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這篇遊記適合什麼人閱讀? ✎


▲ 第三次日本自由行, 深覺相對於城市,日本的鄉村更具它獨特的氣質。

► 當然,第一次來關西希望瞭解常規景點的,還有愛熱鬧,喜歡去網紅購物景點打卡拍摩登美顏照、買藥妝、奢侈品的同學們請提前繞道哦。

► 但如果,你也喜歡《小森林》的感覺,如果你的日常也已被大城市的噪音擠滿,喜歡在假日裡放慢腳步,體驗和諧的鄰里鄉情、奇妙的民風民俗、淳樸自然的民間文化、田園牧歌般的瑰麗畫卷,那麼不妨進來看一看吧!

► 總述:行程特色景點列舉 ✎

▲ 一週七天,我們要看傳說中那個“莫奈的池塘”——“岐阜”根道神社;
► 看《你的名字》原型——飛彈高山;
► 看大山裡的鄉村——白川鄉“合掌村”;
► 看“海之京都”——小漁港“伊根町”;
► 我們還要去趕集——每年八月初西日本最大的“陶器祭”;
► 還要趕個時髦到鴨川邊上的奇特咖啡店“Wife and husbend”打卡;
► 到“名古屋的吉祥寺”小眾美食雜貨一條街“本山站”體驗友邦對生活美學的重視……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行走,都在回答著一個問題——“我是誰”。每個人都是宇宙的微塵,如果一生能有機會常到與自己氣息想通的地方走走看看,那有多好。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 行程單 ✈:

DAY1:8月2日(週五): P.M. 福州 – 關西機場 – 大阪
DAY2:8月3日(週六): A.M. 大阪 – 名古屋;P.M. 岐阜 根道神社 – “莫奈の 池”;
DAY3:8月4日(週日): A.M. 高山;P.M. 白川鄉 “合掌村”;
DAY4:8月5日(週一): A.M. 熱田神宮;P.M. 東山、本山雜貨街;
DAY5:8月6日(週二):A.M. 京都建仁寺;P.M.錦市場、鴨川咖啡店“Wife and husbend”;
DAY6:8月7日(週三):A.M. 貴船鞍馬“川床料理”;P.M. 五條阪“陶器祭”;
DAY7:8月8日(週四):A.M. 伊根町“伊根舟屋” 一日
DAY8:8月9日(週五):A.M. 阪急百貨手作展;P.M.關西機場 – 福州

► 每日誌:

► 那麼我們就出發咯!
下面是沿途拍攝的日本鄉村照片(拿蘋果手機貼在車窗上拍的,所以有些色偏)。

▲ 這並非什麼景點,只是沿途的風景。真正的風景在下面。▼

DAY2: 岐阜 根道神社 – “莫奈的池塘”


► 行程:
(1)名古屋車站乘JR“名鐵名古屋本線(特急)”5站,到岐阜(fu);
(2)JR岐阜站,乘“岐阜板取線”巴士,到“洞戸キウイプラザ”(“洞戸慄原車庫”站)下(70分鐘);

(3)換乘“板取ふれあいバスに”巴士,在“あじさい園前”(紫陽花園前站)下車(16分鐘)。

▲ 本州島中部的岐阜縣。岐阜縣是一個內陸縣,是個被森林覆蓋的大縣。這裡的山水,會讓你彷彿進入東山魁夷的名畫之中,感受“會呼吸的綠”。▼

▲ 東山魁夷售價達5400000日元的名畫《綠之詩》。

再附一段板取川邊拍到的視訊:

岐阜 板取
從“莫奈的池塘”出來,在開滿紫陽花的停車場邊上,有一座石平橋。橋下就是板取川寬寬、淺淺的河水。


► 這是自由行中首次走出谷歌地圖的顯示範圍,坐著巴士入山。

JR+巴士+區間接駁巴士,車子越來越小,路也越來越小。地勢漸漸上升,進了岐阜縣的板取鄉。

► 途中上來一隊參加夏令營的小學生。同行一段後,他們去了川浦溪谷玩水。

► 從飛瀨站上來一群採購歸來的青年男女,操濃重的中國東北口音,拎著大包果蔬,男的吹噓著自己的見聞,女的商量著怎麼做菜,興致勃勃的樣子像是要去燒烤。

► 車到“鯰之裡”,始終在第一排打盹的白髮老奶奶醒了。她穿著藏青色的和服,不緊不慢地起身,慢慢悠悠地下車。司機不但沒催,還不住點頭輕聲細語,聽不出是寒暄還是道別。大家都靜靜等待著老奶奶步履蹣跚地走進車窗外那一片如海的蟬聲裡。

► 我們要在“紫陽花園前站”(“あじさい園前”)下車,山裡氣溫低,紫陽花花期還未盡。一時間好像車裡車外的時間都慢下來。

► 行至板取川邊的山腳下,我們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莫奈の 池”。

► 這裡就很有小森林的鄉村稻田的感覺了。

► 陽光透進琉璃一樣的“莫奈池塘”。

▲ 用肉眼看見名畫。(相信嗎?上面這幅是我在“莫奈池塘”拍攝的,可以與下幅名畫對比)▼

▲ 我卻莫名想到另一幅名畫——《奧菲利亞(Ophelia)》(上圖左)。

奧是莎翁《哈姆雷特》的悲劇女一號。她在痛失愛情與親情後患上了抑鬱症,在取花環時跌入水中。畫上的她仰面躺在河面,沒有任何掙扎,眼神平靜而絕望,張著嘴卻不是呼救,而更像傾訴或哼唱。完全放下了一切的解脫。有時絕望與平靜是同一種心情,有時極致的美會讓人心痛吧……

▲ 神祕的紫陽花園,我沒有進去,而是去了板取川。

► 幾步遠的地方就是板取川,一條很寬卻很淺的河,特別適合夏日戲水。就是本篇前面視訊中的那條河。
(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DAY3: 高山、白川鄉一日

▲ 行程:
參加名古屋當地旅行社組織的一日遊。
因為從名古屋到高山,再到白川鄉,靠公共交通的話,馬不停蹄地走半天就沒了。所以如果沒有提前預定在白川鄉住一個晚上的話,還是參加當地的一日遊比較合適。

► 高山的下一站是白川鄉的合掌村。

白川鄉,無端讓我想到總是讀不下去的《雪國》。可能跟雪無緣,初見是在圓明園,2009年北京的第一場雪。傍晚雪停的時候出了太陽,自然意義上的昇華給了葉公好龍的南方人一個畢生難忘的下馬威。

自那以後,我對雪有了敬而遠之的自覺。

夏天來白川鄉,看到的是白川鄉卸下地理與自然面具後的自己的表情——雪化之後有花。花確實多,但第一眼就看出不是隨意長的野花,這是個愛美的村子,家家戶戶各自打造自己的私家花園。

▲ 群山環抱的山坳裡是一片平地。像《風之谷》中娜烏西卡的故鄉。

▲ 一條大路向村子的腹地延伸。

▲ 合掌村的房屋叫“合掌造”,外觀有點像歐洲山區的房子。

► 他們的庭院各具特色。有的滿地鋪著細碎的石子,有的屋前用卵石壘出彎彎的水道,有的還在屋旁立幾株高大的松柏。與想象中鄉下人家樸素的氣息有所不同,竟然有一種園林式的造景——呈現規則感,以及規則之中的自由。其間彰顯的審美品位,讓人有些懷疑這間間古老房屋裡主人的身份。

除了在幾家食肆與咖啡屋,我們沒見到幾個當地人。房前停著洗得乾乾淨淨的汽車,庭院裡的花在夏風裡靜默,瀰漫出一股王孫自可留的氣息。

▲ 稻梗紮成的屋頂。

▲ 被設計成紫陽花谷地的庭院。

▲ 錯落生長的萱草與雛菊。

► 這跟我在《小森林》中看到的那個山村完全不同。牽牛花、向日葵、繡球花、仙人掌、百合、萱草、中國桔梗等等錯落地散佈於草屋周圍,不為售賣,不為觀光,不為食用。這些庭院有的禪意,有的田園,主人在創造中,實現著自己對真善美的理解,把內心的價值變成可以看見和傳遞的物件。

辰媽也有同感,說這裡的景緻像枯山水,在細石的漣漪中突然長出一支百合,明顯是有一個人刻意栽下的,但卻讓人覺得它就應該在那裡。讓你從風景中看到人。

▲ 斜斜的夕陽打在合掌造上,像一幅利落的版畫。

▲ 小菜園裡的向日葵。

► 颱風“範斯”把陰雲堆成了山,在山谷裡投下大片影子。陽光斜斜打進各色花的庭院,打在合掌造由葦杆紮成的厚厚的草頂上。

合掌造外觀不像我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漢族或倭式建築,倒有點新疆禾木或北歐山區尖頂房屋的意思。大概是防止積雪壓塌了房頂。

▲ 興之所至,在一座漂亮的合掌造前停下,來了一幅速寫。

► 這些房屋,完全不用釘子,利用榫卯結構固定。這些全身是木頭的東西居然最早是從江戶時代保留下來的。據說每年都要舉行滅火演習,每過十幾二十年就要更換屋頂。一家開工,全村人都會來一起完成。這個山谷裡住著一個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婚喪喜慶都是全村人的事。

我想更換儀式應該會很隆重,一村男人幹活,女人煮飯,巫師們負責祭祀與祈禱,孩子們聚成一堆像熱鬧的節慶……

可也許這又是我的另一個錯覺。雪化之後,白川鄉顯出它藝伎般的面容。

▲ 一絲不苟地工作的農民。

(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DAY6:8月7日:貴船鞍馬“川床料理”

► 行程:
(1)京都車站(地鐵烏丸線,10站,國際會館站下)
(2)國際會館巴士站,坐52路(14站,Kibuneguchi“貴船口”站下)
(3)走到Kibuneguchi Ekimae “貴船口車站前”車站乘33路(2站,Kifune“貴船”站下)

▲ 今天去日本的鄉下吃一頓“農家樂”吧。

► 巧合的是這次去的“板取川”、“白川鄉”,這些地名裡都有個“川”。日本管河叫“川”,《千與千尋》中的那條白龍是一條河的河神,名字就叫“琥珀川”。▼

► 這其實是源於中國古代最早對河流的稱呼。像《論語》裡的:“子在川上曰……”

► 在寫“川”字的時候,就像在畫一幅寫意畫。凝聚創造它的中國人對河流樸素而美好的認知。

► 今天的貴船,就有一條“貴船川”,一座貴船山。“貴船川”流經貴船、鞍馬二山環繞的溪谷,再往下流入京都,就成了著名的“鴨川”。

▲ 貴船神社山門前的石階。我就是在京都旅遊手冊的封面上看到的這個漂亮的石階。

▲ 坐在流水席上,腳下便是清澈到泛藍光,凌冽到冒寒氣的貴船川。

► 京都三面環山,夏天不比福州涼快。因為河谷裡水汽氤氳,山裡人便用竹在河上搭起架子,坐上去納涼,稱為“川床”。還要剖開長長的竹管來引河水,讓細麵條順水漂流,在川床上吃“流水素面”,把水的清涼徹底吃進去,甚至撈川裡黑黑小小的香魚鹽烤。

▲ 《多啦A夢》和《蠟筆小新》裡也有流水素面的橋段呢!

► 據說香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一有點汙染就會死光,所以這魚要連內臟一起吃掉,可我覺得有點苦。就像苦螺的膽,人們說清涼降火,其實是不好處理吧,看著小小的香魚想小小的苦螺,我猜。

▲ 架在貴船川上,綠意環抱中的流水席。

▲ 流水席上的人群。其間有不少是日本當地人,也有不少從臺灣來的遊客。

▲ 流水素面是涼涼滑滑的口感,配上樹脂竹筒中的醬料,比想象中爽口。

► 貴船因水而靈,因此山裡人敬奉水神,流行一種“水占卜”。我們入鄉隨俗,各抽了一簽。這籤條也怪,浸在水裡顯示出文字,水乾後文字便也消失。抽到好籤隨身帶走,不滿意的可以打個結系在水邊的樹上,請水神化解。真是“智者樂水”,貴船人把“川”的文化滲進各個細節裡了。

► 山道沿河蜿蜒,行人如魚穿梭。辰媽在一個彎道突然停下來,聲稱發現了第一枝轉紅的楓葉。這才立秋剛過啊。

▲ 叡山電鐵,若是深秋時節,這條線就是有名的賞楓專線。從傍晚夕陽返照在紅葉上的那一刻到夜間,鐵道沿線會點起燈,形成“紅葉隧道”奇景。

▲ 坐叡山電鐵回程,所有的人都坐著,卻有個小小的女孩執意站在車頭看風景。當火車駛進那片綠波海的時候我還在想辰媽的發現,要看叡山楓葉隧道和琉璃光院紅楓的倒影,至少得再等個十多年退休吧?

▲ 以一幅照片代表我印象中的貴船。
(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DAY6:8月7日 P.M. 五條阪“陶器祭”

▲ 你是否在城市裡趕過集?我喜歡“陶器祭”勝過東京的“骨董市集”。

▲ 說起來,這次出行有一大半原因是這一年一度的“陶器祭”。在這個號稱全日本最大的陶器市集上,各陶器作坊的攤位擠擠挨挨擺滿了整個五條通。

► 一場突如其來的雷雨過後,斜陽很快又出現,我們剛好下了車到達五條阪的大橋蹲下。

▲ 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大叔的攤位。前年看到他的時候,也是擺在五條通的入口處,也就是他的作品給了我“陶器祭”迷人的第一印象。那回他的飛鳥盤、飛鳥碗我買了一堆。後來回國在淘寶上一看,我的天,上面代購商賣的價格翻了兩倍還不止!慶幸自己果斷剁手。

► 回想第一次逛陶器祭,從傍晚五點走到夜間九點,晚飯也顧不上吃……這一回冷靜了許多,速戰速決,直奔幾個熟悉作家的攤位,兩個小時搞定。

► 來京都的第一晚,我們在民宿“檏宿”裡,跟負責接待我們的中國小妹談起我們此行安排的農村遊行程。她聽完眼睛一閃,頓悟似的長長地“啊”了一聲後一語道破,說你們定是平日生活緊張勞碌,希望假期裡到鄉村徹底放鬆一下心境。

► 是的,除了來尋找鄉村的閒情野趣,也想感受簡單的鄉土人文。


► 不同於機器加工的千篇一律,陶器祭裡職人手作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至今搞不懂為什麼皇家哥本哈根明明是手繪唐草,卻要模仿成工廠生產的外觀。

► 儘管井山三希子、安藤雅信、皆川明等一線大牌的作品已經有了自己的專賣店,再不可能在這裡出現,好在還有熟悉的加藤香、十二月窯、古谷製陶等後起之秀或私人作坊不斷湧現。不僅經典款價格優惠,還有網路裡一出就搶光的斷貨款或近年開發的新款。

► 且哪怕你只買了個不起眼的小小豆皿,作家本人也要起身鞠躬致謝並親手包裝。專業與情商兼具,一個微笑換來口碑與回頭客。

► 國內的陶製品相對於瓷器而言發展得相對較慢,瓷都景德鎮偏重於對茶具和仿古擺件的研製。好在近幾年漸漸出現了“禾下”、“素雲裡”等專注於手作陶製餐具名牌,喜歡陶器的人越來越多了。也許很快,咱們中國也會有為熱愛陶藝的年輕職人開闢的“陶器節”,那時候,我們一定去捧場。

► “奶頭戰略”也好,“玩物喪志”也罷,讓人暫時跳離線械的現實,恢復對生活的愛,又何嘗不算是一種慈悲?

DAY7:8月8日:伊根舟屋


► 行程:
(1)7:32從京都車站坐“特急城崎1號(城崎溫泉行)”五站,到“福知山”下;
(2)轉乘“特急丹後接力1號(網野行)”三站,到“天橋立”下(約9:30);
(3)乘“経ヶ岬線”巴士到伊根(約10:30到)

▲ 今天去的,是日本的一個小漁港。

► 伊根町,是一個小漁村。從京都坐一個小時JR到福知山,轉“丹後小火車”在天橋立下,再乘一個小時鄉村巴士到達。總行程約三個小時。

▲ 一下車,站在村口就可以望見村尾紅色的小燈塔,當地人稱“赤燈臺”。在群山與海洋之間的土地上,順海岸線,密密地建著一排“舟屋”。


▲ 站在岸邊看海,除了泛起的漣漪,沒有大浪。這個漁港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海灣外有一個很大的島嶼——“青島”,它像堤壩一樣擋住了太平洋的大風大浪。所以跟舊時潮汐一漲就成孤島的江之島不一樣,這裡的潮汐變化很小,以至房屋可以臨海而建——真正的“面朝大海”,歲月靜好。

▲ “舟屋”,還真的是給船住的屋。一共兩層,船住一樓,人住二樓。一樓敞開進水,方便自家船隻駛進駛出。好像別墅的車庫吧?這是個微型港口,水道空間可容納一條小船,邊上有迷你碼頭,也是放置各種漁具的倉庫。家裡的男人在這裡做捕魚前後的工作,完全是自立更生的“獨立工作室”。

▲ 從天橋立到伊根町的一個小時車程,中途上下的當地人都是老人和孩子。抱著一袋鮮花的白髮老奶奶、撿到一個相機包交給司機的老爺爺、向每一個乘客微笑問好的司機大叔、讓座的小男孩……村子除了咖啡店裡的兩個小姑娘、公共港口兩個開船的小夥子,我們就沒見到其他青壯年的影子。

▲ 小漁村裡的咖啡館——イネカフェ,咖啡500日元、各色蛋糕500日元。感覺日本景區的物價並不比市中心貴得離譜,東西也是好看好吃的。特別是這間店的向海的一面都安著大玻璃窗,坐下就陷進那片碧海晴空中去了。下面附上一段當天用手機隨便拍的視訊。▼

▼往淺海里看一眼。

▲ 沿海灣走的時候,我們看到一些舟屋已被改成民宿和餐館,但卻並沒有旅遊景區熟悉的宣傳和吆喝。周圍很安靜,連海浪拍打的聲音也沒有,淺灘礁石上密密麻麻地爬滿了海膽和小海螺,居然也沒人去趕海。海鷗偶爾掠過時發出的一聲鳥鳴,襯得小小的漁村顯得有些靜寂。或許都去出海,傍晚才歸來?我猜。

▲ 經過港口,看到幾艘船靜靜地浮著。有些安著兩排燈籠一般的大功率玻璃燈泡。我突然辨認出它們應該就是傍晚出海,凌晨歸來的燈光漁船。

▲ 在關於海南島的紀錄片中看過,這些船捕的都是沙丁魚一樣成群結隊的魚。它們出海到達“魚窩”,兩排燈籠會降下來懸掛於水面,用以吸引魚群。為了保證清晨賣的魚新鮮,漁民要開著燈,守到四點多才放網捕撈。五點多的時候回程,直接運往漁市販賣。這是漁民們每天的日常。所以人們白天都在休息吧?

▲ 看錯了地圖走了一站路,其間經過不少伊根人家,有些已經鳥槍換炮買了大船。古老的舟屋容不下了,系一根纜繩泊在屋前。每一艘船也擦得乾乾淨淨、光可鑑人,簡直像載客的遊船。看出美在伊根人生活中的地位。

▲ “風景都在遠方”,對於我們這些匆匆過客,伊根充滿勞績的漁獵被裝點得染上了詩意。而全職下廚的奶奶外婆與偶爾體驗大廚成就的爸爸媽媽本質就不同。能每天把廚房擦拭如新大概只有深度潔癖才能做得到。由此懷疑日本人是否定期定量服用冷香丸。一點都沒有揶揄的意思,是真的佩服。

▲ 走到觀光站,才知道因伊根町如今被列為保護區,受法律保護,不允許私自重建或拆除。我想到吳念真筆下被禁建的高雄“紅毛港”,土生土長的幾代人只能擠在小小的屋子裡,居民們自嘲:“我們生活在古蹟和歷史裡。”不知昨日狹小的舟屋還住得下明天的船隻?是世世代代的伊根人創造了這片獨特的歷史與人文,現代社會的保護與開發難道不能兼顧人的生活嗎?不過這也許是所有古老村莊的共同宿命吧?

▲ 劉墉說:每一個故居,有一天都會消失的。但也永遠不會消逝。彎彎的小船上坐著童年的阿嬌,終將變成劉歡歌聲中的夢境。

▲ 我們坐巴士離開伊根的時候,陽光依然在波光裡晃動,海鷗站在浮標上休息,燈光漁船搖在水上打盹。我想,下次如果有機會,應該在這裡住一個晚上。

▲ 李銀河說《我們都是宇宙中的微塵》,今生今世能找到自己的喜歡,肉身還能去到自己喜歡之處幾次,多麼難得。
(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像深夜食堂一樣的民宿

▲ 從某種意義上說,找民宿,也是在找人。

► Fahe是個未婚的小姑娘。從交談中瞭解到,她去年剛當上房東。“Tolo tolo”由老屋改造而來,整體風格是zakka雜貨中帶著民俗,它不是冰冷的酒店客房,是有溫度的日常居家。

▲ 我最喜歡她家的開放式廚房,周圍一圈可坐人。完全是《深夜食堂》式居酒屋的格局。各種本土餐具器皿兼具實用與展示功能,可以在廚房裡加工買來的食品。

▲ Fahe喜歡文藝,客廳裡的書籍、唱片、茶具等收藏品彰顯出她的藝術鑑賞力。我買了她親手製作的手繪日曆,很有傳統民俗的裝飾性。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Fahe烹飪的早餐,免費+元氣。

▲ 此外,在不少角落,你會發現很多溫情的設定——“自由取用的耳塞”、“免費的零食點心”、歡迎卡等,每一張卡片都是手寫的,到處瀰漫溫暖的人情味。

▲ 房子就是人,這間Tolo tolo處處都是Fahe的影子。

▲ 我願意把Fahe和她的民宿分享給親朋好友。如果下回再去大阪,會再次選擇這家可愛的Tolo tolo。

(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DAY3:8月4日: A.M. 飛彈高山

▲ 攻略做得再細緻,每一段旅程或許也都會有一些出乎意料的部分。比如這一路的飛彈高山。

► 全日本著名的飛彈牛肉出產地,還有前幾年流行的《你的名字》原型地,都在這裡。

► 因為小時候算過命,不能吃牛肉,而且對動漫也不太感冒,所以,飛彈高山的兩大招牌對於我而言失去了效力。來這裡緣起於抖音裡的一個視訊——古街房屋前清澈的小水渠裡,一群鯉魚在暢遊。

▲ 高山古街,是商鋪雲集的熱鬧巷子。巷裡鋪青石板,每排屋前各有一條清冽的水渠。渠上鋪石板以進出店門,格局非常像雲南麗江的古街。後來網上一查,高山與麗江竟是友好城市。

▲ 屋子有四百多年曆史,每一間雖然古老,卻老而不舊,門窗的線條橫平豎直,呈現出非常規則的秩序,每一個角度看都異常乾淨整潔。

▲ 傳統版畫拓印成的布料做成了動物,很有古老圖騰的感覺。

▲ 各種版畫拓印的用品。

▲ 屋內的商鋪也都是高山的特色。造酒作坊、陶藝作坊、版畫作坊、扎染作坊、茶坊酒肆……各種陌生新奇的玩意吸引著對民俗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這個簷下掛著草球的一定是造酒作坊。

▲ 房前引牽牛花的一定不是俗豔的塑料繩,而是編得疏密有致的草繩。

▲ 院落雖小,也必細心經營。

► 但我依然覺得這裡不太像是我印象中的小山村,它太精緻了,也太乾淨了,街道乾乾淨淨、房屋整整齊齊、車子纖塵不染,庭院清雅別緻……沒有暴發戶蓋起的羅馬洋樓,沒有鑲嵌在古建築上刺眼的霓虹燈,沒有誇張違和的口號標語……一切像是從土壤中長出來的樣子,但又好像特意修剪出來的安靜的盆栽。每一樣事物中都彰顯著主人對生活之美的理解與詮釋。

▲ 轉角遇到一個歐洲街景。

▲ 版畫一樣的井蓋。好像是扶桑花。

▲ 這復古範兒的小小車莫名地讓人聯想到義大利國際大牌SMEG。小車可能沒那麼貴,卻線條明快,極致簡潔,像一枚光滑的糖果,相當耐看。

► 不知道為什麼,日本的車輛上很少看到個性鮮明的貼紙或誇張的文字。這就好像日本的胸針做得相當漂亮,戴胸針的人卻極少。不少女士除卻和服外的現代衣著都是如小森林主人公一樣全身素雅的大地色系,顯得內斂而素淨,冷靜而剋制,極少花花綠綠的紋飾、圖案,卡通、英文一大堆的嘈雜。這裡面應該有一些傳統東方美學的共識吧?

▲ 牛肉壽司上安的不知是鴿子蛋還是鵪鶉蛋。連食物都這麼小巧玲瓏。

▲ 牛肉握壽司。

▲ 河邊的小院子裡開滿各種不同型別的紫陽花。

▲ 平橋上的朱漆欄杆。

▲ zakka煙火氣十足的生活雜貨鋪。

▲ 小巧而別緻的餐飲店。

► 整個高山讓我想到初中學的一篇叫《核舟記》的文言文,在一顆小核桃上雕刻出精巧的一船、三人、器皿、題詞……除了技藝超絕、心細如髮,更重要的,是那份東方人特有的隱忍般的耐心吧!

► 走遍古街我也沒找到那個抖音視訊裡的場景,但這一路的見聞讓我莫名地相信,這裡確有這麼一條遊動著錦鯉的水渠。
(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DAY4:8月5日: A.M. 熱田神宮

▲ 去了東京的明治神宮,對那裡的蒼天大樹掩映下的一方淨土印象深刻。而今來名古屋的熱田神宮,是因為這裡有一段楊貴妃的傳說。

► 不知是否對於“紅顏薄命”的同情,中日民間都流傳著楊貴妃沒有死於馬嵬坡的傳說。雖然版本不同,但有一個情節卻驚人地重疊了——她在高人相助之下東渡到了日本。如今在日本的九津、奈良的湧泉寺等地,都還保留著與楊貴妃有關的古蹟遺址,以及背後亦真亦幻的故事。

► 而熱田神宮的傳說更加離奇,楊貴妃竟成了熱田大明神。雖然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但歷史上在神宮內確有楊貴妃的墳冢。

▲ 花插上的結。日本的文化有偏女性化的一面,生活中常能找尋到很多溫柔的細節。

▲ 一株巨大的楠樹。

▲ 相對於明治神宮,熱田神宮的人流量更少。人走在滿地的碎石上,發出細細碎碎的沙沙聲,好像把噪音都吸掉了。偶爾的幾聲烏啼,讓這裡顯得空曠而清靜。

▲ 斑駁的陽光透過葉叢,照著樹枝上的蒼苔,恍惚間瀰漫著一股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意境。

▲ 人們將名為“繪馬”的祈願板系在大樹下。

▲ 樹林中的宮殿。三次來日本,深感這裡的人們對自然的尊重甚至敬畏。人與建築變得很小,棲居在天地萬物之間。

編輯中(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像家一樣的民宿

▲ 每一次到京都,我都住在這裡。它的名字很好記,“檏宿”,樸素。

▲ 這一次進屋,一切都和兩年前一樣親切,駕輕就熟的感覺。接待我們的臺灣小妹就是兩年前的那個。在異國他鄉遇到熟悉的人與事物,真的有一種回家的溫暖與放鬆。

▲ 房東是個來自臺灣的年輕人,每年都有一些臺灣青年來店裡幫忙。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於這間由老式町屋改造而成的民宿裡隨處可見主人從世界各地蒐羅來的特色紀念品。

▲ 看得出房東非常喜愛日本傳統文化,不少傢俱、擺件都是淘來的骨董。這個放置旅遊手冊的小櫃子以及上面的陶製品都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 品位這東西,跟錢的關聯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大,豪宅別苑裡也可能立著違和的羅馬柱和水泥亭。

▲ 客廳裡的小茶座。像日劇裡的場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樣子,每一個小物件都和整體氣脈相連,像是從其中長出來似的。

▲ 開放式廚房的料理桌。

▲ 客廳外,是一個覆蓋著青苔的日式小庭院。

▲ 一個小小的“手水舎”。

▲ 我們離開的那個早晨,回望這個小庭院時我留了張影。這麼喜歡的一個地方,一生能來幾次呢?

(未完待續)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島)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