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遊記時的話

2018年07月31日,我向自己預約了這篇遊記,當時我說:
第10次赴日,把主舞臺交給關東。雖說只是淺嘗,但也算會是初次涉足日本的甲信越和東北地區。一如既往,希望能把這段旅途細細記錄下來吧。

·行程概述

日本對我彷彿有一種魔力,不論大城小城還是鄉村都能看到乾淨的街道,享受人性化的服務。感覺在日本度過的每一分鐘、花費的每一元錢都物有所值。尤其當我不自覺地將中國與日本的生活做比較時就會將日本視作中國發展的一個理想模板。儘管去得越多發現的優點越多,也會隨之發現不少缺點和不足,但是總覺得會週期性地期待再去日本補充一下文明和秩序的“力量”。於是一閒下來,就召喚了朋友到日本“補魔”去了。

因為是有紀念意義的第十次日本行,就憋個大招,滿打滿算地挪出了一個兩週的假期。而地點則是採納了小夥伴的建議以東京為中心,在關東地區轉一圈。考慮到我14年去過東京以及周邊往神奈川的各種景點比如鎌倉、河口湖,而且那地方也已經成為國人遊關東的極熱門目的地。為了避免湊熱鬧,因此我就把目標放在了東京以北的廣大地區。但是作為魔都人和重度關西控,我對於東京的摩肩接踵有著先天的牴觸,也從未打算主動去了解東京。倒是小夥伴對於各種日劇如數家珍一直在向我賣東京的安利。因此整個旅程也就很自然地被分成了兩部分:由我主導規劃的東京周邊的小城市、歷史遊;和由小夥伴主導的東京大都會之旅。

充滿鄉村氣息的上半篇行程:
D1 上海-千葉-東京 (9月7日)
時隔4年重回關東圈。因為行程前半以鄉村為主,所以就以成田機場為起點,小小探索一下千葉縣。晚上回到東京做個休整。

D2 東京-新潟
最早的行程是打算充分利用東航的中日“村村通”,從新潟進東京出,可總覺得去程的時間略晚,可能在新潟玩不盡興所以提早一天到東京第二天再坐新幹線去東京。

D3 新潟-會津若鬆(福島縣)
這一天原本是給小夥伴刷多年籤用的,但他衡量多時,最後只辦理了單次籤。當然這樣我就需要更認真地來探索會津這個區域了,要不然簽證沒撈到,玩也沒玩好不就太虧了。

D4 會津若鬆-豬苗代湖-鬼怒川溫泉
18年的櫻花季去了琵琶湖騎行(廣告://www.mafengwo.cn/i/9288541.html),於是路過日本第四大湖——豬苗代湖也就忍不住去散散心。

下午選擇從會津鐵道慢慢悠悠地來到鬼怒川溫泉,又慢慢悠悠地度過了一個夜晚。總的來講,這就是一個慢悠悠的一天。

D5 鬼怒川溫泉-日光-宇都宮
世界遺產日光東照宮巡禮+宇都宮餃子巡禮。

D6 宇都宮-足利-太田-高崎
乘坐電車在群馬縣內周遊,看看我能不能稍微懂一點群馬吧。

D7 高崎-榛名山-伊香保
悠閒的溫泉鄉+激情的“秋名山”,逮蝦戶~

D8上 伊香保-高崎
伊香保兜兜轉轉下山,就算是正式進入了東京都市圈內了。下一個停留地是東京的北大門大宮,也算是正式離開了日本“東京-地方”二分中“地方”的範圍。

整條路線算是我“嘔心瀝血”才湊成的。在東京北邊畫出了一個大圈和一個小圈。畢竟日本的歷史主要還是沿著江戶(東京)和京都之間展開的,核心區外的部分總覺得缺少了耳熟能詳的故事和各種勾心鬥角。比較不理想的就是整個旅程像兔子跳一樣,一個一個點跳過來,一天換一個城市落腳,也就換一個酒店。害得拖著個箱子滿懷代購目標的小夥伴花了不少時間每天打包箱子,也花了不少錢寄存箱子。

至於下半篇充滿都市氣息的旅程就相對單純
D8下 高崎-大宮-浦和
到大宮拜訪鐵道聖地,也為東京做“預習”。

D9 浦和-川越-東京
在進入大都市前還是再補一口古典文化的韻味。但是這裡已經是非常“東京化”的近郊旅遊地了,因此也把它放在東京的範圍裡。

D10—13 東京
東京市內的閒逛。

D14、15 橫濱
看看這座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臥城”的風采。不過當中也還是穿插了一個小的近郊遊。

這一篇遊記的重點在於前半部的鄉村,因此下半的具體行程這裡也就按下不表了。

行程中的城市只是給旅途定了個大方向,具體要去哪個點很多時候都是“隨緣”的。有突然看見廣告就起意去的,也有因為之前的景點太好看了而放棄原有計劃的,總之一切都很佛系。

·小賬單

交通出行費用與使用通票簡介

中日往返交通
東航 2693元
上海浦東-東京成田 MU523 09:05-12:50
東京羽田-上海浦東 MU540 17:50-20:05

曾經在6月一度刷到過上海東京1500含稅往返的ANA特價機票,但是一猶豫要不要買那紅眼航班而在數小時之內與這一票價擦肩而過。由於17年也在同期搜尋過中日機票,所以18年感覺機票的定價或者說折扣率大不如前,上海東京一向在2500~3000之間遊移。而我心中理想則是儘可能接近2000。最後因小夥伴要辦簽證而不得不訂機票的時候發現ANA和JAL的會略便宜一些,但是因為實在難以割捨JAL在羽田機場休息室的使用機會而多付了4、500塊購買了東航機票。當然這一選擇事後證明還是相當不錯的。

JR東日本新潟、長野周遊券(14日選5日) 某寶 984元(官網標價17000日元)
研究日本國內交通是我的最愛。或許能在許多遊記中見到對於日本尤其是東京的複雜的軌道交通網路的抱怨,但是對我來說如何在這如麻的交通網中找出滿意的路線和通票選擇絕對是日本遊的一大樂趣。因為莫名其妙把新潟勾在了行程目標裡,所以優先選擇了這張通票券。17000日元的票價還是有一些些貴的,但是好在東京-新潟的一段新幹線就值10000日元以上了。

通過國內代理購買的話會在郵箱裡收到這樣一張換票證,打出來帶上到幾個大車站的JR售票視窗即可兌換。有效期應當是從兌換之日起15日。

一出成田機場就把車票拿到手~

更重要的是這一面,車票被塑封在內。每日第一次使用時需交由車站檢票人員蓋章。五個章蓋滿也就算用完了。另外每次進出車站也需要走人工通道。在有的大站高峰時刻隊伍比較長的時候還是有些些不方便的。

另外這張券不僅含了車費,同時還可以使用有效範圍內所有特急、新幹線的指定席。一可以保證座位,二是指定席比自由席要貴一點233。但是在大站換票時常會大排長龍要等許久,等到最後想坐的車都開走了。最後從高崎出發的新幹線就在前一站的高崎問屋町輕輕鬆鬆換到了指定席票。

不過我們用了這張通票的範圍除了新潟的行程,大部分是與另一張連續3天的,價值10,000日元的“東京廣域周遊券”相重疊,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必須連續但是我又不怎麼坐新幹線所以不是很能回本。所以依舊把新潟放在了行程中,又選擇了那張大通票。不過行程上感覺不是很典型,“新潟、長野通票”卻只去了新潟,剩下的全用在東京周邊。僅僅是回本,而不是超值。所以也就貽笑大方,不好意思推薦啦。

交通卡
因為我和小夥伴都曾多次赴日,自然交通卡是必帶的物品。我繼續使用上次在關西購得的阿童木版ICOCA。小夥伴因為不確定家裡一堆卡的餘額,所以帶了兩張ICOCA和一張Suica,最後搞得手忙腳亂。每次進站要反映一下哪張卡有錢,每次出站又要想一下刷進來的是哪張卡。所以建議如果想收集卡面不想退卡的話,還請儘量把下次不要用的卡餘額用完,最後一段旅程可以通過出站時補現金的方法讓卡里的餘額完全歸零,另外再帶回放起來時務必做好記號。旅程結束時我的ICOCA裡就只剩1日元啦。畢竟如果家裡供著一張還有不少餘額的日本交通卡,感覺也會是蠻心痛的。
關東這邊的紙質車票計費是以整10日元為單位計費的,而且不管多少都會進位(好像大多是),而IC卡則是以1日元為單位。所以最多時可能會出現紙質票比IC卡多付9日元的情況。雖說人民幣也就只有幾毛,但是積少成多,而且每次買票的時間也算是成本。所以手邊備一張交通卡也不會錯。錢充多了也完全可以在便利店、飲食店裡大規模地消耗掉。

此外還使用過的通票:
·會津若鬆周邊周遊通票 – 會津ぐるっとカード 2日 2670円
·日光巴士一日票 500円
(純粹為了好看一衝動買了,最後就坐了一次。)
·群馬巴士卡 售價5000円可抵6000円
·東京地鐵 Tokyo Subway Ticket 72小時 淘寶80元(面值1500円,90+元)
這張可以說是東京交通神器。72小時內怎麼也能回本而且不用管東京metro(メトロ)和都營地下鐵的區別隨便坐。可惜JR的勢力還是有點強大,尤其像山手線。嘗試了一次拋棄JR的地鐵繞路線路最後還是老老實實回去坐JR了。價錢好像是因為商家的這套票9月底就要過期了而大減價,因此可以買到比票面價還低的車票。感謝萬能的某寶。
·百合海鷗線一日票 820円
·橫濱港未來線一日票 460円
東京和橫濱的交通介紹就放到後篇裡啦

住宿費用

住當然也是旅行的一大塊。既然是十週年的大招,所以也就不虧待自己了。整體的住宿選擇方面也就是以舒服為第一要務,還掏出了。
(單位:元)
D1東京北斗星青旅 148元/人
D2新潟 皇冠假日 積分兌換(市場價約600元)
D3 會津若鬆 東橫INN 498
D4日光 夢之季溫泉 1936
D5宇都宮 大和魯內酒店455/人
D6高崎 高崎中央酒店357/人
D7伊香保 岸權溫泉酒店1739
D8浦和 華盛頓酒店717
D9-10 東京 品川王子 2557.36
D11-12 東京東京灣洲際積分兌換(市場價約3600)
D13-14 橫濱橫濱洲際2340
人均總計:5853.68元/人+積分

其他的花費

在中國銀行用6.13的匯率兌換了10萬日元,再加上上次滋賀花見時結餘的2w4日元(防不勝防的廣告:2018.4 湖國滋賀 環琵琶湖騎行與略顯寒酸的花見 //www.mafengwo.cn/i/9288541.html),總共12w4到了日本。最後結餘2w2,開銷10w2,計6252.6元人民幣。加上信用卡消費的吃喝大概1200元,所以總共在日常交通飲食上的花費7500元。

合計15天14晚開銷大約17000+元人民幣,加上積分所抵扣的部分,總花費在2w元左右就可以帶來相對舒適得多的旅程了。原本我日本遊1000元/人/日的經驗數值大概也要隨著通貨膨脹,之後消費稅調漲和自己消費需求的擴張而相應作出改變了吧,下次就可能按照1200元/人/日來算了。

好了,碎碎念終於唸完了,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流水賬吧~

D1 上海-千葉-東京 充滿驚喜的去程

well,上次從浦東出發時也是這個時段,所以也就見識過東航日本線排隊的盛況。路過普通值機櫃臺瞄了一眼,雖說之前幾天大阪颱風過境,關西機場的連外跨海大橋被船撞斷,而後北海道地震,但是大家對於日本旅遊的信心依舊沒有衰退。東航也增開了不少其他航班來抵消關西停運的影響。不過運氣不錯,旅途選擇了沒怎麼受影響的東京和關東,所以一切對我沒差。一張小小的VIP也不是白混的。東航在浦東專門闢了一塊場地用作卡客值機,安檢也有專門通道,而邊檢現在則是自助出關。OK,於是乎一氣呵成地通過了各道關卡,舒舒服服坐到了休息室裡。而小夥伴則去完成他的代購任務去了。

除了素雞、辣肉這老幾樣之後,意外地發現了配飯的滷肉,有些小驚喜。一碗標配雪菜肉絲麵之後又靈機一動問煮麵阿姨要了一碗幹挑,自制了一碗滷肉面。雖說開業許久,澆頭幾乎沒怎麼變,不少人開始嫌棄起這碗麵廉價,但我還是為能在繁忙的機場裡有著一份小確幸而感到溫暖。

小確幸完之後就跑去登機,剛出休息室下意識掏出手機打算邊走邊刷刷朋友圈啥的,結果冒出瞭如上這麼一條簡訊。對於深諳東航座艙佈局(我們窮人就是啥都買不起但是啥都懂…),但是幾乎從沒能坐到31排之前的我來說當然知道意味著什麼:我!升!艙!了!幾十次東航終於能有蹭商務的時候了。而且是能平躺的330。於是在休息室走到登機口幾分鐘裡整個人都完全處於亢奮狀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雖說對小夥伴有些抱歉,但也只能把他留在經濟艙啦,啦啦啦~

在腦中模擬了無數遍登機口小姐姐把我的登機牌霸氣一撕的場面並沒有發生。只是很平靜地在接過登機牌,掃出登機異常之後把原座位劃去寫上了。感謝東航,我決定要把這張登機牌供起來了。

是日座機B-6538,近7年的330。也是第一次坐到東航的天合聯盟塗裝,又是一個驚喜。

東航的餐食一向不是其加分項(委婉的),不過既然休息室裡吃過麵了自然也不是特別期待。不過好不容易升一次艙,就來看看吧。三個包子一樣的東西…實在沒什麼胃口。而且眾所周知因為空中環境變化的緣故,人的口味會變淡。所以臨時起意問空乘小姐姐有沒有醋或是醬料。結果小姐姐到後廚翻箱倒櫃給我掏出來一罐未拆封的老乾媽。有點醉…不過都誠心誠意掏出來了我也就要一點吧。於是乎就出現了點心+老乾媽這樣重口又奇怪的配置。水果倒是超甜。

用完餐之後到後艙慰問了一下小夥伴。坐了個緊急出口的位置也算是寬敞。另外環視一圈也就明白了我升艙的原因,因為經濟艙真的是“座無虛席”,於是我就被“頂”了上去。說不定裡面有些是從大阪航線上改簽過來的。總之東航中日線真的也是挺好賺的。慰問一圈之後就回到我的座位180度平躺下睡覺啦~只可惜航程太短,用完餐到準備著陸,留個我睡覺的時間大概只有1小時,不過也還好,有體驗就好了。最後也確實小睡了30分鐘吧。日本我又來啦~
另外還要吹一下東航目前所有寬體客機都裝載了Wifi,而且都是免!費!的!這一點簡直全球領先。不過名額有限,每個班次都是先到先得(其實不是很想幫東航打這個廣告,萬一有朝一日我自己搶不到了呢2333)

又到關東,迪士尼和機場以外的千葉

有人問我為什麼這麼喜歡坐飛機,因為一睜開眼下飛機,和出發時會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成田機場的出關感覺不是那麼順利。通道貌似只開了一半。和上次去關西一樣,成田也開始採取預錄指紋資訊和移民官檢查的兩步。但是預錄資訊的櫃檯比較混亂,一隊人分到不同機器之後在歸回一條隊。整體的動線比較不清,排隊時間也較長。實在稱不上是很好的體驗。想來我上次來東京的時候是羽田進的關,印象中確實要比成田好不少。果然羽田還是首選啊。

在成田機場的JR遊客中心換票。每個櫃檯前都配上了櫃員小姐姐的日本景點推薦。但是…看上去有點商業誒…成田新勝寺真的是one of the most famous?可能吧,畢竟確實是新年參拜的人氣之選。拿了票之後小姐姐還問了一句下一個目的地。因為正在做城池巡禮,所以就想去佐倉市看看。當聽到我要去佐倉時小姐姐感覺上楞了一下。不過還是很貼心的為我列印了下一班去佐倉的列車時刻表(忘記拍照了真可惜)。雖說現在都有乘換案內了,但是這樣多問一句,確實也展現了服務精神。為JR東日本點個贊。

站牌打卡,關東之旅就正式開始咯

佐倉,名字很日本的地方

車行約40分鐘,跳過了許多旅行團會選住的成田市(因為便宜)和有奧特萊斯的酒酒井,就來到了佐倉。為什麼說名字很日本,除了有個大法和它同名(我永遠喜歡佐倉大法.jpg),這座城市的發音就是Sakura,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櫻花如出一轍。

從成田站上來的一對情侶聊了沒一會兒就牽著手一塊兒睡著了。這甜炸了的場面簡直虐待動物啊,還有沒有天理啊。另外看手機的大哥被兩面夾攻也是在是尷尬得不行。實在忍不住就偷拍了一張(臉皮有點薄…)

從佐倉車站望出去,盡是一派遺世獨立的小城模樣。

當然每座小城都有自己的歷史。走出車站,只見歡迎的看板上頂著一個天守的小裝飾,那就是石高11萬石的佐倉藩藩主居城佐倉城的天守模型了。或許之前去的大城太多了(薩摩鹿兒島72萬、紀州和歌山55萬等等),覺得11萬石並不算什麼。但是在幕末時佐倉藩也算是譜代大名中石高比較高的了。
在日語和英語的“歡迎您來”和“歡迎再來”的標識下,還單列了一段荷蘭語版的標語,簡直洋氣得不行。原來日本近代化的啟蒙者的“蘭學”不止在長崎,佐倉也是其在關東的一個重要根據地。

離開車站向佐倉藩的中心佐倉城前進。城市小得幾乎三個路口後就能見到農田、綠地了。路邊看到一片幾近金黃的稻田,提醒了我已經是夏末秋初的時節了。

沿小徑徒步再爬上一座小山丘之後就來到“佐倉城址公園”。眼前的這一大片綠地就是原本藩主寓所和作為城池標誌的天守閣所在的本丸了。這座城池作為拱衛東京東部的要衝,在土井利勝的營造下成為了關東數一數二的大城。只可惜,在19世紀初的一次偷盜引發的火災中,天守閣被付之一炬,之後又因為戰爭爆發,軍隊進駐而拆除了大多原本的建築。原本的佐倉城建築已幾乎蕩然無存。只留下眼前這一大片綠色供後人“腦補”了。

看,這就是天守閣……的遺址!原本的三層小樓現在也只能以模型的形式存在了。如果有AR的幫助,那這樣的遺址參觀或許會變得很有趣。就看看有沒有人做了。

原本正門一之門。現在也就留下了一個看板和上面的一張明治時期的照片供人憑弔。另外佐倉城的城壕相當深,只可惜山下的樹都長滿了,照片完全拍不出那種深邃險峻的感覺。

之前提到佐倉在蘭學時代的重要地位,依靠從荷蘭帶來的西方醫學知識,佐藤泰然在佐倉藩藩主堀田正睦的招徠和支援下開辦了兼具醫院和醫學院功能的“順天堂”。至今,順天堂醫院和順天堂大學仍是日本頂尖的醫院和醫學院。在佐倉也有其紀念館。所以佐倉雖小,但仍是開一代之風的重要據點。作為遊客,自然就是要發現腳下這一片土地的閃光點啦。

繼續在城址公園裡閒逛,發現一個以(日本)“國立”為抬頭的博物館——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照英語翻譯來講,這家博物館就是以日本歷史為脈絡的日本最高歷史專業博物館。而“國立”的名頭則是因為其上級領導單位是部級的文部科學省。只可惜因為時間不夠也就沒能入內參觀。

漸漸走出城址公園,在空無一人管理室裡蓋了章,也近距離地見到了佐倉城復原後的微縮模型。不過從剛剛看見的天守殘留的那一小塊空地上看來,這天守的規模還是有限,僅僅是作為城池的象徵。

佐倉作為佐倉城的城下町(好繞),古時自然也是人口匯聚,兵士眾多的地方。在佐倉城外就復原了幾處武家住宅。可惜也是需要花時間好好參觀的地方,略過~

最後回望一眼佐倉平平無奇的街景。但就是這樣平淡但卻不是秩序的環境吸引著我不斷前來探索。

匆匆一瞥千葉市

來千葉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因為這裡是千葉縣的首府,路過也是路過;二來這裡是我非常喜歡的兩部動漫《我的妹妹不可能那麼可愛》和《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的聖地(不好意思,說灌籃高手的我們有“代溝”+手動狗頭)不過天色漸晚,我也懶得再去翻前人做過的聖地巡禮了,就憑這記憶在千葉站前打個卡吧。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山和海的結合體,考慮到之後要往大山裡面鑽了,就藉著到千葉的機會坐著前面兩部動漫裡經常會出現的單軌列車到海岸邊來吹吹風(然後就被吹傻了)。只可惜向東京灣對面望去只能看見滿滿的倉庫和工廠。

千葉當地的蛤蜊算是當地特產,但可惜沒找到什麼相關飯店。最後只能提前來份餃子填飽肚子了。

原本想著去坐經過東京迪士尼的京葉線,可誰曾想剛來日本就遇上了“人身事故”,京葉線大幅延遲,所以只好再回千葉站坐總武線。也運氣很好地搭上了千葉單軌×初音未來的痛車“Miku Flyer”號。不過車內誠意略顯不足,沒什麼特別塗裝和廣告。要知道原本在俺妹和大春物的痛車都是“痛”到內部每個細節的。但是每站的關門的聲音都別出心裁地使用了初音的聲音提醒人們“門要關了”。

伏見老賊親自認證的動漫聖地。

東京打尖,一宅宅到底

之前的住宿彙總裡可以看到此行幾乎全是正常酒店,唯獨第一晚我選擇了青旅。因為東京酒店實在太貴了!尤其是準備第二天起一大早趕早班車的我來說,住在東京站CBD邊上簡直貴得不能想象。但是碰巧發現了一家以當年JR臥鋪列車(寢臺列車)“北斗星”號為主體的青旅,就在JR總武線上的馬喰町站旁(或是用“站內”更貼切吧,出口和青旅 完全就是一棟樓裡的隔壁鄰居),而總武線就聯結著東京站和千葉站。於是就選擇了這家。
一出出口就可以看到大大的“北斗星”號的招牌,非常好找。

一進房間就是濃濃的火車味。有一個細節忘記拍照了。這家酒店的許多器材並不是按原本列車的原樣打造的複製品,而是直接從JR東日本手中接過的原物,比如上下床鋪的梯子、被子、床簾、照明燈等。旅館本身好像也是和JR東日本有著深入的合作關係,算是一項創業孵化專案。

右上就是當晚的小窩啦。在我鋪被子的時候左上也來了一個小哥。因為看來都是鐵道宅所以就很自然地搭上了話。原來是從大阪來東京參加活動的。又隨口分享了各自睡臥鋪的經驗,小哥表示他曾有幸坐過一次北斗星,我則分享了我在中國國內搭乘硬臥的經驗(雖說很久沒坐了),並商業性地邀請他到中國繼續體驗233。回想起來,這大概是我住青旅以來第一次和人成功地搭上話呢。果然有共同話題就是方便。

東京最大的便利就是夜生活豐富,甚至8、9點之後才是“社畜”們下班之後生活的開始。所以儘管完全安頓下來之後時間已經不早,但還是和小夥伴出去轉轉。在酒店邊上看見如此一派“黨爭”的情形。燒肉黨還是魚黨呢?我覺得我會義無反顧站燒肉黨這邊233
不過馬喰町周邊除了一些服裝店集聚,夜裡還在營業的餐飲店就極少了。而且今天是使用JR通票的一天,那麼自然也是要抓緊每一分鐘把這張已經知道不會很超值的車票儘可能多用用。

馬喰町站是一個地下車站,而且還沒有加裝遮蔽門。所以當NEX號從眼前呼嘯而過的時候,衝擊力相當驚人,也可以切身感受到強大的風壓。

總武線幾分鐘就來到了東京站。先去了朋友高度推薦的位於車站地下的行幸通地下美術館參觀了一個現代藝術展覽,之後就在地面上開始閒逛了。不過地處丸之內CBD,實在是沒有我等遊客的容身之地。看到滿眼冷冰冰高樓和週五晚上結束一週工作,面無鏢旗匆匆往車站趕的上班族們,這座城市的節奏讓從魔都而來的我產生了一絲不愉快的熟悉感。

於是我決定去往我熟悉的世界,和”二刺螈”們混在一起。有JR Pass的日子坐山手線實在太痛快,想去哪兒去哪兒。於是幾分鐘之後我就來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不僅是14年之後的故地重遊,也是在各種動漫中耳濡目染的聖地。果然一下車,就能看見這裡的車站廣告與其他車站大為不同。

《悠哉日常大王》居然出劇場版了?!超級喜歡的一部日常劇。恬靜悠哉的鄉村生活,簡直是大都會人民放鬆身心的一劑良藥。吹爆!至於隔壁的LL水嘛…隨便啦,友軍友軍,別打我。

小夥伴喜歡到唐吉坷德去看看雜貨,所以就把他拖到了秋葉原的這家。但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這座商店的8樓就是是AKB團最初開始的地方,至今也是個不大的AKB劇場。從7個觀眾到連續百萬等等。這裡就是這個偶像團的初心的所在。雖說只是一個粗淺的開閉偶像飯,但還是會來看看。差幾天總選53單就要發售了,所以門口還是52單《提車提車》的海報。雖說是T8箱推,但naru絕對是本命,所以一直對小慄萌不起來(這個肥宅瘋起來就滿口說著一些難懂的話,什麼“箱推”,什麼“本命”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馬蜂窩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但願))。

唐吉坷德的自動扶梯通道完全被AKB各張單曲的海報給承包了。而我最中意的是這張Paruru的猜拳單《永遠プレッシャー》的海報!講真我是直到她快出村才漸漸get到她的萌點的。不過這個強推推得還是很準也很有價值的。希望paruru村外也能發展越來越好~

看到了最近幾個霸權的周邊商品。

各種顏色的可口可樂,但好像都是original taste,至今沒搞清楚這些顏色有啥用…

唐吉坷德這雜貨店最讓我感嘆的就是真的“雜”啊,什麼都賣。在秋葉原自然這些萌物(啊嘞?好像有什麼東西混進來了)的周邊自然是必不可少。竹書房破壞曲奇真的是6,“我瘋起來連自家出版社都打”233

往回走,路過AKB咖啡商店。不過時候不早都打烊了。數過來幾個劇場也只有NMB和SKE兩家的商店是我是真正進去過的。實在是偽飯。

正當我為看到了LL和BanG Dream的看板卻沒有看到我偶像大師CGSS而感到憂傷的時候,在秋葉原站旁突然看到一塊大大的“愛馬仕”廣告。今年是和老牌組合ゆず聯動的。遊戲裡也翻唱了其兩首經典作品(截稿發表之前又多了兩首,NB!)。突然有點小驕傲了呢~
看到了偶像大師的看板也算是完成了一個任務。總之第一晚的東京就這麼水水地過去了。從魔都出發的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遠離大都市,去放飛自我了。

D2 東京-新潟 向鄉村進發

東京站 出發!

原本是打算坐6點多的首班列車前往新潟的,但是各種賴床買早飯各種懶洋洋之後時間一晃就快到8點。剛剛從魔都社畜生活裡抽身出來的小夥伴說這讓他想起了出差趕早班高鐵的恐懼…不過也是,出來自由行嘛,按照自己的步調就好啦。退了房之後最後在青旅前留個念,這張就可以看出車站和旅店有多近了吧,僅僅一牆之隔。

另外退了房才發現,原來門口是可以直接看到晴空塔的。

又是總武線,幾分鐘就又把我們送回了東京站。這個指示板的配色相當迷人。

時間還早,繼續在東京站的標誌丸之內站房內部閒逛。站房兩側的穹頂在2012年的修理過後都恢復原本華麗的樣貌。在這座站房裡,還存在著五星級的“東京車站酒店”,一晚的價格至少是3000人民幣。圖中下方那些青銅色窗戶的背後就應該是一間間豪華客房了,可謂是別有洞天。火車發明之後,除了用作大眾交通工具,富人和貴族們自然也為自己設計了一套奢華的鐵路旅行流程。除了奢華的車廂,到達目的地之後華麗而便捷的住宿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像這樣的在車站內的豪華酒店也就應運而生了。這家酒店也是在東京都內比較古老的酒店了。也接待了不少名人,比如江戶川亂步、川端康成等等。當然,現在的鐵路也還是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是這區隔多少還是親民了一點。

晃著晃著就快到了9點。原本是要去坐8:52的Maxとき(Max朱鷺)309號的,可是意外地發現了20分鐘後發車的311,因為停站極少,所以會比309還早到。於是自然矛頭一轉,趁著等車的時間來看看列車咯。
另外感嘆一下乘坐新幹線的時如同普通通勤列車一般的便利感。不用提早拿票,不用安檢,不用擔心漏乘之後跑上跑下改簽(大不了指定席沒有了去坐自由席),還有車站內乘客的整體素質。我國的高鐵也弄了不是一年兩年了,有些東西可以買來逆向工程自己開發,但有些東西確實是學不來的(嘆氣)。

“Max朱䴉”與“朱䴉”的區別就在於選用的車型的不同。“Max”的車型為雙層車廂的E4系列,而“朱䴉”則為單層車廂的E2系。邊上的站臺正好停放著一輛最新投入北陸新幹線上的E7系。
(很多人把とき翻譯成了其古稱,也是日語漢字用法的朱鷺,但是我還是更喜歡用漢語固有的學名朱䴉,總之是同一種物種啦)

發車啦~雖然先發20分鐘,但是我所坐的後發列車將會在半途,群馬縣的最後一站,上毛高原站超過它,並早於其24分鐘到達終點站新潟。
這張就可以看清楚Max的雙層車身了。可惜這次旅行到最後也沒坐進去。

Max朱䴉“飛走”之後進站的是東北新幹線はやぶさ(隼)重聯秋田新幹線こまち(小町)。東北新幹線上個人覺得最具代表的綠色E5系。邊上的E7還沒走,加上遠遠的還有一輛E4和東海道的N700系(?),這樣就能很好地比較這幾代車的外觀了,簡直天堂。就個人來說,像E7這樣的子彈頭造型更能打動我。而E4/5/6這幾代莫名其妙的鴨子嘴,個人實在get不到美感。可能因為我對於高速列車的啟蒙就來自於300系、500系這樣的車頭吧。

E2系的列車緩緩進站。這就是上越新幹線線上當時最快的列車朱䴉311號。不僅跳過了群馬新潟境內的各個小站,甚至連東京下一站的上野站都會跳過。其他列車需要1小時50分甚至2小時以上的路程,朱鷺經1小時37分鐘就能到達。要知道上越新幹線因為噪聲、成本的考量,最高時速是各正規的新幹線中最低的240公里/小時,加上群馬新潟邊界上“那長長的隧道”(《雪國》,話說提到新潟的遊記都引了這句,好似不引就像沒去過新潟,所以我也來湊個熱鬧。),限速就降到160公里/小時。所以能做到300多公里的路程,一個半小時到達,可見這這班車,是JR東日本拼了老命擠出來的標杆車。

看到E2的車頭,會不會有看官覺得眼熟嘞?
因為





似李,CRH2A!其實後面的CRH2X都是從這裡來的,所以除了那個初看還好,越看越像“滑稽”的車頭燈之外也都八九不離十。(圖片來源:《江門日報》,攝於2018年江湛高鐵。不過圖上應該是微調之後的統型了)

順便舔一口川崎鏡~(來源:北方鐵道萌化部,萬物皆可萌~非常喜歡他們用漫畫手法來推廣鐵道文化。侵刪)

新潟覓食半日暴走

雖然不是冬天,不能感受到新潟作為雪國的純淨,但是那“長長的隧道”還是著實把我弄得有些暈乎。經過群馬縣高崎之後,就不斷地進出隧道。一條近15千米的中山隧道(高崎-上毛高原間,限速160km)加上接踵而至的大清水隧道(上毛高原-越後湯澤間,全長22千米有餘)就幾乎把整個穿越縣境之旅籠罩在一片漆黑之中。

「最後のトンネルを抜ければ 、近づく美しいあの街」
(穿過最後一條隧道,離那座美麗的城市,就又近了一步)——NGT48《Maxとき315號》

突然想起我為什麼沒坐那首歌名中出現的列車呢?尷尬…大抵是因為時間不對吧。不過當列車衝出隧道,當我在列車車窗外看見那滿眼金黃色的稻田時,我知道新潟縣到了。沒有MV裡皚皚的白雪,但是新潟另一個名物大米倒是一直可以品嚐到。

延綿的稻田之後,一座不小的城市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新潟。不過比起早晨出發時東京站丸之內兩邊的繁華,新潟雖貴為日本在日本海沿岸的最大城市還是寒酸了一點啊。

到達~站牌打卡

關於這個地名,不論中國還是日本,很多人會把“潟”(xi,音同“戲”)和“瀉”兩字寫錯或是念錯,包括東方航空和某程的部分場合。其實這個字並非日本創造的,而且“潟湖”在中文中依舊會被使用。當然中國有人能知道新潟也算是謝天謝地,寫成新瀉也就算了。但是如果對新潟出身的日本人寫了白字總是會有點尷尬和失禮的,這也是不少日本綜藝中經常出現的梗了。

繼續是E4系的Max朱䴉

新潟縣的定位比較奇怪。作為自古關東前往日本海一側的日本東北地區和北陸地區的交通要衝,因此在新潟的區域劃分有點模糊。是(日本)東北?北陸?甚至也有劃入關東的呼聲。不過至少作為日本本州到在日本海一側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港口,新潟的車站實在是和城市地位有些不符。

往賓館走去,車站前的小路也依舊有些寒酸。不過比起東京的摩肩接踵,匆匆前行那種容易讓人喘不過氣的城市生活,還是新潟這樣人少少的,生活豐富程度也不至於到乏味的小城才是比較合我的胃口。

隨著日本又一波城市市容改善工程的推進,在大城市如東京、旅遊城市如京都都漸漸看不到漫天電線交織的生活場景了。比如京都清水寺前二年阪三年阪,現在是個一派秀麗的網紅拍照點,原本也曾是一個漫天電線的場景。原本置身其中,我會感覺會就身處與一個典型日本社群;而再看最近的遊記中出現的照片,就會明顯知道覺得這是一個旅遊景點。當然,環境變好是人人都願意看到的。

因為到得很早,而且日本酒店的入住時間相對比較死,所以就先把行李存在酒店裡之後就開始暴走了。
小夥伴從日本綜藝《妙國民糾察隊》得知一家人氣醬汁炸豬排蓋飯“どんかつ政ちゃん”(Do·n·ka·tsu Ma·sa·chan)。雖說在新潟站邊上也有一家分店,但是距離辦入住還有一些時間,而且既然要吃就吃最正宗的咯。於是就查了地址決定去尋覓美食,當然也就順便就在新潟閒逛。

酒店的位置很好,一出門幾步路就是新潟最綜合的商業體,新潟萬代城(萬代シティ)。之前看到幾乎所有談到新潟購物的文章都逃不過這裡。當然有如此大的綜合商業設施也能可以彰顯新潟的體量和地位至少不是侷限於服務新潟市本身。

萬代城的對面是新潟日報大廈,上面有個20層的免費觀景臺。不過這次住得夠高也就沒上去。

萬代城的名字就來源於新潟可能是最著名的地標——萬代橋。這座橋始建於1886年,如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完成於1929年,是日本的指定文化財。至今也在許多綜藝節目被作為新潟唯一的名勝古蹟被加以介紹。

橋的對岸,與之前走過充滿現代商業氣息的街區不同,則相對陳舊古老一些,那裡才是長久以來新潟的中心和最繁華的商圈,古町。
橋下的穿過的信濃川,發源於長野深山中,奔流300多公里最終在新潟匯入日本海,是日本第一長河(冷漠臉)。不過在它的滋養下,沖積形成了新潟市所在的越後平原。長久以來形成的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加上新潟的氣候都成為了新潟成為日本主要農產地的原因。

感覺得出來新潟在打造城市的浪漫氛圍。猜想可能是要吸引人口吧。在酒店裡的時候就覺得婚紗店、婚慶公司一類的場所有點多。這裡又想打造一個網紅景點。NIIGATA,兩個i表示長音,創意也是不錯。不過和我這單身狗就沒有關係了,汪~

可惜天公不作美,明明在東京出發時是晴空萬里的,在穿過分水嶺之後就顯得陰雲密佈,而到真正開始出來散步的時候就下起了雨。算了,硬著頭皮接著向前吧。

沿河繼續向前看到一家超大海鮮市場。新潟作為日本海的第一大港口,而日本海又有十分富饒的漁場,因此新潟的海產自然也是極為豐富。一時間超級心動,不過全都要…要不起啊。想想被捧的豬排飯,和快餓癟的肚子,擦擦嘴角,忍住了。

新潟第一高樓,也是日本海沿岸第一高樓——朱鷺メッセ(朱䴉展覽館)。不過雖說看看非常之近,但是因為這展覽館立在突出河的埠頭上,所以看著挺近的但是走過去還是要繞不少路,所以依舊跳過。

新潟真是處處朱䴉。而作為朱䴉最後的棲息地和目前最大的種群之所在,中國卻幾乎沒有宣傳。在地方品牌的創設上確實可以在多加功夫。只是品牌,畢竟在新潟市內我也並沒有見到任何朱䴉的活體(新潟的分佈都在孤懸海外的佐渡島上),但是在市內卻處處可以瞭解到城市的特色與特產。

有好米又有好水,那自然就有好酒啦。新潟的日本酒也是本地的一大特產,只是鄙人實在不會喝,所以繼續跳過。不過馬上就有老少皆宜的

超高校級的B級美食——新潟醬汁豬排飯

將將~新潟當地超人氣B級美食店,豬排蓋飯“政醬”(どんかつ政ちゃん)!谷歌地圖上寫好大約20分鐘的步行距離在我們走走停停看看的節奏下和苦風淒雨裡花了近一個小時。不過好在終於是到了。

除了在綜藝節目中看到之外還在谷歌上查詢了一下以防廣告,發現日本本地人對於這家店的評價也超高。而且是說“遊客幾乎都不來,但是是本地人不能不去的點”。其實除了有“日本大眾點評”的tabelog,食べロ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谷歌地圖其實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軟體,而且谷歌的翻譯也還算靠譜。就本人的一般經驗而言,谷歌地圖上的評價5分中能拿過4分一般都是名店(不過也在法國的先鋒有機料理上“失撇”過一次,不過也就唯一一次,而且也情有可原)。

還鬧了一個小烏龍,因為走了一條小道所以來到的是店面後門的位置,沒有店招,也沒有客人,當時一度懷疑被谷歌地圖坑了並準備去吃海鮮去。最後又兜兜轉轉上了大路才看到這個小小的正門。而且也因為這家店和邊上的“柏青哥”(彈珠)店在體型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致我們一度忽略了它…
(用停車場指南來示意一下,圖片來源:飯店官網)

當然除了從網路上看評論,真正好不好吃還是要了吃了才算數啦(這不廢話嗎?!)。日本本國人和遊客的視角其實有點不同。日本人包括綜藝上和實際的評論網站中都著重在“新潟的醬汁豬排飯不加蛋”這件事上。感覺有點把新潟豬排視作異類,把到新潟來吃新潟醬汁豬排飯當做是新奇的體驗來看待。我當然也吃過加蛋的豬排飯,不過對我來說加不加蛋不是我長途跋涉來吃飯的動因,真正好不好吃才是關鍵。

所以抱歉,除了開飯前“開光”的一張照片之外就沒有別的記錄了,因為太!好!吃!了!選擇了選單上最貴的1700円“特製裡脊炸豬排飯”,再加了幾百円變成了套餐(蟹肉沙拉(本來為了試試海鮮,但是好像沒什麼特色)+味增湯+餐後甜點杏仁布丁)。上來第一口的醬汁的味道簡直驚豔!肉質鮮嫩就不談了,醬汁味覺層次感非常豐富,除了是日本人習慣的甜口,此外還有像是醬油的鮮香等等味道,文字實在是無法表達,真的一定要到現場吃過才明白。

除了照片上肉眼可見的三塊大大豬排,在一層飯下竟然還有三塊和再下一層飯,量也是真的大,所以最貴也是物有所值。上面一層的炸豬排可以趁熱原味品嚐,而下面一層因為耽擱了一會兒所以溫度上會稍有下降,而油炸的東西,尤其是外面的面衣一旦冷卻就很容易變得非常膩,上次在靜岡曾經中過一招。不過這家火候控制得不錯,即使像第一層一樣直接吃的話口感上也沒有太大下降。不過既然分了兩層,個人看法還是要配上一點特製豬排醬來品嚐,讓吃法更為多變一些,也更有趣一些。這醬的味道有點像上海辣醬油或者廣東稱“喼汁”,但又不完全像。總之用來稍微緩和油膩感,再提升餐點的多樣性上還是很有好處的。但是這1700円的蓋飯實在是量太足了!我這初到日本胃口還算不錯的也覺得基本上頂兩頓甚至2.5頓飯了…所以如果要來吃的話點菜時還請量力而行。

根據店家官網的介紹,其選用的豬肉都是嚴選新潟當地自產的豬肉,不過米的部分倒是沒有介紹,在新潟吃到的,就當它是新潟米吧(就是這麼隨便)。不過日本的米真的跑到哪裡都是一樣好吃,口感豐潤飽滿,國內也曾經買到過類似的口感,但價格真的也是在是偏高,完全做不到能像日本人一樣天天吃到。(完了,一邊敲字,一邊回憶味道,一邊就在流口水了233)

最快的美術館——現美新幹線

吃得巨飽之後扶牆而出…因為雨依舊沒有停,而且也已經到了可以辦入住的時間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觀光的念頭,而是選擇了一條最近的路線直奔酒店辦入住去了。

酒店給了一個蠻高的樓層,加上本身也有一個位於頂樓的餐廳+酒吧,所以再公共場所的窗戶是可以往北邊新潟本島、日本海的方向登高遠眺的。選擇了一個比較開闊的視角,勉勉強強可以看到遠處一望無垠的日本海。

早些時候到達新潟時小夥伴提醒我說這裡有“現美新幹線”運營,然後一查,今天正是運營日。作為JR東日本特色“開心主題”列車的其中之一,我這個初級鐵道迷怎能不去體驗一下呢。於是查了時刻表,還有一會兒,也管不得新潟市內的其他點,在酒店稍事休息之後又出發了。

之前路過的新潟日報大樓,不過可惜從樓頂上可以看到很多橋,但唯獨萬代橋被前方的建築物給擋住了。

一如既往乾淨的站前大街

米菲的不動產廣告,站前充滿西洋味的路燈也略微展現了一下這座城市不那麼死板的審美品位

車站換過指定席券,上樓就能看見“現美新幹線”在月臺上等著我們啦。“現美”即是“現代美術”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JR東把現代藝術搬上了新幹線來做展覽。這輛新幹線以週末或日本節假日為主要運營時間,運營日每日在越後湯澤-新潟間執行三個往返,沿途停靠各站,全程50分鐘左右。車輛為舊的E3系改裝而來,6節編組。車廂從11號開始編號,11號車廂為指定席,13號為兒童活動空間和車上咖啡店,其餘皆為自由席。

外部車廂獨特的塗裝就足以展現這輛火車的獨特了。車輛的外觀設計來自著名攝影家蜷川實花(來源:JR東日本官網+維基百科,只是附庸風雅地把這些人名、術語堆上來而已。正直如我233)。取材於途經的,擁有日本三大煙花匯演的長岡市。車頭純黑色的塗裝讓人不禁聯想到煙火大會的夏日夜空。

車廂的塗裝則是五光十色,在夜空中綻放的煙花。

證件照一枚~驗明正身,就要發車啦。

從車尾的16號車廂跳上車,就開始了移動+美術館參觀。15號車廂有荒神明香設計的立體作品實在是吸引眼球。豐富的色彩,上下對稱的結構彷彿有東西從一灘墨水中快速劃過的感覺,真符合新幹線的印象。同時伴隨著新幹線行駛中的些微搖晃,這個懸著的裝置也微微擺動,又在觀賞中形成了一種特別的韻律感。所以這幅作品我也花了最長時間來欣賞。

14號車廂展示的是攝影家石川直樹在攀登K2峰時的作品。能將自己在旅途中的作品作為藝術品在公眾面前展出,簡直就是旅行者的巔峰了。

13號車廂有兒童遊樂區,小小的微縮模型也透露著日本人從娃娃抓起的鐵道文化培養。拍照的時候在有樂趣了玩耍的小姑娘還把手中的玩具打算遞給我,怕不是感受到了同類的氣息?同時13號車廂也提供咖啡和甜點,也採用了“當地食材”、“當地名店監製”一類的噱頭。

換了車票的我也可以正大光明的進入11號指定席車廂,這裡雖說沒有專門的藝術品展覽,但是遮陽簾、座椅套也都是精心設計過。配合新潟生產大米的特點和長岡的煙花傳統,這個空間以“五穀豐登”、“慶典”和“光芒”為主題,採用了代表豐收的金黃色再輔以其他設計造型。不得不佩服,日本的設計感真的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啊。

車票與“世界最速(最快)藝術鑑賞”的宣傳冊合營。

說到車票還有一點要提醒,原本查好了這輛車的班車為朱䴉とき456號,因此就直接報給了工作人員班次要求換票,但是沒想到說了456之後櫃檯小姐卻懵了。因為一般的“朱䴉號”都是以3開頭的。直到反覆確認了時刻表之後,才恍然大悟“是現美那班唄”。所以又是換票還是不要畫蛇添足,直接說“現美”(Gen-bi)就好啦。

長岡,不見煙花,又處處見煙花

原本的計劃是隻坐一站13分鐘到燕三條,但是感覺車廂內的內容比我想象的還要有趣,而再一站就是因煙花而久負盛名的長岡,於是就再往前坐到了長岡,耗時23分鐘。一出站,就是一個大大的煙花型雕刻,告訴我這裡是長岡。

現美新幹線的展板,可以全景的看到整輛列車的全塗裝。因為受到月臺面積的限制無法拍到全景;再加上這車的塗裝擦得還真的是非常乾淨,所以反光有時會非常重。有這樣的模型概念圖還是可以用來全景觀察。

新潟的地方吉祥物&長岡開府400週年。日本的地方推廣還真的是很用力。

發現了一個神奇的聯結,原來山本五十六是長岡出身。作為留美海軍大將還不得不悍然發動對美作戰,對華也不溫不火,所以抗日的情感上倒是也不深刻。但是至少是發動戰爭的罪犯還如此大張旗鼓的宣揚,縱然對日本國內的集體認同而言可能有影響;但從一個外國人看來,這也凸顯了日本人對於歷史的反省依舊是有問題的。

站外的“長岡今昔”的浮雕。比起中國,或者更廣的除了日本以外的所有國家,日本的車站看起來真的更為生動,也與生活的聯結更為緊密。

長岡就是各種煙花。去年在伊勢看過煙花,但是除了嘣~吧~的聽個響看個光之外,真的所謂二尺玉、三尺玉之類的施放名詞卻完全沒有概念。長岡站前的模型就給了我很好的答案。原來這就是煙花匯演的桶啊,還真的跟個炮管沒兩樣了。煙花之城還真是名不虛傳。

(防不勝防~內有伊勢神宮奉納花火大會記錄
【非典型關西遊】山與海,水與火。2017.07紀伊半島巡遊十二日 熊野古道、那智火祭、奈良…
//www.mafengwo.cn/i/8214418.html)

長岡城的遺蹟就在車站外。在明治維新初期幕府軍與明治新政府軍發生的戊辰戰爭中,長岡藩作為幕府軍一側的“奧羽越列藩同盟”參戰,長岡城也在激烈的北越戰役中幾度易手,最終被付之一炬。城破戰敗,如今剩下的也只有這些殘垣斷壁和一些紀念碑了。

繩文時代中期(距今4~5千年)的火焰型陶器(火焔型土器),是日本史前繩紋時代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之一。在日本北陸、東北一帶都有發現,但最早的文物就是在長岡市的馬高遺址出土的,因此自然也成為了長岡的又一張名片。因此對於日本在古代原住民愚昧的刻板印象是一次比較大的重新整理。畢竟在同時代的中國也只是出於類似發展階段而已,並沒有比日本高到哪裡去。當然,展示在車站的自然是複製品。

車站外轉悠一圈,就又要趕車往回走了。

拉麵巡禮Ⅰ. 燕三條系背脂拉麵

向著新潟方向返回,途中經過燕三條站。此次日本之行有一個主題,就是拉麵巡禮。這棵草種下是因為2018年的一部新番《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哦,那個象徵著拉麵的女人!亦有同名日劇,2015年放送,早見明裡主演。不過真人在那裡浮誇地吃麵…恩…還是紙片人比較能接受)。劇中曾經介紹過新潟地區的代表拉麵即是這裡浮滿豬油(日語:背脂)的拉麵,燕三條拉麵。雖說小泉同學劇中的活動範圍和店面都在東京,但是我還是信奉“在哪裡玩就要吃哪裡特色”主義,所以也就義無反顧下了新幹線,來嚐嚐拉麵的味道。

這個燕三條的站名是源於新潟縣的燕市和三條市的結合,而且因為路線轉彎的原因,兩市的邊界就從車站中部攔腰截過,因此名稱的確定就相當繁瑣了。當時備選的有“新三條”、“新燕”、“燕三條”、“三條燕”等。首先必須要有兩個市的名稱那是肯定的,但是誰在前就又是問題了(好面子這點上東亞人民還真是出奇的一致)。於是在當時的首相田中角榮的協調和裁決下,定以“燕三條”為站名,但是作為補償,車站的站長室設在了三條市的一邊,而使得燕三條站事實上是屬於三條市的。(維基百科)

同樣對我來說燕口還是三條口出去覓食也成了值得糾結的問題。車站兩個出口對著兩個市,真叫人頭大。傳說中的起源的店家在燕市,所以燕市宣稱自己擁有最正宗的“燕三條系背脂拉麵”。不過正所謂外事不決問谷歌,查了一下,的確從燕一側的麵館會稍多一些,而且往三條一側望了一眼,感覺確實不比三條。於是就兩眼一閉,從燕出口出去了。

雨勢越來越大,淋雨走了7、8分鐘來到谷歌上評分最高的龍華亭。可惜當天不知道為什麼沒開,明明谷歌上寫著營業中的…只好無聊地拍個照留個唸了,再去下一家。順便提一下,這家店其實是算在三條市裡的(笑哭)

這個時候站外拉麵館密集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一家不成就可以再去下一家。雨中略微步行2、3分鐘就看到一家營業中的店面,位於燕市一側的——“勝”。谷歌評分3.4/5(貌似)進門之後店內的油膩感就完全說明了這是一家背脂拉麵店。自然也是點了招牌的特·勝拉麵。下雨天,店裡客人也不多,可以在店裡逛逛拍拍照,又能開放式廚房裡看到拉麵製作的全過程。牆上寫著可以做成大油、中油或者無油,結果我居然知道吃完臨出門才意識到。

巨巨巨巨油膩的特製拉麵上桌啦。除了背脂,燕三條拉麵的一大特點就是一把洋蔥粒。最早是隨著“X千拉麵”認識到了日本拉麵,之後在日本吃到的也主要是以九州豚骨湯底為主的拉麵。但是燕三條的拉麵湯底則是以魚乾調出的湯底加上醬油,所以就是另外一種的鮮鹹味。麵條也是稍粗,有嚼勁的面。

給湯上的油脂一個特寫

來自拉麵女神對於背脂的評價
(來源: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 Ep.09)

完食~雖說肉眼可見非常油,但是實際上吃起來因為底會比較清淡,所以加上油脂之後反而調和了。只是小夥伴好像在感官上被嚇到了進而影響了之後的品嚐。而且吃麵就是要大口大口往裡嗦,小夥伴卻吃得畏手畏腳,所以面反而“越吃越多”,中途就放棄了。

臨出門的時候看見油度的看板,就問了問小姐姐我吃的是什麼度。結果…只有中下…那怪也沒有覺得特別的油膩。3.4分的得分對我來說可能微低,我覺得4分可能更好一點。畢竟對背脂的喜愛也是見仁見智。餐館的環境也是一個弱點。

走回車站雨也停了,再看一眼神奇的燕+三條,但是實際走出去也不知道是在燕還是三條的燕三條站的站牌。

最後一瞥新潟,我還會回來的!

車回到新潟站,出站時看到了NGT年初的新單《春はどこからくるのか?》(春天從哪裡來)的海報。突然想起來我的開閉系劇場巡禮還沒完(STU的很好奇)於是也不管時候不早(近20點),還是最後再看一眼新潟市吧。

來自2019年底的更新:我的媽…在我開完光沒多久這團就因為一系列“厄介”的關係而近乎涼涼。知道演藝圈水深,但沒想到有那麼深!唉…最近又復出了,還是祝她們未來好運吧。

又回到萬代城裡的LoveLa2。大大的NGT的招牌

Japan’s most sophisticated show233

初代藩王“鰻魚”北原裡英在NGT最後兩場演唱會上的兩套特別服裝

上方電視則是NGT成員的自我介紹和當時AKB團正在放送的《マジムリ學園》(麻雞無理學園233)除了prpr一頓以外,這劇情和這演技Ummmm…

當然相機還有各種一頓亂拍的圖,不過也就不多展示這愛好了hhh

走出商場也能見到三單的大海報,真不愧是NGT的大本營。另外2018年10月NGT48的第四張單曲也發行了,《世界の人へ》(給全世界的人),清新悅耳的歌曲,索尼大法好!同時NGT作為地方偶像,她們和新潟及其周邊的互動交流也是相當頻繁,四單的外景地居然是在新潟的友好城市海參崴!用心經營地方也就不難解釋近年總選NGT的異軍突起。

繼續往信濃川方向前行。晚上的亮燈情況可以看出新潟在一般的地方都市中間還是不錯的。

原本期待萬代橋上是不是會有什麼景觀燈,結果依舊是這樣普普通通的照明。

度過信濃川來到新潟開發最早的新潟島上。兩邊的商業街反映著這座城市在區域的中心地位。只是時間實在太晚了,街道上的行人、車輛都寥寥無幾。與東京、大阪這樣的大城市相比,匱乏的夜生活和夜間去處還是讓人有點不習慣。

新潟的道路原點標記。不知新潟,在很多地方的很多街角都能看見當地政府設立的介紹某一個地區的微觀歷史、文化的展板或標記。顯然這對於提高了解、增進認同、促進文化傳承都大有裨益。

雖說之前吐槽過夜生活匱乏,但是新潟這樣地位的城市或多或少還是有一些的。

古町商店街,這裡和之前路過的本町是新潟最傳統的商業街,不過因為時候不早,店面也大多打烊,所以也就沒有繼續逛下的興趣了,只得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初嘗新潟,確實也看到嚐到了不少當地特色。但是沒能在日本海邊抒發一下自己的胸懷、吃上一口直接來自日本海的恩惠,也沒能在新潟廣大的地域裡繼續遊走(按面積,新潟是日本第五大縣),因此此次的新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瞥。但是毫無疑問,我十分享受這樣較為寧靜也不是豐富的城市生。所以,新潟有緣再見啦。

D3 新潟-喜多方-會津若鬆 福島才不可怕呢

最早在做行程的時候是考慮到為小夥伴刷三年籤的,但是之後卻因為種種原因小夥伴只申辦了單次籤。不過這不影響我探索一個新日本縣的熱情。至於在行前和親朋好友提到說我要去福島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一臉驚恐地問我“真的不要緊嗎?不怕輻射的嗎?”額…畢竟都過去了N年了,福島縣政府也不斷地給遊客吃定心丸,發紅包,再加上要去的會津若鬆是位於福島縣內的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所以,大概還是可以安心地去看看吧。

林與水的浪漫鐵道——磐越西線 新潟-喜多方

原本打算在會津若鬆的行程是以鐵路為主題展開的。一方面聯結新潟和福島的磐越西線上開春之後(大概是4到10月)的週末都有一班蒸汽列車執行,名為SL磐越物語號(SLばんえつ物語)。而我要從新潟進福島的日子正好是個週日。這樣既能體驗蒸汽列車懷舊,也能在晃晃悠悠間體驗到這條暱稱為“森林與水的浪漫鐵道”(森と水とロマンの鉄道)的磐越西線(新津-會津若鬆區間)的浪漫之處;另一方面,作為一隻鐵道菜鳥,只見線這種日本頂級祕境線路還是必須要去參訪的。只可惜天不遂人願,就在我8月初準備規劃詳細行程時想再次確認一下蒸汽列車的時刻表,結果發現了JR東日本的一則通告說,7月25號該列車的機頭在檢修中發現故障,因此10月之前都無法恢復正常執行,改由DL(柴油機車)臨時替代,而且九月的頭兩週是完全取消…

摔!(╯‵□′)╯︵┻━┻原本花了好大勁研究時刻表(因為鄉村地帶時刻非常不密集)制定的行程幾乎白做。不過想想山區內的只見線9月也不算欣賞最佳時節(春天賞櫻、秋天賞楓、冬天賞雪。偏偏夏天被自然落下了,只能擇日去看人為的煙花大會或是各種祭典);我對特製觀光車廂的興趣完全沒有蒸汽機車頭來得大,而柴油車個人感覺真的是一點也不浪漫。也許是註定要把這棵草種下了。不過這樣一來我的行程也就簡單了很多,就是一路打卡,體驗一下東北(日本本州島的)風情就行了。

蒸汽火車無奈被取消, 所以也無慾無求,但還是要早早起床趕8:25的快速あがの(阿賀野),畢竟之後所有進若鬆市的列車都是站站停的慢車,到喜多方會多用15到20分鐘。其實新潟-會津若鬆有直達大巴,2000來円,1小時45分鐘左右。不過想能夠在沿線看看風景,又能在中途下車,而且還被JR通票套牢,所以繼續選擇鐵路車型。

圖中左側的是在人口較密集區域上的羽越本線車輛,而右邊看起來土味十足的就是當日座駕“あがの”了。除了被取消的SL列車,這班應該算是整條線路上最高階的列車了。

從新潟出發不一會兒兩邊的景色就由城市轉為工廠,又轉為在平原上的廣袤農田。滿眼的黃中帶青也是新潟稻米產量的一大保證。兩條大河(信濃川和阿賀野川)夾一塊平原,新潟真是個好地方呀~

因為是鄉間的單線鐵路,所以有時需要在車站等待避讓對向列車。當班列車就是在新潟的“馬下”小站稍稍停留。我也趁此時下車稍稍觀察一下。車站裡仍然儲存了舊時的燃料儲存庫,並且做了相關的介紹。看起來應該沒有功能,但是與過去歷史的聯結就讓車站顯得更有人情味了。

對向列車進站,和大城市的列車可以常換常新的情況相比,磐越西線的列車甚至是不能用寒酸來形容了,破舊可能還差不多。

列車繼續前進,窗外景色漸漸也從平原進入連綿的山野之中。只是這天氣實在陰沉也就讓我沒辦法感受到這條鐵道的“浪漫”的氛圍。

從進入山區開始鐵路線就幾乎就貼著阿賀野川行駛。也可以看到有不少人在河流上划艇。遠處看起來好像還有一個廢棄的橋墩。

雖說車上座位是非常好找,但站在車廂最前,通過玻璃欣賞和司機一樣的廣闊的景色也是在日本坐車的一大趣味。

隨著不斷靠近福島縣,天上的雲好像就慢慢變薄,光線也越來越好。

當衝出溪谷的那一刻簡直驚豔!這天氣也太好了!和新潟以來一路的陰雨綿綿形成鮮明對比。但即使沒有同行襯托,這感覺幾乎PM2.5=0的地方,實在是純淨,舒服。

不過好像大家好像都不太在意窗外的好風景,大概是習慣了吧。尤其是面前的小哥自打甫一上車就開始奮筆疾書,看來是一個妥妥的學霸。

SL磐越物語的乘車口,一聲嘆息,唉…

有關漢字的一些展覽,日本人對於漢字還是比較有執念的。只是最近越來越多的西方詞彙的引入使得日語裡出現了越來越多片假名外來詞,這實在是讓我看日語的時候頭痛得要死,而且對日語的活力有點小擔心。

喜多方車站的紅磚小站房,在藍天的襯托下顯得越發可愛,也反映了喜多方曾經的工業歷史。

商賈雲集的古倉庫之城——喜多方

作為傳統連線越後(新潟)和會津藩乃至更遠的山形、太平洋沿岸地區的樞紐,加上本身地處盆地平原,喜多方也就成為了商戶雲集,物產豐饒的地方,也就為喜多方這個小城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倉庫。喜多方和喜多方人也善用這個特色,將小城打造成了“蔵の裡”,在保留這些古倉庫的基礎上加以活化,將它們活用成為小商店、小飯店,成為了小城的一大特色。

這家若喜商店是在林林總總的倉庫中儲存比較好,賣相也比較特別的一家。與傳統的白牆黑瓦式的建築不同,這家受到工業化之後的磚塊製造蓬勃發展的影響,成為了喜多方簡稱較早的磚造倉庫。這也成為了喜多方的一處國家級保護建築和近代工業遺產。前方的店鋪以出售喜多方當地釀造的醬油,後方的倉庫則是被改造成了展示當地倉庫文化的一處文化空間。

地方的出雲神社,比起小小的社群神社,大國主的神社“生意”明顯做得比較大,相當氣派的。

小確幸一則:晴空萬里,又在在喜多方里逛了許久,有些口乾舌燥。在這座偏僻小城的一個偏僻角落裡找到了一臺百円自動販賣機,買了一瓶功能飲料補充一下。結果出貨之後之間自販機上的抽獎盤上像老虎機一樣轉出了“5555”的數字,然後自販機上商品的燈又全部亮起,於是又試著點了和原先一樣的飲料。“撲通”,出貨口就出現了兩瓶飲料。至此我才意識到,哦,原來我中獎啦。(機器上的5555也沒拍到,本來還想選選不同的口味常嚐嚐的)

日本的垃圾分類一直是困擾外國遊客的一道難題。在街頭也提一次見到日本人自己是怎麼分類的了。確實仔細。瓶蓋與瓶身分離,標籤紙也被撕去,紙盒也都是洗淨拆開併疊放整齊的。日本人的強迫症也確實能從這上面反映出來。如果把這個引入到我國…怕是早就被人拾走了,不過這樣也沒什麼不好。

喜多方的特色,一個是滿街原汁原味的古倉庫,另一個則是喜多方拉麵。而面前這座白牆赤瓦的倉庫就是兩者的結合:安置在倉庫中的“拉麵神社”。

拉麵巡禮Ⅱ. 喜多方醬油拉麵

走進去就是一座拉麵鳥居,神龕內供奉的也是一個拉麵碗。說是一座神社,其實更像是一座介紹喜多方拉麵和相關店家的旅客中心。

拉麵冰淇淋,醇厚的鮮奶味,並不是什麼奇葩的味道

一個巨大的碗拿來做噱頭。背後的牆上除了合影之外,還有參加喜多方“老面會”的所有店家的資訊。原本我對於滿街的拉麵館而無從下手的時候,突然從上面發現了一家叫“上海”的麵館。目標鎖定,身為魔都人怎麼能不去支援一下呢?

寄居在小民居內的麵店“老鋪·上海”。自我介紹中寫到開業於1946年。又問了一下店員這家店和上海這座城市的關係,表示是創始的老太太來自上海。但是具體是上海人移民呢還是日軍投降之後從上海回國的日本人就沒有問清楚了(當時就當作上海人處理了,但是寫遊記的時候轉念一想還有第二種可能,沒問清楚有點後悔)。

喜多方拉麵的特色就是豬骨清湯+醬油湯底(有時也會用到小魚乾來煮湯),而面則是採用稍粗的麵條。這樣的搭配就使得整體的湯汁比較清爽,不會像大多數的拉麵一樣油膩,和我之前在燕三條吃過的豬油拉麵形成了鮮明對比。麵條也比較有嚼勁。另外就是配上三片叉燒。一份照片面的話也就在500~700円左右,可以說是量大而實惠的平民美食了。

拉麵店與傳統倉庫的結合,可以說是最喜多方式的了。只可惜肚子裝不下了。

單獨修建的喜多方拉麵館,類似於一個展覽喜多方拉麵的展示館,包括了面的製作,拉麵消耗量等資料和事例等等;售賣的則多是半成品。比較震驚的就是喜多方市的人口與拉麵店數量的比值,這座人口約37000人的小城居然匯聚了120家左右的拉麵店。也許也是湯底較清淡的原因,喜多方也是為數不多能從早到晚都吃拉麵的地方,也就促成了喜多方成為了日本拉麵的一大特色小鎮。

又在倉庫與拉麵店之間遊走了一會兒,肚裡不說又餓了,但至少也騰出了一些位置。“上海”畢竟只是臨時起意去吃的,但是不去吃家名店總覺得不盡興,但剩下趕下一班磐越西線往會津若鬆的車的時間也不多了(13:48的下一班居然是15:52!)。在各種艱難中還是東逛西逛以平常美食為優先,便來到了阪內(Ban-nai)食堂的喜多方本店。這家店是喜多方拉麵中全國名聲最響的,目前也在全國開了不少連鎖店,算是把喜多方拉麵帶出大山的第一店。盛名之下門口排隊的人群數量也就可見一斑。只好拍照留念再尋他處了。

離開阪內食堂,往車站走的路上突然發現了源來軒拉麵館。這家可是喜多方拉麵的始祖店,是由一位名叫潘欽星的中國人士在1920年代中前期(大正末期)開設的。從一個小攤販,慢慢做到如今的兩層小樓。當時店內一層的座椅都已經坐滿,但還好沒有出現之前的排隊狀況,於是便轉戰二樓找個桌子。

二樓的榻榻米座位,大家一個個都熱火朝天吃著拉麵。這樣盤著腿席地而坐吃麵應該是第一次體驗,但也感覺微微有點吃力。

忘記找一個參照物,因為這個面的碗之大堪比一個面盆。800多円(?)的水平,比起之前那家就要豪華得多,光是這叉燒肉就有兩倍的量。湯底的顏色比之前的店要來得深,應該是醬油和小魚乾湯汁比較多的關係。味道也確實會比較鮮鹹一些。但總體都不影響喜多方拉麵“清爽”的評價。

之前說了要趕車,而麵館到車站大約7分鐘步行。而等面又花了不少時間。最後在5分鐘內風捲殘雲,把這碗麵吃幹抹淨,沒有細細品味就要繼續趕路真是罪過。

幕末風雲際會的舞臺——會津若鬆

還好,最後既吃到了名店拉麵,又在一路小跑之後趕上了火車趕往會津若鬆市。
在盆地廣闊的稻田中杵著一座穀倉。福島看來也有不遜與之前新潟的糧食出產呢。

會津若鬆地區(包含喜多方)在日本近代上可謂是一座名城了。會津藩的最後的藩主家族鬆平家,其第一任會津藩藩主保科正之即是德川幕府的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樣子,而鬆平也是德川將軍家的本姓。由於這層關係,在明治維新準備推翻德川統治的時期,這裡也成為了維護幕府,反對新政府的主要舞臺之一。之前在新潟、長岡等地都有提到過的戊辰戰爭就是以此為背景展開的。而戰爭中最為悲壯的一場戰役(可能),就發生在這裡。向著會津前進,也是想去緬懷這場波瀾壯闊的戰爭。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造的キハ47內燃機車。在如今這個電子顯示屏稱大王的時代,這樣的插入式的水牌簡直是稀有物種。

到達會津若鬆站,天氣依舊好得不行,遇上了JR東日本的又一款“開心主題”列車—“FuruiTea 福島”號。內部的車廂完全以咖啡館的印象進行打造。運用來自福島的水果、農產品製作甜點作為看點,配以熱茶或者咖啡,讓在會津若鬆-郡山間的1小時多一些的鐵路移動成為極為悠閒放鬆的享受。也確實成為了JR振興福島的一個噱頭。

2018年11月25日前該列車在週末時每日會在郡山-會津若鬆間的磐越西線上執行兩個往返,11月25日之後到年底則會在郡山-仙台之間的東北本線上執行一個來回,單程2小時。因為郡山-會津若鬆間磐越西線是唯一的鐵路出行線路,而郡山-仙台間有東北新幹線提供極為高效的移動選項,因此也就能更為凸顯這趟列車休閒的特質了。

會津若鬆車站的工作人員向列車揮手道別。由於這趟列車是包含著振興福島的商業價值,因此當地人都格外重視與列車之間的聯絡。因此,如果有幸能坐到類似的特別列車的時候,也請不要忘記向窗外揮一揮手啊。

不過初來會津若鬆也是格外閒,看完了整個送車儀式之後就看著這些車站員工一個個如釋重負地樣子收起旗幟、標語,互相開著玩笑向站外走去。其實日本人的服務要說是不是發自真心,我的答案傾向於負面,但是就是如此商業性的“裝客氣”也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和服務精神的。

酒店入住趕緊在城裡轉轉。滿街的紀念戊辰戰爭150週年的標語。

說到會津若鬆的名人,現在被印在1000日元上的細菌學家野口英世絕對是當仁不讓的數一數二。出生在會津若鬆邊上的小村莊的他,差點因為手部燒傷而斷送求學夢。而在會津若鬆設定的“野口英世青春館”,正是當時野口接受手術治療的會陽醫院。在這裡治好了手的野口,也因此改變原本當教師的夢想決定從醫。(果然偉大的人註定要有這樣不平凡的人生啊)

野口英世之所以有能登上國家名片的名聲,是在於他不僅有對於日本國內的豐功偉績。最為可能是日本第一批的國際主義者,他對於全球的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都作出了深刻的貢獻,包括早年在清朝末年也曾來過中國,最後也因研究黃熱病在非洲殉職。在我之前的印象中,日本民族會偏內向,會關注內部事務多一些。但是確實也有不少日本人正活躍在世界各地的開發的過程中,排除掉確實有的一些經濟獲利因素。追隨著野口英世的腳步,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的日本人確實也有不少。

天高雲淡,還是相當勞累的。突然發現了路上第一個可口可樂當地瓶。背景用了會津若鬆城,前部則是兩個小工藝品——“赤牛”和“小法師不倒翁”的形象。

繼續向本次在會津若鬆最大的目的地——會津若鬆城進發。每次在日本逛城堡,通常在還沒有進到核心區域的時候已經基本可以看出整個城池的風格了。這次也不例外。剛走到最外部的入口就看到傳統的日式住宅。窗戶與在喜多方看到的倉庫窗戶的樣式十分相似。相當特別的是房屋在原本的屋頂上有挑出了一個新的屋頂。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迎合城池所做的改建呢?

在如此日式的建築之後,轉過一個轉角,卻又發現了另一個帶有不少西洋風格的建築,如今被改造成了一個咖啡館。

白虎隊的形象看板。在維護幕府統治的戰爭中,會津城被新政府軍包圍,幾近彈盡糧絕。為了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藩主組織起了由一群16、17歲少年組成的軍隊以抵抗新政府軍。不過缺乏訓練,武器處於劣勢的他們的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最終在城破無援的狀態下,有20位白虎隊娃娃兵自刃於會津附近的飯盛山山頂(1人獲救)。這件事至今也被會津人民所傳唱。

不過在我看來只是日本人那狂熱的忠君報國思想傳統的又一例證。“有病吧”、“值得嗎”是我聽說了這一故事之後的第一反應。如今又把白虎隊的形象做成攝影看板,而且高度明顯是面向如同白虎隊自刃時的差不多年紀的少年兒童,這種教育影響實在是難以苟同。

會津若鬆城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其使用的紅瓦了。原本的城池建築在戰爭之後變得破敗不堪又隨著戰爭的動員而逐漸被移除;如今所見的天守閣已經是1963年建成的水泥建築,並且在2011年3月初,東日本大地震之前完成了紅瓦的復元工作。總之現在仍能以一種懷舊的味道展現出會津藩和會津若鬆城的的雄壯。

逛了諸多日本的估計越發感覺到日本在古建築保護上一直有耍一些詭計,即用新建的建築,加上古代的樣式,再加上唬人的故事引誘出遊客對於原生態、原真性歷史儲存的想象。這一策略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在國內總會聽到雙重標準的聲音,一方面叫嚷著中國正在大規模破壞文物,建造假古董;一方面又在鼓吹日本的文物保護做得多麼的好。這其中道理也還是有一些值得借鑑的,在傳達歷史精神和歷史文脈的效果上,日本模式無疑是緊貼當地融入社會的,但是中國卻總是將文保作為孤立的事件來看待,不怎麼會去思考文物在現代凝聚大眾的社會功能。

每到一個地方爬城總是很開心的。會津藩作為石高較高的藩,幕末時也達到了23萬石。石高較高說明了這裡農業的興盛,而在近代化的時候,一方面這裡偏居山間,交通不便;另一方面作為反對新政府的主力,維新的中央政府怎麼會給這個“有反骨”的地區以資源呢?一系列的理由導致了今日會津若鬆地區農業意外的產業不太興盛的現況。登上天守頂層之後,也是可以很輕鬆的看見在密密匝匝的一小片城市之外的大片農地。

上午在喜多方拉麵吃了個爽,下午又在會津若鬆市裡閒逛了一會兒,所以到達會津若鬆城的時候已經是將近關門時間了,站在城頭憑欄遠眺欣賞這座幽靜的城市。也遠遠看到了一片聖光。

天將向晚,遊人逐漸散去,可以看到一個比較開闊的場景。城池上赤色的瓦片確實是這座城池的最大特色。

遊覽完畢乖乖地趴在地上的秋田(?看身形應該是),你在思考什麼呀? 是不是覺得人類的紛爭遠不及一根骨頭意義重大呢?

城池作為當時格局一方的藩鎮最為明顯的武力象徵,在之後的二戰也發揮了兵營等功能。因此一座紀念過去武力成績的紀念碑也屬於各城池的標配了。

走出會津若鬆城,一座舊制磚制瓦廠出現在我眼前。之前在喜多方也曾經出現過類似功能的建築物,看來近代工業化過程中會津藩也確實發揮了不少作用。只不過一個比較好的底子並沒有給會津地區的今天帶來更好的發展。會津的當地人一直有將發展不如人意的部分歸結到中央政府對於150年前反叛的報復上的傾向。

一個下午在會津若鬆的匆匆巡禮當然是意猶未盡的。而且這種小地方的公交車收車一向早(雖然沒有實地看過時刻表)。所以決定邁開步子再在城裡漫步一會兒,邊尋找一些歷史的痕跡邊向酒店走去。1小時的路上確實也看到了不少有會津味道的物件。

在七日町大道上聚集著一片西洋式建築是會津若鬆乃至整個日本近代化的見證。會津作為當時比較大的藩以及在鐵路之前北陸產米區溝通日本太平洋地區的要道,也在近代化中確實發展得不錯。不過走在七日町的道路上,也就覺得會津的發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同時作為幕末風雲匯聚之地,這塊牌子也是我那個夜晚最大的收穫,清水屋旅館的遺址。在宇都宮之戰中負傷的新選組首腦之一的土方歲三在這裡度過三個月的療傷時光。因為他的關係,這裡也被融進了戊辰戰爭的記錄中,今天仍在被人紀念。宣傳欄下的花朵也一定是當地人刻意而為的。不過土方歲三也只是在這家旅館匆匆停留過的旅客之一。

與日本人白天正經又嚴肅的“表生活”相比,晚上的“裡生活”真的是開放而多彩得多。至今走過的不少城市,哪怕規模小如會津若鬆都會在城市比較中心的位置出現夜生活的活動場所。也算是解決了不少女性的就業?(手動滑稽,對女性無冒犯) 如此充滿矛盾的生活狀態也許也能部分反映日本人無比糾結的內心。

由於地形相對閉塞,應該會津地區也出產了許多特色民俗手工藝品。漆器便是其中代表。 (圖片攝於會津若鬆城禮品店)

對於當地特色商品的包裝也確實是日本遊如此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比起去到每一個江南水鄉都能看到的蹄膀、龍鬚糖,每到一處都能有新發現的日本還是更具魅力,不必辛苦去找尋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差別。

在臨近會津若鬆站旁的一處民居兼商店中看到了最具會津風的工藝品“赤牛” ( 赤ペコ ) 不過那時已經完全入夜,店也沒有道理還在營業,所以只能透過門柵偷拍一張…(猥瑣的盜撮野郎)

不過之後忍不住會津若鬆站裡的紀念品商店裡買了一個小的,摸摸小東西的頭還會搖頭晃腦實在好生可愛。而且選了一個稍貴的,5公分的東西要人民幣近一百塊。不過比起只有半價的物件上那坑坑窪窪的“手工感”,算是物有所值的。其實應該在城裡專門的收工店裡轉轉的,價錢應該會好一點。只可惜……在之後不斷換酒店收拾行囊的過程中,這個小東西就不知所蹤了(哭哭)

晚餐在會津若鬆站前找了一家主打鄉土料理的餐館。會津藩作為尚武的地方,其吃馬肉的歷史也其來有自且與之前一直提到的戊辰戰爭息息相關。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已經經歷超過1200年禁止吃肉的時代,會津藩作為忠君的藩自然也會是一絲不苟地執行這一禁令。但是明治之後,全日本禁肉的風氣逐漸鬆動,到了戰爭時期,收到巨大創傷的會津藩戰士們紛紛被送進設立於藩校“日新館”的臨時醫院,為了療養這些傷員,會津人開始屠殺牛馬,由此開創了會津藩的食肉之風(平石弁蔵著《會津戊辰戦爭》,石田明夫)。

之前曾在熊本吃過馬肉,消費不菲但是味覺上確實沒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作為當地飲食文化的一環,對於我這個凡看到必體驗的我來說是不得不嘗試的。不過這一頓吃完之後,um…還是沒吃出什麼道道,不過味覺上確實有一個特別的香氣,有一點酸。但是要說這是好吃的味道?好像有點難。

D4 會津若鬆-鬼怒川溫泉 湖光山色的一日

野趣的豬苗代湖騎行與野口英世

昨天一個下午把原定要在會津若鬆打卡的東西都看過了。下午要去鬼怒川溫泉辦入住,應此上午的行程就略顯尷尬。

今年櫻花季時曾經騎車繞了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一圈,對於騎車和日本的湖泊產生了一點興趣。既然我知道了日本第一大湖,那之後的呢?在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我搜尋了日本湖泊的面積排名,在上面看到了之後要去的縣的名字,福島;而那個湖就是日本湖泊面積排名第四的豬苗代湖。又繼續看看邊上有沒有租自行車的地方,資訊不多,但好像有…的樣子。反正也沒事啥事做,而且買了會津周遊券,豬苗代湖也包含其中,如果不坐這一段的話好像回不了本(多麼庸俗的理由),所以去還是一定去的,大不了就只是衝過去打個卡吧。

日本各中心城市的車站總是盡顯地方特色,是我在旅途中會非常留意的一個點,也是當地非常好的展示當地特色的一個渠道。因為昨天太趕時間而錯過的正面打卡照,在來到會津若鬆的第二天也完成了。整體的造型與昨天看到的會津若鬆城一致,都是白牆紅瓦。但是規模確實也是不大。

會津若鬆站前的赤牛模型,照說明按下他身前的紅色按鈕它的頭就會晃動。只可惜兩天只是見人按過,自己面子也薄(好像也沒有)一次也沒有試就要離開了。

磐越西線始於福島縣郡山站,終於新潟縣新津站,中間又以會津若鬆為重要分隔站。昨天從新潟一路風塵僕僕而來,現在又要向東再前進一點點了。由於喜多方-郡山一段是電氣化鐵道,因此列車的會比昨天的柴油車來的好一點,而且正巧又是快速列車,會比站站停少一點點時間。

圖上的應該是E721系的P-16編組,2007年3月下線的。

天氣預報上寫會有大雨,但是早上的天氣除了有些陰沉並沒有見到雨滴,天氣還行也是我為什麼會決定來豬苗代湖的原因之一。不過一下火車就覺得氣氛有一些不對,不過還是硬著頭皮去借了自行車。

【小小乾貨】從會津若鬆出發到豬苗代站從早上6:30到9:54,每小時各有一班車(9點有兩班),車程27-30分鐘不等。出站之後左手邊有豬苗代町的旅遊協會可以出借自行車,500円一輛一天,此外車站旁還有一家自行車店也可以借,好像500也不知道1000一天,但是我們去的那天不知道是日子不對還是太早那家店沒有開門。

原本借車的時候工作人員見我倆沒帶雨具而且天氣預報說之後天氣不妙還勸我們不要借車,但是心說來也來了,回去還要等好長時間的車,於是就填表拿鑰匙拿車了。豬苗代站距離豬苗代湖大約有15分鐘的自行車路程,主要是要翻越鐵道和一兩條主幹道,湖邊沒什麼彎路,路還是比較好找的,但工作人員怕說不清還特意畫了張地圖給我們帶著。

上圖就是拍攝於鐵路的跨線橋上,可以看到沿著鐵軌都是大片大片的農田。真的是來到了無比鄉下的地方啊。不過有查了一番發現我們前方的豬苗代湖是日本第4大湖,而眼前這些金燦燦的稻穗也把福島推向了日本第4大米產地的位置,真是沒4找4,可惜我倆都不是槍迷。(順帶提一句,福島縣擁有日本第二多的優質大米品牌,當然和米有關的排名第一總是它家鄰居新潟縣的)

走走停停大約10分鐘就能在滿眼金黃之外隱約看見湖水的輪廓了。滿眼金黃下有能見到山清水秀心情頓時就開闊起來了。(雖然天氣依舊那麼陰)

豬苗代湖位於磐梯朝日日本國立公園內,這個公園的得名原因就是因為境內的磐梯山和朝日山。豬苗代湖的北邊就是公園中心的磐梯山,因其錐形的形態被稱為“會津富士”,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只能見到山麓的斜坡的部分。 而且因為火車下來的部分正好屬於山和湖之間,也就無緣得見擁山抱湖的美景了。

當時在琵琶湖借到的是義大利的梅花公路車,而這次在當地旅遊中心借到的則是日本經典的ママチャリ,也就是街頭巷尾最最常見的主婦買菜車。shimano的三檔超速,騎起來也是異常輕快,在翻越鐵路橋的上坡換了檔位也沒有那麼吃力。

不知道這隻小鶴是不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呢?

豬苗代町也是會津名人野口英世的出生地。離開湖岸一點點就可以來到為其設立的紀念館。不過由於時間有限也就匆匆離開了。不過館內對於野口英世出生地的復原居然可以在後門看見,然後拍張到此一遊的紀念照,算得上是非常良心了。

原本預報說要下雨的日子竟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露出了些許陽光,心情更好了哦哈哈。

豬苗代湖的一大名勝是冬季前來越冬的天鵝,而且聽說9月就會有部分的天鵝到達,只可惜當我曲項向天看的時候,卻沒發現一隻鵝子。 不過臨近進出鐵路站的大路路口一段的湖岸正好是蘆葦比較低矮,湖面比較開闊的部分。近處的水草中部的湖水遠處的山脈構成了極具野趣的一幅山水畫。只可惜為了趕車得留出不少時間往車站走也就沒有辦法繼續縱情山水了。

趕11:20的火車返回會津若鬆,在豬苗代的小木屋站房前湊合著按一下快門。當地人也是很有數,車來之前就有不少人坐著出租到車站等車,也有計程車前來候客,看來這豬苗代町也沒有那麼小。

當天乃至整個旅程中最大最大的彩蛋!來到磐梯朝日國立公園,一來是欣賞豬苗代湖的山色,另一方面也還是希望能看一眼磐梯山的山色。可是之前在湖邊回望山峰時,因為天氣實在不好也就只能看見山麓。一上午天氣也沒好轉的跡象最後也只能悻悻然上車打道回府了。可就在列車轉進山區前,我覺得還是想和這塊桃源鄉道個別就站到車窗前看看黃綠色的農地。就在我悵然若失的時候,原本預報會下雨的天氣居然有一絲絲放晴的跡象。順著光線望去,一個尖尖的山峰顯露在我的眼前,定睛一看,應該就是“會津富士”磐梯山了,那錐形的山體也真是像極了富士山本尊。趕緊抓起相機咔嚓了沒兩下列車就轉進了山區,兩旁的山體就像一堵無盡的牆切斷了我對磐梯山的一切聯絡。這時候也正是最能體會到日本人“一期一會”的精神世界,珍惜眼前,以最好的狀態面對面前的狀況,又儘可能留下最美好的記憶和體驗。謝謝磐梯山。

日式黃金列車與溫泉聖地鬼怒川

原本在豬苗代湖天氣有逐漸變好的跡象,就有一些掉以輕心,覺得天氣預報是不是不準了。結果一會到會津若鬆就被澆成落湯雞。也放棄了再去市中心吃一頓的計劃,就老老實實呆在車站裡了。

JR在磐越西線上的會津主題列車,首當其衝的元素自然是處處可見的赤牛。

自從貴志貓站長小玉之後,各地的類似推廣活動就層出不窮,其中也以貓作為宣傳賣點的居多。誰又能拒絕可愛的喵喵邀請你前來呢,說實話一看到這塊看板就有這麼一點心動。不過這種概念玩多了還是會厭倦…個屁,貓當然是無罪的。而人是不是隻想利用貓來賺錢就二說了,骯髒的人類啊。

野良與皇女與流浪貓之心,黃油一枚。

火車在福島栃木縣境的深山中不斷穿梭,往鬼怒川靠近的時候雨勢減小,山林中的霧氣也減小,山水畫卷也更為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時候小夥伴突然冒出一句“我覺得這列車可以和瑞士黃金列車相媲美。”要知道我那小夥伴可是一向以毒舌聞名的,而且也確實坐過“黃金列車”(貌似是因特拉肯附近的一段,我沒坐過),能從他嘴裡聽到如此讚美的話,我都懷疑他是不是被會津若鬆的大雨淋壞了233。當然我沒坐過也不是很好評論,不過是不是這麼的美,有機會還是請自己過來親身體會一下吧。

會津鐵道作為交通會津和日光的交通線,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朝聖道和商道。近代化之後被鐵道化,又隨著會津的衰落和國鐵的分割民營化被轉交到地方手中成為地方私營線路。也因為如此,會津鐵道的票價是偏高的。也為了做生意在舊的列車上也都花了不少功夫。

歷時逾兩個小時終於抵達鬼怒川溫泉。與乘坐的會津鐵道說拜拜。一開這列車是日本的彩票公司所贊助的,二來這會津戊辰戰爭150週年的標語也已經融入到會津的方方面面,成為地方宣傳的重要一環了。

總覺得有些依依不捨,所以又順著列車從頭走到了尾,在後面系列赤牛塗裝的車廂裡意外的發現了一件“新選組”的衣裳,也是很有會津特色的了。

溫泉巡禮1——鬼怒川溫泉鄉

東武鐵道100系的106編組(編成),是正宗的“日光參拜”號Specia特急列車。應該也就是這輛列車為當時的鬼怒川車站帶來了大量的臺灣遊客。看著擁擠的車站出口,我還是接著在車站裡逛一會兒吧。

JR東的253系特急“鬼怒”號。雖說到達的這個車站是東武鬼怒川,但是自從2006年東武和JR在這一區段開始開行互通列車之後,JR的列車就再也不用繞道宇都宮再進日光,並且也使得JR列車進鬼怒川溫泉變成了可能。從慄橋過軌到東武的鐵路系統,這些JR的特急列車最終到達日光或鬼怒川溫泉,可以大大節約時間。

不過關於這個政策,曾經一度覺得很有趣也很有意義,但是現在逐漸覺得這個群雄並起的鐵道系統搞清楚箇中關係有時也真不一定有效率和足夠便利。不過還好,託這個直通運營的福,我就能在東武的車站裡看到JR的車了。這一政策也利用JR東在關東統治性的網路為日光地區帶來了不少客源。

鬼怒川溫泉站前的轉車臺,東武的蒸汽機車頭“SL大樹”在這裡調向返回下今市(執行日集中於雙休日和節假日,執行時一日三往返)。光看著這個冷清的轉車臺我也就能想見真正執行時火車迷、小朋友圍繞在它周邊熙熙攘攘的情景了。日本的鐵道在與乘客的互動是很頻繁的,也是很能讓人感受到溫度的。

鬼怒川的吉祥物——鬼怒太,是幾乎所有有關鬼怒川溫泉的綜藝節目都必到打卡的標誌性銅像。

選擇了鬼怒川的一家5星級溫泉酒店,夢之季。某程上這家的酒店採用了日語音譯“玉門諾託吉”(Yume no Toki,ゆめのとき),當初在定的時候完全摸不著頭腦,好在再三比對了官網的資訊和某程之後確認這是一家酒店。日本的酒店好像本身是不帶類似中國旅遊局頒發的官方星級的,所以就跟著由日本觀光經濟報社(日語:新聞=報紙)評出的“5星溫泉酒店”來住了。發源自1999年的“最熱門250家熱門溫泉旅館・酒店“評選,從2003年第5屆開始,對於曾5次及以上入選Top250且當年仍名列其中的溫泉旅館發以”5星住宿地“的稱號。這個評選也算得上是日本比較有權威性的溫泉酒店評選了。跟著它走,基本上是不會踩到什麼坑的,所以也就放心選擇了。

不過現在如星野一樣的網紅高階度假村又不稀得評這個。所以這個名單上的遺珠估計不少而且不小。但是說實話,我對於酒店鑑賞能力是真的很差,對於我來說再好再差的賓館只要有能睡覺能洗澡的地方就成了。對於其他的一些服務諸如餐食、溫泉特徵啥的都算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了。經濟型酒店和溫泉旅館的差距自然是一目瞭然的,但是要去評價同一級別中的各家之間的微妙區別就有很大難度了。在這一問題上也採用了比較佛系的態度,就跟著評價隨波逐流,這樣大概率是不會觸雷的。

在大堂落座,一位非常漂亮女侍(依我看長得神似日本人氣(現在是人妻了,手動劃去)聲優戶鬆遙)用標準跪式服務完成了一些入住的手續,就幫我們拎著箱子領到了房間,又是各種噓寒問暖各路關照,搞得我都有些不自在了。

送走女侍之後,再來仔細端詳房間內部佈景,在桌上看見了一隻小紙鶴。話說這日本人折千紙鶴是一絕,幾乎適用於所有婚冠喪祭,堪稱有事沒事折一隻。不過一隻小小的千紙鶴也拉近了酒店與客人之間的距離, 讓人心暖暖的,這也算是日本人的待客之道吧。

房間客廳內景,日式的溫泉旅館在日本住宿房間整體偏小的現狀下降下簡直就是天堂。礙於成本考慮,每次住溫泉旅館都選擇的是最便宜,也就是最小的一個房間等級。但是每次當我懷抱著對於日本經濟型酒店那樣的印象進房間的時候都會被和式房間的套房佈置給驚呆。圖上只是客廳+露臺,在拍照地點的背後還有臥室、玄關、乾溼分離的衛生間,地方大得很。

房間大得可以容納下這些提升室內美學品質的“無用”的面積。一組裝飾物就使得日本的“旅館”和酒店在享受上產生了巨大的差別。也更能體會到度假的放鬆和愉悅。

天色漸晚,吃晚飯前先再望一眼窗外的風景。天上的烏雲好像散去了一點,希望明天天氣不錯。

酒店不在傳統的溫泉酒店群內,所以要出去吃個宵夜找找便利店還是有點費勁的。所以在吃晚飯之前先步行了約15分鐘找了便利店,把今晚的宵夜先準備齊全。回到酒店時順手拍下了酒店的招牌,以正視聽。是夢之季而非玉門諾託吉。

日式旅館除了房間比普通賓館大,服務比普通賓館好之外,最吸引我的就屬晚餐的“會席”了。選單上菜色隨季節而變,所以始終能吃到最當季最時令的菜色;同時地方的旅館往往都使用最當地的食材,所以通過一晚的會席也就可以大致瞭解到當地的特產了。而且照片所反映出的只是前菜和需要當場花些時間烹調的“大菜”。整個流程一道一道走下來,不僅儀式感十足,份量也是十足。所以說這一泊二食的日式旅館也是有其貴的道理。

一個小花絮就是在晚餐時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在日本居住了20+年的東北大嬸,估計是看到我們是中國遊客酒店方有意而為的吧。其實還是有點想讓“戶鬆遙”姐姐過來的。不過大嬸非常得貼心,不僅為我們介紹了每一道菜的特色,還給我們推薦了之後的行程景點。也是很謝謝她的照顧。

酒足飯飽,在酒店內閒逛。這座旅館誕生於1966年,館內的裝飾雖稱不上豪華,但是風雅之感還是有的。枯山水,庭園,石燈籠,處處可見日本元素。

D5 日光和宇都宮的雙重巡禮

再見鬼怒川溫泉鄉

美美地在榻榻米上睡了一晚之後第二天起來又是一頓豐盛的大餐。只可惜拍照的時候忘記把蓋子掀開。搞得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兩道鹹菜加一點甜品了。總之是很豐盛的肉、菜、湯、飯的大餐,口味還請各位看官自己想象。

其實昨天晚上吃完大餐後就對酒店餐吧銷售的草莓刨冰非常感興趣。一方面說到夏天的日本自然少不了刨冰的身影,另一方便說到栃木就必然會聯想到草莓,這裡是日本超過50年的草莓產量第一縣,最近還火了一個“人間草莓”本田仁美(T8粉轉wizone,賽高!(破音))。綜上不吃這草莓刨冰就枉在這夏末時節來栃木了。可是吃完晚飯之後發現大堂吧的工作人員早已下班,不再售賣。吃過早飯之後,小夥伴回房補個回籠覺,我就興沖沖地回到大堂吧提出要吃一份。那小姐姐想必是被我嚇到了,愣了一會兒,和我確認了一遍之後,進到後廚又確認了一下,最後給出了肯定的答覆。於是我就非常奇葩地在大早上坐在四下無人的大堂吧裡看著窗外的庭院吃著不那麼符合季節的草莓刨冰。當時已是夏末秋初,早晨的鬼怒川溫泉鄉幾乎感受不到什麼溫暖,穿著夏裝的我甚至有些冷,吃完刨冰之後又更冷了…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作死的,不過好在最後也沒啥事,草莓醬也是夠甜(不過多半也不會是栃木草莓),所以皆大歡喜。最後還是想強推一記:夏天來栃木記得吃草莓刨冰哈~

最後再居高臨下俯視一下這個溫泉小鎮。

終於稍微從陰雨連綿中解脫出來,於是就在街上稍微走走。作為屈指可數的日本內陸縣之一,船的出現確實又點不可思議的感覺。可能是利用豐富的林木資源給外縣的人造船;還是用來漂流啥的?

趁著時間還早,當天任務又不重,於是就在溫泉鄉里走走逛逛,打卡一些景點。而鬼怒楯巖大吊橋作為標誌性打卡點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在橋上欣賞一下鬼怒川兩岸的景色。

作為鬼怒川溫泉鄉的當地吉祥物,“鬼怒太”的設計初衷是“外表雖然恐怖,但是又有著誰都會喜愛的性格”這樣的“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一樣的設定。確實鬼怒川這名字確實有點嚇人,但是實際泡了溫泉還有誰會不喜歡的。圖的右邊有一個蓋章處,也是吸引遊客多在溫泉鄉內走動遊覽的集章巡禮的環節,我這次時間匆忙,自然是不能參加到其中去啦(雖然對於集章有著無比的熱情,也不知道圖個啥)。

鬼怒楯巖大吊橋,是連線著溫泉鄉和南部一座小山丘“楯巖”的步行橋。楯巖相對地面高度約70米,有很好的瞭望景觀,當然時間有限也就沒能上去。

要說時間有限還不是為了趕這火車。由於對於東武來說往日光和往鬼怒川溫泉屬於兩條支線,所以直接聯通鬼怒川溫泉和日光的車就比較少,多數情況要在下今市站下車換乘,這無疑是多浪費一些時間(10到20分鐘不等,有時碰到東京上來的特快車還得多掏一筆特急費)。所以有直達車的話還是坐直達車為好。

車行約40分鐘即可到達日光站,東武和JR各設有一個日光站,東武的站距離觀光中心略近一點點。進站時可以看到JR日光站那經典的站房。

日光詣 古人的正經巡禮

到達日光~

東武日光站,站房在1979年改造成現今的模樣。

兩邊挺拔的林蔭也都說明了這條道路額歷史與格調。作為德川家康的最後的長眠之地,德川將軍都會來此祭拜祖先,因此一條寬闊的大道就成為了一個必須。東武日光站門口的這條國道119號的前身就是原本的“日光街道”。江戶幕府成立之後為了加強各地與江戶之間的聯絡開闢了五條街道,第一條也是最有名的就是”東海道“,是方便幕府將軍從江戶到京都用的(那個年代的”上京“指的是上京都啊哈哈哈);第二條就是這”日光街道“,聯通江戶與日光,方便將軍掃墓用。

在日光街道兩旁的挺拔的杉樹,是先後為三代德川家將軍效力的鬆平正鋼,在德川家康逝世後為了表達自己的追悼之意,花了整整20年,在超過35公里的街道兩旁種下的。後又經日光的管理者的精心打理留存至今,也為日本帶來了”世界上最長的林蔭道“這個吉尼斯稱號;也是日本唯一一處同時擁有”特別史蹟”和“天然紀念物”這人文與自然雙重紀念的景點。

日光街道兩旁的建築也都迎合日光的整體印象,打造得古色古香,整齊中又不失各自的特色。

來日光之前詢問在日小夥伴日光的特色美食,小夥伴毫不猶豫的回答”湯波“(Yuba,豆腐皮)。作為素齋中的一道關鍵食材,日本的僧人也有長久的食用豆腐皮的歷史。作為貢品在京都以及大寺的所在例如奈良和日光都有流傳。雖然讀音和“湯葉”相同,但是隻有日光的豆腐皮才寫成“湯波”。

當然,作為一個那麼有代表性的食材或者料理,其價格自然也是不會低的,順著谷歌的指引來到了一家名店,發現午市的套餐最低也能輕鬆破過日元。花那麼多錢吃頓素齋,對於我這個肉食者而言還是有點難以接受。作為折衷方案,就找了一家平民料理店,花了千把塊吃了一碗豆腐皮蓋飯(真.萬物皆可蓋)。鮮嫩的豆腐皮帶來的爽滑的口感和鮮甜的味道,意外地和米飯挺搭的。有一個缺點,在於這全素的東西真心吃不飽啊。

路過日光市役所(市政府)日光綜合支所,這座建於大正初年的房屋,原本是作為賓館建起來的,1954年的時候成為政府廳舍至今。在這經典的建築前,一個意外的收穫是能在這9月中旬就能看到火紅的楓葉,也算是提前紅葉狩了。

在日光神社入口的神橋前能看到這麼一處特產商店,其紅瓦和之後的神橋相當搭配了。

作為溝通神聖的日光寺廟的“神界”與“人界”的橋樑,來到神橋的不論是何人都要“下乘”啦。

這是現在的神橋為了儲存(大概)被圍了起來,開始收起了門票。不過也挺好,讓整座橋上不會有人擠人,況且站在橋上不就看不見橋了麼。

騎行的小哥。自從上次在琵琶湖這次在豬苗代湖,就特別羨慕在日本能夠騎行的人,畢竟這騎行的條件和環境真的是國內暫時無法比擬的。不過在日光這裡騎車,想必是有許多上下坡,應該會是一種特別的體驗吧。

神橋處的高山流水是日光必打卡的一個點了。也是部分解答了日光為什麼會有如此好吃的豆腐皮了,畢竟應該就是這好水,孕育了好食材。

鬼怒川和神橋下的鬼怒川的支流大谷川在此匯流。

打卡世界遺產碑,又解鎖一處~

日光開山的祖師——勝道上人。他於766年“有如神助”般地渡過了神橋下的大谷川,因此就選定此處作為佛教的道場,正式開啟了日光作為佛教聖地的歷史。

山輪王寺的本堂,原本作為日光佛教的中心,在之後要去的東照宮的位置,但是因為東照宮的原因被遷來現在這個靠近日光入口的位置。不過時間也不巧,這個本堂正在做翻修,被為了個嚴嚴實實,只是在腳手架的牆面上畫出了個建築原本的意思,也就是過了把眼癮。雖說內部還是開放著的,但是看到外面的這幅樣子,實在難以讓我走進去看一看。

東照宮正門前的石鳥居,跨過這了才算是真正進入到神社中所謂“神的領域”中。

這一石制鳥居來自於九州筑前藩藩主黑田長政於1618年的奉獻。從九州千里迢迢搬送到這裡的。

東照宮的“御仮殿”。日本的神社有定時大修的習慣,伊勢神宮這樣級別超高的神社在一個大殿拆解維修室,會在相鄰地方造一個一樣的,這就非常闊氣了。“仮”這個字在日語裡很多時候都作“臨時、假設”之意,所以在東照宮正殿大修的時候,人們就把作為祭拜物件的祭神遷移到這裡供人祭拜。設立御仮殿的行為在很多神社都有,但是大多都是臨時性的建築,大殿建完了,這個臨時的殿也就拆了。但是像東照宮這樣將御仮殿長期保留的在日本還屬獨一份。

進入東照宮範圍,主體的建築都還沒仔細看呢,就被一群圍著一個建築猛拍的遊客給吸引了注意力。這裡便是東照宮的神廄了,上面雕刻有東照宮最有代表的木刻之一“三猿”,三個猿猴的手勢象徵著論語中所謂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教誨。

所謂廄,就是馬房。馬作為農業時代的重要勞動力和戰爭時代的重要工具因此備受尊崇。級別比較高的神社通常都會在神廄裡豢養駿馬,稱之為“神馬”(233),加以供奉。現時東照宮就養著兩匹白色的雄馬,在10點到14點間會有公開,不過好像倒是沒有看到誰提到過能夠公開參觀的。

至於神廄上的猴子,一說是日本認為猴是馬的保護神,因此供奉上猴子來保佑神馬的安全。同時神廄上的猴子雕刻其實不止這“三猿”一副,一共有8副不同形象的雕刻,象徵著人的一生各個階段應該注意的事情。當然因為這個三猿的動作憨態可掬,惟妙惟肖,所以是故事比較強的一副作品,也在大眾廣泛的口口相傳中擴充套件了其知名度,因而獲得了極高的人氣。

從神廄回過頭來看到的才是東照宮真正的主體部分,也就是供奉著德川家康的正殿及其相關建築群。

正面面對作為神社主體部分的正殿時,尤其是正中的“陽明門”,滿眼富麗堂皇的金色產生了強烈的視覺衝擊。

對比日本天皇的各種毫不起眼的陵園(外觀上的),乃至作為皇家神社的伊勢神宮,都展示了一種對於死後世界的相對低調的態度。但是東照宮的作用不僅將德川家康神格化,成為“東照大權現”;而且在形制上也突出了德川家的與眾不同和權威。這是不是一種宣揚德川幕府通知正當性的手段呢?

在平臺之下有著三座神庫,用於擺放平日不用的祭祀道具。

拾級而上,就逐漸靠近這座號稱“日本最美之門”的建築(日光神社官網自稱,當然確實是很美)。

與普通廟宇前的香火壇不同,陽明門前的西洋式裝飾展現的是日本結束閉關鎖國之後的嶄新風貌。

走近陽明門,細緻地觀賞這座工藝精品。上面呈現的元素大多都來自中國的古代傳說。

在2017年,陽明門剛剛經歷過一次大修。因此在18年來看,各種裝飾正好都是最新最靚麗的時候。又不得不反觀國內自己身邊的文化古蹟,尤其是那些真正古老的遺蹟,有些可能是年久失修;有些可能又是用力過猛,使得古物失去了古的美感。

雕樑畫棟,色彩絢麗。

在一重陽明門之後,還有一重唐門,穿過這裡才能真正進入到供奉有神位的本殿,也就是所謂東照信仰的中心。

這座門上刻有“許由與巢父”和“舜帝朝見之儀”。第一則故事原本講述的許由與巢父的清高;而第二則故事則更妙,反映的應該是傳說中舜讓位丹朱之後天下仍舊皆來朝拜舜的故事。受讓的這個丹朱是何許人也?正是舜的前任堯的長子。這其中是否有著對於所謂“萬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的比喻呢?以許由、舜自比,德川家的這個沽名釣譽也在此可見一斑。

礙於神社本殿禁止攝影(當然本身光線也比較昏暗),所以沒有留下影像資料。

看完供奉靈位的本殿之後,接下來就向著埋藏著肉身的墳冢,也就是“奧宮”進發。在進入奧宮之前的大門上,雕刻著日光的另一處“網紅”雕刻——睡貓。傳說中作者以此處的名字——日光為意象,創造出了這隻在溫暖日光下,在牡丹簇擁中享受貓生的小貓。越往深處走,也確實可以發現裝飾中的意象就越發的柔和,與外側的各種剛硬的龍、典故等等元素形成了對比,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從激烈的人間慢慢上升至柔和的神界的過程。

往奧宮延伸的道路是在茂密的日光杉林中穿行的。穿過睡貓那扇門,可以回看一眼日光宮的主體建築。層層的建築在森林中開闢出一個小世界。

墓地的位置位於較神社略高的山上,在爬山的過程中,看到東照宮設立的標牌,上書東照宮(德川家康)的遺訓:
“人の一生は重荷を負うて、遠き道を行くが如し、急ぐべからず”
人之一生如負重行遠,不可急。
這當然反映了德川家康善於隱忍,等待時機的性格(畢竟“杜鵑不鳴,靜待其鳴”)。在這爬山的路上看到這麼一個標語,就更能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這句話的意義,尤其像我揹著個包,可謂是真正的“負重行遠”。

走道山道的盡頭,就是德川家康最終的歸宿了。

因為早上到中午各種拖延,所以到留給東照宮的時間本身不多。
不過也不是沒好處,等到看完奧宮再爬下來的時突然發現熙熙攘攘的遊客也都走了一大半,各種旅遊團都在集合準備回程。所以決定就索性留得再晚一些,爭取做景區的最後一批遊客。
在這樣人流稀少的環境中欣賞神社和日光的森林,又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近乎無人的廣場。沒有了四周人語的喧鬧,發現這座古寺院真正的空靈。
我也就幾乎什麼也沒幹,就對著這座金碧輝煌的陽明門發呆,想想“古今多少事,皆付談笑中”

不過沒等我好好抒發一會兒,就有一個保安出來趕人了。走回最外側的鳥居,才發現我好像進來的時候漏掉了這座由若狹(福井)小濱國進獻的五重塔。

出口之後一排整齊的長夜燈籠吸引了我的注意。順著東照宮的牆根往前走,就又能看到一處山門。距離公交的時間還有不少,那就在這四下無人的時間裡再走走吧。

既然日光的地界被東照大權現給佔了,但是作為萬物皆有靈的日本人,原本在此的日光本地神也要有個去處。這個去處,就是二荒山神社這裡了。

神社門前的鳥居,與之前東照宮的規模比起來,這裡的簡直可以用“迷你”來形容了。但是這神社的建立卻是妥妥的歷史悠久,中心的本社最早可以追溯到767年。

三座神殿代表著日光連山中的三座重要山峰:男體山(又稱二荒山)、女峰山和二郎山。在日本人萬物有靈的信仰中,這些山峰都有各自的守護神,這三位就合稱”二荒山大神“被供奉於此。

二荒山神社也屬於世界遺產”日光社寺“的一部分。雖說這個建築不那麼起眼,要不時間有剩我還不一定會進來,但是這一神社管理的土地是僅次與伊勢神宮的日本第二大,達到3400公頃,包括了上面提到的日光連山,也有像華嚴瀑布一樣的著名觀光地。

等到從二荒山神社走出來之後,那就是真的空無一人了,耳邊只有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這樣的日光才真正有了神聖之感。要不是大門關上了,還真有點想溜回去看看呢。

東照宮前的茂密的林蔭道

等待的公交應該是當天的末班車了。不過也確實除了我和小夥伴以外就沒有見到人影了,再晚的公車估計也沒有意義了。

公車在大猷院・二荒山神社正門前稍作停留。雖說光線已然十分昏暗,我還是趁此機會留下車在正門前打了個卡。

是車站亦是景點 鐵道迷的日光巡禮點

作為東京周邊屈指可數的觀光勝地,歷史上日光就一直吸引貴族、外國人到此遊覽。也因此日光的鐵路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現在看到的這個JR車站則是在1912年完工的第二代車站。

2009年,為了迎接日光設站120週年,車站特意做了一系列復古化的調整,也就是現在可以看到的充滿西洋風情但又有東方韻味的傢俱、裝潢。

車站站房是一幢兩層小樓,原本的二層是專供鐵路一等席客人使用的,現在則轉為展示的空間。大大的水晶吊燈以及各種西洋式的裝飾,也著實反映出當時上流社會追求享樂的趣味。

樓梯也是較為華麗

臺灣人來得是真不少,但是日本到處都是把臺灣並列出來的,教人看了氣不打一出來。

當地學生做的反映日光特色的小模型,還是相當可愛的。當中也幾乎覆蓋了日光的大多數要素:樹林、火車、猴子、德川家的家徽等等。

為了迎合整個日光站的復古風格打造,在各個細節,如站牌、時鐘上都花了不少心思。

連結日光和宇都宮的線路稱作日光線,所用的車輛也為了展現日光的印象而做了相應的改造。

205系600型

貴賓室這個東西也是現在其他日本車站裡幾乎絕跡的東西,1922年英國的皇太子曾經到訪日光,想必應該使用過這間屋子吧。

和之前會津一樣,車上依舊能見到奮筆疾書的學生,所以日漫日劇裡那些不學習的絕對是藝術化了。

日光線僅有7站40多公里,所以只需40分鐘便可到達栃木縣首府宇都宮了。在宇都宮車站的日光月臺上依舊也可以看到為了日光所做的各種特殊設計。

宇都宮 餃子巡禮

結束了正經的日光巡禮之後,那自然也是有不正經的巡禮。來到宇都宮站,前往酒店的路上就看到這麼一條氣勢磅礴的標語“歡迎來到餃子連續15年日本第一的宇都宮市!”。來到宇都宮,那當然就是餃子的巡禮啦。

宇都宮站東邊是一大片公共空間,一部份是停車場,更大的一部分則是拿來作為“宇都宮餃子館”。在網上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以為就是一家店。但是實際到了現場之後才發現這裡類似於上海的“拉麵競技場”,匯聚了不少餃子名店,形成了一個“餃子競技場”。

原本是想去宇都宮餃子名店“民民”(みんみん)來上一頓的,但是沒曾想他們結束營業那麼得早。在我們酒店安頓下來,再出來的時候已經超過20:30了,早就過了民民的20:00的關門時間了。

與名店失之交臂固然可惜,但是在宇都宮就缺少不了吃餃子的地方。沒有第一還有第二第三的店嘛。於是乎就找了就一家看起來規模比較大的店,“健太”進去完成此次的餃子打卡了。

各種餡料的餃子排開。倒是意外的中國店員有不少。不過之後的旅程中也越發感覺到,離東京越近,外國人打工者的比例就越高。在中國大姐的推薦下,點了三種拼盤(蝦肉、紫蘇和健太招牌)。另外小夥伴還點了一份炒飯,還真的是強烈的碳水愛好者啊。而我則是堅定的只吃餃子派,畢竟是宇都宮嘛。

成品如上~煎餃一直是我最愛的吃法(直到我19年的時候發現了水煮蘸蒜泥233)。結論上來說,紫蘇給了我一種新鮮的味道,是之前從沒有嘗試過的。健太招牌和蝦肉就有些差強人意,只能算過得去。

奪回日本餃子消費量第一對於宇都宮來說還真的是一件大事。

餃子觀音啊哈哈哈,不愧是萬物有靈的日本人。

小夥伴碳水吃了個飽,於是也就回酒店休整了。可是那一盆餃子完全沒有辦法填飽我這個為了餃子而來的胃。繼續留在健太餃子也吃不出太多新意,而餃子競技場周邊的店鋪也關得差不多了。所以趁時間不晚,就跨過宇都宮站,到西廣場舊城的部分去覓食。

看到這家人氣還不錯的餃子館,正好當晚是日本vs哥斯大黎加的友誼賽,店裡也有直播,於是就進去咯。

點了兩份餃子,一份正常的肉煎餃和一份還比較少見的炸餃子。另外加上了一份白飯,可以說是“最日本”的吃法了,因為中國人一直很難理解怎麼能兩個主食一起上。炸餃子主要就是吃一個口感,超級脆。米飯就是配煎餃,煎餃上殘留的油加上肉餡的飽滿的肉質,確實把一碗平凡的白飯變得光彩熠熠。另外就著日本隊的比賽下半場的兩個進球當下飯菜,這頓一人食的晚餐又不知不覺吃多了(嗝~)

總的來說,由於中日在餃子上的相似性,是的在宇都宮吃餃子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大的驚喜。當然就日本國內的各種美食而言,餃子無疑是一個比較廉價又能果腹的美食。但是和另一個大眾美食,拉麵相比,餃子完全沒有那種驚豔感。當然,作為在宇都宮的一項特色體驗,還是能夠在享用美食的過程中觀察到日本平民在閒暇之餘的生活百態。

再次穿過車站,走回位於東口的酒店。這一邊屬於城市較新的一部分,寬闊的馬路,現代化的大廈和燦爛的燈光,都昭示著這座城市還是有一定級別的。算起來這也應該是這次路途離開新潟後的第一個大城市了呢。晚班的便利店店員也都是東南亞人(貌似),夜生活(有顏色的那種,你懂得)也出來了(滑稽)。

D6 宇都宮-足利-太田-高崎 兩毛線巡遊

匆匆一瞥宇都宮

經濟型酒店的早餐,但是宇都宮有些不一樣,有了餃子喲~
另外早餐吃咖哩飯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幸福了。

從酒店的窗戶往宇都宮站東口望去,停車場過去一點的小房子就是昨天吃飯的餃子競技場。

早上再看一眼東口的新區。

車站前的和平雕像。

吃了咖哩飯+餃子的早餐感覺精神頭超好,一查時間表又離計劃中的出發時間還有一些餘地,那就出發在宇都宮逛逛咯。

出來得太早,馬路上的店都基本沒開業。

“豬的便當”啊哈哈哈,日本的泔水也有這個功能啊。
當然沒有揭開來看,猜想邊上的油桶可能是廢油,藍色的可能是食材。
另外日本是食物浪費真的也是比較觸目驚心,例如2016年全日本浪費食品643萬噸(日本環境省)。其實在看到這個資料前我心裡印象的日本一直是比較勤儉持家的,這個資料也是相當意外的。

宇都宮的二荒山神社(與日光的二荒山神社不同)的下之宮(類似於神社的小分身)。傳說最早的神社就其實就是在這附近,之後才遷到不遠處的小山上。另外,1995年由於地區再開發,地方又有了小小的改變,也就形成了和現代的商業的PARCO購物中心比鄰的神奇景象。

當然從下之宮向前沒幾步路,就可以看到宇都宮二荒山神社。供奉的是豐城入彥命,傳說他是宇都宮所在的下野國的開國始祖。作為當地的守護神,從古至今都受到當地人的崇敬和膜拜。

不過神社在一座海拔135米的小山丘上,當然時間不足,我也並沒有那麼想去參拜路過的每一個神社,於是在門前的廣場逛了一圈就撤了。

回到宇都宮站,這座城市真的走到哪裡都繞不開餃子的元素啊。這座雕像也或多或少反映了這個特點:人與水餃共生的城市(好像怪怪的)

足利,意外的親近感

從宇都宮出發,下一個目的地就是群馬縣的高崎。坐上新幹線列車,在9月的本州島上飛馳,看到邊上金黃的稻穀心情果然大好。在日本旅行真的是很難得有如此大片的平原,但即使是在這個遠野中,也能夠遠遠望見遠處的山。

JR東日本的E5系列車在小山站待避。從列車的紫色綬帶上可以看出左側超車的是來自北海道的H5系。

行駛在日本東北地區的E5繫上的標識也大都是以東北的宣傳為主。當然具體車型上E5和H5的差別是實在是不大。

換乘的間隙在車站走走,屋頂上的各種橫幅反映了小山市出了不少體育名人。

雖說宇都宮有新幹線,高崎也有新幹線,從宇都宮到高崎在大宮轉一下走一個V字就可以,但是總覺得這個走法也太過無聊。因此在小山轉乘兩毛線的普通列車(取自這一地區的古稱:兩毛地區,源頭來自古國名上毛野國和下毛野國的合稱),慢騰騰地開始在栃木和群馬轉悠起來。

下車的位置是兩毛線途中最重要的站點,足利站。

這座城市在旅遊網站上最有名的恐怕是每年春季4、5月的紫藤花祭,為了這個節日,2018年JR在其主會場足利花卉公園外新設立了“足利花卉公園站”,這也是栃木縣50幾年來的頭一遭。

當然,這座城市被稱作“小京都”(雖然只是很多小京都中的一個),其理由自然不止於這每年一度的花展。就繼續在這座小城散步吧。

足利站站前廣場上靜態儲存著的內燃機車頭EF60-123。這點真的羨慕日本人,鐵路元素相當得充足。

因為是個工作日,街道上的行人零零落落。這座城市相當與眾不同的是在於路上的中國元素相當得多,可以看到很多中國畫、書法的培訓班等。

地名也相當的有意思,照片裡的區域叫做昌平町,這在日本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但這個地名背後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據記載孔夫子就出生於魯國昌平鄉。此昌平即來自於彼昌平。也因為走到這裡看到這個地名的時候,我也就知道我馬上要到足利最重要的景點,足利學校了。

足利學校舊址正門。現在已經成為一處史蹟景點供人蔘觀了。

對於這所學校的初創年份雖然目前還存有不少爭議,但是事實上讓它名留青史的還需要從1432年的上杉憲實算起,作為當時足利的領主,上杉從鎌倉招徠了高僧快元來擔任校長(開始稱“能化”或“庠主”,江戶時代以後多稱為“庠主”)。學校不僅傳授佛法知識(入讀的學生需要皈依佛門),跟在上杉憲實的規定下,著重講授來自中國的儒家經典等典籍。例如作為僧人的快元其實也很擅長《易經》研究,所以據說當時也有很多《易經》研究者匯聚於此。除了四書五經之外,還有兵法、傳統醫藥學等等的課堂,使得足利一時之間成為了知識彙集的中心。

雖說之後一度式微,但是第7代庠主九華又在北條氏政的支援下復興了學校,據說學生最多時達3000人。在西洋傳教士在觀察了日本的11所學校之後這樣形容足利學校:“日本最大也最負盛名的阪東學府(原文作Academy)”。

雖然在戰亂中被豐臣秀吉掠去了一部分古籍,但是在江戶幕府時代,足利學校仍然受到了德川家的信任和支援。受封100石的領地,也承擔每年年初占卜一年運勢,為幕府建言獻策的功能。不過由於戰亂結束,對於易學、兵法等顯學的學習逐漸淡化而轉向程朱理學等的研究,足利學校學習的功能也就逐漸邊緣化。不過取而代之的則是作為古籍圖書館的功能,因為在長久的學習研究中,足利學校積累了大量的書籍。至今都還藏有宋刻版《尚書正義》(日本國寶)、宋刻版《禮記》、宋刻版《周易註疏》等珍貴古籍善本。

進入明治維新,由於其原本作為足利藩藩校的地位因而於1872年被廢。幾近轉手,做過小學、圖書館。到1921年左右整體就只留下了孔廟和大門等很小一部分建築。今日我們能見到的建築和庭院大多都是在1990年左右復原的。2015年,因為作為近代日本教育遺產群,展現日本人學習之心和禮儀之本源(近世日本の教育遺産群 ―學ぶ心・禮節の本源―),被列為“日本遺產”。

舊有學校的復原模型。其實孔廟的部分原本是作為偏殿的,正殿其實是屬於佛門,但是在近代的改建中,則是突出了“學校”的功能。

一共三進,之前最外側的大門上書“入德”,二進的中門則為“學校”

庠主通常是終身制,因此死後也都被葬在自己奮鬥過一輩子的地方,這麼想來也真是一種情懷了。

最內側為“杏壇”門,跨過此門則正是進入孔廟和學習的地方。

孔廟那自然是要供奉孔子等各位先賢的。

“宥坐之器”,又稱“欹器”,出自《荀子》: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講述一個不能自滿,常懷謙卑的道理。

不過小夥伴作為理科生不信邪,所以端起水掌握好重心還真的讓他做成功了。(理科生直男真的太可怕了)。回頭查了查發現欹器的構造可能還要再複雜一些,好像是要一般是空心,一般是用金屬封住的,這樣才能保證重心穩固的時候出現在水倒一半的時候。不過…嘛…這種時候就不要那麼認真了,能在海的對面看到孔廟,我其實已經很滿意了。

庭院也是之後復原的

大廳作為學習的地方,在一個小角落了發現了《論語》講座的告示板,這裡好像仍然定期會有儒家經典的講座。而且從網上的圖片和反饋看來,學生或是大眾都還是來得不少。

既然與中國與儒家那麼有淵源,那和孔孟之鄉的友誼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希望幾株小樹苗能夠持續成長吧。

從後門外回看大廳所在的建築整體,這個復原確實做得有模有樣的。

所謂足利市,自然會讓人聯想到在日本權傾一時的足利家族。足利尊氏,主導推翻鎌倉幕府將日本帶入南北朝,又擔任室町幕府的第一任徵夷大將軍,這樣以一人之力改變歷史的角色自然也是受到特別的紀念。

距離足利學校不遠,就是足利氏家的宅邸,足利氏宅,又稱鑁(zong)阿寺。最早就是有足利一族的先祖源義康開創。此後足利義兼在宅子裡延請高僧,供奉佛像。現在這個寺名鑁阿寺就來自於足利義兼的戒名“鑁阿”。

進入入口,迎面就是本堂。

回望入口的山門。

鑁阿寺的本堂始建於1299年,在15世紀初期經歷了一系列改造之後,就這麼原原本本地留到了今天,作為禪宗初期的珍貴案例,在2013年被認定為“日本國寶”。

所謂大隱隱於市,就是我其實沒想到在這樣一座小城裡會遇到兩件日本國寶。足利市的文化底蘊果然不可小覷。

整個寺院不是很大,轉一圈相當快。

之後就是在這座充滿中國元素的小城裡隨便走走。在擁有鑁阿寺和足利學校兩大古蹟的歷史核心區,水道、護欄、人行天橋等等都迎合著整個古樸的環境在顏色、形制上做了不少的調整。使得整個城市看上去都特別的有傳統韻味。

一條渡良瀨川穿過足利市,傳統的舊城和JR足利站在河北邊,新城住宅區和東武鐵道足利市站在河的南邊。由於接下去的行程會稍稍借道東武,也就在渡河之前在河邊綠地散散心。日本的河流雖說短小,但是密集的水網使得幾乎不論在日本的什麼城市都能看到水。加上得當的水岸開發,使得人們也能很好地親近自然親近水。

其實足利還有一座相當有名的橋,因為90年代森高千里一首《渡良瀨橋》而聞名的同名橋樑。具體位置是圖中橋樑再上溯一座。不過我並沒有聽過這歌,因此沒有去巡禮的打算。

渡過渡良瀨川,河水即使是在夏季豐水期,水量也不大,但是相信寬闊的河道使得城市能在應對極端天氣時遊刃有餘,同時河兩邊修理得整整齊齊的綠地則為市民在閒暇時間提供了很好的放鬆身心的去處,所謂宜居,大抵就是如此吧。

渡過河後走一點點就是東武車站。從車站前的看板上看得出足利市是非常珍視足利學校的。

雖然持有JR的通票,但是怎奈下一個想去的城鎮只有東武鐵路,就只好借道了咯。
等車時候看到路過的東武200系特急(暱稱“兩毛”),不過當然不可能為了1站路(普通列車4站,差3分鐘)多付500多円。老老實實等普通車。

野趣、歷史、產業、友善 太田是個好地方

從足利出發10分鐘就能來到群馬縣的太田市,這個在整個網站上幾乎沒人提起的城市。這裡有一座新田金山城(又稱太田金山城)需要我去打卡。但是那地方偏到完全沒有公共交通能把我送過去,無奈只能坐出租上山了。

車在不斷的上坡中行駛了大約10-15分鐘,花費3800円(大出血…)就來到了半山腰的停車場。再往上就只能靠走的了。

站在半山腰回望太田市區

山谷間發現了一座工廠,那是斯巴魯的太田北工廠。斯巴魯(前身富士重工)與太田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座企業在此誕生(1917年中島知久平設立飛機研究所),又在此成長,現在則是供養了當地許多的產業人口,使得太田市有著“斯巴魯的城下町”之稱。

要說我為什麼要來太田,一方面自然是金山城的打卡;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是一個斯巴魯的車主呀~那自然是要來巡禮一下的。

金山城位於海拔235.8米的新田金山上,於1469年建立,是由山頂的實城和另外三處防禦據點圍成的一個組團式城池。由於新田金山是一座相當獨立的山峰,所以在這裡設立城池是極為有利的。也因如此這裡抵禦住了武田氏、上杉謙信等的攻擊,也使其名列“關東七名城”之一。1590年在豐臣秀吉的供給下才真正陷落,城池也就此廢城。

遺留下的塹壕的遺蹟

物見臺下虎口。所謂虎口就是在前進道路上狹窄險要的關隘,也是攻城戰的最前線,因此凡是稱虎口的地方防守是最嚴密的,城牆也是最厚的。

往山下看去層層的防禦工事也被很好地復原了出來。

從停車場到山頂的路停停走走也就半小時左右。

90年代根據發掘和考古結果復原的大手虎口,也是離山頂險要位置的最後一道關卡。修復是在原本的遺蹟基礎之上進行的,因此在想在的石牆下方依舊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材遺蹟。

金山城整體的模型。山頂上的紅色區域就是人為修築工事的區域。

站在山頂看向這座城池守護著的太田市。

山頂上建有新田神社,供奉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名將新田義貞。有趣的是,他和“隔壁”的足利尊氏在南北朝對立中各事一邊。最終效力南朝的新田兵敗身死。

繪馬也是極具武將特色。

在雜草叢中發現了眾多色彩,群馬山裡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山上的蘑菇好像比之前爬過的日本的山要多得多。

圓圓的小蘑菇,但是通紅,感覺上會有毒。結果在下山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專門上山來採蘑菇的阿姨。她主動問在下山額我們路上有沒有見到“タマゴタケ”(直譯過來就是雞蛋菇)。當然一開始是沒有聽懂的,直到婦人向我們解釋那是那個“圓圓的”蘑菇的時候方才恍然大悟於是也就順手指給她看。隨口又問了一句“這玩意兒有毒嗎?”那阿姨也是意識到我們是真不知道那是啥,便給我們科普說“不會,不僅無毒而且好吃得很”。好吧,人類吃菌子時是真的勇氣可嘉。

沒想到之後再《x段子學生會》裡看到了這個東西的科普啊!!!

這類蘑菇貌似稱作紅黃鵝膏,是鵝膏菌家族的一員。和原產歐洲橙蓋鵝膏菌好像有非常近的關係,相傳因為凱撒對此情有獨鍾所以又稱“凱撒蘑菇”,在美食圈裡“具有很高的評價”(來源:wiki)。但是因為不易儲存,所以很難在非產地的餐館裡吃到。

除了紅的,還發了黃色的,而且左側傘蓋張開的應該是已經成熟了的。。不過菌這個東西還是需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采摘食用,可惜自己是沒這個本事了。

由於完全沒有公交車,再叫計程車來也顯得不現實,所以就走了小一小時從這座山上走下來(相對落差200米左右),但是光走下來還不行,山下除了個斯巴魯的工廠幾乎什麼也沒有…也難怪公交公司不肯開過來了。

半小時下山又是半小時才走回太田的城鎮。到底是斯巴魯的的城,路上斯巴魯出現的比例確實不一般高。看得我那叫一個激動和親切。

為B級美食而來,但印象更深的還是太田的人

走了一天幾乎沒吃什麼東西的我們也顧不上什麼美食榜的前後了,推開一家營業中的小店就坐了進去。看這接地氣和昭和的裝潢風格,加之周邊都是住宅,想必這裡休息日晚上一定有超多大叔過來喝酒唱歌的。

店鋪是一對老夫妻經營的,主要做的是文字燒。但是在來之前特別瞭解到太田有一道純黑的太田炒麵。但是一問老闆表示他們家不提供這個,只有普通日式炒麵。不過既然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了,哪還管這面黑不黑呢。先點了吃了再說。不過是第一次面對這樣一個鐵盤,上來還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不過老闆幫我們預先調好了料,又非常親切地示範了幾個來回才放給我們來體驗一把。不得不說,這實際操作起來是比想象中難一些,好在也很快上手了。成品如上。

當然一盤普通的炒麵怎麼能夠填滿兩個一天沒吃過飯的糙漢子的胃,權當是墊飢了。告別了老闆夫婦二人就往車站也是市區方向走去,查到在車站邊上有一家有太田當地炒麵的店面,名叫“精華園”,於是就過去了。

果然如事前調查的一樣,麵條中摻了許多醬油,所以顯得比之前吃到的普通版顏色要深得多(正好有個對比),同時還加了海苔和紅姜,尤其是海苔是炒麵中不太常見的佐料,這或多或少也反映了群馬作為內陸縣對於海的嚮往233另外的蛋黃醬則是店鋪的特色,是老闆推薦來的。

至於說到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炒麵呢,一說是因為太田市作為工業城市,聚集了許多工人,他們在一日的工作後需要大量補充食物和鹽分,於是廉價的炒麵和大量的醬油相遇,就形成了當地特有的炒麵風格。對我這個重口味來說,這是極好的,因為哪怕是在魔都吃炒麵我都一直喜歡多加醬油,尤其在醬油火候略過一點產生焦糊味的時候對我來說簡直是最棒的了。倒是日本吃到的普通版炒麵,對我來說則是一股子酸味,不是很喜歡。

吃飯歸吃飯,坐在邊上的一箇中年先生聽到我們講中文之後對我們可能有一些好奇,主動來搭話“你們是中國人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這話題就聊開了。這位先生在蘇州經營一家服裝工廠,同時在青島、大連也有一些產業,所以每年都回去無數次中國。他實在是太熱情了,熱情到當場掏出了護照讓我們看他的出入境記錄。這也是我第一次手捧一本日本護照。一頁一頁翻看自然是很失禮,但是又按捺不住心裡的小好奇瞄了兩眼。好傢伙,這各式各樣的中國出入境章,估計去過的機場比我都多了。而且,真的清一色都是中國的!可以看得出這先生對中國是愛得深沉了。

之後又介紹了我們這次的遊程,也知道能跑到太田來的不是留學生就是自由行,但這地方的外國人一般都是南美的日本後裔的工人,總得來說遊客真的是稀奇。說到群馬,他可是一個勁地向我們介紹群馬的溫泉,我們也向他介紹了說我們會去伊香保溫泉的時候,他就更加激動掏出了一張紙跟我們介紹起了伊香保溫泉必做的事情(以下就是來自日本本地人的誠意推薦):
清芳亭的饅頭(日本人的饅頭應該是那種紅豆小糰子)、
水澤烏冬街、
水澤觀音。
另外還介紹了群馬的三大溫泉草津、水上和伊香保,確實這三所都是在日本一等一的溫泉聖地。

最後他也向我們小小炫耀了一下自己去過的中國景點:麗江&敦煌(雖然他漢字基本沒寫對,不過還是傳達到了)。下面的“敦煌”是我寫的(字醜勿怪)。敦煌在日本人心裡真的有不一樣的地位啊,然後我也小小感嘆了一下我至今都沒去過敦煌,實在是自愧弗如。時候也不早了,於是聊天也就到此為止。

送走了老先生我又接著做我喜歡做的人類觀察。下了班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喝酒吃飯聊天,日本人的夜裡比起白天要來得放鬆有趣多了。

出了剛剛的精華園飯店就發現夜晚的太田實在是燈火昏暗。

路過一個書法教師,小學生們寫出來的稚嫩的字都已經比我好了。
“太平洋”、“藍天”(青い空)、“終戰紀念日”,這幾個名詞串起來感覺背後好像有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應該只是巧合,不是故意為之的吧。

漸漸靠近車站就稍稍有一些燈光了但是這片商店街,古樸的建築、古樸的店招,有種不像是現代的感覺,時間在太田的世界裡過得有些慢嗎?

不過與簡樸落伍的商店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緊鄰車站的公共建築——太田市美術館兼圖書館。設計師平田晃久(曾作為伊東豐雄事務所一員,被伊東豐雄譽為“日本最有能量的新銳建築師”,2005年自己獨立開設設計師事務所)看到這座車站每日有超過1萬人次上下車,是東武在群馬縣內最大的車站,但是車站站前廣場卻門可羅雀。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雖然太田市匯聚有20萬以上人口,但是其中一大部分是汽車產業工人,他們習慣於在平日兩點一線地生活工作;同時又因為發達的汽車文化,週末選擇駕車出城,到位於郊外的購物中心進行休閒採購。在反思了現有問題的基礎上,設計師將設計的重點訴諸於文化,希望利用美術館・圖書館的文化功能,將人更多地吸引過來。於是一個復興當地文化,提升區域活力的計劃在2013年正式立項,到2017年正式完工。建築的下層採用完全通透的玻璃幕牆,消除傳統的美術館・圖書館那種高牆大院帶來的隔閡,使人從出站後有一種自然而然步行進入的流暢感。同時專案在前期推進中也大量吸收公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參與,做年輕人想要的東西。也是在日本這個老齡社會裡要成功的一個重要手段。(來源:專案官網)

相當推薦瀏覽一下他的官網://www.artmuseumlibraryota.jp/chn/
上面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設計緣起,建築的功能結構。有意思的是,除了日語英文,還有中文、葡語和西語。從這個語言欄當中,也可以看出但當地的人口構成和日本其他地方好像略有不同。

從太田站往東北看就可以看到斯巴魯的本工廠(總部工廠,和之前從山上看到的不同),那裡就是斯巴魯世界的中心。正如同豐田有個豐田市(從原本舉母市改名而來),斯巴魯也有一個從太田市裡切出了一個斯巴魯町。怎奈見不足沒有去大門口打個卡拍個照。

雖說蒸汽火車SL大樹在鄰縣的下今市-鬼怒川溫泉間開行,但是作為群馬縣東武最大的車站,自然是很有必要進行宣傳和攬客的。因此在車站中特意闢出了一角完全用於這一宣傳。

埼玉的聖地巡禮指南,我想去久喜市做《幸運星》的聖地巡禮至少已經有五年了(哭),至今沒能成行…

萬物皆可聯名,連動物園都能來摻和一腳。

“太田-斯巴魯公司前”,企業名稱都能上到站牌上,影響力不一般啊。
太田匯聚了東武伊勢崎線、桐生線和小泉線,便利的交通環境也推動了當地的人口和產業。(計算上下車的1萬多人次是不包含換乘的人流的)

D7 高崎-伊香保&榛名山 溫暖的群馬巡禮

高崎蜻蜓點水

乘坐伊勢崎線到伊勢崎後又重新投入兩毛線的懷抱。不過天色已晚所以線路兩邊啥也看不見。到了目的地高崎之後也就很快落腳睡去了,並沒能欣賞記錄到高崎的夜景(不過也就是聊勝於無般的那種)。不過既然晚上沒能好好逛,要是白天就匆匆離開豈不太虧?於是又是起了個大早,來看看這座群馬的最大都市。

在國內便利的共享單車的“寵愛”下,其實現在國內旅行很難有大暴走的情況了。但是到了日本依舊是不得不暴走。對於時間安排比較緊湊的我來說實在算不上有效率的方式。不過在高崎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這裡有免費的,無需註冊的共享單車。雖說固定樁式的對於使用者來說不是最方便,但是從城市管理上來說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

和一些超市的手推車一樣,自行車的解鎖就靠一枚百円硬幣一頂就和固定的鎖鏈解開了。
Let’s go~

日本千篇一律但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讓人看得很愉快的整潔的街道。

高崎城城址,作為交通要道,高崎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小田原之戰之後,德川家康接管關東,高崎城被交到了原駐守箕輪城的井伊直政手裡,之後又調到近江國,開啟了彥根城的輝煌。也可以說高崎城對於井伊家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古樸的遊記,正好路過了一輛也同樣經典的跑車。

雖說可能一些作品中把群馬當做一個老土的落後的縣。但事實上高崎在音樂上卻有著很長的傳統。高崎擁有日本歷史第三長的交響樂團——群馬交響樂團。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節舉行,比較有名的是每年10月的高崎行進樂節(高崎マーチングフェスティバル)。

當然市裡還了自行車,換乘公交車往山裡去了。

路遇一座小寺廟

路過昨日太田大叔推薦的水澤烏冬街。公車越發向上,又要回到山裡去了。

溫泉巡禮2 初見伊香保溫泉

高崎到伊香保溫泉大約耗時1小時20分。下車只是一個類似於集散中心的車站,從這裡提供往高崎、澀川站乃至東京等地的公共交通。

所有溫泉鄉基本都是類似的構造,圍繞交通車站溫泉酒店星羅棋佈,離得遠的話不少酒店會提供接送車服務。但是伊香保由於是建在山上,上山的馬路都是盤山公路形式蜿蜒而上。這次的酒店訂在半山腰,所以還是直接爬上去來得效率高一些。

但是溫泉酒店

夏威夷王國駐日大使別墅。近代外國人的到來,倒是給日本開拓了不少度假地,最有名的要數輕井澤。不過既然有這個遺址在,也說明這個療養地堪稱古今中外人人嚮往的好地方,這次前來也真是來對了。

此次在伊香保停留的是叫做岸泉“Kishigon”的旅館,號稱創立於天正4年(1576年,我一直覺得他們把大正年打錯了)。是伊香保最為古老的三家溫泉旅館之一(什麼?!這麼厲害的居然還有兩家!)
(圖片來自伊香保溫泉官網)

然後,我又在《向山進發》裡看到了同樣的場景。可惜,我最後泡的是岸泉的溫泉,一直沒有用到這個足湯(還有點小驕傲的感覺)

酒店主打的是“大正浪漫”風,因此可以看到很多近代西洋的元素被運用在了室內裝飾上。
因為時候來得太早,而旅館正式辦入住15點(不如說他們太晚…),因此只是單純地在公共區域轉了轉,再把行李寄存了就又出發了。

岸權所在的位置極好,就在伊香保最具盛名和代表性的石階的中端。一出門,就是人來人往的商業街和極有伊香保特徵的風景。

拾級而下

這個石階也有著移步換景的樂趣,突然來到一個平臺豁然開朗,面前就是廣闊的群山,讓人心曠神怡。

《美男高校地球防衛部》和伊香保溫泉的聯動活動。不過這個真的…不在我的欣賞範圍裡啊。

走到最下方來一張打卡照吧。

坐上大巴看一眼石階的全景,岸泉那幢酒紅色的樓還真的是很顯眼呢。

逮蝦戶!榛名山上走一遭

本來這標題不是這個的,但是就是邊寫遊記邊刷B站的時候被鬼畜區的各位大神用這首來自《頭文字D》的BGM《Deja vu》(空耳:逮蝦戶)洗了腦,而且各種視訊實在沙雕(又毀一個詞),就來逮蝦了咯。

從伊香保出發乘坐20分鐘就能來到榛名湖。海拔1084米左右的一座火山湖。背後的就是榛名山。

大天鵝船,這居然也算是榛名湖的一個景點,這審美真有點欣賞不能。

榛名湖上的小遊覽船。

在秋名山的原型榛名山上的AE86,小激動。可惜是斯巴魯心臟的新款。

不過大白天的,想必也做不出什麼太過分的事,於是就目送這二位穩穩地下山。

早飯吃完在伊香保還不餓,但是到了榛名湖就肚子叫了。但是想要在一個平日在榛名湖找個餐館還不算件容易的事。沿著公路走了一段才看到兩家飯店。

不出意料的雖說是飯點,但是店裡門可羅雀。找了家打著榛名湖名物招牌的飯店。既然來了,那自然是要品嚐一下哪怕是號稱的“名物”。點了一份西太公魚(ワカサギ,Wakasagi,應該是日本特有的品種)天婦羅套餐。那一根根的炸魚就西太公魚,量相當多。總得來說這魚的肉質相當鮮嫩,而且骨頭也少且整齊(國內吃河魚最痛苦的T_T)。吃完一頓相當滿足。

繼續回到榛名湖邊,剛剛覓食的過程中也已經沿著湖邊轉了不少了,因此也就離好似從地上冒出來的榛名山越來越近了。

整個榛名湖好像並不是什麼觀光勝地,至少在這個時間點,湖上湖岸上都沒什麼人。

榛名湖自己是一個火山湖,但其實榛名湖海拔是不低。
右邊的看板中間的就是群馬縣的吉祥物——群馬醬(chan)。以馬為主題,但是總覺得好一般呀。

榛名山有纜車可以上到山頂,1958年營業至今。票價來回850円,單程用時2分半。

上升269米之後,站在榛名山的觀景平臺上著實豁然開朗。只可惜山下的平原,應該是澀川市之所在被雲霧籠罩,看得朦朦朧朧。

但是可以這山間看到一臺蜿蜒的公路。沒有深究,但怕不是頭文字D的賽道。

褪了色的谷川嶽長凳。讓我一瞬間覺得是不是走錯了地方。原來榛名山纜車和谷川嶽纜車是由同一家公司運營的,看來這也算是一種重複再利用了。

*谷川嶽可是先前《向山進發》中的中出現的重要元素,有朝一日我也是要去親子爬一爬的。

纜車所到的位置並不是真正的山頂,從山頂的纜車站還能向上走,在那裡有一座富士山神社。

不過因為往山頂去的同時也更往深處去了,因此整個眺望出去的效果只能是差強人意。

所謂富士,其實指的還是榛名山自己。因為這個地區很早就被人類開發,因此稱為了日本山嶽信仰的一個聖地。也因為這裡同富士山一樣有著錐形結構,因此也被稱作“榛名富士”。

山頂的纜車站

當時正好也是《向山進發 第三季》的放送時間,而且谷川嶽、伊香保溫泉也是在作品中有登場的舞臺,因此海報自然是少不了的。(原諒我這反光那麼嚴重)

早下山也辦不了入住所以繼續在觀景平臺上閒逛。

有個小亭子能歇歇腳。

開業至今有50年曆史的榛名山索道。這個兩臺聯動式的形式在日本還是首次。

坐上纜車下山,在半路上可以從高處欣賞到榛名湖的風光。天氣是真的陰,風也有點大,可惜了。

回到湖邊。

因為很可惜國內的駕照在日本租不了車,所以只能坐在公交車的副駕駛席上幻Y想Y一下在“秋名山”上開車的感覺。真的是曲裡拐彎的,原本想舉著手機拍個視訊的,但是無奈舉著手機繞啊繞就頭痛(個人體質貌似),最後只能留個影紀念一下。(現在碼遊記的時候盯著這張照片都頭暈@_@)

回到伊香保 舒服地度過一夜吧(可以麼)

回到伊香保溫泉,這裡就寫明瞭拾級而上有365級臺階。

可愛的豬肉包子廣告

滿是小黃鴨的點綴

伊香保作為日本溫泉都市計劃的第一號地,歷來就是久負盛名的療養地,不少名人如作家德富蘆花、畫家竹久夢二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伊香保的溫泉都市第一街紀念碑旁的石階上,就鐫刻著頗為熱愛此地的女詩人與謝野晶子所作的詩《伊香保的街》。

兜兜轉轉也就到了辦入住的時候。回到剛剛參觀過的會客廳,辦入住也是在這裡坐著完成的。作為接風洗塵,一杯清茶,一塊茶點。日本之心確實要到旅館裡才能體會。

很意外的吃到了太田大叔推薦的清芳亭的溫泉饅頭。皮有這麥子的幽香,內餡是日本傳統的超甜紅豆餡,其作用就是和清香但有些苦澀的綠茶進行中和。

進入房間(太開心以至照片忘拍了…),可以看到酒店很自豪地把5星旅館的目錄放在了房間的茶几上。

晚上的會席料理。每一家旅館,隨著地方的不同,都能吃到很有當地特色的食材和料理。這次的特色是蒟蒻。
餐廳的服務員是在日本常駐了很多年的東北老太太,也感謝她提供了很多的旅行資訊和無微不至的服務。

晚上想出去轉一圈順便買夜宵。和誰曾想早上的陰沉轉化成了一場大雨。不過總是要回去泡澡,所以稍稍淋溼也無所謂。託這場雨的福,讓我看到了空無一人的伊香保石階。

買完東西,聽著雨聲呼吸著新鮮的略帶溫泉水味道的空氣,向上重新走回旅館。

溫泉的部分只能用嘴說啦。岸權作為老店自然在溫泉上有其獨到之處。伊香保的溫泉用的是來自上游的硫磺泉。硫磺和鐵離子的作用使得水看上去非常黃,因此伊香保的溫泉有“黃金の湯”之稱。
岸權的免費浴場有三個,一個普通的室內大浴場、一個可以眺望遠方山脈的露天浴場(不過我近視+晚上所以白瞎)還有一個在旅店整體範圍之外(後門出去過一條小馬路)的小浴場。那個小浴場雖說是公共的,但事實上內進3個人可能就比較極限了。而且因為當晚下雨,所以非常幸運地把這個小浴場泡成了包場。

從酒店官網上下了一張小浴場“權左衛門之湯”的男浴場的圖。
這個小浴場的特色是在於利用了明治14年(1881年)的一張繪畫,忠實地用檜木再現的小屋。檜木的香氣相當特別,加上溫泉水的味道讓人沉醉。

D8 伊香保&水澤 早起的人兒有景看

泡完溫泉之後自然是美美地睡了一覺。出來旅遊時候生活簡直規律到爆,所以又是起了個大早出來吸收一下日月之精華。來了伊香保旅遊,如果不爬完伊香保的石階豈不可惜?因此出門之後就向山上出發了。
小坡的頂上是伊香保當地的中心神社,伊香保神社。

到頂啦~

在山頂上有一處小喝茶休息處。大概也是為了爬上山頂來的人休息喝茶用的吧。

到了這裡就有源泉的感覺,空氣中瀰漫這金屬、硫磺的味道。溪流也變成了金屬的鏽黃色。

想起之前在日光看到的紅橋綠水,再看到這裡的紅橋黃水,感到還是相當奇妙的。

在其他溫泉好像沒有看到的飲泉所。傳說是最早有外國醫生認為喝溫泉水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還煞有介事地搞出了各種研究。

拿杯子抿了一小口,暖暖的,但是這味道我是在是不願意去品嚐。鹹澀,還有很衝的氣味。算了還是請下一位勇士仔細品一品再來寫評測吧,我是在是不行了。

溫泉成分表,陽離子中鈣、鈉含量相當高,超過50mg/kg。陰離子則是氫碳酸和硫酸根多,也確實和空氣中那股味道對上了。

伊香保神社的社殿,一大早就有不少人來參拜了。

從山頂往下看。不過因為昨晚的雨的關係,天依舊是霧濛濛的。

整理了行李退了房才想起來拍張照片。

岸權旅館,謝謝招待~

離開前再來張石階的照片。

水澤一瞥

下山路上並沒有急著直奔山下,而是繼續延續走走停停的風格。既然在太田的大叔向我們推薦了水澤的觀音和烏冬面,而且水澤就在伊香保的山下一點點非常近,所以就先走兩步消消早餐的食。

伊香保溫泉街和水澤都同屬伊香保町。但是明顯伊香保已經被很廣泛地開發成了溫泉景點,因此本地人有比較多地住到了水澤。因此可以在這裡看到很日本平民化的生活。

看到了松子deluxe打廣告的群馬醃洋蔥(玉ねぎたまり漬け,たまり是來自味增的副產品,和醬油有點像)。

水澤寺,也稱水澤觀音。是傳說有著1300年的佛教寺廟。

水澤的另一個名物則是烏冬,從水澤寺的門口看下去可以看到公路兩邊都是烏冬店面。烏冬小鎮可見一斑。

走到公交車站旁的烏冬面店。

正好看到老闆在臨街的廚房裡擀烏冬。看到我向裡拍照就開始勸誘我進去吃一頓,可是剛吃完早飯的我實在沒辦法再吃一頓烏冬了。而且下山的公交班次也不多,如果錯過這班的話,我可能有時間再吃20碗烏冬面(笑)。於是只是和老闆在窗邊尬聊。老闆邊上的幫手說他正在為了2020東京奧運努力學習英語。所以老闆聽說我是來自日本國外的時候就開始瘋狂和我飈英語。雖然是可以聽出來是初學者,但是他的發音和流暢程度絕對可以超過日本半數人。不過我正在學習日語,於是就出現了一個說日語的中國人和說英文的日本人在交流的神奇場景。
不過沒能完成水澤烏冬的打卡還是蠻遺憾的,不過最後大叔還很非常熱(ke)情(tao)地邀請我再來玩,再來吃一碗手打水澤烏冬面。

流連在群馬 臨時停靠 箕鄉&高崎

道路之下有著開闊的富饒的平原。

也是順著井伊大老的發家倒序來到了箕鄉町,這裡算是箕輪城的城下町。此次雖沒有時間上山看看,但是在這個安逸的居住小鎮短暫地打個卡還是夠的。誰能想得到這裡曾經是一個風雲變幻的地方。

在半山腰上的箕輪城在它短暫的80幾年的歷史中在上杉、武田、織田、北條、豐臣等幾大勢力之間幾度易手。是個壽命雖短,但在戰國末期中出鏡頗為頻繁的城池。

公交坐回高崎站,也到了吃午飯的時間。趁還有一些時間查到了在一站地之外有谷歌評分很高的一家高崎當地美食店,於是就跳上電車,往那裡去了。高崎問屋町這一站是在2004年新加的。所謂“問屋”,我一直望文生義以為是買房子,其實問屋指的是批發商。原本這裡是很大的一個貨品集散中心,主營紡織纖維和食品。創立與1967年,在日本都算是很老的商品集散地,至今在車站西口還留著。但隨著車站的建立,居住人口被不斷匯入,也有了新的大學。因此從2004年每天僅746人乘車,到2018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3831人,是JR高崎線上在群馬僅次於群馬兩大都市中心站高崎站和前橋站的群馬第三大車站。一個新城,就圍繞著一個車站建立了起來。

一個小插曲,雖說通票可以直接上新幹線自由席,不過既然能不限次換指定席那不換白不換。但是高崎站的換票視窗隊伍排得讓人絕望,但是在這個小站,則完全沒有任何時間的浪費,告訴站員要什麼票就立馬拿到了。所以在換指定席的時候可以在確定好行程之後儘快換掉,免得在排隊上浪費太多力氣。

步行約莫15分鐘,就來到了這家以高崎名物達摩不倒翁為名的達摩食堂。樓很不起眼,就融入住宅區裡。

不過說這建築融入在住宅區裡,但事實上它就是一棟住宅。祖孫三代居住其樂融融在一樓做生意,相比二樓應該就是他們的生活起居空間。孫輩非常年幼,所以爺爺奶奶一放下他(/她)來接待我們就放聲大哭。但即使是臨近3點的非飯點,店裡仍然是有兩三桌客人在用餐。

根據推薦,也根據店鋪招牌所寫的店裡一份牛下水和燉牛肉。味道超濃厚!毫無腥味,調味略鹹但是極為下飯,看得出來是周邊的工廠或是體力勞動者喜歡的味道。其實應該可以再添一碗飯,可是這量實在是太豐富了。喜歡重口味+平民材料平民調味,果然我還是喜歡B級美食。

吃飽喝足之後(傘又落下了T_T),走回車站。順便看看這座新城的面貌。達摩(ダルマ、Daruma)是高崎的特色也是高崎的驕傲,甚至也成為了日本的標誌。走在這裡確實隨處可見。

E231系,21世紀初期東日本大規模老舊列車汰換的主力,現在也正活躍在關東地區的線路上。

看了時刻表特意選擇了北陸的來車,來完成我的首次E7·W7系的打卡。

答案揭曉:來自西日本的W7~

告一段落:要向大都市去了


18年7月的預約,緊趕慢趕也沒能完成今年事今年畢的目標,19年年初又因為各種原因提不起精神,反倒是被花見的文章搶先了。最終寫了一年半才終於搞定了上半章。繼續秉承著我羅裡吧嗦記流水賬的惡習,也是一片水分非常大的遊記。不過還是希望能對看到這篇遊記的您有些微的幫助,那就再好不過了。

正如我開頭所處說,長久以來我對日本的認識不是建立於東京大阪這些工業化城市,而是希望能在廣大的鄉野中尋找到點滴日本味道。鄉村給我帶來了純淨廣闊的日本體驗,讓我能體驗到異國元素。雖然這些景點中的異國元素就如同海外的中餐一樣,多少都有投遊客所好的傾向。所以在一般景點之外,也會試著離開常規路線去走走不尋常路。不過這對於以個外國人來說還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遊記中可能也只有豬苗代湖和兩毛線上的兩座小城足利和太田屬於這個範疇,但是其他的地方也希望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來體驗。不過這樣的旅遊確實也帶來了新鮮感,也可能會比一般的遊客看到些許不同的日本。

同樣,在尋找什麼是日本的時候,我注重於日本的鄉野,它們固然是日本的,但日本的城市也是日本的。拜我的小夥伴所賜,下半篇就還是要進入東京,來看看這座舉世聞名的大城。不過我對於城市的脈搏的掌握不是很好,因此寫起來可能比這篇還要生硬,希望屆時大家也就繼續湊合著看吧。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