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香港歷史和風俗的《香港故事》常設展正在進行更新。現在有一些經典的展品重新佈置在展廳。展品因著不同的歷史背景而被搭配不同的燈光和環境。非常喜歡這次的佈局,看展覽就像在穿越歷史隧道。希望這個佈局是更新後《香港故事》的雛形。

這個陶盤底部有很多小孔,而且距離盤底有一定距離,感覺在底下放兩塊碳就可以烤肉了


陶土製的狗、牛和房屋在當時算是小孩玩具還是藝術品?

蓮花瓣陶器座的色澤和厚度很像有藝術造型的曲奇餅


這種底部窄的器具總是讓我擔心隨時會摔碎。

要不是說明提示,我真沒看出青銅劍上還有人臉。

由東南沿海的惠州、海豐和陸豐遷移至香港的人又稱為福佬。他們的兒童會佩戴狗頭帽和報平安的鎖鏈。看來大家的習俗都差不多,起個狗蛋、二臭之類的名字好養;戴個鎖保平安。

龍船舞舞者當時戴這種帽子應該也不太方便吧,陽光、珠簾和珠簾的影子也挺晃眼的。

以前只知道洋車,現在才知道是從日本傳來的東洋車。

小腳皮鞋是我想像中的張愛玲媽媽穿的皮鞋。

這些店鋪的顏色換成乳白色可能看著會舒服一些。

曾在中環一個類似圖中的綠色鐵皮屋的甜品鋪吃過一碗綠豆沙,超級好吃,就像是自家做的。

我本以為永和是現在新興的連鎖品牌,原來是很久的老店。

茶莊紅牆旁邊的燈好可愛。

第一次見涼茶鋪是剛來香港讀書那年和同學去廟街。當時同學正上火,然後拿出幾枚硬幣喝了碗廿四味。那感覺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大俠將銀子拍在酒鋪的案頭,然後端起一碗酒一飲而盡






我很少去冰廳,總覺得那裡太狹小。早餐來一份窩蛋麥片配豬扒和煎西多士很可以。很想念新加坡的咖椰多士和生滾蛋😋😋😋。

可能我口味算奇怪,很喜歡盆菜中煮過的燒鴨和切雞。海鮮類的我反而更喜歡清蒸。

隱約只記得小時候吃過花佔餅,後來就沒見過了。到香港,在超市發現後買了好多,結果腰上不止多了一圈兒肉






歷史博物館藏的70年代的海報。

相隔四十年又要清潔香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只不過這次的曱甴是人形的。這是我的二次創作


相比於艾某某的作品,我的創作更像藝術品,更表達了當代心聲,應該能被M+展館收藏吧


這個展覽還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利用文字、動畫並配合《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複製品,清楚說明了英國販賣鴉片、林則徐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和香港一步步被清政府割讓於英國的事實。

在日佔展區也有東江縱隊的資料。

結束語也強調了香港自古以來和嶺南同屬的一個行政系統、文化風俗也一脈相承。

希望《香港故事》更新後能夠詳盡生動的描述客觀史實,讓參觀者認識到香港本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