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

日本這個國家,有太多值得說道的了。而拋卻其他,從文化的角度,它真是一個人文旅行愛好者必須要去的地方,尤其是對於我們中國人: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華夏與大和的文化糾糾纏纏了上千年,至今仍然在相互影響。

2020年,對於全世界人民來說一定都是難以忘卻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人類,造成無數生命逝去,全球上百個國家接連淪陷。
把時間撥回去,1月23日武漢封城,這一天是中國農曆的年二十九,而就是這麼巧在這一天的下午,我坐上從廣州飛往日本大阪的飛機。我無法形容在日本旅行九天的感受,在愉悅的享受美景美食之餘也有焦慮在若隱若現:每天在回到房間後看疫情新聞;國內的親友發來微信請求代購口罩;每每路過一個藥妝店我們都要進去一看,在我剛到日本時還能夠我們大肆採購口罩,到到離開時就是一天走了四五家店都是空空如也。
同時,也是在我在日本的這一段時間,我看到了很多讓人心生暖流的事情:藥妝店口罩貨架上“武漢加油”等字樣的標語已經刷屏不必多說,更讓我感動的是在一個偶然路過發現的當地市場裡的小藥妝店——這必然是為當地人服務的,店內為數不多的幾包口罩被我們拿光,我們有些不好意思地對店員笑笑“Sorry”,那個不會說英文的阿嬤對我們回以的微笑是真正溫暖而發自內心的。
到現在進入三月份,國內的疫情漸入佳境,但國外尤其是歐美卻進入了新一輪的戰鬥。我又看到,幾十萬的口罩從中國送完日本,“一衣帶水,守望相助”;我又看到,中國專家團隊毅然前往國外疫情的重災區義大利;我又看到,中國正積極地向世界分享抗疫經驗。
笛福的《瘟疫年紀事》中有這樣一段話:“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就像那些從法老的控制中解脫出來的以色列子民那樣,在通過紅海時,回頭看著追擊的埃及人被海水吞沒,他們唱著讚頌上帝的聖歌,但是很快就會忘記上帝的恩賜。”
但當上帝為人類降臨磨難,當各國各民族的人類守望相助,當人類的命運連成一個共同體,這一份共渡難關的情感需永久銘記。上帝為人類降臨磨難,但幫助人類從災難走出的不會是上帝的恩賜,而是人類自身的努力,是不同的人之間超越國界的互幫互助。面對自然面對災難,人類太過渺小,如蜉蝣寄身於天地一般,但正是因為渺小,才更要凝聚在一起。

出門前的學習:日本歷史

我一向相信旅行不僅是一個愉悅身心的過程,更是一個提高自我的修煉。
出門前的我總是忙碌的,因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查詢去閱讀去了解。
以前去義大利,在出發前我用了很長時間瞭解西方建築和美術的歷史;去瑞士前,我複習並進一步瞭解歐洲尤其是阿爾卑斯山區的地理知識;
而這一次來日本關西,這樣的一個文化之都,學習日本歷史更是必不可少的。
上圖為我自己歸納整理之作,並不是專業學歷史的,如有錯誤歡迎指正,同時也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小小的幫助。

行程安排

初次去日本,首選必然是關西地區,這裡是日本文化集大成之地。我不建議關西關東一起走完,這樣太過於匆忙和趕,實際上我覺得這去頭去尾也只剩七天的遊玩還是不能完全地游完關西。

關於住宿:這一次我們住的都是民宿,除了最後一晚為了第二天趕飛機方便選擇了在火車站旁的青年旅館。民宿都是在Airbnb上訂的。大阪的民宿位於難波,位置和交通非常便捷,距離難波站也就幾分鐘的路程,而且是在居民區內非常安靜,雖然因為這裡在市中心寸土寸金,房間有點小,但還是很夠用的了,何況這也是日本普遍的特色不是嗎?京都的民宿稍微偏遠一點點,但也還可以接受,走路十幾分鍾可以到達京都站,坐公交車的話就更近一點,但優點是這是一個兩層的獨棟,二樓有兩個房間,一樓的空間在日本來說算是非常大的了,住起來很舒服。最重要的是,這兩家民宿的價格都非常實惠,對比酒店真是價效比很高。

おおさか大阪篇——急管繁弦,摩肩接踵

大阪是摩登的,街頭行人如織,五顏六色的奪目誇張的商店招牌,林立的高樓大廈宣告著它的繁華與熱鬧——急管繁弦,摩肩接踵。

Day One:出發在路上

好吧其實這一天就是下午出門坐飛機晚上到達大阪,根本就沒有行程,但強迫症一定要湊個數。
那麼就寫寫交通吧。
去關西相信大家一般也都是直飛關西國際機場,從機場要麼先去大阪要麼先去京都。
因為我們的飛機是晚上到達,去京都就有點點趕了,而且還要配合奈良的若草山燒山的時間(詳見後文),所以現在先去大阪。乘坐南海電車直達大阪難波站,我訂的民宿就在難波站附近。

日本的軌道交通方便到讓人歎為觀止,建議下載一個Google 地圖加一個叫“換乘案內”的app,交通就可以一網打盡,而且精確到分鐘。
在站臺上車的時候也一定要看好顯示屏,因為不像國內的地鐵,日本同一站臺不同時間的車是不同的。而且同一條線路也分了不一樣的車,有的停靠站多速度慢,就便宜一點,有的快車就貴一點。因為是出戰的時候才計錢的,所以千萬不要上錯車花冤枉錢,快車和慢車其實也不是差很多時間,畢竟日本也就那麼小的一個地方,如果不是非常趕時間慢車足矣,日本的交通還是有點小貴的。
另外,關西旅遊必備icoca,就是公共交通卡,雖然不能優惠但是勝在方便,從公交車到地鐵到電車所有都一網打盡。

Day Two:在環球影城瘋狂起來吧

其實關於環球影城,很多的人都已經寫過極其詳細地攻略了,包括買票方案、遊玩路線方案等等,我也無意再去贅述,指向簡單地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體會吧。
我不是一個熱愛刺激遊樂的人,甚至可以說有點害怕,過山車什麼的我一向都是拒之千里之外。並且,我這一次的旅行是和父母一起。所以在制定行程的時候,我一度非常猶豫是否要加入環球影城這一項。而最終,我還是慶幸自己咬咬牙敲定下來了,畢竟我還是一個好幾年的哈迷了,單單是哈利波特園區的這一塊的誘惑我就是拒絕不了的。
因為我是絕對不會去玩那幾個熱門的過山車的,購買快速票Express對於我來說也就沒什麼價值,雖然排隊確實有點耗時間,但我覺得這樣的方案對我來說是比較合理和理性的。所以我個人建議,可以先了解一下環球影城裡的專案,想想自己有哪些是必玩不可的,再來決定是否要購買快速票。

提前購買門票!提前到場!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買票可以在官網買,也可以有各種的中文渠道,總之買了之後把它列印下來就好了。
請一定要在樂園開門之前就到達排隊,尤其是沒有買快速票Express的:早上那麼一個小時,會給你一天的遊覽帶來極大的便利與優勢。
我那一天是九點鐘開門,我們大概八點多一點就到達了,實際上還有很多比我更加早的人。
開門之後,直奔哈利波特園區。衝鴨!!!

韋斯萊家的汽車,哈利和羅恩驚險的上學經歷。
這是進入園區的第一組景象,彷彿我們是坐著車從麻瓜世界闖入霍格沃茲。一部兼具兩個世界特質的汽車,一座連線兩個世界的橋樑。

奔跑進入哈利波特園區,高大的霍格沃茲城堡格外顯眼,而城堡的內部,是整個環球影城最為出名的專案之一——哈利波特禁忌之旅。大約就是坐著一個車(四個人一部),在城堡內部飛上飛下,配合著裸眼4D,跟隨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飛翔。是的,就是飛翔,哈利波特騎著掃帚在前面追逐金色飛賊、躲避火龍,我們就跟在他身後上上下下、翱翔天際,還是非常刺激的。
這大概是整個影城了最為熱門的專案了,所以如果可以的話,一定要提早來,開園之後第一個就直衝這裡,可以省卻大把的排隊時間。

這一張倒影的相片我格外心水。找了好久的角度才拍下如此完整的城堡倒影。
霍格沃茲啊!我的霍格沃茲!我們的霍格沃茲!
其實我是初中畢業的那一個暑假才開始看哈利波特的。我仍然記得結緣時場景。畢業生的假期沒有作業的困擾,那兩個多月,我有好多天的時間獨自跑到省圖書館泡上一整天,而也是在那裡,我偶然拿起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我清晰地記得那一個在書庫靠牆位置的白色書架,那裡是我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就此,一見傾心。
高二時參加遊學夏令營,每天上午都要去語言學校上課。我一直感慨這是多麼奇妙的緣分,如此大的倫敦城,數不清的學校,而我們入讀的那一間,正是位於國王十字火車站的旁邊,我每一天都從火車站穿行而過,看著那一面被安裝上半個行李推車的磚牆,看著不同膚色不同髮色的人排起長隊爭相合影。
我有想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哈利波特這一套初衷是面向兒童的小說會受到無數成年人的歡喜,為什麼包括我在內的無數人會為那個不存在的魔法世界而痴迷?
現在來看,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來看,哈利波特里有太多的不足和BUG,一些的設定過於簡單和理想化。但同時對於如今的我來說,對一些情節的細節我可能已經記不太清了,但讓我為之著迷的早已不是那些曾經讓我為之激動瘋狂、熱血沸騰的清潔故事,而是它為我營造出的那一個氛圍與世界——是哈利波特為我開啟了這一類題材的大門,直到現在我在看小說時也會中意西幻魔法題材,魔法學校的設定也很是心水。
我想,所謂的童年回憶,並不是指那一件具體的事情讓人記憶尤深,而是它對我日後的影響是那麼得潛移默化,深遠持久。

哈利波特園區的另一個專案是“鷹馬飛行”過山車。這個過山車應該是整個環球影城裡最為溫和的一個了,適合我這一種膽小人士。

爆款美食黃油啤酒其實並不含酒精,是一杯上面用奶蓋模擬啤酒泡沫的碳酸飲料。奶蓋比較甜膩,單純從口味來說並不是我的愛,但實屬是合影打卡必備之物。

奧利凡德魔杖店隱藏在形形色色的店鋪之中,稍不留神就會擦肩而過。

一定要自誇一下,我被選中出來選魔杖了!!!
一開始我看到我們那一組有好幾個小朋友,我內心想著沒戲了,一般是會選小朋友來玩得吧?但是,一定是我帶著圍巾的緣故,扮演奧利凡德的阿爺竟然一樣看中了我呀!一連試了三根,昏暗的房屋、高聳的木架、數不清的盒子,本身就營造出極致神祕的氛圍,而親自揮動魔杖更是讓參與感和激動感蹭蹭上升。雖然我並沒有買下這一根“選擇了我”的魔杖(之前在倫敦已經買了女神赫敏的魔杖了啦,這一根的造型我不太喜歡),但工作人員還是很親切地讓我與其合影留念。
多說兩句,其實後來回想,我覺得選中我不僅是因為圍巾暗示了我哈迷的屬性,而且在這一段中奧利凡德會用日語和英語來介紹,起碼我還能和他用英語交流不是嗎?(幾個小朋友都是中國孩子,在日本的遊客真是七八成都是中國人)
關於其他的園區,就不那麼詳細地寫了,一些感受都記在這張圖上。
畢竟我是衝著哈利波特去的,在哈利波特那裡玩一整個上午,其他園區加起來一個下午。

從環球影城回來比較晚了,而那一天正是除夕。有趣的一點是,日本人是不過春節的,他們看中的是陽曆裡的元旦,在東亞儒家文化圈裡還是獨特的。其實在過去春節在日本也是隆重的,只不過是在明治維新後廢除農曆改用新曆。而元旦取代春節後,原先過年的風俗倒是沒有廢除,保留下來,只不過一切都移到了跨年時。
不過,我們倒是要過年呀。
我們住的民宿是在居民區內,在路邊找了一家當地人吃的小小的烤肉店,紅色的招牌倒是有幾分喜慶。店面不大,選單沒有英文,靠著和中文有幾分相似的日語猜測以及和店員指手畫腳的交流點了份套餐拼盤以及梅酒,味道倒還真是不錯,實屬意外的驚喜。

Day Four:電線是大阪的人間煙火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是Day Four吧。
因為第三天我安排了從大阪去奈良的當日往返一日遊,為了去了一年一度了若草山燒山而特意對調了這兩天的安排,詳細的內容在下面的奈良篇的會寫。但為了大阪篇的連貫性,我沒有按時間順序而是把第四天遊大阪的記錄提上來了。

本來不準備來通天閣這一邊,想去大阪城的。但在前一晚查交通方案的時候發現這樣子轉車就比較煩了,時間也會有點緊張;再加上接下來就要去京都,最終就捨棄了大阪城,從我們住的難波坐地鐵直接到通天閣這裡再一路經由黑門市場和道頓崛走回去,正好在難波火車站坐車去京都。

其實若以我們如今中國大城市的眼光來看,通天閣絲毫稱不上高,加之前方略有雜亂的店招與電線,隱約好透露出一絲城中村的感覺。但很奇妙的是,日本乾淨得片紙不存的街道,清潔的牆壁又為這裡醞釀出另一種獨特的氣息。儘管低矮的電線拉得橫七豎八,但絕對不會有半點髒亂差的感覺,反而是使得一股市井、熱鬧而充滿溫暖的煙火氣的氣息撲面而來。
如果要用要用一樣事物來形容大阪,我一定會用電線,在街道上橫七豎八的電線,將天空割成一塊又一塊的電線。
電線是大阪的人間煙火。

第一代的通天閣建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而如今的是第二代,是昭和年間的作品。
參照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修建而成,通天閣是當時東方最高的建築,明治時期的儒學家南藤澤嶽為它賦予了“通天”的名號。
似乎無論在哪種文明當中,‘天’總是會享有崇高的地位。“通天”,上通於天,形容極高極大。《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顏師古注:“通天台者,言此臺高,上通於天地。”在那些人類受束縛與地表的歲月裡,天是那麼得神祕而令人嚮往,於是有古巴比倫人建造了高聳的巴別塔,於是哥特式的教堂修築其高聳的尖頂表示離天堂更加接近,於是有了“通天”的美好向往。但當如今隨著科技越發的發達,當一棟棟摩天大樓蓋起,當航空航天變得越來越司空見慣,當天與地都變得不再神祕,我們是否喪失了那一種對神祕充滿嚮往的奇妙感覺,又是否失去了那一份對上天的敬畏而變得肆意妄為?

穿過通天閣,走過幾個寧靜的街區,黑門市場的大招牌映入眼簾。
說實話吧,如果要以“大阪人的廚房”這一個名號來稱呼黑門市場,就絕對是有失偏頗了,因為這裡已經是變成遊客的聚集地,更不要說大部分的行人說著一口的中文。但是呢,這裡的食物的品質和價效比還是很不錯的,我們吃了超大的帝王蟹腿,還吃了現店現烤的和牛,雖然價格是有點小貴,但是如果和中國比的話就是超級值,味道也很棒。而且這種一邊走一邊吃的體驗也是比較少有的,當做一個旅遊點還是很有意思的。

從黑門市場走出來不遠就是道頓崛,蟹道樂的那一隻大螃蟹很是顯眼,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打個卡就趕緊閃吧。
另外,如果有買藥妝的話其實我個人不太建議來道頓崛、心齋橋這一邊了——當然如果要求品種多價效比高可以一次性買完的除外——對我個人來說,我覺得人多真的很影響體驗。不遠處的黑門市場裡有兩三家藥妝店,人會少很多;而其實日本真的是遍地都是藥妝店,我們有很多東西都是在京都時我們住的民宿附近的一個Shopping Mall裡的藥妝店買的。

ならけん奈良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奈良,我覺得它是一個總被遊客們“小覷”的地方:似乎提到奈良,就只知道奈良公園裡溫順的小鹿,去奈良,也不過是在京阪之外一個補充的小點。而且我發現一個非常值得尋味的現象:奈良公園裡,春日大社的神道上人頭濟濟,人們爭相與萌鹿兒合影,但另一個方向的唐招提寺與藥師寺,蒼翠的巨木下卻是一片幽靜。
京都是非常典型的日式風格了,神社與寺廟中有大片的硃紅色;但奈良還是屬於木的棕褐色,飽和度低的建築物讓人恍惚間夢迴大唐。
當然如果嚴謹來說,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唐朝風格的建築——從唐招提寺和佛光寺的對比圖就可以看出。
當年,日本的長屋親王委託遣唐使向唐朝僧侶贈送禮物,袈裟上繡有十六個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而在長屋親王死後十四年,唐天寶二年,鑑真開始東渡;歷經十年出海六次,天寶十二年(753)鑑真第六次東渡成功,在日傳法十年,廣德元年(763)於招提寺圓寂。
今朝,在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武漢的防疫物資,每個紙箱上印上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字。冥冥之中彷彿是一個輪迴。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人類身處同一個地球,總有一些東西能夠跨過海洋的阻攔,越過國界的限制。
面對彼此,我們有著不同的名字;面對天地,我們擁有同一個稱呼——人類。
不管願不願意,人類的命運是一個彼此交織的共同體;不管承不承認,人類文明在相互影響中發展。

Day Two:失落與變形的大唐

奈良適合一日遊,不必住宿,從京都或者大阪當日來回即可,這幾個城市本身距離就很近,而日本的鐵道交通更是發達而便捷。
從難波乘坐近鐵到達【近鐵奈良】站,出來就是奈良公園;如果提前一個站在【大和西大寺】下車,轉車到【西之京】,就到藥師寺和唐招提寺這一邊了,非常方便。

從【西之京】近鐵站出來,旁邊就是藥師寺。本來我並不知道還有這樣一景的,算是臨時決定要進去看一看的吧。
正是非常時期,參拜藥師寺,祈求身體健康,家人安康。

說起來,這一天是我們的大年初一呢。

從藥師寺走到唐招提寺的一段路不長,穿過一片寧靜的鄉村。日本的房屋都是小小的,庭院也是小小的一個,然而巴掌大的地方,每一家每一戶都讓它呈現出自己的特色:屋子與圍牆之間明明只是一塊可能只有半米寬左右的地,卻也要種上課小樹;門前的臺階也就那麼一點的空地,也要擺上兩盆盆栽。這其中呈現出的生活態度讓人很是羨慕啊,對美好的追尋從來不會被空間的狹窄所束縛。

日本的古寺很多,但唐招提寺終究是不同的。
它是一個恢弘而開放的時代的遺留,它是兩個國家、民族友誼的見證。
我相信“唐招提寺”這個名字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並不陌生:玄奘西遊、鑑真東渡,都是大唐恢弘的對外交流史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唐代木結構建築”這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對於我們來說更有另一層深意,它們是樑思成林徽因兩位先生的堅守與追尋。
日本學者曾經斷言:“在中國大地上已經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想去看唐代的木構建築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比較遺憾,我尚未去過山西,尚未見過那座眾裡尋他千百度而最終覓得的,證明其中華文化之傳承的佛光寺。但這一次遊日本關西,我見到了很多古老的建築,也見證了很多固守的傳統文化。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一方面,不管怎麼說,日本做的都是讓我們難以望其項背。一路上的見聞也讓我不止一次地思考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這一問題。
讓我下決心要來奈良的緣由並不是想要去奈良公園看小鹿,而是一定要來看一看唐招提寺。我覺得尤其對中國人來說,來日本來關西唐招提寺是必須要到的一站。
有一句挺火的話大概是這麼說:“想看大唐要去日本,想看大明要去韓國”,當然這句話仍然是有失偏頗的,就好像唐招提寺雖然當年是鑑真所修建,但在幾百年來的數次維修後,現在已經發展為完全地和風了,我們只能說可以從日本看到唐的風韻,但真正的大唐只能存在於中國,一半藏在為數不多的遺存中,一半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一去不復返——佛光寺的發現打破了當年日本學者的妄言,守住了中文文化的自尊與自信。我們仍然沒有足夠的底氣與自信,因為我們剩下的東西太少了:現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儲存較完好僅僅只有四座,即佛光寺、天台庵、廣仁王廟、南禪寺。這真的是一件很讓人痛心的事情。很多
前幾天偶然看了篇文章,是紀念李文亮醫生的,文言文寫成但說實話並不難懂,首句“聞岐黃文亮先生……”,有好多的人在下面義憤填膺留言:“能不能把名字寫對了?人家叫李文亮不是黃文亮!”我看到坐著一個一個地回覆,一個一個地解釋“岐黃”,覺著這正是一件讓人只能無奈而無言的事情。
我們把什麼弄丟了?
我們有什麼弄丟了後想要找回而再也不得的東西?
我們又有什麼弄丟了但還能有彌補重拾辦法的東西?
大唐的建築在歲月流逝與戰火紛飛之中再也找不回來了,但那些木紋中蘊含的風華仍然被留了下來,微弱而頑強,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

在大殿後一間不太起眼的小院,誰能想到在這一小片屋簷之下竟然是鑑真大師的所在之處?
這是何等的信仰,可以讓一個人在經歷了五次生死困境依舊未能到達目的之後毅然地嘗試第六次;這是何等的信仰,可以讓一個人在經受愛徒離世、雙目失明的重重打擊之後仍未放棄初心;這是何等的信仰,可以讓一個人遠離生於長於的故土遠赴他鄉,至死未能葉落歸根。
一卷薄薄的紙張,一篇淡淡的文字,蘊含著無窮的力量。
那是文化的力量。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
文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知我貴希,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道德經》
“懷石”來自於禪道:僧人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制飢餓,在腹中抱石一塊,取“僧人被褐而懷玉”之典故,稱為“懷石”;再後來就有了為聽禪僧人提供的小小茶點,並逐漸發展為懷石料理。

到日本來,怎能不體驗一次懷石料理?這是更像是一種文化與氛圍的體驗而非僅僅只是高階美食的品鑑。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個民族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般旅客都會選擇在京都體驗懷石料理,確實,作為一個古都一個大城市,京都的高品質懷石料理很多。一開始我也是準備在京都來進行選擇的,但是因為京都的行程比較滿,總感覺怎麼安排都有點不太順暢,突發奇想想到可以訂在奈良呀!正如同上面所說的,奈良是一個常常被遊人小覷的城市,但實際上奈良的唐文化遺存比京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開始準備訂的是更加出名的和山村,但結果因為訂的比較晚的緣故沒能成功,但這一家夢窗庵也是非常地令人驚豔。

日本料理——尤其是高階料理——普遍會採用分餐制的模式,似乎在東亞、東南亞這一塊是獨樹一幟的。但其實這也是唐文化遺存的表現。椅子是在宋代的時候才在中國普及,也正是由於椅子,中國人開始一家圍坐於一張桌子旁合餐。但在這之前仍然是分餐制,席地而坐,擇地而臥:進餐時每個人面前擺一個矮矮的小桌,跪坐而食,一人一份——日本現在還保留六這樣的傳統(在後面的嵐山天龍寺的那一餐正是如此,可見後文)
周禮規定:“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養老也。”可見分餐制之源遠流長。

【先付さきづけ】先付指的是開胃用的小菜,少少的一點點,開啟味蕾迎接接下來的美味。這裡用的是醋醃漬的蘿蔔絲,配上少許的魚子和果脯粒。蘿蔔比較酸,爽爽脆脆的;我覺得特別的並不是魚子而是並不太起眼的果脯粒,軟軟韌韌,清清甜甜,和蘿蔔絲在口感和味道上的對比都很明顯而恰當。

【向付むこうづけ】緊接著上來的是日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生魚片刺身了,值得一提的是搭配的芥末是新鮮現磨的,服務的阿嬤會拿一個小托盤,上面放有一整顆的植物,客人需要多少芥末就有小勺子放到碟中,我也是第一次見識到芥末的前世的模樣。
刺身很新鮮,每一種魚給兩小片,加起來品嚐到了好多種,外表看上去相似的白色魚片,放到嘴裡卻是大不相同,有的是糯唧唧的,有的是爽口的。可惜的是阿嬤並沒有給我們介紹這些是什麼魚,我的舌頭也品鑑不出,只能乾巴巴地說好吃了。

【蓋物ふたもの】蓋物顧名思義,就是用蓋食器裝盛的食物,通常為湯或茶碗蒸。我覺得親自開啟食物上的蓋子有一種特別的神祕感與期待的快樂,就好比是魔術師表演時的那一聲“登登登!”一樣。而比起前後幾道菜式的彩瓷的器皿,我更喜歡這個純黑的漆碗。簡約至極反而更是深邃。
湯是日料最愛的味增湯,我一向不是太喜歡味增的味道,這裡就不多說了。湯中有一顆大大的魚丸和一塊似乎是糯米制品的方形的東西,味道不錯,但如果忽略這個我格外中意的擺盤的外在因素的話,單從味道來說也並非太特別。

【八寸はっすん】八寸是很好辨認的,通俗點說就是一大盤的零零碎碎各式各樣的小菜,品種特別得多。
這一道的擺盤我也很喜歡,同樣是淨色的器皿與托盤,用上新鮮的綠葉枝條以點綴,自然且舒爽。
重頭是左下角的那一碟數種魚製品和豆製品的糕,另外還配有一小碟小魚乾,一小碟加了沙拉醬拌的青菜,以及一點蜜漬的豆子。鹹甜搭配,相得益彰。

【焼物やきもの】燒物是整套料理的重頭戲之一,一般是選用季節性的魚類。
魚非常新鮮,煎的火候也恰到好處,沒有過多的調味,吃的是魚本身的味道。搭配的小蘿蔔很有意思,從來沒有吃過這樣子的白蘿蔔,脆脆的,清清爽爽正好可以緩解煎魚的油膩。
不過我個人不怎麼喜歡這一道主菜的擺盤——無他,彩瓷的碟子太過於花哨了,和懷石的禪意似乎不太相符,如果用一個淨色或者是在邊角處有少少的一點花飾的碟子似乎會更好。

【強餚しい ざかな】強餚就是主菜,其實我寫的時候糾結了很久這個究竟算不算強餚?但是似乎也安不到其他的頭上了,姑且就這麼算吧。
讓我如此糾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這一道佳餚更像是一道小點,可愛的魚形的碟子不過巴掌大小;而是不知為何竟然會是一道冷菜,在吃完熱的煎魚之後又上一道冷的鰻魚總感覺有點怪怪的。
不過鰻魚還是不錯的,我一向都挺喜歡日式的燒鰻魚,這一次旅程竟然沒有吃一次鰻魚飯也是有點遺憾的一件事。

【御飯ごはん】,嗯沒什麼好說的,都說日本人是“碳水狂魔”嘛,沒有米飯才是奇怪的。

【水物みずもの】餐後甜點是自制的香草冰淇淋配水果及果凍,無功無過,沒什麼太多可說的。冰淇淋是不太甜的那種,倒是比較合我心意。

夢窗庵就在奈良公園旁邊,走兩步路就到了。
慢慢悠悠地吃完飯,再慢慢悠悠地逛公園,一切都不必著急——畢竟我們還要再這裡等到天黑呀。

奈良公園是一個統稱,其所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大,而在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點:一是東大寺,二是春日大社——一個佛教建築,一個日本神道教建築。

東大寺又稱大華嚴寺,是日本寺院的總寺,752年聖武天皇為了祀奉大佛而建的。在歷史上,東大寺經歷了兩次火災的襲擊,原本的建築盡數被摧毀,而現在眼前的這一座是1692年重建,儘管它只有原有建築的三分之二大,寺內的大佛殿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古建築。不知當年,又是何等的雄偉與壯美。
木造建築,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堅強。一丁點的火星就可能讓它毀於一旦,但又有那麼一些的建築能夠穿越千年的時光。

東大寺之大,讓人以為已經走出了它的範圍,但實際上仍然身在其中。
二月堂位於大佛殿的東側山坡上,是東大寺的一個重要的建築部分。這是日本奈良佛教界為舉行修二月會而興建的堂舍,故俗稱二月堂。
階梯兩側滿是石燈籠,石色與木色相得益彰。
較高的地勢加上較高的建築,站在樓廊上可以俯瞰奈良風景,冬季的奈良沒了翠綠的草色,但枯黃枯綠掩映下的棕褐建築,別有一番滄桑與厚重的美感。

噔噔蹬蹬!萬眾期待的喂鹿環節來啦!
在奈良的信仰系統裡,鹿是神的使者,因此這裡的鹿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保護。但它們至今都屬於生活在奈良公園裡的“野生動物”,並非由人類飼養,只有“奈良鹿愛護會”等組織進行保護。而在奈良公園裡隨處可見的出售的鹿仙貝,也是由這一個協會來製作發售的,喂小鹿請一定要購買這種鹿仙貝而不要隨便亂喂自己帶的餅乾麵包,否則有可能會危機小鹿的健康,反正這一份鹿仙貝也才兩百Yen一份,摺合人民幣十三塊左右,掰開小塊來喂可以玩很久了。
另外,奈良公園的小鹿非常多,不必擠在門口就興沖沖地來喂鹿,這裡人多也不能夠盡興,東大寺正殿附近也是如此,建議走到二月堂或者是春日大社附近再來喂,而且這兩個地方的環境更為幽美,拍出來的照片更有一份野趣。

鹿仙貝一定要提前掰好,要喂幾小塊就拿出幾小塊,其他的在口袋裡放好,否則你就會被小鹿追著跑,舉著雙手四處跳!

建於1300多年前的春日大社,是奈良的守護神社,也是日本全國各處的春日神社的總部。神社倒不是太過壯美了,有特色的是參道兩旁是數不清的爬滿青苔的石燈籠,石燈籠通常由信徒奉納,用於照明和驅邪。一路走過來,石燈籠有新有舊,有點像京都的千本鳥居那樣,使得路變為一條時光之路。信仰的力量總是讓人驚奇,它能穿越千年的時光而不朽,反而是越發茁壯生長。

每年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六,是奈良若草山的燒山節,而今年更是恰逢大年初一。一開始定行程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是在做奈良攻略時才得知,馬上調整行程,把原本安排在後面的奈良大阪提前,京都放到了最後。
若草山燒山的由來眾說紛紜。主流的說法是在當年,東大寺同春日大社在若草山這一帶的地界存在糾紛,於是在寶曆10年(1760)由奈良奉行所進行仲裁,雙方共同在若草山進行了燒山儀式,後來就成了一項傳統活動。對於燒山的原因,還有諸如避邪鎮妖,防止自然火災殃及周邊寺社等其他說法。

下午四點左右,還在閒逛等天黑的我們偶然間見到了全副武裝的消防員上山。燒山節是由消防隊來把控操作的,專業人士出手來保證安全可控。
說來還挺滑稽的,在同一個時間,澳大利亞的蔓延不休的山火使得無數人焦躁不已,而隔著太平洋的另一個國家日本,熱鬧地開展起一年一度的燒山節。

燒山節燒山節,都叫做“節”了,自然不會就只有燒山這一個內容而已:絢爛的花火大會;街道上一檔接著一檔的小吃;當地的、日本的、外國的從四面八法聚集而來的遊人成千上萬。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日本煙花被稱作為“花火”,夏季各地的花火大會是日本非常重要也非常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動。而在燒山節上,同樣也有極為壯觀而豔麗的花火表揚。
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如此近距離的觀看花火,我們站著半山,而花火就在大約是山頂的位置向天空射出,炸出一朵又一朵的色彩。配合著音樂,這一場花火編排得極好,不同種類不同顏色的花火相映生輝,熱鬧得來卻沒有半點的俗氣,總讓我不由地會想到那些出現在天文紀錄片裡有關宇宙有關星雲的畫面:距離是那麼近,近得你分明能夠看清楚花火炸開時的每一條紋路,但伴隨產生的煙塵有被色彩所渲染,朦朦朧朧的一團中彷彿隱藏著什麼未知。
“花火”和“煙花”,這兩個名字都起得極妙,前者突出其如火般的熱烈,後者表現其似煙般的朦朧。

當火焰熊熊燃起,擦紅了半邊天空,你會被火的力量所震撼所折服。
古人理解大自然,以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找出世界的本源,總結時往往認為火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而在其之後的恩培多克勒總結前人觀點後認為水、氣、火、土四種物質構成萬事萬物”;在中國同樣如此,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基礎和組成部分,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
更進一步,火與燃燒在傳統文化中有極為重要的含義:火代表潔淨,燃燒以去除汙穢;同時在很多宗教當中,燃燒都代表將東西寄往靈界。
整座山頭都被火所籠罩,和數不清的來自各地的人一起痴痴地仰頭觀看,這一種氛圍絕對是人生難得的體驗。總有一種感覺,似乎不論你是何種信仰,在這一刻,在這一地,看著眼前的烈火,聽著悠揚的音樂,你會覺得彷彿一切的汙穢與厄運都在這一片火焰中被燃燒被消除,火光在淨化著世界。

きょうと京都篇——古貌古心,古色古香

和中國不同,日本沒有什麼“幾朝古都”這樣的說法。一方面是因為雖然權力多變,但日本天皇一直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說其實只有一朝;另一方面遷都在日本歷史上是常態:從藤原京、平城京、到平安京,後來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兩京兩天皇。不過,自從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
平安京營建時正是遣唐使活動的高潮, 平安京的格局正是以長安為榜樣。現在對比兩個城市的地圖也可以發現,它們的道路都是橫平豎直,非常典型的坊市構造。
一千多年的古都,自然造就了京都濃厚的歷史文化遺存。神社,寺廟,宮殿,園林,無一不是精華。
古城總有它獨特的氣質,尤其是那些特意保護下傳統的古城。但如果只用一個“古”來形容未免過於片面侷限。“古貌古心”,貌不過是皮,心才是重點。京都有古建築,但同樣是一個有著摩天大樓,紅燈綠酒車水馬龍的現代大都市,但它的氣質是渾然一體的優雅端莊,傳統文化的氣息是一絲一縷的透出的,既漂浮在古寺上,也縈繞在高樓間。古心已入了骨,而美人在骨不在皮。

Day Five:陰雨天裡燃燒的硃紅

一大早就開始下雨,淅淅瀝瀝,陰陰沉沉。
只能說如果硬是要選擇的話,在去伏見的這一天下雨反而是最優解了:蔓延的火紅鳥居在陰雨天裡仍然還能出彩。

來到神社,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宗教文化了。尤其是到京都,著名的經典都是各式各樣的神社與寺廟。下圖是我在查閱資料之後自己整理出來的筆記,本人並非這方面專業,如果有錯誤請諒解也歡迎大家指正。
簡單來說,日本的宗教分為外來的佛教與本土的神道教兩種,要區分其實也不難,叫做“XX神社”的就是神道教的建築,而叫做“XX寺”的就是佛教建築。不過日本的佛教也是發展出其獨特的風格與文化,在一些的習俗上和神道教也有點相似,比方說清水淨手,或者是大紅色的建築風格。

伏見稻荷大社,顧名思義,是供奉稻荷神的神社,屬於神道教的宗教建築,並且它還是稻荷神社的總本社,地位崇高且歷史悠久。稻荷神保佑商業繁榮、財運亨通、五穀昌盛。在日本約有近三分之一的神社是稻荷神社,可見在多神的神道教中其地位之尊崇。

但對於眾多的遊客來說,伏見稻荷大社的出名之處可能並不在於其在宗教上的地位,而是那一路從山腳到山頂,密密麻麻而又有秩序井然的千本鳥居。
在神道教中,鳥居就是一種“門”,代表著神界的入口,區分人類居住的世俗界與神界。
當“門”層層疊得地連成一片長廊,其神祕感與神聖感之增長是成倍的。
當前路被一整片的硃紅所覆蓋,除此之外再也看不見其他任何的指示;當硃紅的長廊拐出一個彎曲的弧度,遮蔽出其遠處的走向;當整個世界彷彿別無他物,只能夠沿著硃紅蔓延的方向前進;……走在千本鳥居下,我彷彿走在一條不存在人間的神之路上,又恍惚間彷彿是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當鳥居在一處分開兩條方向不同的岔路,人站在了選擇的路口,該如何抉擇前進的道路?答案只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從林的深處。
……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
——羅伯特·弗羅斯特

我很想知道,一開始的修築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態,將一座又一座的鳥居連城片地修築,構築成長長的隧道?我在網路上並沒有查到相關的解釋。私心覺得,是否是出於宗教指導迷津開導人心的目的?當走在鳥居下,當外部的一切雜物都被硃紅所遮蔽,雜念似乎也慢慢地淡出;當站在選擇的岔路口,該要去抉擇的是腳下的路,還是心中的路?
在電影《藝伎回憶錄》中,當千代子在吃了會長給的冰淇淋後下定決心要做一個藝伎時,跑過千本鳥居的硃紅色隧道回到置屋,選擇下這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鳥居在這裡的隱喻是明顯而又委婉的。不知在多年後,小百合有沒有懷念起當年的千代子?但正如走過的千本鳥居,一切都是無法回頭的。

(電影《藝伎回憶錄》劇照)

繪馬大致產生在日本的奈良時代,顧名思義最初上面畫的是馬。在一個小木牌上寫上自己的願望供在神前,祈求得到神的庇護。
因為狐狸被視為稻荷神的使者,在伏見稻荷大社裡,不僅可以看到有許多狐狸的雕像,這裡的繪馬也是做成了很是可愛的狐狸形狀,並且正面的狐狸臉是並沒有畫上五官的,可以由許願者自己來創作。

三十三間堂位於鴨川旁,距離京都站不遠,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個極為清淨的景點,在京都這樣一個大的旅遊城市這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所謂三十三間堂,是為蓮華王院的正殿,因其大殿隔為三十三間(間,長度單位,指兩柱間的距離,約1.818米)而得名。最早建造於平安時代末期的平氏政權時期,由平清盛於長寬二年(1164)建立。到了鎌倉時代,於建長元年(1249)被燒燬,現存的殿堂系文永三年(1266)所重建。
(因三十三間堂內部不允許照相,以 下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當一千尊千手觀音站在你的面前,那是一種什麼感受?
觀音低垂的眼眸中蘊含了什麼,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含義,但應該都離不開“慈悲”、“悲憫”,觀音的全程“觀世音菩薩”即體現了這一點:觀世音,救護眾生遇到的苦痛。而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
不記得曾經在哪裡讀過的一篇文章,說觀音的眼眸是低垂的,無論你站在哪一個方位,都會感覺他正在注視著你,不是那種讓人倍感壓力的審視,是一種神聖而慈悲的俯視,俯視著世間大眾,俯視著芸芸眾生。
回到最上面的那個問題:當一千尊千手觀音站在你的面前,那是一種什麼感受?
我並不是一個佛教信徒,像很多人一樣,是那種見到寺廟會參拜,懂一些基本常識,但佛教義理卻是一竅不通的人。但我想任何一個人,無論信奉何種宗教或是不信教,站在三十三間堂的千座千手觀音像前,都會不自覺地放輕腳步,放輕呼吸,在觀音的目光之中你會感覺到他的神聖與力量。

在千手觀音前還立有二十八部眾立像、風神雷神像,這些充滿動感和力量感的石像都是來自鎌倉時代國寶級的文物。

Day Six:著和服觀清水,美兮妙兮

連著幾天都在下雨,心裡一直有點擔心,害怕雨水會打溼期待了很久和服的美夢。來日本,如果不穿一次和服,似乎就少了點什麼。生活需要有儀式感,旅行也需要有儀式感。好在,那一天的天氣盡管算不上風和日麗,沒有一抹陽光增色,好歹還是停住了淅淅瀝瀝。
京都的和服體驗店多如牛毛,而清水寺附近更是最大的聚集之處,走在清水阪上你的四周穿和服的人甚至比不穿的還要多。同樣,出名的幾家和服店都在這裡有店鋪。我挑了很久,在馬蜂窩、小紅書等幾個軟體上都有瀏覽,最終選擇了tekuteku。我和媽媽都是喜好素雅的風格,那些過於華美的花紋看著漂亮,但如果要我穿上身我可能會有些周身不自在。雖然每家和服店肯定都有各種各樣不同風格任君挑選,但看了那麼多照片我覺得tekuteku裡的簡單清新的款式好像比較多。
我和媽媽選擇的都是漫步方案,再加了髮型,還算是比較實惠的。又拉上的爸爸參與,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的。
官網預約,訂的是最早的九點整,我們甚至還趕在開門之前就到達了,和服每一件都是不同的,早去可供選擇就越多,而且租金都是按照天來算的,這樣更划算嘛嘿嘿。

和服女孩變身!
其實我一開始選中的不是這一套,我更喜歡有一套藍灰色的,但是媽媽覺得太過素了拍照不好看,再加上那一天的天氣和光線本來就一般,而且店裡的一位阿婆店員也說年輕女孩子要穿花一點的,好吧,一比二我只能妥協



不過這一套雖然不是第一眼最中意的,但穿了一天感覺越穿越好看越喜歡哎。
搭配的毛毛圍巾是我自己帶的,恰好有一條就沒有租了,而且正好我的圍巾是藍灰色很百搭。

清水寺是日本佛教法相宗的本宗,始建於778年, 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曾數次被燒燬並重建。
最著名的莫過於本堂前懸空的清水舞臺,在《名偵探柯南》修學旅行的一篇有出現而且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點。但很遺憾的是,因為要奧運會的緣故,清水舞臺封閉維修,不能有這一份幸運來觀賞了。
據說清水寺春季櫻花爛漫,秋季紅楓颯爽,粉與紅都是極美。但同樣遺憾的是,我們去的時候是略有蕭瑟的冬天,還是一個天陰陰的冬日,實在是有些平平。

這當然不是著名的音羽瀑布,只是進入寺廟前的一個淨手處罷了,趁著無人的抓拍,倒也是不錯,不會人頭湧湧。

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在清水寺這裡穿和服吧,我個人建議拍照的話可以找一找,寺廟旁邊的會有一些遊人很少的角落,雖然比起紅得炫目的正殿可能少一分氣勢,但正殿人山人海實在破壞氛圍,倒是這些清幽小巧的角落配上和服也是極好的。

來張標準遊客照的全家福吧!

糰子在火上稍稍烘烤,在抹上紅豆,清清的不太甜,軟軟糯糯,大讚!

午餐是在清水阪上的這一家“清水順正”吃的,這是一家專門吃豆腐的餐廳,評分很好,價格也並不貴。
日本的豆腐很出名,而京都的湯豆腐更是日本豆腐中的佼佼者,不可不品嚐一次。

這個牛肉配豆腐的定食超讚,裡面還有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蔬菜,牛肉要蘸著蛋液來吃,滑滑嫩嫩的,豆腐直接吃,豆子的香味極為濃郁。

清水阪和三年阪二年阪這一塊都是很商業化了,街道左右都是面向遊客的特產店和紀念品店,喧囂而熱鬧。但在一些小巷深處,還是能夠覓得一份安寧。
安寧有安寧的好,熱鬧也有熱鬧的妙。
在小店裡買一串紅豆糰子,一邊咬著一邊漫步。因為四周的人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穿和服的,而且這裡的房屋和道路也做的很好,保留著舊日的風情,所以竟然也意外的隱隱有一種穿越時光,在往昔的街道市集上游玩的感覺。
“阪”在日語是坡道的意思,其實就是清水寺位於山頂,從清水阪走上去,再在三年二年阪走下來。傳說如果在三年阪不慎跌倒,三年之內必大難臨頭,又說若找到賣葫蘆的店便可破除魔咒,至今都還有一家賣葫蘆的“瓢簞屋”坐落在山腳。

二年阪裡有一家日式的星巴克,是很值得打卡的一處。不過隱藏在街道里,稍不留神就會走過了。
這一家星巴克裡的燈光調的比較昏黃,有點模擬蠟燭的光效,木地板、榻榻米配合著咖啡香,倒是意外的融洽。
取餐檯旁的落地玻璃窗外是一方小小的日式庭院,經典的厚苔蘚和石燈的組合。如果不說,你相信這是星巴克的後院嗎?

從清水寺出來,走幾步旁邊就是祗園。
祗園是挺大的一塊區域,裡面包括有八阪神社、花見小路、建仁寺等好幾個京都。袛園適合在傍晚時分遊覽,一來是花見小路上據說會出現的藝伎,二來是八阪神社裡的燈籠。
不過花見小路現在已經完全不允許拍照了,聽說是因為有一些遊客圍著藝伎拍照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Day Seven:渡月橋思君

嵐山,並不是一座具體山的名字,而是位於京都東北部的一片區域。
嵐山這一個名字原本是專指位於桂川右岸、屬於京都市西京區一部份的嵐山地區,而河對岸、屬於右京區的地區則名為嵯峨野,不過因為旅遊發展和便利的緣故,現在都合稱為嵐山。
因為冬季的景色實在不太好,所以我們只去了嵐山區域這一邊,看了大堰川、渡月橋,重點遊覽了天龍寺以及嵐山竹林。嵯峨野那一邊就沒有去了,這個季節無論是網紅的嵯峨野小火車還是漂流都不合適。

以河分隔,桂川以及桂川上的渡月橋自然也就成為了這一片旅遊區域的中心。在渡月橋附近的桂川河段習慣上又被稱為大堰川,在橋的兩側的兩塊石碑,一塊寫著“渡月橋”,另一塊就是“大堰川”。
渡月橋據說是空海的弟子道昌於日本平安時代初期整修大堰川時所建,而命名則是起源於龜山上皇的一句詩“似滿月過橋般”。“渡月橋”的存在有一千多年了,橋樑不斷重建,但一直沿用這個名字。
《名偵探柯南 唐紅的戀歌》以京都為背景,主題曲《渡月橋思君》有著輕快的和式樂器之音與日式的和諧旋律。在電影的片尾也是出現有嵐山的紅楓葉的實景,紅得似火,炫目非凡。
真希望能有機會在楓葉季再去一次京都啊。

天龍寺原址曾是平安時代承和14年(847)日本嵯峨天皇的檀林皇后開創的檀林寺。進入鎌倉時代,建長6年(1254)後嵯峨天皇在此興建離宮竜。足利尊氏奪取天下之後,聘請夢窗國師在此開創天龍寺,為後醍醐天皇超度亡靈。

和很多日式寺廟一樣,進入天龍寺內需要脫鞋,榻榻米席子踩起來有點涼涼的,但是乾淨得令人難以相信,本該是很容易積灰的席子卻是一塵不染。

與其說這是一座寺廟,倒不如說一個極為精美的庭院園林。不僅是因為室內並沒有看到什麼佛像,而且建築繁多精美,植物茂密翠綠,有細流在長廊旁涓涓流過,有花苞在新枝上靜靜生出,有微風在樹梢間悄悄拂過。
天龍寺的庭院真的是這一次京都遊覽中數一數二的。日式庭院的風格是獨特的。首先它安排的非常滿,植被密密麻麻高高低低地覆蓋,不想中國講究“留白”的意境,大概是因為日本的土地想少的緣故;其次雖然滿,但因為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組合,又不會讓人感到太過於密集的充實,它的顏色比較少,很多都是綠色的植物而少有五彩的花朵,即便是有也是那種偏冷色調淡顏色的,所以映入人的眼睛裡畫面的飽和度比較低,是很舒服的。

天龍寺內隱藏有一家齋菜餐廳——篩月 精進料理。只提供定食,分別有3000、6000、9000日元三個檔次,其中6000和9000的都是要提前預約,像我們這樣的“不速之客”,就只有一個選擇了。
但3000日元的定食給我的驚豔感極大!
如果單純從味道,而不計擺盤、服務等其他因素,我甚至會覺得這一餐比懷石料理更加和我口味。比起刺身冷食,還是熱騰騰的豆腐小鍋和素丸子在冬日裡更加妥帖 。雖然都是素食,但是味道鮮美,每一樣都不多但是種類很多,可以品嚐了多元的味道。

環境很有意思呀,全部人都是要跪坐的,每人面前一個小几。
抬頭就能從玻璃窗望見屋外的園林,品佳餚觀美景,快哉快哉!

從天龍寺的後門出來就是著名的竹林小徑,蜿蜒的小路兩側長滿筆直的野宮竹,鬱鬱蔥蔥,隱天蔽日。如果夏天來一定會格外地舒服涼爽吧。竹林其實並不稀罕,不過這裡曾是電影《臥虎藏龍》的取景地。

有一段鐵軌從道路穿過,興致勃勃的凹個造型,結果就被拉人力車的日本小哥說這是違法的,灰溜溜地跑走了。明明好多人都有在拍照,結果就是我被捉到了。
不過這一張照片我真的挺滿意的。
其實火車來之前都會提前有警報以及放拉桿的,所以還是安全的啦。

途中還經過了野宮神社。京都古老的、巨集大的、著名的神社太多了,藏在樹林深處的野宮神社小而簡樸
,很容易就被人忽略。神社不大同樣不容小覷,它的歷史同樣悠長,最早出現在《源氏物語》一書中。
和那些位於城市之中的神社相比,密林深處的野宮神社有一份獨特的野趣。這裡供奉了很多位神明,各式各樣的御守掛滿了好多個架子,顯然信眾很多,人氣很旺。

因為沒有去嵯峨野那一邊,所以時間還算比較充裕,離開嵐山後我們又趕在金閣寺關門前進入參觀。
嵐山和金閣寺的方向是差不多的,都位於京都的東北方,所以放在一起是最恰當的。而且,金閣寺正是要傍晚這一個時間才是最為絢爛的,不僅是因為人少可以任由你慢慢參觀,而且這個時候陽光是溫和的橘黃色,而且方位正對,可以看到金黃的倒影,如果是上午來的話估計就會是逆光了。
金閣寺其實正式名稱是鹿苑寺。建於1379年,原為足利義滿將軍的山莊,後改為禪寺。“金閣”一名源於以金箔裝飾的舍利殿,民眾遂以金閣殿稱之,寺院也因此被喚作金閣寺。

在來之前,我總覺得京都應該是古樸的原木色的,但來了之後才發覺自己的偏頗。京都是原木色的,有著它淡雅的一面;京都也是硃紅色的,有它濃烈的一面;京都也可以是金黃色的,有它華麗的一面。仔細想想,為什麼我會先入為主的把“古樸”等同於木色呢?京都的風格是古色古香的不錯,但古風不等同與完全的暗色,它也可以是明亮的鮮豔的。我們現在總是把古老等同於沒顏色,覺得五彩斑斕彷彿是現代的特徵,這顯然是狹隘的。就像兵馬俑剛剛被挖出來的時候是五彩的,接觸空氣後才氧化層如今的模樣;就像以《千里江山圖》為代表的青綠山水,用寶石礦物磨成的顏色濃烈而千年不褪。

本來我只拿了根“學業成就”的,硬是被媽媽塞上一根“戀愛成就”……
單身狗做錯什麼了……

Day Eight:二條城裡嘆往昔

提到日本總會想到幕府將軍,提到幕府將軍總會想到德川家康。
雖然德川幕府的大本營應該是江戶城,但京都作為古都,自然也會有德川幕府的痕跡。二條城由德川家康於1603年所建,儲存了日本桃山時代的繪畫雕刻及建築特色。
整座二條城由石牆及護城河包圍著,總體上分為本丸御殿、二之丸御殿以及庭園等區域。
之前遊覽的大多都是宗教建築 ,二條城作為“皇宮”自然與其他建築風格迥異,雕樑畫棟,描金飾彩,華麗輝煌。

在京都的地圖上可以看到,二條城和京都御所同處於上京區,不過相隔幾個街區而已,一個是歷代天皇的居所,一個是幕府將軍的宅邸。
自鎌倉幕府以來,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共682年,大概相當於中國的南宋到清末的時期。在這近乎七百年的時間,當然也不止這三家爭霸,平氏、源氏、北條氏、足利尊氏、德川氏,還有戰國時代裡大大小小的將軍,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但不變的是政權長期掌握在武士階層的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

(二之丸御殿內部不允許拍照,以下圖片來源網路,侵權立刪)
二之丸御殿內的走廊上的鸝鳴地板是一個亮點,人走在上面地板會發出”嘰嘰”的如同鳥兒啼叫的聲響。看攻略說如此設計是以防夜間刺客入侵,但在現場的展板上寫的卻說是因為木結構老化的緣故,孰真孰假倒是無從得知了。

在一些房間裡還設定有蠟像,展示當年的坐位。
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1867年,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天皇,奉還的儀式就在二條城的二之丸御殿內。這裡見證了德川家的榮枯興衰,也是日本歷史朝代的移轉之地。

從二條城出來,也就宣告著我們在京都的時光到達尾聲,乘坐火車再次回到大阪。因為要在大阪梅田換車,突然臨時決定去梅田藍天大廈看個夜景。
雖然說吧,要說繁華現在能夠比得上國內大城市的真是屈指可數,廣州珠江兩岸的夜景我常見,也去過上海外灘上過東方明珠,去過重慶看長江夜景。大阪梅田藍天大廈的高度並不算高,城市的燈火也不是太過出奇,不過勝在空氣清新能見度清晰度極好,能夠清楚地看見天上的雲,看見樓房的窗戶,而不是一團一團的燈光糊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的飛機回國,以這一片燈火璀璨與車水馬龍關西之旅畫上句號吧。
別了,日本!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890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