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陷入庸常日子一个多月了。这么说并不是要刻意描绘一个不羁游子被困于工作台前的怨愤情景。这种朝九晚五遛狗健身的日子本来就是生活常态。而我也并非一个沉溺于路上的游子。

卧室墙上的世界地图依旧平整冷静,结束的旅行变成无数点和线。在对旅行的憧憬实现之后,剩下的只有既定的回忆。我并没有怠惰。甚至还在微博写下一行字:只有在旅途上,感受力才会变得异常敏锐。有太多际遇,回去后要把它统统写成字。 ​​​​

一场旅行而已,说得像完成了某项人生壮举。然而无非也就是一些琐碎的感动与碰撞,以及几张随心又刻意的快门。

一个人,从纽约,到旧金山,再沿海岸线南下到洛杉矶。相比一路的浩繁,此刻的文字无关紧要得像尘埃。

但老来多健忘,所以每次被击中都应该记录下来。

NYC

曼哈顿下城河岸的店门前写着”骑自行车是游览布鲁克林大桥和中央公园最好的方式”,但我决定和华尔街的金融人一样,渡船穿梭。

布鲁克林大桥该选择曼哈顿还是另一侧行进?都无所谓,因为找不到上桥通道,加上5月寒风不停吹袭,我放弃了步行大桥的计划。

布鲁克林DUMBO区的著名拍照地那座桥其实是曼哈顿桥。这里的行车特别温柔,宁愿等你摆拍,也不鸣喇叭催促。而游人也悠然有序,虽然下午时分人头窜动,但把相机抬高一点,构图再巧思一些,总能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独自旅行时想拍照该怎么办?

构图、创意、器材、滤镜、还有角度,一个人要兼顾所有,同时事先在脑袋中完成一遍排演。有时候为了一张朋友圈照片,我极容易变成那个自己讨厌的人。

我努力想在网红打卡地拍一张不那么落俗的自拍,也许最后还是失败了。

时代广场飘起了雨,但纽约人都不太喜欢打伞。5月的风还残留寒意,有人穿棉衣,有人著背心,行人匆匆,没人在意你衣着是否应季,选那身最让你自信的装扮就好。

我曾设想过一百种在时代广场拍照的场景:我会让旅伴把焦对在我后脑勺上,背景是林立的LED;我会故作淡然地川流在人行横道上,像一个路过的纽约客那样;或是选择凌晨6点的时候,那时候的时代广场一派萧瑟,行人稀疏,我便可以站在马路中央放肆摆拍。

然而事实是那天细雨绵绵,车辆和行人都急躁又迅疾,广场的灯光是很好看,但镜头里的我如何乔角度还是显得狼狈颓萎。雨天的Time Square呈现出一种疲倦的繁冗气息。

纽约的城市下水道总会冒出白烟,像出逃地狱的鬼。就和所有人对这座城市的固有印象一般,这是来自影视剧最有力的形象储存。

华尔街行至一半,前方传来整齐又难辨的抗议口号。这在这座城市,或者说任何西方世界已是稀松平常,所以我甚至没有仔细打量他们手中的标语。我不关心他们在抗议什么,只是觉得城市街道因为时刻有这么一群人在发声呐喊,会显得特别地可爱和自由。

在纽约的4日天色始终阴沉,除了那天下午短暂的几个小时。大概是来了一阵风,把厚实的云吹散了一会儿。所以水泥夹缝中的新世贸大厦得以现身,我也有机会想象晴天里曼哈顿下城天际线的模样。

911世贸中心游人涌动,每一个刻在碑的名字都有一个故事,博物馆变成一部催泪电影,我还记得18年前那个中午的电视新闻。

你看,2001年早晨8点30分的曼哈顿。明丽的空气还有和煦的晨光,不应该是平淡美丽的一天的前凑吗?悲剧从来不会有预告,现实有时候真实冷酷到令人窒息。

这大概是所有博物中最安静的。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像一篇特搞,冷峻客观,克制地讲述著那天以及之后发生的一切。所有的情绪输出和主观臆断,都留给看客。

2001年,我初一吧。没想过18年后,我会行走在曾经电视新闻的画面之中。

只是此刻没有了奔逃与尘土,惊叫和恸哭变成好奇与喟叹。我甚至觉得天气也在配合我的内心活动,那天的新世贸大厦阴郁昏沉,耸入云层的建筑在沉思,一切都崭新洁净,就像故事本该有的背景基调一样。

从Battery Park出发,乘船15分钟就可以从纽约州渡向新泽西州,在哈德孙河的州界上回看曼哈顿下城,阴天的空气变成屏障,曼哈顿变成灰黑色。

船驶过Ellis岛,这是曾经移民时代所有人进入纽约的第一站,再往前就是自由女神像。雨点越来越密,我没有下船,但坐在夹板上认真地看了半天这个曾经觉得遥远又熟悉的青铜女人。

虽然这是今年探访的第8个美国博物馆,但大都会也值得你花最多时间驻留,能从一两件展品上得到启发,就不负走马观花。谁能料到我会在纽约盯着一块来自中世纪的盾牌想象一千年前的市井。

中央公园和影视里如出一辙。长椅上的女人在吃沙拉,草地上主人和狗一起奔跑,跑步者对逆行的骑行游客喊了一句”wrong way”。

公园被钢筋水泥柱包围,摩天楼慷慨地让出一片矩形空地,让自然在这座浩繁的大都市中得以肆意生长。你觉得那些在中央公园一侧直逼云端的公寓凛然金贵,然而它的身价才是真正让人触不可及。

来到曼哈顿中城,我打算爬上帝国大厦和洛克菲勒巨石之巅,把那些曾在萤幕里和书本中看过无数次的纽约无介质地用肉眼收藏。但它却躲起来,不愿见人。这是不是在给我下次探访留借口?

半空中的遗憾并不会冲淡地表的繁复。

曼哈顿上西区和上东区看上去像场安静暗涌的梦。地狱厨房和切尔西隐藏着很多时髦个性,牵手的情侣不会只是男孩和女孩。最狂放的还是中城,横纵相交的街和道被Broadway斜切而过,在这里有关于纽约的所有想象。

纽约时报大楼外墙特别好看。我想起很多年前,自己也曾是一个怀揣新闻梦想的新闻学子。你看,现实和环境真的是可以摧毁梦想的。

以为纽约就是钢筋森林围成的曼哈顿?坐上前往皇后区法拉盛的长岛列车,绮丽的梦马上拉回现实。

刚下车即是满眼华人面孔,街道中文招牌林立,水果摊大姐用中文喊著”草莓3元”,重庆老灶火锅的门牌迎面砸来……半小时就可以从曼哈顿梦境穿越到广东福建,我一度恍惚。但这也真真实实是纽约重要的一部分。

纽约有太多肤色,太多语言,太多苦乐和太多动机。在这里,游客并不会产生区隔感,因为在这座繁复到极致的大都市里,你的所有标签与特征都会被极速川流的光影所磨灭。你只是这座城市光谱中最微小的一个星点而已,行走其间,总会不断被提醒告知自己的渺小。

NYC的四日当然不止几段文字可以记述。就连那些按下的快门都显得徒劳与苍白。把相机无人机和GoPro都扔了吧,也不用纠结哪一款P图滤镜最好。只管用眼睛狠狠扫视,把影像用力储存。

所有讲述这座城市的书,以它为背景的电影,和歌唱它的词曲,都没有刻意夸张与吹赞。它就是这颗星球最光艳的城市。就像所有纽约客都会对你说的那句:Honey, this is New York, the greatest city of the world.

SF

我预料到自己会爱上这座城市。这种笃定,甚至是在从未踏足美国的几年以前。

美剧《Looking》中的旧金山透露出一种慵懒自由的性感味道,这种气息不同于纽约的繁复缭乱目眩神迷,也不是洛杉矶那般炽烈橙黄激情迸发。SF有一种天生的原始时髦感,一种打心底里的酷劲儿。如果纽约的符号是一件精致的呢绒西服,洛杉矶是一双彩色的野味板鞋,那旧金山应该是一件舒适的带帽卫衣。

它太包容,太多元,太舒适,也太随性。当然,我最喜欢它,是因为它是全球LGBT文化的发源地。

旧金山城区并不大,在整个湾区城市圈中,它显得精致集约。高度浓缩的多元样貌让这里呈现出不落俗不张扬的特质。就像这座城市专有的坡地一样,逶迤蜿蜒,把所有趣味和惊喜都错落藏匿起来。

我把车停在距离渔人码头两个街区的地方,因为我听友人跟我提过渔人码头高昂的停车费。

这里的螃蟹特别有名,但想到一个人独自坐在桌前摆弄一只难以相处的蟹的样子,画面实在悽清,我甚至没有去尝试让游客们趋之若鹜的面包汤。而是走进了角落里的In N Out汉堡店,辛亏汉堡里浓郁的干酪和那杯草莓奶昔非常争气,午后的湾区阳光又明丽暖人,那顿渔人码头的午餐我吃得特别满足。

我沿岸边在码头闲步,一副游客的样子。

远处一个警官模样的男人朝我嚷了一句:“嘿!这里禁止通行!你违反规定了!”说著还举手威慑般地示意我过去。我不知所措地走到他面前,脸皮薄的我一度以为自己真的违反了某条景区规定。警官模样的男人一本正经了说了两句,然后突然从身后拿出一张“I Love SF”的贴纸递给我。就像是电视里街头整蛊最后揭祕时刻的戏码一样——我后退两步,手扶心脏,整个紧绷的神经瞬间松懈垮掉,内心骂了一句脏话,一脸释然又无奈的憨笑。警官男人也笑起来。

故事的结局当然没有这般暖人。这出戏也只是打着整蛊和公益的名号,让游客掏美元“帮助弱势人群”罢了。我虽然被逗得挺开心,但也真的心疼那10美元。

Typical San Francisco!

喜欢旧金山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地理因素。

站在码头,可以看见前方的恶魔岛;构建身后的金门大桥;想象整个湾区的复杂轮廓;猜测东南方的圣荷西模样;南下想象加州的所有风情,直到洛杉矶,直到圣迭戈,直到墨西哥。或者,思绪可以飞越广阔的太平洋,想起此刻家的样子。

日落前赶到旧金山唐人街,这个被称为全美最地道的华人集聚区。

几十年前移民浪潮汹涌,华人们远渡重洋抵美,第一个落脚的地点就是旧金山。历史积淀与建构,几代人更迭与传承,如今旧金山的唐人街最大程度保留了华人文化传统与生活风俗,并与美国文化进行碰撞融合。没有纽约法拉盛另起新城般的乏味复刻,也不像洛杉矶华人区的萧瑟与散乱,旧金山把以福建、广东、台湾等为代表的华人味道进行高度汇集,在金贵逼仄的SF Downtown一隅不断挤压互融,呈现出一派地道、古早又迷人的中国气质。

即使是在华人集聚区,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也迥异,各自阵营以房顶的旗帜来划分,看似对立,实则祥和热闹。

就像是行走在这条巷子——透过狭窄的房门窥见陈旧熟悉的中式家俱;听着耳边不断传来的麻将声响;以及充斥着广东话、福建话和英语的街边闲谈……语言与文字在碰撞,立场与主张在对抗,但一家一户流淌出的缓缓华人日常,都与房顶旗帜的颜色无关。

满眼的文化传承与创变,唐人街的惊喜可能就在拐角的墙壁上。

街边的历史抗争与新生希望。

《Looking》在出了两季之后,以电影版作为最后的集结,电影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午夜的卡斯特罗大街。我数不清我看了多少遍这部剧,也幻想过一百次真正走进这里后,我应该喝到怎样的酩酊大醉,如何肆意挥霍这自由狂野的夜。

我还是一副游客的样子的样子,手上拿着相机,边走边拍。这些不羁又美味的海报并没有让我觉得惊异,彩虹旗挂满街道,卡斯特罗生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种天生的自然与骄傲,让我觉得像回到家一样恬静放松。

我没有像另外那些游客一样好奇地摆拍和观望。我只是像卡斯特罗的一份子甚至是主人那样,用力呼吸这里最欢悦的时光。

朋友经常讨论:等我们老了,就开个彩虹养老院,一群好友度过余生吧。

我希望等我们老了,生活能开化得和那天的卡斯特罗大街一样。那样的话,我们可以牵着自己的伴侣,像任何路人一样,自由自在不被注目。

如何证明旧金山是全球LGBT文化的策源地?如何证明卡斯特罗大街的包容与开放?

博物馆或许是历史与意识最有力的见证者。这里有美国首个同志历史博物馆——旧金山GLBT博物馆。

博物馆不大,但能把这个群体的历史用心收集并呈现,这已是一种最值得敬畏的行为。

我从橱窗拿起一份旧金山同志导览册,旁边一个满头白发的博物馆员工指了指另一本手册,“我想这本对你更有帮助”。这种来自一个老者随意又自然的提示,甚至超越了小册子里精彩绝伦的玩味内容,这是卡斯特罗大街最如常的温柔。

博物馆里用了一片不小的展区专门展示了米尔克,这个美国LGBT史上最著名的运动人物。我想起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很多年前的一部同名电影。而今他遇害并沾有血渍的衬衫就在我眼前的展柜中,唯有感叹和唏嘘。

街边的彩虹和情侣在午后阳光的映衬下饱和度刚刚好。

橱窗里一只小狗一脸委屈,我猜想是一对可爱的couple早上送过来洗澡美容的。下班后他们会过来接走狗狗,然后回到自己的爱巢,两人一狗,甜蜜平淡。

可能是这里爱意缤纷,欢愉无界,我沉浸不可自拔,把车停在了不该停的地方。黄色的路沿代表货物运输车装卸停车位,我全然不知,离开前还不忘缴足了咪表的停车费。结果返回时一张罚单已经躺在挡风玻璃前。

大概警官在某处看到我面对罚单一脸困惑无助的表情,猜到我是一个不熟悉交规的游客吧。后来我努力尝试在网上缴纳罚款,但系统始终显示档案未被录入,警官应该是放了我一马。你看,卡斯特罗是不是正如我描述的那样,有爱又温柔!

午后的金门大桥雨雾刚刚散去,太阳藏起来,我也就不必纠结是从南岸还是北岸拍摄更好,日落应该在哪一侧看?哪一端的线性构图更讲究?都无所谓。这座桥的样子在大多数人眼中,已经烂熟而固化了。

太平洋的海风从西侧吹过来,在湾区复杂的海岸线里来回打转。5月的旧金山还是有点冷,但岸边的花已经开得很盛,这个季节的海岸线是属于多肉植物的。

大桥南岸有公园,也有祕径,这是旧金山人跑步遛狗的好去处。团队游客总是走马观花,以为大巴车的停靠点就是最佳观景地,一群人轮流拍照赞叹。我沿着地图另辟祕境,钻过金门大桥的桥梁,穿过幽暗的洞穴和通道,再走过几条盘曲的泥土小道,翻山坡,下石阶,从海岸高处下行至堤岸码头,从不同的高度欣赏这座红色大桥。努力把这个闻名遐迩的建筑清晰地储存在记忆里。

再纷繁忙碌的城市,总有几处安宁闲然的放空角落。在金门大桥附近的小径和绿林中,这样的地方三两步就能发现一个。

我们总习惯在旅途中享受这份难得的惬意,并把这种无所事事的悠然光景赋予某种意义,让之具有仪式感。其实在任何城市,这样的闲情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轻松实现。大概是身处异乡,这种陌生的氛围成了某种催化剂,让这种再平凡不过的放空变得难能可贵起来。

要不然,我也不会独自在公园长椅上,傻乎乎地坐了半个小时,关于人生议题也终究没有思考出个所以然来。倒是在凌冽的寒风中把金门大桥的模样看够了。

在旧金山市区待了3天后,我搬到了10多公里外的Daly city,虽然距离SF Downtown仅20分钟车程,这里却呈现出另一番风味。这种静谧恬淡的生活气息,或许才是最原味的湾区生活味。

入住提前预定好的民宿后,我出门四处觅食。才下午六七点的样子,附近的商店餐馆就已开始打烊,难得找到一家中餐馆,空旷的餐厅也只有我一人落座。傍晚不到10度的气温,华人阿姨还是热情地递上了一杯冰块十足的冰水,在欧美饮水习惯的薰染下,即使是讲究热水的中餐文化也不能幸免。好在我向来不是热水党。而眼前这份用料大方、色味俱全的宫保鸡丁饭也吃得痛快。之后在戴利城的几顿饭也有了着落。

在Daly city有一个插曲。

民宿房东是一个50岁上下的美籍女华人,名叫Esther,为人和善热情,特别暖人。她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当然,这是我在后来的相处中发现的。

见面寒暄时,Esther问我从哪里过来,“卡斯特罗街区”,我脱口而出。她笑盈盈的脸颊僵硬了2秒,尴尬地挤出一个疑问,“你去那里干什么?”一丝不悦隐藏在刻意的浅笑之下。意识到她对“卡斯特罗”这个名称的介意,我便以探访朋友为由,匆匆转移了话题。

精心装点的客房和花园无不透露出这是一个虔诚天主教家庭的讯号,这也让我在住宿中特别注意言谈举止。当然,在民宿的两天是愉悦美好的。最后一天离开时,我和Esther自拍并拥抱。我说:“下次再来旧金山还会住这里。”她说:“下次来,一定要带上你的女朋友!”话语之间,似乎是她对我的一种试探。

我始终知道,Esther对我怀有猜测。当然,我对她也有所隐瞒。

你总觉得在如此包容开放的城市,一切事物都应该是自由而理想化的,直到当你发现仍然有太多的角落,有着不一样的声音和立场。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反而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旧金山。

CA-1

离开旧金山,把车加满油,踩下油门,我南下驶入了一号公路CA-1。接下来的两天疾驰又冗长,迅疾的是车窗外一晃而过的沿路光景,漫长的是道不尽感动与散不去孤独。

一个人的一号公路,开车拍照大声飙歌。

没油了,要学会自己使用油枪加油。累了,可以停车坐在公路边休息。饿了,从后备箱翻出面包和酸奶迎著海风吃起来。在太平洋东海岸的两天一夜,是一场和自己最深刻的相处对谈。

当又回到庸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常还是会想起那两天的孤独驾驶时光。这和现在每天早晚高峰开车上下班不同。一号公路的每一次油门和转向,都是驾驶的极致享受和风景的惊喜体验。

早晨9点左右从旧金山戴利城出发,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一号公路临海路段,这标志着长达600多公里的CA-1观景路段正式开启。第一个驻车站我选择在了Pigeon Point Lighthouse鸽点灯塔,作为美国西海岸现役灯塔中最高的灯塔,这里值得探访。在中午稍显阴郁的天色下,灯塔呈现出沉着苍茫的气质。海浪击打嶙峋峭壁,海风吹袭悬崖野花,与我预想的加州阳光海岸形成反差,奇妙而深远。

再南下行驶约三个小时,车辆蜿蜒穿过蒙特雷湾沿岸,抵达伸入大平洋的蒙特雷角区域,这里也是除了Big Sur之外一号公路最美的路段之一。

17 miles作为整段公路唯一收费路段实至名归。若按照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方向驾驶,这里将是第一个让你窒息惊叹的景点。阴云散去,17英里阳光炽烈。把球鞋留在车上,赤脚在这片位于富人区的思享领地闲步,即使白沙再刺眼,骄阳再灼热,也不愿带上太阳镜,生怕镜片过滤掉最真实的景色和感动。

海岸边的男人把球投向水中,两条拉布拉多准确地扑向海浪里的玩具球,丝毫不介意海水的咸涩,往往复复,乐此不疲。狗狗尾巴翘得欢腾,口水和海水四溅,和主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是属于17英里加州富人们的日常午后。

沿着岸边的栈道,走走停停。实在是太美也太惬意了,我以为用眼睛狠狠记录就可以记住那个午后,但又觉得无论如何还是应该留下实物证据,以作之后的回味。调整好角度和光线,以太平洋为背景,我朝自己连连按下了快门。

一号公路景色壮丽,换个角度,自己也可以成为山海的一份子。

忘记给装置充电,还没看够半空中的加州海岸,无人机就强行返航。没关系,我会记得那天蓝绿色的海浪和水面上炽银的反光。

沿路无数的驻足点会让游客在时间与风景之间失措起来。是赶路,还是停下来把风景看透,这是有关一号公路的一大难题。好在每个停车点都有惊喜,就像这块满是海鸟的岩石,每次下车与景色的邂逅,总是出其不意又奇妙有趣。

随着油门的轰鸣,17英里从平坦的海岸低地逐渐过渡到蓊郁的原始密林和陡峭的绝壁悬崖。太平洋变得愈加磅礴壮阔,蓝绿色的海水此刻已经满眼深蓝,铺在公路右侧,像一张表面充满坑洼锯齿的静止蓝布。

在卡梅尔短暂休憩后,日光已近西斜,第一天的驾驶在抵达蒙特雷后正式结束。这座安静慢调的加州中部城市沉浸在暖黄色的夕阳中,温柔和善。这是美剧《大小谎言》里的小镇,看不到剧里的阴谋争斗,此刻的蒙特雷只有黄昏下的安宁。我把车停在汽车旅馆,决定步行到海滩,这么可人的傍晚我可不能枉费了。

沿着Google地图,朝Del Monte Beach的方向散步,穿过两三个街区,跨过一条高速公路,眼前的房子让人心潮澎湃起来。多想做一个富足的加州人,在海边拥有这样一栋fancy的大house!

这个墨西哥风情的加州海滨小镇,浪漫舒适,又现代简约。那个工作日的傍晚,海滩上人并不多,除了寥寥的游客外,只有几群墨西哥面孔的家庭在海滩烧烤闲聊。太阳西沉后温度骤然降至10度左右,海水冲刷我的脚踝,冰凉刺骨,但眼前两个印度人模样的小孩却在海浪里翻腾打闹。这样美的傍晚下,孩子们的快乐一定是热烈的。

蒙特雷海滩的黄昏,像极了那年的尼甘布傍晚。

不需要大开大合的景致和精美绝伦的建筑,旅行中这样静美简单的时刻才是往后有关旅行记忆最深刻的部分。这种琐碎美好的吉光片羽会成为之后所有至暗时刻的绳索,把我们从繁琐消极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一号的公路的最后一天,加足马力,向LA进发。

跨过比克斯比大桥,穿越最美的大苏尔,假装自己在拍汽车广告。路过圣芭芭拉,在安静的小镇里找家墨西哥餐厅吃土豆泥。之后告别沿海公路,驶上宽阔的高速公路。汽车疾驰,窗外时雨时晴。在一段和火车并行的路段突然出现了彩虹,远处的海面在阳光下金黄闪烁,笔直的公路冷峻阴沉,硕大肥圆的彩虹就挂在前方,火车和汽车像是在比赛。一切仿佛一部公路奇幻电影。

多数美国人会选择走后来新建的高速路往返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所以一号公路都以游客为主。狭窄的双向两车道并不影响驾驶,沿路的无数观景台让车流能时刻保证流畅,大家都抱着边玩边走的悠闲心态,少有超车情况。

驻车赏景的游人们都显得怡然放松,大家都被沿路的美景融化得温柔可人。除了家庭、情侣和四五好友为单位外,也容易看到像我一样独自上路的人。

我把车停在一处峭石边,吃午餐吹海风。一个独自驾驶的白人女孩也把车停在旁边,拍起照来。她艰难地把相机放在岩石上,不断调整位置摆拍。我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笑了笑说自己可以搞定。几分钟后,看来是拍到了自己满意的照片,便跟我道了别,发动汽车,开启音响呼啸而去。

沉静,很酷,就像看到了自己在路上的样子。

落日时,终于抵达洛杉矶。开启房间门,整个瘫倒在床上。

并不是累,而是一场旅行太过繁复,旅途上所有的撞击在那一刻有点消化不良。我喜欢这种被情绪充斥的状态,这种汲取甚至可以消解时差、疲劳和困倦所带来的煎熬。这也是往后庸常日子里最能挑动神经的记忆。

– The end –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