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美食之都,大家腦子裡立馬冒出好多城市,廣州、重慶、長沙、西安等等,似乎很長時間都沒有一個官方說法。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美食之都”榜單上,中國共有4座城市獲得此稱號,分別是成都(2010年)、順德區(2014年)、澳門(2017年)和揚州(2019年)。

從百味川菜到粵菜之源,從中西融合到“開國第一宴”,4座不同的城市因各式美食而富有了別樣的魅力,也讓世界更瞭解中國的美食。而作為“自家人”,你對這些菜系瞭解有多少,又吃過幾種呢?那麼今天不妨一起走進這4座城市尋味,看哪種美食最能滿足你的味蕾吧。

成都

作為亞洲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美食之都”稱號的城市,成都從來都不缺美食,寬窄巷子裡熱辣滾燙的火鍋、串串,錦裡街頭麻辣鮮香的缽缽雞、冒菜,玉林路上的手撕兔……無辣不歡、辣中帶麻,則是成都美食給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實際上以味見長的川菜除了麻辣以外,還有另外23種味道,這與四川盆地幾次大的移民潮中不同地域口味的融合有關,吸收了東南西北地方特點,並以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調和,終成川菜百味、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追溯川菜起源,要到春秋戰國時的蜀國,秦漢時期初現端倪,漢晉時期古典川菜成型。唐宋時期的古典川菜進一步發展,古典川菜走出四川,在都城開封和臨安贏得眾多食客青睞。川菜成為一個獨立的菜系在兩宋時期形成,成都便是川菜的重要“產地”。

據《川菜烹飪事典》載,到清代中後期,川菜已發展為24種味型:鹹鮮、麻辣、糊辣、魚香、薑汁、酸辣、糖醋、荔枝、甜香、椒鹽、怪味、五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當然,最著名的要數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等為其代表。

不用擔心來成都只有“重油重辣”可吃,它是“清新見長、麻辣著稱”。除了火鍋,可以是開水白菜、雞豆花這樣的國宴菜;可以是麻辣甜香湯俱全的舊時大戶人家擺的包席宴;可以是一碗堅守傳統的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鍾水餃;也可以是新派分子川菜。

嘗過之後你會發現,原來不辣是存在的,紅糖冰粉可以甜潤如斯,清湯鮮味久久回味,色香味俱全的小面再加上一份翠綠的豌豆尖,一個柔柔美美的成都滋味就展現在面前。一趟成都尋味之旅,足以顛覆你對川菜的固有印象。

順德


“得就得,唔得返順德。”一直以來,這句俚語因其濃厚的區域特徵而聞名於珠三角地區。後來衍生出的意思是,在外打拼的順德人,回到家鄉,即使不圖別的,也得圖個口福。而與成都相比,順德只是廣東佛山的一個區級城市,為何能PK掉世界上那麼多強大的競爭對手獲得“世界美食之都”的殊榮呢?

順德古名大良,因鳳凰山而得名“鳳城”。早在清末明初的時候,美食界便流傳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這麼一句話,全國的港澳及廣東著名廚師十之八九來自順德,甚至在海外也赫赫有名。順德正是粵菜的主要發源地。

若是真要深究起來,其實粵菜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單就粵菜的字面來講,就包含了廣府菜、潮州菜、東江菜、湛江菜等。在廣府菜內的分支中,順德菜是佼佼者,即使粵菜中的名典精粹多選用山珍海味做原料,順德往往取材於當地最常見的淡水活魚,然後通過廚師精湛的廚藝來烹製各種佳餚。

這種特色,源自順德“桑基魚塘”的地域性,傳統的順德菜,講究的是原汁原味,注重的是清淡鮮甜,蒸、燜、炒、燉、煎等都是常用烹調技法。尤其以選料新鮮、講究時令和用料大眾化而聞名。如蒸魚嘴、煎魚餅、琵琶鴨、四杯雞等,都取材於當地盛產的魚類家禽。

聽過這麼一個說法,如果你進過粵菜的廚房,再進做順德菜的廚房時,會發現廚房裡的醬料大概只有其他粵菜廚房的一半不到,這正是順德菜追求的本味。簡單的理解為:做魚有魚味,做肉有肉味,絕不能只吃到醬料的味道。

在順德尋美食,聽得最多的就是一個“魚”字。順德人吃魚花樣繁多,魚的裡裡外外無一不成菜餚。最接近鮮之本味的菊花生魚、食材最細膩的桑拿魚、魚頭靚湯、拆魚羮、魚腐等,都被順德人做得出神入化。而順德餐廳的大廚們,還四處搜尋特別的魚類食材,比如不常見的吻魚、狼魚頭。正所謂“來順德不吃魚,等於沒來過順德”。

另外大名鼎鼎的雙皮奶、各色粥品、粥火鍋等都值得一試。特別是平時看著不起眼的豆角、藕等尋常食材,順德人也能憑藉靈巧手藝,製作出釀豆角、煎藕餅等家常好滋味。來順德尋味,恐怕來多少次都不嫌多。

澳門

在很多人心裡,澳門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其實它才是一個真正被忽略的美食之都。在葡萄牙400多年的統治下,澳門的飲食變得十分多元化,既有傳統粵式小吃,也有葡式烙印的異國風味,很多中西餐館都能尋覓到。

從街市檔口到米其林星級餐廳,來澳門旅行,根本不愁找不到合口味的美食。所以美食家蔡瀾常說的一句話:澳門不應該用“去”字,而應該用“回”。親切的味道才能讓人們產生回家之感。

在這裡,不一定要做所謂的攻略,一邊走走,一邊邂逅,才是澳門美食的最大魅力。在老城區,最容易感受到澳門的生活氣息,從清朝道光年間都存在的營地街市為最具代表地之一,常常有懷舊的澳門人來此覓食。

這裡的小吃便宜又經典,特別是牛雜,蔡瀾先生每次過澳門都會專門來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人前來。

隱藏在街巷裡的,還有更的澳門私房菜。它們看外表跟其他店鋪無異,甚至還略顯破舊,卻是本地人最推崇的小館。

比如已有70多年曆史的六記粥館、地處社群的濠江志記美食等,若不是熟客帶領,很難找到,前者的水蟹粥、手工竹升面、蝦仔撈麵,後者自創的清酒焗蟹、大眼魚等,都叫人胃口大開。若是想品嚐澳門傳統美食,這些地方再合適不過了。

當然,澳門葡式蛋撻的鼻祖——安德魯餅店一定不能錯過,位於路環市區的總店最受歡迎。走進店鋪就能聞到濃郁的香味,輕咬一口,鬆脆的撻皮瞬間裂開,嫩滑撻芯細膩綿軟,感覺到了幸福的瞬間。如果想要找個地方慢慢品嚐,可以到不遠處的安德魯咖啡館坐坐,吃著美食,欣賞風情萬種的葡式建築,好不愜意。

若是想嚐嚐葡國菜,平價的利多餐廳,或者土生葡人力推的海灣咖啡屋都不錯,用味蕾去感受小城中西文化交融下最鮮活的產物。其他的葡國傳統菜式,如葡國鹹魚“馬介休”、焗鴨飯、紅酒燴牛尾等也值得一試。仔細去咀嚼,定能嚐出其中獨特的澳門味道。

揚州

提到江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唯有“煙花三月”,才會記得下揚州。殊不知,真正懂揚州的人,早已被這裡的美食征服。“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揚州人的煙火氣裡自帶詩情畫意,美食裡藏著揚州的靈魂。

對揚州美食文化貢獻最大的,非鹽商莫屬。這些依靠兩淮產鹽區發家致富的鹽商,富裕起來後,開始注重起生活質量,結交文人、修建園林、聘請廚師……每個鹽商家都有好廚子,到了請客吃飯,還會去其他家借廚子,為的是讓每個廚子做各自拿手的好菜,湊成一整桌精品。也養成了揚州人對吃講究的習性。

要想感受揚州的美食,一定要從這裡的早茶開始。與廣東閒適的早茶不同,揚州的早茶透露著江南的溫婉,且帶著一絲隆重,充滿了儀式感。幾色點心,一碟燙乾絲,一杯清茶,井然有序。而茶,一年四季皆飲地產綠茶,以揚子江水沖泡,青翠滿目。

當家花旦,是知名的蟹黃湯包,它是“皮包水”的代表,講究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喝完湯,再沾點香醋,就點薑絲,豬肉香和蟹黃鮮被一起吸食,美味盡在不言中。讓乾隆盛讚的五丁包,也是揚州早茶一絕,吃起來鮮、香、脆、嫩兼具。

揚州的早茶種類實在太多,為了吃早茶,揚州人往往要起個早。最著名的“三春”——富春、冶春、共和春茶館是老揚州人最愛去的地方,即使最年輕的共和春也有87年的歷史了。另外盧氏鹽商的早茶也頗受當地人歡迎。

到了午晚餐,自然要品品獨享“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讚譽的淮揚菜。它的最大特色是南北皆宜,濃醇兼備,能調眾口,因此被國宴欽點。揚州廚師靠著一把菜刀,就能出品形態精緻的各色菜系,讓人大飽口福的同時過了眼癮。

其中最負盛名的非三頭宴莫屬:清燉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拆燴鰱魚頭。獅子頭看似粗獷,卻講究個循序漸進,由粗到細再至丁,這樣才能入口即化。而一道文思豆腐,細如髮絲,似沉似浮飄蕩其中,足以彰顯淮揚菜刀功。

這些食物中往往被忽略的細節,揚州人都認真對待用心琢磨,或許這才是上榜“世界美食之都”的真正原因吧。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