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繁花路,
孤獨星球一意行。
哥倫比亞常相伴,
食字齋主總無情。

這座島上藏著人類之於食物所能付出的善意:除非高山大海荒漠,否則幾乎走到哪裡,都有得吃。各種食物遍佈了臺灣的各個時段、各個角落,你能在一些意想不到的荒謬時刻,吃到一碗牛肉麵,或喝上一杯手搖茶。凌晨三四點,街頭的炭烤吐司配鮮奶茶人聲依舊鼎沸;胃才剛醒的早餐時間,就有吐司、清粥或蛋餅煎餃可以選擇,要不就來碗雞肉飯,或者涼麵味噌湯。午餐晚餐呢?點心宵夜呢?那些攤販、食肆、店家、餐廳,還有穿梭在街頭巷尾的餐車,又或者,四大洋七大洲只要是講得出來的異國料理,十之八九都找得著。一座面積不過三萬五千餘平方公里的島嶼,聚集出如此密度的吃食,要說誇張,還真是誇張了。

臺灣北部
要參透臺灣人五臟廟的中心信仰,必須來一趟薈萃海內外美食的臺灣北部。舊城區里老牌小吃就像古早時期人們北上打拼的寫照,自山間飄香而來的包種茶也牽動著城鎮歷史的脈搏與味蕾。當年榕樹下、廟口前的一味又一味,就此留存下來成為經典。

臺灣中部
中部地區地形複雜,從盆地、丘陵一直過渡到山區,山產為本區菜色增添風味,20世紀中葉清貧時期的飲食發明也依舊保留在小吃文化當中,成為不可不嘗的地區性美味。

臺灣南部
這裡是臺菜的發源地,也有來自五湖四海匯聚而成的眷村菜,克勤克儉的客家菜同樣在此源遠流長。各色大宴小食、魚鮮菜羹,養出一地刁鑽的嘴舌。

臺灣東部
好山好水,孕育出優質、有機的好米好菜。生活步調相對悠閒的此地,作物也能以順應自然的韻律生長。端上桌的,都是主打原味的自信與驕傲。

2019年12月,中國地圖出版社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