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世界之大,美景之多,都是我心之嚮往的地方。然而,囊中羞澀卻成為了最大的障礙。經濟實惠的海島遊已經去了兩個,換個視角,換個心情看世界,“霓虹”成為了首選。日本是離我們最近的發達國家。置身其中,已不單單是為了放鬆身心,而是為了去感受,去體驗。雖說,日本的旅遊成本也不很低,但比起大洋彼岸的諸國來說,近—的確是她的最大優勢。
每每想去旅遊,熱情最高的就是我了,不論遠近,只要能行走在路上,於我就是快樂的,放鬆的,期盼的;但往往又因為家中那兩位的原因不一定能夠成行。此番之旅,源於兒子寒假臨開學前的一句話: 我想出去玩兒了。而日本也是諸多國家中,我們最能達成一致的國家。於是,我不安分的心再次被挑逗起來。看遊記,核算成本,似乎在這學期開學初便成了我每晚入睡前的必修課。然而,期間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不是小的嫌貴不去,就是大的嫌麻煩,要放棄,好在,在我的堅持之下,於四月中旬,果斷地定下了機票和酒店,也算是堅定了出發的決心。

【準備】

最為自豪的就是提前三個月預訂了機票和酒店。日本,素以細節服務而著稱,雖說全日空(日本有兩家航空公司:日航和全日空)的票價要高於國航,但是體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全日空的航線,返程時間有些偏早,但畢竟三人往返8100元人民幣還算讓我感到欣慰的。(剛剛7.15又查了一下攜程, 當前的單人往返要6353人民幣, 竊喜。)東京的酒店也是從攜程上訂的。日本的人均佔地面積比中國還緊張,所以日本的酒店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著稱。酒店當中單人間很多(其實不妨說這也是她人性化的一面),而三人間就少之又少了,加之兒子已經超過12歲,是必須有自己的床位的(人權嘛),也不允許和我們擠在兩人間了,所以酒店的選擇原則之一就是得有三人間,否則訂兩間房就太不划算了;其次,我們第一次東渡日本,語言完全不通(雖說上大學的時候我的二外是日語,當年成績也還不錯,但現在也完完全全還給老師了,慚愧啊),交通便利也是考慮的因素,綜合遊記和攻略,新宿周邊成為我選擇酒店的第二個原則。新宿格拉斯麗酒店,三人間含早(日本吃飯也是很貴的)四晚8116元,的確是夠貴的了,但也只能如此。這還是我預定的早,否則花錢都沒房額。至於大阪,住宿方面我們選擇了全新的模式—民宿(Airbnb網),價位和東京比便宜了不少,2451元四晚,可以自己做飯,就是一套完整的公寓,在大阪城公園附近,也算是稍稍拉低了一些成本。
此時的熱情卻似乎減少了,也不再沒完沒了的看遊記了。

【簽證】

沒有簽證是不能成行的,但旅遊簽證是三個月有效的,當然不能早早簽完。我斗膽提前這麼多訂下機票和酒店,也是看到網上都說日本簽證的出籤率還是很高的。日本簽證費用不低,我橫比豎比,終於在淘寶找到一家價效比較高的—逸行,那也人均將近300元啊。進入五月,開始諮詢簽證事宜,雖有傳聞日本將對華免籤,但恐怕我們是趕不上了。日本簽證提供的資料不是一般的多,夫妻二人同行,我原以為提供一人的就行,其實真不是,兩人的全套材料都要,個人的,單位的;填寫的,影印的;身份的,經濟的。反正是她能想到的,似乎都要提供,受制於人,也沒有辦法,儘可能全面提供吧,為順利出籤做努力,畢竟機票是退不了的。還好,一週的時間,順利出簽了,日本,等著我們。

【行程】

選擇自由行就是為了“自由”二字。家裡那一大一小,最不願和人扎堆,所以路線的選擇上也是走了一條小眾的線路。而我覺得一些標誌性的景點還是要看看的,畢竟出去一次不容易啊。兒子要過一天日本人的生活,要感受東京的早高峰,要深入當地人的生活,要走進大學的校園,當然還要品嚐大學食堂的伙食(這好像是我家自由行的固定模式吧)。所以最終確定了新宿周邊遊,臺場一日遊,大學校園遊(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消防博物館隨意遊的東京四日遊;新幹線穿行關東與關西,一路轉戰大阪,暢遊大阪海遊館;漫步京都街頭,感受京都大學,沉醉古老的日本當中;跋涉方便麵博物館,集參觀,參與和品嚐於一體的新奇遊的東京進大阪出的九天八晚的最終行程。
日本,我們要來了!

【概述之日本人】

九天八晚的日本關東關西連線遊就這樣結束。 此次行程給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是日本的人了。 拋開政治因素,我個人真的很喜歡日本這個國度,喜歡這個國家的人。日本人是友好的,熱情的,而且是相當的友好、熱情。初到日本,語言不通,交流不暢,環境不熟,雖有導航在手,卻也是有些不知所措。問路是必須的環節。行程當中被我們問過路的日本人不下二十人,年輕的,年長的,工作人員,路上行人,每一個人無不都熱情,認真,努力地與我們溝通,為我們指路,如果實在不能拿英語溝通(畢竟英語是我們溝通的唯一平臺),他們也會熱情地幫我們去向他人求助,會用豐富恰當的肢體語言給我們導航(在大阪梅田時,一個路口的老人拍拍自己的右臂,示意我們要找的一蘭拉麵館在右手邊),實在無能為力,他們也會報以熱情歉意的微笑和我們雖然聽不懂,但知道一定是友好的話語。
在東京大學,我們本想看看她的圖書館,卻誤進入她的文史館。於是兒子向一個工作人員問路。雖說應該算溝通比較順暢了,但是似乎還是沒有完全讓我們明白,於是這位女士讓我們在樓道里稍等,她進了辦公室。等了一些時候,她還沒有出來,我們以為是理解的偏差,人家已經回去工作了,於是我們就打算坐電梯下樓了。萬萬沒想到,剛到電梯口,她卻匆匆忙忙追了出來,也沒因為我們不告而別有丁點不滿,反而遞給我們一張剛剛列印的,清晰標明瞭圖書館地圖位置的google彩色地圖(其實就在她們館的背身)又再次給我們指引了一下方位,才如釋重負地送我們上了電梯。
還有一次是我們剛剛到了大阪,從地鐵站出來準備去找食吃。但是偌大的地鐵站一出,我們完全蒙圈,導航似乎也不很給力(正好有維修工程)。路邊有一對中年夫婦正坐著休息,於是我們上前問路。男士似乎完全不懂英語,於是我們的溝通就是和那位女士。因為不知道餐館的名字用英文如何正確表達,於是兒子拿著手機的google導航詢問(恰好上面是繁體中文,當地人看得懂)。只見那位女士也拿出手機導航(可見她本人並不十分清楚我們要找的餐館的位置,於是也幫我們導航)。因為要轉彎,過橋比較複雜,估計她怕我們不好找,於是示意那位男士,一起帶我們走到過街橋下,才放心地離開。熱情得讓我們覺得真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在商場問路,你可以隨便問一個專櫃的導購(她明確知道你不會買她的東西),即便她無法和你順暢交流,她會告訴你去詢問有中文導引的櫃檯,即便櫃檯就在眼前,她也會帶你前往。完全不會因為是否購物而決定自己的態度。
除了這些被我們求助的人讓我們感受到了無比的熱情外,其實隨處所見的日本人真的都很熱情。如果你和他/她有目光的接觸,他/她一定會對你微笑、點頭,甚至鞠躬。讓我們雖然在異鄉,卻沒有任何被排斥的感覺。也許日本人的微笑已經深深地刻畫在他們的臉上,而最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微笑讓人感到的發自心底的,讓人感到很舒服的,而並非表面做作的表現。

【概述之日本交通】

日本交通,一定是日本遊不得不提的亮點。之所以冒險選擇(當初也怕語言不通會影響我們的遊玩質量, 也考慮過跟團遊)自由行,其實最初吸引我們的便是體驗日本的地鐵,而這恰恰是跟團遊所不能做到的,所以最終“冒險”選擇自由行,也是為了實現我們搭乘日本交通工具的夢吧,事實證明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雖然前期的功課做得比較辛苦,也算是有所值了。

日本地鐵的人性化設施其實是從一方面體現日本人素質的高低。日本地鐵站的閘機都是敞開式的,乘客只要將車票塞入或者刷IC交通卡,就可以通行,省去了小門的開合過程,非常方便拖帶行李箱的人通過。如果你不塞票或刷卡,閘機的小門才會自動關閉。日本地鐵的建造年代一般比中國久遠,所以遮蔽門比較少見,只有某些站點新加了遮蔽門。而且很多站臺真的很窄,換乘和候車都是在這窄窄的通道上同時完成的,所以當地的日本人往往是貼著牆壁站立,而非早早到等候線處排隊(而我們往往直接站到等候線處排隊, 大概是受國情的影響,總怕上不去車),為他人提供方便,不給他人帶來麻煩,應該是日本人的宗旨吧。地鐵站內會有很多不同的貼圖,會標明某趟列車是幾節車廂編組,不同車廂的特殊性,比如弱冷車廂,優先席,女士車廂等,同時還列明瞭沿途所有車站對應每一節車廂的設施,以方便乘客按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車廂,比如哪節車廂對應樓梯,哪節車廂對應電梯,哪節車廂對應換乘站臺。站臺牆上的列車時刻表詳細地列出了全天經過本站的所有車次的抵達時間。實際驗證下來也是分毫不差。讓我非常感動日本地鐵公司的縝密和體貼。候車時,乘客都能做到根據地上的指示標識分列車門的兩側,先下後上,進入車廂後也無人快步搶座兒。車廂內座椅都是絨面織物,不是冬天坐上去屁股涼颼颼的硬塑料。日本地鐵的拉手非常貼心, 有高低不同的配置, 方便不同身高的乘客。優先席到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一定為特殊人群留著,但是在非高峰時期,那幾張不同顏色的座椅真的是空著的(其間我誤坐了一回優先席,當我納悶為什麼周邊站了很多人,可我身邊的位子卻一直空著,才猛然意識到是優先席,趕緊起身,很是不好意思)。傳說中日本人在地鐵上最喜歡做三件事:打盹、看書和玩手機。我觀察了一下,打盹的人不少,看書的人有,但明顯少於看智慧手機的。說明隨著智慧手機的入侵,讀紙媒的日本人也在減少。車廂裡非常安靜,幾乎沒有人說話,雖然一部分人在用手機,可你絕不會聽到鈴聲,更沒有人通話,大多在瀏覽頁面或者使用即時通訊APP。因為把電話調成振動模式已經成為日本人進入地鐵之前的習慣。日本人在地鐵裡不僅不會打電話,連來電都不會接聽。我在地鐵內也看到了“禁止通話”的標識。乘坐自動扶梯的時候人們都自覺地站在左側,讓有急事的人從右側快速通過。無論隊伍多長,無論自己下車的車門離隊尾有多遠,日本人一定會走到隊尾排隊,而且一定是排成一隊。也許就是因為人的素質,才使得龐大而複雜的地鐵站內忙而不亂吧。
日本地鐵站之大不是誇的。 國內的地鐵站通常是四個出口,遍佈一個大路口的四個角上, 而日本地鐵的出口大多以兩位數計數,這也是我們剛到日本時,往往從一個地鐵站出來,發現地面上的一切卻是那麼的陌生。尤其是在東京,地面上是很少見到行人的,車輛也不多,根本不會發生像帝都這樣的堵車情況;而步入地下,卻發現原來人真的不少。日本的地鐵站不單單是地鐵站,因為它的龐大,所以它集購物餐飲交通於一體,而且絕對貨真價實,明碼實價,童叟無欺。所以只要步入地下,天氣變化便不是問題,因為人們可以在地下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情。據說東京地鐵有七層,我沒有考證,但是我們的確下到過地下六層,明明上車的時候是地下二層,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反正下車的時候就到了地下六層。那也完全不用擔心,跟著指示標誌,可以去我們要去的地方,當然在站內走個千八百米的距離實在太普通不過了。試想,日本的地下,特別是東京的地下,豈不是空的?
日本除了龐大的地下交通系統,地面上的交通也是能分層就分層。我們前往的臺場地區,也許因為它填海填出來的緣故吧,這裡沒有地下鐵,鐵道是架在空中的,而在鐵道之上又架橋給汽車通行,所以當我們坐在百合海鷗號裡時,我們的頭頂上是過汽車的。而我們去大阪關西機場所坐的電車(其實也是火車)又是通過跨海大橋行進的。
也只有這樣以蜘蛛網式分佈的交通網,才能滿足日本如此高密度人群出行的需要。
在日本,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行人過馬路。作為行人,過馬路一定是以交通燈為準的,不是以路上是否有車輛來定。而日本人等燈的時候也並不是站在等候線上(儘管等候線離路口已有相當一段距離),而是遠遠地站線上後相當一段距離處,也許就是因為他們不用擔心過不去馬路吧。而日本的斑馬線是非常非常寬的,是我們的三倍左右(同比大路口),甚至整個十字路口全方位都是斑馬線,橫的,豎的,還有斜的。日本人過馬路不急不躁,這不得不歸功於司機的素質。因為在這裡行人一定是優先的,只要有行人過馬路,即便是正常拐彎的車輛也一定會遠遠地停下,示意行人先過,你讓它先過,它都不走。自行車過馬路是在斑馬線旁有專門劃出的區域的。所以在日本過馬路非常安心,就像走在自己院中那麼安全。當然路上的人也不會閒庭信步的遛達,節奏快是日本人的一大特點。當然,在街頭你是聽不到汽車鳴笛的聲音的,整整九天,除了大阪聽到過一聲汽車喇叭聲外,我都忘了汽車是還配有喇叭這個裝置的。

【概述之日本印象】

日本人出行的標配一般是毛巾、手帕和雨傘。毛巾和手帕是用來擦汗的,毛巾就掛在脖子上,進入地鐵車廂和商場這些冷氣十足的地方,擦擦因匆忙和暑熱,當然還有因為他們總是正裝出行(這個季節,男士穿長袖襯衫,學生穿制服毛背心的不在少數)而出的汗也是極為方便的。作為海濱城市,隨時下雨當然不足為奇,所以當地人隨身帶著把雨傘是極為必要的,而日本人多是攜帶長把傘,掛在雙肩揹包帶上。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這麼青睞攜帶並不方便的長把傘,但是卻看到在公司,商場門口都有放長把傘的架子以及套溼雨傘的袋子。
日本印象萬萬少不了衛生間。乾淨,無異味自不必多說,單是那些貼心的設計就不能不提。大概因為衛生的絕對過硬,衛生間裡是非常敞亮的,包括坑位部分。很多日本的公共衛生間被稱之為化妝間,所以洗手池的鏡子,洗手液,冷熱水龍頭毫無疑問是必備的,當然檯面上也無殘留水漬。掛傘的小小設計,簡潔卻實用。要說坑位之內,只要是坐便,一定是帶沖洗功能的馬桶圈,牆上懸掛著可用來消毒的酒精盒,按出一些在衛生紙上擦拭馬桶圈,避免不願坐上去的尷尬。智慧馬桶圈(大多數是ToTo的)上除了沖洗功能,還有音樂和除臭功能,也是為如廁時避免尷尬而設計。衛生紙幾卷幾卷的堆放著,絕不會擔心沒有的用。就是在這麼緊湊的坑位當中,也會為愛美的女士準備一塊可以收起放下的腳踏板(面積不算小),方便女士換裝所用;為了年輕的媽媽,還會準備一個或可摺疊或不能摺疊的寶寶椅(明確標明供2歲以內的寶寶使用 ),這個設施也會在洗手池旁出現。在這裡上廁所都是件舒心的事。
日本的垃圾分類是非常到位的,所用路邊的垃圾桶真的不多,而街道上卻相當乾淨。而如此乾淨整潔的街道,令人舒心的衛生間,我們卻未曾看到過任何清掃打理的工作人員。我一直很納悶,在日本,特別是景區周邊,國人也不少,如廁之需必然有之,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為什麼在國內,即便是在帝都,工作人員不停地打掃收拾,依舊不能讓人感到舒服呢?借老公一句話:這是“破窗效應”的逆效應。因為乾淨,所以自覺地保持乾淨。

深入日本人骨髓的除了這種乾淨整潔外,那就是規矩了,特別是排隊,似乎已經成為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只要有兩個以上的人,那必排隊,一條縱隊,絕不擁擠,也絕不煩躁。因為對硬幣的不熟悉,每每在超市買東西,我都會把所有的硬幣拿出來找,後面的人總是一米開外的距離靜靜地等候,不急不燥,絕不催促。

【日本第一站之東京】

2016年7月18日清晨,坐上事先在攜程上預訂好的易到專車(因為有7折優惠,我們三人才不到100元,包括高速費,一路到機場,真的很值)奔往首都國際機場的T3航站樓,因為週一,9:50的飛機,我們6:20就出發了,提前了三個半小時,但依舊路遇早高峰,加上在機場領取隨身wifi,值機,安檢,真正到達登機口,離登機也就半個小時的時間了,還真是夠緊湊。感受日本服務從飛機開始,所以此番我訂都是全日空航空公司的班機,NH956航班將搭載我們飛往嚮往中的國度。波音787型飛機,也是迄今為止最新的機型,寬敞的機艙,先進的裝置(用按鈕調節遮光度的窗玻璃),精緻的飛機餐,周到的機上服務,完美。飛行近三個半小時,飛機準時降落在了日本東京成田國際機場,調整時間(我們和日本有一個小時的時差),出關,取行李(行李早已不在傳輸帶上一圈一圈地轉了,而被拿下來整整齊齊地排列好了,等候主人。所以說排隊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連行李都排隊),找事先查好的車站。日本的交通分為很多公司,交通費用的確不便宜,所以必須事先選擇好適合自己的線路乘坐(不過日本的各大網站都有簡體中文的切換,所以在國內做攻略很方便,而且時間,價錢也很準確,基本上在國內就完全可以把幾天的旅行線路和花費測算清楚)。日本交通的準點率是相當高的,所以計劃和現實可以完美地結合。

出發前做功課,發現京成電鐵的Access Exp號,經濟實惠,價效比較高,雖說單程也要1240円(約合80.65RMB),但也算理想了。我們真的到日本了。車行近一個小時,換乘JR山手線(地鐵),我們到達了東京四天的落腳處——新宿。
新宿區是日本東京都內23個行政區之一,也是比較繁華商業區。東京都廳(都政府)位於區內,是東京都的都市核心之一。商業娛樂設施齊全,高等院校集中,有許多大型企業總部。
新宿區位在東京市區內中央偏西的地帶,區內的新宿車站是東京市區西側最重要的交通要衝之一,包括JR山手線、JR中央本線、JR總武線與私人鐵路公司京王電鐵、小田急電鐵的總部都位在新宿車站,周圍還有數條地下鐵路線行經。
相對於西新宿的現代化與整齊,新宿車站以東的東新宿地區,則是最熱鬧也是最混亂的傳統商業街地區,其中,聞名海外的紅燈區——歌舞伎町,就是位在新宿區之內。而我們此番所選擇的東京新宿格拉斯麗酒店就位於新宿東口。選擇新宿作為我們的落腳點,是因為這裡便利的交通。 我在國內就買好了“東京地鐵72小時劵”,這是專門為旅遊的外國人提供的,目的在於節省昂貴的交通費用。東京地鐵上車就在140円(約9.11RMB)以上,而三日券日均500円(約32.52RMB)東京和都營兩大地鐵公司的13條地鐵線路隨便坐,而這13條線路遊遍東京主要景點無障礙(我兒就有一次先於我倆出站,發現出錯了,又刷卡進來了,毫無負擔,這要是買票,得多心疼啊)。

辦好入住,簡單。出發,晚餐。一路導航,終於找到了“三田制面所”,一家以蘸面著名的小麵館。面積很小,但乾淨整潔,面分大中小份,價錢卻一樣,我家能吃的小同志選了大份,滿滿冒尖的一大碗麵,蘸著特殊的湯料,瞬間化為烏有,餘味無窮(我家那兩位一直對這個面的味道念念不忘,我個人覺得回味有些怪怪的)。誰說在日本吃不飽,我們沒有哪一餐不是吃到撐的,而且也就是一人一份的量。

面足湯飽,也就花了我們2490円(約161.95RMB),我們開始了攻略中的下一站——東京都廳。東京都廳(The New Tokyo City Hall,Japan,1986-1991年),位於東京新宿新區,是屬於紀念性高層建築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設計人為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都廳”是東京都市政廳的簡稱。遊客一般都在此參觀東京全貌,關鍵還是免費的喲。這棟建築共有48層樓,包含兩個242.9米高的塔樓,以這個地震頻繁的城市來說,實在高乎尋常,因此有人將之比為“城市墓碑”。在第33層之處分成兩個對稱的摩天層,並延伸至高達243米處。對外開放的展望臺設在第45層,乘電梯僅55秒即可到達。俯瞰東京的夜景,滿眼的燈光,也是壯觀。

跟隨導航回到酒店,幸虧選擇了一家有30層高的酒店,而且八樓平臺上還有一個巨大的哥斯拉,否則在這樓群密佈,燈火輝煌的新宿地區,找回酒店都會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樓下711買盒明治牛奶,回房間修整,調整狀態,準備明天出行。還得提一下,無論樓下的新宿地區有多麼繁華,多麼喧囂,進入樓層,進入房間,一切就歸於安靜,除了偶爾的火車聲,再無其他雜音。整整四天,好似整個樓層只我們一家入住似的,也沒聽到過樓道中有任何聲響。
東京第二天(7.19)我們選擇了臺場地區。臺場或稱御臺場,位於東京都東南部東京灣的人造陸地上,是東京最新的娛樂場所集中地。臺場的取名有這樣一段來由: 1853年,美國人佩裡率船隊來到日本,當時東京還稱江戶,由於防衛上的緊急需要,匆忙趕製了海上炮臺設定在此禦敵,從此這裡便稱為臺場。
臺場的中心是“臺場水色之城”,建有購物中心。還可以參觀走紅電視節目製作過程的“富士電視臺”等。1997年3月10日,富士電視臺(フジテレビ)將總部從新宿區搬遷到位於臺場的富士電視臺本社大樓裡,這棟由日本知名建築師丹下健三所設計(還是他)、像是一架電視機般造型的大樓就成為遊客絡繹不絕的觀光景點。因為當天她的演播廳沒有開放,我們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圈,倒也沒留下什麼印象。而海邊的迷你自由女神像卻有些意思,和她合張影,假裝到了美國。
今天的安排是臺場一日遊。因為是填海所建的地區,因而保留了水域,可以通船(畢竟是海,所以水深足夠),稱之為水上巴士。而臺場地區最吸引兒子的是她的科學未來館和豐田汽車館,雖然科學未來館因為假期取消了週二閉館,但遺憾的是當天豐田汽車館不開,而我們預訂的水上巴士和科學未來館的票是有日期限制的,所以也只能按計劃前往了。

日本未來水上巴士東京都觀光汽船HOTALUNA (from Asakusa)是一艘非常有未來感的輪船,船身就像很多科幻大片裡面的未來太空飛船,可以船艙內觀光,亦可登上船頂觀光,票價些許昂貴,1560円(101.46RMB),就是外形比較特別,其實也真沒什麼,一個小時的航程,也有些無聊了。

因為發船時間是10點鐘,碼頭又在著名的淺草寺附近,所以我們安排早遊淺草寺。6:30起床,吃罷酒店的豐盛早餐,我們出發了。跟著人流我們從一個商場下到了地鐵站裡。7:30左右,以為這就趕上了東京的早高峰(後來發現當地人大概在九十點鐘上班,所以早高峰會再晚些才出現)。地鐵裡是匆忙但有序的人群,匆忙是因為我們看到人們一路快步前行,匆忙是因為我們聽到了鞋跟敲擊地面的聲音,但人群始終是自覺地靠左前行,忙而不亂,安靜得有些瘮人,除了走路的聲音,也無其他聲音。周圍的店鋪,除了便利店都還沒有開門。站臺上除了工作人員報告車況的聲音外,依舊沒有說話的聲音,人們自覺的在地面提示線後排好隊伍,車很快就來了,站臺上的隊伍依舊整齊,沒有人著急上車,直到下車的人完全下完了,才開始上車。這種搭乘地鐵的方式,我們也是到了後幾天才適應的。車廂裡的人不少,沒有座位了,但人們整齊而自覺的站成三排,所以也不顯得多擁擠。如果你要是怕擠,或是想有個座位亦或更好的位置站,又不趕時間的話,你可以等下輛車,車與車之間的間隔很小,時間上真不會有太大差別。

清早的淺草寺(也不算太早,都快九點了,但好像在日本算早的),雖然仲見世街的店鋪多沒開門,但是我們算是比較成功地躲開了人流。雷門在我們的鏡頭裡也可以不被人頭擁擠。淺草寺是日本現存的具有“江戶風格”的民眾遊樂之地。也是東京都內最古老的寺廟。寺院的大門叫“雷門”,正式名稱是風雷神門,是日本的門臉、淺草的象徵。雷門是公元942年為祈求天下太平和五穀豐登而建造的。幾經火災焚燬,後於1960年重建。江戶時代德川家康將淺草寺指定為德川幕府的朝拜場所。賞賞景,拍拍照,拜拜觀音,祈福於此。買一袋著名的“人形燒”嚐嚐(味道一般,浪費了),我們便匆匆趕往碼頭準備坐船前往臺場。

日本科學未來館是一個與大家共同分享21世紀“新知”,面向所有人開放的科學博物館。於2001年7月10日開館。其宗旨是通過各領域的尖端科技這一人類知性活動,使科技之成為豐富我們生活的文化,併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享。每個展廳都有科學交流員以及志願者進行現場講解,並與觀眾進行多種互動實驗(因為她的開放是面對本國人民的,所以講解都為日語,我們是聽不懂了),使參觀者在親身體驗尖端科技的同時,思考科技的意義並展望科技的未來。Geo-Cosmos是科學未來館的標誌性展品,根據日本著名宇航員、科學家,現任未來館館長的毛利衛先生的願望,“與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從宇宙看到的美麗地球”設計製作而成的。 Geo-Cosmos是一個直徑為6.5米、表面鑲嵌著約100萬個LED的球體顯示器,懸掛在6樓高空,根據衛星資料等可模擬地球、月球、各類行星等的形態,還可顯示全球海面溫度、全球轉暖模擬實驗等等。而最吸引人的還要算是在3樓展區內的機器人世界,可以看到由本田公司開發的,不僅會走路還會跑步的智慧機器人ASIMO。一個機器人,足以展示日本位於世界前沿的科技。就在等候ASIMO表演的時候,我們趕上了一次東京地震,雅虎天氣預報,我們所在臺場地區大約是2級地震,起初感到搖晃,我還以為是哪兒在實驗,但看到身邊幾個穿制服的學生的表情和交流的神態,我確信是地震了,但也不足以驚慌的地震。雖然國內的家人有些擔憂,但我卻覺得有些小開心,能趕上一次日本的地震(當然是非災難性的)也是一次不錯的體驗。
下午時分,天下小雨,遺憾錯過了調色盤摩天輪。搭乘百合海鷗號回酒店。百合海鷗號就是日本的“無頭電車”,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車頭的無人駕駛列車,有點像電車。很安靜,開起來沒有噪音。每一站之間的距離都很近, 可以觀賞到完整的東京灣。但因為當時下雨了,賞景的確大打折扣。
走出地鐵站,決定和兩位男士分道揚鑣,要不想買的禮物一件也買不到。其實當時我完全沒有酒店的方位,也不知道去哪個商場,繞了一圈又回到我們分手的十字路口。先找到酒店再說,至少酒店附近有個不小的藥妝店可以逛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跟著感覺走,我居然一下子看到了高高的酒店,這下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就這條街了,趕上商店就進,趕不上就去早就物色好的藥妝店。幸運如我,居然發現了一家不小的免稅超市,而弟弟心心念的虎牌水壺居然有貨,他也是命好。之前都不抱希望了,因為全日本斷貨,估計都被國人買走了(其實水壺made in China)。自己逛得不亦樂乎,收穫大大的。不過後來一直慶幸自己逛了這麼一次,否則之後真的都沒機會了。

東京第三天(7.20)大學校園遊拉開帷幕。小眾線路從今天開始。第一站早稻田大學。1882年,早大的前身–東京專門學校誕生在東京郊區的一片稻田裡。早大是日本最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也是日本社會精英的搖籃。作為亞洲最為國際化的大學之一,早大擁有日本最先進的圖書館。
雖然已放暑假,但依然有學生在上課。校園安靜,乾淨,沒有氣派的校門,一切都是那麼低調。但步入教室,先進的裝置,舒適的座椅,貼心的洗手池,日本的細節優勢彰顯出來。遺憾的是校園內沒有運動場,這也成了兒子不看好這所大學的重要原因。校園真的不大,很快我們就走了一圈,離開,準備去體驗東京另一個別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都電荒川線。

都電荒川線是東京遺留的唯一保留地面軌道的有軌電車。被譽為“市民之足”。作為懷舊感十足的交通工具,都電荒川線至今依然很受歡迎,還被人們親切得稱為叮叮電車。遊客可以一邊眺望東京平民區富有人情味的風景,一邊享受荒川線之旅。途中我們還遇到了三個穿著制服的低年級小學生,安安靜靜在車站排隊,低聲在車上交談,甚是可愛。車上的乘客以老年人為主,而且真的是那種很老很老的老年人。來之前做功課,都說日本的老人不願被讓座,他們要證明自己不需要被照顧,只需要留下優先席就可以了。一路上上來的老人真的沒有被讓座的,即便是車門處的優先席往往也是空著的,不少老人上車後還會主動往車廂後部走(走路有些都是顫顫巍巍的那種老人),而把優先席留給他們認為比他們更需要的人。當他們身邊有人下車,他們才會坐下。而且,在日本很多商店,包括大學的食堂,計程車司機,有相當一批應該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也許他們要用勞動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吧。所以日本街頭除了遊客是沒有閒逛的當地人的。

大學遊第二站——東京大學。作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東大依舊是低調出現,連它最為著名的“赤門”也是那麼不顯眼。東京大學是一所世界級著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作為日本最高學術殿堂和帝國大學之首,其在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東大誕生於1877年,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亞洲最早的西制大學之一。截止2014年,東大培養了包括8名諾貝爾獎得主、16位日本首相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鉅子、政經精英,在日本國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無可比擬 。

著名的忠犬八公的主人就是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農學部教授上野英三郎,校園中就有教授和八公的嬉戲的銅像。

東大的食堂也是對外開放的,我們選擇了在地下的中央食堂用餐。地下一層有一個展示櫃,陳列著各種餐食的模型,只需記住編號和價錢就可排隊點餐。拿好餐票,下到地下二層,排隊取餐。備餐的多是老人,速度很快,絕不會有任何耽擱。食堂內是一排排長桌提供就餐,餐桌上鋪有塑料檯布,絲毫沒有油膩的感覺,就餐時人們也會交談,但卻不會感到吵鬧。食堂中心位置提供免費的茶水和調料可以取用。所有的人都會把除了麵湯之外的餐食吃淨,然後送到專門的食器返卻口,按照分類垃圾桶的提示丟棄垃圾,之後把餐具放到傳送帶上,有專人收取,也絕沒有餐具碰撞的乒乓聲。味美價廉是大學食堂的一大特色,一餐飯下來,我們三人才花了1190円(約77.4RMB),在日本真的是相當便宜了,大概是三個人才花了一個人一頓很普通的定食(套餐)的價錢吧。看來吃飯想省錢,務必進校園。

飯後漫步校園,三四郎池一定不能錯過。三四郎池在東大可算歷史悠久,周圍環境清幽,一走近它恍如世外桃源,一絲喧囂也無。三四郎池的名字源於夏目漱石的小說《三四郎》,主人公三四郎第一次與心上人美禰子相遇的地方,其實三四郎池有它的大名,叫育德園心字池,由加賀藩前田家建造,想必是為了迎接將軍來訪而建造,幾次修葺,終於17世紀後半葉育德園成形,號稱江戶第一名園。話說比東大正門更有名的赤門,也是為了迎接將軍家下嫁的女兒而建造的。當然還是其中的愛情故事更讓人心動吧。

離開東大,前往今天的最後一站銀座。作為日本的一個主要商業區,銀座以高階購物商店聞名。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紐約的第五大道並列為世界三大繁華中心。四丁目的十字路口可以稱的上是整個銀座街區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段。14層樓高的現代化三愛大樓與19世紀風格的和光老店遙相呼應。一個光彩照人,一個雄偉堂皇,一個華美新穎,一個古樸高雅。而兒子對銀座的憧憬就是找尋地理書上的那座帶鐘錶的大樓——和光百貨,一家經營高檔名貴服裝的老店。奢飾品不是我們的菜,一家商場的地下超市倒是吸引了我們。這是類似於當代商城地下的那種比較昂貴的超市。看著包裝精良、分食便捷的瓜果蔬菜,魚肉蛋奶,不得不再次感嘆日本人的細節作風,但是價錢也著實令我冒冷汗。日本農業的不發達,導致國內蔬菜水果的昂貴,品相漂亮,個頭較大的桃子居然合人民幣100多元一個;胡蘿蔔被稱為人蔘,三根299円(合19.45RMB);黃瓜,西紅柿的價錢也令人咋舌(還是帝都好啊)。然而海鮮的價錢真的不貴。

晚餐是國人熟悉的吉野家,真心比國內好吃,而且薑片還是免費的。熱情的店員老大爺主動為我們拍合影,一次不行,還照了兩次。就是室內空調太涼了,難怪他們穿那麼多。

東京第四天(7.21)行程當中的這一天本沒有什麼特別的安排,以隨意遊為主,原本是為我自己購物預留下來的。但是看到前三天兩位男同志對商場的厭惡之情,我也就不做打算了。這倒也正好隨了去豐田汽車館的願。我們再次啟程去往臺場,水上巴士當然不坐了,百合海鷗號是臺場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地鐵券有些浪費(百合海鷗號是不能用券的),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吧。豐田汽車館要11:00才開館,我們睡了個小小的懶覺,悠閒地吃完早餐,迎著濛濛的細雨,打著傘出發了。今天的東京真冷啊。沒想到歪打正著,真真正正的趕上了早高峰。站臺上的工作人員多了,車廂更擁擠了,不過秩序依舊在,隊伍依舊在,安靜依舊在。就這樣我們還是到早了,不過雖然展區被攔著沒有開,展館早就人性化的開啟了,所有展覽的汽車也盡收眼底。

展館中的汽車除了參觀,大部分是可以體驗和試坐的,還有試駕區域,不過只認日本駕照,可見對國民的優待。還有就是館內的平衡車,一個小面積區域的試用可以對英語交流的人群,不過只有一個時間段,相對日語時間段的試用要少得多,而在全館試用的免費平衡車也就只針對本國人了,又一次體現了對本國國民的優待。只有愛自己的國民,對自己的國民好,國民才能愛自己的國家。對於汽車我不懂,但我也覺得不虛此行。參與其中,遊戲其中,本身就是一大樂事。況且非本地遊客不多,感覺真是不錯不錯的。穿過一個商場,還有一個老爺車展廳,可以近距離看看老爺爺們修理殘破車體,本以為他們就是做個樣子,經過詢問才知道,這裡的很多老爺車都是被老爺爺們一點一點修理出來展覽的。只能說這些老手藝人太牛了。

就快離開東京了,到東京市政廳轉轉,看看首相官邸,看看眾參兩院,雖不能近瞧,但可以遠觀,門口的保衛人員會笑著告訴我們不能進入參觀,一點沒有盛氣凌人的感覺,親切,熱情。

【日本第二站之關西】

東京轉戰大阪(7.22)提前買好了東京到大阪的新幹線的車票,兒子強烈建議買自由席,就是沒有指定座位,但有座就可以坐,就像地鐵一樣。一是便宜些,二是時間不受限制,哪趟車都可以。即便是便宜的自由席也要13620円(合885.83RMB)一張,真心的貴啊。

酒店十點以前退房,所以也沒有安排,就是吃過早餐,收拾行李,看看電視,等候退房。退房更簡單,不需查房,只是把房卡插入專門的機器就可以了(難到日本人就不怕房間裡丟什麼東西,拆個馬桶圈都發現不了啊)。
出門時,雨已經不怎麼下了,倒是免去了淋溼行李的煩惱,也算我們幸運了。坐地鐵來到東京站,幾班車我們都可以坐,為了避免等候我們去趕發車最近的一趟車,所以遺憾的錯過了買新幹線的便當。據說相當不錯,而且也不算貴(其實剛吃完早飯,一點也不餓,就是有些饞,不過也沒得逞)。因為是自由席,我們選擇了一車廂,上座率真的不高,也難怪票價貴了,不管多少人都出發,票再不貴點,成本都回不來。一路看風景,滿眼綠色,日本的綠色覆蓋率真的是太高了,要不空氣質量好呢?兩個半小時,我們的列車停靠在了新大阪車站。

這次在大阪我們選擇了住民宿。一種全新的選擇。一是考慮經濟成本,民宿四晚的價錢,比我們在東京一晚的住宿略多一些;二也是想體驗一把,也更能貼近本國居民,又和我們這次出遊的宗旨——人文小眾遊相吻合。從地鐵站上來到我們居住的公寓,便利店就有三四家,樓門口對面就有一家711,馬路斜對面還有永旺超市,生活相當便利。我們之後幾天的早餐,甚至最後一晚的晚餐都是在這兩家店解決的。永旺超市每天晚上還有70%-50%的打折促銷,相當划算。
房間真的很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張雙人床緊靠陽臺門,想去陽臺必定要從床上爬過,我都沒有去過陽臺。晚上要鋪一個墊子在地板上,所以就更顯擁擠。不過房間裡灶臺,冰箱,洗衣機,微波爐應有盡有;浴室也是乾溼分開的,小小的浴室裡一定配備著浴缸,洗臉池也獨立存在,生活倒也方便。如果兩個人入住真的沒問題,但因為兒子太大了,頗顯擁擠,不過好在就是睡個覺的地方,也是不錯的。

據說離大阪城公園走路也就十分鐘的路程,我們放下行李,出發了。沿路一直前行,真的十幾二十分鐘就到了大阪城公園城下。下午的天晴得透亮,晴得乾淨,放眼鬱鬱蔥蔥的大阪城公園,心情也是大好。

歷史悠久的大阪城,是豐臣秀吉於1586年所建,是由雄偉的石牆砌造而成,大阪城公園內城中央聳立著大阪城的主體建築天守閣,巍峨巨集偉,鑲銅鍍金,十分壯觀。在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上,在大阪城公園埋下了一個內徑一米的圓球形時間艙,定於5000年後開啟。大阪城公園作為大阪的象徵,是市民運動休閒的場所,也是遊人的必遊之地。天守閣,我們只是從不同角度遠觀與近瞧,沒有進去。據說是豐臣秀吉時代的一些展覽,反正我們也看不懂日語,就算了吧。公園真的好大,我們也就轉了半圈,決定去找食吃。

大阪的第一頓飯是千辛萬苦找到的一蘭拉麵,除了自動點餐機有點意思,就餐每個人都在一個獨立的小格子裡,味道也真的沒有網傳的那麼邪乎,應該屬於不想在吃第二頓的那種吧。

因為在東京種種原因錯過了調色盤摩天輪,在大阪梅田Hep Five給補上了。紅色大摩天輪是北部梅田地區的標誌,106米高,安裝了空調裝置的摩天輪運轉一週大概十來分鐘,也是一種心跳的感受。從大樓頂端看大阪,儘管有時我真的不太敢看,因而錯過了許多精彩。用兒子的話說:我媽是叫囂坐摩天輪最厲害的一個,卻也是錯過風景最多的一個。但是我坐過了,我心足矣。

坐地鐵,回家,喝奶,睡覺。每天一大盒明治牛奶成為我們的必修課,真的不是一般的好喝,連我這不愛喝奶的人也愛不釋口。其實不是我不愛喝奶,那是因為我沒有喝到好喝的牛奶。(回來一週了,我依舊心心念著明治牛奶,可惜沒有口福了)

大阪第二天(7.23)今天的主題活動是參觀大阪海遊館。日本臨海,所以海遊館比比皆是,但是最為著名的當屬大阪海遊館。大阪海遊館是世界最大級別的水族館,並以擁有巨大的鯨鯊而聞名於世。進館後穿過隧道型水槽的“水門”,乘電扶梯而上到達最頂層的“日本森林”,由此順行走螺旋狀坡道而下參觀各個水槽。我們昨天一到新大阪站就購買了海遊票,就是包括一天大阪地鐵、巴士在內的交通券加海遊館門票,只要包括交通,就一定值。

遊館之旅以隧道型水槽“魚類穿越道•水門”拉開序幕,以陽光普照的“日本森林”為開端,以世界上最大的魚“鯨鯊”遨遊其中、蓄水量5400噸的“太平洋”水槽為中心,環繞太平洋兩圈的路線從地面延伸到海底。
海遊館展示約620種、30000只形形色色的生物,其中不僅包括魚類,還有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以及無脊椎動物、植物等,再現了環太平洋的自然景觀。
海遊館希望向更多的人宣傳生物的美好、生命的寶貴,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而且希望關愛野生生物的寶貴生命,在海洋和生物方面的眾多人士的配合下,努力開展研究和保護活動。

為了佔領一個好位置看海豚餵食,我們在大玻璃缸前足足等了十多分鐘,只隔了一層玻璃與可愛的海豚們如此近距離的接觸,也是實屬難得了。畢竟在北京動物園看海豚表演真的是遠觀,這次要算是近瞧了,興奮。特別是當飼養員下到海里邊餵食,便讓海豚表演,我的手隔著玻璃和海豚的大嘴來了個親密接觸,也是難得的體驗。南極企鵝區域,憨態可掬的企鵝們扭著屁股走來走去,各得其樂。還有的一躍跳入海中游了起來,速度也是相當快的。海豚、企鵝、北極熊是我最喜愛的三種動物,在這裡見到了兩種(北極熊是不可能出現在海洋館裡的了),也是知足了。還有許許多多或可愛,或醜怪,或龐大,或微小,或顏色亮麗,或一片灰暗的海洋生物是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可惜介紹都是日文,實在看不懂,也就只能看個熱鬧,拍拍照了。最後還有一個親手觸控海洋動物的環節,手感滑滑膩膩的,本來靜靜地趴在池中一動不動,突然遊開,也著實嚇人一跳。不過能夠有如此的體驗,真的不虛此行。唯一的遺憾是摸了半天不知摸的是什麼。

走出海遊館,直奔今天的另一大主題——大起水產回轉壽司,也是摳門兒子此次日本之行提出的唯一一個大餐要求,定要滿足了。大起水產不算多熱門,但也地道,網評不錯,關鍵用餐人群中會有相當一部分是本地人,而並非被國人霸佔(不像一蘭拉麵),更和我們心意。我們選擇的是位於道頓崛的這家店,當然主要是考慮交通便利這一因素了。終於在道頓崛人山人海的店鋪中(主要是穿梭於各個免稅店的國人了),找到了大起水產。大概不是用餐高峰,並沒有像網上所說的那樣需要排隊,我們直接進店,而且店內人也不算多。對於海鮮,老公是不能吃的,而我實在不敢恭維生食的口感,只有兒子真真是大快朵頤了,不過食材的確是很新鮮,我只是沒有這個口福而已了。我們一共吃了26盤,主要功勞必須是兒子的,也不算很貴了,總計3834円(約349.4RMB),和國內也差不了許多,不過新鮮程度的確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了。抹茶粉隨便喝,這也是到日本以來,唯一一家提供熱水的餐館(日本餐館都是提供免費冰水飲用的,往往我們都不喝,太涼了),也許就是為了搭配壽司吧。

水足飯飽,我們準備在這著名的道頓崛、心齋橋一帶逛逛,看看能不能淘到些什麼。穿過道頓崛,來到心齋橋,如果說道頓崛是人山人海,那麼心齋橋就是人潮洶湧了,王府井,大柵欄恐怕都比之不及了。這麼多人,哪還有心情逛,直接打道回府,休養生息,準備第二天的京都遊。
大阪第三天之京都遊(7.24)作為日本一都(東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縣中的一府京都府因和大阪府同屬關西地區,相距不遠,大概不到一小時的車程,因此安排為當日往返的行程,雖然有錯過的景點,但也算把主要景點轉到了。

一早出發,搭乘阪急電車駛向京都的第一站伏見稻何大社。阪急電車分為特急,急行,通勤,普通等不同車型可供選擇,票價一樣,只不過停靠車站不同,所以用時不同。我們冒險穿梭於兩個站臺間(因為根據到站車次時間提示, 只剩兩三分鐘間)幸運地趕上了一輛特急。坐在第一排看著司機把車速飆到了一百邁之上(其實坐著也沒什麼感覺,日本的車都是很穩的),也是很爽的。
京都府是人口較多的自治體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被稱為“千年古都”。京都於794年定為日本的首都,模仿中國唐朝的首都洛陽營建而成,所以也有人說想看中國唐朝的建築,就來京都吧。如果說東京是日本現代的代表,那麼京都就是日本歷史的呈現了。

稻荷神是農業與商業的神明,因此伏見稻荷大社是京都地區香火最盛的神社之一。伏見稻荷大社的入口,矗立著由豐臣秀吉於1589年捐贈的大鳥居,而神社主殿後面密集的硃紅色 “千本鳥居”,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之一;在神社裡,還有各式各樣的狐狸石像,這是因為狐狸被視為神明稻荷的使者。看景,拍照,在此留下我們的足跡也就可以了。準備趁人少,轉戰下一站——清水寺。

攻略裡都說京都的地下軌道交通不算髮達,所以在京都最合算的交通方式就是500円(合32.52RMB)巴士一日券。必備之。找巴士車站,據說就在馬路對面,也差點錯過,太微觀了吧,一個窄窄的牌子立在自行車道上,怎麼不被我們忽視?可別小看這個小牌在,上面內容豐富著呢。有汽車時刻表,這是起初最不被我們看好的。如果說地下交通可以做到準時準點還不算奇怪,久居帝都的我們怎麼相信它的地面交通也可以做到準時準點?還有到站提醒裝置,自動翻轉站名等等,不過用途我們只能靠猜的,實在看不懂。

清水寺是京都排名前三的景點之一,我至今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需要花錢參觀的地方我們也沒去,就直接下山準備去祗園了。(此次京都行的目的就是這三個排名前三的景點)先來個抹茶冰激凌,也算沒白爬上來。

清水寺外面的二年阪・三年阪是具有京都獨特風情的坡道,這兩處坡道被列入了日本“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護地區”。 石阪兩側充滿古老風韻的日式建築,有許多和風濃郁的土特產商店可以逛。石板路較窄,順著臺階往下走,兩旁都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日本傳統建築,整個區域都充滿著濃濃的東瀛風情。這個區域是京都傳統文化儲存的最好區域,也是到訪京都的遊客必訪的景點。而且在這區域中,經常可以看見穿著和服的男女行走,當然大多數並不是當地人哦。因為時間尚早,還有一些店鋪沒有開門,小路上也沒有人滿為患,閒庭信步,很是愜意,置身其中,彷彿回到了歷史,頗有一番韻味。
走出小道,來到大街,八阪神社就在街旁,而作為八阪神社的門前街道發展起來的祗園是日本規格最高的繁華街,也是京都最有名的藝妓區。其實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古老建築儲存較好的商業區,日本的南鑼吧。不過我們算是幸運趕上了祗園祭。

京都祗園祭和東京的神田祭,大阪天神祭是日本的三大祭禮之一,其中以祗園祭最為盛大。從7月10日的神轎洗禮到24日的還興祭,要整整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在京都的四條行政區劃一帶展開祭禮。祗園祭是八阪神社的祭禮,起源於9世紀末。類似於花車巡遊,各個方隊代表的含義不同,不過於我們也就是看個熱鬧而已。
而京都遊最吸引兒子的並非這幾處排名靠前的景點,也就算是陪我一逛罷了,所以一路都是“急行軍”的速度,不過在祗園吃了一款黑豆冰淇淋還是挺不錯的。繼續坐巴士,奔赴今天的重頭戲——京都大學,也是本次日本校園遊的第三站。
巴士車牌依舊迷你,巴士車站依舊混在人行道中,路上車流穿梭,終於也看到了堵車的景象,但是等車卻不令人焦急,真的是一輛連一輛,因為我們居然還能有座位。我坐在了靠車門一側的窗戶旁邊,一路欣賞風景。車行一站,停穩,我清晰地感覺到車身向路邊傾斜,車復行,車身回正。兒子也有感覺,但和老公談及他卻不信,認為是路面的問題。沒事,下站再感受,依舊如是,我們到站下車觀望,車身真的會在停穩後傾斜,以便於乘客上下車,老公不得不信了。日本人的又一個貼心服務。

京都大學,作為僅次於東京大學,在日本排名第二的世界級頂尖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1897年,其被設立為“京都帝國大學”。二戰後,正式更名為“京都大學”。京都大學作為日本第二所設立的舊制帝國大學,與東京大學分處日本東西兩方,兩校一直以來都是日本國內等同齊名的最高學府。更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搖籃,特別是在物理化學方面成果顯著。京大標誌建築是校門前的主樓和主樓前的大樟樹,樓周圍有幾位歷任著名校長的塑像。這課生長繁茂的大樟樹,自1897年建校已逾百年,真可謂“百年樹人”啊。

原計劃今天的午飯在京大食堂解決,但遺憾的是我們到達時已經過了學生用餐的時間,只好在校門邊的學校西餐廳用餐了,本以為會很貴,沒想到一大塊牛排(大概是吧,反正是肉餅)套餐,配湯,沙拉和主食(麵包、米飯任選),也才594円(合38.4RMB)一份,超值啊。
京大的一大壯觀景象是走進校區後看到的京大圖書館前的學生自行車。 可見在這裡,自行車是學生的必備代步工具。校園裡居然還有一個馬場,養著十來匹馬,應該是個馬術的場地,大概是為學生提供的。不過現在沒有人練習,只有兩個日本姑娘在給馬兒洗毛。旁邊是校園的農田基地,不過真的不夠景氣,難怪日本的農業不行,蔬果這麼昂貴了。體育館看看,恰好有劍道訓練,真心看不懂;體育場坐坐,有練足球的學生。準備離開回大阪了。
三所大學走下來,兒子卻說以後不想到日本留學,究其原因是運動場所太少太小了,無法滿足他好動的天性。
大阪最後一天(7.25)今天是我們在大阪的最後一天,也是我們此次日本遊的最後一天了,真的有些留戀。

坐落於大阪附近池田的方便麵發明紀念館,是我在做功課時偶然發現的,便打算在日本這個方便麵的國度參觀一下這個特別的博物館(來之前就聽說日本的方便麵比國內的好吃,不知是真是假)。 這個博物館為記念方便麵發明者安藤百福而設立,有一個巨大杯面的劇院,一個可以自己動手製作方便麵的車間和安藤當年發明方便麵“研究小木屋”的實物大小的複製品。可以免費參觀。而就是1958年那一袋由日清集團創始人安藤百福研製出的雞肉拉麵,革命性地改變了人類的飲食文化。
方便麵隧道以嶄新的視角讓我流連在方便麵的長河之中;DIY一杯日清開杯樂方便麵讓我感受到了其中的童趣;中文導覽視訊詮釋了即使沒有專業裝置也可以進行研究和發明,因為智慧存在於頭腦中,並非是靠時間的積累而擁有。勤于思考和實踐尤為重要這一宗旨;而在品嚐區買上一杯今天剛剛出品的東北限定款芋煮方便麵,更讓我們對此行參觀回味無窮。實踐證明,日本的方便麵真的好吃,關鍵沒有一點硬心,麵條柔軟得就像我們普通的切面一樣,而且也沒有油料包,這樣的方便麵還能稱之為垃圾食品嗎?就是為此,我們揹回了三大包方便麵,讓它們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著名的大阪燒還沒有品嚐,那怎麼甘心。梅田轉車,正好有一家比較有名的大阪燒的店—鶴橋風月,一飽口福。所謂大阪燒,我的理解就是把圓白菜絲搭配不同的肉或海鮮,用雞蛋打散,在鐵板上烤熟,然後抹上醬料,這不就是大號的糊塌子嗎?在日本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洋白菜的蛋糕”,味道嘛……反正不想吃第二次了。這個真真還不便宜呢。

飯後去了兒子網上搜到的Panasonic體驗館,Re-life Story的理念,讓松下的家居電器令我們折服。
最後一餐是在民宿吃的,買了便當,炒豆腐一定是首選(懷念中餐了);品嚐了昂貴的西紅柿、黃瓜和香蕉(當然都是特價的,品質還不錯的),美美的一番享受。

回家(7.26)最遺憾的是搭配來程的航班,回程的航班只有10:00這班算是最晚的選擇,而且只是737型飛機,不過也是無奈。
天氣預報說大阪一天都有雨,我們為了趕上6:23的那趟南海電鐵,5:40就出發了,後來發現就是我們從住處到地鐵站這不到十分鐘的時間沒有下雨,大阪真的開始下雨了。我們幸運的躲過了。因為在日本只要躲到地下,一切全能搞定,絕對不會被淋溼。
值機,安檢(日本的安檢真是很象徵性,他們怎麼這麼自信安全),撕免稅單據,坐小火車,忙忙叨叨到達登機口附近。最後在便利店買了早餐和心愛的屋型奶,當然也是為了花掉剩餘的硬幣。坐在專門為就餐人士提供的自帶小桌的椅子上,看著玻璃窗外停機坪上飛機,享受著日本的最後一餐。一切安頓下來,離登機已不到半個小時,突然發現有著名的北海道白色戀人巧克力可以買(據說只有關西機場可以買到,剛剛還因為忙著坐小火車而怕錯過了),趕緊抄起一盒去排隊,包裝真是精美,自己享用似乎有些浪費。還一直納悶周圍的人還拿了另外一種小吃,而且經常是幾盒幾盒的拿,還在琢磨那是何物,不管了,先抄一盒再說,畢竟時間緊,任務重,排隊的人又多,實在沒有可以挑選的時間了。這最後一拿,也是抄上了,居然是著名的薯條三兄弟,唯一的遺憾是隻選擇的一種口味。實話實說,“白色戀人”除了包裝絕對禮品化,味道倒也沒什麼太特殊的;而這“薯條三兄弟”的確好吃,更加遺憾買少了。
乖乖在登機口等候,卻被告知因為北京方面空中交通管制,登機時間推遲了40分鐘。其間還有一個小插曲,日本單次遊是需要回國後通過辦理簽證的旅行公司銷籤的,否則會影響到下次的出行。本應在領登機牌的櫃檯蓋章,無奈早被我忘到腦後,等我想起來時,連安檢都過完了,再回去已經不太現實,於是我便在登機口找乘務員尋求幫助,雖然這不是她們的工作範疇,但是也熱情地幫我蓋好了章。
順利登機,起飛,雲間穿行,我們乘坐的全日空NH979航班於北京時間12:15準時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注意:我們可是晚了40分鐘登機的啊,而降落的時間完完全全是原計劃的時間啊。全日空的準點率真是槓槓的)。
經歷了大雨的帝都,今天用難得的藍天白雲迎接我們回家。

【尾聲】

回來已經一週了,日本的種種依然歷歷在目。她的秩序,她的守時,她的細節,她的禮貌,她的文明,她的貼心,她的人性化,將是我們最大的感受與收穫。也許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至少我們要從自我學起。
日本一都,一道,二府,這次我們去了三個,留下一道—北海道,作為下次啟程的目的地吧。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