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物哀”之美

“物哀”思想來源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作家紫式部創作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家本居宣長在長期鑽研《源氏物語》之後,根據本書提煉出了“物哀”這一美學理念。
所謂“物哀”,簡而言之就是“真情流露”、“心有所感”,是人們在接觸外界事物時,觸發了內心的某種情感。心靈被觸動不僅僅是因為物件出現在了眼前,更是因為感悟到了它與自己情感的相通之處。當然,這種“物哀”之情不止只有“憂愁”、“哀傷”,也包括“憐憫”、“讚賞”……等諸多情緒。
研究日本文化的學者葉渭渠先生曾把“物哀”的思想結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人的感動。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那麼相親相愛的一對佳偶,卻因家族世仇雙雙殞命,悲劇的結果讓人唏噓不已;第二個層次是對世相的感動。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的世間百態,總有許多令人悲憫、感喟的瞬間;第三個層次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大自然的無常感,尤其是季節帶來的花開花謝、草榮草枯的景象,常常令人觸景生情,感傷良久。“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繁花盛開,的確會讓我們的心情輕鬆愉悅;“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落紅滿地,怎能不令人傷感!

古詩詞中體現“物哀美”的詩句非常多。比如,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悼念亡妻而作的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如此悲傷感人的話語,著實讓人“心有慼慼焉”,這闋詞不知看哭了多少人。 再比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歲月悠悠,世間充滿哀感,但“哀”中卻蘊含著蒼涼、惆悵之美。

我兒時的一件事,令我至今難以忘懷。那是九月的一天,媽媽帶著八、九歲的我去鄉下串親戚。大人們相見總有說不完的話,聽著無聊的家長裡短,插不上嘴的我便在親戚家的大院子裡四處閒逛起來。有一間西廂房,我開啟房門一看,迎面是一個大麥秸垛。牆上掛著些笸籮、篩子,還貼著一張塔拉下一角的舊畫。畫裡,幾個小孩扯著船一樣大的玉米棒子在玩耍。地下、牆角堆放著鐵杴、鋤頭、耙子、筐、秤等雜物。西邊的牆上開著兩扇大窗戶,窗戶的上半部分糊著紙,下半部分是玻璃的,窗櫺上的窗戶紙已經舊得發黃了。窗臺上一個滿是油汙的煤油燈旁居然扔著一本落滿了灰塵、捲了邊的彩色連環畫冊《七色花》。我如獲至寶,趕忙拿在手裡,輕輕地拂去上面的灰塵,迫不及待的坐在麥秸垛裡看了起來。
故事講的是一個叫珍妮的小姑娘,有一天,她媽媽叫她去買麵包圈,買完回家的路上,小狗偷偷地把麵包圈給吃了。珍妮很生氣,於是就追打小狗,結果迷路了,珍妮害怕得哭了起來。忽然,不知從哪兒來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問明原因之後,就送給珍妮一朵“七色花”。這朵漂亮的“七色花”有七片花瓣,每片花瓣的顏色都不一樣。老婆婆說,無論珍妮有什麼心願,只要撕下一片花瓣,唸完老婆婆告訴她的咒語之後,它都會替珍妮達成心願。果然,珍妮想要回家、想修好打碎的花瓶、想去北極探險、想要全世界的玩具等等心願,花瓣都替她完成了。這時,珍妮驚覺,神奇的七色花只剩下最後一片花瓣了。最終,珍妮用這片珍貴的花瓣治好了一個名叫維嘉的小男孩受傷的腿。然後,他們一起跑啊,跳啊,玩得快樂極了。

我太喜歡這個故事了,反反覆覆地看了好多遍之後,才抬起頭。此時,金色的斜陽透過玻璃窗照在我的臉上、身上、小兒書上,把我坐著的麥秸垛也給染得更黃了,麥秸顯得很柔軟、很溫暖的樣子。窗外,蕭蕭的秋風吹得寬大的楊樹葉子發出陣陣“颯啦啦”的響聲,窗紙上的樹影幽靈似的忽遠忽近地搖曳著,屋裡顯得異常的幽寂。幾個小時過去了,沒有人來找過我,我被這個世界給遺忘了。此情此景中,小小的我湧起陣陣孤寂、夢幻的感覺。

兒時體味到的那次“物哀美”繾綣流轉,至今令我揮之不去。每當我的腦海中浮現出那個肅殺悽清的秋日午後,那間充滿歲月感的老房子,被西斜的夕陽鍍成金色的麥秸垛、舊畫和那些殘舊破敗的老物什,還有窗外悽迷、搖曳的樹影等等畫面的時候,一絲悲涼疼痛的美感便會掠過我的心頭,快樂得幾乎讓我落下淚來,我只希望這瞬間的美感能夠久一點,再久一點。

“物哀”不只是一種美學理念,它也是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個日益浮躁、焦慮的世界裡,我們應該時常停下步履匆匆的腳步,感知一下我們周遭的世界,就像海子所說的那樣:“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和每一個親人通訊,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要記得晴時欣賞滿樹花開,站在藍藍的白雲天下還要放歌一曲;雨天看看一湖漣漪,撿起一片秋雨中凋零的落葉,再體會一下微風穿過指尖時的感覺;在夕陽的餘暉裡看著那滿天的彩霞時也不忘吟誦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有一顆知“物哀”的心,才能體味到“物哀”之美。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2019、8、19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