ご挨拶


本次日本之行比上回要短不少,只有8天。這8天一晃而過,很多東西只得匆匆記錄,需要回來慢慢整理、回想、品味。

從上一次前往日本到現在,已經半年多了。時間總是能給珍惜它的人以巨大的力量。在這半年的時間裡,我通過四五本有關日本的經典概述性專著或教材,以及不少反映社會的影視作品、綜藝節目,比較系統地對日本進行了深刻的“基本認識”。所謂的“基本”是對於專門有興趣、有研究的人來說的。但是,對於平時和日本沒有太多交集的普通遊客來說,這些內容已經能夠使得我在旅行中能夠產生深入得多,也有更價值的共鳴和感悟。對於這一點,我非常希望能夠在本次寫作中體現出來,從而以更有效、更可讀、更豐富、更有參考價值的內容來感謝所有蜂友們,特別是那些在我剛開始行動的時候給我很大鼓勵的朋友們。

上一次去日本,其實還肩負著探險、試水的任務。在發現很多事情根本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並且有了經驗以後,這次無論是安排還是實踐上都大膽了許多。除了一些經典的地點,很多深度遊、主題遊的專案也被我納入行程。整體來說,這一次行程的個性化特點已經非常突出了。在這8天裡,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對自己的執行也基本滿意。

本次旅行從2月11日降落東京羽田國際機場開始,到2月18日離開關西國際機場為止,共8天。和上次旅行一樣,本次也創造了多個第一,比如第一次大規模做巡禮計劃並實施;第一次在當日之內往返於兩個城市;第一次和不會英語的日本人交流;第一次和同學在外國相遇等等,回想起來也是非常激動有趣。當然,8天,5座城市,214576步,173公里,65個景點,23條鐵路線,33個巡禮地點/區域,45個車站,6371張照片視訊,102件/套物品,則意味著實實在在的努力和付出。

下面做一個小結:
主要景點:(用“-”表示交通轉移或景點所屬關係;直接用括號打出的是馬蜂窩裡沒有認證的景點;如果可以進去但我只是參觀了外景者用“外”表示;有重複的地方只寫第一次)
2月
11日,羽田機場-東京:早稻田大學
12日,東京-橫濱-東京:橫濱港未來21,(臨港公園)-橫濱國際和平會議場(外),橫濱海灣大橋,橫濱太空世界-橫濱摩天輪,日本丸紀念公園(外),馬車道,皇后廣場,橫濱地標大廈
13日,東京-橫濱-東京:紅磚倉庫(外),(神奈川縣廳)(外),(橫濱三塔-橫濱稅關資料展示室)(外),(象鼻公園),橫濱市開港紀念館(外),汽車道(kishamichi),合味道紀念館,海上保安資料館橫濱館,日本郵船歷史博物館,橫濱海洋塔
14日,東京-橫濱-東京-名古屋:山下公園,冰川丸(外),橫濱中國城-關帝廟-橫濱大世界,橫濱大棧橋,橫濱海岸教會(外),榮購物街區,綠洲21,名古屋電視塔(外),JR中央雙塔(外),(米德蘭廣場)
15日,名古屋:寶生院(大須觀音),名古屋城-名古屋城天守閣(外),名古屋市市政資料館,熱田神宮,大須商業街
16日,名古屋-京都:豐田工商及科技紀念館,名古屋港,極地科考船富士號(Antarctic Research Ship Fuji),名古屋港水族館(外)
17日,京都-奈良-京都:奈良市觀光旅遊中心(外),猿澤池,興福寺-興福寺五重塔,奈良公園,冰室神社,奈良縣廳,奈良國立博物館(外),吉城園(外),依水園(外),東大寺-東大寺二月堂,正倉院,手向山八幡宮-手向山神社鳥居,春日大社,夫婦大國社,若草山,萬葉植物園(外),鹿苑(外),飛火野,浮見堂,奈良町,奈良町資料館
18日,京都-關西國際機場:京都站,平安神宮(外部),梅小路公園,京都水族館(外),京都鐵道博物館,(Sky View)


鐵道交通相關
線路
東京:東京單軌電車,淺草線,銀座線,東西線,山手線,副都心線,新宿線,日比谷線,丸之內線,東海道本線,東海道、山陽新幹線
橫濱:東急東橫線,港未來線,營藍線
名古屋:櫻通線,名城線,東山線,鶴舞線,名鐵名古屋本線
京都:奈良線(包括みやこ路快速),烏丸線,東西線,HARUKA
車站
東京:羽田機場第一大樓,濱鬆町,大門,寶町,日本橋,早稻田,高田馬場,澀谷,雜司谷,新宿三丁目,神保町,巖本町,馬喰橫山,東日本橋,淺草橋(坐反了),東銀座,銀座,東京,東日本橋(坐過了)
橫濱:橫濱,東白樂,菊名,新高島,港未來,三澤下町,元町·中華街,馬車道,日本大通
名古屋:名古屋,久屋大通,榮,大須觀音,淺間町,金山,神宮前,上前津,榮町(走錯了),矢場町,名鐵名古屋,榮生
京都:京都,烏丸御池,東山
奈良:奈良
關西空港


此外,作為新垣結衣粉絲,本次我特別加入了巡禮內容。該遊記雖然在馬蜂窩上釋出,但也有供新垣結衣粉絲參考的目的,所以會涉及不少相關內容。如果對此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略過這部分。不過,希望類似的巡禮經驗也能幫助有類似需求的朋友。巡禮地點主要集中在東京和橫濱。給自己打個廣告:考慮到遊記內容的平衡,我只會在巡禮部分略微說兩句,放幾張有代表性的圖片。如果有對新垣結衣及其作品拍攝地,或是其他巡禮內容本身感興趣的朋友,歡迎檢視我的微博“幻影長弓Miragelongbow”,頭像新垣結衣。在這裡我每週會分享一個巡禮地點的詳細資訊,大約有數百字,包括旅遊及劇情相關,還有更多的圖片。
巡禮地點(這裡只寫作品名稱和地理位置,相關的其他資訊見後文。地點分佈過於密集用“一帶”來概括)(《逃避可恥卻有用》簡稱“逃恥”,《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簡稱“野獸”,《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簡稱“今日子”,其他繼承原名)
橫濱:野獸-東白樂一帶,逃恥(以下不說明均為逃恥)-菊名一帶,港未來21整個區域,港未來橋,Mark Is港未來,港未來Grand Central Tower,皇后廣場一帶,日本丸紀念公園,桜木町,野獸-日本聖公會橫濱教區橫濱聖安德烈教會(主教座聖堂),逃恥(以下不說明均為逃恥)-Cafe Omnibus,北仲橋,紅磚倉庫,新港埠頭西部,象鼻公園,新港埠頭西北,Notre Dame橫濱港未來,Alte Liebe橫濱本店,熊貓飯店,橫濱大棧橋
名古屋:逃恥宣番-れこると大須,御幸亭


整體來說,在赴日旅遊大計劃下(下一章會具體涉及),本次我主要關照橫濱和名古屋兩個大城市。通過遊歷兩座具有完全不同風格城市,可以進一步瞭解相關時代、不同地區日本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貌。作為自由行的特別好處而加入的定製內容,本次主要以巡禮為主。新垣結衣的代表作逃恥主要在橫濱取景,也為安排行程提供了方便。至於不得不作為落腳點的東京,因為時間也不多,就直接用巡禮內容充實,對我來說反而比費很多時間去一個快要關門的景點更高效。京都同樣是不得不去的落腳點,對於有一整天時間的17日,我果斷選擇了奈良這個旅遊熱點;至於18日在開始安排回程時也儘量將飛機時間延後,這樣上午能夠儘量多安排一些內容。

回到本篇遊記。如上所述,我打算再上一次成功的經驗上大幅改動內容。這裡說明一下格式的變動。規劃與準備章節主要是目的地(城市)的選擇原因和各部分規劃工作的大致方法。重點的具體內容全部納入分城市章節。分城市章節第一部分,是城市概況,瞭解一座城市對於提高旅遊質量有很大幫助,我會盡量利用自己的話來講述,而非羅列資料。接著是城市的佈局,包括整體佈局、景點佈局、交通佈局等。然後我會詳細說明我的景點、路線、交通、住宿安排。第二部分進入傳統的時間順序遊記。最後和上篇一樣,會有一個個人對城市整體感覺和一些小細節的總結。真心希望這些努力能對大家更有幫助。前面的其他經驗部分章節會有更多的拓展內容,使得遊記看起來並不只是零散的旅遊記憶,而是在切身經歷的基礎上利用資料補充而成的具有內在邏輯的文段。但是也要注意,經驗部分重在總結經驗,不在於記錄細節。其他的長處我會盡量繼承。

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旅途中的快樂,並能夠對各位有所幫助。“恬靜的富士山,留不住爭雄的腳步。”じゃあ、始めましょう。

經驗—計劃與準備

本次旅行的規劃從上一次返回後就開始了。由於第一次日本之行留下的印象不錯,認真完成的遊記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援,同時對於更多的事情還有疑問或是好奇,所以我很早就開始計劃本次出行。
事實上,早在第一次去日本之前,我已經有了一個整體的計劃,那就是先以大城市為主線進行遊覽,可以捎帶手地看看小地方,但最好不要“只去”。以我的情況來看,目前每一次機會都非常珍貴,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很難像許多資深旅友一樣專門鑽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或者去探索自然保護區,抑或是專程為自己的特殊愛好來定製旅行。對於我來說,一方面如果只照顧這些點,當暫時沒有機會再去日本的時候,恐怕會發現很多標誌性的地方都沒有去過,多少會有些遺憾;另一方面,我對日本,特別是當代日本本身也挺有興趣,去著名景點對我來說並不是隨大溜。我在上次日本之行的遊記中已經著重體現一個觀念:對於同一個觀點,也可以有更深入的研究和認識,更有趣的發現。

先稍稍說明一下日本的地理和行政區劃。日本的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中國的省市自治區)包括1都、1道、2府、43縣。和很多國家一樣,日本被劃分為數個區域,日語中稱為“地方”。全日本共有八個地方,包括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沒關係)、四國地方和九州地方。

那麼問題就集中在,“大城市”是什麼?日本有個概念叫“政令指令城市”,說白了就是這些城市比較厲害,自己一個就幾乎相當於整個縣差不多,國家給這個縣內的資源很多都向這裡傾斜。因此顯而易見,大城市應該差不多就是這些地方了。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日本的各個地方中心或者各縣縣廳(首府)來尋找大城市。這幾種途徑的結果是差不多的,最終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大城市就是那些“出名的”城市。但是科學的論證顯然更有說服力。

具體來說,日本的三個都市圈頗為出名。首都都市圈自不必說,自然是以東京和橫濱為核心的日本心臟地帶。近畿都市圈則以京阪神為核心,同樣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兩個圈子大家都較為熟悉。除此之外,還有戰後新崛起的中京都市圈,“中京”就是東京和京都之間的名古屋。當然,北九州區域曾經也非常輝煌,但是隨著製造業衰落等原因,現在不能排進前三了。至於遼闊的北部國土、中/四國地方、南九州和大洋上的諸島,因為地理和資源原因,發展程度確實要遠遠落後於關東地方、中部地方和近畿地方。當代技術和社會背景下的人口城市化,更使得這種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在上一次旅行中,我已經在東京、大阪、京都和神戶四個日本的大城市進行了比較詳細的遊歷。本次旅行首先就不再重點安排這些地方了。將日本大城市排名開啟,橫濱和名古屋是緊接著的最優選。後來情況稍有變化,需要在東京落地,並新增京都,最終從關西機場返回。橫濱從東京出發很快就能到,名古屋的計劃不變。由此,我又新增了一點東京的計劃。至於京都雖然只有一天時間,我也打算當天往返奈良。

選擇好了城市,接下來的工作就好辦多了。這一次旅行的具體規劃分前後兩個時期,中間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是上段提到的變化),後期的改動不小。
第一期計劃時基本參考了上一次的經驗。首先還是上馬蜂窩等著名網站尋找幾個城市的著名景點。接下來在地圖上大致標明它們的大致位置,然後進行分割槽。對於難以劃分的地點,首先就要考慮是否取消,因為如果沒有特別的價值的話,專門為它們繞路很不划算。接著,在幾個景點區域中心尋找交通方便的地帶選擇住處。從上次旅行特別吸取的經驗是,日本的城市都不太大,景點之間如果坐地鐵很快,但是走路又需要走一段時間。而對於東京以外的幾乎所有城市(包括橫濱和大阪),軌道交通的通達度就要低得多了(畢竟不是為了遊客專門開設的),有些景點走路僅僅是稍遠,但是坐地鐵又需要繞一大圈,它們的取捨就很令人糾結。所以最終我原則是:既然景點是相對無限的,不如尋找密集的景點區域,集中游覽。幸運的是,橫濱、名古屋和奈良基本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除此之外,如果對一個區域內的景點再進行詳細的定位,然後制定最優路線,就可以最大限度節省時間和體力。當然,開閉館日和開關門時間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如早上到一個區域後,可以先遊覽公園等開放區域,等九、十點時再去參觀博物館等。如果這些基本工作都完成了還有多餘的心思和時間,不妨把各個景點的官網都瀏覽一遍,對景點內部結構甚至是相關知識有一個大致瞭解,並知曉各種規定,將重要的記錄下來,或將導覽圖下載到手機上,可以成為旅遊質量的倍增器。


上面所說的變動其實有些戲劇化。一月底我仔細地看了16年底首播、18年bilibili引進的大熱日劇《逃避可恥卻有用》。因為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在很多中外平臺上都有這部電視劇的“聖地巡禮”。因為對這部劇很有共鳴,也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援,我臨時決定加入相關的巡禮內容。對於這一點大家可能有點質疑,這或許和上面說的“很難像許多資深旅友一樣專程為自己的特殊愛好來定製旅行”有些矛盾。不過事實是,我只是新增了這些巡禮內容,原先的內容大部保留,並非“專程”。此外,這部電視劇中的大多景點本身就是橫濱美景或熱點區域所在,相互離得很近,拍幾張照片對整體安排影響不大。

這一決定做得簡單,後續工作則非常艱難。如果想獲得原作中幾乎相同的畫面,地點定位精度要遠高於一般的計劃,甚至需要小數點後好幾位的經緯度。更要命的是,還需要確定觀察方向。如果想在真正操作時一氣呵成,提前就需要用谷歌地圖街景模式自己去找相似的畫面,其難度可想而知。至於街景夠不到的地方,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好在網上有關的資料實在是多得驚人,雖然整理起來要花不少功夫,但很多都相當精確的。最終我選了十幾處靠近原本規劃景點的巡禮地點,並重新安排了路線。

至於到達東京後的小半天時間,本來我就有巡禮的計劃。在計劃橫濱時也同時安排了東京。最終也是選擇了十餘處地點,有些地方相當吊腳,但是因為非常重要、並且也不存在擠佔“原計劃”的問題,所以多有保留,只不過最後跑起來會有點辛苦。奈良方面以奈良站為中心,西面有平城宮遺蹟,東面則是奈良公園等一大片景區。權衡之後我選擇了東側,製作路線也比較容易。

至於吃飯問題,因為這一次白天的安排比上一次還要緊張,而且雖然總時間短了不少,但交通耗時反而更頻繁,所以依然沒有安排什麼具體的內容。同樣,上次旅行的經驗教訓也說明了:1、如果想吃大餐的話,不僅要在預約上提前很久、花很大精力、最後花很多錢,更關鍵的是有時候一下午或是一晚上的時間就全花在餐廳裡了。依照上面所說的情況,這種代價我是承擔不起的。2、如果街邊隨便找一家的話,只要不是飯點,會有不少有空地的店家,隨便去吃一口就好了,也並不需要提前安排。當然,便利店之類的就更方便了。

住處的安排我只負責大致的位置,具體的內容沒有負責。只是在預訂的時候,特別留意不要訂成上次那種青年旅館就好了。詳細內容在後文還有提到。

上一次出發之前,我在“行”的安排上頗費腦筋。這當然有對從神戶直達關西國際機場這種危險操作的擔憂,但也不得不承認確實缺乏經驗。事實上,既然交通是為到達目的地服務的,那麼最關鍵的是要對整個城市的佈局(包括自己要去的部分的鐵路佈局)和具體的景點位置有比較清晰的認識。這樣的話,即使臨場發揮也不慌。當然,利用各種地圖直接規劃出從哪站坐哪條線到哪站,換乘什麼等等,則能進一步減少實操時的麻煩,並進一步提高效率。總之,在日本,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不用特別擔心的。

準備方面沒有太多好說的,大部分和上次差不多。不過這一次旅行是在冬天。2月初的日本天氣非常惡劣,本州大部分地區,特別是這次我要去的這些地方基本都處於溼冷狀態。像東京、橫濱基本都是晴天、下雪和陰天這幾種天氣,名古屋和奈良還會下雨。氣溫上來說,最低在0度左右,最高也不過10度(一般到不了)。結合具體的天氣,顯然比北京同期也好不到哪兒去,所以做好防寒、防潮的服裝準備是必要的,雨具也是必須的。

此外,根據上一次遊覽多處的經驗,可以帶一個本子以收集各處的印章(雖然最後我發現很麻煩),很多景點都有自己的印章,造型頗為精緻。如果有想收藏各種旅遊資料,還可以考慮帶著點夾子,這樣可以避免資料損壞或遺失(這一點倒是不錯)。
值得再囉嗦一次的應該是充電寶和移動wifi。即使計劃做得再充分,也不可能保證下了車左拐右拐全都知道;即使日語再好,也沒自己直接走來得快。所以依然推薦提前做好景點位置、交通的功課。對於交通站點和景點間的行程,最好大膽使用谷歌導航,至少導航至附近位置。聯網自然要wifi,不過不要指望日本的街道上能有可靠的wifi。聯網導航既費手機的電,也費移動wifi的電,所以有一個10000毫安時以上的充電寶是正確的選擇。

支付方面,現金和Visa/MasterCard準備好就可以了,具體數額參照自己的需求,下文也會涉及到各種價格。

經驗—飲食

本次旅行中,因為是和家人一起出行,而且行程也比上一次要寬鬆一些(主要因為晚上去的點較少),所以有更多的機會來品嚐更為“正規的”日本飲食。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早飯和午飯還是很難有機會的,所以情況和上次差不多。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也就是如果想去比較熱門的、高檔的飲食場所需要預定,要麼就要當場排很長時間隊/排不上,這次我沒有提前預定任何一家餐廳。畢竟本次我的目的還是在外出遊歷上。家裡人原本也花費了一些時間來做相關工作,但是我也沒有看到太多進展。吃這一部分,我主要總結一些實用的通法通則,而非每傢俱體的情況,同時也不介紹具體的日本美食(那些內容還是參考專門的遊記為好)。此外,按照早餐、正餐、其他的順序來撰寫。

對於早飯(或者其他時候卻時間緊的情況)來說,一般還是選擇便利店。日本的主要便利店包括711,羅森(LAWSON)和全家(FamilyMart),內容其實都差不多。如果追求極致速度,可以買常溫的麵包、零食類的。如果還想稍微美味一點,有冷藏的三明治、飯糰、冷凍的面和飯以及各種方便食品。大多數食品單件一般在100-500日元之間,算是相當便宜了。上一次遊記中提到過買酒的問題。便利店冷藏櫃的上沿經常會掛著一個告示,明文寫著20歲以下禁止買酒(或之類的意思),中國人肯定也看得懂。如果年齡比較小的遊客自己去買東西的話,我想也沒有必要非要試探這個規定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中國的一樣,日本的便利店也都有微波爐,可以及時加熱食品。雖然服務員表示加熱的措辭可能聽不懂,但他們要看到你不懂以後很有可能用英文或者比劃,所以也不用擔心。這次我還注意到一個現象,很多店員會詢問要不要塑料袋,如果自己方便攜帶的話,就擺擺手吧,資源還是省一點好。稍微正規一點的酒店大多提供早餐,但這次我一次都沒吃。時間倒不是主要問題,因為大多數早上7點就開始了。問題在於價格實在高得出奇。我住的3個酒店的早餐都在2000日元左右,這對於午飯和晚飯來說都可以吃到很多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酒店的自助早餐利用自助這一點來定高價,事實是得不償失。至於是否選擇,還是要取決於大家自己。街上的咖啡館也可以去,但是價格也不菲,而且氛圍可能比較奇怪,各位自行斟酌。

正餐方面,雖然在高峰時期確實有不少人滿為患的餐廳,但是總會有很多有位置的地方。大家可以在百度地圖、大眾點評或者馬蜂窩等熱門平臺上搜尋自己喜好的餐廳,同時要注意到是不是人滿為患。這一次我們選擇的地方多是美食一條街上的餐館。美食街就意味著一連串餐廳,一般都會有空位,而我們就選有地方的去就行了。如果看到門口排了一長串,問問店員需要排多長時間,覺得太長換一家就行了。而如果是繁華區中孤零零一家,通常是爆滿的狀態。一般的飯館都是一桌一桌的形式,或是吧檯的形式,但是這次我們也遇到了一蘭拉麵這種一人一個小隔段的新形式(對我來說是)。落座後,拿桌子上的選單就可以點菜了。有些餐廳是有英文選單的,大多是日英甚至日英中多語的。不過無論如何,結合英文單詞和日語中的漢字,也是很容易搞明白菜餚的大致內容。點餐的時候,菜品指給服務員就可以了,然後用英文說份數。自己大致算好給出充足的現金,或者直接刷卡也可以。用餐的時候不要干擾他人用餐,不過可以和身邊的人隨意交流。在一般的日本風格的飯館裡,日本人都是放聲高談的(還有很多喝多了的),雖然沒有必要故意喊出來,但是聲音大一點是沒問題的。不過比較高檔的西餐廳最好還是看看情況,如果環境比較高雅,還是收斂一點為好。餐後建議把各種餐具和垃圾受到餐盤上方便服務員處理,如果桌面有大面積汙漬最好也擦一下,都是舉手之勞。這裡對日本餐食的價格說句公道話,即使是忽略兩國國民收入的差距(畢竟是中國人去旅遊),以絕對價格來衡量,日本的一般一份飲食的價格(特別是他們自己特色食品)也不過中國的兩三倍。像下面這樣一盤壽司只有不到60塊錢,有一個類似的高階版本是不到100元。從量上來說,這樣一盤我基本吃不下,差不多相當於兩份吉野家套餐。這樣來看的話,日餐絕對價格雖然高,但可沒有想像得那麼“貴”。

其他的說點平時遇到的飲食之事。如果外出的時候對飲品沒有特殊要求,特別是冬天喝水也比較少,可以好好利用一下酒店裡免費給的礦泉水。一般情況下是一個人一天一瓶,而且找前臺要估計也沒問題。有的酒店有小冰箱,裡面有飲料或其他食品,當然這些都是收費較高的。上次寫過日本發達的自動販賣機,在這次去的幾個城市依然如故。其他的不多說,這次比較特別的是喝到了熱飲。去橫濱第二天到達的時候才六點多,太陽還沒出來,衣服又穿少了,實在是凍得不行。但是到早了時間也不能浪費,於是在一個自動販賣機裡買了一瓶熱飲,主要捂手用了,暖和了一點繼續前進,效果還不錯。

禁止飲食的問題還需要提。一般鐵道和室內場合都是禁止的。路上自然是沒人管,但是我在別的平臺中聽“資深旅日華人”說在大街上吃東西也會遭到鄙視。我覺得這種事也不用過於在意,雖然入鄉隨俗,但這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如果上下班高峰街上人多時,自己最好也看好隨身物品快步通行,不要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麻煩。另外需要特別提醒,日本垃圾桶少的問題這次讓我十分頭疼。在名古屋豐田科技館外我吃了一個麵包,結果一直走到附近的榮生站都沒看到能扔到塑料包裝的垃圾桶,最後一路帶到了酒店。日本路上幾乎沒有向中國一樣的獨立的垃圾桶(或許是分類和回收問題),多是和自動販賣機一起的、有圓形投入口的瓶罐專用垃圾桶,一般分為塑料瓶和易拉罐兩邊。包裝紙的話,如果沒地方也儘量不要亂扔,能帶回去儘量帶回去。

經驗—住宿

前文提到過,本遊記中有關位置佈局的問題,都會放在分城市章節中具體介紹,所以本章中也不特別重點關照位置選擇的問題。這次酒店基本是家人訂的,也都是比較正常的酒店,所以沒有太多內容,留個印象即可。
一般來說,去橫濱的大多中國遊客一般都不是特意前往,而前往西方或者東北方向的新幹線只會從新橫濱站出發。新橫濱站有多麻煩後文會有涉及。總之,一般大家是從東京當日往返橫濱,我也不例外,所以橫濱的住宿我就沒體驗過了。這次前三天依然住在東京。東京無論是在本地還是去橫濱,最好都住在千代田區御苑東側的交通樞紐區。這次我們住在Intergate東京京橋酒店。東京的地價比較貴,所以這裡的房錢雖然已經一千多了,但面積還是有點小,當然比上次那種青年旅社要強多了。這家交通極其方便,處於寶町站和京橋站之間。從我的房間可以直接看到樓下的寶町站4號入口,出門向另一個方向走幾十米又到了京橋站的一個出口。屋內獨立衛浴,電視、WiFi、衣架、水壺等一應俱全。廁所也有充足的洗漱用品。酒店前臺在二樓,而且因為安全原因,電梯在二樓會自動停止。一樓有一個便利店,如果不想出樓也可以買到廉價食品。這家酒店提供各種餐飲服務,其中有好幾頓是免費的,但早餐是收費的。具體情況我不太清楚。

名古屋的核心在中央的榮購物街區附近,這次我們住在離榮站東側出口不遠的東急名古屋大飯店。因為名古屋地價比東京低不少,所以一千一晚的價格卻有很大的房間。酒店排面很大,門口有專門的接待人員,服務員見到你都會點頭。提供早餐,但是很貴。房屋裝幀精美,設施齊全。

京都站附近就有不少酒店,我們選擇了京阪京都大酒店。這裡也提供早餐,但是比較貴。房間款型多樣,非常寬敞明亮,窗外可以看到京都站。隔壁就是各種購物中心。其他硬體條件和名古屋差不多,必需品都有。

經驗—交流與參觀

這一章的標題繼承了第一篇遊記。但事實上參觀的本質也是一種交流,只不過是單向的,形式特殊的交流。前言中提到過,本次我在“交流”部分是有不少新收穫和感受的。為了保證分城市章節集中在遊覽內容,我也願將一些有趣的交流經歷放在本章。

所謂交流,其定義是“資訊互換的過程”。對於人類來說,交換必然要依賴各種感官。人類利用最高效的感官——眼睛和耳朵進行資訊交換是最常見的方式。而媒介通常是圖文。因此,我們從在日本的所讀、所聽、所說來入手,最後加上一些貼士。

我很多去過日本或在日本生活的朋友都有和我去年遊記中提到的一樣的感受,就是各類指示非常詳細,有時候詳細多到了繁雜的地步。膚淺地說,這是因為日語和全球大多數語言不同,而日本的各種旅遊相關地點情況又非常複雜所導致的。但根本上,1964年日本正式推行海外旅行自由化以來,03年、06年等幾次在國家層面上對旅遊業進行振興,上下一心、觀光立國的戰略已經滲透到日本各處。詳細的指示當然就是其中重要的具體舉措之一。

這一次去的橫濱、名古屋、奈良等城市,雖然各有風格,但是都是比較著名的旅遊城市。遊走街頭,不時能看到幾個歐美人的面孔,當然漢語更是時刻響在耳邊。在這樣的環境下,顯然日本不可能放過旅遊相關設施的建設。
類似於機場和JR站之類的交通樞紐,或者遍地可見的旅遊問訊處,還有國際化的大酒店裡都有各種語言的標識,通常也會有會英文的諮詢人員。如果自己對這一帶有問題,不妨總結起來集中詢問;或者到這些地方去拿一些有針對性的資料,也能解決不少問題。同樣,交通樞紐裡經常會有詳細的交通訊息和旅遊資訊,在舒適的站內研究明白自己要去哪兒再迎接寒風應該會好一些。

和神戶類似,名古屋和橫濱一些景點集中的區域,通常也會有專供旅遊者參考的導遊圖。地圖上會標出經典的位置和交通情況,旁邊還有區域內的景點介紹,有時還會有推薦路線。對於時間充裕或者提前計劃不足的旅客來說,實在是天大的福利。用手機把它們照下來,然後結合地圖導航是不錯的選擇。

進入具體的景點,如果是比較聞名的,一般內部都會有完善的旅遊設施,比如問訊處(観光案內所)和隨處可見的指示牌。問訊處裡一般有問詢人員,但他們的英語倒不一定怎麼樣。這裡的各種地圖反而是更加有效的導遊方式。在一個園子裡,只要手握地圖,再結合路邊的指示牌(通常會有“現在地”的標記,不僅有位置還有朝向,多為雙語),是非常容易找到目的地的。同樣,有的詳細的地圖會貼心地給出推薦路線,如果沒有的話那些資訊也足夠自己制定路線了。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時間等來制定景點內部的個性遊路線。

要是小地方的話,甚至根本就不是景點的地方,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少英文了,交流這件事也就不用太想了。但反過來說,這些地方一般也不會有什麼人去(如果只是去日本走走,顯然沒必要把自己弄迷路了)。要是像我這次有巡禮等奇怪任務的朋友,最好還是在國內用谷歌街景把周圍情況熟悉一下,不僅做到“知道”,最好還要“清楚”。出了最近的車站後能夠明白自己和目的地的相對位置,沿途能夠通過景觀來判斷。再結合導航(導航在小地方可能有失準現象),應該還是能到達目的地的(這也就是我愛用衛星地圖的原因,它可以直接識別周圍景物的外貌特徵從而能“人肉導航”,即使斷網、沒電問題也不大。一般的預設地圖,所有的樓宇都是灰色的、綠地都是綠色的,只能起到標註用途的作用,完全不能進行景區內部精確到點的定位)。


廣播在旅遊中也有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地鐵、機場裡還是各種景區、購物中心內都能聽到廣播。不過大多數時候,廣播是沒什麼用的。至於究竟有沒有用看看身邊人的反應就可以了。但有一個情況特別提醒一下大家,東京這種地鐵建立較早的城市,有很多線路上依然沒有電子顯示屏,甚至連閃燈的電子報站牌都沒有,車頂兩側都只是地圖而已。坐這種車我經常發現不知道自己坐到哪兒了。這個時候最好聽聽廣播,如果有中文當然最好;如果沒有中文的話,嘗試抓住日語和英語中的站名(念法差不多),然後對照自己手中的線路圖來確定。實在不行的話還有一招,列車進站減速時抓緊觀察站臺上的標牌,對照站牌上的英文就可以確定了。雖然這種情況不會經常發生,但是遇到時還是需要注意的。


這裡以一個日語初學者的身份來談談“學點日語”對在日旅遊的作用(以旅遊為核心,和正規日語學習無關)。在上次和此次旅行間的半年時間裡,我還是認認真真地背了不少單詞。除此之外,也捎帶手學了學日語,但不是很系統。我們一般把語言應用分為聽、說、讀、寫四類,對於旅遊來說,寫基本是不需要的。閱讀是見效最快的,畢竟絕對大多數教材本身就是“讀物”,而且主要也針對閱讀模組。在對語法框架有了基本認識以後,剩下的不過就是各個語法點的積累。各大教材雖說都是按照考綱來設定的,但本身語言學習也遵循實用性遞減的規律,也就是先學的更有用。旅遊中遇到的絕大多數用法,都非常容易掌握,比如常見的“ゆき/行き”(指前方到哪兒,相當於漢語的方向)、“から”(表出發或開始點,有時可以簡單理解為“從”)這種用法,如果對日語一竅不通的話確實不懂,但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對於旅遊就大有好處。

語法/用法的要求在旅行中是很低的,在此基礎上,注重提升詞彙量顯得更為重要。畢竟旅遊時遇到的情況是多樣的,詞是一句話表達意思的關鍵。旅行中常見的高頻詞,比如“案內”(導遊)、“エスカレーター”(扶梯)、“エレベーター”(電梯)等記一記是有好處的,當然多見幾次也就知道了,以後尋找也方便很多。好多旅遊書上都有旅遊常用詞大全。值得一說的是記單詞最好從字形和假名(讀音)同時入手(這是學習日語的正道)。雖然對於去日本旅遊來說實在是太破費了,五十音可能就很頭疼了,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假名是更簡單的文字,很多地方几套文字的使用已經模糊。雖然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看起來很直接、方便,比如“乗換”,很容易記住就是我們的“換乘”的意思,但是在很多地方,它都以讀音的形式寫為“のりかえ”。如果這樣的話,如果只知道“乗換”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此外,片假名是一件利器,我這次的體會更深。當代日本大多現代物品都用片假名錶示。聽在日本的同學說,日本覺得片假名比較高大上,所以近年來用得也多了。特別是大都市裡的現代建築、商業區、購物中心、各種潮牌資訊、教育科研場所的標識多用片假名。片假名詞最大的好處在於確定,它們多用於外來語,所以這些詞彙通常只有片假名這一種表示方式,不會出現同一個意思卻用不同詞的情況。此外,片假名組成的外來詞多來自歐美語言(主要是英語),本質就相當於中國的音譯,如果會英語記起來會特別容易。即使不認識單詞,掌握片假名也可以當場拼出很多詞彙,靈活性很高。

聽方面,對於初學者來說困難很大。語言中複雜的邏輯通過更復雜的邏輯連詞串連起來,這些語法現象本身可能就不瞭解,瞭解的內容翻來覆去很難把握。在日本的環境下,初學者真正能抓到的其實還是一些關鍵詞。但是日語也特殊在很多關鍵詞的讀音是相同的,這種重複率遠高於漢語。更要命的是,日語特有的漢字音讀雖說多仿照中國讀法,但畢竟還是有很大不同。結果是日語裡的同音詞和漢語裡完全不同。舉個最近遇到的例子,“公園”和“講演”在漢語裡雖說有點像吧,但讀起來畢竟是不一樣的,日語裡卻都讀“kouen”。因此一個矛盾產生了,如果想很好地區分同音詞,就應該對整句話的語境有較好的理解;但問題初學者本身就因為無法理解語境而著意去抓關鍵詞。個人認為如果不通過單詞語法兩條腿走路,提升真實水平的話,這個矛盾是解不開的。對於一般的旅遊者來說,還是應該以聽英語為主,偶爾實在需要聽日語,可以先抓外來詞,其他的就聽天由命吧。

說的方面則更困難。日語先不說,我自己學英語還是很有體會的。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雖然對很多基礎語言知識都很熟悉了,但是口語基本沒有太大變化。一出口時態、三單之類的經常會出問題。後來上大學因為一些原因每天都要接觸英語材料,包括不少視聽材料,又必須和老師溝通,口語才從實質上有了提升。想要有熟練的口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和能看多少寫多少沒多大關係,關鍵在於“平時聽多少對的,說多少對的”,最終形成習慣,掌握很多脫口而出的“說法”。顯然這件事不是很好辦,對於旅遊來說過於奢侈。所以旅遊的話最好還是掌握一些關鍵詞(內容就是旅遊中常用的),常用句其次。流利是相當次要的,重要的是詞的準確。日語讀音極其複雜,長短高低有很多規則,稍有偏差就是另一個意思,弄不好還會引起糾紛。所以老老實實地向對方反應自己想表達的要義就夠了。不過還是要提一句,我在日本看到很多中國人英語口語都相當不錯。如果基本的英文能夠熟練應用,除非想鍛鍊日語,不然最好能用英語就用英語,這才是上策。

總之有關日語和旅遊的方面,我只想以一個初學者的身份與大家分享一些切身體會。語言學習的路十分漫長,如果在過程中能和旅遊這種興趣結合在一起,想必對兩者是都有好處的。高手們有任何意見建議,也歡迎分享。

下面來講講這次在日本直接和日本人“交流”的經歷,不一定對大家有多大直接幫助,權當故事記載一下好了。
第一次算是險境。東京第一天晚上,因為第一天內容多,所以我十一點多才回去。在銀座附近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很矮的日本小哥,湊過來先跟我說我相機的事情。比劃了半天我聽懂他說我這是佳能的。後來我就往酒店走,他就不斷在我旁邊叨咕。因為他好像講得是比較複雜的技術問題,我基本聽不懂,不過話中抓到了中國、美國、歐洲、日本幾個詞,我就覺得不大對勁。我想如果這個人真正危險的話,我也不能正面對抗,最好是搞明白他要幹什麼以後裝傻。如果他其實只想問問愛好之類的,乾脆跟他說兩句把他打發走。於是我讓他用英文解釋,他就會幾個日語讀法的英文詞,根本連不成句子。但我還是聽到了資訊、互動之類的詞。由此我基本定性他應該是一個危險人物,或許是收買外國旅客當間諜那種。接著我就一直打馬虎眼,讓他反覆解釋,我則加快腳步往酒店走,我看他說得還挺起勁的。最後隔著一個多街區的時候,我適時跟他表明實在是聽不懂,我會英文他不會,他會日文我不會,實在是沒法幫他了。臨走時我跟他說日本是個好國家,祝你好運;他估計懵了,跟我說中國也是個好國家(一看就是中國人),中國還用的是Chinese。我過了馬路,他則往另外一個方向走了。後來我在附近待了一會,確定沒有異樣才離開,避免被跟蹤。儘管我並不能十分肯定這位是幹什麼的,但是日本城市在十一點的時候基本都已經進入睡眠狀態,他這種四處轉悠的多半是別有用心。我能全身而退也只能說是運氣好。這次經歷雖然只是一個插曲,但是令我印象極深。這裡鄭重提醒赴日旅行的朋友們,安全第一、遊覽第二,特別是像我這樣有攝影愛好的遊客,或者女生們,最好還是趁燈火輝煌的時候返回住處,並隨時準備好大使館電話。對於任何圖謀不軌的日本人,避免正面爭執,儘量裝傻充愣拖住他,往有利於自己的場合快速移動,爭取支援。當然最治本的方法就是不要一人行動,特別是自己對周圍交通還不熟悉的時候。

後面幾次則要輕鬆的多。到橫濱第一天在東白樂站附近尋找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的巡禮地點時,在一個高地上看到當天能見度很好。頭圖中的富士山中心距離拍攝位置超過80千米,但是依然十分清晰。照完富士山以後我去尋找一個地點。路上遇到一個老奶奶跟我說天氣很好,遠處可以看到天空樹。我眼睛不好,不過拍了張照片放大以後果然發現了,我就對她表示感謝。她問我在找什麼,我說面前的一段臺階是那部劇的取景點,她也迴應了,但不知道聽沒聽懂。

第三次是當天下午我鑽到三澤下町附近的橫濱聖安德烈教堂,這裡同樣是那部劇的取景點。因為頗有標誌性,所以雖然比較費時,我依然將其安排到行程中。教堂附近是非常安靜的小區。我找了一會後,發現一個大概六十歲左右的女性到教堂附近的地上挖什麼東西,應該和栽培有關。我沒有管,繼續拍我的。過了一會她就問我在幹什麼,我如實交待在巡禮。這次她應該是聽懂了,說拍照是沒有問題的,於是我就放心繼續拍完走人。

第四次更為傳奇。在名古屋市市政資料館裡,除了常設展廳外還有一些臨時的特別展,對於這種展廳我是全都看的。有個展廳在展出繪畫作品,進去以後有一位老先生在門口,開始也沒什麼動作。繪畫內容是《小倉百人一首》中的場景,都是山水簡筆畫,挺有意思的。我本來想好好拍一拍,結果一群老太太湧了進來,顯然對此頗感興趣,交流甚歡。她們站在畫前,我也就只能在後面隨便拍幾張好了。期間我正在看一張古日本地圖,事實上相等那幫人走後在拍照,不料門口那位就靠了過來,說了一大串。顯然這個展廳一般是不會有中國人來的。我當然是聽不懂,確認他沒什麼敵意以後我就說我是中國來的,他表示歡迎,然後問我上面的字看得懂不。我就說漢字是沒問題,他把我的話重複了一遍笑著就走了。過了一會他跟我說讓我去填一下個人資訊,我相反正他也追溯不到我家來,也不認識簡體字,寫什麼或許都可以。於是我就把名字寫上了,地址編了一個。他就問“北京”是什麼,我還挺吃驚的。不過聽我說“ペキン”(pekin)後就知道了。我挺納悶,上個世紀日本難道連北京都不讓提?我繼續看了一會以後,他有過來問我名字是怎麼回事,我就強後行解釋簡體字,或許好多上了年紀的日本人也不知道簡體字是怎麼回事。我說“簡體字”(かんたいじ),這也是日本隊簡體字的官方稱呼,結果他還是不懂。於是我只能說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字了(慶幸當年沒管難易把教材中的詞都背了)。他好像終於明白了,於是問我怎麼讀。我當時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想問他是想用片假名音譯,還是用日語中傳統的漢字音讀。不過我發現我不知道前面那種怎麼說,於是只說出來“音読み”(音讀)這個詞,他說這樣就行了。於是我在手機字典上查了查便告訴他了。然後我覺得這地方不能久居,於是匆匆拍了幾張趕快撤退了,走的時候還互相道了感謝,他還說謝謝光臨。

一般來說,旅遊的目的還是要多走走地方,或者多放鬆放鬆,語言這件事最好是能避則避。不過從上面這些小故事也可以看出來,如果有意鍛鍊自己的語言水平,破釜沉舟的環境確實是大有裨益的。我有在日本的同學跟我說,他們有時候會盡量避免用英語,而用日語點餐、訂酒店、買東西等,這樣口語提高得很快。但是更為現實的是,這些經歷也說明,如果完全不懂日語,確實會對旅行帶來一些不便,越是“深度遊”這種現象越明顯,像我這種完全自定的行程引起一些小誤會幾乎是必然的。所以我希望能以我自己作為遊客的在日經歷,給各位自己在日的交流提供一點參考;至於具體採取何種措施,還需看官自行斟酌。

參觀方面我認為上次遊記中已經較為詳細,具體還是麻煩各位檢視那篇。這裡再進行一下強調補充。首先還是時間安排問題。早上的行程通常會面臨三件事情的衝突:1、睡眠時間2、早高峰3、景點開門時間。這三件事糾纏在一起,通常導致很多人10點前都沒出門。出不出門是大家自己的自由,我只負責介紹我的經驗。首先1是個人意志決定,這裡就不提了。大多城市的早高峰從7點開始,到9點多才結束。有關出行的問題在出行一章會有詳述,總之建議各位避開早高峰,要麼前要麼後。或者儘量在高峰前後端出行。如果選擇“前”,到達目的地以後時間會很早,而一般的景點都要等到九、十點才開門。我的對策是在早上安排一些不收費的、開放的景點,比如公園、寺廟等,把時間利用起來。最後留出足夠的時間,保證到第一個收費景點時差不多剛好開門,可以享受到人少的環境。如果選擇“後”,就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了,但是可能到達以後景區已經人滿為患了。此外,大多景區和博物館都有休館日,週二最多,也有一些是週一。所以務必提前查明相關資訊,提前安排好行程,避免出現費半天勁到了地方卻發現大門緊鎖的情況。

經驗-鐵路之國(出行)

本次旅行中的交通手段相對於上次單一了不少,因為都是在大城市的景點密集區活動,所以基本都是靠腿和鐵路。不過,頻繁地使用鐵路也讓我充分認識到日本鐵道的發達與繁雜。所以本章主要寫一寫日本鐵路的情況和我的感受、體會、經驗和收穫。至於飛機這種常見的交通方式,我覺得沒必要說什麼了;車輛、船我都沒有乘坐。由於上一次遊記中已經有很多細節的記述了,這次只進行補充。如果大家對列車和車站想有更多瞭解,在參閱一下圖文後也建議去看看上一篇遊記中的出行部分。

說到日本鐵路對我的震撼,除了每日乘坐的複雜線路外,京都鐵道博物館或許給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具體的內容詳見京都一節,但是博物館裡的內容已經遠遠超過鐵路和列車本身,鐵路已經成為文化符號滲透在日本社會各處。從“駅弁”(車站便當)等鐵路文化載體到鋪滿書店的鐵路書刊,日本鐵路的魅力是折服眾人的。

日本鐵道是一門學問,有無數學者從事專門研究,出版專著;全國也有千萬粉絲緊密跟隨,有各種圈子、刊物、活動。從明治時代開國以後,日本就引入了當時的蒸汽機車。後來在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和現在的平成時代幾次更新鐵路技術,逐漸實現了燃氣化、電化、高速化、統一化,並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不斷擴張,如今確乎可用“四通八達”來形容。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日本鐵道也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與戰爭中大部被毀的日本城市相比,日本鐵路多少還保持著不少歷史風貌。日本諸多地方線路使用次數較少,更新動力不足。如果出現多年虧損的話,會採取各種措施。廢線當然是最直接的,但通常還有部分廢線、取消一些站臺、站臺無人化等諸多措施。以上種種情況使得今日日本大地上飛馳的列車壽命橫跨數十年,從非電化的山間齒輪驅動小火車到時速三百以上的新銳新幹線,五顏六色、型號萬千、用途不同的長龍飛馳在各地,是這個國家靚麗的風景線。

日本鐵路的繁雜也是出了名的,分級多得令人髮指。以業餘的視角來看客運方面,一般地區間、縣際、城際線路多由JR各地方公司經營。原先日本有一個“國鐵”,後來在私有化中分裂成如今各個JR公司。不過對於旅客來說,它們還是保持著不少共通點,所以實際上沒有太多不便。麻煩的是各種市營、私營線路,在城市裡,JR也有線路經過,所以在東京站、橫濱站這種大站,有時候找到目標要花很長時間。此外,日本的火車按照停靠站也分級,常見的有普通、各停、準急、急行、快急、特急、快特等,往往使初到者頗為迷茫。

這裡大致說明一下這些概念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以下圖中的難波線·奈良線為例(具體是哪條不重要,關鍵是原理)。這樣的圖在車站裡都有,大家只要回看了就一勞永逸了。圖中左側一列是線路等級,下面是車站,上面和條形統計圖類似的影象就是各線停靠的車站。特急停靠的站數最少,只有7站,向下以此類推,快急9站,急行11站,準急16站,區間準急19站,到了普通其實就相當於各停了。因為停靠站數量差別非常大,所以同樣是難波線·奈良線,如果想從大阪難波到近鐵奈良,最好提前在一些app上看好車次,能夠節省很多時間。

所謂的app還是上次推薦的那幾款,“日本地鐵”這種線路圖軟體隨便下一個就好了,直接下載一張線路圖可以,主要便於在熟悉的地區檢視車站情況。真正有用的還是“乗換案內”,特別像我這次總是坐一個小時的長程車,或者一些奇奇怪怪的線路,用好這個日本人自己做的軟體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我們要在其他地圖軟體上找到離始發地和目的地最近的地鐵站的日本名,接著開啟軟體,在後面分別輸入日文站名。如果不知道怎麼輸入,點選螢幕右上方的線路圖,點選左上角“エリア選択”選擇地區。線上路圖中找到目標站後點選,選擇“出発”貨“到著”(經由一般用不上)。兩邊都選好了以後返回在下面設定時間。接著搜尋即可。如果像我一樣喜歡早出晚歸的,也可以通過點選“始発”和“終電”來查詢始發車和末班車的情況。搜尋完畢以後就可以看到車次、停靠站、執行時間等資訊了。螢幕上方用數字表示多個選擇,“早”就是最快,“安”就是最便宜,“楽”就是乘坐線路最少。一般情況下都不用管,1號方案就是最好的。有了這個軟體,選擇好相關資訊,到車站後乘坐搜尋出的線路即可。實在不行也能拿著手機問站務員,因為是日語的他們肯定一看就明白,接著給你指路。有這款神器在手上,再結合一些基本的列車執行知識,一般的城市鐵路就難不倒你了。

對於長距離轉移來說,新幹線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有上一次的經驗,但這次到日本我才發現有些事情我還沒弄明白。後來又問了人自己又研究了一下。新幹線同樣由JR經營,全國分為幾段:北海道、東北、秋田、山形、上越、東海道、北陸、山陽、九州(長崎線)、九州(鹿兒島線),目前還在建設磁懸浮中央線,暫時和我們就沒什麼關係。連線東京-名古屋-大阪這幾個主要旅遊城市的就是東海道新幹線,有的站通常會寫為東海道·山陽新幹線,是一回事。新幹線的座位分指定席和自由席。前者可以選擇具體某一個座位,後者只能保證你有坐,至於具體位置取決於已經選了的座和運氣。如果多人出遊或者想欣賞景色,一般都會選擇指定席。當然,指定席是有額外費用的。在名古屋站時我全程記錄了新幹線購票過程(圖中是自己人),大家參考圖上情況進行操作即可。新幹線的票訂晚了可能會有座的情況,但是根據我們兩次訂票的剩餘座位數量來看,這種可能本身也只是一種可能。總之,提前一天晚上是完全足夠的。因為新幹線的票券也不是實名制的,所以購買極為方便,幾乎沒有任何多餘手續。只要錢足夠,穿行日本全國輕而易舉。除了新幹線,在京都和關西機場之間有はるか1號這種特別的特急列車,停靠站數量少,速度較高,價格非常貴,但是很方便(指定席3370日元)。乘坐環境和新幹線相仿,值得嘗試。

這次還遇到了不少有關票券的新情況。首先是從東京到名古屋的新幹線下車後,在車站的一個出站口刷suica刷半天也出不去,於是只好找站務員。她讓我們把新幹線票塞進去,於是就可以過去了。後來也在京都遇到了這個情況,所以估計是一種保險和稽核機制。保留票券就不行了。出去之後的市營地下鐵和其他JR線路,還是可以用suica的。這裡提醒一句,日本的交通卡雖然基本實現全國通用,但是辦理和退卡需要在相應區域內完成。比如suica在關東地方辦理和退卡,如果去了京都,沒有機器能夠退掉suica換回押金。我在奈良站的時候suica裡只剩下600多日元了,回程是710日元。找了半天也沒找到能充值suica的地方,最後只好買了張票。普通的票不是按照站來賣的,是按錢賣的。也就是說710日元的票可以對應幾個方位一定距離內所有的站。售票機上面有購票資訊,app上也可以直接查詢。最後一日我在京都站的售票機上發現了一個一日券,一日之內京都市內的地鐵隨便坐,只要600日元。關鍵是這種一日券不需要預訂,購買手續也和普通票券一樣方便。在此提醒各位最好留意各地自動售票機上相關的票務服務,能省不少錢。此外,和很多國家類似,日本鐵路的價格是一段一段提升的,比如1-3站都是一個價。所以減少換乘次數也是省錢的好方法。比如京都市內坐一站都要100日元以上,但是京都到奈良20站只需要710日元,道理就在這裡。

我在翻上篇遊記的時候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竟然沒有提到。記得是第一次去東京第二天,可能是淺草線的某一站上車的時候我一腳踩空了,踩到站臺縫隙裡,還好沒有卡住。上車以後覺得有點疼,回去以後腫了幾周,最後留疤了。這一次記住了這個教訓,特別注意。所以各位在上下車的時候一定要低頭看路,留意站臺空隙。這主要是因為不同車型和站臺間的間隙是不同的,市營地下鐵通常只有三五釐米,JR線有的能到30釐米以上(不然腿怎麼可能伸得進去),所以一定小心。

地鐵站除了坐地鐵之外,其實還是休息的好去處。如果因為時間太早或行程匆忙等原因不方便去路邊的餐館,而又沒有找到室內休息所,不妨去近處的地鐵站休息一下。東京、大阪和名古屋這樣的老城市的諸多地鐵站都很擁擠,所以裡面也不寬敞,不過幾個座位還是有的。橫濱的港未來線的車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內部寬敞大氣,裝幀素雅,設施一應俱全,還有便利店。因為橫濱海邊風實在太大,所以我經常走一會就會地鐵站休息一會。大多車站都有WiFi,如果移動WiFi沒電了也可以來地鐵站充充電避避難(當然要用自己的充電寶)。

說到地鐵站還需要提一個問題。上次遊記提到過站臺和軌道位置的問題,如果是站臺中置還好辦,關鍵是軌道中置、站臺兩側的佈局。如果看錯了方向進錯了站,在入口處刷卡,機器會報警。後來同學告訴我可以聯絡站務員把人放出去。但是當時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站務員不在,也就沒辦法了,我只好將錯就錯。為了避免種情況,大家最好還是先在app和檢票口外的地圖上確定好行駛方向,再從容進站。一般的指示牌標註方向會標終點站,有的會寫幾個大站。如果自己去的是普通的小站,一定要在地圖上看清方位。在極端的情況下給大家提供一個利器,指南針,手機指南針一開,只要知道自己大致要去哪個方向,一看就好了。千萬不要為了趕車稀裡糊塗地進了站。名古屋的名城線和東京的大江戶線等是換線,所以要注意順時針還是逆時針。這次在名古屋站的名鐵我也遇到了兩邊同時下車的情況,如果下車後出站應該沒什麼區別,只是覺得很有趣,大家也可以體驗一下。

提供一個行動小貼士。下地鐵的時候,我們通常都不太清楚出哪個出口,這個時候先不要猶豫,隨人流迅速出站。在出站後會有詳細的出口地圖,此時人流也變稀了,好好研究一下出口位置。如果車站太大怕上去以後已經來不及了,也要及時下車,在站臺靠牆尋找出口地圖。

對於日常的市內通勤和城際執行,作為旅遊注意事項我基本把能說的都說了,大家如果能夠讀一下兩篇遊記裡瑣屑的事項,到日本會覺得倍感親切。但是日本鐵路的魅力必然不在於這些具體的操作方式,異彩紛呈的列車、車站和運作機制還有悠久的歷史或許是我未來探索的方向。

祝願大家在日本鐵道上度過愉快的旅程。

見聞

本篇遊記中依然保留見聞部分。雖然這可能是全篇中最樸素的一段,但或許也是最獨特的一段。景物是客觀的,而且我認為其實不同的人觀察相同的東西,感受會有區別,但很多時候大體也在同一方向,更多隻是深淺的問題。不過,如果觀察的內容就不同,結果自然就不同了。我雖然是攝影、歷史愛好者,但這些其實只是內容上的興趣。對於我個人來說,超越內容的行為邏輯層面,我更重視的一件事是及時記錄。很多時候,時間帶來的不僅僅是回憶的變化和忘卻,更多的是“失去動力”。我們或許很難在數年後對現在所做的很多事情(特別是具體的某件事)保持熱情,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時做的事情就沒有對未來有用的地方,不意味著不應該記錄下真實感受。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我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都保持了記錄的習慣。當然,這次旅行,也不例外。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它們背後不一定都有很多故事,但是異國他鄉的觀察和現象本身,就已經妙趣橫生。

旅行中我瑣屑地記錄了很多隨行見聞,正如上所述,大多都不值得一提,可能對旅遊也沒有太大幫助,僅僅當作日誌記載以下自己的所見所聞。
先說一點最明顯的吧,這幾座城市裡,特別是東京和橫濱中,戴口罩的人非常多。我在街上、地鐵(站)裡,甚至室內場所,都看到不少人戴口罩。原來我看到我身邊有些人戴口罩,於是我上網查了查,有答案說很多女生懶得化妝戴口罩遮一下。當時我覺得還比較合理。但眼前的日本人,無論男女老少,全民戴口罩,而且所佔比例已經完全不是化妝人群的比例了。開始我很好奇,請教了別人,有人還說是化妝的問題,也有說花粉的,還有說自己感冒怕影響別人/怕別人感冒影響自己的。對於前者基本可以排除。感冒這件事倒有可能,但是在開闊場地如何解釋呢?對於花粉,我想中國難道沒有花粉嗎?也沒在晴天時看到這麼多人戴口罩啊?

後來我並沒有特別進行研究,但是經歷的一些事情逐漸揭開了答案。一是我在地鐵上看到很多廣告,上面基本寫的是防花粉,這樣看似就可以理解一點了。回國以後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些有關日本生活的博主轉發日本花粉的“盛況”,甚至可以達到滿天煙霧的級別。還有一些活動是讓人扮演花粉對人類道歉,目的在於提醒民眾防範花粉。就算是新垣結衣代言的舒潔餐巾紙的廣告裡,也有花粉的內容。有的在日華人表示,倘若國人久居日本,千萬不要小看那裡的花粉,不僅僅非常嚴重,而且很容易染上,且染上後痛苦萬分、難以治癒。由此才揭開了口罩之謎。至於旅遊需不需要,大家還是再多做做研究,多備一個是好的。

有關日本人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東京和橫濱中,穿羽絨服的人極少(應該不到5%),從小學生到老年人都是,名古屋稍微多一些(肯定不到三分之一),但也不像中國這樣人人都穿。日本暖和這件事基本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我親自體驗過沒有羽絨服的感覺。雖說我是長時間在外行走,但就算幾十分鐘也不會舒服。同學也表示受不了日本的寒冷,學不來日本人的裝束。看來這可能真是他們自己培養的“技能”。

無論有沒有紅綠燈的路口,車讓人這件事已經不用多說了。但是需要提醒初到日本旅遊的朋友,如果對方車輛已經停車讓行,這時一定要快速通過,可以做手勢表示感謝,但不要讓來讓去,這樣最耽誤時間。
現在各種形式的跑步活動風靡全國。在日本,也有很多人在街上跑步。本著儘量減少對他人影響的原則,最好不要幾個人拎著大包小包並排地走在街上。
日本將環保視為國策之一。很多大酒店都推薦客人儘量重複利用設施和消耗品,有時甚至有“手紙用完前不會更換”的提示。吉野家外帶已經使用紙盒,可以參照上文中的圖片。

日本人性化的設施是人們老生常談的話題。其中人性化的重要物件之一就是老年人。隨著老齡化持續加重,日本街頭的“人性化”設施不斷增多。現在,地鐵站甚至立交橋附近都可以見到扶梯或者直梯,這對於有行李的旅客來說也是福音。所以面對上下坡路時,不妨先在四周找一找電梯,可以省很多事。

在很多拐角處,都有凸面鏡,可以看到另一側的情況,避免危險。

日本也並非人們想象得那麼文明。在橫濱的一些大的地鐵站裡,也有窮人搭個帳篷蜷縮一隅。
總之,這次新的見聞要少一些,一方面對於很多東西已經習慣了,比如靠右行這種。另一方面,這次我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趕路和參觀上。在任何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大城市的趨同是必然的,所以我對於自己感受之變化也並不奇怪。如果要想體驗“風土人情”,可能還是要跨越更遠的距離,或者深入更偏僻的地方。

東京—極限巡禮

第二次來東京僅僅是作為落腳點和基地,重點在於巡禮內容,就不再進行太多有關這座城市本身的介紹了。當然,一些沿途所見的有趣風物,我還是會盡量分享。蜂友、旅友們可以當作一種特別的景色欣賞,實在不感興趣請點選橫濱一章。由於第一天到達時已經是下午,所以直接安排了一些嚮往已久的巡禮內容。對於國內的新垣結衣粉絲團體,雖然不乏大佬和土豪,他們能夠最及時地彙總、加工並分享資訊,或者購買周邊進行分享。但是親身前往日本這件事不簡簡單單是閱歷或者錢的事情。由於門檻很高,機會始終非常難得。當然,日本的粉絲必然要方便得多,但跨國間粉絲交流是非常稀少的。因此每次國內有粉絲去日本巡禮,都會引起不小的關注,這也體現了大家對巡禮內容的期待。

我個人關注新垣結衣有一段時間了,看到國內因為機會難得導致巡禮的相關內容相對較少且分散。我在充分參考前輩的親身經驗和書面記錄的前提下,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新垣結衣作品的聖地巡禮、相關地點和部分日本文化、社會內容結合起來,系統性地為其他粉絲帶去別樣的視角。

一般來說,巡禮之行的安排比普通城市旅行更為棘手。絕大多數巡禮地點其實只是看一眼、拍幾張就可以離開了,緊接著就會前往下一個地點。由此會導致一定時間內需要確定的地點數量激增。激增又會帶來路線安排的難題,所以頗有挑戰性。

先說一說住處,因為下面的內容是根據住處安排的。雖然我只在東京遊覽半天,但是家裡人會在這裡待3天。由於是第一次來日本,所以去的地方也多是我上次去過的。因此我建議再次將住處選在銀座附近,雖然可能價格會貴一些,但是交通上的便利性是無與倫比的。最終選擇的intergate東京京橋酒店位置極佳,離寶町站和京橋站都非常近,一出門就可以坐上地鐵出發。

本次安排的巡禮地點的程式大概是這樣的。首先在很久以前我就想無論如何也要去一次早稻田大學,那裡可以說是嚮往已久的聖地。澀谷附近的十字路口是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地方,我也打算看一看。我在網上看到數年前有有關新垣結衣住址的討論,雖然不可能有明確的結果,但是基本可以預設是西南部的廣尾-代官山-目黑一帶,去走一走也算是一種巡禮了。接下來,去年10月,新垣結衣新作《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一下簡稱《野獸》)播出後,相關巡禮資訊也逐漸登陸網路。在今年2月初的準備時間裡,我發現大部分《野獸》的主要取景地都在我們住處和早稻田大學附近,或者途中附近,所以最終多個地點也就以此為主。我的路線大概如下,天黑之前為黃色,之後為紫色。

那我們就開始這一天的極限巡禮吧。

2月11日早晨飛機離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後,先向東飛行穿過三八線以南的韓國上空。下圖就是仁川國際機場和仁川附近區域。從空中來看,韓國這片城市多高聳的住宅樓,且立在矮房子間,顯得非常突兀。大家在谷歌地圖上也可以非常直觀地體驗這種感受。

接著在韓國東部海岸以外轉向南,飛行一段距離後到達日本本土上空。2月初日本本州島大部被雲層覆蓋,直觀上來看無法確認“上陸”地點。但根據座椅螢幕上的畫面顯示,這次的“上陸”地點比去年那次靠東,大概在鳥取縣鳥取市附近。從這裡徑直穿過日本本土上空,從濱鬆縣西部海岸穿出日本,繞過伊豆半島和三浦半島後飛機轉向西北方向,逐漸對正機場跑道。在這個過程中,窗外始終只有藍天和雲層,或是隻有云層。在非常接近機場的位置,飛機才從雲層下方飛出來。時隔192天,我再次看到了日本。最終,飛機安全降落在羽田國際機場,這也是我第二次來到這座日本的空中門戶。

下飛機去取行李,就看到了本行第一個驚喜。行李車上的廣告是GMO的廣告,而新垣結衣正是GMO的代言人。這次驚喜的偶遇或許暗示著好運的開始。

和去年完全一樣,取完行李後來到中央的一個大廳。一角有幾臺自動售票機,賣得主要還是單軌電車的車票和單軌電車版的suica。這次在購買suica時我看到了一個定製功能,於是試了試。發現可以在卡上搭上自己喜歡的字,價格是一樣的,比原版卡更具收藏價值,推薦大家試一試。

接著就可以乘坐單軌列車了。最近因為在閱讀一本日本很火的鐵道書的中譯本,所以結合書中內容跟大家說說這列有趣的電車。這列連線羽田機場和濱鬆町的列車叫東京單軌列車羽田空港線,開通於1964年9月17日。隨著飛機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乘坐該列的乘客也開始增加。現在,4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駛過。列車型號為10000形電車,是新型的單軌列車。沿途的軌道位於運河上方,因為可能的地震會導致乘客無法逃離停止的列車,所以電車的變電所中加入了備用電池,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行駛到最近的車站。

慶幸自己照了一張車廂內的照片。我去年就很奇怪為什麼要在中央突兀地設定一個行李架。這是因為下方的長方體中就是單軌列車的走行輪(也就是主輪),在軌道上方滾過。此外在側方還有四個和主輪垂直的引導輪,用來橫向卡主軌道,保證車輛的穩定。至於這個行李架是雙層的,上層用來放手提行李,下層則為大件行李。

沿途看到的比較重要的景象,海上保安廳的羽田航空基地,可以看到3架超美洲豹225直升機和1架巡視用用的噴氣機。

這次在濱鬆町站研究明白了一件事。從這裡到寶町站不需要換乘山手線再換乘淺草線,只需要出門走一段距離找大門站就可以了,從這裡可以直接到達寶町站。大門站的防線在濱鬆町站中央的牌子上有說明,請留意。

在住處放下行李後,我快步步行至第一個地點:東京square garden地下一層地下站前廣場,其實就在京橋站的一個出口處。這裡曾經是《逃避可恥卻有用》(以下簡稱逃恥)的取景地之一,劇中還起了個假站名。因為遊記的重點還是在於旅遊內容和路線安排,對於巡禮地點我只會放幾張經典照片,如果有更多興趣,歡迎聯絡我,我可以提供更多詳細資訊。這裡人不是很多,拍攝還算容易。

接下來乘坐銀座線北上至日本橋站,換乘東西線直奔早稻田。到站以後飛奔出去,終於可以見到夢寐以求的早大了!

早稻田大學,簡稱早大,是世界聞名,全日本頂尖的研究型綜合大學,由大隈重信於1882年創辦。早大因為重點學科偏社會科學,所以在常見的大學排名上不是很靠前。但是我原來看過一個採訪,接受採訪的國人有很多隻知道東大和早大兩所學校。在日本,早大的地位是私立第一名,每年有千萬學子擠破頭想進去。早大是培養兩類人才的沃土,一類是商界精英,索尼、卡西歐、三型、東芝、樂天、任天堂、松下等諸多如雷貫耳的大公司創始人均畢業於早大。還一類是政界精英。早期有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國革命先驅。日本學生上什麼大學和工作直接掛鉤,如果進入早大的諸多相關院系,不出意外者,基本等於被政界欽定了。同時,早大也培養了一些諾貝爾獎得主。從資料上來看,早大的畢業生就業率、年薪等指標常年位居全日本前列。至於國內諸多平臺上對於“早大怎麼樣”“早大怎麼上”的討論早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我個人和早大一直沒有直接關係,但間接關係不淺。一方面我的中學一直和早大辦有留學專案,幾位高中同學就來到早大上大學。同時早大作為新垣結衣諸多作品的取景地,也註定被納入我的計劃。這一次與早大的邂逅,無論從瞭解日本,回憶歷史還是巡禮的角度,都是志在必行的。

早大和很多西方學校一樣是開放式校園,沒有明確的接線。學校中間也是和外面一樣被馬路分割。不過走著走著路邊就有寫著“W”字樣的樓房出現,說明已經進入了學校區域了。

不過這一次我並沒有時間在此久留,而且同學也都放假了。所以我只參觀了早大的地標——大隈紀念講堂。因為影響力巨大,經常有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重量人物來到這裡為早大學子奉上精神盛宴,其地位堪比北大百年講堂。六七年前,堺雅人和新垣結衣在拍攝《Legal High 2》後來到這裡和早大學子分享故事。雅人叔就畢業於早大。在電影《花水木》中,新垣結衣飾演的北海道女孩平澤紗織經過努力考上早大後,在此展開新的人生篇章。現在,學校中又在進行入學考試,競爭不止,在日本也一樣。

離開早大,向西坐一站就到了買買買聖地,高田馬場。高田馬場可謂是佔盡地利,北邊是池袋這個副都心,東邊是教育聖地早稻田,所以這裡自然也聚集著諸多購物場所和培訓班。我沒有時間閒逛,只從車站出去走了兩步,不過眼中基本就是這兩類地方。同樣,電影《花水木》中,也出現過這個鏡頭,車站軌道上飛馳的列車代表著不同於北海道鄉下的都市風光。

在高田馬場站搭乘熟悉的JR山手線,就來到了澀谷站。澀谷的超級十字路口相信各位早有耳聞。上次來到澀谷站才想起來十字路口的事情,但是走了半天卻沒找到。這次旅行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彌補遺憾。

車站西側出來向北走一段距離就到了。我站在等燈的人流,感覺這規模確實國內少見。這次也算見到了澀谷的人口密度。日本很多大型十字路口都有斜向斑馬線,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橫豎方向訊號燈交替的方式就行不通了。對於這類複雜路口,一般都採用行人全綠,行人全紅前提下的車輛東西,車輛南北三種亮燈方式,來保證安全。

回到澀谷站西側,向南望去突然看到一幅GMO廣告,和機場手推車上是一個公司的廣告,畫面中同樣是新垣結衣。雖然是巧合,但原來也看到過不少粉絲拍過這裡的照片。

接著我幹了一件費力不一定討好的事情。去年在貼吧上研究了一下新垣結衣可能的住處,其實就是一群“知情網友”根據各種拼湊的情報雲裡霧裡地討論一氣。不過有個微博裡的小哥說他給新垣結衣送過快遞,並指出了大致區域和住房價格。雖然沒有理由相信他說的是真的,但我在網上確實找到了有同樣資訊的住宅。於是我就中二地去了,權當一次在澀谷區的散步吧。路上還看到了去年四處暈頭轉向時經過的地帶。從澀谷站西側出來想到東邊確實不好走,旁邊的立交橋特別複雜,最後我從地面一條不到一米寬的窄道走過去的,還算運氣不錯。道路兩旁的牆上有很多塗鴉,不知道為什麼。

目標現身,具體資訊就不透露了,是一個很安靜的區域。附近還有一座國學院大學博物館。還看到了街邊常見的那種神社,這次叫金王八幡宮。

返回繁華區,華燈初上。

天色逐漸暗下來,我結束澀谷地區的行程,搭上副都心線直奔雜司谷站。雜司谷站附近的鬼子母神是《野獸》的主要取景地。野獸屬於“排場”比較小的都市劇,重點在於反映人的內心,符合拍攝要求的街巷應該不少。出地鐵站後到目的地的途中經過一座橋,我在橋上玩了會車燈拉線,因為是手持,所以效果不太好。

幅度心線的車站離鬼子母神還有段距離,需要向東穿過一個街區。到達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因為拍子太亮而周圍太暗,所以很難照。除了《野獸》之外,附近的寺廟鬼子母神堂一帶因為是離都市較近的幽靜寺廟,所以經常被電視劇選為取景地。新垣結衣主演的《掟上今日子的備忘錄》的第一集也有這裡的畫面。《野獸》中,主要還是男女主相遇的酒吧、男主的事務所在這條街上。附近人非常少。像這種惡劣環境下,手機直接拍照的效果反而好於相機。

在雜司谷待了好長一段時間,還拍了視訊,凍得不行。接下來坐副都心向南到新宿三丁目,換乘新宿線直奔神保町站。神保町站附近有一家非常有名的酒館:酔の助。新垣結衣參演的作品中,至少有三部有這家的場景(《飛翔情報室》《逃恥》《野獸》),可能還有別的。其他日劇日影中,這家店也是常客。他們家的牆上貼著用毛筆寫的各種選單,在觀眾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附近尋覓了一會確實找到了店家,但是門是緊閉的,感覺比較封閉。後來趁著有人進出往裡看了看,認定這是一家非常本土化的酒館,外國人恐怕比較難受。而且我就一個人。我問了問在日本的同學靠不靠譜,說可能要消費,當然也必須要和店家交涉。我想實在是太麻煩了,於是在門口拍了幾張就溜了。

原本沒有安排的一個點,是神保町附近的一家書店。《逃恥》中男主只是在這裡買了本數獨而已,和新垣結衣關係也不大。但後來發現正好在神保町附近,所以打算去看看。從酒館的位置向南,穿過馬路,便到了書店一條街(日本的書店經常扎堆)。向東走了一段以後終於發現了三省堂書店,可惜已經關門了,我只好悻悻而回。一抬頭,正好看到遠處明治大學的主樓,原來在雜誌上看過。明治大學也是日本一流的私立大學。

繼續南下到達神保町附近最後一個點,是《野獸》中男女主一起喝咖啡的地方,在一座大樓的一層,位置隱蔽,找了半天才找到。

《野獸》女主的公司所在大樓。在新宿線巖本町以北,離神田川非常近,是順路加進去的一個點,本來沒有想去,後來一想從地鐵出來再進去也花不了多長時間,實操的時候時間也夠,所以就去了。

巖本町車站裡一列粉色的列車,上面還有卡通形象,因為柱子擋住了所有資訊,所以並不知道搞的什麼名堂。

因為太累了,所以決定先休息一會再出發,於是換回淺草線,向南直達寶町站。在屋裡吃了一盒吉野家。日本的調料採用獨特的包裝,手按住兩邊使勁擠,結果第一次我沒控制好,擠出去好遠。

振作起來重新出發,沒想到正好來了一次故地重遊。去年走過的街道、住過的旅館都見到了。6個月能讓一個人改變不少啊。

東銀座站以南的三角形步道橋,日本立交橋確實建得奇形怪狀的。即使是銀座這種比較繁華的地帶,在晚上十點多的時候也基本偃旗息鼓了,街上基本沒人了。步道橋上的扶梯和電梯早就關了,我待了十分鐘,也只見到一個人。

最後作死跑了一個購物中心叫Ginza Velvia-kan,沒有意識到肯定早就關門了。《逃恥》中女主曾經抱過的一個機器人就在這座樓裡,當然我是沒時間找了。往回走以後就遇到了交流一章中提到的奇怪小哥,想想還挺可怕的。在11點的時候,我好像聽到了鐘聲。

東京第一天,從下午一點到晚上十一點,大概坐下一共一個多小時。一下午已經三萬多步了,我自己都有點害怕。我再次體會到東京通達的鐵路為旅客提供的巨大便利。當然,在微博上進行的直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他粉絲的支援確實給我很大的動力。再累也是很期待第二天的橫濱之行的,畢竟是一個新的城市啊!

橫濱—海洋之城

橫濱這個地方對我來說一直充滿著神祕感。記得我小學的時候就多次在聽說過這個城市,但是多年來,印象僅僅停留在“是個著名的港口”這樣的水平。後來看很多旅友或是身邊的朋友去日本旅遊,排在最前面的總是東京、京阪神,有時候有名古屋和奈良。再往下一般就是別具特色的北海道和九州地方(包括沖繩)了。但除了一些在日本的同學週末閒逛,或是一些愛好群體為了某些專門的目的而前往,橫濱出現在我耳邊的次數實在算不上多。(下面這張是本行我最喜歡的照片之一。)

事實上,如果仔細看看中國出版的大部分世界地圖,就會看到從日本出發的國際航線基本都是從橫濱啟程的。橫濱是神奈川縣縣廳所在,是日本的第一大港口和日本的第二大城市(有爭議)。前面提到過的首都都市圈和京濱工業區,都和橫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橫濱的發展與日本的神戶、中國的上海等城市頗為相似。開始都是小漁村,後來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迫開放,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成為舉國甚至舉世聞名的現代化港口都市。具體來說,1889年設市以來,一方面具有發展重工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先進文明傳入的門戶,所以橫濱的發展極為迅猛。二戰以後,隨著人口、土地等問題日益激烈和圍海造地等技術的成熟,東京灣等地臨海的海岸形狀幾乎完全被改寫,其中又以橫濱最為顯著。本次旅行橫濱站的主要參觀區域,也是橫濱最繁華的區域——港未來21地區(みなとみらい21),有很大一部分是就是人造的海岸或島嶼。

和神戶非常相似,橫濱也有所謂的“山手”“元町”等充滿異國特色的地區,異國的“異”也包括中國,橫濱中華街是日本最著名的唐人街。當然,臨海地區鱗次櫛比的高樓更能體現出橫濱作為現代都市的風貌。


橫濱市作為一座大城市,其實面積不小,有400多平方千米,14個區。但是一般遊客常去的地方以中區和西區為主,也就是上面說的被稱為港未來的新港區,從地圖上來看,也就是西南海岸一帶。(紫色為橫濱)

橫濱雖然很繁華,但其實景點不是很多,大多集中在離海岸不過一兩公里的範圍內。而且相當重要的是,從橫濱站出來有一條港未來線,雖然只有5站,但基本達到了所有景點密集區。所以橫濱的交通規劃不必下什麼功夫。我將這一代分為以下幾個區域:1、中區;2、中華街-日本大通一帶;3、馬車道-新港埠頭一帶;4、港未來一帶。

中區以首都高速神奈川3號狩場線與其他區域分開,處於最東側。這一片綠化比較好,主要是各種公園和當年西洋人的小房子(和神戶的北野地區差不多)。因為時間緊張,本次我沒有安排這裡的景點,但是對於沒去過神戶、長崎這種城市的朋友來說,可以來這裡體驗一下異國風情,享受輕鬆的氛圍。(下圖中綠圈為公園,粉圈為西洋風格景點)

中華街-日本大通一帶則在上面那條高速的西側。這片區域內的兩個地鐵為日本大通與元町·中華街,其實兩站只隔了800米。這一片重要景點就要多得多了,比如深入海洋的大棧橋、靠海的山下公園、郵船冰川丸、橫濱海洋塔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南側的橫濱中華街,可以說基本都是必去景點。此外,這裡也有一些歷史博物館和商場,感興趣的可以特別關注一下。(下圖中藍圈為參觀景點,綠圈為公園,黃圈是中華街的大致區域,白圈是地鐵站,大棧橋在橫濱開港資料館以北)

馬車道-新港埠頭一帶緊鄰中華街-日本大通再往西,由海上的新港埠頭和陸地上的馬車道區域組成。這裡也有一站-馬車道,當然距離日本大通站也非常近(本來就是挨著的)。新港埠頭上的娛樂休閒設施很多,有World Porters購物中心、紅磚倉庫、合味道紀念館、Cosmoworld遊樂場(就是那個摩天輪的所在)等。同時對艦船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在海上保安資料館橫濱館附近看到數量眾多的海上保安廳艦船。大棧橋西側有象鼻公園,很出名,因為位置獨立,所以特別列出。馬車道附近同樣是博物館雲集,比較著名的有日本郵船歷史博物館,還有一些商場等。(下圖1為馬車道周邊,藍圈為參觀景點,綠圈為公園,紫圈為北仲橋,白圈是地鐵站)(下圖2為新港埠頭,藍圈為參觀景點,紅圈為遊樂園,粉圈為購物休閒場所)

港未來一帶和新港埠頭由國際橋與汽車道連線,和馬車道一帶由北仲橋連線。這裡有港未來站,是橫濱市高樓的集中地區。東北的臨港公園和南部的日本丸紀念公園也是著名景點。中部的高樓中不乏購物中心和高檔餐廳。日本丸南邊的桜木町車站也很有特色,感興趣可以去探訪一下。最北側以新高島站為核心,周圍有原鐵道模型博物館、高島中央公園、港未來橋等去處。(下圖中藍圈為日本丸,綠圈為公園,紫圈為港未來橋、粉圈是各大購物、住宿大廈,白圈為地鐵站,日本丸西南為桜木町站)

總的來看,除了南部的中區外,橫濱的熱門地區由首都高速神奈川1號橫羽線和外界隔開。雖然這種情況使得橫濱的景點數量和東京、大阪等地比起來少不少,但也使得參觀、遊覽比較方便,不用擔心內部交通等問題。

橫濱沒有專屬於自己的機場,但有鐵道樞紐——橫濱站和新橫濱站。由於沒有機場,遊客一般從東京去橫濱,只有30千米的距離,所以在東京站乘坐東海道本線或者橫須賀線都直達橫濱站,時間僅僅為半個小時左右。如果想從橫濱快速到達較遠的地方,就需要從橫濱站搭乘橫濱線到達位於內陸的新橫濱站,在這裡搭上通往全國的新幹線。(下圖中白圈為鐵道樞紐,藍線為兩個大站間的軌道,紅線為京濱路線)


我的一期安排是比較簡單的,基本也是圍繞著上面幾個區域展開。我一共有兩個整天和一個半天的時間。第一天計劃到中華街-日本大通一帶,參觀一下上面畫圈的幾個地方。早上從東京直接坐到元町·中華街這站,下車先向北到冰川丸附近逐漸往南走就可以了(當然有些地方9點才開門)。第二天到新港埠頭和港未來區域,同樣基本就是上面那些地點,早上坐到港未來站下車後先在港未來區域轉一轉,接著向東到新港埠頭。晚上可以回到地標大廈看看夜景。第三天本來時間也相對有限,安排的就是馬車道附近的幾個博物館。

後來加入巡禮內容以後,情況的變化相當大。因為我需要在週二(也就是到東京後第二天,橫濱的第一天)就去北部菊名站附近巡禮,所以大部分計劃都要重排。最終經過一下午的努力,我重新把原定景點、巡禮地點和時間因素審視了一遍,優化了方案。(下圖為經多方查詢後得到的巡禮地點位置,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日期)

新方案因為第一天需要北上,所以再回到橫濱後乾脆就在最靠北的港未來區域遊覽,順帶把南邊幾個點也都看到。因為時間有限,就先不去新港埠頭了。橫濱第二天時間是最充裕的,完全可以在中心活動,所以安排了馬車道一帶和新港埠頭,綜合景點和巡禮點的數量,這裡是最多的,所以這樣安排。第三天時間有限,所以安排了中華街-日本大通一帶。其實這裡東西也不少,但一方面離馬車道比較近,第二天時間多的話可以多看看;另外本區域內也沒有需要夜間巡禮的地點,所以白天遊覽完畢後就可以離開了。(下圖中粉線為區每日區域劃分,白線為白天行動路線,綠線為日落後行動路線,第三天兩個區域之間坐地鐵)

具體到每個區域內,如上所述,儘量在下車以後按照不回頭的順序將去處串起來。這次我需要在白天和晚上走很多相同的點,也就需要在日落後重新再安排一條路線。這樣的工作量實在是不小,但是對於提升效率來說還是大有裨益的。一般的朋友不需要顧及巡禮的問題(或者專程巡禮也一樣,而不是混合),即使依照這種最優原則,規劃的難度也會低很多。一般情況下,可以參考我的原計劃。

2月12日
12日我起得很早,大概6點左右,稍微吃了點飯就出發了。開始的時候我沒有仔細檢視路線,採用了京橋站-銀座線-銀座-丸之內線-東京的坐法,到東京站就可以搭乘東海道本線了,不過後來才發現其實根本不用這麼吊腳。在東京站的時候,有幸看到了北海道新幹線用的E5系列車,擁有一個大鼻頭,塗裝是如圖的特殊顏色。去年在神戶的海洋博物館我還買了一個該車車頭的模型。

日本的城建和城市發展和中國大不同。雖然多國都出現了明顯的人口城市化,但是因為北上廣深等城市實在太過巨大,所以自己本身就是都市圈。外來打工的人們考慮到時間問題只能住在大城市中。此外,中國的中遠端鐵路多采用實名制,雖然避免了很多問題,但也使得坐火車變得相當麻煩。東京都的面積只有北京市的八分之一,東京核心區的面積很小,所以雖然很多人都跑到東京工作,但通過日本不實名的中央鐵路和地方鐵路網,可以非常快捷地抵達環東京灣一帶或神奈川縣南部。住在橫濱、川崎、千葉等彼此獨立的大城市中的人早晚來往於東京毫不奇怪,很多學生也這樣。因此在早高峰階段,中國的火車運營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是日本的電車會像地鐵一樣擠,站滿了上班、上學的人群。到車站以後,會被人流裹挾著下車,然後我會迅速躲到一邊,再慢慢研究路線。

乘坐東海道本線到達橫濱後,發現橫濱站是一個相當大的站,大概有11條線經過,所以站臺錯綜複雜。第一次到來,我花了不少時間才從JR的站臺找到需要搭乘的東急東橫線。橫濱這邊的線路感覺要比東京新一些,不過車廂內部也沒有太大區別。

所謂“東橫”,和京濱是一個意思,東京-橫濱。這趟車能夠從橫濱直接開到東京的澀谷和池袋,當然我並不需要走這麼遠。我只是向北坐了兩站,到達一個叫做東白樂的小站,開始我的巡禮之行。東白樂站附近的鐵道在地面之上,因此成為電視劇取景的好去處。

這不,《野獸》中男女主去橫濱尋找教堂的路上也從這一站下車,接著在鐵道旁尋找教堂的方向。當然,真正的教堂根本不在這站附近。這裡不斷有電車隆隆駛過,為寧靜的住宅區帶去一絲喧囂。

接著就要開始爬坡了,附近區域的道路非常陡,有點像神戶北野地區,估計有30度以上,好在路不長。一段時間後,終於來到了目的地所在的高度。這時我向遠眺望,發現天氣極好,在高樓中待慣了的我已經很久沒有以這種略微高於平視的視角俯瞰大地了。向西望去,距離80多千米的富士山清晰可見,這可以算是本行的第一個意外驚喜。

《野獸》中男女主在附近的一個幼兒園前也向西眺望,但拍攝時是下午,逆光強烈,所以並沒有富士山等景色,當然又是另一番意境。

這種藍色在北京真的不多見呢!這又是什麼“藍”呢?

向東走了一段距離以後發現樹林中的一座廟宇,按照他們的說法應該是“兩重塔”。塔的下面不遠處,就是另一處取景地,看來劇組也真是節省資源。

哈,就是這裡,《野獸》中男女在前往教堂路上登上的臺階。因為是冬天,附近的景觀差得有點遠,但是通過柵欄、建築等,我還是認出來了。開始我還是不太確信,於是往前又走了走,卻發現視線越來越低,不太對勁,所以返回。返回時就遇到了前文中提到的老奶奶,一番“交流”後,我終於看到了遠方的東京塔和天空樹。不知道從這個角度看天空樹為什麼矮這麼多。

返程時看到的“二重塔”和遠處的港未來21區,這種視角還真是讓人驚歎橫濱的繁華呢!

東白樂站再向前三站就到了菊名站。菊名站對於大多數旅者來說必然是生疏的,但是對於部分新垣結衣的粉絲來說,情況不太一樣。

原因上文中已經提到過了,附近的一個住家是《逃恥》的主拍攝地,而後者是新垣結衣的第一代表作,也是當年震動全日本的傳奇影視作品。據說該劇播出後,劇中的取景地相繼迎來大批巡禮旅客,旅店、公園爆滿,幽靜的寺廟中突然擠滿了人,而住宅區則出現了居民反映擾民的情況。更有甚者,當年橫濱旅遊局藉此機會出版了“逃恥”版的橫濱旅遊圖。其實一開始我以為就是巡禮路線,但在網上找到pdf才發現本質上是旅遊局方面借《逃恥》的名氣而把傳統的景點又寫了一遍,對巡禮沒什麼太大幫助。時間緊迫,到達後趕快開始巡禮!

那棟住宅叫做Skyhills菊名,位於一個小型丁字路口的東北角,南邊是一長串臺階,地勢北高南低。因為這是主人公的家,所以附近大多地點都被選為過取景地。雖然不少前輩都曾來此“膜拜”,但自己置身實景,還是頗為感動。

北邊的小地方逛完了,終於可以前往港未來21了。返回橫濱站,再搭乘清新的港未來線,一站地後來到新高島站。新高島在港未來21最北側,還有大片土地尚未開發,但目前已經友好幾座樓在建設了。一出地鐵站,頓時就感受到橫濱不同的氣息撲面而來。雖然高層建築很多,但看起來規劃得錯落有致,且藍綠色的玻璃幕牆反射著湛藍的天空,讓人感覺十分清爽。橫濱確為一座現代化海洋新城。

附近的港未來大橋是《逃恥》的取景地,女主在白天和黑夜兩次經過過。橋上車不多,但是兩側風光不錯。

新高島站特寫。

再坐一站,是港未來站。港未來站名如其實,位於港未來21中央,出站以後,抬頭可見周圍的標誌性建築。我先來到Mark Is購物中心附近,尋找巡禮地點。

《逃恥》中女主和另一位男性討論分享勞動的話題時,以及一晚“偶遇”那位男性時,背景就在Mark Is前的美術廣場。地上有許多白色的多面體,充滿現代藝術風。背後就是橫濱美術館。

向北穿過一條馬路,對面就是《逃恥》中女主姨媽的公司大廈,相當巍峨。這裡曾經出現過穿幫鏡頭:這座大廈下面是瓷磚地,並非草坪。但是劇中男女主為了隱瞞假結婚真相而欺騙姨媽的舉動則是在一片草坪上進行的,草坪和附近的大樓其實在東京。兩座樓有些相像,但是稍微留意就會發現細節和附近環境均不同。當然這並不是什麼硬傷罷了。

向北走一段距離就到了第一個非巡禮地點:PACIFICO橫濱會展中心。路上看到不少高樓,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十分好看。

展覽大廳,像一隻巨大的七角怪物(有七個突起結構)。當前有幾隻“角”在維修,頗煞風景。

港未來區的詳細地圖。

PACIFICO會展中心北邊是臨港公園,其實頗為普通,只是因為位置較好,視野開闊,所以有一些人來散步、跑步。最大的亮點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向遠處眺望,港未來21和海灣景色盡收眼底。

海灣的觀光船“海洋巴士”。

站上剛才那座橋眺望遠方。

會展中心。

橫濱洲際大酒店,是橫濱地標之一,和迪拜的帆船酒店異曲同工。

Bukari棧橋,應該是某些遊船的出發地。

橫濱合作中心。

繞過洲際大酒店後,沿著南北方向的道路前進,左手邊(南側)就是新港埠頭了。前方則是橫濱太空世界(太空世界橫跨兩岸),是個小型的遊樂園。雖然和歡樂谷、迪士尼這種大型綜合遊樂園比不了,但是因為近水樓臺的緣故,不少年輕人都來這裡放鬆。此外,附近還有水陸巴士。

太空世界的盡頭處,又是《逃恥》的取景地。在一座橋附近,姨媽來接女主、男主和男主同事去山梨縣玩。在地標大廈腳下,姨媽和那位搭訕女主的男性共同開車路過。

由於距離地標大廈很近,周圍視野遮擋也不嚴重,如果想拍攝地標大廈的巍峨感,在這裡是不錯的選擇。

日本丸紀念公園位置獨特,從表面上來看,它建設在北仲通向北伸出的一個半島上,但事實是,半島左側和和陸地之間的水域是人工挖掘的船塢,這裡就是“日本丸”號停靠的地方,當然也是公園的一部分。日本丸紀念公園裡有重要文化財產帆船“日本丸”號,以橫濱港為主題的橫濱港未來博物館,內部也有船隻畫家、設計家柳原良平的藝術博物館。但這一次我不太走運,日本丸目前在船塢中接受維修,塢中水被抽空,工程要等到4月份才能結束,因此“日本丸”號現在是無法參觀的。“日本丸”號內部有很多復原展示室,也有專題展示,是標準的艦船類博物館(和我去過的“三笠”號、接下來去的“白瀨”號的模式類似)。至於港未來博物館,則是類似大阪歷史博物館、名古屋市市政資料館的存在,分割槽詳細介紹了橫濱港的開港、近代建設、震災復興、戰爭、高速經濟發展、集裝箱運輸時代和國際競爭等時代,港區、建築、港運、海運、造船、環境等主題,是橫濱的百科全書。此外,這裡還有大量的文物、圖書館等設施。那位柳原先生是現代藝術家,用卡通的手法繪製各種有關橫濱的故事,頗為生動。但我到博物館門前看了看,感覺沒有開門,加上時間確實緊張,最後就沒去。但現在想來還是有點後悔。如果各位有時間,一定不要錯過日本丸紀念公園。“日本丸”號處也是《逃恥》的取景地,女主做夢在這裡進行了一番情感觀的政治演說,但現在船隻被圍起來,景色也就沒法看了。

公園東側有一些雕塑和遺物,都有拍子現實內容,可以去看看。附近也有大片草坪,春夏等不太冷的時候,可以坐下來享受橫濱風景。

所謂的“汽車道”,和“馬車道”對應。但現在和汽車沒什麼關係。

按照計劃,我來到第一天中最靠南的目的地,桜木町站。雖然沒有港未來線經過,但桜木町站是橫濱城區相當重要的車站,營藍線和根岸線從這裡經過,客流量也比較大。車站附近是繁華的購物區,站前廣場更是終日絡繹不絕。《逃恥》中,女主白天在此接受了一次採訪。當時有一位中國朋友得知訊息後還飛奔而去,但到地方的時候已經收攤了。另外夜間場景也有在此拍攝的。

兩張附近的導覽圖,相當詳細。

之後北返,在去崗位來的路上經過了《逃恥》的重要拍攝地之一的北仲橋,該橋連線了港未來21以南和馬車道兩片陸地。此地是拍攝港未來21高樓的最佳場所之一。因為天已經陰了下來,而且晚上我還回來,所以匆匆拍了幾張就離開了。

回程途中的更多發現,比如“日本丸”號所在的船塢叫NO1 DOCK。遊樂場也依然在運營,雖然看起來人不多。

日本的特色鳥類,日本鶺鴒相當常見,雖然見人跑得很快,但是不常飛行,動作十分輕盈。

到達橫濱站後,我開始尋找營藍線,過程非常痛苦,甚至一度想放棄。上面提到過,橫濱站是大站,因為線路過多,很多指示只能列出路線的大類,按照大類再去找具體的路線。開始我不知道這一點,一門心思在找“ブルーライン”(Blue Line),繞了一大圈也沒找到。最後實在沒辦法才急中生智,不如先去市營地鐵方向。進去以後又是一番周折,最後在反身的位置找到了營藍線。結果,我上地鐵開啟地圖後突然發現,桜木町站不就有營藍線麼,這麼一折騰我都想打自己了。大家以後一定要在坐地鐵前優化路線,不要出現這種或者待會要說的前往橫濱過程中的出現問題。

在三澤下町站出站後,來到了一條安靜的街道,接著我就開始尋找真正的教堂了。其實距離不遠,步行十幾分鍾就到了。這裡就是《野獸》中主人公們期待“鐘聲響起”的地方——橫濱聖安德烈教堂,在臺詞中也提起過,不過最後因為擾民的緣故被告知不會敲鐘。到達後我看周圍沒什麼人,還有個叫三澤下町公園的小公園,於是在凳子上坐著吃了點東西。半晌除了一輛摩托一個人都沒看見,不禁感慨什麼事情都要下點功夫才能有成果;如果永遠在前人熟稔的道路上反覆,恐怕不能開拓什麼新的天地。

柵欄上的珠頸斑鳩。

休息後就開始圍繞教堂拍攝,拍了一會就遇到了交流一章中的故事。陰天的緣故,對比度很低,和劇中的場景還是有不小的區別。不過話說回來,日本隨處可見的基督教堂確實是一種別樣的風景。(我還專門把手機調成了和劇裡一樣的5點)

返回港未來站後,我又去了三菱港未來科技館,同樣走了半天,最後發現週二閉館。雖然空歡喜一場,但其實當時已經很累了,所以也並不十分失落。一次旅行有沒有遺憾,完全取決於期望和實現的相對值,沒有失落也並不意味著幹了不少事,反之亦然。

橫濱街景,路上也有不少紀念、歷史內容,和神戶很像。

趁著天亮,再趕去馬車道附近一個本來安排在第二天的巡禮點,因為沒什麼具體內容,不如一網打盡。

就是這家,Café Omnibus。一家很上檔次的咖啡館。《逃恥》中,女主曾經和姨媽在這裡討論過治牙的問題。當然以當前的狀態進去有些困難,於是我就反覆在門口用手機照了幾張,這也是各種粉絲的常用技巧。

天色漸漸暗下來,我的算盤是天黑之前到達地標大廈的展望層,趁著天亮照幾張,天黑後再欣賞夜景。馬車道站的內飾令人印象深刻。

從港未來站出來後,可以直接在地下前往附近的皇后廣場、Mark Is等購物中心,十分方便。

但是尋找展望層電梯的過程不太順利,我在巨大的地下商城中四處轉悠,大概花了半個小時才找到入口。官網上我沒有查到任何詳細的位置資訊。根據我當時拍攝的地圖,出站後應該一直向南走,找到LANDMARK PLAZA的地方,進去之後在地圖上找展望フロア スカイガーデン字樣。最後會進入一個門裡面有問訊處,左手邊又有個小門上面寫著69F展望フロア スカイガーデン,進去以後就好辦了。

橫濱地標大廈,高296米,73層,於1993年開業。49層以下為辦公與零售,49至70層為皇家公園酒店,69層就是我們要去的展望層,高273米。該樓作為日本最高大廈的紀錄保持了近20年,直到最近才被大阪的新銳“阿倍野HARAKASU”所超過,不過其實也只有4米的差距。273米的展望臺超過東京塔的上層展望臺,成為日本第三高的展望臺,僅次於晴空塔的350米與阿倍野HARAKASU的300米。地標之名名副其實,在橫濱附近的廣大區域內,只要視野開闊,都可以看到其高聳在港未來21的雄偉身姿,是名副其實的、象徵橫濱的地標。大樓配備的電梯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據說僅次於臺北101,達到750米每分鐘。頂層的展望臺更是向東俯視東京灣,向西遙看富士市的好地方。

從剛才那個門進來後,反而會有人來引導你乘扶梯下樓,自動購票。成人票價1000日元。接著就可以享受超快速電梯帶來的鼓膜膨脹感了。

雖然拖延了不少時間,但好在上去以後天還沒黑,趁機照了兩張日落下的橫濱。和其他展望高樓/高塔類似,地標塔也有四周的景物指示,方便遊客進行識別。

大概等了三十多分鐘,天色完全暗下來,燈光漸次開啟至最大程度,夜幕下的橫濱變得璀璨起來。這讓我想到了在海洋塔買的一塊冰箱貼上的字“Minato Mirai 21 floating in the sea of light”。景色絕美,各位自行感受燈火海洋。以下四圖是馬車道方面。

以下四圖為新港埠頭。

以下三圖為港未來21。

因為樓是方形的,所以四面皆有展望視窗。比不少展望高樓要貼心的是,天黑一段時間後工作人員會把無燈方向兩側的簾子拉上,這樣窗戶的反光就會降到最低,對攝影大有好處,實在值得點贊。

情侶的許願活動。

Sky Garden與高度標尺。

樓頂有一家咖啡館,自己的座位獨佔一面窗戶。雖然有點貴,但來這裡小酌一杯,體驗“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的意境才是目的。

橫濱的細節,即使是100%的娛樂觀光設施,也在角落裡留下了歷史材料。文明開化的150年,是橫濱及附近地區天翻地覆的150年。我想國內引入類似的措施對於科普和培養愛國精神頗有幫助。

和大樓相關的影視作品,有木村拓哉和長澤雅美哦。

飽覽橫濱夜景後,離開地標大廈。

從地下出來後,又回到了白天的Mark Is前的大道上。白天道邊的那些樹上面纏著燈,晚上燈一亮,塑造出氛圍浪漫的童話世界。這條路的夜景也是《逃恥》的中出現過的畫面。

皇后廣場正面照。

Grand Mall公園圓形廣場,就在最靠西面的Queen’s Tower A腳下。

炫美的第二船塢,和“日本丸”號所在的第一船塢對應。現在這裡已經完全變成內陸,成為一個小廣場。兩側的塢避內是各種商家。因為頭上就是地標塔,燈光造型又非常獨特,很多人來到這裡留影。

夜間平視摩天輪,非常漂亮。

前文中《逃恥》開車劇情拍照地。

燈光下的帆船維修工作。可想而知,如果是可遊覽狀態,景色一定很美。

又到了北仲橋。晚上的北仲橋可是《逃恥》中男女主情感發展的重要場所,不來這裡看看是不可能。對於一般的旅遊來說,北仲橋也是拍攝港未來21的最佳地點,前方除了汽車道的橋之外沒有任何遮擋,繁華景色一覽無餘。

時間不早了,來到本日最後一站,夜色下的桜木町站,撿一下剩下的《逃恥》劇照。

夜色下的地標大廈,不知道為什麼我第一感覺是太空中的星際飛船?

日本四處關門都很早,地標廣場這種繁華地區8點也偃旗息鼓了,真讓中國人摸不著頭腦。

本日最後一張相機照片。

當天回去的時候還沒有意識到路線可以優化,幸好晚高峰已經過去很久了,“坐”了很長時間的車返回住處,隨便吃了點東西后就休息了。橫濱第一天走了38000+步,是走得最多的,雖然對身體確實有一定影響,但是收穫也很豐富。遺憾確實是有的,但是計劃只是用來約束的,不一定能夠完全執行是很正常的。總之,橫濱已經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天在微博上的直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響。


2月13日
13日的情況有點特殊。前一天下午在早大的時候,我和一個現在在早大讀書的高中同學聯絡上了。另外我母親是她的高中老師。她已經放假了,但是因為家人也來日本待一段時間所以還沒有回去。前一天晚上她邀請我和母親聚一聚,我覺得挺難得的,肯定比旅遊重要,所以就答應了。雖然我已經儘量將時間往後推,但考慮到銀座附近餐館晚間的火熱程度,最後能把時間定在7點已經很不錯了。7點時全日本都已經天黑,但是要保證7點到住處附近的某個地方,6點之前就必須到住處,這樣最晚也要在4:30往回返。從旅遊的角度來講,原本13日任何的夜景就必須取消了。
前一天晚上我看地圖的時候,突然發現東海道本線的東-橫部分,第二站不正是新橋站,而新橋站到寶町可以直達,完全不用倒騰好幾次去東京站再向南。所以我還是想掙扎一下,想到可以早上去得早一點,說不定還有燈。於是不到5點我就起來了,匆匆吃了飯,飛奔到地鐵站。

可惜最後還是沒趕上5:23的始發,結果一看時刻表,下一班竟然要到49分才到,恐怕黑天是趕不上了。不過好歹我也算是見過4點多的東京了。

值得欣慰的是,站臺上的自動售貨機有新垣結衣十六茶的廣告,非常好看,讓人在寒夜裡感到元氣滿滿。

到達橫濱的時候,還不到6點,按照日出時間來說尚早。但我意識到我完全忘記了日落時間給我帶來的經驗教訓:日出日落只是太陽的位置,和天色亮暗沒有直接對應關係。而事實上清晨的時候,太陽在地平線以下時,部分光線已經能夠折射到地面。所以我出來一看,雖然天色尚暗,但已經可以看清周圍景物了。至於燈的問題,我則忘記了日本後半夜燈都是關掉的,所以即使3點來也看不到什麼燈,看燈計劃就這樣破產了。

不過來早了也正好,能夠多走一走,順便能給第二天減輕點負擔。於是我直接向北前進,經過一座橋來到新港埠頭,也就是那塊梯形的人工島嶼。因為這裡及附近地勢較低,所以隨處可見如圖的海嘯避難資訊,看來災難給日本的教訓真的不輕。

向東北穿過新港中央公園,就到了著名的紅磚倉庫。紅磚倉庫是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的倉庫群,距今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今天已經被改造成文化、休閒娛樂的綜合場所。其夜景是橫濱的經典景色之一,這也是我早起的重要原因。但是現在看來已經沒戲了,所以多少有些遺憾。《逃恥》中男主在“關鍵時刻”再次退縮,自己跑到外面時經過了紅磚倉庫。

接著向西返,路過這座氣派的、叫做World Poters的大樓。因為沒進去我也不知道里面怎麼樣,但是從地圖上來看它是一座綜合的購物、娛樂、飲食中心,想要剁手的朋友應該可以嘗試一下。

新港中央公園斜對角的Navios橫濱酒店,其特殊之處在於建築的形狀是“門行”,下方是道路。樓下放著座大錨。

酒店後面的運河公園,其實就是一片綠地。

此時不到7點,天差不多亮了,但是氣溫還很低,而且海邊風很大,讓人苦不堪言。因為實在是太冷了,我在公園的長凳上歇了一會。稍後看見了一個熱飲售賣機,來到跟前發現廣告是石田百合子,她就是《逃恥》中的姨媽。用寶貴的熱飲捂了捂手,繼續前進。

換個角度看汽車道,這是港三號橋樑,以及附近的遊船。

新港埠頭的西南角就是宇宙中心中摩天輪和過山車所在的那部分。前面的道路也是《逃恥》中姨媽開車路過的地方。

掉頭從埠頭東南部新港橋上離開,前方就是橫濱市政的中心,有橫濱稅關(及其資料展示室)和神奈川縣廳。

稅關樓下就是下一個目的地,象鼻公園。象鼻公園北側水面上有一座象鼻防波堤,形狀確實很形象。此外,很多藍色的小象也是這裡的象徵。作為經典的臨海公園,這裡也是《逃恥》的取景地,男女主在這裡上演了浪漫的見面。

公園內的草坪上有橫濱開港150年,旁邊有一隻吉祥物“Tanemaru”,嚴肅的事件和活潑的雕塑結合,妙趣橫生。

草坪也是《逃恥》中女主和小學同學一起野餐、侃大山的地方。一開始我看有幾個角度的背景不太對勁,可是別處又完全一致,不得其理。後來看到遠方的吊車才意識到,有幾座樓是這幾年新建的。拔地而起的高樓雖然會帶來不少問題,但是確實給人生機勃勃的印象。

十字路口附近的地面上,有城市特色的地磚。

著名的橫濱市開港紀念館,出發之前查到正在維護,所以並沒有感到意外。

此時我覺得進度挺快,但實在是凍得不行了(沒有穿羽絨服),而且熱飲也快喝完了,於是果斷潛入日本大通站避避寒。站內不僅條件舒適,而且裝幀也富有特色,以現代藝術手法反映了橫濱近現代歷史上的里程碑。

在地鐵站休息好後,出來再去看紅磚倉庫,這時候光線要好一些了。

紅磚倉庫附近的岸邊視野也很好,可以看到火力發電廠、遊船、海洋塔、遠處的地標大廈,還有停泊著的那幾艘海上保安廳的艦船。

兩座紅磚倉庫間有大型吊車和不少工人,看來維修工作規模還不小。

紅磚倉庫附近的紅磚公園內有歷史遺蹟,包括舊稅關事務所遺蹟和舊橫濱港站月臺。附近的井蓋也頗有特色。

下一個目標是合味道紀念館。但是路上需要先經過一座環形立交橋。橋上一端正好直通海外資料移住館,我就進去看了看。

進去一看發現情況並不簡單,首先需要等到10點才能開門,還有十幾分鍾。其次看起來這裡也是一個不小的博物館,或許沒有時間用在新加的地點上了,於是下樓尋找出口。但在樓下發現了一個規模迷你的主題展“Global Savers”,講的是日本國內的災害與日本參與世界災害救助的相關知識,基本只有展板,有一點點實物,我就順便看一下。

雖然僅僅是個小小的臨時展,但是看不出絲毫馬虎。內容涉及了全球的災害情況、災害歷史、JICA(Japan’s Cooperation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的合作機制、具體的合作活動等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值得國內很多新媒體線下展覽學習。此外,日本作為災害多發國家,其對災害的重視態度,也值得國內學習,特別是民間。

從移住館出來後,向北過一條馬路就到了杯麵博物館公園,也叫新港公園。這裡向北眺望視野很好。

轉向西南-東北方向後的柵欄附近,是《逃恥》中女主和小學同學聊天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來過。

近距離觀察摩天輪。

終於到了本行第一個正經參觀的博物館——合味道紀念館(杯麵博物館、安藤百福發明紀念館)了!我不怎麼吃方便食品,相關的知識懂得也就很少。另外,新垣結衣也是日清小雞拉麵的代言人,這無疑增進了我的興趣。那麼,讓我們一起進去看看吧。

進入後在大廳買票,大廳非常廣闊,票價實惠,500日元。售票員會問你想不想DIY拉麵,如果想的話還要加錢。工作人員還會給你一個介紹冊子。購票後來到2樓,先了解方便麵食的歷史。這裡有從1958年開始的各種方便麵,絕對讓人們大飽眼福。在這裡也有康師傅紅燒牛肉麵和今麥郎的方便麵。

然後會進入一個觀影廳,裡面會播出10分鐘左右的卡通短片介紹相關內容,是不允許拍照的,但是有中英韓的語音可以管工作人員要。
旁邊的一座小屋,內景是早年麵食製作的場景。

接著是一個走廊類的蜿蜒展廳,詳細講述了安藤百福開發各種方便麵食的歷史。我估計很多中國人沒聽說過這位宗師。日籍華裔的他本名吳百福,早年父母雙亡,經營祖輩的資產。後來年輕的他創立的日東商會在二戰中損失殆盡。戰後由於日本百廢待興,人民吃不起高階食品,安藤花費不少精力終於成功研製方便麵,並在國內大獲好評。在克服專利等問題安藤後將品牌推廣到了全世界。晚年的他依然戰鬥在研發一線,其成就獲得了全世界的肯定。安藤屬於日本的國家級人物,在國內著名日語教材新標準日本語中,安藤和他的作品在中級上冊第8課課文中出現,與教材中的野口英世、村上春樹等巨匠齊名,被中日教育者視為了解日本的基本常識。
安藤的6個成功祕訣(我就意譯好了):1、探索未知2、萬事皆為創作來源3、培養靈感4、多視角觀察問題5、不要泥於常理6、永不言棄。

方便麵誕生!

尋找靈感的例項。

創意雕塑。

杯麵誕生!杯麵和方便麵現在是差不多東西,但發明的時候可不一樣。安藤先利用“瞬間熱油乾燥法”發明了袋裝方便麵,多年後又發明了杯麵。研發杯麵中遇到的問題是麵餅不好從上向下裝進桶裡,很容易弄歪。最終他發現可以把麵餅放在平面上,然後將杯子扣上去,完美地解決了問題。

有趣的視覺小活動。

安藤打算將方便麵推廣至歐美時,遇到了一個問題——西方人不會用筷子。安藤認為文化差異不是阻礙發明走向遠方的藉口,最終開發出了用叉子挑著吃的面。如今,安藤開啟的方便麵帝國已經蔓延到世界每個角落,2017年全球方便麵銷量達到驚人的1001億,不知道能繞地球多少圈了。

91歲時,安藤和他的團隊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款太空方便麵,並且已經提供給空間站內的宇航員,獲得了肯定。看來安藤是一位“終身學習者”。

作為一個發明家的紀念館,館裡有人類文明締造者的合照,以及他們的信條。除了安藤百福外還有愛因斯坦、哥倫比亞、福特、愛迪生、張伯倫、伽利略、貝多芬、法布林、諾貝爾、野口英世、松下幸之助、萊特兄弟、本田宗一郎、海倫·凱勒、湯川秀樹、貝比·魯斯。永不言棄是一切成果誕生的前提,我們普通人也應該學習這些精神。

安藤獲得的榮譽,包括“日本20世紀最偉大發明”,並被時代週刊評為“亞洲的英雄”,被紐約時報評為“麵條先生”。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默默支援他的女人”。為了紀念安藤的妻子安藤仁子,館內有專門的展覽。裡面介紹了仁子小時候的生活、與百福的邂逅、相夫教子、幫助百福研發等故事。為丈夫的事業提供全方位支援,我們也因該感謝安藤仁子對發明誕生起到的重要間接作用。

小雞拉麵的“小雞”ひよこちゃん。

這一層有比較大的飲食區,應該以賣面為主,11點已經人滿為患了。電視上寫著有5460中搭配組合。

搭乘扶梯來到四樓,有供孩子玩耍的杯面公園。

樂園門口對世界著名麵食的介紹,有義大利麵、拉條子、蘭州牛肉麵、冷麵、越南粉、叻沙、印度炒麵,泰國那個不認識。

旁邊的世介面食之路里提供上述各種麵食,可以在這裡體驗不同的麵食文化。外面還有DIY的地方。開始之前工作人員或講一些注意事項。

對面有展望臺,可以眺望海灣景色。

回到一樓,靠近出口處有一個不小的商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紀念品,會用統一的、帶有博物館標誌的袋子裝好,值得收藏。在一樓直梯出口處有如圖的紀念品展示。我買了個圖2中左上角那個掛墜,果然又是中國製造的。

這座博物館雖然外觀巨集偉,但是其實屬於綜合體驗館型別,不全都是展板、展品。全方位將麵食的一切告訴遊客,並讓遊客體驗,是十分成功的構想。國家的軟實力,就是在這樣的設施、活動中所體現。我期待國內能有更多有識之士呼籲建立類似的科普、互動綜合場所,讓中國成為全民尊重技術、瞭解創新的國家。

出門以後大概11:30,博物館的斜對角是太空世界的正門。

日本的麥當勞好像不是很多見,橫濱更是沒見到幾家,這次在路上算是看到了。

中午的紅磚倉庫,遊人多了起來。

下一個目標是位於新港埠頭東北,離紅磚倉庫百米之遙的海上保安資料館橫濱館。雖然新港埠頭算是遊客們常來的地方,但是這座資料館以來位置偏僻,二來外景過於樸素,實在是難以引起一般遊客的興趣。當然我在國內已經做好了功課,而且前年也有來過日本的朋友給我推薦這裡,所以我肯定要去看看。

整座館是圍繞著“九州西南海域工作船事件”設定的。2001年12月12日,九州西南海域,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命令朝鮮2艘工作船停船。朝鮮船隻不僅試圖逃離,而且用輕武器攻擊海保艦船致3人受傷。巡視船開始還擊,工作船疑似自爆沉沒。

館內有事後打撈上來的各種朝鮮船隻上的武器裝備。

這是其中那艘小船。

展館中央擺放的是那艘大船,內部結構開放可以看到,旁邊還有武器。

當時迎擊的巡視船“奄美”號,擁有體型和火力的雙重優勢。

海上保安廳發展歷程。

已經嚴重鏽蝕的穿身上有大量標註。

館內另外一個主題是日朝拉致問題,客觀情況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些日本人突然消失。日本和主流的官方說法是被朝鮮綁架去幹活去了,但是網上也有研究者說是朝鮮不少下級官員為了請功而把在日朝鮮人弄回國。當時有諸多嫌疑案件,最終確定問題的就是圖上這些。因為從來沒聽說過,我也不敢瞎說,感興趣的自己研究吧。

門口處的小商店,本來還想買點什麼,結果發現關門了。

海保的主要裝備,我也算是見過不少了,大概兩種飛機和十幾種船,但不太瞭解(海保、海警和海軍不同)。

門口處的幾張告示,包括拉致問題、海上救援電話、海保新聞、博物館宣傳和我上午去的那個救援展出的傳單。

門口處介紹建館事宜的牌子。

中午的時光線差到了極點,雲層完全覆蓋了天空。我沿著埠頭靠海一側向南進發。路上經過紅磚倉庫南側的海鷗公園。天上一直有黑耳鳶盤旋,飛得非常低。

象鼻公園旁邊有一條上坡的步道,叫開港之道/山下臨港線步道,可以直通到山下公園方向,也可以眺望沿海景色。

正面的橫濱稅關資料展示室。

稍微向內陸走一走後,在一個十字路口的東南角是下一個巡禮地點——Alte Liebe橫濱本店。這是一家法餐餐廳。《逃恥》中男主為了向女主求婚,在失業的情況下費盡周折在這家訂了餐,還提前了把各種禮儀、程式熟悉了一遍,不過最後出了點意外。我認識的一位大佬(就是上面跑到桜木町站的那位),在這裡成功見到新垣結衣,可以說是非常厲害了,當時粉絲群體群情激昂的情景我到還記得。只不過今天,只有我一個人走過這看來沒什麼特殊的街頭。雖然看起來很高階,但是門口寫的午餐價格只有1000日元,喜歡法餐的朋友不妨來嘗試一下。

這裡是法院,橫濱地方裁判所和建議裁判所都在這棟樓裡。

和Alte Liebe一棟樓裡有廣播圖書館,旁邊有個新聞少年雕像,這是很久以前資訊傳播的象徵吧。

橫濱的公交車,和很多城市的地面市電(有軌電車)塗裝類似,奶油色加深紅色。

令我印象深刻的情景。我上面不少全景裡都可以看見幾座正在建造的樓。下面我就來到這些樓的腳下,在建築工地圍牆上貼著的,不僅有相關的安全宣告和施工內容,也有很多有關城市歷史、建設、環保方面的資料,以及闡述新建築如何和既有環境融合的內容。日本二戰後的民主化風潮浩浩蕩蕩,百姓擁有了巨大力量,所以無論是政界、商界還是工業界,雖然互相傾軋,但是不敢拿老百姓隨便開玩笑。不過也因此形成了日本常見的“告知”體系。我認為這種體系是可以學習的,是促進企業和周圍百姓互動的良好手段。

下一個巡禮地點在一個叫“Notre Dame”(巴黎聖母院也叫這個)的地方,地圖上寫的是婚宴場所,我也不太明白這個“婚宴場所”是什麼東西。

先不管婚宴的問題,這裡倒是有個好處。以港未來21的幾座高樓為圓心作圓的話,這裡和北仲橋處在一個圓上。但是因為這裡前方沒有汽車道鐵橋遮擋視線,所以城市和拍攝港未來21的近景,算是個意外收穫。

而臨海一側的休息區,就是《逃恥》的另一取景地。女主和小學同學在這裡談論過男主的事情,不過因為太無聊,同學根本不想聽。

大門是自動的,好像可以隨意進出,裡面有些人在吃東西,看圖應該是個綜合的會館。我還享用了一下一樓的洗手間。

馬車道-日本大通一帶有不少歷史博物館,顯然我是不可能都去了,於是挑了最近的也最感興趣的日本郵船歷史博物館。這家博物館在橫濱遊船大樓一層,票價400日元,如果感興趣的話還是比較值得的。

館內說是不讓照相,但其實也沒人管,最好不要用大相機干擾別人參觀就行了。展覽分割槽,有9個區、一個企畫展示、一個客船專欄和一個商店,旁邊有獨立的閱覽室、衛生間和咖啡廳。

內容大概就是介紹近代以來日本民船運輸的發展歷程,形式包括各種展板、文物、視訊、模型等等。比較有特色的是,每個專區開頭的地方牆上有一個小盒子,裡面有相關內容的小紙片,我收集了全部十幾張紙片,在開頭的紀念品展示中,橘黃色的就是了。因為沒怎麼拍,這裡只放幾張照片說明館內氛圍。值得一說的是,93年開館至今,特別企畫展從未中斷,也從未重複過,至今已經辦過45個主題。現在是第46個主題:開館25週年紀念。日本很多博物館保持著與時代同步的脈動,將最新的資訊和研究成果提供給參觀者,博物館成為真正的科普生力軍。

我比較感興趣的戰爭中的商船損失,集中在戰爭末期的沿岸水域。

回國後我看了一下馬蜂窩裡的郵船博物館詞條,底下也有朋友提到這裡和神戶挺像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因為去日本之前正好在讀《日本概況》,大致瞭解了兩座城市的歷史。參觀我完畢以後,腦海裡一直浮現著神戶海洋博物館的形象,那裡也是介紹海洋的重地。因為對這兩座城市的相似命運頗有感觸,我在他們的留言本上寫了一句“不錯哦!還真是‘東橫濱西神戶’啊!”來記錄我的真實感受。

日本很多博物館都有閱覽室/圖書館,書籍可以免費在場閱讀,很多市民(特別是上了年紀的)平時沒事就會到這種地方看書。因為門票不貴,所以畫個幾百日元看一天書是相當划算的。這裡的閱覽室裝幀頗具特色,兩面牆上是按照年代排序的日本歷史上各種民用船的側檢視和名字,這必讓艦船迷大呼痛快。

目前國內的技術類博物館主要還是專門的科技館或歷史館,將技術和歷史融合的場所較少,而這種現象在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普及。這樣的舉動是需要海量的投入的,如果永遠認為這麼做沒必要,我們的晚輩也就不能接和受更先進的科普。

出來時是三點多一點,我臨時決定火速趕往橫濱海洋塔,既然夜景昨天已經看夠了,換個角度再看看夕陽下的橫濱也不錯。海洋塔就在元町·中華街站的附近,出來走一會兒就到了。橫濱海洋塔建於1961年,前些天在辦58週年慶。建設目的是紀念橫濱開港100年,用途為燈塔(世界最高燈塔)和瞭望塔。高106米,竣工以來一直是橫濱的象徵。展望層在100米,可以眺望的景色和地標大廈差不多。但其實最關鍵的是,這裡可以以平視視角眺望港未來21,而地標大廈顯然不能眺望自己。所以建議大家還是晚上或者傍晚去,在這裡欣賞港未來21的夜景。

塔的下部是圓形的基座,入口在西南方。建築內第2層有橫濱城市導遊中心,有很多資料。

海洋塔屬於服務比較低端的展望建築(和東京塔、天空樹相比),我去的那天人也不多。入口處買票,750日元。接著會有個人帶你上電梯。電梯很小,是三稜柱形的,一般只帶一撥人(不怎麼等)。巧妙的是,上行電梯窗戶向南,下行電梯窗戶向北,可以欣賞到兩側風景。

很快就到達展望平臺了。雖然天不怎麼好,但因為日本的空氣是沒問題的,所以地面看得還比較清楚。另外因為是白天,也基本不存在反光的問題,照片質量不錯。這邊是西面,可以看到畫面左側的綠地,那裡是中區。

景物標識比較簡單,沒有全景的地圖照片,只有簡易的景點景物說明,貼在玻璃連線處。

正北部的港未來去,頗為壯觀。在前言章節中的那張也是這裡拍的。

展望臺環境。

第二天要去的山下公園一覽無餘,充滿歐式風格。

遠處的大棧橋和新港埠頭,上面的各類特色建築一覽無餘。各位也可以通過這張圖對橫濱海邊佈局有個大概認識。

對面的工業區,畫面中央應該是東京塔。(不放大看不清,不是右邊那個紅白色的)

俯視“冰川丸”號。

遠處的火力發電廠。

山下埠頭,是貨運埠頭,所以非常繁忙。

海灣大橋,注意,之前照片裡停在紅磚倉庫對岸的那艘塗裝個性的雙體遊船已經開到橋下了。

首都高速和遠處的造船廠。

南面的中區,綠地環繞,可以看到學生們放學以後從公園裡經過。

太陽逐漸西沉,拍完了一圈後,我又待了一會。

拍夠了下一層樓,來到94米的展望層,這裡有和東京塔一樣的透視窗,可以看到腳下的塔身。我已經很多年沒去過中國的高層建築了,不太瞭解國內的情況。但好像日本人非常熱衷於在高的地方弄個什麼戀人活動之類的。這裡也有印章,但貼心的是,旁邊有專門蓋章的紙片,展望層蓋一個,樓下蓋一個,很有紀念意義。

時間不多了,我坐電梯返回2層。2層有紀念品商店,我給自己買了個冰箱貼(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後來又想了想給同學買了個貌似是鑰匙鏈的小物件。

再見了,海洋塔!

雖然在早上摸清了更加便利了路線,但是眼下距離6點只剩下一個小時多一點了,我必須返回了。在元町·中華街站,我遇到了一件危險的事情。下圖中兩輛列車的塗裝是一樣的,但是從電梯下去的人大多走向左邊那列,我非常不解,坐到了右邊的車裡。隨車發車時間的臨近,我所在的車廂裡依然只有兩三個人,而對面卻不斷有人上車,我疑竇叢生,想從什麼地方尋找點線索。後來抬頭一看,顯示屏上寫著直達澀谷,我立刻吃了一驚,馬上跑到對面的車上了。雖然我沒太搞明白港未來線為什麼會直達澀谷,但對面的車上可沒寫直達,多少避免了風險。這段經歷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列車的型別。

返回東京正好是晚高峰,列車上非常擠,好在沒到需要站員手動推人的地步。

我在橫濱的時候,同學已經把晚上吃飯的地方找好了,最後在銀座附近找了一家壽司店——梅丘壽司美登利總本店。據說是同學推薦的,但她自己還沒過去過。這家店超級火爆,我們到的時候她已經排了一段時間了,我記得我們是196號,當時才叫到160多,等了可能有一個多小時。我沒有意識到東京晚上很冷,所以在沒穿羽絨服的情況下在門外坐了這麼長時間。

這家是傳統的日料店,選單也都是日本風格的。有手寫的推薦品選單,我基本都看不懂。最後點的是選單上看起來品相不錯的套餐。這家確實很便宜,800-1600日元的分量就已經很足了,而且口感也很精緻。雖然很不錯,但最後我們三人都吃不下了。此外,那位同學在日本也有不少新收穫,讓我覺得留學本身確為一件有意義、長見識的決定。

因為第二天要坐新幹線去名古屋,我正好問了問她上面提到的新幹線購票的問題。最後還是決定把票買了比較安心。我們從銀座坐到東京站買票,她也從銀座站出發回去。

買完票後速速回酒店休息,第二天還有一天的奔波。

橫濱第二天顯然要比第一天大膽,對周圍環境熟悉的速度也更快,在馬車道-日本大通-新港埠頭這幾塊之間反覆走了很多次,最後都不需要地圖了。雖然因為時間緊迫,不可能去更多的、很有價值的博物館,但是突破自己的極限(早上是在是太痛苦了)而學到有關方便麵、郵船的知識,欣賞橫濱的景色,到嚮往已久的巡禮地點去看一看,已經讓人感到充實,同時這一天的行程也告訴我橫濱是一座值得到來的城市。至於晚上的事,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吧,在日本見到留日的同學,怎麼說都還是很難得的吧。

2月14日
前幾天的經歷證明了,14日半天時間顯然不可能走太多地方。如果再去一個博物館類的地點,也就不用再去別的地方了,因此我決定還是以外景為主,儘量多走走。此外,因為認識到早起並不能看到什麼燈火,反而會非常冷,所以我不僅晚起了一個多小時,而且還加了一件衣服,後來證明這樣的決策非常正確。
一大早按照寶町-新橋-橫濱-元町·中華街的路線快速來到目的地,出門的時候天已經完全亮了,雖然也挺冷的,但是還是要比前一天五點多要強不少。

第三天的巡禮和原計劃基本不衝突,因此出站後直接向北,幾分鐘步行後來到了山下公園。公園門口有詳細的地圖。仔細觀察後,我決定先向西北後向東南,接著可以直接去中華街。

前一天已經在海洋塔上看到了山下公園的全貌,進園後得以平視。這座建於昭和初期的開放性公園,是在23年關東大地震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除了因為建在海邊而得地利之外,園內也有很多有紀念意義的雕塑、碑石等,設計精美的花園也是一大看點。眼前這片就是位於整個園區中央的中央廣場,中間有一座噴泉雕像“水之守護神”,是友好城市聖迭戈市贈送的。

兩座城市結為姐妹城市25週年時,聖迭戈還送給橫濱一些鍾,英文名稱叫“Mission bells of El Camino Real”。ECR這個詞是“國王高速”的意思,當年在美國西海岸有這麼一條路線,沿途會有這樣的鐘。

早上雖然逆光,但天色很美。

向北走,是很大一片草坪,因為是冬天,所以地上只有枯黃的荒草,但是修剪得頗為齊整。在這片叫做芝生廣場的草坪上,有些人在遛狗,遠處的港灣內停泊著巨輪。陽光斜照在草地上,烘托出祥和的氣氛。

廣場中有一條道路,道旁有《西洋理髮發祥之地》。注意上面的英文字母“ZAN GIRI”,這是日語,翻譯過來是剪短髮。橫濱是日本文明開化的先鋒城市,而文明開化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包括理髮這種民生活動。早年日本對學習西方的態度和清朝大相徑庭,結果也是。

這樣一座有歷史的園子,當然少不了資料。這面資料講述了明治、大正時代時的橫濱海岸,公園的開設和圍繞公園設計鐵路的故事。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多留意。

公園最東北側的印度水塔,是關東大地震後印度商會寄贈的禮物。

從公園最北側眺望港未來21和大棧橋。

靠海的一條路,非常長,有很多人在跑步。

海景。

《穿紅鞋子的小女孩》。有一首《紅鞋》的兒歌在1921年傳唱橫濱,這座雕塑是用來紀念這首歌的。作者也希望雕塑能夠成為一座慈善地標。

在“陽臺”(一個半圓形的突出部)上眺望港未來21,視野更加開闊。

已經見到很多次的“冰川丸”的後檢視,可惜沒有機會進入參觀了。

朝陽下的海洋塔,代表著新的一天在橫濱開始了。

海洋塔、“冰川丸”、郵船歷史博物館三家聯動,如果購買通票是有優惠的,想要充分了解橫濱海洋故事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此外,在“冰川丸”附近還有遊船碼頭,可以在此乘船觀看橫濱景色。

“冰川丸”入口處,當時還沒開門。

沉床花園,也叫未來的薔薇園,有東西合璧之風格,但因為是冬天,所以有點蕭瑟。春暖花開時節的這裡,這裡一定是爭奇鬥豔的存在吧?

花園一側的日美友好女童軍雕像,設於1962年,紀念美國女童軍運動開始50週年。

再向南是節日廣場,可以看做是迷你版的芝生廣場,中間也有一條斜向的步道。

廣場西側一角處的裡卡爾特將軍紀念碑。這是一座諷刺的碑。裡卡爾特將軍早年在菲律賓鬧革命,後來兵敗逃到日本。1943年覺得祖國要獨立了,於是又回到菲律賓,最終在1945年卒於戰火中的呂宋島。碑文當然隻字未提日本對菲佔領之事。最滑稽的是立碑者竟然是岸信介,此公早年是東條英機的得力干將,戰爭中後期因為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鑣。戰後國際法庭將其列為甲級戰犯,但是沒關多久就放出來了。之後這位還當了日本首相,對華態度惡劣。其弟是佐藤榮作,外孫是現在的首相安倍。這麼一位玩弄政權的人才在戰後20多年建立這樣一座雕塑,碑文上的“日菲親善”赫然醒目,頗具戰爭年代“大東亞共榮”的意味。

公園最東南側是小型水系,包括“舞臺”、水之臺階、和世界廣場。

早上光線不錯,來一張海洋塔的標準照。

中國也有很多不錯的城市公園,比如北京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如果能夠對公園進行更嚴格的治理,並且加以文化裝點,效果會更好。
從山下公園東南側向西南方向行進不遠,就是中華街了。不知道為什麼馬蜂窩上叫“橫濱中國城”,我還是叫中華街。日本“三大中華街”中,橫濱這家位於榜首(另外兩家是神戶的南京町和長崎新地中華街,這三座城市都是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作為全日本最大的中國文化集中區,橫濱中華街集中了數百家餐飲、娛樂、休閒、購物店家,可以為到來的遊客和一般市民提供各式各樣的中式物品和服務。另外,這裡的建築也都充滿傳統特色,這是我特別關注的。當然以上都是官話,有同學告訴我,中華街很多家的中餐都是日本化的,所以恐怕不能指望在每家都能吃到“地道的”中國菜。

中華街裡的景點和店家分佈可以參考這張圖,這是我在其他蜂友的遊記裡看到的,非常全面。每座牌樓腳下也都有不太詳細的地圖。

從東南側進入中華街區域(是開放的區域),我轉了一會才找到了最靠東的朝陽門,此門一般也被視為正門之一,象徵青龍。門樓做工精緻,而且保養很到位,這裡大多數門都是這樣。

街邊的獅子。要diss一下中華街的是,衛生情況確實比外面要差很多,地上碎屑也多起來了。另外我還看到在街邊商家做一些有損環境的事情,當場被類似城管的人抓住了。為什麼“中華街”裡會這樣呢?

媽祖廟,保佑小孩安康、安產、結緣、學業有成。平時香火應該很旺盛吧。

接著就到了今天第一個巡禮地點了——《熊貓飯店》!《逃恥中》女主和小學同學在女主與男主的“新婚旅行”前來這裡吃過一次飯,此時女主即將面臨情感大考驗,而同學則剛剛和渣男斷絕關係,相同的年齡不同的狀態,令人感慨。飯館二層靠窗中間那桌就是兩人吃過飯的地方,也是很多粉絲去過的地方。聽說店員很多都是國人。可惜我去的太早,只能在門口看看宣傳的照片,而無法進入。

最南側的朱雀門,當然代表朱雀了,前文中那張是正面照。

這就是“不太詳細”的地圖,雖然沒有店家資訊,但是各種“門”還是標得挺全的。

天長門。後面的橫濱大世界是橫濱最大的娛樂場所,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安倍與眾人的政治海報。

會芳亭,旁邊是山下町公園。前不久春節燈花會在這裡舉辦。

朝陽門附近的China Town80,是綜合導遊所。

市場通門,一條街兩邊各一個,裡面有賣烤鴨的。

橫濱中華街發展會協同組合所在的樓,風格比較特別。

中華街內最火的關帝廟,建築雕刻得相當精細。

靠北的善鄰門。

與天長門對應的地久門,共同鎮守關帝廟前的關帝廟通。

幾乎沒有紅色的延平門,位於最西側,代表白虎。外面的西陽門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

最北側的玄武門,自然代表玄武。自此四象已經集齊,是否可以召喚神龍了?

玄武門門外的橫濱公園,公園很大,但大部分都是綜合競技場,也就是地標大廈夜景看下去一圈藍色圍著綠色的區域。

橫濱特色的NTT井蓋,相當別出心裁地標出了主要地標。中國有沒有這樣的井蓋?

洗手亭,好像確實是洗手的,而且還在裝修。

中華街外的停車場。

街頭風格奇特的咖啡館。

橫濱的中華街規模不小,而且建築風格千姿百態,有保持中華傳統的部分,也有自己發揮的地方。當然這裡屬於必去景點,我也就不需要過多推薦了。
走出中華街,時間已經不早了,我直接前往橫濱最後一站:大棧橋。路上看到了很多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包括著名的橫濱海岸教會。

附近的大十字路口,紅綠燈的變化和澀谷十字路口一樣。

英一番館跡和絲綢博物館雕塑。橫濱開港後,附近有一座建築被當時的人們稱作“英一番館”。後面的街道就叫英一番街。

橫濱港大棧橋國際客船碼頭(不太會翻譯這裡的ターミナル)正門,再向前走直通海上的大棧橋。

在上面那座橋橋墩上的畫作,反映了1910年時的橫濱港風貌。23年地震中大棧橋被毀,昭和初期進行了重建。圖中不乏今天依然存在的地點。

附近警車局的警車,小時候我很喜歡日本車模。

象鼻公園平面圖,前天去的主要是開港之丘,這次在通往大棧橋的路上看一看象之鼻防波堤。

1971年,巖倉具視率領5人團赴歐美交涉條約內容,畫面反映的是當時船隻離開橫濱港的場景。黎明中的日本近代文明從橫濱起航。

這裡看港未來21也不錯。

大棧橋埠頭大樓,形狀新穎怪異,可謂是橫濱最“靠海”的建築。

這就是象之鼻防波堤了,彎彎的很像象鼻,從空中觀察更為直觀。

大棧橋邊停泊的巨輪“鑽石公主”號後檢視,尾部懸掛英國國旗。

橫濱稅關正檢視,中間那座塔好像叫女王塔。

準備登上大棧橋。正如大棧橋的全稱所描述的那樣,它其實是一棟類似於航站樓的碼頭,有很多船隻在這裡停泊,接送客,並駛向遠方。因此大棧橋上也有道路,有和機場一樣的登船地點。但是這裡作為經典觀景臺更加被人熟知,絕大部分的建築上方覆蓋木板,人們可以踏著木板深入海灣,在海上回首體驗橫濱風光,或者更加清晰地眺望對岸景色。

這一天的明星是“鑽石公主”號,這艘停在大棧橋的巨輪幾乎搶走了大棧橋上所有人們的目光。該船竣工於2004年,由三菱重工建造,目前屬於英國,航行於亞洲和大洋洲之間。用“巨輪”來形容這位“公主”已經不足夠了,這艘奢華至極的巨輪長度達到290米,如果和軍艦對比的話,僅次於美國建造的超級航母和中俄的“庫茲涅佐夫”級,甚至都長於東家英國的最新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當然如果算上排水量的話,那就更是藐視群雄。115875噸總噸位在郵輪中屬於第一梯隊(軍艦計算噸位方式不同,不適合比較)。航速達到22節,載客2670人。在網上搜尋艦名可以看到該船的官網,開啟後可以檢視船上提供的豐富服務,儼然是一座豪華海上城市。對於生長在北京的我,“鑽石公主”號是我見到過最大的船(去年橫須賀的航母僅僅看到一角,中國的兩艘“基輔”級要小得多),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順著“鑽石公主”號來到大棧橋最前端,這裡也是我離海峽大橋最近的地方。

船頭前方看到的港未來21。

換上長焦鏡頭拍攝火力發電廠,兩座高塔清晰可見。

幾張大樓的特寫。

海上保安廳的巡視船,這裡拍的最清晰,基本沒有遮擋。不過可惜的是,出現在很多旅友照片中的“敷島”級巡視船這幾天都沒有在港,該船是海自最大的巡視船之一,體型和中國的主力驅逐艦相仿,可以攜帶兩架直升機。

飄揚在遊輪船首的旗幟隨風飄揚。

大棧橋特殊的多面體木板結構。在這裡,我也迎來了橫濱最後一處巡禮地點,《逃恥》最終話中男女主拍婚紗照的地方。原本後方是港未來21,但此時被巨輪佔據,區別有點大,當然我也是盡力了。

大棧橋另一側停泊的遊船“皇家之翼”號就小多了。這艘日本的遊船也可以載客630人,且是全日本唯一的大型娛樂餐廳遊船。在橫濱灣航行的數個小時期間,船上提供豐盛的佳餚。每日巡航三次,分別為午餐巡航、下午茶巡航和晚餐巡航。

走下大棧橋,來到大棧橋埠頭大樓下,有一隻支撐大棧橋的螺旋槳。

接下來就一路往回返了,路上經過了計劃中的橫濱開港資料館。上文中很多資料都出自這裡,估計這裡也是類似於大阪歷史博物館的存在。但是因為時間原因不得不放棄了,殊為遺憾。希望以後如果再去東京的同時,能專程來橫濱看一看這裡。

日本大通上的歷史介紹。

返回東京後,我們離開酒店,前往東京站,接著踏上前往名古屋的旅途。

小結一下橫濱。因為一些不可抗力,我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其實距離2月14日整整過去了一個月了。但當時我在微博上留下的一段文字,記載了我的心情,我據此來回憶,並加上後來的感悟。
橫濱是日本第二大城市(有爭議),這一點人們總是熟視無睹。事實上,對於一座缺乏歷史積澱的城市,雖然橫濱在文明開化後得到了很多資源、政策的傾斜,也確實有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但我們依然要看到,與東京、大阪、京都、名古屋這種有歷史的古城比起來,橫濱和神戶,特別是橫濱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狀態,並且依然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是十分不易的。開港150多年來,一代代日本人在橫濱辛勤耕耘、開拓進取,才換來了這座城市今天的繁榮。至今我腦海裡還清晰地浮現著地標大廈上的兩張手繪地圖,以及從那裡看到的燦爛燈火。城市中的人經常會以看什麼都很平常來顯示自己的視野,但這不過是膚淺的做法。一百多年前的這裡,是沒有幾盞燈的。今天每一點燈火、每一棟建築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無盡的勞動。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今天的橫濱。

和日本很多城市一樣,橫濱也飽受挫折,無論是23年的關東大地震,還是戰火的蹂躪,對於這座新城來說,打擊是更為沉重的。但橫濱彷彿是今日日本的一個縮影,這裡的人們在在廢墟上吸取經驗教訓,將未來視為目標,不斷創新,跳出約束,塑造出嶄新的、與眾不同的橫濱。無論是寬敞的地鐵站,還是地平線上巨集偉的港未來21,都在訴說著新橫濱的崛起故事。

同時,也要看到,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充斥著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儲存完好甚至還在使用的歷史建築自不必說。城市和景點中隨處可見的資料,是日本各大城市共有的特點,而橫濱對於大多數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積極的眼光來看,橫濱的生命是文明開化帶來的,因此對於後者的相關普及也就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工作。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無論是建築工地外牆的資料,還是井蓋上的圖案,都在為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貢獻力量。

此外,作為一座港城,橫濱還體現出十足的海洋風範。如文中所述,藍色色調在建築、交通工具等處的應用極為廣泛,這加深了人們對“海之城”的印象。各種新穎的建築和古老的西洋建築相得益彰,讓城市體現出別樣的風貌。

以過客眼光來看,我認為橫濱實現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完美融合”。此行還有很多遺憾,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探索這座不斷前行的城市。

名古屋—東西合璧的新銳

名古屋和橫濱的身世不太一樣。上文提到過,名古屋還有個名字叫“中京”。“中”是相對東京和京都來說的。名古屋所在的中部地方,自古以來就發揮著連線近畿和關東兩大核心的作用,所以雖然沒有後兩者那樣發達,但在全日本也是相當靠前的。同時,中間的位置使得中部地方能夠同時受到東西文化的影響,從而誕生出獨特的新內容。

名古屋是中部地方的核心所在,也是愛知縣的縣廳所在。作為日本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為第四),名古屋的影響力在中部地方無人能敵,因此起到了在周邊廣大區域內的主導作用。
名古屋坐擁濃尾平原西部,瀕臨伊勢灣,南部就是廣闊的太平洋,佔盡地利。1520年,名古屋城就建立了。1889年,也就是和橫濱同一年,明治政府在名古屋設市。今天的名古屋是一座綜合型工業大都市,各種重工業非常發達,它們主要集中在全市的西南部。市中心則是繁華的商業區,現代氣息不亞於其他日本一線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以名古屋為核心的中京工業地帶是戰後新崛起的工業地區,以各種製造業為主。20世紀末期經濟泡沫破裂使得日本大多工業地區深受震動,唯有中京工業地帶強勢挺近,一路高歌猛進,目前已經成為全國第一大工業地帶。而名古屋作為結合古今的大都市,也日益受到更大的關注。


名古屋比橫濱稍小,為320多平方千米。其實它所在的位置和大阪有點像,只不過大阪灣向西南開口,名古屋南方的伊勢灣向正南開口,而二者周圍都是群山環抱。名古屋有16個區,旅遊勝地扎堆在中區,也就是名古屋城稍南一帶。本次給名古屋的時間並不多,但是因為著名景點散佈各處,所以不得不四處奔波。北部景點以名古屋城為主,其東側有名古屋市市政資料館,西側較遠處的榮生站旁有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南邊的熱田區有著名的熱田神宮。靠海處的名古屋港站以南,有各種海洋主題的景點,比如名古屋港水族館、富士號南極觀測船、還有一些公園。(下圖全景中,綠圈為北部區域,黃圈為中部區域,紅圈為熱田神宮,藍圈為名古屋港區域)

中部區域的去處比較多,比如作為名古屋地標的綠洲21購物中心和一旁的名古屋電視塔(到2020年夏之前一直關門裝修)。榮購物街區是名古屋內重要的商業街。西南部還有名古屋市立科學館及美術館。地鐵大須觀音站旁就是佛教聖地寶生院。西側稍遠處的名古屋站則是名古屋的鐵道樞紐,其站旁的JR中央雙塔則是名古屋市的制高點。(下圖中藍圈為參觀景點,綠圈為公園,紅圈為大須觀音,粉圈為購物休閒場所,白圈為地鐵站和鐵道樞紐)

因為名古屋是中部地方的核心,所以交通比橫濱要便利,一切伸向遠方的鐵路都彙總在城西的名古屋站。
名古屋的行程比較簡單,第一天先是北部,接著南下,坐地鐵到西邊(主要為了晚上去JR雙塔)。第二天地點不多,也不用怎麼安排,大概就是上述中部區域的幾個地方都走一遍就行了,即使走回頭路也多花不了多少時間。最後乘坐名港線即可到達名古屋港。


2月14日
新幹線離開東京後的行程,我姑且算在名古屋的一章裡。沿途有許多有趣的景色,比如山坡上成排的小房子。

東京到名古屋車程不到兩個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到名古屋站後,我們先抓緊到酒店放行李。開始沒有詳細檢視路線,所以選擇了名古屋-屋久大通-榮這條路線,中間需要換乘一次。榮站附近的東急名古屋大飯店是我們的住處,將辦好手續稍事休息後,我們就踏上了旅程。雖然名古屋也是日本前幾名的大城市,更是中京都市圈的絕對核心。但即使在榮附近的繁華地帶,也能感受到和東京的差距。

我們決定先去名古屋站附近的高樓區域看一看,這次我們發現可以乘坐東山線直達名古屋,不用多倒騰一趟了。

名古屋站很大,如果想去周圍的建築,可以在地下找到入口,可是我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JR中央雙塔的“展望臺”的入口,倒是看到了另一座高樓有展望臺。反正哪座都一樣,隨便找一個先上去。上去以後發現不大對勁,人很少,而且樓名從來沒聽說過。事實上在名古屋的準備階段,我在雙塔官網上查到的樓層平面圖上就沒有展望層這樣的指示,所以我本身就對這則資訊就持懷疑態度。回國多天以後,通過查閱馬蜂窩等網站上的資料,我才搞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雙塔上沒有專門的展望層,只是在51和52層有餐廳。各位可以到馬蜂窩“名古屋JR中央雙塔”詞條檢視,幾乎看不到俯視的夜景,證明了很多朋友指出的這一點。而我去的大廈叫“Midland Square”,中文可以翻譯為米德蘭廣場。這座樓並不是很新,建成於2007年。其實它才是名古屋的最高峰,高247米,據維基百科說2015年前是日本第五高的建築,高於JR中央雙塔。這天該座樓非常詭異,外面沒有亮燈,黑漆漆一片,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注意奇特的多層電梯,可以極大地提高運輸效率。

室外展望臺倒是存在的,高度還不低,達到220米(其實縱跨44-46三層)。但這裡體驗極差,一是天頂漏風,風吹著特別冷,而且沒有空調;二是人可以走到的地方和最外層玻璃有相當的距離,不僅影響光學效果,最關鍵的是難以避開密佈的鋼樑。此外還有非常麻煩的地燈。如果是本國的情侶去或許可以享受到浪漫的氛圍,但對於珍視拍攝夜景機會的我來說這樣的待遇就有點令人暴跳如雷了。總之,空有數百米高度,卻難以拍出好照片。票價在展望塔中算比較便宜的,750日元。為了儘量不讓照片受到遮擋,我只能以大焦距甚至豎向拍攝。

這就是JR中央雙塔,兩座塔最上面那層發黃光的地方就是餐廳。

從最高處的展望迴廊下一層(其實是兩層的高度),可以到達一個“回”形的大廳。大廳靠裡一側是世界遺產的介紹,因為都很熟悉,反倒是很乏味了。我趁機練習了一下片假名拼讀,基本能把國名和地點拼個八九不離十。本以為到了平臺可以離玻璃近一點,沒想到周圍一圈還是沉下去一塊,無法接近玻璃,我也就沒再拍什麼。

下樓出門,在樓下抬頭仰望名古屋站附近的樓群,效果甚至遠遠好於在上面看到的。

回到住處附近,打算去著名的一蘭拉麵品嚐一下。綠洲21附近的街區也是名古屋最繁華的地區。

到一蘭了!可是進入以後卻不見喧囂的食客和服務員,門口只有一些展品,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現在的一蘭拉麵已經升級為自助點餐了。在門口有自動售賣餐券的機器,有很多種選擇。具體吃飯的地方是一個一個的單人小隔段,前面送餐口的位置有拉簾。桌上會有面食的口味選項,還有追加點餐選單。

我點的就是最標準的拉麵,分量還是不小的,而且雞蛋很好吃,會看到碗底的“這最後一滴是最高的榮幸”,必須給個好評。

飯後看一看地標綠洲21。馬蜂窩上的介紹形容綠洲21為“棒球場一般大的魚缸”,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看到的發光的那層玻璃上方就是一層水,稱為“水之宇宙船”。據說是專門用來接雨水供下方設施的 ,體現了環保理念。地下一層是公交和地鐵站。地下二層周圍一圈是商區,中間是空地,可以舉辦各種活動,白天陽光也可以透射下來,節省照明能源。整體造型科幻前衛的綠洲21,是名古屋市迎接新世紀的傑作;和東方數百里外的港未來21遙相呼應,掀開這座古城的新篇章。

第二天要縱橫名古屋,前幾天在橫濱也走冒了,所以早點回酒店休息。


2月15日
因為不用再像橫濱那樣跨城市轉移,所以也不太需要擔心早高峰問題。這一天我七點多才起來。考慮到名古屋城9點才開門,我打算先去開放的大須觀音看一看。大須觀音離得很近,而且鶴舞線有一站就叫大須觀音,出門即到,非常方便。

大須觀音學名叫北野山真福寺寶生院,收藏著諸多古籍,有“日本三大經藏”之稱。1612年德川家康在名古屋建城後,將該寺從岐阜搬到這裡。由於周圍是熱鬧繁華的購物街區,所以現在人氣也旺盛起來,即使是工作日的早晨,也有不少人來,包括遊客。

我從西側進入,觀望了一圈以後決定從南邊開始向西看,出了西門繞到南側的仁王門再進入向東走。這就是最南邊的弘法大師修行像。

“俳聖”松尾芭蕉之句碑,這位才差不多相當於日本的李白。

日本的廟裡通常堆著各式各樣的碑石。比如這座叫鄉土藝術大正琴發祥之地。

人形供養塔,是用來紀念成佛的人偶用的。

齒齒塚,用來供養牙齒的地方。好像還可以向裡面投牙。這些碑上都有緣起的介紹,但因為不瞭解背景,所以我也看不太懂在說什麼。

這裡就是人形供養塔和大正琴碑間的西門了,是一座非常簡單的神明系鳥居,沒有複雜的裝飾和彎曲的笠木、島木。

西門外的汽車祈禱殿,這種和交通工具有關的祈禱場所通常是用來保佑出行平安的。

旁邊中區史蹟散步圖,按照所給路線可以把附近的古代寺廟神社走一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南邊院外的大須表參道。

仁王門外東西向的大須仁王門通,也叫大須商業街,是非常繁華的一條街道。在京都、奈良有很多這樣帶棚子的商業街。旁邊的一座樓上還有特側彩繪,非常醒目。

這就是南側的仁王門了。

路邊的洗手處,和一般神社的洗手所不同,這是因為大須觀音是佛教寺院,而並非神道教祈禱場所,所以可以看到觀音裝飾。

鐘樓,樓下有大須觀音介紹和附近詳細地理圖。

最東側的扇塚,很小很精緻的一片植物。

已經在前幾張照片裡出現過的大須觀音通,也是一條商業街。

這是與中間本堂相連的東側的紫雲殿。

本堂臺階旁的佛像。在明治維新初期有神佛分離的活動,很多人對佛教大加鞭撻,摧毀佛像經書。佛教能恢復至今天第二大教的地位,還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鐘樓下面有很多鴿子,也完全不怕人,在專心地吃地上的東西。人走過來就會散開。

這就是本堂了。

西側相連的普門殿與十二支保佑本尊奉安所。

扇塚對面有一株叫大須枝垂桜的櫻花,果然有點像柳樹。

本堂後側還有客殿、庫裡、文庫和奧書院。

這時候差不多九點,我開始向名古屋城進發。雖然地鐵有名城公園這一站,但是是在在名城線上,需要換乘一次,所以我還是選擇從大須觀音站坐鶴舞線直接到淺間町,然後多走一點。

出站向東走幾百米就到了名古屋城。門口在護城河裡,外面有地圖。

名古屋城市名古屋首屈一指的旅遊勝地,和大阪城、熊本城並稱日本三大名城,是國家指定史蹟。當初由德川家康修建,此後三代均住於此。因此,這裡是瞭解日本戰國曆史的聖地。此外,名古屋城內的公園也有很多植物,是欣賞櫻花的好地方。二戰的空襲中,天守閣和本丸御殿等24座建築燒燬,戰後進行了重建。

這裡就是正門了,在一側購票,票價500日元。如果想中途離開再入場,需要在門口蓋個章。

門口處一條大金魚,和大阪城天守閣裡那條金虎很像。

進門後左手邊是一塊綠地,不過基本都在施工中,所以直接向東走。城正中間是本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南隅櫓和巨集偉的天守閣。

向東走一段石子路後來到本丸大門——表二之門。雖然時間很早,但已經有很多旅行團來霸場了。

本丸御殿一角。

稍稍向裡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天守閣了,底部在進行維修,所以不能進入,殊為遺憾。當時還是晴天,等從御殿出來以後就已經陰天了,好在之前拍了幾張。

本丸御殿是可以進入的。進門前先排一會隊,進屋後先要拖鞋。室內可以照相,但不能使用閃光燈。

在這裡可以看到經典的日式風格的屏風、裝飾,背景都是金色的,絢麗奢華。每間屋子旁邊基本都有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一看,本國人看得還是比較起勁的。

本丸御殿出來後,從天守閣下的一個叫不明門的小門向北走,可以到達北側區域。

一堆亂石,叫天守基石。燒燬之前的天守閣建造在這裡。戰後重建的向南移動了一段距離。

最北側有茶席和御深井丸展示館,後者門口有早櫻開放,在2月份可不多見,所以有很多遊客都在拍照。

西北側的乃木倉庫。這裡曾經是陸軍的彈藥庫,最初是日本軍神乃木希典主持建造的。

最西北角的西北隅櫓。

御深井丸的大部區域也在施工,南側有河流流入,稱作鵜之首,算是一種防禦設計。

在護城河裡有一隻鹿。西側內護城河外也是拍攝天守閣的好位置。

大道上有活動“名古屋迎賓武士隊”(一共有六個人),這天是織田信長和踴舞出陣。每天都有專人穿上歷史人物的服裝在路上溜達,可以和遊人合影,進行導遊等。

東南隅櫓。

本丸東側是二之丸,剛進入二之丸的路南有加藤清正石曳之像。這位加藤是著名的戰國風雲人物,不僅指揮大軍進攻過朝鮮,而且還擅長築城,作品包括熊本城、名城、江戶城等。

二之丸廣場,確實就是一片土製的廣場。

南側的藤棚,是休息區。原來沒見過藤棚這種設計,後來到奈良發現還挺常見的。

二之丸東庭園,裡面的草地、樹木修剪得都很整齊,還有一片乾涸的南池。

庭園裡有很多碑石、遺蹟,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發掘。

二之丸中央的茶亭,可以小坐休憩。

北側的名勝二之丸庭園一景。

最北邊是外堀,也就是護城河。腳下的石牆也是重要文化財產。

埋門跡。

園內一株特別的樹木,學名叫做多花棶木/多花狗木,產自美國,是明治時代美國給日本的回禮。其日文名意譯是“花水木”,是新垣結衣主演過的一部電影的名字。

二之丸這邊還有“德川家康和服部半藏忍者隊”的活動,這一天出陣的是服部半藏和七紫。

名城東門外有一條叫橫丁的美食街,主要是西餐廳。

名古屋城是必去景點,裡面也有豐富的歷史內容。不過和大阪城比起來,施工區域太多了,天守閣上不去也非常遺憾。除此之外,各種導覽設施、活動設計也有差距。看來名古屋在旅遊建設上還要在加把勁。

名古屋城東南就是名古屋市役所,附近的市役所站設計得也別出心裁。

市役所東側的清水橋。

到達名古屋市市政資料館,館建在一座院子裡。西側有區域導遊牌,按照上面給出的路線可以遊覽附近的歷史建築物。不過顯然這個牌子很久都沒有維護過了。

附近的幾座雕像。

名古屋市市政資料館,建於1922年。當初是法院大樓,後來開闢為資料館,裡面有名古屋發展的各種點滴,還有很多場景展示。此外,這裡是完全免費的,也沒有任何檢查,可以隨意進出。

進入大門後是這樣的,確實很有法律場所的莊嚴,但也有很濃厚的西洋風格。

二樓一圈是各種臨時出租的屋子,可以在裡面開會。

可以想象,這裡必然是諸多影視作品首選的取景地。

三樓有常設展示室。

每間展室裡都有一兩頁紙的資料,可以收藏起來訂成冊子,是相當全面的名古屋市發展資料了。此外屋內還有趣味問答。

第一間是名古屋控訴院歷史,裡面介紹了全國和名古屋的法院建築,展出有各種文物和建築模型。

隔壁的復原會議室。

會議室另一側是名古屋近代建築史,雖然面積很小,但有豐富的資料和建築模型。

2隔開一段距離的一串展室是名古屋市的發展。門口有一張很大的地圖,上面的小燈可以根據下面的按鈕指令顯示8個時代名古屋市的範圍。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有關市政的歷史資料和文物,內容涉及城市的擴張、經濟、活動等等。1937年,也就是盧溝橋事變的同一年,名古屋舉行了泛太平洋和平博覽會,這一年是日本退出《倫敦海軍條約》而拒絕續約的一年,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和平的。

名古屋市大事記。

再繞個彎是明治憲法下的法庭。這是日本法治的起點。

《新脩名古屋市史》。

和日本諸多大城市一樣,名古屋也有很多姐妹城市,包括蘭斯、都靈、洛杉磯、墨西哥城、南京、悉尼。

明治憲法法庭旁邊有現行憲法下的法庭復原場景。現在日本使用4級的法律體制,層層遞進。展廳裡模擬的是名古屋地方裁判所工作的場景,一般只有三個人辦案,負責初步審理超過價值超過500日元的民事訴訟和殺人等重大案件的刑事訴訟,並接受來自簡易裁判所的上訴。

和現行法庭相連的另一間屋子裡講述司法制度,裡面有豐富的資料,包括可以帶走的資料。小冊子做得都很精美,很有收藏價值,對於普及法律知識很有幫助。

最後一間常設展廳是陪審法庭,是比較高階的審判場所了。

三層的另一側是一般展示室,與常設相對,展廳是固定的,內容是不定的,主要安排一些臨時的展覽。

第1展室內是玻璃器具,做工都非常精美。

第2、3展室內的主題是明治到昭和年間的大須街景,此外還有一些民間的風景畫。

第4展廳就是那間小倉百人一首速寫之旅的畫展了,那個老頭好像叫中村徵野,是日本山嶽會東海支部素描俱樂部會員。畫作內容設計各種自然風光和有名的古代建築,雖然比較簡單,但還是挺有意境的。在每幅畫上方,都有對應的詩句,還有英語翻譯,可見其用心。

參觀就到這裡。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這座資料館系統地介紹了名古屋市近現代發展的方方面面,並配以模型、電子、場景等立體手段,讓遊人在短時間內能夠對名古屋有更深的瞭解。同時,開放的一般展示室也很值得提倡,這是宣揚民間藝術的良好視窗。

考慮到第二天下午就要離開名古屋了,上午可能沒什麼時間,所以決定乾脆把熱田神宮參觀了。熱田神宮在名古屋南部,獨立於其他景區,要去需要留出時間專程前往。在路上我終於把名古屋電視塔看清楚了,這座塔目前處於修理狀態,而且還要修很久,所以是上不去的,晚上也是不開燈的。

在市役所站乘坐名城線到達金山站換乘。地鐵站裝飾得不錯。

金山站是一座大站,有6條線路經過,再加上不同的列車等級,一定要看好需要坐哪輛車。最好嚴格參照乘換案內上的建議,不要自作主張。我就因為在站臺上自己琢磨耽誤了很多時間。

爬上飛快的火車,一站就到了。熱田神宮獨享三站:神宮前站、神宮西站、熱田站,比東京的明治神宮還多。我去的是神功宮前站。

出門後過一條馬路就到了東門,門口有詳細的導覽圖,最好拍下來。當然景區內還有紙質的導遊圖,也有很多指路牌。

熱田神宮是全日本最古老的神宮之一,是神道聖所,距今已經有1900年的歷史。因為珍藏著草薙劍的複製品,所以地位很高,是日本三大神社之一。大殿內供奉著武尊、宮簀媛、天照大神、素盞鳴尊、見稻種命五位神明,日本歷代當權者都對熱田神宮致以崇高敬意,這一點後面會提到。

進門後和明治神宮一樣,是很長一段石子路,路兩旁有神燈。

走到丁字路口先向左轉,接著對應地圖把所有的神社都走了一遍。這是路邊的佐久間燈籠。

徹社。

楠御前社。

清雪門。

走一半我突然好奇一件事,名古屋為什麼冬天綠樹這麼多?

南新宮社。

孫若御子神社。

日割御子神社,大門緊閉。

這裡就是南門了,也是神宮的正門,門口立著第一鳥居,是非常簡潔的神明鳥居。

鳥居西側還有一些建築。這是上知我麻神社。

院子中間有一株太郎庵椿,據稱樹齡超過三百年。

北側的別宮八劍宮。

從正門向裡走一段距離,到剛才的丁字路口附近,看到了一座眼鏡之碑,這造型有點繩文時代的意思啊。

旁邊小河上的二十五丁橋。

小河的盡頭是南神池,池邊有休憩所和茶屋。

再向前走一小段到達第二鳥居。

門口的手水舍。到這裡以後,中國人、韓國人就多起來了。

和明治神宮一樣,這裡也有縣內各處供奉的酒。

大楠,據說是弘法大師親自栽下的,樹齡千年以上。

北邊的勾玉苑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大道南側有介紹熱田神宮歷史、宗教知識的展示牌,知識無處不在。

供奉花的地方。

核心區的大門,第三鳥居。核心區被信長塀圍起來,留出兩個向南的口供人出入。

進入後就是本宮了。因為天氣不好,本身裝飾也比較樸素,所以看起來並不華麗。

從本宮西側開始的一條“心之小徑”,是熱田神宮最神聖的地方,禁止拍照飲食。最靠北的樹林裡的一之御前神社供奉著祭神——熱田大神。路上會經過幾座神社,並且繞本殿和神樂殿大半周。

出來以後可以看到本宮東側的神樂殿。

側面的齋館,應該是吃飯的地方,但是沒有開門。

西樂所。

出了核心區後向東走,路旁是小小的大幸田神社。

宮廳,可能是神宮辦公室所在。

東側路邊的熱田神宮會館(結婚儀式場地)。這裡稍微說兩句,日本的婚禮一般有四種:神前、人前、佛前、基督教式。現在比較多的是基督教式和神前,人前也有,比較簡單,佛前很少見。所以有很多神宮提供婚禮服務,建立一座會館,近水樓臺可以賺不少。

回到剛才的道路上繼續南下,可以看到六末社,有六座小神社並排。

社內一大重地,寶物館,珍藏著600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寶物館在日本各種古蹟處很常見,是把古蹟中的文物拿出來放到儲存環境更好的現代博物館中珍藏,同時供人蔘觀。奈良的東大寺春日大社也有自己的寶物館。

館的入口處有全國著名神社地點彙總,神社知識和資料。雖然一般人僅僅是將宗教當作信仰,但宗教本身也是深厚的學問。

中庭還不忘來一片枯山水。

寶物館內部有177縣指定文化財產以上的文物,大概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參觀完票價300日元。但是不讓拍照,有保安看著。作品包括書畫、藝術品、服飾,當然最不能錯過的是各種精良的武士刀。此外也有近代的內容。(圖為門口處的展品)在出門的時候,我留意到出口處有很多天皇和首相到此參拜的照片,印證了國家上層對此宮的重視。

由於地圖詳細,路也比較好找,所以熱田神宮的參觀還是比較輕鬆的,至此就告一段落了。值得一說的是,上面那些不起眼的小型神社周圍,都立個牌子說明來由,雖然只是幾行日語,但也體現出對文化的尊重。相應的,地圖上也都標了出來。

時間來到下午三點多,在天黑之前,已經來不及再去一個主要的景點了,所以我決定前往榮附近的巡禮地點。目標本來在上前津站以西,結果定位的時候不小心碰了一下別的地方,我也沒細看,目的地顯示在矢場町西面。下地鐵以後我依然按照導航走,越走越不對勁。本來要去商業區,怎麼周圍越來越安靜呢。到了導航終點才發現出了問題。

確定了正確位置後,終於找到地方了。兩個地點都是新垣結衣在電影《戀愛迴旋》宣傳綜藝中隨主持人去過的地方。第一家叫rekoruto大須,在東仁王門通裡,是一家冰激凌店。招牌是地瓜香草冰激凌。店面上方可以看到好多明星的簽字。因為天太冷,所以我也沒吃。

第二家叫御幸亭,在緊鄰的大須商業街旁邊。這是一家西餐廳,當天乾脆就沒開門。當時這裡的豬排飯讓新垣結衣和瑛太都覺得非常鹹,但又不好直說,只好一直喝水吃飯。

往回走的路上經過里門前町大通。

新天地通。

晚上找了這家鴛鴦壽司榮本店。這裡分量要比銀座那家小好幾倍,當然價格不可能低好幾倍。

飯後到名古屋站把第二天的新幹線票買了,回到綠洲21正好看見燈光在變幻。

綠洲21

名古屋第二天白天強度挺大,但是晚上還好。第三天預計要去豐田博物館,下午又要轉移,所以抓緊時間休息。


2月16日
和前一天一樣沒有起得太早,早餐後研究了一下去處,既然有一整個早上,不妨好好參觀一下名古屋的技術精華——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
這個豐田館在比較偏僻的地方,需要坐地鐵先來到名古屋站,然後找到名鐵本線向北坐一站到達榮生站。名鐵本線和地鐵之間有比較複雜的換乘,大家還是要多留意app上的資訊。

榮生站出來後,斜對角穿過路口,再向前走幾百米,就可以看到路邊的牌子了。

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馬蜂窩詞條稱豐田工商及科技紀念館,位於豐田紡織機器製造廠原址,是由豐田集團13家公司共同成立的及紀念館。古老的建築得到保留,很多珍貴的機器也在這裡展示。想了解紡織和汽車技術、產品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場館的外景有著明顯的舊西洋風格,和富山制絲廠、橫濱的紅磚倉庫等建築都有幾分相像,印證了是原址上建立的說法。

進門處是一座大廳,旁邊的柱子下面有自動售票機和地圖。票價500日元。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博物館的整體佈局,因為我看到有些蜂友說沒有料到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有限的時間沒有分配好。進門後從入口大廳進入纖維機械館,也就是紡織技術館。這裡大概有(僅僅是大概)百米長,至少三十米寬,裡面密密麻麻擺滿了機器,而且很多都可以運動,大家可能很感興趣而玩了過長時間。但是旁邊的汽車館要比紡織館還要大,長度差不多,寬度至少大一半,除此之外還有長度一樣,寬度10米以上的2層,內容密度雖然低一些,但是因為有十幾輛實物汽車,也有很多可以運動的機器,因此參觀時間應該更長。兩座超級大館的時間分配各位一定要注意。

這裡就是入口大廳,中間有一臺機器。後面就是展示場入口。旁邊的牆上有一些廣告和豐田先生的雕像。

諸多的獎項證明這裡確實值得來。

在正式進入主展示場前,有一間小廳,廳中間有原來廠房的模型。

後面是影視資料館。

然後就可以看到四國語言寫的“纖維機械館”了。

這座紡織主題的展館是以時間順序展開的,進門處有一些紡織方面的基本知識,還有一些原始的紡織器具。以一座水車為分界,分界右側是近現代的紡織機械,長方形場地中間是按時代順序的主軸,兩側是相應年代的各種紡織機械。

進門處的各種原始紡織工具和產品。

各種天然纖維,最右側有幾種人造的。

分界線左側中心的講解臺,講解員在進行講解互動。

日本和海外的傳統紡織品,也有中國的織物。

1931年動力紡織機前,以為講解員在講解。展館裡的機械有很多是可以動作的,一部分可以直接由旁邊的按鈕操作,遊客就可以完成;還有一些比較複雜危險,需要直接在機器處開關開關,所以由講解員操作。

這座飛轉的水車就在我說的分界線上。

第一個時代是工業革命剛開始的時候,那個時代日本近代紡織還沒起步,主要是歐美強國領跑。兩側擺放的是這種一臺一臺的機器。

中央除了時間軸之外,主要展示連續的生產流水線,比如這就是1931年混打綿過程。

日本人發奮圖強,一開始以引入機械為主。

又有一位講解員。

整體情況,真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

現代計算機控制的粗紡成形·卷取機械。

我參觀的順序有點錯亂,首先看了中央和右側的內容,回過頭來再看左側。所以時間不長就已經來到全自動紡織區域了,全部由計算機控制。

接著回到中間看國產化和自動化程序。

上個世紀的紡織流水線。

中央最後一個版塊是多樣化·高度複雜化的應對,展出的是全自動數控生產線,比如繞線機速度可以達到2000米/分。

接著來到左側,挨著國產化程序的是傳統技術和發展。

19世紀英國的水車紡織廠模型。

左側的主要內容是各種近代紡織機械,充滿古董風格。

又一位講解員。注意前邊的白布,那是這座機器紡織出來的布料,可以用手觸控體驗。

我還是比較喜歡現代織機,比如這座03年的噴氣織機,可以紡織3.9米寬的床單。

複雜的繞線原理,也有詳細生動的介紹。

從一端望向另一端。

噴水貼邊機械,一秒80米。

這可以算是鎮館之寶之一了,豐田的噴氣織機2006年型。通過電腦精確的控制,可以直接紡織出彩色照片一般的圖案,令人拍案叫絕。

紡織館到此結束,漫漫的紡織產業發展之路讓人唏噓。在兩個大館之間還有一座小館,金屬加工展廳。外側放有各種金屬加工工具和豐田年表,旁邊一間大屋子裡在進行金屬加工的實際演示。

被稱作“動力之庭”的中央庭院,曾經也是加工車間。

向前左轉會進入一個大廳,廳的一側有很多機器人組成樂隊,它們都來自豐田。

再向前就是汽車館入口了。汽車館分為幾個主題:決意、挑戰、邁進和主題展室。開始的“決意”部分是一個介紹歷史的小廳。在國家前程的關鍵時刻,總有人勤奮鑽研、艱苦卓絕。

“史密斯車輪”,給車輪安上一個氣瓶,就可以驅動了。

接著的“挑戰”是三間早期展廳:材料試驗、引擎試驗和車體試驗。

車體試驗展廳外的A1型試製轎車,1935年生產,是豐田汽車的起點。

主題展廳是介紹豐田喜一郎本人的,中間有很多他和別人說過的話寫在縱幅上,頗為壯觀。

牆上有照片和介紹,下方是對應的手跡、筆記等。因為是創新主題,所以和杯面博物館頗有幾分神似,都表現了開啟思維的重要性。

旁邊的大廳中保留了一部分當年的廠房,可以在二樓看見屋頂的樣貌。

邁進部分講的是如何提供更便宜、更好的車輛。展覽手段豐富,除了傳統的圖文、手跡外還有新潮的漫畫。

穿過一個門,豁然開朗,來到了寬闊的汽車技術實物展廳。映入眼簾的一半是真汽車,一半是各種機械,真讓人激動啊。

下樓參觀之前,先看一看二樓的分部分介紹。最一開始介紹了豐田的里程碑,包括公司的改組兼併、發展歷程,各種劃時代產品、技術等。

各種當年的報道。

汽車零件區,內容包括汽車結構、引擎技術、引擎零件、變速技術、驅動與懸架、轉向技術、剎車系統、輪胎、輪轂、車身結構、玻璃、儀表盤設計功能、前燈13個版塊,基本涵蓋了車輛設計的方方面面。

汽車底盤。

引擎技術的變遷。

傳動技術的變遷。

駕駛技術的變遷。

一些現代技術。

剎車技術的變遷。

輪胎的變遷。

驅動與懸架技術變遷。

俯視車輛展區。

二層整體情況。

車體制造的變遷。

風擋的變遷,前面的反熱和吸熱玻璃效果特別明顯。

前燈的變遷。

儀表盤的變遷,要充分考慮到駕駛者實現角度的問題。

下一層樓就是最有意思汽車展區了,但是在側面還有很多技術展覽,我決定先行參觀。因為和車輛展區並排,而吸引力顯然又比不過,所以這裡的人很少,參觀起來很方便。這裡介紹了各種車輛產業體系的變遷,也有豐富的展示,但以文字資料和小件實物為主。

車體材料的變遷。

專案開發體制的變遷。

設計手法的變遷。

設計開發方法的變遷。

評價裝置與技術的變遷。

可靠性試驗的變遷。

安全方面的技術變遷,可以看到視訊中出現的試驗用假人內部的結構。

效能提升。

作為重視環保的國家,尾氣處理技術也很重要。

連車載廣播和顯示系統都有專門的介紹。

豐田自己搞的概念“FUN TO DRIVE”。

各種座椅。

國內應該有不少車迷,除了顏控,也有很多技術黨。到這裡學習、複習或者再系統地認識一下全面的汽車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終於輪到車輛展區,從二層下來到另一邊是按照年代順序遞進的。因為我先從側面走到頭,所以到這邊是逆著年代往回走的。但是在遊記中我還是順年代來寫。所有車輛外沒有柵欄,可以零距離接觸,但不要觸碰。很多車的車窗或車門是開啟的,內部設計一覽無餘。

1936年的AA型。

1947年的SA型。

1935年的G1型卡車。

1964年的Corona。

1954年的Toyopet輕型卡車SKB(Toyoace)。

1955年的Toyopet Crown Standard。

1955年的Toyopet Crown Deluxe。

1966年的Corolla。

這是他們的里程碑,1970年的Celica,藍色的塗裝非常好看。

2012的Publica Sports複製品。

1965年的Toyota Sports 800。

1973年的Toyopet Corona。

1982年的Camry,一點裝飾都沒有。

現代敞篷跑車,2005年的Lexus SC(SC430),內部是紅色皮質,盡顯奢華。

1989年的Celsior。

1997年的Prius。

這是現在街上經常能看到的2012年版Prius PHV,引擎罩切下來一點,可以看到裡面的發動機,車門和後備箱也開啟了。

館內最受歡迎的2010年Lexus LFA跑車,造型頗為拉風。

旁邊有兩輛車單獨圈起來,這是豐田最新技術成果的展示。一輛是網上熱議的2017年版Prius PHV,是豐田首款插電式複合動力車。

兩代Prius使用的引擎。

周圍一圈是豐田的MIRAI概念,對環保極其重視。

另一輛就是2014年的MIRAI了,採用燃料電池。

在車輛展區一側隔斷上別出心裁地設定了豐田汽車的模型,長長一串,宛如歷史長河。這段打頭那輛就是Celica。

另一大區域是汽車製造組裝區(豐田生產方式),從上世紀30年代到現在的汽車製造組裝機械應有盡有。講解員不少,能動的機器更多。

AA型車的組裝流水線。

衝壓裝置的變遷。

600噸衝壓機,可以演示,但當前不在時間範圍內。

各種衝壓件。

組裝區裡的機器人演示,非常過癮。

豐田工商及科技紀念館

轉向節臂的鍛造過程。

鑄造工藝。

早期外殼核心成形機和全自動高速高壓成形流水線。

連桿鍛造過程。

氣缸加工過程。

物流與流水系統。

豐田生產工藝精進年表。

面錐加工室。

一條完整的組裝線,可以進行演示。

自動上漆塗裝裝置。

引擎和底盤自動組裝裝置。

旁邊有體驗中心,貌似小孩子去的比較多。

這應該又是個什麼噴塗的裝置。

汽車館就到這裡,看得可真是“目不暇接”。

出來後還是到達那個大廳,一邊有商店,聽旁邊導遊忽悠,說上店裡很多東西是中國還沒有的,另外有3000rmb的大比例模型是用豐田生產線生產出來的(我也不知道怎麼相容幾十公分長的車模),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另一邊是餐廳。

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是相當震撼的博物館,在參觀的時候,各種演示手段會讓參觀者非常投入,有很大收穫;而參觀完畢後,又會感慨於豐田一百多年在紡織和汽車行業奮力前行的不易和結出的碩果。可以說,這座博物館從技術角度很好地介紹了紡織和汽車這兩項現代文明的焦點話題。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項產業對於日本和名古屋都非常重要。前者紡織是日本明治維新後最先發展的民間產業,也是國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文明加速開化的關鍵。至於後者汽車,我想不用多說,而名古屋作為全日本汽車產業的領頭羊,汽車對於中京工業區的振興發展起到的主導作用。我們今天看到的名古屋,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汽車行業。對於只要不討厭現代文明的人,都可以來這裡學習相關知識,更能體會到豐田和博物館方面對進取和責任的態度,這或許是很多人和團體需要學學的,特別是國內的博物館。我期待能看到中國也能建立這樣的博物館。

下午的新幹線是4點半,當前是1點多,如果現在往回趕,在酒店裡待著也沒事幹,於是我打算挑戰一下極限,前往南邊的名古屋港(也在原計劃裡)。名古屋港本來比熱田神宮更遠,但是我仔細檢視了乘換案內,上面說乘坐名城線到達金山站後不用下車,過一會兒直接往前開到名古屋港站,時間也不長,所以我還是出發了。

這裡所謂的名古屋港,其實是名古屋市南邊靠海的一塊突出的人造陸地,官方稱呼是花園埠頭。很多著名的娛樂設施都集中在這裡,而其他埠頭大多是工業用地。不出地鐵站,就已經有附近的導遊圖了。我仔細檢視了一下,海洋館本來沒有計劃去,“富士”號科考船不一定有時間,所以先到東邊的廣場公園和靠海的路上欣賞一下景色好了,有時間再往西走走。

出站以後發現天還不錯,通過一座立交橋可以走到最靠海的一個街區。

向前走很快就到了公園,整個名港西側的公園叫花園埠頭臨港綠園,由集會廣場(不知道為什麼英文寫的是人民公園)、展示林、噴水廣場幾部分組成。花園埠頭是“美化推進重點區域”,所以有很多提醒人們不要亂扔垃圾的提示。

這裡就是集會廣場了,很普通的一片廣場,地上有幾隻鴿子,幾乎看不見一個人。

這是廣場前方的“舞臺”,估計做演講、表演就在這上面,不過有點簡陋。

向西走來到展示林,“展示”的意思是全世界各洲的樹木(當然要能活)栽在這裡,下方有牌子寫是哪個區域的,樹木種類等資訊。大多是提攜友好城市時留作紀念用的。

至於噴水廣場其實是個小型水系,類似於山下公園南邊那片。最南端有一座噴泉。因為在海邊,所以還可以看得見熱帶樹木。雖然不起眼,但這裡設計得相當走心,水域周圍的突出部分仿照的是名古屋港附近的碼頭的形狀,從空中看起來就像微縮的名港。

噴水廣場一側還有兩個去處,一個是類似於日晷的平面鐘錶,按照指示站在上面,自己的影子會指示當前時間,此外紅線指示的是三個姐妹港口的方向。一座幾平方米的平臺,卻融合了科學、文化與政治,令人驚喜。此外後方還一些兒童娛樂設施,我沒看出有什麼特別之處。

花園埠頭最東側可能是類似於度假村的地方,地圖上說是名古屋港義大利村,建築確實充滿歐式風格。

接著開始沿著靠海的路向西走。這天天氣有點奇怪,正好一半是雲一般是藍天,光線條件比較特殊。

即使是靠海的一小片綠地,人們也見縫插針地安排了一些展示物。這是仿製的巨石像moai,旁邊還有牌子介紹復活節島巨石像的相關知識。

這具巨大的螺旋槳我開始並不知道屬於那艘船,而且附近好像也沒有介紹,這種情況很少見。直到寫遊記的時候檢視地圖才發現這就是旁邊“富士”號的推進軸系和螺旋槳。我覺得把螺旋槳等水下部分搬到岸上是非常明智的舉措,一方面陸上的環境要比水下好得多,有利於保養(放在路上受到水汽、鹽霧腐蝕,比直接浸沒在水裡好太多);另一方面作為文物放在水裡也沒人能看到,不如拆下來擺在陸地上,這樣還能起到科普作用。

這是剛才集會廣場“舞臺”再向前處的展望廣場,應該是一處攝影聖地了。

展望廣場上有幾座花壇,一座美人魚雕像立在花壇上,這座銅製的雕像是丹麥人做的。在名古屋市制100年,時值世界設計博覽會時的1989年7月,讀賣新聞社特別從丹麥訂購該雕像,並贈予名古屋市,頗具紀念意義。

換個角度看看集會廣場。

登上展望廣場的二層,可以看到一座小型的燈塔。它從1940年工作了22年。該燈採用了太陽能技術,白天利用陽光充電,晚上發光,這在當時還是少見的。此外,在燈塔上還有世界港口和相關電錶。

在二層眺望名港,有一種“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感覺。靠海生活的人們雖然面臨著很多問題,但氣候和景色還是很內陸人求之不得的。

剛才照片裡出現過的這座高大奇特的建築——名古屋港大廈,是一座綜合大樓,除了一些內部用途外還有海洋博物館和展望臺。在這裡眺望名古屋港或許視野更好,海洋博物館裡也有很多有趣的海洋內容(和“富士”號聯動的,所以我瞭解了一下)。雖然我沒時間去了,但是有時間還是值得一看的。

走過大廈,就來到了“富士”號旁邊的富士廣場,這裡的主題就是“富士”號。草地上有幾件展品,包括南極科考隊的愛犬太郎和次郎。在南極艱苦的生活中,二犬為科考隊員帶去了希望和勇氣,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紀念它們。

剛才岸邊的是“富士”號左側螺旋槳,這裡還有右側的。螺旋槳直徑達到4.9米,重達21.7噸。

螺旋槳前面的草地上有幾個展牌,上面記載著日本在南極的三個基地:昭和基地、瑞穗基地和飛鳥基地。

還有一件不容錯過的展品,南極科考隊用中型雪上履帶車SM50S。這種車從昭和基地向更南的另外兩座基地運送人員、物資,並執行科考任務,可以在零下50度的環境中使用。

這些珍貴的極地紀念物旁邊的碼頭上,停泊著日本曾經的南極科考先鋒“富士”號極地科考船。18年初有一部日本動漫《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bilibili上播出,這部番在日本掀起了一陣“南極熱”,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以生動地瞭解南極考察。日本戰後共建造了4代極地科考船,分別為“宗谷”號、“富士”號、“白瀨”1代和“白瀨”2代,目前只有最後這艘在擔負科考任務。“富士”號作為極地科考船在1965年服役,活躍在六七十年代,直到82年被晚輩取代。現在,這艘幾千噸多噸的科考船肩負著普及極地科考知識的使命,依然發揮著餘熱。

“富士”號在右舷處有兩座舷梯,靠南的那座是進入用的,剩下那座是出來時走的。售票處就在南邊那座舷梯靠岸的那端。票是自動售賣的,非常便宜,只有300日元。如果想和海洋博物館與展望室一起參觀,共同票券也只有700日元。比較有趣的是,300日元的價格也可以參觀剩下兩個地方中任意一個。此外還有更復雜的折扣和4館共用券,這裡就不多介紹了。

入口處。

從入口進入就是食堂,有人檢票。旁邊有全船導遊圖和一些知識展板,主要還是復原了當年的食堂場景。全船一共有4層,現在在一層右後側。

食堂旁邊當然就是廚房了,裡面還有假人和模擬的飯菜。

各種防災物資。

船內的走廊,比較寬敞。

第2電報室。

不知道為何牆上有幾排自衛隊的相關徽章。

幾間士官寢室,條件相當不錯了。

下到地下一層,手術室,裡面有模擬場景的假人,相當逼真。

理髮師,可以看到假人基本是蠟像館的級別。這裡還是全國理容聯合會認定的理容遺產第2號12,日本這種奇葩協會可真多。

處理檔案、拍發電報的房間。

先任海曹寢室,可以下棋。

這就是普通船員住的第二居住去了,和那個時候軍艦上士兵的居住環境差不多。

詳細的航海日誌。

走廊旁邊的船艙進行了解剖處理,可以看到裡面的各種電機。

一旁牌子上對於破冰船特殊構造的介紹,中間的液體減搖手段我今天(19年3月17日)剛剛在雜誌上讀過,這是減搖鰭成熟之前一種很普遍的增穩手段。

當年船員的衣服。

觀測隊員寢室,條件要好一些。桌子上擺放著英文雜誌,架子上有日誌和洋娃娃。

當時破冰船是作為海自的護衛艦執行任務的,這是當時的孩子自衛艦旗(或許回答了上面徽章的疑問)。

在去2層的路上有南極大陸地圖。

原來的直升機庫被改為南極博物館。

雖然面積很小,但是設計了南極的歷史、地理、生物、南極科考的歷史、技術、艦船的發展等,還是比較全面的。

這是第一代雪上履帶車,配備於“宗谷”號上。

水龍獸模型,這是一種古代的食草哺乳動物。

南極冰樣本。

鳥類標本和極地生態知識介紹。

極光觀測火箭。

一座小型放映室,有五分鐘左右的影片。

昭和基地現況,採用卡通畫的方法展示。

南極探險前史,記載了人類探索南極中的里程碑。前方的文物多為當年白瀨科考隊的手跡。

第一代科考船“宗谷”號模型,現在在東京船的科學館內永久儲存。

日本現當代南極科考歷史。

本艦“富士”號模型,船名由44萬民眾投票選出。

第一代“白瀨”號,排水量較前代翻倍,達到18000噸以上。曾經救出過他艦,現在還在別的部門服役。

當年日本南極科考的新聞報道。

剛剛服役10年的第二代“白瀨”號,搭載最新型裝置,繼續南極科考使命。

從機庫門出來可以看到名古屋港裡的港橋,是一座造型非常獨特的橋樑。

向西北側眺望。

飛行甲板上有鎮館之寶之一的S-61A直升機,運載能力相當出眾,可以在南極氣候下使用。

飛行甲板全貌,還可以登上梯子仔細觀察直升機。

舷廊,上面就是救生艇和工作挺。

在這裡展望岸邊的Port House正好(不知道怎麼翻譯)。

接著就可以登上艦橋了。

當年的艙室上擺著現在“白瀨”號的艙室照片,體現出數十年以來造船技術的巨大飛躍。

艦橋內部情況,採用了蘇聯人喜歡的綠寶石色,據說可以減輕壓力(但歐美從來不用)。

桅杆上的觀測室,有趣的是,最上方的雷達依然在旋轉。

從艦橋下到甲板上,可以看到艦首的大型倉庫蓋板。

右舷整體情況。

船舶主題博物館在全世界都很常見,在國內也有不少。但因為處理逼仄的內部艙室非常麻煩,翻修、保養又很費錢,所以國內很多著名的老艦在很大程度上被放任(比如青島那幾艘,修復後增加內容,國防教育效果要好得多);而像兩艘“基輔”級航母,則過多地摻雜了娛樂內容,不像是正經的科學館。“富士”號的開放程度也有限,但能夠在這麼大的空間內做精,做細,做真,還能保養到位,這究竟應該歸功於“匠人精神”呢,還是相關部門的重視?我沒有明確的答案。

離開名港時,又在路邊發現了歷史知識。

名古屋最後一站結束!

花了不少時間返回酒店後,收拾行李來到名古屋站,告別“中京”,踏上前往“西京”的旅途。

在這站看到了正宗的“駅弁”(車站便當)。

新幹線的桌子,前面還有插座。

名古屋到京都的新幹線只有34分鐘,一眨眼就到了。到達京都後,因為酒店就在車站附近,所以我們很快就在酒店安頓好並在京都站找了一家以“丼”為主的餐廳,價格還可以,也挺好吃的(本行還沒吃到什麼不好吃的東西)。

會酒店休息了一會後,終於有機會到書店逛一逛。前一天晚上在名古屋幹了一件傻事,谷歌地圖輸入書店,結果找到一家出版社,沒仔細看就去了。到了以後才發現是家出版社,而且早就關門了,於是只能打道回府。今天酒店附近的樓裡就有一家不小的書店Avanti本店,於是抓緊時間彌補一下。

在書店裡看了一個多小時,所有的區域都逛遍了。內容上以文庫文學和各種漫畫同人為主。最後我主要集中在各種學習參考書和興趣方面。日本雖然沒有高考,但是大學自設的入學考試更要命,各種“入試對策”習題集、輔導書一點也不比中國少。一開啟也都是令人頭疼的習題和講解。

作為京都所在的關西最強的幾校,針對“關關同立”四所大學的習題非常多。

日本紅寶書,紅紅的一面牆,讓人頭大。旁邊還有一面藍色的牆,叫“青寶書”(藍寶書)。

日本的書店中,軍事內容所佔的比例極小。即使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最新的雜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模型雜誌。真正介紹正經的軍事內容的非常稀少。去年秋葉原的書泉書店拿出半層,已經是破天荒了(當然書店本身也大,有9層樓)。像這家一層(雖然可能有幾百平米)的標準書店,我找了半天才在一座書架的角落裡找到了幾十本軍事書,種類很少。不過圖裡最長的那本是特別珍貴的資料,國內有很多人在傳pdf版本的,如果想買至少要500多。我看了看原價,可能也就200多,於是果斷入手。此外,出行一章中的書也是在這裡拍的,鐵道方面的書比軍事要多得多,不僅佔據好幾座書櫃,而且有很多在最顯眼的地方。有很多很專業的鐵路書籍,而且都是字,我也看不懂。最終還是淘了一本最新的鐵路圖鑑,可能比較實用。

各種語言參考書,我重點看了看中英日三種語言。日語書主要是教學和語言用法方面的,教材就是經典的《大家的日本語》。英語方面在我看來都沒啥區別,和中國市場上爛大街的差不多。我拿了基本中文教材看了看,日本人同樣在用假名拼寫中文的漢字讀音(當然也有拼音,但是他們這麼做顯然就沒想把拼音學明白了)。對於正經學日語的人,別人都會告訴他先學好五十音,發音也要準確(對中國人來說簡單一點)。想用漢字拼出可用的日語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反過來也是一樣的。日本人先把英語玩壞了,現在看來也要把普通話玩壞了。

一天奔波了兩座城市,又回到了久違的京都。晚上9點多我就回去了,再安排一下第二天奈良的行程就休息了。

小結一下名古屋。我個人覺得日本經過長時間的高速發展和文化積累,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很多還很明顯。從上面的遊覽過程來看,名古屋也是一座頗有底蘊的城市。在歷史方面,它圍繞著名古屋城的故事展開,當年叱吒風雲的戰國武將成為今天被大力宣揚的物件。而近現代方面,又有很多新型的產業,如汽車、仿製等,成為名古屋的新名片,引領著未來。但我又總覺得,和東京、大阪、京都等地比起來,名古屋自己的東西還沒有給遊人形成特別強烈的印象,一種集中的印象。正如題目所說,處於東西核心之間的名古屋,雖然早已獨立,但是依然還有很深的東西合璧的影子,是關東、關西兩地文化交融後,在中部再衍生的產物。此外,不得不說的是,名古屋的基本市容市貌和其他大城市相比也有差距,雖然並不落後,但總有一點“混沌”的感覺,缺乏彰顯力。不過這些只是感覺,從遊覽價值來講,名古屋是絕對值得一去的。

奈良—佛教聖地


奈良是本次旅行的最後一站。前文提到過,雖然住在京都,但因為大多出名的點已經走過了,自己對京都也沒有什麼別的訴求,不如到最近的、還沒去過的另一座名城奈良來看看。
先前我對奈良的瞭解比名古屋多不了多少。除了經常聽說有人去奈良看鹿之外,也就沒什麼訊息了。奈良是奈良縣縣廳所在,位於奈良縣北部。北邊通過狹長的峽谷可以到達京都,西邊和大阪之間隔了一條山脈,奈良基本是被山圍了一圈。奈良市面積不小,為270餘平方千米,但是城裡基本沒有高樓,甚至還有很多田地。

我在網上大概搜尋了一下,確認奈良這座城市基本和近現代文明引入沒什麼太大幹系,它的靈魂基本全在於歷史價值上。說到奈良,對日本歷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可能就會想到奈良時代。奈良時代從710年到794年,因為當初元明天皇將都城從飛鳥遷到奈良而得名。公園8世紀是大唐揚威世界的時候,奈良的統治者在很大程度上效仿唐朝制定了各種規定,這些規定被稱為“律令”。奈良時代國家極為重視農業和佛教,這種趨向留給奈良的痕跡在今天依然十分明顯:上面說的田和無處不在的宗教場所就證明了這一點。網上查詢奈良的旅遊景點,基本都是古代的建築,還有一些公園和博物館,鱗次櫛比的繁華商業區就不需要來奈良尋找了。


奈良的規劃我是臨行前幾天才做的,主要是因為我也只有一天,其次我認為這麼個地方我也就是去看個新鮮就好了,畢竟自己對古代文明不太感興趣。奈良市的核心部分基本可以看成以奈良站為中心展開,西邊有平城宮遺蹟群,中部是城區,東部是大家一般看鹿、看廟的山麓。旅遊的話,一般是在東西兩側活動;一般的一日遊,必然是在東邊。

東部這個看起來比較綠的地區我再次按照習慣將其細分為北、中、東、西區,南邊還有一個奈良町是主要的商業街,位置獨特,也比較出名,就不用再劃區了。

北區以最著名的東大寺為核心,東邊還有手向山八幡宮。東區以奈良公園和飛火野為核心,都是逗鹿的好去處。西南側還有春日大社等寺廟。中區是幾個園子,比如依水園、吉城園等,稍微靠南的奈良國立博物館是重要參觀地點。西區就是和城區接壤的地方了,比較著名的有興福寺和猿澤池,另外奈良縣廳也是一個評價不錯的景點。(奈良町在西南)

如果是一天的話,東邊這些地方足夠遊覽了。不過奈良的鐵路比京都還要弱不少,一橫(近鐵奈良線)一豎(奈良線)之間沒有關係。從大阪來的遊客可以直接到近鐵奈良站下車,稍微走兩步就可以開始參觀了。要是從京都來從奈良站下車,需要走上一公里多。因為景區全都分佈在兩站的同一方向,這種麻煩是無法避免的。

我制定路線時主要考慮的是不走回頭路,因為奈良四處都有景點,很多不在計劃中的、路兩邊的景色,看看總歸是更好的。最終版本的路線是通過三條通到達西區,接著按照既有的道路畫一個圈,沿途參觀兩側的景點,最後返回時南下看一看奈良町。(下圖中白線為路線,綠圈為公園,紅圈為參觀地點)


2月17日
預計景點比較多,所以打算早點起來,匆匆吃過早飯後,不到七點就坐上了直達奈良的奈良線。但是去的時候坐的是各停的車,所以有點慢,開了小一個鐘頭。不過路上也路過了很多有趣的站,比如去年到過的稻荷站、宇治站、小倉站等等。路上還看到很多歡樂的學生熙熙攘攘地上車,到另一站再前呼後擁地下車,這是日本通勤狀況的真實寫照。

別看奈良不算繁華,奈良站修得倒是有模有樣,頗具規模,畢竟要給遠道而來的客人一個好印象。

車站內就有詳細的全市導遊圖,上文所述的兩片綠地清晰可見,東邊的景點標識也更密集些。

從車站東側出來就可以看到這座建築了,這是奈良市綜合觀光導遊所,也就是全市的旅遊資訊中心,如果想就地規劃旅程,可以選擇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頗為氣派的建築也是JR奈良站舊站舍的所在,屬於“舊瓶裝新酒”。

導遊所東邊的有十字路口,東西向的就是三條通了,一直向前走很快就會到達景點區域。清晨的奈良人屬實不多,但偶爾已經能看到三三兩兩的遊人了,當然店家大多還沒開門。

上述的近鐵奈良站南口就在這裡,正好也是櫻花通所在。

左手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興福寺西南的奈良縣裡程元標——奈良橋本町。上篇遊記中日本橋附近也有這樣一座元標,這是計算該城/縣到其他城市距離的起點,元標周圍會寫有一些到其他城市的距離。

身後就是猿澤池了,其實就是一片不大的湖,早上逆光,又是冬天,並不能看出這座放生池有什麼別樣的魅力,倒是湖畔的水面有些髒。

直達南園堂的臺階,但並不是正門。

再向東走就到了南大門跡附近,從這裡向北上一些臺階就可以看到興福寺的核心:中金堂了,這是正統的中式建築。中金堂前是中門跡。說道奈良,要稍微提兩句日本的宗教。經過早期的發展,明治維新後的動盪和新時代的整肅後,目前日本公認的宗教派系形成了五大派系、十三宗共五十六派。興福寺就是南都六宗系(奈良佛教系)之一的法相宗的大本山,始祖為道昭,也是南都七大寺之一。因為一共就沒幾派,所以本山很少,興福寺作為重要派系的本山享有崇高地位。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建於669年,位於飛鳥的山階寺,後因藤原家族在710年遷都平城京,而將其全部挪移到了如今的奈良,改名為興福寺。

向西走一小段距離就可以看到剛才所說的南圓堂,也是興福寺的核心建築。這裡可以直接拜,沒有柵欄之類的圍著。

興福寺北部都在柵欄裡,而且也不是有人關注的主要物件,但是坐落著和南圓堂對應的北圓堂和中金堂後的假講堂。

看到這個牌子又想起了去年費的一番周折。日本的人口密集區和機場附近不讓飛無人機,於是我四處尋找什麼是“人口密集區”。後來在一個無人機吧裡有熱心大佬提供了日本地理院的地圖,裡面有顯示相關區域的功能,一目瞭然。基本上可以秉持這樣的原則,能看見人的人文景觀所處區域都是人口密集區,所有的大城市全域和中小城市核心是完全禁止的,各位無人機愛好者還是到深山老林或者海邊去飛行吧。有關懲罰,前幾年在京都御所飛被抓起來的那位正好也在那個貼吧裡,被請到警察局喝茶,吧友們也進行了“親切交談”,據他所說是很麻煩的,勸大家一定要遵守法律。

這是剛才上來的臺階,高臺上有一些圓形的突起,應該就是一些遺蹟。

興福寺另一個地標,五重塔。構型倒是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是裝幀卻有奈良風格(也就是佛教的肅靜,而不是神道教的鮮豔橘紅)。據說這座塔是僅次於京都東寺五重塔的日本第二高古塔,堪稱奈良的象徵。

五重塔北邊的一座叫東金堂的建築。

中金堂附近其實還在維修,日本的新舊建築維修得特別頻繁(現代的也一樣,看看上面的橫濱海洋塔),而且一修就幾個月甚至幾年。這在保證安全、保護文物的同時,也給旅行和規劃工作帶來一定的麻煩。

這是國寶館,和名古屋熱田神宮那座寶物館是差不多的,但因為太早我沒有進入,裡面也是以佛教為主體的各種文物。

興福寺東側是奈良公園的登大路園地,在這裡已經能看到很多鹿了,也有遊人和鹿在互動。

丁字路口以北是奈良縣廳,恐怕是全奈良最巨集偉的建築了,高度估計也是位居前列,相當氣派。

奈良很多十字路口非常複雜,以至於行人都需要從地下通道通過。這條登大路地下步道里有平城京1300年紀念圖,描繪了當時的平城京的樣貌。

從地下通道出來就到了奈良國立博物館附近了。雖說是大型博物館,但也建在一片公園內,周圍有很多動植物。

奈良國立博物館是奈良市內最大的博物館,分為本館(奈良佛像館與青銅器館)和東西新館,。本館在明治時代的1894年即竣工,新館則在昭和時代的1974年竣工。本館是西洋風,新館則是以昭和時代校倉風格為主,個人認為這體現出了戰後日本對歐化的糾正。本館內以名品展為主,主要是各種佛像和青銅器。新館內一般是特別展,只在特定時間內開門,主題更加集中。

附近的草地上有春日東塔跡和春日西塔跡。

西新館南側是茶室八窗庵,但好像不對外開放。

東西新館之間由走廊連線,這裡剛好是入口。新館被水系包圍,北側的水域中央有地下回廊,下方有商店和餐廳。

整片區域最東邊是佛教美術資料研究中心和文化財產儲存修理所,是不對外開放的,但是建築也很有特色。

因為時間太緊,肯定沒有足夠的功夫來參觀,我只好匆匆離開博物館,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在博物館北邊的大宮通上,可以看到奈良交通頗具特色的旅遊塗裝巴士,讓人眼前一亮,這讓我想到了去年在大阪和京都見過的旅遊客車和巴士。

路北的冰室神社。據說冰室神社在日本非常罕見,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在吉城川上游建造了製冰儲冰的冰池及冰室。每年冬季儲存的冰會用在春天的祭祀冰神的活動中,祈願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穀物豐收。這座小小的神社深處鬧市之中,有不少人蔘拜。

路邊隨處可見的學術研討館和神社。

縣廳以北的縣廳分社,警察局的所在地。

在路口轉向東,道路兩旁有很多別緻典雅的餐館、旅館。

前方就是吉城園了,是典型的和式庭院,曾經是興福寺高僧的住所。門票很便宜,只有250日元。可惜我去的時候正好閉園(2月15日-2月28日),所以只能遺憾離開。

緊鄰吉城園的是另一座和式庭院,依水園,素有“奈良最美園林”之稱。全園分為前後兩園,前園建於江戶時代,後園建於明治時代。由於緊鄰東大寺南大門,東側又是連綿的群山,所以庭院的設計中反覆應用了借景的技術。不過這裡的門票價格倒是很出人意料,達到了900日元。

剛進門處還有一座寧樂美術館,內有一些日、朝、中的美術品。

因為價格太貴了,所以我僅僅在免費的前園轉了轉,好像不是重點區域,並沒有看到什麼絕景。

依水園北面是一座停車場,停車場北側的一片空地是東大寺西塔院跡。奈良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即使是已經不存在建築的地方(或者僅存一些斷壁殘垣),通常也會被劃出來當作遺蹟。

向前走就到了參詣道了,這可以算是這片區域的中軸線,向北直通東大寺,向南經過中門、南大門,向南直到飛火野附近才以春日大社表參道的名稱繼續向南延伸。路西側有東大寺博物館,相當於東大寺的寶物館,也是要收費的。

南大門頗為巨集偉,但是木質結構沒有再次進行噴塗,所以顯得很滄桑。

路東側的一些寺廟。

傾斜伸向東北方向的二月堂參詣道,可以直達二月堂區域。

路西側的一些碑石、寺廟。

中門東南的鏡池,上面有一座小小的嚴島神社。

抬頭可見雄偉的中門,後面就是東大寺的大佛殿了。東大寺又稱為華嚴寺,是南都六宗系華嚴宗的本山所在,752年聖武天皇為了祀奉大佛而建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上兩次火災燒燬了建築,現在的建築是1692年重建,只有原有建築的三分之二大。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古建築,殿內供奉著一尊16米高的盧舍那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佛像。

一開始覺得時間緊,就沒買票進入,因為是旅遊勝地,除了看一看佛像之外基本也就看人頭了。西側繞行,會遇到一大片綠地,有很多花已經開了。

園子裡鳥很多,看到了幾隊觀鳥的人,日本的觀鳥業也很發達。

最西側的千手堂、華嚴寮一帶,已經完全看不到遊客了。

圓光大師二十五靈場,我也不知道是幹什麼的,但是看到一位日本婦女來這裡參拜,還和負責看管的老奶奶寒暄了幾句。

再向前走到了一片水域,稱作二之池(谷歌上稱作大佛池/正倉院大池)。感覺池邊的路還挺美的。

東大寺境內最北邊是正倉院,原本是用來保管古代寺院財寶的倉庫,全部為木質建築。由於其獨特的校倉建築,才完好地儲存了古代寶物長達一千多年。但是不知什麼原因,現在已經不開門了。

門外綠地上的鹿還是挺有意思的。

走到最東側再向南返,路旁有很多小型寺廟。

繞了一大圈以後來到二月堂附近的區域。首先從北側的大湯屋爬坡到西南的鐘樓一帶,接著再向東到二月堂。

二月堂一帶周圍有很多珍貴的建築,比如這座閼伽井屋就是重要文化財產。

二月堂外晾著的竹子。

二月堂北側相連的參籠所和登廊,從這裡攀登上二月堂。

深入山林的遠敷神社和山手觀音堂,可以對比兩教建築的差異。

二月堂在山上,又上了臺階,所以海拔很高。從這裡可以眺望奈良市,放眼一望,一棟高樓也看不見。

為舉行“修二月會”而建造的木質二月堂,四處都掛滿了燈籠。

俯瞰附近廟宇。

二月堂的高階洗手池。

堂後成排的石燈籠。

飯道神社。

雖然只是二月中旬,但是早櫻已經開放,和黑頂白牆的建築相映成趣。

法華堂(三月堂)。

三昧堂(四月堂)。

三月堂南邊一點就是手向山八幡宮了,有趣的是這是一座神道教的寺廟,和周圍的佛教場所形成有趣的對比,可以算是兩種宗教和諧共處的典範之一。

在最南側的住吉神社附近,我看到了這樣一幕:大隊的學生(應該是大學生)來這裡見學,前面有講解人員進行講解。絕大部分人都在認真聽,有的人在用手機和筆記本記錄,還有照相的。我無從得知這些人是否是相關專業的學生,這種活動是任務性質的還是公益性質的,只是希望今後我國的有識之士能呼籲學生外出不要僅僅是遊山玩水,最好能學到點背後的東西,這對文化的傳承也是有好處的。

手向山神社的南門。

從東大寺一帶出來後,就到了若草山山麓。若草山高342米,從低到高分為三個山坡:一/二/三重目。山上有很長的登山步道,每年春夏秋季,沿途都會有不同的景色,同時也是眺望奈良的好地方。但是此時時值冬季,封山是必然的,所以也只能在外面看一看了。

山坡上有幾隻活潑的鹿,因為遊客比較少,所以拍得比較仔細。

奈良公園內隨處可見的、提醒行人注意鹿出沒的牌子。

若草山入口處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此時路的右側和前方下坡的路兩側都是商家,售賣各種紀念品,也提供餐飲住宿服務。街邊還有冰激凌自動售賣機,我嘗試了一下還不錯,關鍵只有150日元,算是非常實惠了。

路過一條馬路後,就來到了春日大社群域。春日大社建於1300多年前,是奈良的守護神社,也是全日本各處春日社的總社,是日本三大神社之一(整個日本)。這裡還保留著各種傳統儀式,這次我也有幸見到了。此外,石燈籠和鹿也是值得關注的風景。去往中心也是神社密佈:在茂密樹林下的道路兩側,隨處可見宗教場所。有意思的是,僅僅是數百米之遙,這裡的神社保養情況要比剛才的幾處好得多。

大社門口的求籤所和水谷九社巡遊。

春日大社一瞥。

南門。

這是參拜所後的御本殿,有柵欄攔著不能進入。

大社內詳細的導覽圖。

出南門後,就可以見到路兩旁林林總總的石燈籠,有很多小型神社也穿插其間。

春日大社南邊的林中,還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神社,比如這座夫婦大國社,就可以祈禱生意興隆、喜結良緣。

根據“《遊褒禪山記》理論”(越深處越沒人),這裡已經沒什麼人了。我看到一對母子在沿途的每一座神社前都拜上一拜。小孩好像有點問題,或許多少和這一點有關。

臺地上的金龍神社。

最最簡陋的遙拜所,用具有神聖象徵意義的石、木、紙簡單製成。這樣的配置也在熱田神宮那棵大楠樹的腰上作為一種神聖的象徵。

作為徹底“征服”春日大社系列,並達到廣義上的奈良公園最東側的標誌,就是這座紀伊神社。它是萬物生氣的來源。旁邊的一條通向南部城區的小路起始位置上標明“前方已經沒有神社了”。這裡到奈良站的直線距離大概有2.9公里之遙,距離最北側的正倉院有1.7公里之遙。

回去的路上,在這座若宮神社附近有祭祀活動正在進行,因為禁止拍照而且有保安看著,所以我只能錄音了。

再次回到南門外,中午時的春日大社已經人滿為患了(以日本的標準)。

石燈籠和鹿,終於等到同時出現了!

春日大社西側還有一些xx殿,是當前宗教人員的居住和辦公場所。

春日大社的正門是向西開的,門口有世界遺產:古都奈良文化財產的紀念碑。

大門外幾十米處就是上文提到過的春日大社寶物殿,用處已經不用多言。建築造型頗為新穎,融合了傳統風格和現代理念。由於時間原因,我也沒有進入,只在外面玻璃處看了看對外公開的展品。

北邊的樹林裡還見縫插針地建有幾座神社,比如這座叫“浮雲神社”。

走一段後會在右手發現一座很大的現代造仿古建築,在網上查了才知道是奈良春日野國際論壇中心。

南邊就是萬葉植物園了,橫幅非常醒目。正如名稱說的一樣,萬葉植物園裡有很多《萬葉集》裡提到的植物,此外還有大量的藤本植物。但因為現在不是開花時節,還要收取500日元的門票,所以幾乎看不到遊人進入。

南下的道路,這種古木參天,道旁有石燈籠和神社的大道可以算是奈良的標誌之一了。

這條路中間有向右拐的支路,可以直接到鹿苑。鹿苑是愛鹿組織使用的場所,每年在這裡舉辦很多有鹿參加的傳統活動,並對鹿進行診療和救治。冬天這裡是不開門的。相關情況可以到官網去看看,在馬蜂窩詞條裡就有。

向北返回後來到奈良公園的核心——春日野園地和浮雲園地。雖然冬天的景觀非常蕭瑟,漸厚的雲層加重了這種氣氛,但依然有很多男女老少來這裡逗鹿、散步,氣氛輕鬆愉悅。

園地西側的三社託宣池上有一座橋,池邊還有幾隻斑嘴鴨。可想而知春天這裡將有多美麗,以及人會多多。

園地北側有一個大面積的基座,不知道是不是遺蹟。

手向山神社鳥居,就在上午二月堂參詣道的南方(東西向道路),是春日野園地的北界限。道上有不少遊客,道旁有一些宗教相關的雕塑與東大寺東塔院遺蹟。

再次回到東大寺前那條路,本來想著要不要買票進去看看,結果剛到售票處又開始下雨,還要排會兒隊。於是在售票長廊裡拍了兩張果斷開溜。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到了南大門外的時候,雨又停了。鑑於人實在太多了,我也懶得回去了。這條路西側全都是商店,東側就是剛才的園地。

至此已經把中北部的地方繞完了,正好一圈,整體上沒有回頭路。接下來再把南邊幾個園子走一走,早點回去。國立博物館西南的飛火野是很大一片綠地,西北角有一小片乾涸的雪消之澤,中間則有一道裂痕,看樣子是水力衝出來的,但是現在已經沒水了。

向東可以看見幾座奈良東部主要的山峰:若草山、三笠山和春日山。中間的三笠山是平城京守護,曾經被阿倍仲麻呂歌頌過。比較奇怪的是,這裡一個人都沒有,鹿也沒有。

穿過馬路來到西邊的淺茅之原園地,這裡樹要多一些,也有一些遊人和鹿。

園地南側的圓窗梅林(片岡梅林)已經開花了,潔白和粉紅的梅花煞是可愛。

旁邊有座圓窗亭。

再向南到了一片水域——鷺池,水面中央有一座亭臺叫浮見堂。春天這裡應該也是賞景重地,可惜冬天要打不少折扣。

藤棚下的洞水門,據說可以聽到水反射的琴聲,所以也叫水琴窟。

鷺池邊路上的人力車,在奈良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拉車的小夥同時還會給客人講解周圍景物,進行指南等等。

遠觀浮見堂,頗有詩意。

再過一條馬路到達另一片綠地,綠地南邊是荒池。這裡鹿比較多,但是人很少,只有少數在椅子上休息。我在池邊休息了一會,果真看到了蒼鷺飛過。

這一週走得太急,很少能夠坐下來回憶一下想一想。想到這幾天來各種不可思議的操作和境遇,也想到了回國以後面對的挑戰。天不是很冷。能在古都奈良靜下心來思考,這又是幾年前的自己怎能預料得到的呢?

休息好後繼續出發,在路的另一邊,是荒池的另一部分,岸上有一之鳥居。而靠水的路旁有很多介紹荒池的牌子和碑石。

這裡的景色還是不錯的,有奈良的肅靜美感。

向前走是名勝舊大乘院庭院,現在應該是私家用地或者旅店之類的,被圈起來了,我只能把相機舉起來拍攝。至此,從西邊開始,到北、東,現在是奈良公園最南端,已經把大部分地方都走過了。

最後一個目的地是奈良町,街邊看到了有趣的雕塑。

奈良町是一片區域,是這裡重要的商業區。不過和大多城市的繁華區不同,這裡的房子一般只有一層,而且多是傳統的建築構型,充滿古風。

到了奈良町資料館,進去看了看,卻發現大部分內容暫時不開放,只有一些藝術品,於是稍稍看了看就離開了。

奈良之行到這裡就差不多結束了,在返程的路上順路在看看兩邊景色。重要文化財產傳香寺就在一座小學的牆邊,可見文物已經滲透進奈良人的生活。

率川神社,沐浴在早春的櫻花和綠葉中。

周遊奈良後,我發現這種六七層的酒店已經是奈良了不起的高樓了。

最後一瞥奈良站,踏上返程的火車。回來時坐的快速,總之只停了6站,所以要快一些。車站裡正好有個書店,我看時間早就逛了一陣子,依然是滿眼的文庫和輔導書,還有遊戲音像製品。不過有意思的是,門口擺放著日本人空想“出雲”級改航母的架空小說,類似事件在國內引起過熱議,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討論。

小結一下奈良。來奈良本來是臨陣決定,而加起來不到8個小時的遊覽時間更可以稱為“閃遊”。但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就能夠感受到奈良的氛圍,或許正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之處、魅力之所在。

顯然,奈良的條件對於發展現代產業頗為不利,不僅不靠海、被山包圍,而且長期以來缺乏現代工商業基礎。如果要追趕其他大城市,必然會痛苦而艱辛,關鍵是結果估計也不會太理想。日本為奈良量身打造的路線,是傳承、保護好傳統文化,作為世界認識古日本的視窗。這樣的定位清晰而現實。如今奈良根本算不上日本的大城市,但是其知名度可以輕鬆排進前十,甚至前五也有可能,這就是因為它有自己的特點,在於國家和城市有關方敢於讓奈良揚長避短,並且找到了長,這對我們是頗具啟發意義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奈良雖然“古”,但並不破舊、腐朽。相比於東京、橫濱這種以發展現代產業來振興的城市,奈良選擇的是發展傳統的道路,但同樣利用的是科學的方法和現代的理念。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奈良隨處可見的宗廟寺院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當然在全日本也很多見),而同時還能看到很多在修繕者,這其中都用的到現代的技術手段。雖然奈良有諸多古物,但是如果沒有現代的、立體的宣傳、導遊方式,也必然沒有人願意理睬。作為旅遊城市崛起後,奈良依然沒有盲目追隨大城市蓋高樓、搞商業區。大量新造的建築保持了傳統的造型,讓全城的風格得到統一,也讓遊客賞心悅目、讚不絕口。奈良雖然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困苦、素質低下,街道除了建築樣式和寬窄之外,和其他日本城市並無太大區別,交通秩序井然,人們走在街上的言行、著裝也也和別處沒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在總說“精準”這個詞,我想奈良就是將其做到了極致。僅僅從文化與宣傳來說,中國可以發展的城市太多了,而且發展不意味著雷同、商業化等等,多少可以借鑑一下奈良的經驗,保持自己的“神”,但要用現代的方法來實現。當然,這不僅是國家和城市的戰略,“找準位置和方向”,對於個人也頗具啟發意義。這一切,是我在安排這樣一次匆匆旅行時不曾想到的,這恐怕就是旅行的價值吧。(以下是我手描的實際路線,感覺還是很壯觀的)

京都—“故地重遊”

旅行的最後一站,京都,去年時我已經來過,並且遊歷了大多數主要景點,對京都作為旅遊城市、文化之都已經有一定的體會了。這一次到來的原因,開頭處也提到了。因為不想將太多時間花在京都上,所以在17日安排了奈良。但對於回程的一天本身來說,卻又是越晚越好(也就是去別的城市比在京都好,在京都多待一會總比回國強)。因此17日晚我臨時安排了一下第二天的行程,將一上午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同時,返程部分當然不僅僅屬於京都了,但我也不會再單獨開闢一章,而是寫在京都的小結後。


2月17日
從奈良回來時,我有個打算,就是好好看一看多次錯過的京都站。京都站是整個京都的交通樞紐,因為京都鐵路發展較晚,空間也比較侷促,所以京都站得以直接整合新幹線,這使得這裡成為當之無愧的交通巨無霸。和大多日本車站比起來,京都站更像中國的火車站,高達且設施齊全。作為京都市內不多見的大型現代建築,又是很多影視作品的取景地/場景,所以一直受到很多遊客的追捧。我雖然已經來過京都,但是上次對於京都站完全沒有印象。這樣唾手可得之物怎能不看呢,於是回去以後在車站內外逛了一圈,充分體驗了京都站的氣派。去年去過的京都塔就在車站北邊,順便看了看白天的雄姿。

本想回酒店,找了半天南下的路(因為大部分都被鐵路封住),最後到車站裡詢問才知道需要從二樓橫跨鐵路到對面再下樓。不過在北邊車站外找路(其實外面沒有路)時,看到了樓之間的電車,也算是日本特色的景色吧。

晚飯又在京都站裡尋找。這裡好像叫MIYAKOMICHI(漢字是“都道”),是美食購物一條街,有專屬的標誌,頗具新意。

最後找了一家蕎麥麵館。對於吃我完全不瞭解。回國以後看書上寫在蕎麥麵上放海苔的都是業餘店家,說因為會遮住蕎麥麵的味道。反正我是先把海苔都吃了才吃的面,我也不知道哪裡遮住了。另外我也不是“刁鑽的日本食客”,也不打算培養店家的“匠人精神”,自己覺得挺好吃就可以了。

飯後順便在車站裡買了第二天到關空的車票,然後到旁邊的書店又轉了轉,這是本行我去的第三家書店,也是最後一家。這家比較給力,雖然面積很小,但反而有很多軍事雜誌,我興致勃勃地看了個遍,最後挑了幾本國內經常作為翻譯樣本的名刊買下。

其實從早上和下午的車上,回來以後和吃飯之間我寫了一點文字,記載了這幾天內發生的一些事情(算是及時記錄,有些資訊非常可貴,或者叫“極度時間敏感”),回酒店後完成了剩下的部分。確定了第二天的行程後就休息了。

2月18日
時間很快來到回國的日子。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影響到當天的行程。珍惜最後的時間,才是對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最大尊重。早晨飯後在地鐵站嘗試了半天發現suica用不了(這個我還沒搞明白),於是只好買了一張一日券,價格是600日語,京都市內的地鐵隨便坐,是非常划算的。但我有點失策,因為其實只需要來回一趟東山,本來的價格加起來應該是不到600的,所以大家看到優惠也要稍微想一想再動手。

第一個目的地是平安神宮,在京都市內,離住處不太遠,又是比較出名的景點。路上經過京都的地鐵樞紐烏丸御池站,去年也來過這裡。

換乘東西線到達東山後,沿途經過一條叫白川小溪,旁邊沒有護欄,但是有很多人在溪岸上騎車。

向前不遠到達一個開闊的十字路口,對面就是平安神宮的大鳥居了。高大的明神鳥居氣勢恢巨集,鮮紅的油漆和金光燦燦的裝飾在朝陽下反射著光輝,在藍天下格外醒目。

橋下有一條河,處在枯水期。

去往平安神宮的神宮道兩旁是一片文化場所的聚集區,西邊有著名的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京都府立圖書館,東邊有京都市美術館,更遠處還有動物園。

圖書館旁有古老的市電,現在已經被改為綜合導遊所了。

這時我看到附近的椅子有點奇怪,於是摸了一下,發現居然下雪了。這也是我本行遇到的第二次降水,當然兩次的影響都微乎其微。

在正式進入平安神宮前,還會有一個街區,這裡已經能清晰地看到作為前門的應天門了。

道路西側有音樂廳、餐廳和美術館別館。

另一條馬路前就是應天門了,通過門洞可以看到明治神宮外拜殿。

門口有神宮神苑導覽圖,可以參考。其實這裡主要是個大花園,神宮本身沒有內部內容可供參觀。

粉刷一新的房簷。

進入後視野一下開闊,來到一片石子地,類似於枯山水用的那種。正對的就是平安神宮太極殿(外拜殿)了。平安神宮是一座歷史較淺的神宮,建於1895年,目的是紀念平安遷都1100年。宮內供奉著京都在位的第一位和最後一位天皇。和奈良一樣,京都是日本大城市中少有的完全不靠海者,在早期工業時代難以快速發展。正是由於京都擁有千年歷史的積澱,才能有今天的繁榮和地位,所以人們必然是非常懷念這段歷史的,修建這座神宮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是西側的額殿,神宮的配置都差不多。

白虎樓,非常好看。

東側的神樂殿,是我說的舉辦婚禮圈錢的地方。早上逆光,效果不太好。

這裡的手水所比較簡陋,就是一個小罈子。西邊是白虎的石雕,東邊是蒼龍(青龍)的石雕。

太極殿前的右近之橘,和左近之櫻相對。

來張地面特寫,完全就是枯山水的風格。不過有個問題,每天這麼多人蔘拜、參觀,重新整理也太花時間了吧?

神宮牆外就是神苑。顯然冬天不太適合參觀自然景觀,此外這裡還要收費,所以在門口看了看地圖就離開了。但如果到了春季,請一定不要錯過,紅枝垂櫻、睡蓮、花菖蒲、杜若、鬱金櫻等花卉都在等著你。此外,據說園內的設計也是非常別緻。具體情況可以參見馬蜂窩詞條裡蜂友的照片。

返回時走東側門,“返回之道”。

門口也有京都各地供奉的酒桶。

回去的路上特別來到美術館別館前,為場館和前面的巨型Yotta娃娃合一張影。

音樂廳旁地上的導向標。

和音樂廳一棟樓裡的蔦屋書店,是全國連鎖的,東京代官山有一家很出名。

近代美術館。

回到東山站時換了一條路,順便欣賞一下街景。和奈良相比,京都的路寬一些(或許也只是我走的這條),兩邊的樓稍微高一些(三五層的多點),其他也就看不出什麼區別了。

回到京都站,再看一看白天的京都站北側,設計得很有創意,有一種魔幻風格。

第二站,也是本次日本之行計劃中的最後一個景點,是著名的京都鐵道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位置比較特別,在京都站西北處,但是周圍沒有任何地鐵站,離京都站又不太近,所以只能步行約1.6公里前往,路上要抓緊時間也就沒怎麼看,不過這座龍谷大學旁邊好像也是一座廟。

鐵道博物館東部很大一片區域是梅小路公園,公園東北角就是京都水族館,也算是京都市內比較出名的現代娛樂中心。

梅小路公園地圖,裡面東西其實不少。

被改為導遊所和咖啡廳的市電,車體側面編號上的京都市地鐵標記清晰可見。

擁有大片兒童娛樂設施的sugikuyume廣場。

綠之館,是單獨收費的庭院,內部面積佔公園的一小半。

公園內的特色路牌,非常用心。

公園西邊經過一條鐵路橋就到了京都鐵道博物館,雖然只是早上八九點,但已經有很多父母帶著小朋友來排隊了,看來這裡常年火爆啊。

京都鐵道博物館由梅小路蒸氣機車館和大阪交通館於2016年合併,是全新的博物館。作為全日本幾大鐵路博物館之一,這裡承擔著鐵道科普的重任。和大多數日本博物館一樣,這裡有各種展出設施、手段。但是最搶眼的還是數十輛真實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火車,畢竟實物才是令人最激動的。(官網非常細心地給出了所有的車輛的位置和名稱)

排隊買票,有點貴,1200日元,但是我可以保證超值。場館設計得不錯,或者說很有商業頭腦。開門見山,一進入就來到棚子下的步道,裡面就有各式各樣的火車12輛,讓很多小朋友直接尖叫,大人們則手忙腳亂地拿出說明對照著看。第一輛車是古老的C62形26號機車,是戰後第一代蒸汽機車,時速能達到129千米。

一旁的是Kuha86形1號機車,採用了橙色和綠色的塗裝,車頭有照燈。

最靠外的就是日本火車的里程碑:初代新幹線0系21形的1號車。1964年投入運營的的車頭能拖動火車達到210千米的時速,開啟了日本和世界高速鐵路時代。整條火車(後面還有三節)被列為機械遺產。雖然是初代,但內飾看起來還不錯。

館內常見的場景,一群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簇擁在火車旁。後面是0系16形、25形、22形的1號車。
剛才的Kuha86後面接的是Moha80形1號車,解決了長距離行駛和高速轉向時的震動和噪音問題。

C62形後面接的是Marone59形1號車,是戰前皇族、貴賓專用臥鋪車。

再後面是Sushi28形301號車,是昭和初期的餐車。

被改為餐廳的Nashi20形24號車,有Hayabusa(隼)的綽號。

Taha103形1號車,是原來大阪環狀線用車,日本經濟騰飛時期人們通勤就坐這種車,可以進入體驗。

DD54形33號機車,比較像中國的火車。

新幹線的尾巴上是0系22形1號車。

一層展館入口處的全館平面圖,可見其內容之大、內容之豐富。

與一層展館並列的還有室外展館Twilight廣場,開頭的地方有一段鐵路分道裝置。

第一輛是頗像綠皮車的EF81形103號機車,建於昭和後期,連線近畿地方和東北地方,經過日本海。

緊挨著的是EF58形150號機車,是戰後初期製造的直流電車,是日本鐵道電氣化的先鋒。

EF58形牽引的Orone24形4號車內的臥鋪,可見非常舒適。

EF81牽引的Sushi24形1號車,是餐車,車上有當年JR西日本的標記。

廣場全貌,尾部是Suronefu25形501號車和EF65形1號機車。

下面進入一層展館,主要內容是鐵路的歷程、車輛結構、車輛工廠和鐵道設施,共有12輛實物車。進門左手邊就是“火車/電車們”的標牌,國內有時稱作“愛牌”,造型各異,形象鮮明。

右手邊是館內第一輛實車,230形233號機車,建造於116年前的1903年,歷史極為悠久,是日本最初的國產型蒸汽機車。現在它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產和機械遺產,享受來自全世界人們的瞻仰。

場館中央的三劍客,是最吸睛的部分。左邊是500系521形1號車,是新幹線的前主力。該車是日本第一種投入運營且時速超過300千米的新幹線,車內的防噪音效能較高。搭乘該車從東京抵達博多只需要不到5個小時。中間是Kuhane581形35號車,車名“月光”,是臥鋪車。右側是Kuha489形1號車,車名更為人們熟知——“雷鳥”,主要在信州和北陸地帶運作。三輛車在日本鐵道歷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展館周圍一圈是展品-圖文展示模式。鐵路歷程部分要從蒸汽機說起。

日本最初的新橋火車站開業模擬場景。

可以點開詳細瞭解的日本鐵路大事記。

展館最西側的EF52形1號車,是早期的蒸汽機車,旁邊是有內部結構的模型。車尾的駕駛室可以進入。

戰後車輛近代化階段,有各種新型車輛登場,包括前面提到的“月光”和“雷鳥”。

日本鐵道的車輛前檢視和愛牌彙總。

和鐵道緊密相關的聯絡船和國鐵巴士,也一併得到詳細介紹,配有精緻模型。

場館一角的100系122形5003號車,是平成元年建造的新幹線,在0繫上改進而來。

戰後初期的Daihatsu Midget MPA小三輪,被用來輸送貨物,並且大量出口到美國。

“懷念商店”,復原了早期車站商店的場景,裡面的貨物全都是幾十年前的款式,必然能勾起上年紀的鐵道迷的回憶。

復原的昭和乃站,裡面有學習日本當代史必須要知道的昭和三神器。

2Kiha81形3號車,綽號“黑潮”,是日本最初的特急柴油車,建於1960年,在上野和青森之間奔波。

ヨ5000形5008號車。

DMH17型柴油機,可以進行動作演示。這邊都是車輛結構部分。

貨車Wamu3500形7055號車,小朋友指著模型在尋求答案。

中央的平臺可以仔細檢視“三劍客”,這是“雷鳥”號細節。

“月光”號細節。

500系新幹線細節。

回到南邊,剛才的Kiha81形旁邊是DD51形756號機車,是比較老的車頭。車兩側還見縫插針地安排了大量模型和介紹。

這是比較出名的回聲號機車,可以進入駕駛室。

主展廳最東南側的EF66形35號機車,綽號“櫻花”,高速貨車車頭,採用藍色塗裝。最特殊的是這輛車被架起,底部開闢一條走廊,可以下去抬頭觀察車底情況,這腦洞開得也是可以。

隨處可見的“乾貨”。

中央的一個鏤空車廂內還有鏤空地板,可以向下看到底部結構。

伴有實物的知識介紹,這塊就是鐵道設施部分了。

最東側還有一些經典展示,主要是各種安全措施、複雜的電氣結構等,不乏可以親手操作的活動。

各式各樣的訊號燈其實也大有來頭。

盡頭有一個體驗區域,小孩子們可以登上模擬器,體驗列車司機的感覺。國家對鐵道科普的重視可見一斑。

南側的各種導電/集電裝置,也經過了多次改進升級。

各種車輪結構。

在一層本館最南邊有一個附加部分,裡面有一輛麵包超人卡通塗裝的列車。現在四國的鐵路上跑得很多都是這種車,樓上有專門的展廳介紹相關知識。

一層南側整體情況。

二層的硬貨少一些,內容為生活與鐵道、執行結構、模型場景、企畫展覽室、兒童樂園。同時,二樓也可以來到室外展區,一覽車庫和鐵道的風光。

露天步道南側的蒸汽機車第2檢修庫,裡面有C57形1號機車正在進行模擬全面檢查。

北側就是扇形車庫和轉車臺了,原來這裡就是鐵路樞紐,鐵道博物館建在這裡也算是近水樓臺。轉車臺時不時會進行表演,對面的車庫裡也有很多古董火車。

蒸汽機車廣場南邊的鐵路,這些車是不是還在用?總之官網的圖上沒有給出相應的標明(可能不屬於博物館)。

停在蒸汽機車站臺旁的“蒸汽”號,後面的觀光車廂採用特殊設計,應該沒有窗戶。

返回室內,逆時針方向參觀。二層的展出類似一層周圍一圈,都是主題展。第一個主題是關西鐵道。阪急、京阪、阪神、近畿、南海和JR西日本這幾架公司都有展櫃。每家公司都有經典的列車模型、車票、紀念品、介紹、人員的帽子等。對面是京都的交通發展。京都沒有機場,自然以鐵路和巴士為主要交通手段。這座博物館的絕大多數展牌上的漢字都有假名注音,幫助小朋友和不熟悉相關內容的人閱讀。

駕駛模擬器,應該不會單獨收費,但是有進入人數限制,所以採用抽選機制。小孩子們可以在這裡體驗10分鐘的駕駛樂趣。

這是一條線路上確保安全的各種檢查節點和控制裝置。

這就是鐵道模型了,日本的鐵道模型享譽全球。

即使給小孩子玩的卡通版也毫不含糊。

兒童樂園,以托馬斯小火車為主題。

一二層北側扶梯(剛進入的地方)處的牆上有各種機車的牌號,昭和初期是四位數,國鐵化以後是一位字母加五位數,每個符號都有含義。

所謂“執行結構”一部分的形式是鐵路場景模型,其過一段時間才會把人放進一個小黑屋,我時間來不及就沒有等。但是根據屋子外的說明和我從格擋上拍到的內容來看,應該是一個更加精細的模型(1/80),配合工作人員的解說奉獻給觀眾。

場景展示外牆上就有相應的模型,軌間距都是16.5毫米。滿滿一牆的火車非常壯觀。

鐵道與文化,其實是個有趣的話題。在前面的鐵路一章已經提到過日本的鐵道對文化、社會滲透之深。展廳裡包括飲食、愛好、影視、音樂、文學、繪畫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人民和鐵路的深厚感情和交融程度。

相比於客運列車的華麗與先進,貨運列車顯得老土和不起眼。但是作為支撐國家發展的重要手段,展館裡也為它們設定了單獨的展廳,講述貨運鐵路的發展。

京都鐵道的各種紀念品。

下面就是企畫展覽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臨時主題展。當前的主題就是前面提到的麵包超人列車大集合,從2月2日持續到3月3日。一層那輛車是瀨戶大橋上用到的列車。

麵包超人列車歷史。四國地區是日本唯二沒有新幹線的地方(北海道基本都沒有,只有南部和本州島有聯絡)。21世紀來臨後,JR四國推出了麵包超人系列列車,一方面以卡通活潑的形象吸引全世界的遊客,另一方面車輛也藉機換代。如今,雖然四國依然沒有新幹線(暫時也沒有計劃),但是新一代的麵包超人讓四國鐵路生機勃勃。歷史介紹採用長廊展牌模式,每一張內容都不多,圖的比例很大,顯然是為小孩子準備的。

四國的巴士也併入了這個體系。

小朋友正看得起勁。

實景照片,確實非常鮮豔。

介紹中說,有些車廂內是就是一個兒童樂園,有各種娛樂設施,小孩子可以邊坐車邊玩,度過愉快的時光。

幾輛模型,非常精緻。

JR麵包超人列車路線地圖,基本上完全覆蓋四國島。從本州的岡山下來,可以直達四國的大部分著名景區。注意圖中的站名全部使用平假名,這也是方便小孩子閱讀的舉措(大人還是認識漢字地名的)。

最後還有募捐、蓋章和資料,非常貼心。

出口處的詳細地圖,是給成人看的,漢字標註每一站。

一旁的座位試乘區。

出來後到達二層中央偏南的鐵道與生活部分,看多了剛才多彩的展示,反倒覺得這裡有些平淡無奇了。

將真實的自動檢票口(日本稱“自動改札機”)和列車執行時間顯示器搬到博物館。

真實的JR售票處。

選座系統的歷史。

票券印刷歷史。

各種紀念車票。

車上扶手和內飾。

上班上學坐的通勤列車發展。

模擬的老式列車內景。

各種紀念車票。

交通方式多樣性。

JAL(日本航空)標誌。

Economy Coupon紀念車票。

各式各樣的車內廣告。

京阪神地區路線圖。

車上設施變化。

坐席的發展。

旁邊有一個咖啡廳,累了可以去休息一些。

下面來到三層,是最高層,也是東西最少的一層。從二層東南側上來的話,直接就到了天空露臺,可以眺望南邊的鐵道和京都景色。有很多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注視著飛馳的火車,興趣盎然。

實時顯示的列車位置資訊系統。

旁邊是休息處。

剛進入室內會看到幾家姐妹博物館的海報,包括名古屋Linear·鐵道館,陳列著全日本最快的火車,一種時速達到581千米的磁懸浮列車。橫濱的新高島地區也有原鐵道模型博物館,以歷史車輛為主。這三座博物館是全日本最大最全的鐵道博物館。

旁邊有一個畫廊,展示歷史照片,來自館藏資料,禁止攝影(我其實挺好奇為什麼日本總不讓拍本來就是列印的歷史照片)。畫廊盡頭有一些向斜下方開的窗戶,可以看到二層和一層的景象。

這幅藝術品後面是圖書資料室。

博物館的主體內容就是這些了,從三層走樓梯到二層,再乘坐剛才提到過的扶梯抵達一層。門口處有博物館獲得的各種獎狀。最搞笑的是左邊那個“關西元氣文化圈推進協會”,又是一個奇葩協會。

一層500系新幹線旁邊有一家紀念品店,強烈推薦裡面的撲克,很有收藏價值。

出去後來到剛才樓上看到的車庫,正好趕上轉車臺表演結束。一輛拉煤的車頭正在退回車庫中。

轉車臺全貌。

扇形車庫東北是舊二條站,車庫中共有20輛機車,外面還有一輛上文插圖中的當作休息所的車廂。車型大多是B/C/D系列的老式蒸汽機車,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但如果各位來到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參觀。

這是天皇御用車。

後來那輛煤車又開上轉車臺表演了一次,接著隆隆地開走了。

梅小路蒸汽機車庫全貌。

剛才樓上看到的最近的兩輛車,後面的玻璃處就是二層展望臺,其實可以直接從那裡下來。

換個角度看看轉車臺,原來一端是有人操控的,現代已經是自動化的了。

蒸汽號體驗車站,可以拍攝紀念照片。

梅小路調運站原貌模型。

車庫內的各種舊式裝置。

車庫裡的每輛車車尾都有介紹牌,比如這輛就是天皇的御用機車。

有的車還可以上樓梯靠近參觀。

5京都鐵道博物館自己的扭蛋和扭蛋機(外邊應該是買不到的),推薦買一個。

那座舊二條站現在被開闢為商店和博物館,各佔一半。

博物館方面主要介紹蒸汽機車相關內容,形式也很多樣。

最後也有豐富的模型和文物。

外景。

雖然只是一座博物館,而且匆匆忙忙地拍攝、參觀,但依然看了一上午。由此我徹底被日本的鐵路文化震撼,甚至折服。鐵路滲透進社會,隨著時間演變,而人們又把這其中的故事事無鉅細地記錄下來,說給後人聽。我們並不缺乏故事和資料,缺的只是會講的心,我想這就是能從京都鐵道博物館學到的吧。

從博物館出來後原路返回,路上看到了京都水族館的另一邊(上面就是表演水池,不時有表演時的水濺下來),廣場和滿地的市電。

回到酒店稍微休息後,來到京都站踏上前往關空的Haruka列車,結束第二次京都之行。

Haruka類似於特急,但是價格與舒適度和新幹線相仿,到機場80+千米的路程中,只停了幾個大站(比如新大阪),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看到遠處的梅田藍天大廈,不禁想起了去年看到的壯美景色。

中途經過大海,遠處是大阪府南部的城市。

關空出站的地方擺放的Haruka模型。

出站後看到的特色建築和特色展覽。

候機樓四樓,也是去年來過的地方。

路上看到有這麼個東西,想著還有點時間於是決定斗膽去一趟。

一樓免費乘坐Sky Shuttle巴士前往,20分鐘一班。

大概六七分鐘後到達。這個Sky View是一座以航空為主體的綜合建築,裡面有博物館、餐廳、商店、展覽,頂層是可以眺望整個關西機場南側跑道的展望臺。

我直奔展望臺,可惜下午陽光從西邊照來,而且十分強烈,對拍攝非常不利。

東南的泉佐野市和關西機場聯絡橋。

飛機起飛過程。

關西國際機場

航站樓特寫。

四層商店看起來不錯,但我已經沒時間去了。

三層的餐廳,看樣子可能是提供高階飛機餐。

對於到機場早的朋友,我還是比較推薦來一下這裡的。提醒一下各位,我進入的是接待大廳(Entrance Hall),四樓處有一個走廊通向另一棟主樓(Main Hall),那邊有咖啡廳(這不重要)、展望臺和博物館,博物館裡有大比例機場模擬模型。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博物館,回國以後看樓層圖才發現。圖為一層玻璃外的裝飾。下方可見通天閣、梅田藍天大廈、哈利法塔和天空樹。

這是Sky Shuttle,這張照片是我本次在日本最後一張用相機拍攝的照片。

回到候機樓後時間已經很緊了,趕快排隊值機安檢。坐小火車前往登機口的時候夕陽還不錯。我記起去年在關空還照了一張對面建築玻璃上映出的小火車(在上一篇遊記裡)。

等了一段時間,最後登機。這是登機時天邊的景色。

夜航,回程。雖然白天可以比較輕鬆地辨認下方的城市,但僅僅依賴燈光就太困難了。逐漸地,窗外的暗起來,最終被雲層完全籠罩。第二次日本之行也就畫上了句號。

再見。

尾聲

首先要說的是,現在是2019年3月24日,距離我離開日本已經一個多月了。對於遊記這種“時間敏感”的記載方式,當然是越快完成越“保值”。但因為一些不可抗的原因,即使我已經很盡力,也花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反過來看,如果說遊記是將旅程再走一遍的話(相信各位看後會有這種感覺),時間長一點豈不是意味著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重溫了一下旅程嗎?這樣的話感受也許就得到了跟多的發酵。

經過我大致統計,這篇遊記全文有92826字,共1771張照片,還有幾段視訊。這些數字超過了去年的日本遊記,再次創造了我的個人紀錄。旅游回來很快就開學了,我抓緊剛開始幾周,幾乎把80%以上的精力投入遊記。雖然連續寫幾個小時,插入千百張圖片非常繁瑣疲憊,但咬咬牙還是趕上了自己設定的進度。一方面,久拖不決確實對接下來的學習生活影響太大(不寫或放棄我是不會考慮到);另一方面,“重溫”的過程過長也會導致“變質”。

開頭處提到,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我通過各種媒介對日本有了新的、也是更深的認識。那麼這次旅行中也就是在更多的瞭解中進行的。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想認知不同了,感受必然也會有很大不同吧。

我在長期的生活學習中,當然也和環境有關,逐漸養成了記錄的習慣。特別是接觸網路以後,我意識到一點:世界和知識是無窮的。至少以我現在的力量,不足以掌控人類文明最細微分支的全部內容。因此我就想,或許一味地匆匆前進是沒有止境的,怎麼樣才算到頭呢?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不如將自己掌握的資源、做過的事情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這樣總量雖然稍微少一些,但對於無窮來說都是一樣的。不過對資源的利用率,也就是效率,卻大大提升了。正是本著這樣的原則,我嘗試著使用各種手段,在任何時機,任何場所記錄下我的所見所聞。在合適的時候把它們整理起來,或分享或不分享,總之是屬於自己的、很珍視的東西。當然遊記顯然屬於要分享的,所以也需要更多考慮他人的需要和質量。但我認為,我的遊記最根本的特點,還是在於真實和及時。

如何解釋這兩點?可以這樣說,我的遊記至少一大半不是為別人寫的,而是自己做事情的慣例。發出來只是想到裡面可能有有意義的資訊可以順便幫助他人,何樂而不為。正像上面說的一樣,我認為遊記對我來說,就是在電腦前重新旅遊一次。事實上旅遊時很多東西因為時間太緊確實只是拍了照片就走人了,回來以後可以仔細放大檢視甚至閱讀說明。寫遊記的時候去查閱各種資料也是很正常的事。至少現在我對這次主要去的幾座城市有了更加立體的瞭解,對於每個景點也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更不用說在地圖上定位一個附近的地方。本來就印象深刻的旅行被再次完全回憶,記憶將是難以抹去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產生聯想時可以很容易地回憶起去年任何一張照片(前些年觀鳥時,我可以立即回憶起某一張清楚的照片是哪一天在哪裡拍的)。

對於我來說,這些就是效率的體現,是我所追求的:拍攝是無限的,沒有盡頭的,所以關鍵在於知不知道拍過,什麼情況下拍攝的,甚至當時是什麼感受。這樣的話,每張照片對於我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同樣,因為遊記的形式所限,我不可能在旅行途中完成遊記。但是我用手機將所見所想及時記錄,比如見聞一章中的“戴口罩”一事,就是我多次記錄後總結起來的結果。這種不起眼的事情如果要靠回國後回憶,多半想不起來幾件吧,但這正是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

這次旅行,從客觀上來說,我充分吸取了各種經驗教訓,無論是乘車還是溝通方面,很多原來膽怯的事情這次可以大膽去做(比如坐車問題),但很多原來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也需要格外小心(比如新幹線購票),我想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不應該畏懼在旅行的途中去感受新知,但不得不承認,很多繁瑣的程式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麻煩的。類似於交通、住宿、溝通的一部分等,雖然偶爾出出問題也是有趣的回憶,但是總沒有提高自己也會苦悶,更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能夠學習自己和他人的經歷,將很多基本的程式變得熟練,就等於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旅行中自己真正想見到、想做的事物上,效率提高了,心情也會變好。

對於旅行,經過這一番“折騰”,我也有很多新的收穫。現在我已經基本形成了我的旅遊規劃體系。我一般將整個旅行分為5各階段:早期構思、直接準備、實踐、直接整理、長期影響。早期構思階段就是提出設想,大致確定要去的地方,並且論證可能性(能去還是不能去)。接著就進入直接準備階段,此時要做的工作就是計劃準備一章中所說的那些內容了。如果像我這種平時比較忙的,要規劃這次旅行,提前兩三個月比較合適,先期購買機票,進行整體和具體的景點、路線、住處規劃等。臨行前一個月內再對具體的情況(臨時活動、天氣、開閉館情況等)進行詳細檢視,並對先期工作進行調整。最後的幾天內進行物資準備。實踐當然就是走出去的階段,我認為特別是難得的出遠門機會,一定要將時間放在旅遊上,儘量少做國內能做的事情(特別是躺在酒店裡刷手機,專門養生者可以無視)。同時也不要過多地整理資訊,而應該盡最大可能去觀察並及時記錄見聞和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樣效率才能得到最大化。回來後進入直接整理階段。大部分人是不寫遊記的,照片匯入電腦也就不管了。當然我們蜂友一般不這樣。遊記還是集中儘快完成好,但如果可能的話不要因為趕時間而犧牲了質量,這對於自己旅行時的付出和讀者來說都是一種不尊重。寫遊記時能夠回顧、學習相關內容就更好了。加上對圖文、視訊資料的整理歸檔,基本能讓這次旅行形成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這些章程性的工作都完成後,就到了一個節點,我一般簡單稱為“直接整理階段結束時刻”。在這個時刻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計劃的、和旅行緊密相關的。但是這些任務結束後,不意味著就可以扔一邊不管了。既然已經通過上述階段讓旅行深入腦海,那麼未來用到它的時候還多著呢。比如規劃下一次旅行,某天進行宣傳科普,給朋友講一講經歷等等都可以算是長期影響。但這些事情不再是由這次旅行直接引起的了,而是在未來恆久的生活中由其他原因引起。

我最久的愛好是軍事,十幾年來,雖經挑戰卻堅持了下來,逐漸發揚光大。有這樣一個比較“嚴肅”的愛好(小時候養成了看書的習慣,網路發展起來以後已經能明辨是非了),使我喜歡關心事物背後的故事。在各次旅行中,我總是喜歡走到景點最靠裡的角落,希望發現點什麼;要麼就是將注意力放在各式各樣的介紹上。所以對於我來說,從準備到最後遊記完成,進行一次旅行就是閱讀了一本綜合的社會百科,雖然內容是四面八方來的,但是這本書是屬於自己的,內容又極為豐富真切。因為是書,所以客觀,覆蓋面廣;因為是自己創造的,所以印象很深,難以忘卻。每次抱著這樣的態度去旅行,就能夠獲得極大的收穫。即使稍有遺憾也不影響。這樣多做幾次,在平時生活中遇到旅行相關的問題時就很有底氣。

這次冬天赴日,顯然不是很好的時節。對於日本來說,最好是梅雨季前的櫻花時節,接著是梅雨季後的夏季,秋季也有紅葉可以欣賞。冬天可以說是比較冷門的季節。當然對於我來說是沒有什麼挑剔的餘地的,不過也享受到了人少的好處。事實上,冬天的影響更多體現在自然景觀上,很多絢爛的河川、山林、花海在冬天只能偃旗息鼓。但再次換角度思考,因為冬天有這些影響,所以人會少一些;但是冬天對於人為景觀影響會少很多,而人少則是哪裡都少。因此安排冬天的行程,除了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觀外(比如雪景),可以考慮多設定室內和人文景觀。這次參觀的兩家大型博物館——豐田產業技術紀念館和京都鐵道博物館的參觀和天氣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我也要感慨一下,兩次赴日二十天中只遇到了幾十分鐘的降水,讓我得以把時間充分利用了起來,不得不說是天意。特別是2月初關東關西都在降水,但我去的時候竟然沒下,著實令人感動。

與其說是8天的旅行,不如說上次回國後的半年以來沒有間斷過。雖然外出旅遊確實最令人激動,密度也最大。但是事實是,或許正是有其他時間不懈的積累,才能讓外出的短暫時間產生更大的價值。這半年以來,我對日本有很多新的認識,經過旅行中實際體驗的修正和發展,這裡與大家分享。

最近我正在上一門課,是全國大學生都要上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我校這門課的內容比較豐富,其中的小組展示環節,我組選擇了對比中日20世紀末改革這個話題。我具體負責明治維新方面。明治維新是日本重要的改革活動,這眾所周知。但明治維新最重要的靈魂在於兩點。第一是中央集權,採用二元君主立憲制,這樣才能集中有限的的國力辦大事。這一點對於日本近代化過程的貢獻當然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戰後民主化改革使得今天的日本沒有直接繼承這一靈魂。第二是統一標準,全國說普通話,接受一樣的義務教育,商品流通,文化交融,這對今天的日本社會起到了更深層次的作用。雖然日本比中國小得多,但是不同地方之間的自然人文差異也相當明顯。之所以整個日本能體現出國家和自治之間恰到好處的平衡,核心就在於大家都能夠坐在一起互通有無,在共同建立的體系下發揚自己的特長。於是我們看到,雖然京都和奈良以傳統景觀為主,但是去那裡旅遊除了景觀和風格外沒有太大的問題,人們都說著一樣的話,坐著一樣的電車,看著一樣的書。統一“度量衡”,對日本的近代化和走向世界影響深遠。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迅速建立起近代資本主義文明體系。近代文明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擁有統一標準的詳細、客觀的記載,這和封建時代各種被肆意篡改、妖魔鬼怪的書籍相去甚遠。經過超過150年的積澱,今天的日本已經能講出太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正是旅遊的主要內容。前幾年有一些讓中國軍迷們非常吃驚卻又無可奈何的新聞,有幾艘當作博物館的軍艦因為保養不當被拖走拆解。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的是下餃子一般服役的新型戰艦。所以這不是錢的問題。如果文物因為太久就可以扔掉的話,那是不是人退休也沒必要活著了?急速的發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追平經濟指標,可以造航母、上月球,但是象徵精神發達有些東西專門和時間掛鉤,這道坎是過不去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趕快開始積累,加強科普的質、量與維度,希望能夠看到這樣的行動。

這次參觀諸多景點,日本對技術的尊重令我印象深刻。科技類博物館裡就不用說了,雖然少不了各種有趣的演示專案,但是講解員和隨處可見的乾貨展板才是全館的根本。各種博物館內經常有企畫展,保持著頻繁的更新。就算是常設展,過幾年也會更新換代一次。日本的博物館是科普的場所,並不是廢舊物品倉庫。類似於熱田神宮和奈良的大量宗教場所內,同樣有很多有關古代建築技術、宗教文化、修復情況的介紹,這就是用現代方式宣傳、繼承傳統的姿態。無論有多麼輝煌的歷史,都需要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實現宣傳、保護目的。這些技術不應該只掌握在科研人員手裡,有必要讓大眾也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來自中國的旅客經常讚歎日本的人性化設施,其實這也都是技術保證的。技術不僅僅被用來完成高精尖的國家任務,也被用來造福人民,讓百姓的生活更方便,這種態度本身也是對技術使用的一種深刻理解。

以上說的都是日本這幾座大城市的共性。但正如正文中提到的,戰後日本逐步建立起“觀光立國”之理念,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每座城市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塑造相應的城市形象。無論是東京的大都會,神戶、橫濱的現代海洋/近代西洋風,名古屋的東西合璧,大阪的近畿風,還是京都奈良的古都姿態,多姿多型,異彩紛呈。每座城市都有自己值得驕傲且與眾不同的地方,從政府到人民把城市的象徵滲透進生活中,給外來的旅客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前我讀過很多慨嘆城市化抹殺特性的文章,這或許是某些作者筆下悲觀的描述。日本很好地體現瞭如何能夠在保持發展的同時保住特色,這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多是日本值得他國學習的地方,也是日本竭力展現給外人的地方。事實上,日本也是一個國家,是國家必然有分劃,必然要面臨現實的挑戰和危機。從書中瞭解失去的二十年給日本帶來的危機是必修課之一了。即使身處日本大城市,也可以感受到各種宣傳中見不到的東西。四處都有老年人擔任職務,這分明就是老齡化、少子化的後果。街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與其說是現代的體現,不如說日本也未能免“現代化”之俗。地鐵、火車上有很多人在看書,但兒童遊戲的人也在增加,這或許說不上什麼問題,但也證明“日本在和世界接軌”。街上大多數的人確實西裝革履、行色匆匆,但偶爾也能在一些角落裡見到窮人蜷縮一隅,目光呆滯。前面幾段我沒有抬舉日本的意思,這一段也沒有貶損的企圖。我只想體現一點,瞭解意味著打碎夢境,也意味著破除成見,建立起立體的、客觀的認知體系。日本是亞洲第一個發展國家,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今天,但是也確實走過很多彎路、犯過很多錯誤,今天也面臨著很多問題,也有很多不足,這和其他國家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具體內容和多寡程度罷了。理性的認識日本,然後尋找我們想要的部分,這是一種負責的態度。

上文中(包括正文和尾聲部分)我多次提到學習日本這樣的觀點,這是從普世邏輯或者個人邏輯出發,自然不一定“正確”,只是一家之言。其實很多滲入血液的認知才是決定這一切表象的根本,而如果想擁有表象,硬學恐怕又是學不來的。我當然希望自己的祖國也能有很多“好”的東西,但是“好”又是誰定義的呢?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或許我們應該建立我們的特色,當然是基於世界共識和基本邏輯的;至於日本很多值得欣賞的東西,也沒有必要歇斯底里地強行學習、引進,從個體角度來說,能去他們那裡看一看就可以得到滿足了,同時也更正宗。

九萬餘字的遊記進入最後部分了。最後寫寫對未來的展望。在“可預見的未來”之內,我幾乎沒有機會在櫻花季前往日本,不得不說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畢竟主要人文景觀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百花盛開的場景令人羨慕。同時,雖然遊歷大城市是我的整體計劃,我也確實認為更為重要,但是更加多元的日本或許能增進客觀的瞭解,這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實踐。

從我目前的情況來看,未來前往日本的不確定性在增加,畢竟一般人都會覺得總去一個國家有點奇怪。但對我來說,我只會盡力做到我能做的,堅持積累、堅持鋪墊,有機會的話一定要更加珍惜。至於成行中的其他因素,也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我一直相信人真正的價值在於腦子裡的東西,而不在於腦子外的東西。去旅行,關鍵還是增加自己的認知。而這篇遊記,能夠讓旅行中的認知烙印在腦中,所以我反而要感謝馬蜂窩這個平臺,也感謝那些支援我的朋友,促成我的行動。

對於一個沒有什麼專業水平的個體來說,駕馭九萬餘字和千百張圖片是非常勉強的。雖然我在撰寫的同時會重讀一遍,並記錄圖片編號一一對應段落,但是如此之大的數目中存在差錯實在正常不過,希望各位能多多理解、包涵。如果能夠指出問題供大家一起進步,則更好不過。

我在前言中寫道,希望這篇改良後的遊記能夠為大家提供更多、更精確、更高效的幫助和參考。如果諸位認為我遵守了諾言,我會非常欣慰。但必須要指出的是,我認為本次遊記中對於在日城市遊的部分基本程式介紹已經說盡了,如果以後沒有什麼新的收穫,相應的部分會省略。我想以後我會更關心具體的內容,希望各位和我共同期待未來的旅行。

別樣東瀛任性遊就是這樣,再見,再見

(本文圖片用於商業傳播用途請與作者聯絡,文字及標註拍攝地點圖片之版權均屬於作者)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