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高京都站

JR火車在飛奔,

一路上已很少能看到農田,大片是連線著大城市的村鎮。日本城鄉差距不大也許正是發達的標誌啊。

一個多小時後,火車到站了

出了閘口

夫人說直通雲霄的自動扶梯也是一大景點

一節,兩節,登不完的梯

終於登頂

登高遠望,京都山谷中狹長的都市一覽無遺

(二)去酒店的路上

京都的交通不如大阪東京那樣的大都市那麼方便,去我們預定的酒店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兩多公里,我們走了去

一路上不見高樓大廈,全是原始的小木屋

跨過京都的母親河—鴨川

進入了一個小巷

再向前就是外面的小酒店了

(三)百年日式晴鴨樓

我們繼續向前

到了

晴鴨樓,一座很普通的日本老房子

晴鴨樓於1831年開業,是一座有近200年曆史的日式家庭旅館,由一個家族經營已傳承了5代,服務人員都是一家老少一家人,細緻入微,倍感溫馨。一進門就是一個純日式的庭院。

小庭院裡面就是日式旅館的主樓了

依然是下午三點才能進客房的規矩,我們寄存了行李後先出去玩了。

(四)三年阪二年阪小道

穿越京都小巷

遠處已見京都的塔。我們已到了京都最具舊時氣象的街道三年阪、二年阪小道

已見不少身著和服的人,但你要小心區別是當地人還是外國的觀光客。氣質、講究是完全不同的。

先去一家地道的鰻魚飯料理—釜座

尋找千與千尋的靈感

走到坡頂

右轉,就是京都最美的街景

進入了一個幽靜的小庭院

(五)祇園

出了三年阪二年阪,就到祇園街區了。這裡是京都最大的藝伎區。據說每到夜晚都能遇見塗脂抹粉的藝伎出入街頭。

(六)八阪神社

前方就是八阪神社了。這裡西接京都鬧市區四條通大街的盡頭,東連幽靜的東山林區。八阪神社是日本全國祗園社的總本社,供奉消災驅邪、買賣興隆之神,深受當人的喜愛,每年七月的祗園季名揚世界。

八阪神社已有一千年歷史了。建築為我國盛唐風格。難怪2019年最風靡的《長安十二時辰》的大唐建築都是把這裡的建築原封不動地搬到了電視劇裡。連色彩都是橘紅木欄加黛瓦。

看這座南門,不就是靖安寺的那座建築的原型嗎?

(七)花見小路

八板神廟出來就是京都繁華的商街—-四條通

順著四條通不遠就是藝伎最集中的花見小路

這裡的房子依然保持著古房的樣式,即使翻新也是木材的古工藝

街邊的居酒屋看來都是夜間才營業

花見小路不長,走到頭就是見仁寺。京都的寺院據說有幾千座,數不清拜不完。只能找幾個最具代表性的細看。

(八)入住

我們又回到了晴鴨樓

日式建築進屋是要脫鞋的

熱情的主人帶領我們去我們的房間,

我們住在二樓主客房。這是酒店最好最大的客房,也許是我們大概提前一年就下單預定了的緣故吧。

我們的房門

進門廳,再推開和式門,

經典的和式,簡潔充滿了禪意,見不到床。

最讓我們感動的是我們的旅行箱,和鞋子都被酒店的服務生擦得一塵不染

“咚咚咚”敲門聲,身著和服的服務員端來了熱水,給我們沏茶

一壺茶,兩塊宇治的抹茶餅,還有熱毛巾,好熱情周到的服務啊

客官滿意的笑容刻在臉上

(九)美食先鬥町

晚飯的時間到了,我們通過五條通大橋,跨過了鴨川

我們右轉先順著木屋町通向北走,一路很多據說是米其林三星低調的日式餐館

京都的派出所宣傳畫也打親民牌。

逍遙的日本人還在河灘上支起了露臺,供酒客們吃飯賞景、納涼。

這叫納涼床餐

穿過四條通

過了馬路,再右邊更靠鴨川的一條更狹窄的小巷就是國際觀光客蜂擁的,低檔百姓的小吃街—先鬥町了。

(十)地道的壽司

路的頂頭一家叫乃日的壽司店

我們上了二樓。店面不大,兩張桌子,一個老闆,一位服務員。我們在吧檯上邊看老闆做壽司邊享受美食。

一會兒壽司做好了。當看到我們在找芥末時,老闆比劃著說,不需要再加醬油和芥末,直接吃。

伴隨著清酒,的確,原汁原味,味道好極了。這是我吃到過的最好吃的壽司了。

(十一)夜穿小巷

美食過後,我們又穿街走巷

“我們的酒店沒有見到床,床在哪裡呢?不會睡地鋪吧?”我和夫人邊走邊聊,一會兒就到酒店了

(十二)和室一夜

我們回到了酒店

主人已全家在門口鞠躬迎候

牆上掛著昭和27年對這架已持續開業了12多年的酒店的嘉獎狀

牆上還掛了錫金國王入住酒店的照片

一樓的閱覽室

我們進房間一看,地上有一張鋪好的大床

地鋪的大床幾乎佔了大半個房間

浴室衛生間一應俱全
據說一部很火的日劇——《鴨,去京都》就是在這間客服房拍攝的。劇中出現的木浴缸,就是這浴室裡的一個樹齡400年的高野羅漢松做成的,在泡澡時水裡能聞到羅漢松的淡香。

入睡前再翻一下孤獨星球的《日本》

在禪意的月色下入夢

京都第一夢

(十三)清晨金閣寺

清晨,天亮了
沒有窗簾的和室,是睡不了懶覺的

我們一早出發了

京都,安安靜靜,樸實無華

我們乘上了公交
京都的景點不像奈良相對集中,十分分散,必須乘公交。公交車上的顯示車站基本是中文,很方便。

金閣寺在京都的北郊,
我們來的尚早,還沒有開門

九點,開門了
金閣寺是京都打卡點,即使一大早旅遊團也不少

神奇的是當我們站在了金閣寺最美的角度前,陽光出來了。
陽光打在金閣上,閃閃發光。
我們趕緊在金閣寺的標準像前搶個鏡頭

金閣寺的本名叫鹿苑寺,原本是室町幕府3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北山山莊,其死後改為寺院。寺院中,有一座內外都貼滿了金箔的三層金閣—-舍利殿,因此被稱為金閣寺。1950年金閣寺僧徒應為對金閣寺的美的嫉妒,放火燒掉了金閣寺。傳奇的三島由紀夫由此靈感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金閣寺》。
清晨的初陽下,金色的金閣寺的確有令人誘惑的美。

我們靜靜地近看

屋頂的神鳥鳳凰因被燒是不在屋頂被倖存了下來。

(十四)靜觀龍安寺枯山水

枯山水是日本傳承下來的獨特的園林造園樣式,是洞察日本和式文化精髓的最佳視角。龍安寺是日本枯山水最重要的代表,來京都不能不看。
離開金閣寺,繼續向西延公里走,兩公里不到就是龍安寺了。

進入寺院大門

穿過一片池塘

聯想到莫奈的睡蓮

上了一個比較抖的坡道

購票就可進入龍安寺枯山水的庭院—石庭。

脫鞋進入

石庭其實是龍安寺方丈室前面的一塊長方形的小庭院

方丈每天打坐冥想時正對著這個小庭院

方丈室本身簡約,充滿著禪意

讓我們靜坐下來,欣賞一下石庭的古山水吧

我們坐在不同的角度,慢慢品味著石庭的奧祕
只見方丈室的對面是一塊長方形的地塊三面土砌的低牆,地塊鋪滿了白色的砂石。像一幅橫軸畫卷。
其中有十五塊大小不一,造型古樸無華的岩石,分成五組,看似隨意確是有意地錯落有致的分別擺放。岩石用青苔圍成一小圈。地面白色的砂石又以各組圈有青苔的岩石為中心用耙掃出了細密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似水面雨水濺落,或魚兒洗水的浪花。更奇特的是我們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只能數出14塊岩石,總是有一塊岩石被他身邊的岩石擋住了。所謂真相是永遠一眼望不清的。據說當你只坐在方丈主持的位置,方可將15塊岩石盡收眼底。高人總是是方丈。

這岩石和砂石,黑白分明,對比強烈,象徵一山一水一世界。

只要有心,“山水草木皆成佛”。
這就是禪。

石庭院,空間雖小,確是個
大千世界

方丈室後面的世界又是另一個清涼世界

這就是石庭院的那段矮牆。
外面花花草草,紅紅綠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十五)御所車御膳

出了龍安寺,左上回城的公交車

在京都御苑下車

京都御所就是日本天皇的皇宮,從公元781年天皇從奈良遷都到京都起,至1868年明治維新,幕府沒落,歸政明治天皇,皇宮移至東京。在長達1074年中,它一直是歷代天皇的住所。遷都東京後,這裡保留成為了天皇的行宮。
外觀上看,京都御所遠不如紫禁城的皇家氣派,圍牆不高低調內斂。

由於現在還是皇家禁地,每年春秋兩季少量預定訪客可入內參觀。

中午時分,我們餓了,發現御所西面樹林中有個遊客中心。

屋內環境典雅,人也不多

進去一看居然還有精美的車御所膳

一會兒餐車上來了,精美的我們都不忍吃,趕緊多角度拍照

揭蓋前,還是要擺個POSE的

真是秀色可餐啊,流口水了

這麼精美的餐具,和食,又在御所大院裡,價錢一定是天價吧?
錯了,只要3500日元,250元人民幣不到。比日本其他地方的便當還便宜的。
太超值了。

酒足飯飽,繼續溜達

御所的東門—建春門

皇家菊花圖案的瓦當

南面的圍牆

南面中軸線的正門—-建禮門

推到最南面在看看御所的全景

南面中軸線對著建禮門,後面是雄偉高大端莊的皇宮主建築正殿—-紫宸殿,再遠處是京都的一組高山—鞍馬山。

前有照,後又靠;左青龍,右白虎。大唐文明也把風水學術帶到了京都。京都和御所的確大風水,護佑千年平安。

御所的最難邊有一片小巧樸實的園林。

園內一碗清水

仙鶴

樓閣

這就是九條池。九條氏是古日本幕府制約天皇的藤原五大攝政家族之一。因家族最早住在京都九條地區而得名。九條池是其家族的私家園林。地址就在皇宮御所之南,說明其地位顯赫,足以與天皇對峙。

千百年來日本天皇幕府始終都在制約與反制約,天皇從來都沒有至高無上不被制約的權力。天皇和幕府都是世襲制。不過神話了的天皇的血脈從來沒斷過,但比武士拳頭實力的幕府卻像個跑馬燈一個家族人頭落地,另一個家族又前仆後繼。從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到江戶幕府。直至明治維新、二戰戰敗,日本真正地和平實現的君主立憲的現在民主,所以始終被制約的天皇的日本反而更容易推行現代民主。
我們再回頭看我們的歷史皇帝老兒,總得有人頭落地,總要改朝換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造反有理。
九條池水還在,天皇御所還在,九條家的祖屋早已人去樓空,不在了。

(十六)二條城

從御所出來

先向西,再向南

不遠就見到又一座城池。不過座城池四面環水,不像天皇御所四面沒有護城河。似乎這裡的主人更沒有安全感。

這座城的東面正中正對著京都的二條通(即二條路),二條通的最西到此結束。並霸道地讓四面的道路成了斷頭路,必須繞道。
這座霸道又令人膽寒的城以路命名,就叫做二條城。

二條城建成於公元1603年,是實際控制了日本最有實力的幕府將軍—-德川家的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在京都的行轅,是江戶幕府的權力象徵。
二條城的地位不亞於京都隔壁的御所,甚至更高,在這裡發生了多次改變的日本歷史程序的大事件。
公元1611年的德川家康在二條城會見豐臣秀賴,標誌了豐臣家從此臣服於德川家,日本幕府進入德川家時代。以致後來水尾天皇屈駕登門二條城拜訪他的臣子德川家光。
公元1867年明治大政奉還儀式也在二條城舉行。德川幕府世襲了十五代的徵夷大將軍—德川慶喜嚮明治政府交還政權。延續了256年的德川幕府時代結束。
天皇成為了唯一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者。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新時代。日本奠定了日本成為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基礎。
一個二條城,半部日本史。

進入二條城,我們第一個見到的就是這座精美的大門—-唐門。

唐門在日本常見。是日本寺廟、神社和城堡的正門。
看到唐字一定自然聯想到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最大的唐朝。唐門頂部是一個非常誇張的弓形門頂,也叫唐破風。

走近細看門楣:盡是我們國人非常熟悉的是“歲寒三友”松竹梅,“松鶴延年”、“富貴牡丹”等圖案。當然更少不了天皇標誌—-十六瓣菊花家紋 。

唐門之氣派再聯想到不遠天皇京都御所的寒酸,不能不說日本當時的實權盡在幕府德川家。
進入唐門就是二條城核心建築主殿,也是原始、保留最完好的建築—-二之丸御殿

二之丸御殿由6棟歇山頂的建築依次曲折相連而成。這裡是日本各地大名藩主和朝廷敕使等候日本的實權者徵夷大將軍—-德川家接見的場所。

二之丸御殿的入口又是一座我們剛剛在唐門看到中央凸出成弓形像遮雨棚的建築—-唐破風,中國也叫“抱廈”。

抬頭仔細觀察,古屋維修人員在維修二之丸御殿時,在大屋頂的屋脊斜邊邊,在天皇十六瓣菊花家紋 附近,還發現了殘缺的德川家康的三葉葵家紋圖案。這是明治維新後去幕府運動中遺漏下來的殘片。見證了改天換日,換了主人的鉅變。

二之丸御殿內部是不讓拍照的。裡面最神奇的地方是“鸝鳴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會發出黃鶯鳴叫般的響聲,傳說當年幕府將軍怕夜間刺客行刺,有意將房間一圈外側的地板設計為人已走過就呼哧呼哧地響。但考古學家解釋是而是因為年久失修,由地板下部的釘子跟木板摩擦造成。不管怎麼說,這聲音還是悅耳動聽的。
殿內牆壁和隔門上畫有很多精美絕倫的狩野派畫家—-狩野一門的名畫《鷹立松樹圖》、《守望八方雄獅圖》等。
還有一個房間用蠟像復原了1867年,德川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的場景。

室內不讓拍,我們只有室外多拍幾張了。

出了二之丸御殿再向前走,又見到一條護城河,這就是二條城最裡層,最安全的本丸御殿所在城池。

過河進入,原有的本丸御殿和城牆角上高大的天守閣隨著德川幕府的失勢也拆除化為平地了

(十七)錦市場

錦市場是京都的一個人氣很旺的自由市場。是京都打卡地之一。
我們出了二條城,向東南方向穿街過巷。

遠遠的路的盡頭門樓上一個大大的錦字

進入了錦市場,和國內很多室內農貿市場差不多,佔了馬路蓋了個棚子。商販也不算高階。以美味口可的京都小食檔為主。

日本的道具是最好的

有點像中國的福建廣東沿海,日本的神社、宮、廟滿街都是。錦市場的盡頭又是一座宮

錦市場出來又到了晚飯時間了,

再次穿過鴨川

(十八)賓至如歸

我們回到了溫馨的晴鴨樓,木柵欄內能看到我們二樓的客房

可愛的服務生又端來了暖暖的茶和點心

又是一個清晨

店主盛裝熱情地歡送一位位住客

我們邀請主人合個影

他們全家都站在門口目送著我們

直到我們走出小巷看不見他們,真的很令人感動。

(十九)伏見稻荷

我們從酒店附近的三條站上了南去的城鐵。

幾站路就到了—-伏見稻荷站。

日本鐵路十分發達,很多和公路交匯處都是平面交叉。

左轉,進入一個小路,見到一座鳥居

前行,一座更大的鳥居,鳥居背後就是伏見稻荷神社了

神社的正門

透過大門向西看,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很有趣的是這裡有很多狐狸的守護神,嘴裡還含著麥穗

原來伏見稻荷大社是祀奉以宇迦之御魂大神為首的諸位稻荷神。香客前來祭拜求取農作豐收、生意興隆、交通安全。因此成為京都地區香火最盛的神社。

神社主體建築群

祭壇

祈福的百姓要求還是很樸實的,還都用莊嚴正式的中文呢

再跟著人群往裡走

前方就是壯觀的一眼望不到邊的鳥居陣。這是見證了日本經濟騰飛,很多發了財的財閥為了生意興隆恆運長久紛紛向伏見稻荷獻奉鳥居,由於場地有限,以致只能一個緊挨一個,密密麻麻。

這些綿延到山頂又繞了一大圈,長達數公里的鳥居陣叫千本鳥居,我們也就在山腳下走了十分之一都不到,就打道回府了。

由於我們來得早,回去的時候人流蜂擁而來

(二十)三十三間堂

還是一張地鐵票

位於京都七條的三十三間堂是日本天台宗寺院。長60米長方形的主建築物,因屋內有33個樑柱隔開的空間而得名。

三十三間堂裡供奉了一千尊觀音雕像。塑像之精美讓人歎為觀止。

(二十一)清水寺

從三十三間堂出來繼續向東走,就是著名的京都博物館,由於今年的櫻花季特展才結束,沒有開放。

我們再向北走

然後向東,隨著人流向山坡上走。

半山腰上,一座非常美麗,非常日本的寺院建築群展現在眼前,這就是京都打卡三大名勝之一的清水寺,其他兩個是金閣寺和二條城。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始建於公元778年,現存建築是公元1633年由德川家光捐資重修的。

清水寺三重塔

西門

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喝上一口水可防病防災。

清水寺最壯觀的建築是被定為國寶的主堂。由139根立柱支撐在山崖邊,從地面刀半山上就像一座摩天大廈,又像一座碩大的舞臺,又稱“清水舞臺”。可惜這幾年大修被包裹起來,不見廬山真面目了。

六月紫陽花開,紫花、綠葉、紅築、黛瓦,很是奇特。

在山上拍一張清水寺的標準照,有山、有寺、有塔,還有京都城

下了山,在路邊涼亭歇一下。

在來一大碗抹茶冰

一花一冰一世界

(二十二)三年板

出了清水寺,就是下山道,道路兩邊全是商鋪,遊客人頭攢動

路邊一個陶瓷店,裡面的風景很是不錯。夫人淘陶瓷,我找風景

(二十三)古塔暮色,闖入湯婆婆的神靈世界

終於到了落日時分,三年阪附近的高檔料理正開門迎客。

天色已暮,這是拍古塔暮色最有情調感覺的照片的最佳時刻了。我以八阪三重塔為主景,落日方向的暮色為背景,儘量找到地勢較高處,迅速對比選擇各種最佳角度。

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小山坡

眼前一個古樸的日式石燈籠

石燈籠、古塔、暮色、叢林,好一幅完美的京都暮色圖啊

已是藍調,我們在靜靜的二年阪,像是闖入了千與千尋中湯婆婆的神靈的奇異世界

(二十四)夜遇藝伎

在無名小巷吃了一家美味的炒飯

我們又來到了夜幕中的花見小路

高檔的懷石料理身著合服的服務生目送著微罪的酒客

突然迎面闖入了兩位塗脂抹粉盛裝的藝伎

一陣風,我們急忙舉起了手機

直至消失在無名小巷中

(二十五)再見了晴鴨樓

又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

溫馨的日式旅舍晴鴨樓,我們真的有點依依不捨

店家又是幫我們提著笨重的行李箱

我們再次和熱情的服務生合影道別

再見了

令人感動的九十度鞠躬

我們一步一回頭

依然在那裡

直至我們轉到了大路上,看不見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