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從明天望去,推開門縫裡,只見那往事散落了一地
厭倦了落英,帶走冬日的寒氣,卻帶不走你的執迷
——《念》
你站在橋上看橋下風景,水面的瀾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忘記時間
明月裝飾了你,堆滿著往事的窗前
你也裝飾了我夢裡,一次次出逃後的失眠
最漫長的夜,最初的地點,最刺眼的白天,我們再告別
再漫長的夜,迷離的燈盞,永遠無法點燃,彼岸的火焰
——《此時彼岸》

兩年過去,並沒有想象中的“積案如山”,雖然我不知道,過去的一切有多少是自己曾經期望的。無論如何,生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般的巨大改變。當字幕打出2017年12月,場景從博斯普魯斯黑海入口處小山城的露臺轉換到香港堅尼地城士美菲路一家茶餐廳,我和八十多高齡的陳老聊著紅塵瑣事,以及,下一站的目標。

時間,讓往事散落了一地,而我們,仍可踏著落英繽紛繼續前行。

人生是一道河流,靜水之下永遠都是奔騰不息的潛流暗湧。無數人跌跌撞撞地向前奔跑,勿需踟躕,勿需猶疑,銘記的不過是三毛那句:“不要回頭,回頭就會變成巖柱了。”此時,記憶更像魔咒,它讓你清楚地意識到現在的你與夢想中的你,已經漸行漸遠。
——12月題記

1.廣州-香港

2015年冬,因著工作的原因,第一次有機會與香港打了個照面,然而來去雖沒那麼匆匆,但除掉工作之外所剩不多的時間,尚不夠好好領略它的種種風情和特色。

有著別樣美麗而又如此特別的地方,總是需要停留下來,慢慢以步丈量,用心體會,方才過癮。
這一個秋末冬初,再次來到溫暖如春的花城,計劃稍事逗留後便乘廣九直通車從紅磡入關,去往香港。

原來,作為連線港穗的重要鐵路線,曾在初建時分為“華英”兩段的廣九直通車是頗有些傳奇歷史的。最初的北面終點站設在廣州大沙頭,經吉山、石龍、常平、樟木頭、深圳至香港尖沙咀火車站。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因廣州陷落而被迫停運,直至1979年經中英雙方正式商榷後,恢復通車。迄今為止,每天差不多12列的往返快車,為包括廣州、佛山、順德在內周邊大小城市的旅客去往香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如今,只需拿好第三國有效護照或是期限內的港澳通行證,就可方便乘坐它進入位於香港九龍中心區域的紅磡站 並在此出關,省卻了機場如長龍般的排隊麻煩,還能直接和便捷的港鐵無縫接駁,前往離島及各處。

從廣州東站幾經輾轉換乘,闊別近兩年,第二次踏上之前始終覺得“意猶未盡”的港島。空氣依舊清新得可以掐出水分來,週末在中山紀念公園玩耍遛彎、散步健身的人們的模樣和氛圍,似乎與兩年前相比沒有任何變化,還是那麼悠然自得,閒賦自在。

這一年冬天,香港的天氣出奇地好,沒有上次印象中風雨交加溼淋淋的寒冷,瓦藍瓦藍的晴空下,聖誕節前的維多利亞港一如往日的繁華與繁忙。雲朵偶爾飄來飄去和太陽捉著迷藏,微風拂面之時,我甚至能感受到空氣中有一絲絲甜甜的青草香。

海浪輕拍著公園的堤岸,一聲聲地像要訴說什麼。正值日落時分,夕陽的餘暉在暗藍色平靜的海面上投灑著點點金色波光,我回身望向黃昏天空下西環半山鱗次櫛比的幢幢高樓,感覺這一切是那麼舒適、親切而熟悉——我與港島,像離別未久的老友,彼此都等待再次地知許與探尋。

相對寬敞又繁華的九龍,港島的逼仄和狹窄顯而易見,但我更願意住在對岸的緣由,卻也正是因此。全香港最精彩、最精緻迷人的景色,多半位於這個僅有80平方公里的小島之上。生活感是留給含蓄的知情者和悠閒的漫步人的,儲存完好的年代感和街巷生活,則是我最愛的港島風貌。

因為惦記著仍可徒步去聖士提反中學,這次選擇的華麗海景酒店就在上次住過的港島太平洋右後側的水街上,距離上環中環也就十幾分鍾車程,可謂四通八達,去哪裡都方便——當然,憑著一張八達通卡,在香港均可享受便利快捷的交通,無論是港鐵、電車、巴士還是機場快線,就算不看地圖只看車站提供的指示牌,也能摸出大概頭緒,找到想要到達之地。最為佩服的是港島前往淺水灣和赤柱海灣的司機,高低山麓上左右急彎連續下坡都應對自如瀟灑從容如入平坦之路,堪稱“奇技”。

香港其實很適合做為慢遊的目的地,這裡擁有全世界頂級服務、平均樓層最高的酒店群。岸的另一側城市雖然狹小卻有山有海,最重要的,多元文化數百年間不曾間斷的撞擊融合,所有留下的建築與痕跡都充滿了隱喻。

再次漫遊般的造訪也讓我深刻感覺到,彈丸之地的香港氣度和容量遠超過想象。而它之所以能夠從容展現出絕對與眾不同的風骨與風貌,多半要歸功於每一個以此為家鄉的香港人,他們那種與之共存、共生、共榮的自律感和自豪感,是內陸任何一個城市無法與之相比的。

西環-香港大學-中環-太平山

在伊堡萍水相逢的陳老,居然有機會得以相約再見,精神矍鑠、步履穩健的他,一路帶著我們乘玩具般的叮叮車來到位於堅尼地城的一家茶餐廳。剛到午飯時刻,水晶燈下橘黃色的大廳裡卻早已人滿為患:“吃茶”這個習慣看來無論粵港均是如此——每天上午十點各家閒賦的阿姨婆婆爺爺們就約好三五親戚或友人,前往附近的茶餐廳一起邊聊天邊吃“早午飯”,直到下午兩三點方才散夥回家。

點罷菜品,我們也熱切投入了“邊吃邊聊”的吃茶大軍,從央視的新聞聯播到埃及的莎草紙發明,東南西北扯得不亦樂乎——時間一晃就到了兩點,餐廳的人們陸續散去,雖然不捨,卻還是到了依依告別的時刻。

此時去太平山乘坐纜車看夜色時間尚早,陳老建議我們可由此商場中的上行扶梯,抄小路前往半山的港大,再經薄扶林道前去中環的纜車處。惜別友人,我們依原路上至商場最高層,果見路牌上鮮明的港大標識就在前方。

秉承“明德格物”的香港大學,歷史悠久的它已有106歲高齡,前身是創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翻閱過往,港大的世界學術排名始終在20幾名,一直穩穩高於同在亞洲的北大清華。不過,身為張迷的我尋路來到這裡,一心只想看看作家短暫就讀的母校,究竟是何模樣。

校園本部座落於港島西部的薄扶林道以東、般鹹道以南。港大沒有正式的大門,只分為東西門及一些小通道,往來遊客可隨意參觀校園,但必須遵守校規。

與國內大學相比,這裡可謂袖珍,僅佔地約16公頃(清華園的面積達392.4公頃)。多年來學校在山谷中建設了一棟又一棟樓,隨處可見年代不同、風格各異的古老西式建築與現代建築並存。校園依山而立,扶梯和電梯將一座座大樓連起來,樓房則見縫插針地坐落在半山綠樹中。

教學樓多為社會各界人士捐贈,故以私人命名居多,如邵逸夫樓、黃克兢樓、許愛周科學館、許士芬地址博物館等。此刻剛過午飯時間,安靜的校園裡除了乘電梯偶爾碰到幾個學生,師生們都似乎隱藏於各座樓宇之中,只聽到微風吹拂樹葉的沙沙聲,間和著幾聲清脆的鳥鳴。

西校門一側,聳立著曾榮膺亞洲最佳建築的嘉道理樓即生物科技大樓。不過,若論歷史最悠久的建築自然首推本部大樓,該樓於1912年落成,以花崗石柱廊所支撐,頂部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看上去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它不僅是文學院的大本營,也是張愛玲曾於1939年就讀的地方。

因為建於半山之上,許多樓都是上有電梯,下則沿樓梯迂迴,穿插於花園與樓群之間的石階小巷彎彎曲曲,說不定就把你帶到了什麼意想不到的地方,好在校園面積不大,繞來繞去也不會迷路。

信步來到以李嘉誠夫人命名的莊月明文娛中心,依坡而建、環境優美的禮儀堂前,優雅的“月明泉”、高大的鳳凰木和翠竹林掩映著左右兩側半圓的樓梯,很像圓明園某處的西洋樓景觀。建築的每處細節都十分精緻,慵懶的冬日陽光打在它的身上,顯露出一種沉澱已久、難以磨滅的英式文化氣息。

這周似乎正值秋季學期結束,院落中池塘邊,有許多穿著學士服的男生女生,手捧鮮花和家人拍畢業留念合照。如此歡快的互動為整個顯得過於安靜的校園,平添了一抹別樣景緻——想當年十九歲的張愛玲孤身一人提著箱子從上海來到港大求學時,這裡應該是另一種分外的清冷吧。我以手遮住下午仍有些熾烈的光線,想抬眼尋找她曾寄住大半個學期的宿舍,卻只看到透過陽光縫隙投下密密麻麻枝影的紫荊花葉,和幾幢爬滿了藤蔓的舊樓。

1952年7月,在拿到港大註冊處入學通知三個月後,張愛玲隻身離開上海,經廣州搭火車從羅湖出境。這一年她32歲。22歲時,因香港淪陷自港大輟學返滬,10年後以申請重讀之理由,再度獲准赴港。

但是此後,張愛玲放棄了在港大復學的計劃,又錯辭了尚在爭取中的獎學金。1953年出版的《秧歌》是她離開上海到香港後用英文寫的第一部小說。1955年,完成《赤地之戀》的她也是因這部小說的出版,由麥卡錫作保,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赴美,從而正式開啟了自己千瘡百孔卻更為隱祕的後半生。

移居美國後的1963年,張愛玲曾把這段經歷用英文寫進一篇散文《重訪邊城》(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在《記者》雜誌發表。幾年前,它還被收錄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的張氏全集中,以同名形式集結成冊。

這段回憶就像是老電影鏡頭,自帶著年代的張皇感:火車上下來的一群人過了羅湖橋,把證件交給鐵絲網那邊的香港警察。張愛玲和其他等著過境的人都站在太陽地裡等著,不肯聽警察的話到旁邊小塊陰涼地去。“我們都不朝他看,只稍帶微笑,反而更往前擠近鐵絲網,彷彿唯恐遺下我們中間的一個。但是仍舊有這麼一剎那,我覺得種族的溫暖像潮水沖洗上來,最後一次在身上衝過。”

也許,隔日搭乘公車去淺水灣看望來港度假的母親,和同窗兼好友的炎櫻在宿舍中“脣槍舌劍”的那段日子,是張愛玲在香港度過的一段最快樂的時光。隨著太平洋戰火的蔓延燃燒,美好的期待和嚮往的生活被悉數毀掉,她在文字裡鋪敘過的人生蒼涼況味,都在此間,表露無遺。

似乎,港大總是和知名的作家有著不期而遇的聯絡。
作為賓館的柏立基學院位於校園最高處,龍應臺曾在這裡閉關年餘,寫出了浩瀚如史詩又頗具爭議的《大江大海1949》。她在學院的斗室中提筆寫到:“推窗是海,山那邊,有杜鵑啼叫,雨打棕櫚。海那邊,有麻鷹迴旋,松鼠奔竄,這裡正是當年朱光潛散步、張愛玲聽雨、胡適之發現香港夜景璀璨驚人的同一地點。”

寥寥數語,卻不失為對港大最為簡潔準確的歸納。

從港大出來,在薄扶林道半山的環路上兜兜轉轉,居然又繞回兩年前曾經過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后街,我依稀記得那個學校旁的街心花園裡,種著許多上了年紀的榕樹,茵茵綠綠遮擋著陽光;也記得是在這裡搭乘巴士到達中環附近——便利的港島,就意味著相距不遠的此處也應該有同方向的車才對。果然步行不過百米,就看到了到不遠處的巴士站牌,幾分鐘之後,午後幾乎空無一人的巴士,載著我們往山下馳去。

小別如故,優雅精緻的聖約翰堂多了些慶祝聖誕節日的氛圍,動植物園裡也還是老樣子,只是不見了那隻會用雙語打招呼的翠鸚鵡——眼看天幕將暗,一直嚮往著黃昏和夜色交替時半山美景的人,不自覺地加緊了腳步。

看樣子,我還是低估了大家對太平山夜景的熱衷和著迷程度——當遠遠就瞥見纜車站將近數百人、堪比四惠東地鐵站的長龍隊伍時,還是忍不住小小地吃了一驚,是該堅持等待還是放棄上山計劃?這真是個難題。

兩小時秩序井然的排隊、將近三個小時的漫長等待之後,我們終於坐在纜車之上,向著太平山頂進發。此刻,黃昏已然消失不見,恰巧剛到晚餐時間,漆黑的窗外,半昏的車廂內,遍佈半山的燈光,顯得分外耀眼通明。

夜幕早已降臨,站在天台之上俯瞰,港島和九龍,確如鑲嵌在維多利亞港灣的明珠,交相輝映。

請原諒我,並非不欣賞號稱世界三大立體夜景之一的維港夜色,而是在飢腸轆轆、精疲力竭的等待中,在山頂吹著透涼的寒風時,更想要立刻安撫的,似乎是飢餓過度的胃。我瞪著薄霧中仍如星火般璀璨絢麗的兩岸燈火,腦海中卻不爭氣地呈現出煲仔飯、腸粉、叉燒包和魚片粥……..

十幾分鍾頗為“清涼”的觀光之後,我們決定“立刻”下山覓食才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上山時鑑於排隊的長龍沒有購買往返纜車通票,但很明顯地另一面的選擇:大巴站、小巴站和TAXI站等候的隊伍也有點壯觀——好在半小時之後,終於等來一輛計程車。盤山路蜿蜒而行,黑黝黝的車窗外,早已是萬家燈火。

3.西環-紅磡-半山扶梯-皇后像廣場-中環

瀏覽過紅磡附近的香港歷史博物館,時間已接近兩點,如果想繼續前往著名的半山扶梯,且還能有效地避開週末晚高峰,最好立刻乘港鐵或者回到隧道總站搭巴士回到港島,耽誤不得。

不知從何時開始,愛上了香港的雙層巴士,即便巴士和地鐵一樣票價頗高,隧道口和中環會發生偶爾的擁堵,都不妨礙它成為全香港一路欣賞風景、最舒適便捷的交通工具。差不多1小時之後,我還算順利地來到荷里活街的扶梯入口。

不搭一次半山扶梯,怎算得到過香港。先不說它串連起中環、蘭桂坊和半山富人區等極具老港特色的區域,就算垂直高度也是罕見,更別說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這可是全球最長、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

半山扶梯,由連線中區行人天橋系統的恆生銀行總行大廈為起點,經中環街市,沿閣麟街、荷李活道、些利街、摩羅廟交加街、羅便臣道直至終點幹德道。途經多個備受遊客們喜愛的景點,比如充滿歐陸風情,酒吧與餐廳林立的蘇豪區,有著百年曆史、被政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中區警署,還有前港督彭定康喜愛的著名傳統餅店泰昌餅家等。以至於如今的它,成為中外遊客品味香港的必打卡處。

沿扶梯上行的乘客三三兩兩,或購物後閒賦歸家,遊人總是三五成群,或找尋著捷徑以觀賞山坡美景。

越過酒吧餐廳林立的蘇豪區,緊接著,兩旁擁擠逼仄的舊樓依次從身邊後退,每到達一街再拾級而上,依然有綠意和清靜;在些利街30號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短暫逗留,很難相信在酒吧林立的半山,會藏匿著一座如此安靜的清真寺。不仔細看,倒是多半不會留意這個水侵日晒而略顯斑駁的半開鐵門。

好吧,我得承認這半山扶梯就真的只到半山,說好了也沒要送你到山頂,否則怎麼能稱之為“半山扶梯”?猶豫地看了看扶梯一側的下行樓梯,估摸著步行怎麼也要半小時左右。眼看黃昏將近,天色一點點暗淡下來,急於踏上回程的我選擇在這冷清的半山等待貌似只有一路的小巴,從站牌上提供的街名看,這是趟可以到皇后道附近的巴士,或可再從那兒轉車或步行至中環。

沒想到這一次,從金鐘站步行到皇后像廣場的路程,倒是大幅提升了我對中環周邊街巷的熟悉程度,我想,下次無論如何也不會在這縱橫交錯的街道中迷失方向了。

中環作為香港的政治及商業中心,是摩天大樓最集中的地方,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匯豐銀行總部、AIA友邦保險駐港總部、渣打銀行駐港總部等多家知名跨國金融機構和外國領事館都設在這一心臟地帶。港府總部、立法會大樓、終審法院(即皇后像廣場),以及前港督府(現稱禮賓府)都位於中環附近,它和上環一樣,是通往銅鑼灣、赤鱲角、元朗、屯門及邊界的要區。

中環,同時也是香港殖民時期古蹟、歷史建築最集中的地區,港島最地道的生活和最傳統的文化氛圍在此得以完整保留。歲月流轉,現代繁華的背後,它漸漸成為香港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地。

高樓大廈背後隱匿著不起眼的老街巷,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還有一些為數不少的老港家庭生活在這裡,維持著一些道地的舊式老店。在聯發街或汕頭街附近信步閒逛,總能偶遇一些頗有年頭的糕點鋪子,自家手工布藝的玩具攤,擺滿鮮花的門店,百合花瓣上的露水正嬌豔欲滴——如此看來,中環是個有新有舊、有貴有平、充滿了摩登時尚與舊日情懷交替的東西方融匯之地,若有機會,或可單獨尋訪它的那份經歷和故事。只不過,這一次想要記錄流連的,是夢幻般的夜之香港。

都說港島是屬於夜晚的,當白日的喧囂繁鬧散盡,暗香浮動月黃昏,它才變得溫柔而旖旎。

順路在一家現烤麵包的小店裡抄了幾個菠蘿包和紫薯包,看看手機上的時間,至此已步行已超過半個小時。我在金鐘站幾乎全透明的玻璃天橋上停留片刻權當休息,視線所及,純白聖誕樹貼花裝飾的落地窗,彷彿無時無刻不提醒著往來匆匆的行人們,聖誕已經臨近。

週末的港島之夜,人們享受著難得悠閒的時光。路燈一點點亮起,大廈的霓虹在暮色中變得剔透晶瑩,天邊的雲慢慢燒成金紫色,一半昏黃火焰一半星光閃爍——這時最好的去處必定是渣打總部和長江大廈之間的天橋,站在橋上,仰望是燈火點綴聳入天際的樓群,俯瞰是車水馬龍的璀璨長河,長醉如夢,亦不過如此。

這高樓林立的中環,星星點點的華燈背後是香港人匆匆的腳步,屬於21世紀不夜城的香港,有著你我的故事,也有他們的回憶。遠處的海面深藍,映著兩岸的五光十色和人間煙火,多少世事變幻,都擋不住燈光照耀之下,穿流不息的人群和不斷推進的歷史。

4.西環-跑馬地-淺水灣-赤柱

原來晴天時的淺水灣,竟是如此靚麗的粉藍色。
淺水灣,應該是屬於張國榮或是亦舒的,更是屬於張愛玲的。

上一次住在九龍,不惜花費大半天的時間,地鐵巴士轉乘再轉乘,也要來看一眼淺水灣的樣子——只是那時正趕上煙雨濛濛的天氣,冷雨微風中的灰暗天色和半溼透了的沙灘,倒是像極了張愛玲筆下的海岸。

我猜,在張愛玲的印象裡,淺水灣大概一直是灰藍色的,灰藍的天與地,還有那些無情或有情的人們,否則怎麼會有後來的《傾城之戀》,會有“面對一堵灰磚砌成的牆壁”之下的範柳原和白流蘇?

這是張愛玲去看她媽媽的路,這條路“坐車都要半個多小時,走路更遠。”而在小小的港島,能夠在不塞車的前提下開足一小時車程的地方,確實不多。雙層巴士上游客當真不少,很多人為了更加開闊的視野,會選擇位於上層的最前排座位——其實左側靠窗的位子更可一睹港島沿海的迤邐風貌。

車漸漸繞著彎道爬上半山,山下的樓群建築彷彿水泥森林裡的樹木,紮根直立於縫隙之間。眼前陽光燦爛,天氣一如既往地晴朗。一路上,可以看到天藍而清澈,一路上,都有鳳凰木紫荊樹長在左右,經過狹窄的路面時,樹枝總是和車頂親密輕擦。這個季節裡沒有英國人的野火花,只有鬱郁不得志的深綠——張愛玲對這火紅的花朵印象深刻,大約是因為上海沒有這種開得如此盡興的樹。

“黑夜裡,流蘇看不出那紅色,然而直覺地知道它是紅得不能再紅了,紅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窩在參天大樹上,壁慄剝落燃燒著,一路燒過去,把那紫藍的天也薰紅了。”

巴士經過深水灣,再向前蜿蜒而至,就是淺水灣站。冬日的海灣不算寧靜,夾道的樹影中可以看見藍色的天,像要飄散了的煙一樣輕飄的白雲,路邊的中英文指示牌告訴人們:“Repulse Bay Beach 淺水灣海灘”。

“上了岸,叫了兩部汽車到淺水灣飯店。那車駛出了鬧市,翻山越嶺,走了多時,一路只見黃土崖,紅土崖,土崖缺口處露出森森綠樹,漏出藍綠色的海。近了淺水灣,一樣是土崖與叢林,卻漸漸的明媚起來。”

小說中的淺水灣飯店早已毀於歲月和戰火,現在的沙灘邊多了一排半歐式的白色建築,作為酒吧和餐廳之用。走過吧檯的木樓梯和臨海的茶座,便是淺黃的沙灘了。沙子有些粗糲,海浪一波波推上來,有講著韓語的女生在遠處的岸邊拍照,看上去蠻激動的樣子——話說張愛玲的粉絲遍佈亞洲,倒是讓這裡更加出名了。

與雕塑旁長椅上張愛玲的皮箱道了再見,依原路返回。站牌一側的樹影中,首先看到一個二三十層的樓,波浪一樣的展開它的弧度——這是傳說中最早的淺水灣富豪公寓,公寓樓下,石階之上是幢長長的只有幾層的淡黃色房子,日式園林的藍白格子棚,黃色百葉窗,門前有白色噴水池,以及叫不出名字、碩大的沉甸甸花朵。

影灣園裡的乳白牆壁,金色如單簧管的扶手欄杆,細鐵環吊著的吊燈,均是著意講究的年代感。足有幾百平的中庭寬敞明亮,陽光斜照著巧克力色的太陽傘,圓桌和扶手椅子,看上去適合讀書、發呆、吃冰淇淋或談戀愛。應該說,許久之前的淺水灣,就有這樣奢侈的空間和緩慢的時間。

她坐在這裡品下午茶,看外面的“海水汩汩吞吐淡黃色的沙”,是否會想起曾來此度假的母親。或許有那麼一瞬間,對著朗朗的天淡淡的雲,看露臺餐廳木質四頁吊扇緩緩地轉著。如同白流蘇和範柳原那樣彼此看著,會在頃刻間理解了母親:“他們把彼此看得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

遠處的植物碧綠,海天湛藍,陽光與沙灘之外,依然是張愛玲看過的海與天。

幾乎所有從中環附近到淺水灣的巴士,終點都設在赤柱村的中心廣場。
赤柱的英文名為Stanley,因香港割讓時在任的殖民地事務官 Lord Stanley 而得名。

偏居港島南岸的赤柱是島上歷史最悠久的村落,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被記載於官方史冊。1841年港島轉由英國管治時,赤柱約有人口2000,是全島人口最多的地方。當時的市中心位於港島北岸,赤柱遠離市區,加上不時有海盜騷擾,導致發展受到影響。

赤柱之所以聞名,緣起於1930年之後,當局在赤柱及春勘角一代設立的炮臺以及當時全港規模最大的赤柱監獄。香港陷落之後,監獄及附近的聖士提反書院成為囚禁港府官員的集中營,據說其間發生過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的書院還在作為研究機構和學院使用,入口處鐫刻著名字和歷史故事的石牌,依舊有種灰色的厚重感。

60年代初,隨著香港的發展,赤柱逐漸成為旅遊區,街市一帶售賣各類衣飾手工藝品,林林總總,形成今日的赤柱市場之初規模,海灣沿岸更湧現大量酒吧餐廳。1998年,當局在赤柱進行填海,將原位於中環、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美利樓搬遷安置於赤柱馬坑,並在此後興建另外的新碼頭,配以原中環舊卜公碼頭的鐵鑄蓋頂,命名為赤柱卜公碼頭,更為這裡的海濱增添了一抹懷舊色彩。

聖誕臨近,港島的歐洲遊客總是不少。坐在巴士上,耳邊偶爾混雜著英語法語,還有難以辨認的某種北歐語言,彷彿來到一個世界語言大集會。法國家庭帶著幾個孩子在淺水灣下了車,車裡頓時安靜下來。坐我前排一對講英語的男女,約摸四五十歲年紀,一直在討論路上見聞,在他們看來,港島半山見縫插針的這種形式,讓他們覺得奇怪又佩服。車開始進入更窄更陡的山路,停止討論的人開始拿著一張小地圖,像在尋找之前來過的地方。

我好奇地探著頭,直覺認為他們是要去赤柱廣場的,因為這前路迢迢,基本上只有這一個說得出名字的景點。
外國大叔衝我點頭示意,算是打招呼,身旁的女士則展現出與年齡相襯的可愛笑容。

“嗨,你好,請問您知道前面哪站有一座比較大而古老的廟嗎?”
“廟宇……..,”我在腦海中搜尋著上次在赤柱走過的路,經過的地方,但是沒有關於廟的印象。“幾站過後是一個很大的廣場,也有一個挺老的集市,至於是否有廟,我真的不確定……..,抱歉………”

他們笑了笑說沒關係,應該就是那一站。隨後我們一同下車,週日的廣場人潮如織,人們像沙粒融入沙灘一樣,四散而去。赤柱大街前是一座現代化的玻璃建築,商場門口熟悉的麥叔叔一如既往地微笑著,以示歡迎。

從這兒往下看,不遠處果然有一座小小的古老建築,門額匾上書“天后古廟”四字——原來真的有一座廟,上次我從相反的方向下至海邊,自然不可能路過它。

香港地處南海一隅,不少居民以捕魚為生。為保平安,大多敬拜天后以求庇佑,所以香港的天后廟遍及各處,有近百間之多。相傳赤柱的天后廟最為古老,為鄭成功部將佔領香港及大嶼山時所建。牌匾和木聯,皆為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所刻;就連門前擺放的香爐,也是道光年間的古物。

繞過喧鬧的市場和大街,我沿海濱路向前來到棧橋,坐在這裡,正好可以看見側面對岸的美利樓。

沒有特意去尋找,因為我知道如今在靜默的、枝葉繁茂的大樹掩映下,位於赤柱佳美道18號的鄧麗君故居,早在幾年前因賣地拆遷,不復舊日模樣。伊人已逝,故土難再,就將這樣的緬懷,永存於心中罷。

也說不清到底是何原因,可以讓我有這樣的衝動,在三天內第二次穿越城市山丘海灣來到赤柱,它沒有淺水灣的風輕柔沙細膩,沒有深水灣的安靜和耀眼又溫暖的陽光,就這樣帶著些許港島遺留的舊日氣息,懶洋洋地伸展在港島南岸,像一位並不在意營生好壞的店主,靜靜做著手工,等待著誰的問候與光臨。

赤柱是隨意而自在的,市集的海濱路上難得可以見到表演才藝的小丑,環遊世界的青年揹包客在這裡兜售自己印製的明信片;它也是羞澀而安靜的,海濱雖然不美豔勝人,但每當黃昏來臨,一切都籠罩在淡紫金色的餘暉光暈中,那一刻的清新靚麗,也足以吸引眾多的中外遊客。

當然,其實說了這麼多大概也只是並不想承認自己還惦記著上次看到卻猶豫著沒有收入囊中的“馬卡龍”派梳妝鏡,作為一個剛剛脫離了中度旅遊購物慾的人,對赤柱市集上琳琅滿目的“紀念品”還處於一種欲罷不能自我掩飾的狀態,這真是有點兒——羞愧。

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想去而未能去,最後遺憾離開又不知何日再見,那麼後悔是不夠填補餘生之味的。任何事,但凡打上時間的烙印,就像電影螢幕上的“十年後”,鏡頭閃回,就是另一番光景。人過中年,總想著遺憾要少一些而經歷多一些,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

來到中年,有人笑,有人哭,有人身後有餘忘縮手,有人眼前無路想回頭。歲月大道一走多年,時間大神催逼著我們不斷前行。也許所有的繁華終將風流雲散,但又有什麼能夠地久天長?

這留不住也算不出的流年。

5.美食之旅

生命有時關於愛,有時關於衰老,有時關於救贖,並不總是燦爛美好,也有各種生之敗落,生之朽敗,生之酸餿,有時簡直就像張愛玲臨去海外最後一眼寫香港,“忽然空中飄來一縷屎臭……..而且還是馬可孛羅的世界,色香味俱全。我覺得是香港的臨去秋波,帶點安撫的意味,若在我憶舊的份上。”
——12月題記

不計算時間,不考慮景點,隨意選擇上一輛叮叮車或巴士,沿著海岸線一路或放空或觀光,然後在不認識但是喜歡名字的某一站下車——這是我港島之夢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沒想到真的能有機會這樣做。我發現,現在的自己經常成為在過去看來“不可能”想法或計劃的實施者,這種感覺就像某日完成了少時夢想的一種激動,雖然現在更多的是欣喜平靜,但毫無疑問,從“紙上談兵”到“親臨戰場”這樣的過程,讓人興奮也感覺,更加自由。

比如現在,我一邊攥緊手上打包的皮蛋粥和腸粉,一邊透過車窗欣賞中環獨有的景緻。叮叮車是香港的有軌電車的暱稱,雙層卻瘦瘦窄窄的它們看起來更像巨大的移動玩具。由於路線足夠長價格足夠親民,港島的叮叮車可以說深受大家喜愛,以至於週末或公休日的東西線,都達到了“摩肩接踵”的擁擠程度。

樓梯旋轉而上,二層電車是一面單排一面雙排的木質或鐵皮座椅,每個都貼心地配有外扶手。週末的清晨乾爽明媚,每週擁有一天休息日的菲傭們集中在廣場前,自娛自樂的他們幾乎也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叮叮車慢悠悠地在軌道上晃呀晃,手中袋子裡仍熱氣滾滾的粥,散發出一陣陣地皮蛋香,引誘著飢餓的胃。

香港,被譽為華洋交錯的東方明珠,這個張愛玲念念不忘的傾城,除了高聳的商業華廈和旖旎的維港景緻,美食也是它的標誌之一。別小看1105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這裡彙集了超過15000家餐廳,既有享譽國際美食界星光四射的米其林餐廳,也有其貌不揚卻滋味震撼、傳承百年的街邊小店。

漫長的海岸線上誕生了眾多的漁港,城市化改變了漁村的面貌,卻從未改變這裡的人們吃鮮的飲食法則。無論是精緻的港式茶點、剛捕撈上岸的海鮮,或是宵夜拍檔、高檔茶餐廳,皆為香港美食盛景的一筆,而美食背後的溫情與人間煙火,則是這座城市更加真實的一面。

西環沿水街正街一路西行,上下四五條街,幾乎集中了全港島最地道、最親民、最正宗的食肆和店鋪,門面都不顯眼醒目,有專做臘味或湯包的,也有專做粥和湯粉河粉的,有的餐廳甚至只放得下幾張小桌,但味道卻能讓人繞腸三日,流連忘返。或是從旺角一路坐小巴向西,沒幾站就到九龍城,密集且破舊的城區中,麵館、糖水、火鍋、海鮮酒樓、泰國菜、越南菜乃至清真館一應俱全,遠眺得見獅子山,近望得到啟德機場廢棄的跑道。

在城市飛速發展的浪潮中,一些古早老店在高樓大廈的夾縫中生存下來,為鋼筋水泥的森林留下一些柔軟。

清晨七點,新的一天即將開始。許多街頭的早餐店,卻在幾個小時之前就開始了這一餐的準備。眾所周知,廣東人重視早餐,粥麵湯和腸粉點心,是香港人的心頭愛,也是早茶的首選。阿姨伯伯們腳不沾地穿梭在狹小的店面裡,一碗碗熱騰騰的生滾粥和一盤盤覆著米香的腸粉,準時送到每一位老饕的桌前。

位於天后電氣道的華姐清湯腩,曾三次登上香港米其林推薦餐廳。一碗用心熬煮、原汁原味溫熱的老火牛骨湯下肚,為趕著上班的白領們提供了滿滿的元氣。而位於大埔運頭街的陳漢記,是附近人們都熟知的粥面專家。淘淨的米拌入皮蛋細細攪碎,花蟹拆開洗淨,與蔥段薑絲一起倒入底粥,隨後便是六個小時的漫長熬煮。出鍋前加的入新鮮豬潤被綿軟稠滑的粥水包裹其中,豬潤方能迅速斷生並保持鮮嫩。

中午十二點,棲息於各大寫字樓玻璃間的員工們如小鳥一樣飛出華廈高閣,開始尋找補充半天能量的合適餐廳。這時,不妨來到灣仔謝斐道,嘗一嘗喜記食家的避風塘炒辣蟹和烤乳豬,或是到鰂魚湧英皇道的富嘉閣小坐,品味一下羊排配河蚌和豉汁蒸黃鯧的鮮美入味,以及,大受歡迎的九肚魚。別忘記配上一盅紅湯或白湯——有時,本地人消費居多的茶餐廳為了提高效率,將羅宋湯簡稱為“紅湯”、奶油蘑菇湯為“白湯”。

九肚魚是亞熱帶特有的深海魚種,魚肉嫩如豆腐,所以也稱之為豆腐魚。魚肉蘸取椒鹽或辣椒醬稍作調味、拍上乾粉,保護九肚魚水嫩口感的同時,提防過厚的粉液喧賓奪主,入油鍋高溫炸至金黃。上海前些年有名的廣式餐飲連鎖“避風塘”餐廳,選單上就曾有這道著名的“炸九肚魚”,可惜大約受食材所限,如今早已消失不見。

傍晚六點。結束了一天的忙碌辛苦,有人踏上歸家的路,有人穿梭在繁忙的街巷裡,尋找著美食的慰藉。格子間里加班的人們,則還惦記著來一碗溫補的糖水。香港的眾多食肆中,除了粥麵館最常見的就是甜品店,各式造型精緻、口味討喜的西式甜品簇擁下,位於寧波街忠於樸實中式甜水的佳佳甜品,能連任數屆米其林推薦餐廳並摘得一星,仰仗的是堅守三十年的古法技藝。

廣東人一年四季都在與溼潤對抗,藥膳同源的食俗在品味繁多的糖水裡發揮得淋漓盡致。廣式糖水講究用料與食材,更講究熬燉煮,重在慢與細緻。佳佳的薑汁採用廣西小黃姜,洗淨,留皮、榨汁、濾渣再熬煮得來,湯圓則是正宗的豬油芝麻水磨糯米湯圓,蔗糖的甜味中和了薑汁的腥辣,天寒時喝一碗薑汁糖圓,暖胃又暖心。

還有讓人回味無窮的芝麻核桃露。湛江黑芝麻用鐵鍋慢火細炒,充分炸出每一粒芝麻的香味,石磨細磨,直至漿液細滑,按比例倒入水與幼砂糖後,明火熬煮,不停的攪拌保證口感綿綢;雲南漾濞核桃味香而出油率高,烤至焦香後碾碎熬煮——口感同樣細滑的兩款漿液混合時融洽親密,口味卻層次分明。

雖然搬離舊址,佳佳營業時間仍然保持不變,從中午12點至凌晨4點,除離地鐵站較近外,又毗鄰在港頗負盛名的廟街夜市,另有一家用炭火悶煮煲仔飯的「興記煲仔飯」,也是來廟街不可不嘗的人氣美食之一。

凌晨三點。半城酣睡聲中,許多人的一天才剛剛開始,被路燈切成段落的街道上,一家深夜食堂,每晚溫暖的燈火依然會準時亮起。這個數次搬遷只為保持原價、狹小樸素的點心食家,如今已經成為堅尼地城口口相傳的深夜傳奇,而讓方圓數裡夜讀師生或跑夜路的的士司機念念不忘的,則是綿密細膩的流沙甜包。

作為傳統港式點心靈魂的奶黃流沙包,是許多食客的心頭好。眼看師傅們將油滋滋的鹹蛋黃蒸熟碾碎,拌入澳洲淡牛油,至於麵皮中捏緊收口,上了蒸籠,像一隻只肥美的小白羊。陳漢記幾十年堅持不變的茶點熱湯,不僅讓無數趕早謀生的工友們疲累之後得以飽肚,更給予了人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歸屬感。

這裡是世界人口密度排名第三的國際化大都市,擁有世界最寬的斑馬線,保證最短時間內最多人的通行,“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職場名言,在香港隨處都是踐行者。而餐飲業更是把這種精神發揮到極致,無論晝夜,這座城市都在高速運轉中——半城人睡去,另半城人醒來,自然就會有服務不同族群的食肆開業。

不管是老一輩的年代還是如今,餐飲業都是門檻較低、競爭激烈的行當,熬出頭的塔尖名廚們收穫著高新體面的生活,而更多奮鬥途中的從業者則期待通過日夜奔波的辛勞,邁向成功的明天。和陳漢記、佳佳甜品、新興食家一樣的諸多老店,凝聚著幾代港人的奮鬥史,就像藏在時光裡的祕密脈絡,記錄著城市的每次轉折。

香港,正是這樣一個打拼出來的城市。據統計,香港人的平均工作時長位列全球第一,每週超過五十小時,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務實敬業的態度,讓這裡成為一副永不停歇的齒輪。但無論走在幾點的香港街頭,總會有餐廳等候,每當身心俱疲的時候,美食就成為溫暖人心最好的良藥,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為美食天堂的原因。

務實而堅韌,繁華而精緻,忙碌卻依舊充滿了溫情,這顆騰飛的南中國明珠,終將會長出新的生命。

旅行實用資訊

1.住宿
華麗海景酒店(Best Western Hotel Harbour View)
地址 Address:中西區,皇后大道西239號,近和益大廈(西環、上環地區)
電話 Tel:00852-25999888
交通 Transportation:機場快線出來H2直達酒店,西營盤地鐵站地鐵A1出口右轉步行
點評:
星級酒店在港島的房間都不很大,因為確實面積有限,這家的價效比就算還可以了,房間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服務沒的說,酒店雖然有些年代感,但設施維護的不錯,尤其注重消毒衛生,每天的清潔也很及時;酒店分海景房和山景房,步行到海邊的中山紀念公園也就10分鐘,周圍都是老汕頭人經營的一些商鋪,主營海產品,價格還可以接受,東西真心不錯;交通的話從這裡到中環和地鐵西營盤站都很方便,叮叮電車和公交也是前後街都有的,想去哪裡都便利,吃飯和購物尤其豐盛,樓下便利店超市、藥店一應俱全,買東西特別方便;

2.交通
關於外部和內部交通大家都很熟悉了,馬蜂窩有很多攻略,在此不再贅述,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比如,

關於八達通卡:
可以提前在淘寶買好,裡面是已經存好100港幣的;也可以去了直接在地鐵站買,服務視窗均可購買,需注意進站時在閘機口刷一下,出站再刷一下,進站顯示卡內餘額,出站顯示扣除本次消費後的餘額;八達通卡可退可充值,視窗能辦理退卡,機器和視窗均可充值,退卡需扣除20元工本費;

關於顏色不同的TAXI:
紅色的士:通行九龍與香港島與新界,16港幣起跳,2公里後每0.2公里加計1.4港幣
綠色的士:通行九龍與新界,13.5起跳,2公里後每0.2公里加計1.2港幣
藍色的士:通行大嶼山,13.2起跳,2公里後每0.2公里加計1.2港幣

關於半山扶梯
簡介:自動扶梯系統由香港政府興建,原意為方便半山區居民往來中環商業區,並舒緩半山區狹窄道路的繁忙情況,系統耗資2億4千萬港元興建,於1993年10月啟用;整個系統全長800米,垂直差距為135米,由有蓋行人道和天橋、20條可轉換上下行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手電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組成;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六-6:00-10:00 下行,10:00-00:00上行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6:00-00:00皆為上行
門票:所有扶梯皆免費使用
途經:德輔道中 (山腳)-皇后大道中-士丹利街-威靈頓街-結志街-擺花街-荷李活道-士丹頓街-伊利近街-堅道-太子臺-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羅便臣道-幹德道 (半山)

關於電車(叮叮車)
香港電車網站,可查閱詳細資訊
//www.hktramways.com/tc/explore-along-tram-tracks/

3.部分乘車TIPS
A.香港大學
巴士:正街乘坐城巴7或3A、城巴71、新巴4X石排灣總站方向,黃克兢樓下車;中環碼頭巴士總站乘7號巴士,薄扶林道香港大學西閘下車;金鐘道太古廣場外巴士站乘23、40或40M巴士,於薄扶林道香港大學西閘下車;
地鐵:港島線西延線 香港大學站A2出口;
步行:建議乘有軌電車到西邊街站下,從西邊街一直往山上,走到薄扶林道往右拐到港大西門;

B.香港動植物園-聖約翰教堂-太平山
門票:太平山免費,山頂纜車單程 HK$ 45,(往返HK$70);
開放時間:7:00-24:00(建議選擇右邊座位)
交通:103或103P竹園邨方向5站,明愛中心下車或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列堤頓道2)轉乘新巴93特(或新巴93、新巴93A、新巴23、城巴12M、城巴40)花園臺方向(5站 19分鐘)花園臺站下車;15C線巴士至中環花園道山下纜車站,然後轉乘山頂纜車往山頂;
步行:上山-於中環港鐵J2出口外轉右,穿過遮打花園向皇后大道方向行,橫過行人路後沿著花園道直上,沿途會經過多座香港著名建築地標,包括中國銀行大廈及花旗銀行中心、聖約翰天主教堂;下山從盧吉道出發前行約 20 分鐘抵達盧吉道觀景點,沿盧吉道繼續走到達克頓道及夏力道交匯處,取克頓道方向,繼續往下走抵達大學道,換乘 13 線巴士到中區,或沿幹德道前行約 30 分鐘,至半山自動扶梯。

C.香港歷史博物館
地址:九龍尖沙咀漆鹹道南100號
開放時間:10:00-18:00(週二閉館)
門票:部分特別展覽收費,常規展覽免費
交通:尖沙咀站 B2 出口,沿金馬倫道向尖沙咀東部方向步行約 20 分鐘;尖東站 P2 出口,沿漆鹹道南方向步行約 10 分鐘

D.淺水灣-赤柱海濱
簡介:淺水灣位於港島太平山南面,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海灣,坡緩灘長,波平浪靜,水清沙細,冬暖夏涼,是港人消夏弄潮的勝地,也是遊人必至的著名風景區。淺水灣英文名為Repulse Bay ,據說源自一艘昔日在灣內駐守以防海盜的英國皇家軍艦,意思是“擊退”;這裡也是香港最高尚住宅區之一,眾多別墅豪宅遍佈於坡地上,其中包括李嘉誠、包玉剛的豪宅;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所提及的淺水灣酒店現已成為影灣園,臨海的茶座則是欣賞紅日西沉,濤聲拍岸的好地方。

交通:高樂花園乘973平日班次赤柱市場方向淺水灣海灘下車;香港站-A1或 D 出口,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乘 6、6A、6X、66 或 260 巴士淺水灣海灘下;或乘巴士至聯發街轉乘 6、6A、6X、66 淺水灣海灘下;再乘巴士 6、6A、6X、66、73、260、973赤柱市場下

E.荷里活街(古董街及自由牆畫藝術街)-旺角
於金鐘太古廣場外乘26線巴士,荷李活道下車;地鐵中環站D1出口右轉至戲院裡,沿皇后大道中往中環中心方向,再乘半山自動扶梯往荷李活道;港鐵荃灣線的3個車站分別為油麻地(旺角) / 佐敦 / 尖沙嘴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