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

京都之行,確切而言肇始於一年前讀過的《古都》。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文化積澱使這座城市兼具傳統與現代,
豐富的民俗傳統節日,古色古香的各類建築,民間傳統工藝的小店,
甚至每一處小路,和服腰帶上的花紋都在靜靜敘述著這裡的古老和優美。

李碧華說“再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日本京都更像魂牽夢縈的長安” ,
是啊,它本身就是舊時天皇參照唐朝的長安建的都城,雖是他鄉卻保留著我們昔日的盛唐舊夢。

而川端康成用其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涼,秋的落寞,冬的清冷,
無論是京洛八重櫻壓滿枝頭、青蓮院的楠木還是北山杉森然矗立,
古都的美景無時不在。
踏過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櫻花、安靜肅穆的尼姑庵、莊重典雅的神社,
歷史與現在的衝突感,我想在京都生活的人對時間流動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唯有利用季節的變化來感受四季,櫻花和紅楓使人前仆後繼,但我更愛這京都盛夏的綠,像是一首清涼通透的夏季風物詩,充滿詩意和禪意的風情。

| 鴨川 |

那麼,京都的第一站,應該從鴨川開始。

受庫索的文字影響,我對鴨川是充滿期待的。
到京都的第一天已是夜晚,從民宿步行到鴨川邊僅僅5分鐘,
這條自北向南的城市中軸線,無時無刻不身處熱鬧之中。
夜晚的鴨川,水流平緩,因正值盛夏,四條西側的先鬥町先後搭起了納涼床,
晚風來襲時,五光十色的燈光對映在河面上。
因京都四面有山,全無高層建築,使鴨川河面上的自然風與納涼床變得難以複製。

而京都人民與鴨川的關係更是親密,這條河上,散步、慢跑、釣魚、游泳、戲水的人不在少數,
三條到四條之間的鴨川邊,總是坐著一對對的情侶,彷彿約定俗成似的,自然地保持著相同的間距。

“在便利店買一盒點心坐在河邊慢慢吃掉,將熱騰騰的咖啡裝在野餐籃裡,晒著太陽度過午後,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卻是只有在京都才能享受的略為奢侈的日常阿。”
好在,我也擁有了坐在鴨川邊喝啤酒的快樂。

| 祗園 白川 |

祗園是指八阪神社、鴨川、四條通之間的區域,在這個不大的街區,
狹長的石板街巷曲曲折折,兩邊的聯排町屋不甚整齊,老式的門板與隔開的簾幕,
頭頂長條形的天空也多被粗細不一的電線切割,
烏鴉嘶叫著從電線的縫隙中掠過如巡視自己的千里江山,
是我在這座城市漫步的初印象。

對於初來乍到者,體味京都風情的最佳入口是祗園白川的街道。
這個位於祗園的北側地域,是平安京時藝伎和舞妓常常走過的街道,舊時茶屋林立,充滿了古風之美。
然而現在難以看到身著傳統和服的藝伎了,有時候看到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的多是遊客變身的。

從比叡山上流下的清泉水,途徑平安神宮和琵琶湖疏水河流,到了祗園就成了白川。
白川清澈的淺水靜寂無聲地流向鴨川。

會走到白川,完全是因為想要拔草お茶と酒 たすき這家冰店。
無奈因為沒做足功課,沒有好好遵守京都嚴格的預約制,來了三次都被拒之門外。

白川一帶也是日本傳統建築物儲存地區,岸邊有很多江戶時代末的歷史町屋。
不只是京都,它是日本地標性的存在,電視和廣告也都偏愛到此取景。

因為吃不到冰的遺憾,買一杯蔓越莓檸檬汁坐在的溪邊看人來人往。
覺得有一點融入京都人民了。

從白川步行,不出幾百米就能走到八阪神社,京都香火最旺的神社之一,
每年京都最大的節日慶典祗園祭就是由八阪神社主辦的。
八阪神社有好幾個入口,如果你從四條通前往,過了東大路通便是神社的西樓門(這是後門),
硃紅的色調比起正面亮眼多了。

正值祗園祭期之間,卻錯過看祭典。

京都的夜晚來的特別早,5點一到,許多商鋪便已準備打烊,熱鬧的京都只能在先鬥町一帶延續。

| 安井金比羅宮 |

都說安井金比羅宮(安井神社),是女人的修羅場,一點不為過。

從八阪神社步行過來6.7分鐘,不同於其他神社的鮮紅鳥居,映入眼簾的是斑駁的灰褐色鳥居,
上面赫然掛著白底黑字的橫幅,這裡便是專管切斷惡緣的——全日本大概也僅此一家的安井金比羅宮。

在京都,小小的安井金比羅宮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存在,因為它劍走偏鋒,不負責締結良緣,而專管切斷惡緣(不得不感嘆,京都對不同神社間的職責也都有明確的劃分)。

其實,求籤和許願倒不是人們來此的目的,在這個洞前,大排長龍的隊伍中,放眼望去都是女性,
她們在此等待著爬進洞中,再匍匐出來,畫面實在不甚美觀,但人氣一直很高。
原因是這個洞,正是神社正中央的“緣斷緣結碑”。
大家把想要切斷的惡緣寫在神符上,懸掛於碑上,
接著從掛著神符的石頭中央的小洞鑽進去,就有機會實現心願。

而安井金比羅宮的“感情戲”,可以在繪馬上讀到。
多數神社的繪馬都是“家庭平安”“身體健康”“考試合格”等,
這裡的繪馬大多數祈願丈夫和情人分手的,母親希望兒子離開他的愛人的。

其實在這裡看繪馬並不是個特別愉快的體驗,就像是人性的修羅場,能夠清晰感受到人類的惡意。

| 清水寺 |

清水寺位於音羽山,由於京都對高層建築的限制,
很長一段時間它是遠眺京都俯瞰整個城市的最佳地點之一。

“從清水舞臺縱身而下”,是人盡皆知的日本諺語,形容人被逼到走投無路時孤注一擲。
傳說是來到清水寺參拜的男子遭人追殺,他從清水寺本堂一躍而下,居然毫髮無損,
對方大吃一驚,認為有菩薩保佑,不敢再找他尋仇。
之後,有許多從清水寺本堂跳下去的人,多有死傷。
明治政府不得已頒佈法令,禁止跳清水寺,並架起護欄以示警戒。

清水寺也是日本學生修學旅行期間最愛的場所。
此行正值清水寺修繕,被圍擋起來的清水寺看不清全貌,但憑高度來說,
能從這裡跳下去的人得有多大勇氣。

兩位遊客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頻頻被人力車伕逗笑。

為大家介紹此行的兩位小夥伴,
左邊是精緻過人的婦女之友人肉導航hank,右邊是全程不帶腦安心當弱智的幻幻。

清水寺外面的三年阪二年阪極具京都風情,是熱鬧的商業街,
一路連綿著保留了紅殼格子和蟲籠窗式的古老町家建築,
也是日本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護地區。
兩側古老木屋和日式商鋪林立,多半販賣清水燒,京都特色古風瓷器,
還有各式各樣的紀念品店、茶屋、咖啡店。
閒逛時會遇到很多穿著和式浴衣的年輕女子。

清水寺是供奉觀音的,如今的人們,來到清水寺,向觀音祈禱,喝下音羽瀑布的“延命水”,
然後轉身離去,各自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我想,比起“跳下去”,“走向前”需要更大的勇氣。

| 貴船神社 |

去貴船吃川床料理,是我to do list上的一項。
從出町柳站搭乘叡山電鐵前往貴船口站,再搭乘一個33路小巴或者步行盤山公路半小時。
便到達貴船神社。

出站後,山間明顯的涼意撲面而來,氣溫比起市內低了5度有餘。

每年五至九月的夏季,可以在京都體驗到貴船最有特色的的川床料理,
所謂川床料理,多以比較豐盛的會席料理為主,但其之意卻不止於吃。
在水面上建木臺,坐在臺上,底下水流涓涓,
山路迴轉,溪流錯落,坐在納涼蓆上,聆聽著小河流水,
欣賞眼前綠意,涼快愜意,
它和祗園祭、五山送火一樣,是京都夏季的限定“風物詩”。

川床料理的選擇很多,大多店家只接受提前預約,會在貴船口接駁。
沒有預約的話,也可以憑運氣每家店問問,是否有餘位。
我們沒有預約,但是很幸運的問到貴船仲良尚有餘位。

餐廳大多會在入口處掛出帶照片的選單,可根據個人喜好和預算來選擇。
不同的會席料理價格不同,我們選擇了8000~9000日元的套餐。

川床料理運用當季食材烹調而成的菜色一應俱全。
新鮮的活烤川魚,做成鹽烤後更是絕品美味。

值得注意的貴船出行Trip:
1、儘量提前預約;
夏季出遊人數眾多~
2、注意適當加衣物;
這裡的河床雖然涼爽舒適,但是溫度要比城區低5-10度左右,因此建議多帶一件衣物以備不時之需。
3、提前看好天氣,選擇晴天前往;
為了安全考慮,是不能在雨的情況下在河床吃飯的,
只能在室內吃飯,所以一定要提前看天氣預報;
4.接送、停車場、座位數;
大多店鋪有接送的條件,但每個店的接送條件、席位數量情況皆不同,具體需要向各店諮詢。

用過川床料理後,步行至貴船神社。
這裡自古以來就以祭祀水神及“祈求良緣的神社”而聞名,
位於鞍馬山北麓,是鴨川水源的源頭,
大多數人會選擇與臨近的天狗之家「鞍馬寺」一同遊覽,
從鞍馬寺沿著山林道走到貴船,則需要預留至少一天的時間。

貴船神社上鏡率最高的地方,便是獻燈參道,也是《名偵探柯南:迷宮的十字路》的海報封面。
從大紅鳥居延續到本殿的這條參道上,茂密的綠楓包圍著數起來約有80階的石梯,
與兩旁硃紅色的春日燈籠相互映襯,隱祕而靈氣,
下午四到五點之間,燈籠便會亮起暖黃的燈光,
隨著夜幕的降臨,燈籠愈顯光芒,照耀著夜裡的參道更有一番意境。

貴船神社被譽為日本三大求姻緣最靈驗的神社之一,因是平安時代著名女詩人和泉式部就曾在此處祈求愛人回心轉意。 可是和泉式部的戀愛故事頗為坎坷,來到這裡求戀愛的籤是否也會不太順利呢。
但不影響神社每到七夕佳節前後(7月底-8月底),還會有結緣祭、賞彩燈(晚8點後)、懸許願箋等活動。

而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被大家捧上天的神祕水占卜,
隨意抽選一張自己喜歡的籤,輕輕放到水面,籤文內容一碰到水就會慢慢浮現。
但是,不要放太久,不然籤紙的表面就會開始捲曲。

倒不用怕日文看不懂,畢竟掃一掃解籤已經走國際化了。支援各種語言解說。

敲個小黑板!
若籤文顯示為“吉”,恭喜,帶著好運氣回家吧。
若是“凶”,莫慌,把籤折一折,綁在一旁的架子上,壞運氣就可以留在這裡得以化解啦!

但是這位小夥伴,你的籤是小吉,至於這樣把它留在這裡嗎。

| 下鴨神社 |

下鴨神社作為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有別於人氣較高的稻荷大社、清水寺,鮮少遊客問津。
但這裡的糺之森、河合神社、相生社等是更能觀察出日本參拜習慣的地方。

神社裡祭祀的是玉依姫命和茂賀建角身命,神社內全部的建築都是依照平安時代的樣式建造,神社的木料都是從糺之森取材。

看《京都的祕密歡愉》時,有一集說到老闆娘在下鴨求姻緣,圍著神社左右各三圈,並且要對著樹繞圈圈。原來下鴨神社境內一間名叫“相生社”的小神社,因為種植者“連理的賢木”,被認為是京都最強的緣結能量。原本兩顆獨立的樹木,在向上生長的過程中主見合併成為一棵樹,緊緊糾纏在一起,難免被加以演繹:這可真是個好兆頭。這也是讓京都單身男女蜂擁而至的京都求姻緣第一地標。
也是除“媛守”外少有為男生準備御守的神社。

“為什麼要繞著樹轉圈圈呢,這確實是相生社的玄學。
想要神明顯靈,就得按照它的規矩來啊。先買一個緣結繪馬,再回到神社正面,男性由左往右轉,女性由右往左轉,舉著繪馬繞樹一週,要連續轉上三圈,在第三圈的途中,把繪馬供奉在神社後方的架子上。然後再次回到相生社正面,二禮二拍手一禮,再許一次願。臨走前,還不能忘記拉一拉從神樹上垂落下來的紅白網繩,才算是結束。”
實在是煩瑣的流程,大概這世上有關兩性關係的事情,就沒有一件簡單的,哪怕只是許個願。
看到儘量不拋頭露面的日本人,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繞樹轉圈,實是驚訝。
這世上單身男女的感情戲,到了哪裡都是一樣呢。

鑑於自己實在記不住煩瑣的求籤程式,怕一個出錯神明不顯靈,還是逛到隔壁的河合神社,求一個美貌御守吧。
下鴨神社附屬河合神社內,供奉著“第一美麗神”玉依姬,買一個她的御守貼紙貼在鏡子前,暗示自己會變的越來越美麗。

因為是美麗神社的緣故,連繪馬都跟其他神社不一樣,鏡子狀的,又稱“鏡繪馬”。
畫法就是在繪馬反面上寫上自己的願望(大部分女生應該都畫上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再在鏡柄上寫上自己的名字,而後插到架子上。

走在參道兩旁根深葉茂的樹林,頭頂是各種烏鴉飛過的叫聲,加上人氣作家森見登美彥的作品《有頂天家族》對京都帶有神妖色彩的描寫,更是給這塊本就神祕的土地,添上了一抹妖豔之色。

| 愛宕念仏寺 |

把愛宕念仏寺作為嵐山的第一站是因為這深居嵯峨野最深處擁有一千兩百個小地藏的愛宕念仏寺籍籍無名,命途多舛。
原位於東山因被鴨川洪水沖走堂宇成了廢廟又被遷移到嵐山深處,位置更偏僻了。
直到三十多年前,寺廟終於募集到參拜者來雕刻一千二百尊地藏,重得世人關注。

沿公路的山腳下,有密密麻麻上百座的地藏,它們憨態可掬,或雙手托腮,或雙手合十祈禱,有的頭戴帽子,有的掛著珍珠項鍊,竟還有一個在倒立,萌相十足,多數是單人像,亦有雙人或家族群像。因山中空氣本就溼度大,頭頂一抹綠的地藏不在少數。
地藏前有一張椅子,可供人們坐下細細觀賞。

走到山頂,地藏更是鋪天蓋地,整齊有致,像是一個方陣。

寺內除了門口售票處的工作人員外,再也沒有工作人員的蹤影,除了偶有一兩聲鳥鳴外,長時間都被寂靜包圍。
偶有清風襲來,非常適合盤腿頓悟禪念。

| 嵯峨鳥居本 |

從愛宕念仏寺出來,因沒有關注公車的時刻表,要等上1個小時才有公車,
我們便決定一路漫步前往祗王寺。
順著路標往東南方向途經祗王寺、御發神社、竹林、天龍寺最後奔渡月橋去,預計路程3KM。
也感謝這無心插柳,邂逅了嵐山深處鮮少有遊客打擾的世外桃源。
嵯峨鳥居本位於嵯峨野北端,被稱為“嵯峨鳥居本町風格儲存館”。
這一帶持續了江戶、明治時期的建築物。

沿著愛宕街道走,會經過一排排住宅區,家家戶戶都有院子,門前也頗為用心的種植著花花草草,一看就是打理得分外用心,長勢都非常好,如果說京都的節奏比東京慢上半拍的話,這裡的節奏要比京都市中心更慢了。

走得累了,步入沿街店鋪逛逛本意是為了吹個空調恢復體力,沒想到遇上笑臉迎人的老闆娘,熱情地端上冰鎮的麥茶,誠惶誠恐接過,心中飄過一陣暖意。

這是一家人偶專賣店,講一個一個蠶繭細心製作成的動物裝飾品以及懸掛動物裝飾品在店內緊湊地陳列著,讓人眼花繚亂。蠶繭獨有的溫和質感以及小動物們細微得令人心生愛憐的表情能讓心情沉靜下來。

白圍兜的地藏君請問你在守護什麼。

走餓了,看到一家非常昭和感的咖啡店,進去小憩。
老闆見我們鑽進店內避暑,有意把空調的風力調大,將電扇對著我們吹,真的,被他們細心的舉動暖到了。

放上一張嵯峨野鳥居本最適合的漫步路線(圖源網路,侵刪)
這一小時的漫步路線,宛若開啟京都隱藏的人文風情。

| 祗王寺 |

礙於京都寺廟都關得早,一路慢悠悠的節奏也不得不拉緊行程,稍作休息後一路奔向祗王寺。

祇王寺是一座被楓樹竹林環繞著的幽玄質樸的草菴,還出現在《平家物語》,深受平清盛寵愛的舞姬祇王在清盛移情別戀後傷心離去,與母親妹妹一同出家為尼,祇王寺也因此作為悲情尼姑庵而廣為人知。
其實更讓我為之動容的故事結尾是,被平清盛寵愛的16歲舞姬佛御前投奔祗王,她雖年輕卻似乎看透世事。深知自己終有一天也會遭遇同等命運,所以決定抽身離開。那之後,佛御前便與祗王一家一直在此隱居,不問善終。

之所以選擇來衹王寺賞苔,主要還是因為西芳寺的預約制實在是太麻煩且參拜費貴,退而求其次之。但是,小而不起眼的祗王寺,頗讓人流連忘返倍感意外。從竹林中進入,滿眼綠色青苔,抬頭是竹林和青楓遮擋了烈日,漏下一些細碎光影,讓青苔和蕨類蓬勃生長。

青苔雖渺小,但對空氣、溼度、光照都極其挑剔,人氣旺的地方,反而難以生長。
恰恰因為祗王寺人跡罕至,才給了青苔如此生機。也因此,祗王寺被稱為“小苔寺”。

不同種類的青苔被當做盆栽一般細心培育著。

這裡沒有氣勢磅礴的迦藍,沒有充滿巧思的枯山水,只有一個平常的庭院,幾間木屋。正因為它過於簡陋,簡陋得絲毫不顯造作,且位於一般人不易察覺的嵐山一角,才會超出預期。

| 御發神社 |

說起京都最有趣的地標,我覺得御發神社實至名歸。
這大概是全日本唯一一家頭髮神社。
從祗王寺步行10分鐘便來到御發神社,小小的神社藏在一片池塘後,這麼隱蔽的地方也只有有心者才能尋到。
傳說這裡供奉著被稱為“日本美髮師之祖”的藤原采女亮政之,起初只有美髮界人士考試之前來此祈願,後來不知是哪位為掉髮而苦惱的人開了先例,竟使它成為禿頂的希望之光、克服中年危機的一大聖地。

來到神社前,看到一位年輕的男子帶著兩位年長的老奶奶來此參拜,老太太們對自己老而精緻的嚴苛態度真是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趣的是御發神社的御守都特別生動,有設計成梳子的紅綠兩色的櫛守,專供希望擁有靚麗黑髮的女性使用。有梳子和剪刀組成的福發守,粉白藍三種顏色,保佑和頭髮有關的一切。合格守應該就是保佑美髮界考試能夠順利通過人士。房房守不明白它的意思,而匠守最精緻好看,掛著一把剪刀,據說在美髮師中最有人氣。

其實想要保佑頭髮不掉還得進行御發獻納儀式,神職人員會用專用剪刀剪掉祈願者大約5根頭髮,將它們供奉在發塚裡,這樣就可以庇護頭髮健康生長。

| 嵐山 |

嵐山我認為,花個2-3天認真瀏覽都不為過。
為了躲避被大量遊客支配的恐懼,我們避開了常規路線,
到嵐山站後,選擇公交先從嵐山深處的愛宕念仏寺—嵯峨鳥居本—祗王寺—御發神社—竹林小徑—天龍寺—渡月橋一路逛出來。

天龍寺是嵐山的網紅寺廟吧,人滿為患,依山勢而建成的諾大的百花苑宛若一個巨大的植物園,花花草草爭相鬥豔。只能從各自掛著的名片中辨別其身。

天龍寺所在的這片地最早是嵯峨天皇的皇后橘嘉智子建立的檀林寺。之所以建在這裡,是由於嵯峨天皇喜歡在此山中游獵而於附近興建了大覺寺,這片山也因此被稱為嵯峨野。橘嘉智子死後,檀林寺逐漸荒廢,直到四百年後的後嵯峨天皇重又將其建成離宮龜山殿,這裡才又煥發出活力。

庫院的南、西兩側各有一方丈室,南側為大方丈室,是天龍寺規模最大的建築,裡面供奉著釋迦如來坐像。

嵐山的yojiya咖啡廳。

逛完天龍寺,再逛到老鬆夏柑糖吃個甜品。
老鬆位於嵐山,從竹林出來往渡月橋的方向,古樸的門臉兒,也是京都的老店,古時候專供皇室甜品。甜品也按照季節的不同有所變化,招牌夏柑糖從每年四月後才開始販售,直到夏蜜柑季節結束。

今年因為季節的緣故,我們吃到的是晚柑橘。

日本料理講究“旬”。
什麼是旬?
我看到過的最妙(矯情)的一個解釋就是:“旬是把食物放進嘴裡,你能感知初夏和深秋那輪月有何不同”。雖然略顯誇張,但是通過食物放大季節感也的確是日本料理的魅力。

臨近打烊,不接受堂食,只提供外帶,一整個柑橘1200日元。
柑橘是冰涼的,做法是將柑橘的果肉取出,打成果汁後,
再與寒天攪拌混合後,加點糖,再倒入果皮內,冷藏後成型。
在吃的時候,除了有點酸甜的味道外,還帶有一點柑橘類特有的微苦味道。
與一般的果凍不一樣。

夏日的嵐山午後,不如來老鬆歇腳避暑,來一顆夏柑糖,配一杯番茶,看一方碧綠庭院,嗯,這大概就是我最想記住的京都夏天的味道吧。
回來之後,回想起這麼多天吃到的好吃top,還是給了老鬆。

在嵐山渡月橋邊,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應該屬人力車伕,與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不同的是,這裡的人力車伕健美陽光,有著袖長修長緊緻的小腿,有別於其他國家對人力車伕這個職業的定義,在日本,這是一個很酷的職業。

紅色座椅、黑色雨遮棚,一模一樣的人力車擁有各自的名字,寫在車後和座位下方:英雄、雪散、神樂等,他們每天工作6-8小時,奔跑距離達二十多公里,堪比一場馬拉松。

據說,他們會有一個特定顏色的裝飾物,分別對應生日、求婚、蜜月、結婚紀念日等暗號。拉車時,車伕跟客人聊天得知這些情報後,車伕會在車頭掛出暗號,訊息就會傳遍車隊。隨後,車伕會隨意偏離路線把客人拉到一處,許多車伕一起唱歌祝賀,常常惹得客人感動落淚。

來到渡月橋邊,不得不嚐嚐網紅咖啡店%Arabica,桂川沿岸的咖啡店採用了大片玻璃牆的設計,
在品嚐咖啡的同時遠望渡月橋和山川海河,是別處都無法匹敵的體驗。
咖啡師們在這美景下工作倖福指數一定很高吧。
我們很幸運的在要關門前到達,沒有見識到傳說中的大排場龍景象,但是看到咖啡師面無表情的完成工作,恐怕是一天的工作量已超負荷。

從嵐山坐著公交回到京都站附近,沿著車站前的鹽小路走,便來到京都格外出名的兩家拉麵館,“中華蕎麥麵專賣·新福菜館”和“拉麵專賣店·本家第一旭”,這是作家鷲田青一最愛的拉麵店。
京都作為拉麵的王國,新福菜館創立於1945年,本家第一旭則是1957年,兩家都是深夜還有人排隊的老字號。

作為小店,拉麵的番桌率是很高的,排不過10分鐘的隊伍就到我們了。
翻開選單一共只有四款拉麵,全是醬油湯,拉麵湯底香濃豬骨鮮味,拉麵上的叉燒雖然切的偏薄,但是鋪滿了整個表面,中間以京都九條蔥點綴,叉燒是沒有什麼肥肉的那種,卻不會很老很柴,儲存了入口即化的口感。麵條是偏細的黃面,口感偏軟,而特製拉麵的麵條會更加細一點。

隔壁桌的日本小哥一直在跟我們表達這家店的拉麵真的非常棒,他經常來,但是這濃郁的高湯麵鹹到味蕾發麻真的不合我們的胃口,好在店內有可以無限續杯的冰水。

| 龍安寺 |

京都最不缺寺院,如何挑選自己喜歡的寺廟來參觀真的也很需要緣分。
龍安寺與金閣寺僅一步之遙,但名氣卻與金閣寺天各一方。
過去數百年默默無聞的龍安寺,被一位貴人造訪後,成了日本禪的傳遞者。

在日本,因受庭院大小的限制,很多時候並未能見到碧水細流,而枯山水就是利用白砂與石頭的各種組合,使人們感受到海、島嶼,還有云海、孤峰,小橋、流水。

在龍安寺內,總能聽到各國語言在數數,原因是石庭中有十五塊石頭,但是隻要坐下來不論從哪個方向都至多能看到十四塊,禪意頗深。
如果摸不透其中玄機,可以走到大廳,那裡放著一副石庭模型,可以通過模型瞭解石塊的佈局。

據說,十五月圓夜,在佛教中代表了悟,只能看到十四塊石頭,意思是人距離悟永遠存在一點差距,所以不要停止自身的修行。因庭作者不詳,石庭佈局也沒有官方解釋,但我很喜歡這個解釋,正因為沒有定論,龍安寺的石庭才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

| 茶寮寶泉 |

京都這個古城,佈滿了各類菓子店。
在參觀寺廟古蹟之餘,請一定要勻出一點時間來,品嚐這裡的甜品店。

日本人對“季節限定”有一種蜜汁執著。這與日本人性格中的“無常觀”以及渴望與自然融合的心有關,生怕自己錯過“一期一會”的轉瞬之美。
因此京都的和菓子店鋪不論新老,都喜歡製作時令有關的生菓子。夏日的花朵,祭典的圖案,清涼的河流,季節風物圓融於和菓子,也為食客創造了活在當下的記憶。
其實被用爛的一期一會這個詞,在後來再也不能相見時,才會猛然頓悟。那不如就珍惜每一次的一期一會吧。

落於居民區的茶寮寶泉,盛名在外。這幢低調而美妙的日式經典庭院,即使不是為了和菓子而來,也值得前往。作為寶泉堂的分店,茶寮寶泉門面更加大而考究。但這家店每週三週四不營業,夏日以特別的蕨餅聞名。

掀開門簾,再心浮氣躁也會被這靜謐枯山水的景象治癒得服服帖帖。若想像京都人一樣,在傳統茶室中一邊品茶賞景一邊吃和菓子,茶寮寶泉無疑是最佳選擇。

盤坐在和室榻榻米上,便能欣賞到中庭園景,且四季變幻不同。室內則是純日式的空間,掛軸和插花帶出一種禪意的寂靜,窗外是精心打造的傳統日式庭院。

木村宗慎在《一日一果》裡寫到:“即使是獨自一人享用果子,也必用果器盛裝,以款待自己的心態,認真品嚐才好。把小小一碟果子當作美食鄭重對待,讓人感覺自己也正在被鄭重對待由此,在吃果子的過程裡也許會逐漸對其中的學問講究產生興趣,視野也隨之擴充套件開來,甚至不再限於和果子,而是抵達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
所以,目之所及看到的都是精緻的食物,抬頭便是斑斕的庭院,疊石流水,長長迴廊,曲徑通幽。

應季的撫子花,與抹茶做搭配。

盛夏七月會用到寒天消暑。

日日月月,年復一年,什麼時節搭配哪一種和菓子,樣樣都有典故。這就是日本人體會季節流轉的日常之道。

| Inoda Coffee |

“京都的早晨,從INODA的咖啡香氣開始”作家池波正太郎曾說過。
住在京都的人,沒有人不知道INODA的,
創立於1947年的INODA是京都文人的聚集地,也頗受大作家谷崎潤一郎青睞。

距離總店只有一個拐角的三條支店,依舊保持著懷舊的昭和摩登風味。店內有張大大的圓桌,眾人繞桌而坐,看著身穿白袍的咖啡師站在圓桌內煮咖啡準備三明治。
我們選在圓桌前入座,有種在吃早茶的感覺。

時至今日,喫茶文化依舊流行著,許多西裝革履白髮蒼蒼的老紳士坐在桌前,一邊抽菸一遍讀報,店內還有很多熟客,互相寒暄談笑。讓我感嘆“原來京都亦有街坊氣”。
而在喫茶店,並不會限制食客禁菸,因為從一開始,京都的喫茶店就是供客人消遣和等候的地方,等人需要抽菸,京都一向尊重客人的習慣,不願因為世界的大勢,就背叛那些幾十年來一直在這裡用餐的吸菸客。

每個咖啡師負責面前幾個客人的點單與製作,小姐姐生澀得點著單,但是煮咖啡的動作一點不馬虎。

在INODA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吃完早餐只要10分鐘,剩下的時間用來放鬆和休息就好了。

都說日本人懷舊,尤以京都為最。幾百年的古寺,幾代人的老鋪,都是平常。但若說保守,卻又是誤解。明治維新帶來的西化浪潮,京都亦不曾落下。從明治的激進華美,到大正的奔放浪漫,進入昭和後又逐漸平和,並將西洋之風融合得更加溫柔自然。這棟1928年建立的大樓,因為融入了日本原創潮牌HUMAN MADE,配合大樓的氣質,店內的佈置也是復古有趣。隔壁是HUMAN的奶茶店,可愛的北極熊造型。另外,這棟建築樓下是咖啡吧,樓上是小畫廊和小型劇院,值得細細品味。

用過早餐後一路步行到還未被遊客發現的小眾景點佛光寺,
佛光寺是淨土真宗佛光寺派的本山,雖然寺廟距離代表繁華的錦市場、四條大街很近,但是遊客往來較少,寺內色調以黑灰色為主,顯得極其穩重,處處透露著悠閒平靜的氛圍。

而由佛光寺內的D&DEPARTMENT雜貨鋪創立於1997年,以“Long life design”的概念為依託,Long life design即永續設計,物品可以長久並且迴圈被使用。收集和傳播不同地區的傳統而耐用的傢俱用品。後來創始人長岡賢明開始開設店鋪,分享團隊在各地探訪手工藝設計職人的故事和見聞,最後出版雜誌。

這家店是D&DEPARTMENT的第10家分店,與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共同合作,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開在寺廟裡的設計雜貨店,還有一個由寺廟御茶所改造而成的D食堂,推廣一汁三菜的健康飲食。

店內出售京都的傳統工藝品和暢銷的生活用具等,推薦大家到這裡尋找特色的伴手禮。

從09年開始推出的旅遊雜誌《D Design Travel》。每一輯都會以一個縣市為主題,探尋當地的製造者,從設計的視角出發介紹當地的工藝魅力,將這些有價值的故事帶給更多人。編輯部經常會在當地常駐一兩個月,把親身經歷的全部感受如實呈現在雜誌上。京都的這一期也是值得購買的。

由寺廟御茶所改造而成的D食堂,因為使用寺廟內的建築物,所以有一種普通日本咖啡館沒有的獨特情趣。食堂供應著京都在地的茶品、咖啡、甜點以及由京都食材製作而成的京都定食與烏龍麵,並且在選單上仔細介紹各項餐點,讓遊客食在京都的同時,知道自己吃的食物來源。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裡面賣的東西有多時髦,東西有多麼好吃,而是在當下,能有這樣的環境和設計理念,改變我們對傳統的認知,在古老寺廟中激盪出創新的火花。

| Blue Bottle |

很愛改造老建築的Blue Bottle,為了入鄉隨俗,這次改造了一座江戶時代的百年町家老屋。
開在南禪寺附近,雖然南禪寺是賞櫻賞花聖地,但在平時仍不是一般遊客會到達的區域,
周圍是很酷的藝術街區,歷史氣息氛圍濃厚,與周邊的山景融為一體。
建築師將傳統町屋的木質結構完整保留,意麵打通改造成了兩層樓高的落地窗,保留的土壁和竹板讓照進老屋的光線變得柔和。
店裡簡潔清新的氣質一如既往,雖說是連鎖咖啡,但每間店都在裝修細節上會有許多不同。

Blue Bottle Coffee 京都店總共分為兩棟建築,前面一棟是周邊商品的販售區,可以在這裡找到任何印有藍瓶的咖啡工具以及周邊小物,後面一棟是沖咖啡喝咖啡的地方,兩棟之間的還有一個石礫庭院,高挑的樑柱使陽光充滿空間,加上幾張長椅可以坐著喝咖啡,如果不追求一定要有桌子的話,我還蠻喜歡這院子的,離開店內喧譁的人聲才有京都的幽靜。

Blue Bottle的一大優點在於咖啡出品十分穩定,“從烘焙機烘出來的咖啡豆,在48小時內,它的芳香會達到頂峰。因此,我們只販售48小時以內生產的咖啡。”創始人詹姆斯·費裡曼這句話常常被咖啡業界引用。雖然我不是個會喝咖啡的人,但是豆子的賞味期限短到不適合作為伴手禮是沒錯了。

這裡不僅賣咖啡,還賣咖啡豆和手衝咖啡的用品。馬克杯、環保袋、小徽章等一系列周邊產品叫人愛不釋手。又酷又帥氣的店員,也很賞心悅目。

| 伏見稻荷 |

其實對伏見稻荷這種名聲在外的景點,是完全沒有興趣的。
原因是已經看過100張關於它的照片了!
每個人的京都行裡都會有一張千本鳥居的照片,它簡直就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張視覺名片,但是小夥伴堅持,不能免俗還是要來打個卡。

個人的建議是,太有標誌性的地標,如果能想辦法避開人流高峰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最好能在一開始就去,也不要抱太高期望值,領略一下、籤個到打個卡就好。如果留在最後作為整個旅程的重頭戲,難免會人生不比歌謠,怕是要大失所望呢。

穿過兩排熱鬧店鋪的表參道、巨大的硃紅色鳥居,眼前看到的就是神社大門。

無論是朱白相間的外部配色,還是柱拱斗拱下昂這些承重部件的應用,都是在吸收了從中國傳來的中式佛教建築之後才在神社建築當中出現的。雖然在以後漫長的演化中,它們大多已經逐漸演變出日本特有的形狀,被人當作是日本傳統建築的一部分。

只是日本很多神社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頂著一個大得出奇的屋頂,整個建築從上到下越做越小,使得它看上去有點“頭重腳輕”。原來這是日本神道教建築的傳統做法,這種對於“大頭小身子”的審美偏好非常頑強,雖經過歷次中國傳來的建築形式打壓仍然堅持了下來,在後來漫長的和式演化過程中甚至成功翻身上位,作為日本的主流建築形式,反過來影響到了佛教建築的重建與改造,使得保留下來的佛教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身材也跟著變異走樣。

繞過拜殿、本殿,順著人流往上走便是伏見稻荷的重頭戲硃紅色的千本鳥居了。

一開始有兩排鳥居,過了一段路之後變成一排,正面純色,背面註明捐贈人或者公司名稱,有的新有的舊,有的已經接近腐朽,密密麻麻,綿延幾公里繞著整個山頭纏成一條硃紅色的細線。奈何天氣太熱,在鳥居里走完全感覺在密不透風的蒸籠裡,走完全程是不可能的,到了半山就可以折回了。

離開的時候,去了京都站的大廳。鋼架的線條銳利而錯綜交織,彷彿現代洶湧的浪潮席捲。行人匆匆忙忙、上上下下如同每一個車站,沒有片刻的停歇。一切看起來都與京都格格不入。

京都站外是京都塔。
據說是模擬了蠟燭的姿態,這個巨大的建築使京都人感到茫然失措。
在“建都一千二百年”的京都站大改造國際設計比賽時,曾有人提出,
只要能看不見這座塔,那麼車站不管設計成怎樣都行。

“也許,這是千年古都向現代的一次拙劣的示好吧。”我想。

最後,引用惠文社前店長堀部篤史的話“在這座由時光積累出來的城市,京都人喜歡的並不是古老的東西,而是那種把新興事物持久做下去的態度。京都的美學,是不趕時髦,落地生根。”
它跟日本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同,也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它就是京都。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