ご挨拶


看到这个有些蜂友可能会有点蒙。挨拶是日语词汇,是寒暄的意思。而如果来过日本的蜂友会知道,在很多说明或者书的最前面,都会有这个东西,它在这里就是中文的“前言”的意思。那我们就从ご挨拶开始吧。
从7月23日东京羽田,到8月3日关西,12天时间不算长,但算是我的圆梦之旅。对于我来说,这次旅行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次去日本(当然也就包括在日本干任何事情了);第一次做大型自由行计划;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在国外旅行;第一次单日步数破5w;第一次单日照片破千等等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这是我第一次在马蜂窝发游记。
是的,这12天,5个城市,走过302093步,220.7公里,75个景点,26条交通线路,52个车站,13888张照片视讯,310件纪念品/旅行资料/鸡零狗碎……这一次,我将自己“拼命旅游”的观念进行得淋漓尽致,自己的意愿在驱动着自己,向着一个又一个任务发起挑战,而最终很有成就感。

下面做一个小结:
主要景点,(括号内为我自己加的非景点参观目的地,有重复去的地方只写第一次,有包含关系的只写最大者):
7月
23日,北京-东京:银座
24日,东京:日本桥,皇居,武道馆,靖国神社,(防卫省)
25日,东京:东京大学,上野公园,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天空树
26日,东京:浅草寺,秋叶原,涩谷,新宿,惠比寿,明治神宫,(目黑东急大厦),(日出学校),(陆上自卫队目黑驻屯地),六本木,东京塔
27日,东京-横须贺-大阪:横须贺军港,Verny公园,三笠公园
28日,大阪:大阪城公园/大阪天守阁,大阪国际和平中心,大阪历史博物馆,心斋桥,法善寺,上方浮世绘馆,(TOHO Cinema Umeda)
29日,大阪:四王天寺,庆泽园,大阪市立美术馆,新世界,通天阁,梅田蓝天大厦,道顿堀
30日,大阪-京都:鸭川,先斗町,祇园,花见小路,八阪神社,三年阪二年阪,清水寺,伏见稻荷大社,京都塔
31日,京都:金阁寺,京都御苑,京都二条城,三十三间堂,京都锦市场
8月
1日,京都-神户:旧居留地,生田神社,萌黄馆,风见鸡馆,北野观光案内所,北野天满神社,神户北野美术馆,山手八番馆,鱼鳞美术馆,BEN’S HOUSE,洋馆长屋,英国馆,不思议な领事馆,プラトン装饰美术馆,北野工房のまち
2日,神户: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美利坚公园,神户海洋博物馆,川崎世界博物馆,神户港,马赛克摩天轮,神户塔,南京街
3日,神户-关西空港-北京

JR/地铁/公交线路
JR:山手线,JO横须贺线,东海道本线,横滨线,のぞみ399号新干线,京都线,奈良线
地下铁和公交
东京:银座线,丸之内线,日比谷线,东西线,千代田线,南北线,浅草线,新宿线,东京单轨列车羽田机场线
大阪:御筋堂线,长堀鹤见绿地线,中央线,谷町线,堺筋线
京都:乌丸线,东西线,京阪本线,205路
神户:新交通港湾人工港线

JR/地铁/公交站
JR:东京,横须贺,衣笠,大船,横滨,新横滨,新大阪,梅田,京都
地下铁和公交
东京:羽田机场,滨松町,新桥,银座,东银座,竹桥,九段下,市谷,二重桥前,东大前,上野,押上,浅草,浅草桥,秋叶原,涩谷,新宿,西新宿,惠比寿,原宿,明治神宫前,目黑,神谷町,六本木
大阪:心斋桥,长堀桥,堺筋本町,谷町四丁目,本町,难波,梅田,东梅田,四王天寺前夕阳之丘,动物园前
京都:乌丸御池,京都市役所,清水五条,东福寺,稻荷,河原町三条,金阁寺前,丸太町,七条,祇园四条
神户:贸易中心,神户空港

去日本旅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事实上,我这次旅行可以说是“蓄谋已久”,或者说,我和日本的渊源是很长的。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军事,日本是中国军事圈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了越来越多日方的资料,有实物的,也有纸质、电子的,去日本去看看它们真的样子,就成了我的一个愿望。另外,我追新垣结衣很久了(不知道的朋友请忽略就好),很多gakki的粉丝都是专程去日本“朝拜”多次了,虽然我可能还没有这样的“觉悟”,但是顺带手“朝圣”一下她的足迹,也令人很兴奋。除此之外,我对很多书中,比如《菊与刀》,所写的日本民族的矛盾性十分好奇,一个现代化商业化的社会,却又充斥着传统甚至是宗教元素,这究竟是怎么一种状态呢,我很想去亲眼看看。即使就是大家常说的过马路、卫生、素质问题,我也想见一见。如此,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使得我去日本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圆梦”,而并不是“说走就走”。因此这也就可以解释上面那些资料是怎么来的,因为我做了很详细的准备,所以旅途的密度很大。对我来讲,我把这次旅行当作一次学习之旅,学费交着呢,怎么可能懈怠呢?加上我之前是观鸟的,一身装备钻深山老林一走一天是经常的事情,养成了“暴走、暴拍”的习惯,所以城市里就应该更积极了。


当然,去日本毕竟不容易,又是第一次,所以我也做不到说传统的景点一个都不去,这是不可能的。正相反,很多美的东西是共通的,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在去东京之前也想在东京塔上看看国际大都市是什么样子的吧。不过,我本人对吃和一般意义上的购物是不大感兴趣的,天天喜欢读书钻研历史啊、政治啊、科技啊,美食和购物方面就不能帮大家太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其实用马蜂窝很久了。几年前一个同学给我推荐,后来发现这里有很多走心的体悟和方法,平台本身的设计也十分贴心方便,确实为旅者的好帮手。而且,这里没有那么多商业性质的东西,主要就是大家谈自己的感受,让人心里比较愉快。特别想说的是景点地图,这是我制定计划的最关键工具之一,后面会提到。我想我用了马蜂窝和蜂友这么多的资源,今日走了这么多也应该回馈一下,所以我会竭尽全力完成这地一篇游记,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挨拶得差不多了,我们言归正传。如上所述,我在制定这次旅行计划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功课,除了因为是新手之外,还因为我心太大,想把上面那些特殊爱好的相关内容也纳入到旅行中,导致围观的每日路线到整体路线都显得对新手不太友好。整体的安排在借鉴朋友旅行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最后在自己的各方面承受能力之内决定了东京-横须贺-大阪-京都-神户这条路线,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的。
游记的正文部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通用的内容,我自己姑且称为经验与见闻,对应主、客观两方面。所谓通用就是向指南一样。主观指的是作为旅行者我们做的事情,衣食住行啊,我不会照搬网上的教程,而是写自己的亲身操作。我知道很多问题已经被研究得很透了,那这些方面我就谈谈我看到的现象,这就是客观部分,也就是日本或者日本人是什么样的。我想既能让大家对旅行章程的细节有一些更直观的认识,也能够部分体会到在日本的切身感受。这部分主要讲的是“机制”,不太涉及到旅游中具体的故事。

第二部分就是传统的游记了,按照时间顺序。我对日本各个景点的游览程式和服务还是很有感触的,所以拍了很多照片,也记了不少笔记,这里希望呈现的不是自说自话的抒情片段,而是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话写的参观所见和直观感受。我提到的景点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两部分,重点是比较正规或需要买票且进行了完全的参观并记录的(我会标注),这些我会非常详细地解读景点的每一个部分;非重点则是比较小或者我没有完全参观完,捎带手提一两段,还等大家自己摸索。有些景点最后我会写出推荐哪部分蜂友去参观的建议。希望如果有蜂友在日本参观我提到的重点景点而有不理解的地方时,能够直接通过看我的帖子来解决问题。此外,我收集了大量的景点资料,其实日本的免费资料内容也是很详实的,不过正因为内容较多大家一般懒得看,要么就是非日语版本缩水得太厉害。好在我拿的基本都是日语版本的,所以也会捎带手提一提景点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这样大家就能更好得预判自己应不应该去了。同时,我写东西也喜欢新增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各个城市的风格,景点的大致风格和分布情况,我也会结合这边的原版资料稍加解释,让大家能对城市的整体风貌有个大概的认识。

图片或者视讯方面,首先视讯肯定不会太多,因为这次我就没怎么拍视讯。另外图片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重点照片,主要是用相机拍的,力图还原当时眼睛看到的景象;第二类是用各种美化软件鼓捣以后的,让文章活跃一些,相机手机都有可能;第三类是说明用,比如说明这里有个按钮,这就不需要什么太高的图片质量了,仅仅起到说明目的即可,相机手机都有可能。

总之,开山之作,我会尽力而为,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援和包含。

经验—计划与准备

计划
我是制定旅游计划的新手,但是在生活与学习中,我自己特别喜欢制定各种计划,所以这次出行之前也按照自己的模式制定了计划。由于之前没有去过日本,在日本的朋友也基本就待在一个地方留学,所以自己认为计划还是要详细一些。
我从4月开始预研。当时在马蜂窝上搜寻各个城市的景点,然后把比较出名和评价较高的收集起来。5月开始具体操作。由于是完全的自由行,而且以参观为主,时间、资金又不充裕,所以我想出来一种办法。将预先挑好的景点在一般的城市地图和铁路地图上标出来,然后按照较近的分为一组这样的原则分组。接着再考虑参观时间和交通时间的问题筛掉大部分相对不太出名或者觉得没必要去的景点,最终确定几个组的范围。住处就选在几个组的中心,而每个组的景点之间能够步行(日本的城中心并不大),所以最终能够达到如下图这种效果,这是我能想到最高效的方法(三角形是住处,封闭面积是一天的景点散步范围,数字是在这个城市的第n天)。东一个西一个地参观肯定是不行的(京都比较特殊,一个事景点确实离得太远了,一个是地铁很不发达,一个是第二天同行的朋友要回国)。(但后来证明我对参观时间估计严重失误,到时出现不少东一个西一个的情况,就只能靠多花时间来补偿了)。所以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如果想认真参观最好还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到景点官网上看一看,根据其内容多少和自己的参观方式估计一个比较合理的值,免得自己到时太过狼狈。

交通是我开始最担心的,后来发现多虑了。在出发前一周左右,我和同行的朋友把每个景点之间的地铁都查出来了。后来证明其实这没有什么必要,只要知道景点名称,到谷歌地图上一搜,找最近的地铁站就行了,所以这些计划其实并不用。至于城市之间的转移,后面的出行部分里会说到,日本的铁路极其方便,跟中国坐地铁都差不多,所以只要有景点和住所的时间安排,交通提前一两天想想绝对够了。
吃饭是需要考虑的一件事,因为大的品牌如蟹道乐这种必然是要预定的,而且还要提前不少时间。提前安排又会对形成的安排形成挑战,所以比较挑战统筹能力。我这次除了蟹道乐没有吃任何大牌的餐厅,所以在这方面也没操什么心。如果要想去体验珍馐的朋友,一定要在相应餐厅的官网上提早预订。
总之自由行也要看情况,如果要和家里老小一起行动,必然要有更多的考量。我在马蜂窝上看到很多大佬事无钜细地列出来去哪里购物、哪里吃饭、哪里参观,花销多少,是很值得学习的。但我自己一个人,除了参观之外基本都不上心(而且说句实在话,买个通行券之类的东西省个百八十块其实对于整个旅行的消费来说真的不算什么,而且还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研究。不如直接弄一个suica,icoca随便坐一坐得了,虽然没那么实惠,但是不会在这上耽误很多时间)。所以如果是几个年轻人,想真正在日本多走走,其实可以把精力用在确定景点上,其他的没有必要太过担心。总之,要怎么权衡侧重还是在于自己的需求。

准备
去日本和区别的国家一样,旅游签证是不用太着急的,大致提前一两个月都可以。但是如果订机酒餐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话说如果不是旺季,晚订一些也无伤大雅;可是旺季本身正说明此时是旅游的好时机。所以综合考量,还是旺季前往,而早一点准备为上。这次我提前两个半月订的酒店,已经有些晚了,其实因该再早一点。特别是我因为交通问题,基本安排的城中心地带的旅馆,再考虑到价格,就只剩下很一般的了。所以旅馆一定要早订,提前三四个月比较合适。我是在booking上订的,不用交预付款,其他很多平台也可以,十分方便。机票也是一个道理,这次来回的机票也基本是提前两三个月,但是日本的航空公司出奇得贵,又不想转机,所以果断选择了中国的公司,来回也有六七千。我听说有些朋友来回机票1400,如果属实,那绝对是提前很长时间+廉价航空公司。所以如果大家的目的是在日本的地面上旅游,那还是早一点吧。餐饮的话我没有太多发言权,一般的街边小店显然是不用预定的。但是我在大阪梅田蟹道乐吃了一顿,这是预定的。蟹道乐很多朋友都很熟悉,可以说是大阪的招牌,换句话说就是人多得不得了。当时我提前不到一个礼拜在官网上订的时候,道顿堀附近的本店、中店已经都没有位置了,只好选在了梅田。所以类似于蟹道乐或者某些神户牛这样的大餐,还是强烈建议要提前预定,不然排队会非常令人绝望。铁道车票问题会在行这部分里面提到。

该订的订了,下面说说物资准备。在日本的城市中旅行,其实不用考虑太多特殊物品。特别是如果酒店订得早订得好,那很多洗漱用品就带一点小容量的备用即可,省去了很多麻烦。着装这部分在这里直接说了,这里我只提夏天情况。一定重点关注在什么样的酒店住多少天,酒店有没有洗衣机和烘干机。没有机器又要频繁转移可能就洗不了了,需要多准备几件衣服;如果住所比较高阶,自己时间又充裕,那就少带一点。像我这种早期暴走到天黑的,基本是不考虑自己洗衣服的问题了,所以带了小十套衣服。短袖短裤或者长裤都可以,旅游最好是长裤,避免不少磕碰问题。我去的这几个城市都比较闷,不指望出汗可能比较不现实,所以更重要的是做好防晒。遮阳伞是有必要的,男士或需要照相的话一定擦好防晒霜,并且强烈推荐戴帽子。日本城市很密集,但是经常有沿河公园或者寺庙、皇城里的小树林,蚊子非常多,所以也要做好防蚊准备。不管男女,雨伞是必须的,即使天气预报说天气非常好,它也无法准确预测一周以后的情况,真被淋在半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带一些药,但日本食品本身出问题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主要还是自己不要高兴了就暴饮暴食、刚出汗就吹空调,给自己少添点麻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旅游上。洗漱用品酒店一般都有,带上小份备用以及自己特别需要的化妆、护肤品即可。

除此之外,电子和纸质装置就很重要了。手机、自拍杆、相机、(三脚架)、充电线、充电器、转换头、插线板、电池、充电宝、手表、(电脑)等等。手机一定要有资料线,要么就要留出足够空间,不然照片照多了很麻烦。我的全程是佳能5D3+24-70f2.8二代,只有在横须贺的时候为了拍细节用到了60D+IS小白,其他时候都没碰过。一般情况下,自己走出去是很累的,带一个相机就好。相机的备份一个道理,所以强烈推荐有一定单反使用经验的朋友带上电脑和硬盘、读卡器,及时储存照片,第二天“轻装上阵”。转换头一定要是日本的窄距离双头插座,不要弄错了。插线板最好是小米的那种直接有几个USB口的,不然一个一个换著充或者带好几个USB转换头太麻烦。充电宝是必须的,至少一万毫安时起步,以防哪天晚上忘了充了。此外,一个重磅工具就是移动wifi。如果是自由行的话,没有wifi基本上是寸步难行。所以网上预约一个靠谱的wifi是很重要的,到时候在机场取还,每天几块钱到十几块钱,却是保命的根本。Wifi也很耗电,所以充电宝就更重要了。纸质物品,原来有人建议带个本子,说日本盖章的地方很多,现在看来确实如此,这次我已经盖了几十个了。大一点的地方,或者连锁的博物馆会有专门的册子,但是小的地方就只能自己找地方盖了,所以如果想留个纪念,带个无格的本子是不错的。至于自己的书籍,根据个人兴趣,但是最好少带纸书,给自己减减负。

当然,最后还不能落下护照和钱。钱的话要看自己的消费水平,一般来说,小物件都是论千百(日元)来计的,稍微贵一点的可能就上万了,所以最好准备好一定额度的现金和Visa/MasterCard信用卡。实物货币分纸币和硬币,纸币是1000/5000/10000。1000最常用。5000和10000可以去便利店买点东西很快变成1000。硬币是1/5/10/50/100/500,常用的是后三者,用来买水、零食、门票、纪念品都很方便。但要注意,日本的货币体制下,硬币特别多,存在硬币存放问题:揣在兜里容易丢,放包里不易拿,所自己还是要看看怎么权衡。

经验—吃住

首先需要坦诚,如上面提到过多次,我是一个不太重视吃住条件的人,特别是短期的旅行。所以这里仅仅把这次我做过的说一下,如果大家想要专门来个美食休闲之旅,我这里有很多美食的资料,有空可以再单独讨论。


其实在旅行前,我和朋友做了每一天午饭和晚饭的计划,都是在各大美食点评或者旅游网站上找到的临近我们当天所在区域的名店。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根本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比如说,11点钟我要去一个博物馆,如果去了不可能12点就出来,出来再进去要重新买票,没看完就出来我是不可能干这种事情的。所以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11点的时候就别去,第二种是那就别吃饭了(下午吃也不现实,完了以后还有别的参观专案)。虽说计划越详细越好,但我相信即使是中国的博物馆大家也不好说我就一定能参观几个小时以后出来。反过来说,如果以时间来卡参观,那我倒觉得是一种很对不起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中午经常就不吃饭了。旅游不是工作,需要咱们自己权衡,现在吃重要还是参观重要。
还有一点就是,一般网上很火的店在饭点人会非常多,如果没有预定的话,排个几十分钟一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各位看看我最终的行程就应该明白,这个时间我是拿不出来的。另外,即使有预定,一顿大餐几个小时,这种时间成本我也无法承受。所以最终我一般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在酒店或者便利店,午饭或晚饭大多在路边的店里或者继续便利店解决,这样确实节约时间。
日本的餐饮有这么一个特点,外面的餐馆、饭店确实都不太便宜,因为吃一顿饭无论如何也要小1000日元,也就合60多块钱,在中国可以订两份外卖了。但服务确实更到位(具体的故事在景点游记部分会详述)。出一次国本来也不容易,一顿饭一两百rmb也不是什么花不得的事情,两百对应的就是3000多日元,已经可以吃得很好了。所以我认为一般去日本的朋友在钱的方面不必太过担心。大的饭店肯定是可以刷卡的,路边小店可能会有一个刷卡额度(可能四五千以上的样子),要么只能收现金。这一点和中国微信、支付宝普及的情况很不一样,所以大家一定要准备好现金。

至于便利店,我去了很多次,发现其实非常便宜。像一般的凉面、盒饭也就三四百日元,相当于二十块钱,跟中国的已经差不多了。饭团三明治之类的一两百,也跟中国差不多。水和冰激凌基本是100左右。所以要想速战速决的话,便利店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要注意一点,日本应该是20岁以下是不能买酒的,年轻的朋友我觉得也就没必要去铤而走险了。

酒店一般只提供早餐。具体质量也要看酒店的水平。像我住的第一家,大阪的nest hotel,自助早饭要单独支付1200日元(前一天晚上购买餐券是1100),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东方、西方餐食都有,味道也不错,所以还是很值得的。后来京都的R&B酒店,早餐是免费的,就只有四种面包、鸡蛋、一些饮品,虽然种类少多了,但味道也不错,又因为是免费,作为早饭已经完全足够了。至于那些不提供早饭的,如果想利用早上起来人少的机会多逛逛(我经常这样),那么最好在前一天在便利店里买好早饭;如果是不想太急早上睡个懒觉,那可以等九点多早高峰过去以后在街边找个小店,人不多吃得又舒服。

下面说一些细节,一般的饭馆肯定是有免费的白开,也包括一般的饮料在内,和美国一样,日本人也喜欢加冰(当然现在是夏天),所以水会非常凉。中国的水一般不会加冰,所以很多人去日本会不适应,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可以少喝一点或者放一会再喝(老人的话最好带一壶开水)。
日本的手纸纸非常有意思,一般有两种。餐桌上的是一种表面像镀了一层膜一样的吸油纸,擦手擦嘴很不舒服。有的地方干脆就没有手纸。很多稍微高档一点的饭馆会给溼毛巾。不过还是建议大家带一点中国的餐巾纸,不然哪里弄脏了确实非常难受。

值得特别一写的是日本的自动售卖机。现在想一想中国,好像买水的地方基本都是人在卖,小店之类的。日本不太发达的地区便利店不是很多,而且诸如地铁站这种地方雇很多职员也不合适,所以自动售货机很多。在我去的所有城市,从繁华的街道旁边,到地铁站、火车站里,再到公园、景点的休息室里,只要是允许吃喝的地方,基本都有自动售卖机。绝大多数机器是卖水的,有矿泉水、软饮料、酒类、咖啡、乳制品等等,当然一个机器不会都有。价格从100-160/170不等,山上的肯定要贵一些,两百多。有时候有一整个机器都是100的,我就叫“中奖”了。机器可以接受10/50/100/500的硬币和1000元纸币,由于日本没有1000元以下的纸币,所以导致只要不是刚好,机器就会退给你一堆硬币,特别是扔进去1000元纸币的时候。所以建议买水的时候先花硬币,不要嫌麻烦,不然会更麻烦。少数机器是卖冰激凌的,我就看到几个,有很多种口味,大概也是不到200一个。还有卖零食的,就更少了,价格我没有关注。

上面提到了“只要是允许吃喝”。是的,日本很多地方不允许吃喝。地铁和JR里原则上是禁止吃喝的(新干线当然是可以的),另外很多博物馆室内也是。在这些地方就没有自动售货机,但是地铁站和休息室里面都会有,所以想吃想喝的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忍一忍。日本的路上少有垃圾桶(中国这种垃圾桶非常少见,不过地铁站会有,扔瓶子的垃圾桶一般也只在售货机旁边有),所以吃完喝完垃圾也没地方放,随地乱扔是不可能的。抽菸的问题也一块说了,日本大城市全城禁菸,大城市路边甚至会有四国语言写的路上禁止吸菸。这不仅是为了他人的健康,也是防止菸蒂、菸灰污染路面。好在在一些人多的地方一般会有吸菸所,是一个开放的区域,人们可以在里面抽菸。像机场、车站这种地方会有室内的吸菸室。所以吸菸的朋友一定要遵守规则。

去吃饭的话,点餐结账都需要沟通。这方面我会在后面的交流沟通部分提到。


住宿肯定是跟行程密切相关的。本次我虽然经过了五个城市,但是在横须贺的一天除了参观之外,本身也有转场之用。大家可以参看上面的行程路线,27日我的起点是东京,经过横须贺以后最终安顿在大阪。所以事实上我一共只住了四个城市。
东京是第一个目的地,旅馆是朋友订的,也是我们经验最少的时候。由于上面提到过的路线规划问题,所以最终确定住处最好要在银座区域。我那位朋友上网查,最后看到一个一人一天250多的旅馆叫Ginza7,看着也挺干净的就定下了。没想到到了以后发现老板基本不会现场说英语(自己背下来一点内容给我们讲讲)而且这是一个跟青年旅馆差不多的地方,一层大概不到一百平米的地方有七个房间、前台、公用的桌椅、浴室、厕所、盥洗室。房间面积大概四五平米,有一张单人床占据大半空间,剩下有一个保险柜,洗漱用品,衣架,一个小板凳。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房间没有门,只有帘子,而且房间墙壁上面是黑色的网,光和声音都可以透过去。当我们问及安全问题时,老板说不用担心,于是也就只好住下了。除了躺在床上,其他怎么待着都不太舒服,所以我这几天基本都在外面走,避免在屋里。前台外面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上了智慧锁,本来说一天换一次密码,变化后通过邮箱传送,最后住了四个晚上也之变了一次。银座区域客商云集,饮食自然不必担心;交通也还是很方便的,距离银座站和东银座站都只有几分钟步行路程。至于干净的问题,我们后来才知道,酒店没有什么不干净整洁的,就算有,网上宣传用的图片也肯定是不会体现。

27日到了大阪,住的是很出名的心斋桥nest HOTEL,感觉终于解放了。标准的双人间,价格也高一些,大概每天一屋七八百。独立卫浴,有桌子椅子,很多插座,衣柜。前台会英文,还有早餐,我们很满意。甚至每层还有洗衣机、烘干机和自动售货机,这让懒得洗衣服的我看到了希望。餐饮方面好像不是特别出众,周围貌似只有一些连锁店和小馆子。好在位置不错,出门20米范围内就是地铁长堀桥站的三个出口,交通极为方便。因为住宿环境好了不少,所以虽然到大阪以后体力有所下降,但是我兴头不减。

30日到京都,酒店是三条的皇家花园酒店。因为同行朋友在31日晨就往关西机场返准备回国,而我则在1号前往神户,所以我自己住的是单人间,价格比较高,大概五百一晚。但是单人间的面积可不小,而且之前那个酒店有的这里也基本都有,甚至还有自加热的防雾玻璃和一本圣经。可惜没有早餐。这家店的-1楼就是“京都洋食”,味道和价格都还可以,就是量有点少。前台有中国人,英语也不错,所以手续是很好办的。交通比较方便,到三条站和京都市役所的距离大概不行不到十分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有一个非常令人头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想去特定楼层,除非你住在这一层,上电梯以后要刷卡才能去,其他层除了公共的1层-1层,是去不了的。我朋友住在六层,我在八层,晚上想找他拿点东西,还要去一楼碰头。另外很多日本酒店的楼梯门口都会标注“非常口”之类的,而且是锁起来的,通过楼梯上下也就别想了。

1日到达神户,因为完全是我一个人了,所以酒店又是比较小了。我当时看位置和价格选了神户元町的R&B酒店,这家连锁在世界上也挺出名的。后来去了以后发现全是上班的日本人,前台英语非常成问题。好在是独立卫浴且有早餐。最大的问题不过是没有桌子+地方太小,但是也只好再忍一忍。这家的特点是,房卡是打印的。2号下午回酒店时发现房卡丢了,上前台人家直接给重新打了一张,还说原来那张就作废了,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房卡问题,是一大亮点。退房的时候,都不用到前台,旁边有一个盒子,把房卡扔进去就可以走人了。酒店就在旧居留地附近,离三宫也很近,所以可以算作繁华区域了,大吃小吃店自然不在少数。著名的南京町(街)也就不行不到十分钟,里面有很多中餐和神户牛的店家。交通方面,因为我在神户基本靠腿,所以也过多在意,但是从下图里可以看出来,隔壁就是海岸线的旧居留地·大丸前站,而且去重要的枢纽三宫/三ノ宫站与新交通港湾人工港线的贸易中心站其实也不是很远,考虑到位于港区和北野区域的中间,位置还是比较理想的。

再说一些共同点:酒店每天都会有一个打扫卫生的时间,如果不想在这段时间内被打扰或者不想让他人进入,门上会有写有“Private”“不要打扫”字样的拍子,挂上就可以了。日本重视环保回收,如果你不让他们来换,有时候反而会给你一些代金券之类的东西。另外,在酒店的前台附近一般都会有大量的的旅游资料,有乱七八糟的宣传海报,也有非常珍贵精美的地图,如果想好好研究研究或者像我有收藏爱好的朋友,不妨多关注一下。厕所里会有两种手纸中的另一种,是一种遇水就烂的那种,这是因为日本马桶基本都是智慧的,手纸主要目的仅仅是擦干,用完了扔到马桶里即可,通常是没有垃圾桶的。免费wifi基本上都有,而且很多还有网线。有的小酒店没有热水壶,想吃方便面的朋友要格外注意。至于自来水能不能喝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标注了可以喝那就喝,没写最好就不要喝了。

选酒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侧重,因为只有自由行才会看攻略,自由行当然避免麻烦是很重要的,主要也只能依赖铁路,所以住在繁华区是很正常的事情,价格也相对比较贵。如果依然想保证质量,那就准备好腰包即可;如果预算不够充裕或者不在意条件,可以选择一些稍小的酒店。当然最上的选择还是早订,这样就能又好又便宜。

经验—交流和参观

交流
说起交流,我想这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我在去日本之前比较担心的问题。毕竟自己一个人出去,人生地不熟的,如果迷路了还没有人问那确实不好办。尽管手机软件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大的便利,但是对于很多详细的机制,比如买票之类的,网上的教程也不可能做到事无钜细,都有一步一步的指引。而有一些规章制度,总归要去询问。

我有一些朋友在日本留学,当时他们跟我讲,大的地方说英语还是可以的,小的地方嘛,只能翻译软件。我自己的英语还可以,但是通过自己对日语的一点了解,我知道日本人即使说英语也会有日语味,这种英语我肯定就听不懂了。所以还是比较不安地前往了。

到日本以后发现情况和同学说的差不多。日语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语言,日本文化也很独特,所以事实上日本人也没有指望外国人能对日语有了解。因此绝大多数地方,都会有日/英对照的文字指示,这其实对于相当部分国人来说已经很友好了。一些日语特有词汇跟汉语差不多,比如地名,全世界只有我们和日本用汉字,因此比如地铁站名直接看汉字就好了;而一些国际通用的常见词,比如中心(center)这种,看英文就好了,所以路上的标识已经能解决很多问题了。另外,很多更大型的涉及到旅游的地方,比如各种交通枢纽、住宿场所和国际化的观光中心,通常在指引标识方面是有日英中韩四国语言的,尽管很多词汇日/中文写出来是一样/类似的,但是日本人还是会再写一遍标准的中文,当然这也是必须的(可以参见上面那个路上禁止抽菸的拍子)。这种情况下,就更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过立一个牌子给人看,这毕竟是比较死板的,显示的内容也是很有限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可能还是免不了。

和上面说的一样,由于日本人英语口语普遍都不太行(如果出过国比较长或者对语言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口语这件事跟本身的语言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这并不是说明日本人英语不行),所以所谓的“案内所”,也就是中国的问讯处是非常多的,比如地铁站进站口一排自动门远端就会有一个;景点里也常有。这里的工作人员通常是会说英语的,基本的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很多服务业,比如酒店、餐饮,如果是大一点的牌子,也有人说英文。总之大家不过是How much, when, where加上数字这些简单的交流。但是,小一点的旅馆和酒店,如果这家使用者基本都是日本人,工作人员的英语就很有可能不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祭出神器翻译软件了,实在不行甚至可以去买那种可以翻译声音的工具。再不行的话其实有个好办法,可以拿一张纸写写画画,画是世界通用的,中日两国很多词长得又差不多,应该会奏效。同时,日本人肯定也清楚交流问题,加上限制成本,所以他们的自动xx机特别多,从上面提到的卖吃喝的,到卖票的,甚至打印房卡的,卖纪念品的都有,机器上即使只有日语,也非常好理解,这样就非常方便了。

总之,如果仅仅是去日本旅游,那交流完全不必担心,逛一逛著名的景点、大型的商场、住星级酒店,这样的旅程会一点点英语绝对就没有问题了。但如果想钻一钻小地方,或者在参观的时候能够多了解一些内容,首先一定要握有英语这个工具(博物馆的展示牌基本都是双语的),日常的问答肯定要做到脱口而出,别人说的应该也能听得差不多。另外我认为不妨熟悉一下片假名。日本用片假名作为拼音来拼出外来语,所以掌握片假名就可以拼出读音,进而猜测对应的外来语单词。如果英文比较过硬,一部分是可以猜出来的。另外,有些外来语本身就非常常见,比如ホテル(hotel),这种词会了必然会方便不少。当然,如果想去很多很偏远的地方,或者想通过对日本的历史、政治、技术等等有较深的了解,那还是好好下功夫去学日语吧,毕竟这才是治本之策。特别是我去日本观察到一个现象,由于日语有三套文字,事实上在表述一个发音的时候,用哪一套文字并不是很严格了,所以有时候汉字也不是那么靠谱(地铁站里有时候会有假名站名),因此假名及掌握一个词本身的重要性就再次上升了。(上面就是一些常见的指示牌等,应该看得出来,图文并茂,还是很好懂的)

参观
参观这一项可能有些模糊,其实我就是想谈谈出去参观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注意事项。
从上面说的内容大家也看到了,日本很多地方的地图是非常详细的,不仅仅在景点内部,在旅游区遍布的都市路边也会有。而且牌子上不仅会标出来经典的景点、建筑或者交通线,甚至还会有景点的单独介绍,十分详细。除此之外,通常情况下会有“现在地”字样(下图那三个红色长方形),旁边是一个三角,三角的尖顶着一条横线,这个防线就是看牌子的你目前面对的方向。不过要注意的是,地图上是有指南针的,但是通常情况下上面不是正北,要好好看看指南针的指向。一些比较简单的指路牌上面会标注附近的地点和距离。

在开头的地方,我放了几张拼图,那是我从日本捡回来的“破烂”。不过这只是玩笑话,日本城市中四处都有免费的导览图、手册,制作非常细致,而且精美,绝对有收藏价值。毫不夸张的说,那些资讯绝大多数日本人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如果有达人有志研究研究,那绝对可以成为那个地区的旅游、历史专家。

还有要说的就是拍摄这个问题了,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日本,禁止拍照这件事是分级别的。有些地方是不让用闪光灯,有的地方不让用三脚架,估计都是怕打扰他人参观或者出于保护展品的目的。还有很多地方禁止摄影。这种地方拿着单反咔嚓咔嚓肯定就不合适了,况且也有不少摄像头。

很多博物馆可能日本人多一点,不是那种热闹的娱乐景点,这个时候咱们自己最好也安静一点,讨论声小一些,看好小孩子。这样既能够不影响他人,也能保证自己的参观质量。
知名景点,我们想去,别人也想去,所以如果不想看到人山人海的话,不妨早点出门,赶在开门以后第一批进入,既省得排队,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我不太建议结束时间附近去,一方面是去之前也无法对参观时间做出判断,弄不好最后没干完;另一方面,傍晚时分的光鲜会有比较复杂的变化,不是很利于拍照。当然,看夜景的地方那只能晚上去了。有鉴于此,查明开/休馆日和开/休馆时间就非常重要了,我自己有第一天去去晚了,第二天去发现时周日休馆的例子,所以建议提前查查官网,避免浪费资源。特别提醒一句,如果想去高楼看夜景,最好查明白日落时间,刚日落的时候天还不是全黑的。

我去美国的时候,在西部的峡谷里遇到好多松鼠,基本都不怕人,甚至能用手机排满整个萤幕。一开始我以为这是美国的专利,后来听朋友说德国也差不多是这样。现在日本看来也差不多。日本的公园里有好多鸽子,水里经常有锦鲤之类的,其他的动物虽然不多,但也不是特别怕人。虽然看着都比较可爱,但旁边通常有标牌不要喂等等,希望游客们能够遵守。另外最好也不要离它们太近,以免造成危险。
最后提醒一下,这几个大城市都是有free wifi的,在一些大楼,现代化的景点里能连上。但很显然不会很靠谱,所以还是租一个比较好。

经验—出行

出行单列出来一个目录,因为实在是太有可说的了。
日本的水陆空交通都很发达,这次,除了出租车之外,所有的交通工具我也算是都体会了一遍。当然,除了铁道之外,其他只能算作小打小闹,不过是一些小片段,我也只会对我经历的提一提;铁道交通则是重中之重,我会详细介绍。
首先说一下通用的工具。在日本要想畅行无阻,我认为有几个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谷歌地图,一个是叫做“换乘案内”的app,还有支援手机工作的wifi和充电宝。只要有这些软硬件和足够的体力,在日本的大城市是不可能走丢的。

谷歌地图出过国的人应该都很熟悉,国内一般情况下是无法使用的,但是在国外可以直接使用。发展到今天,谷歌地图的用途已经十分广泛,从基本的查询地址、位置,到导航、测距,再到查询两点间的交通方式等等,都是可以实现的。谷歌地图的页面上点选公交会直接显示整个区域的公交路线,查询单个线路会显示其路线,点选车站会显示全部经过的铁路线,十分方便。我自己一般愿意用卫星图,卫星图中不仅可以提供道路资讯,而且也有周围的景物,如果对一个区域十分熟悉的话,很快甚至可以不需要地图来辨认周边的标志。对于谷歌地图之强大,我有两次经历可以说明。一次是在29日晚6点左右从梅田蓝天大厦下去,按照谷歌地图的指引,在道路复杂的梅田地区赶上了东边一个TOHO cinema6:40的一场电影,中途还因为和朋友商量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足见其效率之高。第二次则是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谷歌地图虽然不能加载出细节资讯(只有一张什么都没写的卫星图),但是GPS定位还是可以工作,会提供在原先加载出的地图上你的位置。因此我从大阪历史博物馆走到了企业家博物馆,发现当天已经关门了以后又走到了谷町四丁目这个地铁站。当然,想进行没有wifi情况下进行这波极限操作,必须要对当前区域的卫星图特别了解,一般的路线图就起不到这样的救急作用了。

乘换案内是另一个神器,各大网站对其的推荐已经铺天盖地了。本来是日语的,但是也有中文版,不过我觉得其实没必要,日文版也都是汉字。简单来说,它就是用来查询从a地到b地的交通方式的软件,只不过能提供多种方案,包括最快的、最便宜的、最方便的(换乘最少),供使用者选择。其内建时刻表是完全准确的,可以用它来安排行程。它包含铁路、火车等所有交通工具,也有很多交通情报和特殊功能(比如各种通票的预订)。软件内也有一个路线图,从北海道到九州冲绳分为9个区域,特别详细,但是品相不太好,萤幕每次只能看到图的一部分。如果有去比较偏的地方的朋友可以用来查询。


飞机
我并没有在日本国内坐飞机,只不过是从中国飞到日本再飞回来,基本的程式坐过飞机的人都应该很清楚,我也就不多说了。日本的机场出入关只有人工服务,没有中国的智慧护照之类的一说,所以有时候排排队是很正常的,但是处理速度好像比中国快不少。抵达日本的过程中,空乘可能会让写个行李申报表,我当时没管,后来发现必须写,不过就是一些基本的资讯,一般人也不用申报什么。日本的安检比较松,把包放进去人基本就不管了,但是基本的规矩还是要遵守。关西机场这种比较大的机场也会有小火车载着人去相应的候机位置,跟着人流走,看准了登机口就没有问题了。其他地方并没有发现太多和中国不一样,按照国内坐飞机的方式去就可以了。

公交
因为这一次我基本在日本的大城市逛,所以本来计划就以铁道为主要交通工具。公交我只坐了一个往返,是从京都的住处坐到金阁寺再坐回来。所以这里我只说京都的公交。京都的地铁不太发达,很多交错的线路之间是没有换乘站的,再加上金阁寺本身很偏远,用各种软件查询都是公交车最快,因为是直达。京都的公交无论坐多少站都是一个价,大人230日元,小孩130,可以刷卡,但具体能用什么卡我没有搞清楚;当然也可以投币。比较贴心的是,刷卡/投币一体机旁边还有可以破纸币的地方,方便支付。京都的公交是有二维电子屏的,上面是非滚动而整体显示的下一站站名,日文英文切换。同时,也有语音提示,所以只要弄明白要做到哪站是不会坐过站的。公交车站都有某一路附近几个车站的位置(驶向不同方向的站台位置不同),还有时刻表,通常情况下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要注意是不是周六(土曜日)或者休息日。日本的公交和火车上都有所谓的“优先席”,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有老幼病残,这地方应该先让他们坐,没有的话,是可以坐的,不会有人则难。公交车上有全程的线路图,如果不方便查的话可以去看一下,很方便。

渡轮
我并没有做什么娱乐用的轮船,只是为了快捷方便最终选择了渡轮从神户前往关西机场。由于神户在大阪的西边,而关西机场是在大阪府南部的人工填海机场,所以两地看似直线距离不远,其实中间都是海。如果选择陆路,则要到大阪绕一大圈,所以不如选择水上交通。很显然这一点神户和关西机场方面早就想到了。关西空港的官网里有一个叫做“Bay Shuttle”的神户机场-关西机场间的快速渡轮,负责在这两个地方之间转运客人(地址://www.kobe-access.jp/)。由于是航行,所以是最近距离。航时三十分钟,距离大概20千米左右,加上离港、靠港,也确实不慢了。不过,乘坐此船,首先要想办法到达两个机场的码头。官网上有明确的地图。从神户离开,直接乘坐新交通港湾人工港线(PORTLINER),在其终点站神户空港下车后,机场有非常详细的指示牌表明码头方向。中间是要先去一个站台等巴士,巴士会直接把人载到码头。上船以后随便坐。到达关西方面后,有巴士接送,注意自己要去哪个航站楼。有两辆巴士,一个去一号,一个去二号。巴士到达的地方,直接就是国际线出发的楼层,进去其实就是值机的站台了,一气呵成,十分快捷。

铁路
铁路放在最后,因为铁路是本部分中占比最大的。

日本的铁路不仅发达,而且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底蕴。以我个人的例子,我去秋叶原的一个书店的时候,有一层的一半空间完全就是铁路方面的读物。更令我惊奇的是,其中有不少杂志期刊,这意味着每个月甚至每周,日本的铁道上都会发生很多新奇的故事,这样杂志才有的写。与此同时,日本有很多铁道迷,这或许才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我在神户港附近的川崎世界博物馆中的铁道模型旁边,看到很多日本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颇有兴致地观看,或许他们会成为未来的铁路爱好者或者建设者。

日本的铁路体系太过庞杂,也不是我一次旅游就能弄明白的,所以这里我还是打算务实一点,就谈一谈我这次经历的,对大家会有帮助的铁路内容。

和其他国家一样,谈铁路最好分级别来说。依我来看,最好将日本的铁路按照站台间距离分为三个级别:新干线,其他JR线和地下铁。一般去日本旅游,这三类足够了。

新干线是类似于中国高铁般的存在,速度大概两三百公里,穿梭在全国各地。新干线只经过比较大的城市,按照咱们中国的叫法,应该是某些一线和二线城市。比如,这次我从东京到横须贺,就没有新干线。因为横须贺可能连三线城市都算不上,新干线是不可能在这里设一站的。所以我再去大阪的时候,需要从横须贺坐一般的JR到新横滨站,再坐新干线前往新大阪站。东京-横滨-大阪,这都是非常大的城市了,新干线就像高铁一样,属于比较高阶的交通工具,需要考虑上座率,所以必然只能经过大城市。各位在规划行程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一点。新干线的价格比较贵,我从横滨到大阪的价格在850左右,但是环境也是比较舒适的,而且可以吃东西。新干线可以当天买票,也可以提前一天在JR车站购买。JR站里有自动和人工卖票的服务,我选择人工,一是服务人员会英语可以交流,二是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当场询问。此外,新干线是可以改签的,只要列车没有出发,在出发站直接找购票处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办理改签手续,是免费的。我们从横须贺离开的时候,JR横须贺线竟然坐反了,发现了问题以后在下一站下车,就差一点结果没赶上返回的车,原订的新干线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赶紧上官网上去找办法,最终改晚了两个小时,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不得不为这个机制点个赞。提个醒,虽然新干线级别很高,但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坐席,其实人并不多,所以靠站时间不长,不到十分钟,不要以为像高铁一样会等很长时间。新干线的便利性我想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我所在的那个车厢里八成都是穿衬衫的上班族,显然要去关西办公事。高铁上我还真么有见过这种情景。

JR其实是Japan Railways的缩写,客运方面由六个地方的公司组成。尽管是不同的公司,但是因为都是JR旗下的,所以他们之间是无缝衔接的,不会存在列车坐一半要下车的事情。新干线事实上也是JR所管辖的,只是因为比较特殊我单独列出来。对于其他的JR列车,种类就非常多了,什么特急、急行、快速、准急、普通等等,其实就是按照停多少站来区分,列车上都有标识。具体是什么级别的不需要管,提前在乘换案内上根据自己的需求(价格,方便,速度这三个指标)查好了第二天去坐就行了。列车本身最快可以开到110左右(我朋友用测速仪测的)。这些其他的JR线就相当于中国的绿皮车,特快之类的(我已经五六年没坐过一般的火车了,不太记得都有什么了),但是不同在于乘坐的方便性非常高,和地铁基本一样:到JR站,随便找个机器买票,过检票口到站台,上车,到站下车,出站。如果有交通卡,除了价格和地铁的操作就没有任何区别了。日本这种城际铁路的高度便利,事实上促使人们趋向于居住在郊区甚至是大型城市外围的卫星城,每天再搭JR上下班。横须贺到东京的直线距离已经有小五十公里了,但是沿途的JR车站经常看到上班族和学生踏上前往东京的列车。所以在日本“坐火车”,那简直普通得跟吃饭一样。JR和地铁差不多方便,条件也差不了多少,有的JR和地铁布局一样,有的高阶一点,坐席是垂直于行车方向布置的。但是所有的车上都有抓手,意味着并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列车中部有一些双层的车箱是有指定座位的,但这需要另购特殊票)

地下铁(下面简称地铁)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体系。地铁本身也有都营、市营、JR等等之分,但其实这些区别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也不需要管,查好始发车站和目的地车站,找到最近的线路就可以了。这里推荐一个上面提到的软件,叫日本地铁。虽然只有东京和关西部分地铁图,但是接口可以说比较友好,看着很舒服。如果仅仅是在城市内部查最短路线,我觉得用这个图直接看一下要比乘换案内更方便。原则上来说,在日本坐地铁和在中国完全一样,进站出站,上车下车,没有区别。但是上还有一些“非原则性”的差别的,地铁站是其中一个。

日本的地铁站可有的说。在一些枢纽部位的地铁站极其庞大,庞大到什么地步呢,它可能是相邻两站连起来的,也即是说在站里可以直接走到下一站。有的超大号地铁站竟然有好几十个出口,ABCDE还不够,还要在后面加上数字。

有一次我在东京的一个大站的长廊里走了半天还不到上车的地方,过了一会看了一眼路牌,上面写着还有几百米。

类似这样的地方上上下下四五条线路交错在一起是可能的,偶尔还是JR站,也就是说还需要再加上几条火车线,导致车站不仅大而且极为复杂。好在,车站的标识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可能会因为标识太多一时间找不到方向,所以有点耐心还是必要的。实在不行的话,不要忘记随处可见的问讯处。鉴于大城市的地铁站很复杂而且人很多,我建议大家出行的时候还是本着站数不一定最少但线数一定最少的原则,不然可能会被换乘问题折磨。如果车站较大,也建议在下车以后到旁边的地图上研究一下离目的地最近的出口在哪儿,不然上到地面后可能要多走很多的路,过很多马路。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很多地图的两侧有两列表,内容就是到达一些地点最近的出口,比较出名的景点和商场肯定都有了,照着找就可以了。在最终的出口处,也有牌子标明能够前往的区域。

反过来,如果是进地铁站,也需要注意,很多小的地铁站,它的出口是非常小的,就跟地下通道的门一样;只有大型的才会有比较明显的上层建筑。所以在地面上找不到地铁站的时候不妨往旁边多看看,类似如图的地方可能就是地铁站。

地铁站不像中国一样,两边有一排门把著,换乘就在里面折腾,不用出来。在日本换乘有时需要出站再进站,钱当然不会多扣,放心就好。
地铁的电梯设定得也有讲究。如果有老人或者有行李的话,通常是有直梯的,随便用。如果是扶梯的话,一般是上行有下行没有,这也比较好理解了。

和中国不同,大多数日本地铁没有站台门或者只有半人高的门,只有极少数有中国这样的完全覆蓋的站台门,所以等待的时候最好在安全黄线外。半人高的站台门通常远宽于车门,这就方便了上下车乘客的站位:下车的乘客从中间车门的位置下车,上车的则在两侧宽出来的部分等待,下车的走完了再上车。等待上车的位置地面会有标识标注出排队区域,内侧是老弱病残,外侧是一般人,JR站甚至还有脚印。

和地面上一样贴心的是,在较大的车站内部,也有观光导览图,这样旅客可以在不被太阳晒著的条件下先行研究一下未来的行程。

提醒一下,坐地铁的时候一定要看要执行方向,通常会线上路标志旁边写着xx,xx方向,如果自己去的是比较小的站而没有写,最好提前看一下线路图进行确认,不要等到下到站台再去看。如果是铁道在中央,站台在两侧的布局(如下下图),这样可就要遭殃了。

地铁站里时刻表随处可见,不过到现场再看其实也没什么太大帮助了。

下面说一下地铁上。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日本的地铁是不能吃喝的,这是有明文规定的,虽然我也看到 过有人喝过水,不过非常罕见,吃东西的更是没有。优先席问题和公交车是一样的,JR和地铁上会有女性车厢和优先席,前者通常是特定时间特定路程内女性专用的,在那段时间外,所有人都能乘坐;优先席则是有(规定的)人则让,没有则坐。主要是优先席上有老弱病残的时候,应该把手机关上,这一点相信很多人已经听说过了。

另外我感觉日本地铁的加速和减速更为迅速,车里人又比较多,所以一定要找个抓手站稳了。有的地方比如大阪,抓手的高度不一致甚至还是上下可以活动的。如果有行李的话,一定要看住了,不要让行李乱跑乱撞。地铁车厢之间有两扇门隔离,但是可以过去,只需要推开就可以了,它们会自动关上。

日本地铁有的没有电子屏,有的只有简单的滚动屏,有的有比较完善的二维画面,前两者乘坐的时候,最好小心点别坐过站了,勤著听听广播或者看看门外到了哪一站。有二维电子屏的要好好利用一下,有时候会有到站后车上各门和最近出口的关系,如果明确自己要去哪里,可以提前移动到那个车门。

此外,地铁里没有GPS讯号,想定位自己的位置可能不太容易,最好还是盯着点周围的指示牌。
交通票券问题。日本有很多这个券那个券,分时/分地,非常复杂,其实很多是给当地人用的,能省下一点钱。我没有把精力用在研究这些票上。对于我来说,一张suica,也就是西瓜卡可以搞定一切地铁和JR了,新干线只是怕没地方提前去订了一下。suica、icoca等各JR地方的交通卡早已能够全国通用,巴士、地铁,甚至很多便利店和售卖机都可以用,可以省下很多事情。交通卡去地铁站里找这样的机器,有中文模式,按照指示操作即可。有时候会看到一排机器都是黑屏,其实那是省电模式,走进了会自动显示。如果要充值,把卡塞进左边的槽里,钱塞进右边的,按指示操作即可,十分方便。新干线和JR其他车次也有自动售票机,程式都比较简单,如果不放心的话,也可以像我一样找人工服务。

售票机上面通常会有本站到其他站的票价,如果担心钱不够的话,可以据此充一些,一般情况下是用不上的。

进出站的刷卡机可能有些令人费解,从远处看,它们的挡板通常是开着的,这是为了增加效率——通常情况下不会有人不刷卡。如果侦测到没有刷卡/投票而进入,那么挡板会自动关闭并报警。(这里找个日剧里的图好了)

大城市的交通站人很多,秩序是保障效率的最佳手段,我们作为旅行者,没必要过多点评,但是自己做好也能遵守以下,免得给自己和他人造成麻烦。电梯、楼梯靠左靠右的问题,我到现在也没太搞明白。东京基本是靠左,少数时候靠右(比如下面这个六本木站),可一去大阪,又都反过来了。所以无论左右,别人怎么站咱们就怎么站。先下后上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好像国人还是喜欢往前探著身子等著冲进去,其实门开的时间完全足够,没有必要这样,而且门口还有工作人员关注上车情况,在关门前会吹哨/用对讲机报告。特别是换乘车站,停几分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车里人特别多没法往里移动,自己在下一站却不下车,我也建议像日本人一样,到站自己先下车,站到上车的队伍中,为后面下车的人留出空间,接着再跟随上车的队伍上车。如果还是有空间而自己不着急下车,那么最好往车厢中间移动一下。交通工具上,一般比较安静,如果听见比较明显的声音,很多情况下都是游客发出的。我认为没有必要闭口不言,但是如果压低一点声音还是好的,因为很多人在利用车上的时间看书或者背单词。

最后再丢几张图。

见闻

这次我去日本,本来打算每天同步写游记,但因为白天走的时间太长,晚上没什么时间写了。照片可以帮助回忆一部分内容,但只能是视觉化的,剩下的即时的见闻、感想,我决定用手机记下来,回国以后再整理。我的记录没有分具体的时间,只是大概按照城市分的,所以权当是一个描述整体的内容吧。
有关日本和日本人的故事,在平时的生活中、书刊中很多见,而在自己的国家待的时间长了,也很容易在出国的时候进行对比。这里我仅仅记述一下我在日本的一些见闻和感想,不涉及到太多具体的故事,也不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评论,希望能够作为自己在日本的笔记。如果能让大家对日本有一点了解,当然是更好的。
既然要讨论整体,就要明确整体的范围是什么。我这次去的地方,基本都是大城市的中心区,所以其实以此来代表整个日本,也是不恰当的。但是为了阐述方便,我也就都简称为“日本”“日本人”了,希望大家能理解。

如果从我去的这几个城市的整体上来讲,也是有不少共同点的。各种路面、栏杆、桌面都非常干净。

人确实多,但是秩序井然,比如典型的上下电梯,候车,过马路等。
这几个大城市的外国人非常多,走几十米就能看见几个。
日本上下班时,上班族的白衬衫和学生的校服组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让人觉得这个城市很有序。中国好像这样的现象不多。不得不吐槽一下我国的校服,我认为穿在祖国未来身上的校服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象征。反正我是毕业了,校服怎么变咱们就拭目以待吧。说到学校,我八点多在地铁里经常看到学生,这说明他们最早也只能9点上课;联想到美国的大学也基本这个点开始上课,不得不感叹一下天朝的孩子还真是勤奋呢。

传说中的高阶马桶,在日本已经非常普及了,借此也可以剩下不少木材。
我这次没在日本坐出租车,也没在上文中提到。出租车起步价四五百,后面一公里三百多,一般的游客去日本旅游最好不要把它当作日常的交通工具。不过体验一把也是可以的,他们的出租车很多都是老头开,车停下以后后门会自动开启迎客,很有意思。

地铁站里经常有存包的地方,当然是要花上几百的,如果懒得拿可以考虑一下。
不少楼梯都有黑色的防滑条。有一天我很好奇,为什么外面下雨地铁站里一点都不溼,后来发现,进出口处的楼梯两侧都有排水槽,到达站内后流入下水道。槽宽不到十厘米,但是应付小雨足够了,大雨有专门的防汛装置装在箱子里。根据北京这几年下雨地铁老出毛病这种事情来看,这点小工程或许可以效仿一下。

东京骑车的人很少,关西多一些,但很多都是共享的,像京都还有些人骑摩托。自行车上有手电,晚上可以照亮一点路。据我观察日本好像没有辅路一说,自行车道是设定在人行道上的,虽说是“步行者优先”,但我觉得走路的时候还是小心点为好。


日本人如果是一个人在街上走的话,通常非常安静,不少人还带着耳机;如果和同事、同学走在一起,不时会聊两句。上下班时候的街道、地铁里都比较安静,晚上的闹市区稍微嘈杂一些。令我出乎意外的事,饭馆里日本人讨论的声音非常大,吃饭的时候很少有人盯着自己的手机,基本都在和身边的人聊天。地铁里也是,看手机的没有那么多,好多人喜欢看竖版的小书,也有人抓紧时间打盹。早饭的时候,上了点年纪的人会看报,其他不少人都盯着餐厅里的电视,看手机的人不多。日本人也喜欢锻炼,在皇居和大阪城附近这种有树有水的地方,不少日本人都在跑步。

有关排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习惯,从小是否有环境其实是最关键的,和自己本身的“觉悟”关系不大。日本较宽的扶梯上都是两列,一列站一列走,其实谁也没耽误。地铁到站开门,站台上的人第一反应是向两侧分散,而不是伸著脑袋往里钻。一个过目不忘的现象是,如果站在车门处的人下一站不下车而自己又无法移动到后面,车门开启以后会下车排进上车的队伍里重新上车,在北京我一次也没有见过。车让人这件事,其实在欧美早就不是什么事了,在日本也是,只要看到路口有人,车辆都会提前停车;如果道路狭窄看不到路口情况,车辆会以特别慢的速度行驶到停止让行线(写有“止まれ”)停止,即使没有人经过。

当然,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涩谷、新宿、银座、心斋桥这样的枢纽部位的大路口,人们是非常遵守红绿灯的,包括外卖小哥,因此日本车辆行驶得其实更为迅速顺畅,因为他们不要为了避让道路上不时出现的行人和摩托而减速。最后来看,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谁都没有吃亏。当然,最为旅客不要忘记好好体验一下大迁徙般的过马路场景。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说日本人完全不闯红灯这也是片面的。我在很多小的路口都看到上班族一两个人很快得跑过去。而在神户,因为车比较少,七八个人同时闯也是有的。但是据我观察,他们过马路之前都先确认很长的距离都没有车以后再走,毕竟自己是没有理由的一方。我上面说了,正是因为普遍“遵守红绿灯”所以车辆该开的时候开得很快,如果这时候来车却依然硬闯,造成事故不说,即使“成功”了闯红灯本身也没占到便宜。

有很多小路会汇入主干道,日本司机通常都是等主干道那一端变灯了才进入,而不会直接就开进去。

在街上走的话,市井气息重的人很少,人们要么是低头疾走忙于公事,要么和旁边的有人聊天。我看到好多日本女性,走路走得特别快,我估计得有7千米每小时,可能已经成为习惯了。日本人穿戴一般都很整齐,清洁工和公园里的园丁的装束从远处看是完全看不见脏的地方的,就连有一次在路上看见一辆垃圾车,也非常干净。

日本人去自己的博物馆也很多,但是他们并不爱照相,而是比较认真地在看展示牌的内容。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还见过一行人,其中有一个老太太看来对日本历史比较了解,给旁边的人讲得很带劲。博物馆里经常看到老师带着学生讲解参观,也有很多小孩自己拿本子写写画画,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有一天我去秋叶原的书店,我觉得或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漫画、杂志、写真之类的书柜前人很多,技术类的就很少。我自己是军迷,军事类之前人也比较少,有的一般也就是翻翻画册,结合我通常看到的日本人喜欢看漫画,我觉得工作之余他们也没什么太多精力再去鼓捣别的事情了。不过话说回来,由于日本人在战争年代的记录做得非常细致,所以战后出版的学术著作和博物馆里的讲解内容都非常多,是研究相关历史的良好资料。

日本人很神奇的地方在于,四处都是自动售卖机,但我基本没见到过人在路上喝水吃东西,当然路上本来也没什么垃圾桶。说到吃喝,前面提到过,博物馆里是不让吃喝的,但并不打算渴死你饿死你,有很多宽敞的休息室遍布四处,在那里面是随意的。

众所周知日本原则上是靠左行的,汽车的驾驶席在右侧。但如前所述,人们的站位相当不固定,令旅客一头雾水,所以最好看现场的标识。
日本的桥和中国大不同,可能是考虑到防震的缘故,桥面下面都有网格状的钢铁结构(是外部的,不是内部的钢筋),显得非常坚固。

日本天上的直升机非常多,我这次至少见到十几架,还包括军用的。它们的直升机运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军用、警用、消防、救护等等。

在日本经常听到匪警、火警、急救车辆的警报声,在东京一晚回到旅馆睡下后竟然听到三次,我也不清楚具体原因。朋友说可能是在演习,但我认为这成本太高了,因为后来我在路上真的遇到了救护车,旁边的车辆行人都是极力避让,想必这样一次“演习”会给交通造成不小压力。

日本的建筑工地很有意思,沙土堆或者未成的工事是用蓝色的步盖起来的(中国是绿色),但是上面有固定用的装置,盖得整整齐齐,像帐篷一样。高层的未完成工事外面会有黑色的网包起来。大型工程外面都有板子隔离起来,板子是白色的(中国通常是蓝色的),但是板子非常干净光滑。再小的施工专案,比如路边上浇花这种,也会用标志桶圈一圈,有一个工人会拿着指挥棒指挥行人过往,有的还会对行人鞠躬。四处都有写着“安全第一”的布,看来贯彻得不错。

中央城区高楼林立,虽不及纽约那般,但这种“压抑感”在中国的城市中是很少见的。从东京、大阪和神户的观景高楼望去,都能看见几丛高楼。

如果将物价都折算成人民币,餐饮和生活消费还是比国内贵不少的,但是相对于日本的人均收入,应该反而更低。不过大多数博物馆的票价,即使以国内的物价水平来看,也是非常便宜的——一般的博物馆不过几百日元,也就是不到60块,考虑其内容的丰富详实,这个价格绝对是超值。当然,如果再考虑到日本的收入水平,我觉得这跟免费也差不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各种博物馆里日本人都不占少数。

总结一下,尽管在更高层面来讲,用网上的话来说,日本可能变得“平成”了一些,但是日本社会相比还是传统一些,但也在有序地运作。日本非常重视环保,对于旅行者是个福音,因为照片很有可能不需要后期了。与此同时,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5年大阪世博会(这两地之前都分别举办过奥运会和世博会),宣传海报随处可见,也在让这个国家快马加鞭,我想有机会到此一游者,必有如此之体会。至于几个城市之间的差别,我在后面的游记部分会加以说明。

东京—气派又不失底蕴的中心

第一次去日本不去东京,我还没有这种魄力。去东京,可以说是跟风,不过确实要承认,东京汇聚了全国的很多精华,从而作为国家的门面;同时留存著自己的传统,洋溢着独树一帜的风采。和其他城市比起来,东京更能体现当代日本的风貌,令人期待。


7月23日
中午,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飞行以后,开始进入日本的领空。由于之前研究军事,又用谷歌地图做了很多功课,所以对日本的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在飞机上,我就开始辨别底下是什么地方了,也算给旅途增加点趣味。如图,这个弧形的半岛是很特别的,它将美保湾(下方海域)和内部的中海相隔开。半岛的西侧(画面东侧,靠近被植被覆蓋的山脉)是镜港市,东侧和陆地接壤的地方是米子市,它们都位于鸟取县的西部。虽然很不出名,但可以算作从天上看的日本的门户了。

这也是米子市,中间的河流是日野川。

接下来飞过一大片上去,前面突然出现大片的城市,我看这规模,绝对应该是一个“一二线”的城市。定睛一看,看到两片方形绿地,就确定是京都了。两片方形绿地也是京都的著名景点。那条最明显的河流,显然就是鸭川了。东部(画面左侧)隔着一条山脉里的城市,正是可以看鹿的奈良。

紧接着又是一片山,然后是一片水域。通过水域一端汇成河流,可以判断这是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从我这里看,只能看到湖的南部一小部分。湖的东侧(画面左侧)的陆地是滋贺县。湖的西侧可以看到一条像蛇一样蜿蜒的路,那是湖西线的轨道。画面上方有几座桥,其中从上数第三座是东海道新干线的桥,日后我会从这里经过;从下面书第二、三座离的很近,那是东海道本线的铁路桥。

这是伊贺市极其附近,可以看到周围山上有很多看着不太舒服的线条,那都是高尔夫球场。

又一片大的水域,是进入了名古屋市南部的伊势湾。画面中是松阪市附近。

这是渥美湾南部田原市最西部地区,那些密密麻麻的方格子其实全都是田地。

不用多想,这肯定是孤悬海外的中部国际空港了,是去名古屋最近的国际机场。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只能看到海,最后再次看到陆地的时候,已经是飞机在房总半岛附近向西北转向,准备降落在羽田机场的时候了。
飞机安全降落在羽田国际机场。

一下飞机,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去那个坑爹的旅馆。在机场里面,我们很容易找到了交通卡的售票机,而后面就是各种巴士和地铁的入口。售票机处有会英文的工作人员负责讲解。我买了一张引有单轨列车字样的suica,但经过询问确定这和普通的suica是完全一样的,通用全国的交通。
接下来我们按照东京单轨列车-滨松町-JR山手线-新桥-银座线-银座的程式,初体验了一把东京的地铁。很明显,机场过来的列车人不多,而到了银座线,人是不少。从地铁钻出来,终于看到了传说中日本城市的样子,我们所在的地方,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繁华。晚上经酒店老板推荐去了一家叫大上海的中餐馆,老板娘和服务员都会中文,价格还挺实惠的。饭后光临了一下711,对当地物价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7月24日
这是正式旅游的第一天,早上起得比较早,七点就出门了。一出门就看到了飞驰的车流,和乌央乌央过马路的上班族们。

接着我们走向第一个目的地,日本桥。日本桥是一座交通桥,也是地铁的一站。虽然作为一个景点来说有点勉强,毕竟就是一座桥,但是对我来说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2012年,由阿部宽,宽叔主演的一部剧情电影《麒麟之翼》上映,新垣结衣可以算作女主角。剧的内容和日本桥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很多关键的事件都发生在桥上。我记得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听说,桥上的麒麟雕塑揹负两翼,象征著日本战后的腾飞。亲自观看以后,桥的中央两侧果有两座麒麟灯塔,旁侧还各有两座小型的灯架。看着桥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流,这种景象确实引人思考啊。

桥的上方有两座大桥,两桥之间理由另一个灯架,上写道路元标地点。开始我不甚理解,后来在桥北的一个叫元标之广场的迷你公园里发现了答案。计算日本城市之间的距离,事实上是从每个城市的这个元标处开始的。


下一站就是皇居了。路上看到了前述的建筑工地、环卫工人、钢架桥,还有涩泽荣一的雕像。他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是著名的实业家,对日本众多产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皇居(重点),顾名思义,曾经是天皇的居所。事实上今日皇居开放部分,也不过是外围的一些区域罢了。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日本大城市的大型建筑都受到过二战战火的波及,有的直接被摧毁而后重建。对于皇居来说,美军是禁止轰炸的。但是二战时候的炸弹可是没有准头,所以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于1968年重建。

先来看一下游览区的概貌。总体上就是两大区域本丸和二之丸。城被断续的护城河包围起来,称为“濠”。我们从东侧的大手门进入。注意,园内是不能飞无人机的哦。入园的时候有两个警察负责安检,水一水也就过去了。

进入后会有一个小屋,但不是售票处,叫管理事务所。里面的人会给你一个如下的小牌子,只要别弄丢了,出去的时候还给他们,就相当于是免费参观的凭证。

进入公园里,会有更加详细的导览图。原本我以为是皇居的特点,后来发现很多日本的公园里,都会有或详细,或粗浅的园内植物介绍。当然皇居作为日本的门面,介绍得十分详细,好像植物园一样。对植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进入以后右手边有一个三之丸尚藏馆,里面其实都是近代以来日本天皇的记录,有各种形式,照片、文字、书画等等,但是内部不让照相。事实上明治维新初年,日本国内也是百废待兴,天皇活得也没有多滋润,但是王者的姿态还是要摆出来的。

下面是路边的一个房子叫同心番所,所谓的番所在日本古城里随处可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哨戒所,当时就是保护天皇的武士驻扎的地方。

到了一片空地以后是百人番所,顾名思义,是由四个百二十人组轮流驻扎,拱卫皇城。

现代化大楼下的皇城,是不是很能体现日本城建的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先往二之丸前进,在里面转了一圈。如前所述,路面平整干净,道旁的灌木修建得整整齐齐。路边有秋之七草、新杂木林、菖蒲田等植物丛生地,旁边都有学术性质的讲解牌。园子中部是二之丸庭院和其中的二之丸池,是江户时代修造、战后重建的。池水上都是厚厚的藻类,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

旁边有一个茶屋,感觉没什么好说的。

下面是一片“都道府县之木”,相当于把日本各最高阶行政单位的树种到一块去了,很有意思。有的地方好像不只有一种。好像银杏、松树和枫树多一些,其他的我也看不懂了。

日本的古城城墙看起来很粗糙,都是大石块堆起来的,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有牌子专门讲解其结构和后来的工程修复过程。

转弯一圈回到刚才的空地,百人番所的对面是大番所,作用一样。至此,现存至今的三个番所已经集齐了。

接下来前往本丸。我先到了东侧的展望台去看了看,发现实在是太矮了,视野并不是很好,但景色还可以。脚下的池水就是白鸟濠。

南侧有一个野草之岛,再往南是富士见橹,橹这是古日本的防御设施。富士见橹在1657年被烧了,很多幕府将军在上面看过附近的景色和烟火。富士见橹受到过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波及,后来在六十年代进行过修理。

本丸中央的果树古品种园,再次进入植物园模式。几篇草坪的草被剪得很短,看起来像平整的地毯一样。

西侧的富士见多闻,防御用的长屋叫多闻。遭遇和富士见橹差不多。内部可以透过窗户向西看,但是进屋要脱鞋。

往北走是一个叫石室的地方,当然和成都的那个石室应该没什么关系。这里是防火用的避难场所。
西北侧的竹林、樱之岛继续植物园模式。

本丸大草坪以北,是一片空地。

北侧的天守台,是一个比展望台还要坑人的观景台,它在历史上被建了三次。上去以后本身台子就矮,视野就不怎么样,四周都有墙,体验更不怎么样。于是我还是赶快下来了。

东侧有一些宫内的娱乐场所,外面来看装饰得不错,可惜不能进入。

到这里就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还了小牌子,从背面的北桔桥门出去了。门外的岗哨上贴著招聘书,是招募皇宫护卫官的,上面写着“保护皇室,使命在心”。

接下来我特别去朝拜了一下北边的武道馆,这是因为新垣结衣曾经在里面唱过歌,很多来日本的她的粉丝都会去看看。曾经给我建议的一个大佬去的时候,场馆没有开门,我打算碰碰运气,不开的话,看看外观也是好的。
在前往的过程中,首先会经过一片绿地,叫做北之丸公园,公园里有很多老年人在长凳上休息、看报。在公园的尽头,我已经看到了一些练剑的孩子,或许武道馆在办什么活动。

果然不出所料,红底金字的馆牌下,赫然写着第53回 全国道场少年剑道大会。走近一看,摄影师们在给参赛的孩子拍照,场面十分热闹。门口附近,又是发放介绍资料的,又是问询处,又是卖东西的,人头攒动。我在门口瞧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售票处或者门卫之类的,于是斗胆和朋友走了进去,果然是随便进出的。

场馆中间是一个比赛场地,场地的墙壁外的一圈是过道。墙壁上每个方向都有很多门。我们直接挑最近的门就进去了,里面果然在进行着比赛。中心的场地分块进行比赛,里面挤满了队员、裁判、志愿者、教练等等。周围看台前挂满了助威和赞助的旗子,也有很多摄像机。看台上座率不低,家长和孩子们要么在认真观战,要么在热烈讨论。

回到过道里,也全都是人。可以看到有很多卖纪念品的摊位,还有很多家长忙着跟孩子合影。墙上不时出现“力战奋斗”“勇气”“道”等字样,将这些概念深入参赛者的心里。

回到门口处,看到了《武道宪章》和每一届武道大赛的优胜者。

如我之前在新垣结衣吧里所言,武道馆或许是一个人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事实上,场馆边上依然在施工,只是场馆本身已经恢复使用了。

回到北桔桥门附近以后,原本的计划是从竹桥地铁站换乘一次前往市谷站,出站以后向东走到达自卫队总部大门前照张相,这一天,然后晚上再去东京塔,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九段下换乘的时候,发现站内有靖国神社的出口,我本来打算去大门前看看,就和朋友出去了。出地铁以后在马路对面先看到的是一个叫昭和馆的地方,名字就很昭和。走过去一看,好像是在施工,转了一圈也没找到门,只能扫兴地离开了。

跟朋友商量了一会后,决定还是斗胆去一趟靖国神社(重点),估摸著不作出什么过激的行为,问题也不大。往前走了走,路边有一个很高大但是不起眼的鸟居,离近一看,附近基本写的都是靖国神社,心想就该是这里了。门口的地方写到,平成31年,应该就是明年,是创立150年。说到年号,前些日子现在的天皇要生前退位一事炒得沸沸扬扬,平成31年应该也是现任的最后一年了吧。

150年的牌子下面是导览图,我仔细一看,发现不简单。靖国神社是众所周知,游就馆的话,是军事书刊里常提到的地方,里面有很多有关战争的内容。但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游就馆就在靖国神社里。于是我就就跟朋友说,我可能得进去看看,要不白来了,他劝我还是小心一点。
于是小心地往里走,开始是一个大道,中央是一尊铜像,走近一看人名叫做大村益次郎。他是日本的军事改革家,为倒幕创军贡献颇大,据说也被葬在靖国神社里。

再经过一些无关痛痒的洗手的地方和第二鸟居,就来到了所谓的神门,门上有象征日本皇室的菊花纹章。了解旧日本海军的朋友应该清楚,他们的主力舰的船头都有这东西。

神门处往里看,已经能够看到所谓的拜店了。国内新闻里常出现的也就是它了,所以我们顿觉气氛紧张了起来。拜店门前有块布,布上面印着四朵不知道是黑色还是深蓝色边缘的菊花纹样,有一点人在参拜。这时候我看到,那群人旁边还站着一个保安一样的人,令我觉得非常危险,我也就没再往里走。里面还有本殿等。另外我也看过网上的图片,抛开政治问题,我本身对所有的庙啊、佛啊都不感兴趣,所以看了两眼赶快走了。

向右拐,经过参集殿后,再往前就到了游就馆,这让我稍稍松了口气。馆口放著不少“文物”,包括他们神风特攻队人员的塑像、早年的青铜大炮、二战时期的海防舰纪念碑、据说是给日本战犯翻案的美国人的碑、母之像、一些战争遗物、赞助者纪念碑、“鸠魂塔”、“我没马慰灵”碑、“军犬慰灵像”等等和战争有关的东西。

馆门外有导览图,大致的内容也都在上面了,最短的路线也有60分钟,我想原定的计划或许也就无法执行了。但考虑到游就馆的重要意义,我还是打算认真参观。

馆分新老馆,入口处是玻璃墙的新馆,开始的地方进去是免费的。进入后有知名的零式战斗机,这里是零战52型,也是二战末期的型号了。资料表明是三菱重工名古屋大江工厂于1944年末制造的。飞机被仔细保养,表面细节还原得很好。旁边有一些介绍资料和原来飞机上的部件。

后面是一节火车头,叫泰缅铁道C56型31号机关车,当然也是日本侵略中南半岛的时候铁路上跑的火车。日本人当时修这条铁路费了不少事,当然出力的很多都是当地老百姓。

火车旁边是两门陆军跑,分别是八九式十五厘米加农炮和九六式十五厘米榴弹炮。日本兵器用年来命名,他们的年通常指神武纪年四位数的最后两位。这两门火炮都跟太平洋战争有关。
免费部分就到此为止了,旁边有个纪念品店,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东西。有全日本的那种象征性的纪念品,比如葛饰北斋画作的小玩意,当然主要的还是和军政有关的内容。我看了看,不少事名社出的书,资料性很强,随手买了几本。当时还因为询问买书能不能待会颇废了一番功夫。旁边有很多现在自卫队的产品,尤其是一堆吃的,各种海军咖哩和赈灾罐头,自卫队这生意做得也是可以。

纠结了一会,和朋友商量了一下,最后他离开回银座那边去了,我决定还是买票好好看看。买票是自动售票机,成人1000日元。
一楼有一个幕末的建立展。明治维新就像中国的新中国建立一样,在国家的四处都以各种方式纪念、讲述,搭上各种所谓的纪念日,一再向国民宣传。内部就是日本博物馆的经典模式了,日英、图文对照的展板组成主要的展览序列,各种文物围绕周围。和中国差不多,这里说的也从最著名的的黑船来航开始讲起,一路说明日本是怎么奋起的,从倒幕到吴晨战争,描述了近代日本创立初期各种势力混杂方向却始终坚定的图景。所谓的文物不少都是他们的变革家、军事家、政治家的手迹和遗物。

出来以后我想着怎么去二楼,是不是要再买票。一问售票处发现不会英语,瞪了半天眼终于听懂了チケット(ticket)这个词,加上手势才知道是从旁边的检票机直接去二楼就可以了。

刚上来就看见写着不让照相,我当然也就只能乖乖地把相机盖子盖上了。向里走先是两个不小的放映厅,里面也没什么人,播一些他们的战争资料片,我看了看都是烂大街的内容就离开了。
接着按顺序参观展示室。整体来说,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从黑船来航以后把日本的军事、政治、地理、历史的内容串讲一遍。我估计日本小孩要是考历史之前来这好好看看,会提不少分。
基本上是按照这么一个顺序,近代国家建立、甲午战争(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日露战争)、一战、二战,中间穿插著日本自己和周围几个邻国的政治波动,比如中国的辛亥革命、共产党建立,朝鲜满洲等等。

其中重点放在一战以后到二战结束这个部分,两层楼估计得有一层半在讲他们为什么打,怎么打的。比如一战以后其实矛盾并没有消除。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都让日本吃了亏,这至少是让日本穷兵黩武的一个因素。另外,馆里着重强调日本缺乏资源这个问题,这就可以作为日后扩张的一个理由。涉及到中国的,确实在说是中国挑起的事端,这种话当然看看也就好了。满洲的事情他们说是中国要取回外国在中国的利益,威胁日本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日本人要反击一下。这种东西游客估计就没什么人看,也不是这个馆的价值所在。重要的还是各种详细的地图和资料,作为历史课本/历史读物的一个补充是不错的。

到了太平洋战争,一是这场战争是本馆最后一个重点,当年的记载也最为完备;而是此战本身耗时良久,而且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参加,所以也有必要大书特书。和其他战争仅仅介绍大致概况和过程不同,太平洋战争每每一次战役都有单独的展示牌和地图,旁边全都是当年的照片、报纸、书稿、遗物等等。资料将战争分为三个阶段:进攻作战、攻防的转换点和守势作战。守势作战最后还包括本土防卫作战,也基本客观地刻画了整个战争的图景。最后有日本内阁讨论投降事宜的资料,里面说很多人主张有条件投降,但是后来天皇考虑到死的人太多了,政府对不起人民,应在维持国体的条件下赶快考虑终结战争。

战后还有一点内容,基本就是独立浪潮、联合国、日美关系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所谓的室内展厅和有玻璃顶的大展示室交界的地方,有很多木质的和一般塑料的舰船模型,我也借此机会复习了一下功课。最后是他们的纪念场所,我数了一下大概有小一万个阵亡官兵的遗照,展厅中间有人的介绍和一些官员的手迹、遗物等。有关战争资料的问题,我觉得从我小时候关注军事开始就很火。战争记载是一个国家技术的体现,但更是对战争态度的体现。详细的记载,是研究历史的最佳资料。

接着有一个写留言的地方,有不少中国人,还有包括“呵呵”这样的留言。日本人的留言着重在“引人深思”“令人感动”上,看来所谓的“军国主义宣传”做的不错。但是估计这些人一出门就要因天大的工作学习压力把什么有“英灵”云云忘到九霄云外了吧。最后一个小型展馆里是一个日本水下摄影师的个人展,他专门到太平洋四处的水下去拍旧日本海军沉没的船只。

走到充满光线的玻璃展厅里,我终于可以使用单反了。很多杂志上的图片,基本都是在这里拍的。不大的一个馆里,天上地下,塞满了武器、物件和资料牌。其中比较重点的包括二战末期的“樱花”载人自杀飞弹,大和号的1:200模型及,声名远播的九三式氧气鱼雷,镇馆之宝、贯穿半个展馆的“回天”自杀鱼雷、同为镇馆之宝的“彗星”型舰载轰炸机、九七式中型坦克、各种陆军炮、各种舰船模型等。让我着实过了一把瘾。游就馆设计得挺狡猾的,对于海外来客来说,其实喜欢飞机大炮的小朋友和对军事感兴趣的大朋友都可以看看大展示室,但是买票之后必须先经过充满各种资料的其他展览室,可能会让人有些头疼。

出来以后,时间不早了,我就直接从南门离开了。

出门以后,离天黑还有一段距离,我打算直接走去防卫省。我和朋友重新回合以后步行到了那里,光线也还好,拍出来的照片还算满意。防卫省当然就是日本的国防机构。新垣结衣主演的《飞翔情报室》中作为航空自卫对宣传室坐在地的防卫省总部大门也是频频出境。

一天的主要行程就结束了,经过皇居附近最后返回银座。皇居的护城河里有两只天鹅,在绿水高楼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别致。皇居附近的大手町站,也就是那个拥有三十多个出口的地铁站,我在里面走了好久。一次没注意车厢和站台间的缝隙踩空了,虽然腿肿了,但是还能走,也算是幸运。以后每次上地铁都低头看着,于是也有了不同地铁台车间距差别很大的结论。晚上在那家叫大上海的中餐厅解决。

7月25日
这天预计去的地方会不少,所以起得比较早,七点已经出门了。七点钟的银座,人还不是特别多,特别是如上所说,基本没有学生出现。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出了点问题,我想直接用711的三明治解决,朋友非要去店里吃。好在最后没有耽误太长时间。

接着马上钻地铁,中间换乘一次前往东大前,直接去第一个点:东京大学。作为全日第一、全亚前几名、世界前三十的东京大学,可以毫无争议地说是日本的骄傲。其学术声望和深厚底蕴自不必说,即使是日本的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东京大学的身影。可以说,东大像北大、清华一样,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象征。
出车站向南走一段距离才会到达东大正门。出乎我的意料,正门的规模非常小,装帧朴素,还有些旧。而且没有明显的地方写着东京大学字样。进入校园,没有非常压抑的感觉,四周茂密的林荫让人感觉深处街心公园。

门口进去是一片告示,上面有各种学生的活动,文科理科、娱乐艺术的都有。

直走的大道两侧,都是各个学院的教学楼,从外观来看,颇具西式风格,看起来也是很有年头了。

大道的尽头是安田讲堂,是东京大学的地标,可惜不让进入。

接着我们从北面至东面绕过了安田讲堂,路上进到工2号馆里看了一下,发现内部还是非常整洁的。
安田讲堂南侧的绿地里有一些东大研究出来的仪器。旁边依然是个各种告示。

接着在三四郎池以北的那条路向西走,在左手边发现一尊铜像,是一个叫浜尾新的教育行政家,看起来为日本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四郎池西侧有一个吸菸区,周围拿塑料板简单地围起来,里面有几株植物。原本以为可能是理科院系做实验用,但后来发现板子上贴著的告示是文学部发布的,令人有些摸不著头脑。

综合图书馆别馆上面,是一个喷泉。

接下来我不畏蚊子的侵袭,只身从西侧潜入三四郎池,走了半天终于看到了池水。远远听到有说笑声。等绕道湖东侧发现时一大群学生在拍照留念,想必是毕业生吧。

回到三四郎池西侧,发现有一队队学生走过,有说有笑,由老师带领着。根据他们的装束,我估计是前来探访的高中生,可能是什么夏令营之类的。

南部是医学部。

三四郎池东边是一个运动场,应该叫本乡,很多学生在运动。

校园里还有很多外国人的铜像。

校园里也有工事专案。

最后从最东端的池之端门出去,方便直接进入下一站:上野公园。
北京的大学里,最有诗情画意的可能也就数北清了。东大比起来,感觉沧桑很多,有许多无人看管的地面上长者杂草,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好多塑像的介绍牌子上的字已经没有了!感觉更像是一个古朴的小城,呈现出一种有些奇怪的气氛。


从门出来过一条马路,紧邻的就是上野公园。旅行前功课做得不足,我已开始以为上野公园就是个公园。最后发现,这是一大片旅游区,里面遍布著全东京甚至全国最顶尖的博物馆和景色,接下来要去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可以算作一个。

上野公园刚进去是几片水域,水里有锦鲤,人一靠近立刻围过来,据朋友说还看见了乌龟。当然还少不了随处可见的鸽子。水上有一些草丛,事实上是叫做Biotop浮岛的人工生态圈,看起来生态保护得不错。

临近的的ボート池可以划船。

鹈之池和不忍池里密集地开满了荷花,接天莲叶,心旷神怡。

两池中间是个叫弁天堂的庙,旁边有各种求签的地方,还有好多纪念碑,看起来商业化比较严重了。

接着就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上野的樱花烂漫”的那片区域了。可惜这只会是四月份的场景,现在已经是浓荫一片了。

参观了一下五条天神社。里面跟伏见稻荷有点像。

附近还有点佛啊、庙啊之类的。

小松宫彰仁亲王铜像。他是维新后几场战争的重要将领。

终于到了上野恩赐公园的枢纽区域,是一个大广场,中间有很大的喷泉池。我仔细研究了附近的地图和路标,才发现整个公园里有十几个正经的博物馆,当然改变计划肯定是来不及的,先捡国立博物馆看吧。

东京国立博物馆(重点),是全日本核心的艺术、建筑博物馆,内藏无数珍贵的文物,绝对有很大的参观价值。

入口就在那个喷泉池马路对面,依然有自动售票机,大人一般是1600日元。如果要想看特别展,还需要更多。

进入以后看到正面、右面、左面三座主要建筑,看一下路牌,分别叫本馆、东洋馆和表庆馆,我打算从东洋馆开始参观。所谓“东洋”,走近看英文就会明白,是亚洲的意思是,所以我想应该也会有不少中国的东西。

进入场馆以后是一个大的休息室,有问询处和商店。我没有多管直接开始参观,第一层是中国,第一个展览是中国的佛像,牌子下面写着不让照相的作品不能照,不能使用闪光灯、脚架。换句话说还是有作品可以照的。由于是国家顶级博物馆,所以展示说明的规格比较高,大部分的展示牌都是日英中韩四国语言的,而且有语音讲解功能。对于这些佛像,我也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写的出处基本就是中国,我估计也就是趁著兵荒马乱的时候偷过去的。

第二层是亚洲西部,先是印度。印度的佛像。除了佛像之外还有各种古器物。

接着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风格就很不一样了。

古埃及,木乃伊是少不了的。

中间有个大谷探险队,我看和盗墓的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第三层、第四层开始讲中国文人的书斋、陶瓷、坟墓、青铜器、染织,基本都是国内博物馆也有的样式。

值得一提的是,馆里随处可见映像-文物背景处处介绍装置,其实就是利用电子博物馆手段,让人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

下一层是中国文明起源,其实就是先秦时期的各种文物。

中间有半层是体验活动,有占卜游戏之类的,我看几个中国人玩得挺high。

第五层是中国绘画、书法、漆工,对我来说终于有点意思了。

清代工艺单独讲,造型比较别致,工艺精细,风格不同于往代。

后面开始朝鲜的各种文物展览,同样是石器、金属器具、陶瓷、美术。

地上部分就差不多了,馆内有免费wifi和直梯,走累了可以直接从五楼下去。那些不让拍照的地方会有人看着,你要是照了的话,也就是提醒一句。

回到一层我才发现还有地下,地下是高棉雕刻、东南亚、印度细密画和一个影院。

出来以后到商店买了点纪念品,里面的书很多都是畅销书,不过也有比较有学术价值的。我再次看到很多葛饰北斋的作品的纪念品,估摸著本馆里应该会有真迹了。

接着就该轮到本馆了,本馆里主要是日本自己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一楼是类别展示,二楼是日本美术陈列。所谓类别,同样还是那些型别,但是多了很多工艺细节的讲解,雕刻、漆工、金属、刀剑、陶瓷等等。

接着有个特集,以雕刻为主线。

历史资料,现在展示的是甲州道中分间廷绘图。

琉球文明。

近代美术。终于见到了神奈川冲浪里,这可能是我之前唯一知道的日本近代绘画。

又是体验中心,宣传教育小朋友专用。

大型的商店,里面吃喝玩乐都有卖的。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二层的书柜和通向二层的缓坡侧壁里,摆满很多珍贵的著作,但是乏人问津。

接着上二楼。我走的顺序有点奇怪,上来先到了一个特集展,讲明治维新的。

日本美术的黎明期,讲述当红的绳文文明还有弥生和古坟时代。

佛教的兴隆,讲述佛教在日本的发展演变。

国宝室,所谓国宝指的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财。定期会选出来一些作品进行展示。

佛教美术,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佛教画像。

宫廷美术,主要是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源氏物语》等著作。

禅与水墨画,他们的水墨画和宗教有很深的联络。

茶的美术,各种茶器。

武士的装束,终于到了令人稍微振奋一点的地方了。有意思的是,厅外展牌把武士翻译成了Military Elite(军界精英,军事精英),这种说法我还是头一回听说。如同展馆所述,武士器具最看重的就是武器和防具了。

屏风与袄绘。袄就是指日式住宅的那种推拉门,联想哆啦A梦里大雄屋子的门就可以,袄绘就是画在那种门上的画。可惜我没有拍清楚照片。
生活用具,主要是安土桃山-江户时代。展示说道,16世纪中后叶到十九世纪开启国门之间,国内局势稳定,文化发展迅速,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也趋向多样。

书画的发展,时代同上。当时日本国内书画形成各种流派,也呈现出百家争鸣般的生机。

能剧和歌舞伎。后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能剧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存进了人物细化和道具发展。

浮世绘与衣装,江户时代。将广为流传的浮世绘画到衣服上,成为那个时代的时尚。

接着是另一波明治150纪念书画展。可以很明显得看到西洋风格。

本馆的参观也就差不多了。经过一下午比较仔细的参观,基本对日本各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有了大致的了解。
出来以后我才知道,那个洋味浓重的表情馆除了在某些特别展览时作为展馆外是不开放的,现在就是不开放的状态,当然也就不用去了。

接着往里走一段时间到了平成馆,看起来很新,是专门负责讲述日本考古的特别展的地方。刚进去就看见一个放绳文文明视讯的地方,很多日本人在认真观看,有的还在记笔记。

我本以为整个馆都是要额外买票的特别展,进去以后发现一楼是可以参观的,于是就继续参观。开始的地方有一个2017年度新收藏品展。

接着就按照年代顺序讲述日本考古发现了。第一个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当时还是冰河期,人们尝试用石头制作工具。

因为宣传而红得发紫的绳文时代,地铁站里、大街上四处都能看见海报。土器开始被运用,象征著新石器时代的开始。

弥生时代,与大陆交流开始,农耕社会开始发展。

古坟时代,社会制度成熟,宝器出现。再后来铁器出现。地方豪族崛起,倭风化发展。在该时代末期,接受了中国传来的佛教文化。

特集,须惠器的发展。

著名的飞鸟和奈良时代,必然要和律令国家的开始联络在一起。

平安时代,佛教开始大幅度发展,滋养出信仰山岳的流派。我自己在阅读旧日本海军起名原则相关资料的时候,其中以山为名的内容也总是提到当年很多僧侣是信山的。

镰仓·室町时代。政权向武家过渡,禅宗被武家所接纳。

最后一个展出的时代,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从平成馆里走出来,太阳已经西斜。在国内参观类似博物馆的时候,一是因为年龄小,二是不懂得珍惜机会,基本上是走马观花。现在在异国他乡,反而感慨良多。所谓参观,不可能总是感兴趣,但是应该报以积极、学习的态度去面对,这样必能有对于自己来说的最大收获。类似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这种地方,展品都是一些文物,如果以一种浮躁之心观之,必然觉得和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细心检视,就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

原定的下一站是国立科学博物馆,就在那个喷泉池的东边。本来我就听说该馆在施工,今天一去发现确实。而且门口的施工团队看起来还在做演示。所以尽管好像地下展厅还开门,我们还是拍了几张外观后就离开了。这个博物馆和新垣结衣拍的剧也是有很深的渊源。当年当红的《Legal High》两季,所谓的法院其实就是这里;另外15年的《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里,也有过新垣结衣和冈田将生在馆北鲸鱼模型前的场景。即使只是略观其表,也可算作是朝拜的一部分。以后有机会,可以来仔细参观。

往公园的东侧出口走,还会路过国立西洋美术馆,可惜也没有机会参观了。在地铁站曾经看到过海报,说里面正在做“完美的身体”这个主题的展览,看来可能就是古希腊的一些雕塑。到门的地方,已经能看见耸立云天的东京天空树了。

接着我们在上野的繁华区里走了半天,路过了一个又一个饭馆,发现都是人满为患,最终终于找到一个烤肉店,人还算比较少。具体位置在上野御徒町中央大街上,店名“烧肉上野太昌园”。还好服务员还是听得懂英文的,用餐体验还不错。旁边的路口上有构造复杂的天桥,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车来车往,怎一个繁华了得。

酒足饭饱之后,搭上浅草线快马加鞭赶往天空树!

押上站出来,已经能清晰地看到鹤立鸡群的天空树的细节。去往天空树,还要经过隅田川上的吾妻桥。由于天空树太高,所以总是给人已经到脚下的错觉,其实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东京天空树(重点),又称为东京晴空塔,但因为天空树这个名字在大陆已经被注册了,所以官方中文名是晴空塔,但我还是习惯按照其名直接翻译(东京スカイツリー)为天空树。其本身是作为新一代电波塔在12年竣工,当然考虑到其地标的特性,必然是有观景台对外开放的。高度为634米,仅次于迪拜塔位居世界第二。所以这种可以说是国家象征的地方,是不可不来的。本塔较低的350米展望台,已经高于东京塔整体的高度,考虑到450米的天望回廊,可以说是除了飞行器外游客能在日本国土上达到的最高高度了。
如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附属设施也相当庞大,整个的塔基事实上是一个大型的建筑,其中有商场和各种停车场。个人购票的话,是需要坐电梯前往四楼的东京晴空塔售票柜台处进行购买。

25日是周三,原则上是人比较少的时候,但是售票处已经需要稍微排一排队了。到达350米展望台的价格是2000日元,如果去450米,则是3000。不过可以在350米的地方再买票。我肯定是要去450的。上电梯以后,电梯是非常快的,大概以一秒十米(两层)的速度,如果一直不调节耳压,耳朵会有不适,不过一会就到了。

出电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屏风,名叫江户一目图屏风,摆放它意在和旁边一张天空树上看到的今日东京场景进行对比。

接下来就可以开开心心俯瞰东京夜景了。有的方向上有电子屏,触控式萤幕幕可以放大观看景物或观看白天时的景观。350米这一层有个咖啡厅。

有关景色,不得不说东京还是非常繁华的,特别是看了后面几个城市的夜景后。这其中跟东京的发达当然有很大关系,不过同时也有前面出行一节提到的,大城市城中心主要以商业区为主,人们住在郊区这个原因,美国也类似。所以可以有非常密集的灯火。我记得从前看到过NASA释出的灯光图,东京湾附近一圈已经被发白的光盖住了,看不清细节。今日亲眼观看到夜景之璀璨,顿觉震撼。特别是仅仅7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焦土遍布的废墟,今昔对比,更令人深思。

350米观景台可以下到345米的一层,但是没什么东西,再下一层到350米,有景点的透视窗,可以向下看到塔身和下面的道路。

不过有一点非常可恶,就是玻璃窗会反射后面的电视啊、显示屏之类的光,对拍照造成很大的影响。室内的展望台普遍都有这个问题,只有大阪的两个露天的得以避免。

看得差不多我就坐电梯上到天望回廊。所谓回廊,事实上在水平方向是一圈,竖直方向是从445米到450米,所以其实是一个螺旋形的路线。
可能是为了安全,450米的窗户都用钢条加固,下面还有栏杆,拍出来好照片就更难了。不过在这里也有他们的特色,就是每个方向放一张白天的俯瞰图,标注出一些重要的建筑、山岳、地区等等。看白天的照片更恐怖,房子挨房子,基本没有任何的绿化,目力范围内基本都是建筑。

从售票处就看到的一个活动,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可能是偶像代言之类的。

天空树上有好多歪果仁自不必说,我还看到很多日本学生带着美国的同龄人参观,想当年我的中学也经常举办这种活动,但我没怎么参加过。后来我听了听,他们口语还是可以的,至少我听得懂。

旁边还有个不小的商店,买一些纪念品,同样,这或许是日本最高的商店了。还有日本特色,在塔上写明信片寄出去,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回到350米那一层,又看到有照相服务。他们日本的塔基本是这样,人家有一个专门的带闪光灯的相机,会给你拍一张,再用你的手机给你拍一张,这都是免费的;但是如果想要打印出来他给你拍的,就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额,天空树是1300日元。(具体的图片在前面的交流和参观一节有)
上面差不多就是这样,坐电梯返回4楼,看到了奥运会的吉祥物。

这是塔基处的商业街。

全世界高塔汇总,貌似忘了把迪拜塔算进去了。

我仔细看了底下这个建筑的地图,发现周围还是有很多娱乐场所的,比如隅田水族馆、邮政博物馆、儿童温泉等。我顺便还去外面看了看,现场感受一下高度。回到塔内可以直接按照指引返回押上站。

今天差不多这样,回来也很晚了,抓紧时间休息。

7月26日
这一天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原因在于前几天由于对参观时间估计不准,我有很多计划里的地方没有去成,27号就离开东京了,再不抓紧时间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另外,朋友说要购物,我肯定是没工夫的,所以自己开始全城跋涉。第一次来日本的第四天完全靠自己满城转悠,后来想想倒有些激动,不过当时没什么感觉,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地方没去心情还是比较紧张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东京便利的交通其实一天差不多就搞明白了,自不自己没什么两样。

前一天决定,这一天除了原计划外,最好加上重中之重的浅草寺和东京塔,两个地标不去得话确实有些可惜。东京塔位置比较独特,但是可以从西边往银座返的时候去一下,所以干脆看夜景好了;浅草寺一个寺庙当然只能在白天看了,想了想前段时间马蜂窝上查金阁寺蜂友建议早去的经历,我打算起个大早以后直奔浅草,免得日上三竿以后照片里都是脑袋。

不得不说,我们住的地方是简陋了一点,但交通实在便利。早上五点多起来,吃过早饭,稍微走两步进东银座站直接到达浅草。正如前面的经验部分所述,浅草站里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浅草寺和附近商店的情况,还有很多资料。因为知道去浅草很大一部分是要去寺庙的旅客,所以站台直接指路到离浅草寺最近的地方,出去以后才6:30,街上只有稀疏的上班族。

走出车站门口的小巷,来到一个丁字路口,马路对面就是浅草寺了,能够直接看到的当然是著名的雷门。

浅草寺(重点)是东京最古老的寺庙,相传因为一对兄弟在附近的隅田川(昨天晚上在天空树看到的大河)里发现了观音像,于是修庙供奉。后来由于德川家康将其指定为幕府的朝拜地,该地逐渐繁荣。浅草区域也没有躲过战火,寺庙看起来都很新是因为都是战后几十年才修造的。

过了马路,雷门就在头上了。非常幸运,依然没什么人。雷门正面两侧是风神和雷神二将,镇守浅草寺。在新垣结衣参演的《Legal High》里,雷门也是一个场景,我在相同的角度拍了照。

从雷门往里看,就是叫做仲见世的街巷,旁边都是店铺,很多都是卖人形烧的,我进去得太早了,绝大部分店铺还没有开门。

一直走下去就是宝藏门了。西边有一个传法院,东边是久米平内堂。这个内堂后面还有一堆有些破败的佛像。

穿过宝藏门,先往西面看,是五重塔,是不能进入的,但是非常壮观。

浅草寺本寺,确给人一种庄重感。旁边有很多求签的场所。同样,新垣结衣也在寺庙前的炉子拍过戏。

以上几个建筑的大致位置关系。

东边的二天门,同样供奉著两尊神,是浅草寺区域的东出口。

二天门往里稍微走两步,可以看到一个叫浅草神社的地方。看起来像一个日本人平时做礼拜的神社。门口有个写着夏诣的灯笼,意味着现在是夏天参拜时间。社内有很多破旧的石碑、塑像等等,还有一个叫御神田的地方,里面种植各种植物来祭祀。

出来以后看到的是浅草寺的侧面,《Legal High》也有类似这个角度的剧照。

自东向西从北侧绕过浅草寺后,看到的是以影向堂、药师堂等为主的一个小公园,园内环境幽美,同样有很多佛龛,石碑等。此时,已经七点半了,很多日本的上班族路过这里,会拜一拜。

这是最西面的魂针供养之塔和淡岛,本园是为了祈求和平而建造。

回到浅草寺正面,参观者多了起来。

往回返,仲见世街上的店铺也陆续开始营业了。

门口有一个雷门大街。

这附近有个卖面包的地方,听说新垣结衣来说,店里还有她的照片,我忽然想起来,赶快在附近寻找。先通过仲见世西侧的传法院大街出去,向北再向东回到寺院西侧的西参道寻找,看到了一家可能的店,但是照片没有找到。于是只好再一次从仲见世小街走出来,这时候人已经相当多了。

稍微带着一些遗憾离开了浅草寺,不过回来的时候经过了另一个地铁站入口,经分析周围环境,确认这也是《Legal High》里的场景。

参观毕浅草方面,我想着计划中的秋叶原离得并不远。虽然我并不是二次元爱好者,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区域,有必要去看一看,于是坐地铁前往秋叶原站。出来以后却转了向,我看了半天路边的指示牌,也没搞明白所谓的秋叶原繁华区在哪儿,于是只能随便走走了。

这一走不要紧,刚走出一个街区的距离,就看见了一个书店,叫做SHOSEN。书店有意思的事情是门口的海报上有一张和二战德军北非作战相关的,我兴趣一下就来了,打算进去看看。绕过一片墙还有空自的海报,因为最近在看《飞翔情报室》,所以兴趣就更大了。

进入书店,发现有九层之多,覆蓋各个方面,原来是一个图书大厦(虽然每层的面积并不大)。
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区域。一楼有很多旅行书,花了呼哨的像广告一样。星战在日本是很有市场的,也有好多周边。我有个舍友对特摄特别感兴趣,每天这个奥特曼,那个超人什么的,于是我拍了一张给他,不知他有没有想来日本的冲动。

终于来到属于我的军事区,迎面主要是各种自卫队的宣传和杂志。往里走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光人社等的文库。虽然有的是架空的小说,不过大部分还是研究出版物,密密麻麻的,日本军事圈对二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风尚。各种杂志,特别是模型杂志也是重中之重。

也有很多正经的军政、技术书籍。

海军迷的天堂,一柜子世界舰船特集。

来到另一层,看到了一柜子柯南。

9楼是卖写真集的,可惜新垣结衣的两本最经典的我早就有了。最后纠结了一下买了一本期待已久的讲飞机研发的书,就是开头处最后一张拼图里写着YF-23的那本。

结果发现给秋叶原的时间变成了去书店,现在只能匆匆离开,

绕了大半个城市,跑到了西南角的涩谷。同样,涩谷我也不知道要看什么,在街上逛了一圈,最后甚至沿原路的马路对面走回地铁站。地铁站里出现惊人一幕,荒野行动已经打入日本了,估计过不了几年日本的下一代就彻底成为废宅了。

直接坐山手线到新宿,新宿站就属于典型的让人抓狂的站,一条路上的指示牌一个接一个。接着换丸之内去西新宿。出门走不远就到了一个叫新宿Front Tower的大厦,大厦底下有个小公园,新垣结衣曾经在著名的日剧《逃避可耻却有用》中坐在园内一个石台前的长凳上,因此这也是朝拜的一部分。

朝拜完毕,立刻赶往惠比寿。刚出站看到满天粉色的灯笼,写着惠比寿盆踊り大会,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活动,是孟兰节跳的一种舞蹈。

跨过几条街道,终于来到下一个朝拜场所+饭点,路边的九十九拉面。店面很小,但是超好吃,汤里骨头味很浓。新垣结衣来这儿吃饭,结果被狗仔队发现了,后来好多人都去这家店。

吃完来到原宿站,出门不远就是下一站,明治神宫。

明治神宫(重点),顾名思义是祭奠明治天皇(昭和前面那个)和他的皇后的神功。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他死后建了这个神宫。同样与战争年代毁于战火,战后重建。整个宫虽然不小,但是路线比较明晰,走一圈就可以走完。

进入大门以后的过道大多类似这样,道旁树林茂密,道中是碎石子,两侧是平整得石路。

神桥上所摄。

道路两侧的清酒菰樽和葡萄酒樽,大概是各地供奉的酒摆在这里。明治天皇为日本的引入西方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葡萄酒这种洋货也贡在这里。

大鸟居,号称日本国内最大的木制“明神鸟居”,12米高,柱间距9.1米。

明治神宫御苑是一片单独收费的区域,500日元,本质上就是个公园。苑内的一些景观,分别为隔云亭,南池、一个日本家庭、菖蒲田和除草的人们、清正井、靠近北门的つつじ山。出来以后,正好和后面赶来的朋友回合。

出去以后终于来到了核心区域,经过一个鸟居,来到客店。西侧有各公司供奉的矿泉水…中央就是本殿。飞簷斗拱上都是象征皇室的菊花纹章,由于是金属制的,所以感觉格外华美耀眼。旁边的祈愿墙上有好多台湾人写的东西。墙后面是神乐殿,貌似没什么好看的。

事后诸葛一下,参观到这里就可以原路返回了,但当时看地图北边还有点东西,就从本殿西侧的门出去进入西参道,往北看了看。结果到了发现,武道场是练武的地方,旁边的宝物殿不开门,还好旁边的草地景色不错,不然真的是纯走路了。

经北门和北参道南下。中途在一个路口和朋友道别,剩下又变成我自己走了。

旁边神宫附近有一个商业街,里面一家哥伦比亚店附近是《飞翔情报室》中的场景,但是那个角度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只好照了一张哥伦比亚了事。

接着跑到目黑继续朝圣。目黑站上的东急ビル的最高层是新垣结衣所属事务所LesPros所在地。可惜门口清楚地写着无关者禁止入内,我绕楼三匝也只好悻悻而回。

接着是新垣结衣的母校:日出高校,是日本影视明星的摇篮。

目黑,不能错过的当然还有目黑川了,虽然不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但也有安静之美。原来听说日本的垃圾处理技术十分过硬,赶在城区建处理厂,今日见此公式,看来果真若此。

向北走不远是自卫队设施集中区域,统合幕僚部、陆自、海自、空自各有部门在这里。其中的舰艇装备研究所有一个数百米长的水池,二战时期,这里也有过类似的装置。

马路对面的建筑工地上,有一个实时显示噪音和震动大小的牌子,下面写着噪音最高85分贝,震动75。日本的这种小东西总是令人心头一震,有些说不出的感觉。

夜幕逐渐降临了,因为前几天去天空树花了不少时间,我看差不多也要向东京塔移动了。在惠比寿搭上日比谷西线向东,突然看到六本木一站,本来还在计划里,于是临时打算去看一看。

六本木站出来基本也是乱转,主要还是因为,其实类似于涩谷、秋叶原、六本木这样的名字指的是一片区域,而我总是当作一个点在谷歌上查。谷歌当然不知道指的是哪个点了,于是就随便挑个带这些字的小饭馆、小商店作为目的地,走到跟前才发现根本不是传说中的繁华区。下面是我在乱转的过程中看到的夜景,还是比较壮观的。

转了一圈转回到地铁站,发现往另一个方向过马路,直接就是一个四五条路的大路口,上面灯火阑珊。有个建筑上的拍子里还放著广末凉子主演的新作的预告。旁边还有一家全聚德。差不多转一转就可以了,进站奔赴东京塔。

东京塔的位置比较恼人,离哪站都不太近,当然我也就不用考虑了,必然是从神谷町出来向南走。果然,刚出站就看到东京塔绚丽的灯光闪烁夜空。

东京塔(重点),全景可以见前言第一张图,同样是电波塔,以埃菲尔铁塔为蓝本建造。58年竣工后直到天空树建成前,是东京第一高的建筑。曾经因航空交通管制,所以塔身为红白相间,后来即使没有限制,也保留了下来。今日日本已普及数字电视,东京塔的讯号发射功能也已经停用,由天空树代替。本塔在150米和250米处建有观景台,正好和天空树的两个形成等差数列。
由于是地标,所以一楼的展望券卖场买到的票是预约票,在半点或者整点会有电梯送人,之前的时间,可以在一二楼逛一逛,旁边有一个水族馆。比如我是七点半买的票,但票是八点的。如果要两层都去的话,票价为3000日元。

和天空树一样,一楼有一些历史照片,记录塔建立、运营的点滴。

还有一个临时开设的鬼屋,我是没有兴趣,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不过只到9月2日。

二楼是商店和餐厅,有一个比较大的Hello Kitty的店。

八点的时候终于被送上去了,上电梯之前会给一个手机,上面插著耳机,可以听讲解,不过感觉比较鸡肋。服务员会交给你一个类似于表示数字3的手势,所这是代表电波塔,上面拍照之类的要做这个手势,喊一句WIO之类的。

和天空树的鹤立鸡群比起来,150m的高度要亲切很多,视线和好多高楼差不多平齐,能更接地气地体会繁华盛景。150米这一层后面全是花了呼哨的灯光,前面玻璃的反射特别严重,难以避免拍到它们。
像这种没什么影响的照片就很难得了。

中间有个纪念品商店,通过纪念品我才想起来,今年是东京塔落成60周年。旁边又是寄明信片服务。

转了一圈然后上去了,上去的时候会先在一间屋子里等电梯。屋里有两个电子相框,里面是东京塔建立时两个重要的参与者:东京塔的创设者前田久吉和设立者内藤多仲,他们会在电子相框上交谈,还会和游客模拟互动,也算是想尽办法增加趣味了。到上面以后会每人给一杯饮料,不知道是什么操作,然后还要继续向上,才到达250米。这层反光现象也不轻。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手势。

看一圈很快,然后我开始鼓捣那个手机,有语音模式和观景模式。当你朝不同方向站立的时候,它会自动显示相关方向,点进去就可以听/看相应的内容。点开以后是白天拍的画面,会对各个地标逐一介绍,看来又不是那么鸡肋了。

远眺东京湾。

看到了一个大哥拿着专业的摄像机来,我一开始还以为是电视台的呢。

下楼之前有一个机器人,会放各种日语,同时做动作,胸前的萤幕放英语,挺有意思。

下行电梯所见。

下到150米以后,和天空树一样,可以再下一层,去看透视。这一层已经不仅仅是反光的问题了,完全被蓝色的灯光淹没了,有一个甜品店。

有趣的现象,我逢人必讲。

拍出来的照片就这样。

他们家的透视,看3太难受了,两个大灯一打,什么都看不清。我看过人家白天拍的,还是不错的。

时间太晚了,赶快溜出来了,放一张苹果拍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对照片裁剪没有要求,或者也不打算放大看细节、小字小图,手机本身的算法更先进,有更大的光线调节范围,直接看要比相机更好,更接近人眼看到的。但是相机一方面细节多,另一方面给后期的空间比较大。像现在日本这样的天气,用单反很容易出现要么上面亮,要么下面暗的情况。如果不用后期,毫无美感可言。手机拍的就非常舒服。所以如果没有习惯或者特别需求,没必要什么都用单反拍。下面放一个对比图,上面两张手机,下面相机,来结束东京塔。

晚上回去走神地铁坐过站了,从筑地走回旅馆,最后得到了开始的那张步数图,也算没白走。途中看到了一个歌舞伎院,后来在旅游地图上看到也是很出名的。

7月27日
早上起来收拾完毕,直奔东京站。再见了东京!

小结一下东京。正如标题所言,气派又不失底蕴,我想以上的图文已经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这个国家核心的故事,很多都在这里讲述。高效运转的城市,象征著日本积极的状态。可以说这个首都是当之无愧的。当然,三天时间,虽然已经尽力,但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就像在北京这么多年,还有很多祕密没有探索。所以期待未来的邂逅吧!

横须贺—海军之城

说到横须贺这个地方,估计很多蜂友都不太熟悉。我在网上浏览,也发现了一些证据来说明横须贺在国内并不太“出名”,一是马蜂窝里横须贺的资料极少,相关的游记也屈指可数;二是我在知乎里看到过一个日本冷门景点推荐,绝大多数都是深山老林里的庙或者小巷子里的什么博物馆,而横须贺军港也被排在这里。

这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横须贺本身就是个小地方,如前所述,新干线是不经过的。在今天的日本,除了国防和部分工业领域,横须贺也多半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和那些大城市一城一两个高塔、很多CBD比起来,横须贺看来什么都没有,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沿海小城。

即使谈到国防和工业领域,此城对日本有颇大的贡献。但是如此一点通常会被一般的旅行者忽略,所以也并不能提升其作为旅游城市地位。
但是我稍有不同,正如前言中所说,除了来看众人皆知的高楼古刹之外,我也将此行中新增了很多个人元素。我从小学开始喜好军事,初中以后开始接触二战,高中尤其对海军海战有特别之兴趣。上大学以后,时间安排更为自由,我把有限的课余时间集中起来,研究太平洋战争。如果说横须贺在整个日本的旅游体系中只能算个小配角,那它在日本海上力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可以说是主角了。

从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兴办洋学,大建近代工业的时代开始,横须贺就是日本造船工业的先锋。而后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海军,横须贺船厂和港口的地位扶摇直上。直至二战末期,日本海军四大镇守府之一(其实我觉得可以说是之首了)就是横须贺镇守府。尽管输得一败涂地,但是战后新生的海上自卫队依然需要依赖横须贺这个良港。今日,作为日本海自基地,横须贺的规模是数一数二的。同时,它又是美国海军在亚太的急先锋——第七舰队最重要的部署基地(就是天天新闻上被军事砖家解读为挑衅之类的那些军舰,多半是这个舰队的),这就使得今日横须贺港的规模变得非常庞大,远远超过大部分其他基地。如此看来,称其为海军之城毫不为过。

150多年一步步走来,虽然历史已如烟,但这座城市依然保留了当年的很多记录,如果以研究的姿态前往,不难发现其价值。更不要说军港环游,我想那是任何现代军迷的必去景点之一。
综上,即使需要特别乘坐好几次JR,时间也很紧,但是我依然毫不犹豫地将横须贺安排进行程。横须贺这节我会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毕竟是自己多年来研究的方向,如果烦到大家了,实在是抱歉。对海军、工业之类不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点选大阪的目录;当然,欣赏一下辽阔海港上的优美舰姿也可当作放松视觉了。

东京站达成JO横须贺线直达横须贺,路上也终于可以欣赏欣赏日本的郊区和乡下了。果然,列车行驶得越远,车上的人越少,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可以坐下来好好欣赏风景了。

由于到横须贺其实只有几十公里,不一会,就看到了海边的钜舰,我当时兴奋地跳了起来。
横须贺很小,横须贺站也很小。出站以后,往前走百十来米就是海边了,已经可以看见南部港区的绝大多数军舰了。当时旁边有一群热情的日本人,是附近的居民,说是常来,最后,给我们照了相。我告诉他们我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他们说一定要好好看看。在岸边我看到了林立桅杆后面面的美国航母,没想到这竟然是唯一一次机会。上船以后,我四处眺望,却再也没有看到。

向军港巡游(重点)售票处去的路上,经过一个海边公园,叫做Verny公园,Verny是一个人,后面会提到。公园里人还不太多,草坪上多有一些纪念碑之类的,我打算从军港回来以后再仔细参观。

向港口内看去,除了云集的军舰之外,以为我们是快11点到的,所以看到了刚刚出航的客船,看来人非常多啊。在岸边拍了拍,我们就赶往售票处了。

路上看到了两艘美军小艇,上面大兵的神情很是悠闲。

售票处在港口南部一个大楼的二层,但是是从一个平台上下去的,那片结构比较奇怪,可能需要稍微找找。售票处也是一个小的商店和饮食店,售卖各种纪念品、吃的喝的,还有很多横须贺方面的免费资料。票价的话是1400日元,大概出港转个几十分钟。需要等上一班船回来整备完毕下一批人才能上。
快到11:30点了,终于轮到我们上船了。

船开动了,我们这次运气很好,人不多,基本都集中在二层甲板,我估计也就二三十个人而已,所以我在船尾可以跑东跑西,尽收两岸风光。

刚出港就看到了一艘潜水艇,这是海上自卫队的おやしお(亲潮)级潜艇,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查询更多资料,难以确认是具体哪一艘。说到战后海自的潜艇,那可是颇有点故事。既然是军港参观,容我多囉嗦两句(后面是四大段军事内容,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

二战时期,大西洋战场中德国潜艇表现得很活跃,曾经一度让丘吉尔感觉窒息。太平洋战场的水下作战,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势。日军潜艇力量开始并不弱,但是由于将其投入攻击美军军舰的错误方向,而美军反潜力量又较为强大,所以战果很不明显。而且,盟国在战争中后期普遍引入了商船队护航体制,巨量的护航航母和小型但灵活的反潜舰只为商船队创造了无限生机,加之商船队密集、有组织的伫列,单独行动的日本潜艇即使有上级正确的命令也难以取得效果。(图片源自网络)

反观美军潜艇,虽然也是独立作战居多,但是美军的情报网和通讯技术发达得多,后期潜艇本身也装有雷达和报警装置,搜寻和预警能力较强。美军潜艇主要部署在各种关键水道、海峡,或者根据情报在敌方前进的方向上提前设伏,加之日本在战前完全忽略反潜和防空两方面(这通常被批判为战略失误),导致曾经出现过一艘潜艇在同一片水域一周之内击沉三艘日本军舰的情况。如果关注二战日本军舰的沉没原因,会发现从最大型的航母到最小的护航船只,多有被美军潜艇击沉者。美军舰载机通常突袭大规模的舰艇丛集,而那些孤胆作战的潜艇,其实把落单的日本小编队全都捡了。战争后期,美军潜艇甚至堵到日本家门口,把其引以为豪的重灌甲航母“信浓”号在服役10天以后就在日本近海给揍沉了。按照这种情况,即使日本造船工业不受到任何影响,那些船只也活不了几天。这种被称之为“潜艇绕岛”的梦魇,久久萦绕在日本人脑海里。(图片源自网络)

战后9年,海上自卫队建立,上来先安排潜艇的发展。主力舰撑起门面,不过其实也就那几艘,而水下的蛟龙,基本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入水。战后日本的潜艇建造情况如图,55艘,这个数字只有超级大国和中国能够达到。特别令人惊叹的是,日本舰队本来就以15年超短的平均舰龄著称,而匀速建造的水下舰队,更是达到了15-20年就退役的地步,也就是说平均艇龄也就七八年。看来当年教训不可谓不深。

纵观这五十多艘艇,除了开始的不到十艘之外,其他都是按照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建造,作为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相对),拥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40多年来,各种新技术不断被应用,级别频繁更替。到今天,日本落后的潜艇是21世纪初才服役的亲潮级潜艇,这在海军更强大的美国、中国都难以想象。至于更先进的そうりゅう(苍龙)级潜艇,以其四千吨的排水量和先进的技术,足以傲视亚洲甚至全球常规潜艇。因此,那些黑不溜秋的大鱼,其实很有派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舰艇的名称也需注意。二战之后,日本海自决定只使用假名来表示舰名,所以对于上述的如そうりゅう号,并不能写为“苍竜”或“苍龙”这样的名字。不过“苍龙”是可以的,因为在中国翻译过来就直接使用简体字即可。以下舰名,第一次出现时采用日中对照,后面再出现,则只用中文。

回来看看亲潮级,它是20世纪日本建造的最后一种潜艇。采用了“叶卷型”艇型取代了传统的“水滴型”,增大了内部空间。在本艘潜艇身上,围壳(上面的脑袋)上密集的方块,就是现代潜艇上常见的消声瓦。本艇估计在进行发动机的某些检测,这样烟雾缭绕直到下午我们离开。

亲潮级尾巴后面的就是新闻常客苍龙级潜艇了。同样,我难以辨认具体是哪一艘。苍龙级是海自最新型潜艇,装有不依赖空气推进(AIP)系统,可以长时间在第一岛链内设伏。本艇在海自内第一次使用了X形尾舵,提高控制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噪音。尽管在澳大利亚竞标中败北,但依然是亚太地区水下的强劲的力量。

接着在左手边,就是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大网红いずも(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首舰いずも(出云)号(DDH-183)。出云级是日本战后第三代全通甲板舰级,也是第二代直升机驱逐舰。本级舰作战方面专司反潜,可以携带十几架直升机协同执行反潜任务。自身也有齐全的指挥体系和全向探测能力。舰岛(就是甲板上面的房子)上方的小方块是日本自研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是采用最新型的氮化镓材料制作的收发元件,所以对空态势感知能力也不错,这在所谓的“航母”中是不多见的(其实因为海自没有舰载预警机)。

在出云号的对面,隐藏着一艘非常不起眼的船,颜色和岸边极为接近,船体老旧,我并不知道它的来头。到网上查询才得知,这艘名为APL-40的船只是1945年服役的现美国海军住宿舰。在很多书籍里,都会看到退役的军舰作为水兵营房一类的继续发挥余热,今日算是亲眼目睹了其中的一艘。后面正在施工中,露出桅杆的是一艘美国海军“阿利·伯克”导弹驱逐舰,是美国海军现在最多的主力舰。

住宿舰前面又是一艘苍龙级潜艇。

船只继续前行,逐渐航行到美军的船坞附近。最近的码头停靠的是美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8号舰“安提坦”号(CG-54),属于基线2构型。提康德罗加级(后面简称提舰)也是曾经的网红。由于是世界上第一型批量服役的装备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防空导弹的舰型,提舰终于使得美军航母在八十年代后获得了可靠的防空保护伞。其相关的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奠基了现在网上常说的“盾舰”的构型。如今,提舰已经年近而立,但依然以其出色的设计余裕和完善的防空指挥能力承担包括航母战斗群防空指挥舰或反导试验舰的任务,可以说在美国海军最近数十年的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时的对岸,出云号再向前,是一群海自的舰船,由于观光船最后返回时离这些船更近,所以会放到后面介绍。
再回到提舰这一边,又看到三艘美军舰船,都处于维护状态,船身被施工用的脚手架包围。离得最近的一艘依然是提舰,第21艘“希洛”号(CG-67)。舰桥上被白色物体遮起来的位置就是相控阵雷达。船边的一艘小型的旧船应该也是住宿舰一类的服务舰只。前面一艘依然是提舰,由于看不到舷号,我难以辨认。此船挂满旗,机库位置挂著大幅星条旗,可能是在举办一些活动。从后方看, CG-67号船头上方的带着白帽子的小东西是著名的“密集阵”CIWS(迫近武器系统),相当于人民海军中的近防炮,作为战舰最后一层硬杀伤的防御手段负责对付漏网的反舰武器。国旗上方相控阵雷达再上面时两具火控雷达,负责为防空导弹照射目标。舰尾除了一门火炮外,桶形的是“鱼叉”式反舰导弹,已经属于较为落后的类别了。

上图最左侧看起来像配角的船只,事实上是第七舰队的旗舰,“蓝岭”级首舰两栖指挥舰“蓝岭”号(LCC-19)。作为指挥舰,其武备不是很强,但是具有发达完善的通讯装置,有能力对大型登陆舰队进行排程,所以今日其已经服役近50年,却依然活跃。“蓝岭”舰和中国缘分不浅,在香港回归后曾6次访问香港,四次访问上海,一次青岛,一次湛江,作为“和平使者”可谓尽职尽责。

钜舰下有一艘海上保安厅的放射能调查艇,艇名さがぬき(MS-01)。

接着船只驶向开放水域,远处是住友的船厂,附近有几艘大型民用船。

远处海面上泊著一艘船,远处看舰型不像是战斗舰只。一开始我没有在意,放大拍摄的照片以后第一感觉这个涂装是英国皇家海军,再放大看到了舰首的米字旗,舰尾的皇家海军旗,还有作为辨识特征的尾部坞舱。这是“海神之子”级船坞登陆舰首舰“海神之子”号(HMS L14)。此船是继上一同类别船“无恐”级后建造的新型船坞登陆舰,具有运载、医疗、指挥等多重功能。“无恐”级在马岛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此级必然也是吸收其经验而建造的。查阅网上新闻,发现七月底八月初,此舰确在日本进行训练、访问。

此时,从外海到来的一艘小型运输船与我们并行了很久。后来查询得知,此舰为1号型输送艇2号(2002)。

旁边水上的浮标,上面的字是否意为“第一之花”?我不甚清楚,希望了解的朋友指正。

船只不断拐弯,很快到了北侧的港区。大老远看到了一艘军舰的尾部,从机库形状来辨认,确为“秋月”级。辨识尾部的假名名称加上侧面的舷号,可以知道此舰为あきずき(秋月)级2号舰てるづき(照月)号(DD-116),是海自最新锐的通用驱逐舰,具有完善的反潜体系。同时由于装备了日本自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美制“改进型海麻雀”(ESSM)型防空导弹,具备其所谓的“僚舰防空”能力。在装备美制“宙斯盾”防空系统的导弹驱逐舰(DDG)忙于应付弹道导弹或远端航空兵/导弹威胁时,“秋月”级负责保护这些大型舰的安全,通俗来讲就是一环套一环。

其一旁的码头上系泊著一艘舷号为404的辅助船只,这类船只是我的弱项,我当场也没有辨识出具体是哪艘。不过令我深感蹊跷的是,回国后翻阅不少文献,甚至海上自卫队的官网,都没有这艘船。而与其相邻的ASR-403和AS-405都存在,404号的舰型与403又极为相像,我猜测这可能是最新型的辅助舰只。果然,这是今年春季刚刚服役的另一艘潜艇救援舰,是ASR-403的姊妹舰。ちよだ(千代田)号(ASR-404)是日本最新型潜艇救援舰,属于ちはや(千早)级,废除潜艇母舰功能的同时增强医疗装置。

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うらゆき号(PC-33)。

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たかとり号(PM-14)。

一旁的港内有不少拖船之类的小船。

接下来出来了令人感慨的一幕,我想也是难得的一幕。远处的水面上,停泊著一艘看起来不是特别旧的辅助舰只。但是仔细一看,舷号已经被涂抹,船体也做了些许修补。后来在社交网站上刚好看到网友释出的,这是上一代ちよだ(千代田)号潜艇救援母舰。本船1985年服役,按照海自的标准,现在差不多要退役了。不过应该是刚刚退役。证据有二,我手头上有一本16年截稿的舰船纵览,有本船;海上自卫队官网的数据库里,有本船。可是看看眼前,显然“千代田”的名字已经给了新的一艘船了,而这艘已经退役了。两代同港,对于我这种业余军迷,不知道还能有几次。

旁边有一艘扫雷艇,えのしま(江之岛)级扫雷艇10号艇ちちじま(父岛)号(MSC-605)。是日本最新型的扫雷艇之一。和潜艇差不多,二战末期日本也遭到美军的“饥饿战役”,也就是空投水雷封锁日本全境。所以战后格外注重反水雷作战。直至今日,还有不少讯息称日本的扫雷能力首屈一指。

松浦公司的起重机,挺有意思的。

运送水泥搅拌车的驳船。

接下来,船只经过美军的一个岛和岸边间的狭窄水道,回到起点。这是岸边山体的固定情况。

此时,已经12点了,美军的那艘“安提坦”号已经出港准备活动了。

回到了上面说到的有一片船只的地方。先看到的是两艘小型船只。从外形和装置来看,应该也是与水雷战或辅助功能有关的舰艇。近处大一点为ひうち型多用途支援舰えんしゅう号(AMS-4305)。前面的小船为水中处分母船3号(YDT-03)。

旁侧有海自目前唯一一艘迎宾船,はしだて(桥立)号。除了迎宾外,还可参与救援工作。

接着又来到大舰旁边。开头的是せとゆき(濑户雪)号训练舰(TV-3518),其前身是はつゆき(初雪)级通用驱逐舰10号舰濑户雪号(DD-131)。在海自,退役后有些主力舰会转籍训练舰,继续发挥余热,本艘遍属于其中之一。即使能够以训练舰的身份继续服役一段时间,留给八十年代入役的初雪级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今日能够目睹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紧邻的是一艘新一些的舰船,90年代服役的むらさめ(村雨)级通用驱逐舰首舰むらさめ(村雨)号(DD-101)。此舰同时装备两种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在舰船史上并不多见。作为正宗的通用驱逐舰,本舰延续了自己这条技术线路中反潜轻防空的特点,不过是海自第一型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通用驱逐舰。

下一艘则是一个重量角色,こんごう(金刚)级导弹驱逐舰2号舰きりしま(雾岛)号(DDG-174)。金刚级导弹驱逐舰是亚洲第一型装备相控阵雷达的导弹驱逐舰,是美国“阿利·伯克”级早期型翻版。海自护卫舰队每队配备一艘本舰,作为防空的主要力量。截止到2010年,包括雾岛号在内的四艘同级舰全部具备了反导能力。漫画和动画《次元舰队》的主角就是一艘以金刚级为蓝本想象的みらい(未来)号。

紧挨着雾岛号的,像一个怪物一样的舰只为とわだ(十和田)级补给舰2号舰ときわ(常磐)号(AOE-423)。本舰率先设定了邮局。

隔开一段距离停泊的是三艘两型舰船,全部为通用驱逐舰。最近的111号和110号长得很像,的确,它们是たかなみ(高波)级通用驱逐舰首舰たかなみ(高波)号(DD-110)和2号舰おおなみ(大波)号(DD-111)。高波级是由村雨级改良而来,基本设计、动力延续村雨级,但将村雨级两套分离的垂直发射系统合并为一种型号。同秋月级,2004年以后,本级舰也装备了ESSM型导弹,使得综合战力明显增长。

至于最远处的那一艘,是村雨号的姊妹舰,村雨级7号舰いかずち(雷)号(DD-107)。
隔过一个码头又是一艘亲潮级潜艇。

又一次经过出云号后,我们安全返回码头。盘点一下本次巡游,共有海上自卫队15种型号的舰船,海上保安厅3种型号的舰船,美国海军4种型号的舰船,一种英国皇家海军舰船;包括多型导弹巡洋舰、直升机驱逐舰、导弹驱逐舰、通用驱逐舰、两栖指挥舰、船坞登陆舰、训练舰、潜艇、扫雷艇等十余种舰种,可谓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然而直至回国,有一个谜团一直困惑着我。开头公园里看到的美国航母上哪儿去了?开始我认为观光船没有到那边的港口,不过很快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观光船运动的范围远远大于岸边,且包括岸边的角度。后来,我按照岸边那张图的景物重叠关系,大致确定了美国航母的泊位。等我翻看观光船上拍摄的附近的照片,发现空空如也。如果真的存在,以航母的体型,必然是相当专案。我检视照片拍摄时间,岸边那张是十点半拍摄的,观光船航行到预计码头已经快12点了,它可能在这段时间里走人了。可是在港外海面上我也没有看到任何踪影,可以说是一个遗憾吧。
从观光体验角度来说,船只航行得不太平稳,用单反很难保证地平线是平的。海上风特别大,对拍摄也有一定的影响。又因为军舰在两边出现,所以坐着观看其实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而像我一样忽左忽右地跑,就特别要注意自己和相机的安全。另外船上的介绍广播是日语的,也没看到介绍人,所以大家不妨就先拍拍照片,有兴趣回国再慢慢体味。

上岸以后,我买了点小纪念品,接着开始准备下一步行程。

提到了去往军港的路上经过了一个公园,我们是下午四点多在新横滨的新干线,还有点时间在多参观参观,于是我们又往来时的方向走。
公园内值得一提的就是各种纪念碑,主要是用来纪念旧日本海军的。

军舰山城之碑。山城号,扶桑级2号舰,一战后建造的超无畏舰之一。由于贯彻了日本海军堆砌的思想,造成许多缺陷,后来进行了大规模改装,并于著名的苏里高海战中遭美军雷炮攻击沉没。这里的军舰不是我们一般所谓的军舰,而是旧日本海军的一种特殊标准,总体可以看做主力舰和大舰,但更为复杂。为军舰者舰首有菊花纹章。

军舰长门碑。长门号,长门级首舰,一战后建造的超无畏舰之一。和姊妹舰“陆奥”号与美国的3艘“科罗拉多”级和英国的2艘“纳尔逊”级并称海军假日时代的“Big Seven”。装备有410毫米口径的主炮,并由于其优美的舰姿为日本人民所喜爱。长门号是旧日本海军唯一一艘幸存至二战后的战列舰。

军舰冲岛之碑。冲岛号,单独一艘的大型敷设舰,诞生于二战之前,在二战中打满全场,最终在45年5月被美军击沉。

这就是那位Verny,可以看到,因为他是法国人,还专门在牌子上增加了法语。他是法国的造船家,为新建立的日本造船产业贡献很大。

小栗上野介忠顺,应该是负责法国这边的事情,最后因政见不合被政府斩首了。

喷泉。

战列舰陆奥号主炮。陆奥号,长门级2号舰,身份和长门相同,也是日本海军的宝贝。1943年,陆奥号在位于柱岛的泊地离奇爆炸沉没,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原因。此为后来打捞上来的一根410毫米主炮。

远处的海上自卫队横须贺地方总监部。

公园北部尽头就是一个小小的Verny纪念馆,参观免费,我们就进去了。管内展出一些和横须贺市工业、海军发展有关的展品。

这是刚才那门炮的主人,陆奥号的模型。

旧横须贺制铁所的蒸汽锤。

生动的体验活动:帕斯卡压强的小游戏。

那个蒸汽锤的模拟演示。

旁边是一些历史展牌。

一些老照片,文物。

一个叫辰巳芳子的人,好像是个做菜的大师。

各种相关的书籍,我翻了翻,确实不错。

旁边又一个蒸汽锤,还有一些旧物。

日本人最爱干的事,今昔对比。

我们顺着一个楼梯上到二楼,二楼是假的二楼,其实就是一个小台子,可以俯瞰一楼的那两个蒸汽锤而已。旁边有个管子开了口,里面有风吹过来,我听朋友说可能是直接导的海风。

这种小馆我没去过几个,如果放宽要求的话,下面大阪的和平中心可以算做一个。记录历史的一个角度,但是辅以详实资料从而见微知著,同时做好本国语言和英文的对照,确实令人觉得颇有一番风味。

港区参观完毕,我们按计划前往三笠公园。不过看了附近的地图才发现,到三笠公园有小两公里,需要步行,而我们事实上需要在三点左右先坐JO回到新横滨才能乘新干线,所以路上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横须贺市看起来确实就要秀气多了,路旁虽然偶尔有些比较高的楼,但都是住宅。有一个令我特别不接的地方,很多十字路口的某个方向是没有斑马线的,需要上过街天桥来过马路,给我们填了不少麻烦。

暴走了十几分钟以后终于看到了三笠公园的标,没想到进去真是个公园,想看到三笠号还需要走不少的路。

终于有点眉目了。

进去以后我让朋友帮我买一下票,我赶紧在景点位置多拍几张。
三笠号,敷岛级战列舰4号舰,为标准的前无畏舰。由于在日俄海战中担任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的旗舰而著名。前面的铜像就是东乡平八郎,带领日军海上部队赢得胜利。

船头有个碑。

到了门口的牌子上才看到,较长时间的路线需要花费六十分钟,看来这此已经没有机会进行完全参观了,因为已经两点了。
门口的介绍牌和大和号的穿甲弹。

舰尾305毫米双联装主炮。

后部装甲指挥塔。

旅顺港外敷设的水雷,炸沉了沙俄旗舰、炸死了司令。

描绘当年情况的画作。

舷侧副炮群,最近处这个还可以上下左右摇动,稍远处那个轮子是人力操舵时候用的。

Z字旗,只要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必然晓得这个形象。

前甲板所见。

相对的,前部主要装甲指挥塔。

舰桥。

100多年前东乡的视角,今天我站在这里,令人感慨岁月无常。

无线电室。

趁还有点时间赶紧钻到下甲板,有买纪念品的地方,但好像是在岸上。顺便看了一下旁边的指示牌,下甲板前部是讲堂,中部是历史展览,后部是复原的当年的舱室。

展览之例。

这艘船是英国造的,这是当年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厂的竣工纪念。

藏品之例。

东乡平八郎的物资和他那句著名的话“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励努力”。

盥洗室,条件算不错的了。

会议室。

当代很多日本的公司里都会在什么地方弄一个小的神社来祈祷,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三笠这种冲锋陷阵的军舰更少不了。

中央部位的资料展示。和Verny纪念馆类似,没有因为规模较小而有丝毫马虎。不过,当时马上就要三点了,我必须离开了。有很多舱室没来得及参观,留下了遗憾。


朋友在路上查了铁路时刻表,发现我们必须要在20分钟内赶回火车站,这样最终才能赶上新干线。接着就是一阵飞奔到军港拿上行李又飞奔到火车站,最后都喘不过气来了(我揹著两个相机)。

还好日本的火车方便,刷卡进站就看见一辆横须贺线,朋友说赶快上赶快上,我们就都上去了。车一开发现不对劲,这怎么往南走啊?突然想到刚才车头好像是冲南的!只能在下一站下了,我们又查询了时刻表没发现本列到下一站的时间和往正确方向的列车到那一站的时间一样,一分钟之内,究竟有没有机会呢?
结果是,到站的时候看到对面有返回的车,我们下车以后狂奔,奔了一半那列车开走了。于是被晾在了偏远的衣笠站。

下一列要有20分钟,当时想叫车,不过看了看好像根本没什么希望。琢磨了半天,终于想到改签这么一回事,又到网上去查,又是打电话,最后决定在新横滨站试一试。
站内看到的众多防范痴汉广告之一,我看问题应该挺严重的。

当然,改签的事情最后成功了,详情见出行-铁路一节所述,运气还是很好的。

如前所述,我在本行之前做了较多的功课,特别是从地图上进行路线规划。从横滨到大阪,这是很长的一段路,途中将经过不少河流,我在新干线上时,为部分拍了照,当作横须贺的结尾吧。
经过的第一条比较大的和,相摩川,入海口位于平冢市附近。

一条小河花水川的一条支流,同样位于平冢市附近。

这条很宽但是水基本没了的河是酒匂川,入海口位于小田原市。

中间经过山地的时候会通过隧道,隧道里面gps讯号是不好的,也对定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个不太确定,应该是天龙川,日本第一大河。

桥下是滨名湖,是日本第二大湖,不过只有65平方公里。

中间停靠在名古屋站,也顺便欣赏了一下名古屋的夜景。

再往后还经过木曾川和长良川,但是因为太过黑暗,已经无法拍摄了。

小结一下横须贺,说叫海军之城毫不为过。今天的军迷,恐怕也不得不“网上谈兵”,毕竟别人家的军队不是说碰就碰的。但是有如今这样身临其境的机会,一方面确实难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获得新的角度,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收获。至于开港百余年来沧海桑田所代表的日本发展轨迹,或许还要更多时间来来学习和揣度;不过,可以说这一天开了一个好头。

大阪—历史气息浓厚的关西之都

要说大阪,之前我还真没什么特别的认识,换句话说除了天守阁之外,我也不知道这座城市的代表和特色是什么。去了以后才感到,虽然是日本第三大、西日本第一大的现代化城市,但是却从各方面体现出和东京的不同,或许就是所谓的关西特色,从文化风貌、人、景物到地铁站里不知道站左边还是站右边,都是这样。


7月27日
在新大阪下了新干线,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坐两线地铁抵达长堀桥的住处,可谓是旅途劳顿。上了地铁以后发现,看来这边也有地铁是没有电子屏的,看来我们要小心了,不要再坐过站了。此外,这条重要的御堂筋线站台没门,也要同样小心。出站的时候研究了一下站内,地图指示之类的还是比较详细的,这令我还是松了口气。

如前所述,良心的nest HOTEL就在长堀桥出口外不到10米处,我们赶快安顿了下来开始研究吃饭问题。最后…决定还是垃圾食品。好在酒店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还有洗衣机,我想着这几天能够缓解一下疲劳。这一天就先这样,马上休息。


7月28日
早上稍微起晚了点,到谷町四丁目的时候已经八点半了。好在钻出来一看,大阪城离得很近,我们立刻走过去。这附近就是难波宫历史遗蹟,还有历史博物馆也在这里,我们打算看完城堡再说了。

大阪城公园(重点)系从丰臣秀吉于16世纪建立的大阪城上建立起来的,是昭和天皇即位大礼纪念事业之一。战争时期受到战火影响,战后进行了修复和改善。整个公园大概由一下几个部分组成,从大手门方向顺时针:西之丸庭园、二之丸,二之丸外侧是三之丸,内侧是本丸和山里丸,以上全部的东侧还有一些现代的太阳广场、市民之森,南部为城南地区,西部大手门外即大手前。其中和历史遗蹟、文物相关的地区主要是二之丸、西之丸及其包围的本丸和山里丸地区。可见,名称和东京的皇居还是很相像的,城堡外围也有非常宽的护城河。

外围参观是免费的,我们从西侧的大手门直接进入。

看了看地图,觉得应该先往北侧的西之丸庭院走,绕一圈以后再回到本丸南部,进入本丸直接去天守阁。于是先去了西之丸,结果发现要买票,200日元。

进入以后令人非常失望,原来是一大片草坪,有一些人在游戏,而这就是西之丸的主体了。

这个角度欣赏大阪,跟东京皇居的那张高楼古城的图感觉差不多。

这里可以比较远地仰视天守阁。

里面有个迎宾馆,虽然外面看起来古色古香,但很显然不是参观的地方。

唯一一个可以参观的地方叫焰硝藏,火药库的意思,可惜来得太早还么开门,大概10点左右才开门,我都惊呆了。更令人头大的是,西之丸北侧和二之丸中间没有通路,需要原路返回到进来的地方!于是我们只好回来,然后重新向东走。

走不远看到一个修道馆,和东京明治神宫里的那个馆差不多,都是现在在用的供人习武的场所,用人话来讲就是各类武道专案的辅导班。

既然已经到天守阁正对着的樱门前面了,那就直接进去吧。

进去右手竟然还有一个大型的酒店,看起来还是西洋风,我估计贵得要死。后来上楼看景物辨识才知道这好像是原来的市立博物馆。这块人非常多,全是照相的,地面是有很多沙子的石质地面。

可以直接看到天守阁的全貌了,天气不太好,可是楼依然巍峨。

上到天守阁本身是需要买门票的,可能是600日元,这个钱肯定得掏啊,不然真的白来了。
顺着石阶往上走两步,就到了城堡的入口,这个时候会看到两个队伍,一个队伍是坐电梯直接上到最高层,然后走着往下看;另一个自己上下。很显然前者的队伍要长得多,后者基本不需要排队,我们果断选择了后者。后来发现,其实每层之间的楼梯不过二三十阶,根本不值得一提。

二楼的金老虎、菊花纹章和一条鱼,怎一个耀眼了得。不过,这都是后来的复制品,但金箔是真实的。

这是一张很重要的图,画的是当年德川家康在这边打仗的场景,这几层基本都在围绕这件事说明。

展台上大群的兵人模型,孩子们和模型迷的最爱,也是吸睛的亮点。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资料展板,写着今天大阪城中存在的当年战斗的遗蹟、大阪城的结构与建造过程等等,对历史、建筑、科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稍微看看。

又是娱乐专案,可以租当年武士的衣服帽子照相,我觉得小孩子来一张还不错。

城堡里比较暗,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接下来的三四层是不让拍照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遗物手迹、画作、服饰,古城的缩比模型。其实日本博物馆里的展出方式一般也就那三板斧。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丰臣秀吉木像不要错过哦!四楼在讲战国年代的饮食,我大致看了一下,感觉是什么都吃,还有鲸鱼的皮和内脏。
接下来日本人又开始展示他们惊人的细致,刚才那张战斗全景图里的各位大奖都被抠出来,单独进行讲解。(那些篮框里就是人名,左边的展板就是介绍)

各种战旗,发现自己一个都没见过。

又是一个屏风,影象+模型。屏风的右只描绘的是1615年真田幸村队和松平忠直队的激战。

极其详细的资料图。我很好奇当年的记载怎么这么详细?

这个脑洞不错,上面是小故事,下面是小故事的立体视讯。今后VR普及了,中国的博物馆赶紧借鉴一下。

丰臣秀吉的生活。年谱家系,这种东西在博物馆里很多见。

天守阁的顶层是可以眺望整个大阪的,虽然比较低而且有很多保护网遮挡,但好在没有反光的问题了。同时也有经典的景物辨识牌。远处可以看到金刚山、生驹山等。不过当天天是真够差的。

下到一楼有个纪念品店。

上来的过程中其实就经过一个重要文化财叫金明水井户屋形,其实就是个房簷下面一口井。传说当年秀吉往里扔了一块金子来净水,但事实是那时候这口井根本就没有。

出来以后又照了几张,虽然知道是后来修复过的,不过确实挺华丽的。

前面就是所谓的山里丸。天守阁北侧的一片种树的区域。

有一个刻印石广场,石头上的刻印代表着当年不同的家族的区域。

接着通过极乐桥可以走到中间的二之丸地区。接着便可以看见我封面那张图,天守阁和今日维新展的旗子放在一起,绝对有着一种深重的历史气息。

本丸东侧的二之丸地区,是一大片梅林,好多地方都有梅林。

绕了半圈以后,再次回到本丸南部,在修道馆东面是丰国神社,可能跟丰臣秀吉有关。

接着原路返回。

出来以后,本来计划是历史博物馆,不过我认为导览图上“和平中心”应该有得一看,原来在马蜂窝上看过别人发的图文,好像和军事是有关系的,所以我就和朋友分开了,独自前往。大阪城公园城南地区的路上看到了一座宏伟的教育塔,我时间紧没有过去细看,不太清楚是干什么的。

城南一带的环境是比较安静的,很多人在跑步。

来到大阪国际和平中心,发现时一座相当现代化的建筑。日本好像绝大多数这纪念,那纪念的场馆外形都挺现代,神户有一个大地震的博物馆离得太远我没去,但也是大厦类的建筑。

门口摆着两尊雕塑,很显然有和平纪念意味。

又是一波令人哭笑不得的操作,告示说不让在馆内玩口袋妖怪,说是对遇难者不敬。日本玩口袋妖怪是得多严重了,需要单独拿出来说?难道玩别的游戏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个告示本身才有讽刺意味。
这个博物馆周一是休馆的,其他时间如节日、每年年末开始、月末等也有可能休馆。门票250,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的。

这里泼大家一桶冷水,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地方,是不能照相的。所以我就没有照片了,听我唠叨两句好了。我再次开启马蜂窝看这个博物馆,发现很多朋友说可以照相,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本馆分三层。根据我的记忆,先是二层,二层是各种展板、视讯、遗物等的综合展览,展示大阪遭受空袭的惨状。一层好像有一个特别展,是核击广岛长崎后的惨状,好像还有点别的展品。三楼是战后重建一直到今天日本参与的国际事务等,还有小学生作的海报和视讯阅览室。
先温馨提示一下,到军事内容我稍微囉嗦两句。我会以通俗的口吻,尽量客观地解读。
首先我要提供一下背景。
1944年,美国人在太平洋上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相应地,日本人兵败如山倒。截止至1944年中的马里亚纳海战,美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前进基地。从此起飞的B-29“超级空中堡垒”型重型轰炸机,可以直接将日本本土的大部分割槽域纳入作战半径。从此,除了海空之间全面绞杀之外,日本国土将第一次完全暴露在头顶上正义的天火前。(图片源自网络,应该是马里亚纳海战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日军在战争末期事实上进行了大量装备、编制改革尝试,从质量到数量方面都有,如果细化到具体的研究程序方面会发现,很多其实接近成功了。这一点和德国是类似的,德国的原子能和更长远的导弹工程在受到打击之前是有很大进展的。回到日本,有一点比德国更悲观,就是即使很多装备研发成功,日本也缺乏能力达到上级安排的产量。面对日后美军铺天盖地的飞机舰船,其实依然是无力回天。当然,战争年代的疯狂是不允许投降的。(图片源自网络)

不过,正如很多文献里所说的一样,如果轴心国保持了一定的战争潜力(指的是各种战略资源及其正常运作)并开发出了更多的先进装备,那么盟军必然要付出大的多的代价才能结束战争。在1944年和45年各种商讨战后的会以陆续展开,这时候商量的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减少损失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任何一个盟国对战争报以过于自信的态度,后果依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因此,诸如美国这样的视人命重于千金的国家,决定尝试一下科技的力量。(图片源自网络,B-29火烧东京前后)

有关战略空军,这又是另外一个深奥的话题了。总之,飞机在诞生仅仅四十多年后,体重已经翻了近200倍(飞行者1号对B-29),效能更是天上地下。曾经弱不禁风的木头鸟,已经能用钢铁烈焰摧毁一个国家的战争意志。既然航空力量具有如此价值,对其深入研究必然不能少。大名鼎鼎的杜黑在其著作《制空权》,最早将战略空军的思想体系化,后来这一点又被各大强国所完善和实践。直至二战中后期,美国人在这方面走在最前面。B-29,作为二战时期投入使用的最重型战略轰炸机,效能远远凌驾于其他品牌至上。能够携带数吨炸弹飞行超过六千千米,这在当时已经是人类科技的极限了。同时,B-29并不是慢吞吞的笨鸟,超过550千米的时速和上万米的作战高度,事实上已经令绝大多数日本军机望尘莫及了。再考虑到全身数十挺速射枪炮组成的炽热火网和高达30米的轰炸精度,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典范了。日军航空工业除了技术,在派系斗争上还有一堆问题,诞生出来的发动机必然不甚理想,加上劣质的航空燃油,使得大多数飞机难以在万米高空平飞作战。而那些13毫米的小水管对于B-29的重甲来说伤害实在有限,以至于自杀撞击派上了用场。(图片源自网络)

正是这么一型令日本人绝望的飞机,美国人生产了千百架,用它们轮番轰炸日本的各大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军事中心。1945年,硫磺岛甚至冲绳被攻克之后,号称二战最优秀的长程战斗机P-51,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野马”,被投入到对B-29的护航中。这样一来,日本人连撞击的机会也不多了。
本馆着重记载的大阪轰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近代之后,天守阁附近被各种武器、弹药制造厂所环绕,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充套件,为日本的扩张源源不断地提供材料。所以这里被美军视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而受到特别关照。(图片源自网络,可能引起不适,B-29轰炸东京后区域性景象,若此日本人日子是不太好过)

2层记录了20世纪初战火中的世界、大阪城的军事化和扩张,展示战时的教育和儿童生活,以及空袭前夜大阪市民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展板的题目是“动员全日本人来确保胜利”,也就是常说的“一亿总动员”。总动员意味着国家将人民作为战争资源,从而投入到总体战中。因此这可以充分说明,日本人也承认确实是全日本都在参战。总体战之下,国家失败就是国民失败,这一点毋庸置疑。接下来,政府实施配给制度,并且进行言论管制;女性成为劳动的主力;寻找替代性事物贡献出任何金属器具。后面就是一些家书了,报个平安,祈祷一下之类的。另外还有一些作战的地图。可以看到,全民皆兵不过如此。
中间上楼的楼梯是各种当事人的语录和小孩画的画。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老百姓当然是被蒙在鼓里,只是看到自己家今天死一个人明天死一个人大的,确实感到对战争的反感。不过如果仅仅看到这个层面,也必然是片面的。(图片源自网络,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火海)

一层是一些模型展,有美国人当年的炸弹、燃烧弹、废墟残害、防空壕等。谈到了美军从精准轰炸向无差别轰炸的转变。还有马蜂窝别的朋友提到的模拟原爆轰炸,说实话不是真实的已经很给面子了。还有一个模拟的防空壕,我自己没有进去体验,环球网记者的报道说还挺有意思的。
三楼是介绍战后的时期,主要就是当事人讲述,废墟上崛起一类的故事,以此来歌颂一下人民的伟大云云。
最后讲和平的未来,以和平宪法开头。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呼吁储存战争记忆传承给后代,最后再加上小朋友们做的海报,包装得漂漂亮亮。我倒是想赞叹一下日本小朋友写这么多这么难的汉字还是挺不容易的。(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日本国内一般的这种纪念场所,都在用和平说事,这样宣传其实不过是政府的伎俩,对日本人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和平是怎么破坏的,又是怎么换来的,通过全方位的知识从而理解道理,或许才能保住真正的和平,而不是每天感慨一下,“和平真的来之不易啊,再也不想死人了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日本的战争博物馆中对于具体的事件记载都非常详细,确实是很好的资料。但是,对于战略层面,不是含糊其辞,就是只字不提。这一点媒体上天天都在炒,今日我亲眼目睹,体验到了这种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态度。对于二战,开战以后敌对双方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值得一说的政治问题了(盟军内部后期孕育的分裂到时可以说是冷战的开端),有的只有军事问题,说白了就是仗怎么打。不过对于百姓来说,仗怎么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仗怎么打起来的,这是政治问题,是战前多少年铺垫下来的,日本对于这一点的逃避态度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话说回来,日本的战争博物馆确实做工精良。不管有没有人光临,大量详实的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最终以清晰的模式呈现,并且尽量配以英文对照,是将人说服的最好办法。因此,政治层面的争锋相对是一方面,我国的博物馆任重道远。

出馆返回到大阪城公园西南角,就是大阪历史博物馆了。博物馆其实是一个连体楼,旁边是大阪的一个广播大楼,两个楼公用出口,就是下面球形的那块。

大阪历史博物馆(重点),是全方位、全时段介绍大阪历史的综合博物馆,通过各种媒介向参观者展示1400年大阪的发展历程。
进入以后左手边是博物馆,先看了一下牌子了解基本情况。本馆介绍大阪通史,从古代一直到现代。并不是整个楼都是博物馆,其中只有6-10层以及1、-1层是展示。1、-1层是难波遗址的展示,应该不属于重点。7-10层是常设展,6层是话题性质的特别展。常设展门票600,加上特别展好像是1000左右。我并不推荐大家直接买通票,因为对于咱们旅客,那四层也是主要的,而且可以照相;相反特别展可能是咱们不了解或者不感兴趣的,还要多画很多钱,关键还不能照相,所以大家最好斟酌一下。
这就是从1楼售票处旁边看到的部分遗址。

参观顺序是这样的,购票后电梯会直接把人送到10层,从古代开始,坐扶梯逐次向下参观。到达7层或6层再有直梯把人送下来。中间我有点事想返回上层,找了半天在馆中部找到了直梯。
不过我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本来人家说6层不可以照相,其他可以。我正好给听反了,直到到六层不让照相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当然我看上面几层有不少人在照,我就拿手机拍了几张,所以数量和质量都比较低了。
10层讲的是难波大阪,也就是楼底下那群残垣,是大阪的诞生之地。展厅的结构都是橄榄形的,长轴连线左右两边各是一个大的展厅,里面再详细分划。
我估计我看的顺序有点问题,上来就是宫廷礼仪的世界了。里面主要就是一些古建筑的模型和古人的模拟模型了。有一波比较高大上的操作是面向东南侧难波宫遗蹟的窗户先会被窗帘盖上,上面播放古代祭祀的视讯,放完了再开启,人们就可以看到今天的大阪了。同样,窗户下面也是有今昔对比的展示牌。整个循环是8+4分钟。

另一侧的展厅就是标准展示,文物+展示牌,古代也基本就是一些陶陶罐罐的。但是上面有比较详细的制作工艺、出土过程、历史背景等的介绍,还是非常生动的。展览内容主要包括难波的寺庙、都市生活、移筑、难波之海、古坟时代,各种建筑模型和地图非常精美。大阪在近几千年内地形变化非常巨大,原来中间是河内湾,现在已经是陆地了。下楼前我发现了一个小桌子,上面有四国语言的小本,相应位置可以盖章,每层两个,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其实目的是需要回答问题的,当然咱们也就不用管了。

下楼的时候在9层半可以眺望窗外的大阪核心区域,有景物标识。此外橄榄的另一侧有休息室,可以饮食。

9层是中世和近世的大阪,前者指大阪本愿寺时代,后者指天下之台所时代。这块我基本是一窍不通,关键词大概就是丰臣秀吉、安治等等。模型比上面那层更多,除了建筑之外,有很多全景模型,刻画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墙上就是各种的图片和,层层叠叠的。整体布局是,中间有两座桥的模型,叫安治川桥和难波桥;一旁的墙壁上是各种生活场景,比如米市、物市之类的。

另一边就是老老实实的文物展了。主要是大阪的建设和发展。包括秀吉的城建、大阪三乡、住友吹铜所、天下的台所、城市生活、角之芝居、町人的文化等方面,最终以幕末维新结束。

8层是近现代,内容为发掘历史、特集展示、大大阪时代。这块就比较现代了,进去俯瞰7层的展品,对面墙上有历史照片和模型,都是近代大阪。对面是天保改革,展示天保时代的亮暗两面。旁边是所谓的发掘历史,其实是小孩子的考古游戏。以漫画故事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考古知识,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7层依然是近现代,进行更为细致的大大阪时代的讲解。各种近现代文明的特征,如商业都市、地铁、公共设施、工厂、广告、剧场、郊外住宅等均得到展示。同样是,模型、图片、文字结合的展示方式。所谓大大阪,是大阪于1925年进行第二次城市扩张,合并44个町村,人口超过211万,超过东京,工业产值也居日本首位,因此得名。

对面又是老老实实的展览,示社会·产业、近代都市建设、各种博览会、捎带提了两嘴打仗的事情、文化艺术、祭祀、生活。还有一个人叫鸿池幸方的生活用品,他们家族是搞银行的。最后说了说战后的发展。

下面就是特别展了,主题是西乡隆盛。西乡是幕末萨摩藩武士,也是后来的政治军事家。和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并称维新三杰。《最后的武士》一书及翻拍的电影就以他为原型。这一层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西乡的各个方面,从黑船来航开始,到维新的高潮,再到辞职和西南战争,跌宕起伏的人生令人 感慨。
从历史博物馆出来已经快五点了,本来想着要去大阪企业家博物馆,到了以后门开着却放著障碍物不让进,也没人,我很奇怪。往上走的时候看到了工作人员,费了半天劲才明白是4:30截止入场,当时是4:37,所以不能再进去了。然后就坐地铁直接奔赴今日最后一个参观区域。

最后一个区域就是心斋桥那边了,在难波地铁站下来那附近,是大阪最繁华的区域,我们要来个闹中取静。在那片闹市里,有法善寺和上方浮世绘馆两个可以参观的地方,我们要在天黑之前速速解决。

法善寺很小,就在一条街旁,供著不动明王,有不少当地人和游客都在拜访。

法善寺出门斜对角就是上方浮世绘馆,门口很小,旁边有一个白底黑字的招牌和一只画著浮世绘的猫。本馆是01年开的,主要收藏了一些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作。门票500。

馆共三层,环境幽静。主要讲江户时代、大阪和京都(上方地区)和名所图会相关的作品,以戏剧或者歌舞伎演员为主要题材。最顶层是一个DIY体验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大概500-1000日元,也不太贵。

新垣结衣参演的一部电影《Code Blue 剧场版》于7月27日在日本上映。我之前仅仅把这件事当成一般的讯息,跟着粉丝们高兴高兴而已。但临行前才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自己不能看一场呢?于是问了在日本的朋友,说购票之类的问题不大,我考虑到大阪的行程稍微松一点,觉得在大阪看场电影。去日本之前在心斋桥附近找了一家电影院,于是我们从难波站坐一站过去,难波附近有很多新垣结衣的巨幅海报,地铁站里也不例外。

到了心斋桥后步行抵达那个影院,影院在一家非常繁华绚丽的大楼的最高层,这栋楼还有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弧形扶梯,可算是开了眼了。不过进去以后,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部电影。这时候朋友跟我说,也没说这个影院就一定有,应该在网上查查。回国以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主要在TOHO Cinema上映,应该去找TC的分店。当时朋友很给力,很快就查出来附近的几家在29日上映的影院,最后决定去北面梅田那家,因为晚上正好要去那里吃饭,顺便把票买了最好。

梅田看起来也是一个繁华地区。梅田车站的灯光造型配上淡紫色的天空,这张照片可以说看着很有意思了。

梅田附近全是高楼大厦,想找那么一个电影院并不太容易。我们穿梭了好一阵子,又打听了一些商店里的人,终于找到了位于一座大厦顶层的电影院。一下电梯就看到了海报!

买票根本不用费任何口舌,自动售票机选时选座位,一两分钟搞定。

接着开开心心去吃蟹道乐咯!蟹道乐梅田店同样在一个大楼的最高层。蟹道乐的服务可真不是吹的,比如倒酒的话是杯子下面放一个碟子,倒溢位来才停手。当然菜也是不错的,螃蟹怎么做的都有,如图的寿司特别好吃。详细情况还是大家来日本自己体会吧,吃的感受很难如实地传递。

饭后直接返回酒店了,整理整理照片、资料,看看书就睡了。

7月29日
今天是大阪的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本来的行程安排是正常的,但是因为大阪的酒店多订了一晚,所以最后空出来至少一个晚上,我才可以看电影。不过从事后的角度看,这不仅没造成什么损失,还多看了一场电影,还是不错的。
早上起的不造,因为估计南部区域人也不会太多。接近九点的时候,我们到达南部的中心,四天王寺区域。我们是从北面到的,所以先通过干门进入三元大师堂,整个寺庙西北方的一个碑园。

四天王寺,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庙,其布局来自中国。尽管饱受天灾和战火的摧残,但每次都得以按照原貌重建,至今仍然保持着飞鸟时代的样子,继续履行其作为佛教重地的职责。

接着进入北部区域,是一些我完全看不懂的庙,供著一些完全看不懂的佛。

北边的核心是一个叫龟之池的池子,里面确实有好多乌龟,河上面有一座桥叫石舞台。后面那座大殿叫做六时堂,现在依然容旅客参拜。东边有一个买各种东西的龟井堂,我只是觉得这幅装饰不错。东北部是一个叫本坊庭院的地方,我们并没有去。

接下来来到中心区域,门口在西边,看到了极乐门。极乐门的东边就是需要收费的核心区了。

售票处在核心区域西侧西重门里,票价300,因为其实也没什么可看的。进入以后左手边是金堂,后面是讲堂。

金堂南边就是五重塔了,是四王天寺的地标。塔可以进去,但是要脱鞋。每层之间都有陡峭的台阶,旁边全都是密密麻麻的佛像。顶层可以看外面,但既有严重的建筑结构遮挡,外面还是全包络的防护网,拍好照片就不要想了。

极乐门南侧的弘法大师修行像。

报到证门外专门拍了一张南大门的游客照。

从礼拜石处看仁王门和五重塔。

仁王门。

东侧的太子殿,好像在修葺。

宝物馆,可惜不开门。

再次返回极乐门的时候,和尚们来上班了。

极乐门向西望去。

最后来一张标准照,包括石之鸟居、极乐门、五重塔这几个重要建筑。


接下来往西走,前往庆泽园一带。这边人要比中央区少了很多,加上环境比较清幽,让人比较清静。中间经过堀越神社。大阪城内这种小型神社随处可见。

路上可爱的动物专门学校招牌。

颇有创意的酒店招牌。

到了庆泽园以后发现,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公园,里面有很多景物、场馆,比如茶臼山和后面要提到的市立美术馆等。园内比较安静,但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园内最大的建筑就是大阪市立美术馆了。结果在门口就发现中奖了,19日-30日本馆关门,正在进行展品替换工作,地下馆是开的,我们也只好去了。

进去以后发现展览为“大阪私学美术展”,应该就是私立学校学生的画作展,参观是免费的。虽然看起来并不是什么重磅展览,但是服务依然很好,工作人员会给你一本所有展厅和一说作品的合集,后面有详细的作品列表,可见其准备工作的细致。
从走廊一端到另一端一共有四个展厅,每个大概几百平米。周围和中间的墙上基本都是画作,地面上摆着雕塑等。有初中生画的,也有高中生。水平的话,虽然我不怎么懂美术,但是有不少朋友是画画的。这些孩子脑洞是很大的,水平大概也就那样,因为很多作品本身就没得奖。但让也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主题、形式什么都有:二次元的、古典的、各种派;油画、版画、速写、雕塑等等。管内有很多学生拿着纸写写画画,我感觉可能是在投票。还有一些大人也拿着发的那个手册一一对照观看。对学生画展有如此之兴趣,确实令我挺开眼的。

参观毕出馆,刚才憋著的云现在已经爆发了,因为还要操作相机,于是我们只好等著雨变小一点再出发。过了一会,城市出现了少见的阳光雨,我们在阳光下,旁边云下面的雨被吹过来,颇为有趣。途中经过了天王寺动物园的门口,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动物园。


动物园的对面,有一个大门写着Sinsekai,通天阁·新世界,看来我们到达了下一站。

所谓的新世界其实就以一片著名的老街区,有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店,是很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以下是各种花了呼哨的招牌,如此绚烂,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著名的河豚料理就在街心处,河豚非常显眼。

接着我们穿过了新世界,去到西边找到一家叫十八番拉面的馆子吃了一顿。路上见到一辆观光大巴,涂装可谓颇有创意。以日本的物价标准来说,这家店相当便宜,我要了一碗鸡肉米饭,才六百多,当然量也比较少。

接下来返回新世界区域,准备前往通天阁。闹市区抬头仰望高耸的通天阁,又是一种特殊的韵味。到刚才河豚那个路口,往里走就是通天阁了。


通天阁(重点)是大阪市的一座展望铁塔,高度很低,只有103米。本塔分为两代,第一代在1912年建造,第二代在1956年建造。从塔基座的尺寸就可以看出来,通天阁甚至是四个脚支撑起来的,直径不过十余米,上层必然不过太过庞大。

展望台售票处在底下,要从旁边一个类似于地铁入口的地方下去。

结果发现里面人头攒动,好像是某个娱乐团队在进行活动,当然我完全没听说过。到中间八十多米的两个展望台票价700,顶层的在这两层额外购买。

接着上电梯到达2层,18米高,然后需要排队等待再次上升。排队的旁边是商店,还有通天阁相关的知识,和一些奇特的展出(将棋、キン肉マン)。到快要上电梯的地方有一个给人画画的。

电梯会到达87.5米高的黄金展望台。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高,但是对于周边的建筑已经是一览众山小了。最令摄影者感动的是,背后没有灯光,所以即使透过玻璃也没有炫光,照片清晰干净。

在本层周围一圈有个八个柱子,柱子上摆着各种卡通造型的佛像,称之为八福神。在佛像下面有印章,但是需要自己带纸,有收藏爱好的朋友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本层购买顶层的的门票,可以直接从楼梯上至94.5处的特别室外展望台天望乐园。购票会送一盒通天阁咖哩。

顶层所见如图,安全是非常有保障的,而且并不影响照相,一般单反相机的镜头可以从两根铁丝之间伸出。同时,也有传统的东西南北方向景物辨识牌。那个绿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守护神比利肯福神。向南远眺,可以看见知名的金刚山(下面第2张图那座高楼右侧第二个山峰),同样也可以看到葛城山和生驹山。大家还可以找找大阪城,在一座遥远的蓝色玻璃建筑下面,放大后看还是比较明显的。

望向最高处。

鸟瞰刚才经过的那一片绿地,可以很清晰地辨认美术馆、动物园大门等。

不得不说,这没窗户看得就是过瘾!但是顶层风比较大,大家还是要注意安全。
下到84米处的4F,后面就有灯光了,不过还不是特别烦人,有更加详细的地标识别(8个方向)。

有个小佛,要摸一摸它的脚。这里也有一个纪念盖章,是全日本塔协会旗下的。

总体情况如下,头上是大阪的各种标志性景点的轮廓画。望远镜是要投币的,有单反的朋友其实放大照片就行了,不用花那几百块钱。

三层看完了就下去。先经过的是新世界-通天阁一带的历史介绍。

接着来了一波强力推销,主题展“百奇和通天阁的历史”登场。各种脑洞开启的展品少不了,格力高的标志也少不了。

第一代通天阁附近区域的模型,灯光的颜色还会变化。

接着必须通过刚才上来的时候经过的商店,里面的主角是他们这儿的小佛爷。

最后坐电梯再下去。

到下面以后那个娱乐活动已经刚开始,大家可以仔细看看面孔。

出来以后,再抬头看看通天阁觉得钱花得还是很值得的。


这时候才两点,我想着前一天没有去成的企业家博物馆,于是打算再去瞧瞧。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这次连门都没开。我看了看旁边的牌子,周日休馆。我只能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于是就有了上面交流和参观一节中的教训。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去不了企业家博物馆,但是想到前一天没有去本来计划的梅田蓝天大厦,觉得不太甘心。看到时间还比较富裕,赶在在电影(6:40)上映之前去一趟为好。本来展望台也没什么可看的,拍一圈照片就可以了。
梅田蓝天大厦(重点),大阪北区新梅田城的大楼,高173米。特殊之处在于其连体结构,是日本国内首座连通型的超高层大厦。今年正值其竣工25周年,当然也是前面提到的东京塔60周年等,可以说我还是很走运的。
于是我再次来到梅田区域,梅田站西侧有一大片建筑工地,想去蓝天大厦需要从中间一条临时隔离出来的路走过去。我找了半天才找到。走过去以后终于一睹真容,确如图片上一样宏伟。

到了楼下,因为比较著急,所以没看到入口的标志。到大厦里面去找,半天也没找到。这时候碰到一个韩国年轻人比我还着急的样子叫住我,他完全不会英语,拿着翻译软件翻译,结果竟然翻译成日语了,我告诉他那是日语,他必然也听不明白。他胡点一通,后来出来一个带汉字的日语模式,我终于知道他想问哪里扔手里的包装纸,这事能问我,我差点给他一拳。可是我又想知道哪儿买票,所以想了想告诉他可以去厕所,这回终于明白トイレ(toilet)。我问票哪儿买,半天听不懂ticket,日语的票也不懂,实在没有办法我就走了。所以还是希望韩国政府重视一下英语教学。
出门仔细观察游客的走向,我终于知道应该在大楼的一个腿的最近一角进入,接着上楼。然后直接排到一个队伍里等待上电梯。电梯上去直接就是很高层了,这一层有一个商店,绝大多数位置是封闭的,要想真正体验景色需要在这一层的一个柜台买票。票价1500,有些昂贵,但因为处于城北的优越位置,而且高度更高,所以还是比较值得的。购票后直接从旁边的小门进入,搭乘扶梯前往正式的展望楼层。

到达展望楼层,其正式名称是空中庭院。整个一层的形状是回形,不过中间是圆的。内外两层全是透明玻璃,而且离后面的墙壁非常远,所以机器适合拍照。

后面的墙壁上有世界各大名胜的介绍牌、世界各地带“空”字的地点、剧院、本楼介绍等不同主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咖啡店。因为是作为地标存在的大型建筑,所以设计得颇有讲究。以上面那张图里楼中间那个圆形在地面投影的圆心和最高展望台圆心相连形成的线轴叫做宇宙轴,方向朝上,是观看宇宙的视角。以投影圆心为原点,垂直楼宇两脚连线的方向的线轴,方向大致朝南,叫做生命轴,是观看地表生命的视角。

如果赶上比较好的天,从大面积透明玻璃俯瞰楼南的都市和楼北的淀川,心旷神怡之感难以言表。

这是回字形中心的圆。

在东南角有一个直梯,旁边有楼梯,可以到顶层的回廊,体验大阪的最高高度。

顶层的视野极佳,以至于有个大哥在用长焦拍飞机。

光影效果,伴随着丁达尔效应。

南侧的楼群。

中心的圆形。

观景台效果。

眺望淀川入海口。

总之随手一拍都是大片,而且心情非常舒畅。顶层有几个保安,而且下面有一层平台,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下来以后有一个吃饭的地方叫灿宫,没错就是这么难写,但我估计特别贵。
坐电梯下来以后,墙上用各国文字写的本国传说。日文的铁道银河之夜、英文的格列夫游记、中文 的西游记都是经典之作。

最后来张标准宣传照。我站立的位置差不多就是那两个轴的原点。

回程,远眺。

这在大阪制高点浪漫完了,赶快要回到现实,当时已经快要六点了,我还不太清楚那个电影院在哪儿,所以打算让朋友去梅田,回合,然后在一块去。路上看见旁边的繁华区在搞什么梅田ゆかた祭(yukata是浴衣的意思),我也没看到什么浴衣啥的,只能匆匆拍了几张照片。

淀桥屋的大型市场,全是名牌。

走着走着发现了一个问题,梅田是一个火车站,有一堆出口,而且我在站外面,我很难知道如何去某一个出口,谷歌地图又好像没有详细的出口标识。磨蹭了半天最后决定他把电影院地址告诉我,我自己一个人谷歌导航过去,这时候已经快6:20了。还好这一次比较给力,把我导到旁边的一栋楼里,也有TOHO Cinema的放映厅,我连英文带比划终于问明白了我要去的那个地方,进到楼里又问了几个人, 最后终于找到了前一天乘坐的电梯,上去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八了。上来就看到了海报,我还比较欣慰。
检票就看一眼,我赶快进去找地方坐下。结果发现过于积极了,6:40过了一阵子开始放广告,期初是边都不沾的广告,估计五十多了是演员的广告,在日本的影院看日本明星,感觉不一样。电影院是大型的那种,估计有一百多人。

影片开始后,当然就不能拍照了。具体内容和形成无关我也就不说了。只是觉得第一次来日本就看一场电影还挺自豪的,不过也确实得承认非常方便。

电影结束结束后,我还有一些未竟的事业,看着还有点时间,打算赶快了解。虽然前一天去了难波站附近那块,不过是白天,而且那几个地标都没看,非常不甘心。所以我直接在梅田坐地铁到难波,下车直奔东边道顿堀区域。

夜里的人是真的多,不愧是繁华街区,这张图里去过大阪的朋友可以看出不少门道吧。元禄寿司、たよし河豚本店、金龙拉面、蟹道乐中店都在里面哦。

稍向北走到达运河,向东看了看黑灯瞎火的,稍作犹豫决定沿河北岸向西走。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走了两步就已经看到了第一个地标,上午被推销的格力高。

下面戎桥桥头就是超级繁华的心斋桥筋,我在国内从来不喜欢去人这么多的地方,来日本开了开眼界。

戎桥的两侧,大阪2025年世博会纪念碑,对面是垃圾堆,弄不好可能是我来日本第一次看到垃圾堆。

这个时候我已经没时间管垃圾堆了,因为旁边戎桥筋旁边的巨幅萤幕就在放新垣结衣的CM!超级美丽。静态广告上面是视讯,我把视讯完整的看了好几遍,还是没看够。

广告对面就是蟹道乐本店了,已经关门了,我仅仅是来打个卡。

向西走到达道顿堀桥北部,看到了基本每天都能被发在新垣结衣吧里的那栋楼。是的,这幅应该比刚才那个还要大,以至于从谷歌地图的俯检视上都能看到这侧广告。这家叫ドン·キホーテ道顿堀御堂筋电,希望大家多去购物,去的时候抬头看一眼。

向南走一点的路西侧,是道顿堀一条街,人好像稍微少点。

HIPS大楼。

快十点了,第二天还要早起去京都,于是赶忙溜会酒店了。
这一天的密度我还是挺满意的。

7月30日
是时候离开大阪了。和东京相比,这两天的胆子明显更大了。原本对于京都和神户的担忧(朋友回国)已经烟消云散,倒是有些担心我的腿不能支援我走更多的路。
早上再次来到已经非常熟悉的梅田站,搭上通向京都的列车,暂别这座充满故事的千年古城。


小结一下大阪。所谓的历史气息浓重,我没有太体现出来,是在罪过。不过开始说的那些现象是普遍存在。大阪这座城,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古蹟、自己的口音、自己的轨迹,体现出和东京的一种“貌合神离”的姿态。当然,作为正在筹备第二次世博会的关西之都,大阪正在努力以更能够让全球人民接受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魅力,我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憧憬25年更自信包容的大阪。

京都—庙宇之都

前面几个我强行起的注解,大家多少会觉得有些牵强(海军之城那个应该还可以)这也很好理解,毕竟东京大阪这种大都会,不是一行字就能确切描述的。但是和横须贺一样,京都的特点再明显不过了,所以这个注脚虽然俗套,但是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我在写游记的前期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查到一篇原来的蜂首,是一个大佬两年九次前往京都,收集几十所还是几百所寺庙的故事,我想这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从794年到1868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而这段时间内,日本基本没有经过近代文明的洗礼,等洗礼的时候中心就在东京了。所以京都理所当然地储存著大量的古代日本样貌。其中,宗教和寺庙占到了绝对重要的地位。

做计划的阶段查询京都的知名景点,基本都是古代的。现代的说不上是景点,主要是吃喝玩乐购物场所。所以虽然我我对宗教文化不太感冒,但因为来了,所以也认真参观学习。
另外还是要特别提示一下,京都的地铁通达程度和东京大阪比起来,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表面上看全城能够覆蓋得差不多,但其实很多交叉的线路之间是没有换乘关系的。主要的几条线都在中、东部,唯独东西线能到城西,但也是一条直线过去,没有南北方向的变化。西部的北野线和岚山本线又跟东边没什么关系。因此建议初去京都的朋友在酒店拿一个公交地图,搞明白公交,效率要高很多。

7月30日
从大阪到京都其实非常快,不过半个多小时的火车。
我们住在三条,所以在京都站下车后,还要再换乘两次地铁。到三条后,已经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特殊风貌了,路边小桥流水,碑石林立,历史故事、地点介绍随处可见。

安顿好后,开始本日行程。首先向西走不远,即达重要河流鸭川,也是著名观光区。鸭川不深,水很清,可以想象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沿着河岸同样有很多雕塑、碑石,诉说著各种故事。

我们先来到先斗町附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通过一个牌子才发现,先斗町就是紧邻鸭川的一条小小的巷子,里面是一些普通的商家,大早上都没开门,也没什么可看的。

接着向东再次越过鸭川和一片城区,到达了著名的只园。祗园是八阪神社、鸭川到东大路大街间的传统繁华区,所以说也就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确实十分适合拍照,但是人多了可能就不太适合了。虽然是早晨不到十点,不过确确实实有很多穿着和服的游客开始积极地摆pose了。

接着同样在大的祗园的区域内,到达了所谓的円山公园,著名的八阪神社、知恩院等都在附近。进入以后基本都是统一风格,庙加上很多像伏见稻荷大社一样的纪念人的拍子,门前再立一个鸟居。
这种灯也很多。

稻荷社遍布全国,这座虽然很小,但是建造得十分精良。

附近的一个大殿。我研究了一下地图,发现这才是本殿啊,大家拍的那个含碑的那个只是大门。

从南边出来,就可以看到经典视角了。


出来以后第一次看到日本的政治海报。

向南走不短的距离,就到了三年阪二年阪区域,当然,这两条只是其中的两条比较出名的街。路上 可以看到复古的人力车,不过东京的隅田我也见过。

闹市区里有一座法观寺八阪之塔。

接下来就是各种阪,所谓阪,在皇居那块好像提过,就是坡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看出来这片街市地形的起伏。
小街的样貌其实都差不多,如果不留意的牌子,很难提前知道是哪一条。二年阪就是走过以后才知道的。

这是三年阪。

接着在路口往东拐,走过一段上坡后就到了清水寺。清水寺紧邻商业区,自然也是游人如织。


清水寺(重点)是京都最老的寺,和金阁寺、二条城并称三大名胜。目前正殿正在修葺,20年才能完工,内部依然有参观通道,但是外观已经被包起来了。
这座大门叫做赤门或仁王门,是绝佳的拍照点。

从清水寺附近眺望京都城,视野开阔。我原本没打算去京都塔,在这里看到一会才计划去。

这是西门,后面就是清水寺也是京都的地标三重塔了。

西门北侧有一个钟楼。

随求殿。

好戏登场,三重塔。本塔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了,当然目前这座是后来1632年再建的。

塔后的经堂。

进入本堂附近的核心区域需要买票了,也不贵,大概四五百。倒是挺好看的,可以当做书签。

这就是本堂中心,如果想进去拜一拜,还需要拖鞋排队。

本堂东北侧有一个地主神社,里面全是求签的。有一种是把烦恼的事情写到一种纸上,扔到水里纸就烂了,烦恼也就消失了。当然,这些都不是免费的,大概一二百。

接下来步行环形路线。不记得这是什么堂了,可能是第一个释迦堂,后面是紧邻的阿弥陀堂及奥之院。

眺望全程,可以发现高楼实在是少,因为京都塔才一百米左右。晚上的俯瞰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离清水寺门口最远端的泰产寺,也就是祈求产子顺利的地方。

这就是传说中的音羽之泷,可能因为游客太多本来庄严的氛围打了点折扣。

接着事实上不用爬上很多台阶原路返回,从音羽之泷旁直接走回出口处即可。路上偶尔可以看到碑石、池水、展示牌等景观。

清水寺门口处有详细的导览牌,可以看到附近有大大小小几十处寺院和神社,想几次参观完是很不现实的。真要对此类文化感兴趣,还要学习那位九去京都的大佬。

参观毕,我们看时间还早,又因为朋友第二天就要回国,所以临时打算安排上伏见稻荷大社,这应该是不争的必去景点了吧。向西走到地铁站的路上找了一家安静的小店休息了一会。

饭后从清水五条站直接前往东福寺站,然后换奈良线到稻荷。有趣的是,稻荷站比伏见稻荷离伏见稻荷大社更近。五条站内也有各种的旅游宣传。稻荷站有“地方性特色”,之前已经有图片了。


伏见稻荷大社(重点),是全日本那些星罗棋布的稻荷社的总社。内部的千本鸟居是其代表性景观,在很多日本旅游书刊中,甚至可以坐拥封面的地位。同时,伏见稻荷大社也是马蜂窝京都景点一栏中的第一个,可见其地位之高。

这样一个人气景点人必然少不了,进去的大道上已经人头攒动。

京都古刹林立,适合在外参观,而这几天蓝天白云,可以说运气很好。

伏见稻荷大社楼门和一旁的洗手台,开头那张就是这里照的。

外拜殿。

本殿,牌子上写的“本神社以宇迦大神为主祭神,并祀奉佐田彦大神,大宫能卖大神、田中大神、四大神,该五柱合称为稻荷大神。”此处每年都要举办多长大型祭祀活动。

本殿的建筑结构,从普通人的审美来说也颇为美丽壮观。

本殿东北角有一个鸟居,从这里就要开始爬山了,做好心理准备。

第一个平台上的庙宇。

过了这个鸟居,就开始京都开头的那张图了。

这些鸟居有新有旧,取决于什么时候竖立的。柱子一是无字的,另一边刻字,内容就是时间,公司/个人,应该是对这里或者宗教有贡献的单位/个人。此外,整片东京东部是东山鸟兽保护区,观鸟爱好者可以来看看。
爬上途中沿途可见岔路上的石制古社,里面的颜色就是木质的小型鸟居模型。

每一段鸟居开始前的第一个鸟居上会挂有稻荷大神的牌子。

爬了半天到了中间的一个平台,看了会地图,发现好像还不到一半的路程,我们有点慌了,不过还是觉得先往前爬。同样,路边有大大小小的神社,这种密度是前所未见的。

如果想在鸟居拍照片的朋友,自己要做一个权衡。山下鸟居上的漆都很新,但人非常多;相反如果稍微爬高一点,人就少不少。快登顶的部分,可能过半分钟才会过一群人。但是这些地方的鸟居缺乏修缮保养,看起来没有那么鲜艳。

最终快四点我们才到达山顶,看来想看见神灵,要“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相之之时亦能坚持”。伏见稻荷大社是《游褒禅山记》的生动例项,反过来,后者又是前者的高度总结。

下山就比较愉快了,还看到了全英文的柱子。山上的指示牌显示,从本殿到山顶正常步行在72分钟左右。

各种没人的鸟居。

中间有一个御膳谷奉拜所,里面可以绕一圈,我们没有去。
莽莽山林。

回到刚才那个中间平台,眺望京都。

下山以后经过一大片没见过的神社,当时就很奇怪。后来才发现是从北侧另外一条道下来的。结果我们把一个人撂在上山中间的一个地方等我们,现在还需要上去找。所以以后大家最好一起行动,不然很麻烦。

最后丢几张夕阳下的伏见稻荷大社。


离开伏见稻荷后,朋友就收拾东西准备第二天的返程了,我自己在酒店休息了一会。接着在7点多去楼下的京都洋食吃饭。因为是西餐,所以上菜比较慢,等快上菜都40了,我一想京都塔8:40就停止售票了,只得狼吞虎咽两口,八点时跑向地铁站。

出地铁站口发现京都塔下面也是一座楼,我饶了一圈,才发现了位于西侧的入口。这时候已经8:25了,前面还有不少人,情况十分危急。即使这样,队伍还是行动缓慢,我观察了一下,大多数都是韩国人,可能又出那个问题了。33左右终于排到了,我才发现旁边有自动售票机,再次特别提示,去人多的地方先看看有没有自动售票。门票还可以,770。

电梯直接到达顶层。

京都塔是位于京都市下京区的一座瞭望塔,高131米,基本是京都城内最高的建筑。虽然和东京、大阪的楼比起来名气小了很多,但是塔身部分只具有观光功能,是纯粹的娱乐场所。
上去以后简单干脆,直接就是带景物标识的观景台。最远处甚至可以看到大阪城。灯光反射问题存在,但不是特别严重。明显可以看到京都的灯火远不如东京、大阪,楼宇的话可能超过50m的都少见,确实是一个在古建筑资源上建立起来的旅游城市。

可以再上一层,到达京都的制高点,100米。

下来以后是一个综合商场,有京都的各种特产。

回来以后快十点了,第二天朋友就回国了,而且我还得全城跑+规划去神户的方式。我看了看去金阁寺的交通后就休息了。

7月31日
从这一天开始,一切都要靠我自己了。
前一天查好了公交线路,205从酒店附近直达金阁寺,甚为方便。具体感受见出行-公交一节所述。
金阁寺(重点)建于1379年,原来是足立将军的山庄,后来改为禅寺。我们看到的那个金光闪闪的建筑是舍利殿,由金箔装饰。十九世纪初本寺被放火点燃,完全烧毁。今日之殿是战后重建又经翻修过后的,因此看起来颇为耀眼。
金阁寺区域的门口黑门是这样的,不少警卫在站岗,往里走是一条林荫道,通向总门。

前一天在马蜂窝上查的九点开门,为防止被人挤扁,应该早出冲进去,我采纳了这个经验,结果8:30不到就到了,那时候还没几个人。

正如其他点评所言,九点时大门准时开启,人们排队进入。在里面走一段路后再购票。票价400。

进入后北侧就是金阁寺和那片湖,视角和网上的照片完全相同,我立刻冲了进去,拍了几十张。果不其然,过了一两分钟,湖对岸的空地上就全是人了。

于是我继续往前走,沿湖岸可以走到离金阁寺很近的位置,但是是不能进入的。在拍两张主体部分也就结束了,毕竟只能看到外观。

接着折返向东,路过银河泉、严下水、金阁寺垣、龙门泷等景色,左手是安民泽,泽中央的塔叫白蛇冢。

再向东是夕佳亭、懒人榻等。

另一个不动堂。

最后顺着一长串楼梯下来即可。


下一站是京都御苑,因为我对当地交通也不太熟悉,所以选择了缓慢但是稳妥的方法—先坐公交坐会酒店附近,在坐地铁到御苑。
京都御苑(重点)是旧皇宫,京都为都城的时代,这里住着很多王侯将相。京都御苑也是京都里为数不多的大面积绿地,如前所述,从数千米的空中也极易识别。同时有关京都御苑我还知道一个轶事。前几个月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御苑飞无人机被抓了,然后上了新闻。后来别人在大疆吧里发现他,他告诉大家一定不要铤而走险,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我从西南进入御苑。进入后右手边就是拾翠亭,是旧九条家的建筑。东侧还有一个九条池,池上有桥,桥边有座严岛神社应该是广岛县那个著名的严岛神社一个分社。

往北走是宗像神社、花山院邸迹和丰荣之庭,里面也是一堆庙。

西侧是闲院宫邸迹和管理事务所。

向北走一点,左手边是出水广场和出水的小河川,很多小孩和家长在里面纳凉。右手边是胎范碑。

白云神社。

终于到了中央的御所,周围被高大的墙圈起来。我一开始到南边的建礼门看了看,没开,以为里面不让参观。

京都御苑里面典型的宽阔石子路,会让人在烈日下无处躲藏。

西边第一个宜秋门也不开,只有北面的清所门是真正的入口。

进入御所是免费的,但需要戴上一个牌子供里面的警卫进行识别。西岸向南走到达诸大夫之间。

月华门。

新御草寄。

南侧的承明门正在维修。

这是御苑里最大的建筑——紫宸殿。最重要的仪式如即位礼会在这里举行。

吴竹和汉竹。

小御所的建筑结构。

春兴殿也在维修。

小御所正面。

御池庭,这张我特别喜欢,没有任何后期。

蹴鞠之庭。

御学问所,用来进行学术活动。

御常御殿,是居住的地方,前面有一个讲解员和游客互动,挺生动的。

北面的御京所等,这种小园子看着很舒服。

东侧的水系。

位于出口路上的剑圣之间和御三间。

出来以后再向北是儿童乐园,东面有一个近卫邸迹,当然基本是看不见什么东西了。园子里有很多 植物和鸟类的科普牌。旁边还有不少樱花树,但是夏天不是季节。

接着沿着御所东侧一路向南,路边的林子里有很多遗蹟、碑石、介绍等。

京都御所东南角是大宫御所和仙洞御所,免费参观,但是一天只有下午1、2、3点半放45、41、39 人,所以我只能放弃了。

最后从东南侧的堺町御门出来,算是绕了一圈。


坐地铁来到另一著名景点,京都二条城(重点)。二条城是幕府行辕,始建于16世纪中,后来由幕府奉还给朝廷。其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欣赏价值。

地铁东西线有一站就是二条城前,这种被命名的地点,多是举足轻重的。二条城前出来后,就可以看到宏伟的东南隅橹。向北走很快可以看到正门—东大手门。

再向北是售票处,同样有自动服务。结果遇到了一个问题,今天二之丸御殿不开门,基本相当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本馆不开门。但是既然来了,接下来还有别的行程,也只能先进去了。票价600。门口有详细的资料,可以拿一个。
进门右手是番所,用途和皇居的那个差不多。

绚丽的唐门。

这就是不开门的御殿了。

接着向西是二之丸庭院,名字都跟皇居一模一样。但是内容不太一样,比较秀气。

出庭院经过本丸橹门,来到本丸庭院。

本丸的西南角是天守阁遗蹟。日本这群楼都叫一个名字,估计会给考证工作新增不少麻烦。

本丸御殿,维修中。

最西侧过桥是一个休息所,向南是梅林。向北再向东返回的路上可以看到几个门,都是重要文化财。

别致的加茂七石。

清流园西侧及清流园。

北大手门。

最后经过展示收藏馆,内容是二条城相关壁画,但是要单独收费100,所以我也没去。

清凉小道。

捐款者名单。

一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中国梧桐,其实是离广岛原爆爆心1.3千米的植物。其后代在多地生长,象征和平之重要及后代的延续。能够在这样一个地方被种起来,也是一株植物相当高的荣誉了吧。

下回可能还得来看看御殿。

本来的计划中还有金阁寺“附近”的龙安寺,结果实施起来觉得太远就没去。看着时间比较富裕,就临时加入了京都御苑。结果还是富裕,我就到马蜂窝上去查备选的三十三间堂,听说还不错,于是决定前往。
三十三间堂(重点)以供奉千尊观音雕像而著称,内部有柱子隔开的33个空间,因此得名。此堂建于12世纪,每年举行11个主要祭祀活动,其中1月13日的射箭大会相当盛大,全区域内免费参观。

出七条站向东走二三百米就到了门口的停车场。

开始我犹豫了一会,想找找网上人家拍的图片的视角,于是跑到东边围墙外,发现视角并不理想, 于是还是回到门口老老实实买票。票价600。

这里离京都塔不远,看得比较清楚。

堂外是一个幽静的公园,里面还有几个碑。

堂和门的正面照。

钟楼。

西南侧是射箭场遗蹟和稻荷社。

外面绕一圈以后入内,堂内禁止摄影,需要拖鞋入内。堂内布局大概是中间一个高大的观音像,两侧的前方各有几个神,后面是一般的观音。观音保养的不是很好,掉漆现象严重。大像对面可以出去。
展示牌称这些观音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身体周围一圈手和眼,分别代表不同的器物和祈愿目标。

沿一路参观完佛像后,后面是资料。包括“莲华王院三十三间堂关系年表”,相关历史人物介绍,三十三间堂建筑结构,观音像具体的介绍。还有一些事物的弓箭展示。

出去后发现天天不错,这张很有日本风格。

原计划晚间前往京都锦市场和四条河原町两个闹市区,但是我估计回到酒店以后我就不想在动弹了,所以决定提前前往。晚上正好也收拾一下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出发。查询交通后发现四条河原町附近没有地铁站,所以果断放弃,只保留锦市场。
锦市场本身是东西向的街,但是在南北方向的路上、街的两侧上方有“锦”的字样。

街的尽头有一个锦天满宫。

这一天最后一张相机照片,京都典型的路边景色,上面有遮阳/遮雨/照明的的顶棚。

回来路上,看到鸭川纳凉大会。

酒店窗外的黄昏景色。

8月1日
从京都到神户三宫的JR是直达的,上车后可以放心欣赏风景。经过淀川在京都西南方的支流,火车直奔本行最后一站。

小结一下京都。庙宇,宗教,旅游…之城都是非常恰当的。并不是说东京、大阪不是旅游城市,而是因为京都其他方面确实乏善可陈,唯独和古文化旅游相关的方面别具特色,成为招牌。当然,对于一个内陆的千年古都,这也是必然。作为旅游者,能够在此享受到浓重而庄严的寺庙气息,体会古文化在今日日本受到的礼遇,或许才是最大的收获。当然对我自己来说,对这些方面确实缺乏研究,所以共鸣感也要低一些。虽然留有诸如二条城的遗憾,但我想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再见了。有朝一日,可以跟其他朋友再来凭吊。届时,希望能对这些文物有更深的了解。

神户—西洋风劲吹百五十年

神户并不是各大旅行社的首推。在我进行旅行准备之前,对此地的了解也仅限于大阪西部的港市,拥有包括川崎造船厂在内的一流船厂。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有所了解该地作为维新初期门户的作用。
到达神户以后,发现非常像青岛。这两个城市的共同点很多,尤其体现在沿海近现代城市和开启国门之时的外交地位。因此和青岛一样,神户是了解西洋文化在东方体现的好去处。

正如标题所说,今年是神户开港一百五十周年。从开港维新时,到战时作为重要军火库和兵工厂,再到新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一百五十年是神户的一百五十年,也是日本跌宕起伏的关键时期。到神户的话,多看看牌子上的图文,能涨不少知识。

8月1日
JR抵达三宫站。从站台里钻出来以后,我看着地图研究了好半天,把附近的情况基本搞明白了。东海岛本线的桥将市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我住在南面部分的北面。神户市非常小,从神户港到摩耶山最近的距离不及两公里,重要景点主要也集中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然而,神户的地铁就更不发达了,南北方向基本么有有效的连通,公交我嫌麻烦,所以只能靠腿了。我住的R&B酒店附近是旧居留地区域,现在是繁华的商业区。

寄存行李后,出门看到一个别致的小院子,在高楼之间显得格外突兀,我还以为是谁家呢。走近一看是三宫神社,不少人在上班的过程中前来参拜。

神户的旅游导览是我见过最好的,上面参观部分很多例子都是神户的。如下这个板子开始我并不知道有什么名堂,直到到了风见鸡馆才知道这是一个叫青山大介的画家绘制的的神户地图。

英雄小于连像,估计附近跟比利时有什么关系。

生田路和东门街。


走不远就到了第一站,生田神社(重点)。此社是神户闹市区内的神社,南侧为神殿,北侧为森林,确为闹市中的一篇净土。由于神户特殊的地理位置总是遭受天灾,所以至此祈求平安的游客络绎不绝。
进门左手的大海神社。神户也是重要的渔业中心,出海的渔民们来这里祈求平安。

生田宫大门,却被前面的现代广告挡住了,是应该高兴还是不高兴呢?

小却颇为震撼的本殿。

东侧绕过,可以看到一些雕塑,又是一个稻荷神社,看着密集的鸟居,仿佛回到了前天。

神社西侧是生田之森,面积很小,但很安静,有一条小溪流过,有一座亭子。

出来后的户隐神社和生田弁财天市杵岛神社。

生田神社震灾复兴纪念碑,这就应了我上面的介绍。后面是喷泉。

蛭子神社。

最后来个近距离正面照。


从西门出去,向北开始上坡,烈日当头,腿还不灵便,可谓艰难。一路上除了普通的现代楼宇,就是有西洋风的小楼了,因为越来越接近北野区域了。

我从西南方向接近,所以自然先到萌黄馆-风见鸡馆一带。整个神户北侧叫做北野·山本地区,明治时代以来很多外国人喜欢居住,因此充满异国风情。整个北野地区的观光情报牌是同一规格的,上面有15个去处。我的计划里只有四五个,但最后基本取得差不多了。下面就开始畅游北野(重点)的那些小巧精致的洋屋吧。


第一站就是一旁的萌黄馆。萌黄馆是1903年建造的美国总领事宅邸。进入需要350日元,但是和风见鸡(单独500)的套票是650,我觉得这个必须买。所谓萌黄,其实是淡黄的意思。但是我看了半天觉得颜色好像是绿色。

屋下的院子充满悠闲气息。

从这里进屋,进屋需要拖鞋,再穿上它们的凉鞋。

室内装潢典雅,是所谓的阿拉伯花纹风格。

貌似当前正在拍一部影视作品,叫べっぴんさん,新星芳根京子主演。

二楼阳台可以眺望京都市,但因为前面有屋顶,照片看起来不理想。阳台放著一本馆的写真集。

旁边的这个住房还有住家。

从一个小商店看风见鸡馆。

这位大叔吹响的乐曲是什么呢?


风见鸡之馆,我习惯叫风见鸡馆。又称为旧托马斯住宅,是德国商人托马斯于1909年建造的宅邸。此屋是北野地区异人馆中唯一的砖式建筑,给人一种稳重厚实的感觉。

风见鸡馆大门,拿着通票可以忽视售票处大摇大摆地走到内门。

室内装潢是德国风,当然我并不知道德国风和美国风的区别是什么。

主人的旧照片。

此楼经过阪神大地震的考验,后来进行了修复。

这是正统的风见鸡了。

那位青山画家的作品就在这里展出,最后我下血本买了一个最贵的神户地图,回家有空好好研究一下。

二楼同样可以眺望,前面有树,视角更加不理想。


出门有一个北野观光案内所,里面有工作人员,极其详细的导览图和吃的。在北野的具体规划可以在这里生成。


案内所北门出去就是北野天满神社,本来不在计划里。后来想想应该也占不了多长时间就上去了,反正也是免费。

左手边的那间叫“天神样和北野之资料小屋”,内部资料随便拿。竟然还有一个漫画版的佛教故事,这脑洞我也是服气了。

上楼的楼梯。

稍微有点上不了台面的拜殿。

这张我很喜欢,鲜明的旗子,古建筑,自然,城市由近及远。另外开始那张俯瞰图就是这里照的。

本殿。

稻荷社。

随手拍几张。


向东走有一个北野玻璃馆,不过二层不开,而且其实是一个卖玻璃工艺品的地方。

再向东过一条窄路以后是北野町东公园。

神户的井盖,每个市都各具特色。

开始我还没打算把所有地方都去了,所以还是按照计划去找北野美术馆,美术馆在南边一点的位置,马路斜对面有一个微型不动院。


北野美术馆的招牌很小,需要留意。

神户北野美术馆,建于1898年,是原美国领事公寓。内部展出国际知名画家的画作,以及国际橄榄学会的历史资料。
进去以后是神,长成这样我已开始以为是咖啡厅,后来发现真的是。是要收门票的,大概几百。

馆内不让照相。那个所谓的橄榄学会的理念是爆出神户的历史传统。橄榄的六个果子个六片叶子分别代表一些东西。此外还有一些法国、美国的西洋画作,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生活。


出门沿东边的小路上坡,附近有明确的指示,很快就可以到达鱼鳞美术馆/山手八番馆附近。我先去山手八番馆,在东侧。

入口处对面是北野外国人俱乐部,也是异人馆之一,可惜休馆了。北侧的阪上异人馆同样休馆。

我在山手八番管的售票处询问了一下通票的事宜,如果分著去5个异人馆的话要4550,买通票是3000。通票其实是一个做工精美的小册子,是一个纪念品。每到一个馆工作人员会在扉页盖一个笑脸,你自己到馆内盖一个或几个艺术章。此外还有经典的大略介绍和北野地区的导览图。强烈推荐。

入口处有两个鬼看门,为天灯鬼和龙灯鬼。

里面是各种工艺品:近代雕刻、古典版画。

进门左手第一个房间里有两把大椅子,据说男性坐左边那把,女性坐右边那把会有好运。

进门右手的Makonde雕刻。

二楼的屋子有很多佛像,好像跟北野的风格不太搭。

也保留了一点原貌。

这就是那个盖章的地方。

这是异人馆每个馆的招牌,看看能不能集齐,椅子已经有了。

向西走不远到达鱼鳞美术馆。

售票处,拿着本子的第一页找他盖章就行了。

全貌,这应该是他们这块的颜值担当。

草地上的山猪get。摸一摸鼻子会带来好运。

西侧的房子是吃东西的地方。

有两个入口,左侧是鱼鳞美术馆,右侧是鱼鳞之家。

美术馆一楼有一些画作和精致的房屋模型。

二楼是欧洲油画名画展,包括英法俄等。

三层是一个叫松原俊支的个人展,他用金属制作成小人,用扑克做楼。

这里海拔150米,视线清晰,

接下来来到鱼鳞之家。据称居住者的资讯不是特别明确。

馆内有很多西洋家俱,餐具一柜子一柜子的特别多。

这边有两个章,一个楼一个章。

二楼还原一些当年风貌。

最东侧的是BEN之家。这位Ben是英国贵族冒险家,四处狩猎,战利品都收藏在这里。

进入以后果然是满眼的猎物脑袋,跟狩猎游戏里的画面一样。

这是他们的镇馆之宝,北极熊。

其他展品。看来这位冒险家是挺会冒险的,有不少稀罕物种。


出门在北野大街上看到了环游巴士,大家以后去神户,可以研究一下巴士的问题。


紧邻的隔壁是洋馆长屋,又叫做法兰西馆。此楼是对称的。

内部还原法式风格。

二楼有LV早年的皮箱。

这张房间的风格很温馨。

餐厅桌面上的细节。

书斋。

儿童房。

最后有一个新艺术运动的画廊。

接下来是英国馆,门口的国旗、招牌和福尔摩斯剪影就体现出浓厚的英伦风。

本馆由英国人设计,储存著当年的风貌。
入口景色。

一楼。

二楼。

有一个屋子专门留给福尔摩斯,里面全是他的内容。附近还有一个按钮,按一下会发出福尔摩斯说的话。

和其他绝大多数馆不太一样的是,英国馆还有个不小的院子。

入口处那辆taxi。


本来到这里通票就已经用完了,我打算回去休息休息晚上再去看看夜景。不过马路对面有有一家不思议领事馆,我想着都看了这么多也一块看了吧。

到售票处问此馆现在能不能进去,结果对方不会英文,最后右边有个比较年轻的日本人才说明白,说是可以进,但要单买票。后来我才看到这块是卖通票的。本馆买票左手楼梯上去买,好像挺贵的,一千还是多少。

因为本馆的特点,所以需要定时放人,我在外面呆了几分钟才进去。

进去以后一脸懵逼,原来是那种视觉错觉绘画,需要人到上面配合做动作,其他人给拍。我一个人去基本没什么用。
这几个好像不需要人,大家看看效果。

如果是一个人,工作人员会帮着照相,很热情。

向北走路东是刚才已经看到的柏拉图装饰美术馆,一开始我没打算来这里,也觉得像个商店,就没管。馆内主要展出意大利风格的器具,美术作品等。票也需要单买,大约几百。

门口院子景象。

内部装潢非常华美,特别是艺术品高度集中时,看着有点不适应。

外面有个小院子,可以点点吃喝。还有一个小池子。

地下还有一层,是密集堆放起来的文物。


赶到芳香之家 荷兰馆的时候,才不到五点,售票处告诉我关门了。我只好在外面拍了几张。


下山顺路直接去一公里以外的北野工房。工房里有很多有名的牌子,它们都是神户历史文化的代表。

楼西面是个停车场,入口在停车场东北角。

一层内景。

二楼内景。

楼梯旁的彩色玻璃。

三楼的大会议室一般是不开的。

这里原来是神户市立北野小学校。

现在是周年纪念,看来xxx8年发生的事情不少。

晚上去7-11买了点解决了,以为是在太累了,就没再出去。

8月2日
本日是在日正是游览的最后一天。因为3日早上有充分的时间收拾整理,所以本日的计划正常安排。
前一天前往北部的北野地区体验西洋风情,今天的重点则在神户港,体验一下神户赖以生存的部分。
从酒店一路向南,不过十几分钟就感受到海风了。考虑到本日安排的地点也不多,所以决定在港口附近多转转。

首先看到的是临海的みなと公园,中文可以成为港口公园。其实就是一片很小的绿地,不过里面稍微有点东西。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小庙,海边社庙的意义应该不会有太多。

绿地上有两座神户海军操连所陆奥宗光显彰碑。

靠海的路牌都有海拔高度和海啸避难方向,看来是吸取了当年的教训。

如今的神户虽然还有军舰造船厂,但已经不是军用港口了,岸边仅停靠数艘海上保安厅的普通巡视船。

公园旁的墙上有石片拼成的抽象画。


整个神户港中突堤都可以算作美利坚公园的范围,这里是当年大地震首当其冲的部分。

北部著名的鱼舞雕塑。是神户开港120年纪念物。

鹰-三文鱼雕塑。确切地说,是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和西雅图多生的红鲑。此雕塑作为纪念神户和西雅图成为姐妹港20年而制作。

头顶的高架路,由极为粗壮的金属支架支撑。

建筑上的涂鸦。


再向前走一点就到了马蜂窝上说“非常值得参观”的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了(重点)。这里的一段海岸保持着当年遭地震侵袭后的景象,岸上是介绍碑。

1995年1月17日早5点40分,阪神淡路大地震从位于明石海峡附近的震源处开始,最终造成伤亡40071人,房屋受损247468栋,受灾人数达到444900人。本纪念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向外宣传并将神户 于震后的奋斗而传达给后人。

这是当时的一些受灾情况。

占地面积不大,而且是露天的。

震后救援情况。

当年的遗物。

地震模拟。

灾后的货船。

虽然规模很小,但是我想本公园起到了其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岸上就是各种雕塑了。这是一艘叫“圣玛利亚”的帆船的部件,90年代初它环游了世界和日本。

昭和天皇御歌之碑。1956年神户举办第十一届国际体育节,天皇亲自光临。57年周年纪念时天皇亲 自作诗一首回忆当时刚想。为纪念此事,立碑一块。

侧面看海洋博物馆和神户塔,港区的两个地标。

早上没什么人的公园。

刚才的港口。

著名的神户美利坚公园东方大酒店,同样是港区的地标。前面停著一艘客船。

神户港。

神户海援队。此雕塑是为了纪念江户时代末期勇闯海外的年轻人,包括著名的阪本龙马而设。

神户港移民船纪念碑。为了纪念20世纪上半叶移民海外的人们而设。上面的字为“希望の船上”。

电影纪念碑“Meriken Theater”。为纪念开港120年而设。神户港据称是日本电影的发祥地。第一部 日本电影在神户,1896年上映。

BE KOBE碑。为纪念阪神淡路大地震20周年而设,象征著神户市民的骄傲自豪。介绍上写道“神户是一个充满开放、创新、进取和国际精神的港市。当身怀这些必要的个性时,我们回望过去饱受苦难的150年,展望神户下一个150年的航程,它将由能够接受挑战并在目标和激情的推动下取得成功的年轻人所实现。”所谓对未来的渴望,凝聚在这座雕塑中。

路面上的纪念图。

正在玩大理石子的儿童。此雕塑系鹿特丹市为纪念神户开港120年暨二市成为姊妹港市20周年而赠予神户。两个小女孩在玩大理石子,日本第一块大理石是神户从荷兰引入的。

经典的三级别导览图:周边、地域和广域。有这么一张图绝大多数地图都不太需要了。

Hortensia之钟。为纪念第一届神户时尚节与1990年举办而设。在95年地震之前,它一天响四次。

北之人。系神户120周年纪念奖获奖作品。

换个角度看一下东方酒店。

白天眺望摩天轮一带。

美利坚公园的中央空地上是一个大锚图案,从谷歌地图上看更清楚。

白天的二地标。

海洋博物馆西侧的枪机装置,船只下水用。

接着我跑到神户塔(其实应该叫神户港塔,因为马蜂窝里神户塔这个名字下的人气更高,我就入乡随俗了)里想看看门票的事。

一楼是休息区和售票处和特产店,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全日本塔协会加盟成员的全家福。还记得通天阁那块我也提过塔协会吗?它也在这里面。然而天空树不在这里。

塔协会弄的活动,谁要是去了所有加盟的塔,会有特别纪念品。时间限制一年。通过一本小册子来记录,当时我没留意,应该弄一本来。

售票处,单购神户塔的话,700每人。同样有自动售票机。加上旁边的海洋博物馆/川崎世界博物馆 的通票是1000,推荐。

我到售票处问了问那个塔和海洋博物馆/川崎世界博物馆的通票能不能在购买后不立刻使用,因为我想看夜景,说一天以内都可以,于是我买了票就走人了。


来到神户海洋博物馆,发现10点才开门,于是等了一会。最终看到了开门的场景。

神户海洋博物馆(重点),注意不是海洋馆。其以“海,船,港”为主题,全面介绍神户开港以来有关海洋方面的全貌,是历史+今天的综合型博物馆。博物馆有两层,一层主要是各种船只模型和知识介绍,二层是神户历史介绍。
坑爹的是,除了一楼中央的“罗德尼”号之外,其他地方不允许照相。不过罗德尼和旁边也没有明显的接线。
进门左手边是一个画展,小朋友们画的。

这就是“罗德尼”号了。结果一看牌子发现时1:8的模型。本船是1833年于彭布罗克造船厂下水的英军二级战列舰,当时装有98门火炮。1860年在查塔姆船厂进行了蒸汽动力改造。后属驻华舰队。1868年神户开港时,该船和英美法其他18艘船只来航,此船为英舰队旗舰,并鸣礼炮21响致敬。最终于1882年解体。此模型是根据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所收藏的建造时的设计图制作的。

罗德尼号旁边都是一些古老的帆船模型。我很久以前对帆船很感兴趣,后来转到近现代,目前基本不了解什么了。

“胜利”号,纳尔逊站在这艘船上指挥了史诗般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最终牺牲,被后人铭记。他那句“英格兰期待每个人都恪尽职守 ”不知道今天的英国水兵能做成什么样。

接着往里走就没法偷摸地照相了,我就收起相机了。
那些帆船的后面是各种船只的模型,包括汽船、木船、当代轮船、货船、勘探船,还有我稍有了解 的海上保安厅船只。还有大洋水深制图委员会绘制的海洋地形图、海底地理讲解。航标灯。浮标也有。此外还有日本的深潜器“深海”号模型。
再向后是大比例模型,一般都在一米以上,以民用船只为主,包括各种客、货船。
此外还有日、外国的古船,包括享誉世界的贡多拉。
船只的部件、分段也很多,包括罗经、船首饰等。
罗德尼东北角的一个屋子里是客船相关,有数十艘客轮的详细资讯和照片,以及这些船只遨游世界中获得的嘉奖和纪念品。前面有一个电视,在放航海相关的视讯。中间有一张大地图,标注出神户的友好城市,周围一圈是它们的照片和简介。我看了看,有刚才说的西雅图、鹿特丹,还有费城、里约热内卢、布里斯班、大邱、仁川、天津、巴塞罗那、马赛、里加。
最东北角是一个讲述现代船只科学的馆。门口有两个柜子,一个里面是军舰模型,一个是战后的民船模型。馆内中央是民船的模型,周围的墙上是船只知识介绍。里面的展品有现代船操作室、船员礼服、各种配件、港口模型、食品生产线知识有电磁推进、推进方法原理、船首形状、船底相关、码头吊车、神户各种码头、震灾和神户港、海洋资源调查、关税等等。对海洋科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来看。

二楼展厅的学名叫“通过历史看神户港”,还有一个海事影厅。上楼的楼梯旁边是长泽车重神户港画作,下面是神户港岸的变迁。后面是日本船只的演变过程。
正是部分是历史展厅,从日宋贸易开始。讲到了请盛传说、宋朝货币的输入和货币经济诞生。还提到了原来的中央地区福原京。一群大学教授致力于还原福原京的模样。
接下来是神户港、大陆交易、港口建造等。
接着就是近代了,各种开港先驱,有著名的胜海舟。外国人来居住、兴盛的造船业均被展现。
中间有一个小册子,每页比上一页多出来一点,是神户港新建的部分。最后重叠在一起,可以看到港区的建设历程。
最后是和世界相连的神户与新时代港口建设。
此外还有阪神大地震的特集。有一个巨型的神户全市的立体模型,上面有灯,按按钮相应位置的灯就会亮起来。还有一个四处的受灾场景模型。

罗德尼的西北角是“川崎世界”。讲述的是川崎的发展历程。前半部分以图文资料为主,后面都是生动的实物展,很多孩子在里面玩耍。进门的地方是一架大飞机,应该是刚引进的播音787。此馆允许拍照。

创始人川崎正藏和初代社长松方幸次郎。今年正好又是川崎建立120年。

川崎标志。

诞生历史。

左手边的历史故事和广告。

右手边是时间轴,每十年一段,最上面是两副大照片,下面是配照片的历史事件,再下面白色的是国家工业方面的动态,最下面是展品。时间为1900到今天。

这是上一代“亲潮”号潜艇。

早期工业机器人。

下方为空自的骄傲,蓝色冲击波(另译蓝色脉动)飞行表演队,巡游世界各地,出尽风头。新垣结衣、绫野刚参演的电视剧《飞翔情报室》中,空自启用此队全力支援,本剧也成为空自的明信片。本队所用机型T-4型高阶教练机即为川崎公司研制。

在另一个方面绽放奇光异彩的BK117型救援直升机。此机可携带飞行员两人、医务人员3-4人和担架一副。在日本,直升机救援非常普遍,一天一架出动好几架次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事故造成的重伤员来说,直升机可以提供最为快捷的救助,可以说是飞翔的救命天使。有关急救直升机的故事,请关注山下智久、新垣结衣参演的系列电视剧/电影《Code Blue Doctor Heli 紧急救命》1/SP/2/3/剧场版,其中剧场版就是我在大阪看的那个。这个系列的拍摄已经超过十年,与其说主角是山下智久,倒不如说是直升机,每集都有无数直升机飞翔天际的镜头。

影厅,播放川崎公司各种旗舰产品。

进入实物展厅以后先是两排摩托。

展厅分为海陆空三部分。
首先是陆。0系新干线电车。这是日本最早的新干线。

接着是海。这是川崎公司建造的船只竣工纪念。对新中国民用船舶历史有较深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花园口”和“张家口”两艘滚装运输船,均为川崎制造。

轮船的船首。

各种交通工具建造视讯。

小孩子可以玩的。

在出行部分提到的铁道模型。神户地标做得非常精细。

空的部分,川崎KV-107Ⅱ型直升机。1959舰获波音公司特许生产。具备运输、消防、警备等功能。在地震救灾中表现活跃。

今天的机器人,十分灵活。

展厅另一侧的体验区,可以了解各种知识。

液压原理演示。右上角那几个圈是世界遗产,最左边被盖住那个是九寨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个不到一千平米的展厅,能讲明白神户的海洋发展和川崎公司的发展,这就是博物馆的意义,也是参观博物馆的意义。

参观得兴起,出来都快一点了,清晨的海雾早已被吹散,换作烈日凌空。保安厅的船只出动了。我打算先回去整理整理照片和物资,晚上再出来欣赏风景。

走到半路突然想到导览牌上的旧居留地究竟是那栋楼,好像是个什么馆。我在酒店那片找了半个钟头也没找到。再马蜂窝上查,大家发的就是附近的楼,我就拍了几张不再找了,大夏天够热的。


宅了一下午,晚上七点多吃完饭,差不多到日落的时候了,开始向港区移动。靠近美利坚公园北面最近的地方有一个宾利的店,土豪和喜欢车的朋友可以去瞅瞅。

很多现代化的地段晚上才是参观的正确时机,比如我后来得知先斗町晚上很美。当然不可能什么地方都晚上去。美利坚公园的在晚上借助灯光,体现出白天看不到的美。

到达港区以后,太阳还没完全落山,而灯光又全开了,这是我在日本见到的最美的时间。

摩天轮那片,绝对是应该在晚上看啊。摩天轮还会变换纹样,十分绚丽。


啥都不说了,直接上塔。

神户港塔(重点),与1963年落成,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管状结构的观光塔,高108米。
电梯在2楼,坐上后应该直达4F。接着我先去了5层。

我也是看过五个展望塔/楼的认了,神户塔这价格,当然期望也不能太高。本层有全方向景物标识, 但是也存在灯光反射现象。

感觉确实有点矮,加上神户高楼还是不少,觉得视角没有那么高。能不能比得上大阪我说不好,反 正比京都的灯光要亮多了。
展望回廊,这么看还挺梦幻的。

刚高兴没两分钟,决定下楼看看,楼下有望远镜,但是窗户全是模糊的,不知道是雾还是玻璃的问题。

3F有一个咖啡厅。

2F好像比较正常。

1F有透视窗,效果比东京塔那个还糟糕,全是模糊的。

虽然有不少问题,但至少把神户的夜景看了,也算满意。下楼以后一圈是神户塔的大事年表,非常详细。

神户塔的二楼和海洋博物馆由漫步桥直接相连,想同时参观的朋友可以体验不用过马路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日本1963年时物价和今天的对比。


神户港的夜色可谓璀璨,和东京大阪那样千篇一律的灯光比起来,更具有现代的灵动美。

即使是晚上,BE KOBE也在鼓励神户人民始终向前。

晚上的东方酒店,成为港区耀眼的地标。

远观。

岸边有很多情侣,海边一起看景色,想想就浪漫,内陆人还是很珍视这样的情景。

东北方向的城市,那边那座塔好像比神户塔更高。

美利坚公园晚上找点朋友好好待待把,像我这种行色匆匆的也留恋这里的景色。

晚间残骸打着绿光,烘托出一种诡异的氛围。

又回到鱼那边,这个视角更美观。

再见咯神户港!希望看到下一个150年中依然年轻的你。

本行最后一站,南京町(重点)。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叫南京的中华/唐人街。与横滨和长崎的中华街并称日本三大中华街,作为中国人不可不去。

这是长安门,背面写的是友爱。

里面以中餐和神户牛为主。

到达中央的南京町广场,这座亭子最为出名。

北面的两只中国狮子。

最南侧的海荣们,背面写着飞翔。

西边的西安门,背面写着光复。

结束最后一个景点,满载而归。


最后冒着生命危险跑到路上来拍一下神户元町购物街。


8月3日
我在2日晚写了篇几千字的个人感想。其实这个时候我并不是很不愿理走:走了这么多天,体力、精力早就透支了,四处搜刮来的东西也塞满了箱子,再这么下去,恐怕是回不去了。相反,我倒是想把所见所想记录下来,下次再来。这也就是我回国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依然坚持完成此篇的原因。
3日一早吃完早餐收拾完毕,告别酒店,前往东边的贸易中心站,乘坐新交通港湾人工港线直奔神户空港。路上属于过一条街就拿手机拍一张,但这不能对离别的到来产生什么影响了。
列车缓缓前行,窗外神户港的海水依然平静。一百五十年了,沧海不便,周围却早已天翻地覆。

接下来的程式见出行部分,这里不再赘述了。

小结一下神户。在和朋友一起的时候,有一天他跟我说,他听一个中国人说神户挺无聊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不过无不无聊需要自己去探索。
和东京、大阪甚至京都比起来,神户绝对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沿海城市。所谓的无聊,我觉得仅仅指的是缺乏具有接待大量客人的娱乐场所吧。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话我再次提起。神户是一座干货满满的城市,改革先锋、造船中心、饱受灾难、浴火重生。一座城市和市民,正是在跌宕中不断奋进,最终才塑造了神户港畔震撼的灯火。而我想这座城市的旅游规划者,也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将故事讲好、讲细。无论世界有多么大,总会有人认真听的。所以,如果有像我一样比较古怪,喜欢琢磨东西的朋友,不妨来神户看看,从路边的地图板到博物馆里的每一个字,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惊喜和收获。
即使不考虑作为最后一站可能导致记忆更为清晰,我想神户港的灯光和BE KOBE的注脚也会令我难忘。下一个150年,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机场等候一段时间后,我坐上了下午三点半的航班。这是关西机场东南侧隔海相望的泉南市、阪南市一带。

这一天日本西部上空云层较厚,这是我拍摄的最后一张日本的照片。接着,秋津州逐渐隐没在壮丽的积云下。


再见

尾声

经过我的大致统计,本文有84283字,1440张图片,已经超过我去年写的一个三年回忆反思,成为我写过的最长的文章。而它,首先在马蜂窝这个平台释出。
其实我写了这么多,大家或许早就猜到一点,我无论如何对日本也有点执念。不过,执念不可能是在一瞬间形成的。在中国,其实有关日本的讯息是非常多的,任何时代都是这样。更多的资讯意味着更大的关注群体。而对于我自己的兴趣,我认为完全是巧合,多少都跟日本有些关系,再加上日本作为旅游国家不错的名声,本行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日本的玩法自然有很多。我上面提到了,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古怪的人,业余时间喜欢研究点东西,而不太习惯一般的“玩”。这么多年这种模式成为了习惯。这次来日本,我继续了这种习惯。
来之前我对日本的了解非常少,基本仅限于我的爱好领域。但是读书多或者旅游多的朋友都应该明白,几个月的时间对于一个人知识的提升有着多大的作用,即使仅仅是看别人写的。所以在准备的同时,其实我也在学习,说好听一点,“研究”。
当然,在旅行中,阅历的提升就更为神速。我尽最大可能去珍惜在日本的时间,尽量不做在国内能做的事情,去继续我的“研究”,这事实上才是旅行开始后我真正的目的。
因此,这只是一步。

曾经我非常担心一个人出国,现在看来不过是实现目标过程中一件普通的事情。人总是要成长的,成长就需要放下包袱,直面现在遇到的现实问题,解决它。这是对本次旅行另一方面收获的概括。

当然,没有现代发达的科技和热心的人们,谁的脚步都会举步维艰。我在制定计划是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甚至在写游记的过程中,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特别是马蜂窝,虽然很久之前我就领略过其威力,但现利用其规划一次深度自由行,则让我的认识又深刻了几分。

至于日本本身,绝大多数我想说的都在上面了。以我对这个国家冰山一角的了解,它还是很有趣的,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也有很多故事。如果是一个人,怎么看他或许无所谓;但如果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离得很近的国家,或许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对其进行剖析。总之,开山之作去写这样一个思考过很久的国家的全景,我想是值得的。

对于这篇游记,我认为基本兑现了开头的诺言:尽力而为。对我来说,17天每天6个小时以上的密度,不是一个小数字。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特别是这还是我的处女作。稍读文字可能会发现我的语言比较枯燥隐晦,对此我十分抱歉,这是十几年读写习惯养成的毛病;同时,我一旦累了对文字的控制力会下降,因此也会出现一些奇怪的词句。这些不算小的瑕疵,肯定不在少数,对此希望大家多多包容。如果有热心的朋友能够指正,当然更加欢迎。

无论是游记还是其他的回忆性质的文章,我认为其现实意义都在于指引未来。所以我希望通过系统地梳理这次旅行,能够对收获和教训有更深认识,从而能够更加从容、高效地进行未来的规划。如果能对他人有类似的帮助,我倍感庆幸。


30万步下的东瀛古今就是这样,再见,再见

(本文图片用于商业传播用途请与作者联络,未标注图片之版权均属于作者)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