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去臺灣是個意外的選擇,原來因為民進黨的執政,擔心對大陸人有歧視,本來是想在國民黨重新上臺後再想去的。但是女兒二年級學了介紹臺灣的課文後對日月潭念念不忘,堅決要求去臺灣,於是臺灣行便被迅速提上議程。提前3個月去當地出入境中心辦通行證(只要帶好身份證就行,兒童帶好戶口本,連拍照繳費半小時搞定,7天后取證或選擇直接郵寄到家,自由行務必選擇G籤),提前一個半月在馬蜂窩上辦好了入臺證(淘寶、攜程、實體旅行社都可以辦)。有信用卡金卡,第一次辦理入臺證還是挺順利的,按照商家要求提交材料後三四天就可以下證了,入臺證商家發你指定郵箱自己列印就行,最便宜的普通套餐就夠了,完全沒必要去加急或者其他附加業務(保險貌似也沒人檢查,海關根本不看的)。因為靠近春節擔心漲價,下證後馬上訂酒店機票。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提前一個月訂的機票居然會出發前價格跳水。出發前一星期我鬼使神差的想再查查機票漲了多少滿足下虛榮心,沒想過出發的機票居然3張機票合計降價二千多,果斷損失900元退票費重新來過(事後發現出發飛機上座率不到4成,航空公司降價促銷,看來是中獎了),順便酒店也重新查了一下,有降價的也退了重訂,看來並不是越早越好啊(攜程的機票很坑人,第一遍查和第二遍訂的時候價格不一樣,同程的機票預訂時會預設勾選保險,建議還是去官網或貨比三家看清楚再買。攜程好多臺灣酒店房間預訂都寫著只剩1間,這個純屬坑人不要相信,本人親自嘗試過訂完1間之後系統還顯示只剩1間,基本上酒店提前一週預訂就行了)。提前換臺幣本人也認為沒啥必要,臺灣的自動取款機普及率很高,機場就有,出關後現取就行了,後面臺幣不夠的話去7-11或全家便利店找自動取款機就行(臺北每個捷運站都有)。除了夜市和乘坐交通工具必須用現金,稍大的店都可以刷卡或者支付寶,現金換2500元人民幣足夠了(約一萬出頭新臺幣)。日月潭水社附近的店可以使用人民幣,那裡的屈臣氏超市是雙幣標價。
順便在說下臺灣的小吃,感覺臺灣的口味和廈門那裡差不多,並沒有好多攻略文中描述的那麼好吃。有的小吃或者快餐裡面有酸筍,不習慣的人建議問清楚再點。臺灣人一點都不吃辣,想吃辣的不太容易。臺灣的正餐價格不便宜,類似北上廣飯店價格,不大的飯店一個人100元人民幣很正常,吃小吃或快餐就便宜多了。正餐裡面推薦吃下雞,一點都不柴,全是土雞。魚的話據說日料比較新鮮(本人不喜歡所以沒試過),但是建議問下做法後再點,如果清蒸的話最好不要點,臺灣人習慣蒸魚只放魚露和蔥姜,口味太淡實在無法下嚥。吃了一次烤豬肉,明顯比大陸的豬肉肥。不過臺灣人對食品安全很重視,因為康師傅出過一次食品安全問題,全臺灣都買不到康師傅的方便麵(臺灣是統一集團出產的方便麵的天下,全是高檔方便麵,裡面的牛肉槓槓的,價格相當於大陸的十幾元人民幣,有幾頓晚飯我就是靠這個解決的),大家都不買自然沒市場,瞬間心疼我們的食品市場。總體感覺除非你是日料、奶茶、甜食、夜市小吃愛好者或習慣福建風味,否則其他口味的尤其是重口味的,臺灣的食物實在有點讓人提不起興趣。
順便提下,本人在去臺灣前補了一下課,看了李安的紀錄片《看見臺灣》(從飛艇俯瞰臺灣,反映臺灣的生態汙染的內容,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臺灣),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不要看國際版,看上下兩集的版本,去清境農場的時候有他的墓和霧社事件的紀念碑),央視的紀錄片《臺北故宮》、書本方面有《自助遊臺灣》、加籍作家心水的《臺灣,你一定要去》(這兩本書主要是瞭解臺灣景點,有電子書),還有螞蜂窩若干臺灣辦證旅遊攻略(順便說下如果是文藝青年遊臺灣,建議觀看如下10部電影:1、一頁臺北—臺北;2、不能說的祕密—淡水;3、悲情城市—九份;4、五月之戀—苗栗;5、雞排英雄—臺中;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鹿港小鎮、平溪線;7、天台愛情—臺南;8、痞子英雄—高雄;9、艋舺—西門町。10、海角7號—墾丁,如果全看過就當我沒說


)。酒店、出行全部在攜程選,因為攜程收購了臺灣的旅行網站,相對其他國內網站在酒店選擇面上方面有明顯優勢,當然如果你選擇包車/拼車,螞蜂窩的價格比攜程有優勢,售後方面螞蜂窩沒試過,攜程還算有保障。
因為帶小孩第一次去,去臺北以外的地方還是選擇在攜程上報了旅行團,一日遊的都是10人內的小團,多日遊的是私家團,總體體驗不錯。因為時間只有7天,環島遊太趕,只好把墾丁捨去了,下次單獨去吧。言歸正傳,下面正式開始旅程:

第一天:故宮、101大廈

我們是12點上海虹橋飛臺北松山機場的飛機(順便說下如果坐檯灣航空公司飛機記得只選長榮一家,其他的臺灣人自己對他們都充滿了詬病,復興破產、華航管理不善不是罷工就是事故,這次一到臺灣就正好趕上華航大罷工,好多班次取消,還是我們大陸的航空公司保險),虹橋和松山(桃園機場在桃園市,相當於浦東機場到上海市區的距離)離市區近而且人少,是我的首選。2個小時就到臺北松山,降落時可以看到臺北市容和圓山飯店。

出發前的登機口

寬體客機還是挺舒服的,尤其是人少的時候

飛機的午餐還行,是我習慣的口味。

松山機場遠處山下的建築就是圓山飯店

到達樓層電梯的歡迎詞,下去就是免稅店和海關

出了關就看到這個,這隻熊可能是松山機場的吉祥物,到處都有熊的元素。

松山機場很小,出了關幾步路就出去了,畢竟是日治時期建的老機場了。

機場門口的計程車,臺灣的計程車基本上都是日本車,保養便宜,臺灣人也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大陸車臺灣人也不瞭解,街上日本車、韓國車居多。

松山機場門口就是捷運,我們訂的是臺北麗都唯客樂飯店,捷運文湖線轉信義線大安森林公園下。大安森林公園是臺北最大的免費城市綠地,小S的別墅就在這裡。

捷運松山站的站臺,和上海的人流差距太大了。機場捷運的安保不停的巡邏,不允許拍照,但是不需要向大陸一樣進門就行李安檢(臺北捷運一律不安檢,機場也只有行李安檢不搜身,對安全很有自信)。

臺北的城市風格偏舊,大多數房子都是十幾二十年前建的,經濟型酒店的裝修普遍有點老,不過衛生狀態都可以放心。順便說下臺灣的酒店都是3點以後入住,11點退房,和大陸的區別很大,提前到可能房間無法入住。我們住的麗都唯客樂酒店的位於公寓樓內,大堂有種濃郁的上個世紀風格。

因為處於地震帶,臺北的房子一般都是方形的,樓層普遍不高,酒店中間就有個這樣的有特色的天井(第一天晚上就感到了一場有震感的地震,司機反映這些小震很正常,如果長期沒感覺反而可能會出現大地震)。

因為臺灣比江蘇熱十幾度,到了酒店換完春裝我們就出發去故宮博物院(因為是週五,故宮週五週六開放到晚上9點,所以為避高峰我們四點半出發去故宮)。臺北故宮是個有歷史的地方,建議去之前看下央視拍的臺北故宮的紀錄片,有40集的完整版和12集的精華版,絕對漲知識。我看的是精華版,感覺意猶未盡,有時間再看一遍完整版。其實在臺灣有南北故宮之稱,南部在嘉義,北部在臺北,都是故宮博物院下屬的展覽機構,一般我們只去臺北故宮,據說臺北故宮的文物3年換一次,其他未展出的都在故宮背後的山洞裡面。故宮館藏文物65萬件,如果以3年更換一次的頻率的話夠你看一輩子,所以是值得一輩子常去的地方。
以下是我收集的臺北故宮開放資訊:
展覽區一(正館)
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
為提升服務品質,本院正館已實施持悠遊卡感應扣款入場,減少遊客排隊購票時間,入場更快速便利,請多多利用。提醒您注意,為配合悠遊卡票務作業,悠遊卡一經感應扣款恕無法辦理退票。
售票時間:08:20~18:00
每週五及週六配合夜間延長開放參觀時間,售票至20:30止。
普通參觀券 臺幣$350一般觀眾
團體參觀券 臺幣$320
10人以上團體(團體票券每人320元,另加收語音導覽系統租金30元)。
優惠參觀券臺幣$150
 國人憑身分證件(團體亦同)
 持國際學生證者
免費
年齡未滿18歲者(不分國籍)。
65歲以上者(本國籍)平日免費。
身心障礙者及其陪同者一人(不分國籍)。
本國學生(持「教育部立案學校有效學生證」者)。
自106年9月1日起至107年12月31日止,每日下午4時30分起,國人憑證件可免費參觀正館(第一展覽區)。
展覽區一(正館)參觀券可於購票當日參觀本院展覽區一(正館)所有當期展覽。
*免費參觀時間:1月1日元旦、元宵節、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9月27日世界觀光日、10月10日國慶日、10月17日臺灣文化日。
*自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止。「南北聯券」優惠措施如下:
持本院北部院區各類參觀券者,可憑該券存根,於三個月內,免費參觀南部院區。
持本院南部院區付費參觀券之本國籍遊客,可憑該券存根,於三個月內免費參觀北部院區。
參觀本院南部院區之外國籍遊客,如欲參觀北部院區,可於本院南部院區售票口購買北部院區之普通參觀券或團體參觀券,除可參觀南部院區之外,並可憑該券存根,於三個月內免費參觀北部院區。

在順便介紹下交通情況,如果你時間比較充裕,可以坐捷運到士林站轉紅30/815路(或到劍南路站轉棕20,但棕20等車間隔比較長;紅30路間隔時間比815短,故宮晚上九點關門後正好可以趕最後一班車去士林站趕捷運),時間估計在1小時以上,趕時間就打的,二十分鐘不到就到了。打的的費用也不超過100元人民幣,像我住的大安過去只要50元人民幣左右,但只要不是上下班高峰就不堵車,費用在接受範圍內。臺北的公交等的時間比較長,半小時是常態,1小時也不稀奇,如果坐公交務必要下載臺北公車通看還有多少時間到站,看見公交車來了千萬記得要招手招呼司機停車,下車要按鈴(或者臺灣公車通、BUS+,如果要坐火車的話就下載BUS+,建議要坐公車和臺鐵的朋友在馬蜂窩上好好學習下該方面攻略,想偷懶的就和我一樣打的吧)

4點半的故宮大廳還是人潮洶湧,一半以上是各種旅行團。底層是紀念品商店,電梯上去是售票處,租講解器就在售票處旁邊(租講解器因為只有一個視窗,排隊要有相當的耐心),再旁邊是存包處,因為雙肩包一律不得帶入。故宮裡面精品很多,大多是小件,耳熟能詳的書畫精品你就不要想看到了,快雪時晴帖、祭侄文稿、寒食帖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就像去北京故宮能隨便看到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嗎?書畫能看到宋朝的,以二流的作品為主,再往前就不用想了。陶瓷展出以宋朝以後的為主,宋代五大窯、元明清瓷器基本一網打盡,愛瓷器的絕對飽眼福;玉器、雜項都是以小件為主,重在精細程度;佛像和青銅器不多與大陸博物館差距較大。總之要仔細看打底半天,我們帶了小孩走馬觀花二小時看完,主要是小孩對這個沒興趣。最失望的是三大寶只看到了毛公鼎,另兩寶翠玉白菜和肉型石都外借了。

這裡上去就是售票大廳

一樓展示的佛像,清宮皇家生活用具,掌中書。上圖是乾隆把玩的百寶箱。

這套傢俱據介紹是鬼子六奕訢家的。

古代的掌中書,整整一個展廳都是。

二樓是書畫和瓷器,三樓是玉器青銅器

這個翡翠屏風是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的賀禮,算是最大的玉器了。

白菜和紅燒肉都不在,就放了這兩樣的大幅宣傳畫在那裡,沒辦法只有下次再來了

大名鼎鼎的宗周鐘和毛公鼎

玉器方面,有很多是精品,特別是漢以前的古玉,絕對是驚豔。

書畫方面就有點失望,可能是胃口吊的太高,想看的一個都沒看到,北宋以前的幾乎沒有,南宋的也很少,展廳整體不大,中間還有不少的拓本。這個是宋高宗寫給岳飛的勅。

方孝孺的字,朱之蕃的題詞

這個定窯的孩兒枕在中學歷史課本里有。

傳說中的汝窯,看的流口水

大名鼎鼎的雞缸杯,但比起下面的鬥彩盤又差遠了。

我們宜興的紫砂壺在這裡也佔有一個展廳哦。

走的時候大概是6點半,出發時候來特意請司機開到正門口拍兩張故宮的夜景。

臺北故宮到101只要20分鐘車程。說到101這次真是一言難盡,臺北的天氣太多變了,冬天晚上去101看夜景簡直是撞大運,我去了兩次頂樓都是有霧能見度只要10%,頂樓觀景臺關閉,隔著玻璃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到。冬天臺北多雨,白天還晴空萬里,晚上一降溫空氣中水汽明顯增大了,整個頂樓高聳在霧氣中。冬天要上觀景臺的朋友還是白天去登樓比較靠譜點。這是第一次去101樓下拍的,頂樓都在霧氣中,第二次去更慘,能見度還不如第一次。想拍101的小夥伴還是白天去象山公園爬山吧,那裡角度好,帶小孩的就算了,爬上去據說在半小時左右。101大樓開放時間:09:00-22:00;停止售票時間:21:15;停止入場時間:21:15 (1月1日-12月31日 週一-週日),門票全票600新臺幣/優惠票(限學生、軍警)450人民幣/團體票450人民幣 (1月1日-12月31日 週一-週日)免票:1.15米以下兒童免費。千萬記住101有雙人套票1020NT,不主動提醒售票人員就會按1200NT算,這點我就中招了。101可以說是全臺灣門票價效比最低的地方,可作為臺北地標不能不去,看來只能留待下次去臺北圓夢了。

101底層的美食廣場應有盡有,我們選的小南門,味道還行,就是座位不太好找。

叫號的東西很有特色,到號會燈會亮。

滷肉飯一開始比較興奮,後來好來發現全臺灣都是這玩意,味道大同小異。

臺灣蔬菜很少,主要就是青菜和包菜(這裡叫高麗菜),讓包郵區的小夥伴很抓狂。

這個酸辣湯名不副實,一點不辣,略帶酸味。

這個好像是牛肉捲餅,味道還行,比較有嚼勁

肉醬面,感覺臺灣的肉醬簡直是百搭的,早上酒店都有放好的肉醬讓你往各種東西里面放。

在小南門旁邊還有一家油雞飯,店家推薦說是上了米其林。看見有人在排隊,我也忍不住去排了20分鐘隊買了一份油雞叉燒雙拼飯嚐嚐,只能說油雞很嫩,叉燒太硬,總體感覺馬馬虎虎。

油雞叉燒雙拼飯

101的鼎泰豐都是給旅行團吃的,9點半還有人在排隊,這個隊伍是大概8點左右的盛況。

臺北101大樓裙樓為購物中心,共地上6層,地下1層;地下1層為生活美食廣場,有生活商店、各地美食等;1層為101大道,有服飾、配件、彩妝保養等;2層為時尚大道,與世貿中心及紐約購物中心有空橋連線;3層為名人大道,為品牌旗艦店;4層為都會廣場,高40米,佔地500平方米,有露天咖啡、歐式、泰式與中華料理餐廳;5層為金融中心;6層為健身中心,有攀巖牆、拳擊臺等裝置。101大樓-1到5層其實和大陸商場沒區別,登頂買票在5樓,第一次到售票處買票時小姐姐告知樓頂能見度只有10%且室外平臺不開放,考慮到後面還有時間就沒去,到-1樓買了點水果就撤回酒店了。

門口的街頭藝人,很陶醉的演奏,臺灣感覺街頭藝人比大陸放得開,他們無所謂你給不給錢,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

回到酒店都已經9點半了。

第二天、野柳、平溪線一日遊

酒店餐廳在地下室,臺北酒店的早餐普遍品種不多,價格到不便宜,相當於人均300臺幣。

對驢友來說,坐火車遊平溪線是不二選擇。對於偷懶的人,那就報旅行社的一日遊團,省得計算火車的時間。優點是市區內上面接送,缺點是時間比較緊張,玩的不夠深入。我們報的10人團早上7點半來接,回到酒店大概5點半,遊覽野柳、黃金瀑布、九份、猴硐、十分,本來介紹上說有十分瀑布的,結果司機沒有去,不過在路上也看到了,冬天水很小不值得去。總體感覺野柳最值得去,九份適合搞攝影的人去拍夜景,十分和猴硐小孩子比較喜歡,也很有文藝氣息,就是十分放燈的人實在太多影響舒適感,反而十分車站和靜安吊橋給人驚喜。整個臺灣的小團都是司機兼導遊1人搞定,作為司機是不錯的,作為導遊就很一般了。我們坐的是賓士的商務車,臺北到野柳大概1個小時左右,車上禁止吃食物,這點比大陸限定的嚴格。

路邊大樓上的標語亮了,路燈旁邊也全是青天白日旗,讓人有穿越的感覺。

路邊一家彩票店

野柳地質公園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長約1700 公尺,野柳奇巖是這裡的主要看點,它是世界奇觀之一。可以說風光獨特,在其他地方沒有這種特別的感受。景區門口裝修很樸實,和它的名氣比起來有點太低調了。門票80臺幣,兒童半價,很實惠。野柳也是整個平溪線唯一收門票的地方,臺灣的門票相當厚道,在臺北以外的地方,我只在清境農場和野柳、阿里山、九族文化村買過門票,而且價格不貴,日月潭都不用門票,甩大陸5A景點N條大街。

野柳地方不大,走進去5分鐘不到就到主景區,不拍照1個小時可以逛完,拍照的話再加1小時。圖上的都是代表景點。

野柳地質公園內可概分為三區。
第一區屬於蕈狀巖、姜石的主要集中區。在第一區中可看到蕈狀巖的發育過程,同時也有豐富的姜石、解理、壺穴與溶蝕盤,著名的燭臺石與冰淇淋石也位在本區。
第二區的地景與第一區相似,皆以蕈狀巖及姜石為主,但數量比第一區少,著名的女王頭、龍頭石與金剛石皆位於本區。於第二區靠近海邊可看到三種形狀特別的岩石,分別取名為:象石、仙女鞋和花生石。三者都是岩層中形狀特殊的結核,經過海水侵蝕後,而突出於海邊的小地景。
第三區是野柳另一側的海蝕平臺,比第二區狹窄,平臺一側緊貼峭壁,另一側底下則是急湧的海浪,在這裡可看到不少怪石散置期間,其中,較特殊的有二十四孝石、珠石、瑪伶鳥石,三者都是形狀特殊的結核,經過海水侵蝕後,所呈現的奇特岩石。第三區除了奇巖怪石的自然地景之外,同時也是野柳地質公園內重要的生態保育護區。
蕈狀石的演育過程要歷經千百年,一顆顆活像是大香菇的髦狀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野柳地質公園裡宣狀石,因外觀像是一柱擎天的巨型香菇,因此又稱為擎柱石,整個野柳公園內有180餘個,完整地記錄了蕈狀石的演育過程。

進去到了海邊就是一條分岔路,俏皮公主在第一區,女王石在第二區,這是第一區。

沿著路往前走的平坦地段就是第二區,按地圖看一直可以往前走到山背後的第三區,但第二區過去岩石就很少了,主要景觀在第一、第二區。感覺石頭都大同小異,但是這些岩石的基座都很脆弱,女王石下面已經有明顯的裂痕了。

我們去的時候下雨,風浪很有氣勢。

站在第二區看第一區

一位60年代在野柳海中救人犧牲的英雄。

大名鼎鼎的女王石,天氣不給力,沒法照出藍天背景的照片,在這裡拍照得有充足的排隊耐心。女王石右下面已經有一道裂縫,也許若干年後就倒了。

像一個麵包。

排隊拍照的人群。

地上的紅線就是警戒線,不得跨出,像大陸的火車站一樣時刻有工作人員提醒。

景區門口很貼心的在進門不遠處做了兩個女王頭和俏皮公主的複製品,這裡不用排隊隨便拍。
第二站是陰陽海和十三層遺址,車程野柳過去40分鐘左右。陰陽海因海灣中的海水顏色呈黃褐色,與外海方向正常海水的藍顏色形成鮮明對比,因而得名。海邊的山便是金瓜山,原來有金礦,日據時代留下了礦山遺址。

十三層遺址背後是茶壺山,山背面就是九分山城。

因為礦山上的水呈現黃色,流進大海便形成了黃藍兩種顏色的陰陽海,晴天的時候更明顯。

煙霧繚繞的是基隆山,沿著山路往上走就到黃金瀑布。

這裡的水含有重金屬,雖然清澈但是無法飲用。

圖中路邊的就是以前的飲水渠,供人飲用的水就從另外的地方引過來。

黃金瀑布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興村與梅蘭村之間,由於早期於瀑布小溪上游,為採銅礦之處,長年來因重金屬類礦砂沉積溪床作用之下,使其水質氧化而形成奇特的金黃色瀑布景觀,當地居民將其稱為『黃金瀑布』。

翻過山頂往下開就到了九份山城,《臺北縣志》記載,清朝初期,這地方的村落住了9戶人家,每當一家外出到集市購物時,都要買“九份”分給其他人家,到了後來九份就成了這個村落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九份位於臺北縣瑞芳鎮,早期因為盛產金礦而興盛,礦藏挖掘殆盡後從而沒落。1990年後,因電影《悲情城市》在九份取景,九份的獨特舊式建築、坡地以及風情,通過此片而引起了島內外的注目,為小鎮重新帶來生機,成為受歡迎的觀光景點。2001年,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神隱少女中的街道,靈感也是取自於九份老街。臺灣歌手陳綺貞的歌曲《九份的咖啡店》的創意,也是來自這裡。 1945年戰後,九份的黃金產量曾一度恢復,但1957年後因礦藏衰竭開始衰退,最後於1971年正式結束開採,九份從此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屋舍人去樓空、老街人煙稀少,喧鬧的小鎮又歸於平靜。1980年代後期,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所執導的電影《悲情城市》,在九份附近取景拍攝。這部獲得威尼斯大獎的電影,令人再次留意到這個特別的小鎮。從此,每年都有許多的畫家、雕塑家、陶藝家聚集在這個小小的山城,尋求創作靈感。九份的房屋順應山勢,櫛次鱗比地蓋在一起,狹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階,高高低低,彎彎曲曲,是九份最具特色的景觀。九份的街道都是窄窄小小的,其中的基山街是最熱鬧的一條。這條頗有味道的老街,體現了臺灣特有的飲食文化,是九份最繁華的商圈。街兩邊是百餘家小店面,傳統小吃、飲食店、民藝店,吃喝玩樂住樣樣都有。僅吃一項,就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來九份的遊客,一定不會錯過這裡獨特的芋圓。這種以芋頭為主要原料,用純手工做成的傳統的風味小吃,滑潤可口,色香味全。此外,還有草仔粿、芋仔番薯、以鮮魚製作而成的魚羹、香酥可口的雞卷等等,只有吃了,才知道其味美。
山城沒法停車,要到山腳下的停車場才能放我們下車,爬上去再回頭路走回來。我們在這裡連吃飯2個小時,感覺時間也差不多夠了。九份特色在於他是一座山城,可以眺望海景,可惜當天有霧看不見。當然晚上的夜景也是不錯的,老街已經完全商業化,商品大同小異,相對而言我更喜歡走爬到老街途中安靜的小道。順便說下,司機說他們當地人來九份不吃飯店,都是吃小吃,街上小吃種類很多,有名的有深坑臭豆腐、芋圓、芋粿巧(芋頭和糯米蝦乾攪拌後蒸熟)、草仔粿(類似麻薯,有綠豆、紅豆、芋泥、菜脯等口味選擇)、傳統古法制作紅糟肉圓(有酸筍,建議不要嘗試),“魚丸伯仔”的招牌三寶:豆乾包、魚丸湯、幹冬粉,阿珠雪在燒(花生卷+冰淇淋的甜品),因為我嘗試過廈門的食物,不太合我口味,在網上搜了一遍後只吃了賴阿婆芋圓,其他的實在沒有興趣嘗試。

九份好多商店都有這樣跳出的平臺,用來露天觀景槓槓的。

左手邊走上去就是阿妹茶樓

昇平戲院,原稱昇平座,首建於1914年,1934年當地人投資於豎崎路與輕便路交叉口的現址重建。新昇平戲院為二層樓結構,一樓石造、二樓木造,兩層總共約600個座位。在九份的黃金時代,昇平戲院每到假日便人聲鼎沸,據說當時歌仔戲、電影、布袋戲等輪流演出,使得昇平戲院整個月份檔期全滿,瑞芳與金瓜石的居民也都前來看戲,假日甚至可以達到每天兩三千人買票看戲,這也使得昇平戲院周圍成為九份最熱鬧的區域。

阿妹茶樓是九份地區的代表性建築與最早的茶藝館之一,地理位置適中,視野極佳,每一桌都可欣賞到山海美景,據說是千與千尋中湯婆婆的湯屋。

路邊好多店都售賣這宮崎駿元素的紀念品。

賴阿婆芋圓,店面不大,矮桌木凳古色古香,芋圓放在玻璃大碗裡,根據客人要求加上熱甜湯或者冰沙,覆蓋各種紅豆,花生,芋圓甘甜軟糯,Q彈爽口。從來沒吃過這麼Q的芋圓,的確名不虛傳。可以選冰的,也可以選熱的。上圖燈光下面的阿婆就是賴阿婆本尊。
網路上是這樣介紹賴阿婆的:九份是有全臺灣最老牌、口味最多樣的芋圓專賣店。這裡的芋圓品嚐起來不但有原始的香味,更是非常有嚼勁,越嚼越香。賴阿婆芋圓可說是九份地區最受歡迎、人氣最旺,並且還頗受媒體推崇及好評的芋圓店。賴阿婆芋圓已經營到了第三代。賴阿婆芋圓秉持以健康食材開發新口味,選用天然五行健康食材,不含任何化學色素, 全程採用純手工製作。賴阿婆製作的高質量芋圓,榮獲2005年度全臺美食小吃票選第二名。店內周邊擺設有著五、六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彷佛進入時光遂道回到了那個年代。賴阿婆還是當地的名人,在廟裡還有她與地方領導的合影。阿婆芋圓皆是手工現場製作,店家將精選的新鮮大甲芋頭去皮切塊,隔水加熱後蒸熟,並依照適當的地瓜粉或太白粉比例,加入與芋泥一起攪拌,水量也必須加得適當才能吃出濃濃的芋頭香,之後捏成長條狀、切塊,就可以可烹煮出Q彈軟綿的芋圓。

阿婆的店面很大,周圍全部被他們家包下來了,有足足四間店面。

紅糟肉圓以傳統古法制作內餡,搭配上軟嫩的外皮與特調醬料,是九份非常出名的小吃。金枝紅糟肉圓,地道的老字號。這張照片是生的,吃的時候會放到鍋裡煮熟,特別提醒,裡面有酸筍,有股臭味,不習慣吃螺螄粉的同學就不要吃了。

我們在這家飯店吃的,基本在最高的地方了,不下雨可以看大海,可惜下雨就什麼都看不見了,三個人3菜1湯1200臺幣。

整個臺灣行程中吃過的最好吃的雞。

尖椒一點辣味都沒有,也是服了。

臺灣飯店的湯的品種也很少,我們這裡常吃的番茄蛋湯、三鮮湯之類的一律沒有,只有菌菇湯還符合我們的口味。

漲蛋裡面包著肉沫菜,這個讓我又學了一招。
第四站是猴硐,猴硐就是大名鼎鼎的貓村了,其實除去貓之外,猴硐還是一個礦山遺址,只是現在無礦可採,當地人以貓也聚財手段了。猴硐位在新北市瑞芳區以柴寮路為主的周邊,命名最開始起因是:鄰近一處山洞有大量的猿猴聚居,故稱「猴洞」,日治時期因當地盛產煤礦,當地人為求吉利,不喜歡礦坑裡有水,故改猴洞為「猴硐」,後至民國51年因「猴」字不雅,改字為侯硐,車站也隨之更名成「侯硐站」,但在民國94年,經地方人士建議:保留地方文史特色,再次更名回「猴硐」。這個地方不大,一個小時足夠了,停車場出來就是車站,車站前有條商業街和原來的煤廠,從天橋過鐵路就到了貓村,整個村子就在一條直線上,一百戶人家不到。
99%的人來猴硐都只逛貓村,如果有時間,建議在花1個小時好好了解下猴硐煤礦的歷史,站前有當年的辦公室、倉庫和裝置,沿著車站前基隆河往南走10分鐘不到,有礦工紀念館和壺穴地貌觀景臺,基隆河對岸還有當年的煤礦遺址。如果你是火車迷,坐在車站天橋上或者鐵路邊看火車也是個好選擇,每隔幾分鐘就有火車經過,各式各樣的車種, 太魯閣號、自強號、莒光號、電聯車、觀光列車、載水泥的貨運列車,都可以就近觀賞。

車站對面就是煤廠,左邊紅色建築是整煤廠辦公室(現在是遊客諮詢中心),白色的是倉庫(現在是願景館),右邊的就是原整煤廠的裝置。
以下為臺灣網站介紹:侯硐的第一煤鄉歷史興衰
侯硐位在臺鐵平溪線上,自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因應煤礦的發展興起,當時聚落曾高達6千多人,連女性都要到選煤場上班,侯硐當地車站、變電所因此設立,周邊更有醫務所、礦工宿舍、所長宿舍、美援厝、番仔寮、木工場、五分車的柴油機車庫等建築設立,完整的礦工聚落,也是吳念真導演「多桑」一片的拍攝地點所在,片中深切刻畫礦工生活。
在礦業盛行的時代,侯硐創造了許多第一,首先就是臺灣煤礦最大產區、也是質量最好的礦坑,鼎盛時期猴硐僅瑞三公司一家煤礦公司、本坑年產量就有674公噸,遙遙領先第二名的466萬噸,佔當時全臺煤礦產量的1/7,坑道總長60公里,深度由海拔96公尺挖到海拔下348公尺;全臺最先進的選煤廠房也在大正9年、西元1920年在基隆河邊興建完成,是當時唯一的選炭場與運煤橋,結合一樓鋼筋混泥土與二樓以上為木頭架構的三層樓高的廠房,包含臺灣第一座貨用電梯也因此而生,應用於載送拆解機具零件到礦坑中組裝應用,選炭廠房裡共三部選煤機,根據導覽介紹當時一臺機器日幣40萬的報價,相當於現在物價的7億,由此可知當時猴硐煤業的鼎盛與技術的先進。另外運煤橋的圓拱造型也是另一項臺灣第一,現存運煤橋是曾於民國54年以混凝土重新建造過的!

侯硐煤礦博物園區 侯硐經過經濟結構轉型,能源動力來源改變,煤礦產量降低等影響,而在1990年畫下煤業發展的句點。在煤業沒落後,侯硐也慢慢衰落而人煙罕至,為保留地方特色文化,規劃了侯硐煤礦博物園區,以瑞三整煤廠為主題館區,搭配下述展館呈現礦工生活:
*礦工紀念館-將礦工浴室改建,以礦工一日的作息,展示礦工醫療史、礦工生活型態、坑道模擬等相關文獻和工具。(沿車站馬路往前走10分鐘,不在站前廣場上)
*旅遊資訊中心-原汁原味地呈現昭和10年、1935年的建築,提供旅遊諮詢。
*願景館-原為整煤廠倉庫,內有礦工生活與物件陳列,另搭配礦工畫家洪瑞麟老師的畫作作空間呈現。
*地質館-原為烘沙室,供作火車煞車之用,現改為介紹基隆河特殊地質為主。
*侯硐藝術公廁-將「侯硐-板橋」歌詞和礦工口述歷史,鏤刻在不銹鋼外牆上而成,以現代空間設計呈現礦工歷史。
侯硐的自然生態
猴硐地區除了具有礦業的悠久歷史,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世界十大保育植物之一的鐘萼木,被列為保育類植物,是由冰河時期存活至今,不曾演化仍舊維持原樣的樹種,全世界只有這一科一屬一種,瑞芳是鐘萼木在臺的極東生長地,北部約有千株上下,近半數在猴硐山區,且發現有遺傳異變而更顯珍貴,堪稱是臺灣的國寶。
鄰近九份跟金瓜石盛產金礦,猴硐旁基隆河畔上就有保值價值的試金石,試金石的質地細緻,將金塊在上劃過,根據色痕深淺,由白到紅,即可判斷黃金的K數,其他石頭在上面刻畫,只會有一種顏色,是以前用來判斷金礦純度的方式之一,目前因科技精進,試金石演變成觀賞價值,其中以特殊造型或是坑洞款式具較高收藏價值。
另外基隆河的特殊景觀:壺穴,產生在高雨量、硬質砂岩的上游區域,因為大量流水夾帶石頭沖擊而成的特殊地貌景觀,基隆河有三處:大華、暖暖跟猴硐,大華壺穴已被破壞,暖暖的目前無路可直接到達,最容易近距離接觸的壺穴就在猴硐,粗估約有近四千個,這些地貌也會如同野柳女王頭一樣,因為時間而不斷改變,到猴硐也不仿來看看大自然的奧祕。
侯硐的貓村奇蹟
原本因礦業興起而參差坐落在侯硐火車站旁半山上的聚落,因礦產結束而沒落、青壯人口外移,但是因為貓群,而讓地處偏遠的猴硐成為觀光重地。搭乘臺鐵到侯硐站下車,就能聽到由音樂家林慧玲老師創作的「我的心中住著一隻貓」,搭配貓叫聲,讓侯硐成為臺灣第一個『音樂火車站』;另外由基隆客運營運的808路線,往來於侯硐跟瑞芳之間,也請了石繪藝術家李鴻祥設計『貓公車』,貓咪彩繪造型、把手、貓鈴聲,讓貓村之旅更加有趣;耗資1800萬、2013年甫完成世界第一座人貓共用的『貓橋』,以回首的貓咪造型外觀,讓人貓一起由車站散步到貓村,近距離接觸可愛的貓群們;沿路上都繪有貼心、可愛的指示,提醒避免帶狗來訪、如何正確餵食、不建議使用閃光燈拍攝等事項,希望大家都能有趟愉快的貓村之旅。
景觀特色:
侯硐車站為臺灣少數仍販售名片式車票的車站;當地因貓咪數量多,受到志工及居民的特別照顧,形成一特殊景觀,故又有「猴硐貓村」的稱號,也擁有世界第一座人貓共用的「貓橋」。

整煤車間的模型

鐵路旁邊掛了不少竹子,有些有字,大部分沒字,是用來許願的,是平溪線的一大特色。

創意商店一律以貓作為主打,和廈門的貓街一樣,貓粉要瘋狂了。

站前廣場,7-11到哪裡都很顯眼。

天橋下的站臺。

連車站公廁都這麼萌,忍不住拍了一張。

猴硐到十份大概40分鐘,猴硐去十份的路上遇到一個地方叫暖暖,頓時想起了梁靜茹。
十分老街位於臺灣新北市平溪區,十分寮擁有廣闊的河階臺地,又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民宅緊鄰鐵道兩側興建,是憶舊及抒發鄉愁的最佳地點。這條以鐵路為主軸的街道,火車從門前或屋頂上經過,對旅客來說是一個不同的體驗。平溪鄉老舊的十分老街,經“改裝”頗具浪漫氣氛,吸引不少新舊觀光客冒雨遊賞。連線十分村與南山村的南山(靜安)吊橋,全長一二八公尺,是目前少見儲存良好的人行吊橋,景觀優美浪漫,常吸引遊客駐足。
可能是接近元宵,十份老街上站滿了放燈的人,路邊也全是天燈店,讓人原來對其的美好印象喪失殆盡,在導遊的安排下,我們也買了一個,拿著毛筆在天燈四面寫下祝語,放飛天空。十份最有特色的是鐵路穿街而過,但滿街的人讓人很無語,反而在車站那裡找到了清淨的感覺(後來才知道《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裡面的放天燈是在菁桐拍的,怪不得人很少)。靜安吊橋上逛一圈,老街外的鐵軌上拍照,夏天有時間租電瓶車去十份瀑布(步行要半小時,去過國內各大瀑布的可以無視這個地方,不去瀑布的話十分一個小時足夠了)也是逛十份的好方式(在臺灣,元宵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北天燈、南蜂炮、西炸龍、東邯鄲”的風俗,平溪天燈被DISCOVERY頻道票選為全球第二大夜間嘉年華會,每年的元宵節在平溪又叫天燈節,因為當地會舉辦鬥天燈的活動,看誰天燈做得最大或是最特別,據說最少1天有6萬人湧入這裡同時寫下自己的願望,如果你喜歡這種熱鬧的聚會,那你就來體驗一把吧)。

火車來臨時的十分老街

天燈店的紀念品,有亮和不亮的兩種,建議買一個回去做個紀念。

老街盡頭的車站

旁邊的山上都落滿了天燈。

離老街不遠的村口反而更有寧靜的味道。
5點多從九份出發,回到臺北大概6點不到,順便到附近的永康路美食街逛逛。

晚飯就這裡解決,很遺憾,雖然名氣大,但味道一股康師傅紅燒牛肉麵調料味,價格還不便宜,一晚牛肉麵要350NT。

店內座無虛席,還要排隊等座。

排隊吃的天津蔥抓餅

小S推薦的擔擔麵館,沒時間去嚐了。

這是我拍到的晚上最清楚的一張101大樓,可惜這條晚上沒趕去。

途徑一家賣文具的書店,進去後發現臺灣的小學生是不用大陸的漢語拼音的。這是網上的介紹:臺灣採用的是注音符號來學習中文字的.注音字母是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漢語拼音字母,該方案於1913年由當時的教育部召集的國音統一會議定,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正式公佈,1920年進入小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環節。1930年改名為“注音符號”。該方案的字母形式採用漢字筆畫式,如:ㄅㄆㄇㄈ……,語音標準為國語,拼寫形式採用聲韻雙拼或聲、介、韻三拼。該方案是《漢語拼音方案》頒佈之前影響最大的拼音方案,我國大陸直到1958年以前,小學語文都是教學注音字母,臺灣一直使用注音字母,在海外影響也很大。
《漢語拼音方案》是60多年(從清末到1958年)來我國人民創制漢語拼音的總結,是集大成之作。新中國成立後,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就著手進行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經過反覆徵求意見,反覆修改,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佈,1958年秋小學開始教學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方案》比注音字母更先進,更科學,它的制定有三個原則:國際化、音素化、標準音。國際化指字母形式採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音素化指音節結構音素化;標準音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語拼音方案》比注音字母更具有字母國際通用、表音準確的特點。40多年來,《漢語拼音方案》已在我國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其中也包括對外漢語教學),同時,也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1979年聯合國祕書處決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國人名、地名的國際標準,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把《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近年來,臺灣的一些地名也開始使用漢語拼音,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文目錄檢索已全部改為漢語拼音。新加坡多年來都在教學和使用漢語拼音。
大陸採用漢語拼音與臺灣注音符號是正好呈現一對一的對應關係。換句話講,大陸漢語拼音相當於是臺灣注音符號的“英文表示法”;臺灣注音符號則相當於大陸漢語拼音的“符號表示法”。尤於這兩種系統只是表示法不同,所以它們的本質是完全相同的。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的轉換隻是一個“查表”的工作。

便籤紙可以做成這樣?大陸肯定是違法的。

這個書包很拉風。

第三天、花蓮一日遊

第三天去花蓮,本來打算從花蓮走橫貫公路去清境農場的,但在網上看到1、2月份可能因為下雪進行交通管制,有些民宿也不接受來自花蓮方向的預訂,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臺北往返花蓮的一日遊行程,缺點就是坐車時間稍微長了點,來回7小時車程。7點10分左右到臺北酒店來接,八點左右回到臺北酒店。這天一共玩了清水斷崖、砂卡當步道、七星潭三個地方,總體感覺坐車有點長,在太魯閣玩的時間有點緊張,砂卡當步道的景色比國內一些峽谷差多了,清水斷崖和七星潭還不錯。

出臺北過了宜蘭就大名鼎鼎的蘇花公路(蘇澳到花蓮),一直都是沿海岸線走的,沿途可看海景峭壁,一邊是蔚藍、浩瀚的太平洋,另一邊是峭壁懸崖,沿途風光秀麗,沿線景點眾多,是世界著名的景觀公路,當然也是一條死亡之路,經常雨天會遭遇塌方事故,2010年10月這裡塌方曾有20名大陸游客遇難。當然這是塌方是小概率事件,沿途車子不停在峭壁和隧道中盤旋,特別是快要到花蓮的一段的風景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在臺北、宜蘭都是細雨濛濛,宜蘭過後一出隧道馬上雨過天晴,還看到了彩虹,看來我們的運氣不錯。照片是在車上手機拍的,有點不清楚,但是現場絕對令人震撼,居然還是雙虹。

車窗外拍到的海景。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臺灣地區的著名“國家公園”旅遊聖地之一,位於臺灣島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臺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太魯閣公園成立於1986年11月,東起和仁溪口,西迄西合歡山,南至奇萊南峰,並沿著奇萊北峰東稜東伸至加禮宛山,北至南湖北山,橫跨了花蓮、南投及臺中三縣;立霧溪為區內最主要的水系,流域面積涵蓋了全境的三分之二,總面積達92,000公頃,僅次於玉山,為臺灣第二大公園,清水斷崖也是屬於這個公園的一部分。

清水斷崖號稱“ 世界第二大斷崖”,前後綿延達2 0多千米,是蘇花公路最驚險壯麗的代表景觀,也是臺灣八大奇景之一,這裡的地質以片麻岩和大理岩為主,且以垂直的角度向海平面急降,高度均在300米以上,其中,清水山附近的斷崖高出海面800餘米。遠遠望去,公路像盤在懸崖上的纖細腰帶,崖壁下方則是驚濤駭浪、波瀾壯闊的太平洋。走在路上,你或許不覺得害怕,但是當走完了這條路,回頭望時,常令觀者不寒而慄。

蘇花公路下面就是花蓮到臺北的鐵路,相比公路,鐵路安全多了。

到了這裡可以體會到太平洋的海水是那麼的湛藍。

說到臺灣十景,真的網上找的很辛苦,只找到這個臺灣八景,不知道十景之說從何而來,如果有人知道麻煩不吝賜教。臺灣八景:①定於清康熙年間的八景是: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澄臺觀海。
②定於清乾隆前期的八景是:香洋春耨、赤嵌夕照、雁門煙雨、鹿耳春帆、鯤身集綢、金群曉霞、鯽潭霽月、旗尾秋收。
③定於日據時期的八景是:旭岡、淡水、八仙山、日月潭、阿里山、壽山、鵝鑾鼻、東海斷崖。
④定於1953年的八景是:玉山積雪、阿里山海、雙潭秋月、在屯春色、安平夕照、清水斷崖、魯閣幽峽、澎湖漁火。
⑤現行八景是:阿里奇觀、日月風姿、魯閣幽峽、南灣極致、陽明風光、北投溫泉、野柳公園、烏來飛瀑。

停車場走過去10分鐘不到就是觀景臺,雖然晴空萬里,但是旁邊的高山仍然是雲霧繚繞。

斷崖下的火車疾馳而過,坐在車裡的人能感到上面有這麼多人在注視他們嗎?

在停車場回望觀景臺。

清水斷崖出發去砂卡當步道半小時車程,很多旅遊團行程上對太魯閣的介紹都含混不清,屬於故意混淆遊客概念,前面介紹了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個很大的地區,所有旅行社口中的太魯閣是指的太魯閣峽谷(也是臺灣八景之一),太魯閣峽谷為臺灣花蓮縣自太魯至天祥之間20千米的大峽谷。沿線山嶺,高入雲霄,谷深莫測,溪流蜿 蜒,飛瀑似簾,景色奇絕。谷內勝景有長春祠、九曲洞、天祥等。附近還有建築巨集偉的德祥寺、七層天峰塔、孟母亭、普渡吊橋等。基本上旅行社只是帶著大家走一條步道,去下長春祠就完事了。如果要完整的瞭解太魯閣峽谷,建議要走清境農場到花蓮的線路,翻越合歡山,或者住在天祥的太魯閣精英酒店,游完中橫路上聲譽最高的觀光勝地天祥,走白楊步道,這才不枉來一次。當然,和五嶽和黃山廬山比太魯閣差多了,勝在人少清淨。

我們走的是峽谷口的沿著砂卡礑溪水的這條步道.砂卡礑步道沿山壁闢建,行於步道上,沿途可欣賞溪水的碧綠清澈、美麗的岩石褶皺及林木景觀,也因步道循壁修築,須特別小心頭頂上方突出的峭壁。 除此之外,沿路的生態景觀豐富,展現無限的生機,為最佳的自然觀察地點。步道兩旁坡度平緩處,高山林木鬱鬱而生;坡陡之處,巖生植物低矮遍佈。茂密的山林及清澈的溪水,也提供適合動物的棲息環境,溪中常見魚、蝦、蟹、水生昆蟲及蛙類,步道上則能瞧見昆蟲、蝶類、蛇類及山鳥的身影,偶爾還能發現哺乳類臺灣獼猴,滑盪於樹林間。速度快的話預計來回2個小時,我們只有一個半小時,帶小孩一半都沒走到就返回了。

這條步道是為當年日本人為水力發電而修的施工道路。

t

砂卡當步道往前開一點就是標誌景點長春祠,長春祠“太魯長春”是入峽後的第一景。過紅色的鐵橋長春橋後,只見一道飛瀑在長春祠前分流人立霧溪,加上古典的祠堂建築,一幅山水庭園的圖畫便活生生地呈現眼前,位於青山綠水間的長春祠,是為了紀念修築中橫公路的殉難者而建,原祠因地震遭山石毀損,新祠是採用山洞型的建築而成。祠後有380臺階的石梯蜿蜒向上,俗稱為天梯。石梯盡頭可到達觀音洞,洞內有觀音石佛及橫貫公路的施工全圖。我們沒有上去,在停車場拍了張照片就走了。
走完步道已經12點多了,我們出了峽谷去附近太魯閣族的開的飯店吃飯,看得出來都是旅行社的人,當地政府也挺支援的少數民族的。飯店很有民族特色,但東西的味道一般般,旅行團團餐的口味。

飯店門口的香蕉花和果。

紡線的太魯閣族阿姨,我們在這裡買了她手工編織的筆袋,上面的菱形圖案代表他們祖靈的眼睛,很有民族特色。

路邊不知名的花很漂亮。

這裡的洛神花不錯,炸桑葉還是第一次吃,味道還行,就是上菜速度太慢。
吃完飯開車半小時就到七星潭。七星潭在花蓮機場的東側,是一個突出於美侖鼻一側的海灣;七星潭從前是花蓮發展定置漁業最興旺的地方,早年真的有零星湖泊散佈,如今一般稱七星潭是指美崙工業區和花蓮機場以北的地區,海岸線綿延20多公里,海灘寬度約在100公尺左右,大多都屬於礫石灘,讓七星潭成為花蓮近郊最佳的踏浪撿石好去處。七星潭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在清朝的“臺灣輿圖並說臺灣後山總圖”裡,標示著花蓮有幾處低漥的溼地,這些大小不等的溼地湖泊就是七星潭;在公元1936年日據時代興建沿海飛行場時,日本人將七星潭填實,於是把七星潭地區的居民遷到美崙鼻一側的海灣附近,但是這些居民仍自稱為七星潭人,從此大家就稱居民所居住的海灣為七星潭。

個人覺得七星潭的海可以說是臺灣最美的海,這裡沒有沙灘,都是各種各樣的小石頭(不能帶走,否則要罰款),堆石頭玩海浪騎自行車就是七星潭的全部,晚上還是賞月賞星。

今天下午的天氣不佳,風浪很大無法看到海天一色的美景。

潭邊就是花蓮機場,臺灣國軍正在飛行演習,不斷有F16從頭頂呼嘯而過。

這個大叔唱的很投入,不得不說臺灣的民間音樂很發達,除了阿里山到哪裡都有藝人表演。

這個廣告把我雷倒了

回來在宜蘭路上經過的蠟筆工廠,小朋友可以去自制蠟筆。

晚飯因為到酒店都快8點半了,就沒出去吃,體驗了一下臺灣的方便麵,50臺幣1份,雖然牌子沒聽過,但料多實在,牛肉甩康師傅的一條街,味道不比永康牛肉麵差。

第四天、清境農場

到臺灣第四天才遇到臺北的晴天(也是在臺北4天裡面唯一的晴天,可惜要去清境農場不能去101登頂,好遺憾),前幾天一直是下雨,冬季到臺北來看雨果然不是浪得虛名。今天行程是去清境農場,晚上宿日月潭。9點半出發,開車3小時到清境農場,中午在農場附近的飯店吃飯,吃完後去青青草原、紙箱王、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然後5點半出發開車1小時左右去日月潭酒店。

臺北酒店外面的風景,果然是個遊玩的好天。

途徑圓山飯店,下次一定要來住下。

清境農場附近的特色美食就是甕仔雞,每家飯店都打著這個大幅的廣告,上圖就是做雞的甕。我們去的一家叫“伊拿桑”的飯店,飯店外面風景不錯,正好對著清境農場的大水庫,可惜水庫的水已經幹了70-80%,這個在李安導演的《看見臺灣》中也有完整的描述,主要原因是農場旅遊業開發導致的環境破壞。

這兩張都是飯店窗外的風景。

這個就是甕仔雞,給你個手套自己撕成片包在包菜裡面吃。

臺灣的魚真的是無力吐槽,淡而無味,肉質也不怎麼樣,點了紅鱒魚一魚兩吃,結果只吃了幾口全倒了。

清境農場坐落在群山之間,與武陵農場、梨山福壽山農場合稱為臺灣三大高山農場。清境農場分為綿羊區、牧牛區、蔬果區、高山花卉區等多個園區,其中最有名的景點有青青草原、小瑞士花園等。農場春季漫山桃李爭妍,夏季綠草茵茵,深秋賞似火紅楓,冬天遠觀山頂積雪,各有不同風情。我們只玩了青青草原一個地方,主要是拍照和看錶演花了不少時間。每逢週末和假日,青青草原的“羊羊羊脫衣秀”總是能吸引非常多的遊客,從牧羊犬趕羊、拍賣羊到現場剪羊毛,但是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春節假日毛都被剪光了,只有馬術表演(下午3點45開始,時間45分鐘左右)上圖是青青草原的大門,進門都有工作人員或者自助的在手背上蓋章的服務,這樣一天內,憑手背上的章,可以多次進出此景點,進去一路都是下坡路,最後在紙箱王那裡出來。清境農場號稱臺灣的小瑞士,民宿都是歐洲風格,最好還是在這裡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可以上合歡山觀星觀日出,據說這裡的日出比阿里山更棒。像我們這樣當天來回感覺太倉促了。
門票
青青草原:160新臺幣 (1月1日-12月31日 工作日)
青青草原:200新臺幣 (1月1日-12月31日 節假日,寒暑假)
小瑞士花園:120新臺幣 (1月1日-12月31日 週一-週日)
開放時間
08:00-17:00(青青草原),09:00-21:00(小瑞士花園) (1月1日-12月31日 週一-週日)

下午2點的大白天居然還有月亮

在這裡的重要專案就是餵羊,旁邊有自助飼料機買飼料,我們帶的麵包全部貢獻給羊了(順便吐槽下臺灣的麵包,估計是食品新增劑不給放,味道比大陸的差多了)。

這裡就是表演綿羊秀的地方,經過春節長假這裡的羊毛都剪光了。

白色的是高空觀景步道,要另收費,但我覺得沒走的必要。

下面很多的歐式建築就是清境農場的民宿,真應該在這裡住一晚體味下這裡的黃昏和清晨。

馬術表演3點45分開始,全免費,分小丑表演和馬術表演兩段,小丑一般般,會邀請兩位現場觀眾上臺配合,比較搞笑;馬術表演很精彩,花樣層出不窮。

最後出門的地方是一個蔣介石的雕像,清境農場原來是退伍軍人墾荒的地方,蔣介石曾經來視察過
過,後來老蔣掛了,這裡的老軍人懷念領導,感謝領導視察,大家出資就在這裡立了個像,還把他的遺囑刻在上面。老蔣雖然學孫中山立政治遺囑(中正紀念堂也有),但觀其所作所為,人品和國父比差遠了。

下面是我從光明網上搜的遺囑資料:現在公開發表的蔣介石《遺囑》,寫於1975年3月29日。蔣介石的疾病已如近年臺灣所公佈的相關資料所言,其發病因起始於1971年陽明山的一場車禍。經過幾年輾轉病榻的折騰,蔣氏晚年又併發了心力衰竭等多種疾病。進入1975年春天,蔣介石曾出現過一個短暫的迴光返照。在神志清醒的短暫時日,蔣介石死前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要求從前的機要祕書秦孝儀來士林官邸為他整理遺囑。1975年3月29日上午,秦孝儀坐在蔣介石身邊執筆,由蔣口授,記錄了一份《遺囑》的草稿。後來它果然就成為蔣介石最後定稿並公佈的《遺囑》。秦孝儀記錄的《遺囑》是:自餘束髮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信徒自居。無日不為掃除三民主義之障礙,建設民主憲政之國家,艱苦奮鬥。近二十餘年來,自由基地日益精實壯大,並不斷對大陸共產邪惡,展開政治作戰,反共復國大業,方期日新月盛,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餘之不起,而懷憂喪志。務望一致精誠團結,服膺本黨與政府領導,奉主義為無形之總理,以復國為共同之目標,而中正之精神,自必與我同志同胞,長相左右,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餘畢生之志事。實亦即海內外軍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職志與戰鬥決心,惟願愈益堅此百忍,奮勵自強,非達成國民革命之重任,絕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看完雕像出來走十分鐘就出青青草原,再往坡下走就到了小朋友很喜歡的紙箱王,這個在蘇州周莊我們已經逛過了,唯一不同這裡有紙火車給小朋友坐,外面有個很大的滑梯,互動性更強,小朋友們都玩嗨了。再往下走一段路還有一家紙箱王主題餐廳,也是類似的地方,所有餐具都是紙做的(不需要門票,坐火車另收費,但購買一定金額商品可以免費乘坐)。

因為在青青草原玩的超時了,空中花園也沒法去了,只去了莫那魯道抗日紀念碑,莫那魯道就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反抗日軍的土著頭人。霧社事件,是於1930年在日據臺灣發生的原住民抗暴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由賽德克族馬赫坡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因不滿日本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聯合起事,於霧社公學校運動會上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總督府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在1896年至193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尤以1930年爆發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魯道自殺,參與行動各部族幾遭滅族,數百原住民於高壓情勢下集體自縊,餘生者被強制遷至川中島。當時莫那·魯道遺骸作為人類標本被日軍放在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館,1973年10月24日臺灣省政府自將骨骸迎回霧社,10月27日於霧社事件四十三週年的日子,將遺骸入土。紀念公園不大,10分鐘左右就可以玩完,主要是緬懷一下當年的歷史。

紀念公園對面就是仁愛鄉國民小學,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感覺太好了。


他的雕像腳趾頭上還夾著燃燒的香菸,我一開始以為是不文明遊客的惡作劇,後來司機提醒說這是有人故意這麼放的,因為莫納魯道喜歡抽菸,管理人員就經常在雕像的腳趾縫裡塞上點燃的香菸代替香燭,煙霧冒上去正好可以飄到他的鼻孔裡面,感覺他好像是真的在抽一樣,對這個創意我表示佩服的五體投地。


紀念館出來就往日月潭走了,途中還會經過電影裡面原住民在山下往下扔石頭的人止關。日月潭的住宿地方我反覆比較,最終還是選了水社碼頭的大淶閣,三人間觀湖房,這裡可以看早上的日出,也可以早上到日月行館附近涵碧步道走走,離向山自行車道也很近,住宿條件明顯比臺北的酒店強多啦。

窗戶外面就是水社碼頭,晚上的碼頭很寧靜,遠處有燈光的地方是伊達邵碼頭。

遠望玄奘寺和慈恩塔。

酒店門口的商業街,一直開到9點半才關門。

這裡的居臣氏最有特色的是雙價格標籤,人民幣臺幣分別標價,直接收人民幣,水社附近的商店都這樣。

夜色中的日月行館,蔣介石當年下榻的地方,據說頂級房間82500臺幣一晚,馬桶都是黃金做的,普通房間都要3千多人民幣一晚,真的是有錢人玩的地方。

路上貼的標語很有意思

旁邊有家有趣日月潭,商店裡面有好多高檔八音盒,又有時鐘和LED夜燈,又可以插U盤、耳機,價格,當然價格也不便宜,便宜的9800臺幣,貴的15800臺幣。

日月潭的吉祥物,貓頭鷹、白鹿、蘭雀。

逛一圈回去睡覺,水社附近缺點是沒什麼好的吃飯地方,晚飯就只能便當或者方便麵解決了。

第五天、日月潭

早上六點半起來在陽臺上看日出,清晨的日月潭籠罩在一層薄霧中,讓人感到無比靜謐。

日月潭中的拉魯島,日潭和月潭的分界線。原為 高山族之一的 邵族祖靈 聖地,99年9.21震災造成島受損嚴重,現在已不能登上去了,邵族人相信他們的最高祖靈就是居住在拉魯,依照傳統,凡是想學做 “先生媽” (邵人對傳統祭師的稱呼)的婦女,都必須由資深的先生媽陪同,乘船登上拉魯島,去感受最高祖靈的啟示,得到應允之後才算是正式入門。

對面就是碼頭伊達邵碼頭,昨晚看過去燈火通明的地方。

碼頭的飛鳥無人打擾,只傳來它的鳴叫,堪稱"鳥鳴山更幽"

山缺口處越來越亮,其實只是因為那裡低才會有變化,每個月日出的位置都不一樣,這次的日出是從最高的山後顯現出來,出來的時候太陽已經很亮了。總結一下,日月潭最美的地方在水社日出和向山日落,日落我沒見到,日出最美的並非指日出本身,而是日出時日月潭的靜美,這裡沒有名山大川排隊觀看的喧囂,只有自己和自然的對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太陽出來了,一片金色。

劃過水麵的快艇。

酒店的餐廳就在日月潭邊,邊吃飯邊賞風景。

隔壁的碼頭的咖啡館,簡稱碼啡館

出酒店往涵碧樓走,先經過水社碼頭,這次碼頭在整修,不少地方圍擋了。

池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過了水社碼頭就到了涵碧步道,整個涵碧步道都是蔣介石當年散步休息的地方,有水邊和山上兩條路,兩條路在育魚亭不到會匯合,可以回走不同路線體會不同風光。我們走的是水邊線路,首先到的就是蔣公涼亭

坐在蔣公呆的地方看潭水,享受了一把當年的領導待遇。8點水社就有旅行團的遊船開始遊湖了,在晨光中游湖,無論是坐在船上看風景還是在岸上看看風景的船都非常愜意。

下面是百科的介紹:涵碧樓舊名“手網地”,因地形如先民捕魚所用的手網撒開之狀而得名,山形似碧,故名涵碧山,又稱碧山,在蔣公行館設立後,才改名涵碧樓,三面環湖,從涵碧樓俯瞰,日月潭青翠的山巒、蜿蜒的湖岸以及湛藍的湖水,交織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涵碧樓步道乃指蜿蜒於整個涵碧樓的森林小道,步道穿梭於海拔七百五十公尺至七百八十公尺間,全長一點五至二公里,環抱涵碧山,蜿蜒緩行。海拔七百九十三點三公尺的涵碧樓(原蔣公行館)就在步道上,全程步行時間約一個小時。過去曾為管制區,蔣公小住時,常散步其間,或由步道下方的碼頭搭船至月潭,前往慈恩塔,至今步道下方仍可見碼頭與一崗哨站。
  涵碧樓步道坡度平緩,階梯處均以紅磚砌築,於綠林中更顯古樸典雅。步道兩側林木蒼蒼,樹流蓊鬱,常見五色鳥、山頭紅、繡眼畫眉等低海拔鳥類。由步道遠眺日月潭,水面如鏡,倒映朦朧山色,風光旖旎,堪稱一絕。
  涵碧樓位於日月潭涵碧樓半島,昔日為先總統蔣公行館,基地面積近十公頃,整個飯店依地形、用途不同,分ABC三館,A館為客房大樓。 B館包含SPA、健身房、三溫暖、會員俱樂部等休閒設施。 C館包含別墅區、會議室、圖書館、停車場等空間。涵碧樓總樓地板面積26690平方公尺,約八千建坪,總投資額新臺幣18.6億元,鄉林集團自八十六年購併涵碧樓大飯店以來,歷時五年餘,始完成飯店之改建,於民國91年3月3日以全新風貌重新和國人見面。以「極簡」、「禪風」為建築設計核心思想的涵碧樓,由木頭、石頭、玻璃和鐵等四大建材所構成,自涵碧樓開幕後,讓國人眼睛為之一亮,甚至成為坊間許多餐廳、旅館、建築個案、商店抄襲的範本。

這個是蔣介石衛兵呆的崗亭。

這個是蔣公專用的碼頭,視野很開闊。

育樂亭和拉魯島、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連起來是日潭和月潭的分界線。亭造型像個帽子,重點是裡面放了蔣介石的總統語錄,大意是要親近自然、愛護環境。我們八點多從酒店出來,走到這裡大概半小時不到,因為9點要出發,所以就往回走了,有時間可以繼續往前繞島一圈,但精華部分已經走完了。

育樂亭前觀湖,有當地漁人的小屋。

半島上的耶穌堂,原來是蔣公坐禮拜的地方,現在被承包做了拍婚紗照的地方,也有下午茶可以享用,賣點是蔣夫人當年愛享用的紅豆鬆糕,參觀20臺幣一位,我們時間緊張沒進去。

這個地方一個合影的人都沒有,和玄光寺那裡有天壤之別。

回到水社,司機帶我們去租自行車。水社停車場旁邊有很多租車行,酒店也有免費租自行車的,就是酒店沒有電動車租,在外面租車自行車200臺幣,電瓶車800臺幣,不限時無需押金,只要把入臺證留在那裡就行了。如果你是和我一樣的有小孩,那就花錢租電瓶車吧,既能帶小孩又省力。過了水社壩就是著名的向山自行車道,向山自行車道位於水社遊客中心與向山遊客中心之間,長度不長,約900公尺左右,坡度平緩,很適合全家大小一同騎乘的自行車道,此段單車道被CNN評選為全球10大最美的單車道,沿途風景秀麗,彷彿走在畫中的優美令人沉醉,因路段平緩好騎,適合單車初學者來這裡練腳力、看美景。(最好9點之前,10點以後人就多起來了)。

從水社出發先要經過一段商業區,這裡有專門的自行車道,不受汽車和行人的影響,風景比開車看強多啦。

水社這裡有高檔酒店,也有民宿和揹包客適合的客棧,豐儉由人,大多臨水而建,和伊達邵碼頭比風景更好,但缺點是吃的地方沒那裡多。

眺望涵碧半島。

日月潭邊的月老廟

這裡就是水社壩,過了這個壩就一路美景不斷了。

路邊的檳榔樹

水那叫一個清,比九寨溝還綠。

路邊休息的小亭子,可以看不一樣的風景

有兩座象徵意義的永結橋和同心橋。

由於向山段在改造,租車行建議我們騎到這裡就返回了,連拍照來回1個半小時。這個平臺是挑入湖中的,車不能上,拍照的好地方。

來張手機全景圖。
回到水社大概10點40分,花了1個小時40分鐘。後面我們就去伊達邵碼頭坐遊船,途徑日月潭最大的寺廟-文武廟,文武廟主祀關公,並供奉孔子及岳飛等神明,每到考季總吸引大批學生前來求願。門口的平臺,文武廟後殿的觀景臺也是賞湖景的好地方。

這兩張是在文武廟前平臺拍的,平臺可以下臺階一直走到湖邊。當年沒修環湖公路時,要坐船到下面的碼頭,走366步臺階到文武廟,現在臺階兩邊掛滿了風鈴。

這裡就是伊達邵碼頭,在這裡買票坐船,依次遊覽水社、玄光寺,再回到伊達邵碼頭。這裡的船有好多種,有單程船,有包船,還有水社碼頭髮來的船,散客一定要記得在幾號碼頭下的船,哪裡下就在哪裡上,30分鐘一班船,在碼頭停靠5-10分鐘就走,具體可以問碼頭工作人員,否則極容易等錯坐錯。伊達邵在邵族語中是「我們是人」的意思。
遊船購票處:可於水社遊客中心、伊達邵碼頭售票處或民宿老闆處購買船票。
遊船介紹:首次登船點一般為水社碼頭和伊達邵碼頭。遊船航線可選擇順向及逆向兩條航線迴圈航行於水社碼頭和伊達邵碼頭、玄光寺三處碼頭。同一船隊航線船隻可隨意搭乘,如果想在某一站多做停留,需要搭乘同船隊後面班次的船同樣是可以繼續前行至下一碼頭的。但順、逆向間航班因分屬不同船隊聯盟,無法互搭。
票價:單段100NT,全程300NT,據說提前訂購日月潭好行套票或者在民宿老闆處購買,價格有優惠(在碼頭外也有人兜售遊船票,不知道價格如何)

碼頭前的美食街,我們在這裡吃的飯,大眾點評找了家高星的,可惜還是不怎麼合口味,這裡的飯店正餐11點半才開始對外營業,早到也沒有用,工作人員正在用餐,只能在大堂等,和大陸的飯店的工作時間沒得比。

我對這裡的美食不感冒。

我在大眾點評上選了家四個星的叫“麓司達”的餐廳,牆上掛滿了老闆參加各種美食比賽的獎章獎狀,點了幾個推薦菜,還是老建議,除了魚不要點其他都可以點。整個餐廳給我感覺口味非常清淡,素菜這麼燒可以理解,葷菜這樣就讓人受不了。

這個菜是特別推薦,起司茭白,第一次吃到,味道還可以。

飯店門口的小吃看了讓人很有食慾

青蛙也是邵族的聖物,所以欄杆上都是青蛙,在潭水乾涸的時候,還能見到潭底用於測量水位的九疊蛙。

遊船都是這樣的,只有一層,後面有個小露臺,我們都坐在露臺上看風景。

離開碼頭

先去水社碼頭

途徑文武廟

我們沒在水社碼頭上岸,到了水社不下船直接去下一站玄光寺碼頭。遠看涵碧步道,高的是日月行館,矮的是涵碧樓,中間的亭子就是蔣公涼亭。

遠看慈恩塔,因為時間關係這次沒去。百科的介紹:日月潭慈恩塔竣工於民國六十年元月,海拔高度九百五十四公尺,塔身高四十八公尺,塔頂剛好達海拔一千公尺處,為蔣介石感念母恩所建,不僅是懷念母親,也昭示國人應盡孝道。慈恩塔大門處有老蔣親題的「慈恩塔」匾額,塔內有一座自建塔時懸掛至今的鎮塔銅鐘,塔前則有一宮殿式建築供奉蔣母王太夫人的靈位。從慈恩塔高處可眺望光華島的美景,高塔周圍也有廣寬的草地,冬季時園區的梅花綻放瀰漫澹雅清香,並設有石桌椅供民眾休憩。因為從玄光寺步行過去要2個小時,所以去的人很少。

近看拉魯島,邵族的聖地,因為地震已經不能登上去了。島上有卲族聖物神鹿的雕像。

這裡就是玄光寺碼頭,千萬記住自己下船的碼頭數字,因為每個碼頭的船都不一樣。

上碼頭就有一塊石頭給你拍照。

碼頭正對玄光寺入口,爬上去10分鐘不到。來回加遊玩半小時足夠,正好可以趕下班船。百科的介紹:日月潭玄光寺建於民國四十四年,位在日潭與月潭的交界之處,寺院下方即為遊艇碼頭,潭水波光粼粼,與山巒相映美不勝收。寺院中原供奉著唐朝高僧玄奘法師之靈骨,玄奘高僧為唐朝時受命前往印度取經,歷時十餘年並帶回六百五十多部經書,對中國佛教具有極大的貢獻。玄奘靈骨原供奉於日本琦玉縣慈恩寺,民國四十一年時迎回臺灣,直到民國四十七年玄光寺竣工落成才移奉於此,後移至後面的玄奘寺。
玄光寺的建築採唐式,因為當初規劃為臨時安奉玄奘法師頂骨舍利,所以沒有碧瓦朱柱映照,顯得樸實清雅,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且因臨潭而建,可以就近欣賞日月潭的涵碧秀水,猶如置身於美麗畫境中。
寺前有一塊分別刻有「日月潭」及「玄光寺」的大石頭,是遊客留下「到此一遊」的熱門景點;尤其是假日,等著拍照的排隊人潮,經常在小小的廟埕繞了好幾圈,也形成了另一個有趣的畫面。

碼頭口就是著名的阿婆茶葉蛋,放了香菇,味道還行,但沒有想象中的特別好吃,感覺臺灣的茶葉蛋都挺好吃。
下面來段阿婆茶葉蛋的網路介紹:阿婆茶葉蛋在日月潭玄光寺碼頭通往玄光寺的階梯上,在涼亭裡有一個阿嬤古早味香菇茶葉蛋,賣茶葉蛋的阿嬤在這裡賣茶葉蛋賣了50年,從少女茶葉蛋西施到年長的阿婆茶葉蛋,歷久不衰,可見這個茶葉蛋有多獨特了!
茶葉蛋好吃的原因,阿婆說得很容易,用紅茶及鹽將蛋煮熟後放涼,取出蛋將蛋殼輕敲出裂痕,再放入香菇及紅茶慢煮六小時即可!中間火候的控制及茶湯盬的比例,可就是經驗了!敲開滾燙的蛋殼,蛋白滑嫩入味,蛋黃香鬆不幹口。
曾經賣出2、3000個的蛋,早已經是日月潭的另一個景點,連大陸觀光客到日月潭都指定要到這裡吃個茶葉蛋。阿婆的香菇茶葉蛋是利用日月潭附近的名產──阿薩姆紅茶加上香菇及獨門香料煮成的,從茶葉蛋的蛋殼就可一眼看出茶葉蛋煮得十分入味,蛋裡面還可以吃到有淡淡清香的香菇味道,因為香菇是煮製程中的重要新增物,所以香菇不賣,越是不賣,就有越多人認為鍋裡的香菇才是最美味的,非賣品的神祕更新增茶葉蛋的名氣。
你有沒有聽過賣茶葉蛋的小攤子公休還得先向政府「報備」的事?這聽來匪夷所思,但就發生在日月潭玄光寺茶葉蛋阿婆鄒金盆的身上。
已在玄光寺碼頭旁設攤半世紀的鄒金盆,利用南投當地出產的阿薩姆紅茶及埔里香菇熬製茶葉蛋,由於風味獨特,隨著陸客開放而爆紅,假日經常賣上五、六千顆,創造庶民經濟的傳奇;還因太受歡迎,觀光局日月潭風管處特別商請阿婆如果休工,「麻煩先通知一聲」,以免隔天旅客撲空被罵慘。
從小就在日月潭畔長大、今年八十歲的鄒金盆,民國四十九年就已領到據說是當地唯一的攤販執照,丈夫詹萬厚是日月潭船伕。但她起初不賣茶葉蛋,為了討生活,什麼都賣過。後來看日月潭旺季時,船老大忙得沒吃飯,靈機一動,賣起方便食用的茶葉蛋,美味祕訣在於比別人多了一味──人情味。
阿婆生意本就不惡,一天約可賣七、八百顆。前年開放陸客後,竟一夕爆紅,除了獨特配方,還要歸功於船老大賣力促銷。陸客來日月潭搭船遊湖,船老大就會「預告」說,「待會上岸後,就會看到『日月潭之花』,有位最漂亮的十八歲『辣妹』專門賣茶葉蛋…,」通常聽到這裡,旅客個個眼睛發亮、猛吞口水,但船老大這時就會適時「補充」一句:但因兩岸一直沒開放觀光,「我跟各位帥哥報告一下,她已經賣了五十幾年了!」
陸客一上岸就會直驅「辣妹茶葉蛋」,雖然看到的不是十八歲辣妹,而是八十歲阿婆,但憑著口耳相傳,銷量不僅直線上升,還吸引大陸中央電視臺專程渡海採訪。原只是老夫妻餬口的小攤,一顆十元的茶葉蛋,居然變成祖孫三代全部投入的家族事業。日管處統計,假日一天可以賣上五、六千顆,不過,鄒金盆含蓄否認,「沒啦!頂多三、四千顆。」
剛開始,很多陸客掏出百元人民幣買茶葉蛋,讓鄒金盆很為難:「乾脆我送你吃好了!」現在不僅收人民幣,也有人民幣標價;她說,最高紀錄有人當場吃了十顆,還有人一次買四百元,害她還替客人煩惱「安捺是要吃到什麼時候?」不少陸客希望她推出「太空包」,好帶回給親友品嚐。
鄒金盆攤位意外成為觀光景點,日管處也為她設計了一個美觀的木造攤位。日管處笑說,自從阿婆茶葉蛋紅了以後,日月潭到處都看得到阿婆茶葉蛋,「就算是阿公開的,也要找個阿婆來賣。」(摘自臺灣人文導遊-克理斯的部落格)

站在玄光寺門前的平臺上欣賞風光,風景歷歷在目。

玄光寺就這麼一座大殿,比大陸的寺院小多了,格局也與大陸寺院差異較大,在我們那裡,這個只能叫廟不能稱寺。

玄光寺停車場,後面就是月潭了。

大殿內有玄奘的金身和玄奘西行的示意圖,以及玄奘舍利返回臺灣的介紹,玄奘大師一身漂泊,沒想過他身後的故事也充滿了傳奇。關於玄奘舍利的來歷,我查了不同的資料,大致經過是:玄奘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2月5日夜半在玉華寺肅成院(今銅川玉華宮)圓寂,3月15日,玄奘法師遺體運抵長安,暫厝大慈恩寺譯經堂。4月4日唐高宗下旨,葬於白鹿原,學術界認為就是今天的雲經寺。
據史料載,麟德六年(公元669年)4月8日,唐高宗命改葬樊川北原(今興教寺)。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曾下詔滅佛,史稱“會昌法難”,但史料中沒有興教寺受影響的記載。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興教寺被毀,殃及玄奘墓塔,佛門弟子將玄奘頂骨遷葬於終南山紫閣寺,史稱“發塔”事件。五代時期戰亂頻仍,加之公元955年後周世宗下詔廣廢無敕額之寺院,紫閣寺逐漸蕭條。
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金陵天禧寺住持可政到陝西終南山,看到紫閣寺塔頹寺荒,玄奘頂骨無人看護,遂將玄奘的頂骨舍利迎請到南京天禧寺供奉,並在天禧寺東崗建塔安置。《金陵梵剎志》記載:“古蹟三藏塔,唐時建在寺內左,宋天禧寺僧可政往陝西紫閣寺得到唐玄奘頂骨,歸塔於此。”此環節學術界存疑。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下敕,在天禧寺原址建大報恩寺,並在玄奘三藏塔墓前建三藏殿。清代凌大德繪製的《大報恩寺全圖》上,可見報恩寺東院後面的土山上,有一座喇嘛塔形的三藏墓塔,標註有“三藏塔”字樣。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大報恩寺及玄奘三藏塔墓得到維修和維護。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太平天國作亂,玄奘三藏塔墓與大報恩寺俱毀,三藏法師頂骨長眠於地下。
1942年冬,駐紮在南京中華門外的日本侵略軍高森部隊在天禧寺舊址的山丘上準備建造所謂的“稻禾神社”。挖掘過程中,在地下3.5米深處發現一石槨,石槨內藏一石函,石函兩側刻有文字,一面為:“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玄奘頂骨早因黃巢發塔今長幹寺演化大師可政於長安傳得於此葬之”;另一面為“玄奘法師頂骨塔初在天禧寺之東岡明洪武十九年遷於寺之南岡三塔之上”。侵華日軍妄圖將舍利掠去日本,訊息不脛而走,1943年2月3日《國民日報》率先披露此事。23日,日軍迫於輿論,遂出版由谷田閱次署名的《三藏塔遺址之發掘報告》,承認玄奘法師頂骨出土的事實。
1943年2月13日,日軍高森部隊將玄奘法師頂骨舍利交給汪偽政府,由偽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褚民誼接收。12月28日,玄奘頂骨舍利在“分送典禮”上被分成三份,南京汪偽政府、北京和日本各得一份,分別供奉。
1949年後,原汪偽政府保管的那份先是轉到南京博物院,後輾轉於南京毗盧寺、南京棲霞寺、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供奉、保管。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後,專門設立了玄奘大師紀念堂,遂將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供奉於靈谷寺。北平佛教界當年迎請的玄奘頂骨舍利後來被一分為四,一份被供奉在北海觀音殿,其後輾轉供奉於廣濟寺、法源寺,時期被毀;一份被供奉在成都文殊院;一份被供奉於廣州六榕寺,時期也被毀;還有一份供奉在天津的大悲禪院,1956年應印度政府請求,經周恩來總理批示,將此頂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師的求法地那爛陀寺遺址供奉。
日本留下的1份頂骨,後來分成3份。在1953年秋天,由章嘉大師、印順老法師及李天春居士向日本爭取,其中1份才歸至臺灣日月潭修建的玄奘寺(先放置在玄光寺,後改到玄奘寺)供奉。日本留下的兩份分別供奉在奈良市的藥師寺和琦玉縣的慈恩寺。
199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南京靈谷寺分贈1顆玄奘頂骨舍利給臺灣新竹玄奘大學供奉。2003年11月21日,為紀念玄奘誕辰1400週年,西安大慈恩寺從南京靈谷寺迎請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安奉於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覺堂。至此,供奉玄奘頂骨舍利的寺院共有9處: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灣玄奘寺、臺灣新竹玄奘大學、日本東京琦玉縣慈恩寺、日本奈良藥師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主要摘自秋月朗的部落格,另有其他內容補充)玄奘寺在玄光寺背後,步行過去0.5小時,下次有機會來日月潭可以去看看。


平臺前面的“玄光寺”和“日月潭”石頭果然被旅行社包圍了,沒有半個小時排隊根本別想拍,我們自覺的拍了個石頭就撤退了,回玄光寺碼頭坐船返程。

因為排錯隊錯過了1班遊船,只好在碼頭等下一班,碼頭上有當地民間樂隊免費表演推銷他們的原創音樂CD,看著他們都是40-50多歲的大叔大嬸了還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看來臺灣產生這麼多音樂人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只坐了遊船和去了玄光寺一個地方,只花了2個小時,中間誤船還多花了半小時,最後回到伊達邵碼頭才2點出頭一點,我們就趕去了日月潭纜車。纜車離碼頭不遠,起點是纜車站,終點是九族文化村。購買九族文化村門票的朋友不用再單獨購買纜車票,若不進入九族的朋友,需要在日月潭纜車站購票搭乘,或訂購日月潭好行(好行是當地的遊湖巴士,在水社遊客中心、伊達邵碼頭、玄光寺之間對開,可以使用悠遊卡或購買一日票,具體車輛及行車時間可百度搜尋網上的時刻表)套票,門票與車票均為往返纜車票。九族的開放時間是平日09:30-17:00;假日09:30-17:30,纜車開放時間為平日10:30-16:00;假日9:30-16:30,提前半小時售票和結束售票。纜車票300臺幣,九族文化村780臺幣。進入九族的遊客,需要在手背上蓋章,回程時走右側樓梯上纜車。

纜車有底部透明和不透明兩種,數量比例是1比3,要分開排隊,我們選的是底部透明的。臺灣的服務很人性化,一群人就是一輛纜車,哪怕只有兩個人也給你一輛,絕不會和大陸一樣和陌生人擠一輛纜車(後面我們玩遊樂場也是這樣)。

下面的港灣就是日月潭的入水口,日月潭水來自濁水溪,穿過山中飲水隧道來到日月潭。日月潭最初建設是為了用於發電之用。現在仍在發電,每天換水,迴圈往復,因而水質清冽,碧綠如玉。

纜車下來就是九族文化村的後門,正門在山下,進門可以選擇坐九族內部纜車或者遊覽車,當然也可以步行下山。園區一共大致可分為三塊,最靠近門口(即日月潭纜車到達處)為九族民俗風情文化村。九族其實指的就是九個少數民族。民族村除了有表演以外,還有各個少數民族的部落介紹和展示。在部落村聚集地有租借民俗服裝,櫻花季則額外會增添日式浴衣。這裡還有一些特色互動專案,如吹箭場很適合男生們體驗一把。再往下則是大型遊樂區,包括各種過山車動感電影遊藝專案,即使是3歲未滿1米的小孩子也有滿多選擇;再往下走則是水沙連歐洲宮廷花園,比較偏歐式風格。3月薰衣草季的主場就在這裡。九族大門口的纜車可以做到第二區域遊樂區與歐洲區的中間。2月櫻花季的開花範圍則主要集中在九族民俗村附近和遊樂區。在櫻花季據說還可以欣賞夜櫻。我們來時己過了表演的時間,而且2月上旬櫻花也沒有開,就直接坐纜車去遊樂場。時間上建議在這裡至少安排半天,否則裡面的遊樂裝置不可能玩遍。

遊樂設施我們只玩了水上樂園,水上專案還是比較溫柔的,稍微刺激點的就是這個,比過山車之類的好多了,總體感覺適合5-13歲的小朋友玩。

這個裝置我第一次見,太貼心了。

我們坐了三回這個漂流,樂不思蜀了。

這個是模仿日月潭底的青蛙

這裡是民族表演舞臺。

正面口的購物街。

這個是正門,對面就是一個歐式的大花園,適合拍照,沒必要逐一在花園裡面走遍。

九族文化村出來,我們就踏上了去阿里山的車程。這一路的盤山公路大概開了三個半小時左右,我們4點半出發,到阿里山遊樂園停車場以及7點40,繞的很有讓人發吐的感覺,暈車的同學請自備口袋。進入阿里山路上很少看到車,司機說有時候還能遇到猴子。司機開玩笑說基本上他帶的遊客來過一次阿里山就不會再來第二次,因為阿里山路又遠又繞,風景不值得再來看一遍,我玩過以後深深體會了這一點,基本上也加入了這類人的行列。

路上隨手拍的,遠處的山就是就是臺灣最高峰玉山,山頂還有積雪。一旦進入阿里山,馬上雲霧繚繞,有時候根本能見度不足10米,司機開的格外小心,不過如果你像我這樣從來不暈車暈船的人,看著這個霧還是很有點感覺的。
阿里山所有的外來車輛只能停在景區門口的停車場,住在裡面的遊客只能坐賓館的車或者自己走上去。因為不少人反映阿里山的住宿條件比較差,所以這次狠狠心訂了最貴的阿里山賓館,果然物有所值。阿里山賓館建於日據時期,因為要開發阿里山林業資源,這裡湧入了大量日本人。賓館由日本人修建,多位日本總督、外國使節、臺灣地區領導人都曾入住過這家賓館。賓館分歷史館和現代館兩棟,歷史館年代較舊有歷史感,現代館住宿條件更好一點,在頂樓和底樓可以聯通。這裡雖然只是4星級,但是臺灣當年的兩家國賓館之一(另一家是臺北圓山飯店)。酒店的服務絕不是蓋的,主動服務意識比國內的海底撈還厲害,熱情程度讓你絕對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酒店的位置也很好,步行半小時可以到除祝山外的各主要景點,而且樓頂可以觀星、觀晚霞,絕對是玩阿里山的不二選擇。只可惜我們到的時候晚了,沒趕上觀星和晚霞(觀星是週一到週五6點半出發,300元/人;週六、日八點半出發,免費,都是坐車去小笠原觀景臺看,有專人指導)。

歷史館6-7樓就是當年的日據時代的阿里山賓館原址,現在改為歷史陳列館,住客免費參觀,講解另外收費200臺幣。陳列館保留了五十年代的風貌,這個就是當年賓館的入住接待處

最早的阿里山賓館就是用阿里山的檜木就地取材而建,建於1903年,兩層純木質結構。

這個是當年賓館的舞廳,只允許日本人進入,現在是咖啡廳。

陳列館的牆上放了好多介紹阿里山時期的歷史照片

蔣介石曾在1949年到過阿里山並就住在阿里山賓館,第二天觀看日出後離開了阿里山,之後還數次來過。

宋美齡的畫,蔣介石的字

當年的阿里山火車票

當年的老唱片

6-7層基本每個房間外面都掛著住過哪些名人的介紹。但我只找到嚴家淦和蔣經國以後歷屆臺灣領導人的房間,沒看到蔣介石的房間。

日據時期的阿里山地圖。

702和701是總統套房,接待的人最牛。房間外面就是一個大平臺,可以看晚霞落日和星星。

這三張都是現代館,更有現代氣息。酒店有免費的兒童活動室,有人負責給小朋友講解阿里山的知識。

這個是酒店的免費活動安排和告知單,絕對的詳細和一目瞭然。如果下次有機會再來阿里山我會選擇就在賓館裡面睡個懶覺(也可以不睡覺去看日出),吃完早飯以後參加10點鐘的歷史館的講解團,然後到沼平公園遛個彎回來吃午飯,下午睡個午覺後參加3點到5點的神木導覽團,回來吃過晚飯後欣賞晚霞雲海,然後去參加觀星課,簡直是完美的1天。



最後,因為到酒店已經8點出頭了,也找不到地方吃飯,在阿里山停車場唯一一家7-11買了雞腿盒飯和魚丸湯帶到賓館解決,味道還行。順便說下,因為山裡的東西價格貴,很多人在7-11用盒飯方便麵解決一日三餐,這裡的7-11就顯得十分的火爆,忘了給他拍照留念下。

第六天、阿里山、101大廈

阿里山原聚居鄒族,酋長阿里英勇善戰、德高望重,族人便稱此山為阿里山。所謂的阿里山景區其實只是阿里山的一部分,正式名稱叫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日出、雲海、鐵路、森林與晚霞合稱為阿里山五奇,它們不但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內外(阿里山雲海名列臺灣八景之一)。阿里山鐵路有70多年曆史,是世界上僅存的三條高山鐵路之一,途經熱、暖、溫、寒四帶,景緻迥異,搭乘火車如置身自然博物館。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是櫻花季,滿山遍野的櫻花同時綻放,美不勝收(當然也是阿里山最擠的時候,節假日謹慎前往)。日出在祝山看,神木在神木車站,櫻花在沼平車站、阿里山賓館。雲海在神木站前的二萬坪、遊樂區內的慈雲寺、阿里山賓 館、阿里山火車站、沼平公園、祝山觀日樓與第一停車場觀看,慈雲寺、阿里山賓館、阿里山火車站、沼平公園、對高嶽、祝山觀日樓與第一停車場附近,是阿里山晚霞的最佳觀賞點。森林遊樂區感覺不大,如果非櫻花季,住在阿里山裡面半天游完足夠了。阿里山山上晚上很冷,要多穿衣服(當然是和山下比,這裡冬天極端最低零下3度,平均氣溫10.8度,適合夏天來避暑)。
門票
全票:200元臺幣(假日)、150元臺幣(平日入園者、持大眾交通工具票根者)進入大門後住在裡面隨便你玩幾天(其實除了搞攝影的多呆幾天也沒啥可玩的)
去阿里山大家都推薦看祝山日出,我也看了,但覺得這個日出嚴格的說不叫日出,是太陽從山背後跳出來,因為6點58分我看到太陽的時候太陽已經很大了,太陽一出現瞬間陽光滿地,1分鐘不到就完事了,而墨跡顯示當日6點半太陽就出了。見仁見智吧,阿里山的日出雖然有點失望,但小笠原觀景臺的風景還是可以的。
阿里山觀日出每天時間不一樣,酒店都有時間表也提供叫早服務,可以坐酒店的接送車去阿里山車站坐火車去祝山站,出來就是觀日平臺,也可以出站後右轉爬15分鐘去更高的小笠原觀景臺。祝山平臺只能看前方,因為後方是車站,小笠原觀景臺有360度視角,適合觀星觀景。我是在祝山平臺看的,只有面前的風吹過來,但已經覺得凍得夠嗆,要是在小笠原看,由於是四面來風,估計要凍成冰棍。不是職業攝影師建議在祝山平臺看,看完日出再去小笠原,搞攝影的就去小笠原,因為場地開闊,前面沒有樹的抵擋。

因為當天來得晚,沒辦法提前去車站買第二天的車票,酒店工作人員提醒一定要坐頭班車去車站排隊,後面可能沒位子。只好4點半起來坐賓館的巴士去火車站買票,早上看日出的人不少,一輛車一會會就滿了。事後發現坐不到也沒關係,步行到車站也就十分鐘左右,而且下坡還不費力。

我去看日出的時候4點就起床了,4點半第一個在阿里山賓館門口排隊候車,這時候餐廳和大堂空無一人,除了一個值班人員在不停的叫早。

就是這種接送車,4-5分鐘就送我們到了阿里山車站。

早上的車站燈火通明,與周圍的一片寂靜形成鮮明的反差,各路人馬紛紛聚集而來,售票處排起了長隊。貌似第二天早上可銷售的票也就300張左右。順便說下,早上有兩班車去祝山站,一班早的五點半,還有一班貌似是5點50分,平日限量700人,節假日1000人,提前一天13點到16點在車站二樓預售車票。除非你喜歡夜爬(網上有人說從晚上10點鐘爬,快的話4-5個小時,確保可以在第二天早上4點多可以到祝山),否則除了坐火車沒別的方法。如果你要佔個好位子拍照,就坐5點半的車,無所謂的可以坐後面一輛,對看日出沒啥影響。

阿里山車站一樓售票、二樓坐車、三樓餐飲。

去祝山的火車票單趟150NT,一般人都買來回票300NT,因為還要去神木,我買了一日票400NT(去每個站的車票都不一樣,我後面買的阿里山站去神木的單趟票就只要100NT,兒童減半)。

車站一樓大廳都是阿里山的攝影作品,走馬觀花的瀏覽了一遍。

這張就是當年的日本人所說的神木,三千年歷史,死於雷擊,這張是死了未倒前的照片,後面阿里山博物館還有張活著時候的照片。

百科的介紹:1899年,日本人為轉運木材而規劃興建阿里山鐵路,軌距762公釐,最大坡度6.25%,最小曲率半徑40米。1921年,長達66.6公里的嘉義至二萬坪段宣佈通車,1924年,再延長至阿里山並逐漸增設支線,總長71.4公里。全線自海拔30米的嘉義,一路爬升至2,216公尺高的阿里山,全程經過49個隧道、77座橋,沿途可欣賞熱、暖、溫等不同森林帶之植物種類變化與美麗的山脈、溪谷。阿里山景區內的鐵路只是阿里山鐵路的一小段而已,從下圖中就可以看到,連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阿里山鐵道是亞洲海拔最高的窄軌登山鐵路、全世界最複雜的同心圓螺旋線、世界海島地區海拔最高的鐵路、以及世界762mm軌距海拔落差最大的鐵路,不論在臺灣鐵道或世界鐵道,皆具有獨特之地位,永續經營有其重要性。
一、主線(目前只通車到奮起湖,奮起湖~阿里山,尚未通車)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興建遠在日治時代明治37年(西元1904年),臺灣總督府計劃開發阿里山森林,為搬運木材之方便,開始進行勘查、測量及規劃設計,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由日本藤田組開始施工後繼續官營。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12月嘉義至二萬坪正式完工通車,全長66.6公里。隨森林開發業務發展之需要,延展至阿里山並逐漸增設支線,其中部份支線於作業完畢時先後拆除,本線及主要支線仍保留使用,目前嘉義至阿里山營業路線長約71.4公里,為世上著名的登山鐵路之一。阿里山森林鐵路開發初期純以運材為主,亦是早期山地居民上、下山及運輸生活物資的主要工具。近年來森林遊樂及觀光事業急速發展,為因應日增的登山遊客需要,自民國51年起,以柴油車取代蒸汽動力機車,營運目標已由運材為主轉變為客運為主,並逐漸發展為高山觀光鐵路列車。又於民國73年起增添「阿里山號」快車,行車時間僅3小時15分,提供遊客更舒適便捷的服務。88年2月配合嘉義市文化中心鐵道傳奇活動,26號蒸汽車頭修復行駛北門至竹崎,乘坐「黑頭仔」小火車遂成為熱門時髦的休閒選擇。

二、祝山線(專供觀賞日出之用)
祝山日出奇景享譽國內外,上阿里山者必定前往祝山觀賞,原先僅有羊腸步道,遊客於凌晨提燈徒步行走,極為不便,林務局有鑑於此,乃於民國60年間開闢祝山專用林道,成立祝山客運,改以中型汽車接送遊客。但自阿里山公路通車後,上山遊客激增,為因應激增遊客及顧慮遊客安全,林務局乃毅然克服困難,於民國73年5月30日興工開築祝山鐵路,全長6.25公里。以阿里山新站為起點,經十字分道轉對高嶽至祝山,蜿蜒於海拔2216公尺至2451公尺的高山上,沿途時有雲海瀰漫,氣象萬千,這是國人自建的第一條登山鐵路,專供遊客前往祝山觀賞日出奇景。

三、眠月線(因九二一地震嚴重崩毀而封閉中)
眠月線鐵路原為運材專用路線,建於大正4年(西元1915年),全長9.2公里,蜿蜒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崇山峻嶺間,沿途盡是原始景觀,形勢崢嶸,壯麗異常,彷彿走進了中國的水墨畫中,久為遊人嚮往。嘉義林區管理處為擴大阿里山旅遊範圍,乃積極規劃闢建眠月石猴遊憩區。重建後的觀光鐵路於民國72年2月11日正式通車。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導致鐵路地基與隧道等嚴重崩毀,眠月線遂暫時封閉。

四、水山線(停駛中)
在阿里山的林場線中,有一條具有傳奇色彩,超過海拔2500公尺的高山鐵道,橋樑高達49座,它兼俱森林鐵道與高山鐵路之美,有煙林如詩的浪漫,也有雲海飛舞的絢爛,更有群山羅列的壯闊,這條臺灣歷史上海拔最高的鐵道,即是消失的東埔線。東埔線曾有許多別名,如水山線、兒玉線、自忠線、哆哆咖線。不過,很可惜的是,在那個公路比鐵道重要的年代,也沒有文化資產儲存的觀念,當時也沒有人發現這條鐵路的重要性,是亞洲最高的窄軌登山鐵路。民國67年底,東埔線鐵道因集材作業結束而停駛,民國68年起7月陸續拆除林場線鐵道,利用舊有鐵道路基鋪設柏油,完成「新中橫公路」。
民國92年起,林務局決定重新修復東埔線前段,即從新中橫公路舊隧道口到沼平這一段舊鐵道,包含邊坡與橋樑都經過重新整建,民國93年竣工,並正式命名為「水山線」。這條支線也成為繼眠月線、祝山線之後,阿里山上最新的觀光支線。不過,後來因為經歷民營化失敗、天然災害停駛等諸多重大因素,使得鐵雖然整修完成,但是遲遲無法正式營運。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主要工法
S型路線與一百八十度大彎
為了降低軌道的坡度,登山鐵路在山谷或溪流間蜿蜒鋪設,甚至繞上一圈一百八十度大彎,但是海拔高度獲得提升,又名Ω type turn。這是全球登山鐵路不分割槽域最常見的工法。阿里山森林鐵路,可以在17.1K大彎竹崎至木履寮間,看到一個典型的180度大彎。
廻圈型路線與螺旋型路線
登山鐵路以廻圈型路線與螺旋型路線鋪設,甚至繞上許多圈,使海拔高度獲得提升。路線迴繞圓心一圈者為Loop line,迴繞多圈同圓心或是不規則廻繞不同圓心者為 Spiral route。阿里山森林鐵路經過獨立山螺旋路段,可以看到火車以不通高度出現三次。
之字形折返路線
火車在爬坡時,為了降低軌道的坡度,在腹地不足之下,S type line and U-turn line不能使用,Loop line and Spiral route亦無法蜿蜒鋪設,只好以一進一退,類似走樓梯的方式爬山,使海拔高度獲得提升。一般而言,之字形路線會使編組運量與行車速度大受影響,不得已才會如此設計。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之字形路線,在臺灣最為膾炙人口,火車經過第一分道之字形路線,火車從右側上來,從左側折返登山。
(資料來源阿里山森林鐵路//www.railway.gov.tw/tw/Alishan/page.html)

看完圖片,剛剛還人山人海的隊伍一下子就少了不少。

看完照片上二樓,車站都是純木結構的,體現阿里山林區的特色

車站二樓沒有候車室,只有站臺,上樓梯後直接檢票進站,二樓是個大平臺,白天可以看雲海。

國際友人也不少,檢票員的英語很溜。

火車進站了

火車兩個車頭,來回用不同車頭開,上車後大概25分鐘到祝山車站,車上的擁擠程度堪比北京地鐵。

這裡就是祝山站,5點55分天已經微亮了。

回去也是兩班車,7點10分和7點35分。祝山平臺看完日出直接回就第一班,旅行社一般都是坐這班車。小笠原觀景臺看日出的,或者在祝山看完和我一樣還想去小笠原看看的就選第二班。記住一定要趕上這班車,否則你就只能爬下山或者等9點半以後的汽車下山。

出來就是祝山觀景臺,趕緊搶個位子。祝山觀景臺海拔二千三百幾十米,對面就是玉山的東南西北峰和主峰5座山峰,每個月日出的位置都不一樣,最高主峰海拔3952米,其他最低的都在3518米,太陽就是從臺灣最高的玉山背後出來。日出用文字描述是蒼白的,直接看圖吧。順便說下山上太冷,比山下冷十度左右,一定要把所有能穿的全穿上,不行就去旁邊買熱飲和早點,一個多小時冷風吹下來那滋味真不好受。

山區看日出的注意點,亮只是說明那裡海拔低,不代表太陽從那裡出來。

這會人還不多,第二班車一到人全滿了。

這位老伯是義務講解員,年紀已經60多,講的非常搞笑,順便推銷一下他們家的檜木精油。據他說,阿里山日出名列全世界第18位,特點是這裡的太陽不是升起來的,而是跳出來的。

第一道日光出現了。

就一兩分鐘,太陽光瞬間灑滿了整個平臺。

看完日出趕緊往小笠原觀景臺走,途徑阿里山植物園,這裡是阿里山茶文化館和植物展示,可惜早上我沒空進去拜訪。

年輪上全是苔蘚。

百科的介紹:小笠原山位於祝山稜脈的末端,海拔2488公尺,是為了紀念1904年首度踏勘至此的日籍技師小笠原富二郎而命名。小笠原山因地勢特立與中央山脈、玉山群峰對峙近處可觀塔山、對高嶽、萬歲山,遠處甚至可望至嘉南平原,平臺上除可迎賞日出外,還可觀賞日落、夕陽、彩霞及夜觀星座,不時還有云海可賞,360度環繞山景令人歎為觀止。
1900年6月12日,日本政府派小西成章、小笠原富二郎、小池三九郎及石田常平等人展開調查阿里山森林,據調查約有30萬株的原始檜木林遍及整個阿里山區,從此開啟阿里山天然森林資源的濫觴。1906年11月,小笠原富二郎發現包括今之阿里山神木的神木群。
觀日臺也是每年跨年舉辦日出印象音樂會的地點,以高水準的多母音樂型式,精采呈現音樂與大自然間的和諧共鳴,精采各式表演,分別在對高嶽觀日眺望臺、祝山候車亭、遊客服務中心以及香林神木區接力演出,場場精采,每年都吸引上萬人蔘加,不妨到阿里山來跨年吧!

山間還有野雞出沒。

7點半以後的祝山車站已經人丁稀少了。

車窗上都是一層水汽

回程途中會經過沼平車站,可以在這裡上下車

這個大叔在按出發鈴,用電閘的,還是當年的老方法

沼平車站側面,沼平車站外面就是沼平公園,是看櫻花的地方,沒有櫻花沼平也就沒啥來的必要了。

回來時的車廂空空如野。

回到阿里山車站八點出頭。

阿里山車站二樓就可以看對面的塔山奇巖

到了車站選擇徒步回酒店,一路空氣很好。

公路上看歷史館。

正趕上吃早飯,吃完後再次參觀了一遍陳列館。

當年的大門。

門口日本人種下的吉野櫻

賓館出門2分鐘就到了看到這顆阿里山的櫻王,開花數量是全區之冠,每次都是它拉開櫻花季的序幕,可惜我們早來了半個月

櫻王往前走3分鐘就到了象鼻木和三代木,這是象大象鼻子的象鼻木,其實是日本人砍樹留下的樹樁。阿里山的原始森林資源是日本人發現的,一大半是被日本人砍掉運回日本,天然的紅檜、扁柏等珍貴樹種幾已被砍伐殆盡。一小半是國民黨入臺後為了建設臺灣自己砍掉的,直到1963年才建立了阿里山保護區不再亂伐,現在裡面的樹都是保護品。

阿里山最有名的三代木,第一代有1500年,死了後長出第二代,再死後長出第三代,體現了植物的生生不息。這是阿里山留影的熱門地段,老蔣都在這裡拍過照。

退完房我們到停車場把行李扔司機車上,然後坐9點半的火車出發去神木車站,這次的火車與早上比空太多了,一節車廂才10個人不到。因為路不遠,大部分旅行團都是直接從旅館往山裡面走,坐火車的不多。

火車二十分鐘不到就到神木站了,特意到車頭拍了一張。神木站是“之”子型鐵路的一段,往嘉義方向就要這樣來回開了。

亭子裡面是頌揚神木的文章。

這個就是在阿里山車站看到照片的神木,是林區年齡最大的樹,有3000年曆史,據說樹高60米左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當時日本人發現了它,認為這麼大的樹是有神靈的,一直未砍伐,後來死於1953、1956年二次雷擊,1997年7月1日,神木本身因連日大雨,根部腐朽嚴重,一半的樹身迸裂傾倒在森林鐵路上,壓壞了鐵軌。在經過專家評估後,認為有安全之虞,於是於1998年6月29日,正式放倒神木,阿里山神木也因此走入歷史,傾倒的樹身就此橫置於原地,成為遺蹟,供人瞻仰。

神木現在成了小生物的樂園,也許若干年後也會長出二代木。

神木往上走就是巨木群棧道,1997年7月1日阿里山神木倒了以後,林務局整理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的38株巨木出來,搭建棧道(阿里山巨木群棧道),成為新景點。連同原來的阿里山神木,並稱阿里山神木群,樹種全部都是紅檜。這段路是上坡,估計相當於爬100米左右高度的坡,爬上去就到了第二代神木和樹靈塔。

棧道大概要走半小時左右,到頂就是一個平臺,樹靈塔、二代神木、慈雲寺、阿里山博物館都在這裡。

樹靈塔建於1936年,為一高約20公尺之石塔.是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貴的紅檜後,許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認為是這些樹靈在作祟,心生不安,怕這紅檜被砍伐後的樹靈會找上來報復,為了安佛這些樹靈,而建的一座樹靈塔,用以祭祀這些被砍伐的紅檜。

這是目前的第二代神木,為迎接二00七年,彰顯臺灣堅忍屹立精神而舉辦阿里山第二代神木票選,原名「光武檜」的神木,是嘉義縣政府、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嘉義林區管理處共同舉辦「阿里山二代神木誰與爭鋒」票選活動所選出,總共獲得一萬三千八百四十六票,樹齡有兩千三百多歲,樹高四十五公尺,直徑三點九二公尺,幹圍十二點五公尺,相當巨大,英姿挺拔,因而獲選為第二代神木。

第二代神木的背面,同第一代神木差距不是一點點。

第二代神木旁邊就是慈雲寺,這裡是看雲海晚霞的地方,可惜當天晴空萬里。

日本人立的讚揚林學博士琴山和合開發阿里山的紀念碑,那碑中的“功”字,右邊本是“力”字,刻成了“刀”字。據說,是琴山和合自己的意思,“力”不出頭。這“刀”字,既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也是一個歷史的昭示,是日本人用刀大肆砍伐中國樹木,侵略中國領土的鐵證。

樹上有小松鼠,遊客拿出餅乾來餵食,但它的警惕性很高,不輕易來拿。

二代神木對面是阿里山博物館,阿里山的博物館在通往景區的必經之路一側,毗鄰最高學府的香林小學,下了中巴走不遠就是,博物館外觀是就地取材的檜木結構建築,不是很大。據說這座博物館創立於民國廿四年(1935年),整座建築採全檜木日式風格,為歷史做見證,卻在1999年9月21日(九二一地震)遭震毀,直到民國九十四年間(2005年)才著手整修,為保持其完整性,全館仍採阿里山產一級檜木修復,屋頂桁架之檜木還可看到烙有﹁臺灣總督府﹂字樣。 經過內部重新規劃以展現森林鐵道、早期伐木史、林場保育等面向為主軸完成佈展後,於3月15日重新開館,遊客來到阿里山的同時,略用時間,就可造訪屬於阿里山的懷舊記憶符號。

這張是神木活著時候的照片

臺灣最“高”學府,阿里山香林國民小學,海拔2195米,這環境絕了。

除了去神木車站,香林小學旁邊還有兩條分叉路,一條去第二神木棧道群,出來直接是受鎮宮,一條往下走是去三代木,然後經香林拱橋這裡分叉去受鎮宮、或阿里山賓館。我們走的第二條,在香林拱橋這裡去的受鎮宮,上圖是香林拱橋照片,雨季的時候應該很好看。

受鎮宮位於海拔2000多米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是全臺海拔最高的廟宇.廟內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該廟自1969年改建以來,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誕辰前後,都會飛來一批“神蝶”停駐在神像上,不食不飛,30多年來,從未間斷,令人稱奇。這種“神蹟”廣被信徒喻為“神蝶朝拜”。臺灣宗教門類繁多,民間信仰盛行,是個多神之島。據說,全臺灣有正式宗教14種, 有寺廟教堂2.2萬個, 神(佛)職人員超過5萬人, 信徒人數1.1萬人, 外籍傳教士2千餘人, 神學院84所, 供奉的主神有200多種, 主要有觀音、媽祖、土地爺、釋迦牟尼、關公、保生大帝等,很多神仙讓外地遊客感到聞所未聞。我們對廟不感興趣,只是在門口拍了幾張照。

這裡廣場上有很多購物商店,可以解決午飯,還有到大門口停車場的接送車,因為下午要回臺北,我們去完姐妹潭回來就在這裡坐的車。

去姐妹潭路上經過的木蘭園,木蘭花都開了。

經過的樹樁像一隻野豬。

姐妹潭名氣在阿里山不小,臺灣還發行過姐妹潭的郵票,算是臺灣知名的高山湖泊。百科對姐妹潭的介紹很唯美,但因為去的時候是枯水期,姐妹潭的水量明顯不足,都快見底了,實在是感覺不到美在哪裡。
來段臺灣旅行網站介紹:阿里山的姐妹潭,是兩個剛好生在一起、大小不一的高山湖泊。傳說過去山中有一對姐妹,因為同時愛上一名男子,卻不願傷害手足之情,於是雙雙投潭自盡,殞命在姐潭和妹潭中。伴隨著這樣悽美的愛情故事,使得姐妹潭聲名大噪。後人便在姐潭上,利用檜木大樹的根頭,矗立在水面作為基座,在上面建立了兩座相思亭,以木橋和岸邊相聯結,並在外圍築起全長180公尺的環潭步道。 姐潭略呈長方形,佔地約60坪;妹潭則略呈圓形,佔地約20坪。兩座天然水池都已經開發了數十年,潭水清澈無波,宛如明鏡,是阿里山森林風景區的重要景點。尤其當潭水飽滿時,總是讓許多遊客留連忘返,靜謐的氣氛,加上飛躍於碧綠潭水間的魚群,讓人湧現思古之悠情。然而,臺灣近年來持續乾旱,姐妹潭在2002年首次乾涸見底,水源涵養能力汲汲可危。遊客前往觀賞時,不妨多加留意姐妹潭周遭生態區的變化,若是遇見潭水豐潤之期,則更能體會其珍貴的美景了。

姐妹潭在往前走就可以到沼平車站,但一路上沒什麼特別的景點,沼平現在又沒有櫻花看,我們在姐妹潭逛完一圈就返回受鎮宮坐車了(價格貌似70NT,有點記不清了),其實受鎮宮離停車場也不遠,5分鐘左右就到。姐妹潭周圍有幾棵樹特別有意思,上面是三棵樹長在一起的叫三姐妹,下面這個四棵樹長一塊的叫四兄弟。

這裡就是停車場,所有外來車輛必須停在這裡,也是景區班車、火車出發的地方。總結一下,我們是9點30分坐上去神木,玩了神木和姐妹潭,從受鎮宮返回到停車場是12點一刻不到,如果要走到沼平再坐火車回來估計再加1個半小時(火車半小時一班,中午休息)

停車場旁邊的阿里山郵局,可以進去買明信片郵寄。

中飯還是7-11解決,品嚐了著名的奮起湖鐵路便當。奮起湖其實不是個湖,是個火車便當很知名的地方。由於奮起湖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中繼站,過去蒸汽火車時代必須停留於此轉換車頭,讓旅客在此稍事休息,於是發展出獨特的火車便當文化。說實話,一定要看清楚裡面有沒有酸筍才能買,否則那股味是在受不了,除去這個的話,只能說便當還算實惠,味道中規中矩。

停車場對面的接待中心,裡面有商店可以購買紀念品,我們在這裡逛了一下。
吃完飯我們大概1點20左右離開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真正行駛出阿里山還要兩個小時的盤山公路,這期間車速快不了,然後在開三個多小時候到臺北。臺北我選的是火車站旁邊的天成大飯店,主要考慮到這裡去機場方便,因為臺北傍晚堵車,到酒店正好7點。天成是老牌4星酒店,裝修還行,勝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其方便。我們訂的三人間窗戶外面就是臺北車站和臺灣北門,夜景比101樓上看起來清楚多了。

我們看到晚上天氣不錯,稍作調整趕往101看夜景,出門右拐就是夜色中的臺北車站。

臺北車站的地下真是巨無霸,要時刻注意標記,所謂的走錯路應該是不太會發生,但是換乘的時候要走不少路倒是真的,特別是去坐桃園機場捷運的時候,要走到車站的盡頭,足足走了近二十分鐘,要不是指示牌的提示我都要懷疑人生了。

捷運上車的地方很象帝都地鐵1號線,連車廂都相差不大,濃濃的上世紀風格。注意淡水線有區間車,坐的時候要看捷運上方的指示牌

趕到101的時候大概8點半不到,鬱悶的是雖然樓下並未下雨,但樓頂又籠罩在濃霧中,霧比第一天來還大,因為明天沒時間再來了,只好硬著頭皮買票上去。我看了下,基本上這個點上去的大多數都是旅行團。

這就是5樓的登頂售票處,對面是夜景俯瞰巨幅照片,售票處背面就是登頂電梯。

這塊宣傳牌前就是排隊坐電梯的地方,整個主樓就是一個正方形結構,拐過角就是電梯

買完票不巧正好有旅行團,只能排隊等電梯,臺北101大樓快速電梯有2部,為觀景臺使用,由美國電梯顧問公司Lerch Bates and Associates規劃,日本東芝與中國臺灣省的臺灣崇友公司合作製造,其上行最高速率可達每秒16米,相當於時速60千米,從1樓到89樓的室內觀景臺,只需39秒;從5樓到89樓的室內觀景臺,只需37秒。下行最高速率可達每分鐘600米,由89樓下行至5樓需46秒,至1樓需48秒,電梯停靠樓層為1樓、5樓與89樓。電梯頂有星空的燈光很漂亮,可惜時間太短一會兒就沒了。

臺北101大樓89樓設有室內觀景臺、紀念證書的攝影服務、語音導覽櫃檯、冰淇淋商店、紀念品商店、阻尼器參觀區等;91樓設有室外觀景臺、7臺40倍的望遠鏡設定於各角落,室外觀景臺因為封閉我沒去,室內觀景臺外面一片白茫茫啥都看不見,簡單逛了下89樓的紀念品店,買些特色紀念品(好像101特色的紀念品只有這裡有的賣,雖然價格不便宜但不要錯過,哪怕買個101大樓造型的礦泉水瓶也行)。

來自101官網對風阻尼球的介紹:臺北101觀景臺的風阻尼球為世界最大,直徑達5.5公尺;世界最重,總重量達660公噸,唯一外露供參觀的風阻尼球;由41層厚達12.5公分的鋼板焊接而成,由92F懸吊到87F,是臺北101大樓防風抗震的重要結構之一。臺北101風阻尼球的完整正式名稱調諧質量阻尼器TMD,是針對本大樓需求量身定做的被動阻尼系統,其位置設定於87F~92F的樓層中央位置,其主要目的為減低大樓受強風吹襲時之擺動,減少在大樓工作之人員感到不舒適之程度。有別於一般傳統隱藏式阻尼系統,臺北101-風阻尼球的設計特別兼顧了功能及外觀,在觀景臺將可一窺阻尼系統的整體運作。

這個萌貨是101的吉祥物,有紅、黃、銀、黑、綠五種。

89層的出口和大陸好多景點一樣,讓你在一片購物商店中穿過,賣的都是昂貴的旅遊產品,這個是紅珊瑚藝術品。
臺北101官網://www.taipei-101.com.tw,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線上欣賞101觀景臺的美景,還有各種記念品展示。

第七天、士林官邸、中正紀念堂

來兩張臺北車站白天的風景。

酒店還有自己LOGO的水杯。

早上我們吃完早飯退房,把行李放在大廳就趕去士林官邸

酒店出門的騎樓走廊,很有香港範,過3家店就是捷運入口。

士林站是高架站,臺北車站過來也就二十分鐘左右,路上能看到圓山飯店。

這個店名很有個性。

捷運站去官邸步行大概10分鐘左右,一路看看風景不錯,就是臺灣的馬路機車太嚇人,速度飛快,沒有訊號指示你絕對不敢亂穿馬路。

士林官邸原屬臺灣日據時期總督府園藝所用地,光復後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試驗所接收,併成立士林園藝試驗分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臺灣省政府在此興建外賓招待所七幢。國民政府逃亡臺灣前夕,由當時的省主席陳誠親自勘選所謂“總統官邸”地點,因此地環境清幽,三面環山,山清水秀且交通便利,所以選定這裡作為“總統官邸”。
官邸從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動工興建,於1950年初完工落成。蔣介石來臺後,先居於草山行館(陽明山),士林官邸落成後的1950年五月,蔣介石正式遷居士林官邸,直至1975年病逝,在官邸度過了整整26年的時光。因此,這裡是蔣介石最具代表性的故居,並曾在此接待各國政要。由於所謂“總統”居住在此,士林官邸、園藝管理所及附近地區,很早就被臺灣防務部門劃入大直要塞的軍事管制區內,並嚴禁各種新建或改建,就連改變地形、地貌的各項工程亦在管制之列。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辭世,永遠告別士林官邸。同年9月,宋美齡搭機赴美國紐約,過幽居靜養的生活。官邸人去樓空,不復興盛榮景。此後,宋美齡三度回到臺灣,都居住在士林官邸。第一次是蔣介石逝世週年紀念。第二次是1986年,蔣介石百歲冥誕,這次一住4年之久,中間歷經蔣經國、蔣孝文、蔣孝武先後病逝的天倫喪痛。第三次則是1994年,探視重病的外甥女孔令偉。1996年,官邸首度開放市民觀賞園藝與休憩使用。正館長期由所謂“臺北總統府”管理維護,2006年編列1.16億元新臺幣進行修復,到2009年修復完成,又花1年時間修復保養地毯傢俱及點交文物。2011年1月對外開放。
官邸由外而內共分為外花園、內花園、正房幾個區域,花園免費參觀,正房需購買門票。正館門票
成人票:100新臺幣;團體票:80新臺幣;優待票:50新臺幣 (1月1日-12月31日 週一-週日)
開放時間
09:00-12:00,13:30-17:00 (1月1日-12月31日 週二-週日)不對外開放 (1月1日-12月31日 週一)

我們這次從官邸外花園南入口進去,西入口出來,進門處就是一排棕櫚樹,左手邊都是花房,右邊就是休閒的草坪。外花園當年也是侍從人員居住的地方。

棕櫚樹盡頭就是玫瑰園和大草坪,右手邊是中式和西式庭院,庭院往裡走有教堂、食堂和當年老蔣總統府祕書長張群的故居

在往裡走就是內花園和生態園,生態園是提供當年老蔣夫婦蔬菜的地方,經政府改造成了溼地公園,內花園是中式園林,有拱橋、曲池、流水等東方庭園造景。

內花園對面就是正房了

正房門口的介紹欄上以年份為單位將兩人的生平大事做了對比,讓人一目瞭然

正館建於日據時代,因此為日式風格。高度二層,一樓為接待客人的場所,大小客廳和餐廳,二樓為雙方私人空間,包括臥室、畫室、書房、飯廳、辦公室。進入官邸就可以領一個免費的導覽器,講解的很詳細,順著導覽器的講解一個小時可以把正館逛完。官邸裡的服務人員態度很和藹,有問必答,可以補充講解器的不足。可惜的是官邸內不允許拍照。

草坪上的洗手池很有特色。

正房西門的小山坡上有老蔣親題的慈雲亭,建此亭是為了鎮風水,叫慈雲是為因為老蔣母親王太夫人墓廬叫慈庵。

這個亭是官邸最高點,站在上面可看遠處群山。

樹叢中的警衛崗亭,故意弄成這個顏色隱蔽。

後建的音樂臺。

這個是蔣夫人的80年代以後使用的座駕。

官邸的西大門

門口人行道綠燈的標記很有意思,我們這裡都是一個快走的小綠人,這裡是一個慢悠悠走路的小綠人。

整個士林官邸我們參觀了兩個半小時,出來的時候已經十一點半了,坐淡水線去了最後一個景點中正紀念堂。

捷運出來就是南門市場,水果百貨餐飲一應俱全,我們就在二樓美食街吃的午飯。

午飯是夜市風格的,以小吃為主,好吃不貴,100臺幣就能吃飽,怪不得臺灣的夜市這麼火,比飯店的正餐比又實惠又好吃,下次來臺北要去夜市吃個遍


捷運站走十分鐘不到就到中正紀念堂側門,這是紀念堂前的國家大劇院。

中正紀念堂位於臺北市中心,為紀念蔣介石於1976年籌建,工程於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全區包括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公園、牌樓、圍捕、瞻仰大道、兩側為劇院及音樂廳,造型仿北京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高聳威嚴,全是中國宮殿式之建築,有濃烈的文藝氣息。中正紀念堂於以中國庭園造景為主要設計形制,加廊窗稜古典而幽雅,整體建築則以藍、白二色搭配相和,有著自由、平等的寓意。寶頂為八角形代表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中正紀念館的上層有蔣介石的巨幅銅像,銅像後白色大理石上是蔣的主張,基座上刻有蔣的遺囑。
中正紀念堂由高聳的紀念樓為中心,包圍著蓊鬱茂密、迎風搖曳而色彩繽紛的樹木花圃與池墉小橋,環境清幽而寧靜,紀念樓則肅穆而莊嚴,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蹟文物,頂樓則為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而每個小時定時換班的儀式也成為遊客遊覽的重點之一。
中正紀念堂免費參觀,時間9點到18點,整點有衛兵交接儀式不容錯過。

紀念堂左側的中日友好櫻,是來訪的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種下的。

紀念堂前的“自由廣場”,原來叫中正廣場。民進黨執政時,將廣場牌坊上的“大中至正”四個字換成了“自由廣場”。正對面的“自由廣場”牌樓,面對中山南路及“國家”圖書館,高30米,是臺北市區內最大的牌樓。牌樓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故此牌樓也被稱為“大中至正門”。該牌坊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與古代帝王陵寢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氣勢磅礴。每逢“國家”慶典,牌樓前都會擺設數十幅大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昔日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換崗儀式大概有十幾分鍾,內容很花哨,值得一看。

中正紀念堂

衛兵站崗的姿勢很帥,仔細觀察了下基本一動不動,不愧是練過的。

正對老蔣坐像的穹頂。

牆上這兩句是老蔣的語錄

大堂位於四樓,三樓是反映臺灣民主程序的自由展覽,與蔣介石的威嚴時期相對立。二樓目前不開放。

一樓最主要的地方就是老蔣的展覽室,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一日落成開放。室內一切文物,均系移自臺北“總統府”蔣介石辦公室,而室內擺設完全根據原辦公室陳列方式呈現。本室陳列文物,除蔣夫人親繪之國畫外,其餘大部分系由海內外同胞及外賓所贈。

這套結婚禮服是仿製的,其他的衣服雖然沒有說明,但應該都是仿製的。

老蔣平時的食物,全是浙江風味

以上都是老蔣的座駕,人力擔架和汽車一應俱全。

老蔣辦公室復原圖。
參觀完紀念堂,時間已近三點,我們趕回酒店取行李,坐機場捷運去桃園機場。桃園機場捷運有直達車和普通車兩種,票價都是一樣的,紫色是直達車,大概35分鐘就可以到,藍色的是普通線,要1小時以上,坐到哪個就看人品了(桃園機場捷運由桃園捷運公司運營。而每日的首班車時間為早上6點左右從臺北車站與桃園機場第二航廈發車。由臺北前往機場的末班直達車時間為23:00、末班普通車時間為23:08)。

桃園捷運內部就像高鐵一樣

桃園機場的昇恆昌免稅店,規模不是一般大。

候機的地方很有個性,每個登機口都有兩層,先在上層商業區等,到點再去樓梯登機。

在機場吃的臺灣的最後一頓飯,價格很親民,只要150臺幣,比國內機場好多了。
回顧七天的臺灣之旅,只想說七天時間根本不夠用啊,要想好好玩分明需要15天。下次去那就是去國境之南的墾丁了,為了夢想的旅行努力工作吧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