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号到8月6号,在这9天时间里我有幸来到岛国日本,去一睹这个国家的风采。在此期间分别游历了东京、大阪和京都三座城市,亲身感受了那里的异域风采,对那边的人文、地理、城市风貌等有了初步的印象和略微的感悟。在这里我将会以游记的形式将我的所见所闻做以下总结,以此帮助我巩固加深日本印象,同时可以对这次游历做个很好的总结。

2016.7.29 西安——上海——东京

对于出过国的我,这次去日本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早年间随初中学校到访过新加坡,体会了热带国家那份炙热与绿色花园城市之国的风土人情。去年又随旅游团游访了欧洲8国,在那片西方土地上有着太多令人着迷的印记,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都十分令人着迷。尤其是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欧洲当地的建筑实属荣幸,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都能完好的保留下来也是非常难得,平时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名建筑到了自己的身边也真是让我激动不已。

然而这次去日本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我孤身一人前往这个说著日文的国家,略有日语基础的我虽然对这次旅途有些心虚,但是心想着能独自一人完成9天的旅程还是充满期待的。同时这次我是带着学习任务去的,要对那边的城市与街道、校园印象还有大师作品分别加以认知与感悟,也是有着不小的压力。
第一天属于赶路的行程,我需要从西安起飞到上海转机再去日本。在国内等待航班的期间心情越来越紧张,历时半天也确实比较难熬,再加上航班晚点导致我赶不上东京那边的晚间地铁,一切的紧张来源于我对那片异国土地的未知。果然,等我到达东京已经是那边的晚上11点,在历经三番五次填表之后我终于过了日本海关,等到了地铁那里发现果然已经关闭。此时是晚间11点半,我乘坐仅剩的一班大巴车到了东京站,随后我也有幸体会了一把东京的出租车,服务很好,车是自动开门和关门的,但价钱太高,五六公里的路程收了我相当于200人民币的费用。这是我对东京的第一印象,消费相当高的一个城市,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也逐步印证了这一点。在逐渐深入东京和穿梭在东京街道上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人们口中描绘的东京印象,到处都是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即使是大半夜仍然有很多人走在街上,也仍有些许店面开着门招待客人,绚丽的光彩仿佛对映出这是一座不夜城。这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探索欲望。等到了提前预定好的酒店已是凌晨2点,我也只能拖着疲倦的身躯先去休息,期待着第二天的东京游。

7.30 上野、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大学

好在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英语不错,在与它们的短暂交流之后我确定了今天的行程。我住的地方在巣鸭,属于东京核心区周边,周围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城市面貌也很有代表性。在这里能亲眼看到东京具有代表性的沿街立面,窄窄的开间,高高的建筑高度,不管是大街小巷都有很多的招牌丰富了沿街立面。街道的宽度很宜人,不像国内的街道很宽让人走起来很费劲,车辆和行人也都很守规矩,在没有红绿灯的街口行人过马路车辆都会主动等待让行人先行。这样井井有条的街道从来都不会堵车,反观国内行人与车辆互抢,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东京的街道还有两大特点:1.行道树很少见到;2.街上没有垃圾桶。这两样特色促成的结果是东京的街道十分干净清洁,但是也会导致缺少足够的荫凉。好在那边的沿街建筑都很高,阴影面积比较大,且有些街道会搭设阴凉棚,不仅丰富了沿街形象,还为行人提供了荫凉,实属人性化设计。

巢鸭街道建筑临街立面

虽然缺少了整齐划一的行道树,但是东京城市的绿化面积可不比其他国家化大都市少,重要的绿化面积来源于城市公园与大学校园,这些地方可谓是星罗棋布在东京市内,为每个片区的居民都提供了足够的绿色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上野公园里分布著东京的几座艺术博物馆,这是我首次近距离接触当地的近现代建筑作品,西洋美术馆和东京都美术馆都是比较典型的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混凝土柱都是不加雕饰或贴砖的毛坯状态,尽显简约美,钢筋有力的形象里又不失细节。每一块混凝土板都反射著柔和的光,精细程度犹如丝绸,摸上去也十分光滑,极力展现日本人的严谨作风。从这些建筑中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日本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现代主义风格在这个时期被广泛利用,大量现浇未修饰的混凝土板构筑起了这个时期的日本建筑,十分适合战后经济恢复的状况,满足了二战后恢复的基本要求。上野公园里生长著许多上百年的参天古木,树荫下布置孩童的娱乐设施以及人们休息的座椅等等,人们自然而然会进入到这些植物构成的灰空间中进行纳凉和休息娱乐等活动。

日本临街建筑绿化

除了外部空间的迷人之处以外,散布在其中的几栋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则成为人们聚集交流的场所,尤其以东京都美术馆最为典型,红色曲折的砖墙和开敞的中庭仿佛召唤人们进入其中进行参观,地上和地下都设有入口,分别对应不同的展览空间,功能丰富的门厅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场所。每个曲折的体块都对应内部的一处展厅,分别做小展览,地下的整体空间做大展览。一层门厅为纪念品商店以及供人休息的数量众多的座椅,二层为公共图书馆,三层则为餐厅,这样也就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从整体上看,上野公园有自然灵动的一面,也有人工严谨的一面。公园自身是自然的,未经过人工雕琢,散布在里面的建筑则为自然状态的公园增添了重要的人工节点,通过人工的道路与广场将节点串联,形成公园自身的骨架,再引入使用者——人之后整个公园浑然一体。

在上野公园附近分布著两所高校,分别是东京艺术大学和东京大学,虽然后者更有吸引力,但是怀揣著求知的心态我还是进入到两所大学共同参观参观。首先来到东京艺术大学,学校不大,且设定的专业也只有两个——音乐和美术。一条马路分隔两个专业的校区,东校区为美术学院且对外开放,校区呈建筑环绕式布置,校展览馆、纪念馆、图书馆、食堂和教学楼围绕着学校中央的庭院和综合楼。庭院中有写生的学生,地方虽小但是样样俱全,有水有树有石也有亭,不乏精彩之处。校园内的建筑大多也都是上个世纪二战后建造的,充斥着现代主义简述的风格和建造技艺,未修饰的混凝土板是这所校园最好的形象担当。校园内没有明显的区划,只是将必要的功能环绕在校园核心周围,形成向心的趋势,同时每栋建筑又拥有自己的场所感。东京艺术大学虽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能反映出在日本这样用地紧缺的土地上建造大学校园的特点,这样小而精致的校园设计也是我比较喜欢的。

东京艺术大学教学楼

相比上一所高校,东京大学则显示出真正世界名校的高贵气质,校园不仅面积大,而且校园形象丰富多彩。校园内分布著各个时期的建筑,既有仿欧美的古典风格也有其本土的现代主义风格。校园内建筑形象互不冲突,且多种风格相处和谐融洽,现代主义的建筑在用料与配色上尽力与古典主义的建筑相配合,或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让人们看到不同风格独有的魅力。在校园规划手法上与东京艺术大学相类似,众多的学院建筑与公共服务建筑围合在校园中心绿地周围,中心绿地是当地原有的一处自然水潭,且历史悠久。东京大学在当初建设时采取不破坏措施将这座水潭完全保留的方式,周边建筑也是顺从这片绿化区域进行围合式布置,且遵循自然高差,并没有破坏原有地形。校园内建筑遵循轴线布置与建筑间视觉的连续性,视觉通廊的做法在这所大学里很常见,新老建筑之间的联络正是通过这些拱券式的门洞与架空实现视线上的联络。可以说,东京大学是一所古典与现代、人工与自然结合都非常和谐的大学校园。在每栋校园建筑里都设有各专业的公共交流区域,并且配有一些便利店比如711和星巴克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有坐在这里讨论问题的物质基础与动力。像这样的交流场所对于校园内的非正式学习环境的营造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们能在课堂之外充分交流,互相学习,这种自发性的学习行为甚至比课堂教学能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这些都只是我在亲身体验东京大学校园中所做的感悟与归纳,只能代表自己的意见,并不能反映客观的校园印象,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读者见谅与批评指正。

东京大学建筑新旧结合

东京大学建筑风格比对

在参观完东京大学本校区之后我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了酒店,通过一天的游历不仅对东京这座城市有了较为初步的了解,也有幸在这一天了体验了东京市内的轨道交通系统。东京的轨道交通几乎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平交与立交兼具,轨道数量和轨道总长度都屈居世界前列,其地下挖掘深度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十层。以新宿站为例,出口就有60个之多,共有十几条轨道交通列车停经此战。虽然我没有亲自到过新宿站,但是在其他轨道交通站点也有类似的感受。虽然这些轨交如此复杂,但是其合理的规划与人性化的设计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加之日本人民十分守规矩的性格和严格遵守制定的礼仪规范,复杂的轨道交通变得井井有条,执行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所幸我没有经历早高峰时期东京最繁华地区的交通状况,否则估计我也会被服务人员推上车吧!

7.31 东京银座

今天能有幸来到东京的市中心区银座,亲身体验一下购物天堂的魅力。在来之前始终认为银座只是一栋楼,里面是一个很大的购物商场,但是实际并没有那么简单。银座位于东京中央区,是由很多条街区共同构成的综合大区域,涉及到的购物商场有上百座,国际品牌有上千个之多,没有一天时间根本逛不完这么大的片区。当天正值周末,东京当地的居民也纷纷走上街头,穿着传统的服饰别有一道风采。早晨刚去的时候,银座各街区之间的道路都是行车的,到了下午银座冰雕节开幕,所有的道路都做封闭变成了步行街。早上到下午仅仅半天,整个银座区的道路全部由车行道变成了人行道,从中不仅看出日本人做事的高效率,同时我也感受到银座拥有的独特魅力。人们的活动区域由步行道和室内扩充套件到了车行道上,整个片区变得更加有活力,区域的功能在一瞬间由单一的垂直活动变成了多向活动,购物商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频繁起来。街道上展出的冰雕和各项娱乐活动也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和参与,为这个愉快的周末增添又一道光彩。

东京银座街道

作为核心购物区,银座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在这里,东京街道的美展现的尤为明显,众多的品牌LOGO和商场标识语被放在了建筑外侧,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对比之下,国内的街道与欧洲的街道上这种夸张数量的修饰符号是十分匮乏的,国内注重街道的规范性建设,车行道、人行道、电线杆、行道树和简单的建筑外立面构成了单调的街道形象。欧洲的街道与国内的类似,但是又多了一些历史的韵味和建筑外立面的门窗构件以及墙面雕刻的修饰,比如巴黎老区的街道以及阿姆斯特丹的传统街道。但是相比日本的街道,没有行道树,人行道也很狭窄,而独特之处在于近乎疯狂的招牌的堆积,那里的街道绿化主要来自于两旁建筑外立面和屋顶。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街道形象单一还为狭小的人行道节省了空间。

在每一栋银座的商场内购物都对日本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窄小的面宽上全部做成入口,放大入口的视觉效果。以伊东屋ITO-YA纪念品商店为例,12层的建筑,只有大概6米的面宽,远看十分的瘦小,但是走近看却是另一番景象。首层几乎两层通高的层高给人硕大的感觉,6米面宽全部开启作为入口,中间垂直方向放置高大的货柜,使得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人们进出不受限制。首层设定对外开放的咖啡吧,以此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店消费。垂直交通设在建筑内一侧,向上为单向单列扶梯,向下为垂直电梯,这样既为店内提供更多的货物展示空间,也限制了顾客上下的便利性,单向的运动方式促使人们将每一层都做游览。每一层的出售商品种类不同,装饰风格也不尽相同,不过都弥漫着统一的清新文艺气息,让顾客在购物时心情舒畅、积极消费。

伊东屋商铺

由于银座商业区面积过于大,一天的时间确实有些匮乏,所以今天一天都消耗在了这里。不过收货还是很大,既感受到了作为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商业中心的繁华,同时还有幸能亲身经历日本当地的传统生活。反观我国现当代除了过年过节象征性的纪念活动,传统服饰,传统活动等等根源化的东西几乎已被淡忘。这明显是本末倒置的,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传统大国,在当今发展迅速的今天也应该停下脚步思考思考我们是否遗漏了什么,损失了什么。(补于2021年4月21日:如今国内的汉服复兴已经如火如荼,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十分值得欣慰的)。

8.1 早稻田大学、表参道、东京工业大学

相比于前一天的忙碌,今天的行程则更具有挑战性。早稻田大学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私立机构高校,这所大学主校区带给我的魅力与东京大学有所不同。首先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开放性,外来人员可以任意进入学校进行参观,因为学校完全不设定围墙,入口也是完全敞开向街道,与城市融为一体。从校园建筑风格可以看出来早稻田大学也是历史悠久,传统建筑占据主要部分,同时与东京大学一样也有现代主义建筑。通过这几天的走访观察可以发现日本建筑的外立面装饰手法简单,但是做出来的效果却很出色,尤其是以简单的材质表达丰富的立面效果。清水混凝土与玻璃砖的灵活运用丰富了建筑外立面,这与国内的建筑外立面贴墙砖相比增添了一份安全同时也达到了装饰效果。我十分欣赏的是日本高校里面充斥着沉稳与冷静,不像国内高校浮躁气息很浓。在早稻田大学里这种气氛尤为明显,可能与这里的校园功能布置方式有关。学生都住在校外,校园里只有教学与公共活动场所,所以看不到上下课之后很大的人流在学校里来往。当然我去的时候是暑假,学校里自然没多少人。但是经过我两天的观察发现日本大学校园里的确没有学生公寓,学生都是在外租房或者有集中式的学生活动中心设定在学校附近,总之不会在校内出现。这就要求校园建筑的功能全面性,每一栋教学楼或者综合楼都配备一定的公共活动区域,里面的功能也一应俱全,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或者像早稻田大学本校区一样,将图书馆设在单独的一个区域,里面配有综合活动中心,通过门禁限制外来人员进入以方便校内师生使用。

早稻田大学主校区建筑

早稻田大学主校区建筑

早稻田大学主校区建筑

相比早稻田大学本校区的端庄典雅,西早稻田校区就显得十分的现代。早稻田的理工科都设定在西早稻田,校园风格也明显十分的现代和机械甚至充满工业化。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个校区是上个世纪新建设的,弄弄的现代风格和机械化的校园规划使得这里缺乏了一些校园的韵味,反倒是有些像工厂。以前还无法体会在上个世界70年代全球出现的后现代化趋势,批判现代派建筑缺乏人情味的人是不是太矫情,只要用的舒服不就好了。但当我真的来到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日本这种在上世纪极力推行现代派建筑的国家才有了深刻的体会,这种机械化的建筑风格确实让人看起来不舒服。更何况这是一所校园,本来是人情味与教育气息最浓厚的地方,但是建筑给人的感觉确实大工业化的力量与速度,不免有些偏激。如果说这里是其他学校的分校区我也会信以为真,因为这里看不到一点与早稻田本校区有关的继承品。即使是现代派的典型作品,日本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空间利用率极其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不管是什么功能的建筑,任何空间的大小比例与使用功能的配合都堪称完美。在西早稻田综合楼内,十五层楼包含了众多的学院和研究生院以及图书馆,为了给主要使用功能腾出足够的地上空间,图书馆被放到了地下,并且楼内走廊都很窄小,没有硕大无用的门厅,垂直交通直接正对建筑出入口,方便疏散也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空间。在日本期间看惯了拥挤,但是这种拥挤却是井然有序的,也许这正是这块岛国独有的魅力吧。

西早稻田大学校园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行程都在同一条线路上,从北到南一条地铁线几乎就能完成。来到表参道,探访这里的大师作品。表参道、原宿、涩谷、代官山是东京的四个主要特色街头时装店的聚集地,这里云集欧洲、日本等顶级设计师的作品,流行元素含量很高。可以说这是一条很有个性的街道,每一个独立的专卖店都是一处景点,可以看出其设计师的设计个性。尤其是表参道之丘的设计最引人注目。整条街道有坡度,表参道之丘顺应街道的高差在外部做了同化处理,内部的坡道设计也引入了坡道。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之丘商业中心是表参道规模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人们在建筑内通过回廊式坡道的连续行进可以逛完所有店铺。仿佛是从赖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螺旋式坡道获得的灵感一样,这座商业建筑同样采用的是坡道与走廊结合的做法。优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是,商业建筑不会像展览建筑那样坡道会影响观赏角度,商业店铺都是水平的,坡度只要做到足够小就不会影响消费者进出坡道旁的店铺。这种用坡道同时解决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是一种比较桥面的做法,不单单让这个室内空间变的连贯还延续了外部空间的坡道,建筑内外连成一体。

表参道之丘沿街印象

表参道之丘内部空间

与其他在表参道的大师设计的专卖店相比,表参道之丘外表上则更为低调一下,玻璃和清水混凝土简单的搭接拼凑成外立面的做法在很多商业综合体中都能遇到,但是出彩的确实室内空间。都说表参道大师作品众多,但是我尤其喜欢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之丘,其正所谓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最后一站来到更偏远的东京工业大学,这里所处的位置在东京的东南郊,已经算是乡镇周边。学校周边都是居民区,与之前到访的三所高校相比少了一些繁华。东工大分为很多个校区,但是都集中在一处。里面的特色在于有很多名建筑分布在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东京工业大学附属图书馆、百年周年纪念馆、70周年纪念讲堂、80周年纪念馆、藏前会馆、大岗山北3号馆、石川台7号馆等。比较吸引我的是由安田幸一设计的附属图书馆。他用三角形的建筑元素设计出了一种结构感很强的图书馆。两道斜撑梁将长长的玻璃体块支撑了起来,尽显结构之魅力。可能与我比较喜欢简洁化的设计有关,我对这种用“简单粗暴”手法处理结构的建筑十分青睐。虽然附近的两座纪念馆也是设计十分出色的建筑,百年纪念馆由筱原一男设计,略有一些解构主义的风采;70年纪念讲堂用到了砖材料丰富外立面,成为这所校园中独有的用砖的建筑。还有很多其他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大岗山北3号馆用很多的太阳能板外挂在外立面上,尽显高技派的作风。这些独具个性的建筑散布在东工大的六个校区中,为每个校区都增添了不少亮点。但是我认为这所学校最亮眼的建筑唯独属于附属图书馆,因为它太有气势了!

东京工业大学附属图书馆

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

东京工业大学大岗山北3号馆立面太阳能板

通过这三天在东京的简单游览参观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虽然还有好多地方都没有去到,但是这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求知欲。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来到这里继续探索下去,东京这座城是充满未知和魅力的,十分值得再来。接下来四天我将去往大阪和京都,去感受日本关西的风采。

8.2 东京——大阪

既然来到了日本怎么能不多走几个城市看看呢,今天的目的地就是关西第一大市的大阪。日本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都比较远,但是交通都十分的便捷,地上铁路城际快车都是新干线,日本国内航空也比较发达。相比于国内的城际交通最典型的是几个大的经济带,比如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城市相对密集,发展程度都很高的情况下多种快速交通混合能够提高城市之间交流的效率。日本国家面积小,城市虽不集中,但是基于发达的铁路系统和密集的航空网将这些城市都连线了起来。我这次体验的就是日本国内的航空服务,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从东京飞抵了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这座机场位于大阪港内,由伦佐·皮阿诺和冈部宪明设计,完全由人工填海做成。我乘坐的航班抵达的是其第二航站楼,无法有幸从远处观赏到第一航站楼的精美建筑设计,这是比较遗憾的。空港内换乘十分方便,有直达大阪市内的轨道交通JR线。说到JR线,这是日本国内沟通城市群最方便的轨交系统,同时也是一座城市内的主要交通组成部分。比如关西国际机场距离大阪市其实是非常远的,有了JR线则沟通了堺市、大阪、京都、奈良和神户等组成的关西城市群,加快了城市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交流。

离开机场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奔波终于来到了住所,一处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相当齐全的青年旅社。得益于日本站前商业的发达,我住的地方位于被难波、日本桥、千日前三处大站包围的商业区,属于大阪较为繁华地带,干什么都很方便。同时旅社处于背街的位置,不会受到大人流潮和繁忙的交通影响,保证了私密性和僻静的居住环境。

接下来接天的安排是拜访日本大师作品和古建,安顿好住处之后已是下午五点,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去稍近的梅田天空大厦,由日本建筑师原广司设计。这座建筑的魅力在于将建筑结构的魅力展示给观众。建筑高度为地上39层,是两栋独立开来的建筑单体,在顶层用环绕式观光层相连,悬在半空的搭接结构与人行交通结合,追求刺激的同时也能凸显桁架结构的稳定性。与很多的城市制高点相同,天空大厦在顶层的环绕式观光平台也能俯瞰整个城市,打扮的夕阳美景尽收眼底,真是一道绚丽的风光。

在大厦观景平台看日落

在大厦观景平台俯瞰整个大阪

8.3 光之教堂、大阪城、狭山池博物馆

今日的行程最为繁忙,从大阪最北端的茨木市走到最南端的狭山市,并且拜访的都是安藤忠雄大师的作品。光之教堂的拜访是我最为期待的一栋建筑,早在大一时我最开始接触国际大师作品时首先接触的就是安腾大师的光之教堂。由于在上大学之前所居住的城市并没有几处让人称颂的大师建筑,对建筑的印象也只是刻板生硬的立方体,有门有窗就行。但当我见到光之教堂的照片时我才真正感悟到建筑的魅力,由整个墙面开启玻璃十字架引入自然光进到室内,让人们真正感受来自神的洗礼。纯粹的建筑外立面,用清水混凝土包裹的建筑,狭窄的竖向长窗充当辅助光源,神圣而又简介。所以这次的光之教堂拜访是最有意义的。

经过跋山涉水式的列车转徒步终于来到了位于茨木市乡下的光之教堂,处于普通居民房屋包围之中的它是那么的低调,但是又散发著自带的独特光芒。教堂体量不大,与周边建筑相类似,材质的选用上是安腾特有的清水混凝土板。与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建筑形象一样,光之教堂不愧为安腾早期成名作。在现场与在书本上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在这里可以附带着周边环境一起感受与教堂的关系。光之教堂全名茨木春日丘教会光之教堂,是专门为春日丘乡设立的民间教堂,使用的人群都是当地的基督教信徒。所以在建筑体量上不会做到很大,能够提供给几十人做礼拜即可,只可惜在我去的时候正巧没赶上教会活动,所以教堂是关闭的,只能在教堂外近距离感受这个教堂的魅力,不能进入室内感受光之教堂内部十字架光带给人的洗礼。我自己对于这种简洁大方的建筑是没有抵抗力的,越是简洁的体量我越是喜欢,光之教堂正是这种用简洁手法明确表达了建筑主题。

在光之教堂短暂停留之后又坐轨交回到大阪,来到大阪城。这里曾经是日本幕府时代的幕府所在地,如今已被做成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周边也做成了城市公园。时光荏苒,曾经的私人领域已不再辉煌,现如今在日本的民主时代却成为所有人都能进入的公共领地。所以说,权力并没有绝对的,时代发展太快,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被时代所遗忘,这正是我在这座大阪城得到的个人感悟。言归正传,大阪城最吸引我的地方并非醒目的天守阁以及城内的各个日式古典建筑,而是它用巨大的石块搭建的城墙。日本当地筑城材料匮乏,古代日本也没有像中国拥有先进的制砖技术,所以就地取材成了唯一的办法。这些大石块自然成分偏少,都是经过了人工的加工和雕琢。石块大小不一,好似搭积木一样筑城大阪城建筑的城墙。从这些石块的堆叠中也能看出日本人追求细节的性格,石块像是任意选用的,但是堆在一起却十分密实,仿佛经过精心设计一样。城墙转角处选用体积巨大的石块,用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加强防守,城墙中间段都选用的是体量较小的石块。与其他地方的砖城墙一样,大阪城的石城墙也是从上到下逐渐变厚的做法,只是有点不同的是为了加强结构应力,这种倾斜有些许弧度,让它看起来有了一些不同。

大阪城公园天守阁

大阪城公园城墙

感叹过历史的沧桑变化,这次视线又来到了位于大阪南部的住吉区的住吉长屋。这是一栋安腾设计的民居,与周边很多的居住户一样拥有狭窄的面宽,很长的进深。只可惜正是因为其民居的身份,我不得进入参观,只能在外面一睹其真面目。与周边的民居相比,它有着很独立的个性,清水混凝土的外立面将它与其他居民房屋区分开。正因为是中庭采光,所以在立面上不开窗,只在正立面上做挖空处理留作入户门。又是一个简洁做法的典型代表,虽然看起来住吉长屋与周边建筑相比低调了很多,但是这种低调却又让它十分“高调”。特立独行的外立面让它有了自己的建筑个性,在这个追求朴素的年代里变得尤为出众。

大阪市住吉区住吉长屋

让我这几天最为赞叹的是安腾在狭山市的狭山池博物馆,馆内主要用作展览狭山池水库的历史和一些水利设施等等。整座博物馆位于狭山池水库旁,其精彩之处在于博物馆外部空间设计,依然是简洁明了的建筑体量,依然是熟悉的清水混凝土材料,但是却多了一份震撼和纪念感。中部水池采用退台式中轴对称式,两边高于其也是两个水池,在水比较大的时候可以形成瀑布的景观。人们从场地入口坡道进入到这个空间之后豁然开朗,整个博物馆和核心水池都会尽收眼底。通过一级级台阶下到这个场地后从两边的坡道继续向下可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广场。这里是一个圆形的封闭空间,又一次增加了入口的仪式感。建筑入口通过沿弧墙的台阶向上,上方的雨棚是一个挑出很多的混凝土板,一根柱子支撑起它,通过太阳光的变化这块混凝土板在弧墙上投下不同的倒影,以此记录时间的变化。

虽然入口广场纪念性很强,但是入口门却显得略微低调,但是这种低调却是一种欲扬先抑。二层进入博物馆,其内部的空间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外部看到的相当于四层高的建筑体在内部是通高的,用来展示狭山池堤各个历史的土层,其他的展览空间在一层,既有场景展示、实物展示,也有图文展示。展示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内部空间的却又十分精彩。可以说狭山池博物馆是一栋很好表达纪念性的建筑,利用外部空间场地巧妙的设计表达了纪念,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巧妙结合又一次表达对狭山池的纪念。这座建筑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让我又一次对安藤大师的崇拜多了一分。

8.4 京都站、八阪神社、清水寺、金阁寺

首次来到京都,着实有些兴奋。身为一个西安人,对京都有着很多的憧憬和向往。京都和西安是友好城市,整座城市就是仿照唐长安的样式规划的,来到这里现场看才深有体会。

刚到京都,首先拜访一下原广司设计的京都站。每一个日本的电车站都是一个城市综合体,京都站在这一点上显然做的相当的好。与之前看到的大阪梅田天空大厦一样,京都站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结构美,整个屋顶都是网架结构,看似混乱的样式实际却是精美的装饰。在通高的空间下,结合竖向交通,人们的活动区域被扩充到多个维度,每一层高度都有对应的休息平台和咖啡吧或小憩的场所。上到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时视线被更大程度的开启,扶梯和楼梯的爬升高度足有11层之多,在上升的过程中站内所有的景色一览无余。这样的建筑做法虽然十分精彩,但是有些浪费室内资源,空调的负荷会加大很多,即便有风口的处理可以有效排出部分热空气,但是还是会觉得有些杯水车薪。站在扶梯上被太阳直射是非常不舒服的,这也是设计缺陷之一。

京都站身在古城却长了一副现代高技派的面孔,可以反映出京都这座城的性格,虽为古城,实则继往开来,历久弥新。我居住的旅店正是京都城的城中心四条通的乌丸,这里商业繁华、交通便捷,整条街道两旁这有可收起式遮阳棚,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阴凉。既然来了京都务必要拜访各个古寺和神社,感受日本宗教文化。京都当地的古建众多,并且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整个院落完整保留下来。更加庆幸的是日本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远高过其他国家,做法也与其他国家不同,整体的翻修是定期进行的,最重要的是原地重建的做法,即拆掉原有古建,在旁边不远处按照原样重新再建一栋新的。这样的做法使得日本的古建筑永远都保持一种全新的样貌展示给世人,并且还能如期举行一些祭祀和参拜的活动。所有的建筑看到都是全新的,但是这样无法体现其作为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世间沧桑感,保护的想法虽好,但确实有些用力过度。在日本,大部分国民信奉的是神道教,所以遍地都是神社。当然也受到中国古代佛教的影响,寺庙也很多。从日本的古建样式也已看出里面掺杂了中国多个历史时期古建的风格,当然也包括日本本土的以下特色。斗拱样式来源于汉代与唐代的综合,体积硕大但是样式简单,由下到上只是简单地斗与拱的叠加,并没有昂的构件。小尺度的建筑都是柱头辅作和转角辅作,尺度较大的则又有补间辅作。屋顶的形式也比较多样,主要以悬山、歇山和庑殿顶居多,然而屋顶的高度都很高,这与唐代建筑有很大差别。佛塔都为木作塔,且都为四角塔,至少我见过的日本佛塔都是如此。

来到这里不光看到的是古建筑,日本的园林也是十分有特色的。日本园林给人的印象就是放大化的盆景,所有的植物仿佛都是从盆景中走出来并放大的,并且注重禅意的营造,看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小巧精致的设计确实是日本人该有的性格造就的。

8.5 府立陶板名画之庭、稻荷神社、东本愿寺

今天几乎又成为了安腾大师建筑的膜拜之旅,同时对应到地理位置上也几近走遍了京都各处。大山崎美术馆是位于一处名为大山岐山庄的私人山庄内的私人美术馆,管内收藏有古今日外的各种藏品,有部分中国古代的陶器与瓷器也收藏在内。其内部的地中馆为安藤忠雄的附加设计。主体建筑呈地上二层西洋别墅风格,内多个房间都为常设展区。另外还有两个临时展馆设在主体建筑外,一处为山手馆,另一处就是安腾增建的地中馆。地中馆的展馆设在地下,呈圆形,由主体建筑主入口旁边的侧门进入一条通向地下的走廊连线。地上部分为一层高,四周采用玻璃材质,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地下的混凝土墙上形成长长的光带。

大山崎山庄美术馆安藤忠雄加建部分

看了这么多安藤忠雄的作品渐渐能看出他个人的建筑性格,善于用光,巧妙用水,纯洁的混凝土与干净的建筑立面。位于京都市内的两处建筑也能反应这些特性,一处是京都府立陶板名画之庭,另一处是临街商业改造TIMES。京都府立陶板名画之庭是一所室外展廊,用以展示一些用当地陶板铸成的世界名画。除过展出的一些世界名作以外,整个建筑也算是一个展品,张扬的外表却隐藏在城市内部,只有进到建筑其中才能感受它的气场。跨度极大的混凝土梁从建筑上方横跨过去,整个建筑没有屋顶,所有的结构都暴露在室外,气场十足。建筑一层与二层都有水池,并且在落差处形成瀑布,水生变成了建筑中唯一的声音,纯粹了很多。入口在二层,人们通过长长的平台深入建筑中,俯瞰在一层的陶板画,也能看到瀑布的景观,瀑布声仿佛就是欣赏名画的背景音乐一样。与一般的展览式建筑一样,参观流线构成了陶板名画之庭的基本构架,结合安腾自己的建筑语汇变得极具观赏性,所以说建筑本身也是展品之一。

TIMES是一处临街商业改造,虽然功能比较简单,位置也比较低调,但是安藤还是把这栋建筑做出了自己的个性。建筑高度为三层,街道入口在二层高度,沿街立面并没有很出色,甚至还有些平淡。其亮点在于建筑内的几个中庭,有的有建筑体量横穿过去,有的用建筑平台连线。中庭的尺度都很小,但是通高三层,太阳照射下来依然会有长长的光影投射在建筑墙壁上,这是就安藤的建筑语言。

接下来就到了这次日本之旅的最后两处古建,也是最后两处建筑了,稻荷神社以及东本愿寺。稻荷神社是我见过规模最大的神社,貌似占据了一整个山区,里面的明神门构成的走廊是我认为最有气势也最有韵律的走廊。明神门是日本神道教的一种建筑元素,当成百上千的明神门排列在一起时构成一个个长廊时,韵律感很强,阳光透过之间的缝隙照射进来时形成的一道又一道的光影则凸显了宗教的神圣感。再者,通过这几天对日本宗教建筑的观察,在色彩的选用上他们十分崇尚红与黑,红是鲜艳的橙红色,黑是厚重的浓黑,不知道是否与他们对自己国家是太阳升起的国家的思想有关。

东本愿寺给我的感觉则是另一种震撼,硕大的单体建筑,尤其主殿那高大的重簷歇山顶占据了人的全部视野。人与建筑的尺度相比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唯独这样做才能凸显佛教建筑的神圣感,凸显佛的力量多么神圣。至于安腾大师在这座寺庙中做的加建专案并不能有幸参观到,由于时间关系,我在到达此地时加建展厅已关闭,所以并没有赶上开放时间,实属遗憾。

就这样,我的日本行之旅在匆忙之中结束了。虽然这只有短短的七天,但是我的收获却比平时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多,最大的感悟就是亲身经历比被动接受获得的更丰富也更全面。我以这次日本三城之旅中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日本的城市、建筑、教育、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亲身感受了当地的人名群众带给我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我愿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再到日本一次,很明显这次的匆匆而来没有满足我学习娱乐的欲望。

8.6 大阪——东京——上海——西安

连夜的征程是我迫不得已的选择,从昨天晚上开始就离开了京都赶往关西国际机场,熬过那一晚之后乘坐一大早的飞机回到东京。在东京经历了艰辛的从成田机场到羽田机场倒车之旅之后终于安定下来等候回国的航班。可以说,在等飞机时我内心有一丝的不舍,我喜欢日本的秩序化,喜欢日本的井井有条,喜欢这里的文化,喜欢这里的城市,也喜欢这里的建筑,它们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心理冲击都很大。不过终究我还是一名中国人,我最热爱的还是我的祖国,归乡的心虽然不是非常激动,但早已是我心中永久存在的一份责任。就这样,我在奔波中消耗掉了这一天,等回到家中已是夜里凌晨,这种国家航程最消耗人体力的就是这个过程,不过这与我们建筑专业人士的劳累相比算不了什么,哈哈!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