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號到8月6號,在這9天時間裡我有幸來到島國日本,去一睹這個國家的風采。在此期間分別遊歷了東京、大阪和京都三座城市,親身感受了那裡的異域風采,對那邊的人文、地理、城市風貌等有了初步的印象和略微的感悟。在這裡我將會以遊記的形式將我的所見所聞做以下總結,以此幫助我鞏固加深日本印象,同時可以對這次遊歷做個很好的總結。
2016.7.29 西安——上海——東京
對於出過國的我,這次去日本已經算不上什麼新鮮事,早年間隨初中學校到訪過新加坡,體會了熱帶國家那份炙熱與綠色花園城市之國的風土人情。去年又隨旅遊團遊訪了歐洲8國,在那片西方土地上有著太多令人著迷的印記,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都十分令人著迷。尤其是作為一名建築學的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歐洲當地的建築實屬榮幸,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都能完好的保留下來也是非常難得,平時只能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名建築到了自己的身邊也真是讓我激動不已。
然而這次去日本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我孤身一人前往這個說著日文的國家,略有日語基礎的我雖然對這次旅途有些心虛,但是心想著能獨自一人完成9天的旅程還是充滿期待的。同時這次我是帶著學習任務去的,要對那邊的城市與街道、校園印象還有大師作品分別加以認知與感悟,也是有著不小的壓力。
第一天屬於趕路的行程,我需要從西安起飛到上海轉機再去日本。在國內等待航班的期間心情越來越緊張,歷時半天也確實比較難熬,再加上航班晚點導致我趕不上東京那邊的晚間地鐵,一切的緊張來源於我對那片異國土地的未知。果然,等我到達東京已經是那邊的晚上11點,在歷經三番五次填表之後我終於過了日本海關,等到了地鐵那裡發現果然已經關閉。此時是晚間11點半,我乘坐僅剩的一班大巴車到了東京站,隨後我也有幸體會了一把東京的計程車,服務很好,車是自動開門和關門的,但價錢太高,五六公里的路程收了我相當於200人民幣的費用。這是我對東京的第一印象,消費相當高的一個城市,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也逐步印證了這一點。在逐漸深入東京和穿梭在東京街道上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人們口中描繪的東京印象,到處都是燈紅酒綠,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即使是大半夜仍然有很多人走在街上,也仍有些許店面開著門招待客人,絢麗的光彩彷彿對映出這是一座不夜城。這也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探索慾望。等到了提前預定好的酒店已是凌晨2點,我也只能拖著疲倦的身軀先去休息,期待著第二天的東京遊。
7.30 上野、東京藝術大學、東京大學
好在酒店的前臺工作人員英語不錯,在與它們的短暫交流之後我確定了今天的行程。我住的地方在巣鴨,屬於東京核心區周邊,周圍服務設施齊全,交通便利,城市面貌也很有代表性。在這裡能親眼看到東京具有代表性的沿街立面,窄窄的開間,高高的建築高度,不管是大街小巷都有很多的招牌豐富了沿街立面。街道的寬度很宜人,不像國內的街道很寬讓人走起來很費勁,車輛和行人也都很守規矩,在沒有紅綠燈的街口行人過馬路車輛都會主動等待讓行人先行。這樣井井有條的街道從來都不會堵車,反觀國內行人與車輛互搶,導致交通事故頻頻發生。東京的街道還有兩大特點:1.行道樹很少見到;2.街上沒有垃圾桶。這兩樣特色促成的結果是東京的街道十分乾淨清潔,但是也會導致缺少足夠的蔭涼。好在那邊的沿街建築都很高,陰影面積比較大,且有些街道會搭設陰涼棚,不僅豐富了沿街形象,還為行人提供了蔭涼,實屬人性化設計。
巢鴨街道建築臨街立面
雖然缺少了整齊劃一的行道樹,但是東京城市的綠化面積可不比其他國家化大都市少,重要的綠化面積來源於城市公園與大學校園,這些地方可謂是星羅棋佈在東京市內,為每個片區的居民都提供了足夠的綠色和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上野公園裡分佈著東京的幾座藝術博物館,這是我首次近距離接觸當地的近現代建築作品,西洋美術館和東京都美術館都是比較典型的現代建築大師的作品。混凝土柱都是不加雕飾或貼磚的毛坯狀態,盡顯簡約美,鋼筋有力的形象裡又不失細節。每一塊混凝土板都反射著柔和的光,精細程度猶如絲綢,摸上去也十分光滑,極力展現日本人的嚴謹作風。從這些建築中可以看出在上個世紀日本戰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活動,現代主義風格在這個時期被廣泛利用,大量現澆未修飾的混凝土板構築起了這個時期的日本建築,十分適合戰後經濟恢復的狀況,滿足了二戰後恢復的基本要求。上野公園裡生長著許多上百年的參天古木,樹蔭下佈置孩童的娛樂設施以及人們休息的座椅等等,人們自然而然會進入到這些植物構成的灰空間中進行納涼和休息娛樂等活動。
日本臨街建築綠化
除了外部空間的迷人之處以外,散佈在其中的幾棟美術館和博物館等則成為人們聚集交流的場所,尤其以東京都美術館最為典型,紅色曲折的磚牆和開敞的中庭彷彿召喚人們進入其中進行參觀,地上和地下都設有入口,分別對應不同的展覽空間,功能豐富的門廳為人們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場所。每個曲折的體塊都對應內部的一處展廳,分別做小展覽,地下的整體空間做大展覽。一層門廳為紀念品商店以及供人休息的數量眾多的座椅,二層為公共圖書館,三層則為餐廳,這樣也就滿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從整體上看,上野公園有自然靈動的一面,也有人工嚴謹的一面。公園自身是自然的,未經過人工雕琢,散佈在裡面的建築則為自然狀態的公園增添了重要的人工節點,通過人工的道路與廣場將節點串聯,形成公園自身的骨架,再引入使用者——人之後整個公園渾然一體。
在上野公園附近分佈著兩所高校,分別是東京藝術大學和東京大學,雖然後者更有吸引力,但是懷揣著求知的心態我還是進入到兩所大學共同參觀參觀。首先來到東京藝術大學,學校不大,且設定的專業也只有兩個——音樂和美術。一條馬路分隔兩個專業的校區,東校區為美術學院且對外開放,校區呈建築環繞式佈置,校展覽館、紀念館、圖書館、食堂和教學樓圍繞著學校中央的庭院和綜合樓。庭院中有寫生的學生,地方雖小但是樣樣俱全,有水有樹有石也有亭,不乏精彩之處。校園內的建築大多也都是上個世紀二戰後建造的,充斥著現代主義簡述的風格和建造技藝,未修飾的混凝土板是這所校園最好的形象擔當。校園內沒有明顯的區劃,只是將必要的功能環繞在校園核心周圍,形成向心的趨勢,同時每棟建築又擁有自己的場所感。東京藝術大學雖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能反映出在日本這樣用地緊缺的土地上建造大學校園的特點,這樣小而精緻的校園設計也是我比較喜歡的。
東京藝術大學教學樓
相比上一所高校,東京大學則顯示出真正世界名校的高貴氣質,校園不僅面積大,而且校園形象豐富多彩。校園內分佈著各個時期的建築,既有仿歐美的古典風格也有其本土的現代主義風格。校園內建築形象互不衝突,且多種風格相處和諧融洽,現代主義的建築在用料與配色上盡力與古典主義的建築相配合,或者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讓人們看到不同風格獨有的魅力。在校園規劃手法上與東京藝術大學相類似,眾多的學院建築與公共服務建築圍合在校園中心綠地周圍,中心綠地是當地原有的一處自然水潭,且歷史悠久。東京大學在當初建設時採取不破壞措施將這座水潭完全保留的方式,周邊建築也是順從這片綠化區域進行圍合式佈置,且遵循自然高差,並沒有破壞原有地形。校園內建築遵循軸線佈置與建築間視覺的連續性,視覺通廊的做法在這所大學裡很常見,新老建築之間的聯絡正是通過這些拱券式的門洞與架空實現視線上的聯絡。可以說,東京大學是一所古典與現代、人工與自然結合都非常和諧的大學校園。在每棟校園建築裡都設有各專業的公共交流區域,並且配有一些便利店比如711和星巴克等,這樣學生和老師才有坐在這裡討論問題的物質基礎與動力。像這樣的交流場所對於校園內的非正式學習環境的營造是十分有益的,學生們能在課堂之外充分交流,互相學習,這種自發性的學習行為甚至比課堂教學能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這些都只是我在親身體驗東京大學校園中所做的感悟與歸納,只能代表自己的意見,並不能反映客觀的校園印象,如有不合理的地方還請讀者見諒與批評指正。
東京大學建築新舊結合
東京大學建築風格比對
在參觀完東京大學本校區之後我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到了酒店,通過一天的遊歷不僅對東京這座城市有了較為初步的瞭解,也有幸在這一天了體驗了東京市內的軌道交通系統。東京的軌道交通幾乎是全世界最複雜的,平交與立交兼具,軌道數量和軌道總長度都屈居世界前列,其地下挖掘深度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十層。以新宿站為例,出口就有60個之多,共有十幾條軌道交通列車停經此戰。雖然我沒有親自到過新宿站,但是在其他軌道交通站點也有類似的感受。雖然這些軌交如此複雜,但是其合理的規劃與人性化的設計為當地的人們提供了諸多便利,加之日本人民十分守規矩的性格和嚴格遵守制定的禮儀規範,複雜的軌道交通變得井井有條,執行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所幸我沒有經歷早高峰時期東京最繁華地區的交通狀況,否則估計我也會被服務人員推上車吧!
7.31 東京銀座
今天能有幸來到東京的市中心區銀座,親身體驗一下購物天堂的魅力。在來之前始終認為銀座只是一棟樓,裡面是一個很大的購物商場,但是實際並沒有那麼簡單。銀座位於東京中央區,是由很多條街區共同構成的綜合大區域,涉及到的購物商場有上百座,國際品牌有上千個之多,沒有一天時間根本逛不完這麼大的片區。當天正值週末,東京當地的居民也紛紛走上街頭,穿著傳統的服飾別有一道風采。早晨剛去的時候,銀座各街區之間的道路都是行車的,到了下午銀座冰雕節開幕,所有的道路都做封閉變成了步行街。早上到下午僅僅半天,整個銀座區的道路全部由車行道變成了人行道,從中不僅看出日本人做事的高效率,同時我也感受到銀座擁有的獨特魅力。人們的活動區域由步行道和室內擴充套件到了車行道上,整個片區變得更加有活力,區域的功能在一瞬間由單一的垂直活動變成了多向活動,購物商場之間的溝通也變得頻繁起來。街道上展出的冰雕和各項娛樂活動也吸引人們駐足觀看和參與,為這個愉快的週末增添又一道光彩。
東京銀座街道
作為核心購物區,銀座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在這裡,東京街道的美展現的尤為明顯,眾多的品牌LOGO和商場標識語被放在了建築外側,讓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對比之下,國內的街道與歐洲的街道上這種誇張數量的修飾符號是十分匱乏的,國內注重街道的規範性建設,車行道、人行道、電線杆、行道樹和簡單的建築外立面構成了單調的街道形象。歐洲的街道與國內的類似,但是又多了一些歷史的韻味和建築外立面的門窗構件以及牆面雕刻的修飾,比如巴黎老區的街道以及阿姆斯特丹的傳統街道。但是相比日本的街道,沒有行道樹,人行道也很狹窄,而獨特之處在於近乎瘋狂的招牌的堆積,那裡的街道綠化主要來自於兩旁建築外立面和屋頂。這樣做不僅避免了街道形象單一還為狹小的人行道節省了空間。
在每一棟銀座的商場內購物都對日本建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窄小的面寬上全部做成入口,放大入口的視覺效果。以伊東屋ITO-YA紀念品商店為例,12層的建築,只有大概6米的面寬,遠看十分的瘦小,但是走近看卻是另一番景象。首層幾乎兩層通高的層高給人碩大的感覺,6米麵寬全部開啟作為入口,中間垂直方向放置高大的貨櫃,使得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人們進出不受限制。首層設定對外開放的咖啡吧,以此吸引更多的顧客到店消費。垂直交通設在建築內一側,向上為單向單列扶梯,向下為垂直電梯,這樣既為店內提供更多的貨物展示空間,也限制了顧客上下的便利性,單向的運動方式促使人們將每一層都做遊覽。每一層的出售商品種類不同,裝飾風格也不盡相同,不過都瀰漫著統一的清新文藝氣息,讓顧客在購物時心情舒暢、積極消費。
伊東屋商鋪
由於銀座商業區面積過於大,一天的時間確實有些匱乏,所以今天一天都消耗在了這裡。不過收貨還是很大,既感受到了作為發達國家經濟中心城市的商業中心的繁華,同時還有幸能親身經歷日本當地的傳統生活。反觀我國現當代除了過年過節象徵性的紀念活動,傳統服飾,傳統活動等等根源化的東西幾乎已被淡忘。這明顯是本末倒置的,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曆史的傳統大國,在當今發展迅速的今天也應該停下腳步思考思考我們是否遺漏了什麼,損失了什麼。(補於2021年4月21日:如今國內的漢服復興已經如火如荼,對於這種傳統文化的復興是十分值得欣慰的)。
8.1 早稻田大學、表參道、東京工業大學
相比於前一天的忙碌,今天的行程則更具有挑戰性。早稻田大學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負盛名的私立機構高校,這所大學主校區帶給我的魅力與東京大學有所不同。首先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開放性,外來人員可以任意進入學校進行參觀,因為學校完全不設定圍牆,入口也是完全敞開向街道,與城市融為一體。從校園建築風格可以看出來早稻田大學也是歷史悠久,傳統建築佔據主要部分,同時與東京大學一樣也有現代主義建築。通過這幾天的走訪觀察可以發現日本建築的外立面裝飾手法簡單,但是做出來的效果卻很出色,尤其是以簡單的材質表達豐富的立面效果。清水混凝土與玻璃磚的靈活運用豐富了建築外立面,這與國內的建築外立面貼牆磚相比增添了一份安全同時也達到了裝飾效果。我十分欣賞的是日本高校裡面充斥著沉穩與冷靜,不像國內高校浮躁氣息很濃。在早稻田大學裡這種氣氛尤為明顯,可能與這裡的校園功能佈置方式有關。學生都住在校外,校園裡只有教學與公共活動場所,所以看不到上下課之後很大的人流在學校裡來往。當然我去的時候是暑假,學校裡自然沒多少人。但是經過我兩天的觀察發現日本大學校園裡的確沒有學生公寓,學生都是在外租房或者有集中式的學生活動中心設定在學校附近,總之不會在校內出現。這就要求校園建築的功能全面性,每一棟教學樓或者綜合樓都配備一定的公共活動區域,裡面的功能也一應俱全,配套設施應有盡有。或者像早稻田大學本校區一樣,將圖書館設在單獨的一個區域,裡面配有綜合活動中心,通過門禁限制外來人員進入以方便校內師生使用。
早稻田大學主校區建築
早稻田大學主校區建築
早稻田大學主校區建築
相比早稻田大學本校區的端莊典雅,西早稻田校區就顯得十分的現代。早稻田的理工科都設定在西早稻田,校園風格也明顯十分的現代和機械甚至充滿工業化。可以明顯的看出這個校區是上個世紀新建設的,弄弄的現代風格和機械化的校園規劃使得這裡缺乏了一些校園的韻味,反倒是有些像工廠。以前還無法體會在上個世界70年代全球出現的後現代化趨勢,批判現代派建築缺乏人情味的人是不是太矯情,只要用的舒服不就好了。但當我真的來到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日本這種在上世紀極力推行現代派建築的國家才有了深刻的體會,這種機械化的建築風格確實讓人看起來不舒服。更何況這是一所校園,本來是人情味與教育氣息最濃厚的地方,但是建築給人的感覺確實大工業化的力量與速度,不免有些偏激。如果說這裡是其他學校的分校區我也會信以為真,因為這裡看不到一點與早稻田本校區有關的繼承品。即使是現代派的典型作品,日本建築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空間利用率極其高,甚至達到了苛刻的程度。不管是什麼功能的建築,任何空間的大小比例與使用功能的配合都堪稱完美。在西早稻田綜合樓內,十五層樓包含了眾多的學院和研究生院以及圖書館,為了給主要使用功能騰出足夠的地上空間,圖書館被放到了地下,並且樓內走廊都很窄小,沒有碩大無用的門廳,垂直交通直接正對建築出入口,方便疏散也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空間。在日本期間看慣了擁擠,但是這種擁擠卻是井然有序的,也許這正是這塊島國獨有的魅力吧。
西早稻田大學校園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行程都在同一條線路上,從北到南一條地鐵線幾乎就能完成。來到表參道,探訪這裡的大師作品。表參道、原宿、澀谷、代官山是東京的四個主要特色街頭時裝店的聚集地,這裡雲集歐洲、日本等頂級設計師的作品,流行元素含量很高。可以說這是一條很有個性的街道,每一個獨立的專賣店都是一處景點,可以看出其設計師的設計個性。尤其是表參道之丘的設計最引人注目。整條街道有坡度,表參道之丘順應街道的高差在外部做了同化處理,內部的坡道設計也引入了坡道。安藤忠雄設計的表參道之丘商業中心是表參道規模最大的商業綜合體,人們在建築內通過迴廊式坡道的連續行進可以逛完所有店鋪。彷彿是從賴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螺旋式坡道獲得的靈感一樣,這座商業建築同樣採用的是坡道與走廊結合的做法。優於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是,商業建築不會像展覽建築那樣坡道會影響觀賞角度,商業店鋪都是水平的,坡度只要做到足夠小就不會影響消費者進出坡道旁的店鋪。這種用坡道同時解決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是一種比較橋面的做法,不單單讓這個室內空間變的連貫還延續了外部空間的坡道,建築內外連成一體。
表參道之丘沿街印象
表參道之丘內部空間
與其他在表參道的大師設計的專賣店相比,表參道之丘外表上則更為低調一下,玻璃和清水混凝土簡單的搭接拼湊成外立面的做法在很多商業綜合體中都能遇到,但是出彩的確實室內空間。都說表參道大師作品眾多,但是我尤其喜歡安藤忠雄設計的表參道之丘,其正所謂是“低調奢華有內涵”。
最後一站來到更偏遠的東京工業大學,這裡所處的位置在東京的東南郊,已經算是鄉鎮周邊。學校周邊都是居民區,與之前到訪的三所高校相比少了一些繁華。東工大分為很多個校區,但是都集中在一處。裡面的特色在於有很多名建築分佈在其中比較典型的有東京工業大學附屬圖書館、百年週年紀念館、70週年紀念講堂、80週年紀念館、藏前會館、大崗山北3號館、石川臺7號館等。比較吸引我的是由安田幸一設計的附屬圖書館。他用三角形的建築元素設計出了一種結構感很強的圖書館。兩道斜撐樑將長長的玻璃體塊支撐了起來,盡顯結構之魅力。可能與我比較喜歡簡潔化的設計有關,我對這種用“簡單粗暴”手法處理結構的建築十分青睞。雖然附近的兩座紀念館也是設計十分出色的建築,百年紀念館由筱原一男設計,略有一些解構主義的風采;70年紀念講堂用到了磚材料豐富外立面,成為這所校園中獨有的用磚的建築。還有很多其他的建築都有自己的個性,比如大崗山北3號館用很多的太陽能板外掛在外立面上,盡顯高技派的作風。這些獨具個性的建築散佈在東工大的六個校區中,為每個校區都增添了不少亮點。但是我認為這所學校最亮眼的建築唯獨屬於附屬圖書館,因為它太有氣勢了!
東京工業大學附屬圖書館
東京工業大學百年紀念館
東京工業大學大崗山北3號館立面太陽能板
通過這三天在東京的簡單遊覽參觀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雖然還有好多地方都沒有去到,但是這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求知慾。我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來到這裡繼續探索下去,東京這座城是充滿未知和魅力的,十分值得再來。接下來四天我將去往大阪和京都,去感受日本關西的風采。
8.2 東京——大阪
既然來到了日本怎麼能不多走幾個城市看看呢,今天的目的地就是關西第一大市的大阪。日本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距離都比較遠,但是交通都十分的便捷,地上鐵路城際快車都是新幹線,日本國內航空也比較發達。相比於國內的城際交通最典型的是幾個大的經濟帶,比如京津唐、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相對密集,發展程度都很高的情況下多種快速交通混合能夠提高城市之間交流的效率。日本國家面積小,城市雖不集中,但是基於發達的鐵路系統和密集的航空網將這些城市都連線了起來。我這次體驗的就是日本國內的航空服務,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從東京飛抵了大阪關西國際機場。這座機場位於大阪港內,由倫佐·皮阿諾和岡部憲明設計,完全由人工填海做成。我乘坐的航班抵達的是其第二航站樓,無法有幸從遠處觀賞到第一航站樓的精美建築設計,這是比較遺憾的。空港內換乘十分方便,有直達大阪市內的軌道交通JR線。說到JR線,這是日本國內溝通城市群最方便的軌交系統,同時也是一座城市內的主要交通組成部分。比如關西國際機場距離大阪市其實是非常遠的,有了JR線則溝通了堺市、大阪、京都、奈良和神戶等組成的關西城市群,加快了城市之間的溝通,促進了城市之間的交流。
離開機場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奔波終於來到了住所,一處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設施相當齊全的青年旅社。得益於日本站前商業的發達,我住的地方位於被難波、日本橋、千日前三處大站包圍的商業區,屬於大阪較為繁華地帶,幹什麼都很方便。同時旅社處於背街的位置,不會受到大人流潮和繁忙的交通影響,保證了私密性和僻靜的居住環境。
接下來接天的安排是拜訪日本大師作品和古建,安頓好住處之後已是下午五點,由於時間關係只能去稍近的梅田天空大廈,由日本建築師原廣司設計。這座建築的魅力在於將建築結構的魅力展示給觀眾。建築高度為地上39層,是兩棟獨立開來的建築單體,在頂層用環繞式觀光層相連,懸在半空的搭接結構與人行交通結合,追求刺激的同時也能凸顯桁架結構的穩定性。與很多的城市制高點相同,天空大廈在頂層的環繞式觀光平臺也能俯瞰整個城市,打扮的夕陽美景盡收眼底,真是一道絢麗的風光。
在大廈觀景平臺看日落
在大廈觀景平臺俯瞰整個大阪
8.3 光之教堂、大阪城、狹山池博物館
今日的行程最為繁忙,從大阪最北端的茨木市走到最南端的狹山市,並且拜訪的都是安藤忠雄大師的作品。光之教堂的拜訪是我最為期待的一棟建築,早在大一時我最開始接觸國際大師作品時首先接觸的就是安騰大師的光之教堂。由於在上大學之前所居住的城市並沒有幾處讓人稱頌的大師建築,對建築的印象也只是刻板生硬的立方體,有門有窗就行。但當我見到光之教堂的照片時我才真正感悟到建築的魅力,由整個牆面開啟玻璃十字架引入自然光進到室內,讓人們真正感受來自神的洗禮。純粹的建築外立面,用清水混凝土包裹的建築,狹窄的豎向長窗充當輔助光源,神聖而又簡介。所以這次的光之教堂拜訪是最有意義的。
經過跋山涉水式的列車轉徒步終於來到了位於茨木市鄉下的光之教堂,處於普通居民房屋包圍之中的它是那麼的低調,但是又散發著自帶的獨特光芒。教堂體量不大,與周邊建築相類似,材質的選用上是安騰特有的清水混凝土板。與在教科書上看到的建築形象一樣,光之教堂不愧為安騰早期成名作。在現場與在書本上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在這裡可以附帶著周邊環境一起感受與教堂的關係。光之教堂全名茨木春日丘教會光之教堂,是專門為春日丘鄉設立的民間教堂,使用的人群都是當地的基督教信徒。所以在建築體量上不會做到很大,能夠提供給幾十人做禮拜即可,只可惜在我去的時候正巧沒趕上教會活動,所以教堂是關閉的,只能在教堂外近距離感受這個教堂的魅力,不能進入室內感受光之教堂內部十字架光帶給人的洗禮。我自己對於這種簡潔大方的建築是沒有抵抗力的,越是簡潔的體量我越是喜歡,光之教堂正是這種用簡潔手法明確表達了建築主題。
在光之教堂短暫停留之後又坐軌交回到大阪,來到大阪城。這裡曾經是日本幕府時代的幕府所在地,如今已被做成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周邊也做成了城市公園。時光荏苒,曾經的私人領域已不再輝煌,現如今在日本的民主時代卻成為所有人都能進入的公共領地。所以說,權力並沒有絕對的,時代發展太快,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能被時代所遺忘,這正是我在這座大阪城得到的個人感悟。言歸正傳,大阪城最吸引我的地方並非醒目的天守閣以及城內的各個日式古典建築,而是它用巨大的石塊搭建的城牆。日本當地築城材料匱乏,古代日本也沒有像中國擁有先進的制磚技術,所以就地取材成了唯一的辦法。這些大石塊自然成分偏少,都是經過了人工的加工和雕琢。石塊大小不一,好似搭積木一樣築城大阪城建築的城牆。從這些石塊的堆疊中也能看出日本人追求細節的性格,石塊像是任意選用的,但是堆在一起卻十分密實,彷彿經過精心設計一樣。城牆轉角處選用體積巨大的石塊,用來保證結構的穩定性和加強防守,城牆中間段都選用的是體量較小的石塊。與其他地方的磚城牆一樣,大阪城的石城牆也是從上到下逐漸變厚的做法,只是有點不同的是為了加強結構應力,這種傾斜有些許弧度,讓它看起來有了一些不同。
大阪城公園天守閣
大阪城公園城牆
感嘆過歷史的滄桑變化,這次視線又來到了位於大阪南部的住吉區的住吉長屋。這是一棟安騰設計的民居,與周邊很多的居住戶一樣擁有狹窄的面寬,很長的進深。只可惜正是因為其民居的身份,我不得進入參觀,只能在外面一睹其真面目。與周邊的民居相比,它有著很獨立的個性,清水混凝土的外立面將它與其他居民房屋區分開。正因為是中庭採光,所以在立面上不開窗,只在正立面上做挖空處理留作入戶門。又是一個簡潔做法的典型代表,雖然看起來住吉長屋與周邊建築相比低調了很多,但是這種低調卻又讓它十分“高調”。特立獨行的外立面讓它有了自己的建築個性,在這個追求樸素的年代裡變得尤為出眾。
大阪市住吉區住吉長屋
讓我這幾天最為讚歎的是安騰在狹山市的狹山池博物館,館內主要用作展覽狹山池水庫的歷史和一些水利設施等等。整座博物館位於狹山池水庫旁,其精彩之處在於博物館外部空間設計,依然是簡潔明瞭的建築體量,依然是熟悉的清水混凝土材料,但是卻多了一份震撼和紀念感。中部水池採用退臺式中軸對稱式,兩邊高於其也是兩個水池,在水比較大的時候可以形成瀑布的景觀。人們從場地入口坡道進入到這個空間之後豁然開朗,整個博物館和核心水池都會盡收眼底。通過一級級臺階下到這個場地後從兩邊的坡道繼續向下可進入博物館的入口廣場。這裡是一個圓形的封閉空間,又一次增加了入口的儀式感。建築入口通過沿弧牆的臺階向上,上方的雨棚是一個挑出很多的混凝土板,一根柱子支撐起它,通過太陽光的變化這塊混凝土板在弧牆上投下不同的倒影,以此記錄時間的變化。
雖然入口廣場紀念性很強,但是入口門卻顯得略微低調,但是這種低調卻是一種欲揚先抑。二層進入博物館,其內部的空間氣勢恢巨集,蔚為壯觀,外部看到的相當於四層高的建築體在內部是通高的,用來展示狹山池堤各個歷史的土層,其他的展覽空間在一層,既有場景展示、實物展示,也有圖文展示。展示內容雖然不多但是內部空間的卻又十分精彩。可以說狹山池博物館是一棟很好表達紀念性的建築,利用外部空間場地巧妙的設計表達了紀念,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巧妙結合又一次表達對狹山池的紀念。這座建築留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讓我又一次對安藤大師的崇拜多了一分。
8.4 京都站、八阪神社、清水寺、金閣寺
首次來到京都,著實有些興奮。身為一個西安人,對京都有著很多的憧憬和嚮往。京都和西安是友好城市,整座城市就是仿照唐長安的樣式規劃的,來到這裡現場看才深有體會。
剛到京都,首先拜訪一下原廣司設計的京都站。每一個日本的電車站都是一個城市綜合體,京都站在這一點上顯然做的相當的好。與之前看到的大阪梅田天空大廈一樣,京都站的設計體現的是一種結構美,整個屋頂都是網架結構,看似混亂的樣式實際卻是精美的裝飾。在通高的空間下,結合豎向交通,人們的活動區域被擴充到多個維度,每一層高度都有對應的休息平臺和咖啡吧或小憩的場所。上到半室內半室外的空間時視線被更大程度的開啟,扶梯和樓梯的爬升高度足有11層之多,在上升的過程中站內所有的景色一覽無餘。這樣的建築做法雖然十分精彩,但是有些浪費室內資源,空調的負荷會加大很多,即便有風口的處理可以有效排出部分熱空氣,但是還是會覺得有些杯水車薪。站在扶梯上被太陽直射是非常不舒服的,這也是設計缺陷之一。
京都站身在古城卻長了一副現代高技派的面孔,可以反映出京都這座城的性格,雖為古城,實則繼往開來,歷久彌新。我居住的旅店正是京都城的城中心四條通的烏丸,這裡商業繁華、交通便捷,整條街道兩旁這有可收起式遮陽棚,為炎炎夏日帶來一絲陰涼。既然來了京都務必要拜訪各個古寺和神社,感受日本宗教文化。京都當地的古建眾多,並且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整個院落完整保留下來。更加慶幸的是日本政府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遠遠高過其他國家,做法也與其他國家不同,整體的翻修是定期進行的,最重要的是原地重建的做法,即拆掉原有古建,在旁邊不遠處按照原樣重新再建一棟新的。這樣的做法使得日本的古建築永遠都保持一種全新的樣貌展示給世人,並且還能如期舉行一些祭祀和參拜的活動。所有的建築看到都是全新的,但是這樣無法體現其作為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和世間滄桑感,保護的想法雖好,但確實有些用力過度。在日本,大部分國民信奉的是神道教,所以遍地都是神社。當然也受到中國古代佛教的影響,寺廟也很多。從日本的古建樣式也已看出裡面摻雜了中國多個歷史時期古建的風格,當然也包括日本本土的以下特色。斗拱樣式來源於漢代與唐代的綜合,體積碩大但是樣式簡單,由下到上只是簡單地鬥與拱的疊加,並沒有昂的構件。小尺度的建築都是柱頭輔作和轉角輔作,尺度較大的則又有補間輔作。屋頂的形式也比較多樣,主要以懸山、歇山和廡殿頂居多,然而屋頂的高度都很高,這與唐代建築有很大差別。佛塔都為木作塔,且都為四角塔,至少我見過的日本佛塔都是如此。
來到這裡不光看到的是古建築,日本的園林也是十分有特色的。日本園林給人的印象就是放大化的盆景,所有的植物彷彿都是從盆景中走出來並放大的,並且注重禪意的營造,看起來讓人心曠神怡,小巧精緻的設計確實是日本人該有的性格造就的。
8.5 府立陶板名畫之庭、稻荷神社、東本願寺
今天幾乎又成為了安騰大師建築的膜拜之旅,同時對應到地理位置上也幾近走遍了京都各處。大山崎美術館是位於一處名為大山岐山莊的私人山莊內的私人美術館,管內收藏有古今日外的各種藏品,有部分中國古代的陶器與瓷器也收藏在內。其內部的地中館為安藤忠雄的附加設計。主體建築呈地上二層西洋別墅風格,內多個房間都為常設展區。另外還有兩個臨時展館設在主體建築外,一處為山手館,另一處就是安騰增建的地中館。地中館的展館設在地下,呈圓形,由主體建築主入口旁邊的側門進入一條通向地下的走廊連線。地上部分為一層高,四周採用玻璃材質,陽光透過玻璃照射在地下的混凝土牆上形成長長的光帶。
大山崎山莊美術館安藤忠雄加建部分
看了這麼多安藤忠雄的作品漸漸能看出他個人的建築性格,善於用光,巧妙用水,純潔的混凝土與乾淨的建築立面。位於京都市內的兩處建築也能反應這些特性,一處是京都府立陶板名畫之庭,另一處是臨街商業改造TIMES。京都府立陶板名畫之庭是一所室外展廊,用以展示一些用當地陶板鑄成的世界名畫。除過展出的一些世界名作以外,整個建築也算是一個展品,張揚的外表卻隱藏在城市內部,只有進到建築其中才能感受它的氣場。跨度極大的混凝土樑從建築上方橫跨過去,整個建築沒有屋頂,所有的結構都暴露在室外,氣場十足。建築一層與二層都有水池,並且在落差處形成瀑布,水生變成了建築中唯一的聲音,純粹了很多。入口在二層,人們通過長長的平臺深入建築中,俯瞰在一層的陶板畫,也能看到瀑布的景觀,瀑布聲彷彿就是欣賞名畫的背景音樂一樣。與一般的展覽式建築一樣,參觀流線構成了陶板名畫之庭的基本構架,結合安騰自己的建築語彙變得極具觀賞性,所以說建築本身也是展品之一。
TIMES是一處臨街商業改造,雖然功能比較簡單,位置也比較低調,但是安藤還是把這棟建築做出了自己的個性。建築高度為三層,街道入口在二層高度,沿街立面並沒有很出色,甚至還有些平淡。其亮點在於建築內的幾個中庭,有的有建築體量橫穿過去,有的用建築平臺連線。中庭的尺度都很小,但是通高三層,太陽照射下來依然會有長長的光影投射在建築牆壁上,這是就安藤的建築語言。
接下來就到了這次日本之旅的最後兩處古建,也是最後兩處建築了,稻荷神社以及東本願寺。稻荷神社是我見過規模最大的神社,貌似佔據了一整個山區,裡面的明神門構成的走廊是我認為最有氣勢也最有韻律的走廊。明神門是日本神道教的一種建築元素,當成百上千的明神門排列在一起時構成一個個長廊時,韻律感很強,陽光透過之間的縫隙照射進來時形成的一道又一道的光影則凸顯了宗教的神聖感。再者,通過這幾天對日本宗教建築的觀察,在色彩的選用上他們十分崇尚紅與黑,紅是鮮豔的橙紅色,黑是厚重的濃黑,不知道是否與他們對自己國家是太陽升起的國家的思想有關。
東本願寺給我的感覺則是另一種震撼,碩大的單體建築,尤其主殿那高大的重簷歇山頂佔據了人的全部視野。人與建築的尺度相比顯得是那麼的渺小,唯獨這樣做才能凸顯佛教建築的神聖感,凸顯佛的力量多麼神聖。至於安騰大師在這座寺廟中做的加建專案並不能有幸參觀到,由於時間關係,我在到達此地時加建展廳已關閉,所以並沒有趕上開放時間,實屬遺憾。
就這樣,我的日本行之旅在匆忙之中結束了。雖然這隻有短短的七天,但是我的收穫卻比平時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多,最大的感悟就是親身經歷比被動接受獲得的更豐富也更全面。我以這次日本三城之旅中比較全面的瞭解了日本的城市、建築、教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親身感受了當地的人名群眾帶給我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這是一次難忘的旅程,我願在不久的將來還可以再到日本一次,很明顯這次的匆匆而來沒有滿足我學習娛樂的慾望。
8.6 大阪——東京——上海——西安
連夜的征程是我迫不得已的選擇,從昨天晚上開始就離開了京都趕往關西國際機場,熬過那一晚之後乘坐一大早的飛機回到東京。在東京經歷了艱辛的從成田機場到羽田機場倒車之旅之後終於安定下來等候回國的航班。可以說,在等飛機時我內心有一絲的不捨,我喜歡日本的秩序化,喜歡日本的井井有條,喜歡這裡的文化,喜歡這裡的城市,也喜歡這裡的建築,它們帶給我的視覺衝擊心理衝擊都很大。不過終究我還是一名中國人,我最熱愛的還是我的祖國,歸鄉的心雖然不是非常激動,但早已是我心中永久存在的一份責任。就這樣,我在奔波中消耗掉了這一天,等回到家中已是夜裡凌晨,這種國家航程最消耗人體力的就是這個過程,不過這與我們建築專業人士的勞累相比算不了什麼,哈哈!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