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底,都藏著一個到遠方的夢。
我的遠方不遠,就在1200公里外,那片名叫瀨戶內海的地方。

日文中的漢字「凪」,是我初見瀨戶內海時,對這抹沁心碧藍的第一印象。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藍色大海,鑲嵌在腳下的大地與遠方的群山之間,一如身著水色和服的日本女子,恬淡而溫婉。

海水的顏色,總是追隨著天氣的陰晴而變幻。天空陰鬱,海便暗淡;天空明朗,海便燦爛。而溫暖少雨、陽光充沛的氣候,使瀨戶內海像染上晴空的顏色般,散發著蔚藍的光。

海闊、浪靜、曲徑通幽,瀨戶內地區的自然風光可謂得天獨厚。而讓這片海域上的零星小島站上世界舞臺,名聲大噪的卻是,植根於此,遍地開花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我們錯過了三年一次的節日,但在會期外,享受了小島最原生的閒靜與平和。

我們環島騎行,與老外競速;穿越鄉間田野,和農場主分享收穫的喜悅;在草間彌生的南瓜前,為中學生與夕陽合影;坐在豐島美術館裡,看水、聽風,感悟人生……

Pan先生,被禮貌的日本人毫不忌諱地尊稱為“胖桑”,是全程的攝影擔當。我們一起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下旅途的點滴,紀念一同走過的路、聞過的海、賞過的風景。給你,也留給未來的自己。

飛機轉巴士轉輪渡,聽起來輾轉波折的路途,卻在我們抵達高鬆機場時,像開啟了快進鍵般,一路暢通。

高鬆機場非常小,每個時段似乎只有一架飛機抵達。走下飛機後,會有工作人員用簡單的中文單詞,引導我們入境審查、提取行李,還有購買空港巴士的車票,整個流程有序而高效。雖然飛機晚點了30分鐘,我們仍然幸運地搭上原定計劃的空港巴士,準點出發。

到達高鬆築港後,步行百米即可看到小豆島高速船售票處的大型招牌。買好船票,走出候船室,映入眼簾的便是沁入心脾的藍。究竟是藍天映照了大海,還是大海染藍了天空,早已分辨不清。

佇立在高鬆港邊的兩根巨型圓柱,令人無法忽視。這是藝術家大卷伸嗣的雕塑作品「Liminal Air -core-」,兩根圓柱高達8米,鏡面部分倒映著周圍的光景。之後的幾天,我們每每出入高鬆港,都會再見到這兩根柱子。當太陽的光芒從不同的角度照射在圓柱上,呈現出不同的倒影和多樣的形態。想必,這就是藝術家設計中的巧思,將藝術品與四周的建築、空中的飛鳥、徘徊的遊人組合在一起,當你靠近觀察時,自己也化身成了藝術的一部分。

高速船行駛35分鐘後,在美麗的土莊港靠岸了。岸邊醒目地樹立著港口地標「太陽的饋贈」。這是韓國藝術家崔正化的迎賓之作,將小豆島盛產的橄欖樹葉圍成一頂金色的桂冠,樹葉上的鏤空雕字展現了島上的100名小學生對瀨戶內海未來的憧憬。

今天入住的酒店是位於日本著名的“戀人聖地”天使散步道旁的小豆島國際酒店,我們將在這裡連住2晚,預定了和式房,包含早、晚餐。酒店外形並不起眼,加分之處無疑是地理位置,每間房間都能欣賞到天使散步道的潮起潮落。酒店周邊,有兩家大型超市和幾家食寮,不熱鬧,卻很方便。

趕了一天的路,早已飢腸轆轆,當小豆島拉麵“營業中”的招牌一翻開,我們立刻衝了進去。憑窗而坐,一邊吹著海風吃麵,一邊欣賞天使之路,愜意十分。這家的拉麵是蕎麥麵,醬油湯底濃郁,一碗下肚,胃裡暖暖的。

吃飽就去天使之路散步吧!

エンジェルロード (天使の散歩道),一條有著浪漫名字的砂路。尤其用日式英文念起來,顯得格外羅曼蒂克。這條砂路,每天只在退潮的前後幾小時裡才會浮出海面,將小豆島與海中的小小島嶼連成一線。據說,情侶牽手走完這條路,便會有天使降臨,實現願望。因而,成為了有名的“戀人聖地”。

太陽悄悄爬到西邊的天空,晚霞映照的海面,猶如少女羞澀的臉龐,微微泛紅。

我身後同方向站立的情侶,第一眼看上去是不是像在面對面親吻?這大概,就是天使開的甜蜜玩笑吧。

對岸的小島上掛滿了貝殼製成的繪馬,愛的祈禱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

約束之丘,一座不高的小山,可以眺望天使散步道。

所謂“戀人聖地”,就是連海岸線都是愛心的形狀。

「橄欖味」的會席料理

第一天的晚餐,預約了酒店的和式料理“橄欖宴席”。走進餐廳,我們的餐桌上已經預先擺好了中文選單,並安排了中國服務員為我們上菜和介紹菜品。會席料理的菜餚是按照選單順序一道一道上桌的,當你一道菜基本吃完了,服務員才會上下一道菜。

首先是餐前酒,用小豆島新鮮採摘的李子釀造的李子酒,入口甘甜,味蕾一下被開啟,讓人充滿了食慾。接著,小缽、魚生、燉菜、下酒菜……隨著我們用餐的速度,服務員會不急不緩地將菜品一道一道端上來。

當季魚生拼盤,沾刺生的醬油有3種,橄欖醬油、鹹口醬油和小豆島頗具人氣的甜口醬油雅馬哈醬油…不愧是醬油之鄉。

紅燒鰤魚,瀨戶內海的鰤魚魚塊、魚骨和小豆島蔬菜,加入小豆島醬油熬製而成。

魚子、黃瓜、檸檬和瀨戶內海產鮮魚一同烹製,加入了橄欖油和蘿蔔泥。

鰻魚醬油飯卷,是酒店特製的秋季祭祀活動食用壽司。

日本料理精緻考究,食材全部選用小豆島自產的蔬菜、魚類和牛肉。據說小豆島的牛,是吃橄欖長大的,所以叫橄欖牛。

晚餐後,趁著夜色正濃,我們又爬上了約束之丘。幽藍的海水像夜一樣靜謐,星星點點的燈火點綴起海面,幽靜而溫暖。蜿蜒的砂路,漸漸被神祕的寶藍色吞噬,若隱若現。

“人間有味是清歡”。在沒有夜生活的小島上,品嚐新鮮的無公害野菜,呼吸海風吹來的純淨空氣,遠離喧囂、擁擠和汙染,這一刻,就是最美的清歡。

“穿越”之旅,從清晨購買小豆島乘車券開始。

「小豆島フリー乘車券」,分為一日券和二日券兩種,可在指定日期內無限次數搭乘小豆島上所有線路的巴士,酒店前臺有售。前臺小姐很認真地在乘車券上一筆一劃地寫下有效期限:2019年5月…然後禮貌地遞給我們。我和胖桑面面相覷,不禁有種時空扭曲的錯覺…向她指出年份有誤後,她驚訝地問向旁邊的工作人員,現在是西曆多少年,得到的回答顯然是:2017年。

原來在日本,除了國際公元紀年法,仍然在大量場合中使用年號紀年。日本國設立年號的制度來源於中國,每位新天皇即位更改年號,今年是明仁天皇的平成29年。中國使用了千年的年號,被仍然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日本沿用至今。前臺小姐在換算公曆年份時出的小差錯,倒是點明瞭今日的“時光穿越”主題。

酒店門口的巴士站,可以搭乘映畫村線到達橄欖公園、丸金醬油、二十四瞳映畫村等多個小豆島人氣景點。公交站牌是呆萌的橄欖造型,這條線路每天只有4班車,查好時刻表,提前幾分鐘到站等車就行了。日本的公交車準時得令人乍舌!

二十四瞳映畫村,是一個可以將瀨戶內海盡收眼底的小村落。這裡呢,類似於國內的影視基地,有不少影視劇和廣告在此拍攝。最早,這裡是為拍攝戰爭背景的電影《二十四の瞳》而搭建的外景場地。因此,至今仍保持著日本昭和初期的模樣。

村落裡有四季多彩花田、天滿宮、電影之庵、男老師的家等可供參觀。

最吸引人的,自然是海邊的木造校舍。踩上去吱吱作響的木地板、擺放整齊的小木桌椅、講臺上泛黃的點名冊……黑板被誰擦得鋥亮?風琴又曾為誰歌唱?歲月靜止,空氣中流淌著濃濃古早味。上了年紀的日本遊客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嘆:”懐かしい…”旅行好像神奇的催化劑,融化封存記憶的盒子,勾起回憶的千絲萬縷。

竹馬,日本傳統的兒童玩具,用竹子做成,像踩高蹺似的玩法。
看我怎麼也平衡不了的笨拙模樣,胖桑躍躍欲試,幾經嘗試後,也以失敗告終。
這…真的是小孩的玩具嗎?一個大寫加粗的問號。

映畫村裡有餐廳,提供簡單的定食套餐。這個忘記叫什麼名字的餅味道不錯,炸得酥脆,醬汁濃郁。味增湯里加入了小豆島的特產素面,清爽可口。至於醬油丼,就不推薦了。

映畫村前的停車場前,有一個巨型的橢圓球體雕塑,正面看去好像一顆剝了殼的蛋靜靜地蹲坐在海邊。這是清水久和的作品「愛のボラード」,ボラード意為繫纜柱,就是船隻靠岸時繫結船索的裝置。日本的繫纜柱似乎都是這個造型,在港口邊就能看到。在這裡,船是人們往來小島間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島民們出海捕魚、賴以生存的夥伴,出海平安格為重要。海邊的繫纜柱們,靜靜地等待船隻歸來、守護船隻平安,無盡的等待中飽含著愛和期盼。

來往映畫村和橄欖公園,可以走陸路,也可以走水路。這個看上去有些簡陋的小漁船就是往返映畫村和橄欖公園的水上交通工具。

「匠人精神」的釀造

坐在巨大的醬油木桶裡,彷彿能嗅到木桶上百年酵母菌的香氣。小豆島的特產之一,醬油,便是在這樣的大木桶中,經過長時間的發酵,釀造出來的好滋味。

聞著空氣中瀰漫的醬油味,在路人寥寥的醬鄉小路上信步而行。街道兩邊整齊排列的日本傳統建築,古樸而帶有年代感。在這些房屋中,藏匿著保留傳統醬油釀造製法的醬油工坊。

自江戶時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醬油釀造工藝,是精選大豆、小麥和食鹽為原料,在自然氣候中,用杉木桶花一整年的時間,慢慢發酵、熟成。附著在長年累月使用的木桶表面的酵母、乳酸菌等釀造微生物,對釀造出高品質、口味獨具一格的醬油具有重大意義。

說起來,日本的醬油釀造技術也來源於中國,由鑑真大師傳入日本。隨著工業技術的高速發展,冰冷的機器替代了手工釀造,仍舊保留傳統釀造工藝的醬油工坊已寥若星辰。恰恰是這些職人們對傳統的堅持,守護了美味,也漸漸把醬油發展成一種文化。一瓶小小的醬油,蘊含著百年的釀造工藝和跨越四季的時光發酵,恆古不變的純粹匠心延續了香氣與美味,也傳承了古老東方的飲食文化。

我們走進一家售賣醬油的小店,店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醬油,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非常好看。店員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各類醬油,以及它們不同的搭配方式,並讓我們品嚐,還告訴我們,上海也有兩家商場在銷售他們的醬油。考慮到行禮的重量,我們最終購買了小瓶的醬油組合。如今回到上海,肚子餓的時候,下一碗小豆島素面,配上小豆島醬油,便能憶起小豆島的味道。

和平、智慧、勝利,是橄欖的花語。

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在愛琴海邊建立了一座新城,海王波塞冬與智慧女神雅典娜都想獲得該城的擁有權,為之爭奪起來。最後達成協議:眾神表示,能為人類提供最有用東西的人將成為該城的守護神,並以其名字命名這座城市。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打地面變出了一匹戰馬,而雅典娜用她的長槍敲打岩石變出了一棵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橄欖樹。戰馬代表戰爭與悲傷,而橄欖樹象徵著和平與豐收。在人民的擁戴下,雅典娜成為了這座城的保護神,人們也用她的名字將城市命名為“雅典”,並將橄欖樹栽滿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小豆島的氣候類似於地中海氣候,溫暖、乾燥,適合種植橄欖,是日本橄欖栽培的發祥地,據說日本第一棵橄欖樹就種植在島上。橄欖公園坐落在山坡上,眺望著無盡的瀨戶內海。公園內有廣闊的橄欖園、香草園,以及醒目的地標——希臘風車,海風中夾雜著濃濃的地中海風情。

戰神雅典娜的雕像,崇高威嚴中,透露著平易安詳。

橄欖公園還是電影《魔女宅急便》的拍攝地。

留著黑色短髮,繫著紅色蝴蝶結的少女琪琪,出生於魔女家族,根據古老的習俗,魔女必須在13歲離家獨立外出,尋找一個新城市,進行為期一年的修行,才可以成長為真正獨當一面的魔女。於是,琪琪帶著黑貓吉吉來到了一個靠海的城市,利用飛行魔法開始了送快遞的工作。小魔女克服種種困難,幫助人們解決煩惱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修行。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溫馨又給人力量。如果可以,我也想成為魔女,騎著掃把馳騁藍天,穿過灰綠的橄欖樹林,越過湛藍的瀨戶內海,讓心與海天一樣寬闊無邊。

電影裡的麵包店,如今變身為雜貨鋪,售賣各類飾品、雜貨。

在阪手港的燈臺舊址處,有一條神龍坐鎮於此。這是矢延憲司的大型裝置「THE STAR ANGER」,張牙舞爪的神龍怒吼著,跟隨銀光閃閃的球體一起旋轉。如果天氣晴朗,明媚陽光下的神龍一定更加璀璨奪目。

「高鬆」的商店街

“我要吃肉,要進油水!”在小豆島上,過了兩天清心寡慾的日子,胖桑終於按耐不住,喊出了心中對肉的渴望。於是,回到高鬆後,我們四處覓食,骨付雞、燒鳥串、橄欖牛烤肉……讓胖桑大快朵頤。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都住在高鬆南新町附近的酒店。一方面,離JR高鬆站和高鬆港比較近,方便出行;另一方,臨近商業區,方便購物。

日本的商店街有著相似的格局,高高的頂棚,擋風遮雨。這裡匯聚了各類餐館、商店、藥妝店,還有卡拉OK等娛樂設施。每家餐廳看著都令人饞涎欲滴,就恨自己沒有五個胃。藥妝店,是來日本必會光顧的地方。高鬆藥妝店的特點是,人非常少,也幾乎沒有中國遊客。雖然不用排隊結賬是不錯的待遇,但在藥妝店沒能聽到熟悉的母語,竟讓我有些失落。

我們要品嚐的,不是米其林餐廳,而是曾被評為米其林三星觀光地的日本“特別名勝”——慄林公園。

天高氣爽的清晨,我們決定從高鬆的酒店步行去慄林公園。高鬆是一個自行車城市,騎車的人很多,人行道上設有自行車道。不明真相的境外人容易走錯道,不過騎車人都會減速避讓,謙和禮貌。

對於慄林公園,我本沒有太大興趣。相比迴游式庭園,我更偏愛日本坐觀式庭園的寧靜與禪意。但是,在身臨其境後,我才切身感受到米其林三星景點的魅力。

綠,是慄林公園的主題。這個季節裡,沒有粉櫻、紅楓的點綴,只有深深淺淺的綠色,佈滿山間,鋪遍園林。墨綠的山丘、碧綠的湖水、翠綠的松樹、蔥綠的苔蘚……一定是綠衣仙子墜落凡間,才會有這般景緻。徜徉在滿眼綠意的庭園裡,彷彿看盡了世間的綠,令人心曠神怡。

鬆,是慄林公園的靈魂。1000多棵經過精心修剪的松樹,像被賦予了人類的生命,展現出靈動、優雅的姿態。伸展的枝葉蒼勁有力,斑駁的樹幹洩露了歲月的祕密。你是否相信,高達8米的參天巨鬆,曾經只是一盆小小的盆栽?如果說,小豆島醬油是匠人精神的美味傳承,那麼慄林公園的松樹,則是匠人精神的生命延續。300多年的歷史變遷,正因為前人不變的精神傳承,今人才能欣賞到“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的壯觀景象。

當胖桑和日本老爺爺們一起舉起長槍短炮,圍著池塘裡的錦鯉不斷按下快門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幾十年後,年過花甲的胖桑。那時的你,是否還對攝影抱有熱情?而我,是否還會陪你到處走走拍拍?就像那年冬日,美瑛零下15℃的清池邊,支起三腳架等待點燈的老夫妻一樣。

「通往神靈」的階梯

大概從小受日劇動漫影響,我對電車、鐵軌有著迷之嚮往。
琴電慄林公園站,是我們前往金刀比羅宮的出發地。這個電車站與動漫中的場景別無二致,訊號燈亮起,電車疾馳而過,護欄對面的水手服女生名叫晴子還是明裡呢?

供奉著海上守護神的金刀比羅宮,位於海拔500多米的象頭山山腰,通往制高點“嚴魂神社”的石階共有1368級。這是一次考驗誠心和體能的參拜。

琴平站下車後,沒走幾步就是通往金刀比羅宮的表參道了。路過一家烏冬面小店,我們毫不猶豫地進去吃了午餐。前路漫漫,必須先填飽肚子。

我愛吃麵食,但唯獨不喜愛烏冬。然而,來到四國香川烏冬之國,「吃一碗地道的烏冬面」卻是”Must To Do List”裡必須打鉤的一項。胖桑點了店長推薦的涼拌烏冬,我點了最普通的熱烏冬,另外還可自選兩串關東煮。端上來的熱烏冬,絕對的樸實無華。把蔥花、芝麻、薑末一起倒進盛有湯汁的杯子裡,夾起兩條烏冬面條,放進杯子裡粘上湯汁,然後呼嚕嚕地吸進嘴裡,順滑、Q彈的口感直擊味蕾,這是烏冬最淳樸的味道。

毫不誇張地說,就因為這一碗原湯烏冬面,我現在已愛上了烏冬。回上海前,還不怕重地在高鬆機場拎了幾盒回家。

吃完烏冬,我們向表參道進發了。途中,各色各樣的土產店鱗次櫛比,胖桑被一家木雕面具商店吸引,駐足不前。玻璃櫃裡陳列的面具奇奇怪怪,還略帶詭異。這正是日本神祕而又古老的面具——能面。能面是日本傳統戲劇能樂的道具,也是能樂的精髓。頭上帶角、呲牙咧嘴的,是因嫉妒心而幻化成鬼怪的般若;留著白鬚、喜笑顏開的,是最為神聖的翁面。

隨著商店街的消失,參拜道的石階越來越陡峭,心與神靈的距離卻越來越接近了。我們一一拜會了備前燒獅子、五人百姓、青銅鳥居、金刀比羅狗、神馬後,終於到達石階的785級,御本宮。站在展望臺,一覽贊岐平原的風景,疲憊隨風而散。

運動小白沒有勇氣再挑戰剩下的石階。但在這裡,在祈福的響鈴和拍掌聲中,在掛滿心願的繪馬殿裡,在祈求御守時的幸福臉龐上,我已然感受到人們不遠萬里登高參拜,為親人祈願平安的心境。神靈,也一定感受到了。

旅行中,我們總能不知疲倦地起早貪黑,彷彿每一天都是旅程的新起點,每一天都充滿了驚喜與新風景。

從“微笑車站”出發,我們要去拜訪桃太郎的故鄉——岡山。在日本,乘火車跟搭地鐵一樣方便。四通八達的軌道線路,像蛛網似的,遍佈各個城市的角落。乘坐JR予讃線,駛過長長的瀨戶大橋,我們跨越了瀨戶內海,抵達本州島的岡山。再換乘山陽本線,不一會兒,就到了濃濃古韻的倉敷。

古城倉敷,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散發著百年曆史的濃郁氣息。倉敷美觀地區,儲存著從有日本武士的江戶時代到開國後的明治、大正時代的街町。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風拂楊柳,儼然是一幅江南水鄉的唯美畫卷。

令人驚喜的是,在這古色古香的街町中,竟藏著一座西洋美術館。穿過綠葉掩映的入口,便走進了一個世界頂級的藝術殿堂。由兩座羅丹的雕塑守護著的古希臘式建築,就是大原美術館。在這座日本最大的私人美術館裡,可以欣賞到埃爾格列柯、莫奈、畢加索、馬蒂斯、高更等世界畫壇巨匠的傑作。

能與世界名畫近距離接觸,讓我這個外行人也激動不已。藝術對相機並不友好,卻有著讓人放慢腳步、留意細節的魔力。

倉敷川河畔,有藝術,也不乏萌物。小商店裡琳琅滿目的可愛玩意兒,令人少女心氾濫。

不知怎的,我們誤打誤撞地,闖進了一片隱匿的森林。在清脆的鳥鳴聲中,一隻只貓頭鷹站立在樹枝上,守護著自己的地盤。第一次知道,森林猛禽貓頭鷹竟也有如此呆萌的一面。它們有的歪著腦袋,瞪著眼睛,在枝頭上來回踱步;有的則一動不動,閉目養神,好像標本一樣。

在日本,貓頭鷹被稱為福鳥,代表著吉祥和幸福。用手背輕撫它們的頭頂和背部,毛茸茸軟綿綿的觸感,特別舒服。小傢伙們似乎也很享受被撫摸的感覺呢。貓頭鷹的眼珠不會轉動,但腦袋卻能旋轉270°。當它把頭轉向後方時,叫它的名字就會馬上轉回來,還挺通人性的。

擼完貓頭鷹,再擼擼貓咪。佈置得跟熱帶雨林似的咖啡店裡,養著十幾只孟加拉貓。雖然外形酷似英俊的小豹子,卻不改貓咪的慵懶習性。找個陽光斑駁的好角落,睡個舒舒服服的回籠覺。不知真睡還是假寐,反正看起來很是享受。

大概為了配合古街的白牆基調,倉敷川邊的小豆島拉麵一改小豆島上大紅色的風格,裝修得尤為清新。

隨意找了一家小店,解決午飯。我點了天婦羅套餐,胖桑點了刺身套餐。日本的飲食整體清淡,即便是油炸的天婦羅,也不覺油膩。

「先憂後樂」的名園

乘坐JR返回岡山站,出站後迎接我們的是,桃太郎和他的小夥伴們。關於桃太郎的民間故事,在日本家喻戶曉。我們的孫悟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日本的桃太郎是從桃子裡蹦出來的。他和小白狗、小猴子和雉雞,一起降伏群魔,為民除害,在日本人心中,是一個善良、勇敢、堅強的英雄。

去往岡山後樂園,可以搭乘公車或者復古的有軌電車。

人逐水而居,城因水而興。旭川,從北部的中國山地,緩緩注入南部的瀨戶內海。看著潺潺流水,我情不自禁地憶起了京都的鴨川。一座城,總有一條河與之相伴相成,相生相榮。

坐落於旭川之畔的後樂園,是日本的三大名園之一,為江戶時代岡山藩主所建。取名源自“先憂後樂”之意,用以精養身心和接待賓客。庭園在300多年的歷史中,經歷過水災、戰爭的破壞,卻在修復後仍舊儲存著江戶時代築庭時的樣子。

與慄林公園不同,廣闊而青翠的草坪,讓這個地道的日本庭園略帶西式園林的風味。井田、曲水、錦鯉、水鳥,還有綠山叢中半露的烏城。漫步於蜿蜒細長的路徑,滿眼皆景,怡然自得,確實是個修養身心的好地方。

回到高鬆,夜幕降臨。夜色中的“微笑車站”,仍然微笑著迎接我們歸來。

胖桑說,有云的天空,照片拍出來才好看。可瀨戶內海的天氣,偏偏總是好得連一朵雲也看不見。

又一個萬里無雲的清晨,我們登上輪渡,駛向嚮往已久的斑斕小島、藝術殿堂——直島。慢船比高速輪花費的時間多,但是座位寬敞舒適,還可以去甲板看海、吹風,是不趕時間的好選擇。

大約一個小時後,輪船靠岸直島玄關宮浦港。港口邊,開放式、充滿透明感的平屋建築,名叫「海之站」,是宮浦港的輪渡終點站。除了售票處和遊客服務中心,這裡還有紀念品商店、咖啡店等設施。開闊的構造,有一種向海無限延伸的感覺,取名海之站,便來自這種意境吧。

直島的美術館和藝術品主要分佈在3個區域,玄關宮之浦區、黃南瓜周邊的美術館區以及以“舊屋改造”為主題的本村區域。搭乘島上的波點巴士,往來各個區域是較為便捷的交通方式。不過,為了不受時刻表的束縛,自由把握遊覽時間,我們選擇了騎自行車環島遊。直島的路面坡度不是很陡,是比較適合騎車的。尤其,當我人生第一次騎上電動自行車,簡直要飛起來啦。

租好自行車,我們直奔「地中美術館」,期望在人流湧入前,先睹為快。館如其名,沒有隆起的建築,而是隱身於地面之下。“比起明亮不如幽暗,比起在地上不如到地中。”這座美術館,是建築師安藤忠雄,為了不破壞瀨戶內海的自然風景,而創造的傑作。我們卸下繁重的揹包和相機,一身輕鬆地走入神祕的地底,一窺究竟。

除了館內展示的莫奈、詹姆士·特勒爾和瓦爾特·德·瑪利亞的藝術創作之外,美術館本身就是一件神奇的「光」的藝術品。雖然身處黑暗的地中,安藤忠雄如魔術師般,從你意想不到的角落和縫隙中,將自然光引入,自成一片光景。莫奈的繪畫展廳中,沒有天窗和照明裝置,人們卻可以憑藉自然光線,欣賞“睡蓮”作品。有境外遊客席地而坐,痴痴地對著作品發呆,我想,他一定是在和大師對話吧。

當藝術遇見哲學,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在一片被山與海包圍的谷地中,有一座極富禪意的美術館。一根柱子、一塊石頭、一塊鐵板、白色畫布上的一點墨跡……說實話,哲學系畢業的藝術家李禹煥的作品,著實令我們這些門外漢一頭霧水。

事後,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李禹煥是這樣解釋自己的創作的:“我工作的重點不僅是創作出一個物件,更重要的是物體和周邊的聯絡。”當我和胖桑一個勁兒地去研究,“這塊石頭究竟有什麼特別”的時候,卻忽略了藝術家真正想傳達的東西。

“南瓜總是讓我微笑,它們是蔬菜裡最幽默的。”——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在直島種下兩顆大南瓜,結出了小島上最生動而富有生命力的果實。複製無窮無盡的圓點,是怪婆婆用以治療幻覺的方式。而這些錯落有致的靈動波點,似乎也治癒了我長期的密集恐懼症,令我深深著迷。

世界盡頭的黃南瓜,孤身守護著一方廢棄的碼頭,卻從不孤獨。人們興奮地奔向它、擁抱它、親吻它……將自己最美的笑容與它一起定格在相機中。我彷彿看到,集世界寵愛於一身的黃南瓜,裂開大嘴露出了詼諧神情,這大概就是總讓怪婆婆微笑的模樣吧。

除了惹人喜愛的外形,宮浦港邊的赤南瓜,還是一顆有內涵的南瓜。人們可以跳進它肥肥的身體裡,尋覓、體味怪婆婆那光怪陸離的幻覺世界,然後從小洞裡探出腦袋,向另一個世界揮揮手,露出嶄新的微笑。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詞彙匱乏的我,只能想起這句詩,來形容此時的心境了。

在一家古樸的老式小屋裡,享用了美味的海鮮咖哩。直島上的餐廳似乎都是小小的家庭餐館,客人多的時候,上餐會有些慢,但是味道卻不打折扣。

小巷子裡的錢湯,有一個洋氣的名字「I♥湯」。和I love you同音,多彩而浪漫。日本人喜歡泡湯,一種是溫泉,另一種則是錢湯,也就是公共浴室。大竹伸朗將古屋改造成異域風情的奇幻澡堂,供島上的居民們享用。境外遊客也可以一邊欣賞藝術,一邊體驗日本的泡澡文化。

宮浦港邊的直島小提琴,是一個魔幻的空間。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它不同的造型,亦可以進入它的內部,感受幾何、網格與陽光的洗禮。

「家計劃」舊屋改造的藝術

直島「家計劃」是對直島特有的房屋和寺廟神社等進行改建,並融入居住者當年的時光和記憶元素,成為藝術作品,目前共開放7處。

在遊客中心購買通票可以一次性遊覽其中的6處作品:南寺、護王神社、牙醫、角屋、石橋和碁會所。6個景點散步在民宅之中,大部分都禁止攝影。

為什麼不能拍照?

因為藝術,可以是一幅畫、一座雕像、一件裝置,能被相機捕捉;也可以是一束光、一片黑暗、一種感受,無法被定格。南寺,就是後者。它不是寺廟,而是一間小黑屋。在無盡的黑暗中等待,時間被無限拉長,我有種緊張的窒息感,卻又迫切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我努力地伸長耳朵去聽,只能聽到旁邊人的呼吸聲。不知過了多久,眼前亮起了白色的光。

其實,光,一直都在。只是世人被紛繁世界矇蔽了雙眼,才忽略了最初之光。

想知道地府是什麼樣子的嗎?那一定要去護王神社的內部看看。

打著微弱的手電,從一人寬的黑暗通道中進入,便是杉本博司構造的地府世界。玻璃臺階直通地下,陽光穿過玻璃,帶來了一點點微光。淌著水聲的昏暗“地府”,令人不自覺地毛骨悚然。轉身返回時,狹小通道口出現的光與海景,好像重生的希望,引領我們重返人間。

夕陽照耀下的海面,金光閃閃,這是我們在直島上見到的最後的美景。依依不捨地搭乘最後一班船,離開這個五光十色的小島,帶回的感動與回憶,將永存心底。

旅程的最後一天,從熟悉的港口出發,啟程豐島。

豐島給人的感覺,比直島更加地原生態。穿行在田間地頭,開著代步小車的老奶奶會微笑地向我們打招呼“こんにちは”,彷彿我們不是遊客,而是移居此處的新島民。

騎車遊豐島,對於體能一般的人來說,可能並不是個好主意。連續的爬坡,沒有充沛的體力,簡直生不如死。當然,凡事遵循“先苦後甜”的人生定律。回程時,迎著海風毫不費力地飛馳在依山傍海的小路上,我才發現四周的景象竟如此之美。極速俯衝的刺激感帶來的尖叫聲,融入耳邊歌唱的風聲中,迴盪在山間、樹林,最後飄向海面,泛起點點漣漪。

你相信瀨戶內海有美人魚嗎?我想,一定是有的。棚田之中的人魚之淚,就是證明。

水滴狀的豐島美術館,好像一顆晶瑩的人魚眼淚,輕盈地滴落在碧綠的梯田之間。這是每一個來豐島的遊客必要朝聖的地方,而朝聖的主題便是——水。美術館的地面上有無數水滴,它們有的已匯聚起來,有的剛從肉眼看不清的小孔中冒出,不經意的一陣風,加快了它追趕夥伴的腳步。美術館的頂棚開了兩個圓形天窗,陽光照射進來,在地上形成兩個大大的光斑。人們圍坐在光環旁,觀察著地面上的水滴。

這一天,什麼也不幹,靜靜地,在美術館裡看水、冥想,聽樹葉飄落地面的聲音,看飛鳥劃過天空的瞬間,也許能夠悟出些許人生的奧義吧。

從美術館出來,我們加入了一個參觀豐島棚田的農家樂活動。日本的棚田就是梯田,美術館周圍的梯田裡種植了各色果樹和農作物,橄欖、梨樹、蜜柑等等,充沛的陽光是它們生長的溫床。棚田的農場主,還帶我們下地體驗收割。此處照片略少,因為從未參加過勞作的胖桑,早已丟下相機,帶上手套,操起傢伙,興致勃勃地開始幹農活了。

「島廚房」,既是建築作品,又是餐廳。平時歇業,週末才開業,為此我們特地調整了行程。除了室內的用餐區域,在大屋簷包裹的半室外也設有餐桌。菜品很簡單,只有兩種套餐,鮮魚和咖哩。料理中使用了島產魚類和蔬菜,新鮮美味。

這個籃球架命名為「沒有勝者」,以豐島的形狀作為籃板,在高低不同的位置設定了6個籃筐。如果在這裡開展一場籃球賽,是不是像它的名字一樣,沒有贏家呢?

運動完,「草莓之家」的冰淇淋是解暑的不二選擇。

「世界盡頭」的心跳聲

穿越無人的小徑,在豐島盡頭的海邊,有一棟隱蔽的棕色木屋「心臟音檔案館」。這裡收藏著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三萬多個生命的心跳聲。

走進昏暗的展示廳,耳邊只能聽到放大了幾十倍的心跳聲,噗通噗通,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有力、有的虛弱……展廳中央的燈泡,隨著心跳的節奏,忽明忽暗。強烈的視覺與聽覺的衝擊,讓我不禁感到恐懼,而這種恐懼來自於對生命的敬畏。

在錄音室裡錄下了自己的心跳,與三萬多個生命一起搏動,直到世界的盡頭。以此證明:豐島,我來過;這個世界,我來過。

在旅途中遇見的人,大多是一期一會,打個照面、擦身而過,很快記憶便不再清晰。瀨戶內海的相遇,卻有著奇妙的感受。直島上,相同的面孔,可以在不同的地點,多次偶遇。一對歐美小情侶,在與我們第四次不期而遇時,忍不住說:“又是你們!”淺藍色的眼睛裡寫滿了不可思議。在豐島的農家樂活動中,我們又遇見了直島上想和夕陽合影的法國女孩。緣分在輪船靠岸高鬆港後,畫下句號。但在數月後,回想起這段旅程,這些有著多面之緣的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記憶裡,成為旅行風景中的一部分。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