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的旅遊最痛苦的就是語言、文化的鴻溝,隔著這道鴻溝,萬物都看不真切。霧裡看花般,花非花,霧非霧,囫圇著感受,似懂非懂著觀看……

京都生活的會說中文的波蘭女孩

booking上預定了京都的房間,看評論說有一位非常非常好的會說中文的波蘭女孩。我在腦海中勾畫了一位胖胖身材、白白面板、金黃頭髮,臉上還有點雀斑的歐洲女孩的形象。關西機場到達後我計劃了下時間,發現無法在酒店標明的接待時間內到達,又沒有收到任何關於入住方式的資訊,我擔心的播了個電話。接電話的就是這個波蘭女孩,她告訴我,別擔心,她會一直等我們。

到達酒店後,我發現,她很漂亮,高高瘦瘦,金色頭髮,非常有禮貌,周到又熱情,第一印象極佳。在京都停留的5天,她和另外一個女孩子輪值,每次見面都她的臉上洋溢著溫柔美好的笑意。

有一次我向她買京都巴士一日卡,她主動送到我房間,然後由於沒有零錢,她又跑下樓換零錢,然後我順便向她請教坐車路線,她不是很清楚,又跑下樓幫我查,列印好了給我送到房間……樓上樓下跑了四五趟,搞得我十分不好意思。

還有一次天黑了我兒子要喝那種白桃飲料,樓下的售賣機裡沒有,我就google了一家比較近的店帶著他去買。我們走後,姥姥覺得不放心,就跑下樓來想跟我們一起去,結果又不知道往哪走,波蘭女孩就陪著我老媽走了很遠去找我們……

通過她們的聊天,我才知道,原來她在南京讀過一年書,所以中文這麼好,又因為喜歡京都就留在了京都生活,目前還沒有男朋友……聽完她的情況,我忽然很羨慕,覺得這真是一種不錯的人生!

很遺憾,離開的那日不是她輪值,她的partner——另一位穿著日式服裝的女孩,送我們出門,並用一個漫長的90°的鞠躬向我們告別,讓人感動之餘有些不知所措的狼狽。

嵐山小火車上的儺人

我們從龜崗站坐嵐山小火車。龜崗站所在地頗為荒涼,四周的田野和山巒在初春裡蕭瑟,站臺上有一組貌似田鼠,憨態可掬的雕塑,與周遭的田野阡陌相映成趣。

站在站臺上,放眼望,未免有些失望,春天在哪裡?轉過頭,火車道旁的迎寒盛放的櫻花讓人精神一振,忐忑的心不由得暗歎:還好有你!

由於天公不作美,小火車並沒有滿載,還有些空位。為了不錯過兩側的景色,我左顧右盼,忽然間一轉頭看到了讓我心驚肉跳的一個人……

他極其熱情的在我們身邊說著些什麼,指指我們這邊的窗外,又指指對面空著的座位,我自以為是的理解為,他在說現在這邊的景色好,一會那邊的好,你們很幸運,一會可以坐過去看那邊……然後一路就歡樂的與乘客們打著招呼,不時停下來對人們說些什麼穿過了車廂。

車行至中途小站,空無一人,也只有他下車。下車後他站在站臺上仍舊對著火車上的我們喊著些什麼,然後揮舞著雙手向我們鞠躬致意,火車開動了,他的身影漸漸遠去,與山澗溪流融為一體。

他到底是誰?因何而來?是自發的還是受僱於人?為何如此的渾然天成、毫無演繹的痕跡?由於我聽不懂他說什麼,他的到來和離去就更顯得空靈玄幻,是山間漁樵又古道熱腸的老人?是弘揚本土文化的使者?亦或是守護大山仙人指路的山神?在這個涼涼的初春裡,他的到來,沖淡了我沒有看到櫻花滿山的淡淡惆悵,平淡的山色間氤氳出了一抹華彩,耀暖了人心。

靈魂的鼓者

太鼓是日本的代表性樂器,太鼓的形狀有大有小,形狀好像啤酒桶。太鼓起源於中國,在日本文化中,太鼓與它的發展息息相關,古代日本人用太鼓的目的是為驅趕病魔,同樣太鼓也被做為迎神之用,不論是宮廷、歌舞能劇中都有太鼓的影子。

京都火車博物館是個很妙的去處,帶娃旅行實在不能錯過。不過,我這裡要說的是一場在火車博物館裡驚鴻一瞥的太鼓表演。

落雨的午後,剛剛靠近展廳就聽得震耳欲聾的鼓聲,排山倒海,氣勢磅礴、直衝雲霄。循聲走去,就望見7位少年,彷彿燃燒生命般的擊鼓,圍觀者眾。看介紹這是一個遠來的高中生團隊,分時段要在這裡進行幾場表演,我們恰逢其中一場。

現代化的展館中,纖塵不染的幾代機車前面青春勃發的鼓者為我們奉上傳統的太鼓表演,時光的穿梭與融合,歷史的摺疊與碰撞,別有一番風味。

這群十幾歲的孩子,身材纖細,但手臂肌肉隱隱,擊鼓時全情投入,每一個毛孔、每一根髮絲都賁張著力量和氣魄。隨著鼓點的節奏,充滿青春氣息的齊聲吶喊動人心魄。鼓聲時而細密、時而激越,震天動地、氣壯山河,鼓者的表情虔誠而又生動,手臂的起落處生命的力量在汩汩流動,這流動著的旺盛的生命牽著我的無法移動,定在那裡看完整場而意猶未盡。

作為第一次觀看太鼓表演的人,我無法評價他們的技藝的水準,我只能說,我被感動到熱淚盈眶。因為他們的投入,他們不是在做表演,他們就是在全力綻放自己青春的生命,拼命燃燒,在生命最美的時刻。我那四歲的懵懂的孩子也不眨眼睛的看完,我多麼希望他的生命中也有這樣的熱愛和投入,這樣的全力以赴!

京都鐵道博物館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