是沒辦法進入到中英街。所以我們這次行程,就沒辦法進去了。


到底怎樣才算是“沙頭角居民”呢?這裡就要講講禁區邊境的歷史。

深港邊境由1951年起建立,水陸邊界由新界北延伸至新界西,以地名而言,大約是最北的沙頭角至元朗流浮山再到屯門的感覺。

邊境範圍最高峰達到2800公頃,現在則縮減至400公頃。邊境也逐漸開放給居民相關的人士申請進入。


俗稱“邊境禁區許可證”的“禁區紙”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原居民,即是祖上已經居住在禁區的人們;第二種是居民,各種原因現在居住於禁區內的居民;第三種是訪客,透過朋友或親戚申請一次性探訪簽證。

對於各地遊客而言,沙頭角可能沒什麼魅力。對於香港人而言,則是一片神祕的未知土地,充滿神祕感。這次託上託終於如願以償,去了一次沙頭角禁區,恐怕是一生一次的機會。

行程第一站由上水搭78K九巴或55K小巴到沙頭角。經過檢查站時,司機會問你,有沒有禁區紙。沒有,需要下車。有的話,就可以在車上,等警員上車檢查。

不得不提,駐守警員禮貌非常好。可見這裡的警民關係相當和睦呀!


第一站我們來到沙頭角天后廟。天后廟證明了這裡曾經是漁村。香港大部份的邊境禁區都是漁農業為主,天后廟對外,就是沙頭角海。沙頭角海連線深圳、西頁、大埔等地的海灣。

大家在香港旅遊時可以留意一下天后廟的位置,在漁港時代,天后廟一定設立在海皮邊上。港島區有一個地鐵站叫“天后”,天后廟躲進了有點坡度的小山丘底端。其實那裡在舊時,應該是海岬,現在天后廟對出的陸地,都是填海填出來。


第二個有名景點就是公屋。公共房屋在沙頭屋比較像小平房的樣子,樓高不過二十層。只要稍為向北區走,屋邨在三十年前已經高達35層,現在的公屋是50層。這裡被媒體改了個花名,北歐式公屋。抽到公屋已經很令人羨慕了!還是低層數的住宅,羨慕double。

第三個景點來到新樓街。一牆之隔就是深圳了!新樓街大約保持了50、60年代的騎樓建築。還蠻喜歡這種建築,廣州上下九附近就有類似的建築物了。不過那邊好像整修過喔,幾年前去的時候挺光鮮,如今則不知道了。香港是向來不維修,待折的狀態。現在流行拍這些“有歷史味道”的建築。

逛了大半天,在區內僅有的茶餐廳下午茶。出乎意料地好吃!生菜是走過油的,脆脆的。明明很基本,可是現在95%的茶餐廳都做不到這種水準。

走過了主要景點,便沿著邊界走。邊界對面,深圳的房子又高又大,氣派且繁榮。港方的邊界線則留著一大片草地。據一位馬來西亞導遊說,重要的警衛機關前方,留“大草場”,是防禦需要。防止對方拿槍一下子就射中,讓子彈飛一會,也讓人馬跑一會。

到處都豎立著禁止穿越的警告牌,藍底白字。這種樣式好像是邊境專用。海關也常常見到。


走到盡頭居然有一間學校,還有一條地下道。地下道是不開通,閘頭的盡處是海關和警察基地。沒有別的路繼續前進,原路回到入口,告別邊界,離開這個難得的地方。


新界北禁區範圍
新界北禁區包括荔枝窩、蓮麻坑等地。現在要通過此地,無論去沙頭角,或者去行山遠足,都需要申請禁區紙。
禁區紙申請方法
需要認識一位住在禁區內的朋友,申請期約兩週,有效期三日。在禁區範圍內要連同身分證明檔案放在一起,隨時出示。
如何進入沙頭角墟
一般旅客建議透過參加本地導賞團進入禁區。例如石屋家園、沙頭角故事館的不定期導賞團。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