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漫步澳門世遺-歷史城區

澳門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愣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20多處歷史建築,並由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線而成,於2005年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保留至今,見證了400多年來東西文化在澳門融合,悠閒漫步澳門歷史城區,你會發現多處精彩的世遺古蹟,並瞭解這些建築和廣場蘊藏的豐富歷史。
資料來源來自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澳門,是一個很有特色、很值得多次去的地方,各種賭場、各類美食不計其數,每次都有不同的發現:大三巴、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媽閣廟、鄭家大屋等,但最值得令我寫下游記的,就是這次漫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當你悠閒行走在澳門歷史城區,會發現多處精彩的世遺古蹟,閱讀這些建築與廣場背後所蘊藏的豐富歷史,是為人生一樂也!

每次出行前,我大都是啟動GoogleMap來計劃路線,將整個街景大致掃了一次,目的是不想在陌生地方來來回回,浪費腳力。今次我主要集中風順堂與花王堂區的世界遺產。

澳門分堂區是根據天主教信仰文化而形成具區域特色的堂區,計有:花王堂區、花地瑪、望德、大堂等等堂區。

可惜,出行時天公不作美,剛一出門時候忽然滂沱大雨,一時間我曾猶疑過去不去?不過最終在契約精神支援下,堅持了這次行程,也幸慶回來後就有了這篇遊記。去旅行最怕天氣不好,其實,下雨還有另一種美,怕個啥?

風雨不改!

摩爾兵營

從媽閣廟開始,正式進入澳門歷史城區。

媽閣廟由於我去過好幾次,這次我經過,沒入去,如果各位沒去過的,一定要去,試下那裡的上香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媽閣廟,存在至今已逾五百年,澳門名勝古蹟之一,是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

1874年建成,原稱摩爾兵營,是當時由印度來澳門的僱傭兵營地,樓房建於花崗石上,具有伊斯蘭風格的磚石建築,你一眼看過去就有種“一千零一夜”的感覺

看到那些雨絲了嗎?

主教山小堂

不遠就到了亞婆井前地。
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這裡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內港,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澳門葡萄民謠說: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向左就是著名的鄭家大屋(鄭觀應的故居,大到飛起,鼎盛時期可以住三百多人,名符其實的大屋,強烈推薦!)向右就是主教山小堂,我認為最具特色的澳門教堂。

不過,今次上主教山真是需要小心翼翼,雨水不停,山坡陡斜……幸好,安全到達。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位於西望洋山頂。殿堂線條簡樸,極之巨集偉。平時人來人往,好多澳門新人在此照婚紗相,今天大雨,卻是難得清靜。

小堂頂上有一個“聖母抱耶穌”石像,高高在上,有一種愛憐眾生的情懷。

小堂前有一個高臺,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拾,端莊慈祥,面臨大海。(我以前離遠一看,還以為是觀音)。

聖母這造像,源於聖母當年在葡萄牙花地瑪連續六個月的13號顯聖現給三個牧童神蹟造像。這時候,雨水打在聖母石像,滴嗒滴嗒,其孤孤單單的石像,令我想起了那首《石像》。

“能沉著去等 悲歡我獨尋
常懷著自信 不屈勇敢

獨力去抵擋 身邊風與浪
默默去等 不恐不惶

然而在你身 找不到淚痕
無用言語不需競爭
屹立永不屈 北風雖凜
並未破損堅剛本真”

教堂下面還有一個路德聖母巖洞,內立聖母像,也是重現當年聖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眾顯聖的情景。

在教堂裡坐下,竟然好像將外面的風雨、世俗的煩囂隔住,靜到只聽得自已的心跳。

風順堂/聖老欏佐堂

從主教山小堂下來,雨開始漸小。沒幾步,就到了聖老欏佐堂。
在很多年前,風順堂在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後來改稱風順堂,“順風順水”之意,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多都此教堂祈禱。這個堂區就以這教堂名為風順堂區,澳門最古老的三大教堂之一,建築是古典式再加巴洛克風格,左右各有一種大鐘。

當年老楞佐是負責管理教會的財產,賙濟窮人。在公元258年羅馬皇帝迫害中被放置在烤架上燻烤殉道而死。

此教堂裡的天花是淡藍色的,很神奇,令人有一種平和的感覺。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轉個街角,又到了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修院與聖堂相鄰。修院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教會人才,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當地人稱為“三巴仔”


。這間教堂有一件聖物,就是聖方濟各·沙勿略(這個是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聖人,地位就如禪宗的達摩一樣)的前臂骨存此。

教堂屬巴洛克風格,一字排開,神清氣爽,正面有三層、有三個入口。

一進入教堂,我嚇了一跳,我從未見過在教堂裡面有這種花紋柱,像一支滕蔓沿延而上!

天花有一個直徑12.5米、頂部19米高的穹頂,有通風、採光的作用,視覺上有種向天祈禱與神溝通的感覺。雖然比不上歐洲大教堂穹頂,但在遠東地區實屬少見,來此參觀真是值回票價


若瑟就是《新約聖經》記載中耶穌的養父,聖母瑪利亞的丈夫,新教譯作約瑟,天主教譯為若瑟。

聖盃

我第一次見到兩面的油畫,這是一面。

這是另一面。

崗頂前地

景點一個接一個,幾步路,又到了崗頂前地。
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著名的建築物有聖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等,加上碎石鋪成的波浪圖案路面,散發著濃郁的歐陸情調。

這時雨停了,路人行人稀小,很舒服的感覺。

崗頂戲院

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一間古老劇院,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由土生葡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

崗頂戲院是澳門唯一的歐式劇院建築物,屬新古典主義風格、以綠色為主色。

全中國第一處放映電影的地點、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演地!

聖奧斯定教堂

聖奧斯定教堂最初的建築非常簡陋,教士們便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每當大風吹來,蒲葵葉隨隨風飛揚,華人遠遠望去,覺得這情景像龍鬚豎起,就稱教堂作 “龍鬚廟”。

我感覺這教堂有點像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建築。這教堂目前暫停開放。

何東圖書館

建築物建於清光緒二十年,原為官也夫人(D.
Caro
lina Cunha)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41-1945)。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

歐陸風韻的建築樓高三層,是典型的花園式住宅。我在戶外閱覽區小休了一會,很舒服。

仁慈堂

再順路前行,就到了大家熟悉的新馬路,我們已經從風順堂區到了花王堂區了。

仁慈堂大樓是位於議事亭前地旁,為澳門慈善機構仁慈堂的物業,其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西醫-白馬行醫院。

玫瑰堂

由道明會建立,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歷400多年。

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華人稱之為“板樟廟”,又是教堂供奉玫瑰聖母, 故又稱“玫瑰堂”。

大堂(主教座堂)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或稱澳門主教座堂,坊間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

盧家大屋

澳門第一代賭王盧九家族的舊居。大約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型兩層建築,是典型的中式大宅。

後記

回想行程,我感受到宗教信仰的魅力,葡萄牙人自16世紀陸續抵澳,帶來了天主教信仰文化,形成具區域特色的堂區,讓澳門成為東亞歷史最悠久的教區。

澳門,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地方,即使很普通的一個人文環境都會有它的特別之處。其實這土地,至始至終蘊含了且已儲存長久的“古”文化。中西交匯,遊走澳門歷史城區,就像一場中西文化巡禮。

原有的,不被洋化;
曾經遺留下來的,不被染紅!
從古廟到教堂,中西相融成了一種文化包容性現象。

在其充滿歷史的特色老街走走,細心體會~~
即便是同樣地方,與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或不同的時間,都可能經歷不一樣的事,對吧?

再會。

背景音樂鋼琴曲 Shardad Rohani – Connie’s Butterfly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