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東瀛之國的溫度—-日本旅遊小記

多年來去世界各地旅遊,但一直拒絕去日本,因為記憶裡深深儲存的是不能忘卻的國仇和國恥。但此次北青旅關於秋天去富士山下看紅楓的宣傳,深深誘惑了我。思索再三,還是決定隨旅行社去一趟日本,重點是美景,捎帶了解一下這個曾經令人憎惡的國度。


旅遊行程


日本,古中國稱之為瀛洲或東瀛,其陸地面積僅約37.79萬平方公里,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

我們本次行程是本州島的城市橫濱、富士山、大阪、奈良、東京。其地理緯度大約在北緯32~36°之間,終年溫和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橫濱


橫濱是東海岸邊的一個港口城市,日本自1859 年向國外開放貿易門戶,橫濱港是最早的對外開放港口之一。藍天、大海、白色的建築,使城市看起來乾淨、和諧。

海邊港口內停泊的這艘郵輪叫“冰川丸”號,是橫濱三菱造船廠(1930年)建造的大型豪華客輪。船長163公尺、體積12,000噸。當年橫渡太平洋,往返日本與北美洲之間,因為設施先進,服務優質,曾贏得「北太平洋女王」的美譽。

1960年“冰川丸”號郵輪退役,被改裝成博物館的形式對外營業。

2003年,“冰川丸”號郵輪被橫濱市指定為有形文化財產,因為“冰川丸”的歷史就是橫濱開港歷史的一個縮影。

“冰川丸”號郵輪的鋼纜上停著一群海鷗,胖乎乎、圓滾滾,雪白胸脯,淺灰褐色羽毛,錯落有致的站成了雙排,惹人憐愛,也引人遐想:

和平年代,寧靜悠然,多麼美好!



港口旁邊是開放式公園,噴水池中是美國聖地亞哥市1960年回贈橫濱市的雕像—“水的守護神”,寓意著城市印象。

雕像前花壇裡,上粉紅下純白的胖狗尾草在秋日的陽光裡獨顯一份寧靜優雅, 我忍不住把圖片放大,讓大家共享這一份舒適、溫馨。

(中文學名:青葙,別名百日紅、野雞冠花、狗尾草)

公園裡遊客很多,但鬧中也能取靜,總體說來,室外喧譁聲很小。

在草坪閒聊.是一種美好享受.. …。

港口的一側,有摩天輪,可能是個娛樂文化場所,我們沒有時間去近距離接觸。



橫濱中華街

橫濱中華街,據說已有140年的歷史。

中華街的東西南北門各豎著高大的牌樓,西邊入口處樹著15米高的牌樓,紅柱黃瓦,牌樓上中間書寫“中華街”三個大字,整個樓坊閃耀著雕樑畫棟的中華傳統藝術。


橫濱中華街被譽為“中國名菜飯館街”。菜館過去以廣東、香港、臺灣風味為多,而現在,就我們眼見,似乎打著北京牌子的餐館,上海牌子的小吃,重慶味道的餐廳更多。

北京飯店的對外銷售櫥窗,能看見品種繁多的麵食,饅頭、各種包子,連壽桃都有。

“中國龍”在中華街”的主街上蜿蜒,金紅色給·整個街市增添了一份喜慶、熱鬧。

多家餐廳門口釋出的菜譜,如果不是有幾個日文字,我想在“中華街”的感受一定會彷彿在北京街頭、上海街頭… …。

“上海生煎”幾乎成了全中華街的獨特名片,無論是小吃店還是酒樓餐廳,都有供應。(白色的是豬肉餡的,綠色的是海鮮餡的。)(480日元差不多等於30元人民幣,也就是每個生煎包大約7.50元人民幣)

這長長的隊伍就是排隊買“生煎”的



“中華街”的美味吸引著當地的日本人,我們在美食街吃飯時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大部分就餐者都是日本人,尤其是帶著孩子的年輕人或者是情侶偏多。

右側是中餐館,中間是麥當勞… …,多種風格並排經營。

橫濱是個令人感到舒適的的城市,乾淨、整潔,空氣清新,又有中華美食,是我們此次旅遊中腸胃享受最舒服的地方。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去看橫濱的其他街景和傳統文化,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橫濱市的格局、環境融合了各樣的民族文化,是個開放性的城市。













.

大阪—天守閣

大阪市的歷史比較悠久,據考古發現自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幾千年)就開始有人居住。大阪地區因河內湖的湖水淡化變得適合耕作。加上臨海的地理環境使得大阪成為貿易港口。1899年就正式設市,
是日本最早的市之一。

我們要前往大阪市最有名的景點“大阪城”及“天守閣”一睹風采。

護城河、城牆、箭樓,這是大阪城的外城牆。城牆高約10米,由大石塊砌成。據說整個城牆大約長有12公里,建造石塊大約用了50萬塊。


換一個角度看外城牆,清澈的河水,一邊是古代,一邊是現在。

沿路都是壯觀的紅葉林.. …。

內城牆外的通道.,右側低地是內城牆外的護城河。(此拍攝地點目前暫無水)

整個大阪城的建築結構共分成內城、中城與外城,雖然經過戰事,內外兩道護城河以及兩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儲存完好。

遠眺“天守閣”… …。

天守閣外觀是白色的牆面配以綠色的屋瓦,每個飛翹的簷端都裝飾著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與龍頭魚身(有鯉躍龍門之意)的動物造型。

“天守閣”的座基“天守臺”高約13公尺,由堅硬的花崗岩石塊壘砌成。天守臺上矗立著高39.8公尺的天守閣,最高的第八層樓上則可以眺望大阪市景。

古老堅固的外城牆和現代透亮簡潔的高聳大樓有了穿越式的互補,古樸和秀雅映襯。

現代和古代相望,隔河不隔情。

1583年,豐臣秀吉調集3萬民工,大興土木,花費3年時間,將大阪城建成地勢險要的軍事要塞,用巨石堆砌高大堅固的城牆,長達12公里的石牆,估計約動用了50萬塊的石塊。有的地方高達10米,成為日本所有古老城牆中最高的城牆。

整個大阪城的建築結構共分成內城、中城與外城,雖然經過戰事,內外兩道護城河以及兩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儲存完好,其它如大手門以及多門箭樓則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心齋橋… …


心齋橋位於大阪南部地區,自1634年建立,是大阪最知名的購物區,在弧形天棚下的商店街裡,集中了許多精品屋和專賣店,從早到晚熙熙攘攘,到處是市民和遊客的人流。

據說內裡還分有歐洲村和美國村,每個街區的佈局都各具特性,在這裡走走都是一件開心事。心齋橋還有很多飲食店,既有日本菜,也可以品嚐到中國、韓國、亞洲、美洲和歐洲等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不同的風味。(我們因為時間關係,真是可憐的連整個轉一圈的機會都沒有)



… … … …












奈良—東大寺、神鹿

天傍黑時分趕到奈良,導遊告訴只有30分鐘時間看東大寺和神鹿公園兩個景點。真是急死人,天都黑了,能看見什麼呀?!



緊跑慢跑,暮色已經上來,路燈泛出淺淺的亮,遠處赫然一座大大的木結構建築矗立,素枋插拱,據說是宋式營造的獨特式樣。
在二層房簷正中,“大華嚴寺”四個大字的匾額規規矩矩的鑲嵌著。
這兒是東大寺的南大門。

接著往裡跑,也顧不得和神鹿們打個招呼。

眼前是東大寺中心的大佛殿庭院了。庭院大門和剛才所見的南大門是不一樣的建築風格,應屬於唐式風格,相對簡潔、明亮。

順著庭院圍廊拐彎,可見九層的泛著金屬光澤的精美經幢。

可惜天色越發的暗淡下來,大佛殿早已停止參觀,我們只能被拒於庭院大門之外。心不甘,不捨離去,圍著庭院外的湖邊再走走吧。

建築倒影於湖中,頗有一番秀麗景色,紅楓斜枝旁伸,反倒襯的湖水生動,樓閣雅緻。

往回經過南大門,過道內“高大威猛的金剛力士像”,和國內的門神“哼哈二將“”應是同一型別。不同之處是我們的“哼哈二將”是服飾嚴謹,而這兒的“金剛力士”則是袒胸露臂,凸顯渾身的肌肉。

好像是為了彌補我們時間上的缺憾,居然碰上了一頭萌萌的小鹿,

鹿鳴呦呦?

小鹿不知道是餓了還是和媽媽走失了,在院落裡哀哀鳴叫,我們充滿愛心的中國遊客趕緊走上前給它送吃的,同時輕輕安撫它,小鹿慢慢停止了叫喚。

這兒的鹿真是很溫順,大概是因為長期和人“混跡”,很淡然鎮定。它們在當地被稱為“神鹿”,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奈良,我們的所見所聞僅有這些,其實東大寺這片區域還包括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不遠處還有赫赫有名的春日大社,都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可惜我們的行程未給與我們可觀的時間欣賞,包括我特別想去參觀的唐招提寺。因為據說唐招提寺是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後親自督建的仿唐建築。

我從網上找了一張“唐招提寺”內“金堂”的照片,以饕餮我未到現場的缺憾。

唐代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巨集偉,嚴整開朗。從照片可以看到該建築是採用了唐朝的大屋頂樣式,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色調簡潔,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

忍野八海和富士山

早餐後乘車前往富士山地區,去瞻仰心目中神祕、漂亮的富士山。可老天爺不給臉,這一天居然是天陰陰、霧濛濛的狀態。一路祈禱,總不見晴。

先去“忍野八海”吧,也許下午天會轉晴呢。帶著期盼、忐忑,到了‘忍野八海’。

“忍野八海”位於日本山梨縣忍野村,據說是因為富士山融化的雪水流經地層過濾而在此形成八個清澈的淡泉水,水質清冽甘甜,“忍野八海”故而得名且名揚四方。1985年入選“日本名水百選”,還被譽為“日本九寨溝”,為國家指定天然記念物。

一條彎曲的小河圍繞著“忍野村”—-“八海”之一

橋下又一個“海”… …

.村子中心 又一個”海“?… …

如同中國南方的許多景點,有一個大水車… …

但水車倒確實在”工作“,當地村民用它來”棰米“。

最聞名的一個’’海”,中間人群那兒有一個湧泉口,據說水甘甜,眾多參觀者都會慕名去喝一口,可我對著類似小河溝的水已然沒了興趣。

也許是天公不作美,導遊告訴說在這個位置天氣晴朗的時候能看見積雪的”富士山頂“,哈,我突然明白了,其實這個村子的最大亮點是以富士山為背景,然後配上小橋流水那倒是別有一番風情。可惜蹉跎半天,沒等到雲開霧散。


可是我怎麼也得尋找點可留下美好記憶的“畫面”呀!唔,不錯,一對犬寶寶被摟在懷裡,紅楓、金葉,隱露白色房屋,是不是此景還不錯?


噢,這個發現也不錯,國內的爆米花機在日本改頭換面,可以爆栗子。

手工製作的現烤現賣的“人形燒”、“仙貝”等都很好吃。

看見一處獨立房屋,拐角處有幾棵綠樹,適當的新增一些山石、盆花,就形成了一種雅緻;白色兩廂車則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必備車輛。

這是在“忍野八海”村附近的一個小攤子擺放的水果,草莓1500日元(約合人民幣90元)一小盒,葡萄2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0元)一袋。請注意價籤旁邊的藍字條“吃不要洗,直接吃”。

迷濛的富士山… …

離開“忍野八海”,渴望著天轉晴… …。大巴車駛上公路,向富士山方向前進。

天似乎有點放晴,我抓住時機用手機隔著車窗玻璃狂拍沿途風景。

這棟房屋是沿途看見比較規整的民居,乾乾淨淨,賞心悅目。

這一片房外沿路邊有一排紅楓樹,瞬間提升了顏值。

公路邊的綠植林帶,綿延幾公里,好像這兒剛下過雨,空氣特別清新;路邊有積水帶,隱約可見斑駁的樹影。

期盼著、期盼著,大巴車進入富士山區域,沿山路攀爬,一合目、三合目、不見陽光,天色越來越迷濛。

五合目,不見山影,丟了葉片的松樹虯枝僨張,如徽州鐵畫,獨有一份傲氣、一份俊朗。

轉彎,後山坡上是個神社。

神社上去的路,沿著臺階立著兩橫兩豎的紅色木結構類似中國的牌坊,日本稱之為“鳥居”。(鳥居的來源見“明治神宮”章節)

“鳥居”代表著神域的入口,踏入鳥居即意味著進入神域,來訪者之後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應肅穆謹慎。


踏入“神社”區域,又見一道白色“鳥居”,這個“鳥居”比方才所見紅色“鳥居”要精緻的多,中間有匾額,上書神社名稱,匾額下方樑柱上掛有繫著白色“之”字型紙帶的“注連繩”,“注連繩”類似中國神怪故事中阻止外界進入的“結界”,氣氛一下子肅殺起來。

“鳥居”前有兩個石獅子,被稱為“神使”,是設定在神社參道或拜殿前兩側的成對出現的雕塑,用於守護神社、驅除邪氣。

因為不知曉“神社”的內在內容,我們不敢輕易去參觀“神社”,就在“鳥居”前“玉垣”內走動。(“玉垣”就等同於柵欄,是環繞在本殿或神域四周、等間距設定的柱狀物集合,用於區分神域和世俗界。)

忽然間前方露出山體,風捲著迷霧遮遮掩掩,但還是隱隱約約能看見戴著雪冠的峰頂。

啊,這就是“富士山”?!驚詫中趕緊端起相機搶拍… …。

根本沒有時間來調整相機光圈、速度等,順間迷霧又遮蓋起山峰,再也不肯展露其容顏… …。

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冷風悽迷,光線越來越暗,富士山整個都看不見了… …。

無奈中只能下山了,看看山路旁的這塊簡介碑吧:

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她是從太古時代反覆噴發而形成的圓錐形“火山”。據推測,現在的山形是一萬年前形成的。據史料記載,最近一次噴發發生於1707年。

… ………

突然醒悟到,這塊簡介碑是專為中國人立的嗎?



(櫻花 )


(櫻花 )



河口湖的楓樹… …

從迷茫的富士山下來,又去河口湖。

河口湖是富士山周邊最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在晴天可以眺望到富士山最完整,最漂亮的形態。在河口湖還據說有一條楓葉迴廊,現在秋季正是楓葉當紅的時候,如果富士山再倒映在湖面之上,該是多麼美不勝收的畫面。

可惜導遊又給我們安排了一個極不合理的觀光時間,車到河口湖,天色又已見暮色,急的我心裡就跟貓爪撓心似的… …

一下車就快步跑,想尋找紅葉,尋找合適的拍景地… …。

晚了,真的晚了,紅葉圍廊看不見,富士山看不見,從停車場跑到湖邊,只依稀的看見幾棵楓樹,倒是紅豔似火。

天色愈加發暗… …。

心想不能這麼遺憾的離開呀,我睜眼四望,發現附近有幾把椅子,遠處還真有幾棵楓樹,於是迅速構思,請朋友幫忙拍攝,終於在河口湖留了個影。

… …… …

吃頓飯吧.. …

光顧寫遊記、寫景了,吃、喝、住都忘寫了


這是在橫濱中華街的餐廳,套餐2380日元,約合人民幣140元左右。

這是在豐田市某賓館吃的早餐,和國內比,簡單的多,沒有熱飲,還好粥是溫的。

這是去“忍野八海”的一家餐廳吃的炒飯、半碗溫湯,涼豆腐、涼拌菜絲。

這是在“蘇我”地鐵站附近的一家日式餐廳,6個鍋貼1碗有3片豬肉的骨湯麵650+消費稅52=702日元。約合人民幣40元左右。

這是在富士山附近的一家溫泉酒店的晚飯,這是固定的一人一份,四個人還有一個砂鍋湯,一盤炸蝦。(見下圖)

在日本吃“團餐”,給的量都不會大,但基本能吃飽。想減肥的人去是比較合適的。



最後的消費:
全日本的物價基本是統一的,你在任何地方吃飯或購買物件,不用考慮哪兒便宜,基本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買一瓶礦泉水全日本都是108日元。(100日元礦泉水價+8%消費稅=108日元)同理吃海鮮的價格在哪都是差不多的。

我提供一個價目表,您掂量著吃… …

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

在日本住的賓館、酒店房間都偏小,但各種用具按導遊的話’該有的都會有’。小桌上的電話機、熱水壺、牆上的小電視、穿衣鏡、電吹風等。

床旁邊櫃上檯燈、薰香器、鬧鐘、紙巾盒等,牆上的空調開關還細心的貼了箇中文提示,由此可見,中國遊客有多少。

日本的洗漱間是一個整體的大盒子,安排緊湊。據說住家的洗漱間和酒店的基本是一樣的。狹小的空間要容納泡澡的浴缸和洗漱盆、還要安排座廁,咋一看還真是受不了,但實際用起來還是妥妥的,很方便的。(補充一點,在日本住宿的酒店和室外公廁中的抽水馬桶全部是電自動加熱型。)

總的感覺,日本人講究實惠,精細,節儉,儘可能的節約資源,但又讓你使用起來感覺很舒服。

東京—明治神宮.. ….

明治神宮是供奉日本明治天皇及其配偶靈位的地方,由於明治天皇在日本歷史上實行了“明治維新”,帶領日本從封建社會邁入工業化大國,成為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就日本歷史而言,他是一個值得尊崇的歷史人物。


明治神宮於1920年11月1日啟用。照片中的建築物應是神宮的樓門,往裡進立有一個原木色的“鳥居”(警示進入神域)。

這好像是又一個樓門,仔細看再往裡應是拜殿那一類的建築,左邊門洞裡可看見注連繩掛在樹上。

明治神宮最有名的應是“大鳥居”的龐大建築。


“鳥居”的起源來自於日本《古事記》神話。 說是天照大神因為討厭她的兄弟須佐之男,找了一個山洞躲起來,用石頭將洞口堵上,人間因此沒有了太陽。八百萬神想了一個辦法,建立了一個高高的支架,將所有的公雞放到上面,讓所有的公雞一起啼叫,天照大神感到奇怪,推開石頭看看,那些躲在一旁的相撲力士們立刻抓住機會合力將石頭推開,這個世界就重新大放光明瞭。這個支架就是第一個鳥居。

照片中的大鳥居建於1975年,位於通往明治神宮南北參道相匯處,高12米,寬17米,柱直徑1.2米,重13噸,是日本最大的木製鳥居。

“鳥居”上方的徽飾為金黃色,是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紋”,即菊花紋章被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國家徽章而使用。


神社和神宮的區別:

神社:是日本神道信仰的物化形式,是日本人的精神圖騰。在日本有數量龐大的以紀念自然神為主的神社,一般時候,人們參拜神社以表示對神的尊敬,並祈求祝福。在特殊的日子裡更會有很多人們去神社參拜,比如:新年、節分、日本兒童節以及其他節日。根據日本傳統,新人們會在神社裡舉行婚禮;新生兒出生幾天後也會被帶到神社去祈福。

神宮:少數特定的奉祀日本皇室祖先神,天皇以及神話裡對於和平有非常功績的特定神祇的神社,其等級高於普通神社,建築規模一般也大於神社。

明治神宮樓門建築,燈飾為十六瓣八重表菊紋,即皇家的家徽。

明治神宮內的又一“鳥居”,原材料是取自海拔3300米的高山上樹齡超過1500年的絲柏。
明治神宮的“鳥居”都是沒有樹皮,據說是工匠打磨掉外皮加工之後而生。

明治神宮內的“夜明燈”

“明治神宮”內的“許願欄”,有專門出售的“木片”,你可以寫上自己的心願或祈禱文,掛在架子上,在一定的日子裡由神宮內的專門人員替你“處置”。這種許願木片在日本叫“繪馬”。


明治神宮內的“手水舍”—

手水舍是設在神社入口處、用於清淨雙手和口的場所。手水舍通常是由4柱支撐的有頂無壁建築,建築中央設有水池和舀水的水勺,水池壁上通常刻有“洗心”或“淨心”。

進入神宮之前要在手水舍裡清洗身心。據說應首先用右手拿水勺,舀水沖洗左手,接著換左手拿水勺洗右手。 然後用右手舀水倒入左手,再用左手掬水喝入口中漱口。

“明治神宮”內·還有“安置神靈所在的神殿”和 “進行祭祀、禮拜的拜殿”等,由於我們不明所以也未敢貿然參觀。

明治神宮內的建築整體是古樸簡約、大氣空曠的,日本的極簡風格或許從中可見一斑。

皇居二重橋……

這是坐落在皇居外苑的一個青銅雕塑,據說是日本的一名武將,(公元1294—1336),銅像高4米,重6噸多,該武將在中興皇權中起了重要作用。

所謂的“皇居二重橋”。1887年建造,由於構造為2個石拱形造型,所以再三地被誤認為‘二重橋’

其實,真正的二重橋在皇居內宮殿前的護城河上,有一座鐵橋因為橋體過低,而後在鐵橋上方又搭了一座橋,所以叫“二重橋”。

這是通往皇宮的砂石路。遠遠地看皇居,猶如深藏在山坡上的廟宇,只見兩個小白樓,交相呼應。


為什麼皇宮前是大片的砂石路呢?據說在冷兵器時代,若有刺客要進入皇居,必經過鋪設這砂石的廣場道路,產生的聲響足以提醒衛兵作好準備!

皇居外苑周邊的松樹林和現代化的商務樓區,和皇居形成鮮明對比。皇居是靜謐的、單調的,而商務區則充滿了一種現代的勃勃生機。

探祕淺草寺… …

淺草寺是東京最古老的寺廟。

我們從“二天門”一也就是淺草寺的東門進入… …。

“二天門”建於1618年,是唯一沒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的古建築物。

進門右側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淺草神社”,高大的“鳥居”東側柱上立有一塊牌子“七五三奉祝祭執行”,什麼意思呢?原來是神社專門為七歲、五歲、三歲的孩子在此舉行一個紀念儀式。在日本,這是一個很神聖很重要的儀式,家人都會帶孩子來參與。


走過淺草神社,就是“觀音堂”,淺草寺的正殿。正殿基本是一個正方形建築,但在正南方擴充套件出一個類似“神社”拜殿的簷廊來,以便於參拜者行拜禮。


“觀音堂”的來歷,據說在公元628年,有兩個漁民在宮戶川捕魚,撈起了一座高5.5釐米的金觀音像,附近人家就集資修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尊佛像,這就是淺草寺中的“觀音堂”,供奉本尊。

祭拜儀式和中國略有不同,在日本寺廟基本不見煙火、香燭,而以往“善款箱”裡投錢(1一500日元硬幣隨意)後,再行拜禮。
拜禮一般是2拜2拍1拜,步驟如下:
2拜:低頭彎腰呈90度,鞠躬2次。
2拍:雙手合於胸前,右手略低於左手,拍手2次。
1拜:低頭彎腰呈90度,鞠躬1次。

“觀音堂”裡天花板上是大幅的畫作,左邊像似中國的“天女散花”,右邊像山海經裡的故事。

內裡應是供奉“本尊”的寶座,極精緻,但遠距離實在無法看清“寶物”。

“觀音堂”對面,是“寶藏門”。寶藏門的北側靠兩邊各自掛有碩大的草鞋,好奇怪,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在日本,草鞋形狀是一種護身符,是護佑家業與商業的繁榮、家庭與財產的安全和旅途平安的吉祥物。在淺草寺的供奉,據說更具有神力。


在寶藏門的西側,是極精美的“五重塔”。基壇高約5米、塔自體高約48米。基壇內部有收納供養靈位牌的靈牌殿、塔的最上層置有斯里蘭卡傳來的舍利子。


“五重塔”的建築風格據說是日本學習模仿大唐建築的產物, 但我看其建築增添了更多的和式風格,簡而端莊,更加秀雅,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

這是我特別特別欣賞的一個塔式建築,因此不厭其煩的再展示一次照片。


這是寶藏門的另一面,上方匾額書寫著“淺草寺”,門樓下方掛著的柱形燈籠是“小舟町”(類似xx街區)奉獻,兩側魚形燈籠都寫有供奉人名冊。

在“觀音堂”的西側,供奉著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神靈,好像也有等級區分。

這些好像都是“地藏菩薩”。

這是石燈籠,用於照明和驅邪。石燈籠通常由信徒奉納,在柱或底座上刻有供奉者的名字等資訊。
石燈籠前側的大石碑上雕刻的“重置六地藏 碑記”應該是為重置上圖中六地藏菩薩而立的碑文。

單獨帶樓閣的供奉,因為看不懂日文,但可以肯定其相對重要性。

“藥師堂”的規模更大,樓閣內供有“藥師本尊”,樓閣前有“奉獻”,足見其重要性。

“淺草寺”有許多專門儲存各種文獻資料的殿堂,因為時間關係都顧不上瞻顧,實在是一種遺憾。


“淺草寺”除了有寺廟建築,在“寶藏門”和“雷門”之間還有300米長的商鋪街,在“五重塔”的西側也有一條商鋪街。

“西參道”一一

“西參道”門口立有“下馬”木牌,說明這是一條步行街。
商鋪整齊排列於通道兩側,通道中心穹形玻璃天棚為天然光照,橫樑上懸掛了多幅典型的日本風格畫作。

這家賣金魚的店鋪創業於1945年(昭和二十年),至今也70多年了。


地上池子裡是可供出售的活金魚。

小小的店家中商品都有魚的形象。看著簡陋、售品也不是“高大上”,居然能多年存在,真是不可思議。

這一家好像是專門做戲劇道具之類的,也是一家經營幾十年的老店,在淺草寺這種小店比比皆是。


簡易和服的價格大概在人民幣2、3百元之間,加上腰帶大約就400元左右。


在日本,好像除了女士的和服是色彩繽紛的,其它服裝色彩就很單調、素雅了。
好吧,忍不住把在淺草寺看見的和服美女們集中到一塊兒,感受一下穿和服的魅力。


.. … … …

淺草寺還有很有名的一個門叫“雷門”,是因為在該門的中央有一下垂的巨大燈籠,上面寫著“雷門”二字,它的來歷是因為門兩側供奉著風神和雷神,此門即為“風雷神門”,久而久之簡稱為“雷門”。據說已成為淺草的象徵。(淺草寺也叫雷門觀音寺,正式全稱為“金龍山淺草寺”)

“淺草寺”有悠久的歷史,從最初的雛形到形成規模,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20世紀幾經修繕,使我們現在能夠看見精美的、新鮮的、完整的淺草寺建築群以及大量寶貴的文物,是一個值得往返流連參觀的好去處。













行—-旅遊大巴、地鐵和臺場行… …

這是一路陪伴我們的旅遊大巴車,乾淨透亮。

這是在停車場半路休憩的各種車輛,輛輛車都乾淨透亮。

旅遊車都在指定區域暫時停放,任何車體看不見一絲塵垢。

這是在忍野八海小村裡的家用小車,乾淨無比。

這是某停車場裡安放的垃圾箱,分類清楚。日本法律明確規定,非法丟棄是犯罪,如果你觸犯了法律,自然就要承擔輕則罰款、重則坐牢的處置。因此在日本一路上看不見任何亂扔的垃圾。

這是我們乘坐的地鐵,從淺草寺去往臺場海濱公園。

車廂裡報站顯示屏有中文報站。

倚車窗觀望市景街貌… …。

坐“海鷗線”輕軌經過的街區。

臺場海濱公園附近景色,高架的路面、環形通道直通海邊。

臺場海濱公園可供遊人飽享東京海岸線的景緻。

彩虹橋,是臺場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橋全長798米,橋跨570米,橋上分為上下2層構造,上層為首都高速道路11號臺場線,下層的中央部份為新交通臨海線的路軌,兩側為一般道路。(我們乘坐的輕軌海鷗線剛才就是從橋的第二層路軌通過,從車窗俯瞰,上是蒼穹藍天,下是浩淼水面,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

臺場的象徵之一大摩天輪,坐落在輕軌青海馭站附近,下側是豐田汽車展館。

如果坐上高115m的摩天輪,可充分感受臺場海濱之美,而到了晚上,這裡會燈光璀璨,有四季不同的夜景之美。

摩天輪下方是豐田汽車展館。我們因時間關係也沒有去參觀。

從臺場海濱也能看見東京晴空塔。

東京晴空塔是一座自立式電波塔,其高度為634.0米,是目前世界第二高的建築物,僅次於迪拜的哈利法塔(828米)。
塔的基部為三角形,往上逐漸轉變為圓形,在350 米處為第一展望臺,包括餐廳、咖啡廳、商店等,地板由透明鋼化玻璃構成。在450 米處為第二展望臺 – 「天望迴廊」,觀賞東京夜景。「天望迴廊」全長 110 米以環狀式繞著晴空塔。

臺場的特別介紹… ….

臺場是一座完全由城市垃圾填海而成的人工島。

很多的大型企業的總部設立在此。

臺場目前是東京後起的娛樂購物中心地帶,是日本年輕一族最愛去的地方,是許多影片場景拍攝地,也是旅行社一般會推薦去的地方。

(我從網上找了一張圖片,把我所知道的場館名稱補充了上去。)


“大江戶溫泉物語”等同於我們的溫泉娛樂中心,有天然溫泉、購物、娛樂等多項活動,是一處綜合性的休閒樂園,據說內設“江戶時代”內景,可體驗日本民俗。

門票價格摺合人民幣大約160元左右。


維納斯城堡內景緻… …

走道兩側全是商家店鋪。


“高達機器人”矗立在“高達購物廣場”前綠地中,也成為日本旅遊一景。

臺場目前是東京後起的娛樂購物中心地帶,是日本年輕一族最愛去的地方,也是旅行社一般會推薦去的地方。

旅遊之感受溫度 … …

這是在“明治神宮”拍攝到的一批日本老年人,大部分都坐著輪椅,因為語言不通,我們沒有細細打聽情況,但我想不管是一個組織還是志願者團體,能夠陪伴老人、殘疾人出行,總是一種溫暖的舉動。

這是在臺場的豐田展館和維納斯城堡結合部橋廊上,同樣看到坐輪椅的,心中又多一份感慨。

暮色中,鳥兒也親暱。

公共衛生間潔淨、提示詳盡、周全。

遊客的“地震體驗館”…,日本居安思危的日常警示。












由於出行前未曾想到關於“溫度”的感覺,因此並沒有相關的照片拍攝準備,只是零星隨意的幾張,也算略表“體驗”吧



最後不忘說的感謝… …

日本旅遊結束了,看了景物,嚐了美食,坐了旅遊大巴,更大膽的嘗試了“自由行”,坐地鐵、輕軌、從海上經過,我們貌似勇敢,帶著“有道翻譯”和“百度地圖”上路,哈哈,其實第一次實踐是手足無措的,幸虧每一個被我們“求助的”鄰國朋友都給與我們熱心、細緻、令人感動的引導“服務”,我們才興高采烈地的圓滿結束旅遊。

第一個是尋找“淺草寺地鐵站”,由於地鐵站在地面建築物的地下,我們憑藉百度地圖找到車站附近卻無法看見車站,無奈之下舉著手機的有道翻譯攔截路人,一年輕的中年女士被我們攔下,看明白有道翻譯的日語“淺草寺地鐵站”趕緊給我們指路,我們道完謝剛要走路,女士竟又趕上來告訴我們她直接送我們上車站,真是感激不盡。



第二個,是我們到了“淺草寺地鐵站”內,沒想到此處是多條線路交匯處,我們要乘坐的線路要在地下通道拐幾個彎才能走到,真是頭疼,又“求助‘’到一位熱心男子,夾著公文包,明顯是要去辦公事,又帶著我們走了幾百米。

第三個是我們到臺場濱海公園站出站後要尋找團隊集合點,導遊告訴我們到有高達機器人的廣場。老天,我們上哪看見高達機器人?鬱悶中百度地圖找大型購物商場,但具體行走路線似乎有多條,還是找“朋友”吧,看見一在商務大廈外工間休息正在抽菸的男子,我們舉著百度地圖和他交流,因為沒有想到用“有道翻譯”
的語音交流,費了半天勁,他講我們聽不懂,該男子突然把煙掐了,做一手勢讓我們跟他走。日本人走路真叫快,我們緊趕慢趕跟住了,直到把我們送到購物廣場的通道口。

可惜,匆忙之間我們沒有給幫助我們的任何一個“朋友”拍照留念。

















後記…. ….

遊記早已寫完,卻遲遲不想發表,心中總有一絲“糾結”,東瀛之旅,看見了一個表面的日本,乾淨、整潔、文物保護良好;看見了埋頭幹活的日本人,謙恭有禮的日本人,一大把年紀還在幹活的日本人;在進一步瞭解後,我們也看到了下班後不急於回家,要假裝受公司重視而在加班加點的喝酒人,在大廈電梯裡低階別人員遇到高階別人員立馬九十度彎腰鞠躬的誠惶誠恐模樣;還有我們也瞭解到日本的許多“小心思”,譬如路上跑的車同樣品牌日本當地購買的質量明顯好於外銷的,悄悄淘汰低產能專案等等,總而言之,這是一個不可低估、小覷的國家。

東瀛之溫度,和平年代可以溫暖如煦,但回望歷史,不想忘卻國恥國仇。
(昨晚看電視連續劇《老中醫》第37集,日本鬼子殺戮我同胞,不能忘。)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