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篇拖延了五年的游记,2016年9月初,我们去了日本,用一周时间游览了京都、奈良和大阪,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可时至今日,在整理照片的时候,忽然发现很多当年的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于是想也许应该补上这样一篇游记,算是对此行的留念。我俩都不会说日语,又是自由行,记得临行前多少还有些忐忑,但到了日本,发现之前的担心多余了,像机场、车站、酒店、购物中心这些地方基本都提供中文服务,日本的书面文字里也有不少汉字,虽然含义也许略有不同,但一般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地图、站牌、路标、招牌、选单差不多都能看懂,问路的时候写下汉字对方也能大致看明白,就这样我们在日本关西混迹了一个礼拜,并未受到语言不通的影响。

京都

京都是仿照中国唐代长安、洛阳两座古城的建筑式样建造的,从794年至1868年成为日本的首都,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日本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日本众多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京都拥有17处世界遗产,1800多座佛教寺庙和400多座神道教神社,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如果你细细品味,会发现成百上千点点滴滴的美。

我们下午从北京飞抵关西国际机场,在机场咨询台中文服务员的指引下买了阪急线车票,搭上列车前往京都。车站很老旧,候车的人也只有零星几个:

列车车程大约45分钟,出站步行5分钟就到了已经预定好的新阪急酒店,此时天色已晚,安放好行李出得门来,随便在路边找了个小餐馆吃了顿夜宵,因为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得很满,所以吃完饭便早早回房休息了。

一大早就出了门,乘坐京阪线前往今天的第一站:伏见稻荷大社。路上亲眼目睹了日本的早高峰,比北京的早高峰毫不逊色,车站里人山人海,不过由于没有安检环节,人流移动的速度还比较快。

伏见稻荷大社建于公元8世纪,用来供奉食物之神,稻荷也可写成“伊奈利”,在日文中可以解释为“结成稻子”的谐音。关于大社建立时的传说有好几种版本,其中之一是《山城国风土记》逸文中的记述,据这个说法,稻荷大社的建立者是伊吕具,伊吕具以糯米糕为箭靶引弓射箭时,糯米糕忽然变成白鸟飞走,停栖于稻荷山三之峰,并且结出稻谷,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就成了“伊奈利”(稻荷)这个神社名称的由来。随着农业生产在社会中首要地位的衰退,稻荷大社被赋予了保佑商业兴隆的神力,大阪有句谚语“病弘法,欲稻荷”,意思是生了病就去祈求弘法大师,想生意兴隆就到稻荷大人面前祈愿。如今伏见稻荷大社是日本全国约三万座稻荷神社的总本宫。步入神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朱红色的鸟居,鸟居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代表神圣神域的入口,鸟居前方便是神明所镇守的神圣空间了,所以通过鸟居时,应在差一步就要通过的地方停下脚步,沉淀心情,平静地一鞠躬后再进入神域。

稻荷神社的神使是狐狸,自古以来,日本人便认为狐狸是能引导田地之神从山里前往人居之处的灵兽,既神圣又有些神祕,由于是神使,凡人无法看见,因此也以“白狐”、“白狐大人”来称呼(这里的白有透明之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口里含着钥匙的狐狸石像,据说这些钥匙是用来开启谷仓的。

耸立于外参拜道正面的门楼,据说是丰臣秀吉于1589年捐献建设的,自安土桃山时代保留至今。当时秀吉为了替生病的母亲大政所祈求健康,留下如祈愿成真便供奉一万石的古文书。

说到伏见稻荷大社,最有名的便是由大量鸟居构成的回廊,数千座朱红色的鸟居,沿着山中参拜道壮观排列。朱色、橘红色在日文中的发音都有明亮之意,象征充满希望。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鸟居的中央是神明的通道,所以人们通过时应该靠左或靠右行走。

建于神社境内的鸟居数量目前已达到五千座以上,从有捐献鸟居习惯的江户时代开始不断累积而成。

下山的路上静悄悄的,难得能碰到一两个游客,沿途一座座墓地和小型神社,有时会令人感到一丝诡异的气氛。

此情此景,让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回响起“钟声当当响~乌鸦哇哇叫~”的歌声。

走出神社,路边摊上有很多小吃,爱吃冷饮的我品尝了一下抹茶冰激凌,味道浓郁,确实好吃。

再往前走,看到一家专卖鳗鱼料理的小饭馆,老板就在门口烤著鳗鱼,香气扑鼻。我俩都很爱吃鳗鱼,所以虽然还不到午餐时间,但还是决定就在这儿提前用饭了。

一饭一汤一小菜,很简单,很美味。

吃完饭步行到京阪线伏见稻荷站,原计划接下来要去三十三间堂,但看了一下地图,京阪线的下一站是东福寺,之前对东福寺没做任何了解,但想到会用这座寺院的寺名命名车站,应该是个值得去的地方,我俩一拍即合,立马改了行程。

趁著等车的时间补补妆~

等了大约五六分钟,车缓缓地进站了。

出了车站,飘来一阵濛濛细雨,我们在雨中步行了很长一段路,街上没有什么行人,每走一会儿前面就会出现一座小庙,有的门开着,便进去看看,景致都很好。

东福寺由圆尔大师于1236年建立,是一座临济宗禅院,如今包含二十四座分寺。

寺院部分建筑正在进行修缮,所以我拍的多是些区域性的照片。

这是寺院中的厕所和浴室,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

我们站在花园后面的观景台,正好可以看到通天桥,桥身两旁栽满了枫树,想着到了秋天,这里一定是个赏叶的好去处,此刻站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静。

离开东福寺,选了另一条路前往京阪线车站,路过一家小卖店,和店主老爷爷连比划带地问明白了价格,买了两罐冰镇可乐。

坐车到京阪七条,然后边走边观赏街景。

马上中秋节了,麦当劳为节日设计的海报已经张贴出来。

路上有些房屋很有年代感。

终于来到三十三间堂,它于1164年由后白河上皇下令建造,1249年毁于一场大火,1266年在寺庙的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建筑忠实反映了原建筑的神韵。三十三间堂是一栋长长的平房,因正殿内由33根立柱隔开而得名。

如果想进入殿内参观,一不可以穿鞋,二不可以拍摄。大殿内供奉了1001尊千手观音像,最大的一尊观音雕像两侧各有500尊排列成行的观音像,仔细数一数观音的“千手”数目其实是40,不过按照佛教的说法,每只手都代表25个轮回,那么40乘以25就正好是1000了。在大殿的后面供奉著28尊佛教人物塑像,个个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走出三十三间堂,步行前往下一站清水寺,路过一座建筑很美的寺庙,不过不够时间进去欣赏了,匆匆在门口留下张照片。

距离清水寺越近,路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很多穿着和服的游客。

三重塔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前方不远处。

古老的清水寺始建于798年,现在的建筑是1633年重建的,属于日本佛教中的法相宗,这一教宗始于奈良时代,并历经几个世纪流传至今,如今,清水寺已成为京都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仁王门是清水寺的入口,簷下悬挂著写有“清水寺”的匾额,因其门上美丽的朱漆被称为“赤门”,这座塔门高约14米,宽约10米,在应仁之乱中烧毁后重建。

三重塔是清水寺的另一个重要景观,塔体也是朱红色,于公元847年初建,重建于1632年,重建的三重塔高约30米,是当时日本最高的塔。

寺庙大殿的下面是著名的音羽瀑布,清水寺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去近前参观。

游览清水寺后,从清水道下山,这条道是通往寺庙的繁华通道,大概走二百米会看到一个十字路口,沿着右侧的石子路继续步行,就到了三年阪。

下山路上,两位艺伎的出现引来了游客们的驻足围观。艺伎文化的发源地就在京都,成为一名艺伎,要接受茶道、花道、舞蹈、诗书、形体、谈吐等方面的严格培训,举手投足的每个细节都有相应的规范,须要体现出高贵和稳重,她们一般只在私密的高档场所演出,平日里深居简出,很少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现如今艺伎表演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三年阪很漂亮,道路两侧坐落着一座座古老的木屋,很多传统店铺开在这里。

沿着三年阪继续步行,顺着道路左侧蜿蜒而下,再向右转一段路,便到达二年阪。二年阪和三年阪,其字面意思为“二年山”和“三年山”,被称为京都最美丽的街区。

下山的路很长,不过路边的景色很美,也就不觉得累了。

路的左手边有一栋小院,门口贴著“百鬼夜行”的展览宣传海报。自己从小就喜欢和我的三叔一起画各种妖魔鬼怪,所以还挺想进去看看,不过没时间了,只好作罢。

附上几张小时候留存的画稿,哈哈:

穿过一段宽阔的步行长廊后,我俩进入了非常美丽的圆山公园,听说这里有一棵非常有名的枝垂樱,不过我们没有找到,于是坐在一座小桥上休息了片刻。

从公园出发后,我们向西沿下坡路进入八阪神社。八阪神社用来祭祀祛病除疫之神,是祇园信仰的总本社,早在平安时代初期,京都曾流行大瘟疫,于是人们举办御灵会(抚慰御灵及瘟神,使其平息),这就是现今祇园祭的原型,平安时代中后期,这座祛厄除病有功的神社受到朝廷更多的尊崇,到了明治时代,因神佛分离制度,而将神社的名号由祇园社改为八阪神社。下图中前方的建筑是拜殿,殿前放有油钱箱,由于祭祀与祈愿都在此进行,所以拜殿一般是神社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后方的建筑是本殿,本殿是御祭神所在之处,建筑样式更加高雅尊贵。

我站在一旁观看当地人是如何拜神的,大致是这样:先是在拜殿前轻轻鞠一躬,接着走向油钱箱,再行一次礼后投入香油钱,然后走到绳铃前,左右轻摇麻绳,让铃铛发出声响,随后行两次九十度鞠躬礼,拍手两下,最后双手合十,对神明祈愿后再深鞠一躬,鞠躬时大家双手都放在膝盖上。

据了解,铃铛清朗的音色有洗涤心灵的作用,让参拜者拥有虔敬的心情,进一步与神明交流、祈愿,拍手也是对神明表达敬意的礼仪,要怀着虔诚的心,恭敬地拍手。

游览神社后,步入祇园地区,这里带给你的感受完全不同,现代的建筑、拥挤的交通和当代夜生活场所迅速将你包围,仿佛一下子从古代穿越到了现代。

傍晚时分,我们走到了花见小路,这里保留下了一些江户时期的民宅建筑,是电影《艺伎回忆录》的取景地之一。

这个时段如果你有时间在这一地区徘徊,很可能碰到前去赴约的艺伎或舞伎。

夜幕降临,来不及参观计划中的平安神宫了,不过也意外收获了东福寺,算是有失有得了吧。

一天下来真是有点儿累了,翻看手机,徒步了17.5公里,于是决定早点回酒店休息,为明天的行程储备体力。

回酒店我们选择乘坐地铁,因为文物古蹟非常多,出于保护古建的考虑,京都市只修建了两条地铁线,一条东西线,一条乌丸线,我们从东山站到京都站,正好两条线都坐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坐日铁山阴线,前往位于京都西部的岚山景区,开始火车上人挺多,大家都埋头于手机或者书籍,没人大声聊天或者讲电话,等快到景区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下车了,有空位可以坐。

出站,沿着这条街走路不远就到了山脚下。初到此地,你会觉著之前听到的赞美有些言过其实,但当你登高身临那些隐藏在草木中的寺庙时,就会了解这里吸引人之处。

我们造访的第一处景点是日本临济宗主要禅院之一天龙寺,1339年后醍醐天皇驾崩,为祈祷冥福,梦窗疏石向足利尊氏将军进言,得光严太上皇诏书建立了天龙寺。

天龙寺建立之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建筑,大多建于1899年。

库院入口处达摩祖师像屏风:

从远处眺望禅院:

天龙寺北门外的竹海,是岚山著名景致之一。

来到这片广阔的竹林,在随风摇曳的竹子间穿行,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

岚山地区景点非常多,大河内山庄、渡月桥、二尊院、泷口寺、祇王寺、常寂光寺、化野唸佛寺。。。都值得一去,全走下来会很辛苦,所以坐人力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野宫神社是一座黑色简朴的神社,神社占地虽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源氏物语》中。

神社里供奉著姻缘之神和学业之神,信众很多,是嵯峨野竹林中人气最旺的神社。御守是具有神明灵威的“护身符”,从神社拜领后要随身携带,这里的心形御守非常受欢迎。

走出神社,向山下步行,看到路边的民居,想着要是能在这样的地方住些日子得多惬意啊。

临近中午,终于走到了我俩此行最期待的落柿舍,远远望去,在恬静的田园风景中孤立著一座茅草屋顶的小房子,颇有趣味。

落柿舍是著名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弟子向井去来的住所,院内共有40株柿木,据说向井在暴雨过后的一个清晨,发现院子里的柿子全部掉落,便以“落柿舍”命名了这座庭院。

从我俩进门到离开,院子里一直没有其他游客,真是难得的静谧体验。

小院简洁平实,朴素的风格让人心灵平静。

因松尾芭蕉曾于此驻留,这里成了俳句爱好者的朝圣地,呼应此地浓厚的文学气息,草庵里随处可见满蕴诗意的摆设,就连竹篓里随兴插的花草、放置在石阶上的一双木屐都充满美感。

试想一下,若值深秋之际,你微闭双目,坐在草庐的门廊下沐浴著阳光,这时一阵风吹过,听着熟透的柿子“噼噼噗噗”地掉落一地,是不是很诗意?

恋恋不舍地离开落柿舍,我俩随便在路边找了个小饭馆吃了午餐。

点了份海鲜饭,不仅好吃,还颇具美感,很惊艳。日本料理的烹饪方式基本只有蒸、煮、炸、炖,这也是来自于唐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直到元代以后才开始有炒菜的。

午饭后,我们搭上带有复古色彩的老式观光小火车,沿着保津川溪谷缓缓行驶,一路风景如画。岚山小火车由嵯峨站起,经岚山站,保津峡站,到龟冈站止,全程7.3公里,单程25分钟,全车共有五个车厢,座椅是木制的,五号车厢(富贵号)为开放式车厢(购票时可以指定要这节车厢的票),全车厢没有玻璃窗方便拍照,车厢地板也是可透视的铁网板,就是网格的间隔缝隙有点儿大,途中老婆的手机掉在地板上,差点儿从缝隙中滑下去,让人虚惊一场。

火车上,有个女孩儿挎著拍立得相机,为车上的乘客们拍纪念照(不记得价格了),面对每个人,她脸上始终保持着这样“标准化”的笑容,连嘴角上扬的角度都是一样的。从车厢的一头儿走到另一头儿,询问了所有客人,好像只有一对情侣拍了照。

工作结束了,她也收起了“职业笑容”,站在车尾,静静地等着火车到站。

车到终点,所有人都下了车,这位大叔看来是这趟线的常客,一下车便和站台工作人员熟络地聊了起来。

出了站,一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尽是金黄色的庄稼和绿油油的草地,一派田园风光。

请一同下车的游客帮忙拍了张合影。


我们需要步行到JR线马堀站,再乘车回JR线京都站。走了大约十几分钟,除了刚才车上下来的游客,这一路几乎没有看到别人,路过一家小超市买了两瓶饮料,再一出门,连之前同行的游客们这会儿都没影儿了,就剩下孤零零的我俩,于是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话说这里的乡村真是安静呢。

回到京都站,看天色未晚,检视地图,发现我们入住的新阪急酒店北边隔一条马路,就是东本愿寺,正好溜达着就去了。

1591年,丰臣秀吉修建了本愿寺,作为净土真言宗的总部,该寺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后来德川家康害怕本愿寺的势力过大,对这真言宗进行了分裂,于1602年建立了东本愿寺,原来的本愿寺成为西本愿寺,从此两寺并立。东本愿寺被几场火灾摧毁了原来的架构,寺庙于1895年重建,如今的东本愿寺是净土真言宗大谷学派的本寺。

巨大的御影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它高38米,长76米,宽58米,主殿以及旁边的阿弥陀堂都是可以进入参观的。

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极为华丽,并且有着令人钦佩的巧妙构造和光彩夺目的内饰。

这时天色渐渐阴沉,并飘起了细雨,极为可贵的是此时游客寥寥,我俩坐在大殿的走廊上静静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切,大殿簷角下的铜铃在风中铛铛作响,声音很是动听。

时间来到傍晚,我们在东本愿寺度过了一个悠闲的下午,等雨势住了,我们前去一家早已在网上查好的餐厅用餐,顺便逛逛街。

这家的炸猪扒外酥里嫩,美味可口,配有七种口味蘸料,至今印象深刻。晚饭后散步回酒店,已经开始期待明天的行程了。

今天是在京都观光的最后一天,我们想体验一下巴士出行。京都站前有三路旅游观光车:100路、101路、102路,今天要去的景点坐这三路车几乎都能到。巴士票单次乘车230日元一张,巴士一日券600日元一张,当日乘坐不限次,所以一天坐车超过三次就值了,对我俩来说肯定一日券更划算。你完全不用担心上错车或者坐过站,因为只要把站牌上的假名都忽略掉,所有站名都是汉字,报站也有一遍是中文语音的。说起汉字在中日交流中的作用还想起一件事: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和早稻田大学高等学院(高中)是友好合作院校,每年都有同龄的日本高中生来校访问,大家每天一起上课、吃饭、参加各种活动,而且都是一对一交流,主要靠说英语,但我们发现日本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哪怕你英语讲得再好也没什么用(当然我的水平是很菜的),对方不大听得懂,于是到后来,我和我的日本同伴就用手写汉字交流,效果也挺好,比如我写个流川枫,对方立刻就明白了,还教我流川枫的日语发音Rukawakaede,至今印象深刻。

今天要参观的景点集中在京都西北部,首先来到二条城,大门口正在给各种盆栽植物浇水,塑料水管被穿进木桩中“藏”起来,水通过木桩上打的小孔喷洒出来,既美观又省力。


二条城建于1603年,曾经是第一任德川幕府将军家康在京都的寓所,它的装饰风格是权力的象征,也说明天皇权力的衰退。

穿过巨大的唐门后,便可看见二之丸御殿。

御殿庭院是由著名的茶圣及庭院建筑师小堀远州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为谨防背叛行为,二条城内修建了铺“莺鸣地板”(统治者为保护自身安全而设的警报机关)的走廊和有武士警戒的隐蔽场所。

爬上一座小山坡,可以环视二条城的全貌,可以看出御殿的建筑共有五个部分,每部分都由若干房间组成。

护城河里的水青翠碧绿。

从二条城出来,继续搭乘巴士前往北野天满宫,下了车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正好游览一下街景。

在京都众多神社之中,学生们最常拜访的就是北野天满宫了,原因是这里供奉的大神是日本的“文曲星”菅原道真,这位平安时代的贤臣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因小人的谗言被流放,病死途中。据说菅原道真死后,京都陆续出现各种灵异事件,天皇认为是他的怨灵所致,于是兴建了这座北野天满宫以示安抚。

手水舍是参拜者洗手、漱口的地方,祭拜神明前应先在这里将身心洗净。手水也是有礼仪的,不能直接把手伸进柄杓洗,也不能直接以柄杓就口喝水,取水要适量,洗漱完毕后要将手柄朝下,竖起柄杓,让杓中剩余的水沿手柄流下,手柄冲洗干净后再倒扣放回原位方可。

菅原道真是大诗人,又以学识过人出名,逐渐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学问之神,许多考生都会到北野天满宫求一个御守,希望学问之神能保佑自己顺利通过考试。

梅花是菅原道真的最爱,所以北野天满宫里栽种了一千多株,就连神宫内的一些装饰上,都有梅花的图案。

门卫老爷爷在神宫门口来回踱步,对于帮游客拍合照的请求来者不拒,而且拍得很用心,感觉很享受这份工作的乐趣。

移步出神宫,寻找巴士车站,准备前往京都御所。

地图在手,不怕迷路。

下午将近四点终于到了御所,据说以前想要参观必须提前申请,现在已经不需要了,购票后领个号牌就可以进去了。

原京都御所建于794年,毁于大火后经历数次修缮,如今这座建筑,与原京都御所相比,位置不同且规模略小,建于1855年,整体风格极具日本传统建筑雅朴的特色。

从建成到明治维新,这里一直是历代天皇的住所,后来又成为天皇的行宫,新天皇的登基典礼以及其他国家庆典仍然在此举办。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但在多数历史时期,天皇都是没有实权的,这种虚君传统,也使得日本转型君主立宪制时未受太多阻力。

自公元七世纪开始,天皇就派遣隋使率团到中国学习宗教与文化,之后的两百多年间,又向大唐王朝派出遣唐使团多达十九次(到达中国十三次),四书五经等汉学经典成了日本上流社会的必读书目,李白、杜甫、白居易也在日本为人们所熟知。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诗:弱冠辞汉阙,含愁入胡关。天涯千万里,一去更无还。沙漠攘蝉鬓,凤霜残玉颜。唯余长安月,照送几重山。如果你以前没读过这首诗,是不是会以为这是一首唐诗呢?其实这是日本淳和天皇为王昭君所作的诗句,水平相当了得吧?淳和天皇非常爱写汉诗,一生作诗数百首,并御制编纂成《经国诗集》。话题开启了就不妨多说几句,咱们一般会认为写诗是文人的专长,行伍出身的人应不擅此道,不过当你读了乃木希典(陆军大将,被日本人誉为“军神”)作的诗后,恐怕就会改变看法了:山川草木转荒凉,十里腥风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丝毫不逊于唐代的边塞诗吧。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伊藤博文的文采,伊藤博文是农民出身,年少时期只读过一年多私塾,可以说教育背景很普通,我们就读一读他生前最后一首诗吧(写完这首诗5天后,他就被安重根刺杀了),这首诗是为祭奠日俄战争中俄军阵亡者所写的:丘冢累累不记名,生灵几万作牺牲。堪怜今古虫沙恨,手荐寒花泪自横。最后再隆重介绍一位:伊藤博文的祕书森槐南。甲午战争三年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两名官员,到日本考察军政制度,求取强国之道,负责款待他们的人中就有森槐南,在酒席宴间,森槐南作了一首沁园春,在词中既表达了对中国形势的忧虑和关切,又有对中日两国曾经“同室操戈”的惋叹:澒洞乾坤,沧海横流,白日欲趖。叹职方图里,吐番突厥;羁縻州外,德法英俄。万里氛烟,三年战垒,赢得沉沙折戟多。望威旅,正不知何国,楼船频过。任他铁券山河,猛聚雨飘风可奈何。且早防强敌,长城饮马;休思前衅,同室操戈。有客观风,凭谁回日,渺渺愁予三岛波。春光好,蓦伤心溅泪,花鸟知么?是不是很棒?既有苏辛之胸襟,又有杜甫之情怀。且看词尾“蓦伤心溅泪,花鸟知么”,是从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来,正如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从李白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来的,词言情,诗言志,以诗入词,高阶!由此也可见汉学汉字对日本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有点儿感慨,日本的文字、古建、礼仪、习俗。。。很多我们看起来觉得似曾相识,这些文化是从中国传来的,但很多我们已经丢失了,人家却完好地保留下来,还逐渐发展成了各种道,如茶道、花道、书道、乐道、棋道、武道、剑道。。。最终融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日本茶道大师木村宗慎解释文化能在日本得以很好储存的原因时说:“过去由于航海技术还不能让人们跨越太平洋,所以日本就是世界的尽头,各种文化传播到日本后就无法再往下传了,我们是最后一站,于是所有的一切就沉淀在我们这儿了”,真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日本在很多方面大规模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却没有引进中国的科举制,在中国,官职授予能通过科举考试各种身份的人,在日本则是授予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的。在很多人看来,日本的世卿世禄远不如中国的择优录取先进,科举为平民开启了上升通道,哪怕出身贫寒,也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立于庙堂之上。但要看到,科举制度也空前强化了统治阶级的力量,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六经勤向窗前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言论的鼓动下,通过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络在一起,统治者将社会精英全部网罗进了官僚阶层,如果读书的目的变成了做官,知识分子的命运就与朝廷的命运绑在了一起,自然不会再去反对皇帝,而是去为皇帝服务,如此一来,不依附于政权的独立知识分子在中国消失了(当然,没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在今天也不少见,比如那位歪批《石壕吏》的康教授,把杜甫饱含深情抨击酷吏,怜悯民生疾苦的诗文,生生注入了正能量,为逢迎上意,不惜歪曲历史,引用顾炎武先生的话: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在日本,等级(大名、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商人、贱民)森严,直至十九世纪,武士以下的阶层都无权拥有姓氏(明治维新后,平民终于可以拥有姓氏了,可是以何为姓呢,那家旁边有桥的就姓高桥,门前有松树的就姓松下,房后有树林的就姓小林,住土坯房的就姓土屋,家里是看坟的就姓守冢。。。这些姓氏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未经考证,纯属瞎猜。。。),人们除了通婚、过继等少数手段,几乎无法实现阶级流动,出身就是每个人的人生起跑线,平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哪怕再才华出众也与做官无缘,我们对此一度是嗤之以鼻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这样的制度造就了大批独立知识分子,他们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地去潜心研究各种学问,早在明治维新之前,许多知识分子就开始阅读并翻译大量西方的著作,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那时的日本已经广泛地和外部世界接触,兰学非常发达,这为日本后来成功走上西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不留神又扯远了,咱们还是继续参观吧:距离宫殿不远处的御所花园非常秀丽,充满了宁静详和的氛围,如果你热衷于园林艺术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在水边或小径上漫步一会儿会感到十分惬意。

这里的保安大叔也是笑容可掬的样子。

御所周围区域是面积广大的京都御所公园,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树木,空间开阔,非常适合野餐或者散步。


参观结束后又到了晚餐时间,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炸天妇罗,很香。据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已过古稀之年的他目前已经炸出过两千多万份天妇罗)介绍,虽然是油炸食品,但天妇罗在所有日本料理中是卡路里第二少的,老爷子说自己炸制料理时从不借助油的味道,他年轻时认为油只是加热用的,后来渐渐领悟到,油是一种能量,不仅可以用来炸,还可以用来蒸、用来煮,需要巧妙地运用。

其实游览京都这座城市真的不需要做旅行计划,你随便跳上一辆巴士,都不用管它是往哪儿开的,只要看见窗外哪儿有个寺庙、神社你觉得有意思就随时下车,参观完了再上车接着往前走,好玩的地方太多了,不经意间就能碰见一处处历史古蹟,一步一个景,去旅游就该来这样的地方。这么多文物古蹟储存得如此之好让人印象深刻(木构建筑确实难以承受漫长的岁月,但京都在保护方面确实是个典范),这离不开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人对历史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随之我想到了北京。新中国成立后,胸怀大志的伟大领袖计划把北京建成一个工业中心,城里原有的围墙在领袖眼中成了进步的障碍,于是一座接着一座城门和城墙以不同的理由被拆除了:1952年,为了采集石砖,西便门被毁坏;1953年,为了疏浚交通,拆除了广渠门;1954年,为了修建道路,拆除了地安门;1956年,因年久失修,朝阳门坍塌;1958年,为修建北京火车站,拆除东便门;1959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拆除大清门;1965年,为建设新铁路,东直门被拆除;1966年,为建设新铁路,崇文门被拆除;1969年,为修建地铁,西直门被拆除。。。德胜门因箭楼位置比安定门箭楼偏北50余米,未阻挡地铁施工,才逃过一劫。城墙与城门,曾是北京城最显著的景观,但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几乎都被拆没了。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和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我们每天在北京地铁二号线都能看到这些名字,但,也只剩下名字了。我曾经一度认为对文物古蹟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但自从读了何伟的《甲骨文》一书后,我的认知有所更新,至少很多胡同在那个时期存活下来了,且依然保持了老样子,但当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浪潮一起,市场力量驱动下的拆除远甚于之前的三十年,北京得到了迅速发展,外来人口数量剧增,于是道路必须拓宽,商业力量促使一栋栋高楼取代了原有的胡同,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很多胡同快速地消失,发展速度总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是北京外观上改变最大的一段时间,一个地方如果你过一段时间再去,很可能就没了,那时北京人经常拿“拆”字开玩笑,把China音译成“拆那”。我们以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为傲,我们知道,很多“过去”就藏在古建筑里,可真正关心古建保护的人太少了,能以实际行动反对拆的人多是因为拆迁赔偿的不公平,但这些是个人而非文化的问题。高楼大厦纽约有,东京有,伦敦有,巴黎也有,城楼、胡同、四合院才是北京城独一无二的文化象征,你若问一个外国人对北京的什么最感兴趣,“胡同”一定是主要答案之一,而肯定不会是金融街、CBD什么的。小时候写作文,称赞我们发展建设之快时常用到一个词:日新月异,现在想想,对于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日新月异真的是件好事吗?好啦,闲言就说到这了,还是回到我们的行程上来,接下来我们将前往日本的另一座古都:奈良。

奈良

奈良是日本的第一座首都,受中国影响,街道的修建也使用了格子状布局。直到七世纪的时候,日本还仍没有固定的首都,神道教规定首都应随着每一代天皇的变更迁址,这一规定因佛教的影响和646年进行的大化改新废除,通过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整个国家都处于天皇的控制之下,此时的天皇宣布要在固定的地址建都,并于公元710年确立奈良为首都,史称平城京,然而平城京作为首都仅持续了75年,为摆脱奈良地区日益强大的宗教势力,新一任天皇决定迁都,新首都被定在京都,直到1868年。尽管奈良作为首都的时间并不长,但奈良时期却是日本史上相当繁荣的一个时期,那时的日本吸收了大量唐朝文化,为日本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在当时也被奉为国教,并对日本的政治、艺术、文化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奈良面积不大,共有八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仅次于京都的日本第二大文化遗产之都,非常值得参观,我们乘坐特急列车,半个多小时就从京都到了奈良。

奈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里有大量野生梅花鹿与人类共同占据着这座城市,它们穿梭在人流中,和人们一起过马路、等公交、进超市、逛公园,嬉戏徜徉,好不自在。

在日本,鹿被视为神的信使,直到今天仍然拥有“国宝”的地位。

奈良公园占地宽阔,著名的东大寺、兴福寺、春日大社等历史古蹟都座落在公园中,园内草木青翠,鹿群悠游,充满了自然和谐的气息。在路边买上几包鹿仙贝,就可以尽情享受喂食小鹿的乐趣了。

这只小鹿盯上了老爷爷手中的饭团,时不时凑上去闻闻,迟迟不肯离去,老爷爷则一直望向前方,不敢直视小鹿,估计怕一旦对视,就会被小鹿渴求的眼神打动,不得不把自己的早餐贡献出去了。

四目相对:看谁先眨眼~

鹿群见到游人手上有鹿饼会主动走来,趁著喂食的时候可以轻抚它们,有的小鹿很有礼貌,讨要鹿饼前会低头鞠几下躬,也有脾气急的,若没及时得到鹿饼会用头拱你。

越来越多的鹿围拢过来,让我切身体会到“小鹿乱撞”的感觉,一开始我还用整块的鹿仙贝喂,结果鹿饼马上就不够用了,只好把饼掰小了再喂,这样能多享受会儿被小鹿环绕的美妙体验。

一上午的时光不知不觉地就在与小鹿们的玩耍中过去了,很多乐趣,到了午餐时间,在地图的指引下找到这间水谷茶社。

水谷茶社坐落在密林深处,是一间茅顶木屋,除了茶水也提供简单的饭食。

一碗素面,很是鲜美。

餐后开始下午的行程,按照计划,东大寺和春日大社是一定要去的,理由很简单,东大寺中的大佛殿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木构建筑,里面供奉的卢舍那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像之一,春日大社则是奈良的守护神社,由藤原家族建立,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日本全国各地春日神社的总部。但上午的美好经历让我改变了想法,用更多时间去亲近大自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决定下午去若草山登高。来到山脚下,漫山遍野铺满了青草,一阵风吹过,草叶翻滚,形成层层草浪,好像在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千与千寻》、《起风了》这几部作品中,都见到过这样的画面。

山上只有零星几位游客,却有不少精灵般的小鹿,山上的鹿性情更佳温和,它们不会缠着游客索要食物,没有鹿饼就低头吃草。


山上的鹿可能接触人比较少,比山下的鹿警惕性高得多,即便我手里拿着鹿仙贝,它们也只是远远看着,我把鹿饼放在地上,退到十米开外,小鹿才缓缓走过来吃,第二次我把鹿饼放下后,只退开六七米,小鹿犹豫片刻后,也过来吃了,随后几次我每次都退得更近,小鹿最后终于放下戒心,肯吃我拿在手里的鹿仙贝了。

在草木间漫步,有小鹿在周围作伴,身心无比舒畅。

若草山由三座山坡组成,从低到高依次为:一重目,二重目,三重目,是三处天然观景平台,爬到一重目,正好可以欣赏东大寺全貌。日本人从不讳言自己的文化源自哪里,这一点从东大寺的一处设计可见一斑:通往大殿的路由五排花岗岩铺成,中间一排花岗岩取材自印度,左右紧邻的两排花岗岩来自朝鲜半岛,最外侧两排花岗岩来自中国,以此象征日本佛法的传承(起源于印度,从百济国传入日本,最后因中国佛教发扬光大),如此用心,了不起。

继续向上缓步而行,到达二重目,从这里开始就能俯瞰整个奈良的风景了。

从山上远眺,视野非常开阔。

沿路而上,前往三重目,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尽情享受着阳光的温暖与青草的味道,不由感叹:若草山竟是这样静谧而美好。

身后风景如画,我俩一边休息一边观赏,描述一下此刻的感受:好像正站在一个星球上望向另一个星球。

到了三重目,奈良城的景色尽收眼底,看着远处的蓝天白云、房屋街道,只想在这里发呆一下午。

一对小情侣并肩坐在草坪上,在良辰美景中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直至天色渐暗,我们才十分不舍地走下若草山,路边朱红的鸟居与一座座石灯为幽静的密林增添了神祕的色彩。

林中一座座小木屋已经陆续掌灯了。

在近铁奈良站口,遇到十几名净土宗僧侣,他们排成一队,口中诵唸著佛经,一路向西而去。

奈良一日游画上了句号,在这座历史名城没参观任何古蹟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不过那一天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日已暮,乘车前往关西之行的最后一站:大阪。

大阪

大阪是体验现代日本城市生活的好地方,与京都文雅的氛围完全不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阪都是日本的经济中心,大阪商人在日本就像晋商在中国一样有名。从奈良坐普通列车至大阪近铁难波站大概四十分钟,出站后步行到一兰拉面的道顿堀本店吃了晚饭,再坐地铁御堂筋线到梅田站,入住大阪新阪急酒店。

在日本吃拉面一定要大口,而且最好发出声音,表示好吃。在一兰拉面,当你把汤都喝光,就会看见碗底的字:“この一滴が最高の喜びです”,意思是:“一滴不剩,我很开心”。所以,对厨师表达最高敬意的方式就是把他做的饭菜全部吃光吧。

早上起来,天阴阴的,出门时还下起了小雨,我们在楼下超市买了把伞,冒雨前往四天王寺。上了地铁,发现隔壁就是女性专用车厢,大阪市营地铁提供女性专用车厢服务已经有将近二十年了,我们此时正在乘坐的御堂筋线,当年因超出其最大容量60%的超高载客量,成为全日本电车痴汉最猖獗的一条路线。

出来地铁站,雨已经停了,我们向四天王寺走去,路过间小庙,里面一片墓地。

不知是不是走错了路,溜达了很久才到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相传由圣德太子于593年主持建造,曾经是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四天王分别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现今寺内的建筑都已经不是原始的了。

从南向北,中门、五重塔、金堂、六时礼讲堂位于一条轴线上,四周并以回廊式建筑,被称为“四天王寺式伽蓝”,属于日本最古老的伽蓝配置样式之一。供奉著迦蓝舍利子的五重塔于1957年重建,重现了飞鸟时代的样式。

五重塔是对游客开放的,沿着楼梯登顶后,可以居高欣赏四外的景色。

寺院的东北角有一处院落,木门紧锁,隔着门缝向内张望,景色相当别致。

六时礼讲堂也是四天王寺的主要建筑之一。

寺中有一座庭院的地面上没有栽种一草一木,让人感受到些许荒凉气氛。

出了寺门,步行至天王寺公园西侧,这一带就是大阪著名的老街区:新世界。远远就能看到地标建筑通天阁矗立在街区中央,它建于1956年,高103米,曾被誉为亚洲最高的建筑。

此时已到了午饭时间,正好路过元祖串串烧新世界总店,恰逢食客不多,就决定在这儿用餐了。

味道还可以,但毕竟都是油炸食品,吃多了会觉得有点儿腻。

吃完饭继续溜达,这片街区据说多年来都没有太大改变,充满了浓浓的下町风情,是追溯大阪往昔市井精神的最佳去处。

新世界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发现古老的弹珠游戏厅、破旧的剧场、简陋的饭馆和形形色色的路人。

可能是工作日的原因,街上的人很少。

告别新世界,散步到法善寺横丁,著名的夫妇善哉小店就在巷口,我们点了招牌红豆汤圆,并没觉得特好吃,倒是餐前小菜:一片沾满盐的海带更让人印象深刻,齁咸!临走买了两盏有“夫妇善哉”字样的纸灯,一红一白,现在还挂在家里。

路过一座小庙: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拜金”吧。

随着夜幕将近,这座城市彷佛才刚刚睡醒,原本宁静的街道立时变得喧闹起来,霓虹灯闪烁,吆喝声四起,行人也越来越多,大家漫步在大街小巷,品尝美食,精彩的夜生活开始啦!

再走不远就到了道顿堀步行街,这里是大阪最具活力的夜生活区,店铺林立、色彩斑斓。

由于大阪在二战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几乎没有历史古蹟留存下来,所以对我来说,大阪不像京都、奈良那样有吸引力,但我非常喜欢大阪街头各种幌子与招牌,从难波到道顿堀再到心斋桥,数不清的店铺汇整合一道独特的风景。相比之下,近两年北京很多临街商铺被要求使用相同样式、相同字型、相同颜色的招牌,丑陋到极点,正如木心先生说的: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大阪有一句习语:“把你吃倒”,足见大阪人对美食的钟爱。我们选择在蟹道乐道顿堀本店享用晚餐,一道道蟹肉料理既美观又美味,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只吃螃蟹吃到饱。

吃完饭继续闲庭信步,领略这座不夜城的独特魅力。

晚上回到酒店,见还有时间,我俩便一路步行来到了不远处的梅田蓝天大厦。这是一栋双塔复合式建筑,顶层的室外环形观景台将东、西两楼相连,地面上铺着荧光石,营造出梦幻浪漫的氛围。

站在观景台上鸟瞰全城,视野开阔,赏心悦目,亮红色的HEP FIVE摩天轮在夜色中非常抢眼。一直到22:30(大厦关闭时间),我们才往回走,又是愉快的一天。

日本之行的最后一天是个周六,下午就要乘机返京了,所以时间安排得比较松散,早上先去楼下超市买了早点,饭后直奔今天唯一的景点:大阪城天守阁。我们先来到大阪城公园,这是一片面积可观的城市园林,天守阁矗立于正中,公园里晨练的人挺多,一位老爷爷向路人们“炫耀”著自己的宠物,笑得合不拢嘴。

天守阁是战国时期丰臣秀吉完成统一日本列岛后建造的,工期历时3年,动用了数十万劳工,于1583年竣工,高达20米且非常陡峭的城墙是用从日本各地运来的巨石修砌而成。

后来城堡经历多次战火烧毁,现存的建筑是二战后由大阪市民集资重建的。

和天守阁内丰臣秀吉的水墨画像合个影。1592年,丰臣秀吉亲率二十万精锐之师攻入朝鲜,朝军不敌随即向明朝求援,于是万历帝派名将李如松率领辽东军(数次派兵人数总计约十二万左右)入朝参战,战争断断续续一直打到1598年,才因丰臣秀吉病逝,日本无心恋战撤出朝鲜而止。可以说,那时候两军实力不相上下,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在武器装备方面,日军相比明军具有较大优势,葡萄牙火绳枪传入日本后短短几十年,日本就已经能大量生产自己的火绳枪了,在战国时代多次大战中火绳枪得到了普遍应用,所以这次战役中日军大约20%多士兵都配备了火绳枪;而明军只有约三千部队配备了火器,还是以落后的火铳、三眼铳为主,火绳枪的数量很少(其实葡萄牙火绳枪传入中国早于日本三十多年,只是未引起重视)。万幸的是在重型火器方面日军差距明显,那时明军阵中有从葡萄牙引进的佛朗机炮,往往能在形势不利的时候,通过远端火力压制,抵挡住对手的攻击。明朝军队在地理方面也占据很大优势,对于16世纪的东亚国家来说,航海技术还不够发达,日本是跨海作战,援兵、粮食、医疗物资的运输很难保障,朝鲜名将李舜臣就数次率领朝鲜海军成功切断日军补给,给日军的作战制造了很大麻烦。最终谁是这场战争的赢家还真不好讲,朝鲜方面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自不必说,明朝这边则是损兵折将,对战争的持续投入更消耗了国力,五十年后王朝便在内忧外患下覆灭了,日本也没达到先占领朝鲜,进而挑战大明王朝的战略目的。丰臣秀吉的去世还导致了日本内战爆发,最终德川家康力压群雄称霸,开启了日本的江户时代。关于这次交战,《两朝平攘录》一书有很多有趣的描述,比如书中记载日本的军官在指挥战斗时手执白扇,用扇子挥舞的方向指示冲锋的方向,远远望去像是一只白蝴蝶在翩翩起舞,后来明军便称日军的阵型为蝴蝶阵。。。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

登上城堡最高的第八层,可以瞭望整个大阪市。

从天守阁出来,路过一座体育馆,听说晚上这里有位偶像歌手开演唱会,很多粉丝一早已经来排队了,真是热情。

日本的影视、音乐、文学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黑泽明、北野武、岩井俊二、是枝裕和、山口百惠、高仓健、阪本龙一、久石让、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他们的作品是不是或多或少都影响过你?即使你不熟悉他们,至少也看过日本动漫吧?花仙子、聪明的一休、机器猫、圣斗士、足球小将、灌篮高手、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海贼王、乔乔冒险奇遇。。。以及宫崎骏大师那些经典佳作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欢乐与感动呀。

最后还有一点点时间购物,顺便在商场里吃了午饭。

饭后搭乘JR线列车前往关西国际机场,圆满结束了此次日本之行。可以说,关西既是现代日本的完美代表,又是传统日本的绝佳典范,非常值得游览。

一篇游记简单记录了一些自己的见闻与感受,远远做不到让大家了解日本,但希望能让大家觉得:哦,其实我们并不了解日本。要不还是亲自来看一看吧?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