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澳門?】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相信許多人都和我一樣,這句歌詞,是對於澳門的第一印象。

2020年,這個世界變得不一樣了。航班取消、宅家封鎖、醫護工作者臉上口罩的勒痕讓人揪心……出境旅遊歸零,倒是正好有機會欣賞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我也“被迫”取消了春節(二刷墨西哥)和國慶(二刷希臘)兩次旅行。就是好不容易買到的特價機票,退票還真有點“捨不得”(熟悉旅行的朋友都知道,一般長線旅行我們都是提前半年甚至一年買機票,很早就規劃,就有可能買到非常便宜的機票)。不過,宅家不添亂,才是最好的配合方式。好在航空公司都靠譜,兩次都全額退款,沒有任何損失。夏去秋來,人們似乎習慣了“常態化防疫”,工作、生活一切都開始恢復正常,旅遊業也開始一點點復甦。十年前,我曾經許下一個心願:每一年都要在不同的國家(城市)過生日,這一年也不想例外。面對著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圖,想了好多天,最終選了澳門。

為什麼是澳門?
因為沒去過。
我從來就不支援說走就走的旅行,哪怕是在國內玩。旅行前對目的地有一定的瞭解,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目的地負責。往大了說,更是對旅行的“尊重”。抽空翻了幾篇攻略,卻感覺網上的內容都太過於雷同。似乎澳門除了吃、高檔酒店、買買買、打(du)牌(bo),幾乎就沒人提這裡到底有什麼玩的,甚至有人說“哎呀這裡一天就夠啦,你抓緊點時間,半天也夠”。

不能吧,我就不信這地方除了逛吃逛吃,就真的啥都沒有?於是,在澳門的4天時間裡,我幾乎走遍了這裡的熱門打卡地和冷門小眾景點,好幾個去過很多次澳門的朋友都跟我說:你這一趟玩的夠全乎的,頂別人好幾趟的,你去的好多地我都沒去過。而我的感受就是:這個還沒有東城區大的彈丸之地,除去吃、購物和玩牌,還是有很多值得玩的呀!

澳門陸地面積約32.9平方公里,還沒有北京市東城區大,人口不足70萬。雖然與香港比鄰而居,卻有著天壤之別的氣質。奢華酒店與賭場的紙醉金迷間,穿插著老城區的煙火氣。西式的教堂旁邊是中式的深宅大院,波浪紋的地面和顏色鮮豔的建築搭配起來,給人一種置身於某個歐洲小鎮的錯覺。當地人搖著扇子在樹蔭下歇涼,酒店、商鋪的人對遊客笑臉盈盈,絲毫沒有疏遠感。在東望洋山坐纜車排隊的時候,當地的檢票員說“咱們一直都是一家人呀”。

對嘛,澳門一直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裡有曾在電視、網路上一次次看到的熟悉的風景,也有陌生的異鄉風情。我曾經走過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在不能出國旅行的這一年裡,澳門的西式風情和當地旅遊業完美的服務,讓我可以“假裝在歐洲”。澳門迴歸祖國已經21年,是時候走進這座小城,瞭解一個真實的澳門了。

澳門的前世今生

雖然後來的發展與香港天壤之別,但澳門和香港一樣,最早都是個小漁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此生息繁衍,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來,小漁村就始終處於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當時的泊口又稱為“澳”,“澳門“便因此而得名。其附近海域盛產生蠔,後人就給這裡起了個文雅的名字——“濠鏡”。在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曾記載:“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裡、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一隊葡萄牙商船以在海上遭遇風浪為由,請求到濠鏡晾晒被水打溼的貨物,當地官員收了他們500兩白銀的賄賂之後同意他們上岸。當時葡萄牙人登陸的地點在今天的媽閣廟附近,他們問當地人這是什麼地方,當地人回答“媽閣”。葡萄牙語的“媽閣”音為“Macau”,便是澳門的葡語名稱,也成了《七子之歌》開頭的第一句。

從此,葡萄牙人得以入住澳門。需要注意的是:明朝從未割讓過澳門!從1553年葡萄牙人登陸至清朝鴉片戰爭前,葡萄牙人只能在澳門居住,不僅對澳門的華人無管轄權,在澳門的葡萄牙人還要受到中國法律的約束,澳門的主權一直是屬於中國的。
也就是說,當時的葡萄牙人只是“拿了綠卡”而已。
葡人的住宅“龍環葡韻”

那會兒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其實挺“慘”的,不僅要不斷向中國官員行賄,還得處理好和北京朝廷的關係。葡萄牙還要嚮明政府進貢新式的紅衣大炮等火器,配合明王朝打擊海盜,來換取自己的居住權。其實,當時的葡萄牙人在澳門還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們希望以澳門作為遠東的軍事中心,來對抗“海上馬車伕”——荷蘭。那時大航海的時代已近末期,荷蘭掠走了不少葡萄牙佔領的殖民地。1622年,葡萄牙人和荷蘭建立的東印度公司,還在澳門交火,荷蘭損失300餘人,葡萄牙人保住了自己在澳門的居住權。而這場戰爭的主要地點之一,就是今天澳門半島老城區,防禦體系的中樞——大炮臺。

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夕,葡萄牙人的居留地只有澳門半島上不足兩平方公里的一小塊地方,可後來的清政府岌岌可危,哪還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孩子”?1845年11月,當時的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以“挽救澳門經濟”為藉口,宣佈澳門為自由港,任命著名的“獨臂將軍”若昂·費瑞拉·德·亞馬留為澳門總督。別看亞馬留在巴西被大炮打斷一條手臂,執行命令一直心黑手狠,到任後就關閉了中國的海關,1849年就已實際佔領了整個澳門半島。1887年,葡萄牙誘逼清政府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該條約明文聲稱:“由中國堅準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就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宣告》及兩個附件。中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實行一國兩制,保障“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非常時期的實用攻略】

好了,枯燥的歷史課結束,該說點實用的事兒了。

【關於簽註】
8月的時候看到新聞說全國部分城市將於9月23日開放澳門自由行簽註,這種事我一向是衝在最前面當小白鼠。既然國家都說了開放澳門個人自由行,說明是安全的,還有什麼可質疑的呢?我第一時間就去辦理了簽註。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非常時期,無法像以前一樣在出入境大廳的機器上自助辦理簽註,必須提前網上預約,到出入境大廳人工視窗辦理。北京戶口5個工作日在出入境大廳的自助機器上刷身份證取簽註。

【關於機酒價格】
由於現在遊客非常少,澳門當地希望吸引內地遊客來玩,機票、酒店都便宜的不要不要的。我從北京出發,乘坐澳門航空往返,機票含稅價只要1560元,預定了澳門巴黎人的住宿,免費升級鐵塔景觀套房,4晚住宿1800+元!要知道,這個價格在平時可能也就是住1-2晚。

所以,機票打折、酒店打折、遊客很少,服務不打折,現在絕對是來澳門玩最好的時候!

【關於防疫】
目前的防疫政策,一天一變。我只說我當時從北京出發往返的情況:持有7日核心酸檢測陰性證明(必須要紙質蓋章才有效),入境澳門可以不用隔離,返回北京也必須是7日內有效證明,回京不需隔離。
需要說明兩點的是:
1、紙質檢測證明務必隨身攜帶,在澳門想去玩牌,入內會認真檢視檢測報告、港澳通行證和掃碼登記,非常嚴格。
2、計算“7日有效”,是從取樣當天計算7天,而不是次日才開始算。


現在國際航班非常少,從北京出發時候,T3出境大廳靜悄悄的,不由得感嘆:從來沒見過這樣的T3!
返程時候,抵達T3航站樓,下飛機前有工作人員測量體溫,T3E航站樓一人一臺電腦核對行程,從澳門回來的單走一條入境通道,也不坐小火車了,而是在D航站樓登機口取行李,統一由擺渡車送到到達大廳。只有澳門回來的入境直接各自離開,其他地方入境的都統一拉走隔離。

之前接到過不少粉絲反饋,有人說去了澳門被各種追蹤,回來有要求隔離等等…可能是各地防禦情況不一樣,還是建議您計劃出行前,提前跟當地出入境諮詢好。

攻略篇-完

【澳門旅遊塔笨豬跳視訊】

澳門旅遊塔

交通攻略篇

不大的澳門,交通沒那麼複雜。她不像“鄰居”香港那樣有四通八達的地鐵線路,也沒有吞吐量名列亞洲前茅的國際機場,往返穿梭的接駁車讓旅途更加便捷。可雖然面積不大,去哪兒總不能都打車或者“腿兒著”,這一篇就整理了在澳門出入境及當地交通的注意事項。

【關於出入境】

澳門坐擁“海陸空”三種交通方式的出入優勢,平日裡遊客可以任意選擇一種最便捷的方式到達和離開。包括如下4種方式:1、國際航班往返澳門國際機場;2、從深圳乘船抵達澳門碼頭;3、從香港乘船抵達澳門碼頭;4、從珠海陸路過境進入澳門。


眾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從香港乘船往返澳門這條通道早已關閉,何時開放不得而知。回想一下,從香港乘船往返澳門,曾是無數旅行團“港澳X日遊”的首選必選方式,如今也隨著時局的變化,和遊客旅行方式的改變(跟團遊-自由行,打卡遊-深度遊),暫時成了歷史吧。

所以,目前出入境澳門,就剩下上述的1和4了。

我在一個月內去了兩次澳門,特別巧,一次直飛澳門,一次直飛珠海,正好有機會把這兩次過關都整理一下。

1、直飛澳門

澳門國際機場位於氹仔,比鄰豪華酒店區,機場非常小,只有1個航站樓,但24小時執行。不僅有往返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及港臺地區的航班,還有連線東南亞地區的航班。當然,現在非常時期,班次減少了很多。

乘坐澳門航空從北京飛往澳門,在飛機上就會領到一張申領“澳門健康碼”的表格,上面提示有“經澳門國際機場進入澳門時可使用直接生成‘澳門健康碼’,但經粵澳口岸進入澳門時必須使用經‘粵康碼’轉碼生成的‘澳門健康碼(粵轉)’”。

落地後過關,出示港澳通行證、紙質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澳門健康碼,海關人員會給一張小紙片,寫明瞭允許停留的日期,很重要,務必留存好別丟了。現在來澳門的遊客很少,過關很快。

2、直飛珠海陸路過境

其實這麼走最有趣的是要經過“港珠澳大橋”。從珠海機場出來,乘車前往拱北。抵達口岸時下車,攜帶所有行李,跟隨指示前往“隨車人員驗放廳”,乘電梯上去就是邊檢。同樣需要出示港澳通行證、紙質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在這裡會得到上面提及的那張寫有允許停留時間的“小紙片”,過關後下樓,在停車場有工作人員查驗“健康碼”。

珠海陸路過境需要兩個健康碼:進入小程式“粵省事”,點“通關憑證”,選擇“廣東-澳門”,正常的應該出現綠色的二維碼“粵康碼通關憑證”,下面有“健康申報”和核酸檢測結果。然後點二維碼右側的小字“轉澳門健康碼”,填寫個人資訊,提交,生成綠色的“澳門健康碼”,可以截圖儲存,6小時內有效。


驗碼合格後上車繼續前往澳門,說是經過“港珠澳大橋”,其實也就是一小段而已,或者說是大橋的“引橋”,因為大橋更多的是連線了香港。眾所周知,一時半會兒還去不了。不過,上橋的時候,車輛從在珠海的靠右行駛變成了在澳門靠左行駛,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關於當地交通】

澳門市內交通便捷,有多種交通工具穿梭於本島、氹仔和路環。澳門行車與香港方向一致,右舵左行,與內地方向相反,過馬路時候務必注意來車方向。

1、公交:

澳門公交車有大有小,班次頻繁,機場、口岸、大型酒店和重要景點都有多個公交站點,乘坐公交非常方便。在車站候車,看到巴士來了,要招手它才會停,下車之前要按鈴!不然不停哦(嗯,這點也很“歐洲”)。

對於遊客來說,乘車前務必準備好零錢,6澳門元/次,上車自己投幣不設找零。(投港幣、人民幣也行,都不找錢)


如果沒有足夠的硬幣,可以在酒店前臺或禮賓部換硬幣。但酒店畢竟不是銀行,只能澳門幣紙幣更換硬幣。所以,帶一兜子沉甸甸的硬幣出門,這點確實讓習慣了到哪兒都刷手機的內地遊客不太方便。

經常前往澳門的遊客可以在7-11買一張“澳門通”,相當於香港的“八達通”或者北京“公交一卡通”,至少130澳幣起購,其中30澳幣是押金,乘車只需刷卡一次,每次3澳門幣。還可以在有“澳門通”標誌的便利店購物,退卡時可以退回押金。

不過我當時算了一下,覺得用不了這麼多錢,就沒買。而且買卡很方便,退卡的點很少(和北京公交一卡通一樣),所以不建議遊客購買。

推薦遊客下載一個“巴士報站”APP,不僅顯示澳門所有的公交,還能檢視到站情況(距離你等候的地方有多久、幾站)等。

2、Shuttle bus(“發財車”)

許多大型酒(du)店(chang)在關閘口岸、外港碼頭、機場等主要出入境口岸都設有免費接駁巴士,遊客們親切地稱其為“發財車”。但遺憾的是,由於今年遊客太少,絕大部分酒店的免費巴士都停了……只有個別酒店只提供前往關閘、拱北口岸等地的免費巴士,而且班次很少(大約1小時一班)。目前尚未有任何酒店恢復往返機場的免費巴士。

所以……我兩次去澳門,都沒有享受到大家口中一致好評的“發財車”……但也“因禍得福”,和當地人一樣乘公交出行,做了幾天的“澳門人”。

3、計程車

澳門的計程車可不便宜,起步價19澳門元/1.6公里,之後每240米2澳門元,停車等候2澳門元/分鐘,從機場前往路環或本島,還要加收5澳門元“附加費”。另外規定大件行李加收3澳門元/件。

講真,我並不是很理解這個大件行李還要收費的,我行李只是放你後備箱裡了,難道是因為佔重量你車子開起來費油而收費嗎?

我第一次去澳門的時候,在氹仔的酒店和前臺工作人員閒談,她跟我說有時候當地人從機場打車,就不收5澳門幣的“附加費”,不知道是不是司機宰遊客。我離開的時候和司機聊,他說行李費是出租公司要求收的,並且在車上貼有指示。後來才知道之前澳門出租宰客現象嚴重,經大力整頓之後才好了很多,目前收費情況如下:

澳門半島往路環,加收5元;

氹仔島往路環,加收2元
機場候機區打車,加收5元;
氹仔客運碼頭區打車,加收5元;
澳門大學乘車,加收5元。
由澳門往氹仔或由兩離島返回澳門,則無需加收任何費用。

4、輪渡:

澳門本島海港前地有“外港客運碼頭”,又稱為“港澳碼頭”,有往返香港、廣州、深圳、蛇口等地的航線;氹仔澳門國際機場北面沿海還有“臨時客運碼頭”,有往返香港、深圳蛇口等地的客運服務。但目前輪渡都無限期暫停。

【關於貨幣、刷卡、移動支付】

1、澳門主要貨幣是“澳門幣”(廢話),程式碼為“MOP”,但澳門幣不是國際貨幣,也就是說離開澳門之後就沒用了。澳門的消費水平並不算低,例如一碗最小碗的牛雜35澳門幣,如果吃個大餐(還不算是米其林)隨隨便便幾百就沒了。

我的感受是:不需要提前在內地兌換澳門幣,而且在內地兌換並不方便(需要提前一週向銀行預約),機場、玩牌的大型酒店和本島有多處提供24小時兌換服務。機場肯定最不划算,可以在機場先換100用於打車,到了酒店再換。如果住在本島就更方便了,找個銀行拿100人民幣換就行。銀行很多,擺拜託,那畢竟是中國的地方啊!

目前人民幣與澳門幣的匯率約為0.82,人民幣與港幣匯率約為0.83,所以如果實在著急用現金,家裡要是有港幣也行,基本上沒什麼匯率損失。近年來人民幣在澳門也被廣泛使用,商家也收人民幣現金,但不會按匯率換算,預設與澳門幣是1:1的比率,所以花人民幣現金是最不划算的。

不過,我估計內地遊客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人民幣現金了吧。

2、刷卡:

絕大部分商鋪、酒店都可以使用銀聯或國際信用卡(Master、Visa)等,銀聯卡還可以在有銀聯標誌的ATM機上直接取澳門幣現金。刷卡按髮卡行當天匯率換算,不收手續費。

3、移動支付:

內地早已習慣了刷手機支付一切,在澳門也不例外。我的感受是:支付寶太方便了,不僅按照當時匯率換算(免去了需要取現的麻煩),而且購物還有優惠券,動不動就減個10塊20塊的。

【關於網路】

流量屬“港澳臺地區”,土豪可以考慮使用行動網路30元/天封頂。個人不建議另租移動WiFi了,又得多帶一裝置。絕大部分酒店都有免費WiFi,機場也有30分鐘免費WiFi。我用的是“某為”手機的“天際通”,有優惠(9.9元/天,33.33元/天),支援熱點。


其他Tips:

1、部分教堂不對遊客開放,如果好奇心太重非要進去看看,請收起相機,進入教堂禁止穿膝蓋以上的短褲、短裙、吊帶衫等。

2、服務態度甩旁邊的某港N條街,超好超熱情。

3、如果想進博彩場所玩牌,需要出示港澳通行證、紙質核酸證明(蓋章)、掃健康碼,三者缺一不可。

4、博彩場所21歲以下禁止入內。

【酒店篇:假裝在歐洲】

我短時間內去了兩次澳門,一次自己玩,一次出差,第一次住的巴黎人,第二次住的永利。由於這篇遊記是按照第一次去的時候的順序寫的,所以這部分還是先介紹巴黎人。

關於其他酒店,以及酒店內的玩樂,我計劃在後面有相應的介紹。

【關於巴黎人】
澳門巴黎人,澳門最好的五星級酒店之一,隸屬於金沙集團,位於氹仔,距離機場僅有約3公里。

巴黎人和威尼斯人是其中兩個,都是一樓是玩牌的場所,上面是商店、餐廳和客房。兩樓中間通著,能走過去,就是距離能走到懷疑人生…

還是回到巴黎人,它以“光之城”巴黎為設計理念。推開酒店大門,大堂中央的噴泉複製的是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海神噴泉;它經專業的藝術設計團隊超過一年的費心及努力,用超過20噸的粘土建造而成。抬頭仰望,圓形的穹頂和巴黎著名的“老佛爺百貨”如出一轍。

酒店分為北翼和南翼,辦理入住在右手邊,富麗堂皇的長廊牆壁上,最搶眼的是“拿破崙一世”加冕油畫的複製品。小夥伴們,還記得這幅畫在巴黎哪裡嗎?盧浮宮和凡爾賽宮各有一幅。

2013年在盧浮宮拍攝的這幅油畫真跡

辦理入住之後,行李由服務生直接送到房間。現在遊客不多,幸運地被升級成了埃菲爾鐵塔景觀套房,窗外就是鐵塔的夜景闌珊。現在澳門遊客不多,機票打折、酒店打折、購物打折…服務不打折。

【巴黎鐵塔】
澳門巴黎人的巴黎鐵塔高度為巴黎埃菲爾鐵塔的1/2,鋼筋在上海製作,大理石地面在廈門製作,運送至澳門組合成今天看到的樣子。每一個部分,每一個建造的工藝都極為穩固。覆蓋整個鐵塔使用了超過6600盞LED照明燈和長達26公里的電纜線,每天晚上每15分鐘就有燈光秀。還可以搭乘2座觀光電梯,前往鐵塔的7樓和37樓觀景臺。

酒店馬路對面修建了一個可以野餐的花園,每天早上9點起免費對外開放,吸引了不少人在草坪上打卡拍照。

對比一下五年前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前的照片,還真差不多

【巴黎凱旋門】
酒店前地有一座“微型”凱旋門,精仿法國巴黎凱旋門紀念碑建造,由建築師讓·夏格倫(Jean Chalgrin)建造,參照無柱式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上嵌有一個接近12米高的電子屏。找找凱旋門上的雕塑,你能找到哪副是《馬賽曲》嗎?

【關於購物】
蒙田大道/香榭麗舍大道/聖奧諾雷路
巴黎人酒店是沒有雙數樓層的,購物中心的3樓和5樓有“蒙田大道”和“香榭麗舍大道”,前者長60米,擁有超過30家時裝品牌及精品店;後者擁有一系列高檔購物店,和巴黎真正的香榭麗舍大道的排列幾乎都一樣!聖奧諾雷路則設有一系列極具特色的精品商店,想逛街,來這兒就對了,在這裡可以做一回真正的巴黎人。

【凡登廣場】
購物中心正中央的凡登廣場達620餘平方米,正中一根57米高的圓柱正是複製了位於巴黎旺多姆廣場的“旺多姆圓柱”。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完全複製了原來旺多姆圓柱上的1352個浮雕。

【紅磨坊】
從我的房間俯瞰下去就是酒店的泳池和水世界,一座紅色的風車極為顯眼。它正是複製了巴黎的“紅磨坊”——巴黎最有名的歌舞廳,著名的“康康舞”表演地。

在巴黎,紅磨坊所在的地區正是“蒙馬特高地(Montmarte)”,是巴黎市18區的一座小山丘,以街頭藝術家及夜生活著稱。這個法國最著名的風車就在巴黎人酒店的泳池旁,高約10米,風車塔淨高約9米,4個精緻的葉片每個都有6米長。


【關於交通】
目前唯一的缺點是,由於遊客太少,原來酒店免費的shuttle bus(俗稱“發財車”)都停了,只保留了部分酒店往返口岸的接駁車。從酒店前往老城可以乘坐公交車,酒店門口就是公交車站,很方便,公交單程6澳門幣,上車自助投幣,不找零(沒有零錢可以在酒店前臺換硬幣)。從機場打車至酒店,大約40澳門幣(含行李費3澳門幣/件)。

住進去這幾天才發現不僅僅是酒店前的鐵塔,很多細節都還原了巴黎的景象,讓我在不能去歐洲的這一年裡,回憶起那幾次去巴黎的點滴。

酒店之巴黎人篇-完

澳門歷史城區:西區及市中心

【關於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座適合徒步遊覽的城市,在我看來,老城區可遠遠不止一座“大三巴”,走走停停間就能收穫不少驚喜。
錯綜複雜的歷史,造就了今天的澳門。自從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在此登陸,小小的漁村逐漸成了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半島的老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經過,也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的和諧交融。

澳門歷史城區(或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的建築、相鄰的8塊前地和街道連線而成。2005年7月1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召開的第29屆會議上,2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將中國“澳門歷史城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中國的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的建築群,不僅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也包括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第一所西式大學,甚至還有最古老的基督教徒墓地……大部分建築都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至今仍完好儲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建築文物並不僅僅供人憑弔逝去的時光,現代的生活為古老的建築注入了新的生命:16世紀的廟宇依然香火鼎盛;17世紀的城堡改建成了酒店的露天餐廳,在樹蔭下品上一杯咖啡,遠眺對岸的萬家燈火;18世紀的教堂成了音樂節的演出場地;19世紀的官邸裡經常有前衛的藝術展覽;從中式深宅大院的月亮門望出去,遠處是高檔酒店的紙醉金迷……這一切,都是澳門文化遺產生命長青的奧祕所在。

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澳門歷史城區的: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民間宗教向西方傳播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也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也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組成澳門歷史城區的30處地點為:
8個廣場空間: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
22處歷史建築: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區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遺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

所以,我覺得澳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它不大,是因為這30處地點都集中於澳門半島幾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走馬觀花步行1-2天完全可以走的下來;說它不小,是因為有好幾處地點都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若是細細遊覽,又絕非一兩天時間能參透箇中底蘊。我就算夠能“暴走”的了,其實也沒把這30處都走遍。從這篇起,我開始以片、以建築風格劃分,陸續介紹澳門歷史城區。

【“大三巴”牌坊】

作為澳門的門面擔當,“大三巴”幾乎是所有人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當年《七子之歌》那首MV,更讓她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熟知。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在電視裡看到“大三巴”時不禁琢磨:這哪是牌坊啊,看著跟王府井那天主教堂似的。

沒錯,它的確曾經是一座教堂。其英文是“Ruins of St. Paul’s Cathedral”,直譯就是“聖保羅教堂的廢墟”。今天看到的,只是教堂的“前臉兒”。
這座教堂,還跟大名鼎鼎的利瑪竇有關。

400多年前,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就已在澳門定居,1565年一位叫弗郎西斯科·佩萊斯(Francisco Perez)的神父在澳門建了一座聖母小堂作為住所,不久後將其改為學校,1572年正式開學典禮,被認為是澳門第一所學校,目的是在東方培養天主教徒。1580年一位神父在學校裡建立了傳教所和“馬德拉斯書院(Madre de Deus School)”,不僅為了培養中國教徒,也為了給來華的外國人提供一個學習漢語的場所。我們熟悉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就是在1582年8月先抵達澳門,在書院學習漢語,此後才北上嚮明朝皇帝獻上《萬國全圖》。

1594年,學校擴建為“聖保祿學院”,而哥特式的教堂只是學院的附屬建築。學院設有神學、理學及其他學科,規模、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與當時的歐洲大學相比毫不遜色,是遠東(東亞)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學校。不僅培養了許多傳教士,還吸引了不少外國人來此研修。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以及我國清初畫家吳歷等人也都在此居住研修過,學院直到1762年才結束。

教堂的命運可與學院光輝的歷史大相徑庭,1601年便遭遇一場火災,1602年,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的耶穌會神父卡爾洛·斯皮諾拉(Carlo Spinola,1564-1622)經果阿、馬六甲來到澳門,主持重建教堂,由來自日本的工匠精雕細琢,直到1640年才竣工。

澳門並非卡爾洛神父的終點,他在此短暫停留後就去了日本京都宮古。1614年,日本開始驅逐傳教士,卡爾洛足足躲避了四年,1618年被捕入獄。1622年9月10日,他被燒死在長崎的火刑柱上。

扯遠了,還是回到澳門來。教堂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和東方的建築特色,中西合璧,莊嚴巨集偉,一經落成便成為澳門最顯眼的建築。在澳門本地語言裡,葡語“São”譯為“三”,“Paulo”合譯為“巴”,又因建築巨集偉,當地人便稱其為“大三巴”。

不幸的是,1835年1月26日晚,教堂遭遇了一場大火。據說當時教堂內住著一些葡萄牙士兵,在後面廚房裡存放了大量柴草用於取暖做飯,不小心引燃草垛。正值隆冬時節,雖然澳門冬天沒那麼冷,但也是東北風勁吹。大火迅速蔓延,不僅燒燬了聖保祿學院,教堂也未能倖免,只剩下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和教堂前的石階。因遺留下的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本地人加以整修後就將其儲存了下來,稱為“大三巴牌坊”。2005年,大三巴牌坊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澳門=大三巴。來澳門,不看大三巴牌坊,就如同來北京不看故宮天安門,去巴黎不看埃菲爾鐵塔一樣,其C位無人能敵。絕大多數港澳遊的旅行團也只是來到這裡短暫停留一下,讓大家拍個照(反正石階上永遠都是人頭攢動,拍出來都跟大合影似的),就舉著小旗帶著大家去購物了。所以往年大三巴周圍永遠人潮湧動,臨近的幾條街道也擁擠不堪。
而我來到澳門時,遊客稀少,古樸而寧靜的街道,無聲地訴說著四百年來的過往。從氹仔酒店區出發,乘26A路公交到“白鴿巢前地”站下車,穿過狹窄蜿蜒的街道,一路上坡,也就走了十來分鐘,遠遠地望見了牌坊的身影。

牌坊,不,應該說是教堂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前面共有68級石階,與教堂連成一體,氣象非凡。只是現在的澳門,褪去了遊人的喧囂,凸顯出幾分寧靜之美。若是在往常,這裡的石階上總有許多或坐或站拍照打卡的遊客。可我是臨近中午到的,理應是遊客最多的時候,可今年的大三巴牌坊前真有點“門可羅雀”的意思。不過,對於遊客拍照來說可就太爽了,怎麼拍都行,隨便拍,絕對不會變成大合影!

大三巴牌坊由花崗岩建造,高約27米,寬約23.5米,厚2.7米,整體為巴洛克式風格,又加入了帶有東方元素的裝飾。整體造型雄奇,氣勢恢巨集,共有5層,之間立有裝飾性的圓柱40餘根,左右十縱疊柱圖案,佈滿精美細膩的浮雕。從斷壁殘垣中,依然能想象昔日教堂的精美。

最下一層是教堂的3座大門,一座正門和兩座旁門;
第二層壁龕中雕刻有耶穌會聖人像;
第三層正中有一座童貞聖母雕像,天使和兩種花朵環繞。牡丹花象徵中國,櫻花象徵日本。左右石柱上刻有一艘葡式帆船,一個面目猙獰的女鬼頭像,一條蛟龍和“永恆之泉”的中文;右側石柱上刻有代表“生命之樹”和聖母瑪利亞征服魔鬼並刺穿其骨髓的影象(踩在龍首上),象徵戰勝死亡。

第四層有一座耶穌聖嬰像,旁邊刻有釘死耶穌的工具。這兩層旁邊還各有一對鮮明中國特色的石獅子。
頂部一層用拉丁文刻著“天主聖母”、“耶穌基督”的字樣。中頂刻有西方的百合花和東方的菊花浮雕,頂部還有一座鴿形銅像,代表聖神,旁邊圍刻有太陽、月亮和星辰。在最頂端有一座十字架。

整座“牌坊”雕刻精美,既有天主教的內容,又不失東方元素,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碰撞的結晶。澳門官方對它的介紹有這樣一句話:“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它應該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刻有中文的天主教堂吧。

大三巴牌坊不收門票,穿過最底層的“門洞”,後面的廣場有“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展出宗教畫作、雕刻和禮儀用品等;地下墓室不僅存放有建立和維護教堂的教士遺骸,還有17世紀日本、越南殉教者的骸骨,同樣也不要門票。只是今年情況特殊,暫不開放。

晚上再來大三巴前,華燈初上,夜色中的牌坊更多了幾分莊重。

作為澳門最知名的一道“門”,大三巴牌坊不僅是天主教在澳門傳播的象徵,更見證了澳門數百年的滄桑。

到達方式:搭乘8A、18、18A、19、26路公交車至白鴿巢前地站,向南步行10分鐘;搭乘18路公交車至草堆街站,步行5分鐘。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大三巴街】

最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後面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正對牌坊,右手邊是通往山頂大炮臺和澳門博物館的路。牌坊坐落於一座小山丘上,前面共有68級臺階,一直通往山下,這條街就是“大三巴街”。

大三巴街並不長,主街旁邊又衍生出數條小巷,通往包括議事亭前地等不少人氣景點。整條街道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店鋪多售賣傢俱、古玩等“大件兒”,南段則彙集了眾多餐廳、咖啡廳、食品店——也就是所謂的“手信店”。在這裡最多的就是澳門隨處可見的“X記餅店”和肉鋪店,還包括牛雜、蛋撻、冰激凌等美食。所以南段也被稱為“手信一條街”。

【女媧廟】

在大三巴街南段,與“草堆街”交界處有一座小小的“女媧廟”,與普通民房相似,稍不注意就錯過了。廟宇建於1888年,本身正門正對大三巴街,後面與草堆街的布疋店相連,但1914年布疋店失火,將女媧廟正殿焚燬,只留下偏殿。當時的政府清理火災現場後,考慮到街道需要擴寬,不許重建,女媧娘娘也就只能委身於偏殿受香火了。

【哪吒廟】

大三巴牌坊右側有一座小小的廟宇——哪吒廟。顧名思義,供奉的是龍王爺的三太子,常年香火不斷。哪吒廟始建於1888年,竣工於1901年,集資建立者已無從考證,但可能是為了當時肆虐的瘟疫向神靈祈福。寺廟長8.4米,寬4.51米,入口門廊通向內部,縱深5米。除了入口處門廊下牆上的畫,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寺廟屋頂高5米,是傳統的山牆屋頂,屋脊上還有陶瓷動物雕像。

與周圍古老的城牆與雄偉的教堂相比,它全無墩厚和雄偉,恨不得有點像“土地廟”一樣小的微不足道。但這也許正是建廟之人想要的:通過簡單裝飾材料和不同的虛實對比,體現其輕巧別緻的形象。

也是,想起小時候看的上影廠動畫片《哪吒鬧海》,三太子不就是輕巧靈動,小小的身姿卻攪翻了東海龍宮麼?

站在廟前的小廣場上,視線之內是西式的教堂前壁遺址和中式的廟宇,絕對是澳門中西文化碰撞最好的象徵之一。

【舊城牆遺址】


廟門口左手側是舊城牆遺址,葡萄牙人為了防禦,在澳門建起城牆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咱們之前說過,明朝可沒割讓過澳門,當時在澳門居住的葡萄牙人還要受中國政府的管轄。葡萄牙人想在中國的地盤上建城牆,那還了得了?官府反對,城牆多次建而又拆。1632年,葡萄牙人以抵抗外敵(主要是荷蘭人)入侵為由,重建澳門北部城牆及炮臺,整個澳門除西部內港外,北部、東部、南部均建有城牆,還在要塞處建起炮臺,澳門彷彿成了一座軍事防範嚴密的城堡。牆體用泥沙、細石、稻草摻和蠔殼粉逐層夯實而成,甚是堅固。現存的舊城牆遺址長18.5米,高5.6米,寬1米有餘,牆身開有一磚券門洞,就是當時建造的一部分。

【戀愛巷】

距離城牆不遠有一條著名的“戀愛巷”,就在面對大三巴牌坊的左手側。在電影《伊莎貝拉》裡,醉酒的馬振成和張碧新就在這裡發洩著心裡的抑鬱情緒,也引得不少情侶來此打卡。牆上現在還有他們留下的海誓山盟,不知在這裡立下誓言的人們,如今是否還在一起呢?


若是往年,這裡一定擠滿了遊客,可如今小巷靜靜的,兩旁高聳的建築擠出了“一線天”,盡頭是外牆斑駁的老樓,那一刻我突然發現,這更是屬於半島老城區的魅力所在。

【澳門博物館】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本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露天博物館”。在這塊僅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大大小小約30座博物館,從各個角度無聲地傾訴著千百年來這塊土地上經歷的一切故事,也構成了澳門獨特的博物館氛圍。

相比較起永遠都被遊客擠滿的大三巴牌坊(當然今年情況特殊,沒那麼多遊客),一側的炮臺山是從另一個角度俯瞰大三巴最好的機會,也是相對人少些的地方。總聽人吐槽說:哎呀,炮臺山爬上去太累了。唉,這就是不愛逛博物館的“壞處”。面對大三巴牌坊,右手邊就是上山的路,走不遠有個岔路口,一條路通往澳門博物館,另一條路通往炮臺山頂。很多人都不願意去看博物館而徑直上山,其實,前往博物館可以乘坐扶梯直接抵達,博物館出來就是山頂的大炮臺了。

炮臺山的學名叫“聖保祿山”,因大三巴牌坊原址的聖保祿教堂而得名。山頂坐落著澳門博物館,如果只能從澳門選一座博物館來逛,一定就是這裡了。

前往博物館扶梯入口的路上,矗立著一座銅像。它的名字早在中學歷史課本書上便被提及——義大利人利瑪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他原名“馬提歐·利奇(Matteo Ricci‎,1552.10.06-1610.05.11)”,於1582年抵達澳門,雖然目的是來中國傳播天主教,但卻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利瑪竇謙卑地將當時歐洲的自然科學(包括天文、數學、地理等)引進中國,使明朝士大夫瞭解歐洲的哲學、藝術,是“西學東漸”第一人。同時他也小心謹慎地研究、瞭解和尊重中國文化而不盲目崇拜,向歐洲傳播中國文化。
利瑪竇去世後葬於北京,2010年8月7日,為了紀念利瑪竇逝世400週年,這尊銅像樹立於大三巴附近。銅雕由藝術家黃家龍製作,高2.2米,身著明朝士大夫衣飾,右手執筆,左手持書。

澳門博物館的原址曾是澳門氣象臺,地面上看僅有一層,其實是為了最大限度保持原貌,愣是在山體裡鑿出來兩層。1998年4月1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時任葡萄牙總理古特雷斯主持剪彩儀式。展覽面積不大,僅有2100平米,是中國最小的省級博物館。

來過澳門的人非常多,但來過澳門博物館的人可不多,網路上也鮮見攻略。我原本想這麼小的博物館,估計沒什麼看頭吧,一個小時怎麼著也夠了。我當時中午到這裡原本是想躲躲太陽,就鑽進了博物館。沒想到,即便是走馬觀花,一個小時也覺得時間太緊張。這是一座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展品豐富,涵蓋極廣,展示了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講述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門和平共處的生活。票價15澳門幣,不貴。

購票後,先要穿過一個小小的“時間廊”:葡萄牙人是最早經海路來到中國的歐洲人,佐治·歐維士和道麥·華利士分別於1513和1517年來到中國。在此之前,中西兩大文明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這條長廊解讀了兩大文明的交匯,著重展示兩大文明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以便參觀者對兩大文明在16世紀初交匯前各自走過的路徑進行對比。

兩側展櫃裡分別陳列著中西方在同一時期內不同的代表性器物,例如秦兵馬俑的複製品對面是西方的武士,形成了一場交匯前的“隔空對話”。

博物館一樓展區叫“文明的原始”,二樓為“民間藝術與傳統”,三樓為“當代特色”。上世紀90年代,澳葡政府曾組織多位學者發掘研究大炮臺與聖保祿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本世紀也有更多的考古發現,大量文物都匯聚於澳門博物館,證明了澳門作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地位。我把博物館安排在了旅途最早,也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澳門有一個最直觀的印象。

若是每件展品都介紹下來未免太過於枯燥,我就挑一些重點介紹:
一樓展示的是澳門早期歷史、華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的接觸。
都知道明代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1405-1433),遍訪東南亞、南亞及非洲東岸各國,明朝初期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的商人與現今東南亞地區經常有商業往返,以絲綢、麝香、陶瓷換取帝汶的檀香和蘇門答臘的胡椒。1415年葡萄牙開始了海外擴張的計劃,1522年明朝禁止葡萄牙來華,但後來非法貿易活動仍在中國沿海進行。1553-1557年間,葡人以海難為藉口,獲准在澳門上岸,晾乾被海水浸透的商品,是葡人首次在澳門停留的因由。

中世紀的歐洲,西方人已經開始欣賞中國瓷器。但直到葡萄牙人到達南中國海後,中國瓷器才經澳門大量出口。現在國外買東西有“中國特供”,那時候也有“西方特供”。16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瓷器工匠和商人就製作專供銷往西方的“外銷瓷”,大量銷往歐洲各國。除了有廣受青睞的青花瓷外,還有綠彩、粉彩和廣彩等採用新的燒造工藝和紋飾風格的瓷器種類。

歐洲人曾把中國青花瓷器稱為“克拉克瓷”,“克拉克”一詞源於16-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帆船的稱呼,這種船運到歐洲的瓷器就因此而得名。這一批瓷器主要在江西景德鎮、福建平和等地燒製,年代主要在明末萬曆至崇禎年間。隨著東西方海上航路開通,貿易交往開始頻繁,克拉克瓷是最早成批的外銷瓷種類,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紋飾風靡歐洲。澳門聖奧斯定教堂附近等多個地點曾出土了克拉克瓷的碎片。

澳門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從這裡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線把中國絲綢、茶葉、瓷器等產品輸往全球。傳教士將中國的技術、文化、產品帶回歐洲,掀起東方時尚熱潮。

1736年為聖保祿教堂鐘樓鑄造的聖保祿大鐘,鍾高1.1米,重508公斤。隨著教堂在火災中被焚燬,大鐘也成了文物。

16-18世紀期間,來往澳門的海運走的是印度洋和南中國海,這艘貨船切面就展示了運送的情景,貨物放在船隻底艙。不同貨物用不同承載工具,在運輸途中可以妥善儲存,重的放在艙底,可以穩定船身。在底層甲板與龍骨之間的狹窄位置放“壓艙物”,一般用火炮或石塊。

二樓展區展示澳門傳統文化,再現昔日澳門民間日常生活的場景,包括民間藝術、宗教儀式和民俗慶典。可惜我去的時候二樓展區關閉,無法更深刻的領略澳門人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三樓展區展示的是今日澳門的城市面貌和生活特色,以及文學作品和藝術品。目前三樓的臨展“流光歲月”展示的是明信片的歷史故事。世界上第一張明信片於1869年面世,旅人通過明信片向親朋寄送心聲情意,開啟了人類情感交流的新方式,把一地的風景、建築、人文通過一張小小的紙片寄送。

博物館的明信片展覽,精心挑選了180餘張明信片、郵票和相關物品,展現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80年代澳門的韶華,重現景緻和時代的變遷。展覽一直到2021年4月,每個遊客都可以在這裡免費給自己寄一張明信片。

我喜歡收集明信片,一直都是每到一座城市就給自己寄一張,寫下當天的感受和日期,回到家就盼著它的歸來。若干年後再看到的時候會發現,啊,我當年在某地是這麼想的啊。當然,這些年收到了數百張,也寄丟了得有上百張……各國郵政能靠譜點兒嗎?
在澳門參觀博物館的最大感受是,古今中外各種元素在這小小的萬花筒裡,能組合出各種風景。

【大炮臺】

幾乎每一個參觀完澳門大三巴牌坊的人,都會爬上牌坊右側的小山包,從山頂“大炮臺”俯瞰半島舊城區的景色。總聽人吐槽說烈日炎炎下爬山太累,其實根本不用苦哈哈的腿兒著爬上去,從大三巴牌坊右側上山有兩條路,右手邊是爬山的路,左手邊走幾步就是通往“澳門博物館”的電梯,博物館出來就是大炮臺。
只是絕大多數人看到“博物館”仨字兒就覺得枯燥無味,直接繞開,沒想到這是一條省時省力的上山之路。

山頂的“大炮臺”是澳門博物館的一部分,連同大三巴牌坊一起都是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建築和遺蹟,早在2005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炮臺建於澳門半島中部一座52米高的山丘之上,緊鄰大三巴牌坊的前身“聖保祿修道院”,因此又名“聖保祿炮臺”。雖然山丘不高,但因其位於澳門半島中央,是重要的制高點,便於控制四面八方。

我一開始還尋思:澳門人起名字也夠沒創意的,“大炮臺”這名字也太土了。後來一想也是,畢竟本地人不都是教徒,“聖保祿”叫起來繞口也不好記,“大炮臺”反而叫的響亮。
葡萄牙人可不是16世紀中葉一登陸澳門就作威作福了,他們還得受明朝政府的管轄。1568年,來到澳門的特里斯托·瓦茲·達··維加船長(Tristo Vaz da Veiga)為了保護在澳門居住的葡萄牙人免受海盜侵襲,就在半島中部建起一道土城牆用以防禦。畢竟,明朝政府也經常受到海盜騷擾,保護自己老百姓還來不及呢,顧不上這些外來的客人。1601年荷蘭海盜侵襲澳門,當地的葡萄牙人開始修建堡壘,就是“大炮臺”的雛形。1607年,當時的葡萄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命令加固澳門的防禦工事,聖保祿修道院從1617年起根據弗郎西斯科·羅(Francisco Rhó)神父和在非洲、印度擁有豐富軍事經驗的弗郎西斯科·羅普斯·卡拉斯科(Francisco Lopes Carrasco)軍官的圖紙動工建造大炮臺。工程尚未完工,荷蘭海盜就捲土重來。1622年,這裡的炮火為擊退荷蘭人的入侵立下大功,葡萄牙人也就更看重它的防禦作用了。

1623-1626年間,首任總督馬什卡雷尼亞什(D. Francisco de Mascarenhas)重組了澳門的防禦體系,加固了炮臺圍牆,在拐角處建起堡壘,今天還能在入口上部的石雕上隱約看到竣工年份“1626”的字樣。從那時起,它與媽閣炮臺和東望洋炮臺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用以防範海盜。
馬什卡雷尼亞什

東望洋炮臺

炮臺佔地約8000平米,設施完善,“馬總督”將大炮臺作為官邸,在炮臺內修建了蓄水池、軍需儲存庫、官兵營房等,還修建了一道連線山腳和炮臺入口的石階。炮臺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與其他炮臺一起構成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火力防衛網。大炮臺曾長期被列為軍事禁區,1965年原營房位置建成氣象臺,並於1976年開放為遊覽區。1996年9月起,為了修建澳門博物館,拆掉了原氣象臺大樓,1998年落成並對外開放。

如果只單獨參觀炮臺,不去博物館內部,不需要購買門票。今天的炮臺不僅僅是遊客欣賞景色的地方,也是當地人休閒、消遣時光的花園。我從博物館出來的時候,鮮見遊客,只有幾名當地大媽在樹蔭下歇涼。大片空地綠草如茵,古木參差,四周排列著數門巨型大炮,還有一些極具歷史價值的石碑。

炮臺呈不規則四邊形,四個牆角外凸形成堡壘,東北、西南、東南牆面建在3.7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牆身最高處達9米,以夯土砌成,並混以蠔殼粉末,使得牆體更堅固。

觸控著這一門門的古炮,不禁遐想:這裡不知見證了多少血雨腥風,也不知見證了多少中華民族喪失領土的血淚。

曾有人以“半城頹敗、半城繁華”來形容澳門,而在大炮臺上,就是這句話最完美的呈現。眼前的澳門老城區,街景也好,民宅也罷,看到的都是歷史的滄桑,一派衰老、頹敗、陳舊的樣子,相當一部分的當地土著居民蝸居於此。而另一側是新老葡京、永利澳門、美高梅等超豪華氣派的酒店、娛樂場所。晚間霓虹閃爍、紙醉金迷,兩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視線跨過陳舊的住宅區,遠處的高樓大廈是珠海新建成的商務區。

炮臺東側的一排大炮正對著蓮花狀的新葡京酒店,形成了“炮打葡京”的景觀。我一開始還琢磨:這炮口正對著葡京,多不吉利?回來查了一下,有人說這個風水佈局是經高人指點的,葡京古銅色的外牆更象徵著“銅牆鐵壁、不可撼動”,不知真假。我一想也是,賭王那麼精明,酒店選址一定經過了深思熟慮,能讓炮口對著自己的酒店還賺了個盆滿缽滿。但敢對著葡京“開炮”,大炮臺絕對算得上是澳門最“霸氣”的景點了。

如果步行上山,看到的這座石門其實是炮臺的入口,上方不僅刻有竣工年代“1626”的字樣,還有極具歷史意義的徽章。徽章上方是主保聖人聖保祿,下方中央是葡萄牙王國的徽章。盾徽四周有7座城堡,為的是慶祝葡萄牙和卡斯迪爾王族的聯姻。中心有5枚小型盾徽組成了“贖罪十字”,代表1139年在阿方索·亨瑞克斯領導下,在奧利蓋戰役中打敗摩爾人的5位國王,每個盾徽上都有5個圓斑,代表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5處傷口,也暗示阿方索國王在耶穌的幫助下擊敗了摩爾人(其實就是象徵著天主教趕走了異教徒)。

盾徽兩側各有一個人形,年代久遠已經看不出是中國還是外國模樣,疑似背後有“翅膀”像是“天使”,身上飄逸的緞帶又疑似像是中國神話傳說裡的“哪吒”。兩個人形一邊頭頂十字架,一邊頭頂古老的航海儀器渾天儀,它見證了葡萄牙航海家們全球探險和開闢新大陸的歷史。

其實,說是葡萄牙人在此抗擊荷蘭海盜,可那時候哪有那麼多居住在此的葡萄牙人?相當一部分僱傭軍隊,都是澳門本地居民。大炮臺也並非抗擊海盜唯一的印記。1622年6月24日,荷蘭戰艦侵犯澳門,炮臺發出的炮彈擊中荷蘭指揮艦,葡萄牙才得以大獲全勝。為了紀念這一天,葡萄牙人曾將6月24日定為公眾假期“城市日”,迴歸後被取消。為了紀念,永利澳門酒店前的街道就被命名為“城市日大馬路”。2008年11月,永利澳門度假村和美高梅之間的一塊廣場,命名為“城市日前地”。

未完待續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