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有點小,卻是剛剛好。
剛剛好,遇見最美好,
這個世界中許多美好的相遇和際遇,使我的生命豐盛滿盈!
據說,臺灣一年最適宜旅行的月份就是4月11月,當然喜歡臺灣的人,未必會對氣候過於挑剔,只要不是嚴苛的天氣,其實各種季節去都有一番風情,而且一年四季都是草木含芬,鮮花常開。
春天可以賞櫻,夏天可以下海,秋天可以看紅葉,冬天可以泡溫泉,各有風趣。
臺灣 · 景點印象
臺灣的旅遊業可以說發達、有序、文明,把自身有限的旅遊資源開發的相當成功。
除了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就是自然景觀也規劃和保護的相當完善。
臺灣環島遊,線路的甄選應該是用了心的,起碼適合此生也許只去一次臺灣的大多數人,自然的、人文的,沉澱歷史的、熱鬧現實的,高大上時尚的、陋巷僻地市井的,可謂夠周全。
自然風景,海景的、山景的、水景的,都是我們從小學課本讀到後就充滿憧憬、臺灣風光片裡佔據排行榜的地方。
但說實話,阿里山也好,日月潭也罷,不管文人墨客抒的多麼妖嬈、風光紀錄片拍的多麼美輪美奐,但遠不及泰山的雄偉、黃山的雍容、華山的險峻、峨眉山的清朗、廬山的奇秀那般震撼人;也不及千島湖的遼闊、西湖的娟秀、青海湖的純淨那般令人酣醉。臺灣的自然風光,最吸引人的其實還是其“自然”,尤其感動於其保持自然的用心。
阿里山,除了稀稀落落的遊客,和必不可少的登山棧道,滿眼全是長在山上的林木、生在樹下的花草和偶或宛在林草間的小水潭。
遊覽中發現,坐落於景區內的一所叫阿里山香林國民小學的學校和阿里山博物館,門楣樸素,毫無氣派,且也不是方方正正的規則建築,一看就是遷就了周圍環境的產物。
日月潭水是迴圈的,用於發電,但你看不到鋼筋水泥的發電場所,從導遊的講解中才知,為了保護生態植被,發電場和設施是安放在山巒的“肚子”裡的。
據說,日潭、月潭“聯姻”合併時,誕下了世界上最小的島—面積不足一公頃的拉魯島,出於尊重和保護原住民文化的初心,不僅將誕生於特殊時代的島名改了,還在島上遍植原住民邵族人的祖靈神樹茄苳,島周則放置了一些草墩,給予小島更好的防護,遊客不能登島,遊船航過也是自覺遠行。
在已經被開發成旅遊景點的野柳地質公園、七星潭、白沙灣海灘,水蝕風化的岩石、天然的細沙、安布的礫石,扮演著各自處所的唯一主角,單純、乾淨而自然。
環島長長的海岸線, 只見澎湃的雪浪、嶙峋的裙礁、峭險的海崖、千姿百態的海蝕溝、海蝕洞、海蝕臺,處處展露著自然的生機。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所有旅遊團必去的,也是臺灣唯一人流摩肩接踵的景點。
相較於北京故宮高階大氣上檔次的皇家氣派,臺北故宮博物院屬低調奢華有內涵型,所有藏品,件件皆精品。
歷史的長河中浪花不計其數,再多的史書往往也只記載最絢爛的幾朵,有太多太多的細節和背後的故事無人得知。時間侷限,在匆匆的瀏覽中,你可能連一件寶貝的完整名稱都難記下,更別說記住凝結於其的文化傳承和紛繁故事,但你一定會記住幾個細節:
一是解說和遊客分別要戴傳送和接收的耳麥,解說要把音量控制到最小,而遊客可根據自己的聽力狀況儘可以調到最大,人群靜悄悄,大家互不干擾。想想我們的有些景點,幾個甚至十幾個團同時湧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裡,每個導遊嘴邊架一口揚聲喇叭,你講你的歷史,我講我的傳說,那一種熱鬧。
二是站立在人群中疏導人流和輕聲細語提醒遊客安靜的志願者,那是一道溫婉暖心的風景。
在高雄市的一個由廢棄的舊火車站改造成的主體公園裡,在沒落港口倉庫改造成的藝術特區裡,是旅程中見到臺灣人最多的地方。
純純的小情侶,親暱,但不過火,使你不由想到瓊瑤,她書中的故事也許是杜撰的,但人物一定是真的。
年輕的爸爸媽媽陪伴一個或一雙兒女,或吹彩色泡泡,或擲飛盤,一位父親指著不遠處的港口講述著過往的經歷,年齡不大的兒子則在一旁耐心地聆聽著,不哭也不鬧,那種溫馨,莫名契合你內心的感動。
總體來說, 臺灣景點,有一些不一樣的景,總會打動你、感染你,而有些,則會深深地觸動你的神經。
一是臺灣景區的空曠:
臺灣景區人少,雖然由於大陸游客的推動,各個景區已然熱鬧了不少,周遭也充斥著大陸客的南腔北調,甚至在臺灣本地人看來,已經超載到影響遊覽品質的境地了,逃離呴噪,只是安靜地遊景、看景、賞景,在臺灣所有景區都能夠實現~
二是臺灣景區的純粹:
如果阿里山或者日月潭景區在大陸,旅遊紀念品的攤檔可一溜兒從山腳擺到山頂!
由於巧妙的設計,在一些景區,出景區時走完必走的土特產品展覽通道甚至比遊覽景點還要耗更多的時間;各教名山,僧人、道士、和尚,帶著俗世的微笑,兜售著各色真真假假的開光法器;景區裡,最迷人的風景日益被觀景賓館、溫泉度假村、農家樂休閒苑蠶食,最有故事的景點則日益被賣香燭的店鋪、燒香的廟堂、算卦的密室佔據,過度商業化,不僅失去的是景區的純粹,還有旅遊的初心。
臺灣景區,吃、喝、玩、娛、購、住、遊,疏密有度,你可以從容地依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喜歡吃可以吃到極致,喜歡喝可以喝到痛快,喜歡玩可以玩到盡興,喜歡購可以購到過癮,喜歡住可以住到舒暢,喜歡遊可以游到沉醉。
於是,你見到的阿里山,裡面只有一座小小的生活便利店;你見到的所謂必去的日月潭景區,也只是在遊客集中休息的區域擺著幾個售鮮切水果的小攤,一間賣飲料的小鋪,還有遊客人人都會吃一枚茶葉蛋的那間聞名全臺甚至全國的阿婆茶蛋鋪。
三是臺灣景區的乾淨:
乾淨在臺灣,實際上是全島的:山乾淨、水乾淨,城市乾淨、農村乾淨,自然乾淨、人乾淨,室外乾淨、室內乾淨,明處乾淨、暗處乾淨不乾淨我沒研究
……
在臺灣,能看到的環衛人員很少,諾大的景區,常常寥寥數人有的甚至見不著一個清潔人員,但你偶或會看到勸誡不要亂丟垃圾的志願人員。在臺灣,大部分地方,連垃圾桶都沒有了,不竟慨嘆,臺灣人他們都不產生公共垃圾了,的確,不改變製造垃圾的人,僅僅倚仗裝置、設施和工人,再高階的清掃車、再稠密的垃圾桶、再多的環衛工人,皆是枉然。
臺灣 · 城市印象
出了桃園機場進入市區,初入眼簾的臺灣建築是矮小和陳舊,與大陸上個世紀的城市建築大體相當,在大陸不用說大城市,就是一般的縣級市也是高樓林立、門匾光鮮,如此矮小的建築不是被拆遷,就是隱藏在高樓的後面,很少在街邊“拋頭露面”,最大的城市臺北的建築狀況也是如此,遠遠望去除了101和新光大廈等為數不多的幾幢高樓之外,其餘的都為低矮建築,若以此來評定一個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在大陸拿出任何一個省會城市甚至二線城市都可以與之相媲美。
走在臺北的大街上,仔細觀察兩邊的建築,樓房不僅矮小陳舊而且密度之高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用見縫插針一詞來形用它再貼切不過了,樓與樓之間的距離觸手可及,因此這些樓房窗戶設計的都特別小,無需考慮採光通風良好即可。在幾天的行程中除了看到高雄、新竹兩個城市較為現代化之外,其它城市大體相當。
與擁擠的城市相比,臺灣農民的生活較為舒適和愜意,沿途所見每戶農家幾乎都是二層小樓,池塘、檳榔樹、香蕉樹環繞四周,宛如一幢幢鄉間別墅,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
臺灣 · 鄉村印象
如果臺灣的城市是“安靜”,那麼,臺灣的鄉村可以用“寂靜”來形容。
臺灣的鄉村是悠閒的,雖然日落尚早,遊客尚有,但燒烤攤、鮮榨果汁攤、水果攤,各攤主都已開始做收攤的準備,臉上平靜安然,沒有我們常見的那種唯恐放走哪怕最後一個顧客,寧可“不生活”也要急吼吼,忙不迭攬客的摸樣。
臺灣 · 馬路印象
種在記憶的,還有臺灣街道上的透明和處處為人著想的種種細節。
臺灣城市的街道,寬的不多,但奇怪的是,不但車不擁人不擠,甚至還有一種曠疏的錯感。仔細觀察,原來他們的街道,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到人行道,都在一個水平面,甚至大多數沿街商鋪的門檻也與道路在一個水平面上,且相互之間除了用劃線、或稍有差異的顏色區分外,鮮見採用路面落差、綠化隔離帶、隔離防護欄等強制性分隔辦法,再加上人家沒有商鋪在門外延伸擺貨的佔道經營,也沒有自行車、三輪車、擺攤車等雜七雜八的隨意停放,這就大大節約了道路空間,也提高了道路的利用效率。
臺灣普通街道兩側,也是商鋪林立,門面一般都不大。門楣也沒有我們仿古街、步行街慣常的那種整齊劃一,而是充滿著平常生活的煙火味。
印象中,有三種店最多。
一是據說可以包辦一切的7-11便利店多。
二是牙科診所多。
三是動物醫院多。
臺灣 · 聲音印象
臺灣的城市可以用安靜來形容。
人,安靜地走路,靜靜地等車,輕聲地說話。車,不僅在城市道路上不響喇叭,奇怪的是在鄉村,我們法律上規定在經過村莊、學校、特別是山路轉彎處必須要鳴的喇叭,他們也是靜悄悄地通過,幾乎從不鳴笛。商鋪安安靜靜地做著生意,不象我們,家家門口架個音像,流行樂、紅歌、廣場舞曲、古典音樂、打擊樂混響一片。
在國父紀念館,也見道一群群跳舞的年輕人,但人家的音量小到如聽佛音。
在臺灣,城市裡最大的噪聲來源於龐大的機車隊。
但沿途聽了大黃講了很多有關機車的種種故事,比如機車是每個臺灣人年輕時的夢想,只有騎機車才能有那種帥到頭髮豎起來的體驗,機車還是警察執勤的工具,等等。再看看眼前,所有開機車的都無一例外地戴著漂亮的頭盔,且又那麼地遵守交通規則,你立馬覺得機車聲也沒有那麼討厭。
臺灣 · 廟宇印象
在臺灣最漂亮的建築當屬寺廟了,它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都非常精緻。
沿途所見幾乎每個村鎮都有一座寺廟,寺廟的建築風格與大陸寺廟基本相同,飛簷起脊、紅牆碧瓦,儘管風格相近但是要比大陸的寺廟漂亮了許多,一座座寺廟就像精美的工藝品一樣,坐落在村鎮之中。
僅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沒有登記的,數字更為驚人。
其中,寺廟最多的為臺南縣,有1200多座;高雄縣次之,有1100多座;屏東縣第三,有1000多座。
臺灣以一島之地有這麼多的寺廟、教堂,其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是毫無疑問的。
臺灣 · 美食印象
夜市裡的美食絕對是臺灣一個最響亮的名片,就算再草根再平民,都是一打一的人氣美食。
閒逛時最愜意的享受,最懷念的是那信手拈來的絕世美味!而臺灣的夜市小吃更是其中的翹楚,為多少食客所豔羨和懷念著……
臺灣的夜市與大陸的夜市基本相同,既有臨街小鋪也有推車出攤的,一家挨著一家,熙熙攘攘非常熱鬧,生煎蛤蜊、薰醬小吃、炒粉等品種繁多,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不知選擇哪種,走走嚐嚐沒等走完一條小街,已經吃不下任何東西。
喜歡小吃的人們更是戀戀不捨,臺灣的飲食偏重於福建人的清淡口味,做菜較少用鹽和辣椒,以蔬菜和海鮮為主,肉類較少,主食以大米為主麵食不多,看到的臺灣人很少有大腹便便的,這或許與他們的飲食有直接的關係。
臺灣,你好!
飛機落島前,從窗戶俯瞰,在海天一色的碧的空間裡,綴著一塊陸地,突然機前出現了一艘艘或遠或近、或大或小的輪船,恍惚間誤以為飛機也航在海上,神未回過,廣播報道,已安全降落桃園機場。
到達臺灣桃園機場,為了防止非洲豬瘟和口蹄疫疫情,一下飛機就要檢查,如果攜帶肉品入境,最高罰款100萬元。
一次難忘的旅行,一程美好的心情,也許是從遇見一位美好的導遊開始的~
嗯,是的,我這次去臺灣,是有導遊的。
對臺灣人的印象,從地接大黃開始~
大黃講話,讓人感覺很舒服,大巴上的歡迎致辭,簡短。
只一句大黃的貴賓,就謙卑地亮明瞭和遊客之間的關係,大黃交待行程中的注意事項,從安全規則、政治忌諱,到民俗風情,皆清楚明瞭,客觀實在,從大黃的“請大家如何做”和很多地方導遊的“絕不允許做什麼”,那種感受,不僅僅是舒服與不舒服的差別。
桃園站,整個站臺都是濃濃的滷肉味,好餓~
臺灣最高的摩天輪,高雄之眼
夢時代購物中心以頂層的Hello Kitty摩天輪“高雄之眼”而出名,目前是高雄市的新興地標景點,也被財經雜誌《Forbes Traveler》評選為“亞洲10大商場”之一。
購物中心全館由夢時代logo為出發點,共設水、花卉、自然、宇宙4大主題,國內外1000多個國際品牌進駐,更是引進了阪急百貨、北海道百貨等個性商店,還有奇美幸福體驗館、時尚故宮、臺灣文創館、臺華窯等文化創意產業進駐(這是百度的,我直男哪裡懂這些品牌~)。
碰到了這個小妹妹很多次,她父親在幫她拍照,我也拍一張吧~
頂層的Hello Kitty摩天輪有紅、橙、黃、綠、藍、紫6種顏色車廂,標高102.5米,近200支總長度超過2公里的霓虹燈管可做出上百種燈光變化,讓你體會一場視覺的盛宴。
高雄之眼票價150臺幣,上去可以看到高雄的夜景,還有廣播導覽,轉動的速度不會特別快,摩天輪底下就是一個遊樂場,在樓頂的遊樂場,也是很有趣~
依山臨海西子灣
西子灣位於臺灣高雄西隅的一個風景區,距市中心車程約20分鐘,位於柴山西南端的山麓下,南面隔海與旗津島相望,是一個風景天成的灣澳,而最北端則傍著柴山,是一處由平灘和淺沙所構成的海水浴場,傍晚時分的夕照,是為臺灣名景之一。
高雄的捷運只有兩條線,路線非常清楚。
西子灣靠近中山大學,這裡有很多辦展覽的地方,特別適合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來。
也很適合拍照。
高雄是臺灣第二大港口城市,原來位居亞洲第三大港,現在退到第七位。
高雄港在高雄灣內,港口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海水不停地衝刷著堤岸,泛起白色的浪花。
這裡的海岸、港口、街道、高樓已經渾然一體。
中山大學畢業的我,怎麼可能不去看臺灣的中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靜靜地坐落在高雄港內,使這座現代化的港灣增添了文化的氣息。
“打狗”是臺灣原住居民語言中的音譯,指的是高雄這個地方,路牌的意思是英國領事館在“打狗”(高雄)這個地方,並沒有半點侮辱的意思。
打狗英國領事館建立於1866年,是清朝外國人在臺灣正式建造的第一座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為一座歐洲風格的二層建築,面向大海,屹立山頂,它是臺灣最早的一座洋樓,古香古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
西子灣是一處以夕陽美景及天然礁石聞名的灣澳這裡的夕陽是高雄八景之一,每當夜幕低垂時,漁船燈火閃爍其間及晚霞的照耀下,將大海點綴成海天一色的美景,常可見一對對情侶在此互道情愫,是約會的好地方,可能我去的時候是上午吧,一對情侶都沒看見,卻看到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在釣魚~
這是一位身材有一米七幾粗壯的老人,一頭白髮下是一幅上方如匾下圓賽蘋果的大臉,上身套著黑色夾克,下身穿著藍色牛仔褲,踢著一對大拖鞋,閒聊中老人說,其實開始他並不喜歡釣魚,來這裡純粹是想消磨時間,後來卻慢慢地喜歡上了,釣魚的時候能忘記一切,頗有“何以解憂,唯有釣魚”之意。
有沒有人覺得這個老人家有點像趙本山~
藝術的彙集地,駁二藝術特區
高雄港的發展出現負增長,是近十年臺灣經濟地位衰落的一個縮影,國際航商甚至臺灣航商都紛紛拋棄高雄,轉向大陸和其他地區的港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口碼頭是高雄人謀生的重要場所,駁二的香蕉碼頭就曾是全臺灣的香蕉集散地,香蕉由此外銷日本,香蕉輸出漸趨沒落,遠洋漁業繁盛,但香蕉碼頭是內港,沒有辦法停靠大噸位的貨輪,因而隨之衰落。“駁二”這樣儲存貨物的倉庫沒有了用武之地,閒置廢棄,2002年,高雄市對倉庫進行了整建,打造駁二藝術特區,駁二目前由高雄市文化局經營管理,是高雄文化觀光路徑的延伸。
高雄首選景點,人文氣息重,交通也方便,是挺值得一去的藝術特區,那裡的展覽都很有趣~
一路上很多學生在拍照~
“駁二”意為第二號接駁碼頭,原為港口倉庫,後改造成為藝術特區,保留了斑駁的鐵門與裸露的水泥牆表面,展現出港都的原貌。
都將它稱為臺灣版的798,但我卻覺得它跟北京的798有很大的不同,這裡更像是一個公園。
安靜、樸素、沒有過分的雕琢,只是一個藝術的彙集地。
創意無限哦~
在藝術特區後面有一排舊房子,不少被當地人改成了商鋪,買著小吃和飲料~
一心二路
每一天的期待,不打烊,誠品書店
駁二藝術特區這裡不僅有讓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品,還有幾家創意小店,著名的誠品書店就坐落在這裡,千萬不要錯過。
誠品的英文名稱「eslite」是由法文古字引用而來, 為「菁英」之意,意指「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每一個人」,這裡不只是單純的書店,而是一個複合式文化場域,相容藝術書店、專業畫廊、藝文空間、人文咖啡、設計商品。
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一家民營書店能開到吸引遊客、增加外匯收入、刺激經濟、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臺灣的誠品書店,無出其右。
誠,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
品,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
取名誠品,代表著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正如名字的含義一樣,誠品書店正是展現的人文藝術美好~
書的氣息像是鍛造,又像是捶打,把城市浮躁的心,悄悄地壓了下去,寧靜在心中暗泛波瀾買書即是爭取知識,在平凡中尋找答案,在書的海洋裡暢遊的寧靜~
走進這樣一家書店,閱讀將成為一種快樂,讓讀者在這裡追尋歲月,品味時光。
走進書店,無論外面的世界多麼嘈雜無章,會變得安靜,這是一個能夠讓時光慢下來的地方。
書店很靜,靜得只能聽到翻書的聲音,或是敲鍵盤的聲音。進入書店,所有的人都會靜下來。服務生上來問話,也是輕聲細語的。
書店的佈局也很特別,展示給讀者的就是閱讀與休閒的一致,給人一種心境裡的安靜與舒適。
誠品書店,每一天的期待,不打烊,無終點。
光之穹頂,美麗島站
高雄有個神祕景點隱藏在捷運站裡,TA的名字是美麗島。
美國旅遊網站BootsnAll於2012年初評選全世界最美的15座地鐵站,美麗島站排名第二。
高雄有南北向的紅線和東西向的橘線,而美麗島站剛好位於紅線與橘線相交點,很多遊客,例如我,特地來此,並不為換乘,只為一睹光之穹頂真顏。
美麗島站由日本建築師高鬆伸所設計,以祈禱為主題象徵;光之穹頂,則由義大利藝術家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耗費四年半的時間創作。總共用了4500片玻璃窗面,勾勒出一幅面積660平方米的琉璃畫作,是全球最大的琉璃公共藝術。
光之穹頂中間的兩根藍紅柱子,分別代表陰陽兩極,陰陽交融,世界伊始。上方的玻璃延伸水、土、光、火四大主題,講述了出生、成長、榮耀、毀滅而後重生,畫面最後是鳳凰涅槃,生命展開新的輪迴。
美麗島站的名字是以臺灣歷史上1979年12月10日在此地爆發,震驚臺灣社會和影響民主運動發展的美麗島事件而命名的。
所以,這裡不僅令人驚豔,在臺灣歷史上也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每一塊玻璃都訴說著一段故事,每一份榮耀的背後都是需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在臺南遇見凡爾賽,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位於臺灣,由西洋繪畫雕塑、樂器、古兵器、自然史、古文物等五個部門組成,館藏內容豐富多樣 ,包括了西元前八世紀的埃及文物、世界頂級的珍貴名琴,到數百年前的日本武士刀、文藝復興與巴比鬆等畫派的經典之作,以及獨步全亞洲的鳥類標本等~
(館內不允許拍照)
奇美博物館是由奇美實業的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私人創立的博物館、美術館。
成為大企業家的同時,他對藝術、音樂也一直痴迷。由收藏名琴開始,奇美逐漸擴充套件收藏藝術品的領域,終於有計劃有規模的成立了奇美博物館。
館內收藏特色包括:
●全球數量最多之小提琴收藏,涵蓋世界各大制琴師名作。
●全臺灣最完整之西方繪畫雕塑收藏,堪為西方藝術之窗。
●亞洲最大的動物與化石標本收藏,架構出栩栩如生的自然史。
●全亞洲最完整之各國珍貴古兵器收藏,展列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兵器史。
經過希臘12位神祗的眾神之橋,才能進到充滿無限價值的館藏區域~
這裡的藝術收藏以西洋藝術品為主,從1988年開始,有系統地廣泛蒐藏藝術史上各流派的作品,包含古羅馬帝國的馬賽克藝術、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後印象派等等這些經典傑作。其中收藏最為豐富是十九世紀法國的繪畫與雕塑。
按照世界五大洲的的分佈,展出了許文龍先生收藏的各式樂器!
這裡有很多世界名琴,看到介紹中,有如下講解:
這裡有兩把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的名琴:
其中一把是1730年的大提琴《Pawle》,另一把是1722年的小提琴《Joachim-Elman》
還有耶穌·瓜奈裡的兩把小提琴:
1744年的《奧雷‧布林》)及1973年的《Lafont-Siskovsky》。
其中《奧雷‧布林》價值約3億臺幣,號稱奇美博物館鎮館之寶。
美食天堂,花園夜市
夜市裡的美食絕對是臺灣一個最響亮的名片,就算再草根再平民,都是一打一的人氣美食。閒逛時最愜意的享受,最懷念的是那信手拈來的絕世美味!而臺灣的夜市小吃更是其中的翹楚,為多少食客所豔羨和懷念著……
在夜市,有很多波子機,很多家長帶小朋友來玩~
還有這種用麻將玩的,感覺有點賭博性質的攤檔~
牛肉湯,好吃~
當年一部《轉角遇到愛》,我是徹底記住了蚵仔煎這個臺灣地區小吃,我很喜歡這種用薯粉做的海鮮煎餅,糯中帶嚼勁,還帶點脆脆的口感。
蚵仔就是我們常說的蠔仔,一份蚵仔煎裡有蠔仔+雞蛋+蚵仔煎粉+生菜,蠔仔8-10只,15元/份,價效比很高。
臺灣香腸是我挺喜歡的小吃,去到臺灣夜市,一定不會少了香腸的影子。
香腸也是現炸的,黑椒味很濃,配著番茄醬能減輕黑椒味,或者用來拌飯吃也是很不錯呢。
要對臺灣小吃下一個準確性的定義並不是那麼容易,或許可以嘗試做以下區分:狹義而言,僅指發源於臺灣的小吃,如:珍珠奶茶;而由於小吃的變化性極高,易於隨地域、時間有突破性的發展,因此廣義的來說,亦可以包括那些於臺灣興盛、創新,而於臺灣隨處可見甚至發揚光大的庶民美食,如:生煎包、蚵仔煎、爌肉飯、肉粽、擔仔麵、起司馬鈴薯、滷肉飯、碳烤雞排、蜜汁燒烤,蔥油餅、臭豆腐、豬血糕等。
臭豆腐這種美食,評價分為兩極化,雖然聞起來很臭,但吃起來卻香氣四溢,喜歡這種味道的朋友停不了口,但聞不慣的朋友卻無法下口。臺灣的臭豆腐除了豆腐本身,還會搭配獨門泡菜、九層塔等配料,形成獨特風味。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早晨開啟窗子,老天仍然沒有笑臉,雨水沖洗的街道黑黑的,撲面的空氣,潮溼而清新。
因擔憂大雨或暴雨而中斷久已盼望的阿里山之行,心情有點難以言狀的憂擾。
慶幸的是,早餐後上車時,灰暗的天氣晴朗了不少,紛擾的心情隨之輕鬆,帶著一睹阿里山美景的願望,我們出發了。
阿里山,其實不是一座山,是大武戀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主峰塔山海拔2600多米,以森林、雲海、日出、晚霞和高山小火車而著稱。
阿里山的森林面積共有3萬多公頃,分別生長著熱帶、溫帶和寒帶十幾種林木,紅檜、扁柏、亞杉、鐵杉和姬鬆被稱為著名的“阿里山五木”。阿里山中的姊妹潭、受鎮宮、千歲檜、光武檜、三代木、象鼻木、慈雲寺、樹靈塔……
不知道經過幾轉幾曲,終於到了目的地。走下車子,阿里山小火車站映入眼簾,這是進入阿里山原始森林的起始點。
阿里山中,古董一樣的森林鐵路算是林區的一大景觀,乘坐慢悠悠的森林火車,感受老去的歲月,汽笛一聲長鳴,小火車在高山峽谷的雲海山嵐中盤旋而上,彷彿是一段夢幻般的旅行,穿越時光隧道,走進阿里山原著居民的山林生活。
阿里山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相傳以前,有一位鄒族酋長阿巴里曾隻身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常帶族人來此,為感念他便以其名為此地命名。
大黃一路走,一路問,大家都知道阿里山的原住民是高山族,但誰知道阿里山原生植物是什麼?
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大黃繼續介紹,阿里山的原生植物是紅檜,紅檜屬於柏科扁柏屬的大喬木,是一種非常非常高大的樹,樹身高度可達五十七米,比現在的十層大樓還高許多,它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爺,在植物王國中它的高度排在第二位,但從樹身的材質上講,美國的第一高樹世界爺是不能與阿里山紅檜媲美的,因為世界爺生長快,木質疏鬆脆弱,沒有多大用途,而阿里山的紅檜生長緩慢,木質十分緊密結實,用途非常廣泛。
阿里山的紅檜樹被人稱為亞洲神木,胸徑可達六點五米,也就是說,若一條公路要通過紅檜樹,只要在樹的底部打一個山洞,汽車也可以從紅檜的樹身中穿過。紅檜木質細密,結實堅固,耐腐蝕,有香味,花紋十分優美,從綜合效益上打分,紅檜的價值比世界爺高出很多很多,是非常珍稀的樹種。
但在1894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海戰中戰敗後,慈禧太后在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得到臺灣後,發現了阿里山的紅檜,發現了它無比珍貴的價值,從此開始了掠奪性的濫砍濫伐。反正臺灣不是他們自己的本土,臺灣的樹木也不是他們本土的樹木,砍得再多也不心疼。大片大片的紅檜被他們砍伐後被運到了日本,用來修建他們的皇室宮殿,神社廟宇、貴族庭院、製作高檔傢俱,靖國神廁(對,是廁,不是錯別字)中現在還可看見臺灣的紅檜木。
大黃指著前面的山林介紹,這些樹都不是紅檜,它們叫柳杉,是日本投降後,臺灣政府為了恢復阿里山的植被,避免水土流失,不斷補種的新樹。柳杉雖然在材質上趕不上紅檜,但它生長速度快,用途廣泛,不僅可以製作傢俱,也可以製作建築材料。柳杉生長的同時也保持住了高山的水土。
阿里山上的柳杉高大,結實,樹幹筆直,一人難以合抱。
阿里山上能看見生長旺盛的松蘿,說明這裡的空氣質量極好,正是因為有了好的空氣,生活在這裡的人才能身體健康,才有了當今的流行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路邊的柳杉樹下,出現了一個枯乾的大樹頭,大黃指著樹頭說這個樹頭就是紅檜的根部,是當年日本人砍伐後留下來的遺物,他們把它龐大的樹身分成數節運到了日本,卻把這些樹根丟棄在阿里山上。
紅檜樹果然不同凡響,僅僅是一個枯乾了的根部,就有一間房屋般大小,只見這個樹頭中間形成一個巨大的空洞。空洞裡面的有一個很大的空間,這空間可以放下書桌,床鋪,就像一個普通臥室般大小。
這個大樹頭上長滿了青苔。
順著巨木群步道,很快來到樹靈塔前,這是有著3000多年樹齡的亞洲樹王,樹高52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約生於周公時代,故稱為“周公檜”。
雨漸漸小了,為了行動方便,便於觀賞 ,索性收起雨傘,在樹身之間穿行。
前望、抬頭,視覺中都是參天大樹,許多大樹需要幾人合圍,直衝雲霄的筆直的樹木,在雨水的沖刷下潔淨清新,散發著幽幽的木香。
山裡隨處可見有神木之稱的紅檜樹,這是臺灣特有的珍貴樹種,著名的長壽木,一般樹齡均在千年以上,以其木質好寓意深邃,而市場價格昂貴。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代木”,三代同一根株,枯而復榮,所以稱它為三代木,橫倒在地上的是樹齡一千五百的一代木,枯死後經過250年,一顆種子偶爾飄落在其上,籍枯樹為養分,又生長第二代。二代木根老殼空,經過300年又生長第三代,枝葉茂盛。
日月潭,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
日月潭在清朝時即被選為臺灣八大景之一,有“海外別一洞天” 之稱,日月潭四周,點綴著許多亭臺樓閣和寺廟古塔,山腰的玄奘寺記憶體放著唐僧玄奘的部分遺骨。
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是臺灣唯一的淡水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層盆地積水而成,面積9平方公里。
下車的時候天還是藍的,走到碼頭,就變天了~
雨中的日月潭,別有一番情趣,站在疾駛搖晃的遊艇上,滿眼望去,四周群山環抱,碧綠清澈的潭水,在大雨和遊艇的驅使下,波光粼粼。
視線隨著聽覺移動,聽覺隨著視線演繹,眼前出現了一個叫拉魯島的小島,以拉魯島為界,北半湖形如日輪,南半湖形如鉤月,造就了日月潭宛如圖畫山水,故而得名。
船長告訴我們:很久以前,邵族人和鄒族人一同生活在阿里山,後因兩族發生了矛盾,鄒族人一氣之下把邵族人趕了出去。一天晚上,邵族首領在皓月的光照下,看到一隻可愛的白鹿,便緊追不捨,追了一天一夜來到一個美麗的湖泊,但見白鹿縱身跳入水中,向對岸游去。邵族首領發現這個碧波盪漾、水清魚肥的湖泊後很高興,隨返回帶領部落搬遷於此定居,開始了新的生活,這個湖泊就是現在的日月潭。他還說:邵族目前只有不到300人,與其他民族通婚的600餘人,是全球人口最少的民族。
臺灣政府為了鼓勵邵族人的發展,規定外族人與邵族人結婚一次獎勵20萬臺幣,生一個孩子每年再獎勵6萬臺幣,直到孩子18歲。
日月潭四周的群山,有多處名勝古蹟,文武廟、玄光寺、涵碧樓、慈恩塔、孔雀園等。
遊艇在雲雨籠罩,煙霧濛濛中繞行,這些忽近忽遠的建築,或倒映湖中,似海市蜃樓,或雲霧中時隱時現,猶空中高閣,令人幻覺叢生。
玄光寺是觀賞日月潭最佳處,因為還不夠高,並不能看清全湖的形狀。
下船上岸,來到玄光寺前的小廣場,老天給了點面子,大雨變成小雨,排著長長的隊,在那塊刻有日月潭三字的石碑旁留影。
據說,日潭、月潭“聯姻”合併時,誕下了世界上最小的島—面積不足一公頃的拉魯島,出於尊重和保護原住民文化的初心,不僅將誕生於特殊時代的島名改了,還在島上遍植原住民邵族人的祖靈神樹茄苳,島周則放置了一些草墩,給予小島更好的防護遊客不能登島,遊船航過也是自覺遠行,其實,遠觀日月潭,疊翠環碧潭,碧水抱翠珠 ,更美。
清境農場,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仙居
清境農場這個名字,源自於蔣經國先生的一句感嘆。
清境農場原是臺灣退輔會所經營的公營事業,原名見晴農場。
1967年,時任退輔會主委的蔣經國到農場視察,認為此地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雅是仙居,退輔會將此地更名為清境農場,並沿用至今。
清境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全部面積廣達800多公頃,而其中的清境農場面積約有760公頃。
從臺灣的任何一個地方去清境農場,除了自行開車外,都沒有直達交通,得先乘坐高鐵,汽車,臺鐵臺中站,再換乘南投客運的接駁車到農場,也可以直接搭乘汽車到埔里換乘客運到農場。
南投縣是臺灣唯一一個不靠海的縣,而被稱為“小瑞士”的清境農場也是整個臺灣行程中深受喜愛的地方,從臺北搭乘高鐵到臺中,再轉乘南投客運的無縫接駁車即可到達,如果沒有搭乘無縫接駁車,也可以搭乘南投客運到埔里,再從埔里搭乘客運到清境,從市區到達清境農場有好一段的車程,路過無數個小農莊以及民宿~
清境農場有畜牧區、花卉區、茶園、道、草原等區域~
清境農場規劃了六大步道,分別是:
1、“翠湖步道”-全程2300公尺,大片的茶園加上碧湖的景緻,碧綠青翠就像是湖泊般,讓人心曠神怡;
2、“畜牧步道”-全程500公尺,入口處是農場畜牧中心,讓遊客以超近的距離接觸的羊群牛群;
3、“柳杉步道”-全程750公尺,柳杉群林是尋幽靜謐,享受森林浴最佳去處;
4、“落日步道”-全程1000公尺,是觀落日美景的最佳地點;
5、“步步高昇步道”-全程1800公尺,顧名思義是拾階而上的一條步道;
6、“瑪格麗特步道”-全程600公尺,是六條步道中人氣指數最高的,遍佈白色法國菊瑪格麗特,十分具有歐洲風情。
青青草原是一個適合親子游的景點,草原本身並不大但修建的有英倫風,值得帶小孩來玩下。
綿羊們都很萌蠢,可以用草原裡購買的鹽水棒等隨意勾引至任何位置,任由撫摸和玩耍。
山腳有很多小攤檔,在農場內蓋個章在手上就可以出來吃午飯,吃完了憑章進園即可~
超大的梨~
選一家民宿,體驗臺灣生活,明琴清境莊園
一家民宿,
都是一個故事的開端,
一個在地生活的體驗。
選一家民宿,體驗臺灣生活。
明琴清境莊園坐落於臺灣正中央縣市南投縣清境農場,可以看到視野絕佳的山景湖景,位於海拔1700米的高山,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明琴有著清境最棒的觀賞視野,可以清晰的看見能高、奇萊、合歡山頭,煙波浩淼的碧湖頑皮的倒映著山影,盧山溫泉區、霧社的市集、埔里小鎮,都在廣角鏡頭下無所遁形。
在露天咖啡座上品茗,欣賞這廣袤的山景,看白雲戲逐青山,看山嵐逗弄著連綿的山巒,看波光粼漓的碧湖,映襯著偶然劃過的小船,勝似人間仙境。
九份,9分牽念,1分懷念
九份是一個有想象力的地方。
紅燈籠、窄巷道、青石階,
這是千與千尋的世界。
斑駁的建築與繁華的喧囂,
高低錯落的街道與攢動的人頭,
九份有著臺灣最樸實與靈動的一面~
九份老街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早在清朝光緒年間即以產金著名。
後因臺灣電影悲情城市而名聲大噪,也是日本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的參考場景之一。
九份建築群是順著地勢沿山建造而成,一般指稱九份老街乃由基山街、輕便路、豎崎路這三條老街組合而成,由於九份依舊保留著日治時代的舊式建築,其主要的景觀聚集在基山街,是九份最熱鬧的街道,小吃芋仔番薯、九份第一家茶坊以及九份文史工作室都設定於此,還有觀景臺可以看九份的海景;豎崎路是特殊的“豐”字道路,為九份的直向道路,絕無僅有的階梯路上有許多觀景茶館;輕便路上則是有許多九份民宿與九份金礦城懷舊壁畫。
據說是因為早期陸路未開通前,交通不便,山上一共住有九戶人家。荒野山中的九戶人家,每次外出採購日常用品,總要備足九份,每戶分得一份,大家都方便。天長日久,“九份”就成了地名沿用至今。”
九份的老街,一定是會寵壞胃的,外脆裡嫩濃郁的起司棒,甜而不膩冰涼的雪在燒,軟糯又有嚼勁的芋圓,入味三分的滷味,溫軟香甜的青果,晶瑩多味的紅糟肉圓,入口即化的鳳梨酥,現在想起這些的我肚子又餓了~
老街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不知道要延伸到哪裡去,我總是不經意走到了人家的門口,回過身來,人群依舊在不停地湧動,向北向南,向四面八方,因為人這麼多,原來就不寬敞的老街顯得愈發擁擠了,但是偶爾從弄堂裡吹進來的海風帶著太平洋浩淼的氣息,居然能讓人忘了周圍的擁擠。
踩了一路青石板路,聞了一鼻子雜七雜八的味道,悠閒的離開~
放一盞天燈,許十分幸福
十分,平溪線中途最有名的小鎮,列車一路上在山谷間穿梭,隨著一聲汽笛,你會發現,火車怎麼開進街裡了,原來鐵軌就直接從十分的商店街中央穿了過去,這裡最著名的活動就是:站在鐵道上,遂著自己的心願放飛冉冉升起的祈福天燈~
在臺灣常能看到各處都寫著“十分——幸福”,其中的十分站便在平溪線上,整條線卻並沒有幸福站。
當從“十分”開出的火車抵達時,就擁有了“十分幸福”。
沿著鐵道走下去兩旁都是各式小店,逛逛還算熱鬧的老街,可以DIY自寫天燈放到天上,不同顏色的紙有不同喻義,一般販售的天燈每一面的顏色都不一樣,而顏色的不同則代表著不同的訴求,帶著寫滿你願望的天燈,放飛,向上天索一份祝福。
今天老江80歲生日,祝老江生日快樂~
在十分,走鐵軌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居民在鐵軌兩旁賣東西,擺攤子,遊客在鐵軌中央放天燈,鐵軌本身就是這個小鎮的賣點,鐵道兩旁狹窄的街道,遊客穿梭往來,絡繹不絕,也有許多遊客站在鐵道上,或取景拍照,或在放天燈。
老街的遊客形形色色,聽其語言及看天燈上面所寫祈福文字,可知十分老街已成為國際景點,從我身旁走過的,有來自日本、韓國等外國觀光客,加上臺灣本地的遊客,讓這尋常下午的時光呈現出如此熱鬧的景象。
奇妙的海蝕地形,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北縣北海岸,是一突出海面的岬角(大屯山系),長約1700米,遠望如一隻海龜蹣跚離岸,昂首拱背而遊。
據資料介紹,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岩上升至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的岩層上作用,形成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岩層景觀,是臺灣獨有的地質風貌。
進入野柳風景區公園大門,沿著步道而行,一個個奇特的景觀呈現在面前。
遊走在一個個蘑菇石之間,猶如置身於奇幻石林中。
一個個長得像菇模樣的蕈狀巖,頭上佈滿許多大大小小的坑洞,遠看好像蜂窩一樣,仔細看所有蕈狀巖的頭部,似乎可以連成一個平面,尤其是代表野柳地質公園象徵的“女王頭”,神態雍容尊貴,脖頸修長、臉部線條優美,極像昂首靜坐的女王,由此而稱為“女王頭”。
女王頭修長的脖子,因為長期的風化侵蝕,已經變得十分細弱,根據地質學家考據,女王頭的“年齡”應不到4000歲,但依照目前頸部的風化速度推估,大概還可以堅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了大地震、大強風,女王頭很可能就會因而斷落,結束一生。
燭臺石的特異造型舉世無雙,在臺灣也是絕無僅有的,當駐足於燭臺石前,不禁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燭臺石的形成與結核脫離相關,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當海水侵蝕砂岩時,較硬球形結核就突出地面,海浪拍打結核,會繞著結核四周流動,而侵蝕結核周圍的砂岩,向下挖出一圈溝槽。
由於結核外圍的一帶環圈比較堅硬,海水依著環圈的形狀向下切割雕出圓錐狀的外形,形成燭臺的部分,形成一個個惟妙惟肖的燭臺石。
整個景區還有數不清的形態各異、活靈活現的岩石、洞穴,它可以隨你的想象而變為生活中現實的形象。
這裡的岩石表面看上去就像是沙灘上的沙子一樣乾淨、柔軟,但觸控上去,卻又很硬。
在2000多萬年前,臺灣仍在海底下面,由福建一帶沖刷下來的泥沙,一層層的堆積出砂岩層,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把岩層推擠出海面,造成臺灣島,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偷拍,被發現了
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寶貝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民族,國家的日記。
一個國家的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歷史的積累和輝煌,記錄著的是祖上的榮耀和恥辱。
當然,有些博物館,館藏豐富,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各國各文明的奇珍異寶,除了說明祖上是海盜,搶劫犯,奴隸販子和毒販以外,並沒有太大意義,很難理解他們為什麼不知羞恥反以為傲。
螻蟻與王侯,都只是長河中的浪花,數不勝數,誰能想到時光丟下一朵浪花在現代人眼前綻放,卻是優雅瑰麗震驚世人。
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則是看寶貝。
對了,好訊息,臺北故宮博物院允許拍照了(不能用閃光燈~)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臺灣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琅、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共有60萬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臺灣唯一人流摩肩接踵的景點,相較於北京故宮高階大氣上檔次的皇家氣派,臺北故宮博物院屬低調奢華有內涵型,所有藏品,件件皆精品。
想想我們的有些景點,幾個甚至十幾個團同時湧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裡,每個導遊嘴邊架一口揚聲喇叭,你講你的歷史,我講我的傳說,那一種熱鬧,站立在人群中疏導人流和輕聲細語提醒遊客安靜的志願者,那是一道溫婉暖心的風景。
時間侷限,在匆匆的瀏覽中,你可能連一件寶貝的完整名稱都難記下,更別說記住凝結於其的文化傳承和紛繁故事,但你一定會記住幾個細節:一是解說和遊客分別要戴傳送和接收的耳麥,解說要把音量控制到最小,而遊客可根據自己的聽力狀況儘可以調到最大,人群靜悄悄,大家互不干擾。
歷史的長河中浪花不計其數,再多的史書往往也只記載最絢爛的幾朵,有太多太多的細節和背後的故事無人得知。
感受臺北的繁華和時尚,西門町
臺北的西門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的商圈,說是商圈,和大陸的集市類似。
西門町名稱由來起源於日據時代當地的行政規劃,由於地理位置恰位在臺北城西門外,故稱西門町,日據時期西門町約為今成都路、西寧南路、昆明街、康定路之一部,但今日之西門町更為廣大,尚包括有昔日之新起町、若竹町等,並不全然相同。
華燈初上,人流漸漸地湍急了起來,熱鬧的店鋪,熱情的商家,熱烈的街舞,古典和青春在這裡交融。
店鋪的物品並不一定精緻,但卻足夠華麗。面對街上的歌者、舞者,你只需送出掌聲,就會換來誠摯的微笑。走得比較疲憊,坐到街邊,來一杯冰鎮的酸梅湯,直沁心脾。或是來杯純正的珍珠奶茶,多得讓你喝不完。
由於阿宗面線的煮法是將滷製好的大腸,香味四溢,味道酸酸甜甜十分爽口。關於阿宗面線的傳說是1975年,阿宗老伯憑藉著在臺北走街串巷賣面線積累下的資本,在臺北西門町有了一家小小的店面,用著最初叫賣時的招牌,開起了阿宗面線。
據說,阿宗面線用米麵製成,米在所有穀類中是及有營養的食物,米麵食品對血脂,血糖代謝的平衡起著極好的調節作用。
來到西門町你會發現周圍都是潮牌商場,美妝藥妝店,還有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城品書店和有好幾家不同電影院可選擇的電影一條街,偶爾路過的建築就有可能是一個很有故事的歷史建築(像西門紅樓、媽祖廟、晉德宮等)。
臺北天后宮位於臺北市原來最繁榮的地區西門町內,這一帶古地名叫作艋胛,公元1952年該廟才由艋胛街新興宮改稱今名。廟內尚存有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無錫匠人鑄造的古鐘,以及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巧匠雕制的八仙香爐,足證艋胛初開發之際,該廟便已存在。
被年輕人“攻陷”的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於1972年落成,是臺灣著名建築設計師王大閎的作品。
紀念館四周有供市民活動的草坪綠地和雅緻庭園,稱為中山公園。
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為宮殿式建築,古樸典雅,環境寬鬆和諧,據稱是世界最大的孫中山坐像,高約10米,聳立在紀念堂中央。
塑像前兩側有禮兵執勤,執勤的兩個禮兵,手握鋼槍,神情嚴肅,目不轉睛,紋絲不動,遠看是雕塑,近看如蠟像。
按大黃提示,提前佔據有利地勢,目睹了15點的衛兵正點換崗儀式——“花式操槍”。
換崗開始,從大堂右側,三個全副武裝的禮兵正步走出,中間一位腰別手槍,兩邊的手持帶著明晃晃刺刀的步槍,在中間一位的口令下,步伐整齊、瀟灑帥氣,落地咚咚有聲,操槍動作,乾淨利落,儼然機器人一般,花樣變換,令人目不暇接,全場觀者鴉雀無聲。
整個換崗交接儀式用了15分鐘。
大黃告訴我們:這些衛兵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事前訓練一年半,合格後填寫志願,義務履職。不僅需要刻苦鍛鍊,還憑一種精神和毅力。
有意思的是,在紀念館門口的走廊上,臺灣的國中生在那裡練習舞蹈,明明是最需要清淨的地方,卻可以讓年輕人在這裡跳舞。
這個視訊的主題是“混搭”和“碰撞”,國父紀念館,被年輕人“攻陷”,但卻無關政治,他們就是單純地釋放汗水和荷爾蒙。
在101大廈俯瞰臺北
如果你真的瞭解臺灣的人文知識的話,你就會覺得其實臺灣是一個集合了傳統文化和新文化的地方,TA甚至比內地更注重風水,101大廈整體採用中國風的設計,中國人所講求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融合等觀念。
我們在過年的時候,窗花或者是吉祥話中,總是能夠看到竹節的符號,象徵著發展,蒸蒸日上、節節高升,101大廈的外貌形態就像是竹子的變形,這樣的設計方式,可以化解摩天樓底下的風勢,以保障行人的安全。
臺北,一個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盆地城市,如果要在地震頻繁且土質鬆軟的土地上,建設一座摩天樓,其難度可以說是無法想象,然而臺北101大樓辦到了。
選擇當時臺北盆地東邊的新開發區域――信義區,作為大樓的建址,自1999年7月開始動工,並於2003年10月17日竣工,歷時4年完成的臺北101大樓,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又一奇蹟。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從92樓至89樓,懸掛著全世界最大的阻尼器,重達660噸的巨大鋼球,利用擺動來減緩大樓的晃動,同時提升了臺北101大樓在地震時的安全性。
在同樣震級的地震下,在臺北101大樓的搖晃度感受比一般的大樓還要來得輕微,這也都多虧了阻尼器的守護,事實上,這棟大樓光是打地基就花了將近15個月,挖出了70萬噸土,打入了382根的鋼筋混凝土,外加各種不同的防震鋼材與防護裝置,安全性可想有多麼嚴實。
臺北眷村,四四南村
四四南村也稱“信義公民會館”,與臺北101大樓僅一街之隔,這裡是臺北著名眷村,週末的特色市集和音樂展演將老舊的街角帶出多元的文化氣息,四四南村至今保留著狹長巷弄、紅磚牆面和木質窗框的古早風貌,老舊的矮建築樓群與現代巨集偉的101大樓形成鮮明的對比。
1948年11月底,青島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家眷渡海抵達基隆港,隨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暫作停留,因其住所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取名為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
眷村是指1949年至1960年臺灣當局為自大陸遷至臺灣的國民黨軍人及其眷屬興建的房舍。在許多臺灣人腦海中,眷村通常是這樣的景象:低矮的屋宇、狹小的空間,戶與戶比鄰而居,棟與棟之間僅隔著窄窄的街巷。早期的四四南村亦是如此,許多眷舍異常簡陋,從前門到後門僅數步之遙,客廳既是餐廳又是臥室還兼廚房和浴室,沒有專門的廁所,廚房和水龍頭也是公用的。
時代不停發展,老舊眷村不可避免地面臨消逝的命運。上世紀90年代,臺灣當局推出“眷村改建計劃”,各地眷村逐漸消失於城市的高樓大廈中。四四南村作為臺灣眷村的代表和一代人集體記憶的物質載體,在原有住戶遷出後,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風貌延續了生命
臺灣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龍山寺
午飯在龍山寺附近解決,先去陳記腸蚵吃碗麵,再去隔壁吃個韭菜盒子,再來一串黑豬肉烤腸,走十來米喝一碗蚵仔湯,一盤蚵仔煎,撐一個胡椒餅,心滿意足~
龍山寺在臺灣台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立,至五年建成,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原建築於嘉慶、同治間先後被地震和風雨破壞,現存建築多為1920—1926年改建,1953—1965年擴建。
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臺灣唯一的鑄銅龍柱,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
龍山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特有剪粘藝術的精華。
龍山寺石雕龍柱、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工藝雕刻及木作工藝製作來自福建惠安石雕崇武工匠手工。
盤點臺灣電影中的經典地標,剝皮寮老街
當這座城市塵土飛揚的更新屬於這裡的“器官”——建築的時候。
當看到一棟棟老樓、或是一整片古舊的居民區從黯然失色到某一天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
當越來越多的乏味住宅一座座林立在我們的面前。
有一天,你會遺忘那個最初的老地方麼?
萬華區剝皮寮是臺北市規模最大、區域最廣、保留最完整的清代古街區。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侯孝賢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一景。在電影《霓虹心》裡,剝皮寮也是阿Ken小旅館的所在地。
但真正捧紅剝皮寮老街的是紐承澤拍攝的青春動作片《艋舺》,劇中90%的場景在此完成,觀眾們看完“和尚”、“蚊子”、“志龍”等年輕小混混奔突於黑幫血雨腥風后,紛紛前往參觀。
剝皮寮,這個讓人聞風喪膽的名字其實是臺北一條源自清代的老街。
其實,這裡是清朝福州商船運進杉木時,剝去樹皮之處~
剝皮寮是清朝時期臺北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地名,也是當時艋舺與其他街莊的聯絡主道。日據時期時被劃定為老鬆國小的預定地,且禁止增建,因此至今尚留有許多清代的歷史建築原貌。隨著臺北市政府進行土地徵收作業,進而進行老街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才形成今日的歷史街區。
剝皮寮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昔日的萬華又稱艋舺,是清代水路運輸的要道,剝皮寮位於艋舺街道上,老街兩側的多是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深褐色的木門木窗,閩南式騎廊,顯得古意盎然,今日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
從南吃到北,饒河街夜市
臺灣的夜市多半圍繞著寺廟,其中媽祖信仰極為普遍,饒河街夜市的入口,就在松山慈祐宮旁邊,夜市從下午4點開始營業,除了傳統臺灣夜市必見的美食、燒烤、小吃、蚵仔煎,巷弄裡的義大利麵,日式拉麵,水餃,麻油雞,臭豆腐,應有盡有。
夜市入口處就排起長龍的是胡椒餅,被評為臺灣十大美食之一,可以看到整個製作過程。
這是一種酥脆的口袋大小的餅,裡面是多汁的豬肉餡,這些豬肉中混合了咬起來氣味芬芳的黑胡椒。在泥制的爐壁上烘烤一下,這些胡椒餅派就成為胡椒植物的美味讚歌。
炭火古法灶內烘烤,皮薄餡多,外皮十分酥脆餡料肉嫩多汁,新鮮出爐,小心燙。
臺灣,再見!
“飲食男女”是這座城市的縮影,
嗲嗲的口音,暖暖的柔情。
在這裡你隨處都能享受到小確幸,
她矛盾,她包容,她悲情,她真實。
你所感受到的臺灣,便是最好的臺灣~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