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頭

臺灣,就像老朋友一樣,去看他,不僅是因為南懷瑾,李敖,曾仕強,還因為侯孝賢,楊德昌,吳念真,蔡明亮,鈕承澤,魏德聖,他們電影中的臺灣,就是我白日夢中的臺灣。

第一天 《艋舺》

到臺北的第一站就是艋舺龍山寺,一股江湖的氣息撲面而來,在門口的二手店莽葛拾遺裡淘了本《李敖回憶錄》,進到寺裡香火繚繞頗為鼎盛,眾神齊聚於殿堂之上,空間不大,木構藻井,彩繪剪黏都很漂亮,香客虔誠,尤其是月老前面人尤其多。出來之後轉個一圈青草巷,然後走到西門町吃臺北牛肉麵,湯高肉嫩麵筋,賣相還好。然後去逛紅樓,裡面是個文化中心,有話劇演出,還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出來好不容易遇到一家唱片店買了胡德夫的《匆匆》,李宗盛《生命中的精靈》和陳建年的《海洋》,算是代表臺灣音樂老中青三代了。到旁邊的真善美藝術影院看了看近期上的電影,感興趣的是《軍中樂園》和《KANO》,可惜時間都不合適只能等環島後回臺北再看了,街對面就是臺北天后宮,這邊很多廟宇都夾在樓中間,或者小小的一間,顯得很特別, 進去看看閩臺一向信奉的媽祖後,天色已晚,坐捷運回酒店,在中山北路地下書市裡有很多打折書店,看到南懷謹,李敖,還有最近在看的《傳家》,還有很多關於大陸政治的書,最後買了本《李敖快意恩仇錄》,算是把李大師的兩部臺版自傳收齊了。

第二天 《臺北故宮》

第二天去久仰的臺北故宮,先坐捷運去士林,路上看見圓山大飯店和溫泉區,然後轉一輛公交就到了,路過東吳大學。進博物院特展是體現清朝皇帝收藏的《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唐伯虎的書畫大展和楊守敬海源樓的古籍,樓上還有常設展故宮三寶翠玉白菜,東坡肉和毛公鼎,儘管沒看到蘇東坡的《寒食帖》,但還是讓人留戀忘返。感懷作七律一首,

臺北故宮

故華宮寶玉滿堂
雅好珍玩匣中藏
唐寅仕女折新桂
玄宗鶺鴒筆飛揚

翠玉白菜東坡肉
汝瓷水仙鬥雞缸
萬裡蹍轉臺灣島
留得人間歲月長

出來後在外面的至善園裡逛了逛也很愜意。正可謂,

小園香徑深幾許
鶴立鵝鳴水清揚

回士林捷運站吃蝨目魚焿,旁邊有家胡思二手書店,樓上樓下看了看但一無所獲。

晚上老婆一個四處旅遊的朋友正好也在臺北,約了一起吃飯,路過中山紀念堂,看孫中山高高的坐在上面,正好和南京的中山陵裡深深的躺在地下遙相呼應,穿過中山公園,路過臺北市政府,就到了臺北101大廈這座2010年以前全球第一現在第五的大廈,一起聊天吃日料,看臺北夜景, 林立的大廈和松山機場。這位朋友四處跑,偷渡到玻利維亞看烏尤尼鹽湖,在哥斯大黎加招妓,皮條客跟他吹Big Big Ball, 到朝鮮亂拍照然後被抓,搞笑的事情不一而足。

第三天白天 《練習曲》

第一天已經在臺北車站買好去花蓮的自強號,沒座位就跑到放自行車的車廂裡坐在地上,倒是很寬超。經過基隆,宜蘭,蘇澳,一邊喝臺啤一路看山看海看蘇花公路,臺灣地狹,海和山之間就那麼一點點地,很多香蕉林椰樹林,有些樹歪歪地倒著,能看出今年夏天台風過境的樣子。

到花蓮車站打車到了民宿紐約B&B,一棟別墅,還有院子,牆上掛了很多出海看鯨看海豚的照片,蠻舒服的。稍許休息就出門了,花蓮不大,走一走就到了主街中正路,吃公正包子,還有超好吃的奶黃包,路過花蓮市圖書館,去火車站前的吉安特租自行車。

別人是單車環島,我們是單車環港--花蓮港,沿兩鐵自行車道去七星潭,一路聽著胡德夫的《太平洋的風》,看著廣闊的太平洋和洋裡來來回回找浪的弄潮兒,經過四八高地時遠眺七星潭,下去後岸邊都是鵝卵石,有人在海釣,有人在等漁船捕回來的魚,有人彈琴唱歌,海邊光著腳走走非常舒服。

第三天晚上《多桑》

騎車回來還在榮軍院門口看見了一個老兵,二十歲結婚,兩個月後到武漢就接通知轉進臺灣,跟老婆離婚隻身來臺,67年至今未婚。回民宿已經晚了,在隔壁的《多桑》吃飯,儘管跟吳念真沒什麼關係,但店裡牆上都是電影海報,老唱片,明星簽名像庹宗康,郭子乾,萬仁,康康,陳昭榮和老闆娘的合影照片,菜也很本地化,什麼瞪眼啃屁股,脆皮透抽,蒼蠅頭,搞也搞不清楚是什麼,不過吃起來還不錯。

第四天 《賽德克.巴萊》

2010年中秋和老婆爬黃山時候正好聽兩個臺灣人說太魯閣值得一看,於是今天坐班車去太魯閣以償夙願,其間有奇峽,斷崖,山石,溪流,走砂卡當步道,過百獅橋,長春祠步道,在布洛灣(本地話回聲的意思)看電影講原住民的生活習俗,像極了《賽德克.巴萊》,走到山後還看見兩隻猴子在樹上吃果子,經燕子口坐班車到天祥登山,有白楊步道,到山頂過原住民部落,蝴蝶谷,遠眺祥德寺,天主堂。聽說清水斷崖有音樂演出,可惜時間用完只好回花蓮吃滷菜,晚上去鬆園別館。這次沒去成清水斷崖,那就把這個夢留在《盛夏光年》吧,留在真心喜歡的花蓮。

看山, 看太魯閣的雄峰峻嶺
看涓涓溪水,洗盡了歲月的滄桑
看海,看太平洋的寬廣浩淼
聽習習海風,吹散了來路的迷茫

第五天 《童年住事》

坐檯鐵到高雄,下來吃臺鐵便當,看火車模型,在挪威森林咖啡館裡喝咖啡吃甜點,看蕭建忠寫的《無期途行》,也是單車騎行的故事,一路艱難險阻。換車路過臺南到彰化下車。然後坐公交車去鹿港,這回真是一府二鹿三艋舺都刷到了。

站在路上東張西望的時候,好心的臺灣人民幫忙指路才找到《童年往事》,看來起個電影名字的旅館飯店還是蠻好賺的,裡面有很多老闆的收藏,從大同娃娃到電影海報,牆上都是和明星的合影,吳宗憲,張菲,白冰冰,楊承琳不一而足。房間裡有木式老床和梳妝檯很特別。出去到鹿港夜市轉了一圈,看來臺灣普通人民也不富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晚上在經濟實惠的五花馬吃了個晚飯。

第六天 《鹿港情深》

9月底的臺灣依舊悶熱,向老闆借了自行車去鹿港的龍山寺,比艋舺的雄偉廣大,到文武廟,天后宮,還有辜振甫辜家的民俗博物館,又號大雅齋,其中有意思的是一副對聯"名須後世傳方好,書到今生讀已遲",還有七巧桌,辜鴻銘的字。走一走鹿港老街,嘗一嘗伊朗酸奶,蚵仔煎和阿婆豆花。

第七天 《KANO》

回臺北後去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兩側相對的是國家音樂廳和國家戲劇院,非常雄偉。走過北一女,總統府,到書店街重慶南路買董橋的《夜望》和影宋本《花間詞》,晚上在京站威秀看魏德聖監製的《KANO》,三個小時電影講臺灣高中參加日本甲子園棒球賽的故事,說不盡臺灣和日本微妙的關係,無論是日據時代還是現在,全片無尿點可真憋死我了。

第八天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凌晨四點起來走去誠品敦南店,店裡還有些讀者,看見臺灣的黑膠聖經,ECM專櫃,馬世芳的新作,看了看龍應臺的《大江大海1949》沒買,買了寫侯孝賢的《煮海時光》。上午去郵政博物館看大龍小龍,臺灣歷史博物館看張大千,看二二八紀念館,去牯嶺街但沒找到書店,也沒看見什麼少年,下午回上海,在機場想了想還是補買了《大江大海1949》。

看過這位老朋友後,依依不捨要離開了,但久違的這場臺灣電影不散場,他在臺北吵雜的街道上,在花蓮浩渺的太平洋中,在鹿港靜逸的小巷裡。

片尾

幾年前季風書店還在陝西南路的時候,我問賈樟柯導演,什麼時候大陸電影能超越臺灣電影,導演語焉甚詳,大意是臺灣電影會沒落,大陸電影要崛起。不過是磯現在我還是覺得大陸的持久彌新的國師太少,依然無法和夯了幾十年的臺灣電影比肩。

後記

2018年3月18日李敖去世,臺灣再無李敖。
2018年1月底,季風書店被關,上海再無季風。
李敖當年到臺灣後,尋訪從上海流亡到臺灣的開明書店,但早已不復當年盛況。他說政府可以流亡,書店不能流亡,一朝變成了流亡書店,它的精神就中斷了。去臺灣沒幾年人非物非,是為後記。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