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詩 — 澳門及葡萄牙藝術家作品展
二樓的“國際藝術大展”看好,沿斜梯前往三樓。三樓主要展出藝博館館藏作品,當時正在舉辦“抒情詩 — 藝博館館藏澳門及葡萄牙藝術家作品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澳門經濟高速發展,澳門本地和來自葡萄牙的藝術家也開始了一場極具詩意的交流歷程。通過頻繁的重要展覽和有效交流,澳門現當代藝術從探索、實驗走向開創、發展。這次以“抒情詩”為策展主題,展出逾九十件(套)館藏優秀作品,包括油畫、丙烯、水彩、混合技法、綜合材料繪畫、雕塑及裝置,充分體現出在此期間藝術家的創作成果及豐富的中葡文化內涵。作品來自本土華人和土生葡人藝術家,以及曾定居澳門或曾在澳門舉辦展覽的葡國藝術家,共六十位。
主辦機構:文化局
展場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三樓專題展覽廳
開放時間:13/07/2019 ~ 04/11/2019
參展藝術家:馬若龍
前言
澳門及葡萄牙藝術家的抒情對話
策展人:吳方洲
縱使澳門早於十六世紀已是西進東漸的重要門戶,然而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澳門與葡萄牙的藝術家之間才開始深入交往。他們利用各種媒材創創作,抒發情感思緒,表達生活體驗,並展開了一場深具詩意的交流歷程。為向公眾呈現具中葡文化內涵的館藏優秀作品,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特舉辦是次展覽,並以“抒情詩”命名。展出館藏作品逾九十件(套),創作媒介包括油畫、丙烯、水彩、混合技法、綜合材料繪畫、雕塑及裝置。作品出自六十位藝術家之手,他們包括本地華人、土生葡人以及曾居於澳門或曾在澳門舉辦展覽的葡萄牙藝術家。這批館藏佳作充分體現藝術家的創作風貌及豐富的中葡文化內涵,並已成我澳門重要的中葡文化交融成果之一。為進一步表達展覽主題,特邀澳門五位知名詩人︰姚風、馬若龍、黃文輝、凌谷及袁紹珊創作,同場展出他們的作品。
回顧澳門美術史,必須要提到賈梅士博物院(澳門藝術博物館前身)。1981年,該院院舉辦“葡國現代畫展”及“葡國現代版畫展”,為醞釀中的澳門現代主義美術打下基礎。1982年,“澳門文化學會”(澳門文化局前身)成立,為中葡現代美術交往和發展再創新章。在多個文化部門合力推動下,大大促進了當時正處於萌芽階段的澳門現代美術發展。
其時,澳門中葡現代藝術交流和發展就如春暖花開,朝著欣欣向榮的局面發展:1985年舉辦“葡國藝術家畫展”、“路易士·迪美美術回顧展”、“繆鵬飛、袁之欽雙人展”;1986年,對澳門現代繪畫發展具重要貢獻的“澳門文化體·現代畫會”籌備成立,並舉辦第一次九人畫展;1987年舉辦“百年葡國繪畫展”、“郭桓意念抽象畫展”。1989年,澳門文化學會改稱澳門文化司署,著力推動設立澳門視覺藝術學院,不少重要的葡澳藝術家開設各類工作坊,培養本地年輕創作人,為澳門現當代藝術奠下可持續發展根基。通過頻繁舉辦深具啟發意義的重要展覽及藝術家間的交流,澳門現當代藝術從當初的探索、實驗走向如今的開創、發展。
1999年成立的澳門藝術博物館接收了賈梅士博物院的所有藏品,多年來又通過購藏、收集得獎作品及接受捐贈等方式,繼續豐富中葡現當代藝術作品的館藏,使本次展覽得以順利籌劃。是次展覽以“抒情詩”為主調,可說是詩意盎然。作品有抒發從生活中激發起思想和情感的;有直抒胸臆的,也有觀點含蓄借景抒情的;有不求巨集觀敘事,只純粹描寫人物和景物的;還有理性抽象或抒情抽象以達心靈自由的。
展覽歸納成六個單元,有些作品在展區集中呈現全貌,有些交叉分佈在整個展場,又有些同時屬於多多單元主題……縱橫交錯,讓觀眾在觀賞之餘,同時作出思考和領會。
藝術家的創作如同詩人寫作,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建基現實抑或出於想像,都是自我感受的表達。是次展覽作品呈現澳門及葡萄牙藝術家東東西方不同美學、哲學觀點下對世界、對生命的思考,帶出中葡文化的相互滲透及影響,亦為日後澳門現當代藝術不一樣的思維與多元創作方向提供參考。
序言
文化,因交流而美好
“有界線的海,或許屬於希臘、羅馬;沒有界線的海,則屬於葡萄牙。”
— 費爾南多.佩索阿 (葡萄牙)
1486年,“發現”(descobrimento)一詞第一次出現在葡萄牙書寫材料中。在此前後,葡萄牙水手們經過六十年的艱辛和努力,作出了改寫歷史的“發現”:歐洲不是孤立的;大西洋不是一道屏障;非洲大陸有盡頭,且與印度洋相通……葡萄牙人的“地理大發現”,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線起來,為經濟全球化打下基礎,在航海、貿易、技術、宗教和文化等多方面,均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553年,葡萄牙人帶著文藝復興後的歐洲文化漂洋過海而來,在澳門與中華文明展開了數個世紀的交往。葡萄牙與葡語系國家,從海上出發,在澳門交匯。
2019年,是澳門迴歸祖國二十週年,也是中葡建交四十週年,我們舉辦第二屆“相約澳門 — 中葡文化藝術節”,以文化為紐帶,以藝術為載體,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合作層面,增加新亮點。國際書展、電影展、音樂會、藝術展覽等活動,呈現的是兩種語言文化的氣質、個性和魅力,以及其在漫長歲月裡“和而不同”的歷史走向。文化交流因互鑑而發展,因發展而創新。這種持續的文化交流活動,在推動民心相通的同時,將不斷強化澳門作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平臺作用,把中葡兩大語系的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樂和葡萄牙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Fado 在澳門的融合,可視為中葡文化因交流而創新的標誌性成果。在此,我向大家隆重推薦本屆中葡文化藝術節由澳門中樂團和葡萄牙藝術家合作演出的 “絲竹與Fado” 音樂會。葡萄牙歷史是半部航海史,而Fado正是來自葡萄牙民間最深情的聲音,訴說對遠航親人的思念,刻有鮮明的文化印記。聽過中樂與Fado的人,都會認同這樣的說法:“二胡和Fado本是前世失散的情人,此生今夜,他們在澳門相逢。”中樂和Fado,天衣無縫的完美對接,充分顯現出深度文化交流下的巨大潛力。
澳門國際書展是本屆中葡文化藝術節的全新亮點活動。書展以“品·味:澳門”為主題,展現澳門中西交融的美食傳統及文化特色,以書為媒,以書聚友,來自葡語系國家、“一帶一路”沿線的二十一個國家的出版商將參與盛會。有著長達二十四年曆史、被譽為“美食美酒界奧斯卡”的“國際美食美酒圖書頒獎典禮”將隨著首屆澳門國際書展的舉行而落戶澳門。為此,我們重點引介中葡文學和國際美食圖書,帶動多場頒獎禮、作家對談、新書釋出、中葡出版文化研討會及美食出版人沙龍等活動,彰顯澳門作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鮮活魅力。
為引介多部中國及葡語國家的經典影片、近年在國際影壇備受矚目的新銳導演作品,以及澳門作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所孕育出的影像創作,“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以“經典回顧”、“中葡新視界”以及“Olá澳門”三個章節為主軸,20多部影片配合映後座談及電影講座等活動,將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無比的影像之旅。
來自中國湖北和八個葡語國家的歌舞表演將走進社群,與民眾共享藝術節慶的美好氛圍。“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會給我門帶來更多的創意和驚喜。而“九九存珍 — 慶祝澳門迴歸祖國二十週年檔案展”更將與我們共同回味那份不可複製的歷史盛事的珍貴回憶。
此外,為了進一步落實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發展定位,把澳門的文化交流活動融入“人文灣區”的建設之中,本屆“相約澳門 — 中葡文化藝術節”將作為今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的分會場重點節目。相信這種深度融合,將更能發揮澳門中西多元文化長期交融共存的優勢,有助拓展灣區向外延伸的接觸面空間,豐富灣區內的人文交流內涵,將文化合作做深做實。
所有的相遇,都是前一次情未了、緣未盡的重逢。讓我們再度“相約澳門”,共享文化交流的豐盛。我深信,這是一次美好的相遇!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文化局局長 穆欣欣
獻辭
第二屆“相約澳門 — 中葡文化藝術節”即將隆重開幕。在此,我謹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對熱情參與這一盛事,並付出辛勞的各國藝術家、學者及工作人員,表示誠摯的感謝,對各位嘉賓和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相約澳門 — 中葡文化藝術節”的宗旨,在於突出中國與葡語國家歷史悠久、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徵,追溯其文明發展歷程,展現各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的軌跡,繼承和弘揚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從文化藝術上推進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互動互鑑,從而在新的時代心靈相通,情感交融,攜手合作,共同發展。
如果說,去年成功舉辦的第一屆“相約澳門 — 中葡文化藝術節”,已經生動體現了這一宗旨,那麼,第二屆將以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更加精彩的形式讓大家看到,不同文明的差異性、獨立性和多樣性,在這這裡得到了充份的尊重、理解和包容。由此建立起來的相知、互信的友誼,將構成我們在廣闊領域真誠合作的人文基礎。
這不是一般的文化藝術展演,而是一個匯聚了多種藝術風格,多種美妙旋律、節奏和色彩的“節慶”。走進它,就能聽到各種文明的親切對話,體味“美美與共”的和諧交響。相信每一位參與者和觀賞者,都會在“身”臨其境或“聽”臨其境中,引發關於建構中國和葡語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深邃思考和責任擔當的意願。
祝第二屆“相約澳門 — 中葡文化藝術節”圓滿成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 — 譚俊榮
參展藝術家名單
單元 1:觀景視角
此單元以裝置作品“活鏡子”為引子,藝術家目下的萬花筒,用以觀景,變幻無窮,用以解讀人生,色彩繽紛。在展場,大家可透過此作品的萬花筒來觀人、觀事、觀看歷史現場,觀看前輩畫家的澳門老風景以及中葡藝術作品在展場的祕密對話……。自有各自的感受和慨嘆。萬花筒內的世界千變萬化,從不同的時間和視角,看待事情或許有不同的結果。世界之象瞬息萬變,皆在不斷生成不斷流變,過眼景象皆是世界的歷史。
活鏡子
馬玉安(1975~)、馬法達·布特路(1980~)
裝置 2011年
“活鏡子”的反面
庇山耶和麵具
馬若龍(1957~)
布本丙烯 122 x 122 釐米 1986年
姚風
姚風,本名姚京明,現為澳門大學葡文系教授。著有中、葡文詩集《寫在風的翅膀上》《枯枝上的故人》《黑夜與我一起躺下》《大海上的檸檬》《在合唱中獨唱》等。譯著有《葡萄牙現代詩選》《澳門中葡詩歌選》《在水中熱愛火焰》《中國當代十詩人作品選》等十餘部。曾獲“柔剛詩歌獎”等獎項及葡萄牙總統頒授“聖地亞哥寶劍勳章”。
《庇山耶的四個關鍵詞》 姚風
愛情
你錯誤地採摘了玫瑰,讓雙手攥滿了刺,愛情的隱喻刺得你遍體鱗傷。失去了愛情,你也就失去了安身之地。失去了愛情,你也就放棄了愛自己,放棄了愛任何人。
你把自己變成了孤兒, 而葡萄牙是一個太小的孤兒院,無法讓你容身。因此你選擇了流放把自己流放,夢想那遙遠的東方可以安頓你淌血的靈魂。然而,東方那麼大,而澳門又是那麼小,你並沒有找到靈魂的棲身之地。你被一個個美麗的肉體擁抱,但愛情卻從未發生。
現實像一隻不停啃噬心靈的老鼠。徒勞的思念是無法治癒的病。你是孤獨王國裡的國王,你用虛無的天空為自己加冕。你是你的國王,你是國王唯一臣民,你沒有王后。
大海
大海即是巨大而波動的阻礙,又是世界上最遼闊的道路。你選擇這條道路來逃離你的國家,來告別自己。大海翻滾,激盪出白色的浪花,是在祭奠胎死腹中的愛情嗎?一朵朵白色的須臾之花,在陽光照耀下,刺傷了你的雙眼,因此黑夜提前來臨。星星用指甲緊緊抓住黑夜,這樣才不會掉下來。在黑夜中,你感覺自己比一顆星子還渺小。在大海上,你感覺悲傷的深淵比大海還要深。
你渴望抵達不過是一眼清泉,然而卻是大海在注入了你的“滴漏”,滴答滴答,滴落如無法枯竭的眼淚。
鴉片
既然你沒有收穫玫瑰,便開始種植罌粟;悲傷如此肥沃,罌粟花如此豔麗。你臥在床上,點燃了一次次啟程,沿著繚繞煙霧走向海市蜃樓,這樣你就忘記真實的道路。你把菸灰敷在傷口上,就忘記了疼痛。你用半斤的麻醉兌換了八兩的虛幻與寧靜。
活著就是一天天死去。吸食鴉片就是娶一位染上惡習的嬌妻。
詩歌
幸好有詩歌,你才變成一個“活死人”而沒有死去。幸好有詩歌,你才找到了一盞燈來承受陰影的重量。詩歌,是你身上唯一的財富,是眾多的不可能中唯一的可能。
沿著詩歌的階梯,你走向塔樓的最高處,瞥見愛情的面孔蒼白枯乾。沿著詩歌的階梯,你走下地下最深的洞穴,猶如一隻蛆蟲鑽入地下。
詩歌不是你用來取悅繆斯的,而是用來安撫自己的靈與肉。詩歌是一次次逃離,是烈日下的一個陰影,是一條孤單而行的小道,是一次次虛擬的新婚儀式。最終,不過是一場哀悼,是一次葬禮。
風景(沙梨頭區)
杜連玉(1921~1994)
木板油畫 44×43 cm 1985年
野外
趙偉夫(1906~1990)
布本油畫 40.5×50.5 cm 1957年
外港風景
譚智生(1921~2007)
布本油畫 42×55 cm 1957年
風景(沙梨頭區)
潘筱瑛(1920~2002)
紙本水彩 38.5×53.5 cm 1977年
古董商人
佩德羅·哥德斯(1847~1961)
布本油畫 59×76 cm 1954年
袁紹珊
袁紹珊,詩人,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及藝術系雙學士、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及亞太研究雙碩士。曾獲美國亨利•魯斯基金會華語詩歌獎、臺灣“時報文學獎”新詩組首獎、澳門文學獎、海子詩歌獎題名獎、淬劍詩歌獎等。2014年任美國佛蒙特創作中心駐村詩人,曾應邀出席紐約、里斯本、吉隆坡等多個國際詩歌及文學節,並擔任澳門首部本土原創歌劇《香山夢梅》作詞人。已出版《愛的進化史》《Wonderland》《太平盛世的形上流亡》等多部詩集及雜文集《喧鬧的島嶼 — 臺港澳三地文化隨筆》。
《觀景臺》袁紹珊
雲在白日投下煙霧彈
郊遊的鳥,躲進深山
一座永生之島
處處洞穴,處處私人海灘
投下一個劣幣
歷史給你三分鍾清晰的時間
有些爬蟲經過
有些重門深鎖
一個痴人向第九個太陽
說完了夢,拉出滿弓
若無遠方,就手執一個萬花筒
若無未來,就在工業廢墟中仰望星空
凌谷
凌谷,澳門詩人、專欄作家。200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大學期間創立如一社,任社長,出版合集《如一》。先後任職澳門日報、澳門藝術博物館、文化產業基金、文化局。出版詩集《新悅集》(澳門日報社,2007年)、《無邊集》(作家出版社,2014年),譯作有《世界和平飲食》。
《祕境》凌谷
永恆是
存在流向你
你也流向存在
但流動產生時間
時間產生遺憾
愛
在永恆和遺憾之間
渴望並滿足
日本的葡人
路易士·平託·古埃利奧(1942~2001)
彩卡紙,繪畫 30x16x11 cm 1995年
六世紀時期的女士
路易士·平託·古埃利奧(1942~2001)
彩卡紙,繪畫 30x16x11 cm 1995年
新空間之二
路易士·平託·古埃利奧(1942~2001)
布本油畫 100×129 cm 1992年
六世紀時期的男士
路易士·平託·古埃利奧(1942~2001)
彩卡紙,繪畫 30x16x11 cm 1995年
賈梅士
路易士·平託·古埃利奧(1942~2001)
彩卡紙,繪畫 30x16x11 cm 1995年
殷理基皇子
路易士·平託·古埃利奧(1942~2001)
彩卡紙,繪畫 30x16x11 cm 1995年
單元 2:澳門色彩
此單元作品透過畫作訴說澳門的人和事,既樸實也最珍貴。只要置身在這些作品前,潛藏的記憶不期然受到觸動,有如開啟時光之門重溫這座城市在過往不同時期和情景下,曾經有過的故事和人生。光線照耀出色彩各異的景象,人物或景物的形態進入人的眼瞼,感情細膩的畫家在不同的光源下,捕捉到隨光改變的色彩,並且依從最真實的心聲將景和色反映在作品上,也是藝術家對自身城市歷史的一種記憶和情感寄託。
吸菸區
吳衛鳴(1958~)
紙本丙烯 87×87 cm 1996年
沙利文餐廳
吳衛鳴(1958~)
紙本丙烯 87×57 cm 1988年
燃燒記憶
吳衛鳴(1958~)
紙本丙烯 87×57 cm 1997年
足球友誼賽(中國隊對葡萄牙隊)
華金·弗朗哥(1958~)
凹版-蝕刻法、細點腐蝕法 45.5×72.5 cm 2002年
夜之旅
潘荏燊(1936~2012)
紙本水彩 49×49 cm 1984年
色彩反射
潘荏燊(1936~2012)
紙本水彩 41×44 cm 1984年
雙喜
馬偉達(1960~)
混合媒材 80.3×100 cm 2003年
家
黎小杰(1983~)
布本油畫 180×150 cm 2007年
明月下
吳衛堅(1956~)
布本油畫 183×130 cm 1991年
馬若龍
馬若龍以其優秀及極具創意之作品成為國際知名的得獎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設計師及藝術家。出生於澳門,曾就讀於澳門、葡萄牙、德國及瑞典,1983年返回澳門工作。他經常應邀於歐洲、美國及亞洲之美術館及大學參展及演講。他是一名大學教授及社會領袖,並服務於多個民間組織及政府委員會。曾獲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前兩任澳葡政府及葡國總統頒授之榮譽勳章。馬若龍是MAA馬若龍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藝竹有限公司及婆仔屋文創空間的主要創辦人及合夥人。
《祖母的鏡子》 馬若龍
表面傾斜的鏡子
嵌在紅木框裡
一種考究的中國裝飾
歲月使鏡子黯淡下去
慢慢地
它變成一面水濛濛的鏡子
光澤早已失去
留下的只有鏡子
那朦朧的表面
我的中國祖母
很久沒有在那面中國鏡子裡
浮現於我眼前
她已隨那最後一場雨
隨那收穫的稻穗
一去再也不復返
* 中文由崔維孝翻譯
《飛沫曲》 馬若龍
每一滴汗都是珍珠
在你胴體的海洋
我揚起肌膚的風帆
在貝殼中我踏破萬頃碧濤
並看見朵朵浪花
在你海螺的山脈上飛濺
* 中文由姚風翻譯
警鳥
廖文暢(1951~)
布本油畫 117×83.5 cm 1993年
澳門街景(兩個中國婦女)
白麗娜(1936~2008)
紙本彩色鉛筆 36×30 cm 1984年
澳門街景(街頭小販)
白麗娜(1936~2008)
紙本彩色鉛筆 51×35.5 cm 1984年
行為狀態
何沛珊(1972~)
布本油畫 149×60 cm 1998年
單元 3:材料對話
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物質都會被稱為材料。但是在藝術家的眼睛裡,任何物質都可以被轉換為創作的材料,材料的選擇和運用,影響著作品呈現的觀念和視覺獨特性。當使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時,作品打破平面進入空間,成為立體藝術,於是大大豐富了藝術媒介的各種可能性,也是材料從物質轉換為有藝術生命的裝置藝術的突破和變革。隨著材料及科技的推陳出新,如今的當代藝術創作顯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中葡藝術家對材料和媒介的選擇,體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對藝術發展程序和對其所置身時代的反思和感悟。
軟骨藝人
韋迪基(1936~)
雕塑(懸鈴木) 47x39x21 cm 1985年
初次觸控
童建穎(1952~)
雕塑(木) 49x23x20 cm 2000年
初次觸控
童建穎(1952~)
雕塑(木) 39x24x12 cm 1999年
澳門
呂澤強(1971~)、呂澤康(1978~)
裝置2007年
藍色項鍊和銅飾
菲洛梅諾·佩雷拉·德索薩(1952~)
雕塑(丙烯樹脂、黃銅、石板) 3x24x12 cm 1997年
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
何兆聰(不詳)
陶 66 cm 2016年
百無禁忌
郭桓(1940~2003)
裝置/環保廢料 215x92x12 cm 1998年
運動之四
安東尼奧(1938~2013)
雕塑(銅) 50x12x12 cm 1985年前
人體
安東尼奧(1938~2013)
雕塑(銅) 18x15x12 cm 1985年前
運動之五
安東尼奧(1938~2013)
雕塑(銅) 46x11x11 cm 1985年前
貘
韓約翰(1948~)
雕塑(石) 38×41.5×22 cm 1985年前
櫸木臺
江連浩(1951~)
櫸木 78x130x40 cm 2001年
海洋空間
範國鬆(1913~2000)
雕塑(銅) 34x30x14 cm 1985年前
音樂盒
蘇沛權(1959~)
陶(創作稿) 1995年
沉思(四)
西村瑪爾塔(1964~)
氧化鈷色料絲印瓷石膏 15x90x25 cm 2003年
器皿
西村瑪爾塔(1964~)
氧化鈷色釉瓷 10x35x30 cm 2003年
屏風
魯奴·斯古埃拉(1929~2007)
混合媒材 170×200 cm 1998年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