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前言

從臺灣回來不久,《國家寶藏》突然火起來,於是想起來此次去臺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看海峽彼岸的國家寶藏,於是用了這個標題,感覺更貼切表達此行的主題。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成了文藝小清新的旅遊地。
不明白。
為什麼這樣一個,承載著戰爭、離散、親情隔絕的地方,
怎麼,就小清新了呢?
可以說,臺灣,在每個中國人心裡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
提起這兩字,都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的情緒,仿重千斤。
除了政黨之爭,這個中國最大的海島,
也因為那些漂洋過海的眾多國寶,載了中國文化的一脈承系。
近百年的中華離亂,在提到臺灣的時候,往事便在黑白印跡中浮現。
此次臺灣,10日之行,感懷頗多,行旅之際,
輾轉於南北城市、山海之間,厚重遠大於清新。
所以,沒有清新文藝,
只在歷史的蒼涼回眸間,
握一把細碎塵埃。

“輪迴於有無中 翻盡了悲和喜
風雨美麗島 愛恨隨痴人迷”
——羅大佑《美麗島》
……………………………………………………

準備,出發。

臺灣之行,是早就計劃好的,前後準備了三個月。
相比較其他國家,臺灣無疑是便利的,飛行不過3小時,且無語言障礙,比起年初的義大利要容易多了。
開始,將這趟旅行定位為逛吃逛吃休閒之旅,除了非看不可的臺北故宮,其他的比較隨性,看了一些參考遊記,都是美美的、萌萌噠、小清新文藝女青年,感覺臺灣的腔調和樓主不是太搭,於是也不是太上心。隨小夥伴們各種安排,粗定了由北向南的路線,出於安全考慮,我們選了人文的西線,放棄了自然景觀的花宜東線。
“不就是個海嘛”,來自海濱城市的糖糖說,“我不介意不看臺灣的海。”
當然,後來糖糖表示這句話以後不敢隨便說了。

雖說沒有語言障礙,預定中不存在英文刷票且溝通不暢的困難,但也費了番心思。
關於辦理大通證入臺證,都不是問題,網上攻略一堆,就不講了。有幾個【錦囊】僅供參考:
【通訊錦囊】悠遊卡、電話卡都可以在螞蜂窩提前搞定。經過對比我們放棄了租用移動wifi,選擇了臺灣大哥大的電話卡,1G流量+100分鐘通話,事實證明很好用,特別方便分開行動時及時聯絡。
【交通錦囊】各城市間的高鐵票,需要提前搶早鳥折扣票,我們都是蹲守在放票的零時開搶,大部分早鳥票的時間段並不符合旅行的要求,都會比較早,因而放棄了。ps:會出現搶到票但是付不了款的情況,建議多準備幾張信用卡,多試幾次。沒搶到早鳥票可選擇高鐵的8折乘車券,這是臺灣高鐵僅對外籍遊客出售的一種觀光票,預定後全天24小時可以在人中視窗兌換乘車票,如果已經兌換了乘車票而沒能趕上車,允許變更一次有效,非常適合在某地不確定遊玩時間的時候使用。
【故宮錦囊】臺北故宮現在開放週六晚場到21:00,特別建議在下午去參觀,一直到晚上,因為17:00之後旅行團基本都走了,參觀起來很安靜。故宮有免費導覽,需要提前網上預約,比較緊張建議早下手,可以用護照號預約。
【海生館錦囊】海生館夜宿是非常好的體驗,但是很搶手,因為夜宿位置有限,要提前預約。請選擇海底隧道段,是最好的觀賞位置。
好了,我們出發吧。

全程攻略

小夥伴寫的攻略帖《一百天做“攻”——臺灣自由行攻略》//www.mafengwo.cn/i/8254374.html 此次行程全部的詳細攻略都在這裡了,需要的點這裡。

上篇:瑰寶臺北

DAY 1 有驚無險飛往臺北

咳,剛到首都機場,就給了樓主一個巨大的驚嚇。
辦理值機時被告知姐的入臺證列印不合格,不能值機。哈?
入臺證是當初代辦旅行社發到郵箱的PDF檔案,需要自己列印,80g列印紙100%彩色列印,不得縮放。樓主就用公司內部的印表機將一同出發的四個小夥伴的入臺證一併給打出來了,但沒想到印表機有點偏色,在機場被拒絕值機。
此時是早上6:30,7:40將關閉值機。可是,在機場,在哪裡能找到彩色印表機呢?
姐急得火冒三丈,手中是4個人的入臺證,如果搞不定我們就全軍被滅了!
急衝衝跑到問詢臺,小姑娘一臉茫然,說商務中心可能有,但是要8:00才開始營業。
還有哪裡能彩打?要不您上樓上網咖去問一下。
狂奔上三樓,網咖說並沒有印表機。
再奔回來,小姑娘也幫忙打電話到處問,最後說:您去我們一層的客服中心問一下看。
於是又狂奔到一層,找到客服中心,一問,得到的回答是:可以列印。
大喜,但是,姐的檔案全在郵箱裡,必然要轉發到客服的郵箱裡,手機操作一直不成功,而工作人員則表示不能借我電腦操作……
啊啊啊啊啊啊啊,姐一邊努力在手機上操作郵箱,一邊不停的說:“彆著急,彆著急……”
工作人員逗樂了:“我不著急,是您著急。”
我我我我,我特麼能不著急嗎啊啊啊啊啊啊!!!
終於,搞定了檔案,看到彩打機裡緩緩吐出了4張入臺證,姐終於鬆了一口氣,才發現急了一身汗。
正準備掏錢,工作人員讓我籤個字,說不收費,啊啊啊太感謝首都機場客服中心了,幫了大忙了啊!
工作人員笑笑說:入臺證要求特別嚴的。
我說:是啊,我真沒想到要求這麼嚴啊。
工作人員笑:那你還要去?
我……唉,小姑娘,姐要不是為了去看故宮的國寶,姐還真沒那麼大動力想去啊。
7:00,舉著新列印的入臺證順利辦理了值機,出境,安檢。

經過近3個小時的飛行,飛機降落在臺灣桃園機場,我們到了臺灣島。
剛離開初冬冷冽的北國,一下飛機就感受到海島溫暖潮溼的氣息。
更換電話卡,順利找到客服人員取得了悠遊卡,乘坐捷運(地鐵)前往臺北。
【注意】:捷運往臺北有快車和慢車之分,姐和小夥伴們並不知情,見車就上,結果上了慢車,慢悠悠每站都停,哈哈哈,好吧,只當坐車觀光了。
臺灣的捷運每到一站都用國語、英語、閩南語和當地的語言報站,小夥伴們笑曰:我們的地鐵要是把中國的各民族的語言都報一遍,那徹底沒法報了,還沒說完就到下一站了



大約1小時之後到達臺北車站。這個龐然大物的建築是臺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集捷運、高鐵、臺鐵於一體,還有眾多商業店鋪,指示還不甚明瞭。姐自然也入鄉隨俗的迷了路。
待找到酒店,check in完畢卸下行李安頓好,已經是15:30了,飢腸碌碌的小夥伴們一致要求:去吃牛!肉!面!
走起——

臺灣土地銀行原址

從酒店南行不遠就是土地銀行,這是一幢建於1945年的仿歐式建築,高大的迴廊和廊柱很氣派。舊址如今已不做辦公用,開闢成了博物館。

小夥伴們正好進銀行去兌換臺幣,姐和姐家迷弟在大廳等候,發現銀行的大廳裡還可以舉辦畫展,果然是文化氣氛深厚。

嗯,小姐姐畫的不錯喔


,看的出來在古典油畫技法上下過功夫。

臺北白天的街道,很清靜。

一路走到桃源街上的老王牛肉麵館,店家老伯見姐們一行,挎著單反東張西望,淡定的說:上樓。

桃源街正宗牛肉麵

四碗麵端上來大家都咽口水了,只見牛肉不見面~這肉也太多了!半筋半肉,燉得極爛,不出10分鐘已經全進了肚子裡,好吃!


肚中有糧,心中不慌。吃飽了可以去逛景了。看看時間已經16:00了,決定不去遠處了,順路去附近的中正紀念堂,正好可以趕上17:00最後一班換崗。

中正紀念堂

這一組傳統中式、佔地15600平方米的大型建築,就是中正紀念堂,建於1976年(太祖兔仙去的那年,天安門的紀念堂也是那年動工的。是巧合麼?不確定),落成於1980年。

整個紀念堂北側和南側各有一座這樣的門,北側是“大忠門”,南側是“大孝門”,取意老蔣忠孝雙全。

建築採用了藍白雙色為主基調,大概是取意“青天白日”,中間的紀念堂非常高,上覆寶藍色的琉璃瓦,非常像天壇,而小夥伴們則說:好像一個陵園!
呵呵,這話也沒錯,只是老蔣遺骨並沒有安放在這裡。

進入紀念堂,看到老蔣的題字。一層主要是老蔣的生平展覽,有一些沒見過的歷史圖片之類。
咦?轉了一圈,為啥沒看到老蔣的坐像?問了賣紀念品的小姑娘,才知道看換崗要上四樓。

果然,電梯口有明示。

上了四樓,豁然開朗,是一個巨大的空間,老蔣笑嘻嘻的在上面安坐。
山牆上嵌著蔣的政治主張。

巨大的穹頂,青天白日的圖案。
迷弟咂舌:啊喂,下了飛機還沒感覺,這時才真正體會到這裡是民國的地界了。
四周看了看,小夥伴bobo招手讓我過去,原來她已經搶佔了拍照的有利地盤,馬上就到換崗時間了。
不一時,有工作人員上來清場,遊客都被請到四外,一隊持槍士兵整齊的出場了,制服也是藍白色,是,憲兵?

就是換兩側站崗的士兵,這兩個士兵好像蠟像一樣,真的是紋絲不動,這樣子站一個小時確實夠累。

士兵的行進,全部是超~級~慢~動~作~~~

全過程持續了不到20分鐘吧,換崗結束了。
我們身後是一群日本旅行團,幾個日本大叔頻頻的說:斯果衣(厲害)——斯果衣——
姐和小夥伴交換了一下眼神:切——哪有我們國旗班帥啊——這高矮不齊胖瘦不一的,就不能找幾個身材一致的衛兵嗎?


老蔣坐像前面就是開闊的廣場,大概是讓老蔣可以天天看著他的子民吧。
只是這裡修的還不夠高,怎麼望,也望不見他的故鄉。
面前的兩座建築,左側的是“國家戲劇院”,右側是“國家音樂廳”,都是臺灣最高階別的文化演出場所,共稱“兩廳院”,兩廳院是獨立運營的,不歸中正紀念堂管理。

沿著臺階慢慢走下來,天色已經黑了。回看紀念堂,高高在上的老蔣有點孤單。

這個牌坊是正門,正面的門匾是“大中至正”,背面是“自由廣場”,作為重要的地標建築,這裡也曾發生過不少重大事件。
迷弟感嘆道:“看看這個紀念堂,再想想北京那個紀念堂,感覺這兩位爭鬥了一輩子的對手,死後較量還在持續之中啊。”
…………………………………………………………
天上浠浠瀝瀝下起了小雨,回到臺北車站接上另機飛來的小夥伴糖糖回到酒店,安頓好已經21:30了。
小夥伴們決定去夜市,可是迷弟已經餓得要吃人了,為孃的當機立斷,讓小夥伴們去夜市,姐這邊先餵飽迷弟的肚子。
然後,姐忽然發現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臺北的餐館21:00之前幾乎全都已經打烊了!地圖上已經找不到正在營業的餐館!
什麼情況啊?臺北的餐館都不加班的嗎?北京這時候才剛剛開始上座啊同學們!
當下,也顧不得貴不貴了,只要找到能吃飯的地方就行,終於找到一家位於樓內二層的日式居酒屋,聽人家說還營業,就毫不猶豫的坐下點餐了。

迷弟最愛的鮭魚親子丼

姐點的炒烏冬

相當不錯,量大,味道好,又是迷弟喜歡的日料,這下子喜笑顏開了。
吃飽了結帳,含15%服務費共花了1000臺幣(220人民幣),這是我們倆在臺灣整個行程中吃的最貴的一餐了。
前方小夥伴陸續發來了饒河夜市的美食:

饒河觀光夜市

這個餅味道相當不錯,推薦!

魯肉飯

烤魷魚,貴且難吃!

湯是微甜的,還不錯。

大腸包小腸,味道和肉棕子差不多。

烤杏鮑菇,味道尚可,可以嘗試。

吃飽喝足,第一天結束了,睡覺,期待明天的臺北故宮博物館。

DAY 2 戰爭之痛——那些遠離故土的國寶們

酒店提供的早餐,一般般吧,今天時間緊,早上吃飽很重要。
吃完了出門,今天是週六,總統府免費開放參觀,而且離我們的酒店很近,於是第一站就奔總統府了。
拐過街角看到一家雨傘店,還沒開門營業,但是能感受到店主人的幽默感十足。
(注意旁邊一行小字~)

臺北總統府

這就是臺北的總統府,十分有歷史感的建築,建成於1919年,已經有近百年曆史了,還是臺灣日據時期日本人修建的,當時是總督府所在。從那時起,這裡就一直是臺灣政治權力中心。
參觀總統府的入口,在西側博愛路那一側,排隊的人不少,憑有效證件進入即可。
入內後,安檢是比較嚴格的,每個人攜帶的包都要開啟檢查,液體要喝一口以示沒有問題。
不知為何安檢的帥哥一直和姐講英文


那姐也只好一直和他講英文


總統府並不是全部可以參觀的,每一次開放的區域不同,要視當時的使用情況而定。
入口處的舉架頗高。

正對入口處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孫中山的半身像。

壓毯的徽志是梅花圖案。

這個大禮堂叫“經國廳”(馬英九命名的),電視上經常會看到,新總統宣誓以及重大資訊釋出都是這裡了。

剛出了大禮堂,正舉著單反拍拍拍的bobo同學,被一位工作大叔叫住,原來大叔是個攝影發燒友,對bobo同學的單反鏡頭產生了興趣,一通的交流,姐偷笑不已,得,你們慢慢聊,姐先前面蹓蹓。

總統府內部很簡樸,衛生間還很簡陋。

有一箇中庭,花木茂盛,可能是平時用來散步的,腦補了一下,如果能碰上小馬哥就好了

這是專屬老蔣的榮玉大勳章,質地是玉石與珍珠等鑲嵌而成。

兩枚玉治璽印。

這裡擺放著一張辦公桌,姐好奇的詢問工作人員,被告知這是陳水扁用過的辦公桌,後來馬英九上任,因為小馬哥腿長,就將桌腳墊起來使用;小英上任(原話哈)時,因為個子小就撒掉墊腳,然而還是夠不到,於是只好為她再製作一張辦公桌,這張桌子就閒置了搬到這裡。
呵,無非是勤政廉政節儉的意思吧。

牆上是9位歷十四任的總統照片。

國立歷史博物館

離開總統府,步行到不遠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這個博物館在臺北的植物園內,環境非常好,空氣很清新,加之週末,不少市民在跑步。

你還記得臺北植物園的夏(下)雨荷嗎?

寒鴨戲水

然而,我們沿著路走到撞了南牆,也沒有看到博物館的影子,而地圖上明明標示已經到了。趕緊問了一位工作人員,人家說我們已經走過了。哈?
這個通道就是通往博物館的。你不是逗我嗎?這怎麼可能不走過……

bobo同學嘆了口氣,嘀嘀咕咕唸叨: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哈哈哈,果然豁然開朗,這裡才是正門。

庭中有小橋流水什麼的,都不值得看,忽然看到嶽武穆壯言在此,迷弟微笑,曰:這是豎給誰看的呢?

大門仿照漢闕造型修建。

館內不許拍照,此處無圖——

來之前看介紹館內有不少藏品,“原河南博物館託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代管運抵臺灣的38箱文物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歸還的51箱文物撥交文物美術館典藏”,包括安陽出土的銅器;洛陽出土的先秦繩紋陶;六朝的唐三彩等。然而,參觀完之後比較失望,藏品很少,缺乏重量級藏品,諾大一個博物館,沒什麼可看的。
於是,去吃飯,吃飽了下午逛故宮。

肥前屋的鰻魚飯

一個店鋪旁邊精緻的小景

迷弟說:怎麼感覺好像在日本?除了招牌上不是日文,其他的都好像啊!
為娘說:臺灣被日據50年,殖民地的文化和統治思想在臺灣打下的深刻烙印可不是說笑的,影響了兩三代人,一直到今天,臺灣對日本還有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曖昧情素。

肥前屋在臺北著名的6條通區域,不由的想起了馬英九清剿6條通的笑話:原先這一帶暗門子遍佈,而且專做日本旅行團的生意,於是日本人來臺灣都點名要來6條通,小馬哥上位後非常生氣,覺得特別丟臉,於是下令清剿,結果不清還好,一清全臺灣都知道了6條通

這家店在臺北赫赫有名啊,人那叫多,裡裡外外全是人,等座的很多。我們去的較早,等我們坐下,基本就滿了,後來的只好門口等。好在這裡主打鰻魚飯,上的快吃的也快,等不了多一會兒。

小份有半條鰻魚。

大份是一整條鰻魚。

滿嘴流油心滿意足的吃完飯,確實很香很好吃,當然,價格也不便宜。

士林官邸

乘車越過淡水河到達北部的士林區,順路先到士林官邸看看。

士林官邸是老蔣夫婦在臺北的居處,蔣去世後,宋美齡長居美國,這裡就變成公園,供市民遊覽參觀。

這裡是個巨大的花園,倚山而居,林木蔥蘢,花葉扶疏,環境非常清幽。佔地25公頃,20公頃是山地。

當年宋美齡乘座的加長凱迪拉克轎車。

被作成可愛熊形象的中正熊和美齡熊。

宋美齡是天主教徒,蔣原是佛教徒,與宋結婚後皈依了天主教,這間小教堂是他們專用的。

士林官邸內當年蔣氏夫婦居住的別墅中午休息,要下午14:00才開放,我們對他們的居所內部並無太大興趣,也就隨性在園子裡逛逛。

婆娑樹影下當年是誰曾經喁喁的走過?

11月,卻見落花滿地,陡然生起了感慨,想起原國軍上將張鍅在書房題的那副楹聯:
誰非過客?花是主人。
世事滄桑,轉眼都成了壁上影,惟有山間林雨,花香依舊。

臺北故宮博物院

沿路上行不遠就是我們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臺北故宮博物院。
【小提示】有很多公交可以到達,但有的只停在下面,還要自己走上去,可乘坐紅30直接到達博物院一層入口處。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當時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從那時起,眾多國寶從紫禁城被裝上車,踏上了顛沛流離的離鄉之路。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遍地狼煙,竟然找不到一處安全的地方安置這些瑰寶。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
這張國寶遷徙的路線圖可以看出那一次艱難的行程。

80年代中期,姐還是一個初中生,從一本中文版的《讀者文摘》(美國《讀者文摘》的中文版,臺灣出版的,姐在舊書攤淘來的,不是國內那本同名雜誌啦)上讀到一篇題為《故宮國寶話滄桑》的文章,才第一次知道了這段歷史,當時大陸還比較封閉,對於這些歷史比較避忌的,沒有渠道得知。
當時這篇文章看的姐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實在是可歌可泣。戰事緊張,國寶南遷路上種種艱難可想而知,在去重慶的路上,護送部隊已經撤走,只剩下工作人員和挑夫,前路難行,後退不能,有人對當時的領隊說:實在走不下去了,放棄吧。當時的負責人,也是學者身份(具體是誰已經記不得了),他面對大家跪地痛哭,說:“不能啊,不能啊,如果我們丟了這些國寶,我們就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死了都無顏見祖宗於地下。”
即使是今天,寫到這裡,姐依然會熱淚盈眶,感動萬分。

由於時間久遠,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了,有興趣的同學自行查詢這段歷史。只是當年看過這篇文章,才知道故宮裡的國寶有一大部分都已經到了臺灣,當時就心生嚮往:什麼時候能去看看這些國寶,多好啊!

今天,穿越了一個海峽,穿越千年的塵煙,終於趕來相見!









臺北故宮博物院並不大,總佔地16公頃,總建築面積1.63萬平方米。什麼概念呢?北京故宮午門前那個廣場(闕左門-闕右門以北,午門以南那一塊)的面積是20000平米。你懂?

這個博物館建成於1965年。1948年從大陸過海的5522箱國寶(這個數字一直有爭議,現採用CCTV拍攝的紀錄片《臺北故宮》中的數字),還有後來從日本返還回來的105箱文物,到達海島之後一直無處容身,先在臺中的臺糖倉庫,後因漏雨文物受損,轉運到北溝的一處山洞存放,誰也沒想到,這些國寶在山洞裡一住就是16年!好心疼那些國寶們



臺北故宮博物院不大,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地下主要是文創商店和銀行,可以在這裡兌換臺幣。
售票處在一層,現場購票很方便,250臺幣/張(含特展),真心不貴。

終於要進去了,激動!
【小錦囊】【故宮免費導覽預約】“刷館狂人”bobo同學提前在網上預約了免費導覽,導覽是分時段的,非常搶手,如果有需要的同學請提早預約,如果還沒辦入臺證,用護照號也可以預約。
臺北故宮博物院網址//www.npm.gov.tw/

這是導覽器。
網站上有很多展覽資訊,包括特展的安排,想參觀臺北故宮的同學們建議提前遊覽一下網站,會有很多收穫。

喜愛漢服的小夥伴換上了漢服,準備以最美的樣子與國寶相見。

當千年漢服與千年國寶相遇,多麼的美,這是最和諧也是最合適的樣子。

截至2014年底,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由於地方有限,不可能全部展出。展品會輪換,有常設展和特展舉辦。我們非常幸運的趕上了特展《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特展不能拍照,所以特展的圖片來自網路)。

免費導覽持續了兩個半小時,從13:30—16:00,確實要講的東西太多了,即便這樣也只是匆匆觀花的感覺。導覽結束後我們自己從頭仔細參觀,17:00之後旅行團基本都撤了,館內立刻清靜下來,是最好的拍照時段。現在週六開放到21:30,於是這一天,我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整整看了9個小時。

寶貝太多了,9個小時也沒看夠,都展示不太可能,只撿重量級的說吧。先說鎮館三寶——咳,不是“酸菜白肉鍋(翡翠白菜+肉形石+毛公鼎)”,這不過是吸引不太瞭解國寶的普羅大眾的噱頭罷了,既然來看國寶,就嚴肅點,因為臺北故宮讓北京故宮望穿秋水痛心疾首的絕不是翡翠白菜,而更有歷史價值的國寶。下面是臺北故宮博物自己認為真正的“鎮館三寶”:
一、毛公鼎

這是一個小型鼎,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正因為小才能帶走,而“鎮國之寶”司母戊鼎(後母戊鼎)因為太重(832.84公斤)沒辦法運走,據說老蔣在離開時曾繞鼎徘徊,萬分不捨,是啊,“問鼎中原”的鼎不在了,天下霸業安在哉?

毛公鼎鑄造於西周晚期,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這也是毛公鼎成為鎮館之寶的原因。

二、散氏盤

散氏盤鑄於西周晚期,盤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徑54.6公分,底徑41.4公分,盤內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土地轉讓,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銘文的拓本存在歷史研究院語言研究所(回程前一天去參觀)。
散氏盤作為嘉慶皇帝的生日禮物而入宮,後傳聞於圓明園被焚時一同湮滅,後溥儀出宮後,清點文物時幸運的於大庫中發現,經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鑑定為真品。

三、宋 范寬《溪山行旅圖》

這幅畫此次沒有看見,書畫類的展品一般不經常展出,而且展出也不能拍照,因為書畫年代久遠,非常脆弱,每展出一次都是傷害,所以同學們一定一定只看不拍哈,因為也拍不清楚,不如好好看看這些不朽的傑作。
《溪山行旅圖》為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是一幅大尺幅畫作。這幅畫作因何地位超卓大家自行去查詢吧,姐對國畫沒什麼瞭解,不敢妄言,總之,後世對此畫是推崇備至。

其實博物院國寶眾多,絕不僅止三寶,到底哪個最有價值,標準也是不同的,無須糾結。

只是同學們不要學某位大叔,姐在看了翡翠白菜後說:“這個沒多少價值”,旁邊的大陸游客大叔居然急赤白臉的說:“這是國寶,怎麼說沒價值?”呵呵,姐說:“這樣的翡翠料並不稀有,雕的不錯但不過是清晚期的雕工,這屋裡比它有價值的寶貝多了。”,可惜全都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著白菜拍,真正有價值的卻視而不見。不說那些年代久遠的青銅器,就論雕工,這個象牙球就遠超過翡翠白菜。

這個象牙套球,從頂飾到鎖鏈到球,是一根象牙雕成的,高54.8cm,牙球直徑只有11.7cm,用透雕手法鏤空雕出17層空心球,每一層都可自由轉動,表面上鏤出的山水人物鬚髮畢現,花紋只有芝麻粒大小,被稱為“鬼工球”。在沒有高精密機器的時代,這個雕刻作品堪稱鬼斧神工。

還有這個牙盒,只有一枚戒指大小,內有鎖鏈相聯的兩隻小猴子和一個寶葫蘆,都只有綠豆大小,而那條玲瓏鎖鏈更是細如髮絲。

論個頭,這個紫檀翡翠屏風也要比那個白菜值錢的多了。

其實國寶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尤其是亂世流離,國寶的命運因收藏者的命運而坎坷多舛,更加讓看到這些寶貝的人唏噓不已。

黃玉髓乾隆三聯章。據說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種三聯章的造型,因此雕過多枚,而最好的一枚是使用田黃石雕刻的“田黃乾隆三聯章”,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兩田黃一兩金”,田黃石在治印界的地位絕對是無可匹敵的,這個田黃三聯章是乾隆的愛,一直掛在腰上,後來被末代皇帝宣統發現了,就一直學老祖掛在腰上。後來溥儀被民國政府逐出故宮,再後來逃亡滿州國,再到東北收復,溥儀在山溝裡做了蘇聯人的戰俘,江山已成夢,千金俱散盡,唯有這枚田黃三聯章還在腰間,與末代君主一起當了俘虜。

說到玉,看看玉龍的老祖宗在這裡。

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3000年)玉豬龍。

紅山文化晚期的勾雲形珮,這做工和琢磨已經很精美了。

殘損的玉器,用途不明。

西漢時期高足玉杯。這花紋可是夠繁複的,而且薄透圓。

宋代汝窯三寶。
俗諺:縱有家財萬貫,不及汝窯一片。被徽宗無比珍愛的汝窯瓷,傳說是因皇帝一夢而成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顏色,充滿浪漫的想象。現宋汝窯傳世僅67件半,而以臺北故宮獨擁21件成為霸主,北京故宮有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有7件,另有全球各地私人收藏10件,大陸內地還有2件,某博物館還有個半件。所以,不要說有成品,你如果手中有一片宋汝窯的殘片,也價值不菲。

北宋汝窯奉華紙槌瓶。

北宋汝窯蓮花溫瓶,這是宋人用來溫酒的,真是風雅啊。

雨過天青水仙盆,窯汝中的精品,還有一個類似的水仙盆,是唯一沒有開片的汝窯。據說當年乾隆皇帝鑑定之後下旨說:此乃貓食盆是也。別人也不敢反駁,一個高雅的水仙盆成是貓食盆,感覺它好委屈哈哈哈。

北宋的另一大名瓷“定窯白瓷”,白釉刻花的獨特工藝,暗花素雅,紋飾生動,可相見北宋當時濃郁的文人審美。

北宋定窯白瓷孩兒枕,這個應該都知道的,雖然是民間用具,但是製作精美,造型生動,品相儲存完美,成為定窯之寶。

當年鑑於國寶南遷的難度太大,因而選取的國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且以體積小重量輕方便攜帶為要義,因此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品多以小巧的珍玩和書畫、善本書之類,特別是唐以下至明的書畫,幾乎全是精品。鑑於這些展品都不能拍照,從網上找圖來看。

臺北故宮現藏嘉靖本《永樂大典》62冊,以單一藏地數量僅次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162冊。但是國家圖書館基本不展出這部書,因此得見此書真容不易。
姐家出版編輯專業的迷弟感嘆:編輯史講了多少次的東西終於得見真身。

《永樂大典》為明成祖朱棣赦令,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由於編成只有一套,明嘉靖帝下令抄寫一部,之後原《永樂大典》全部軼失去向不明,世人猜測被是給嘉靖帶到棺材裡去了(默默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帶走的蘭亭集序,痛心)。但是當時抄本就不全,後經戰亂,現傳世已不足400冊。

從北京文淵閣帶來的《四庫全書》,是乾隆四十七年入藏的一套,也是當時七套書中繕寫最完整、製作最精良的一部。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曉嵐為首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如今,文源、文宗、文津三書已散失,只留四部傳世,臺北這部就是紫禁城文淵閣藏本。

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

說一下我們有幸遇上的書畫特展,都是難得一見的真跡,此行真是大飽眼福了!還是老規矩,不能拍照,以下圖片都是網上來的。

NO1.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書聖惟一傳世的作品(亦有認為是描摹本),被稱為“天下第一帖”,蘭亭序已成傳說,想瞻仰1800年前書聖的墨寶,只能看這個《快雪時晴帖》了。旁邊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奉旨的題跋。
“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整帖縱23釐米,橫14.8釐米,4行,28字,其實就是一張小便箋。
然而,到了乾隆皇帝手裡,現在是這幅樣子——

全帖裝裱完足有十幾米長,寫滿了題跋,而且跋了又跋,接了又接,小夥伴們笑稱:已成乾隆爺手帳矣,今日天晴朕心情大好,接上一段;又一日陰雪,朕心甚憂,又接上一段哈哈哈。迷弟說,來個不瞭解情況的外國人簡直不知從何看起,這麼些個字兒哪個才是正主兒啊喂?
正帖上蓋滿了“膏藥王”乾隆爺的蓋,還有中間那個班門弄斧的“神”字,唉,說你點啥好呢?
PS:當年乾隆因酷愛書帖,而選其精中之精,書聖老王家一家子的作品: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放在身邊,不時賞玩,並專題書房《三希堂》匾額以紀念,如今三希中《快雪時晴帖》與紫禁城中的《中秋帖》《伯遠帖》天海相隔,不知三希何時才能重聚啊!

NO2.唐.《宴樂圖》

唐人畫作,絹本,年深日久已經殘損的厲害,但是依然色彩豔麗,一群麗人聚飲宴樂的情景,就一群好閨蜜們的大轟趴。唐代風尚開化,女性自由社交不受干涉,是中國曆代最尊重女性的朝代。

NO3.宋徽宋詩帖

在“快雪時晴帖”的對面是宋徽宗趙佶的詩帖,徽宋自創的瘦金體書法,極有特點,這幅詩帖是瘦金體的精華之作。

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
零露沾如醉,殘霞照似融。
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
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

趙佶的詩意韻俱佳,較眾多詩人不讓,比起吟詩三萬首,一句不曾傳的乾隆爺是強太多了。

NO4.宋徽宗趙佶《溪山秋色圖》

徽宗的畫也極清俊,堪稱書畫皆佳,真是個被皇帝耽誤了的書畫名家。咳,中間那個礙眼的“膏藥”又是乾隆爺的御寶,人家蓋收藏章生怕破壞了原作,都蓋旁邊,乾隆是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收了,全蓋在畫中間,還非蓋在人家“留白”的地方。

NO5.顏真卿《祭侄文稿》

唐書法大家顏真卿真跡,學過書法的都知道他的。此帖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第一都知道哈),此文是記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的悲壯事蹟。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使看的人,同樣感受到書寫之人當時的悲痛之情。

NO6.宋陸游書尺牘

陸游應該是家喻曉的人物了,除了一首《釵頭鳳》流傳下他與表妹唐婉令人惋嘆的愛情悲劇,他的人生也實在是坎坷。今天得見他的真跡,不禁頗有悸動。

NO7.元倪瓚《江亭山色圖》

倪瓚,元代山水畫巨匠,神級人物。他自創枯筆山水技法,畫作意境淡遠而又不失氣勢磅礴,尤其疏而不散,淡而深遠,在中國水墨畫中的地位絕對重要。呵呵,當中那個大章又是乾隆爺蓋的。

NO8.明唐寅《溪山漁隱圖》

江南才子唐伯虎,這個都熟悉哈。看看他的書畫吧,確實高才。這是一幅長卷,所以圖片是這樣排列的,否則看不全。注意,前邊那兩又大又醜的“漁隱”不是唐伯虎的字,是乾隆爺又手癢弄斧。畫卷後面又有多人題跋。
姐頗為欣賞唐伯虎在此畫最後的題詩:
茶窗漁竿養野心,水田漠漠樹蔭蔭。
太平時節英雄懶,湖海無邊草澤深。

NO9.北宋.米芾《德忱帖》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因生性豁達,放浪不羈被稱為“米顛”,這是他晚年時的作品,筆意流暢灑脫。

精品太多了,簡直是目不暇接,不再每個都說了,這已經看得口水直流了。
再看點有意思的寶貝吧,省得枯燥。

咳,看過《鹿鼎記》沒?還記不記得韋小寶一直在尋找的“四十二章經”,看看看看看看,在這裡!

這個華麗麗的經書,是孝莊皇太后動用了孃家的勢力籌款,孫子康熙皇帝動員僧侶,在磁青箋上用泥金抄寫而成,耗時兩年,號稱《龍藏經》。《龍藏經》共有108函,使用的金箔價值超過37萬兩銀,用掉近1800兩金粉;上下經板彩繪756尊佛像,飾以各式珠寶,再以黃、紅、綠、藍、白五色絲繡經簾保護,極盡奢華。現北京故宮藏有96函,臺北故宮藏12函。

這個有趣的青銅器是西周晚期的,名“人足獸鋬匜”,噗,五個字不認識倆,感覺沒有古人有文化


“鋬匜”讀“畔儀”,這是古人的盥沃之器,說白了就是洗手時倒水用的東西。造型特別有趣,四個小人做足(人足),手柄是一隻伸長脖子喝水的獸(獸鋬),感覺工匠製作這個東西時有活潑快樂的心情。

其餘的隨便看看吧,珠寶珍玩之類就太多了,很精緻但是文物價值不大,好多都是帝后的小玩意兒。

珊瑚雕魁星點鬥小盆景,全是珠寶鑲嵌。

玉翠扁方,清代女子梳兩把頭用的工具。

嘉德拍賣會上拍出2.1億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這裡也有,並不稀缺,不值那麼多錢。

士林夜市

從故宮出來已經21:30分了,天上下著小雨,小夥伴們站都站不住了,腿已經不是自己的,又餓又累,準備找地方覓食。有了昨天的經驗,感覺大部分餐館已經不營業了,在地圖上找了半天,發現在士林站附近的“胡鬚張魯肉飯”可以營業到23:00,於是決定前往。
再次坐上紅30(也只有這趟車可以坐了),向市區行進。
想不到這趟車居然路過士林夜市,路兩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都是好吃的,於是當即立斷:快下車!晚飯就夜市解決了!

第一眼就看見了這個——超級雪酪芒果雪冰,210臺幣。

打包的包裝很有趣哦

看看招牌,每樣都好好吃的樣子,可惜只能吃一種

累到虛脫的大家找了一家排骨湯店,隨便點了排骨和麵線,好不好吃已經顧不上,先填飽肚子要緊。

巨大的豪大大雞排。

排骨湯味道微甜,有中藥味道,臺北人在冬天喝這種湯進補的(迷弟:冬天?你確定?我還短袖的說)

小夥伴展示進出故宮展覽區時蓋下的印記章,是宗周鐘的圖案。

吃飽了終於可以閒逛著看看了,士林夜市很大,賣什麼的都有。

甘蔗汁好喝,清甜不膩,推薦!

大半夜很多人在夜市打麻將,當然是帶有賭博性質的。感覺臺北的夜比白天要熱鬧許多,非常有活力。

趕23:00的末班捷運回到酒店,心滿意足的幸福的昏睡了。

DAY 3 兵分兩路各自去浪

小夥伴提議今天去金瓜石和九份,姐實在是太累了,想調整一天,而且對小資滿滿的九份沒有那麼嚮往,於是大家兵分兩路各自去浪。

大稻埕媽祖宮

因為不去九份,所以不必早起,我和迷弟飽飽睡了一覺,9:30才起身出門.
今天為孃的隨了迷弟的心願,要去尋找臺北二次元聚集地,一是臺北車站的地下遊戲王國,二是西門町。
先走到臺北地下商街,這個商街足有幾公里長,好似一個地下迷宮一樣。雖然已經快10:00了,我們還是來的太早,大部分商鋪都沒有開門營業,我對迷弟說,這裡也應該是越夜越熱鬧,可以晚上來逛。
離開臺北車站,一路向北,想去看看大稻埕和迪化老街。

早飯沒吃,乾脆連午飯一起吃吧,看到家樂福就走進去,試試臺灣的爭鮮回轉壽司如何。

品種基本是一樣的,喜歡日料的迷弟評價是果然生魚都比北京要新鮮。

吃完飯往前走不遠就是大稻埕天后宮,走著走著,發現這是一條極窄仄的巷子,全是美食攤子。可惜我們已經吃過飯了。

大稻埕媽祖宮,正名叫慈聖宮,建於1866年,是臺北很有歷史的媽祖廟。廟宇本身不大,最有意思的是,廟宮前面的廣場全是吃飯的人,真是太有生活氣息了。據說這裡的小吃都很有歷史了,可惜不知道這裡有美食啊,肚子沒有地方了。

偷拍被發現了


姐只是想知道你們吃的是什麼好吃噠,沒想拍你啊美女

中國人的規矩,廟裡的神佛是不能拍的,於是就拍拍外面吧,雖然廟堂不大,但處處雕飾精緻,具有明顯的閩南建築的特點。

這個獅子造型明顯和北方常見的端莊穩重造型不同,威猛而有動感,莫明的還挺萌

廟口,榕樹,小食攤,這才是臺北平民的幸福生活啊。
本來計劃去迪化老街逛逛的,然而突發情況,姐的手機充不上電了,沒電就麻煩了,一沒地圖指路,二沒辦法和小夥伴聯絡了,於是當機立斷,轉回酒店換資料線。

西門町

從酒店出來,就不再返回迪化街了,而是轉向了迷弟指定的西門町。

西門紅樓,標誌性的建築,正在維修,不能進去了。
西門紅樓建於1908年,超過百年的建築了。最獨特之處,是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米。也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這裡一直是臺北文化演出的重要場所,見證了文化發展的過程。

今天是週日,紅樓下面有創意集市,都是各種文創小商品,轉了轉沒什麼可買的。

側面入口處有個奇怪的作品,並不知道是啥,看上去像個後現代麒麟。從側門進入,裡面是個全部出售文創商品的市場。

東西很多,但是驚豔的少,這個扁酒瓶特別有趣,不知道是什麼工藝,能夠將真正的酒瓶子壓扁,成為掛飾,如果有喜歡酒的朋友,這個小禮物一定很受歡迎。

紅樓的對面就是西門町,這個路口猛一看好像東京——也沒錯,臺北一直致力將西門町打造成臺灣的秋葉原。

綠黨的宣傳旗。

這一片就是臺北新生代的聚集地——西門町,這裡是二次元與動漫的世界,日韓文化的流行地,非常有活力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一個全新的臺北,不屬於陳舊而紛亂的過往,只屬於蓬勃的現代和未來。

有遊客的地方就會看到FLG的宣傳,各種奇葩的造謠,三觀端正的迷弟控制不住上前理論:“這都不是真的,你自己都不知道真假為什麼出來亂說?”我把迷弟拉走了,笑說:“這都是出來賺錢的,有人給錢就出來站臺,管什麼真假,如果沒錢賺誰有病大冬天跑出來站著。”

街頭行為藝術家,他可以一動不動的這樣站好幾個小時,讓行人猜不出是真人還是假人,但是如果你湊到他跟前,他會忽然動起來嚇你一跳,引得觀眾哈哈大笑,很歡樂的藝術。

熱鬧的街頭,隨意逛逛輕鬆愉快。

一家排大隊的網紅店,我就拍拍,排隊就免了。

看見宜蘭蔥,不禁想起了五郎兄。

用各種奇怪的東西打擊出美妙節奏的街頭藝術家,吸引了一群人圍觀。

路遇一家桌遊店,迷弟興奮的紮了進去,與臺灣小哥開展了一場愉快的“兩岸交流”。

然後,迷弟再次一頭扎進了雜誌店,再也不出來了,為娘只好四處亂逛。

看見一組街拍cosplay的,偷拍。

粉紅色的妹子好高挑。拍完跑去給迷弟看,他一看大笑,說:我的娘,這不是個妹子,這是個漢子。

啥?天吶!!!!聽他一說,再看這個背影,果然是個漢子。搞不懂你們!

一位老阿婆在賣茯苓糕,買買買!

這個看起來也好好吃的樣子。

哎?還有喜歡吃屎的?

原來是一家廁所主題餐廳。

天色漸暗了,小吃攤陸續出現了。

等待紅綠燈的人們,這感覺更像東京了。

著名的阿宗面線,長長長長長的隊,並不想吃,打個卡吧。

天色漸晚,逛得盡興,肚子也餓了,對迷弟說:我們去寧夏夜市吃東西吧?迷弟說:走!

寧夏夜市

寧夏夜市相比士林夜市更接地氣一些,以美食為主,雖然不大但是蠻熱鬧的,是臺北人會來吃的夜市。在這裡再次感受到,臺北熱氣騰騰的生活是在夜裡,與白天冷冰冰的城市完全不一樣的氛圍。

這牛排,好大

看到一個烤生蠔的攤子,生蠔好大。

老闆說:偶的僧蠔噢都素澳大利亞來的,汁水都是甜的噢,像流(牛)來(奶)一樣噢

50臺幣一隻,老闆給我烤兩隻。手掌大的生蠔在炭火上烤的汁水翻滾,蠔肉是透明的,汁果然是乳白色的。在等待的時候,老闆興致勃勃和我們聊天,聽說我們從北京來的,就高興地問東問西。老實說,臺北人對大陸的遊客還是很熱情的。

烤好的生蠔,確實鮮美。

賣滷味的攤子,各種美味串串。

看到了小夥伴們推薦的烤杏胞菇。

味道尚可,就是蘑菇味。

看到甜品店,迷弟點的花生豆花湯,姐不吃任何豆腐,於是點的紅豆湯圓,味道一般,沒有驚喜。

烤巨型章魚腳,想試試被迷弟拒絕了——擔心咬不動。

炸紅薯圓子。

這個厲害了,一整隻章魚的章魚小丸子哈哈哈

買了一份,味道一般吧,沒有看著好吃。

吃飽了,坐車回酒店,遊蕩在臺北街頭,自由自在的感覺真好。

小夥伴們晚歸,於是我先去臺北車站取明天去臺中的高鐵票,省得明天現取耽誤時間,臺北車站首層這個70多米高的挑空大廳非常驚豔,好多人都席地而坐,閒談或嘻戲。

附:小夥伴們的金九之行——金瓜石

下面是今天小夥伴們的行程記錄。
一早從臺北車站坐區間車到金瓜石。

金瓜石以前是一個人煙稀少的荒野,到了光緒14年,才有5戶的農民移居到碑尾,蓋了5間草寮,定居下來;直至光緒十九年,有人發現了大金瓜的露頭藏有黃金礦脈,因此大量居民搬遷於此;光緒21年,日治時期日本人來金瓜石開採金礦,居民又再度大增,金瓜石地區也日益繁榮,有『東亞第一金都』之稱。
後來金礦資源枯竭,日本人走了,採礦業凋落,人也都遷離。金瓜石再度荒涼,不過也因此儲存了礦區的原始風貌。

現在政府將原本山五坑及一系列地上建築開闢成一個以黃金開礦這主題的博物館,以拉動當地的民俗旅遊。

進入博物館第一站就是原來的礦工食堂,小夥伴們直奔“礦工便當”而去。咳,來金瓜石,有一半的目的是衝著吃來的。

便當的包裝相當的日式和鄉土,有一種是裝在飯盒裡出售的,吃完之後飯盒可以當紀念品帶走。

內容也是日式的豬排飯。

吃完之後下井參觀。這是原來的礦道。

當年礦工在又黑又窄的礦坑裡掘金的情景。

博物館展出了很多與當時金礦有關的舊物,追溯這段歷史。

原始的鑄金技術。

一些當時的金飾品。

小工藝品,栩栩如生的小螃蟹,由於金子的延展性非常好,可以塑造很纖細的造型而不斷裂。

一對掐架的金螞蟻。

這個大金塊,重逾2000公斤,專門給遊客摸的,好像摸摸這個大金塊就能變成點石成金的小金手似的,金塊因此被摸的錚亮。

四連棟是原來日本管理人員的住所,現在經過修繕,最大還原了當時的風貌。

所有的舊物儘量復原,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好像還有人家在此生活的樣子。

古早的滅火器,只想說日本人一直有很嚴謹的防災意識與措施。

最想不到的是,這個房間裡還有一個地下防空洞。

上個世紀的縫紉機,好親切,似乎還能聽到“噠噠”的縫衣聲,這家的女主人一定沒少坐在前面操勞。

屋外浠浠瀝瀝的秋雨不斷。

日式的庭院小景

植被受雨水沖刷,蒼翠欲滴。

爬上山頂,坐下來對著雨和山,吃一碗豆花。

九份

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小山村,因為下山購物的人每樣都要九份,因而得名“九份”。後來,成了全臺北都來緬懷懷舊的地方,又因為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成為全亞洲都要來感受一下“悲情”的文藝聖地。於是,人滿為患。

不過掌燈時分,九份有種別樣的冷豔之美。

雨中的九份,當然了,因為位於臺灣島東海岸的迎風坡,一年365天,九份有300天在下雨。

昇平戲院,原稱昇平座,九份的地標。這裡曾是日據時期全臺灣最大的戲院,後來礦業凋敝,原先昇平座也沒了“歌舞昇平”的繁榮。現在這個戲院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的,由於許多臺灣電影在此取景,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文藝景點。特別是侯孝賢的系列電影《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悲情城市》等,侯孝賢有多懷舊就有多愛九份,這裡幾乎是他的御用取景地。然而,正是因為他的偏愛,讓全世界知道了九份,卻也改變了九份。當然九份也讓全世界知道了他,改變了他。奇妙的緣。

已經不再售票的售票處。

牆上的舊電影招貼,一下子將觀眾拉回了上個世紀,糖糖說:就是,瞬間穿越的感覺。

小夥伴們流連在戲院,坐下來看了半場老電影《小城故事》,才離開。

暮色之中,九份變得模糊和靜謐。

打道回府。
【關於悠遊卡的特別提示】據小夥伴們說,從金瓜石坐公交車到九份時,需要上車和下車都刷卡的,小夥伴們不知道,以為也像市區公交一樣只刷一次,因而沒刷下車卡。再次使用時才發現悠遊卡因此被鎖了不能使用了,而要解鎖需要乘火車到基隆的客運站


,特!別!麻!煩!因而小夥伴們放棄了。在此特別提醒要去的蜂蜂們要注意問清楚。

DAY 4 臺中—鹿港

“這位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孃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羅大佑這首《鹿港小鎮》才知道這個地方的,反正我是。
這是我知道的第二個臺灣的地名,第一個是基隆(“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有人聽過沒?),但又是從臺灣的歌曲中知道的第一個地名,所以印象深刻,加上對羅大佑的膜拜,所以一定要去鹿港看一看。

ps:姐曾經在北京見過羅大佑一次,純屬巧合,某次過生日在一個餐廳聚餐,隔壁包房就是羅大佑,然後老闆娘神神祕祕的告訴我們這事,於是就讓老闆娘送了兩塊蛋糕過去,以示聽他歌多年的敬意。而後羅大佑請姐過去喝一杯酒,於是見了一下,他本人比照片還要高一些,姐說:謝謝您,我是聽著您的歌長大的,今天能見到您很幸運。羅大佑低頭看了看姐,咧嘴一笑:“喔,聽我的歌長大的,長得還不錯哦。”全體大笑。可惜那時候還沒有能拍照的手機,這一次巧遇也沒有留下合影。

此行專門安排了一天鹿港,以了心願。

鹿港在彰化,我們選擇住在臺中,臺中有客運直達鹿港。
這是臺中火車站,有一定年頭的老建築了,正在維修,修好後做文物保護不再使用了,在它的後面一個大型現代化車站已經建設完成了。

酒店就在火車站旁邊,非常方便。放好行李,我們直奔客運站,上了去鹿港的大巴。
【錦囊】臺中到鹿港的客運分為直達車和普通客運,前一種類似觀光車,中間基本不停;而後一種就是公交,要停很多站,我們在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上了後一種車,以至於到達鹿港用了兩個小時






,請要去的同學們一定問清楚再上車。

懵懵懂懂到了鹿港,反正知道大致方向,走吧。路邊一個小廟,屋頂上好熱鬧的說。

這樣顏色豔麗,裝飾豐富的風格與北方的端嚴風格差異好大,一種屬於民間的喜慶。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賣著香火的那間小雜貨店……”
站在這裡一下子想到這一句,只是,這裡沒有賣香火的雜貨店。
知道我們來的時間不是鹿港的旅遊旺季,一般鹿港會在過年期間非常熱鬧,可是,眼前的鹿港如此的蕭條,也是大大的出乎了我的預料,本以為無非人少點,事實是,根本是沒有人。

新祖宮

先到達的這座媽祖廟,是清乾隆年間勅建的。
乾隆五十一年,臺中移民林爽文率眾起事反清,清廷派大將軍福康安帶領十萬大軍度海平叛。船隊過海峽遇險,福康安祈禱媽祖保佑,得化險為貽,大軍上島之後勢如破竹,三個月平定戰事。福康安認定是媽祖庇佑,於是上表朝廷請建媽祖宮。乾隆准奏,並封本宮聖母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巨集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天后”(媽呀好長),地位高於其他各地聖母。

然並卵,民眾並不買皇帝的賬,儘管這裡是“官立”,大家還是更喜歡膜拜原媽祖廟,為了區別,將這裡稱為“新祖宮”,原媽祖廟稱為“舊祖宮”。

掣籤瓶,與以往見過的小籤不同,臺灣媽祖廟中的籤都很長,約有80公分左右。

鹿港天后宮

離開了門可羅雀的新祖宮,我們前往鹿港天后宮——這個才是被普羅大眾認可的正牌媽祖宮。

按地圖的指示,穿過一條小街,發現這條街上全是好吃的。

結果小夥伴們還沒拜見媽祖,就先吃起來了。

這個芋丸好大顆,以為是甜的,結果裡面是肉,是鹹的,挺好吃。

膨化食品是姐的最愛,可惜只能看看扛不走啊。

與臺灣其他地方的蚵仔煎不同,臺中這裡都是這種“蚵嗲”(跟姐讀:噢——嗲),裡面是蚵肉和韮菜(為啥是韮菜?),外面是麵糊裹炸的,味道嘛,一般吧。

吃了一路,也沒看見媽祖廟,一問才知道走過了,眼中只看見好吃的了。

退回巷子口才發現,偌大一個牌坊我們居然都沒看見。

鹿港這座天后宮地位特別高,是全臺灣400餘座媽祖廟的“正宮”,建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距今已有332年曆史。其中的媽祖像,是由“海霹靂”靖海侯施琅從福建莆田湄洲迎接來臺,也是臺灣惟一從莆田來的媽祖像。福建莆田湄洲正是媽祖林默娘的故鄉,所謂正根顯聖之地,因此其地位無與倫比。
後來從此處分靈的媽祖廟遍佈全臺灣,鹿港的媽祖宮因而被尊稱為“開基媽祖”也稱“開臺媽祖”以示其尊崇的地位。

現在的廟宇是1936年重修的,耗工繁複,眼前具是精工細雕華麗無比,本來福建就以木雕精湛聞名,用來供奉媽祖的工匠自然都是頂尖高手。

鹿港著名文人施梅樵之侄施讓甫的題詩:“靈現溯湄洲,衣冠行冕揉。萬方銷浩劫,四海荷神庥。”

山門處精緻玲瓏的八卦藻井。

雕刻華麗細緻入微,高超的藝術品。

媽祖神像外罩三層木雕的神龕,全部透雕,繁複玲瓏剔透,這木雕工藝堪稱巧奪天工。

媽祖神像已經被數百年旺盛的香火薰成了黑色,因而被臺灣人稱為“黑麵媽”。

月老祠,臺灣的媽祖廟都有月老祠同祀,可能因為媽祖保佑眾生,順便也會保佑大家的幸福吧。

這個屋子裡滿滿的都是媽祖像,這些都是從鹿港媽祖廟分香到臺灣各地的媽祖分身,由於是分身,在外面時間久了,靈力會下降,所以過一段時間必須送回來媽祖身邊住一段“充充電”,然後再請回各地供奉,這個過程被稱為“媽祖回孃家”——當然,自從海峽兩岸關係緩和之後,2008年,這裡的媽祖也曾飛過海峽回到福建湄洲“回孃家”,還因為地位重要,而在全世界回孃家的300多位“外嫁”媽祖像中排第一位,排在了湄洲“本尊”媽祖像的左側第一名。

這間有著華麗麗屋頂的是文昌閣,進去一看兩邊插滿了燈籠,左手全是公司開業求順遂的,右手全是學子考學求功名的。

媽祖身後畫的是故鄉——福建湄洲媽祖宮的全景,以示出身正宗。

這個,呵呵,看不明白吧,這是“五文昌”,也就是說文昌帝君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五個,左起:魁星(魁星點鬥)、文魁、朱熹、關羽、呂洞賓。不知道武聖人關羽又怎麼成了文昌帝君,還有上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又是什麼來頭,感覺是凡是神都拜拜總不會錯的。

參觀過程中並沒有太多的遊人,街市也非常蕭條,完全出乎意料。出了天后宮抬頭看到這個華麗麗的大酒店,確信過年的時候這裡一定非常熱鬧,各地來拜媽祖的人一定非常多,所以才需要這樣高檔的大酒店吧。

往前走不遠,就是鹿港老街,說實話沒什麼逛頭,就是以前的老街,重新修整變成了商店街,全國各地這種地方非常多,北京的南鑼、成都的錦裡,都是這個路數。

一家賣烏魚子的店,《舌尖上的中國》推薦過的美食,一定要試一下。

半邊井,這樣的井在安徽也經常看到,是過去的大戶人家出錢挖了井,並沒有私享,而是留了一半在牆外方便別的人家或過路人取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共享”。

BOBO同學說:還有一處一級古蹟“龍山寺”,我們去看看吧。好,去,來都來了。

啊?好小!確實和剛才的天后宮比起來,龍山寺顯得又小又破,除了我們幾個幾乎沒有遊人來這裡。

鹿港龍山寺,建於1831年,是供奉觀音菩薩的廟宇,雖然冷清,但這座寺廟是全臺灣儲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築,因此定為一級古蹟。

山門之內是五門殿,門上有彩繪,旁邊是漂亮的木雕花窗。

這個叫夔龍窗。

五門殿後是戲臺,一抬頭就被頭頂的藻井驚豔了,這個藻井比剛才天后宮的還要漂亮。
龍山寺八卦藻井修建於1831年,是臺灣儲存最久的藻井,被稱為“全臺灣首屈一指”,並無過譽,確實精彩,就這一個藻井便不虛此行。

有新人在這裡取景拍結婚照。

臺灣共有五座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300餘年歷史,始於明末清初,乾隆年間遷到此處;臺北萬華龍山寺和鳳山龍山寺,建於乾隆年間;臺南龍山寺,建於雍正年間;臺北淡水龍山寺,建於清末咸豐年間。
這五座龍山寺都是供奉觀音大士的,全部由福建泉州安海龍山寺分香而來,泉州安海龍山寺肇建的歷史可追溯到隋代,已有1500多年曆史。當年福建沿海漁民供奉觀音菩薩求保佑出海平安。

由國民黨高階將領陳誠題寫的匾額。

飛簷上是八仙塑像,非常生動活潑,這也是異於北方寺廟端方嚴肅的風格。

雲坼崖分邃景藏,更煩清樾護幽芳。
林深草木四時潤,日薄窗櫺多半涼。
睡過午陰茶乳白,醉餘霜檜蘚花蒼。
兩旬來結僧房夏,贏得他年戒臘長。
離開龍山寺便告別了鹿港,心中幾許惆悵,三十多年來印在心中的一個名字,這次相逢卻因街市蕭條倍感失落,寧願相信自己所來非時,而不是小鎮的衰微。羅大佑嘶啞的歌聲一直在心底迴盪: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中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黃昏,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願媽祖的神靈能保佑鹿港不會在現代社會迷失掉。

宮原眼科

從鹿港回程終於坐對了車,來時2個小時的路程,歸來回到臺中市區只用了45分鐘,讓大家都開心不已。

在歸途中看到臺中的市區,非常現代化,有非常多的現代建築,建築設計都很出色,這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想不到臺中這個城市如此發達和洋氣,感覺很像上海,不禁有點後悔在臺中只停留一天,完全不夠深 入看看這個城市。

沿途的繁榮與時尚感讓我對這城市非常有好感,下次有機會要來多住幾天。

晚餐在臺中著名的逢甲夜市解決。這個夜市是臺中最大的夜市,在逢甲大學的門外,正是因為臨著大學,來消費的多是學生,所以這個夜市的食物都量很大。

看這大雞排,好大,咬一口香酥脆還爆汁,真心好吃,一個雞排基本可以吃飽了。

給在酒店趴窩的迷弟買了半隻鹽水雞,真心是量大不貴,再加上一大杯鮮榨西瓜汁,感覺吃貨的日子真幸福。

匆匆忙忙趕在宮原眼科打烊前跑來打卡。

地面上的螞蟻追蹤甜蜜的味道帶人們走進宮原眼科的大門。

宮原眼科原本是日據時期一位叫宮原的醫生開的眼科診所,後來日本人走了,這座建築就荒廢了,現在這座老建築被重新包裝改造成了一家專門出售手信食品的商店,由於保留了原建築的結構、傢俱,有著濃濃的懷舊風格,產品又很有小資情調,使得這裡成為臺灣文創商店的代表,也成為遊客打卡的景點之一。
內部舉架非常高,空間感很強,確實好看。

手信都是些餅乾糕點小糖果等,但是包裝設計非常棒。

蝴蝶餅乾。

帶有很意思的文案的牛軋糖。

主打懷舊風,小資情調濃郁。

蜂蜜套裝,小巧可愛,特別討女孩子歡心。

進入宮原眼科,不買點東西都捨不得離開,這樣的商店真心的厲害,完全抓住了顧客的心。當然,這些可愛的小東西價格也是不菲,如果你不在乎價格,這裡買的各種手信絕對會讓你的閨蜜們愛不釋手。

衝進店裡一統猛拍,10分鐘後人家打烊了,姐依依不捨的出來,商店的北側是漂亮的走廊,佈置的華麗麗的,剛剛11月初,聖誕主題已經如火如荼,讓我們好不適應:因為,還穿著短袖

設計的非常有意思的海報,果然是將文化價值變成真金白銀的高手。

這是宮原的冰淇淋店,和宮原食品店是分隔開的,不是一個門,已經打烊了,只能在外面看看,可以看到內部的裝飾非常美。

意猶未盡離開宮原眼科,明天就要告別臺中前往高雄了。南臺灣到底有多美,請看下篇《瑰麗臺南》

《國家寶藏臺灣行》下篇:瑰麗臺南//www.mafengwo.cn/i/8439230.html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