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

年初,在我老公的兩位考古學老同學慫恿之下,確定了這次的越南之行。對於他們倆而言,是重溫上次去越南的甜蜜溫馨兼其夫人博士畢業慶功之旅;於我們而言,則是東南亞旅遊愛好者的第四國征程。
我非專業人士,出發前一直比較閒,只顧忙著自己的事情,基本就是就是出門才知道要幹嘛去。但是反而這樣的沒準備帶給我另一種感受——身處異國,聽著“準專家們”暢談與當地有關的學術見解,並不時擔當歷史人文導遊乃至翻譯。
越南,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這次去的是越南中部,具體是峴港、順化、會安三城,以及周邊地區的觀光考察,前後將近六日。用我老公的話,此行是訪“漢境之南、佔婆故跡,安南舊都,明鄉華埠”。(故本文大量的歷史文化文字,基本出自老公之手)
我們的攻略參考是lonely planet,but會中文的去了就知道很多名字翻譯有誤;而且一如紙質攻略的最大問題——更新不及時,還不如多參考網上攻略諸如螞蜂窩、窮某、某途鷹等等(在這裡也不忘做廣告,呵呵)。
出行準備:(其實也沒啥特別的裝備,重點是下載Google map和Google翻譯就好了)
1、無敵防晒裝置;
2、衣服n套搭配;
3、海邊裝備(不算必要但絕對錦上添花);
4、kindle等電子裝備;
ps:說一下籤證問題,淘寶有249元的30天有效期簽證,就是提供照片和護照頁面掃描版,沒其他資料要求了,大概3-5天拿到手,不過只是“另紙籤”哦,因此連護照原件都不用寄(具體為何是另紙籤,自行百度“新版中國護照九段線”去)。
好啦,出門去~

初到峴港

因為買了香港快運直飛峴港的機票,因此說說香港飛的經驗之談(國慶假期人流真的很可怕,過關幾乎讓人都否定這個方案了):
從佛山坐香港永東巴士到葵芳新都匯廣場(佛山到深圳灣2小時,深圳灣過關後到葵芳約40分鐘),再到廣場門口的那個站臺坐31A到香港機場(35分鐘左右),虎門大橋不塞車的話挺便捷的,最麻煩的就是要自己過關。以深圳灣來說,深圳灣定大巴的話是可以直接車上通關的大概半小時不到,自己過關呢,半小時至數小時不等,這個就自行衡量了。我們從家裡出發,到香港機場,一共花了5個多小時。
北京時間下午4點40飛峴港,到的時候是當地時間5點半(時差1小時)。天已經黑,僅剩下一絲很微弱的金邊,搭配機場外那個雕塑顯得分外的憂傷。由於想念我家裡頭那位僅2歲的小朋友,興致還不是特別高,加上之前對越南的印象,估摸著還是比較貧窮的感覺。
機場不大,一出門就是入境關,沒有傳說中的小費問題,也看不出所謂的排華情緒,順利過關等行李。他們的海關人員身穿綠色軍裝(跟我們早年的解放軍是一色的),頓時讓我沒啥出境感受。再看看遠一點,幾家高階酒店的接機人員在機場門內就已經穿著奧黛等候著各位遊客,這我才感覺到出國了……
我們呢,沒有住Crown,也沒有住Angsana ,所以我們的接機人員理所當然只能在機場外等候。
訂的是七座的士……四個人,四件行李……緩緩前行,沒過多久映入眼簾的便是寬闊的大馬路,燈光比國內不少的大馬路要光亮,感覺還不賴……實則沒有想象中的窮(得益於旅遊業,峴港成為近年來越南發展最迅速的城市,大約處於我國3、4線城市的發展程度。)
訂的酒店位於峴港東邊的新區,靠近海邊(美溪海灘),是所謂的海景房,距離海邊一個路口,步行可達,價格100多一晚上,實則是賓館。一如他們大部分的樓房都是細長型的,第二層開始才是大堂,第一層吊腳放車、工人作息房等。(據說是因為他們量房都只是以門面寬計算,所以就不約而同的把房間往進深佔地,而且他們土地權是永久制,只有越南戶籍才可以購買,就算是女方嫁外國人,在越南定居也只能寫女方的名字。保護意味甚濃。)
夜才剛剛黑,捨不得浪費如此美麗的夜晚,步行到外面覓食。出國門在外,最靠得住的果然還是Google map,問了酒店的大叔,懵然走進了小巷裡,狗狗亂吠,宅子裡的本地居民投以詫異的眼光,感覺很呵呵,結果還是靠的map解決了吃飯問題。
備註:越南峴港的酒店據說不少都是賓館式的,他們會keep我們的護照直到我們離開,每天需要可把keys存到前臺。
來到一家所謂的海鮮大排檔,價格比國內當然是便宜的,但是在越南可並不算便宜,沒啥特別越南的就隨意點了點什麼,一個粥一個炒飯一個肉菜。本來以為就是解決溫飽的一餐,殊不知還成了有趣的一頓。看見了峴港本地人的飯桌跟前的即興歌唱,碰見了一位好學漢語的小哥,還有好學越南語的我們。“開瓶器”成了溝通中越人民友誼的重要紐帶,哈哈哈,此後,我們還發明瞭以“開瓶器”作為照相的笑容輔助語。
由於越南很早就黑,所以夜很長,初來乍到,怎麼捨得這麼早睡,於是我們就租了摩托車,一路在摩托大軍的險流中穿梭進入市區,太驚險了,雖然在泰國也有騎車,但這裡的密度讓我心裡還是有那麼一點怕怕的(與後來在早上上班高峰看到的摩托車大軍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夜晚10點,市區裡的店鋪已經基本都關門了,走鬼麵攤開始出動,我們就就近去了一家米粉店吃了一份牛肉粉,湯底是雞湯熬成的,有可能是我們餓,這碗價值15,000的湯粉真的很好吃,填飽了肚子,滿足了一個嘮叨著吃越南米線的姐姐、三個還不知道情況的遊客。
吃完粉,沿著漢江邊開,吹著迎面的風,很自由很隨和,工作的壓力暫時都隨風飄回中國了。河邊還有很多當地人喝東西的地方,開著rock music,一桌桌的人在那邊聊聊天打打牙祭,還或者就是想吃點什麼而停下來的人們,以及少量像我們一樣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我們也去喝上了一杯,看看江,聊聊天,耍耍脾氣,任性一回。
夜,挺美,路上挺乾淨的,漸漸的我覺得越南人也挺可愛的,挺懂得生活的……

佔婆故跡前篇 峴港上山下海

第二天的行程,是峴港市內摩托車遊,打算上山也下海。白天起來在酒店吃了個早餐就出門了,因為陽光的灼熱,身為遊客特別中國人的我們,關注著自己的面板,裹上一大堆防晒特品,引來了店家小弟的笑。把keys抵押之後,我們正式出門了,跨過“解放橋”(峴港的漢江兩岸有點像廣州珠江,差不多寬,幾座橋也很神似,還有一座斜拉索式的就特像海印橋;這座“解放橋”實際上叫“龍橋”,蜿蜒的龍弄得像廣州解放橋上的圓弧),一下橋就到佔婆雕刻博物館了(停車費:5,000/車;門票:30,000;開放時間:07:00-17:30;2 2/9, Bình Hiên, Hải Châu, Da Nang)

館址建於1915年,屬於典型的法式殖民地建築。法國人的考古學素養不是蓋的,憑藉著18-19世紀他們在近東、中東、埃及等世界文明最悠久地積累的田野考古經驗(聽C夫婦描述他們在羅浮宮所見埃及、巴比倫等文物時的壯觀,無不羨慕……),在殖民印度支那時期發現並有計劃地修復了偉大的吳哥遺址。也正因為吳哥遺址太過聞名,因此讓今人忽略了印度支那土地上另一個重要的印度教文明及其遺址——佔婆。繼發現吳哥窟後,法國人在北至今廣平省,南至今平定省的範圍內(相當於今天廣義中部越南的範圍,也是佔婆國鼎盛時期的範圍),發現了美山等重要佔婆遺址,出土了大量7-15世紀 的石雕、陶雕,於是在1915年,在峴港建了這座博物館,專門保管陳列這些新發現的佔婆雕刻(由此也可見峴港在法屬印度支那時期已經成為中部越南的中心城市)。據說該館有近千件大大小小的精品,我們參觀所見陳列出來的應該有百餘兩百件了。因處在舊建築內,展線平淡,也無特別的顯示手段與效果。但這都不重要,反而讓觀眾更關注於“物”的本身,更慶幸的是,全是裸展,無隔離帶(畢竟也是國外博物館啊,無天朝特色了),地圖、圖片豐富,資料詳盡學術性強,特別適合他們三位準專家看了。
關於佔婆古蹟及文物,後天還會繼續考察。

接下來馬不停蹄地到下一個博物館——峴港博物館(門票:30,000,隨意停車不收費)。位於城區北部,周圍明顯是些政府機構,還有座估計是峴港標誌性的高樓。建築雖然不像佔婆博物館那樣明顯是法國殖民地風格,卻從另一方面仿照了法國——門前的小金字塔彷彿是學羅浮宮的。大概是中國舊式市級綜合性博物館的規模吧,基本陳列是峴港歷史文化展覽,二樓則著重展示越南的紅色革命歷史。基本歷史陳列從本地區史前動植物化石開始,介紹沙黃文化、佔婆島沉船瓷器近代峴港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等等。
午飯時間,我們驚訝地發現一間很好吃的店鋪,這裡曾是lonly planet的推薦地址,但是已經不是原來的店家,而這個店的春捲更是好吃,皮薄酥脆,肥而不膩。還有海鮮火鍋和越南米線這些都是越南常見小菜,很地道,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吃。店家人很好,我們的越南導遊和他暢聊甚歡,只可惜店家不會英文,所以請自備Google線上翻譯。

下午的行程就是去山茶(Son Tra)半島。這是峴港近郊風景最秀麗的地方,也是峴港之所以成為良港的天然屏障。半島長15公里,最寬處5公里,最窄處1公里,最高峰696米,有原始林4370公頃,珍稀動物有爪哇猴、長尾猴、紅臉雞等等。(這些我全部都沒看到,因為沒有做功課,沒特別去找,也不知道,回來才百度知道一下。)半島上崗巒起伏,林木繁茂,並有鳥獸出沒,已被劃為森林保護區。
山茶半島據說還關係到“峴港”一名的由來。峴港本名“沱㶞”,也就是今天其英文名“Da Nang”的音譯原字。沱㶞古時也是一個良港,據稱古代中國船隻到了沱㶞外港的山茶半島時,見其形狀像牡蠣(從地圖上看確實很像生蠔殼……),於是中國人將沱㶞地區稱為“蜆港”。後來“蜆”傳寫成了“峴”,可能由於蟲字旁作為地名不雅,同時當地多山。根據越南語形狀詞一般在名詞後的語法,“Son Tra”漢語應該是“茶山”半島(茶山這一地名也較中國化,這在峴港博物館內的阮朝漢文地方誌地圖中見到“茶山“的寫法得到了印證)。
半島距峴港市中心半小時(摩托)車程,請自備茶水,山上幾乎都沒啥。
最精彩的莫過於我們去的時候經過的那條“金門大橋”(果然峴港每座橋皆有故事)。那是漢江最北邊(入海口)的一座橋,由西往東。從市區開往山茶半島的方向,引橋綿長,橋面高懸,景緻搭配有山有海,壯闊的公路,前方高聳入雲的山峰,非常的漂亮,拍起照來儼然就是一部公路大片。如果天氣不錯,可以請拿出相機秒殺它。你也可以在橋頂停駐,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張開雙臂擁抱海風,低頭沉溺於海面的那些漁船的別緻,抬頭陶醉於碧海藍天,舉目遠眺綿延的山和雲霧,一切就是大自然給予的生活意義。
茶山半島的山到處都是一副美景,你給100%的關注,它還你200%的美麗……
享受自然,不要心急開到什麼目的地,隨處停停,試試逗逼一下,做一個與平時不一樣但真實的自己。
越南雖然比北京時間晚一小時,實際上和廣西經度相同,天已全黑,因此當地時間5點多開始天黑,本質上還是向北京時間看齊……我們下山回到酒店還不到6點,已經天黑,雷電已到,扼殺了下海的可能,只好感受一下峴港綿長的海灘。從茶山半島下逶迤南下,直到會安,整一片海灘長達二十多公里,直接秒殺海陵島……當然,海水不夠湛藍,也不是 浮潛的理想地點(跟泰國相比),但沙子還是比較幼細。
這個如今越南的第三大城市,曾因天然軍港與綿長海灘而吸引了越戰時美國大兵的青睞,如今也還是靠此聞名於世,成為了國際化的旅遊城市。在越戰中開發成長,在“開放改革”中脫穎而出。踏沙漫步,享受在峴港的最後一夜。

漢境之南 海雲嶺

如果時間允許,其實從峴港到順化的這一路可以選擇火車前往,法國人建的火車實在是太浪漫了。
摘自其它遊記:“從峴港到順化113公里長的途中,長長的海岸線上,白白的沙灘、古樸的漁村點綴在青青的山巒、碧海藍天之間,山清水秀、寧靜悠閒,沿途的景色會讓你醉入期間、迷戀忘返……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國家地理·旅行家》雜誌的作者、編輯及顧問們在經過激烈的脣槍舌戰後,從500個候選地中挑選出了這個50個人一生要去的地方,峴港到順化就是其中之一。”“從峴港到順化一帶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真正的旅人一生要去的50個目的地之一。這條線路上既有海邊的美麗城市峴港,也有歷史遺蹟豐富的順化古城。連線峴港和順化的越南一號公路一側是看不夠的碧海藍天,一側則是連綿青山如黛。”
而我們由於晚上要趕到會安,又想在一天內遊玩順化以及海雲嶺,因此選擇了包車前往。某寶上預訂RMB8007座車,清晨七點就帶上行李上車,開啟緊湊而豐富的行程。正好趕上摩托車大軍上班高峰,這情景是否久違了?

海雲嶺,越南中部天險,長山的支脈,因嶺上經常白雲繚繞,與碧海藍天渾如一體,故名。由於此山是重要的戰略據點,山頂自古就設有關口,名曰海雲關。海雲嶺是南、北越的地理分界線,聽說冬天從中國吹來的北風,會被此嶺遮蔽大部分,致使南方免受寒風吹襲。今天也體驗到了一點海雲嶺的“氣候”分南北,早上峴港出發陰天還有一絲陽光,北上海雲嶺後雲霧漸濃,過了最高點海雲關後就下雨了,一直貫穿整個順化的行程中。也正因為雲霧繚繞,才顯得海雲嶺一路上山海壯闊,公路大片不輸昨天的茶山——可惜我們不騎摩托車。司機小哥不時停下車子讓我們拍照,漸漸地到了海雲嶺最高處——海雲關。
此關曾被阮朝皇帝譽為“天下第一關”。但只要見識過祖國大好河山的,都不會覺得這個“破關破樓”是天下第一關。不過在越南“小中華”天下觀裡,這裡確實是他們天下的第一雄關,佔據其“天下“的””南北之分,形勢險要。
海雲嶺除了地理上是越南南北分水嶺,也曾是兩漢時期國境的最南端,海雲嶺往南,就是佔婆人的大本營了。東漢初年,交趾(河內地區)徵氏姐妹鬧獨立,漢廷派伏波將軍馬援鎮壓叛亂,並在最南邊界上立巨大銅柱,曰“銅柱折,交趾滅”,宣示“國家南疆”不允許分裂的決心。其後興修水利,發展越南北部地區。銅柱的位置,不少學者相信便在海雲嶺上,當然如今銅柱早就湮滅,其遺址也無法考證,或許是由於中國方面無從實地考證(政治上敏感),也可能是越南出於“去中國化”而不關注或故意不公佈。
越南北部,自秦漢至五代的一千年內,是中國國境的一部分(當然今天不是,憤青們不能借古套今)。五代十國時期,越南北部在唐末靜海軍節度使基礎上割據獨立,在北宋統一中國本部時沒有“迴歸”,並一直強化自身民族的獨立性,越南的國家及其民族由此真正建構並形成(此前越南北部,就是和嶺南地區一樣,是中國南部邊境的一個文化上相對獨立的區域而已)。時至今日,越南已經經過千年的獨立,其“去中國化”的程序在上世紀中葉全面廢除漢字、推行拼音文字進入高潮。如今,海雲關城樓上明命帝御題的“海雲關”三字,又有幾個越南人民會讀?在越南民族獨立性早已形成的今天,為其民族爭取“獨立”的徵氏姐妹紀念塑像隨處可見,而阮朝時還曾分佈在河內街頭的紀念馬援開發“南疆”的伏波廟,據說都已無蹤影。
老公望著頹廢的關樓,佇立良久,賦詩一首:
海雲嶺上南北分,安南故跡蔓草生。
伏波銅柱今何在?徒留漢文人不認。

過了海雲關,經過幾個急彎,我們車到了一處前聚滿了人頭,便到達另一個著名景點——靈姑村海灘。靈姑村是一個島,原是一個漁村,因島上的沙灘很美而成為一個聞名的旅遊點,為促進旅遊還專門在陸上建一座橋與靈姑島相連。
伴著小雨,帶著headset,用衣服上的帽子蓋著頭,把腳伸到護欄外,坐著,腳的前面不到3米就是鐵軌,繁茂的樹木伴著彎道,將火車來的方向半遮半掩,異常的浪漫。遠處便是那靈姑村。七彩的越南房子就在一起,成了一村落,沿岸邊的沙灘細軟,一直伸向大海,與連線的火車軌道和汽車公路搭配,別有脫俗靈境的感覺。
靜靜的就坐在欄杆邊上,一會,又等了一會,終究時間不能等……我想讓那轟鳴的火車聲就在這裡響起,終究是不可能了……
bye 帶有瑕疵的一幅美景~

安南舊都 順化

車過海雲嶺後雨一直下。
我們的行程依然繼續,直到到了古都順化,短暫放晴。
進了皇宮,雨又下了…….
天晴,映襯皇城外形的曾經輝煌;綿雨,折射城內宮殿的落魄現狀。
皇城門票:VND150,000(略坑爹,據C夫婦說四年前才80,000)
自宋代越南北部從中國獨立後,其首都一直在今天河內(獨立前河內也一直是交趾地區的中心)。越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才把首都遷到中部的順化,出於管理南部新開拓的延綿千里的新國土需要,同時阮氏貴族本是發跡於南部。當年阮朝開國皇帝阮福映相中了香江北岸這片“龍興之地”,遂興建為都,改富春為“順化”。有意思的是,阮朝初訂國號為“南越”,遣使中國請求冊封。但嘉慶帝不同意:南越之名涉及範圍太廣,包括兩廣在內。你們小小安南只是在當年南越之南,叫“越南”好了。從此有了“越南”這個國名。
阮朝之時,南征全部完成,奠定了今天越南的國土。按其實力本來可以成為東南亞小霸主的,可惜生不逢時,遭到法國殖民者入侵,南部以西貢為中心實際上是法國直接統治,阮朝僅留有北部的統治權,苟延殘喘到二戰結束,1945年被胡志明的越南共產黨趕下臺。也正因為其存活到這麼晚,才有幸產生了豐富的反映內宮、朝堂的影像資料,完好地儲存到了現在。這在皇宮內我們看到了很多這種照片。
按道理,皇宮使用至1945年,那儲存狀況應該比只使用到1920年代的清朝紫禁城狀況更好。可惜的是,1968年越戰中,皇宮90%被美軍戰機毀壞了。如今這裡尚未完全修復,斷壁殘垣流露出滄桑的歷史感。越法兩國學者仍在努力修復中,可是某些區域看起來不太像要完全重建的樣子,或許是故意留下廢墟。
雖然順化皇宮只有北京紫禁城的十分之一規模,但是假如今天完好儲存,估計就把隔壁泰國大皇宮比下去了(人家可是皇室延綿至今……)。

從皇宮出來吃了一頓坑爹的午餐(身在景區身不由己……),第二站便趕往香江邊的天佬寺(免費參觀)。位於城西郊香江江畔,聳立於北岸高處。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剎,又名靈姥寺,已有近400年曆史,是阮朝貴族興建的,內有大雄寶殿及福緣寶塔。主殿即祭祀靈姥,從殿內漢文中可知是管理河水的神祇,類似北帝、龍母。該寺在阮朝時地位顯赫,相當於國寺。殿內漢字滿布,當然很多是新刻的漢字對聯,可是能看出斷句有明顯錯誤……越南廢除漢字這大半個世紀以來傳統漢文化的斷層,可見一斑。
這裡的邊上很多婦女拉客遊船,還真的一路都沒看到什麼越南男人做這樣的事情,直到在會安聽C夫人說了,才知道越南的男人基本不需要養家幹活…..)
寺前數拾級臺階而上,雞蛋花古樹被苔蘚植物攀登,頗有古潤之色,暮然回頭一見香江轉角的包容之美,
一如佛教的寬容…..

最後一站參觀皇陵。雨太大了,在皇陵入口不得不停下來喝一杯,等雨停下來。時間上不允許參觀多座皇陵,因此隨機選了明命陵(阮朝第二任皇帝)。
叫了4杯咖啡,請小哥喝了1罐紅牛,還收穫了黃牛四張(別人的皇宮+三座皇陵的兩日通票用不完的,路邊店家拿來兜售),一共VND250,000,省了不少(原價100,000一張)。
(ps:越南很多紅牛類功能飲料,是為啥呢?)
明命皇陵反而是我最喜歡的一站。
雨後,陵裡很安祥,微露的太陽很和煦,還帶著水珠的小黃花看護著寧靜。
不像是一般的天朝王陵的肅穆、方正,反而很有花園感、隨和,天然。
專家在這裡發現的奇奇怪怪就讓我自己消化了。
這裡的人俑也確實不高,一如越南人種……
對了,皇陵內有很多松柏。在中國的皇陵裡這當然常見的很,可是在熱帶的越南,針葉植物本不是其繁殖地,估計出了皇陵在其他地方就看不到了。終於是因為,出於對中華文化的徹底學習。

佔婆故跡後篇 茶喬遺址 美山勝蹟

入住會安的第一天,我們先不在古鎮裡逛,而是租借摩托前往美山遺址,並沿路逛博物館。
會安到美山遺址接近40公里。一路上往西南方向開,風景秀美,空氣清新,鄉間氣息濃厚。稻穀估計剛收割完,現在是青苗,應是第三造了。常見黃牛飄過,順帶說一句越南的牛肉確實不錯。車過秋盆河,西邊崇山突現,雲層低壓山峰,又有前天峴港騎行茶山的恢弘大片既視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摩托車騎行,應是東南亞最佳旅遊樂趣之一。所幸我們帶去的雨衣,沒有用在摩托車自駕上。

在到達美山前,我們途徑了茶喬遺址(Tra Kieu)以及其附近的沙黃-佔婆文化博物館。
在中國史籍中,佔婆是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近鄰。早年的佔婆王國叫“林邑國”。前面說過兩漢時,海雲嶺以南是佔婆勢力範圍。茶喬遺址據說是佔婆早期都城僧伽補羅(Simhapura),其名字即有濃濃的印度風味。茶喬遺址一帶最初是西漢日南郡象林縣,這是當時中國最南邊的縣。這裡的主體民族是佔族,是圈發黑面板民族,估計是馬來人種,與北面交趾人(即後來的越南人)明顯不同種。東漢時期,佔族人趕走了漢朝官員,佔領了象林縣,並在東漢末正式建國,中國古籍上叫“林邑”,意即“象林之邑”,也就是說占人佔領了漢朝林邑縣城作為其王國都城。此後數百年,中國與林邑基本上以海雲嶺為界,後來林邑勢大,一度北侵到橫山(今廣平省南界,在峴港佔婆博物館的佔婆文物分佈地圖中,佔婆遺蹟分佈的北界就是橫山),隋唐以後就是以此為界,當時林邑又改稱“環王”,直到宋代才有“占城”之名。
越南北部從中國獨立出來以後,早期當然還是以橫山為南界。佔婆是印度教文明,越南是中華文化體系,兩者差異極大。以中華文化“小天朝”自居的安南,不斷南下“徵蠻夷”佔婆國,南征基本是越南的既定國策,持續了六七百年之久。越南國界一直往南推進,直至阮朝時正式消滅佔婆。
如今,越南的佔族是少數民族,人口稀少,難以想象如今越南一半以上的國土是他們祖先的王國,文化面貌上是與今天越南完全不同的印度教文化。越南王朝的“漢化”策略相當徹底,前期對佔族大肆屠殺(根本沒多少血統上同化的機會),阮朝時實行“改土歸流”(沒錯,就是清朝的那套),如今在越南主流文化中,幾乎完全看不見佔婆的影響,僅留下不少磚塔神廟,孤獨地,也早已失去了應有的宗教意義——今天的佔族連他們原來的信仰都放棄了,改信伊斯蘭教。
茶喬遺址是眾多佔婆遺址的其中一個。如今該處已建了一座公園,上面是座天主教堂。完全看不出底下基座的方形城址。該遺址發掘的文物部分即收藏在鄰近的沙黃-佔婆文化博物館。

美山遺址則是最大的佔婆遺址,是東南亞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之一,與柬埔寨的吳哥石窟、印尼的婆羅浮屠遺址、緬甸的蒲甘佛塔遺址齊名,也是研究古佔婆國重要依據。雖說與吳哥寺並列,可是規模最多就是吳哥遺址眾多中等廟宇的大小而已,而且也遭受過美軍轟炸,目前修復工作仍在繼續,開放了A至H共八九個廟宇群,時間上是7-12世紀,風格上與吳哥早期的磚砌塔廟很像,隱隱在山谷中,滿目蒼夷感。其實可以大膽地猜想,如此規模較為巨集大,修築時間連續達數百年,且集中藏於山谷中,與王都相距不遠(茶喬遺址西南十幾公里)的遺址群,更像是一國一朝的帝王陵墓群。
到過柬埔寨吳哥,再看這裡,徒留下歷史的傷悲。更感慨的是,吳哥遺址起碼現在是高棉族後人在守護著,而美山乃至其他眾多佔婆遺址周圍,已難覓佔婆後人。

明鄉華埠 會安

會安,越南中部秋盆河入海口附近的港口,公元5世紀,已是佔婆國的著名海港,名為“大海口”,鄰近國度僧伽補羅。也就是說,會安作為一個海港城市,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會安胡真正繁盛是17至19世紀,當時會安已歸屬安南,是東南亞至東亞航線上胡重要中轉港口,東西匯流,中國、日本、葡萄牙、荷蘭等貿易船隻雲集。更重要的是,會安是越南真正意義上最早的華埠,幾百年來華人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一個繁榮昌盛的華人社群。這些初來的華人,大多是明朝滅亡後不願臣服滿清,從海路逃到會安的,定居以後遵從明禮,以“明臣”自稱,會安由此有“明鄉”之稱。會安華人會館非常多,有中華會館、潮州會館、福建會館、廣肇會館、瓊府會館,還有關帝廟、佛寺、各姓宗祠等,會館建築雄偉壯麗,金碧輝煌,保持著傳統的中華建築風貌。
網上推薦的旅行時間是1-3月,其實我個人覺得國人可以選擇中秋假期過去哦~那邊的燈籠很有味道。
(星期天可以騎車進入古城,其他時間白天有限制。)
會安古城一河兩岸,一邊是夜生活豐富的半島,裡面有很多pub,越夜越豐富,所以連這裡的夜市的價格也並不跳蚤。另外一邊就是古城的中心區域,即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有濃厚華人特色的建築風貌,有古建今用的一間間遊購娛商店,有暢賞local感覺的遊船、聽曲、燒烤等等等。開發得非常迎合歐美人需要,儼然是老外比例更多的麗江,可以遊覽但是建議不要買什麼,吃吃坐坐感受一下,便很好;要購物也要往死裡砍價。另外,在會安你還可以發掘一下那些小店,也可以找家裁縫店定做一件奧黛.。吃的方面,選擇很多,但大多是迎合歐美需要,服務好但價格不親民;河邊也有些烤肉小攤,也不多,感覺在會安的飲食沒有給我們留下太深印象,反倒不如之前在峴港走街串巷或去郊外覓食來得爽快與實惠。
總之,會安已經是很成熟的旅遊小城,原汁原味的一面或許已經藏而不見。

古城並非全免費,部分景點需要收費,而且門票形式只有一種:通票,人民幣40左右的價格,只能去5個點,也就是說,你想參觀第6個景點的話,就得再買一張40元人民幣的通票——通票不能通遊古城已經略坑,景點不能單獨售票只能買通票那就更坑了……所以買門票前應先去了解一下,看一下有什麼好看的,不要白白浪費了這五個名額。比如我們看了一下陳家祠,才一個主廳兩個花園,內廳放滿了商品,姐姐講解之後一堆銷售。加起來十分鐘就看完。
會安的景點分五類:公共建築,比如日本橋;華人會館,如福建會館、廣肇會館;老宅,比如陳家祠;博物館,比如陶瓷貿易博物館;表演場所,如會安手工藝作坊。建議五個名額花2個在會館,2個在老宅,1個在博物館足夠了。日本橋千萬不要浪費名額,晚上7-9點間是不檢票的(9點後關閉),白天隨便在外面經過看看即可(除非你不選擇在會安過夜)。手工藝作坊貌似已經免費;會館建議去福建會館與廣肇會館看,規模巨集大,尤其福建會館更是香火鼎盛,而中華會館、瓊府會館皆免費;老宅就儘量選擇主幹道兩旁門面較大的參觀即可,我們去了的陳家祠,剛好就是偏離了主幹道有數百米,不推薦;博物館的話,推薦陶瓷貿易博物館,其與會安港口的發展密切相關,展出眾多外銷瓷。
我們適逢重陽節當日到訪,看到中華會館內準備搞圍餐,有些年紀很大的老婆婆出來拜拜神,搭訕兩句,聽說不少還是會粵語的哦。後進是天后宮,後面的花園則是一所華文學校。整個會館充滿濃郁的民國元素,比如頭門內側的“天下為公”橫匾,花瓶上的“民族、民主、民權”三民主義字樣、後花園滿牆的孫中山先生遺訓等等。想必因中華會館是彙集會安各民系華人之會館,摒除地方私利,強調愛國色彩,因此便以孫中山這個華人地區的共同政治偶像作為連線紐帶。
會安的會館有一個特點,就是民間廟宇外面包裝著宗祠模樣(比如中華會館內的天后宮,廣肇會館內的關帝廟、福建會館內的媽祖廟),民系(福建、廣府、潮州、海南、客家)等同於宗族,以中國本土宗族祠堂的形式紀念本民系的先人。而一家一族的宗廟,則如家宅般小巧,比如陳家祠,乍一看還以為是陳氏老宅。華人到海外,人少力量薄,同鄉只等於故土一姓一族的規模,因此只能連線同鄉,以宗族的方式統合民系,宗祠與會館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維繫明鄉華人的傳統秩序。
當然,會安華人代表的是近代意義上的“海外華人”,同樣的華人在越南更多地分佈在胡志明市;而越南北部宋代以來獨立出來的原“中國南部邊疆人”,即今天越南主體民族的相當一部分,則是已“去中國化”上千年的“華人”。他們的身份上、意識形態上、語言上或許已經沒有“華”的痕跡,但是深層次的文化中,中華之烙印依然揮之不去。在會安至美山的路上,不時還能看到寫有漢字的宗祠,基本保留中式祠堂或廟宇形制,當然和會安的華人會館式祠堂很不一樣,但還能看出其受中華文化影響之深;佛教及民間信仰與南中國尤其相似,其中規模較大的也出現漢字。想必北部的河內等地,中華文化之殘留影響會更明顯吧。

會安附近的海灘,個人覺得比不上峴港的海灘,沒有像山茶半島等優美的景緻,海岸線也不夠綿長。目前只能到靠北部的安邦海灘,因為南部的楚帶海灘,已經用沙包圍起來(至今我仍不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根本無法下水。
去會安,當然還要吃海鮮,因鹹淡水交界,海鮮便宜口味正~
而我們就去了會安的傳統市場買了點海鮮,給服務費酒店加工~那個爽啊~
費用:
青蟹 400,000 4只,2.5㎏
老虎蝦 180,000 1.6kg
花甲 50,000 0.5kg
雜菜 15,000
一頓飯加起來四個人人民幣220左右,心滿意足!
老公即席賦詩:
金秋十月涼風起,秋盆河畔蟹兒肥。
無緣北嘗蘇州蟹,南下明鄉返尋味。

交通、住宿及費用 結語

交通:
永東大巴80+香港巴士16/人
香港(飛)峴港 630/人(香港快運)
峴港-順化-會安一日包車800/車
會安(車)峴港機場 152/車
峴港(飛)香港 725/人(香港快運)
香港到廣州250/人,神州專車135(夜間加收20%)
峴港租摩托車一日約37/輛
會安租摩托車兩日約90/輛
會安古鎮內單車酒店免費提供

住宿:
峴港 Dragon Sea Hotel,150每晚/間,住兩晚。家庭式賓館,住的是海景房,真的是面朝大海,當然樓層不高,看日出還是可以的,步行到海邊幾分鐘,總體不過不失。樓下直接可租他們家的摩托車。
會安 Cozy Hoian Boutique Villas,240每晚/間,住三晚。強烈推薦。住的都是歐美人和韓國人為主,只有我們4個是中國人。精緻的小酒店,服務態度一流。對面有間當地人開的租摩托車和和喝咖啡小店,男店主是位廣東華僑

其他消費合共約2500元。
全程人均約3200元。
(以上皆為人民幣價格)

此次遊越南,的確沒有原來想象中的落後,經濟發展上感覺大致像十年前的中國東部地區,但某些方面甚至比現在的中國還要領先,主要是旅遊國際化方面。另外,此行中所到的廁所,都很乾淨。
最後以老公在峴港博物館參觀時所題之句作為結束:

中越兩國,千年邦交,山水相鄰,文化相類。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百越文化,永久流芳。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