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里之外

(一)三思而行

父岛夜明山路侧的石碑上,有三行文字:向南一千公里,穿越时间和空间,迎接黎明破晓。它大概描述了这样一个地理事实:轮船从东京出发南下,在地球自转一周后将到达父岛,迎来更早的日出。

传统上,小笠原群岛指北纬27度附近的聟岛列岛、父岛列岛和母岛列岛构成的群岛。行政上,日本政府则把南至北纬20度的冲之鸟礁、东至东经154度的南鸟岛范围内的所有岛屿都纳入小笠原群岛管辖。
提前认识到这一点对游客有着现实的意义:东京与小笠原群岛之间没有航班,交通依赖于一周一班的小笠原海运。群岛中仅有的有人定居岛屿:父岛、母岛只具备保健所等级的医疗条件。游客出现重疾,需要首先通过渡船前往50公里外的母岛,再依靠直升机继续向南运送到自卫队驻地硫磺岛,最后借助自卫队的军用运输机向北折返东京。即使自卫队和天公全力配合,这一过程也需要9个小时;而东京消防厅救护车的标准作业时间是7分钟。

面对经济严重依赖旅游业、岛内医疗系统孱弱和长时间密闭交通的矛盾,在经历了短期的自肃之后,小笠原村协调海运公司将运力减半,并采取出发前48小时内PCR检测的措施,成为日本境内唯一一个执行国际标准的国内旅游地。

海运公司需要为岛民预留舱位,运力减半让旅行社几乎在提前两个月的船票预售日开始后两周内即停止受理游客。在日本迎来新冠第三波高峰的情况下,时间敞口的延长和船方邮寄海量PCR检测套件难免出现的疏漏,都进一步增加了成行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在竹芝客运码头成功登船,竟有种落水上岸的幸运感。

(二)天外天

小笠原群岛与日本本土之间的轮船航线始于明治年代。1968年,美国向日本移交二战期间占领的小笠原群岛。同年,东海汽船和日本邮船合资成立了小笠原海运,承担东京和父岛之间的客货运输。经过52年,如今的小笠原丸号已经是这一船名的第三代世袭者。
离开平静的东京湾,舷窗外伊豆诸岛模糊的轮廓连同著电波讯号逐渐消失在夜色中。小笠原丸号驶入一片仿佛没有尽头的汪洋。

日本文献中关于八丈岛东南方向发现无人岛的记录首次出现于1593年。德川家康赐名小笠原岛。18世纪晚期的日本学者林子平在《三国通览图说》中已经明确标注小笠原群岛。其中,聟岛列岛、父岛列岛和母岛列岛与真实地形的匹配程度,远超北海道和冲绳岛,显示出当时德川幕府对群岛的调查深入程度。

小笠原丸号在第一天晚上经过伊豆诸岛最南端的青岛后停止了播报。船舱再一次响起广播时,天空已然一扫本州岛附近的阴郁。左舷甲板外的海平面上出现荒凉的聟岛列岛侧影。小笠原丸号像一个行者,一个过客,破开湛蓝的海面,在转瞬即逝的浪花簇拥下,行进在时间的浪潮中,不断失去,不断抬起。

小笠原群岛的命名体现著日本社会传统。父岛列岛被分别命名为男性的父岛、兄岛、弟岛、孙岛等;母岛列岛则主要由女性的母岛、姐岛、妹岛、姪岛构成。
驶过山势起伏的兄岛、弟岛,小笠原丸号左满舵进入父岛二见港航道,海岸线上白色建筑物像一道细线,隔开蔚蓝的海水和苍翠的雨林。鸦片战争后、日本开国前,计划开通旧金山-上海跨太平洋商业航线的美国舰队曾停靠二见港。忽略掉那道细线,这里应该和两个世纪前一模一样。

泊船前的二见港空空荡荡。停靠在隔壁码头的母岛丸号将在小笠原丸号入港后1小时出发前往母岛。这是专属小笠原丸号出入港日的接驳优待,适合从本土出发直接前往母岛的游客。

待一等舱的乘客下船后,码头上已变成另一幅与天气般配的热闹景象。十数个旅行社、酒店名称的木牌像磁石一样汇集著远道而来的游客。部分民宿远在南部的扇浦地区,搭车得花上十分钟。
没有人来接我。按照旅行社打印好的地图,预定的父岛风景酒店就在码头对面,步行耗时1分钟。

(三)初识父岛

石油勘探发现之前,欧美捕鲸人追逐季节性出没的抹香鲸和座头鲸,前往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哥伦布开启的地理大发现后边疆地区的开拓者。
欧美人开始殖民父岛是19世纪上半叶繁荣的捕鲸业和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缩影。其后近两百年间,小笠原群岛在英美日三国间几易其手。岛上日本人、欧美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混居,美式商店和日式餐馆隔墙而立,基督信仰和神社参拜并行不悖,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性文化。

受益于亚热带温暖气候,二战前小笠原群岛已经成为日本最富庶的地区。种植蔬菜的农户年收入达到七千日元,是当时老师的9倍,与首相收入相当。
2011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后,岛上旅游业蓬勃发展,年轻人不断涌入。港口附近套一住宅的租金甚至达到了东京都内水平。
二见港出发往西600米长的海岸路上,商店、药店、餐饮等商业设施和邮政、学校、博物馆、加油站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对于一个人口不到三千、平均年龄较全国低9岁的岛屿而言,一切就像在粼粼波光衬托下的防波堤上钓鱼一样,显得充满活力。

二、追逐海豚的老同志

(一)宫之滨热身

对于初次登岛的游客,旅行社推荐的出海行程是前往父岛西南方向的南岛:快艇穿过南岛西面巨大的海蚀洞穴,在别有洞天的纯白沙滩上登陆,徒步至南岛最高点。回首之间,是小笠原群岛的标志性风景。
恰逢冬季南岛生态维护期禁止上岸,同时回游的鲸群尚未抵达,这天出海的计划变得相当随意。不过游客最好永远不要低估本地导游的想象力。

快艇一早别过停泊在二见港的小笠原丸号,绕近路穿过父岛和乌帽子岩之间的狭窄海面。从快艇的声纳图来看,父岛周围的海床陡峭,水深很快就达到50米;偏冷的水温使得即使浮潜也需要身着潜水溼衣。考虑到父岛距离马里亚纳海沟不到1000公里,这似乎是件很正常的事。

经历了上午一无所获的游荡后,快艇折回父岛和兄岛间东西走向的海湾。较浅的水深和强烈的阳光促进了海底珊瑚的形成,加上岛屿间规律的海水流动,为海湾的宫之滨带来大量鱼群,甚至海龟也选择这里作为产卵繁殖地。
一天要是以这种养生式浮潜结束,多少有点遗憾。

(二)等待抢救

导游的大脑里永远储备着应对游客失落表情的路线。吃过午饭,导游宣布了下午的计划:快艇将找到并行进至海豚侧前方,大家跳进大海与海豚同游。
贴著父岛东南角,快艇驶过纯白的基尼海滩。开放的洋面上海浪骤然汹涌起来。快艇像一辆过山车,被推上倾斜的波峰,又坠入下一个波谷。远远望去,起伏的浪涛几乎把通行的另一艘快艇吞没。
不知道旅行社有没有评估过这个专案的体能要求。全船的游客除了两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其余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白发的老年人,部分人中午才参加了人生的第一次浮潜。不过日本人似乎对组织者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大家纷纷重新著好潜水溼衣,坐在船舷等待着导游一声令下,看上去信心满满。

海面上出现海豚群的脊鳍时,人们仿佛深水炸弹般被导游的跳水指令弹入海中。在导游“往前游、朝下看”的呼喊声中,海豚很快游过。被海浪冲散的队伍则显得有些茫然和挣扎,背光的海面上就像一群等待救援的沉船遇难者。

游回快艇的人们精疲力竭,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将身体挂在船舷上后,就再也无心移动。先行上船的导游将大家一一拉上甲板。
不知海豚是不是对人类的举动感到滑稽,也开始了即兴跳水表演。它们露出光洁的肚子,将尾鳍高高抬起,在快艇附近砸出一个个大大的水花。

参与接下来两次跳水的人少了许多。一位女士默默挪到船尾,直到下船再也没有说过话。夕阳拨开厚重的云层,将父岛南端260米高的心形岩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如果说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区别老年人的标准,那么我应该是整船唯一的老同志了。

三、丛林里的原住民

(一)不受待见的“外来户”

孤悬海外的小笠原群岛,历史上从未与大陆连线,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杜绝和清理外来物种,是小笠原群岛生态保护的核心工作。大多数丛林路线要求导游领队,并在进出前后完成严格的清理程式。一根代表导游的细石和六颗代表游客的珊瑚石被我们依次投入标有岩山的塑料桶内,仿佛大家参与进了某项工程。

猫可能从来没想到,自己竟然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外来顶级掠食者”。它把遇到人类也不逃跑的温顺黑林鸽逼到了必须依靠绵延数公里的高大铁丝网来避免灭绝的地步,也把自己送进了通缉名单。
岛上随处可见的铁笼反映了猫的境遇,也见证它们越发奇特的食谱。从开始的海鱼、猫粮到后来的鸡肉汉堡,它们最近竟然爱上了干酪。

山羊作为家畜,被父岛的首批殖民者从夏威夷引入后,置于放养状态。缺乏天敌、茂密的植被和充沛的水源造成山羊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对于小笠原群岛的生态而言,它几乎相当于披着羊皮的狼。在造成聟岛列岛荒漠化和兄岛、弟岛半荒漠化后,东京都启动了持续近30年的山羊捕杀行动,如今基本完成除父岛外的清除工作。也许再过不久,环岛公路上的“注意山羊”路标就将成为这一物种灭绝的遗蹟。

与山羊相比,绿安乐蜥的清除工作要困难很多。在上世纪60年代被当作宠物带入父岛后,绿安乐蜥被野生化。年产10卵的恐怖繁殖力和对本地昆虫毁灭性捕食,使它们到了不得不同类相食的地步。环境省为清理绿安乐蜥专项匹配了每只50日元的捕捉奖励。即使如此,估算数量在15年间仍增长了50%,达到600万只。树上那些红白色的捕捉袋与其庞大的体量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外来动物都占到了便宜。作为药用引入的非洲大蜗牛曾在岛上蜗牛界占据统治地位,却遭遇突然出现的外来天敌粗头涡虫。隔山观虎斗的小笠原寄居蟹成为它们竞争的获益者,非洲大蜗牛的外壳为它提供了一辆完美的房车。

不光是动物,外来植物也对岛屿生态构成严重威胁。作为针叶林引入的琉球松,其落叶形成厚达数厘米的地毯式隔离层,阻止一切其他植物萌芽。清理高大的琉球松不得不采取分段切割、定位砍伐的方式,以避免对其他原生植物造成毁坏。

植物为了繁衍竞争有着各自独特的战术。其中以“摧枯拉朽”的方式绞杀其他树木中的王者要数细叶榕。小笠原群岛处于开阔海域,出于防风和隐蔽军事设施的需要,生长迅速的细叶榕在二战前被带到岛上,如今它们遮天蔽日,成为尾大不掉的难题。

岛上最具破坏性的植物,是原计划用作木柴的赤木。一棵赤木周围遍布著野菜般大小、不计其数的后代。它们等待着台风毁灭树林的机会,然后迅速占领其他原生植物的地盘。不过赤木具备一定经济价值,用赤木制造的吉他能提供更好的音色,这也成为小笠原群岛清理外来物种系统性工程的典范。

(二)原生家庭

受外来者影响,已经很难在保护区外遇到小笠原的原生哺乳动物,原生植物的境况则稍微好一些。
与通常出现在海岸的同类不同,小笠原的两种原生椰子树喜欢山地等土壤肥厚的场所。聟岛列岛的椰子树已经灭绝于山羊,父岛和母岛列岛的同伴则侥幸活过了二战后期的人祸,目前仍在濒危物种中挂名。

小笠原群岛曾被日本称为无人岛。这一日文岛名被直接音译成英文Bonin Islands。生物学上,以Bonin-开头命名的植物基本就指小笠原原生。
小笠原群岛降水量大,不过在干燥情况下苔藓会呈现出发白的形态,被称作无人白发苔。

当地人管无人露兜树叫章鱼树。从树干上悬空长出的新根四处发散,逐渐插入泥土,像像章鱼的触手一样支撑著肢体,因此得名。
露兜树叶具有强劲的韧性和强度。剥开树叶的上下两层,中间无数条“筋络”清晰可见。它被用于制作手环、首饰盒和手提包等工艺品,即使经过半个世纪,色泽和手感仍宛然当年。

(三)荧光蘑菇

母岛上有这样一个说法“没有路灯的夜晚,荧光蘑菇会带你回家”。荧光蘑菇是小笠原的原生菌类。
在描述它之前,得先再介绍一下徒步的导游。今井伸一郎看上去20岁出头,有着一双40岁的手,留着中国90年代的中分发型,爱开一些随意的玩笑。在认识他的前十分钟,他大概给我留下这些印象。
大雨中的夜明山路云山雾罩。今井把车停在夜明山石碑旁,没作过多解释,就独自匆匆跑进了树林。他没穿雨衣,他好像根本不需要这类东西。

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小笠原群岛这样曾经弥漫着二战硝烟的地方开展丛林徒步,导游普遍会顺路介绍战争遗蹟。至于今井从丛林匆匆返回后,专程带我们探访位于夜明山的父岛海军4号要塞,我就有些迷茫了。

日本在对马海战中击败俄国舰队后,海军在东亚已经处于无敌状态。以美国为假想敌,他们将视线投向东南,建立了以父岛为中心、覆蓋小笠原海域的通讯网络。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为防止美军空袭,将通讯站迁入了海军4号要塞的巨型坑道。坑道呈“开”字形,入口宽2米、一人高;中间通道宽4米、高3米;深约150米。施工以爆破后手工开凿的方式,从两个入口向纵深和中心推进。石壁上仍遗留着众多待放置炸药的爆破口。

由于缺乏测量仪器,日军难以置信的依靠三角尺定位进行手工作业,造成坑道中部南北两支施工队伍汇合处出现多个错位。
尽管条件简陋,父岛联络站在战争期间仍发挥了巨大作用。硫磺岛全军覆灭的讯息就是经这里从折钵山报告到东京。

在作完基本知识普及后,今井请我们熄掉灯光。在“开”字型坑道顶部中央,没有风,漆黑,一片死寂。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个筷子截面大小的绿色荧光物体,在空中上下漂浮。
只要没有老眼昏花,就能认出这不是萤火虫。二战、坑道、爆炸、遗物……但凡有一点联想能力,人就会猜到那样东西。
当然,这世上没有那样东西。这是荧光蘑菇,今井开的又一个玩笑。照着石壁上日军留下的小药瓶,我突然像被什么拉住一样,迫不及待得想逃出洞穴。

四、小笠原事件

二宫尊德是德川幕府后期奉行经世济民、倡导报德的著名思想家,其幼年背柴读书的形象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
在夜明山石碑对面,有一尊据说在美国控制小笠原群岛期间被美军斩首的二宫尊德石像。对于平时既不使用武士刀、又提倡学校是民主社会的核心机构的美国来说,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石像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恐怖的祕密,三访夜明山,没有一个导游提起。

(一)必争之地

随着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的失利和塞班岛的失守,几乎位于塞班岛和东京中间位置的小笠原就成为了美日两国争夺的焦点。为了防止守岛日军向东京大本营的通报美军动向和威胁美国轰炸机群,美国海军航空兵经常对父岛和硫磺岛发动攻击。父岛东面初寝浦海岸坐滩沉没的运输舰和夜明山顶被炸毁的海军通讯所正是这一时期美军空袭的遗蹟。

父岛地形无法修建大型机场。为应对空袭,日军在丛林和坑道中布置了大量70毫米和120毫米高射炮。尽管对执行本土战略轰炸任务的B29有些力不从心,这些高射炮对付舰载机仍非常有效。从美军首次空袭父岛至发起硫磺岛战役间的8个月,父岛日军共击落并俘获了10名美军飞行员。

(二)静坐战争

与参加缅甸、菲律宾和新几内亚战役,食不果腹的日军不同,位于东京门户位置的父岛兵团直至太平洋战争结束也没有遭遇美军舰队的正面轰击和封锁。
面积23平方公里的父岛不具备1.5万守军自持的农作物产量。相对于蓝白星日本陆军标志的瓷制餐具和烧水壶,锄头、十字镐等农业用具仍十分少见,显示出这一时期父岛始终得到来自本土的充足粮食供应。

坑道和丛林中,遗落着许多完好的“万字”牌蓝色酱油瓶。部队甚至得到大量从右往左书写的麒麟啤酒和大日本啤酒(战后分拆为朝日啤酒和札幌啤酒)甚至桶装清酒的补给。

在完成了水泥砌筑的炉具、蓄水池、便槽,休建了整齐简洁的战时配电房,铺设了连线坑道的丛林轨道后,岛上仍结余了大量水泥、铁轨等军事物资。

充沛的保障并不能改变美国拥有压倒性军事实力和赢取战争能力的现实。在美军对父岛以南275公里的硫磺岛发起攻击前后,这种静坐战争的心理暗示达到了高峰。

(三)人肉寿喜锅

1945年2月,美军以5倍于守军的兵力发动硫磺岛战役。恐慌和绝望开始在父岛驻军中蔓延。为煽动仇恨、提振士气,父岛最高指挥官陆军立花芳夫中将在原拟用作高射炮台的水泥圆形指挥部,下达了斩首陆军俘虏,制作人肉寿喜锅的恐怖命令。

这只是一系列食人事件的开始。在中国即有过食人经历的的场末勇少佐很快说服海军也对其俘虏采取相同措施。在一种即将战败阵亡、什么也无所谓了的心态下,驻岛军官几乎全体参与了这场持续近2个月、骇人听闻的疯狂行动。

(四)虎口脱险

被父岛防空炮火击落的美军飞机中,能逃过弹片杀伤、坠海溺亡和日军俘虏的飞行员是极少数。这其中包括一位传奇人物: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1944年9月,布什中尉在执行轰炸夜明山通讯所的战斗中被击落于距离父岛不足2公里的东岛。成功跳伞的他立即遭遇了父岛日军的追击。出于被日军斩首的恐惧,布什中尉竭尽全力逃离,终于幸运的由在附近海域游弋的美军潜艇搭救。

在《小笠原兵团的末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直接参与食人事件的中岛升大尉在被判决死刑时的陈述:日本军队对外国俘虏的残酷虐待源于日本国民对本国被俘士兵的国贼判定。将日本民族的整体认识错误降罪于个人…我将带着对国家深深的仇恨接受死刑。

站在老布什的立场设想那个噩梦和反思中岛升的临终遗言,才能理解美国人对战前日本教育的坚决否定和彻底改变日本意识形态的决心。
那尊被斩首的二宫尊德石像,象征著日本放弃蔑视国际准则和回归普世价值。在坑道那些年轻人的表白涂鸦前,今井伸一郎坦承,日本战败是件好事。如果说“真”意味着探究者的普遍认同,那么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人类应该庆幸行进在靠近它的路上。

五、漫长的告别

六天的行程,路途占了一半。临行前,酒店老板特意提醒登船后一定走出船舱,岛民会到码头为大家送行。我一向不喜欢这种场面,那总意味着失去了点什么,但我还是答应了她。

下午3点,随着码头工作人员撤去栈桥,小笠原丸号开始退出二见港。船上的人们跨过那道禁止入内的黄线,来到码头的边缘。船上响起了那首充满热带风情的小笠原古谣《柠檬林》:亲爱的人啊,这就要分离。让我们许下誓言,期待来日再相见。

这天的天气只是接下来两周阴雨天气的开始。寒冷的海风中,一队身着短裤的小学生整齐的站在防波堤上,在领头男生带领下大声道别。所有停泊港内的船舶接替过岸上的队伍,倾巢而出,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白线。
钱德勒在他的小说中写道: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不过在小笠原,离别没有那么恐怖。它像一种仪式,像经年不腐的无人露兜树叶,给人以勇气。所以我们纵身一跃,全力向前,尝试着,与穿越时空的某种东西紧紧的连在一起。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