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投宿在叫“風見莊”的青年旅舍,八人宿舍間,高低床位依著建築形狀、呈弧形排開,很有特點,廚衛洗浴等公用設施亦齊全整潔。工作人員罕見地能說流利的英語,因而交流十分愉悅順暢。不過,自我感覺還是更青睞獨立的空間。房間里居然住滿了八個人,時常傳來的咳嗽聲,總讓人心頭一緊,下意識地拉一拉鋪位的布簾。哎,明明是自己家鄉的疫情,在異地反倒忌憚起別人!也實在是因為這趟行程的特殊,對身體健康程度的要求很高——絕對不能感冒!每天都祈禱自己能健康、順利地完成旅程,一路經歷著這麼多的恩惠與美好,真不希望因為自己而給這裡的人們帶來任何風險!

登山包寄存在旅舍,輕裝遊覽伊勢市。一直隨身的近二十斤的重量突然卸下,走路輕快得人像是要飛起來。伊勢路完成,下一步還不知道往何處去,就利用這兩天來好好休整、籌劃。

伊勢市,人口約13萬,位於三重縣南部伊勢灣邊緣,是日本傳統風情的典型代表。城市三分之一的土地為林地,屬於伊勢神宮——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老神社、日本宗教信仰的中心。

伊勢神宮,由以供奉天照大御神的皇大神宮(內宮)和供奉豊受大御神的豊受大神宮(外宮)為主的125座神社所構成。聽起來有些複雜,簡單來說就是一組神社群,而其中最重要的兩座正宮:內宮和外宮,相距約五公里,坐落於伊勢市。伊勢神宮,被譽為“日本之魂”,代表著對自然、祈禱、寧靜的信仰。其中的內宮,更是日本最崇高的聖地,其正殿被四重木牆所環繞,參拜者於自內側算起的第三道木牆外參拜。伊勢神宮每年舉行大小祭典約1500場,以祈求皇室昌盛、國民平安及五穀豐收,同時每年有萬千參拜者到訪,敬奉日本祖先,祈禱和平、安全、繁榮。

伊勢神宮最特別的一項活動名為“式年遷宮”,這是每隔20年、在正宮旁邊與其相同大小的土地上重建新的神殿,將神明移駕,同時重新訂製神殿內供奉的裝束和神寶。1300年來,每20年一次的“式年遷宮”持續進行,到最近的2013年,已是第62次。這已不僅是建築物理結構的更新,更是日本文化精神和傳統技藝的傳承,是國家層面的事件與慶典。

上午9時,伊勢外宮前已有參拜者眾。仔細觀察發現其中以團體參拜者居多,但他們又不像是左顧右盼、臨時集合在一起的遊客,倒更像某會社、某機構成員的一次專程集體參拜。尤其是那些正式、深色著裝的中高齡男性,二三十人一起,讓人猜想著他們的職業和身份。

我驚奇地注意到,幾乎所有的人,在經過入口的大鳥居時,都會真的依照“參拜禮法”,停步、鞠躬、再進入。而當他們結束參拜離開時,會在步出大鳥居時再一次回身、向著神社的方向一次鞠躬。在這個宗教信仰、以及各種泛信仰似乎普遍淡化的世界,他們的虔誠,無論這虔誠是為著個人和家庭的安寧幸福、抑或是為著更廣泛的和平繁榮,無疑都讓我的內心微微震顫著。或許,無論是否有所信仰、以及這信仰是什麼,一種虔與敬、肅穆與真誠,都該是生活中的我們所該具備的態度,就像那些參拜者們一樣。

最喜歡的,是神宮域內參天的古木,它們在此靜靜佇立了百年、甚至千年,注視著腳下來來往往的信眾,目睹著每20年一次的“式年遷宮”、綿延輪迴1300年。古木,是比人更久遠和堅定的存在。正殿之外,人們安安靜靜排著隊,兩次鞠躬、兩次合掌、一次鞠躬——祈求神明接受並守護自己的願念。

內宮距離外宮五公里,步行前往。途中經過的“神宮の博物館”,由神宮徵古館、美術館和農業館三館構成,分別展示著伊勢神宮的歷史文化、工藝美術和地域農林產業資料。博物館外圍有漂亮的庭園,建築本身亦是空間設計極具匠心的作品。其中建於1907年的神宮徵古館,是日本首傢俬人博物館,外表十分洋氣。不禁要感嘆,這個百餘年前曾立誓要“脫亞入歐”的國度,的確翹楚於亞洲其它所有國家,最早、最成功地吸納了西方現代文明。

伊勢內宮前的景象,著實令人吃驚——罕見的大規模停車場上,有上百輛旅遊巴士。下午三點多的光景,大量巴士仍在不停進出往來,簡直像是一下子到了國內某熱門景區。這恐怕是在日本,能經歷的遊客最多的地方了吧!不過很快就注意到差別:即便訪客盈門,也幾乎感覺不到嘈雜、混亂,四處都極為有序。

內宮有著更為廣闊的面積,抵達正殿前要在灰白碎石鋪就的路上走很久。人們都心無旁騖地前行,伴著不絕的沙沙響聲。幾乎沒有人懶散地漫步、沒有人坐下休息,亦不見散佈四處的歡笑拍照的人。五十鈴川從內宮外圍流過,宮域內濃密的植被讓人只聞水聲、不見流水,卻看見河川對岸的山坡上,林木間高高飄揚著一面日本國旗。在這裡,國旗是少見的,不像在美國那樣。但在重要的神社等場合,還是時常能看見招展著的它們,行旅平日基本感覺不到的身份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更多的各方面差異,似乎會在這一瞬間刺激一下自己的神經。

五十鈴川是流經內宮的神聖之川,有名的“五十鈴自動車”品牌,名稱亦由此而來。河川上游有一片約5500公頃、由神宮管理的森林,名字很美——“永遠の森”。1923年,《神宮森林管理計劃》制訂,旨在實現神宮建造用材的自給自足。20年一輪迴的“式年遷宮”,的確是巨大的資源耗用,神宮作為神聖之地,承載人們信念與祈盼的同時,亦擔起自己的責任,致力於自足的實踐。如今,這一計劃業已實現,森林鬱鬱蔥蔥,成為地域共同的福祉。

順道去了內宮近旁的宇治神社,作為一名業餘馬拉松選手,這是一定要來的地方。宇治神社供奉的是“健腳の神樣”,即足神。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馬拉松冠軍野口水木賽前就曾到此參拜,如今,這裡是很多田徑選手祈願之地,這無疑對我有著極大吸引力——惟願自己能一直奔跑,並在今年的波士頓馬拉松賽中順利出場!

很巧的是,野口選手就讀的學校和她當時的練跑徑就在入住的旅館附近,於是前去探訪。果然,行至一處小山坡,地上出現黃底藍字的標記,正寫著“野口水木金牌之路”。順著這條周長2.6km、頗為起伏的路徑走,會經過兩片棒球場。比較簡易的外場,棒球少年們無懼寒冷、衣著單薄,正在場上練習。更加正規的內場,像是正進行著兩支專業隊間的比賽。場地外,發現了“野口水木奪金紀念碑”。2004年8月22日,野口選手以2小時26分20秒贏得奧運冠軍。那條賽道我多麼熟悉,因為2015年自己參加雅典馬拉松賽時跑的是同一條線路。能在那樣艱難的賽道、天氣和白熱的競爭中奪得冠軍,可以想見在這個為長跑而瘋狂的國度,又特別是這裡、野口選手的家鄉,會帶來何等的振奮和欣喜若狂!駐足中,恰有一位男子沿著“金牌之路”跑向前去。這裡的人們,每日就在身邊這些運動英雄的感召和激勵之下,磨礪技藝、憧憬夢想,真是很幸福!我亦感受著一種幸福——因著自己的熱愛和曾經的參賽經歷,能與異國旅行時的所見產生如此密切的連結!生活中的每一份經歷,都是個人的寶貴珍藏。在這個繽紛的世界中,它們隨時會被喚醒,與更多的事物、更豐沛的感受相通相連。

伊勢市有很多古樸又顯尊貴的店鋪:米鋪、菓子鋪、清酒鋪……其中最有名的是銘菓店“赤福”,店內店外常常顧客如潮。其創業於寶永四年,專門查過,竟是1707年!如此名物,怎能錯過!專門買來,果然不俗——簡單素淨卻很考究的紙盒包裝,裡面是紅豆餡兒製作的甜點。不同尋常的是,豆蓉在外、糯米餅皮在裡,反其道而行之。口感十分香糯細膩,還沒回味夠,小盒裡已空空如也。不過讓我吃驚的是,“伊勢名物 赤福”的廣告居然遍佈整個城市:燈杆上、巴士上、列車站臺上、公園座椅上……走到哪裡,都有“赤福”相伴呵!總覺這不像是日本人一貫的行事風格——含蓄、內斂、講求事物的多樣與均衡。伊勢市的名物名菓眾多,卻緣何有些一“菓”獨大呢?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