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雨了,冷雨瀟瀟,寥落的街道像極了冬天的臺北,這大概是海洋氣候裡的城市的共同面貌:潮溼,帶著溫潤的冷淡,又有點浪漫。

這個下篇,寫寫我去臺灣的七天之旅——也是我的畢業旅行。仍然本著“就近”原則,辦了入臺證,從廈門走“小三通”去臺灣,打算去看看淡水小鎮,宜蘭的幾米花園,千與千尋你的九份,“那些年”的平溪天燈,以及海角七號等等。臺灣真的有很多值得嚮往的地方,但由於時間緊湊,所以只在臺北-新北地區活躍了一番。
(有關淡水的細節,我會單獨再寫。這次只將路程梳理一遍。)

出發:廈門-臺北松山機場-淡水

捷運在當地人的眼中是稀鬆平常的,窗外密集的房屋也不會引起他們的驚奇。但這些對於我都是要刻在記憶裡的。
捷運從松山機場出發,穿過市民區,向著我要追求的終點——淡水——駛去。至今我仍記得“信義-淡水”線到達淡水鎮前會經過一片紅樹林,浮泛在脆弱的海岸線邊,卻又是一處家庭旅行的好去處,偶有一位父親帶著跟著兒子騎自行車穿過。我在想為什麼那片紅樹林給我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它觸及了環保的理念,還是因為面積而令人驚奇?

拿著網路超不穩定的手機揹著揹包在淡水街頭走來走去,為的是找到自己在Airbnb上預定的住處。憑著自己不甚敏感的方向感找了兩三個小時才找到:在居民樓裡的民俗,比較整潔,屋裡雖然沒有空調,但小風扇正對著,六人間裡只有我一個,享受了標準間待遇。後來才發現5月30日是端午節,淡水鎮裡會有隆重的慶祝儀式(見到一尊黑色的神像,貌似是朱熹)……但錯過了。

淡水實在是一處適合所有人的浪漫之所:年輕人在老街裡遊玩,中年人在海邊草地上看日落,老年人牽手在漁人碼頭邊散步,初夏的溫度沒有讓任何一個人感覺不適——包括我,從老街上買了花枝丸、甘蔗汁、酸梅湯、天婦羅等一堆小吃後,就獨自坐在草地上,看夕陽一點點落下,看對岸觀音山的燈火升起,吹著涼風,再在木棧道上看水中的跳魚(生平第一次見魚跳出水來),那片安靜的海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第二線:淡水-臺北-瑞芳-九份

去九份,就是要去看千與千尋的紅燈籠夜景。但去了才發現:一個是日本人真多,二是有商業化的痕跡。

可能是臺灣太小了吧,所以即使是商業化的地區,被資本侵蝕、異化的範圍還是不大的,人們要生活下去卻沒有靠很多的花裡胡哨(比如廈門的曾厝垵),九份老街的“商業化”一到晚上9點就消失不見,只剩下潮溼、靜謐的夜。
見許多日本妹子都要拍到《千與千尋》裡取景的紅燈籠,我也想拍,但破手機拍不出來。
九份給我的,是潮溼的街道,好吃的蝦條和阿婆芋圓,9點後漆黑的石板路,和在半山腰藏匿著的一個老式電影院。
(如果有機會,想和一個人來這裡靜靜地看一場老式電影呢)

第三線:平溪線小火車一日遊

(這條線忘了叫什麼了,經過了猴硐、十分、九份、八斗子等站點)
不是隻有平溪有天燈的,也不是隻有晚上可以放天燈的,受民宿老闆的推薦,去買了一張一日遊小火車票,奔著平溪去,卻在“十分”看到了很多放天燈的家庭——都是遊客。
大概在燈上寫下心願,再由它飛上天空,本身已經是一件神聖且快樂的事吧,更何況上面寫的是父母對子女健康快樂的祝福、同學共同約定考名牌大學的期盼、情侶溫馨浪漫的長久約定——山林之神會祝福他們的。

猴硐裡沒有猴,只有數不盡的貓。大概跟這一帶是礦山有關係,包括九份也是貓多。但可能因為是旅遊淡季,看不出裡面一丁點的熱鬧氣氛,見不到幾個人,貓都是一律懶洋洋的,倒是狗還在微笑著營業。

坐著小火車從山的一邊坐到了海的一邊,一路風光無限,走得也是汗流浹背。大概晚上五六點回去的,夏夜的山裡都安靜了下來。民宿二樓有音樂會,但那時我沒有在人群中感到那麼放鬆,聽一會兒就走了。
民宿的宗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住的感覺很好,也聊了很多有的沒的。正值颱風天,陽臺都被圍了起來,臨走前和她在陽臺上合影留念。希望有機會再見。

第四線:瑞芳-萬華/臺北-返程

有點忘了為什麼從瑞芳(新北區)要轉站到龍山寺附近,大概是要去“艋舺”,但不知道究竟看些什麼,在冷清的剝皮寮裡轉了一陣,想不出來這個往日繁華商圈的樣貌。

在臺北市裡,好好去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蘇軾的《寒食帖》來了近半小時的照面。可能是因為國內的珍品太多了而疏於對每一個細節的展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很多展品的介紹很吸引人,氛圍也很好,一件件展品看下來都很有收穫。

(↑學生黨一定要了解一下)

(↑我為這個館付出太多)

(↑懟乾隆日常)

打卡臺北101大樓+裡面的鼎泰豐(貴而且沒有留下深刻印象),旁邊的“月亮不見了”主題公交很有趣,流連忘返(真的可以在裡面坐一會兒哦!)

這次畢業旅行歷時七天,走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也觀察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距今三年,但仍然記憶猶新,說不完其中的點點滴滴。
還是想說,臺灣,是個適合旅遊和做夢的城市。如有可能,希望再見。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