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北京——重慶

擁擠的四號線,似與平日無異,但那些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提醒著人們一個長假即將到來。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這是關於假期的圍城,這是對於團聚的期盼,這是從忙碌的生活中抽離去和故鄉重逢,亦或是去和異鄉初見。

在機場快軌上聽著女流的電臺小憩,醒來剛好到達大興國際機場。

恰逢中秋佳節前夕,機場裡的這個建築以月球雕塑為主體,上掛各色與中秋明月相關古詩珠簾點綴,頗具新意。

飛機上,你說重慶是中轉,下一班飛機會帶你回家鄉。長江兩岸,夜色迷離。燈火闌珊下是夜晚想象中的現實,亦是黎明現實後的想象。

夜晚的重慶江北機場忙碌依然,歸鄉人的思念,異鄉人的期盼,在這裡交匯融合成忙碌的車流。

打車前往住處,準備開始明天的旅程。

Day2 重慶——索道、輕軌與遊船

住處在觀音橋附近,樓外起伏的山路成了對山城的第一印象。

喚醒重慶早晨的不是鬧鈴,而是一碗小面。高板凳放面,低板凳入座,二兩豌雜,一瓶冰峰,足夠。

麵館的老闆說,小夥子你是不是不會拌麵,放著我來。火辣的面,亦如重慶人的熱情。對了,老闆會監督你吃完。

乘坐地鐵,跨越長江,想起第一次從曼哈頓坐地鐵前往布魯克林的欣喜,不同的異鄉,相同的是,當地人習慣的場面在遊客的眼中成為了風景。
山城對於我而言並不陌生,高中時期,三年山城時光,雞爪樓、傍山道,我不知道山坡的頂端是哪裡,卻目睹了一次次熟悉的身影,消失在轉角後的樓宇。

傍山路的自然條件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3D的繪畫,山水魚石躍然其間。偶然遇見,這便是一處小景。若是經人推薦,跋山涉水前往,又是否會覺平淡?究竟是該循著遊記去打卡體驗,還是漫無目的的探索發現,亦或是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這也是我在追尋的答案。

長江索道(Yangtze River Cableway)是重慶現存僅有的一條跨江索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條空中走廊”和“山城空中公共汽車”。索道有兩個站臺,解放碑附近的是新華路索道站,江對岸山頂的是上新街索道站,上新街索道站的排隊乘客相對較少。途徑半山的一個小區,站在看臺遠眺,橋、車、江、樓皆在眼前。

乘坐長江索道前往對岸,在樓梯高處可以拍攝對岸纜車往返的景緻。朋友說,這一幕像極了一幕電影,旁觀者與當事人的抽離,背景與前景的分割,像極了從過去到未來的穿越。

索引天下客,道盡江山美。纜車車底印著重慶的城市宣傳語,行千里,致廣大。千里為重,廣大為慶,這是重慶對每一個遊人的歡迎辭,更是深深融匯在這座城市裡的精神。

乘坐纜車到達對岸的新華路索道站,站內陳列著與長江索道有關的展品。從展廳出來,天空中下起了細雨,浸溼了空氣,氤氳了山景。站在高處的平臺看著纜車往來,穿梭的軌跡將時間勾勒出了形狀。

從車站出來步行前往凱旋路電梯,凱旋路電梯連線著儲奇口和較場口,這座升降式電梯是重慶最古老的電梯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城市客運電梯,與長江索道和皇冠大扶梯並稱為重慶三大魔幻交通工具。投幣買票的方式已經升級為可以二維碼支付,即便如此,周圍民居風雨侵蝕過的外觀還在為凱旋路電梯的歷史佐證。從電梯的頂層進來時,經過的是繁忙的馬路,從電梯的底層出去時,依舊車水馬龍。即便你早就對此有所耳聞,即便你輕易地瞭解其中的道理,出電梯的那一刻,還是會感到些許的驚奇。

乘坐地鐵前往皇冠大扶梯,地鐵站內轉了兩圈卻始終沒找到入口,直到看到一張告示,皇冠大扶梯因為年久正常進行維護。從站內出來,開始了今天的重要遊覽,體驗重慶的地鐵交通。途徑一個地下通道,也是一個地下商場,林立的商鋪好多已經大門緊閉,依舊生意興旺的大多在銷售麻將和撲克牌,打了多年麻將,看到現場製作麻將卻還是第一次。

穿過地下通道,最先看到的就是重慶火車站。沒有現代感十足的建築,沒有閃爍的霓虹,沒有大聲的播報和擁擠的人群,將樓群和遠山作為背景,用線條分明的鋼架作為支撐,車站的標誌本是那麼突兀的出現,卻又那麼和諧統一。標誌的顏色,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是一種紅色,那種與軌道交通緊緊聯絡在一起的紅色,那種因為歷史感而沉穩,或者說因為厚重而充滿歷史感的紅色。

山腳江畔,一座座立交橋縱橫交錯,汽車、地鐵、飛機、輪船、纜車 ,一同串聯起這種立體的城市。

山城自然就少不了臺階,獨特之處在於臺階的兩次商鋪林立,而且都是火鍋店,清一色的紅色招牌,散發著紅油鍋底的辛辣味,哪家才是正宗?答案對於每名食客大概都有自己的答案。

從兩路口輕軌站出去,在兩路口公交站旁邊的高處遠望,公路、軌道勾勒出一幅層次分明的畫面。

附近一處山的高處,剛好可以看到輕軌從立交橋下駛過,穿入青翠山間。

在牛角沱站3號線轉2號線的路上,可以看到正好交錯而過的兩條輕軌線路。江畔公路橋樑勾勒,江面輕舟小船穿行,空中輕軌縱橫飛馳,美景引得眾多遊人駐足拍照。

輕軌2號線李子壩站是重慶唯一的樓中車站,位於一幢19層建築的六樓至八樓。該站的“穿越”設計在中國大陸範圍內更是首例,穿越的長度有132米。每天都會上演單軌穿樓越壑,空中飛馳而過的神奇一幕。乘坐輕軌前往李子壩站,從A口出站,走到1樓,出門後走到馬路對面,可以從正面看到輕軌穿樓景觀。

從李子壩站的B口出,可以在李子壩站背面超近距離看到輕軌穿過樓層。

步行前往佛圖關地鐵站。

步行前往鵝嶺二廠文創公園。改造的老廠房,保留了獨棟舊樓原有的風貌,加入了現代設計的藝術風格。老與新的糅合,獨具魅力。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曾在此取景。

二廠園區分為很多層,爬樓梯是的過程堪比登山。從半山腰往下看,近處的老居民樓樓頂被居民精心佈置成花園,遠處新建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這中間平靜的江水蜿蜒而過。這一幅畫面完美再現了那一句歌詞,你好嗎/重慶/你越來越高越來越年輕/看江岸越來越熱鬧/聽江水越來越安靜。

來到二廠文創園,第一站前往大王油茶,品嚐經典套餐:油茶、酒糟湯圓和雞蛋卷。

油茶的原料是一碗白米糊,撒上香菜、蔥花、酥黃豆、榨菜、鹽、花椒和辣椒油,再將一碗香脆的麵條倒進均勻攪拌。

這裡前身是重慶印製二廠,可以說曾是西南印刷工業的彩印巨頭。有一個小型博物館,展出鵝嶺二廠的歷史發展與這裡人們生活的變化。

走在二廠,TESTBED的標誌隨處可見,這個單詞來自於英國前衛設計師和藝術家威廉· 艾爾 索普,二廠創意公園的總設計師。

在二廠找一家飲品店,聽一下午樂隊的演出。

不知不覺間,夜色漸濃,和樂隊主唱閒談幾句後,準備打車前往洪崖洞。計程車上,司機熱情地介紹起重慶的風景名勝和風土人情,商量後決定去乘遊輪夜遊兩江。從船票直營店選好遊輪船型和出發時間,買完船票,步行至碼頭,乘坐遊輪的遊客很多,為了更好的觀景位置,建議早些到達。

夜遊兩江指的是長江和嘉陵江,遊輪從碼頭出發,行至兩江交匯處,再返回碼頭,航程約20公里,遊覽時間約60分鐘。經過千廝門大橋時,剛好看到亮著霓虹燈的纜車從空中經過。

遊船經過千廝門大橋,岸邊就是洪崖洞,暖色的燈光溫柔了山城的夜晚。

遊船分為三層,頂層甲板更適合吹吹江風,欣賞兩江夜景。船艙內則有精彩的演出供遊客欣賞。

從遊船碼頭步行前往千廝門大橋,燈光下的朝天門碼頭,江邊的公路與白天展現著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位於渝中半島千廝門處,是形成連線江北城區、解放碑CBD和南岸彈子石片區的公軌兩用快捷通道。設計為單塔單索麵部分斜拉橋,上層為城市道路橋長878米,下層為雙線軌道交通橋長720米。步行經過千廝門大橋,站著江邊可以同時拍到對岸的洪崖洞。

步行到重慶大劇院門口後,往停車場入口走,右手邊有個樓梯可以直通向江邊。這裡遊客很少,有很多當地居民在拍婚紗照。

步行前往江邊的農業銀行,銀行門口有一個水池,可以拍高樓和千廝門大橋的夜景倒影。

此時空中又下起了小雨,車並不好打,撥通下午認識的計程車司機的電話,乘車返回住處。

DAY3 重慶——老街與新城

推開窗,空中細雨濛濛,溼潤的空氣讓人倍感清爽。

乘地鐵前往彈子石老街。

長嘉匯彈子石老街是全國首個以“開埠文化與城市九級坡地地貌”為主題獲批的國家AAAA旅遊景區,坐落於有“重慶外灘”美譽的南濱路。老街前後長一公里,高低九級坡地共80米高差,一路爬坡上坎,穿梭於川東風格的街巷院壩,沿途可觀星羅棋佈的吊腳樓商肆。 本景區依山臨水,集深厚歷史底蘊、觀光、休閒、娛樂、購物於一體,主要包含法國水師兵營(國家級文物)、重慶杜莎夫人蠟像館(西南首家)、長嘉匯海洋樂園、一德堂、王家大院等景點。


除了獨特的景觀特色外,還匯聚眾多美食,一公里老街裡,三步一個“重慶名小吃”,五步一個“中國名店”,還有擁有一線江景視野的餐酒吧 。現在彈子石老街已經成為了本地人和遊客休閒娛樂、領略重慶風情的主要選擇之一。

鍾水餃,手做冰粉,天府可樂

老街有各種特色店鋪。

這裡是重慶唯一能同時“觀兩江”、“看三橋”、“覽三地標”的地方,登上擁有270度廣闊的觀景視野“兩江匯觀景平臺” 可橫看整個渝中半島以及江北片區,實謂”一眼閱盡重慶城”。

從彈子石老街打車前往四川美術學院,下車後現在梯坎豆花品嚐特色豆花。

四川美術學院為中國獨立建制的31所普通高等藝術院校之一,中國八大美院之一。有兩個校區,老校區在黃桷坪,學校像是一個微縮版的北京798,處處充滿了藝術氣息。最有名的是學校外的塗鴉街,一整條街的建築都是各種塗鴉,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塗鴉藝術作品。

塗鴉街上有交通茶館和各種小吃店,空中雨漸漸大了起來,用餐選擇到胡記蹄花。

打車前往朝天門碼頭。

朝天門廣場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位於重慶渝中區渝中半島的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是兩江樞紐,也是重慶最大的水路客運碼頭。朝天門曾是重慶十七座古城門之一,三峽遊輪、觀光遊船和去洋人街的渡輪都從這出發。朝天門的夜景也是非常美的,晚上燈光都開了,特別漂亮,眼前是燈火輝煌的碼頭,還有花枝招展的遊船穿梭來去。

在廣場上的來福士購物中心休整,等待夜色降臨。

·夜幕降臨,步行前往洪崖洞景區。

洪崖洞民俗風貌區作為國家級AAAA旅遊風景區,是小天鵝集團投資修建的目前市中心唯一一片展現巴渝傳統民俗風貌區域。他與朝天門廣場、解放碑商務區共同形成了重慶最具市民及遊客追捧的遊覽勝地。“洪崖洞”用創新的思維把古老的巴渝吊腳樓建築藝術注入全新的文化理念之中;與江景和城市風貌完美融合,以75米高的超常落差,順崖而上,高低錯落、依山而建。它濃縮了重慶三千年歷史沉澱,融重慶獨特的巴渝民俗文化、山地民居的建築文化、碼頭文化於一體,成為倍受世界矚目的,獨特靚麗的城市名片。

參觀完洪崖洞,步行前往人民解放碑。
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碑是重慶的地標之一,是抗戰勝利的精神象徵,是中國唯一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也是重慶解放歷史的見證。以解放碑為中心的十字路口,包括周邊的民權路、鄒容路和八一路等,這裡是重慶最繁華的商業圈。
這裡的八一路好吃街,幾乎能吃到所有的重慶美食,周圍有國泰廣場、重白大樓、大都會東方廣場、協信星光廣場、八一廣場、重慶時代廣場等是逛街的好去處。

在附近的商鋪一隻酸奶牛點一杯飲品,打車返回住處休整後,打車前往九街。重慶九街位於“國家4A級旅遊景區”重慶江北觀音橋商圈內,是重慶乃至全國聞名的“都市夜生活”名片,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潮流、炫酷娛樂旅遊目的地。街內擁有眾多知名酒吧和富有重慶特色的時尚餐飲。

雨,緩慢了人的腳步,卻不是每一次都能改變相遇後的分離。

打車返回住處,收拾行李,準備明天前往成都。

DAY4 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

天色微亮,細雨濛濛,火車站前燈火闌珊。

吃完早飯,看著窗外的風景飛速退後,聽著耳機中的旋律緩緩流淌,一覺醒來已經到了成都。打車前往附近的住處放行李。

打車前往武侯祠景區。十一黃金週已經是第三天,沿路車水馬龍,行人漸多。

武侯祠紀念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明朝初年併入漢昭烈廟,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由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三部分組成。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尊。武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三義廟等,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首《蜀相》正是杜甫當年遊覽此地後寫下的詩句。
成都武侯祠現佔地15萬平方米,由三國歷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以及錦里民俗區(錦裡)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

文物區大門,以中柱分心隔成內外兩間。大門中開,仰視硃紅大匾上“漢昭烈廟”四個金色大字,令人肅然起敬。大門左右兩側各有一尊明代石獅,位於大門中軸線外有照壁一座,照壁兩側的大榕樹蓊鬱蒼翠。

唐碑全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距今有1200多年悠久的歷史。唐憲宗元和四年(809),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武元衡率領27位僚屬來武侯祠拜謁,令節度府掌書記裴度撰文立碑,表達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並以此來激勵後世。文章寫好以後,由柳公綽書丹,由魯建鐫刻。因文章、書法、鐫刻精湛,唐碑被稱為“三絕碑”。

漢昭烈廟大殿坐落在一進院的北面,與東、西兩側的文臣武將廊和南邊的二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築。漢昭烈廟大殿為傳統單簷歇山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架。前簷柱上撐弓,雕有彩繪敷金的祥獸圖案,製作精巧。
二門上方懸匾大書“明良千古”四個大字,由康熙年間四川提督吳英所撰寫。意為“明君良臣,千古垂範”。

大殿正中劉備的塑像,劉備高大坐像,整個廟宇中這尊像最為高大。坐像高3米,全身貼金,冠冕九旒,雙手執圭。左右侍者,一捧傳國玉璽、一捧尚方寶劍。塑像前牌位上寫著劉備的諡號“漢昭烈皇帝”,充分體現君尊臣卑的等級觀念。正殿兩側緊鄰東、西偏殿,東偏殿為關羽塑像和其子關平、關興及其部將趙累、周倉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則是張飛及其子張苞、孫張遵的塑像,除了周倉屬於演義人物,其餘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從這三組塑像的空間佈局,主次位置的安排,都體現了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以忠義相投,肝膽相照的君臣關係。

劉備殿前東西廊內,有蜀漢文臣武將的塑像28尊。東廊稱文臣廊,以人稱鳳雛的龐統為首,共塑有14人。其中有繼諸葛亮之後主持蜀漢軍政的蔣琬;有擅長外交、聯吳抗魏有功的費禕;還有敢於向諸葛亮提出不同意見的董和、董允父子等。西廊為武將廊,以智勇雙全的趙雲領先,也塑有14人,有雄烈過人的馬超;有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老將黃忠,以及在諸葛亮身後多次領兵伐魏的姜維等人。人物像之裝扮、衣著主要借鑑自清代戲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紹其生平事蹟的石碑。

武侯祠殿宇巨集敞開朗,面闊5間,進深2架,平面呈長方形,樑架式木結構。屋頂為單簷歇山式頂,飛簷翹角,中堆為火焰寶珠、二龍戲珠,腰花飾彌勒佛像。明代鳳鳥紋四足香爐置於殿前,爐口沿上鑄一雙抱財童子,造型生動。殿左右兩角,分別為鐘樓和鼓樓。此殿匾額、楹聯、碑刻甚多。
諸葛亮塑像在一神龕內,懸掛 “靜遠堂” 匾額,表達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塑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神態儒雅,頗有一代名相風度。塑像兩側各有一書童,一捧兵書、一執寶劍。諸葛亮像兩旁,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塑像。

紅牆夾道圍繞在惠陵門前的兩側。這條夾道可以說是肅穆的武侯祠中最柔情的部分。夾道上,可以看到兩旁是紅色的院牆,外面生長著茂密的修竹。整條紅牆夾道就這樣掩映在蒼翠的竹林之中,03年著名導演張藝謀為成都拍攝宣傳片的時候,就曾在這裡取景。

從武侯祠出來,時至下午,錦裡已是人山人海,決定擇日再來。騎自行車前往杜甫草堂博物館。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了上百首詩歌,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現今的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園內亭臺林立,古木參天。主要景點有大廨、詩史堂、工部祠等,“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餘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杜甫當年的茅屋故居,是借鑑川西民居的特點復建的,如今成為了杜甫草堂的標誌性景觀。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是五重主體建築的最後一重,也是最重要的一重。因為杜甫在成都時,曾被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後人尊稱他為杜工部,將紀念他的祠宇稱為工部祠。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紹基撰寫的對聯: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工部祠內,正中設杜甫神龕,東西兩側分別是南宋詩人陸游和北宋詩人黃庭堅。殿內還存有兩通杜甫石刻像,正中是明人何宇度所作,刻於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石刻把杜甫刻得體形豐滿、氣度雍容。另一通是清朝人張駿臨摹南薰殿本所刻“詩聖杜拾遺像”。石刻之杜公像面容清癯,目光深沉。把詩人顛沛流離、憂國憂民的滿腔愁腸表現無遺。除此之外殿內還有兩通草堂石刻全景圖,分別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93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所刻,石刻清楚地勾勒出當時的草堂風貌。

杜甫草堂花徑就是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線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也留下了一張背影照做紀念。花徑的東端入口上掛一匾,匾上有著名書法家蕭龍友所書“花徑”。而門框兩旁,有郭沫若撰書的對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裡春。巧妙的將“花徑”二字分別嵌入聯首。

從杜甫草堂南大門入館,經過“草堂影壁”,順紅牆夾道的花徑徐行數十米後,有一個精巧別緻的院落,其門額上書“浣花祠”,是為一位巾幗英雄而建造的。傳說,有一位姓任的姑娘住在溪邊,替一個長滿癲瘡的和尚浣洗又腥又臭的袈裟,浣花溪中便泛出了朵朵蓮花。就是這位從小就不同尋常的任姑娘,後來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成為一代巾幗英雄,人們為了紀念她便為她修建了此祠。
據《新唐書》、《舊唐書》記載,任姑娘成人後,被當時鎮蜀的西川節度使崔寧(即崔籲)納為妾。大曆三年(768年,距杜甫離開成都僅三年),崔寧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寬守城。滬州刺史楊子琳乘機發動叛亂,率精兵數千攻入成都,佔據了城池。崔寬力戰不敵,楊子琳一時氣焰囂張。
值此形勢危急之際,“魁偉果乾”的任氏,拿出家財十萬,一夜之間召募了勇士千人,“設部隊將校”,任氏毅然披掛上陣,“手自麾兵”,進攻楊子琳。巾幗英雄的壯舉極大地震匿了叛軍,“子琳大懼”,加之“城內糧盡”,“乃拔城自潰”。由於任氏保衛成都,維護統一有功,受到朝廷嘉獎,被封為“冀國夫人”。
冀國夫人任氏保衛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們的尊崇。遂為她立祠紀念。又因任氏從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以後佔杜甫舊居為別宅,又有“舍宅為寺”的善舉,所以紀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邊,與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鄰,其祠稱“冀國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蹟與浣花溪有關,故人們多稱她為“浣花夫人”,稱其祠為“浣花祠”,這樣反更親切,也更具傳奇色彩。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 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人們常常將其作為茅屋的象徵。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證實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襲重建的史實,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

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它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憑欄遠眺,美景盡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標誌性建築和文化旅遊新亮點。

參觀完草堂已是暮色時分,步行前往附近的陳麻婆豆腐吃晚飯。陳麻婆豆腐是由國家命名的一家“中華老字號”老牌名店,其創業於清朝同治初(1862年),開業於成都北郊的萬福橋。原名陳興盛飯鋪,主廚為陳春富之妻。陳氏所烹豆腐色澤紅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燙、形整,極富川味特色,陳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爾,求食者趨之若鶩,文人騷客常會於此。

飯後打車返回住處。

Day5 樂山——景色與美食

睡到自然醒,選了趟兩個小時候出發的火車。乘地鐵前往住處附近的火車站,準備開始樂山一日遊。達到樂山時已經是中午12點多,諮詢了下火車站內的遊客中心,發現當天樂山大佛景區的登山門票和船票均已經售罄,選擇先打車去景區看看情況再做決定。

計程車上,發現司機說的樂山話和成都話差別竟如此大。

到達樂山大佛景區,附近已經修建起完善的配套旅遊設施,廣場、碼頭、餐飲和住宿一應俱全。瞭解到在晚上七點會開放夜間遊覽船票預定,便先沿著江邊步行遊覽。

樂山,古稱嘉州,有“海棠香國”的美譽,位於四川省中部。樂山是四川省重要工業城市、成都經濟區南部區域中心城市、重要樞紐城市、成渝城市群重要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成昆鐵路、成貴高鐵貫穿全境。 樂山三江匯合,大渡河,青衣江在樂山大佛腳下匯入岷江。

“吃在四川,味在樂山”,樂山的小吃聞名全國。離夜間遊船的時間還久,騎車前往離景區不遠的樂山市區遊覽品嚐。雖然道路大多比較平緩,偶爾的幾處陡坡還是很需要體力的。

第一站選擇了海匯源,這裡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裡面拍攝的地點之一,主要是做燒麥。雖然是下午時分,早就過了中午用餐時間,但是店裡仍然食客絡繹不絕。

樂山的很多名小吃星羅棋佈在街邊巷口,就像這家九九豆腐腦,緊挨著幾家服裝商鋪,在轉角擺幾張桌椅,坐在戶外品嚐也別有一番風味。

打車前往大佛景區。限量發售的夜間遊覽船票會在六點鐘線上開售,等待開票期間,竟然刷到了一張景區門票。訂完票,馬上搭乘觀光車前往景區,趕在當天最後一批進山。

景區包括樂山大佛、凌雲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這裡一直是佛教聖地,凌雲寺內香火很旺。除了上山近觀大佛外,也可選擇坐船遠觀大佛,一覽全貌。

凌雲山海拔448米,周長約3.5公里,面積約0.6平方公里。山上茂林修竹終年蔥蘢,山下三江匯聚,享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譽,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

沫若堂位於樂山市靈寶峰西北一隅,由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葺而成,青磚灰瓦,樸素雅緻。這是為紀念出生於樂山沙灣的現代文化巨匠郭沫若而建的。門額”沫若堂”三字為楚圖南所書,門兩側是著名作家馬識途撰寫的對聯。上聯:峨眉鍾靈,大渡鑄魂,中華唯懷,黎庶繫心,筆搖落山河,真是文豪本色;下聯:女神驚世,屈原壯魄,雷電為頌,洪波度曲,詩成泣鬼神,果然名士風流,高度讚頌了郭沫若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業績。
堂前約10米的臺階上,屹立著一尊郭沫若全身銅像,高約3米。雕像旁立一支6.5米高的花崗石巨筆,筆桿上鐫刻女神、屈原、鳳凰涅粱圖案。巨筆直指藍天,象徵郭沫若永世不滅的成就。

沫若堂為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所在,陳列著郭沫若生平事蹟圖片和各種著作版本,以及有關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展覽。

靈寶塔位於樂山市市中區凌雲山九峰之一的靈寶山巔,始建於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培修。塔身墩厚挺拔、巍峨靈秀,與遞延黛九峰和三江水相映襯,為樂山標誌性古建築之一。塔為正方形十三級密簷式磚塔,通高29.29米。須彌座以上的一級塔身,高5.1米,寬7.7米,四周均有券龕,每層皆有通光小窗,以供登臨眺望。

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造型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崖造像藝術的精品。大佛高71米,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建立經過3代工匠人歷時90年得以完工,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沿著臺階下山,可到達大佛腳下。

由於景區錯峰限流,排隊下山的程序很慢,到達山下時已經是夜幕時分。燈光初上,綠樹掩映,平添幾分莊嚴神聖之感。

從山腳下沿階梯攀登返回景區平臺,伴著夜色下山。

打車前往樂山火車站,乘高鐵返回成都住處。

Day6 成都——大熊貓、都江堰與太古裡

很早就瞭解到節假日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遊客眾多,定了六點的鬧鐘,前一晚就約好了車。儘管如此,儘管當天早上下起了小雨,六點半左右到達大熊貓基地時,門口還是排起了小長隊。

大熊貓繁育科研機構,完全模擬大熊貓野外生活環境,建有湖泊、溪流、竹林、草坪等,共飼養100 多隻大熊貓。除了大熊貓,還可以看到黑頸鶴、孔雀、鷺鷥等小動物。太陽產房和月亮產房則集中了最可愛的剛出生、幾個月的熊貓糰子,非常可愛。

7:30園區開門後,直奔園區最西門端的大熊貓月亮產房。這裡是大熊貓懷孕待產及初生小熊貓、幼年小熊貓生活的地方。熊貓寶寶普遍3、4個月大。產房是圓形的,一半是在室內,一半在室外。

園區內遊覽小熊貓1號活動場、小熊貓2號活動場、小熊貓產房,小熊貓的繁殖期在5-7月,10月份的時候小熊貓產房裡並無小熊貓幼崽。
遊覽大熊貓2號別墅、大熊貓太陽產房、幼年大熊貓別墅、成年大熊貓別墅、亞成年大熊貓別墅A區、亞成年大熊貓別墅B區、大熊貓14號獸舍、大熊貓1號別墅。

參觀熊貓廚房、熊貓醫院、熊貓時光咖啡屋、熊貓科學探祕館和大熊貓魅力劇場。熊貓科學探祕館可以瞭解到與熊貓有關的很多知識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發展歷史;在大熊貓魅力劇場可以稍作休息,觀看精彩的主題短片。

參觀完園區,可以在天鵝湖附近的竹韻餐廳或者玫瑰苑餐廳用餐,在玫瑰苑禮品店購買紀念品,並在附近的熊貓郵局郵寄明信片。從園區出來,此時的熊貓廣場上,正常演唱的歌手,販賣各類熊貓主題紀念品的商販,林林總總的商鋪熱鬧非凡。

曾在2019年國慶閱兵儀式上大放異彩,摘得國慶70週年群眾遊行地方彩車“創新獎”的“逐夢興川”四川彩車就停靠在熊貓廣場上。彩車以“新時代、新天府”為主題,將四川生活與發展的風情畫卷被濃縮在長15米、寬6米、高9.16米的彩車上。車頭以藍黃為主色調,兩隻憨態可愛的熊貓站在中歐班列——蓉歐快鐵上方,展開雙手喜迎四方。在熊貓的背後及兩側,放置著“金山銀山”、新能源頁岩氣開發、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彰顯四川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彩車底部,一汪“四水澤川”的江流,照見“水潤天府”的詩意;藏羌彝漢新村新寨,講述四川人民災後重建及脫貧攻堅的追夢故事;富有古蜀文化內涵的圖案和符號格外醒目,滾滾向前的車輪處,一組“太陽神鳥”圖案分列兩邊。

從熊貓廣場站點搭乘預約好的12點的成都景區直通車,前往都江堰景區。假期期間公里路況比較擁堵,到達都江堰景區時已經是下午兩點半左右。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
從離堆公園大門入園,這是公園正門,也是進出遊客人數最多的入口。進離堆公園大門——堰功大道——伏龍觀——寶瓶口——飛沙堰——魚嘴——過索橋——鬆茂古道回城,途中景色美麗,有玉壘關、玉壘閣、城隍廟等景點,可以俯瞰都江堰工程和都江堰市區。出玉壘山公園大門,就是古城區。

堰功道長150米、寬14米,首右側,銘刻有都江堰著名作家馬瑛所撰《堰功道碑記》:“公元2000年11月,時逢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際,堰功道始建於此!夫二千五百載歲月更迭、楓紅月白、北雁南歸。都江堰魚嘴分江、飛沙洩洪、寶瓶吐露,始造就“揚一益二”之人間天府。然自李冰以降,古堰屢有興衰、歷代多有創革,終使古堰千古不廢。東流之水,滾滾而去,稻菽芬芳,氤氳四季。”

堰功道兩側各有一條龍吟溝,共有248個大小石雕龍頭吐水。這樣的設計,暗合道家“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變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說,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而龍吟溝之上,堰功道兩側,正矗立著十二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每兩尊塑像用古樁銀杏間隔,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十二尊青銅塑像,正是十二位功勳卓著的治水護堰先輩。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劉備稱帝被封為丞相、武鄉侯。任蜀國丞相南征北伐時,他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為治水興農之本,調徵了一千二名士兵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並設堰官管理,為治國治軍、重視農田水利鞠躬盡瘁。

張鬆銀杏已經有1800餘年的歷史了,相傳是三國時西蜀的張鬆所栽種的一顆古樹,時至今日,這顆銀杏樹依然生息不止。這棵銀杏樹也是經典的86版《西遊記》中《偷吃人蔘果》一集中的那棵人蔘果樹。

伏龍觀在都江堰離堆北端,修建年代不詳,都江堰工程引水點寶瓶口即在伏龍觀下方。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觀因(伏龍觀因為)李冰降伏孽龍的傳說而得名。是紀念李冰的廟宇。

伏龍觀建在離堆之上,三面懸絕,一面用42級寬三丈一尺五寸石階和開闊的大壩相連,使伏龍觀顯得特別雄偉莊嚴。主要建築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建築佈局是:“東臨江口之關,故靈基立其左;西瞻寶室之穴,故仙亭峙其右。正居太上之殿,中築朝真之壇。”
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噸。石像造於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
正殿中的唐代飛龍鐵鼎,相傳是唐朝睿宗李旦之女玉真公主看破紅塵,在青城山上皇觀修道時用以的煮煉仙丹的故物。鼎重約千斤,上有八條飛龍和雲紋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鑄造精品。1978年10月移入觀中陳列。

另外還有一幅1938年繪製的都江堰水系圖,反映了都江堰當時河渠的歷史面貌。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

伏龍觀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後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

離堆,取離山之堆之意,離堆這個區域在沒有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前,和現在對面的玉壘山是連在一起的。李冰父子當年率領勞動人民開寶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鑿成的和玉壘分離的孤堆就是現在的離堆。離堆的東側是內江的進水口,俗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清清內江水通過這裡流入密如蛛網的渠道系統。

寶瓶口,是指起“節制閘”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由於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

寶瓶口寬度和底高都有極嚴格的控制,古人在巖壁上刻了幾十條分劃,取名“水則”,那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在公元前1000年寶瓶口已在《華陽國志》中有記載。

飛沙堰是洩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堤”,後又名“減水河”,它具有洩洪排沙的顯著功能,是都江堰的關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位;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利用離心力作用,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灘是指飛沙堰一段、內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臥鐵”。歲修淘灘要淘到臥鐵為止,才算恰到好處,才能保證灌區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進水多,低了進水少,都不合適。

飛沙堰溢洪道:“洩洪道”具有洩洪排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在魚嘴以下的長堤,即分內、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橫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絡紐帶。

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目前,安瀾索橋已比原址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Day7 成都——金沙博物館

起床後乘坐地鐵前往金沙博物館,這站地鐵融入了很多金沙的元素,還沒出地鐵站,從吊燈、立柱和壁畫中就已經先感受到了金沙博物館的氛圍。

午飯和朋友選在了附近的羅一手奶湯麵。

步行前往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遺址是一處商周時代遺址,出土了世界上同一時期遺址中最為密集的象牙、數量最為豐富的金器和玉器。其中最富盛名的是位於第四展廳的“太陽神鳥”金箔,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和成都城市形象標識主圖案。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的金沙遺址,分佈範圍約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600年)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第一個重大考古發現,也是四川繼三星堆之後又一個重大考古發現,並被評選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已發現的重要遺蹟有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還有數以萬計的陶片、數以噸計的象牙以及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和鹿角,堪稱世界範圍內出土金器、玉器最豐富,象牙最密集的遺址。目前可以確認,金沙遺址主體文化遺存的時代約當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後在成都平原興起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也是中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遺址之一。
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兩大主體建築——遺蹟館和陳列館,分別位於摸底河的南北兩岸,一方一圓,剛柔並濟,相得益彰,成為成都市重要的地標性建築。

遺蹟館位於博物館東部,摸底河以南,是一座呈斜坡狀的半圓形全鋼架建築,建築面積為7588平方米。遺蹟館是金沙遺址大型祭祀活動場所的發掘地,是目前中國儲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祭祀遺蹟、遺物最豐富的祭祀遺存。館內以發掘現場的原生態保護展示為主,遊客置身遺蹟館將親身感受3000年前古蜀王國氣勢恢巨集的濱河祭祀場面,現場瞭解2001年以來考古發掘工作的慎密繁複過程,親眼目睹眾多珍貴文物的出土原址。
金沙遺址第18號遺蹟基本情況:平面形狀呈長方形,由邊長約40釐米的9根方柱構成。柱間距南北向約1.9米,東西向約2.9米,面積約22平方米。推測此遺蹟原系一座長方形木結構祭臺。因歷時久遠,木柱已腐爛,現僅餘柱洞。

考古人員在金沙的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一些珍貴的烏木。數量較多,體量有大有小。同時還發現了一處很大的樹根遺蹟。

陳列館位於摸底河北岸,是一座呈斜坡狀的方形全鋼架建築,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主題陳列《走進金沙》由“遠古家園”、“王國剪影”、“天地不絕”、“千載遺珍”、“解讀金沙”等5個展廳組成,以重要遺蹟、遺物為主要內容,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形象地從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多個角度,全面展示了古蜀金沙的燦爛與輝煌。
“遠古家園”設定於陳列館二層西廳,面積約900平方米。精心設計的大型半景畫與實景結合,真實再現了3000年前金沙先民的生活環境:碧野藍天下的摸底河水淙淙流動,綠草叢中鶯歌燕舞、萬獸嬉戲,林蔭掩映著古樸的民居,遠處傳來狩獵歸來的歡聲笑語。在這裡,畫與景、虛與實和諧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淡化了時空的距離。


“王國剪影”設定於二層東廳,面積約900平方米。巧妙地使用“碎片拼接”的形式,把考古發掘成果、場景復原和高科技手段有機結合,沿著展線緩緩呈現出一幅幅金沙先民生產生活的剪影。

商周木耜:長 142,寬17.0,厚2.72(單位:釐米)
通體由一塊整木鑿制而成,形如現代鏟子,較長,圓形長柄,長梯形器身,器身厚度不等,前厚後薄。通體米黃色,木紋清晰。器儲存完好,僅刃部略有缺損。 其發現具有重大意義,這是迄今為止儲存最為完整最長的商周時期木質農具,表明在青銅時代,青銅農具並未在農業中廣泛應用,木質農具仍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天地不絕”設定於一層東廳,面積約1000平方米。幽暗的燈光、垂降的紗網營造出莊嚴、神聖的氛圍,集中展示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精美文物彰顯出這個古老王國曾有的璀璨與神奇,也是古蜀巨集大宗教祭祀活動的真實寫照。大膽運用紗網分割空間,並結合自由閒散的展線,使整個展廳的佈局頓時靈活起來。矩陣式展櫃的陳列方式更滿足了觀眾全方位、多層次的參觀需求。

商周跪坐石人像:長8.73,寬10.63,高22.7(單位:釐米)
蛇紋石化橄欖岩,石中含有大量細分散的粉粒狀磁鐵礦石及方解石,使石外表呈黑色條狀、褐色狀斑及白色劃紋。人像外貌為一裸體赤足的男性,呈跪坐姿態。推測可能是屬於當時金沙王國的異族人物形象。人像造型成熟而穩重,豐滿而傳神,雕刻技藝簡練而嫻熟,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古蜀先民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銅立人:長 6.2,寬 5.76,高 19.2(單位:釐米)
青銅質,立人頭戴有13道弧形齒飾的太陽帽,腦後垂下的為精心打理過的髮辮,臉部瘦削,短頸,眉弓突起,顴骨高凸,杏眼圓睜,大鼻,方下頜,大耳朵,耳垂下有穿孔。雙手作握狀,置於胸前,指尖相扣,雙拳中空,高高站立於插座上,極具三維空間感。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件青銅圓雕作品表現了古蜀青銅雕塑工藝技術已很成熟。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青銅製造工藝及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千載遺珍”設定於一層西廳,面積約900平方米。30餘件精品薈萃此廳,高貴燦爛的金器、神祕詭異的青銅器、色澤豔麗的玉器和生動寫實的石器,展現出金沙先民關於族群的歷史記憶,凝聚著一個時代文化藝術的精氣神髓。空間處理上,圓形中央藻井搭配整體抬高的圓形展臺,烘托出精品文物的崇高與神聖。“太陽神鳥”金飾被放置在圓形展臺最中心的位置上,一道天光從天而降直射其上,彰顯其崇高而神聖的地位也放大了文物自身的內涵。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十節青玉琮:上端長6.94,下端長6.3,上孔徑5.55,下孔徑5.14,高 22.2(單位:釐米)
透閃石軟玉。青色,質地溫潤,透明。器表有因鈣流失後形成的大片白化現象,白化的紋理多沿玉石礦料原有自然裂紋擴散。器表還有條狀的淺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狀沁斑。該玉琮為長方柱體,外方內圓,器上大下小,中間貫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為十節,孔內壁兩頭大中間小,為雙面鑽孔而成。器內外打磨拋光,玉質平滑光潤,製作十分規整。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長援直內玉戈:長36.6,寬7.39,厚0.78,(單位:釐米)
透閃石軟玉,玉質溫潤,牙白色,夾紅褐色沁斑,色彩鮮豔。無胡直內戈,三角形尖鋒,長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齒突,刃緣斜磨,起弧形脊,單闌,出上下齒,下齒殘,近長方形內,內中部有單向圓穿。內上下緣、端部斜磨,半透明。器兩面的援本部有長方形方框,框內刻劃交叉菱形紋。製作細緻講究。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人面魚鳥箭紋金王冠帶:外徑20.4,高2.83,厚0.03(單位:釐米)
金質,整體呈窄寬圓環形,上大下小。紋飾鏨刻在金帶表面,由四組相同的圖案組成,每組圖案分別有一魚、一箭、一鳥和一人面。魚體寬短,大頭圓眼,嘴略下鉤,嘴上有鬍鬚,身上鱗片刻劃逼真,近尾處作摺尺形,魚身上有一道較長的背鰭,身下有兩道較短的腹鰭,魚尾較寬作”丫”形,兩邊尾尖向前捲曲。箭紋的箭桿較粗,帶尾羽,箭頭深插於魚頭內。鳥紋位於箭羽與魚之間的箭桿後方,鳥頭與魚頭朝箭羽方向。鳥粗頸,長尾,大頭,鉤喙,頭上有冠,翅膀微展,腿爪前伸,三根並列的圭形尾羽組成長尾,尾部平直且與身體的方向平行。人面紋為圓形,有兩道圓圈構成臉的輪廓,中間為對稱的雙圓眼,上面為略成方形的眉毛,下面為抽象的嘴巴。整個紋飾線條流暢,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青銅文明、金器加工工藝以及四川盆地與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大金面具:長20.5,寬10.4,高10.7,厚0.08(單位:釐米)
金質,整體呈立體臉譜,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則採用剪下而成。表現範圍上限於額部,下方及下頜。面相近方,平額,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寬而兩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較大,雙眼鏤空約呈菱形,上眼簾呈弧形,下眼簾深凹。鼻樑高直,鼻翼與顴骨線相連。嘴巴鏤空呈微張之態,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寬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張,呈狹長方形,下頜平直。整個臉部豐滿,表情威嚴,具有一定寫實風格。表面打磨光亮,裡面未經打磨,較為粗糙。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以及四川盆地與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外徑12.53,內徑5.29,厚0.02(單位:釐米)
金質,整體為圓形,厚度均勻,極薄。圖案分為內外兩層,均採用鏤空的方式表現。內層圖案中心為一沒有邊欄的圓圈,周圍等距分佈有十二條順時針旋轉的齒狀芒,芒呈細長獠牙狀,外端尖,圖案好似空中旋轉不停的太陽。外層圖案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它們等距分佈於內層太陽的周圍,引頸伸腿,展翅飛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後相接,向著同一方向飛行。飛行的方向與內層太陽芒紋的方向相反。整器採用捶揲、剪下和打磨等多樣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經打磨,較粗糙。該件藏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商周時期古蜀先民金器製作工藝、青銅文明以及深層次的意識形態的重要實物資料。

商周石虎:長28,寬8.88,高20.03(單位:釐米)
蛇紋岩,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條狀斑紋,石料的自然斑紋近虎斑紋。虎呈臥姿,昂首,嘴巴大開,正視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個碩大的三角形犬齒,上、下頜各雕四顆門齒。喉部保留管鑽痕,側視虎的口呈三角形,上、下頜各雕三顆門齒,虎口的後部兩側又各有一個小鑽孔。虎額的兩側各陰刻五道鬍鬚,其後陰刻兩個”目”字形眼和三角形捲雲耳,兩耳間又陰刻四條平行線紋。直頸,虎頭和頸較虎身大,略顯誇張。前爪前伸,後爪向前彎曲臥於地上。臀部有一圓形小孔。腿與身之間往臀部延伸形成一條凹槽,與臀部孔下的一條凹槽將臀部分為六部分。石虎威猛而獰厲,自然而拙樸,在靜態之中蘊藏著動感,生機勃勃,充滿力量,確實是商周時期不可多得的石刻圓雕藝術精品。

金沙遺址博物館室外還有烏木林和梅花鹿苑供參觀遊覽。

參觀完博物館,和朋友前往附近商場,觀看電影《奪冠》。

打車返回住處。

Day8 成都——錦裡、文殊院

趁著早上游客比較少,從住處前往錦裡散步。


錦裡是一條仿古商業街,是成都人氣最旺景點之一,也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一部分。在這裡,可以欣賞捏泥人、擺糖畫的手藝,也可以逛逛極富三國特色的店鋪。街裡還有各種四川特色小吃,各種茶樓、咖啡館、酒吧、客棧等隨時可落座。

從錦裡騎車前往文殊院。
路過琴臺路,這裡是成都珠寶一條街,它名於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間雋永的愛情故事。道路兩邊全是飛簷翹角, 古樸典雅漢唐似的仿古建築,那座栩栩如生的青銅雕塑《鳳求凰》更是琴臺路上的畫龍點睛之筆。入夜後,走在琴臺路的青石板上,看滿街紅燈籠和仿古的宮燈,茶樓上有琴聲飄出,確實意境十足。著名的《蜀風雅韻》也是在此觀看。

文殊院始建於隋朝,是川西著名佛教寺院,院內珍藏著許多珍貴文物和上萬冊佛經、文獻。

中午在附近的老店洞子口張老二涼粉品嚐甜水麵、擔擔麵、鍾水餃和鍋盔。附近的宮廷桃酥也非常值得排隊購買。作為宮廷糕點系四大名點之一,宮廷桃酥清乾隆年間成為貢品,凡歷三百餘年,久盛不衰。1994年,地處五嶽宮街33號的”宮廷桃酥”店開張營業,流傳至今。

電影,火鍋,酒吧,和朋友們一起體驗成都慢下來的生活。

渝味曉宇火鍋。

打車返回住處。

Day9 成都——寬窄巷子

早起收拾好行李,打車前往寬窄巷子。假期的最後一天,這裡依然是遊人眾多。

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組成,是成都現存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寬巷子集中了整個街區最多最完整的老建築,在這裡可以品碗茶,吃正宗川菜,體驗老成都的風土人情。窄巷子既有清末民初的建築,也有早期西式洋樓,是以西式飲食文化、藝術休閒為主的休閒生活品味區。井巷子是典型的民俗成都縮影,除了引人入勝的磚文化牆,還匯聚了成都特色小吃、民俗玩意兒等。

小龍翻大江(寬窄創始店) 火鍋店裝修考究,位於寬窄巷子附近,有變臉等川味特色表演。

步行前往人民公園。人民公園是成都人喝茶悠閒愛去的街心公園,是一座集文化文物與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園林。公園內由金水溪、盆景園等自然景觀組成,沿岸種植的多種植被和溪流相輔相成。金魚島和永聚茶社融為一體,打造賞魚與品茗的文化場所,目前島上保有十多種珍品金魚。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人民公園西北部,建於1913年,是當時川路總公司為了紀念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烈士而修建的紀念建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是第三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被朱德譽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華革命先”的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時期最突出的歷史事件之一,它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遇。
碑高31.85米,為磚石結構,由碑臺、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組成。紀念碑碑臺仿照鐵路月臺修建,呈圓柱形。碑座與碑身為方錐形,其中碑座四面分別是鐵軌、火車頭、訊號燈、轉轍器和自動聯接器的浮雕圖案。而碑身四面嵌有長條青石,四面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字樣,由當時四川書法家張夔階(東)、顏楷(西)、吳之英(南)、趙熙(北)分別用楷、草、行、隸4種字型書寫,每個字大小約有1平方米。

公園內最著名的茶社要數鶴鳴茶社,近百年來風格不改,標配是竹椅、矮桌、蓋碗茶,最拿手的茶是“香片”。成都人民公園是體驗當地人閒適生活、慢時光的絕佳之選,才能真正體會到“休閒之都”的生活方式。

三大炮源於上世紀初,是成都本土傳統小吃和一種民間表演形式,後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乘地鐵前往機場,返回北京。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