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共賞

交通

西貢碼頭乘搭94路九龍巴士開往黃石碼頭經停上窯。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鑽石山地鐵站有96R路巴士開往黃石碼頭經停上窯。
西貢碼頭小巴站有7號及9號小巴開往海下灣及麥理浩夫人度假村方向,經停上窯。

94號巴士站牌。

上窯巴士站與小巴站。

正文

前幾天戶外運動健身,走了一趟上窯郊遊徑。在山上行走,被山下的北潭湧、黃宜洲美景所吸引。回家後立刻決定,過兩天再走一趟北潭湧自然教育徑,順路參觀上窯民俗文物館。如果在起子灣找到通往南風灣的小路,就再到西壩下的創興水上活動中心一遊。
7月13日清晨起身,見到窗外陽光普照。這難得的好天豈容錯過,立馬準備行套,動身出發。
看官可能會問,您這出行太隨意了吧?這北潭湧離市區可不近啊!其實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居所就在西貢碼頭不遠,在西貢郊野公園遊逛,就如同在自己的家門口。
北潭湧自然教育徑很好找,在上窯站下車,往回走不遠,便來到上窯村村口。村口有三塊村牌,分別是上窯村、黃宜洲村和起子灣村。北潭湧自然教育徑路牌就在村牌的下面。繞過村口的發記士多,走過橫跨北潭湧水道的小橋,便進入北潭湧自然教育徑。行程由這裡開始。

北潭湧自然教育徑。

村口的小橋。

教育徑包括三個村落,上窯村、黃宜洲村及起子灣村。

清澈溪流~北潭湧

北潭湧,是以一條溪流命名的地名。“湧”字在廣東沿海地區的地名中很常見,字意應該是流入大海的水流。香港將山中的溪流小河,都稱之為湧。較常見的有大嶼山的東湧,西貢的蠔湧、大湧口等。
有湧必有村,以前的鄉民都是依水而建村。淡水是沿海漁民賴以生存的必需品。有著數百年曆史的上窯村、起子灣村及黃宜洲村,都是建在北潭湧的溪畔。
北潭湧是一條很美的小溪,起源於深山之中,由多條溪流匯合而成,在上窯流入大海。兩岸林木茂盛,環境清幽。河水清澈見底,河床滿布鵝卵石,是休閒觀景、郊遊遠足的理想勝地。沿北潭湧漫步,你會見到不少人在水中嬉戲,習泳、划艇,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不斷。

北潭湧上的小橋。

靜靜流淌的北潭湧。

水道的碎石潭為紅褐色。

準備劃橡皮筏出發的一家人。

玩水的孩子們。

清澈的溪水。

清幽寧靜的北潭湧。

戲水的孩子們。

北潭湧自然教育徑

沿著自然教育徑前行,一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路旁有不少配有照片的介紹牌,對花草、樹木及文物遺址等做了簡明的講解,令遊人受益匪淺。
在香港的沿海及離島,有一種常見的熱帶植物,叫露兜樹。該植物生命力頑強,生長在海岸沙灘及礁石縫隙中。在我國的南方沿海,香港及臺灣地區,都有露兜樹生長。該樹種雖沒有椰樹、棕櫚那樣挺拔婆娑,卻也枝繁葉茂、體態萬姿,體現出濃濃的熱帶風情。
我在前些日子寫了一篇塔門島的遊記,其中有露兜樹果實的照片。有蜂友問我是不是菠蘿?我予以否認。當時我對此植物瞭解不深,只知道它在臺灣被人稱為林投樹,所以沒做深度解釋。
這次在北潭湧自然教育徑郊遊,碰巧見到露兜樹下的解說牌。根據介紹得知: 露兜樹的葉片長成條形,邊緣有尖銳的粗刺。春夏時分開花,白色的花成束聚生在枝頂,氣味芳香濃烈。果實有如一個大圓球,向下懸垂,果實初時青綠色,成熟時轉為橙黃色和橘紅色。固有“假菠蘿”之稱。
聽說這假菠蘿有毒,不能吃。但也有人說用水浸泡過便可吃。到底可否食用,老朽是無膽量嘗試。
露兜樹在臺灣叫做林投樹。墾丁海灘有大量生長,更多到形成樹林。林投樹名字的起源,其一傳聞說有女子因丈夫不忠,投林而死。故將此樹起名為林投樹。投林即是進入樹林的意思,投林而死是如何的死法,這得考考朋友們的想象力了。
一直沿著北潭湧水道行走。穿過黃宜洲新村,水道變寬,北潭湧已經匯入海。海灣的景色很美,海對面就是保良局北潭湧度假營。裡面好像還有遊客入住,時不時傳出陣陣的歡笑聲。一路觀景拍照,走了十分鐘路程,就來到上窯民俗文物館。

沿途的路標很清晰。

寧靜的小路。

教育徑設有不少解說牌。

一種奇特的海岸植物~露兜樹。

露兜樹的果實。(較早前拍攝)

風景秀美。

北潭湧對面的保良局度假營。

上窯民俗文物館的指路牌。

上窯民俗文物館

進入上窯民俗文物館範圍,首先見到一口古老的石灰窯。這是上窯村唯一一口儲存完好的古老石灰窯。過去村民採集海貝燒製石灰,是香港沿海地區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民俗文物館不大,設在一處山坡上。進入參觀免票,不過有工作人員看守。近日疫情反覆,門口設有測體溫裝置,也有酒精搓手液供遊客消毒雙手。我全套功夫做足,便緩步走入文物館內。
上窯民俗文物館的前身是上窯村,鄉村興衰數十載。 村民主要以捕魚、農耕及燒石灰為生。 直至六十年代,漁民開始遷移。 七十年代政府正式將上窯列為受保護區。村屋經過修繕,於1984年正式重開。名為上窯民俗文物館,供遊人參觀。
上窯民俗文物館珍藏了不少既有趣又獨特的展品。為您展示香港沿岸地區客家社群風俗及生活面貌。在這裡,您可看到真實的農村手工藝品、耕具、貿易工具、家庭用品及私人物品。
文物館門前的海旁,有一條古舊的碼頭。昔日北潭湧附近的村民,大多由水路往返西貢。上窯村碼頭,曾經是北潭湧一帶的交通樞紐。碼頭旁的散石灘風光旖旎,灘上生長著很多貝殼類動物,如螺、蛤及蠔等。所謂“近山食山,進水食水”,昔日村民亦有加以採食。
1981年11月13日,上窯村及附近的石灰窯被列為古蹟,受香港《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參觀完上窯民俗文物館,走到村前的小碼頭。碼頭旁設有一涼亭,環境十分清幽。坐下休息飲食,欣賞沙灘上的小螃蟹爬來爬去的尋食。歇了一陣,起身繼續前行。

民俗文物館的簡介。

石灰窯的遺址。

上窯民俗文物館到了。

富有客家建築特色的民俗文物館院落。

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進門要測量體溫,嚴防疫情傳播。

很有特色的建築風格。

奇特的瓦頂開天窗。

二層的閣樓設計。

灶臺。

廚房器皿。

飯堂。

上窯村的起源。

整棟建築的模型。

農具~手動鼓風機。

石灰窯的模型。

室內的佈局。

牲畜都養在室內。

民俗文物館門前的小路。

上窯村碼頭。

景色奇美的小海灣。

兩岸的風景如畫。

碼頭旁的涼亭。

起子灣村遺址

沿著村路前行,路過一座小教堂~北潭湧小堂,小堂正如其名,簡陋的很,咋眼看去就像平常的村屋。門上的鐵網上貼著通告,疫情嚴重暫停各項活動。
繼續前行,路是越來越窄,這裡進入起子灣村的地盤。沿途所見,都是荒廢多年的村屋,顯得有點陰森詭異。不過憑藉廢墟上的磚雕裝飾,依稀可見昔日漁村的輝煌。村屋大部分的石頭屋,石頭均為就地取材。留意石壁的間隙,多為石灰加黃土所溝膩,看來當時水泥還沒流行,石灰是最常用的建材。原想一路走到起子灣碼頭,再找路步行過南風灣。怎知老舊村路大部分已經被植被掩蓋,步步難行。經過一處溼地,走過一座小橋,見以無路,只好怏怏而返。南風灣創興水上活動中心擇日再去。

沿著海濱繼續前行。

起子灣村的村牌。

這裡是上窯家樂徑的上山路口。

簡陋的北潭湧聖母小堂。

門口的通告。

起子灣村的村屋,多已成了廢墟。

由牆上的磚雕彩繪,依稀可見昔日的輝煌。

石牆多由石灰勾縫,可見石灰在當時的重要性。

通往海旁的小路。

起子灣村前的小海灣。

黃宜洲村碼頭與白普理營

回到起子灣村村口,沿支路進入黃宜洲村。黃宜洲是一小島的名字。 香港通常將島嶼稱之為洲,比如滘西洲、橋咀洲及糧船灣洲。黃宜洲村對正黃宜洲海,景色十分秀美。小小的海灣清澈平靜,是風帆,獨木舟及衝浪活動的理想之地。附近有很多度假營和水上訓練基地,香港小童群益會白普理營,就是一個最大的公益水上訓練基地。
走村路來到岸邊的黃宜洲碼頭,白普理營就設在這裡。營地封閉管理,閒人不得進入。不過水上活動中心設在碼頭旁,隨便進入。近日疫情反覆,來此活動的人不多。站在碼頭,可望見黃宜洲海面 ,遊艇來來往往,多項海上娛樂活動還在進行。海面不時有遊船傳來悠揚的音樂聲。觀景拍照,然後轉身回返。

黃宜洲村的路牌。

岸邊的香港小童群益會~白普理營

黃宜洲海灣風光。

簡陋的黃宜洲村小碼頭。

碼頭旁擺放的小艇與獨木舟。

幾條競賽龍舟。

碼頭岸邊的景色。

黃宜洲海面的遊艇。

對岸,西貢郊野公園黃麖地景色。

白普理營的小船倉庫。

海水清澈。

北潭湧遊客中心及樹木研習徑

由於今天的行程輕鬆,上午十一點已經結束。不想過早回家,就沿著大網仔路繼續前行。走了一站地,來到北潭湧遊客中心。
提到北潭湧,喜歡旅遊的朋友們大多都很熟悉。北潭湧是進入西貢郊野公園的大門,設有規模頗大的遊客中心。提供歇腳食水、旅遊諮詢,是遊客的集散地。西貢郊野公園所有的公共交通都經過這裡。的士站有的士開往萬宜水庫東壩方向,是進入麥理浩徑一段的唯一交通工具。
北潭湧遊客中心對面,有一大型的燒烤場,名為傷健樂園,是專門為傷殘人士所設。場邊有一大型的衛生間,規模很大,也是為方便不良於行的傷殘人士使用。轉過後面,便是北潭湧樹木研習徑。研習徑不長,約四分之一公里。不太感興趣,走到研習徑登山路口,看了看轉身離開。
遊客中心士多買寶礦力水,找個陰涼地方飲水乘涼。歇了一陣,起身走到車站候車。不久到達一輛9號小巴,刷八達通卡上車,約二十分鐘回到西貢碼頭。
這次的北潭湧自然教育徑與上窯民俗文物館的漫遊行程結束。

北潭湧自然教育徑,上窯村口的發記士多。

很簡陋的雅座,是步行者的歇腳處。

北潭湧村前的郵箱。

告訴你,碰到野豬怎樣做。

傷健樂園燒烤場,設施齊全。

傷健樂園的涼亭。

北潭湧管理站的路閘。

北潭湧樹木研習徑地圖。

研習徑的上山小路。

樹林深處的涼亭。

地質公園的各種岩石,附講解牌。

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管理站的辦公區。

遊客中心的士多,行山客的食水補給點。

全文結束。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