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洋炮臺,位於東望洋山山頂。炮臺本身,以及精緻的東望洋燈塔和優雅的聖母雪地殿教堂,皆歷史悠久。炮臺在綠草如茵的映襯下,與旁邊的燈塔相映成趣。燈塔主建築為純白色的圓柱形,點綴著黃色的線條和歐式的小窗,端莊大氣。

中國銀行澳門元新版100元鈔票正面主景圖案選自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景點:東望洋炮臺

(網圖)
從澳門漁人碼頭出來,我們決定登東望洋山。將山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三大名勝古蹟(炮臺本身、東望洋燈塔和優雅的聖母雪地殿教堂),一下游覽。如圖,澳門漁人碼頭到東望洋山不遠,走走拍拍,步行上山。

途徑澳門理工學院。留個影吧。

在澳門理工學院處就可以看到東望洋山了。從駐奧門辦公室大樓後面乘電梯就可以到炮臺腳下。然後徒步登山,環形而上,即到炮臺。大概需要半個多小時的時間。
東望洋山俗稱松山,是澳門半島最高山崗,高海拔93米,南連若憲山。“東望洋”相對於西望洋山而言。

駐奧門辦公室大樓後面的榕樹

出電梯已到半山腰的炮臺腳下,接下來按著路標往燈塔方向環山路而行。山頂小路兩旁的樹木茂盛。 路旁還有運動場和一些休閒的裝置。小路上上不乏慢跑、競走的市民。

東望洋炮臺始建於1622年,1637年擴建,至1638年始築成;因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而得名,又名基亞(Guia)炮臺,華人稱松山炮臺,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
炮臺的主要用作防禦外敵和觀測站。在過去,東望洋炮臺與大炮臺和媽閣炮臺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
此處長期列為軍事禁區,至1976年葡軍撤出澳門,炮臺始開放成為旅遊景點。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在這裡可以見到颱風訊號的標記。由於地勢高,每當刮颱風時,氣象局就會在炮臺上懸掛相應的颱風訊號標記,提醒市民作好準備。

東望洋炮臺位於澳門半島最高峰松山之巔,俯瞰整個半島,炮臺建築佔地約800平方米,炮臺平面為不規則多邊形,牆高約6米,立要由花崗石築建而成,女兒牆不作雉堞式設計,在架設大炮的地方,女兒牆稍為降低。

東望洋炮臺上的竟擺放著一個大大的鐵錨。我想是不是告知遊客,15世紀到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海洋霸主之一葡萄牙人通過海外殖民地之間的貿易聯絡,將世界上許多種作物或植物運來運去,從東方的殖民地澳門的運走中國的瓷器……

1517年,葡萄牙人開始與中國通商。1553年,藉口上岸晒貨,入居澳門。1557年起,設官府,修炮臺,佔據澳門為殖民據點。

扯遠了。回到遊記上……

在此可俯瞰澳門全景和珠江口的壯麗景色。身後是獲選為世界20座最具標誌性大樓之一的澳門新葡京。
2011年10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旗下的旅遊及生活網站CNNGO邀請了世界著名建築事務所的代表,從全球各個城市中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20座摩天大樓,新葡京排行第12位。
  新葡京作為澳門唯一入選的建築物,樓高258米,外形設計猶如一朵巨大的金蓮花(蓮花是澳門的區花)。大樓建築設計的靈感亦源自跳舞女郎配戴的羽毛頭飾,活潑多姿,象徵澳門旅遊娛樂事業的興旺。

東望洋燈塔(舊稱松山燈塔)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也是東望洋炮臺的一部分。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東望洋燈塔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燈塔建築為一圓柱形結構,總高15 米。底部直徑為7米往上收分為5米,內部共分三層,有一回旋梯連線垂直空間。塔頂設定了巨型射燈,其射程可達16海浬之遠。參觀燈塔內部,則要先取得澳門港務局之允許。
燈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座標值,為澳門於世界地圖上之地理定位。

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的第一座燈塔,始建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維森特•羅扎所設計的。燈塔於1865年9月24日正式開始運作,百餘年來為航海人士導航,是遠東歷史最悠久的一座燈塔,最初只是靠一盞煤油燈。
1874年,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過重修後於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和轉為電氣化運作。在雷達還未普及之前,是進入珠江的地標。現今燈塔已改由現代化照明系統,仍為航海人士服務。
現在燈塔上更成為旅遊景點,讓遊客欣賞澳門全景。

同樣,據現在已經有將近四百年的聖母雪地殿教堂 (葡文: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也是東望洋炮臺的一部分。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在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不準拍照)
聖母雪地殿教堂約建於1622年。當年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張開自己的斗篷來抵擋敵軍的槍炮攻擊。又據世居澳門土生葡人傳說,當年葡國人航海來澳,途中遇到狂風暴雨,在驚濤黑夜之中,突然有一位女子手持明燈在空中引導航船平安抵澳,隨後該女隱沒於東望洋山巔,葡人認為是聖母顯靈。葡人的航海之神“雪地聖母”,相當於閩粵漁民祀奉的天后。
現今的教堂則建於1637年。聖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聖母( Nossa Senhorada Guia)和護衛航海的聖人若翰洗者的聖像與畫像。
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託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簷口高4.8米。
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祭衣房裡面的壁畫也是很漂亮的;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的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與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瑪利亞、聖安東尼、獅子、雙頭鷹與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
當初的建造是為了祭祀葡萄牙的航海之神。這座充滿葡萄牙建築風格的教堂完全仿照的當時葡萄牙修道院的建築風格,現在也是澳門地區能見到的比較純粹的葡萄牙建築之一。
澳葡政府於1996年對教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時,發現了壁畫遺蹟。經過考證後,發現壁畫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在華南地區屬罕見之藝術作品。1998年起,專家開始壁畫的修復工作,一筆一筆地上色修補,將壁畫原貌重現。於2001年7月24日,澳門文化局為聖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舉行修復重光典禮。

聖母雪地殿教堂右邊的古鐘,也算是教堂的一個看點。

上面記載著古鐘在聖母雪地殿教堂的鑄造時間:“此鍾為澳門市最高首長狄西亞總隊長於1707年為東望洋山聖母隱修院而制”及“於1824年重鑄”字樣。

(網圖)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