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接上篇《不帶賭場玩的澳門匆匆遊記(一)(飲食/大三巴/澳門博物館)》(//www.mafengwo.cn/i/5627705.html)。這篇是純記錄行程,路線如篇目。
BGM是李宇春的《下個·路口·見》,因為整個行程就是不斷穿過一條斜街又一條斜巷,遇見許多個路口。況且,還是期待與澳門下次再相見的~~
從大三巴到議事亭前地
好的各位,現在我們從澳門博物館出口乘坐雙層電梯又回到了大三巴附近,可以開始我們的走街串巷徒步遊了。提醒一下,大三巴附近雖然有很多賣各種手信的商鋪,但最好不要現在馬上買,咱們可以游完澳門的各種斜街傍晚回來再說,畢竟遠途無輕負嘛~
那麼,出發!
——————————————-
這張大三巴街其實是早上八點照的,大批遊客還在拱北海關排隊,所以顯得這麼空曠。
八點,大多數店鋪還沒開始上工,大多沒開門,但已有早起的手信店與化妝品店開了張。
八點半,大三巴附近的各條街巷開始人潮湧動。同一條街,景象明顯不同。估計我後面也不會再說到購物問題了,所以在這裡略微提一下——各種肉脯杏仁餅蛋卷啥的先嚐後買按磅稱重計費,多嘗幾種你會找到你最愛的肉質和口味(我還是覺得黑椒味最合口);卓悅和莎莎的確有很多物廉價美的東西值得買,想確保正品可以到轉幾條街的新八佰伴去看看。鉅記、咀香園分店非常多,一家貨色暫時不齊可以再遛躂遛躂到另一家,只要你還能提得動走得動~~
話說內地的DQ和泰國的五倍價差已經讓我心裡不平衡到在泰國每次看到DQ必吃,然而在澳門,DQ比內地還貴……
在這熱鬧街巷邊的空地上,有個小小的水果攤和一家略顯雜亂的早點鋪,來幫襯的應該大多是街坊,完全不為旁邊的喧囂所動的樣子,按部就班地照著自己的節奏生活。
視線一轉,早點鋪旁,居然有一間女媧廟,這果然是我們大中華的地道母神啊,妥妥的接煙火氣。百度一下,這間女媧廟是善男信女們為請女媧娘娘補情天而建,是求姻緣的,現在還同時供奉了呂祖和觀音——看來是不會再發生紂王題壁的事了。然而這幾位神仙會不會打架,法術體系是否相容我不得而知,在門口望了望,接著往前走。
從購物人群中出來,咱們正式開始徒步休閒遊,但是具體該往哪兒走?澳門旅遊局幫你來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凡是來澳門自助遊事先又沒做過詳細攻略的朋友,旅程第一站都應該來這裡。它就在噴水池旁,新馬路邊,民政總署斜對面,一棟三層的米黃色樓房,請認準一樓屋簷下的“澳門商務旅遊中心”字樣,以及地面上“旅遊局”黑色大字對準的那兩扇推拉門~
推開門進去,運氣好的話,你會碰上旅遊局舉辦的各種澳門旅遊推廣活動。比如這回,我碰上的是全球免費寄贈明信片,明信片的圖案都是澳門各處的地標風景,立刻給家鄉的小夥伴以及國外的朋友發微信要地址好一通忙活,寄出去了十幾張誒嘿嘿嘿o(^▽^)o~~
即使沒有遇上不定期的旅遊推廣,也可以在旅遊局拿到免費領取的澳門旅遊地圖,還有推薦各種不同旅遊方式與路線的小冊子,公交大巴游、徒步遊十幾條線,每條線路經過的景點介紹和美食推薦都是很可愛的手繪。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小冊子拿走,雖說拿全了也沒人阻止你,但是這麼多銅版紙印製的精美製品一路帶著也挺沉的,對吧?
正是有這可愛而翔實的小冊子作指南,根據我的步行速度與遊覽習慣,我選擇了議事亭前地-崗頂前地-鄭家大屋-媽祖閣/海事博物館這條線。
————————————————————–
從旅遊局出來,左手邊有一所教堂。澳門的教堂很多,但是這所玫瑰堂的特別之處,除了它供奉的是玫瑰聖母,還在於它的聖物寶庫裡收藏有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的珍貴文物。
聖物寶庫裡收藏有各種材質的聖母像、聖徒像,不少精美的畫作,其中最著名的油畫《聖奧斯定》和木雕《被綁的基督》我沒有拍(因為光線與布展角度,總覺得有些陰森),拍得最多的是各種做彌撒用的祭臺,銀器、銅器、鍍金器,還有主教們穿的各款花式繁多的祭袍。
——————————————————————
為什麼要耗費大家的流量在這裡放一張街頭小景呢?主要為了與上篇(一)呼應一下,提醒大家從這隻蘋果的右手邊拐過去,義順牛奶第三分店的招牌就不遠啦~~
接著往民政總署大樓方向走,它對面的噴水池本來也是人潮湧動的景點,但是我2015年8月第一次來時正逢颱風季大雨,雨大到什麼程度一看下圖便知——居然能給我拍到一張空無一人的前景!~從此澳門舊城區就給我留下了潮溼多雨而乾淨清幽的印象。也許是錯覺?但是管它呢,人少的景點玩起來真的比較開心啊……
到了2016年1月底,猴年新年將近,噴水池前哪怕天氣依然不好,也變成了一幅這麼紅紅火火的場景~
民政總署大樓也是這樣,頭一次來粉牆青窗,十分靜穆。
到了猴年新年,它也張燈結綵了(^_^)∠※
對了,旅遊局正對面,民政總署另一邊斜對面的澳門郵政局大樓也可以逛一逛哦~這棟三層建築落成於1929年,裡面除了開展正常郵政業務(可以到裡面通過自動售郵票機買郵票寄明信片回內地,也可以去蓋紀念戳),還包含澳門郵政局博物館,展品包括許多珍貴的世界各地的郵票、澳門早期的各種郵政裝置,澳門第一間電臺錄音室,和1930年投入使用的澳門首座西門子步進式自動電話交換機。大樓頂上的鐘樓現在仍承擔著準點報時功能。
即使不進去,從外面看郵政局大樓也很有氣勢……
——————————————————–
民政總署大樓也是議事亭前地非常值得逛的景點之一啊。這棟大樓1784年開始修建,1874年重修後形成現在的規模。大樓地下右側是展覽廳,定期舉辦各項藝術展覽;二樓前座是會議廳,歷年的澳門市政議會,以至今天的民政總署公開會議和記者招待會,都會在這裡舉行。所以它既有歷史意義,也具有時政與文化意義。
看一樓大廳的廣告,小型音樂會是趕不上聽了,倒是趕上了澳門貨幣展。
歷次發行的各個版本的澳門貨幣均有展出,包括連張和試色張。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舊址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現址
包括早時澳門人使用的銀票和各種票據。
大樓後進是一座美麗的小花園。樓梯和圍牆都貼著齊腰的青藍花傳統葡式花紋瓷磚,十分清雅秀麗。
白色與墨色的碎石拼出的地面花紋很雅緻。
二樓西北後座設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屬澳門文化局管轄。介紹上說“(該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為設計藍本,裝潢和傢俱陳設具有濃郁的的古典氣息。專門收藏17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別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不乏瑰寶遺珍。”開放時間如下圖。
從崗頂前地開始的各種斜街與教堂
從民政總署大樓出來,沿著它旁邊的一條小巷,我們開始領略澳門獨特的斜街風情。
澳門有好多街道叫做“xx斜街”“xx斜巷”,沒身處其間之前不理解,為什麼要起這類名字,是因為最初城市建設的道路規劃不好嗎?你看北京、西安那幾個古都,原來的古城裡道路規劃都橫平豎直四四方方的,像棋盤一樣整齊,怎麼會有斜街?
當你踏上澳門的斜街就會恍然大悟,這“斜”不僅僅指道路的方向,更指的是道路的坡度。澳門半島雖然是個在花崗岩島嶼基礎上形成的沖積半島,但島上也有著蓮花山、東望洋山、西望洋山、炮臺山、媽閣山等山地,建築依山勢而建,道路沿山體蜿蜒,自然就形成了一條條別具特色的斜街。
這些斜街大多是兩車道,在這麼窄而陡的道路行車與停靠,讓人覺得澳門人的半坡起步技術一定都特別過硬。旁邊窄窄的人行道同樣用黑白雙色石子拼出各色花紋,大多與海有關:或是海星,或是海浪,一路走過,我們還見過海馬、鯨魚……澳門,果然是因海起家的城市。
兩邊的建築或黃或粉或淡綠,襯著繁密蒼翠的熱帶植被、墨白相映的地面花紋,便是這城市隨處可見的美。
在斜街兩旁直倔倔拔起的,很多是當地的住家。
還有很多歷史建築。比如下面這所供奉苦難耶穌像的樸素的聖奧斯定教堂。
聖奧斯定教堂對面,是著名的崗頂劇院。這是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1860年開始建設,1873年建成了現在的樣式與規模。羅馬圓拱式門廊和綠白互襯的色彩令它顯得莊重而不失清新。
劇院的內部用現在的眼光來說不能算奢華,但還是很簡潔大方的。
劇院一樓
劇院二樓。
劇院現在也還承擔對外演出,每當夜幕降臨,數百年的衣香鬢影,也許又會在舞臺上與觀眾面見面。
一條條斜街
一座座教堂
聖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時立有風信旗杆,是葡萄牙人決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標,所以這座教堂也被稱為“風信堂”。後來因粵方言“信”“順”同音,也為了祈求風調雨順,“風順堂”就成了它的俗稱。獨特的雙鐘樓和高高的石階底座讓它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經過聖老楞佐堂繼續往前走,會經過一條亞婆井斜巷,據說真正的“亞婆井”就在這條巷子的盡頭。
亞婆井得名的由來,據說是明朝有位老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後來葡萄牙人從這一帶沿海登陸,這裡成了他們在澳門最早的聚居地。葡萄牙人稱這裡為“lilau”(山泉),並且有民謠說:“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而這一帶的建築,也就保持了典型的歐洲小鎮風格。
亞婆井前地,古榕婆娑,清風徐來,樹蔭下的花藝鐵長椅和街邊花壇,是乘涼聊天的好地方。
亞婆井前地的這口小水池,從牆面裡噴出的泉水,是從山上真正的亞婆井引下來的,時時能看到附近居民拎著小桶來汲水。
從亞婆井前地沿媽閣街往前走一段,是舊稱“摩爾兵營”的港務局大樓。這棟大樓是由義大利設計師設計,1874年建成,最初的功能是作為到澳門當警察的印度人的營地,因此建築風格與澳門其它的葡式建築不一樣,融入了明顯的伊斯蘭風格。1905年,這裡被改做港務局和水警的辦公地點。與眾不同的拱頂和門窗,提醒遊客它最初的功用;而旁邊草坡上的大鐵錨,則標誌著它現在的功能。
港務局大樓附近的人行道,雙色石子拼出的圖案是一艘葡萄牙帆船。
繼續往前,當你看到媽閣廟斜街旁邊的樓房變成了青灰色,媽閣廟就快到了。要記得在這裡吃一個雪糕車老伯的榴蓮雪糕喲~
鄭家大屋
在介紹人人都聽說過的澳門媽祖閣之前,我還想鄭重介紹一下亞婆井前地對面的鄭家大屋。在周圍一片的葡式建築與教堂的包圍中,鄭家大屋,是像廣州陳家祠一般的嶺南建築博物館。
鄭家大屋是澳門現存建築面積最大的民居建築群,根據大屋內之楹聯的落款日期,其建築日期可追溯至1869年以前。1887年,中國北方發生了赤地千里的大旱,餓殍遍野,雞犬絕聲,而鄭家作為澳門當時知名的買辦與慈善家族,帶頭籌款,東奔西走,先後募集救災資金14萬餘兩白銀,當朝權臣李鴻章等為表感謝,奏請朝廷批准,封賜鄭家家主鄭文瑞榮祿大夫勳位,由此鄭家大屋便成了澳門唯一的“大夫第”。
雖有著曾經的光耀,但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鄭氏後人水流雲散,這處佔地4000平方米的建築群被一再分租,最多時竟容納了300多房客。房屋被超負荷使用,缺乏應有的修繕與保護,還屢次被火災光顧,鄭家大屋一度光彩不在。2001年,迴歸後的澳門特區政府以換地形式取得鄭家大屋業權,由澳門文化局負責,歷經八年多細緻謹慎的修復,2010年開始向公眾免費開放。澳門文化局還為鄭家大屋開通了官方網站:鄭家大屋 | 主頁
//www3.icm.gov.mo/gate/gb/www.macauheritage.net/mandarinhouse/cn/ ,用以增進公眾對它的瞭解,還可以預約參觀。
下面的平面示意圖,就是從鄭家大屋主頁截出來的。
傳統的廣東式凹門斗如此高挑,已然顯出不凡。
百年滄桑的無聲見證不僅僅是磨出白茬的趟攏和斑駁的木門,有資料說門後的這方門官被發現至少有18層塗灰,那就至少被修繕過17次。
邁過入口的拱門,後建的諮詢處和禮品店,儘量與舊屋的美學風格相協調。
下雨天,水裡缺少氧氣,小院裡缸中的草龜探頭出來換氣。
門頭殘留的喜鵲登枝等灰塑。
月門。看得出來下半部分是原來的殘件。
從月門背面望出去,可以看到一方琉璃通花漏窗。
轎道。當年到訪的客人,都在此下轎或下馬,才步入榮祿第,而轎伕及隨從等則都在這裡等候。
接待處有圖片介紹鄭家大屋的前世今生,如何修繕復原。
修繕時運用的各種材料也被陳列出來。
用圖示說明房屋的構造與建築特色,細緻而清楚。
僕人區與主房區之間有個L形迴廊,還有座方形的內花園。迴廊下置有桌椅,可聊天,可品茶,可賞雨。
幽深的後巷。
一處凹進牆體的小神龕。
各種雕花木門。
壁畫。
舊傢俱。
落地花窗。
各式花窗上鑲著俗稱“明瓦”的雲母蛤貝殼片,加上天井的透光,既解決了採光,又增加了空間美感。
無論是餘慶堂還是積善堂,主屋大廳都不在一樓,而是設在二樓。這恐怕與澳門潮溼的氣候有關。
餘慶堂的抬樑式構架,匾額、壁畫、楹聯以及各種陳設,古色古香,地道嶺南風格。
餘慶堂後廳還陳設有一架由十二扇屏風組成的折線形壽屏,雕工精細,然而與西式天花映在一起,又別添一分趣味。
如果現在要再找這種黏土大階磚來鋪地,應該很困難了吧?
餘慶堂與積善堂的門口與鄭家大屋的入口不在同一方向,這兩座並列的四合院門口都面向西北,透過橫亙於面前的狹長前院,遙望著珠海與澳門間夾著的內海。雖然當年大小船隻穿梭往來的海濱如今已被填海造陸,海岸線往前推進了三四百米,並且修建了諸多的住宅棧房工廠店家,早已看不見海水,但餘慶堂門口兩側書寫著“前迎鏡海”“後枕蓮峰”的對聯,仍然記錄了當年大屋背山望海的美好景象。
前院中的老水井已被封上。
前院出口與轎道之間還有一個穿堂。
朝廷封賜的“榮祿第”匾額與曾國荃手書的“崇德厚施”牌匾就懸於這穿堂簷下。
穿堂橫岔過來的文昌廳,是鄭文瑞之子、商務家、思想家鄭觀應當年讀書著述的地方。著名的《盛世危言》便誕生於這裡。
鄭觀應是甲午戰爭(1894年)前後風靡一時的“商戰”理論的主要代表者,認為中國在反侵略方面應該把反對經濟侵略放在比反對軍事侵略更為優先的地位。他在《盛世危言》中提出,“習兵戰不如習商戰”,“欲攘外,亟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的改革思想不僅為當時的洋務派主將盛宣懷等認同,還影響了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等時代鉅變的推動者。
鄭氏家族當年的合影。
文昌廳望出去的大花園,應該是鄭觀應當年著述思考之餘休閒消遣之處,仍在整修當中。
頗具現代感的鄭觀應紀念館也尚未完工,不對外開放。
大花園裡高大的楊桃樹垂果盈枝無人理睬,熟透了的果子空落在舊日的“石仔路”上。
要離開了,沿著長長的轎道再走一回。
媽閣廟
“媽祖”在福建話中意為“母親”,這位本職是庇護海事安全的女神在信眾的期盼中承載了越來越多的職能,濟困扶危、治病消災、保佑地方……供奉她的媽閣廟甚至在陰錯陽差之下,成了澳門被西人稱為“Macau”或“Macao”的由來。
然而這大名鼎鼎的媽閣廟佔地並不大,大門口僅容三人並行。
開放時間:早七點至晚六點。
牌坊、正殿、弘仁殿、觀音殿各部分依小小的媽閣山盤旋而上,錯落有致。
許願樹旁的欄杆上掛滿了祈願紅包。
山路兩旁的巖壁上時不時閃出頗具禪味的摩崖石刻。
偶爾還有道教元素閃現。
進入大門後右手邊的正覺禪林雖然稱為“禪林”,其實就是俗稱的“媽祖殿”,同樣稱不上高大巍峨,但比起其他殿宇顯然較為講究,香火極旺,紫煙繚繞,幾乎看不清媽祖像的真容。
讓我迷惑的是媽祖殿這霸氣的外楣額——“萬派朝宗”,萬·派·朝·宗…………好吧,海納百川,大家開心就好。
嗯,灰塑和磚雕還是很好看的。
乘木有功,利涉大川。這巨石上刻著的“一帆風順”圖,是人們樸素而亙遠的希望。
澳門海事博物館
本條路線的終點——海事博物館,就在媽祖閣對面,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整個館由博物館大樓、漁民天地、海上貿易 、航海技術與交通以及水族館五部分組成,著重介紹澳門的建設成長與大海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中葡兩國的海事史,所以門前的旗杆特意設計成了帆船桅杆的樣子。
或許一些遊客會覺得裡面大多是各種船的模型,沒什麼好看的,可我的觀感是它和澳門博物館一樣,儘可能地記錄與展示著澳門獨特的歷史,甚至比澳門博物館還要細緻與微妙。
開放時間是上午十點至下午五點半,每週二不開放。10歲以下、65歲以上免票;10-18歲的參觀者票價為澳門幣5元,18-65歲10元,週日半價。
風雨廊道像起伏的海浪,又像鼓起的風帆,細節設計得頗費心思。
用一整條鯨骨雕成的龍舟,然而這是仿製品,正品在譚公廟。
這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漁事。介紹各種傳統捕魚的船隻與工具。
各種船、各種網,頗有點排兵佈陣的意味。
各種型號的魚鉤。
造船用的木材。
魚槍。
踏著它在灘塗上滑行以捕捉彈塗魚的泥板。
大家愛吃的生蠔要在蠔田裡生長五年。
烏篷船。
接下來這一部分是葡萄牙海事發展史介紹。
航海學校開設在船上,在實踐中學習,效果當然槓槓的。
各種水手結的結法和功能,讓人眼花繚亂。
各種葡萄牙傳統船隻船型介紹,有模型,也有視訊。
問訊處與紀念品發售處也有著濃濃的葡萄牙海事色彩。
中國海事史也是十分重要的展出部分。
戰船模型。
樓船。
車輪舟。
以下是中國古代為世界航海業貢獻的幾項重大發明。
鄭和下西洋也做了相關介紹。
不過下圖的解說令我心情有些複雜。希望不會有人衝著鄭和喊”安拉胡阿克巴”。
接下來的部分是澳門考古挖掘出的部分航海文物。
……煙燈煙槍也……算文物吧。
宋代古船發掘現場舊圖片。
館內的最後一部分,是介紹澳門一帶的生物資源。
各種貝類薈珍。密集恐懼症患者可以跳過。
小朋友最愛的水族箱。
出得館外,是漁民生活體驗區。那已是過往的疍家生活,就此化成了孩童們新的記憶。
再見。
再見啦澳門!匆匆而來倏忽而去,走馬觀花的鴻爪雪泥暫且留一個淺淺印記。下次若有機會,再來細細體會你特殊的人文特殊的景。
非常感謝能把(一)(二)這兩篇遊記從頭看到尾的朋友,尤其是本篇,這麼多圖片一定消耗了你不少流量,真的不好意思。願我的流水賬能為你的澳門行提供一點點幫助與參考,祝出行愉快!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